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征文

2024-06-29

红色的征文(12篇)

1.红色的征文 篇一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让孩子最感动的100个红色经典故事》。里面有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贺龙将军,有倔强的小红军,有抗日女英雄赵一曼……他们的故事就像一场场电影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可最让我感动的,也最能表达每个爱国中华儿女那种绿叶对根的守望的真挚情感的,应是吉鸿昌的“我是中国人!”

吉鸿昌,河南省扶沟县人。1980年任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内战爆发后,因为他不愿意打内战,所以积极与红军联系,准备起义。被蒋介石知道后,吉鸿昌被解除兵权,逼到外国“考察”。但是吉鸿昌遭到了意想不到的刺激:有一次,他想往国内寄衣服,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同行的人说:“你快说自己是日本人。”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而我觉得光荣。”后来他找了块木牌,在上面写了“我是中国人!”这5个大字震惊了许多人。

2.红色的征文 篇二

自20世纪以来, 中国旅游市场迅速发展, 红色旅游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学者们对红色旅游的研究也迈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现在旅游市场面临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经济最大化的双重要求, 迫切需要有一条和谐发展的道路, 在外部环境和自身成长需求的双重因素驱动下, 共生理论被学者从生物学领域引入到旅游的行业, 与红色旅游的结合更是成为现在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评价旅游共生发展的研究还是比较少, 所以本文通过对红色旅游、红色旅游共生及红色旅游共生绩效的发展和机理进行述评, 以期能够为其他学者提供一个参考。

2 概念

2.1 红色旅游

根据2004年12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纲要》对红色旅游进行定义, 认为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 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 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此概念对红色旅游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包括旅游活动、活动特点、吸引物旅游影响、旅游的意义等方面, 受到研究红色旅游学者广为认同。很多学者在提出此类概念时, 都是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深化, 扩充。如张勇刚和游细斌提出红色旅游是指以“追求人类民主、独立公平的正义事业的各国革命党的纪念地、纪念物, 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历史遗迹为吸引物, 组织接待各国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的旅游活动”[1]。

2.2 红色旅游共生

“共生” (Symbiosis) 被德国真菌生物学家安东.德贝里首次在1879年提出, 再由范明特·布克纳发展完善, 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共生理论。20世纪之后, 共生理论逐渐被引入到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共生概念有一种普遍的说法———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 协同与合作是共生的本质, 通过合作性竞争实现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2]。旅游共生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 旅游地区内和区际间出于对整个 (或局部) 市场的预期目标和总体经营目标的意愿而采取的一种合作的经营方式[3], 它的基本内涵是指各个旅游共生单元, 包括产业内产业外等, 在旅游市场这一共生界面中共同发展, 寻求各方的共存和互惠共赢, 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根本目的是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红色旅游共生的概念在学术界还没有人正式提出, 作者根据前人的研究提出自己的想法, 红色旅游共生是指在红色旅游市场环境下, 红色旅游地区内和区际间为促进整个 (或局部) 的发展, 实现市场总体目标, 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合作的经营方式。

2.3 红色旅游绩效

“绩效”一词来源于管理学, 其解释包括“成绩;成效”[4]、“功业;成绩”、“效果;功用”[5]。在我国学术研究中, “绩效”基本都以组合词形式出现, 包括管理绩效、工作绩效、生态绩效、绩效考核等[6]。随着旅游研究的发展, 相关的“绩效”问题也逐渐成为研究重点。一些研究者并未对“绩效”进行严格的概念界定, 认为绩效主要指效果、成效。另外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对“绩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是只是少量的从研究空间上来概括。结合相关研究, 作者认为“绩效”应为“成绩、效果”之意, 是对过去某个时间段针对某一问题在采取一定措施后所表现出的结果或效果。

红色旅游绩效的概念还没有被正式提出, 但是学者根据自身研究的不同, 对不同的红色旅游绩效进行了阐述, 如李亚钦提出红色旅游景区组织绩效是指红色旅游景区在一定的时期内达到特定发展目标的程度以及所取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7]。方世敏和曹红春提出红色旅游经营管理的绩效, 是指在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过程中, 所取得的满足社会各种需求的有效产出, 它主要是运用数学统计和运筹学的方法, 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 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 按照一定的程序, 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 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有效产出做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8]。

3 发展历程

3.1 红色旅游

通过对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的整理, 截止至2013年底。以“红色旅游”为关键字搜索出7661篇文献, 如表1所示, 反映学术界对红色旅游研究的规律。红色旅游研究以2005年为界, 此前研究红色旅游的成果非常少, 自2005年起, 人们对研究红色旅游进入了一个发展期, 甚至没有很明显的起步期, 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段。2000年以前都是非常少的, 研究成果寥寥无几, 到2001~2004年才有所增多, 到2005年红色旅游的研究迅速升温, 每年都是到达600篇以上的数量。

本文根据学者对红色旅游研究的成果数量和内容对红色旅游发展进行分段研究, 并提出了每段的特征。

3.1.1 萌芽时期 (1984~1999年)

在这个阶段, 学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还没有正式提出, 只有少许几个在研究其他行业中提到红色旅游这个词, 没有对红色旅游内涵进行研究, 又或者在研究旅游资源中有提到这类文化旅游, 如李坚诚在研究井冈山市和宁冈县的旅游开发中就提出了“再现红色政权革命胜迹, 开发绿色天地自然风光”的理念[9]。

3.1.2 过渡时期 (2000~2004年)

2000年之后, “红色旅游”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张敏和诸新民在中国旅游报正式提出红色旅游这个概念, 这是学术界第一次有人提出红色旅游一词, 此后人们开始关注红色旅游的发展。这个阶段, 学者们纷纷对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未来的发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过渡时期, 以江西红色旅游区的研究为主, 研究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发展也展开了序幕。

3.1.3 发展时期 (2005~2013年)

2005年后红色旅游研究进入了高潮, 在这个阶段, 学者们继续对红色旅游进行深入的研究, 与过渡时期的简单探索相比, 发展阶段学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加的丰富, 涉及的行业也较多, 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 研究红色旅游的现状和问题, 如余凤龙、陆林、陈志永和李育等对红色旅游的现状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认为红色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 红色旅游的发展大有前途, 但是又存在许多的问题, 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研究[10]。第二, 怎么样进行红色旅游的发展, 提出了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如王亚娟和黄远水对在红色旅游发展之初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归纳, 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1]。第三, 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 发展阶段学者认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红色旅游发展的文化就会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有些学者对整个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探索, 有些学者针对不同的地区发展形势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探讨, 如毕剑通过对我国大量红色旅游实例、事例的分析和总结, 概括出我国红色旅游开发的几种常见模式:红绿结合模式、红古结合模式、红色演出模式、博物馆模式、旅游节庆模式、红色主题公园模式、体验参与模式[12]。第三, 红色旅游的产品和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想法, 如何开发红色旅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研究红色旅游的过程中, 学者也对红色旅游的资源的开发和产品的设计也提出了一些看法, 如戴欣欣对井冈山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包括开发原则、开发方式、红色旅游产品创新开发途径、旅游产品开发的保障体系等4个方面[13]。

3.2 红色旅游共生

以“红色旅游”+“共生”为关键词,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搜索, 笔者发现学者对红色旅游共生的研究从2004~2013年底, 仅仅只有21篇, 数量很少, 如表2。目前红色旅游研究虽然较多, 但是共生的理念引入旅游研究时间较短, 红色旅游与共生概念的结合也只是处于萌芽的阶段。

