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老王》评课

2024-07-15

王君《老王》评课(精选3篇)

1.王君《老王》评课 篇一

《老王》评课记录

时间:2015年3月12日 地点:高一语文办公室

参评人员:彭校长、武校长、张晓军主任、仲干周、姜祖亮、卞利鑫、王静洁、周丹凤、倪高叶、杨玲玲、朱利敏、耿耀 授课人:王静洁

授课者自评:在过去讲《老王》这类文章,教师在台上不停地讲抓住人物特征,典型事例、生活片段进行叙述,学生则一味到听,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我通过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讨论结果:老王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很苦,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但他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借此机会教师拓展迁移“你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在当今的商品大潮中,人与人之间还需要真诚与友善吗?”,以此来唤醒学生们对不幸者要怀有一颗爱心,学会关心人、爱护人,感受美好善良情素,让世界充满爱的阳光,感受生活中的那份厚重。学生们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早已见惯不怪了,可是通过曹老师生动、幽默的语言把同学们重新带进写作的天地,学习了把琐碎组成一个整体的写法,产生了写作的欲望,抓住这个契机布置仿照《老王》写写我,顺水推舟收到良好的效果。

仲老师: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去关注身边的人。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这点来说,王老师这节课的目标“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设计的是很合适的。

杨老师: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联系身边的人,关注、关爱他人”这也是比较合理的,在具体的课堂中落实的也较好。

耿老师: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在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以下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感情,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文中语言特点,加以积累、运用,加强语言基础,指导学生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具体写作中去,提高语文水平。

周老师:导入设计的不错,使学生一进教室,便能进入音乐所营造的气氛中,为进入主题作铺垫。以一组反差相当大的图片进行对比导入课堂教学,建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进入教师设置的情景中来,为下面的教学打好情感基础。

朱老师:“评说老王”环节在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概括老王品质,寻找文本依据,理解老王的善良、朴实,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

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体现教学重点。

姜老师:“关注老王”环节设计的也很好。“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关心身边的弱者,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净化思想。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主任总结: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诲无涯,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作为教师的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来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必须保证适应每位学生的学习方案才行,这样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可。

因此,我认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2.王君《老王》评课 篇二

关键词:老王,活命,文本细读

一、用词造句,巧妙导入

王君老师在上课前了解到学生之前是学过这篇课文的,所以她在屏幕上展示了这篇课文中的一些词,并要求学生从中挑选至少两个词来造句,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词语分别是:伛、荒僻、攥、塌败、取缔、骷髅、泄笨、愧作、惶恐、翳。都是本课中的重难点词语。用词造句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因为我们对文本的分析首先是要解决社会的语言规律,而社会的语言规律在一篇课文中的体现就是字、词、语法的随文而教。王君老师把字词的讲解落实到了运用的层面,而不是像现在很多老师只简单的给出词语的书面意思,要求学生记住意思就行了。王君老师的做法这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学生在课文中学到的一些新词语要是以能够在往后生活和交际中脱口而出为最终落脚点的,并不是记住一些字典中的书面解释。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自己造句后对词句的记忆和理解是非常深刻的。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学生造句的过程中王君老师一方面引导学生说出准确完整的句子,一方面肯定和表扬了学生造的句子。这一教学环节王君老师的目的主要是两个,一个是通过听学生的造句来简单了解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是通过造句来和学生互动,缓解课堂气氛,为接下来的正式授课作铺垫。

二、多次角色转换,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

接下来王君老师用了很长时间来和学生一起分析课文中的一些句子,并且通过角色的转化来使学生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一共有四次角色转换。

第一次是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老王,把一段文字转换成老王的倾诉。这段话是: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第二次是王君老师转化成杨绛,学生是老王,通过对一段文字的理解和对全文的把握来对话。这段话是:“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第三次是让学生从一个“看客”的角度通过表情、语言、动作来表现出一段话。这段话是: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第四次依旧是教师是杨绛,学生是老王,一问一答来朗读一段话,这段话是:“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第一次角色转换学生成为老王,自说身世,来感悟老王的“活命”状态,最后解读出此时老王“活命”状态的一个体现就是没有归属感,学生通过这样的情境朗读是可以感受到那种流离于集体之外的孤独感。第二次角色转换是对话的形式,通过一问一答再现当年的场景,学生能够很容易的感悟到老王与杨绛间的关系,并且发现老王“活命”状态的另一个体现是孤苦伶仃。第三次转换成看客的身份,对老王指指点点,周围人对老王的不同情、打击、践踏,再次体悟到老王的境遇。第四次是通过老王答非所问的话来体现“活命”的状态还包括有房无家。

