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红色教育基地

2024-10-07

重庆市红色教育基地(精选7篇)

1.重庆市红色教育基地 篇一

以红色基地为依托 创新党员教育新模式

八里庄街道红色教育基地位于红庙北里40号楼,占地1100平米,使用面积850平米,是在原地区托老所基础上改建而成的。

从2006年年底开始,街道工委办事处投资200万元,建设地区党员教育基地,对原楼体进行全面改造。通过半年多的紧张施工,在建党86周年到来之际,建成了上下两层达850多平米的党员综合活动中心——红色教育基地,并定位为地区中心党校。

街道工委在师资队伍建设、骨干培训、电化教学、资源整合、活动调控等方面,对社区党校进行指导和引领,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基地的党员教育主阵地作用,努力形成“街道为中心、社区为主体、支部为基础”的社区党员教育网络。

党员红色教育基地是继社区服务中心、街道托老中心、体育健身中心、国防教育基地之后,街道建成的又一个功能明确、相对独立、设备齐全的活动基地,与即将建成的地区文化活动中心形成了地区“两基地四中心”的六大服务体系。

红色教育基地外立面通体为红色,正面镶嵌“八里庄街道红色教育基地”金色大字,凸显了基地的功能和主旨。

2007年6月29日,八里庄街道红色教育基地正式落成,并从即日起投入使用。朝阳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力军、区委街工委书记王智玲、区文明办主任兰学军出席了揭牌仪式。红色教育基地将成为地区党员教育的主阵地,服务群众的新 结点,传播文明的大课堂。

自揭牌以来,基地的教育培训作用逐渐显示出来,共接待本市和外省市有关单位46批、1681人次到基地参观学习。

红色教育基地在工作定位上突出教育、培训、文体三大职能,围绕三大职能,基地设有党建研究室、电教室、党员谈心室、人大、政协、老干部接待室、书画室、排练厅,并与朝阳区图书馆合作,建立了八里庄地区图书借阅中心。此外,在认真调查了解党员需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中培训,认真调查分析党员需求,科学制定培训计划,调动党员参加学习培训的内动力。坚持采取举办培训班、上党课、举行报告会和组织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有计划地组织好党员的集中学习,有效地满足了地区6700多名党员的多元需求。

红色教育基突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电教室,电教室已经成为电化教学的示范点。

电教室面积约70平米,可容纳70多人,教学设备齐全,完好率100%,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和兼职教员。为了充分发挥电教室的作用,规定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党员培训教育活动。“七一”党的生日期间,在教育基地开展了“红色经典”放映周活动。

作为地区党建工作的主阵地,电化教育还与国防教育基地党员电化教学课堂相互补充,在整合教育资源,发挥阵地作用,加强党员管理教育方面,发挥了更大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红色教育基地建成后,八里庄工委首先抓基地的制度建设,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的党员教育机制。

工委先后制定了《关于党员电化教育管理意见》、《电教室管理使用规定》、《基地管理人员职责》、《党员电教片播放收看讨论记录制度》(见附录)等相关制度规定,并以红色教育基地为中心,将管理职能辐射到社区和社会单位,把基地培训与社区课堂结合起来,把固定培训与派驻培训结合起来,建立起了党员教育的长效培训和管理机制。

党员红色教育基地建成以后,街道工委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以服务党员群众为根本,以社区文化建设为载体,不断创新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手段,以“三个突出”提升凝聚力和影响力。

1、突出党员教育功能。

党员教育功能集中体现在电教室的建设上。在电教室的建设中,抓住了四个方面:

一是抓片库建设。

以市委组织部制作的《党员电教》音像教材以及党风廉政建设教学片为基础,结合党员的不同需要,充实了国际形势、奥运知识、文明礼仪、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百部爱国主义教育片”等电教片,并根据八里庄街道党员教育的特点,拍摄制作了街道“特色党日”活动等反映社区党组织活动的电教片,用自己的活动来教育自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片库资料已经达到370多套。

二是抓好集中播放。

从播放场次看,按照《电教课程安排表》,平均每天播放1.3场,每月不少于40场的集中播放收看。

从播放内容看,推行了“1+X”播放法。所谓“1+X”播放法,“1”是指播放党员教育片或政治教育片,“X”是指根据实际需要加播科技教育、法律法规、文明礼仪、专业知识等方面内容,这样既达到了党课教育的目的,又满足了党员的多元需要。

三是抓形式创新。

八里庄社区党员数量大、居住分散、结构复杂,边远社区集中到基地参加活动难度很大,对这些党员的教育必须另想办法。

因此,除基地集中播放以外,还要有“分散播放”。这就必须加大投入,更新社区党校设施,在边远社区开设了7个党员电化教育播放点,使党员就近参加,提高“到课率”,扩大了覆盖面,增强了吸引力。

四是抓层面拓展。

为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的作用,我们将教育对象由党员干部扩展到社区居民,还积极引导“两新”组织中的非党人员接受教育,不断扩大电化教育覆盖面。2008以来,共播放142场,收看的党员群众达7100多人次。

2、突出基地培训功能。

在抓好党员教育工作的同时,街道工委还注重挖掘党建阵地的潜力,突出在骨干培训、居民培训方面下功夫。每季度开展一次以支部书记、党小组长为主体的骨干党员培训 4 班,传达上级及街道工委的工作重点,使骨干队伍掌握中央和市委的精神,更好地结合区情和街情,在引领广大党员、群众参与责任岗等活动中更加有的放矢。

挂牌以来,教育基地共举办社区党委书记、社区党务干部、社区纪检干部、社区文体骨干、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10次,达514人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还以党员群众日常需求为工作出发点,把工作拓展到民生的其他方面,先后开展了摄影学会组织的摄影培训、社区健康课堂、手工编织、家庭安全防护知识等培训,受众人数每季度达500人。通过基地的技能培训,25名下岗党员、下岗职工以及残疾人,自制手工作品,自食其力,摆脱困境,赢得了社会尊重。如:社区聋哑人剪纸画一幅就卖到300多元,深受人们喜爱。

3、突出文化引领功能。

街道工委积极推广在文体队伍中建党支部工作,在条件成熟的侨星艺术团、金风合唱团、枫叶红时装模特队、红袖舞蹈队、中老年合唱队、十二乐坊民乐队、越剧队等15支文体队伍中成立党支部、党小组,加强了文体的队伍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确保了文体队伍发展方向。

八里庄地区党组织的文化活动的引领表现在各个方面。第一,引入专业力量加强对文体队伍的指导,着力提升文化活动的品位。

第二,通过这些骨干队伍走向社区,走进群众,带动并吸引更多的党员群众参与。

2008年上半年共安排文体队伍活动343场次,有9816人次参加。此外,基地还吸纳区域内外人才,开办了书画函授学校,开设了社区图书馆,并举办“同乐园”周末相声专场,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深受群众欢迎。