本文根据学者对红色旅游共生研究的成果数量和内容对萌芽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2004~2009年期间, 学者们只是在对红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提到了共生的一词, 认为可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和谐共生的发展, 如杨效忠和王庆斌等在研究皖西红色旅游发展中就提出独立型、共生型和依托型三类A级红色景区创建模式, 梳理了红色旅游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资源的保护方式和保护体系[14]。但是没有对红色旅游概念进行阐述, 2010年后, 共生的理念被广泛的运用到旅游行业, 红色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也继续发展, 共生已经在旅游界进行了明显的阐述, 但是红色旅游共生的机理还是没有明确的研究, 但是在旅游共生研究的基础上, 红色旅游共生的研究也有其自身的成果, 有些学者利用共生理念对红色旅游的资源整合、区域的构建、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 如何海斌和王荣林利用共生理论, 分析长治市红色旅游资源整合的可行性, 提出红色旅游资源整合的三个层面, 即同质共生层、异质共生层与外部竞合层[15];叶甬渝结合自然界的共生理论分析川渝两地红色旅游共生的条件, 并基于共生理论提出发展川渝两地红色旅游共生的对策[16];高科和刘海洋通过对共生理论和红色旅游的研究回顾, 从产业、区域、产品、管理、利益、文化等6个方面构建了红色旅游的共生发展模式, 并提出了吉林省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路径[17]。

3.3 红色旅游绩效

以“红色旅游”+“绩效”为关键词,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搜索, 作者发现学者对红色旅游绩效的研究从2007~2013年底, 仅仅只有16篇, 数量很少, 如表3。红色旅游与绩效的研究处于萌芽的阶段。

本文根据学者对红色旅游绩效研究的成果数量和内容对萌芽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这个阶段主要以研究湘潭为主, 学者们对红色旅游绩效进行探讨, 曹红春在研究国内外关于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文献的基础上, 试图将服务质量理论应用到红色旅游景区中, 通过实证研究, 探讨期望服务水平、感知服务绩效以及两者之间的差距与景区顾客即游客满意度的关系, 并构建研究模型, 从而为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者制定措施改善服务质量提供建议、对策[18];邹艳基于功能视角, 运用模糊数学模型和层次分析法, 从绩效评价出发, 对红色旅游节事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19];阎友兵和殷建立基于社区居民视角, 从政治、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构建含有13个测量指标的红色旅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各指标权重, 并对韶山展开实证分析[20]。

4 旅游共生的研究内容

26年来, 我国旅游共生研究内容丰富, 多样, 本文通过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后整理得出, 至今为止我国对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内容大概可以归纳为理论研究、热点问题讨论以及个案研究3个方面。

4.1 旅游共生的理论研究

4.1.1 关于旅游共生的内涵

对共生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和定义, 是研究共生问题的基础之一。共生理论 (Symbiosis Theory) 最先发展于生物学领域, 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对共生进行明确的定义:共生是相互性活体营养性联系, 是一起生活生物体某种程度的永久性物质联系。200多年前, 经济学家也发现现实经济中也存在共生的现象, 时至今日, 共生理论的研究也渗透到其他各领域, 但不同的领域对共生的界定也不同。就旅游行业而言, 由于迄今为止学者们在实际研究中运用“共生”概念的目的各有不同, 所以“共生”一词的定义众说纷纭, 但目前学者们对“共生”的定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共生的“三要素” (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 对旅游“共生”进行界定, 认为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 通过共生介质和共生界面形成的具有一定形式的关系, 如《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 (吴泓、顾朝林, 2004) 、《闽台旅游合作的共生模式研究》 (张健华、陈秋华、余建辉, 2008) 等。二是认为共生内涵包括同质共生和异质共生两个层面, 如《共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钟俊, 2001)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互动型红色旅游区的构建》 (黄细嘉、邹晓瑛, 2010) 等。

4.1.2 关于共生的“三要素”

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是共生的三个基本的要素, 学者们对旅游共生的探究都是从这三个要素着手。班倩倩 (2013) 对长江三峡旅游景区共生空间结构的要素进行了阐述, 从共生单元, 共生模式, 共生度三个方面进行了适用性研究的分析[21]。唐仲霞、马耀峰和魏颖 (2012) 对青海和西藏两个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进行研究[22]。陈玉涛 (2011) 对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的共生模式进行探索。[23]。孙长青和孙冬玲 (2012) 选取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的旅游资源、人均GDP、人均旅游产出、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四个参数作为共生单元的质参量, 选取理念、活动、视觉三个参数作为共生单元的象参量, 对其进行共生单元的定性、定量分析[24]。黄细嘉和邹晓瑛 (2010) 以江西南昌地区为例, 研究城乡互动型红色旅游区的理想共生模式, 对构建互动合作共生模式的城乡红色旅游区进行探讨[25]。共生研究发展至今, 学者们对共生模式的相关研究是最多的, 共生单元的研究没有单独的研究, 许多成果也只是作为一些模式研究中的一部分或者是其他研究竞合机制中的一部分, 单纯研究共生环境几乎是没有, 仅仅少数只是在文章中有所提及, 如朱德亮和张瑾 (2012) 在研究影视型主题公园旅游开发“共生”模式中, 以无锡影视基地为例分析了旅游开发的共生环境[26]。

4.2 旅游共生研究的热点问题

有关近年来旅游共生研究的热点问题, 作者通过近期学者对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发现, 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内容复杂, 多样, 杂乱, 研究的热点较多, 如区域旅游、乡村旅游、旅游共生空间结构、旅游共生机制、古村落旅游共生、利益相关者共生、旅游与环境共生等都是学者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近期学者对旅游共生的研究成果, 选择目前几个比较热点的问题进行分析, 如下所示:

4.2.1 区域旅游共生问题

目前区域旅游对产业发展的融合和对经济的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地位不断得到强化, 因此区域旅游在学术界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自20世纪80年代学者引入共生理论, 作为旅游同质共生研究类型的一种———区域旅游合作一直是旅游研究的重点, 近期学者们对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探讨较多。王东红 (2009) 打破前人仅从经济学角度诠释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惯例, 在共生理论的视角下对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进行了探讨研究[27]。在探讨如何实现区域旅游发展、区域旅游共生均衡的最理想状态, 袁尧青和文红 (2011) 认为其措施与途径主要有:强化区域旅游共生单元合理分工;整合区域旅游共生单元品牌与形象, 共拓市场, 提高整体吸引力;加强共同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激发区域旅游发展创新, 强化区域旅游整合机制;完善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网络, 完善旅游发展调控机制。为了解决由于“政区分割”产生的旅游发展问题[28]。张慧霞和刘斯文 (2006) 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为例, 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点、线、面合作模式, 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促进该地区旅游共同发展[29]。

4.2.2 乡村旅游共生问题

现在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成为一种趋势, 导致我国城市人口众多, 虽然城市资源丰富但是毕竟人均占有资源较少, 为了减轻城市压力, 也为了提高农村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乡村旅游成为现在人们关注的热点, 但是如何发展乡村旅游, 学者们煞费苦心寻求多种解决之道, 如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近几年研究者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共生”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邹统钎, 陈序桄 (2006) 考虑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 针对外来经营者和本土经营者之间的矛盾, 提出乡村社区和外来企业“双赢”的经营者共生模式, 主要包括共享机制、协调机制、一体化机制[30]。易开刚和俞富强 (2010) 基于共生视角, 针对“农家乐”经营不规范、卫生不达标、服务质量欠缺等问题, 对“农家乐”的经营模式进行分析, 提出“股份+合作社”式的“农家乐”新型经营模式。

4.2.3 旅游共生空间结构的问题

班倩倩 (2013) 以旅游景区和节点城市为基本共生单元, 以水陆空交通网络为共生界面, 对旅游共生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 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长江三峡旅游景区共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分为4个阶段:发展初期 (1992~1997) 、发展期 (1997~2003) 、成长期 (2003~2009) 、后三峡旅游时代 (2009年以后) , 此外对旅游共生空间结构形成原因进行探索, 认为主要有自然演化, 发展干预两个因素。陈志军 (2008) 分析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理论及区域旅游系统的内部形态结构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并将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划分为点状模式、放射模式、凝聚模式和扩展模式4种类型。牟红和雷子珺 (2013) 对旅游共生的空间结构成因有类似的想法,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原生轴、共生廊、构造带、基底圈在内的长江三峡旅游共生空间时序结构, 并根据空间共生要求, 以强化共生边界为目的, 构建了长江三峡“点-轴-圈-网”的旅游共生空间要素结构[31]。

