校本实践活动总结

2024-06-11

校本实践活动总结(精选12篇)

1.校本实践活动总结 篇一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研究》课题阶段性总结

一、课题研究工作开展情况

1.领导重视 全员参与

综合实践活动一直是我校比较关注和重视的课程,如何深入开展和有效实施正是学校要研究的问题,因此接到我校此项课题立项的通知后,学校就积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于2011年9月24日,我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召开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的启动会和开题报告会。明确了课题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然后专家组对此课题组成员进行现场答疑、互动交流,同时提出了修改意见,经过专家反复论证,使方案进一步完善。其他的课题组成员人手一本课题报告,同时发动全校教师参与讨论,请他们明确我们的研究任务,对课题有更加充分的了解,为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举办相关的辅导活动,打开思路,开阔视野,明确方向,把握课题研究开展的具体要求。

2.“三级”管理层层落实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校本研究过程中,为了确保课程开发与研究的有序推进,我们采用了“三级”管理模式。即先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校、社区的需要确定研究课题,制订出初步的可行性研究方案,然后上报给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进行初步审定,最后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审批、备案。教师在领导小组的指导、支持下,依照研究方案开展课题研究。这些措施保证了课题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3.计划周密 重在实践

学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培养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学科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把综合实践课程开展成既能促进学生学习,又能提高学生的素养的活动。已初步形成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综合实践系列活动。

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让学生们亲近社会、学习知识、开阔眼界,增强实践能力。学校63名学生步行到膨润土有限公司参观。活动内容包括:观看企业安全教育短片、现场问答、参观生产线、参观原料成品车间、参观厂区等。本次参观活动学生特别感兴趣,通过参观,学生知道了膨润土的相关知识,了解现代化外资企业的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理念和人文的企业文化,目睹了高科技给现代化企业带来的丰厚经济效益,领略家乡与众不同的现代特色工业,感悟劳动光荣的美好情操,接受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同时也明白,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将来在现代化的外资企业立足。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开始关注社会,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在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要走出课堂、教室这一狭小的生活空间,把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课程资源的整合,这就必须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把课堂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广阔的时空里,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超越书本的局限,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增强科技意识,掌握迈入新世纪必需的技能。

同学们在一次次的实践活动中茁壮成长。

二、总结成果 积累经验

经过近半年的研究,我们认为: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课程形态。通过近半年实验,积累和丰富了学生直接经验,而且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校学生整体素质普遍提高。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们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上,让教育走出课堂,让校园、家庭、社会共同发挥教育功能。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

三、反思不足 有的放矢

随着课题的深入实施,在收获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渐渐凸现,我们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配备不足

目前,我校没有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学生活动的指导力量不足。由于没有专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落实不到位,研究不深入。指导教师从哪里来、如何选派指导教师?是目前教师配备方面存在的重要问题。

(二)课题研究不够深入

经过与实验教师的座谈,大家对研究课题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普遍认为课题研究只是注重了搜集资料、参观展览等,没能充分得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和研究性。

(三)受学校安全问题的困扰,不敢组织学生放手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走出校门亲身实践。但是由于学校安全问题受到高度重视,为避免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尽量减少学生的校外活动。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制约了课题研究活动的进行,导致了“表面化”、“形式化”。

四、明确目标 多方举措

(1)必须注重学习实施和教师培训的有机统一。

综合学习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知识方面,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都最少涉及到两个以上的知识领域。能力方面,它需要发现

问题、课题设计、社会调查、数据处理、报告撰写等方面的能力。这些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的教师,大都是师范专业培养出来的,对专业以外的知识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再加上我们的教师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中摸爬滚打,对于学科教学十分在行,而对于课题研究,就不那么得心应手。因此,在课程实施中,要加强教师的培训,使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以及教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另外,教师在专业领域、研究方法上准备还不足。基于这一点,我们认为,在综合学习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应当加强教师的合作。综合学习课题,都具有跨学科的特征,以学科为划分依据的教研活动难以适应综合学习开展的需要。在具体实践中,教师间的合作和交流也都突破了学科界限,这样的交流形式,应当制度化,让教师交流体会和策略,商讨疑难问题,分享做法与经验,在促进课题实施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发展。

当然,任何培训都不是一步到位的,立足于本职工作的教师培训更是如此。因此,可以将考虑分层、分模块培训,使各层次的教师都得到逐步地提高。

(2)教师的辅导介入要有适度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过程、重方法。但是在具体的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仍是转变不了观念,把过去的教知识变成了教活动。也有的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重过程和体验,教师只要在开始时引导一下,就可以完全放手了。而在综合实践课标中,我们知道,尽管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教师仍有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适当帮助、适时调控。因此,我们既要避免对学生学习过程深度卷入,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应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依据具体问题和活动情境,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在探索中前行,扎实落实、勇于实践、勤于反

思,使我们的课题实验圆满结题。

2.校本实践活动总结 篇二

一、创设主题情境, 确保活动实效

在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每一课程教学内容都是我们都精心营造的每一个活动的生活化主题情境, 这一些主题情境往往散发着浓郁的校园活动特色, 融入了中西方节日文化, 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例如, 在“菁菁校园”板块教学实施过程中, 我们开展《丹桂飘香游校园》《桃李芬芳谢师恩》《方寸名片识新朋》《欢笑青春皆友谊》四大主题活动, 给学生展现一幅生机勃然的校园画卷。活动中, 借数码相机拍摄校园景色, 熟悉校园融入校园; 组织手工制作创意贺卡, 献礼教师节, 拉近师生距离;运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制作名片, 参照名片礼仪编演小品剧“递名片”, 带起生生互动;根据陶泥艺术品特点, 尝试捏制同学表情, 定格欢笑的瞬间。

本板块内容让学生初步体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化全新的课程形式。突出淡化学科知识体系、强化技能融合与街接的特点, 充分体现“综合性”、“体验型”、“互动型”。

二、渗透民族文化, 架设心路桥梁

在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中, 我们引入印章与篆刻、陶艺教育、剪纸、烹饪教学, 并开展社区服务活动, 这是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例如, 我们在“喜迎新春”这一板块的教学中, 充分挖掘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资源。设计的《汤圆飘香冬至到》《春联窗花盼新年》《可口年饭情满溢》《张灯结彩元宵节》分别从中国传统的冬至节、 春节、元宵节着手, 在让学生掌握烹饪技能、手工剪纸的同时, 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 实实在在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最终达成“龙的传人, 不忘吾根”的思想觉悟。

这样, 就能够在具有民族文化的活动内容中提升小学生的民族热情感, 促进他们的思想形成,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呈现综合知识, 形成多维评价

为达成有效教学, 在课堂中清晰地呈现多个领域的学科知识, 让专业技能形成完美的统一, 我们制定了一个通用课堂教学活动模板。每课均由一段亲切的活动建议开始, 让学生明确主题活动。然后以“活动过程指导”开展活动组织、教学新课, 针对不同专业技能, 设置多达十种以上的框架, 如:“现场频道”、“技能贴士”、“心灵体会”、“佳作欣赏”、“资料卡片”、“热点访谈”、“追溯文史”、“民俗传说”等。活动结束以后, 开始完成探究思考任务。这些任务也根据实际的专业技能进行展示。

例如, 在《八月十五倍思亲》一课中, 我们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的。

“民俗传说”:人们把中秋佳节视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请同学们探寻中秋节的来历。 (运用查找资料法揭开中秋节的起源之说)