第三,为奥运作贡献。

奥运期间,老年十二乐坊作为区文明办唯一推举的一支群众性文艺团体参加了“人文奥运朝阳之旅”精品线路推介活动;远洋天地社区腰鼓队参加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迎奥运圣火大型群众文化演出;侨星艺术团舞蹈队参加了天安门广场的集体晨练和奥运会闭幕期间群众文化展示活动,并将参加残奥会开幕式和闭幕式大型群众文化演出活动。

红色教育基地建成以后,逐渐形成了以红色教育基地为中心的辐射状党员教育体系,形成了有特色的基地教育模式,即建立以满足党员多元需求为重点的党员教育模式。

街道工委坚持从党员群众需求出发:一是通过电化教学、党建研讨、组织生活等满足广大党员政治需求;二是通过文体活动、书画活动等满足大家的文化需求;三是通过图书阅览、专题讲座等满足知识需求;四是通过老电影、谈心、心理疏导等满足情感需求;五是通过技能培训、手工艺交流等满足技能需求;六是通过党组织、老干部、人大、政协、侨联接待日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满足大家的生活需求,形成了多元手段和多元需求相适应的教育模式。

围绕教育、培训、文体三大职能。在党员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基地中心校带动作用,指导、引领社区党校、市民文明 学校、党支部、党小组深入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使1个中心、7个分校、121个支部、302个党小组成为完整的教育链,形成了“基地为中心、社区党校为支撑、党支部为基础”的辐射状社区党员教育体系。

2.重庆市红色教育基地 篇二

1 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意义

1.1 教育意义

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一个能够传承革命精神的区域, 其本身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在此区域组织以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为主题的活动可以使公众在自然中游览的同时感知历史, 感受老一辈先烈的崇高精神, 如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西柏坡精神——万众一心、团结进取等。唤起其对历史的记忆, 进而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基础上提升思想,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 达到身心的净化的特效功能。

1.2 经济意义

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分布于革命老区, 这些地区的生活水平普遍偏低, 发展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经济功能, 对于加快老区经济建设, 促进其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是旅游活动最低层次的需求。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发展不仅为革命老区发展旅游增添了新的产品形式, 使之可逐步建立起完整的产业体系, 进而发挥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关联带动效益, 提高当地农民收入, 对推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 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设计原则

2.1 地方性原则

设计时首先应尊重区域的传统文化和特点, 因地制宜, 体现地方特色, 因为当地群众对于其所生活环境的认识和理解是该场地文化的积淀, 所以设计时应考虑场所及其所居住的人们给予场地的启示。可深入调研, 通过与当地人交流, 了解其日常生活的习惯以及精神寄托, 获得第一手的资料, 其次设计应该尊重场地的自然条件, 不能将设计思路仅仅局限于用地红线范围内, 应结合场地的周围环境特征综合考虑, 以整个区域为背景, 同时兼顾当地的气候、水温、地形地貌、植被等自然特征, 尽量避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 对场地进行合理定位, 维护场地的可持续发展。

2.2 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原则

当前有些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了塑造宏伟的气势, 规划设计大尺度空间做大型广场, 不吸耗资千万打造雕塑景观, 尽管看上去很有气势, 但尺度过大, 不利于人与景观的交流, 不能体现纪念景观的教育等特点, 同时也大肆破坏了原有自然景观。设计时应该避免追求奢华大尺度空间, 一切从场地功能出发, 合理利用原有景观进行设计, 针对不同要素的特征、环境、地形进行规划设计, 避免“千篇一律”的设计方式和“大一同”的景观视觉效果, 打造有特色的地方性红色景观。

2.3 多学科综合原则

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景观设计涉及多方面的问题, 如艺术、社会、历史等。设计不仅要合乎人们的审美要求以及形式艺术美的规律, 充分利用自然景观特点传达出自然景观之美, 更要注重感官之外的深层精神方面的内涵, 强调“以景寓意”, 注重红色精神传递, 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精神活动空间。

3 红色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景观环境设计方法

3.1 以“历史”为设计主轴

历史遗留下来的碎片往往比整体更让人震撼, 它们更能表现出已经失去的整体的意义, 失去的整体由这些碎片更能强烈表现出来。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一个集纪念、教育、缅怀、朝圣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游览空间, 通过一系列的展示空间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 将历史的碎片以叙事的手法表达出来, 再现历史场景, 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认识并了解历史, 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的伟大情怀, 实现历史于现代的交融。

3.2 以“文脉”为设计原则

符号象征“意义”上的承载就文脉, 其不仅是传统的继承, 更是历史文化传承的象征。任何一座城市、一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文脉特征。这些特征反映并构成一个地区形象的基础。而通过规划设计, 运用各种形式即可将这些文脉表现出来反映精神层面的文化图景。在红色景区的设计中, 尊重保护历史文脉是景区景观设计的核心, 运用景观的物质空间形态构建、诊释、发扬场地文脉的内在含义, 如雕塑、水体、植物等, 是设计文脉的最高境界。

3.3 以“文化”为发展

红色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景观是文化的景观, 其清晰的折射了历史文化, 反映了所处时代特点, 也是人物、事件的纪念。所以空间设计应具有稳重而庄严的情感色彩。在设计中, 尽可能用规整图形, 如方和圆。规整图形在尺度、规模、形式、材料等方面能够满足设计的需求, 体现纪念性景观设计的特点, 同时具有开敞辽阔且严肃的精神情感。此外, 在轴线序列的安排、植物选取、色彩的搭配、材质的肌理方面都应注重隐喻的情感表达, 其空间的基本图示应该是方和圆, 方与圆无论在尺度、规模、形式、材质、功能方面都能满足设计的需求, 同时具有气质开阔且内涵神秘的精神情感。除此之外, 在轴线的安排、树种的选用、颜色的搭配、肌理的运用上都应注意其所隐喻的情感精神, 使情感、精神辅助设计本身, 并贯穿于设计始终。

参考文献

[1]林明太;莆田发展红色旅游的SWOT分析与对策[J];莆田学院学报, 2003 (04) [1]林明太;莆田发展红色旅游的SWOT分析与对策[J];莆田学院学报, 2003 (04)

[2]周振国, 高海生;红色旅游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1[2]周振国, 高海生;红色旅游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1

3.重庆市红色教育基地 篇三

关键词:重庆红色资源大学生理想信念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b)-0145-01

重庆是一座有着悠久革命传统的英雄之城,在风雨如磐的革命岁月中,孕育出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的理想信念、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浩然的革命正气为主要内容的“红岩精神”。红岩精神是什么?红岩精神是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革命战争岁月中形成的“爱国、奋斗、团结、奉献”的革命精神。重庆市高校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面虽然也利用了一些红色资源,如重庆邮电大学的“红岩网站”,但是这些尝试也仅仅是局部的,小范围的,还没有充分发挥出重庆红色资源的重大价值。本文将对重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时应该选取的红色资源内容和应该采取的教育形式两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