4.2.4 古村落旅游共生问题

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 而非物质遗产大部分都存在于一些偏远的古村落群中, 所以有关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赵红莉 (2013) 为了解决下梅古村落旅游发展存在的资金短缺、开发商与村民利益冲突等问题, 实现可持续发展, 提出共生模式来实现该区的可持续发展, 并提出一体化共生是古村落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的理想组织模式[32]。毛长义、张述林和田万顷 (2012) 为了更有针对性的开发各类型古镇旅游, 根据现实条件等方面的差异, 提炼出3种基于区域共生的古镇旅游发展驱动模式, 即城市居民游憩需求驱动下的“古镇-城市”共生模式、旅游热点 (线) 带动下的“古镇 (村) -景区”共生模式和旅游良性竞合下的“古镇 (村) -古镇 (村) ”共生模式, 然后探究各类型古镇与区域的共生特征、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和驱动策略。以重庆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 通过区域特征、区域格局分析, 分成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渝东南等3种空间类型, 从区域共生视角分别深入探讨了各类古镇旅游驱动发展对策[33]。刘仕瑶 (2012) 明确的提出近年我国的古村落是旅游开发的热点, 还以贵州青岩古镇为例,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对当前古村落旅游开发所面临的矛盾进行探讨, 并提出了建立保护式开发的途径, 以促进旅游开发与古村落保护的共生。

4.3 旅游共生的个案研究

旅游共生研究中利用共生理论分析案例的文章占了论文数量的很大部分,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王金伟和王士君 (2010) 以汶川地震后的四川为例, 构建包括产业共生、区域共生、管理共生、利益共生、文化共生和环境共生6个方面的黑色旅游共生模式[34]。郭文和王丽 (2008) 在理论界所公认的“无锡模式”一体化共生的基础上, 对依托管理主体的特殊性、区位及选址市场优越性、影视与旅游产业融合性及文化同存的“四位一体共生”运营模式进行分析, 主要包括管理共生、产业共生、区域共生和文化共生4个方面[35]。杨桂华 (2005) 利用共生理论构建包括生态旅游的主体-生态旅游者、客体-生态旅游资源、媒体-生态旅游业和载体-生态旅游环境4个方面在内的生态旅游四维目标模式。邹统钎和陈序桄 (2006) 从共生理论入手, 将乡村旅游目的地当地经营者及外来经营者纳入共生单元范畴, 基于共生理论研究中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之“经营者共生”战略。在此基础上, 结合北京怀柔区北宅村的情况, 以鹅和鸭农庄为例, 对“分工共生”和“合作共生”两种经营者共生模式进行深入探讨[36]。

5 结语

3.刘红霞 征文红色途中屹立的丰碑 篇三

学校:马龙县纳章小学

姓名:刘虹霞

年级:六年级 指导教师:胡茜茜

吟奏一曲凯歌,瞬时撩开那尘封的沙土,铺展出波澜壮阔的画卷——— 一幅幅,一幕幕,一路路,一处处,一步步……传承着可歌可泣的精神与磅礴于天地正气间的英雄史诗。

从僻静的嘉兴南湖上朦朦胧胧的烟云雨雾至南昌城头上对反革命打响的第一枪,自挽救了危耸于生死攸关之际的中国革命的遵义会议,而又辗转到运筹帷幄的陕北窑洞;还有那歌乐山下不屈的红岩英灵,那彩旗纷扬的天安门城楼“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

血雨腥风的年代,硝烟弥漫,战火喧嚣,一颗颗赤诚的爱国心在东方的黎明前冉冉升起,用生命、用鲜血、用智慧、用科学谱写下一首首振兴中华的壮丽诗篇。

“大渡桥横铁索寒。”立身于大渡河畔,那汹涌澎湃的河水似万马奔腾,光溜溜的铁索不停地晃啊晃啊……令人心惊胆颤,何况还要穿过枪林弹雨!一个一个英勇顽强的战士倒下了,后头却又冲上一群怒吼的“龙马”。他们怀着坚定的信心与必胜的决心,毫不犹豫,毫不畏惧,毫不退缩,以迅雷之势一举歼灭对岸的敌军。敌人那一双双眼睛里的惊恐在瞬间逝去,直到死才感悟到这支势不可挡的革命军拥有多么震慑心魂的威力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仿若我们一般的宝贵的豆蔻年华。本应溢满深深的憧憬在那遍野红花的山岭上展望未来,却要面对悲惨而悲壮的命运。更可贵的是那在威逼利诱面前毫不动摇,毅然选择死亡的一身浩然正气。为中华和平,国民幸福,面对残酷的杀戮,顽强的革命志士们横眉冷对,大义凛然

4.红色征文 篇四

301班

余锦炜

如今,已经到了21世纪,中国的石油产量越来越多,再也没有什么“中国贫油论”了。细读《历史的选择》,我知道在以前,我们中国因为没有石油,不得不低声下气得向外国借洋油使用,更可恶的是,外国人还嘲笑我们中国真是落后,竟然连石油都没有。外国石油专家还说:“中国根本不会有石油。”终于,中国人愤怒了!李四光、王进喜等爱国人士带领着不怕吃苦的工人们,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给了藐视中国的外国石油专家一个有力的反击。

读完《历史的选择》,我最佩服的就是王进喜了,我一闭上眼睛,脑海里总会浮现出王进喜和工人们努力奋斗的情景。有一件事使我深受感触。在打第二口井时,王进喜的脚严重受伤,他知道自己不能亲自上阵,于是便在旁边指挥,突然发生了井喷事故,王进喜赶紧用水泥压制住井喷事故,但要彻底压住井喷,只有把泥浆搅拌开来,而当时没有大型搅拌机,所以王进喜以身作则,带头跳进泥浆里,这让工人们大受感动,也纷纷跳进泥浆里,“兄弟齐心,其力断金”,他们用汗水和鲜血在荒原上筑起了一座辉煌的石油城。

我想:王进喜真令人佩服,连自己的脚深受重伤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还是身先士卒,对祖国忠心耿耿。对工作兢兢业业。而有些人自私自利,做什么事都先想自己能捞到什么好处,根本不会舍己为人。还有一些人更坏,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出卖国家利益,甘当卖国贼。我觉得这些人都应该向王进喜一样具有舍己为人、热爱祖国的精神。

5.红色革命记忆征文 篇五

“任何人都不会被忘记,任何事都不会被遗忘!”

硝烟早已散尽,伤痛不能忘却,珍惜和平吧!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击日本法西斯侵略、全民抗战的序幕。中国人民坚持了7年局部抗战?8年全面抗战,计15年,经过艰苦卓越的斗争,赢来了抗战的胜利?1945年5月9日,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正式签字无条件投降,徐永昌代表中国政府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确认,从程序上讲这才是正式的投降?至此,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历时八年的峥嵘岁月,中国人民终于熄灭了日寇在华夏大地燃起的战火硝烟。日本将中国视为世界四大强国之一,正式向中国投降?按照国际惯例,签字的次日,即9月3日,是日本签字投降正式生效的日子?当时的国民政府于第二天下令举国庆祝3天,并从第二年开始以每年9月3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民主党派“九三学社”就是为了纪念这个日子而命名的。

