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构成形态要素分析(精选7篇)
1.立体构成形态要素分析 篇一
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意识形态等软实力因素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面对日益活跃、多元多变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我们必须不断提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和水平,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此,需要深入把握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构成要素,积极探索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内容体系的解释力
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究竟是产生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对社会存在的解释力。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意识形态为人们确立特定的价值目标、社会理想和行动指南,对于人们关心的现实问题,它不但应当作出合理的解释,而且应当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如果意识形态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各种社会现象,满足人们的认知需要,就容易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
有效的解释力是意识形态理论魅力的直接体现。意识形态能否获得人们的认同,与其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解释力有着直接联系。由于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复杂多变,意识形态应保持一定的结构张力,在逻辑构成和表达方式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意识形态除了应当具备思想上的系统性,还应当具有适度的灵活性。在现实生活中,固然存在人们疏远理论的现象,但实际上人们疏远的是无助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即无用的理论,而真正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即有用的理论不仅不会被疏远,而且必定会受到推崇。
对社会实践的动态适应是意识形态解释力的基本保障。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必然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对社会实践的动态适应,是意识形态解释力的重要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就在于它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科学回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表达方式的亲和力
意识形态的认同效果受表达方式的影响和制约。如果表达方式呆板生硬,意识形态就会拉大与社会大众的距离,丧失吸引力和影响力。实践证明,亲和力是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入人心的重要因素。人文关怀、民间话语、平民风格等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元素。
彰显人民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根本之处,就在于它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性,在于它通过人性关怀、文化关怀与情感渗透为社会生活提供一种向真、向善、向美的力量,始终反映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出深厚的人文精神。针对当前社会意识日益多样化的情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从满足人的现实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出发建构人文精神,为社会生活和人的发展提供指引,推动实现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注重通俗性。注重通俗性是彰显人民性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特点与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来看,意识形态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大多是通过叙事说史、戏文说唱等通俗形式在民众中传播的,而民众也乐于从这些通俗表达中去体悟主流意识形态所蕴涵的核心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新的历史时期,注重通俗性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其着力点在于把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结合起来,采取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宣传普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使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和认同。
传播主体的示范性
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如何即意识形态能否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和认同,与意识形态传播者的自身形象有关。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必须高度重视发挥传播主体的示范作用。
传播效果与传播主体息息相关。人们是否接受和认同一种意识形态,不仅要看这种意识形态的实际内容,而且要看这种意识形态传播主体的实际行动。一般来说,能够做到言行一致、具有良好个人形象的传播者所传播的内容,容易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和认同;反之,如果传播者言行不一,他所传播的内容就不容易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和认同,甚至会受到质疑。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广大党员干部责无旁贷。在社会思想意识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情况下,党员干部不仅要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定信仰者和模范践行者,而且要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积极宣传者。这是因为,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看法,广大人民群众往往是从身边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和具体形象中来认识和评判党的。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既重“言传”又重“身教”,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引领社会风尚,增进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同。
运行机制的高效性
意识形态的运行机制,是指意识形态基本功能向现实转化过程中所必需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运行机制的高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要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同,就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努力找准人民群众的关注点、兴奋点,坚持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着力回答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平等交流、双向互动中凸显功效。
力求运行方式的多样化。这种多样化主要表现在既可以采取理论灌输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文艺宣传的方式;既可以采取直接表述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相对灵活的方式。从实践来看,理论学习、思想疏导、典型示范、环境熏陶、协商沟通、民主说服等方式是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的重要方式。当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运行的基本方式还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和发展,从而实现意识形态运行的高效化。
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意识形态一个基本的功能就是利益阐释和利益引导,即通过利益关系的前后对比,引导人们认识到自身合理利益所在,并为实现这种合理的利益而努力奋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是依靠高深理论和华丽辞藻,而是源自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信仰、价值观等的科学性。
与时代发展的同步性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只有始终保持与时代同步,体现时代特点,反映时代要求,引领时代进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树立海纳百川的开放意识。主流意识形态是与社会政治稳定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它的调整一般比较慎重。同时,意识形态一旦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同,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相对封闭的社会中容易导致思想停滞、僵化,从而削弱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保持吸引力和凝聚力,就必须保持开放性,积极汲取人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实现与社会的同步发展。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决不能脱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认识水平,而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主要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问题。这就需要把意识形态的价值追求转化为现实的政策措施,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由拥护党的政策进而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弘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极大地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当前,时代在发展,世界在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迫切需要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新鲜经验,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时俱进,使其更好地发挥凝聚全社会力量的功能。
(执笔:黄传新 吴兆雪 叶政)
范文网
2.立体构成形态要素分析 篇二
在此之前, 笔者觉得有必要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研究方向做一个限定——环境艺术, 是空间架构的艺术。立构是空间的艺术创造训练, 更加注重抽象与理性的思考, 是对空间形式美在纯粹地进行探索。如何让学生的思维能从平面过渡到立体, 如何发现空间的形式美。“空间”的美不能仅仅是靠教师嘴上形容词的叠加,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看得到摸得着, 在有形的实体前面学会观察与有意识的吸收, 继而才谈得上再创造。我认为, 此阶段的学习应该从“形态造型分析”入手。
一、结构感知
我们知道, 万事万物的存在都以一定的形态出现, 如果大致进行分类的话, 可分为未经人为修饰的自然形态与人工形态两大类。无论哪一类, 都有其相应的结构特征, 并在一定的空间中形成可触摸的形态, 正因为所处的是三度空间的立体状态, 也就给我们提供了从多角度进行观察的可能。而“观察”的意义在于运用, 旨在发现对象的形式美, 将之置换到立体构成的制作中去。
形态的感知首先必须先确立一种观念, 便是摒弃物体的生物属性或是社会概念, 更不必深究物体组合部位的功能, 眼中只需有“形态构成”, 即由“球体、方体、锥体”等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形态”,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从物象提供的造型中直接提炼出有益于立构的组合元素。所谓的立构最紧要的是用“体块”的方式去分解物体的结构本质, 进而才谈得上去讲解形而下的停留在表面的点线面构成甚至“面”的闭合几何扭曲与开放的自由扭曲, 才谈得上形而上的节奏、韵律、对立统一等美学概念的介入。
二、形态空间
当对物体的结构特征 (即物理空间) 有一定的分解能力之后, 随之而来的便是较为抽象的“负空间”概念的引导。一把雨伞, 其物理空间不外是铁的骨架与几块布, 而当其撑开的时候, 给予观者造成的心理空间却是伞以下的类似圆柱形的“负空间”, 此“负空间”不可触摸不可量化, 比如上文所提到的“海螺”, 其结构本身属于“包裹式”, 坚硬的外壳在其中一个侧面看来是块给人“厚重”心理感受的体快, 而从另一个侧面, 一个深邃的洞口告知观者:“你被骗了!其实我有自在的活动空间”, 先前“厚重”的心理感受荡然无存, “体块”的印象转化为自由扭曲的不闭合的“面”, 由此造成的心理体量的落差正是立构经常玩弄的把戏。亨利摩尔的雕塑是对“负空间”概念较好的注脚。他采取两种基本技法:一是在实体中挖出空间, 以显示内在形体的扩散与空间的存在感, 另一则是汇聚不同的形体, 组合成一件分割组合的完整作品。学生在之前的“体块”认识之后加上“负空间”的概念, 便可以较为主动的对之前所感知的“体块”以镂空、掏空、镶嵌等手段进行处理。这也是在“空间”教学思路上的一个阶段性总结。
再一个便是“作用力”概念。先比方说一颗植物, 从出生、成长、成熟、衰老到死亡都呈现不同的结构美感。无论是内作用力还是外作用力, 都在物象上刻下痕迹。以致其同类型的生物形态复杂多样, 远远超出人的想象力, 这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形态美, 可以给我们提供某些形式感的参考。构成主义大师塔特林作品《第三国际纪念碑》是一个金属的螺旋式框架, 成一个角度倾斜, 环绕着一个圆柱。以工业材料为造型媒体, 在追求机械美学的同时更加流露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悲壮美, 似乎是在为理想主义者吹响冲锋的号角。整个作品呈上升的气象, 这便是种螺旋上升作用力给予观者的心理感受。
三、形态的解构与重组
事物形态纷繁复杂, 但透过物质的表面我们会发现, 任何物质的整体形状都是由一些相同或类似的微小结构单位, 按照一定的组合规律严谨地重复而成——它具有被其他性质的结构单位替代的可能性。格式塔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里说:“倒立会使图形完全改变, 是由于在大脑的视皮层区域中含有一个占优势的定向缘故。”人们长期受到一个具有固定方向因素的刺激, 对形状特点形成了特有的知觉, 一旦打破这种视觉形象的恒常性, 便形成了新的视觉冲击力, 使日趋平淡的形象又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解构”与“重组”, 是现代艺术特有的美学概念, 将某个固有的形态打散, 提取出构成单位元素, 按照另外的组合规律进行归一或重新组合, 或是依据原先的组合方式更改单位结构的形态特征从而得到另一种新的形态, 不得不说是种飞跃性的思维与艺术理念, 即便这是针对初涉立构课程的学生来说。同时, 这也是本文“形态分析”这一主旨的最终指向:一个新形态的产生, 并不是凭空臆造, 而是在形态美学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符合美学的更改与蜕变, 进而制造新的形态与新的空间语言。
综上所述, 从物像中寻找“形态”的存在, 找出其构成的“体块”, 进而对此“体块”进行空间的分析, 最后解散体块, 依据形式美感规律重组新的造型, 得出新的空间构成形态, 以此探索“空间”塑造种种可能。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立体构成教学就如何感知与分析物体形态在三维空间里的构建元素, 如何对元素进行提炼等问题提出见解。
关键词:环艺教学,空间架构,形态,形态作用力
参考文献
[1]冯峰.设计素描.岭南美术出版社, 2000.