1 整合红色资源,形成“一线三点”的教育主线

一线就是以红岩文化为主线,三点是以革命先烈、时代榜样和群众力量为落脚点,有利于高校科学、有序地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1.1 革命先烈

重庆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在抗日战争时期,许云峰、江姐由于叛徒出卖被关押在渣滓洞里。在狱中,他们受尽了折磨,凶残的敌人甚至把竹签钉进了江姐的十指。面对毒刑,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还有无数个江姐这样的大智大勇、威武不屈、忠贞不渝、视死如归的共产党人,他们谱写了一首黎明时刻的悲壮史诗,是一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最震撼人心的共产主义教科书。

1.2 时代榜样

重庆近年来涌现出了许多榜样人物,他们为重庆的建设和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他们的英雄事迹也激励着人们不断努力,为重庆和祖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例如,每年的“振兴重庆争光贡献评选”活动,每年都选出10余位获奖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为全社会树立了一批值得学习的榜样,让重庆人民感受到榜样就在身边。如,东亚最古老的人类——“巫山人”的发现者,黄万波。他们对事业的执着精神将激励着高校学子勇攀科学高峰,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1.3 群众力量

在当代,三峡移民精神成了社会的主旋律,这是一个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三峡百万移民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精神: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深刻领会“红岩精神”所包含的崇高理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等内涵,更加激励当代的莘莘学子们为了祖国的繁荣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 建立“三三制”教育新模式

“三三制”模式即理論教学三分之一、参观体验三分之一、互动交流三分之一。这种教育模式既突出了理论的重要地位,又强调实用性,避免空洞说教,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2.1 理论教学

高校在开好政治理论课和政治品德课的同时,应积极推进“红色资源进课堂”工程,把瞻仰红色故居、使用红色教辅材料、学习革命传统等列入教学计划,计入课程学分,大力深化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这样既突出了重庆地方的精神文化特色,又拉近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2.2 参观体验

高校要与重庆红色文化旅游、研究基地联系,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 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组织大学生分期分批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和学习;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宣传重庆红岩文化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学校应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科学地设计与安排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既突出主旋律,又体现趣味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增强爱国的情感。

高校应当积极探索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多样化途径,把主题教育和日常教育、聚合式教育与辐射式教育、个体体验式教育和群体体验式教育、“激励式”教育与感染式教育等结合起来,从课堂教学中延伸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中,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性、情景式、体验式的教育活动。高校要经常性地组织大学生走出校园,到社区、工厂、部队、农村宣讲红色精神;组织学生就红色精神进行科学研究,创作编排有一定深度和文化底蕴的弘扬红色精神的文艺作品,建立校园红色文化体系等。比如,可以利用节假日或者假期,组织学生开展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重走红军路、调研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旅游、体验红色生活、重温红色历史等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熏陶大学生对革命传统文化的认同情感、充实其精神生活、升华其思想境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2.3 互动交流

高校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社会调查,深入各行各业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认识社会。通过互动交流,一方面,使他们亲身体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劲步伐,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通过对落后地区的民情、社情考察,增强忧患意识,提高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从而不断增强振兴中华,造福人民的责任感。

高校要积极建立红色网站,登载红岩故事,传播红岩精神和红色文化,将思想政治内容充实到网站的各个栏目,将感人革命故事、经典革命歌曲、惊险革命场景、典型红色电影等上载网站,并开辟“红色论坛”专栏,将网站建设成为以人生导航为切入点的集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素质培养、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站,网上网下联动、全时关注、全程覆盖的立体交叉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办成为广大学生心海导航的明灯。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08.

[2] 类延旭.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重在引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4(10).

[3] 姜正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省思[J].兰州学刊,2005(5).

4.参观沂蒙红色有感教育基地 篇四

铁肩道义,机智斗争,流传百年佳话

1940年夏天,山东的各界代表汇集到沂南,参加山东省各界代表联合会。会后,出版了一本《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书中收集了所有在会上作报告的领导人的讲话稿,登载了山东省的行政机关和群众团体所有领导成员名单。后来情况危急,这本书被交给了王换于保管,为掩护革命干部,她把那本书当成了心肝宝贝,用一块印花棉布包好,收藏起来,等待着胜利的消息。由于后来战事频繁,许多首长离别后没有再回来取书,这本书一直保存完好,没出问题。抗日战争胜利了,这本书该见天日了,可是国民党反动派又发动了内战,1947年冬季的一个中午,国民党还乡团到解放区烧杀掳掠。她得到消息后带上这本书准备转移。突然一伙匪徒闯进了她家,直冲她来了。匪徒们晃动着长枪上明晃晃的刺刀,恶狠狠地问道:“你叫王换于吗?听说你给八路军藏过东西。现在还有什么?快交出来!”“俺是个老粗,听不懂你们的话。过去打鬼子的,到俺家也不过是喝水、吃饭,俺没见过什么东西。”“叭,叭”一个匪徒劈头带脸打了她两个耳光,她只觉得两眼直冒金星。匪徒把刺刀架到她的脖子上威胁她说:“你这老东西装糊涂!今天要是交不出东西,就要你这条老命!”她定了一下神说:“你们愿意要我这条老命就拿去吧!”她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其实心里扑通扑通的。这本书正掖在她的棉裤腰里呢,万一他们要搜身怎么办?敌人威胁了一通,问不出一句话,便气势汹汹地到处翻腾,屋里屋外、箱子柜子、甚至连老鼠洞都掏遍了。敌人搜查了一阵,没有结果,就把注意力转到她的身上。一个匪徒朝她走来,刚要动手,她急中生智地大喊大叫,并大声骂道:“混帐东西,你想干什么?我老妈妈子六十多岁的人了,过去日本鬼子也都没能把我怎么样,你想怎么样?你有没有父母?你是不是你爹妈生的?你是不是个中国人?”她这一招还真有效,只见那匪徒缩了手,脸红到脖子根底下。可是冷不防背后一个匪徒劈腰捣了她一枪托子,她疼得猛一缩肚子,那本书一下滑到裤筒里去了,她想这帮坏家伙总不能向她下身搜吧,书滑到裤筒里,双腿缠着腿带子,反倒更安全了。她顾不得腰疼,故意提高了嗓门说:“你们不用打,也不用翻,我自己脱下衣裳你们看看,你们哪一个不算娘养的,尽管睁开狗眼,可别闭上„„”说着她便解开大襟扣子,露出了半个肩膀,接着她