“小组沙龙”:聊聊今年中秋节是如何度过的? (小组成员利用访谈法相互交流情感)

“民俗体验”:“浓情中秋吃月饼”, 教师分发月饼, 要求小组成员观察月饼实物的形状、饼面图案及拼面字的含义, 并请小组成员品尝月饼。 (小组成员运用观察法探究事物)

“我的发现”:月饼的形状有哪些?饼面的图案设计有何讲究?饼面题字有何深刻喻义。 (通过亲身体验与观察形成问题意识)

“定格中秋”:制作一枚陶泥月饼, 用泥板成型法, 制作月饼的饼身。用徒手捏制法, 捏制表面图案, 并粘连在饼身表面。设计制作一枚仿真月饼, 长宽厚薄参考实物月饼, 饼面图案与题字要求突出浓郁的中秋节气氛。

“技能贴士”:泥板成型法之滚压法和拍打法参考。

“评价书签”:评价指标。 (泥月饼外观创意、粘连技术、我的收获)

这样, 学生就能够通过多维的活动在综合性的实践过程中对“中秋节”的相关文化底蕴进行深入挖掘, 从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

3.英语校本活动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篇三

英语课程 活动课程 课程价值 课程类型 开发原则

一、英语活动课程的价值

课外活动是英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提升英语素养、实现学科育人的双重功能,充分体现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实现知识的教育价值

王道俊认为,知识具有认知、自我意识和实践的教育价值,重视知识的识记和技能的发展而忽略知识的实践运用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是对知识教育价值的窄化,难以实现从“知识”到“德”、“美”的转化。[1]停留于课本的英语教学导致课程实施浅尝辄止,知识的教育价值难以实现。课外活动能提供学生真实运用英语知识的机会,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运用并加深理解知识,发展心智,提升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

2.生成鲜活的课程资源

教材中的文本只是示范和例子,实施英语课程需要充足的课程资源。从这个意义说,实施课程的过程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教师既是课程的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英语教师应增强资源意识,积极开发活动课程,拓宽学生学用英语的渠道和时空,弥补课堂语言实践的不足。开发活动课程使英语课程的实施从课堂走向生活,能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成宝贵的课程资源。

3.增强师生的课程能力

现代课程理论强调课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经验和体验,课程实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学生应成为活动课程的主体,在课程开发中与教师平等对话、互动协商、共同作出课程决策,在课程实施中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合作、探究、生成。[2]英语活动课程的开发能提供学生参与课程的机会,增强师生开发课程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形成自主、合作、创新的课程文化和学习文化。

二、英语活动课程开发的实践

实现英语课外活动课程价值的关键在于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应深入研究英语课程,有计划、有组织、有创造性地开发英语活动课程。

1.英语活动课程开发的理念

斯腾豪斯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强调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其标准是活动是否有“内在价值”,包括允许儿童在活动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充当主动的角色、让处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儿童成功完成、儿童与教师共同冒险、提供学生与别人分享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及活动结果等十二条细目。[3]语言实践活动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让学生在展示中感受成功,实现知识的内化;活动要延伸到课堂之外,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和联系,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素质的综合发展。[4]基于上述思考,英语活动课程的开发应坚持儿童立场,以学用结合、学科育人为目的,做到课程开发以学生为主体,课程内容面向全体、紧密联系教材与生活,课程评价注重建立长效机制。

2.英语活动课程开发的途径

根据课程目的,可以将英语活动课程分为环境资源类、教材延伸类、文化体验类、英语才艺类等四类。四类课程体现英语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融合、常规活动与主题活动的结合,活动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

(1)环境资源类课程

该系列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和氛围,提供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机会,激发学生学用英语的兴趣。活动面向全体,使学生成为活动主体。个人小语和广播台活动能促进学生自主拓展学习,如学习英语谚语、关注英语新闻、朗读经典作品、学唱英文歌曲等,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把英语学习、班级建设、校园生活等有机整合,体现了英语学习的工具性和教育性。丰富的评价形式激励了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的成果得到学生的关注和分享,成为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

(2)教材延伸类活动

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课外有计划地开展活动,能激励学生在平时注意积累和运用,有效提升英语素养。

开发教材延伸类活动应注意活动形式与技能的统一,可采取多种形式提升一种技能。例如教学语音后,在鼓励学生课外预习生词,通过拼读比赛培养学生拼读生词的习惯和能力;组织朗读比赛激励学生注意正确的语音语调;会话表演体验语音语调在交际中的作用。也可采取基于主题的多样活动形式提升综合技能。例如教学译林版《英语》(下同)七上Unit 8 Fashion后,可围绕时装主题,开发时装秀(含设计说明)、时装秀演讲、海报等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说写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延伸类的课程开发还要注重英语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统一。基于教材的实践活动尽可能社会化、生活化,使语言运用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体现用语言做事情的理念。例如八上Unit 4学习DIY后,要求学生用DIY为父母或他人做一件事,再写一篇DIY的日记在班级交流。此时的英语运用就不是机械空洞的编造,而是真实的生活记录和思想交流。

(3)文化体验类活动

文化意识是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要素之一,文化知识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介绍相关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也要开发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加深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增强语言运用的文化意识。

文化体验活动课程要体现真实性和跨文化性。活动既要以西方节日为契机进行理解和体验,也要以中国节日为契机,引导、激励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家乡文化。例如教学七上Unit 5 Halloween后,可以开发trickortreat游戏、南瓜灯制作比赛、Halloween Party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西方儿童如何庆祝这一节日。而在中华传统节日来临之际,可以让学生向外教或外国笔友(可虚拟)介绍节日庆祝的方式和意义。真实的文化体验和语言运用可以提高学生语言技能、培养国际视野,同时增强本民族文化自豪感。文化体验活动应注重成果展示和评比,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4)综合才艺类活动

开发英语才艺类活动是为了促进课外灵活运用和自主学习,社团类活动是此类活动的主要形式。

社团是一种社会化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开展社团活动应考虑分层级、全覆盖、建网络。作为活动开发的主体,学生有机会参与社团方案的设计,保证活动内容和形式接地气。社团可以分成学校和班级两个层级,学校社团成员同时担任班级社团的指导,为班级社团自主开展奠定基础。班级社团采取大课间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才艺排练,保证活动面向全体。各小组在排练中自主管理、自主评价。小组成员避短扬长,互相帮助,学会合作、欣赏。才艺秀可分为班级、年级、学校三个层级,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体验、享受学用英语的快乐。

各级社团的节目排练和展示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对学生的语言错误、表演技巧进行指导,仔细审核节目,确保内容健康且有一定教育意义。鼓励学生结合学校生活进行节目原创,充分整合各类资源。节目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在学校英语节展示,评比各级各类英语才艺之星。

3.英语活动课程的效果

英语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得英语教学生态得到明显改善,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获得学用英语的成就感,体验到学习英语的快乐。他们的英语素养得到提高,课堂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变浓了,英语学习成绩稳步上升。

英语活动课程发挥了重要的教育功能。在环境资源和教材延伸类活动中,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新的实践和认知;在文化和才艺类活动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还有文化的理解和个性品质的养成。一位学生在毕业时这样说:“初二时,我和班上几位同学组成团队报名参加了才艺节目表演。那段日子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互相配合,互相努力,在奋斗中享受。虽然我们最后没能登上舞台,但那次英语节让我学会了努力、奋斗,也学会用接受、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