3.浅谈立体构成的空间形态 篇三
【关键词】 立体构成;空间形态;物理空间;心理空间
立体构成作为传统基础课程,基本上是遵循创始人阿尔伯斯的教学理论, 即不考虑任何其他材料,而是通过纸来研究立体的造型和空间关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对立体构成的教学要求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在立体构成课的教学中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后能对设计观念的认识有所扩展和深入,用一种空间的、视觉的综合思想去看待设计,以创造更美的视觉环境。
一、空间与“形”
在立体构成课的教学当中,立体构成可以说是对平面、色彩与空间的综合理解。研究的方向是追求有关形态的所有可能性,这就要求学生从理论上加强对造型观念的认知,从诸多方面进行形态要素的分解、重构等视觉综合训练,从而加强他们对形态的全面理解和意识升华。作为形态这个研究的主体,我们除了对造型结构的把握外(区分形体、形象和形态),还应在构成造型的材质和空间环境的互动上重点加强训练。现代的立体构成教育不再单纯局限于一个物体本身,而是扩展到描述环境与物体的关系,所谓环境就是一个空间概念,包括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每一件作品都应在造型存在于环境的对话中给人以视觉、听觉、嗅觉等全方位的感受,就像一件雕塑作品或一座建筑一样,它们的存在都应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的呼应,它们的美因空间的自然状态或人为的雕琢而变得更加灿烂。当前人类加强了对环境的保护,在设计方面向往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空间环境,这种创作观念在设计中被广泛推崇。例如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充分利用地形、水体等自然环境,依山傍水,造型独特,做到了建筑主体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流水别墅的建筑形态不是刻意强加于环境的,而是自然成长于环境,融合于环境的,是形态与空间环境相互依存的一个典范。在中国,“天人合一”是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这正是体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亲密的关系,即“意”和“境”的高度统一,这样的“统一”也就是我们在立体构成教学当中应该强调的完整性之一。因此,对立体构成中的空间体验(对“形”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为日后的专业学习及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我们长期坚持,就可以将造型的研究推向更专业化、更细节化的高度。
二、空间与“态”
按照中国汉字的构词法可知,“态”字有“心”字作底,意指人对某一事物的心理反应状况。时至今日,人们对空间的概念不仅仅局限在三维空间当中,而是把人的意识形态也作为了空间的延续。一件好的作品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这种主观的联想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
在东方,中国人以一种感性的意识形态,很早地意识到要认识完整复杂的世界,就必须要有一种精神的超越。在培养学生感受和认知事物的初级阶段,重要的是加强对他们创意思维的训练和潜质的挖掘,这个阶段是关于立体构成空间的重要训练课程。我们把这种意识形态的观念可以分为客观的空间意识形态和主观的空间意识形态。客观空间是指我们的作品本身和所限定的空间环境,这样的一种形态是作者创造并客观存在的;而主观空间则起到一个互动的作用,即作品对观者的心理影响。例如一个人在一间四壁涂满红色涂料的屋子里面
会产生一种压抑、急躁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便是主观意识形态的反应。客观的空间意识形态和主观的空间意识形态的相互交错,便构成了“空间综合形态”的概念。
空間与时间是相对应的,在同一空间中时间发生变化时,空间就会出现叠加、多镜像的错综复杂的表达方式。比如绘画作品《下楼梯的裸女》,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杜尚对于纯粹的绘画语言的逐渐脱离,第一幅作品中从用色到形体,再到笔触的运用都充满着强烈的绘画性和立体主义倾向,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作品中杜尚寻找有关速度的连续信息,并归纳成整体来表现,造成了空间的“颤动”,这就使作品产生了主观能动性,给予观者接受和体会作品的无限想象空间。这种创作思维让我们在已经赋予的空间当中强化了一种空间延伸的意识,从而使我们对立体构成的空间的认识更加宽泛和自然。当我们处在同一空间和时间状态下去看一件作品,我们可能会专注它的某一部位,这个物体、景象就会突显出来,而周围的物体、部位就会退后、缩小。由于客观与主观是交替作用的,当主观要强调专注时,视觉就会作出相应的放大和调整,这就是艺术中的“夸张”原理。
视觉构成了一种心理空间的引导,也是作品构成当中的主体元素。所以,笔者在立体构成教学中,始终强调构成的物质主体,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种视觉语言,更重要的是,它还展开了我们无限想象空间的一条思路。想象对于形态而言,是对那些作品的感知和再现,是物质视觉到非物质感受的移动和延续,这也是笔者在立体构成教学中希望学生能够体会的要点。此外,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都是我们要表达的内容,因为它们是一个整体。在立体构成教学当中,笔者更多强调的是一种感性、一种思维方式。立体构成的空间概念给了我们足够的范围去想象和创造,学生既可以再现写实的物理空间,又可以构思抽象的心理空间,还可以创作虚幻的矛盾空间等等。
三、结语
作为一名设计师,如何创造出一个有价值的立体形态,很重要的是,设计师本身把握空间造型基本要素的能力和对这些要素及其组合规律的认识程度,这一点正是立体构成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当代设计的观念重在创造价值,注重提出新的观念、发现新的开始,那么教学更应具有一种前瞻性。在立体构成课的教学过程中,空间形态方面应该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4.立体构成 教案 篇四
教师:杜晓坤 第一课 概述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立体造型课程的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的立体意识,为后几课学习打下一定理论基础。
【教学方法】:课堂理论讲解、作品观摩和分析
【教学内容】:
立体构成的认知
一、基本概念
立体构成也称为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以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它是研究立体造型各元素的构成法则。此前学习的平面构成是二维空间的构成,而立体构成是三维空间的构成,三维造型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呈现不同的外形。由于视点与角度的增加,也大幅度的扩展了三维造型的表现领域。
三维造型具备一定的力学结构。例如建筑
立体造型的形态概括来说可以分为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两种类型
二、自然形态的立体造型
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各种形态,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的自然现象,我们把这些靠自然界本身的规律形成的形态称为自然形态,自然形态可以说是一切形态的根源。刚刚我们有提到立体造型由于视点与角度的增加,造型的表现领域也有了很大的扩展,所以,同一对象由于观察角度和距离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形态。比方说,当我们面对群山和大海时,会感觉心旷神怡、心胸开阔;近看则可以看到某种单个形态的面貌,甚至它的肌理,都会给你一定的美感;而剖视某些自然形态,更会发现很多奇妙有趣的造型。自然形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偶然形,例如天上的云、奇形怪状的石头。一类是规律形,其形态虽然变化丰富,但是可以预测。剖视鹦鹉螺,贝壳的螺旋轮廓线,是按照黄金分割比例形成的对数螺旋线。线叶茅膏菜卷曲的叶子、美洲变色蜥蜴的尾巴都是按照黄金分割比例的螺旋。