就做出要解裤腰带的样子。匪徒们看见她一本正经的架式,断定她身上不可能有什么重要东西,也实在不愿意在她这六十岁的老妈妈面前出尽丑态,便灰溜溜地走了。就这样,书保存下来了,这不仅使书上所登载的重要领导干部的安全得以保障,更保存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填补了省档案馆关于山东省第一次各界人士代表联合大会资料的空白。

慈母柔情,爱党拥军,谱写动人故事

1941年11月4日,大批日伪军包围了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八路军一名小战士在突

围中身负重伤,明德英救下了他,为他包扎伤口,伤员因失血过多,缺水休克,在周围没有水源的情况下,明德英毅然解开胸衣喂伤员乳汁救活了伤员,最后她又和丈夫李开田倾其所有,收养伤员半个多月,直至伤员康复归队。

1981年著名作家刘知侠以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情节为背景创作了小说《红嫂》,后来

改编为京剧《红云岗》、舞剧《沂蒙颂》。

坚定信仰,舍家为国,书写悲壮诗篇

1941年冬天日寇大扫荡时,陈若克已经怀孕八个多月了,可她毅然决定跟随部队转移,有人劝她不让她走,她倔强地说:“咱们革命哪能避艰险!我是个领导干部,要是找个地方躲起来,怎么去号召同胞们抗战?”就这样陈若克拖着快要临产的身子,在十一月七日从大崮撤退的时候,不幸落入敌人的手里。起初她要求速死,但敌人强制着把她带到沂水城进行审讯。敌人拷问她叫什么名字?是干什么的?丈夫姓什么?干什么?若克冷冷地回答:我和丈夫都是抗战的,打日本鬼子的!若克大骂敌人的残酷暴行,敌人就她吊在梁上拷打,昏死了就用凉水泼,苏醒后再用杠子压。在敌人的残酷摧残下,若克同志早产了。敌人看硬的不行,改用软的手腕,拿来牛奶给孩子喝,企图用她疼爱孩子的心理诱使她屈服。若克对敌人的卑劣行为极端蔑视,把牛奶泼在地下,和孩子一起展开绝食斗争。敌人使尽了招儿,最后下了毒手。陈若克同志怀抱婴儿,大义凛然地走向刑场。敌人过去强夺她的孩子,若克拼命地抱在怀里不放,高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敌人用刺刀将若克母女活活穿死。那时,若克才二十二岁„„

参观完毕乘车返回途中,我久久地陷入了沉思„„

5.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简短心得 篇五

从遵义会议的地址、息烽集中营、红军烈士陵园等走来,党革命先生们为了解放全中国,勇敢的战斗精神深深感动了大家,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这个词也有了更深的共鸣。红军强渡乌江天险,四渡赤水的场面就像历史一样,娄山关的炮声,赤水河底的波浪,雪山草原上红军士兵艰难地旅行……这一切,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国革命斗争的艰苦,感受到中国革命政权来之不易的红军长征的艰巨,感受到无数革命先驱创造了中国共产党的荣誉和伟大。能成为中国共产党员,我感到光荣和骄傲。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__周年这个欢乐的日子里,在当今社会的国情、党情、世情发生了深刻变化的今天,作为新时期交通系统的共产党员干部,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肩膀责任,深刻感受到了管理处党委安排这次活动的用心良苦,通过贵州红色之旅,回顾了党走过的×年不平凡的历史,在红色教育中振奋精神,以党的优良传统为旗帜,以党的宗旨为使命,集中精力为人民群众寻求幸福,为湖北交通发展做出贡献。在这里,我们决心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发誓成为正确党员身份的领导干部。

一是学习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忠于党的事业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江山来之不易,无数革命烈士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无数革命烈士忠于党的事业,无数革命烈士不怕流血牺牲,敢于夺取胜利。我们要像革命先辈一样,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在实践中把这种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中,落实到我们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地推进车站标准化建设,认真落实对外优质服务,对内精细化管理,以创造一流的信心和决心,推进和谐京珠、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是学习革命先辈不畏艰难、顽强奋斗的革命精神。中国革命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开展。然而,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难,团结一致,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我们要学习革命先辈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始终保持高涨的精神状态,全面做好收费征收、服务创新、稳定团队各项工作,带头勤奋学习,带领员工大众提高素质能力,带头执行政策,带领员工大众遵守法律稳定在在管理处党委精准领导下,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6.关于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感悟范本 篇六

为了缅怀革命前辈的光辉业绩,展望祖国发展未来,建安集团党群党支部和劳务公司党支部利用公休日组织在职党员和青年员工,来到汕头市“东征军革命史迹陈列馆”这一革命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汕头市东征军革命史迹陈列馆”是汕头市第一个革命史专题馆,原为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旧址,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这里展览的照片、文字、实物等资料,真实而生动地再一次给我们呈现出国共合作时期,以黄埔军校为骨干的东征军如何兵分三路,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的欺压绝不低头,英勇善战,为统一广东,继而北伐,统一中国,彻底消灭了盘踞在东江地区的军阀陈炯明的全部历程。这里还曾是东征军政治部总主任周恩来同志办公的旧址,当时周恩来同志在这里组建中共潮梅特别委员会,领导潮梅地区的革命运动,大力发展工农运动,支援省港大罢工……太多的史迹、太多的故事,使得“东征军革命史迹陈列馆”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教育基地。

推开“东征军革命史迹陈列馆”的大门,一篇篇文字记载,一幅幅真实图片,一条条作战线路图,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带领我们走进记忆,走进栩栩如生的往昔。东征英雄与军阀进行了艰难卓绝的革命斗争,血与火的战场,让我们再次真切地感受到,近代中国革命和建国之路的艰辛,以及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参观结束,我们不由地忆及中国历的革命先烈们为了伟大的祖国、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国家的富强,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不断强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历史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建设中国和发展中国。

回顾革命历史,更要牢记历史。作为一名国企职工,在今后的学习中应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不断历练自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立足本职工作,不怕苦不怕累;积极主动学习党章党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做一名合格的党员。

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转化为干事创新的巨大动力,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勇敢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实现强企强国之梦。

关于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感悟范本【二】

在我们党支部的组织下,我们支部所有党员去西安烈士陵园扫墓,这次活动对我们党员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使我对党员身上的义务与责任有了更充分的理解。我们不仅仅要敬仰那些烈士,更要学习他们那种为革命、为祖国、为人民牺牲一切的信念。

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烈士陵园纪念馆,令我非常震惊的是许多烈士只有20多岁,他们为了革命为了祖国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虽然在每个地方只有几分钟的参观时间,但我对他们所做出的感人事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当中不仅仅有革命时期为革命而牺牲的同志,也有在解放后为了人民的安危而牺牲的。其中我记忆最深的一个女共-产-党员,为了救一名儿童而被锅炉爆破炸死的,他牺牲时只有24岁,正是青春年华享受美好生活的时期,但她却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在她身上实现了。她使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党员应该学习的,她的精神令我们敬仰。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战争年代的战乱不能向战争年代牺牲的烈士一样为了光荣的革命事业而牺牲,但我们作为共-产-党员同样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我们要向那些烈士学习,时刻准备为人民牺牲一切,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党员,应该学习英勇无畏的烈士精神,在各方面都要起到带头作用,在学习上,我们要刻苦努力学好专业课程,为祖国明天的建设积聚力量,在生活中,我们要关心身边的每一位同学,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在思想方面,我们要积极进取永远与党保持一致,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