开发活动课程的过程可生成丰硕的英语学习资源。教师可及时收集各类活动课程中的文本、音频、视频作品,建立学校数字化“英语自主学习系统”,学生可以随时在系统的终端触摸屏查看、学习。开发活动课程的过程增强了学生参与课程的意识和能力,创生了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文化,并自然融入为学校文化。

三、英语活动课程开发的原则

为确保英语活动课程能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课程的开发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规划,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系统规划是指英语活动课程的开发要有明确的课程目的、制定合理的计划,以保证课程开发有序进行。学校和英语教研组建立课程组,负责活动课程开发的指导、管理和实施。活动课程一般以学年为单位,课程的目标、要求和类型应根据学校实际(包括学校规模、生源基础等)作适当调整。课程开发计划尽量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与英语教学计划保持一致。计划中应对活动对象、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等做详细说明。计划还应制定长效评价体系,以保证活动开展的激励性和连贯性。

2.以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开发的活动要面向全体。一方面,课程形式要丰富,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参与、体验。另一方面,课程要有层次性,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从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其次,要让学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课程开发,多了解学生的想法,听取他们的建议。这样,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才符合学生的实际和需求。最后,让学生成为课程管理的主人。教师通过引导、培训,建立学生活动管理小组,让学生参与活动的组织过程,努力实现课程的自主管理。

3.精心构思,力求课程的适切性

适切的内容是英语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关键。钟启泉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应凸显“生活世界”的价值,寻求生活与学术的交融。[5]活动开发应与学校、教材、学生以及生活相联系,寻找教材、学校、社会的结合点,使活动与学生水平和需求相适应。活动的内容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体现活动的教育性。活动的形式要与目的相适应,防止活动表面热闹、效果低下。评价方式与活动类型相适,并注意过程性(个别活动评价)和终结性(学期整体评价)相结合,保证评价的及时性和长效性。

英语活动课程与教材教学共同构成立体的、互补的、动态的“双重课程”,促进英语课程的全面深入实施。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认识到实践活动资源的课程价值,积极推动活动课程的开发。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校实际,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基于教材又联系生活,通过系统、适切的活动内容和有效的评价,有效实现英语课外活动的课程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知识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方式问题初探——兼谈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某些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11(1).

[2] 刘宇.学生课程参与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3]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 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 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校本培训活动总结 篇四

我区教育办根据校本培训总体要求,以抓师德为动力,抓学习课程标准转变观念为契机,结合课题研究,加强了教师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培训,切实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较好的完成了校本培训任务。现将本学期的校本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对校本培训重要性的认识

1、加强思想建设。教师是课改的主体,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课改实验的成败,所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的需要,各校校长作为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充分认识到开展校本培训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把开展校本培训作为提高校教师素质来抓,使全体教师认识到不学习就落后,不学习就会被淘汰。真正使老师做到“要我学”为“我要学”,自觉完成校本培训任务。

2、加强校本培训的学籍管理。在校本培训的过程中,学校加强教师培训的管理,建立个人档案,作好个人学习记录,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时数、学习成果(如说课材料、研究课、论文等)考评结果等,以便每一年能及时地对学员的学习做出恰当的评价。

二、选择针对性强的校本培训内容,体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各校能把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课题研究结合起来,把讲座培训、互动指导性培训和“做中学”行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研训一体化”,把教师的理论学习与教学研究相结合,既提高了老师的素质,又推进了课改实验。

(1)、抓好师德培训。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首要环节就是激活教师对职业道德的需求,各校引导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并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印发组织学习省教育厅关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年的有关文件,并且完善了教职工一日常规制度,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校本培训的首要任务,师德为首,使高尚的师德内化为教学改革中的强大动力。本学期要求每位教师做好8000多字师德 学习记录,一篇师德学习体会。

(2)抓好“关于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的研究”课题研究。教师结合自己的课题学习研究,对照自身的教学实践,讨论新的课程标准的落实情况。通过学习,老师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大家认识应当通过课程标准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3)、教学基本功培训

为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理念真正有转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研究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实现校本培训与自我主动培训相结合,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多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中心小学为教师搭台,组织多种竞赛,让教师充分展示自己,从而获得价值感,以更高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投入培训。如学校组织外出培训、学习的骨干教师上好示范课,使先进的教学理念在示范课上等到显示,结合自身的实践充分展示各自的优势,使他的经验内化自身的新信息,从而改革课堂教学,为教师学习和落实新课程标准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三、建立以激励为主的考核机制,提高教师参培的积极性

1、建立完善的校本培训考核机制,对教师的参培进行严格、科学的管理,以提高培训质量。

2、对教师要充分肯定教师参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按质按量完成校本培训和考核的教师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彰。

总之,本学期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实在而有效地使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迈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步伐,使各校素质教育取得新成绩。

高新区教育办

2013.12

校本培训总结

5.校本教研活动总结 篇五

校本教研

二O一三年四月十七日

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省教研室《关于开展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校本教研和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通知》(青教研〔2013〕03号)精神,我校照例在本学期进行了校本教研工作。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校本教研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是促进教育教学提高的有效形式。

本学期,我校坚持“以校为本”的教研形式,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教研专业人员的作用,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教研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离经验,在多媒体教学上,学校更是大力推广,做课件、用课件,用好课件的思路在教学中广泛使用,效果显著。学校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离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在学校领导的大力督促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之下,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取得显著的效果。

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及教育观念的转变,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研究的兴趣,增强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的意识,使教师能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和课堂教学的优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校制定了

一系列的校本教研方案,为保证活动有效顺利开展,加强对学校教师的教研指导和管理监督。为此学校成立校本教研活动领导小组:组长:

组员:

本期的校本教研采取教师业务理论学习,课题研究,集中探讨,组织讲课评比,教学反思,教学观摩,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进行。

1.教师业务理论学习。

把组织教师进行业务理论学习的工作放在首位,改进教学方法,采取多样的学习形式,使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题研究、集中探讨

在校本教研中我们在学习中做到了“五个结合”,即理论学习和实际运用结合;优质课堂实录与本校的课堂教学应用结合;课后反思与校本教研经验交流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结合;校本教研与教师的业务能力考核结合。使学习、应用、反思、交流提高融为一体。

3.组织讲课评比

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教研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

4.教学反思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校非常重视这一环节,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做好

教学反思的记录。

(1)记自己一节课的成败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加以实践和完善,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2)记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从主观上找原因,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中的前车之鉴。

(3)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这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方法记录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4)记教学中学生的独到见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材内容的实践来看,通过他们自己切身的感觉,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见解,将这些独具一格的解法记录下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

(5)记教学再设计,每节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回顾总结,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体会和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及时修订教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5.教学观摩

我校与兄弟学校相互听课,取长补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6.多媒体教学深入课堂,优化教学。

为了提高教师课件制作的水平,每学期举行优秀课件制作评比活动,对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使教师的多媒体课质量大幅度提高,为了满足教师上多媒体课的需求,学校全天开放大多媒体室,为了使平时的多媒体课有条不紊的进行,教师上多媒体课前提前到电教室申请登记,由学校统一安排,全力支持多媒体教学。

由于校本教研是一个崭新的事物,我校在校本教研中取得的经

验,还有待再实践,找出教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改进,使我校的教研工作形成自己的特色,走出适合我校实际的校本教研之路。