虎门销烟揭开了中华儿女反侵略的序幕。太平天国的旗帜、戊戌变法的惊雷,义和团战士的大刀、辛亥革命的枪声,无一不向全世界表明:中华民族不可辱,中国人民不可欺。

战争、硝烟,带给人们的是什么?是无尽的伤痛,是家破人亡,是流离失所。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抵抗,从而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九一八!九一八!!侵略者惨绝人寰的行为,令多少人们丧失生命,多少人无家可归,背井离乡!一首用血泪和仇恨谱写的歌《松花江上》唱出了人们的心声,就唱出了他们的思乡之情:“九一八,九一八,从那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这首歌唱出了3000万东北同胞的悲惨遭遇和思乡之情,尤其是唱到“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时,更是让人心酸不已。同时,这首歌也愤怒地控诉了蒋介石丧权辱国的“不抵抗”政策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这首歌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传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成为了亿万人高唱的战歌,鼓舞了人民抗击日寇收复失地的战斗热情。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多年前,一叶小舟在风雨飘摇的南湖上扬帆起航,此时的华夏大地,正是满目疮痍,破碎的河山遍布着断壁残垣与坟白骨,多少人的期盼和梦想,多少人的血汗和泪水,终于在死亡线上看到了曙光。您,如喷薄而出的一轮红日,在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指引着万千热血战士,乘风破浪,奋勇前进,如不灭的灯塔,在漫漫长夜,照亮战士前行方向;您是力量的象征,激励着无数战士披荆斩棘,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虽然都是人民大众组成的,没有上过军校,没有统一的军装,没有好的装备。炎黄子孙都是好样的,“我们靠的是什么,我们靠的就是这种军魂,靠的就是我们的军队广大战地指导员的战斗意志。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人。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精神我们国家军队的军魂。剑风所指,所向披靡。”他们凭借自己坚韧的性格,换来了胜利,换来了自由,换来民族的解放。

谁说炎黄子孙是东亚病夫!炎黄子孙都是好样的!!

谁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一句话,响彻天空,穿越时空,一个世纪的屈辱随着这声巨响,销声匿迹。华夏民族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从此不再是一头沉睡的雄狮,那些所谓的东亚病夫的称号已不复存在,中国从此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光阴似箭,日历撕了一张又一张,60多年了,在中共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过上了好日子!!

谁说中国人没志气,左权一腔热血洒太行、戴安澜马革裹尸抗敌枭、吉鸿昌变卖家产为抗日、马本斋回民支队的司令员、杨靖宇侵略军最害怕的抗联司令、赵一曼:着名的巾帼英雄、卫立煌:指挥忻口战役的抗日将领、谢晋元:八百壮士的指挥官、张自忠:尽忠报国的一代名将、赵登禹:血战南苑的北方大汉„„他们都是好样的!!

60多年的光辉,弹指一挥间,在前进的路上,美好的未来向人们招手。不是阳春白雪,也不是高山流水,而是人民在前进的高歌!!

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雄壮的国歌歌声飘扬。啊!我的祖国!中国共产党!我伟大的祖**亲!你的儿子衷心祝愿你:

愿您的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6.红色的征文 篇六

一贵州省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从1930年~1936年, 先后有红七军、红八军、红三军、红二军团、红六军团、中央红军在贵州省开展革命活动, 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红色文化。这些红色文化具有崇高的精神内涵, 如不怕困难, 艰苦奋斗, 攻坚克难, 永不退缩, 实事求是, 依靠人民, 集体领导等。铭记红色历史, 践行红色传统, 发扬红色精神, 对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推动贵州构筑“精神高地”, 冲出“经济洼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贵州省红色文化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

“三千子弟兵, 八百贵州人。”据记载, 从1930年4月~1936年4月, 贵州先后有1万多名各族群众参加了红军, 而中革军委1934年作的一个《野战军人员武器弹药供给统计表》面分别统计了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和军委纵队、中央纵队共计86789人, 贵州子弟成为革命红军的主要来源之一, 贵州也被称为中国革命发展壮大的“福地”和“圣地”。而早在20世纪20年代, 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不久, 贵州的革命志士也是英雄辈出, 其中有党的创始人之一的邓恩铭、有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王若飞、有马列主义翻译家周达文、有洪湖赤卫队的创建人之一周逸群等。除了这些坚信马列、投身革命的进步青年外, 还有许多社会贤达也倾向共产主义, 为中国革命作出了突出贡献。如近代著名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黄齐生先生, 38岁率贵州学生赴日本留学, 41岁还组织王若飞等赴法国勤工俭学, 一生为救国不屈不挠, 终年为革命宣传奔走, 直到1946年4月8日与王若飞、叶挺等空难遇害。遵义的蔡光举, 本来主张“科学救国”, 在厦门大学攻读理工专业, 后来受了革命思想影响, 投笔从戎, 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 在讨伐军阀陈炯明时担任攻打淡水城的敢死队队长, 他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我现在已决心担任攻打淡水城的敢死队队长, 倘若不幸牺牲, 乞兄善事双亲, 弟媳亦请多加照顾。”次日午后六时发起总攻, 蔡光举身先士卒, 率敢死队勇猛冲杀, 不幸英勇牺牲, 被誉为“黄埔军校牺牲第一人”。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是什么力量让贵州人民在生死时刻挺身而出, 是什么力量使贵州子弟在危险面前奋起抗争, 是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时至今日, 爱国主义正由低向高, 由浅入深, 向着国土的广度, 向着时代的高度不断递进。但同时, 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 仍有某些别有用心的人, 制造民族分裂、破坏国家统一。因此, 进一步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尤其是当前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 势在必行, 刻不容缓。

2. 贵州红色文化是长征精神的生动写照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长征不仅给贵州留下了遵义会议、强渡乌江、四渡赤水等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 更为贵州留下了不朽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 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 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 不怕任何艰难险阻, 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 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 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 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当前少数大学生功利性强, 疏离社会理想;进取动力不足, 精神生活贫乏, 终极关怀迷茫, 社会共同价值体验缺失。通过活泼生动地宣传“长征精神”, 可以很好地加强他们的理想信念、集体主义、艰苦奋斗和纪律观念教育, 引导当前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贵州红色文化是求实创新的精神升华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中国革命胜利的转折之地, 贵州, 有着太多革命史上的鲜亮记忆。如黎平会议否定了原定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 作出了向遵义方向前进的战略决定, 是遵义会议的基奠;猴场会议重申了黎平会议的精神, 并加强了政治局对军委的领导, 是遵义会议的前夜;遵义会议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 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 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鸡鸣三省会议继续巩固和扩大遵义会议成果, 完成了中央最高层组织调整任务;苟坝会议进一步巩固和保证了毛泽东在党内、军内的地位, 使遵义会议提出的“改组党中央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的任务最终得以圆满完成。遵义会议之所以能够“拨正了革命航船的方向”, 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这一经典性文件, 根本原因就是全党大多数同志认识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正确性。“实事求是”既是指导中国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思想路线, 也是我们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基本原则,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不会偏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 也才能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贵州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功能

红色资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变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 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贵州红色文化教育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机结合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对人的行动具有定向作用、激励作用和维持作用。理想信念是一种推动和鼓舞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也是一种支持人民克服困难, 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的精神支柱。没有理想信念就没有方向, 没有动力, 没有目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什么让红军打败了数倍于己的国民党中央军的围追堵截, 征服了雪山、草地等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什么让红军将士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最根本的就是理想信念。对革命理想的无比忠诚, 对共产主义事业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 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 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也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当今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运用红色资源中蕴涵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能使受教育者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特别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曲折与挫折、处于低潮的今天, 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 使之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 贵州红色文化教育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和为她的独立与富强而斗争的献身精神。它是动员、鼓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 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实力、民族凝聚力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诞生于中华民族危机与艰难环境中的“红色资源”, 包含着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祖国浓烈的挚爱之情。这份爱国情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 开展各民族平等团结教育, 培养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今天的大学生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生、成长的一代, 物质充裕, 生活条件优越, 对先辈的奋斗历程已渐渐淡忘。因此, 运用“红色文化”进行教育使之更深切地体会和领悟爱国主义的情怀, 弥补用传统说教的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足, 体现了“红色文化”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塑造爱国主义精神中的独特作用。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既见物、见景, 又见思想、见精神, 革命先辈们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堪称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鲜活教材和生动的课堂, 游览其中, 如临其境, 使民族精神在大学生中引起情感共鸣, 有利于大学生自觉坚定爱国信念, 增强爱国情感, 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 贵州红色文化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 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红色文化本身就是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一部革命史、创业史和奋进史, 集中体现了共产党、解放军、中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大学生踏步红色之旅, 漫步革命道路, 亲眼看一看当年留下的遗物、遗迹, 想一想当年的情况、情景, 既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和不怕挫折、愈挫愈勇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亦能陶冶他们苦中作乐、难中求进的生活情趣和高尚情操。近几年, 兴起的红色旅游集红色美、绿色美、古色美于一身, 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红色之美集中表现为“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众志成城、克服困难”的长征精神;“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黎平会议精神;“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遵义会议精神。古色之美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蕴涵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民族品质,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 “舍生取义”的理想人格以及“仁者爱人”的博爱情怀等内容, 对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起着潜移默化的浸染作用。绿色之美体现在祖国各地风光旖旎的锦绣河山, 大学生在感受、欣赏祖国壮丽河山之美时, 不知不觉地丰富了他们的审美体验, 提高了自身的审美情趣, 从而受到美感教育, 得到更多的美的享受, 达到陶冶性情的精神愉悦, 最终坚定了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从这个意义上说, 红色旅游正是在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规律的基础上对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一种创新载体。