不是只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才能体现一个优秀党员的品质,只要我们从小事做起,时刻为人民服务,践行自己的誓言,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做到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就是一个好党员。我们会为之努力的。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心得体会二

爬过井冈山,参观过西柏坡,听过南街村王宏斌书记的讲座,……着实去过不少红色教育基地,每个地方都给予我不同的感受,每个地方都有一些故事戳中我的泪点。红旗渠,跟别处不同。11月27日宣传司党支部全体到河南安阳红旗渠集体学习。对红旗渠的了解,让我从“一条烟”(一种叫做红旗渠的香烟)变成了一座精神丰碑。

悬崖峭壁上的水长城。远望红旗渠,就像一条长蛇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蜿蜒盘旋,说红旗渠是世界第八大水利奇迹,一点都不为怪。漫步在纪念馆,听红旗渠的儿女讲述先辈们的英雄故事,就像在经历一次精神洗礼。60年代初,在中国经济社会环境极为困苦的时期,一位名叫杨贵的书记带领林州人展开了一场“千军万马战太行”的伟大行动。虽然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但引漳入林从设想到行动,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了林州人高度一致的支持,立下“大战八十天引来漳河水”的誓言。我第一次掉了眼泪,没有强烈的吃水、用水的愿望,怎么能够凝聚这样的共识?红旗渠在意料之中、意料之外延长了工期,用了近十年的时间。但每家每户的付出,每一个刻在石块上的名字,都用自己的血汗兑现了承诺。杨贵书记身先士卒战斗在工地上,直到八十多岁的母亲去世才答应离开工地回家奔丧;工程师吴祖太日夜绘制施工图纸,没来得及见到新婚妻子的最后一面,就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为了“有脸吃上红旗渠的水”有人家把十五岁的孩子送上工地,却再也没有等到孩子的归期;……一路泪水涟涟,直到那张万人欢庆红旗渠通水的照片浮现在眼前,感动的泪水化作发自内心的喜悦。真希望自己也生在那时,可以为了一个伟大的梦想奉献和付出,可以在现场分享胜利的喜悦。

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红旗渠精神被概括为了十六个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后人所传颂,其中的开拓创新最让我震撼。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且不说国家财政只占百分之十五,人力、物力、财力都是举全县之力,光是这一工程中体现出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就足以让人震撼。没有先进的水利测量工具,就发明了用脸盆、板凳和水组合成的测量工具;为了尽快完成四千多米长的通道,从山顶掘了十三口井把两个工作面变成了二十六个工作面;红旗渠长藤结瓜的探索,将这项工程打造成了“引、蓄、提、灌、排、电、景”一体的大型灌区。除此以外,与山西省政府签订的补偿协议被誉为“最早的拆迁补偿”,修渠过程中责任到生产队、到村、到户的做法,与十多年以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能不由衷地说,红旗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太行山上的五部曲。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福太行。靠着红旗渠精神名扬天下的林县儿女们并没有躺在先辈们的成绩上睡大觉,而是奏响了与我国时代发展步伐相一致的五部曲。六十年代,千军万马战太行解决生存问题,七十年代千军万马出太行解决温饱问题,改革时期千军万马富太行解决发展问题,新时代千军万马美太行、福太行,一个与时俱进的林州县向全国人民宣布:红旗渠精神永不过时、历久弥新、永放光芒。

青年洞里的回声。踏着脚下的青石,扶着两边的栏杆,一路走到青年洞,仰望石壁上的中国共产党党旗,每一个人都举起了右拳,气壮山河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回程,这次活动已经成为过去,红旗渠却成了一座精神丰碑。循着红旗渠精神照耀的大路,心中无比明亮,国运昌盛、四海升平不仅仅是一种愿望,更是铿锵有力的回答:这样的中国梦,算我一份!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心得体会三

4月28日,公司党委组织预备党员到烈士陵园扫墓。此行我感受非常深刻!

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向那些永垂不朽的烈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倾听着他们的英雄事迹,了解我们的人民烈士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心中有点颤抖,使我感觉自己的渺小。常言道:“一个人的肉体倒下了,然而精神长存。”这句话正好映照在烈士身上,显得如此的恰如其分。

站在纪念碑下,我们默哀,向烈士致敬,心随着平静的音乐轻轻地走着,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心中那份深深的哀痛与崇高的敬意。听着他们的事迹,使我的心豁然开朗,明白了我们的人民烈士为了解放全中国,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他们抛头颅,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这面旗帜。为了胜利,他们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我们现在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心灵的感激,使他们的在天之灵得到慰藉。看着他们的照片和故事,显得那么的年轻,也许生活中一件琐碎的小事会激起你心中层层波澜,然而随着时间的默默流逝,便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这次经历却不比往常,它的庄严与肃穆,它的可歌可泣,它的启发与感悟将在我的记忆中永存。

跟他们的事迹相比,我们在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又算什么?可是在他们的背后,我们所谓的付出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回想起以前,生活中或工作中,一遇到困难就气馁,就放弃,现在看到这些烈士们,比起他们,自己就是幸福天使,生活在伟大祖国的怀抱里。

联想自己,在以后的工作里,更要向那些烈士学习,学习他们的勇往直前精神,把他们的精神发挥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思想!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始终把个人工作事业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自己的工作要求严谨,认真负责,以集体利益为奋斗目标,不求个人主义,廉洁自律,创新自我,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真正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代头作用,为公司又好又快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感悟范本【三】

走进中共五大会址,庄严肃穆。一座座栩栩如生的浮雕,带领我们穿越时光,感受历史的沉淀与厚重;一幅幅珍贵的书信,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件件饱经沧桑的照片,记录着一个个感人的瞬间。身临其境,方知初创之艰难;瞻仰故地,更感先贤之崇高。

“万事开头难”。中央监委是在铁与血的战火中成立的,是一群坚定的共产主义分子抛头颅、洒热血,用宝贵的生命而换来的。回首过去,我们心潮澎湃,信心倍增;展望未来,我们信仰坚定,任重道远。新时代纪检监察干部一定要万分珍惜革命前辈用鲜血染红的旗帜,秉承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仰,坚持稳中求进,奋力谱写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的壮丽诗篇。

一是立场坚定讲政治。纪检监察机关是政治机关,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事事讲政治,处处讲政治。