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形态,从中学习造型的原理并且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自然的巧妙带给人们很多启示。
例如:飞利浦公司借鉴鸟的躯体造型设计的摄像头、根据海星造型设计的壁灯、根据被切开的蜗牛壳的造型设计的旋转楼梯。
大自然利用各种现象,在有意识无意识当中提供给人类无限的经验,自然的形态令人向往。大到建筑,小到家电都不难发现仿生形态。
1851年建筑大师柏克斯顿设计建造了划时代建筑物,位于英国伦敦的水晶宫,它的结构是通过深入研究荷花叶脉而得来的灵感,运用在建筑上,用钢架和玻璃建成这种结构,为现代建筑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再如大家都很熟悉的,2008北京奥运会的两个场馆,鸟巢和水立方都是设计师受到自然的启发而设计的作品。鸟巢形态上就像是孕育生命的巢,它更像个摇篮,寄托着人类未来的希望,设计者没有做任何多余的处理,把结构暴露在外,自然的形成建筑外观,空间效果上具有独创性,又简洁、典雅。
水立方是经过全球设计竞赛产生的设计方案,设计十分自然的体现出水立方的设计理念,将建筑设计与水分子结构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自然形态作为一种人类共同的文化表现资源与形式要素,在任何地区、任何民族与任何时代的设计中,一直是被偏爱的对象。
三、非自然形态的立体造型
所谓非自然形态的立体造型就是人工形态的立体造型。非自然形态的立体造型可以是具象的、富有实用价值的功能性形体,也可以是抽象的、布局实用的欣赏性形体。但是这些造型都是为人的存在而产生的。例如,原始人起初是和动物一样,俯身饮水,后来双手进化,偶然用双手取水喝,双手合拢形成半圆凹形,在脑子里形成了造型的概念,这也许就是人概念中第一个碗的造型。人工形态的立体造型是通过人的意志,依靠材料和处理材料的技术,加工出的物品造型,同时造型还需要和特定的环境与风土人情等文化要素密切联系,世界各时期的人造物都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特点。
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标志性建筑——米拉公寓,是建筑大师安东尼奥.高迪的作品,建筑墙面凹凸不平,屋檐和屋脊有高有低,呈蛇形曲线。墙体本身也像波涛汹涌的海面,富有动感。它结合了伊斯兰建筑风格与哥特式建筑结构特点。
位于巴塞罗那另一标志性建筑——神圣家族大教堂,也是出自高迪的设计,整个建筑没有直线和平面,而是以螺旋、锥形、双曲面、抛物线各种变化组合成韵律动感的建筑。
与他设计的建筑一样,他设计的椅子到处充满了动荡不安的曲线。这种形态使人想到盘绕、攀爬类植物,也使人想到扭曲、灵巧的贝壳。
人工形态对于人们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但满足了人们生活中的物质功能需求,而且影响着人们的情感,陶冶着人们的情操。人们都希望置身于一个和谐的视觉世界中,很自然地寻求把内心的感情表现在人造形态之中。
总的来说,通过了解立体造型的两种形态,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立体造型的设计,就是实现空间立体形象创造过程中的有关设计。它需要我们有立体意识和空间想象力。
第二课 立体造型的形态要素
【教学目标】:通过运用空间中的点、线、面、体不同元素进行立体造型设计,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对形态要素的空间表现形式规律的认识,丰富艺术表现的语言和魅力。
【教学方法】:课堂理论讲解、作品的观摩与分析、以单元课题进行实际创作练习 【教学内容】:
点
学习之前首先了解次元的概念,一般我们说的形体,其种类是无限的,通常以数学方式的“次元”来加以分类。次元有一次元、二次元、三次元,一次元就是点或面、二次元就是面、三次元就是体。立体造型中的形态要素有点、线、面、体,其中点、线、面不同于平面中造型要素,是客观存在的。例如,一粒灰尘、一根头发,通过测量都能证明是有体积的。因此我们强调“体”的概念。
在立体造型中,点是一种表达空间位置的视觉单位,不管它的大小、厚度、形状怎样,只要它同周围其他形态相比具有凝聚实现和表达空间位置的特性,是最小的视觉单位,我们都可以称为“点”。如图,清晨的露珠,当近距离观察时,没有参照物,它就成一个扁球体,而远看,就是一个个的点
点的概念不是绝对的,因为在立体造型中,不可能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点,而只能是一种相对的比较,“点”与“形”和“体”也并没有具体的尺度规定,而是从与点有关的其他要素或者背景条件相对比较下,才能决定出“点”的性质。比如说,人和蚂蚁在一起时,人就是一个“体”,而把人和一座楼房放一起比较时,人又成了一个“点”。点不同的排列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力量感和空间感。如图,不同色彩的点的构成,色彩明度纯度强的点比色彩名都纯度弱的点更能引起视觉注意。
点在空间不同的位置也可以给人不同的感受。在造型活动中,点常用来表现强调和节奏。例如:
1、在空间中,居中的一点引起视觉稳定的集中注意。点的位置上移到一侧,产生的不安定感更强烈,当点移到下方一侧时,则产生踏实的安定感;点移到左下或右下时,踏实和安定中又增加了运动感。
2、在空间中,有两个不同位置的相同点,点间形成张力感,这种张力感呈现为联结这两点的视线,视觉上看不到,只有在心理上才能感觉到。当两点大小不等时,人的注意力首先是集中在大点,然后视线由大向小移动。
3、一群点集合在一起,可以看成是线(如图),有时可以看成面,由群点所造出来的形,已经失去了“点”的性质。而群点的有序排列,则会产生连续和简单的节奏和线性扩散的效果。如图,这是一张点的构成,由群点集合在一起,构成了体。由大到小渐变排列的点,会产生由强到弱的运动感,同时产生空间深远感,能加强空间变化,起到扩大空间的效果。点在视觉感受中具有凝聚视线的特点,所以“点”的造型很容易导致我们的视觉集中在它身上。例如:夜晚大海上的灯塔、黑夜中的萤火虫、服装上美丽的饰扣等,都会吸引我们的视线。如果有两个同样性质的点同时存在视野中,我们的视线就会往返于两点之间,形成一段心理上的线段,如果有三个同样性质的点同时存在视野中,我们的视线就会在三点之间往返,从而形成心理上虚构的三角形,如果有无数个同样性质的点存在视野中,我们会在心理上形成一个虚构的面。如图展示,都是通过点的排列形成面得感觉 我们可以发现,点虽然是造型中最小的视觉单位,但是它往往是关系到整体造型的重要因素。如图所示,点的连续排列可以形成虚线,点的密集排列可以形成虚面和虚体,但由点构成的虚线、虚面、虚体没有实线、实面、实体那么具体、结实、厚重,但是它们所具有的韵律、空灵、关联的特殊感是实线、实面、实体所不具备的。线
点的运动轨迹构成了线,而且概念上的线只有长度和方位,没有宽度和厚度。但现实世界中的线是有厚度和宽度的,它实际上就是一个“体”。例如:一根头发、细绳、铁丝都是表现为线形,但通过仔细的测量证明它们是有体积形状的。乐器上的琴弦、自行车上链条、路边的电线杆、喷气式飞机划过天空留下的痕迹等都是生活为我们展示的有形和无形的线。
线可以由运动的点形成,它包含始动位置、终止位置以及距离,也就是说线具有长度、方向。从几何角度来看,线是具有长度的一次元要素。点在立体造型中有大小,同样线除了长度以外,也需要粗度。粗细到何种程度称为线,没有具体的尺度。
线,因为粗细、曲直、光滑、粗糙的不同,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粗线会给我们强有力的感觉,而细线给我们纤弱的感觉,粗糙的线给我们粗犷、古朴的感觉,而光滑的线给我们细腻温柔的感觉。线的造型样式很多,连接或者不连接,重叠或者交叉,根据线的特性,在排列组合上会有很多变化。
在造型中,线比点更具有强烈的心理效应。三维空间的线和平面中线的特性一样,具备一种轻快感,同时有着面和体所不具备的紧张感。线是构成立体造型空间的基础,线的不同组合方式可以构成千变万化的空间形态。如图展示的整体型墙柜,以线的造型形式,将各种物件串联起来,以一种整体的、形式化的方式展示。
线从形态上大致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直线包括垂直线、水平线、斜线和曲折线。曲线又分规则曲线和自由曲线,其中自有曲线更能体现曲线的特点,富有变化。
一、直线
如图展示,直线给人硬直、明确的感觉。粗直线力量感强、钝重,细直线不安定。直线的基本方向有垂直、水平、倾斜三种。垂直线和水平线给人稳定的感觉,它们具有牢固、平静、沉着大方的特征,在物体的形态中起到规范、稳定和调和的作用。斜线给人不稳定的感觉,它是画面中的变化因素,常起到激活物体造型的作用。
1、水平线,就是指水平方向上的直线形体,这种直线保持重力与均衡,能产生横向扩展的感觉,具有很强的安定感。如图展示的CD架设计,水平方向的线条能使我们感到非常舒适,给人以安静、温顺、平稳、无限的感觉。
2、垂直线,指的是与地平面垂直相交的直线形体,显示出一种强烈的上升与下落的力量,能表达严肃、高耸、生长和希望的感觉。如图展示的拉链灯,一个暗箱一样的灯盒,表面有许多拉链,可同拉开或关闭拉链来控制光亮度,几条不规则垂直线形拉链极富个性。
3、斜线形体,斜线的动势造成了不安定、动荡和倾斜感。向外倾斜,可以引导视线像深远空间发展,向内倾斜,可以引导视线向交汇点集中,如图展示的是07年米兰家具展作品,左边的为衣帽架设计,右边为多用架设计,利用木材质,简洁的斜线造型,朴实而又富有意味。斜线无论呈45度状或者对角线都具有较好的规律、安定、调和、均衡的感觉,但一般的斜线却给人以动荡不安的感觉,这类斜线却同时带给人运动感,所以常用用做动感较强的造型。如图,河流的波纹构成了一种斜线体的排列。斜线形体比水平或垂直线条更有趣味性,更加放松(如图)。