6.校本教研活动总结 篇六

一、协调联动,认真组织

4月1日,接到教研室通知,便和理想中学的田坤山主任组织召开碰头会,协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相关事宜,制定活动方案。本次活动,地点设在理想中学,时间定在4月15—16日,“同课异构”涉及学科为七年级语文、数学,八年级英语、生物。

4月8日,我校召开了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与备课组长会会议,具体部署校际“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推举出做课教师。我们要求七八年级相关学科的教师都要调课参与活动,出课教师课前提交教案,交流活动结束后提交课后反思,同任课组教师有活动结束后提交参与活动的心得体会。教研组长进行课后点评,并整理好研讨记录。教导处协年级组长提前调好课表。

二、深入研讨,收获颇丰

实验中学和理想中学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得到了教室室领导的重视,教研员左月英教师、于月莲教师、赵中学教师亲临现场参与听课与研讨。通过课后交流,特别是经过教研室领导的课后指导,加速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参与活动的教师纷纷表示很有收获。

1.主动落实新课程理念。参与做课的教师,校强的创新精神,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理念与要求,所提供的课例既有学科特征,又有课改味道。

2.尊重学生与教材实际。教学设计能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安排教学环节。

3.师生角色发生根本改变。老师主动让位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

4.重视学法指导。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

三、存在的问题

1.导学问题的设计不够精益求精。教师没有真正弄清楚哪些问题靠自学完成,哪些问题靠同伴互助完成,哪些问题靠小组讨论完成,哪些问题必须教师点拨才能理解掌握。于是出现了在有的课堂上,教师流于小组合作探究形式的热闹,讨论的问题没有多大价值。

2.学生的参与热情存在差异。同样的授课内容,不同教师上课,效果是有区别的。这既和教师的基本素质有关,不同班级的学生学习氛围有关,更和教学设计的相别有关。

3.课堂评价的激励作用有待加强。有的教师课堂评价过于简单,也过于随意。很多时候流于形式,加分没能有效落实,从根本上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7.校本实践活动总结 篇七

一、组织通识培训, 转变教师观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给教师带来了众多的机遇, 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挑战。随着课程实验的推进, 一方面, 教师感到只停留在课程纲要和标准解读层面上的培训难以满足需求, 他们更加需要与学科相结合、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相结合、能够将其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培训内容。另一方面, 教师自身素质、教学观念的真正转变与否、教学方式的改革确实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进程, 教师只有切实转变观念, 才能跟上新课程的步伐, 与新课程一同成长。为此, 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走进新课程》等丛书。我们采用的学习方式是:学校组织集中学习, 领会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政策措施等;每一位教师发一套课程标准解读, 教师个人边学习边反思, 与课程对话, 准确把握内涵, 领会精神实质, 明确基本理念, 反思教学中的得失成败, 确定课堂改革的基本思路。我们还定期召开教师研讨会、座谈会, 及时交流心得体会, 切实转变教师观念。

二是订阅各种教学杂志, 要求教师写好读书笔记。学校阅览室里常有刻苦攻读、埋头书写的教师身影。学校还特别印制了一本“教海拾贝”, 要求教师做好课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体会、经验等的摘录。

三是利用校园网, 下载有关信息或课程理论知识。由学校组织部分教师从网上搜集关于课程改革等方面的信息, 筛选、整理、编印成《走进新课程》等集子, 提供给教师学习。主要栏目有方案计划、专家观点、概念阐述、他山之石、一线经验、课改掠影、课改探航等。学校网页也经常发布教育教学方面的新理念、新经验文章以及各种教育教学资料, 供教师借鉴。

四是播放专家讲座、报告等录像。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观看专家讲座、报告等,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诠释新课程标准的内涵, 解决了不少新课改中的困惑、迷茫, 带领教师走出了教改的一些误区, 走进了新课程这片广阔的天地, 使平时的新课程理论学习得到了有效内化。

二、加强教学研究, 尝试主题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包括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活动、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等。在这些活动内容中, 研究性学习应该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因此, 我们在校本培训中注重加强教学研究, 让教师自己尝试主题设计活动。我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作为活动组织者的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寻找活动主题。

在这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中, 教师不再是倒给学生“一杯水”, 不再是教学生“学会”, 而是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教学生会找“一杯水”、“乐学、会学、善学”, 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从方法上给予指导, 鼓励孩子们去尝试。

通过主题设计, 我们还清醒认识到学生是主体, 活动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学会尊重、赞赏每一个学生, 善于发现学生每一个新的见解、每一点新的进步, 及时给予鼓励、引导和启迪, 将他们的眼光和思维引向更广阔的世界。

三、编写校本教材, 营造“绿色家园”

校本教材, 就是以校为本, 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 按照学生知识结构, 依托校园周围的人文地理环境, 组织教师编写的教材。改革后的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 确立了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管理政策,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灵活性更大, 它涉及的知识领域很广, 可以不受课本和课堂的限制, 这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研究与实践空间, 教师可以结合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合理选择或自编教材, 修改或自定活动方案。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内容, 可从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出发, 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惯为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尊重学生的选择, 发展学生的个性。

我们以开发家乡、社区、学校、家庭资源为切入点, 依托“红领巾星火园”、“全国绿色学校”, 编写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绿色家园》, 分低、中、高年级版。旨在使学生通过和自然的接触, 领悟自然的神奇与博大, 懂得欣赏自然的美。通过观察、考察身边的环境, 领悟到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 加深爱护环境的情感。通过保护环境的活动, 懂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各种影响, 熟悉环境保护的常识, 掌握基本的技能, 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环保中的一些问题, 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开始, 关注周围、社区、国家乃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 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从而营造绿色家园。

我们认为, 作为教师, 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 实践、反思、总结, 再实践、再反思、再总结, 循环往复, 形成规律性认识, 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 那么, 所指导的综合实践活动就一定会充满生命力。

四、搭建展示舞台, “秀”出智慧风采

“嚓嚓嚓、叮叮叮、咚咚咚……”教室里传出各种响声, 学生们把自己的课桌变成了“工作台”, 在上面紧张地忙碌着, 有的用彩笔在纸板上绘图, 有的用剪刀、钳子剪切易拉罐, 还有的正在连接电线……黑板上清晰地写着各种扬声器、二极管等电子元件的连接方法及原理, 授课教师在一旁耐心地示范指导, 不时地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一旁观摩的教师有的也忍不住, 拿起剪刀与同学们共同制作, 师生们都干得热火朝天。这是2007年4月20日上午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现场观摩会中的一幕。

作为率先实行课改的学校, 我们多次承担了市级以上综合实践活动现场观摩的任务。上文描绘的以“让美妙的声音响起来”为主题的公开课更是吸引了大部分教师的眼球。这节课以可发声的电子元件为主要材料, 让同学们自己设计、制作并讲解, 做出可以发声的模型或者玩具, 可以说, 既让同学们动脑、动手, 又动了口。经过讨论和分工, 短短的一节课时间, 同学们就制作了各种外观精美、构思巧妙的小模型。有可以弹奏的小钢琴、会唱歌的机器人、精美的音乐盒等等, 让观摩的教师赞不绝口, 他们纷纷称赞同学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动手能力。