二是敢于斗争勇担当。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驱们敢于斗争勇于担当的优良传统,勇于同一切违纪违法分子作坚决斗争,清除害群之马,摒弃滥竽充数之徒,拔烂树、正歪树、救病树,永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要坚决克服畏难厌战情绪,以滴水穿石之功,持之以恒推进反腐败斗争。要坚决杜绝“和稀泥”“老好人”“和事佬”等错误观念,坚持原则,坚守底线。

三是防腐拒变不褪色。纪检监察干部打交道的,大部分都是违纪违法分子,接触到的违纪违法现象多,最容易受到腐败分子的拉拢腐蚀,最容易耳濡目染。我们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内心修养,不断增强防腐拒变的定力和免疫力,在实践中锻造铁的纪律,始终保持共产主义者的纯真本色。

关于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感悟范本【四】

为了缅怀革命前辈的光辉业绩,展望祖国发展未来,XXXX公司党委组织了在职党员、骨干和积极分子一行40多人,来到广饶县大王镇“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这一革命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坐落在全国明星乡镇广饶县大王镇的刘集村,这里有全省乃至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这里有东营市第一位共产党员,这里有全国保存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这里涌现出了丁莱夫、李耘生、刘良才等一大批革命志士……太多的最早,太多的故事,使得大王镇这个地方充满了传奇。从上个世纪到现在,大王镇这片土地,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圣地”。

上午八点,所有人员按照“会前讲安全”的要求,在会议室进行了交通安全、场馆安全、消防、应急逃生、组织纪律等专项教育培训。经过三十多分钟的路程,我们安全抵达目的地。参观团成员明亮的红工服成了红色教育基地的又一道耀眼的色彩。在讲解员的指引下,推开厚重的《宣言》展馆的大门,一篇篇文字记载,一幅幅将军图片,一个个浴血奋战的浮雕,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带领我们走进记忆,走进栩栩如生的往昔。中国共产党带领农民与日伪敌顽进行了艰难卓绝的革命斗争。艰苦的生存环境,血与火的刘集惨案场景,让我们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沿“革命路”南行,刘集后村沿街的打鬼子壁画和雕塑不时吸引大家眼球。参观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白色恐怖年代艰苦卓绝的斗争和生活环境,又一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参观结束,我不由地回忆起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曲折,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强盛,抛头颅、洒热血,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不断发展富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历史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建设中国和发展中国。在鲜艳的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才真正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记得《真北》里有个比喻,真北就像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个指南针,它可以指导你成功地穿越自己的生命。只要能够找准你的真北,你就能在这个不断旋转的世界上把握好自己。真北来源于那些对你最重要的东西-----你最珍视的价值观,你的热情和动力是你生命中所有幸福与满足的源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员思想和行动的最高标准,是党性的表现,是共产党员的“真北”。

回顾革命历史,更要牢记历史。作为一名石油工人,在今后的学习中应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党性修养,锻炼自己,做到不怕吃苦、不计较个人得失,立足本职工作,积极进取;做到学与用、知与行、说与做的统一;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巨大动力,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勇敢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实现强企强国之梦。

关于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感悟范本【五】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来临之际,为营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浓厚氛围,9月25日上午,美里湖中心幼儿园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开展“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感受革命奋斗历程”主题教育——参观铁路大厂厂史馆,了解山东铁路建设、发展历史,感受铁路工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开启一场红色之旅,接受历史和党性教育。

在红色教育基地,全体党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认真参观了陈列在教育基地的珍贵资料。每到一处,大家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观看展板、实物、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讲解,追随前辈奋斗的足迹,通过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详细了解了济南铁路大厂百余年的成长历程。

支部党员们边听边看,看得仔细、听得认真、学得深刻,在思想和精神上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洗礼,深受鼓舞和震撼。这次的参观学习让党员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老一辈党员的革命精神和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7.重庆市红色教育基地 篇七

一、涪陵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1. 境内早期革命活动和老区根据地的创建

⑴早期中共组织及团组织活动。

1921年至1924年, 巴县青年童庸生和涪陵青年钟善辅、张锡俦等人分别在重庆、成都等地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1924年8月, 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童庸生到涪陵省立第四中学任教, 在学校创立“社会问题研究会”, 在会员中发展了鞠雪芹等6名团员, 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涪陵支部。1926年春, 中共重庆地委、国民党 (左派) 四川省临时党部派遣喻凌翔、尹肇舟、秦治敦等中共党员到涪陵开展党团工作。年底, 涪陵城乡各地分别建立了党团支部。1927年2月, 涪陵县第一个县级党组织“中共涪陵城区区委”成立。大革命失败后, 驻涪军阀逮捕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 党团活动被迫转入地下。1930年以后, 四川军阀刘湘、郭汝栋反共、清共, 涪陵党团组织遭受破坏, 被迫停止活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 涪陵地方党组织有了很大发展, “党员人数最多时有120余人, 分属县委以下的7个区委和13个支部”。[1]

(2) 境内农民运动的兴起。

大革命时期, 在国民党左派省、县党部发动下, 特别是在起中坚作用的中共地方组织和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下, 涪陵农民运动自1926年下半年蓬勃兴起, 至1927年6月达到高潮, “四镇乡 (新盛镇<今新妙镇>、同乐镇<今同乐乡>、君子镇<今蔺市镇>、龙潭乡<今龙潭镇>) 范围 (约1200平方公里, 占当时涪陵县总面积的五分之二强) 内20余地基本上建立起农民协会, 四镇乡范围以外的罗云、清溪、永安、双河、百汇、中心、丛林、马鞍、大山及华中、云集 (今属长寿区) 、鹤游坪地区均有农民协会”。[2]共产党员李蔚如任总指挥的四镇乡农民自卫军已壮大至8000余人, 全县有农民军2万余人, 全县农会会员至少20万人以上 (当时全县总人口约100万人) 。1927年7月, 国共合作破裂。7月3日, 涪陵农民运动领导人、全县农民军总指挥李蔚如被杨森部驻涪陵师长郭汝栋诱捕杀害, 涪陵农民运动转入低潮。

(3) 农民武装起义风起云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涪陵农民群众在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确定的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指引下, 在中共四川省委、涪陵县委领导下, 仅1928年内就举行5次起义:一是4月的“庙垭乡 (当时属涪陵县, 今属武隆县) 农民起义”;二是5月下旬的天宝寺农民武装起义;三是6月中旬的罗云坝“土地会”农民武装起义;四是7月4日的火炉铺起义;五是9月14日的金银场起义。其中罗云坝起义威震川东, 为后来在罗云建立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1929年有李渡兵运斗争、长江北岸土地会农民武装斗争和全涪陵抗捐军大起义。1930年至1934年先后有罗云坝第二次起义、共产党员陶正领导的中心场花垣子除霸斗争和土地坡起义, 其中罗云坝第二次起义建立起四川二路红军, 坚持斗争近半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涪陵爆发大小10余次农民武装起义, 特别是四川二路红军的建立, 在川东和全川产生了巨大影响。