二、曲线
曲线无处不在,可以说曲线是世界和生命存在、运行、进行的基本形态。如图,高速行驶中的速度曲线,表示地貌的自由曲线,木纹曲线,烟的不规则曲线。就是在人的感情世界里,把喜怒哀乐绘制成线条,也是高低错落的曲线。思维更是由“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模式主宰。
从心理的角度看,曲线能表达幽雅、优美、轻松、柔和。曲线大致也可以分为两类,几何曲线和自由曲线
1、几何曲线,主要包括圆、椭圆、抛物线等,能表达饱满、有弹性、明快和现代的感觉。如图展示的以同心圆为构造的椅子和回形针灯的造型都是来自于几何曲线。而几何曲线的绘制需要借助绘图仪器,所以带有机械的冷漠感。我们熟悉的螺旋线是最富有动态和趣味的几何曲线,如图模仿羊角曲线形态的罗马柱柱头雕塑装饰。
2、自由曲线,是自然界自然形成或我们用手独立完成创造的。它一种自然的、跳跃性的线形,能够表达柔和、丰润、富有人情味的感觉。如图所示的落地灯,自由的曲线带来纯粹的装饰意味。装饰性很强的自由曲线立体造型。自由曲线相对几何曲线要复杂一些,按特征可以分为C形、S形、涡线形。C形曲线简要、柔软,如图所示;S形曲线优雅、魅力、高贵,如图所示壁灯,当开灯时,它会有一个S形运动;涡线形曲线壮丽、模糊,如图所示联想笔记本电脑,外壳上的祥云图案与象征千年中国印象的红色相辉映,视觉冲击力效果很强。
面
立体造型中的面,是相对三维立体而言,具有二维特征具有厚度的形体。只要物体在厚度、高度和周围环境比较之下,显示不出强烈的实体感觉时,它就属于面的范畴。如图所示的座椅设计,十分简洁大方。
面也是构成空间立体的基本要素之一,有着强烈的方向感,面的不同组合方式可以构成千变万化的形态。面给人理智、秩序的感觉,但容易产生单调和机械的弊端。面的合理存在需要考虑形态本身和外在作用力的相互关系,如图。面从空间形态上分为规则面和不规则面
一、规则面
规则面有三种基本形状,分别是圆形、钜形和三角形,由此而派生出来的椭圆形、多边形都是离不开这三种基本形状。规则面给人理性的严谨和机械的冷漠感,易于表达抽象的概念。
1、圆形,总是封闭的,具有饱满、肯定和统一的视觉效果,能表现循环、滚动、运动、和谐的感觉。就美学观点而言,圆形是一种“完美之形”。如图,就是以圆形规则面为基本造型的水龙头设计,简洁且有和谐美感。
2、钜形,是与圆相对的形体。能表达垂直、水平、单纯、严肃和规则的特征。如图,是以方形为主要元素的立体造型,简洁、大方的休闲椅
3、三角形,以三边和三角为构成特点,能表达简洁、明确的感觉。正三角形给人平稳安定的感受,倒三角形呈现动态和不安的感觉。如图,利用三角形的组合构成的椅子,以12个三角面组成显示方式的钟。两件设计都是利用三角形的特点进行设计,构思巧妙。
二、不规则面
不规则面是指一些毫无规律的自由形体,包括任意形和偶然形。任意形形体随意,体现的是洒脱、自如的感觉;偶然形具有不确定性,往往赋予自然的魅力。如图,壁灯设计,采用五块不规则塑料面板组成,面板背面经过处理,用来反射照射前面的面板,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水母灯,光滑的灯罩就像水母的形态一样。渐变的不规则曲面立体造型,呈现出一种动势和自如感。
体
实际上任何形态都是一个“体”。体的基本特征是占据三维空间,体可以是由面围合而成,也可以由面的运动形成。体在造型上有三种基本形态,球体、立方体和圆锥体。球体给人充实、圆满的感觉;立方体强调的是垂直与水平的心理效应,具有安定、平实的秩序感。圆锥体是由一条斜线,一端固定于一点,另一端沿封闭的曲线运动形成,并且固定点和封闭的曲线不在一个平面上。圆锥体给人移动上升和自我中心的感觉。说到体,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概念“量”,体是指物体的体积,量则是由体造成的结果,即大小、容积、数量、重量等。体和量是相互依存的,不同形态的体和不同程度的量给人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大而重的体量表达浑厚、稳重的感觉;小而薄的体量表达轻盈、漂浮的感觉。
体可以分为几何体和非几何体
一、几何体
按照几何学定义,几何体是平面进行运动的轨迹。例如,一个矩形平面,沿一个方向运动,它的轨迹可以呈现为正方体或长方体。一个圆形平面以它的直径为轴,旋转一圈,它的运动轨迹呈现为球体。
几何体中又分几何平面体和几何曲面体。
1、几何平面体,是以四个以上的平面,以其边界直线相互衔接在一起形成的空间实体。它们具有简练、大方、稳重的特点。如图,是法国罗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由贝聿铭设计,形态上给人稳定、恒久、醒目的感觉。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造型如同不同偏向的方形盒子叠加而成。
在几何平面体中,立方体可以说是最具有稳定和简洁的特点,但有时给人感觉过于单调。所以我们在采用立方体进行造型时需要注意大小、比例等技巧的运用。如图,是一个立方体的造型,作者采用分割的组合的技巧,使得单调的几何体带有一些趣味性。
2、几何曲面体,是由几何曲面所构成的回转体。特点是表面是几何曲面,秩序感强。如图,利用两个连接起来的圆柱造型,组合成不同用途的物品,甚至是空间。其中球体是最完整的形,具有浑然一体的感觉。如图,灯具设计,利用球体的组合形成一组生动的造型。
二、非几何体
非几何体分自由体和自由曲面体
1、自由体,包括范围很广,它们大多反映的是朴实而自然的形态。如图,都是自然形态。
2、自由曲面体,是由自由曲面所构成的造型,其中大多数的造型对称造型,例如酒瓶、花瓶等,对称而规则的形态加上变化丰富的曲线,能表达凝重、端庄而又活泼的感觉。如图,呈回转体的花瓶,木制时钟,同为对称型,创意很出色,但看时间很麻烦,似乎也无法很精确,不过这个设计是传达一种自然的感觉,很吸引眼球,装饰性也很强。家居设计,十分简洁明快的造型,相机造型的概念设计。空间
空间和形体是相互表现的,没有足够的空间,形体无法被容纳。不同的空间造型会出现不同的感觉。例如,一个相对静止的人或物体处于一个空旷的环境中,由于它的单一显得独立和自由,但又静止和乏味。相反,在同样的环境中出现川流不息的人群,高低各异的建筑群,由于远近、虚实、动静、色彩等的不断变化,形成视点的运动,则给人层次感强的空间感。我们可以通过立体造型,使人感受到不同的空间氛围。如图,大海泳池,半开放的空间设计,就好像把泳池建在海里一样。
从物理空间上说,空间就是实体所限定的区域,有些书定义为“实空间”。它是不依赖人得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存在。物理空间就是物体所占的空间。人为的空间形态虽然可以不受制于自然条件,但所创造的形态必须适应于自然条件。举例:云南高原地区的木质建筑。
从心理上研究,空间可以对人形成压抑、开放、虚实等心理感受。如果活动空间狭小,人就会感到压抑。视觉移动空间也会影响人的心理空间感受,如图,设计师大面积采用透光性好的玻璃材质,人居住在内时视野开阔,给人心理上造成实体空间向周围扩张的感受。以最小的现实空间构造最大的人居空间。
大学图书馆的设计。设计诉求的是考虑如何让图书馆为所有人提供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图书馆底层开阔的长廊式空间,让人们的流动和视觉自由地贯穿建筑,拱形结构相互交汇,把空间柔和的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柏林最前卫的俱乐部之一,Kubik。位于荒废的柏林工业区,它和周围的环境形成一种矛盾的秘密和陌生感。Kubik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数十箱装满了1000公升水的塑料水箱、120个幽暗的灯光装置、电子乐。每一个塑料水箱里的灯装置都加入了数位语言程序。灯会随着音乐与人群的情绪而变化自身的开关、明暗和颜色。
学生作业,左图和右图相比较,右图在造型基础上,添加了黄色色块,是空间感上产生了一种放射性,破除了整体给人的形式单一感,使得造型看上去空间层次感更为丰富。
学生作业,木条的垂直、水平的搭接形成网络空间,其中穿插圆柱体、三棱锥以及立方体等空间体块,形式上采用一种虚实结合的构成法则,空间显得十分灵活、轻松。
第三课 立体造型的材料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一切立体造型设计必须依托材料,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必须对各种材料的性能和表现力充分了解,才能把设计理念作出美的阐述。
【教学方法】:课堂理论讲解,作品观摩分析
【教学内容】:
材料所涉及的范围非常的广泛,从单质到化合物,从传统材料到现代材料,从天然材料到人工材料,均是产品设计的物质基础。立体的产品设计都是以材料为媒介传达各种视觉、触觉等方面的信息,使用者通过这些信息解码产品。
Anglepoise Fifty出自英国设计。将Anglepoise著名的手臂机械结构凝结成视觉元素,材质采用PC注塑成型,简洁明了的灯泡与外壳架子,电线贯穿外壳架上的手臂形态部分。
一、材料的分类