如今, 我校有专项布置的展示室, 陈列了一系列展示学生智慧的创作成果, 有布艺、纸艺、陶艺、树叶贴画以及各种小发明等, 充分“秀”出了师生的聪明才智。

8.校本实践活动总结 篇八

【关键词】亲身体验;资源挖掘;自主学习;团结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082-02

【作者简介】苏中潜,江苏省海安县南莫中学(江苏南通,226681)校长,高级教师。

江苏省海安县南莫中学地处南通、泰州、盐城三市交界的苏北里下河水乡,位于闻名遐迩的青墩新石器遗址东畔。2014年7月,我校“生物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有幸成为省农村薄弱初中课程质量提升工程的建设项目。申报成功以来,我校开发了以注重学生体验为主体的校内外生物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在切实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全面提高学科文化成绩,大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社会交际、团队合作、独立创新、生态环保等综合素养方面已初见成效,并积极发挥着校本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学校以发展现代教育的眼光,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成功每位学生”的办学理念,结合“明德、勤学、精业”的校训,着力打造出优质、特色、高品位的教育模式。“生物实践活动校本课程”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和该教育模式的推行紧密关联,其首要任务就是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皮亚杰认知建构为中心的理论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等理论都认为,课堂教学采用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最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生物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本着这一指导思想,要求教学由传统的老师单一向学生灌输模式变为老师指导下学生多方面认识、实践、探索、讨论、交流的模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其关键要素是注重学生的体验。“生物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改革由表面上空洞的口号变为实践中学习方式的彻底变革,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依托学校自身优势,打造特色“三园一馆”,实现区域广泛辐射

我校环境典雅,风景如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资源。自课程建设申报成功以来,在校长室统一领导下,凭借“国家级绿色学校”、“江苏省生态教育实验学校”等生态品牌和初高中一体化办学的基础优势,依托穿校而过的海溱河水、古色古香的河滨长廊和交相辉映的亭台楼阁等魅力资源,“生物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建设有条不紊地推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课程建设尤为突出的是学校着力打造出了颇有水乡特色的“三园一馆”,分别是“动植物科学探究园”、“湿地生态科学探究园”、“人体生命科学探究园”和“生命科学体验馆”。

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于2015年对海溱河南侧的河道及河两侧的植物园景观进行了改造,连同海溱河水体养殖场及河南动物养殖园,共同建成了“动植物科学探究园”,它是学生陶冶情操和养殖动物的乐园。“湿地生态科学探究园”位于学校南大门西侧,这是一个进行蔬菜水果栽培的小型湿地公园。由老师牵头,聘请经验丰富的果农、菜农来校指导,并现场示范教学。通过园地实践,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各种瓜果蔬菜的生长特性,而且能有效掌握其种植要点,学会果树的育苗、扦插、嫁接、修剪、管理等技术,把握蔬菜的播种、移栽、浇水、施肥、治虫等关键。

“生命科学体验馆”是由原先的地理生态园升级而成。地理生态园始建于2002年秋,有珍稀动物标本2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生物8种,二级保护生物45种,是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环境教育和艺术教育基地。前几年,由于学校资金不足,地理生态园的日常维护难以有资金保障,加之建园已十年有余,部分生物标本已老化变形,甚至腐烂脱落,其内音响灯光设备也亟待更换,为适应时代要求,我校借助县财政的下拨资金,投入12万元,将地理生态园一次性维修并更新到位,增加生物标本100种左右,并配备专职人员进行日常维护和接待讲解。生物老师经常带学生参观生命科学体验馆,并对其中的各种地理环境和代表性的动植物进行专一的讲解。

“人体生命科学探究园”最具特色,依托省财政补助30万元资金于2015年7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它是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和探究人体生命奥秘的教育基地。这里主要进行与人体有关的科学探究实验,也定期举办与人体生理和卫生保健相关的讲座。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我们人类自己的身体结构,园内按系统有序陈列着多种人体组织器官的标本和模型。探究园还配置了测定人体心率、身高、体重、血压、血型、肺活量、视力、听力等健康指标的设备,学校结合“生物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建设目标,定期带学生到园内探究体验,并应同地区学校和周边家长要求,有组织地安排外校学生实践活动,教他们简单的实验,为他们初步体检。

三、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增强节能环保意识,感悟绿色生态魅力

我校的生物校外实践基地有污水处理厂、虬泓农庄生态养殖场、苏中植物园、绿之邦生态园、中洋生态农业观光园等。校外实践基地是我校生态环保教育的主阵地,其建设对生物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对南莫生态污水处理厂、海安县城南大型综合型污水处理厂——鹰泰水务等多家治污部门的观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生态和工业处理污水的基本原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还为海安环保工作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而倍感骄傲,油然而生出奉献于家乡环保事业的愿望,让海安的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美好。

毗邻南莫的墩头镇虬泓农庄内的大型“文圣”生態特种养殖场是南通市第一家大规模、高科技的蝇蛆养殖基地。农庄的生态养殖完全利用生态工程的原理精心打造和设计的:利用无菌养殖的蝇蛆饲喂散养生态草鸡,草鸡产“文圣”品牌生态鸡蛋;利用饲养蝇蛆的“下脚料”建沼气池发电;利用大棚进行无害化种植;利用湿地进行生活污水的净化;利用桑基鱼塘原理进行蚕、猪、鱼等一体化养殖……学生身临其境,生态环保和高效节能的意识进一步增强。虬泓农庄的亲身体验也激发了学生好好学习、积极向上的热情,使其感悟到知识就是金钱、生态就是效益的客观真理。

中洋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以生态林地湿地为基础、以珍稀动植物保护和养殖为特色、以旅游休闲为支柱的乡村园林。这里种植了几乎涵盖该纬度能够生存的所有植物,还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在内的300多种鸟类,园区内设有长江珍稀鱼类繁育中心、濒危爬行动物扬子鳄繁殖中心、无毒河豚养殖中心等多个功能区,是一个由数十个景观组成的集观赏性、保护性和休闲性为一体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学生置身其中,能够领悟出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意义所在。

四、开发校本生物教材,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9.英语校本研修活动学习总结 篇九

我校英语组教师重视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让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并通过实际活动,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去学习体会。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英语教学改革,教学形式多样化,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记忆方法和语法学习技巧,从而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此次英语校本研修活动中,我校英语组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为主阵地,通过有计划、系统的研究活动,解决课程中的多层次问题,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下面是我校英语组在英语校本研修中的一些做法及收获:

本学期我们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依据,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落实教学改革措施,抓好教学监控,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总结本学期英语教研组的工作,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强化观念更新,创新英语教学。

英语新课程标对英语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和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要求。在教学中,我们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新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与英语课堂相结合。2.开展各种形式的小课题研究。

我校所有备课组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小课题研究。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积极参与的校本研修活动。小课题研究针对各学科的不同特点来确定。同时要求所有老师提前背好课,写好教案。做到课前熟悉教案,课上灵活运用与调整,课后认真反思,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最高效。认真研究教本、学情等,合理安排课时。备课之前全面计划好每个学期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备课时把具体教学方法和手段写清楚。认真研究教材内容。上课时坚持常规部分不松懈,教材内容讲解清晰,示范准确到位。尽力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采用有效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受益。课后进行认真总结与反思,并在教案后做好小记。

3.不断尝试多种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多种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把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继承下去,同时在教学中发现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教学笔记的形式作以详细记录,包括方法的具体实施情况以及教学效果等。在上公开课时,老师们能以多媒体手段展示教学环节,多媒体教学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于一体,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