三贵州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贵州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大价值, 充分运用好贵州红色文化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1. 将贵州红色文化纳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

贵州红色文化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包涵着诸如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广泛的思想教育内容体系性, 对于这笔财富最好的拥有方法就是要让红色资源进入课堂。

因而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主动进行一些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 探索和构建以红色革命道路——红色革命文化——红色革命精神为主线的集物态、事件、人物、精神为一体的红色资源教育内容体系。 (2) 为此, 我们可以将贵州红色文化内含着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例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包含着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群众史观和实事求是等红色文化教育的方法论基础。教师可以结合红军在贵州期间先后有1万多名优秀青年参加红军, 这些熟知山地习性的战士为红军顺利走出贵州立下了大功, 在乌江渡口老乡们拿出门板给红军搭浮桥, 在茅台镇老百姓用茅台酒给战士们清洗伤口等史实说明紧紧依靠群众、维护群众利益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对学生重点介绍邓恩铭、王若飞、周达文、周逸群、旷继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通过这些模范人物榜样, 让大学生去感悟革命先辈不畏生死的精神, 唤起大学生心理上的共鸣, 从而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 在遵照教学大纲的前提下, 确立相应的教学专题, 适度讲授贵州红色文化, 不仅能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 掌握该课程的历史脉络、内容和精髓, 而且也是一种培养爱国情感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方式。可以选取下列专题: (1) 长征第一捷:娄山关大捷; (2) 革命圣地:遵义; (3) “三千子弟兵, 八百贵州人”; (4) 长征精神。事实证明, 只有确立专题讲授的教学方式, 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将该门课讲好、讲透。

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对红色革命理论与党的先进性理论、红色革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合组织教学活动, 进而揭示其渊源关系, “再生”其本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适时性的教育教学内容。 (2) 贵州红色文化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在贵州留下的党的先进性在文化方面的高度概括, 对贵州红色文化的讲解有助于丰富和拓展党的先进性建设, 更好地发挥其精神动力的支持作用, 使大学生牢固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绝不走改易旗帜的邪路。

2. 将贵州红色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李水弟教授将“红色文化”概括为革命年代的“人、物、事、魂”。其中的“人”是在革命时期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物”是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 也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魂”则体现为革命精神即红色精神。 (3) 为营造更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也可以从红色文化的“人、物、事、魂”入手, 一是邀请老战士、老干部、老专家、老模范、老教师作革命传统报告, 讲革命传统故事。二是通过校报、广播、网络、宣传橱窗、流动展览牌等, 大力宣传贵州红色文化, 弘扬长征精神;三是加强同有关媒体的合作, 开辟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的新渠道、新形式。如红色音乐进校园、红色歌舞剧大家赏等。四是利用重大红色历史事件纪念日, 如五四运动纪念日、长征胜利周年纪念日、抗战周年纪念日等开展相应的缅怀和教育活动。总之, 当大学生身处红色文化校园, 感受红色文化强大的精神力量时, 红色文化内含着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价值、道德力量就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 将贵州红色文化带入到社会实践中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仅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和谐进程的一项有力举措。2010年6月, 温家宝在与浙江大学师生座谈时提到:“我觉得, 学生了解社会十分重要, 如果对社会不了解, 到社会中去工作, 感觉什么都生疏, 什么都害怕。所以, 学生就要主动地给自己创造这样的机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 在依托贵州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 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 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 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发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青年学生实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亲身体悟优良革命传统, 坚定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信念。

注释

1赵俊涛.贵州红色文化得天独厚[J].当代贵州, 2012 (6)

2汪立夏.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以江西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 2010 (7)

7.传承红色基因征文 篇七

最近我读了《红色之旅》里的一篇文章《穿越茫茫大草地》。文中的内容深深的印在我脑海中,红军穿越草地过程中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使我热泪盈眶。通过这次读书活动,让我更加牢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革命先辈为此奉献了青春和热血。

文章主要讲红军穿越泥泞不堪、人迹罕至的草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在穿越草地过程中涌现的许多可歌可泣的一段弥足感人的故事。

“他知道自己上不来了,赶忙摘下背上的枪,用力仍给战友,然后吃力地说:“不要管我了,你们快走吧!将来告诉我的妈妈……哥哥……姐姐,叫他们好好活着。革命……一定会胜利的。”这是一位战士身陷泥潭所做的事和所说的话,把我深深感动了,他在身陷泥潭时还为国家、为人民、为革命着想,叫战友不要救他,并用力把背上的枪仍给战友。这位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多么强烈啊!

中华民族自古有着悠久的爱国传统。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抒发了念念不忘祖国统一的情怀;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表现了诗人把生死置之度外,只要对国家有利,就勇往直前的大无畏气概;吉鸿昌的“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诗句,表现了他宁死不屈地把国家利益放在生命之上的豪情……倘若没有千千万万的勇士,挥舞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倘若没有“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倘若没有前仆后继、“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无数英雄,就不会有我们的新中国,更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中国人是“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国人是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活的人。

8.红色征文 篇八

回首这坎坷而又辉煌的90年,我们心中的自豪和崇拜之情油然而生:党在我们人民心中是高高的太阳,温暖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窝;党在我们人民心中是潺潺的小溪,滋润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田;党在我们人名心中是柔柔的暖风,吹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房。

犹记得新中国初立之时:出行用的自行车,人们叫它“洋马”,点火用的火柴,人们叫它“洋火”,钉东西用的钉子,人们叫它“洋钉”。因为那时的中国人没有见过这些新奇的东西,也不会造,都是从西洋传过来的。那个艰苦的年代,我没有经历过,但从我看过的资料片中完全能够体会,当时的中国人民依旧生活在极端贫穷之中。光阴如水,岁月如梭。时光来到了2011年,我开始浮想联翩,我想起了祖国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九届奥运会,想起鸟巢,想起了奥运健儿们的英姿,我想起了祖国接连成功发射了神州五号、六号、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想起太空,想起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天领域举足轻重的一员,我想起了改革开放整整三十年里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年均10%的增幅,想起中国国力,想起中国已经成为这个世界综合国力第六的国家,想起新中国成立的这一甲子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的、不断地提升,想起新中国历史,想起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闪光的足迹!当我们正陶醉在伟大的党和祖国的变化时,是不是也应该问一问:我们能做的有什么呢?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告诉我们:国家的强壮,不仅要靠党的指导更需要我们新一代青年的积极参与!在1919年的五月,一群热血的中国青年作为一支新生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伟大的五四爱国主义运动。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五四精神”:当代爱国主义是一种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强烈的期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愿望。在新的历史时期,这种爱国主义应该体现出理性的思维、开放的心态和发展的眼光。如果发挥充分得当,她将重塑我们的民族精神,成为振兴中华的强大动力。而且,像过去任何重大历史时期一样,青年群体必将在其中扮演积极而具有建设性的角色。所以,青年们!我们要积极地向党靠近,并且以不断更新的思维素质,作为党强壮新中国的生力军!