材料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需求相应的产生了不同的分类方法,大致上可以分为金属与非金属。金属类分为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黑色金属指以铁为基本元素的合金,常见的有合金钢、不锈钢、铸铁等。有色金属就是不含铁的金属,常见的有铝合金、钛合金等。非金属材料,比较常见的有陶瓷、玻璃、木材、碳纤维等。以下我们分别就产品设计中常用材料展开介绍
1、纸张
纸张看起来不起眼,但经过加工后,被弯曲给人一种张力感;被编制,让人体验到一种层层递进的秩序感;被拼接,形态因此不断扩展,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它有适度的透光性、吸湿性。当我们把握住纸的多样性和局限性时,就能使一张平平凡凡的纸具有不凡的美学价值。
如图,扎哈.哈迪德通过纸张的建筑表现,瑞士建筑师尼寇拉制作的纸板家具设计。
2、木材
天然的造型材料。其优点是加工容易,质量轻,既有硬性,也有柔性,拉伸强度大,外表美观。但由于木材是有机体,会扭曲胀裂、变形,因此加工时要注意适应材料特性,并可上蜡或油漆以防腐。如图,杉木材质,木质自然、纤维疏松。马尾松材质,纹理直、结构粗,耐水性好。水曲柳材质,质地硬,耐腐、耐水性好,花纹美丽,着色性能好。榆木材质也属于硬木,花纹美丽,且纹理粗大色泽黝黑,常被用来做仿古家具。铁杉材质,在干燥和老化过程中逐渐变硬,因此具有极佳的耐磨性。红松材质,珍贵经济木料,形色美观不容易变形,家具设计中的上等木料。
3、金属
金属造型的形式变化丰富,也精致美观。这是因为金属有光泽、有磁性、有韧性、有较强的视觉感。金属的种类很多,但一般在立体构成与雕塑的联系中常以钢、铁、铜、铝、铅为主。加工的工艺由于条件设备所限,基本上是五个方面,即切割、弯曲、打造、组接、抛光。如图,座椅,造型上是几何球体的堆积而成,造型上给人沉稳、安定的感觉,采用了不锈钢金属材质,几何形体具有简练、大方、稳重、严肃、沉着的视觉感受。蜘蛛座椅。当代金属雕塑,以人为基本形态,金属材质的造型给人一种机械感,具有新现代主义风格。
4、塑料
塑料按其使用特性可以分为通用塑料、工程塑料和特种塑料。大多数塑料质地轻,化学稳定性好。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塑料。
聚乙烯
具有优良的耐低温性能,化学稳定性好,耐侵蚀,绝缘性好。如图,展示的是一款以聚乙烯为材料的纸篓设计,造型随意,像是一张揉皱的纸,这也从形态上反应出物体本身的用途,设计构思非常的新颖。
聚丙烯
在热塑性塑料领域中应用什么广泛,例如:纤维、薄膜挤压等。如图:吊灯,名为吻。是一件四个部件自行组合的聚丙烯灯罩,一种豆荚状的灯罩,能够完全保护灯泡。聚丙烯相对环保的材料,在制造和处理的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小,且具有环保效应,因为这种材料的热敏感性强,高温下容易变形,所以迫使使用者采用节能灯泡。
聚氯乙烯
也就是PVC塑料。耐腐蚀、耐折、耐氧化。常被用来作人造革类衣服、皮箱、皮包。
聚苯乙烯
也称为PS塑料,透光性好,仅次于玻璃和有机玻璃,耐腐蚀。但脆性大,受热易变性。如图,PS料制作的日用品。塑料家具。PS塑料另一个优点就是电绝缘性好。
ABS塑料
综合性能较好,耐冲击强度高。如图,ABS塑料制品
三聚氰胺
具有阻燃、耐水、耐热、耐腐蚀性,良好的绝缘性。如图,常被用来制作厨房灶台面板。
5、陶瓷
硬且脆,熔点高。如图,陶瓷制品,色泽鲜艳,表面光滑,具有很强装饰性。
6、废旧材料
废旧材料指现代工业中的各种垃圾,如:包装盒袋、各种瓶罐,竹、木、布、绳、碎玻璃、塑料的边角料及废五金材料、废机器零件等等。除此之外,还指各种废弃的轻工业产品、生活用品和现成品。然而,就是这些垃圾,却成为立体构成、雕塑装置中的“宝贝”,成为后现代艺术里的经典“垃圾文化”。如图
二、材料的综合特性
立体构成的目的和特性决定了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不能盲目和随意,而必须具有针对性。在对材料进行选择时,要充分考虑材料的可行性,如果以虚拟的、不切合实际的假设代替真实的材料表现,就不可能正确地使用材料。要设计出好的立体造型,还必须依托材料来表达自身内涵,材料的气质则是立体造型美感最合适的流露。
1、材料的装饰性质
在我们的设计中,不同的产品需要与之适应的材料来表达。
材料的色彩、光泽度、透明度
色彩是材料对光选择性吸收的结果。光泽是材料表面反射光线的性质,材质越光滑,光泽度越高。不同的光泽度可以改变材料表面的明暗程度,可以扩大视野或造成不同的虚实对比。透明度是指光透过材料的性质。
图案、形状、尺寸
在产品设计中,材料的形状和大小也对装饰效果起到较大的影响。如图,设计师以自然形花朵浮雕作为沙发椅的装饰。
材料的质感
是由于物质属性、构成不同而体现的表面特性。不同的质感给人的感觉各不相同,或轻或重、或软或硬、或冷或暖等。如图,酒瓶的设计。材质透明,给人亲切、安静的感觉。
2、材料的心理体验
不同的材质给人不同的心理体验,材质的美依赖于人对材质的熟悉和了解。比如说,陶器给人以古朴、沉稳、神秘的感觉。木材让人联想到自然、春天、典雅。金属器物则是一种力量、理性的象征。第四课 立体造型的形式美要素
【教学目标】熟悉立体造型的形式美基本法则并能用于设计实践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作品观摩分析
【教学内容】
对比与调和
虽然每个人对于美的认知不同,但形式美的法则是得到大多数人共识的。形式美指的是,所有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
对比与调和可以说是形式美的总法则。对比与调和是一对矛盾关系体,对比为突出物质形态间的差异性,而调和则强调物质形态的共同性。没有对比的形象就不够鲜明,没有调和的形象就杂乱无章,两者关系式相辅相成的。我们生活居住的世界就是充满对比和调和的整体,如果的调和统一没有变化,生活就会单调乏味。所以对比与调和形成和谐,这才是形式美感的最终要求。
可以形成对比的因素很多,诸如黑白、曲直、动静、隐现、薄厚、高低、大小等。组成矛盾的双方越接近则越调和,越远离则对比越强烈。
一、形状的对比与调和
形状越接近越调和,大小越接近越调和;形状迥异,差距大,大小相差悬殊则对比越强烈。对比强的形状如需调和,可在线性上做近似处理,使不同的形状接近。当形状较为复杂时,主要着重于调和,以免太过不同反而繁琐。而近似、重复、整齐的形体则要在对比上下功夫,以免产生单调乏味感。如图,雕塑石头形状大小不同,但在轮廓线形上做了近似处理。展示的瓷器,形状近似,但是在大小和样式做了区别。古罗马大角斗场,每一个门洞的形状进度对比和调和。法国巴黎凯旋门,中央门和两边的门在高度上形成对比,突出主次关系,形状上进行近似调和处理。
二、方向的对比与调和
方向对比是较强烈的对比手法,可以是竖向与横向的对比,也可以是直线与斜线的对比,或是左右方向的对比和前后方向的对比。但这种两个方向的对比,一般都会以其中一个方向为主体,另一方向为副体,这样才能形成有轻有重,有主有次的生动造型。
而方向上调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如果方向上形成强烈对比的物体,则可以再大小上作相等或近似处理,也可以在线形上适当调整至相似。如图,名为“大都市”的雕塑,条状物在竖向和横向产生对比,而形体相同。招贴,形状相似的彩色铅笔呈各个方向的错落而置。
三、材料的对比与调和
每种材料都有自身的质地和性能,通过不同材料间的对比,可以产生较强的感染力和丰富心理感受。如图,主题为生如夏花的立体造型,材质上选用泥土与铁丝的对比。一组以松软木材与冷硬的大理石做对比的造型。
四、动与静的对比与调和
这里的动并不是指实际意义上的运动,而是心理感受的动感。如图,雕塑上半部分是蜿蜒的曲线,呈向上的动感趋势,下部分为静态的直线造型,形成动静对比。扭曲而上的树干和挂着的长方体形成动静对比。曲线、曲面、斜线、斜面呈现动感,而水平垂直的线和面表现出静止感。
对称与均衡
对称与均衡是自古就流传至今的形式美法则,也是最常见的形式美法则。对称指形态或物体在对称中心周边的形相同且相等。对称形式可以起到突出中心的作用。对称是一种绝对性的形式,给人秩序感,产生庄重、大方、平和的感觉。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对称由于过于绝对也会产生拘谨、呆板的感觉。所以需要灵活运用,运用不当会过分严肃,缺少活跃气氛。如图,左右对称的台灯。日本长崎的全日空饭店,左右对称,感觉四平八稳。
对称可以看做是均衡的特殊状态。均衡就是在中轴线两边的形虽然不同,但在视感上有均衡感,这是一种力的平衡,比对称更具变化。均衡在整体结构形式上,给人以不偏不倚的安定感觉。如图法国马赛的罗讷河口省会大厦,设计者英国建筑师艾尔索普,整个建筑很明显不呈对称形,右侧的弧形建筑和左侧楼房相互辉映,形成视觉上的均衡感。
均衡讲求对中心的强调,如果在没有中心的均衡形式中去感知均衡是十分困难的事情。这个中心不一定是非在正中间,在立体造型中,为达到平衡,不仅是物体在力上的平衡,也是为达到心理量感上的平衡。除了必须要有个中心外,远离中心的次要副体应与靠近平衡中心的主体对照呼应,取得整体的平衡。如图,两个茶几的造型,在力学和视觉感受上都是十分均衡。不对称的插花,左右在形式上相互对照呼应。
尺度与比例
所谓尺度,是指整个形体与人体之比。所谓比例,是指形体自身各部分之间的比。尺度和比例其实都是相对的概念。如图,主题为“保护濒危物种”的雕塑,动物的造型很小,台面过大,通过尺度的对比,是空间呈现单一感,喻示动物濒危灭绝,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尺度和比例是相对的。