⑷四川二路红军成立与罗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930年4月7日, 中共四川省军委书记李鸣珂在罗云乡 (俗名罗云坝) 以三四百人的罗云赤卫队为基础, 以51名起义士兵为骨干, 亲自担任总指挥, 组建四川二路红军游击队。四川二路红军在仙女山区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宗旨、中共六大《十大政纲》和土地革命政策, 开展了打土豪、烧契约、分田地等革命活动, 吸引周边各地革命武装前来汇合, 队伍迅速发展到2000多人。红军政工人员还组成若干小分队分赴丰都、武隆、石柱等地, 建立农会, 开展土地革命, 很快建立起以罗云为中心的13个乡苏维埃政权、30多个乡镇游击区、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的红色革命根据地, 数次打败地方团防1000多人的围攻, 根据地一派生机盎然, 人民欢欣鼓舞, “使下川东十余县之反革命军阀、地主豪绅为之丧胆, 寝不安席”。[3]

2. 境内老区革命先烈众多

⑴涪陵农民自卫军总指挥———李蔚如, 1883年12月6日出生在涪陵的革命老区大顺乡。

早年加入同盟会, 亲历辛亥革命, 领导和参加了四川讨袁、护国、护法之役。1924年, 因厌倦军阀混战离开川军熊克武部, 只身返回家乡涪陵县大顺乡。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6月, “他在涪陵大顺乡主持成立了四川省第一个县级农民协会, 并领导四镇乡农民军与南川、綦江农民军配合, 两次粉碎了军阀刘湘反革命围剿, 与朱德、刘伯承领导的顺泸起义遥相呼应, 把农民运动发展成为武装斗争”。[4]同年7月, 被军阀郭汝栋诱捕, 就义于重庆南岸黄桷垭。

(2) 中共早期优秀军事指挥员———李鸣珂, 1899年生, 四川省南部县人。

1924年参加川军。1925年到广州入熊克武创办的建国联军军事学校学习,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并转入黄埔军校第4期步兵科学习。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 任中共前敌委员会警卫营营长, 担负警卫周恩来、叶挺等领导人的安全”重任。后到上海在中共中央军事部和中央特科工作, 保卫中央机关的安全, 被誉为“隐蔽战线上的一把尖刀”。1928年夏, 由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派往重庆, 担任中共四川省军委书记, 发动和领导川东起义和涪陵罗云坝起义, 组建四川二路红军游击队。1930年4月, 在奉命即将赴洪湖区就任红6军军长前夕, 亲自执行惩处叛徒易觉先的任务, 行动中被捕, 4月19日在重庆朝天门英勇就义。他在遗书中要妻子“好好教育孩子, 准备给我复仇……你今后唯有革命”;劝告同志们:“切莫为我空悲痛, 愿对准我们的敌人猛攻!猛攻!”

⑶涪陵工人运动先驱———钟善辅, 1889年出生在涪陵的革命老区罗云乡, 是渝东南、也是重庆早期工人运动领袖之一。

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先后担任成都市工会副会长、中华全国总工会驻川特派专员。1925年秋在家乡罗云发展了涪陵第一批党员, 组建渝东南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罗云支部。1927年4、5月间到武汉出席中共“五大”, 会后返川, 任中共川西特委工运委员。又先后担任中共川东军委、丰都县委书记工作。1930年春, 四川二路红军游击队成立, 他担任后勤、策应工作。4月下旬, 他在丰都组织筹划“五·一”游行大示威活动时被捕牺牲。

以上几位革命先烈是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渝东南民族地区成千上万革命者的杰出代表, 他们的事迹是当今大中小学开展革命传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十分难得的红色文化资源。

3. 境内老区分布着丰富的革命遗址遗存

⑴社会主义青年团涪陵支部旧址———坐落于涪陵区长江北岸风景名胜“点易园”东侧的原“四川省立第四中学”, 现为涪陵区第十三中学。学校南临滚滚长江, 与涪陵城隔江相望, 背靠北山坪。1924年8月重庆地方团组织负责人童庸生 (又名童鲁) 经杨闇公介绍到此任国文教师。他在学校创立“社会问题研究会”, 出版社会问题研究《专刊》, 在会员中发展团员, 建立了涪陵区第一个青年团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涪陵支部”。之后, 团涪陵支部贯彻团中央全国代表会议精神, 把团组织扩大至涪陵其他中学, 并创办团的机关报《新涪陵报》。团涪陵支部的建立为涪陵大革命和土地革命培养了干部, 在涪陵播下了马克思主义火种。

⑵四川二路红军诞生地———涪陵罗云乡罗云村罗云坝, 位于涪陵城东偏北约35公里的铜矿山脚下, 地处涪陵、丰都、武隆三区、县交界处。在罗云坝, 1925年秋建立了涪陵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罗云支部, 1927年成立乡农协, 1928年发动渝东南著名的“土地会”暴动, 1929年建立乡农民赤卫队, 1930年4月成立四川二路红军游击队, 曾留下文昌宫、洞老壳、跃马坑、鸡石尖、马房岭、钟台子等多处革命遗址, 是区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⑶渝东南第一个县级农民协会旧址———李家祠堂, 是涪陵区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大顺乡大路村西1公里。祠堂为大木架歇山式建筑, 面积500平方米, 为一楼一底的住房, 共12间。祠堂现为民居, 未被开发与利用。1927年6月24日, 共产党员李蔚如等在这里主持召开涪陵县农民代表大会, 县农民协会由此诞生。涪陵县农民协会是渝东南、也是重庆市第一个县级农民协会, 它的成立是渝东南农民革命运动走向高潮的重要标志。

⑷弋阳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又名弋阳国民师范学校, 是涪陵区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涪陵的革命老区新妙镇弋阳村油江河牛渡滩侧, 是土木结构的两幢平行排列楼房, 是共产党员李蔚如为培养农运骨干和军事人才于1927年3月建成的。同年7月, 反动派杀害了李蔚如, 又大肆搜捕和迫害进步师生。1928年下半年, 农讲所被迫停办。农讲所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 但它为涪陵、渝东南乃至重庆培养出大批农运骨干, 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培养出一批杰出人才。

此外还有土地坡农民暴动指挥所旧址、李焕堂烈士故居、李焕堂烈士墓、钟善辅烈士故居、钟善辅烈士墓、李蔚如烈士墓、郑光宗烈士墓、张光平烈士墓、罗云红军烈士陵园等遗址遗迹。

调查得知, 涪陵三大革命老区大顺乡、新妙镇和罗云乡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涌现出许多革命先烈, 留下了丰富的革命事迹、革命遗址和文物, 是全区珍贵的红色乡土文化资源, 是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活教材。