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这九十年,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与日俱增。这九十年,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而不断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九十年,是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断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九十年,是为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而不断经受考验、发展壮大的九十年。

9.《红色的画》教学设计 篇九

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三年级 (上册) 中《红色的画》与下一课《黄色和蓝色的画》是小学三年级美术课程中的以“造型、表现”为主的内容, 学生通过这两课的学习, 认识三原色, 感受红、黄、蓝三种颜色使画面产生特有的美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三原色, 通过欣赏各种具有民间喜庆特色的物品及以红色为主的美术作品, 增强对色彩学习的兴趣。

利用计算机绘画软件绘制一幅以红色为主的画, 表达自己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发现、欣赏, 进一步理解红色含义。

结合音乐进一步感受色彩的更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 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色彩美有初步的感受能力,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及合作、观察能力。

●●学生分析

这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正面接触色彩, 不能把它上成单纯的色彩课, 要使学生开始从盲目、随意地涂抹色彩, 到有意识地运用色彩, 培养学生的色彩美感, 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知识的兴趣, 提高他们学习色彩画的积极性。

通过和信息技术老师交流, 我了解到三年级学生对计算机操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对于附件中的画图工具以及金山画王等软件已经能够较好地把握。我相信利用多媒体交互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生动力和表现欲望。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情景驱动策略 (《开门红》录像启动学生直观感受) ;

多感官参与学习策略 (音乐、视频及小游戏等调动了学生眼、耳、口、手的协调参与) ;

寓教于乐策略 (多项选择的网站小游戏激发兴趣, 攻克难点) ;

多种活动方式策略 (上机动手操作、自主浏览、思考等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优势) 。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平台、计算机网络教室、专题网站 (如图1所示) 、PPT课件。

●●教学过程

1.课前铺垫——网站浏览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欣赏红色、更系统地理解红色, 我在计算机网络教室上了一节预习课, 让学生自主浏览专题学习网站 (教师和学生收集与红色有关的作品, 上传到专题学习网站的资源栏)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1) 说说你对红色的印象和感觉; (2) 说说红色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运用网站资源, 展开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2.引入新课——直观认知

教师简单总结课前学生浏览《红色的画》专题网站的情况;用PPT同时展示黑白、彩色视频 (如图2所示) 。

提问:“这首歌叫《开门红》, 哪段让你感受到喜气洋洋的气氛?你觉得是什么色彩强调了这种感觉?课前同学们对我们专题网站进行了浏览, 请大家再用词语总结你对红色的印象。”

学生欣赏、感受并解答问题。教师总结, 板书关键词:吉祥、喜庆、热烈。PPT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 我运用“会声会影”把彩色的《开门红》视频转成黑白视频, 利用视觉反差调动学生情绪, 使学生在对比中直观感受红色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从而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受色彩与生活的关系, 明确学习色彩知识的必要性。

3.讲授新知——分层探究

(1) 三原色概念 (通过Flash动画了解什么是三原色, 如图3所示) 。

(2) 如何理解“红色的画”的概念? (在课件中判别对错)

★红色的画就是用红颜色画的画!

★红色的画是以红颜色为主色调画的画! (课件出示图片)

请同学们找出红色家族的其他成员。

(3) 计算机游戏:同学们可以打开网站中的小游戏, 用画图板中给的颜色, 尝试完成一张以红色为主色调的画 (如图4所示) 。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层探究、掌握本课的重点难点, 了解红色的特性和不同种类的红色, 解决画面红颜色与其他颜色的比例问题。利用多媒体交互的学习方式,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4.音乐感悟——调动多种感官

(1) 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 (好日子、蓝色多瑙河、二泉映月) 和图片 (如图5所示) :听一听, 想一想, 找一找, 哪段音乐情境与画面色彩所表现的感觉相似?

学生通过听、看、感受、讨论, 感悟音乐和色彩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用节奏对比鲜明的音乐和画面, 让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寻找色彩, 在画面色彩中感受音乐的旋律。

5.启发、扩展——欣赏作品

学生欣赏小朋友笔下的红色的画, 讨论有哪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用大量的精彩图片, 扩充学生知识面, 加大信息量。注意画的选材和方法的运用。

6.自主表现——分层作业

基本要求:能以红色系列的颜色为主画一幅画。

较高要求:能运用红色系列的颜色画一幅体现自己心情的画。

表现内容上:绘画内容既可以选择各种红色的物象, 也可以表现喜庆欢快的场面。

表现方法上:既可以选择以红色为主的色块去表现, 也可以结合勾线的方法去表现。

表现形式上: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表现, 如水粉、蜡笔、水彩以及综合形式等。

设计意图:分层次布置作业, 鼓励不同程度的学生完成作业, 引发学生发散思维, 激励学生大胆创作。

7.展示评价——自评互评

(1) 师生点评部分学生作品 (通过点评, 展示优秀的作业供学生学习, 同时也找出学生作业中存在的不足) 。

(2) 学生填写自我评价表格 (如图6所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 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开拓思路, 激发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在自主学习活动中, 自我评价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学力的基本标志。让学生通过欣赏自己的作品, 感受创作的喜悦。

8.拓展延伸——奥运视频

奥运刚刚在北京落幕, 每个中国人火热激动的心还没平静, 让我们看看下面一个视频 (播放奥运视频) 。

结束语:“中国红”在这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奥运的热切期待, 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奥运的真诚向往。红色, 是我们最崇尚的颜色, 舞动的红绸、飞舞的巨龙, 用红色舞动奥运、舞动中国。同学们, 让我们携手走进红红火火的2008北京奥运年。

设计意图:结合2008奥运年, 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反思

这节课最先是为了区里的展示课而备的, 我是通过以下环节来进行教学设计的 (如图7所示) 。

我把参加NOC比赛时设计的教学环节照搬过来, 没想到被把关的专家全盘否定了, 专家指出: (1) 课堂环节太多且杂乱; (2) 计算机操作没有实际意义。

我反复思考:的确, 在短短的一节课里, 想包容那么多东西实在是不可能, 如何把环节进行删减、整理、归拢, 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怎样才能体现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呢?难道播播图片、放放音乐就是整合?课堂上让几个学生上台操作几下, 也仅仅是流于形式, 起不到真正的作用。放弃计算机操作这个环节我又心有不甘。后来, 我在课堂教学中发现, 学生对这个环节中运用Flash制作小游戏的兴趣极高。通过这个环节我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以及对哪些知识点把握不够。既然一定要保留这个环节, 那么怎样才能让它不流于形式呢?突如其来的一个念头在我脑中一闪——网页!我可以建立一个专题网页,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将他们知道的都放上去, 还可以扩展他们的知识面。这些设计只有在计算机教室里才能实现, 而我校的数字化教学早已自成体系, 真是天时地利, 至于人和, 就靠我创造机会了。

首先, 我发动学生在课前寻找与红色有关的文字和图片, 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其寻找的成果;再和学生一起对找到的资料进行筛选, 挑选出有代表性和特色的图片和文字;然后由教师收集、分类、整理这些资料, 运用Adobe photoshop对一些图片进行处理, 还运用了PowerPoint制作了美术专题学习网页《红色的魅力》, 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源和互动交流的平台。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这个平台, 欣赏多幅以红色为主的摄影和绘画作品, 启发学生联想自己生活中常见到的红色为主的物象和场面, 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引发探究的欲望;通过欣赏画面中表示吉祥、喜庆的红颜色, 感受红色带给人们的热烈的、欢快的、充满激情的美感;并通过对比, 认识不同深浅红色系列的颜色。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沉醉其中;其后再运用了Flash制作了小游戏。学生根据自主浏览网页,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如附件画图、金山画王软件等绘画软件, 在计算机上进行初次尝试《红色的画》的创作 (以上环节学生在计算机教室自主探究学习完成) 。