一、尺度
一般说尺度都有一定的尺寸范围,受人的体型、动作幅度所制约,不能任意超越,有着特定的合理性。尺度的特点是,形体本身不能说明尺度的大小,必须和其他物体相比才能呈现。如图,一款移动电话。
二、比例
比例起源于古典建筑。在立体造型中,比例指造型整体与部分或部分与部分之间特定的数量关系。任何一件完美的立体造型作品,都具备和谐的比例。如图,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其中隐含诸多黄金分割关系。巴黎圣母院,正面的分割就是按照黄金比例分割。节奏与韵律
节奏和韵律原本只是音乐艺术中的术词,在立体造型中的节奏与韵律只是借代词。在立体造型中,节奏表现为造型要素有秩序地进行,节奏感的强弱与构成元素有关,元素复杂,节奏感就强烈丰富。如图,立体造型,有着起伏、渐变、重复的变化规律,呈现一种节奏感。韵律是节奏的升级版本。以节奏的基础而有规律的变化的节奏称为韵律。节奏呈现的是一种秩序、理性,而韵律更为丰富,着重于情感,韵律是有感情的节奏。当节奏吻合人的心跳节拍时,我们觉得这种节奏是平和、安详、温馨的韵律;若快于心跳,则可以形成紧张、热烈、不安、恐怖、兴奋的韵律;若是慢于心跳,则给人沉闷、消沉的韵律感。如图,广场雕塑,带有线条的延伸感,体块的盘旋又富有韵律感。高低不同的圆柱造型,组合在一起,呈现非常有力的节奏韵律。韵律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重复韵律
指某一基本型呈左右变化的重复。如图,形态重复相同,而间距不同的立体造型,给人静态的重复韵律感。屏风设计,采用椭圆形卡纸桶连接而成,可以摆成任意的形状,带有动势的韵律。
二、渐变韵律
立体造型的各要素做顺序的发展变化,可以产生编排或组合上的疏密、厚薄、方向等渐变。渐变可以在视觉上引发一种自然扩大与自然收缩的微妙感觉。渐变一定要以优美的比例为基础。如图,丹麦设计师汉宁森设计的灯具,带有渐变的韵律形式,造型上还有一种向外发散的动势。由方形带有规律性向上旋转而成的雕塑,具有角度旋转的渐变规律,又有向上的生长动态。建筑的顶的内部采用网格玻璃结构拱顶,呈渐变韵律,又有视觉冲击力。名为贯穿的雕塑,将椎体等间距的分割成若干,形成形状大小上的渐变。台灯造型取自花蕊的造型,花蕊和球状顶端是镀金的ABS塑料,为了高亮度的反射和传播由中心灯泡发出的光线。辐射空间,旋转的动态,呈现渐变韵律。
三、起伏韵律
物体作高低、大小、虚实的有规律的起伏变化。例如,自然界中山峰高低、海浪起伏。这种造型较为活泼而富有动感。如图,名为“毛虫”休闲椅,是用板材胶固制成,延绵不断的曲线使得整张椅子的结构非常牢固,并且恰到好处的支撑人体各个部分。
四、交错韵律
物体作上下、左右、前后有规律的交错或旋转。交错韵律有强烈的动感。中国古代的太极图是较早的典型的交错的规律形式。如图,阴阳椅,带有左右旋转,扭动交错的动态。
联想、想象与意境
虽然说联想、想象与意境不能说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但我们如何创作一件美的,让人认同的立体造型作品呢?这时作为心理范畴的联想、想象与意境就显出重要性。
一、联想
联想与一个人的经历与认知水平有关,一个联想能力丰富的艺术家,才更有机会创造出激动人心的作品。
联想的类型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比如有句话叫菊黄蟹肥,意思就是菊花开时就会想到螃蟹到了一年中最好吃的时候,这就是接近联想。接近联想指的事物与事物间空间与时间上产生的联系。
类似联想是指由对一件事物的感知引起与其性质近似的事物的回忆。如图,以火柴为造型的落地灯设计,火柴的火光与灯光产生近似感。
对比联想,事物间具有相反特点产生的联系,例如夏天炎热时,会想到凉爽的事物。
二、想象
想象是人在脑中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这是人所独有的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
想象不是无根浮萍,都是基于现实生活,根据生活中的现实原型,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如图,名为呐喊的造型组合,形态上像是人张嘴向天的高声呐喊,生动且富有趣味性。
三、意境
意境就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在艺术作品中的统一。意境是衡量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标准。一件好的作品必定融入了作者的某种情感在内。不同的意境有着不同的广度、深度和思想的意境,决定作品的性质和水平。
良好的意境该如何产生呢?意境的创造必然是基于人的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所谓意境。另外,作者需要深入了解表达作品主题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有了主题,再加上对客观事物的了解,然后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就可以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如图,雕塑的形态时长方体的反转、扭曲的形态,表达一种坚毅、力量的意境。以人的动态造型形态为基础,加以鲜艳的颜色,表达一种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意境。以一组枯木为造型,也可以表达是一种思绪凌乱的意境。
第五课 立体造型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的】:了解立体造型在生活中的应用
5.立体构成设计报告 篇五
计算机科学系
立
体
构
成设
计
报
告
班级:10广告设计与制作
姓名:舒兰
学号:A103GZ055010139指导老师:李长安
一、题目:从室内角度进行表现。
二、材料:筷子、牙签、线、纸、502胶水、双面胶、透明胶布、卫生纸、颜料。
三、制作过程及说明:
⑴先制作户型图的框架,把筷子排成一排用502胶水粘起当底板。把筷子割成每面墙需要的长度,每面墙要同长度的筷子9支,分别用502胶水粘成一块一块的当墙。需要留门和窗的地方就把筷子的长度减短。墙与墙、墙与底板用卫生纸加502胶水连接,门的制作和墙的制作一样。
⑵再制作窗帘,用一段一段的线捆绑在牙签上再用502胶水固定,再用一根线在适当的长度把所有线捆绑再一起,用剪刀修改出适当的长度,用颜料给窗帘上红色。同样的方法制作三个窗帘,把牙签的那一端用502胶水固定到留窗户的墙上。
⑶制作床,把牙签剪成床需要的宽度或长度。用502胶水粘添成床板,小床的靠背是用筷子割成适当的长度,再把筷子竖着割成两半,用卫生纸固定到墙上,把床板连着靠背粘好。大床都是用502胶水把牙签粘起来做成的。
⑷床头柜和衣柜也都是用502胶水把牙签粘起来做成的,有的接口用502胶水和卫生纸粘连。
⑸制作餐桌和椅子,分别用牙签剪成需要的长度用502粘连成桌板、椅背、坐板,桌脚用筷子做。每一根部分的接口用502胶水和卫生纸粘连。再把它们分别固定在划分的餐厅内。
⑹电视柜、浴室和卫生间一些设施都是用502胶水把牙签粘连所制作。有的接口用502胶水和卫生纸粘连。
⑺沙发是用筷子和牙签一起制作的,也是用502胶水把牙签粘连所制作。有的接口用502胶水和卫生纸粘连。茶几是用筷子劈成两半502粘连制作而成。
⑻电视的外框架是用筷子劈成两半涂上黑色颜料构成的,屏幕是用纸涂上灰色颜料,把电视外框用双面胶粘到纸上就构成一个电视。⑼客厅的墙画是用纸画好画,两边用双面胶把牙签粘在纸上,最后在用双面胶粘在墙上,其他的框画制作和制作电视类似,只是把筷子换成牙签。
6.立体构成的材料 篇六
立体构成的材料及加工工具 在立体构成的实际操作中,首先必须把视觉形态落实为某种材料,这是进行造型的物质基础。材料的分类大致有几种,如:按材质可分为木材、石材、金属、塑料等;按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可分为泥土、石块等自然材料与毛线、玻璃等人工材料;按物理性能可分为塑性材料(水泥)弹性材料(钢丝)等。我们为了研究方便,往往从物体形态的角度出发,把材料分成点材、线材、面材、块材等。
立体构成材料制作所需要的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包括测量和放样工具(直尺、角尺、画线锥和画线规等),锯(夹背锯、鸡尾锯、钢丝锯、板锯和钢锯等),钻孔工具(弓摇钻、手摇钻、手电钻、麻花钻头和木工螺旋钻头等),切削工具(木刨、木工凿、板锉、圆锉、半圆锉、三角锉、铁剪和多用刀等),组装工具(老虎钳、台钳、锤鱼钳、冲子、螺丝刀和锤子等)及其它各种工具(油石、活扳手、锉刷和电铬铁等)。关于工具和技术操作问题将在本章第二节立体构成的材料加工中介绍。
编辑本段材料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
1.从材料的形态方面看
点材具有活泼、跳跃的感觉;线材具有长度和方向,在空间能产生轻盈、锐利和运动感。由于线材与线材之间的空隙所产生的空间虚实对比关系,可以造成空间的节奏感和流动感,因此,给人以轻快、通透、紧张的感觉;面材的表面有扩展感、充实感;侧面有轻快感和空间感;块材是具有长、宽、高三维空间的实体。它具有连续的表面,能表现出很强的量感。给人以厚重、稳定的感觉。因此,同一材料的不同形态的表现会产生风格迥异的效果。以线材表现轻巧空灵;以块材表现厚重有力;以面材表现单纯舒展,我们可以从设计的目的出发,正确选择材料的形态。