4.把课堂作为案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

让教师上完课后,回过头来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哪些是成功的等问题,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新课程的理念具体化到教学常规的每个环节,备、讲、批、辅、考、研体现什么课改要求,都有明确要求。课改理论学习,坚持做到“五有”:有计划、有检查、有检测、有考评、有奖惩。并向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在教学小记、教学方法笔记中汲取内容,每月写一篇的教学体会。坚持读与教育有关的书籍和文章,并到网上搜集有价值的教育信息并作以记录。5.集体备课,促进交流沟通

我校英语组每周星期二下午二三节课进行集体备课活动,让教师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种思想的交流促进了教师间的了解与沟通,取长补短,也有利于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教师走上研究之路,校本教研创设了和谐浓厚的科研氛围,其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

10.校本实践活动总结 篇十

—— “三农调查”主题实践活动有感 寨子明德小学-刘凤艳 邮编:061501电话:0317-8712676

21世纪初,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为伟大、更为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而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由此应运而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也体现了课程综合化的趋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一大难点。为此我校不断探索综合实践活动,以本土教育资源为载体,吸纳本土知识进课程,突破学科单一性,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延伸、综合、提升和重组,优化了学科知识自身的知识结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开发了大量的课程资源。总结学校开展的以“三农调查”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我认为“三农调查”活动为学生跨越书本、走出校门,尝试以独立自主的小主人翁姿态走进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世界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给学校教育工作注入新的血液,增强新的教育活力,丰富新的教育内容。更为可喜的是,可实现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四大领域有机整合并开发利用,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取得最明显的成效,在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一、精心策划组织,确保“三农调查”活动顺利开展 这里所指的“三农调查”,实质是一次连续的系列活动,其简要流程为:步行参观我镇麦田——考察调研三农问题——成果展示。该活动以本土教育资源为载体,以参观农耕田为主要内容,以农村社会调查、考察为体验,通过此实践活动让学生亲历实践,深度体验。活动具体过程:从学校出发,走到田间地头亲身体会,并分小组进村入户考察调研,然后到田间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返校后总结交流,写出相关的一句话,画出一副农耕图。

在活动中通过体验农家生活、课题研究、查阅资料、参观访问、考察调研、多媒体制作交流展示、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和探究过程,迎合了学生学习的需要,提高了他们理性的认识,使他们学会了勇敢自信,团结合作,人际交流,掌握了社会调查的方法及怎样撰写调查报告,懂得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打开了广阔的视野,增长了社会经验。可见“三农调查”综合实践活动有着诸多优势,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范例。为了更好地做好这项活动,前期准备工作务必要做细做好,应先制定出相关的方案,学习相关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书,进行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的培训,完成研究性学习选题工作,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分工合作,制订班级、小组、个人活动计划,同时将考察调研的课题融入活动中,使学生学会如何采访,如何调查、书写调查报告,如何摄影摄像,如何安排好整个活动过程。

除此,还一定要考虑安全保障:如交通安全、场地安全、采访考察安全等。而加强纪律是安全的前提保证,特别要进行强化教育,同时还要配好校医、生活车,获得当地政府、乡村领导、村民以及家长的支持。二、四大领域整合,突显活动教育功能

(一)“三农调查”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品位较高。几公里的路程,是砥砺意志的“长征”,既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一次考验,又能锻炼学生的毅力,磨炼学生的意志。途中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领略大自然的奇异风光,陶冶情操的同时又形成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同学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战胜惰性和娇气,真正体会到团结力量大的威力,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在活动过程中进行摄影、摄像,是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一项易实施而又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内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与实践的快乐。

(二)三农问题的考察调研富有时代意义,是研究性学习的好题材

考察、调研地点在农村,农民在中国是占大多数人口的弱势群体,温家宝总理号召:全社会都来关心三农问题。通过此项活动,学生深入农村,深切感受农村的状况,调查农村的种养业以及农民生活需求等状况,从中学会关心他人、关心国家大事,把国家的利益与个人的成长联系在一起,特别是现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看到农民生产生活的艰辛,更加体会珍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涵,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粮食,养成勤劳、勤俭的良好习惯。

(三)发挥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获得两个提高

多媒体汇报课件全部由学生自行制作,把信息技术与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地整合起来。每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用多媒体汇报展示三农问题的考察调研情况和整个活动中的心得体会等,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已经凸显,而且信息技术、综合能力同时应用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师生观念转变,“三农调查”活动功不可没

(一)对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有较大促进作用

通过参与这次活动实践,为教师拓宽教学视野,释放教学潜力,凸现个人鲜明教学风格,提升自身发展品位,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发挥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促进了教育理念的明显转变,沟通了师生的联系,增进了师生的感情,增强了教师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信心。

(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开展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大大增强,活动征文由师生共同点评,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加强了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

(三)让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学校的育人理念是正确而坚定的,那就是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顽强拼搏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中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一位家长这样说:“学校举办这一活动使我的孩子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她以前从未参加过此类活动,我们家长建议学校多组织类似的活动。”随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入开展,作为学校,更要思索如何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做人的道理从简单的说教转化为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四、实现多方整合,达成综合实践活动最佳目标

我校自05年以来就将“三农调查”活动作为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几年来曾四次组织每五、六年级学生共620人次开展了“三农调查”活动。我们充分感觉到选择“三农调查”主题活动作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内容,可以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资金投入少,时间紧凑,效果好且又安全,不仅符合学校的实际,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可以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领域的完全融合。

11.校本实践活动总结 篇十一

教研活动形式化——不关注问题解决

主要表现为:一是教研与教学问题分离。主要原因是一线教师缺乏问题意识,不善于在日常教学实际中捕捉研究的问题。二是缺乏对某个教学问题深入、持续的研究意识。有些教师,每学期甚至每月都在更换自己的小课题,他们觉得能找出一两种策略去解决这个问题就算完事了,就可以研究下一个问题了。所以很多研究都非常肤浅,流于形式。三是教研组内的公开课不指向教学实践中具体的问题,目的不明确,始终是“就课论课”的形式,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样的教研就犹如缺乏灵魂的躯壳,显得苍白无力。

教研活动经验化——不注重科研方法

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师只关注运用个人经验解决问题,而忽略他人的经验,不会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二是个人反思不深刻,缺乏同伴互助,缺少专业引领。有的教师肤浅地认为:个人反思,就是上完课后写一则教学后记;同伴互助,就是教研组的几位教师互相听课、评课;专业引领,就是请几个专家来点评课堂,作指导。诚然,这种形式的教研对教师或多或少有些帮助,但却存在较多的问题,如重复的东西太多,各说各的,缺乏真正的交流,构不成群体合作学习等。

教研活动随意化——不明确教研职责

主要表现为:组长的作用不够明确,很多教研组长以为自己只是一个活动的安排者、召集人,对教研活动不能做到有效调控;组员的主人翁意识淡薄,总觉得上教研课的人才是主角,自己只是去听课、评课,当当配角而已,教研的实效不是很高。

教研活动行政化——不关心教师心理

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师对教研的价值认识不够,将教研当作额外的负担。常听有些教师这样说:“搞教研,我哪里有时间,新课都教不完呢!”二是为了教研而教研,把教研当作作秀的手段,依靠行政手段“强迫”教师参加教研活动,不管教师愿意不愿意。