有人问, “为了这样一堂课, 这样大费周章值得吗?”我可以肯定地说, 值得!正因为我大费周章的制作专题网页, 才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增加了课堂知识容量, 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也让学生懂得知识的获取不仅在课堂, 也在课外;正因为我大费周章地制作专题网页, 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 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而且展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是流于形式, 而是落到实处, 真正地为教学服务, 让学生受益。

但并不是所有的美术课都适合用信息技术来教学的, 美术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比如我的这节课, 在其中的一个环节就不太合适用计算机, 如何调配其他的红色?用什么颜色加调?两种颜料的调配比重各是多少?水分如何把握?我认为这些是计算机无法做到的, 必须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实际操作中领悟、理解, 所以在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作业阶段, 我还采用了传统的绘画形式, 让学生拿起画笔、颜料 (水彩、水粉、蜡笔水彩、油画棒等) , 提供多种表现方式让学生通过白纸、通过动手实践进行多方面绘画手段的尝试。事实证明, 学生在实践动手过程确实出现了我预设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这个实践操作的环节还是非常必要的。

10.红色足迹征文 篇十

中共一大会址,它既是建筑,也有一段不寻常的往事。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实。从此,中国站了起来,中国给别人的印象焕然一新。在一大会址内,我们看见了模拟的会议室。它不大,但发人深思。里面的人栩栩如生。最显眼的仍是主席,我们仿佛看见了他们在激烈地讨论。长桌,圆凳,茶几和花瓶,一切都重现在我们眼中。我们赞叹了,不仅赞叹做工之精美,还赞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上午我们还去了一个地方,那也是石库门似的房子。我们穿过一座座民居,仿佛也感受到了过去人民的生活。进入那屋子,我们四处拍照参观。我们还在五星红旗前拍了集体照。在馆内,我们读到了许多烈士的名字。我们计算他们的年龄。最小的一个36岁就逝世了,我们为他们感到惋惜。而同时,我们也被一个关于烈士的视频吸引了。我们了解到了烈士的事迹,受到的启发也不少。

在我们吃完饭后,我们打了两部车前往上海博物馆。它与市政府大厦遥遥相对,是一座十分美观的建筑。上海博物馆可谓人山人海。我们去了二楼的陈列室。它有四个专题陈列:青铜器,陶瓷器,书画以及古代雕刻。我们幸运地遇见一个解说员。我们见到了古代人的面具,矛以及厕所的门把手。我们兴致勃勃地继续参观。几乎把馆内所有的展品都看了个遍。只不过第四层和第五层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去。我们可既是大饱耳福,又是大饱眼福啊!

11.传承红色基因征文 篇十一

何为红色基因?它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是一种伟大的象征,它代表着光明,它让我们凝聚着力量,引领着我们走向那光明的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应将它传承下去,刻在骨头上,记在心里面。它鼓舞着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坚持梦想,勇往直前,回忆起来,我曾记得在我儿时,躺在奶奶的怀抱里,?l听着那一个个令我热血沸腾的革命事迹,他们如同电影般,浮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是他们用那伟大的革命精神换来我们的今天,没有他们那挥洒的鲜血,就没有我们现在那满地的鲜花,没有他们的战火硝烟,就没有我们那甜美的空气。是他们,改写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的耻辱!是他们,为我们付出了一切!我们不要忘,也不能忘!

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更要把红色基因世世代代传下去,在我成长的足迹中,无数个红色诗歌萦绕耳畔,"头可断,血可流,革命精神不能灭!”红色基因如同旗帜一般插在我心中,不管经历多少时间的冲刷,它都永远不会褪色,它是我们的根,是我们学习的灵魂,它永远不能被岁月埋没,而是应随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爬向最高处!

12.红色特工的27年“潜伏”人生 篇十二

1964年的祈文山

1935年, 年仅18岁的祁文山踏上了革命道路。1941, 他被党组织派往苏联红军军事学院学习。归国后, 他到敌占区单独执行潜伏任务, 开始了他的红色特工生涯。解放后, 因形势需要, 他仍在河南省新乡、郑州等地“潜伏”。直到1968年, 他才结束了27年的潜伏生涯。祁文山功勋卓著, 他的一条情报救了500名战士, 他变身“敌特”挫败越狱暴动, 他在隐蔽战线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

18岁时踏上革命道路

1917年4月, 祁文山出生在天津市。虽然生在津门, 但祁文山的家是一个贫民家庭。15岁那年, 他父母双亡。家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后, 祁文山投奔他在河南焦作当铁路工人的三哥。

祁文山被三哥送到焦作扶轮学校读书。具有进步思想的他, 得到了李导民和杨洗压两位老师的垂爱, 而他们二人都是地下党员。在杨洗压老师的介绍下, 祁文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4年, 在党组织的资助下, 祁文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焦作扶轮中学, 并被选为学校学生救国会委员。按照地下党的指示, 他组织学生运动。1935年12月9日, 祁文山在焦作组织同学参加全国学生统一行动的“12·9”学生运动。上身穿一件破棉袄、下身只穿一条单裤的祁文山挥舞旗帜, 高呼口号宣传抗日、抵制日货, 走在队伍的最前列。

多次组织学生运动的祁文山成为特务的抓捕对象。杨洗压老师知道后, 于1935年12月10日清早, 通知祁文山赶快离开焦作。

祁文山原想收拾完自己的东西再离开, 但当他发现自己的日记本已经被翻动过时, 便再也不敢逗留, 迅速翻墙离开学校, 扒上一列南下的火车, 逃往郑州。

祁文山在郑州街头惊奇地遇到了老师李导民。李导民给了他点盘缠, 让他马上去洛阳, 找中共豫西特委联系。祁文山到洛阳后, 在党组织安排下当了一名铁路工人。

1936年元月, 年仅19岁的祁文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按党的指示筹建洛阳陇海铁路地下党, 组织开展工人运动, 壮大革命队伍。

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面对新的形势, 中共豫西特委决定, 建立中共陇海铁路洛阳地区地下党支部, 该支部直属中共河南省委领导, 祁文山任组织委员。

洛阳是敌占区, 为了党组织的安全, 同志们以家庭为掩护秘密开展工作, 祁文山化名“宋长富”, 他是这个家庭中年龄最小的, 所以大家都叫他“小宋弟弟”。还有两位地下党同志装扮一对夫妻, 祁文山称他们“姐姐”“姐夫”, 这个特殊的家庭就是当时中共豫西特委和洛阳陇海铁路地下党机关。

秘密护送刘少奇到后方

在白色恐怖的岁月里, 祁文山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祁文山还秘密护送过刘少奇到河南渑池兵工厂。

祁文山的大女儿祁葆珠在回忆父亲的文章中说:“大约是1938年11月20日左右, 豫西特委指示父亲迅速赶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执行秘密护送任务。父亲利用在陇海铁路运输便利条件, 很快到达西安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 任务是护送从延安来的名叫‘胡服’的首长。父亲说首长身材瘦高, 穿深蓝色大衣, 南方口音, 和蔼可亲。父亲向首长汇报他在陇海铁路工人中发展党员, 组织开展工人运动的情况。首长听后很满意, 说铁路工人是产业工人, 是革命主力军, 要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 壮大革命队伍。父亲大约于11月28日把首长平安护送到河南渑池兵工厂。回到洛阳后父亲向豫西特委领导汇报了情况, 才知道胡服就是刘少奇同志。”

对于这段历史, 曾任公安部副部长的席国光在回忆录中说,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 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会议决定建立中共中央中原局。11月9日, 中央发出通知, 刘少奇同志任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同志从西安赴渑池的时间是11月27日或28日, 那时席国光见过祁文山一面, 祁文山当时的名字叫“宋长富”。

遵照刘少奇同志指示, 祁文山在先进铁路工人中发展了大批党员, 并继续组织开展工人运动, 后来他担任了中共洛阳铁路地下党总支书记, 并代表洛阳铁路地下党到河南的革命根据地确山县竹沟, 向时任河南省委军事部长兼统战委员会主任的彭雪枫汇报工作。