另外,点、线、面和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当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改变
立体构成作品 原有的形态。如,点材朝一个方向的延续排列便形成线材,线材平行排列可形成面材,面材超过一定厚度又形成块材,块材向一定方向延续又变成线材。因此,在立体构成设计中要把握形态变化的尺度,以表现设计的形态构成。
2.从材料的质地、肌理方面看
不同的材料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即使同一形态,采用不同的材料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感受。如:同是面材,金属板使人感觉冰冷、坚硬;玻璃板使人觉得透明、易脆;木板让人感到温暖、舒适;塑料板让人感到柔韧、时髦。表面光洁而细腻的肌理让人觉得华丽、薄脆;表面平滑而无光的肌理给人以含蓄、安宁的感觉;表面粗糙而有光的肌理让人感觉既沉重又生动;表面粗糙而无光的肌理,给人感觉朴实、厚重。
材料(Material)是立体构成的物质基础,,离开了物质材料,立体构成的创造性思维就难以在现实中实现。在立体构成由的立体造型要依赖于物质材料来表现,物质材料的性能直接限制了立体构成的形态塑造,同时,物质材料的视觉功能和触觉功能是艺术表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赋子了材料肌理不同的心理效应,比如粗糙与细腻,冰冷与温暖,柔软与坚硬,干燥与湿润,轻快与笨重.鲜活与老化等。
物质材料不仅决定了立体构成的形态.色彩.肌理等心理效应还直接影响着立体造型的物理强度.加工工艺和加工方法等物理效能。不同材料的物理特性:软与硬.干与湿.疏与密,以及透明与否.可塑与否,传热与否,有弹性与否等。都会直接影响和限制立体构成的制作和加工,从而间接限制了立体构成的设计构思。这就要求在进行立体构成设计时材料的选择.应用和加工工艺是设计思维巾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所以,对材料的了解.材料的加工以及新材料的寻找和发现是立体构成学习.实践由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
编辑本段材科的分类方法
综述
材科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如从材质、形态、性能等都可以进行分类。在这里主要从自然材料与人工材料的分类来讨论.研究部分材料的性能.特性.加工。
1、木材
木材是人们比较熟悉并在日常生活中关系密切的自然材料,也是立体构成中较简便的材料。木材是孔隙性的有机材料,有一定的吸湿性、弹性和强度,同时具有温和、松软、轻快的心理属性,并易出现变形、干裂、燃烧、虫蛀等现象。木材的种类也很多,不同的木材其物理特性、强度、木纹肌理等也各不相同。一般在立体构成中理想的木质材料是:木节少,纹理平直.成本低廉,比较容易加工和利于造型。如:锻木、云杉.白松,杨树等。木材是比较容易加工的材料。常用的加工方法是锯割、刨削接合、弯曲和雕刻。
锯割:锯割是利用木锯把木材进行分割的方法。一般木材被锯割后表面粗糙,给人质地疏松的心理效应。
刨削:是对木材表面进行加工的方法。即利用锋利的金属刀具切削木材表面,使木材外形符合设计需要,木材表面变得光滑平整。刨削过后,木材经刨削而外形平整规范.给人整洁、结实、轻快、精神的心理感受。并且还能够更好地把木材的纹理表现得清晰。
接合:木材的传统接合方式是榫接和嵌合.这些接合方法坚固自然,主要是利用木材自身的可切削特性,把木材接合处加工成榫头和卯眼,然后进行榫接和嵌合连接。这种接合方式在立体构成作品 传统的建筑、家具中运用很广。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接合材料也应运而生。所以也出现了金属件的栓接、钉合、化学材料的粘合。
弯曲:木材的可塑性、韧性是较弱,一般不宜进行弯曲加工。但把木材锯割成片状或条状,就可以获得一定的韧性。再通过烘、蒸等方法加以软弱化处理,木材就可以进行弯曲加工,最后根据设计需要定型。
雕刻:有圆雕、浮雕、透雕之分。是利用木材的松软物理特性,用各种工具改变木材的形状
2、纸材料
纸张是用植物纤维制成的薄片,其主要原料是麻类.稻草、麦杆、竹子、树皮和其他种类繁多的野生植物。纸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人们的生活中广泛使用,给人轻松、随和、便捷的心理感受。纸的种类很多,传统纸的分类主要是从原材料的角度来进行划分,如麻纸.皮纸、竹纸等;而现代纸张的生产,加工先进,原材料丰富多样,纸的种类自然也是大大地丰富,单从使用状况就不分为:工业用纸、生活用纸、文化用纸等。
纸是立体构成中很好的面材料。由于纸具有可塑性好,易定形,切割方便等物理特性;同时,纸材料又具有种类繁多,价格便宜,对加工工具要求简单的特点。在立体构成中,纸是最简便.最基本的材料,也是使用机会最多的材料。各种卡纸、手工纸.艺术纸和铜版纸都是立体构成中常常使用的纸张。
用纸材料做立体造型加工方便、简捷,通常的加工方法是:
折叠:包括直线折叠.折线折叠、曲线折叠、折叠前最好用刀背刻画折叠线,易于折叠。
弯曲:包括扭曲、卷曲、螺旋曲。
切割:分为直线切割.曲线切割,挖切。切割工具三要是美工刀、剪刀等。
接合:有插接、编接、粘接。粘接材料主要是双面胶、乳白胶等。
编辑本段立体构成的设计应用
现代设计是一门科学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学科而立体构成教学训练的目的就是为进行立体造型设计打基础。
立体构成教学是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立足于对立体造型可能性的探索,而完全不考虑造型的功能等因素.旨在讨论、研究立体造型的原理、规律和构造训练。立体构成的学习、训练不是目的,而是提高、完善现代设计能力的重要手段。对某些立体造型设计的内容做些简单的介绍和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立体构成在各类设计中的运用,加强认识立体构成学习的重要性。
设计是包括立体构成在内、并考虑其它众多要素,使之成为完整造型的活动。设计的领域非常广泛,它可分为商业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门类,而这些艺术门类还可以细分为广
立体构成作品 告设计、书籍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展示设计、服装设计、染织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等专业门类。立体构成与设计是有区别的。立体构成研究的内容是将涉及到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关联的立体因素,从整个设计领域中抽取出来,专门研究它的视觉效果构成和造型特点,从而做到科学、系统、全面地掌握立体形态。
立体构成与具体的艺术门类区别很大,在整个立体构成的训练过程中没有具体目的的条件限制(如专为某一种产品设计造型)。因此,每一项练习就必须从立体造型的角度去研究形态的可能性和变化性。
立体构成能为设计提供广泛的发展基础。立体构成的构思不是完全依赖于设计师的灵感,而是把灵感和严密的逻辑思维结合起来,通过逻辑推理的办法,并结合美学、工艺、材料等因素,确定最后方案。立体构成可以为设计积累大量的素材。立体构成的目的在于培养造型的感觉能力、想象能力和构成能力,在基础训练阶段,创造出来的作品可成为今后设计的丰富素材。立体构成是包括技术、材料在内的综合训练,在立体的构成过程中,必须结合技术和材料来考虑造型的可能性。因此,作为设计者来讲,不仅要掌握立体造型规律,而且还必须了解或掌握技术、材料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编辑本段立体构成与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对空间进行研究和运用的艺术形式,空间问题是建筑设计的本质,在空间的限定、分割、组合的过程中.同时注入文化、环境、技术、材料.功能等因素,从而产生不同的建筑设计风格和设计形式。
空间以及空间的组织结构形式是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建筑设计是在自然环境的心理空间中,利用建筑材料限定空间.构成一个最小的物理空间。这种物理空间被称为空间原型,并多以几何形体呈现。由某种或几种几何形体之间通过重复并列、叠加、相交、切割、贯穿等方法,相互组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建筑的形态。
这样,不难看出在建筑设计中,立体构成的原理和法则被广泛的应用。建筑的组织结构形式和立体构成中的形体组合构成是相同的.那些立体构成中的组合原理、规律和方法都可以在建筑设计中被运用。
编辑本段立体构成与工业产品设计
在现代人类的生活中已经无法离开工业产品设计,从喝水用的杯子到家里陈设的家具,从使用的各类电器到身上漂亮的衣着,还有出行乘坐的交通工具,以及珠宝首饰装饰品,都是工业产品设计的范畴。工业产品设计是使人们的生活更舒适、更惬意的一种手段。这种设计客观真实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7.立体构成形态要素分析 篇七