这四次角色的转换构成了这堂课最大的亮点。王君老师对文本解读的切入点是准确而独到的,“活命”这两个字很好解释,但也最难读懂。所以王君老师运用了角色转换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快、更深入的走进文中,走进杨绛笔下的老王。这种新颖恰当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显示了王君老师对文本的熟悉度和解读度,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王君老师的教学智慧。新课标中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课堂活起来,而王君老师充分践行了这一要求,这样多次的角色转换,每次又都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感情投入,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朗读和口语表达的能力,还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这样的语文课让人感觉有了“语文味”。

三、文本细读法的充分利用

这一节课中王君老师运用了文本细读的方法,它是指“读者从字、词、句等烟雨材料入手,对文学文本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在这一节课中文本细读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咬文嚼字、深情阅读、重现情境、发现空白、探究疑点。

咬文嚼字主要体现在王君老师对“活命”二字的把握和解读。深情朗读是通过配乐朗读完成的,朗读的部分分别是文中一段关于老王的描写和杨绛回顾文革岁月中的文字。两首音乐选择的都非常恰当,和整篇文章的基调是完全吻合的,音乐响起时学生心里的那种悲和哀的感觉油然而生,通过这样的深情朗读更是深化了老王这一形象,并能激发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每个人脑中都留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老王。而杨绛的那段文革回忆的文字更是能让这些00后的学生理解文革年代的情境和杨绛当时所处的境况。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发现空白是通过文中写道: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老王为什么不正面回答那是不是他家,只说住那里,从这个空白中王君老师带着学生们读出了老王孤苦的活命状态。探究疑点是通过杨绛该不该心安来展开的。把这些阅读的方法告诉学生并让学生在以后学习中运用上,也是教学实用性的体现。

王君老师通过用词造句、角色转换、文本细读的方法贯穿起整节课,调动起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将一节语文课讲得有声有色,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值得我们学习,以上就是对王君老师老王一课的全部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君.活出高贵的生命-老王-课堂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12.9/B

[2]杜敏.初中语文教学应展现独特的教学魅力.[J].教师通讯.2015/15

3.再观王君《老王》课堂实录 篇三

摘要:王君老师的《老王》教学实录有很多值得借鉴与学习的地方:难点突破水到渠成,背景呈现恰到好处,情感态度有效内化,是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难点突破;背景呈现;情感态度

《老王》作于1984年,是杨绛先生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关于王君《老王》课堂教学视频,很多论者都曾撰文谈自己的看法。笔者以王君老师在“全国第四届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上的公开课《老王》为例,谈一些浅陋之见。

一、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关于《老王》的教学难点,即理解文中这句话“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很多老师会直接问同学们“杨绛为什么愧怍”?王老师却是转了个弯儿,在体会老王的“活命” 、介绍杨绛之后,让学生静静地读书,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体会“杨绛该不该‘心安”?不要小看“该不该”这三个字,它的提出是需要动一番脑筋的。王老师充分考虑到了学情,杨绛是在“几年过去了”之后,才“渐渐明白”,你怎么能要求初二的学生在两节课体会到一位七十多岁老人的“愧怍”?争鸣 “该不该”,学生必然会回到文本,运用之前学到的文本细读的方法,在字里行间咬文嚼字,请看第一位学生的回答,他站在两个角度谈问题,其一是“假如我是杨绛的话,我确实不应该心安”,其二是“假如我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老王和杨绛的关系的时候,我觉的杨绛应该心安”,该生得出了两个不同的结论;第二个学生认为“杨绛她是不该心安,而且不会心安的”,他提到了不平等,并且引用原文的话来佐证;第三个男生“我也认为杨绛应该是不能安心的”,并且抓住了文章的一个细节,“过了十多天”,才问老王同院的老李,“老王怎么了”;第四个是女生,她可以说是“侃侃而谈”,她认为“应该心安”,而且理由充分:心安和心不安重点取决于老王对她的态度;第五个女生(第四个女生的同桌)认为“如果我是杨绛,在他(老王)死之后想明白这件事情(指“我把他当朋友对待,她却拿钱来亵渎我的尊严”)我内心仍旧是不安的”;在老师补充完有关香油鸡蛋的背景知识后,第六个男生认为“因为此时杨绛给他的关心其实是很少的,给他的关心是人与人之间平常的一种关心,所以说我觉得此时杨绛的心是不安的。”此时我们可以看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①此时的王老师并没有将自己的理解与同学们分享,但是此时同学们大都体会到了杨绛的不安,以及为什么不安。可以说王老师打了个迂回战,先争鸣“该不该心安”,再到体会到不安,但此时王老师并未就学生的答案给以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只是说:“孩子们,其实我也不知道,我也没有办法去问杨绛。……”其实此时的同学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与理解。