剖析以上现象,我们开展了“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教研活动策划与改进”的实践研究。我们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问题解决式”校本教研活动的模式

在具体的实践研究中,我们探索并建构了“问题解决式”校本教研新模式,其基本框架为“五环节十五流程”。具体为: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记录困惑→自主分析→呈现问题)

第二环节:筛选问题(小组交流→集思广益→确定问题)

第三环节:设计方案(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第四环节:实践研究(多元研究→反思归因→提炼策略)

第五环节:展示成果(梳理汇总→优化策略→分享成果)

这个模式注重教师的独立思考,注重个体的主动参与,注重团队的合作互助,集教、学、研于一体,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

基本流程:记录困惑→自主分析→呈现问题

校本教研的核心是“问题解决”。那必须得先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我们在组织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强调解决“小问题、真问题”,要求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随时在备课本上记录一些有价值的现象,并提出“困惑”和“质疑”。每个月,教师梳理出这个月记录的最需要解决的一个“真问题”,填写好“问题记载表”(此表为专门设计,有三块内容,分别为:现象描述、我的分析、所需解决的问题),要求先翔实描述所经历的教学现象,再具体阐述自己对这个现象的分析思考,然后提出自己想解决的问题。把此表上交教研组长。

第二环节:筛选问题

基本流程:小组交流→集思广益→确定问题

教导处和教研组长对每位教师的“问题记载表”进行梳理分类,把提出相同或相近问题的教师组成若干个研究小组,由组长负责开展活动。先由每位组员介绍“问题记载表”,引发组内教师的头脑风暴,然后对组内所有问题从其真实性、重要性、可解决的程度等角度作“思考和论证”,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选出最真实、最重要、操作性最强的小问题确定为“研究对象”。

第三环节:设计方案

基本流程: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确定“研究问题”后,小组内每位教师首先围绕问题独立思考,寻找解决的对策,初步形成“解决方案”;接着组内交流讨论,在名师的指导下去粗取精、筛选提炼并形成“研究方案”。

第四环节:实践研究

基本流程:多元研究→反思归因→提炼策略

方案确定后,就深入课堂进行“着地”实践研究。以“一课多磨”“同课异构”“跟进研究”等方式,不断验证并调整“问题”研究的方案,反思问题出现的症结,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等。同时借力校内外名师,共同探析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取他人之精华,集众人之智慧,提炼出更具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新对策。

第五环节:展示成果

基本流程:梳理汇总→优化策略→分享展示

把前四个环节研究的所有资料,进行分工梳理汇总,形成书面材料,并请专家指导把关,使问题解决策略更合理、更优化。然后把小组集体智慧之成果和心得以课堂展示、经验介绍、编印成果集等方式和全体同行共享。

二、“问题解决式”校本教研活动的策略

影响“问题解决式”教研活动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如对参加者需求的了解与尊重、组织者的创意及其基本理念、教研活动的可参与性、组织者的经验与临场能力等。我们探索并实施了以下改进教研活动的策略。

策略一:改“要我教研”为“我要教研”,关注研究需求。

策划教研活动首要的是关注教师真正的教学需求。不了解教师的需求而让其教研,是一种“要我教研”的行为,也不可能组织起真正有效的活动。为此,在每次教研活动前,我们尽量进行调研,找准“主问题”,规划教研主题,摸清教师的认识和行为现状,掌握教师的基本需求,激发教研动力,实现“我要教研”的观念转变。

策略二:改“独立备课”为“集体备课”,提高备课质量。

备课不仅仅是执教老师的事,而是整个教研团队的事。我们要求在备课过程中全员参与,每人都要构想一个教学设计方案,在组内作交流。当然不同的设计方案需要思维的碰撞与整合,整合的任务主要由教研组长来完成。

策略三:改“只记不思”为“边记边思”,培养反思习惯。

在听课活动中“只记不思”是无效低效的听课行为,只有“边记边思”才是最有效的听课行为。因为“思”,能使我们更好地看清问题,思考问题,发现亮点,找出不足,解决问题。为此,我们要求每位参与听课的教师必须“边记边思”。在听课笔记的设计上,我们既在过程的旁边设有“旁注”栏,又在过程的后面设有“反思”栏。在对听课笔记的检查中,把听课者的“旁注”与“反思”纳入考核。

策略四:改“评课”为“议课”,提升教研效果。

“评课”侧重于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议课”则侧重于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课”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与上课教师进行平等的地交流,自由的对话,更多的是这样的语言:“我观察到某某现象,请问你是怎么考虑的……”

三、“问题解决式”校本教研活动的保障

为确保“问题解决式”校本教研模式正常运行,夯实活动基础,我们抓实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成立“问题解决式”校本教研的组织机构

为切实保障校本教研的实效,我们成立了“问题解决式”校本教研组织机构,呈层级网络状。第一层级为校长室,由校长、分管副校长直接领导;第二层级为教导处、教科室两个职能科室,具体负责管理;第三层级为各教研组,由教研组长具体负责实施;第四层级为每位教师,直接参与教研。

(二)开展“问题解决式”校本教研的全员培训

我们从课程改革要求和学校教师的素质现状出发,开展了各种主题沙龙式的校本培训,增强教师的教研能力。

一是教研全员培训:突出校本教研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提高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和把握。

二是青年教师“微格”能力培训:突出课程教材改革对青年教师知识能力的新要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规定3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每学期一般要参加三项“微格”能力的培训和考核,考核分优秀、良好、合格、须努力四个等级。考核的结果列入该青年教师业务进修和年度考核的档案中。

三是骨干名优教师培训:通过对小学高级以上职称骨干教师的重点培养,带动全校的校本教研。如推出“名师讲坛”等活动,由名优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或作观点报告,充分发挥名优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

(三)建立“问题解决式”校本教研的管理制度

为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增强自觉教研的内驱力,我们制定并完善了《“问题解决”校本教研制度总则》《“问题解决”教研组长工作职责》《教师绩效考核奖励细则》等多项制度,有效地激发了教师开展“问题解决式”校本教研的热情和激情。

“问题解决式”教研活动对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欣喜地看到:良好的学术氛围正在形成,教师们善于钻研、富有思想,撰写的论文、案例和随笔屡屡发表、获奖,并被评为各级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等;学生们在课堂上乐于探究、敢于提问、善于解决问题,参加市级及以上比赛屡屡获奖;学校的校本课程也被评为省精品课程。目前,“问题解决式”校本教研活动正在全市各学校逐步推进。

12.校本实践活动总结 篇十二

教研活动形式化——不关注问题解决

主要表现为:一是教研与教学问题分离。主要原因是一线教师缺乏问题意识, 不善于在日常教学实际中捕捉研究的问题。二是缺乏对某个教学问题深入、持续的研究意识。有些教师, 每学期甚至每月都在更换自己的小课题, 他们觉得能找出一两种策略去解决这个问题就算完事了, 就可以研究下一个问题了。所以很多研究都非常肤浅, 流于形式。三是教研组内的公开课不指向教学实践中具体的问题, 目的不明确, 始终是“就课论课”的形式, 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样的教研就犹如缺乏灵魂的躯壳, 显得苍白无力。