二、涪陵中小学对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之现况及存在的问题

红色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我国人民爱国情感的升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都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不可否认, 多年来涪陵中小学对境内三大革命老区大顺乡、新妙镇和罗云乡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仍存在着行政部门忽视, 资源有待开发, 学校重视不够, 利用力度有限等诸多问题。

1. 行政部门忽视, 资源有待开发

区乡镇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开发利用老区红色文化资源未引起足够重视。忽视了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中所具有的重要教育作用, 没有认识到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没有制订具体的要求中小学开发利用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文件与措施, 更谈不上为中小学利用这些资源提供有利条件。境内虽然有着《涪陵市志》、《涪陵地区简志》、《涪陵区志》、《涪陵地区文物志》等文献资源和丰富的老区革命事迹、革命遗址和文物, 它们是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活教材, 然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组织人力深度挖掘、整合、利用这些资源。

2. 学校重视不够, 利用力度有限

境内丰富的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为中小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 各学校并没有对其进行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没有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老区红色文化学习氛围。调查得知, 境内各小学除荔枝希望小学有专门校园网外, 其他小学均没有专门的校园网, 各中学虽都有校园网, 但其校园网及其校园广播、板报中极少提及老区红色文化资源。有些学校虽然也组织学生开展学唱红军歌曲、学讲革命故事等活动, 但并未融入境内老区红色文化资源。诚然, 涪陵中小学校每年都会在清明节、青年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重大纪念日, 组织小部分学生去各烈士陵园、博物馆、革命遗址等教育基地扫墓、献花, 举行入党、入团仪式和各种宣誓仪式, 缅怀老区革命先烈。如2011年清明节前后, 涪陵四中学生在涪陵烈士陵园开展了以“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弘扬英雄奉献精神”为主题的祭奠革命先烈活动;涪陵十七中百余名团员到原新村乡烈士陵园扫墓并在烈士墓前宣读入团誓词;大顺中学全体学生到当地李蔚如烈士陵园敬献花圈, 聆听烈士的光荣事迹。蔺市堡子中学、涪陵城一校、涪陵城三校、马武太和九年制学校等也分别在清明节前后举行了缅怀革命先烈的活动。这些活动虽开展得有声有色, 但缺乏全局性, 没有让全体学生接受老区红色资源的熏陶, 收效有限。更有部分学校, 特别是一些小学几乎没有开展, 原因是担心学生安全问题。

3. 教师有所利用, 局限历史课中

调查得知, 境内中小学教师自觉开发利用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为数甚少, 虽然有部分中学历史教师偶尔在课堂中穿插介绍一些老区革命史, 但也只局限于历史课教学中, 而且其涉及面及深度十分有限。其他学科教师认为这些资源与其课程毫无关联, 故教学中根本没有触及。各小学因未开设历史课, 故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几率更少。总之, 多数中小学教师之所以没有自觉开发利用老区红色文化资源, 原因之一是他们没有认识到这些资源对学生教育的重要作用, 错误认为升学考试并不考察这部分知识, 讲述这些内容会浪费时间, 增加教学负担, 因而教学中干脆放弃了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原因之二是部分教师本人对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了解甚少, 教学中无法灵活自如地对其加以利用, 加之多数学校面临升学压力, 明令教师要严格根据教材讲授, 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教师对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讲授。

三、解决涪陵中小学开发利用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存在问题之对策

1. 行政部门重视, 加大开发力度

区乡镇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推广力度, 制订具体的要求中小学开发利用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文件与措施, 组织专门人员搜集、整理、编写及出版境内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系列文献资料, 供中小学使用。首先, 提炼《大革命时期的涪陵》、《中共涪陵地区简史》、《涪陵文史资料选辑》、《重庆革命老区》、《中国共产党重庆历史》、《重庆英模传》、《涪陵市志》、《涪陵区志》、《涪陵地区简史》、《涪陵地区文物志》等著述中有关境内老区红色文化素材, 既可编写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普及老区红色文化知识的校本教材, 又可撰写《“独臂将军”李蔚如》、《中共早期优秀军事指挥员李鸣珂》、《涪陵工人运动先驱钟善辅》、《“钢铁战士”潘昌义》等境内老区英雄人物传记, 供学生阅读。其次, 将遍布境内三大老区的革命遗址及涪陵区博物馆里的文物拍成图片, 附上详细说明, 出版一本关于境内老区红色遗址遗存的图书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这些文献资料的出版, 可为中小学师生全面深入了解境内老区红色文化资源提供方便。

2. 学校高度重视, 加大利用力度

中小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精神, 全面启动开发利用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工程。

⑴以校园网为载体, 充分发挥网络在开发利用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中的渗透功能。校园网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 各中小学校应尽快建立、完善校园网, 设立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专栏, 占领网络阵地, 充分发挥网络在开发利用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中的渗透功能, 充分发挥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实效。

⑵以广播、板报、手抄报为阵地, 扩大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影响。如每日校园广播时可增加老区红色文化专栏, 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以宣传老区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板报、手抄报。在老区红色文化和老区精神熏陶下营造努力向上、积极进取、团结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⑶以第二课堂为平台, 开展丰富多彩的传播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主题班会、团会活动;观看反映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影视剧;举办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专题报告会、讨论会和故事演讲会;邀请老红军、专家学者作老区红色文化史专题报告;利用节假日参观涪陵区历史博物馆及老区遗址遗存等。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感受老区红色文化, 感受老区革命先烈为国家、为人民不怕流血牺牲的奉献精神, 体悟中国共产党人救国救民的伟大理想信念, 充分认识中国革命斗争的艰辛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从中接受革命传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 教师认真践行, 利用各门课中

主动寓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于日常教学之中。家乡是学生生长的地方, 学生对家乡都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怀, 教学中把家乡老区红色文化资源有选择、有计划地穿插进去, 使学生由了解乡情入手到认识国情, 由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由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是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及其认识过程基本规律的。无论是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等与老区红色文化资源有直接关联的课程, 还是数学、英语、体育等看似与老区红色文化资源无关的课程, 教师都可在导言中、课文教学中、课堂探究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随机、适当、巧妙地穿插一些发生在学生家乡老区的红色文化史、革命先烈奇闻逸事等知识。这既能丰富教学内容,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又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涪陵三大革命老区在土地革命战争年代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 它们是涪陵乃至重庆市各级学校开展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和难得的乡土教材, 拥有巨大开发与利用潜力。我们坚信, 在涪陵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中小学校及广大教师共同努力下, 境内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必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成为唤醒学生爱国主义意识、指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座灯塔。

参考文献

[1]项福库, 何丽.渝东南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重庆社会科学, 2010 (4) .

上一篇:小学经典国学活动总结下一篇:小学毛笔字教学实践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