在同学们思维进入“科尔伯格的两难境地”②时,王老师请同学们读课文中我与老李的对话那段文字,并思考问题:我们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感受一下杨绛是没兴趣多问?没忍心多问?没敢多问?没脸多问?没工夫多问?没心情多问,没勇气多问……,还是其他原因,你选择哪一个?“让他们在无法抉择中必须抉择,在必须抉择中去感受煎熬。”③其中一个同学选择没勇气多问,一个同学选择没脸多问,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同学们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文字表层,即认同作者应该是不安心的,基本上体会到了作者的愧怍之情,即散文的“我之心”,但到此似乎还不够。关键的人物出场了,一个女生站起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她是没工夫多问。杨绛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已经自顾不暇了……”,到底是没__多问,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至此难点已彻底突破,教师适时补充背景知识,学生获得了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

正因为有了学生“该不该‘心安”的争鸣的铺垫,及“没__多问”的“百步九折萦岩峦”,才能理解到文革期间,杨绛一家也在“活命”,此时王老师适时推进教学进程——他们都“活出了高贵的生命”,至此才有王老师的小诗一首,把同学们引进《老王》的大门。教学难点的突破,之前老王的“活命”状态的体会这一板块儿功不可没,但王老师问题的设计也不得不令人佩服,不能不说是大手笔。不也正体现了陶行知所说的“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吗?

二、背景呈现恰到好处

我们更多见到的是讲课初始,老师讲解或由学生介绍时代背景。但王老师的课并没有先入为主,而是随着教学的推进,在“我没__多问”时之后,在学生思维激烈碰撞之时,在一位学生提到文革时,教师通过自己的深情讲述,再现历史情境。这样提供文章背景,就比开课伊始使学生了解杨绛一家在“文革”时的遭遇要好很多。原因在于首先这样的教学顺序是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的——既然关系很好,又为什么“没__多问”?正是有了这样的矛盾,即孙绍振教授撰文说的:“要突破表层的天衣无缝的统一性,抓住意脉中的矛盾和差异。”④此时的学生正处于“愤”“悱”之时,至此,一连串的“没兴趣多问、没忍心多问、没敢多问、没脸多问、没工夫多问、没心情多问、没勇气多问”便如重锤敲击,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王老师恰到好处地提供杨绛《丙午丁未年纪事》中的一段文字,并由这位发言的女生深情诵读,使同学们体会到了“活命”的杨绛;其二在于它也是后面学生理解“高贵的生命”的有力推手,是引领课堂高潮出现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这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所以才会有王老师的“幸好你,勇敢站起来,像你发言的那种气势,面对老师们的那种自信,还有你的深度,你的知识面,你应该多发言”的评价,这就难能可贵了。其实,在第二板块儿老师介绍杨绛的时候,ppt 上有这样一句话“可悲的是他们遭遇了中国最荒唐的年代——文革,在那些长夜漫漫的日子里,他们经受了非人的苦痛折磨。”不过在此王老师并没有耗时讲解文革时杨绛的遭遇,但这未尝没有启发那位女生,可见王老师对于学情的谙熟。

三、情感态度有效内化

阅读教学,仅仅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是不够的。新课标对于第四学段的学生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⑤当然这种启示应是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王君老师的课堂,并没有告诉同学们老王与杨绛怎么“苦”,如何“善”,但是教给了学生文本细读的方法,学生通过“咬文嚼字、深情朗读,再现情景,发现空白,探究疑点”体会到了两人在那个疯狂年代里的可贵的“高贵”,并且巧妙地从作者的“不安”升华到“我们的生命还是要像鲜花一样,一朵一朵地绽放!”王老师自创诗歌一首,可以说是课堂的亮点。有了前文的铺垫,学生思维的大门已经大开。班上一位男生的配乐深情诵读,可以说推波助澜,将整堂课推向了情感的至高点,至此戛然而止。即王老师说的:“出示教师的阅读作品,既是点睛,更为开启,以求推进高潮升华思想,为未来的思考做好铺垫。⑥王老师这一才情展现之处,也可谓恰到好处,可以说创造了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使得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目标得以落到实处。

这堂课整体来看,是很成功的。这只是笔者的浅见,希望会给大家启发与思考。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22.

②③⑥ 王君.在汉语中出生入死--《老王》教后感[EB/OL]. [2012-07-29].http://blog.sina.com.cn/s/blog_79afc40b0101576o.html.

④孙绍振.隐性抒情意脉与叙述风格-读杨绛<老王>[J].语文建设,2012(09):5.

【王君《老王》评课】推荐阅读:

王君的心得09-08

喂出来教学实录王君十08-15

上一篇:关于肯德基cis的分析下一篇: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之我见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