1938年10月, 党组织决定, 有计划地把思想先进的青年工人分期分批向延安转移, 将党员和青年转移到军队去, 祁文山动员组织不少青年去了延安。1939年2月, 祁文山到达延安。

在1939年2月开始的延安大生产运动中, 不少同志都留下了珍贵的镜头, 但祁文山却不能拍照, 不能上镜头, 因为党要派他到白区执行“潜伏”任务。稍有不慎, 就会给革命事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1939年6月中央组织部派祁文山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并担任党校三十二党支部委员。1940年4月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结束后, 祁文山参加了中央组织部组织的中央党校实习团, 到陕甘宁边区安定县实习。1941年春天实习结束后, 组织安排祁文山到延安中央马列主义学院学习。在学院里, 祁文山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 并多次聆听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讲课。

派往苏联接受特工培训

1941年9月, 中央组织部通知祁文山到中央社会部报到, 报到后便送他到苏联红军军事学院学习, 主要学习收集军事情报和爆破技术。

祁文山很快掌握了多种特工技能, 于是中央社会部和苏联红军参谋部决定让他结束学习, 正式成为中央社会部特工人员, 并授予苏联红军参谋部上尉军衔。

一天, 中央社会部部长和苏联红军参谋部同志找祁文山谈话, 决定派他到敌占区哈尔滨执行一项特殊任务, 要求祁文山只能与这位社会部负责人单线联系。如果日本侵略军北进, 可能会进攻苏联, 祁文山就按照安排去秘密爆破伪满洲齐齐哈尔市一个日军控制的工厂, 以破坏日本侵略军进攻苏联的计划。如果日军南进, 则启动另一套方案。

祁文山全家在新乡情报站院内合影

祁葆珠在回忆文章中说:“中央社会部部长交待任务后要求父亲单独过组织生活, 不准与任何人、任何地方党组织发生关系;任务完成与否, 均不得暴露个人的身份。还教他怎样寻找党, 寻找八路军回根据地, 寻找苏联红军等方法。比如必须找县团级以上干部, 并且以中央社会部负责同志派出的特工人员的身份, 同时签上隐名和真名才能与中央联系恢复关系。”

按照党的指示, 祁文山于1941年11月离开延安出发到敌占区单独执行潜伏任务, 开始了他的红色特工生涯。

由于形势变化, 爆破任务停止, 按另一方案行动。

虽然既定的爆破方案并没有执行, 但在敌占区内, 按中央社会部指示, 祁文山曾先后在天津、北京、郑州、新乡等地一边从事日伪军事情报收集工作, 一边寻找党的关系。在长期远离党组织的情况下, 他克服了重重困难, 单独秘密地执行并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

1945年, 祁文山找到了冀鲁豫地下军事情报负责人郭子青, 并按在延安中央社会部规定的联系方法写成电报由郭回根据地与中央联系。在写给中央联系的电报上他同时签上了两个名字, 中央回电:你找党, 党也一直在找你。

一条情报救了500名战士

1945年, 党中央决定在新乡设立冀鲁豫军事情报站, 直属中共北方局冀鲁豫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领导, 司令部位于河南濮阳清丰县单拐村。祁文山任情报站负责人兼地下党书记。他的任务是收集敌方军事运输、军事调度情报, 密报司令部。

在敌占区潜伏时的祁文山

情报站就设在祁文山家里, 地点是解放后的新乡市新乐路51号。后来, 经党组织批准, 王建淑从天津来到河南新乡, 与祁文山组成革命家庭, 协助并掩护祁文山工作, 站岗、放哨、掩护同志、传递军事情报。每次开会, 王建淑都要在外屋放哨, 一直到深夜。

此间, 祈文山以他在铁路任职的特殊身份为掩护, 不断地将敌占区的军需物资辗转运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和解放区, 多次护送和掩护我党重要干部过境。

祁文山的弟弟祁士义二胡拉得很好, 祁文山经常以联谊名义约国民党特务一起搞乐器合奏, 实际是探听军事情报, 及时传送到解放区。

1948年12月的一天, 祁文山从国民党40军316团团长庞庆振口中得知, 敌便衣谍报人员察知我解放军某部几百人驻在新乡附近一个村庄, 计划用三个团的兵力, 以316团为主攻团, 企图吃掉这支解放军队伍。祁文山得到情报后, 迅速派包子铺掌柜高士林将情报送出去, 使我部队安全转移。敌人扑了个空, 回撤时又遭到解放军侧击。

新中国成立前夕, 解放军即将解放新乡, 枪声炮声连成一片。此时, 国民党内部早已一片混乱, 不少国民党军官开始安排家属先转移。

祁葆珠说:“当时组织决定, 为保护地下情报站的安全, 让母亲带着只有5个月大的我同国民党军官太太们一起‘逃’。母亲抱着我坐在又黑又热的闷罐车里, 一路受尽了苦难, 当时我年幼体弱生病拉肚子, 险些丧命。”

这个军事情报站, 由于掩护得好, 直到解放后也没有暴露。由于军事情报及时、准确, 祁文山被冀鲁豫军区社会部授予“二等人民功臣”的光荣称号。

“无间道”挫败敌特越狱暴动

新中国成立后, 组织安排祁文山到天津市公安局任职。祁文山带领全家将要赴任时, 因筹备成立平原省, 中共河南省委下了一道命令:“河南的干部一个也不能走。”

留在河南的祁文山, 又接到了一项新的任务:继续潜伏。

1950年, 根据当时对敌斗争需要, 党组织决定让祁文山以国民党特务身份到公安部门举办的“特务学习班”卧底, 与国民党战犯、特务关押在一起, 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

一天, 一个国民党特务秘密组织串联准备暴动, 并商定了行动计划和时间。祁文山及时地把这一情报汇报给有关部门, 最后成功粉碎了这起反革命暴动。

但是, 社会上人们不知内情, 祁文山家成了“反革命特务家庭”, 街道的居民也经常到公安机关汇报祁文山家的情况。后来, 祁文山因“认罪态度好”而被“放出”。

1953年, 党组织决定, 由公安机关出钱, 在新乡最繁华的街道盖一个大商店, 起名为“前进体育用品社”, 祁文山当老板, 当时叫“掌柜的”。对外称是资本家自己赚钱盖的, 实际上是我公安机关隐蔽工作办公地点。祁文山家由建国前的党的地下情报站延续到建国后的党的隐蔽侦察点。

根据需要, 当时隐蔽潜伏的任务主要有三种:第一是专门搞帝国主义情报的, 代号“新美”, 领导人是祁文山;第二是专搞国民党军统特务情报的, 代号“市军”;第三是专搞国民党中统特务情报的, 代号“乡中”。他们每人都有自己的代号, 祁文山的代号是“112”。他所领导的战友也都有代号。

在此期间, 祁文山和战友们侦破多起书写反动标语、破坏人民生命安全的案件, 抓获多个国民党潜伏特务和披着宗教外衣的外国间谍。

而在祁文山出色的工作成绩背后, 则是家人不得不承受的更多辛酸。祁葆珠清晰地记得, 很多领导们的孩子都被保送到育才学校上学, 国家包了食宿, 而她们姊妹几个却没有这个资格。不仅如此, 她们还受尽了作为资本家子女在那个年代受到的种种歧视。

1968年, 祁文山终于结束了他长达27年的潜伏生涯。因祁文山刚结束潜伏身份, 为保守国家机密和他的人身安全, 公安部下令河南警方把祁文山保护起来, 凡要见他的, 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并由战士陪同。

1977年, 祁文山恢复工作, 回到河南省政协, 曾任政协河南省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河南省工商联、民建河南省委员会副主委兼秘书长, 全国工商联执委。

1992年, 祁文山被公安部授予“一级金盾”金质奖章, 这是党和国家对这位“无名英雄”的最高嘉奖。

上一篇:抗菌药物临床医师处方权限管理措施下一篇:药品出入库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