教研活动经验化——不注重科研方法

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师只关注运用个人经验解决问题, 而忽略他人的经验, 不会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二是个人反思不深刻, 缺乏同伴互助, 缺少专业引领。有的教师肤浅地认为:个人反思, 就是上完课后写一则教学后记;同伴互助, 就是教研组的几位教师互相听课、评课;专业引领, 就是请几个专家来点评课堂, 作指导。诚然, 这种形式的教研对教师或多或少有些帮助, 但却存在较多的问题, 如重复的东西太多, 各说各的, 缺乏真正的交流, 构不成群体合作学习等。

教研活动随意化——不明确教研职责

主要表现为:组长的作用不够明确, 很多教研组长以为自己只是一个活动的安排者、召集人, 对教研活动不能做到有效调控;组员的主人翁意识淡薄, 总觉得上教研课的人才是主角, 自己只是去听课、评课, 当当配角而已, 教研的实效不是很高。

教研活动行政化——不关心教师心理

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师对教研的价值认识不够, 将教研当作额外的负担。常听有些教师这样说:“搞教研, 我哪里有时间, 新课都教不完呢!”二是为了教研而教研, 把教研当作作秀的手段, 依靠行政手段“强迫”教师参加教研活动, 不管教师愿意不愿意。

剖析以上现象, 我们开展了“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教研活动策划与改进”的实践研究。我们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问题解决式”校本教研活动的模式

在具体的实践研究中, 我们探索并建构了“问题解决式”校本教研新模式, 其基本框架为“五环节十五流程”。具体为: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 (记录困惑→自主分析→呈现问题)

第二环节:筛选问题 (小组交流→集思广益→确定问题)

第三环节:设计方案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第四环节:实践研究 (多元研究→反思归因→提炼策略)

第五环节:展示成果 (梳理汇总→优化策略→分享成果)

这个模式注重教师的独立思考, 注重个体的主动参与, 注重团队的合作互助, 集教、学、研于一体, 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

基本流程:记录困惑→自主分析→呈现问题

校本教研的核心是“问题解决”。那必须得先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我们在组织教研活动的过程中, 强调解决“小问题、真问题”, 要求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随时在备课本上记录一些有价值的现象, 并提出“困惑”和“质疑”。每个月, 教师梳理出这个月记录的最需要解决的一个“真问题”, 填写好“问题记载表” (此表为专门设计, 有三块内容, 分别为:现象描述、我的分析、所需解决的问题) , 要求先翔实描述所经历的教学现象, 再具体阐述自己对这个现象的分析思考, 然后提出自己想解决的问题。把此表上交教研组长。

第二环节:筛选问题

基本流程:小组交流→集思广益→确定问题

教导处和教研组长对每位教师的“问题记载表”进行梳理分类, 把提出相同或相近问题的教师组成若干个研究小组, 由组长负责开展活动。先由每位组员介绍“问题记载表”, 引发组内教师的头脑风暴, 然后对组内所有问题从其真实性、重要性、可解决的程度等角度作“思考和论证”, 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选出最真实、最重要、操作性最强的小问题确定为“研究对象”。

第三环节:设计方案

基本流程: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确定“研究问题”后, 小组内每位教师首先围绕问题独立思考, 寻找解决的对策, 初步形成“解决方案”;接着组内交流讨论, 在名师的指导下去粗取精、筛选提炼并形成“研究方案”。

第四环节:实践研究

基本流程:多元研究→反思归因→提炼策略

方案确定后, 就深入课堂进行“着地”实践研究。以“一课多磨”“同课异构”“跟进研究”等方式, 不断验证并调整“问题”研究的方案, 反思问题出现的症结, 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等。同时借力校内外名师, 共同探析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 取他人之精华, 集众人之智慧, 提炼出更具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新对策。

第五环节:展示成果

基本流程:梳理汇总→优化策略→分享展示

把前四个环节研究的所有资料, 进行分工梳理汇总, 形成书面材料, 并请专家指导把关, 使问题解决策略更合理、更优化。然后把小组集体智慧之成果和心得以课堂展示、经验介绍、编印成果集等方式和全体同行共享。

二、“问题解决式”校本教研活动的策略

影响“问题解决式”教研活动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如对参加者需求的了解与尊重、组织者的创意及其基本理念、教研活动的可参与性、组织者的经验与临场能力等。我们探索并实施了以下改进教研活动的策略。

策略一:改“要我教研”为“我要教研”, 关注研究需求。

策划教研活动首要的是关注教师真正的教学需求。不了解教师的需求而让其教研, 是一种“要我教研”的行为, 也不可能组织起真正有效的活动。为此, 在每次教研活动前, 我们尽量进行调研, 找准“主问题”, 规划教研主题, 摸清教师的认识和行为现状, 掌握教师的基本需求, 激发教研动力, 实现“我要教研”的观念转变。

策略二:改“独立备课”为“集体备课”, 提高备课质量。

备课不仅仅是执教老师的事, 而是整个教研团队的事。我们要求在备课过程中全员参与, 每人都要构想一个教学设计方案, 在组内作交流。当然不同的设计方案需要思维的碰撞与整合, 整合的任务主要由教研组长来完成。

策略三:改“只记不思”为“边记边思”, 培养反思习惯。

在听课活动中“只记不思”是无效低效的听课行为, 只有“边记边思”才是最有效的听课行为。因为“思”, 能使我们更好地看清问题, 思考问题, 发现亮点, 找出不足, 解决问题。为此, 我们要求每位参与听课的教师必须“边记边思”。在听课笔记的设计上, 我们既在过程的旁边设有“旁注”栏, 又在过程的后面设有“反思”栏。在对听课笔记的检查中, 把听课者的“旁注”与“反思”纳入考核。

策略四:改“评课”为“议课”, 提升教研效果。

“评课”侧重于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议课”则侧重于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课”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 与上课教师进行平等的地交流, 自由的对话, 更多的是这样的语言:“我观察到某某现象, 请问你是怎么考虑的……”

三、“问题解决式”校本教研活动的保障

为确保“问题解决式”校本教研模式正常运行, 夯实活动基础, 我们抓实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 成立“问题解决式”校本教研的组织机构

为切实保障校本教研的实效, 我们成立了“问题解决式”校本教研组织机构, 呈层级网络状。第一层级为校长室, 由校长、分管副校长直接领导;第二层级为教导处、教科室两个职能科室, 具体负责管理;第三层级为各教研组, 由教研组长具体负责实施;第四层级为每位教师, 直接参与教研。

(二) 开展“问题解决式”校本教研的全员培训

我们从课程改革要求和学校教师的素质现状出发, 开展了各种主题沙龙式的校本培训, 增强教师的教研能力。

一是教研全员培训:突出校本教研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 提高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和把握。

二是青年教师“微格”能力培训:突出课程教材改革对青年教师知识能力的新要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规定3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每学期一般要参加三项“微格”能力的培训和考核, 考核分优秀、良好、合格、须努力四个等级。考核的结果列入该青年教师业务进修和年度考核的档案中。

三是骨干名优教师培训:通过对小学高级以上职称骨干教师的重点培养, 带动全校的校本教研。如推出“名师讲坛”等活动, 由名优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或作观点报告, 充分发挥名优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

(三) 建立“问题解决式”校本教研的管理制度

为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增强自觉教研的内驱力, 我们制定并完善了《“问题解决”校本教研制度总则》《“问题解决”教研组长工作职责》《教师绩效考核奖励细则》等多项制度, 有效地激发了教师开展“问题解决式”校本教研的热情和激情。

上一篇:老虎的谜语下一篇:学生竞选学生会副主席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