1 居住区环境与居民满意度研究现状
居住区环境建设以满足居民的需要为原则和目标。基于此,学术界引入了“满意度评价”这一概念,即以居民满意度作为评定住区环境品质的标准。满意度是衡量使用者需求、理想与现实环境状况间相互关系的尺度,可据此判断,对居民满意度评价影响较大的因素,就是环境建设应当首先给予关注和满足的因素,也可以认为是影响住区社会环境较大的因素。
1.1 国外研究现状
从西方当前对居住满意度研究的情况来看,由于其研究的规模、目的、理论出发点以及对评价因子的选择等不尽相同,因此目前尚未有关于满意度的普适理论。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纽曼(O·Newman)的可防卫空间理论;福里德指出社会纽带是绝大多数居住环境满意度的一个关键角色;麦克唐纳德(Macdonal d)和吉福德(Gi f f or d)发现,对于住宅价值的客观评价与反映领域感、认同感和象征性障碍物的物质特征有关;曼特和格雷研究中则指出私密性是影响居民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综合相关理论及文献资料,可以归纳出对居住区社会环境满意度评价较重要的因素主要包括:社区活动特征(户外活动对社区及人们交往的意义、社区气氛和文娱活动)、邻里关系、社区文化认同、私密性、社会生活质量(社会纽带、社区活动的感染力)、安全、管理和维护、领域感等。
1.2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居住环境满意度的研究多偏向环境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领域,其评价因子各有侧重,在具体指标的设计上差别较大,这反映了满意度研究涉及面广的特点。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杨公侠、徐磊青关于上海居住环境评价的研究模型以及杨贵庆关于上海不同类型的居住小区的调查研究。
杨公侠、徐磊青以坎特的理论为依托,从社会、空间、服务3个维度出发建立了上海居住环境评价的研究模型,旨在了解各种层次居民对于居住的要求。通过统计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是:在多层住宅居住区中,影响居民满意度最重要的6个公共因子分别为厨房空间、老人的评价、客厅品质、社会服务设施布局和交通、管理和安全、卧室朝向。
杨贵庆以上海5个不同类型的居住小区为研究对象,从居住区内的物质设施水平、邻里交往、住房性能、环境污染、交通、公共设施方便度、绿化、社会网络活力(居委会)、定居意识、安全性等方面进行考察,开展关于社区社会的调查研究。研究表明:住房结构空间、住宅的类型、社区组织和管理是居民满意度的重要预报因子。
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来看,目前国内居民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主要停留在物质环境层次,而在社会环境方面则仅仅关注住区安全及管理与组织两大因素。
2 台州市健康住宅调研实践
2005年11月,台州市有关单位为申报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健康住宅”项目和了解台州地区居民居住健康情况,开展了台州市住宅满意度调查。
2.1 调研指标体系的选取
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台州市居民对健康住宅建设指标的关注度、对自己目前居住健康状况的满意度以及在购房时所考虑的重要因素。调查依据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发布的《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4年修订版),选取了住区环境等15个指标。其中社会环境的健康性指标包括住区心理环境、健身体系、公共卫生体系、文化养育体系、社会保险体系、健康行动与健康物业管理等指标体系。住区心理环境,又包括邻里交往、高层住户压抑感程度、安全防范、归属感等几个评价子项。
2.2 调研的结果
从居民对健康住宅指标的关注度与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表明,心理环境与健康以及物业管理是居民在评价中比较关注的两个社会环境指标体系。同时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居民对公共卫生体系、文化教育体系的满意度会显著影响其对这方面的关注度。从调查结果可知,被测的这两个指标体系的服务内容并不能充分满足居民的需求,从而造成居民对其关注度偏低,但从另一方面也可说明,对这两方面的改善会显著提高居民的居住满意度,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两个因素对居住区的社会环境建设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根据调查结果,类似受居民满意度影响的社会环境评价指标还包括:空间布局领地感、公众空间、单元入户空间、私密性、健康行动等等。在这几个指标中,领地感、公众空间、单元入户空间、私密性都是与私密性、领域感密切相关的内容,据此我们可得出结论:对于居民私密性要求和领域要求的满足将显著提高居民对二者的关注程度。
3 住区环境要素的提取与分类
通过总结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再结合台州案例实证,我们可以归纳出:在目前国内居民对于住区社会环境建设的需求中,安全排在第一位。此外,居住生活中的私密性和领域感、住区服务和管理体系中对老年人和儿童的照顾机制、住区不同层次居民的休闲娱乐生活、住区的管理机制等都因深受住区居民关注而成为对居民居住满意度影响较大的因素。
国外研究中所指出的对居民满意度影响比较重要的邻里交往、社区文化认同、归属感等因素,虽然在实例中并未得到很好的验证,但它们都是构建住区居民社会网络,形成居民社区意识的重要要素。笔者认为,在城市化飞速发展和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居住区社会网络和原有场所认知被严重破坏并逐渐消失,因此在建设居住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更应注重对其进行补救和弥补。对于如何将这些要素运用到目前国内的住区建设,笔者将从影响社会环境健康性的基本要素和扩展要素两方面进行阐述。
3.1 社会环境健康性的基本要素
基于物质环境质量所产生的社会环境健康性的基本要素,包括安全感、私密性、领域感、住区对老年群体及儿童群体的照顾机制、不同层次居民休闲娱乐要求等等。这些要素与居民对居住区物质环境的心理需求密切相关,表达了居民对物质环境场所的心理评价。因此,这些要素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有良好的、符合居民行为心理的物质环境规划与建设来予以支持。这不仅是配备相关设施的问题,还必须在设计与建造这些设施时,将居民的行为心理应用于设计与建造的原则中,创造出具有场所感的居住区环境,才能满足居民对社会环境相应的心理需求。
3.2 社会环境健康性的扩展要素
基于社会网络所产生的社会环境健康性的扩展要素,包括邻里交往、居民对住区的归属感、居民对住区公共事务管理的参与以及定居意识等等。这些要素与居住区的社会网络、居民的社会关系以及居民的“社区意识”密切相关。因此要对其建设完善,还必须着眼于构建居住区社会文化氛围,形成居民良好的意识与社会网络。笔者特别提出以定居意识作为影响居住区社会环境稳定平衡发展的最终要素和检验居民对居住区社会环境建设认可程度的最终标准。
4 结语
居住区社会环境是一个复杂而抽象的有机体,它具有精神方面的因素,因此对它的评估难以用数据来度量。本文所提取的居住区社会环境健康性影响要素,可以考虑进一步发展为居住区社会环境健康性的评估因子。通过居民给各评估因子打分,可较为科学地检验和评估住区社会环境的健康度,进一步确定改善居住区社会环境的方向与措施,切实满足居民不断提高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贵庆.上海大都市居住区更新重建中的社会学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 1995, (3) .
[2]徐磊青, 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3]杨公侠, 徐磊青.上海居住环境评价[J].同济大学学报, 1996, (5) .
【立体构成形态要素分析】推荐阅读:
教案立体构成12-16
立体构成1概述08-08
金融市场及其构成要素06-17
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09-13
包装设计的主要构成要素08-05
第三章 产品成本的构成要素核算09-20
城市绿化立体化分析的论文10-13
立体裁剪创意08-27
薪资构成06-24
广告的构成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