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汇报

2024-08-26

新型职业农民汇报(共13篇)

1.新型职业农民汇报 篇一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求

一、组班要求:原则上每个班级30-40人,每个班级配备班主任一名;

二、培训班课时要求:

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150课时;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60课时;继续教育:50课时。

特色培训:田间学校:60课时;农旅培训:60课时。

三、学员要求:

(一)新型职业农民

1、生产经营型:

(1)学员年龄一般控制在65岁以下,60岁至65岁间的人数控制在2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

(2)学员家庭农场主为主,不可以参加过2013、2014的培训;(3)具有本市户籍的学员为主,外地学员必须种养规模很大,人数比例控制在1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4)学员种养规模要求:原则上按水稻生产80亩以上、蔬菜生产20亩以上、水产养殖区域面积30亩以上、林果30亩以上、白山羊生产母羊80头以上且存栏200头以上。

2、专业技能型:

(1)学员年龄一般控制在65岁以下,60岁至65岁间的人数控制在2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

(2)学员主要以在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从事农业劳动的农

业劳动者为主,也可以是本县的一般农业从业人员;

(3)具有本市户籍的学员为主,外地学员人数比例控制在1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4)一般农业从业人员类型的学员种养规模要求:原则上按水稻、林果5亩以上,蔬菜、水产2亩以上。

3、社会服务型

(1)学员年龄一般控制在65岁以下,60岁至65岁间的人数控制在2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

(2)学员以在社会化服务组织中或个体直接从事农业服务的农业劳动者为主;

(3)具有本市户籍的学员为主,外地学员人数比例控制在1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二)特色培训

1、田间学校

(1)学员年龄一般控制在60岁以下,55岁至60岁间的人数控制在2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

(2)具有本市户籍的学员为主,外地学员人数比例控制在2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3)学员种养规模要求:原则上按水稻、林果5亩以上,蔬菜、水产2亩以上。

2、农旅培训

(1)学员年龄一般控制在60岁以下,55岁至60岁间的人数控制在2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

(2)具有本市户籍的学员为主,外地学员人数比例控制在3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3)必须是农家乐的负责人或在其工作的服务人员。

2.新型职业农民汇报 篇二

农广校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主力军、主渠道, 走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道路, 有着一支不可替代的办学队伍, 具有行政组织职能。加强各级农广校体系建设, 特别是重点加强基层农广校的办学能力和教育培训能力及服务农业生产的能力建设, 农广校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在农民培训、职业农民教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针对目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组织化,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规模化、机械化, 农业功能的多样化、休闲化, 以及种养农民的老年化、妇孺化, 新生代农民的兼业化、职业化, 农民教育培训必须着力在“巩固提升”上下工夫, 大力开展各类农民普及性培训、职业培训和中高等学历教育, 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为重点, 进一步充实现代农业发展后备力量, 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紧紧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坚持以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为出发点, 坚持“以农为根、以教为本、特色立校、育才强农”的办学理念。以强体系、提能力、增贡献、升质量为重点, 以提升教育培训能力为前提, 以人才兴校为基础, 以便捷、适用为目标, 以满足农民需求为导向。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 切实提高农广校体系的能力和水平。

在教育培训形式上, 必须适应农村、适合农民, 吸引农民;在教育培训内容上, 必须按照农民需求开展培训, 使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3.邹晓辉:新型“职业农民” 篇三

邹晓辉最近很忙,除了参加各种产销对接会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培训班等会议,他的微信朋友圈最近更新频繁:“水稻种子出箱了,明天播种,播种希望!”“真高兴,水稻出芽了!”“邹理事长,开春了,订购200箱你们河套散养的鸭蛋”……

这个季节,是邹晓辉一年中最兴奋的季节,虽然忙碌,但到处充满希望。

回乡创业,从记者回归到农民

兰西县长江乡聚宝村高洪亮等农民边数着手里的钞票边高兴地说:“还是加入合作社好啊,今年比往年多收入5000多元,邹晓辉理事长把我们农民带上了一条新的致富通途!”

年初,黑龙江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放的这段画面真实地体现了当地群众对邹晓辉带领他们致富的认可和感激。这位刚过40的中年汉子,就是聚宝村农民所说的邹晓辉理事长,他虽然言语不多,但神气和目光中却带着精明和厚重,他向《小康》记者讲述着他从一个农民到记者,又从记者到农民的创业历程。

邹晓辉出生在黑龙江省兰西县长江乡聚宝村。高中毕业后从事过种地、建筑工人等行业,业余时间从事新闻通讯报道。后来他又自学了黑龙江大学新闻函授课程,并被黑龙江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伙伴》杂志聘为正式记者。

做记者时,邹晓辉接触了很多乡镇优秀企业家和大型的合作社,看着这些人的成功之路和带富一方百姓的业绩,看到国家发展大农业的坚定政策,一个强烈的愿望在他的心中升起:“我的家乡有大量未开垦的盐碱地,土质肥沃适合种水稻,又有丰富的水利资源、泥河水库储量充足,但老百姓种植水稻还是存在品种退化、技术落后、松散经营等问题,没有好的品种和规模化的竞争力,为什么不把大家联合起来走合作社道路呢?”

放弃记者工作回归农民生活是需要一定勇气和决心的。

邹晓辉的想法得到了时任长江乡党委书记那骋驰的支持,他鼓励邹晓辉回乡创办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提出了很多的规划和建议。那骋驰的支持增添了邹晓辉办水稻合作社的信心,他毅然辭去了记者的工作,回到家乡这片曾是贫瘠的土地。

要想干事业首先得解决资金问题,邹晓辉首先说服妻子拿出了家里30多万元的积蓄,又卖掉了他辛勤培育了20多年的两片杨树林,筹集到了90多万元的启动资金,但计划资金缺口还是很大。“求亲靠友吧”,从来没和别人借过钱的邹晓辉为了新事业不得不放下了自尊,开着车奔波于亲属和同学之间。

“我想办个农民合作社,能不能帮我筹集点资金?”每当邹晓辉红着脸向亲友提出这个请求时心里都在打鼓,“人家能信着我吗?能借给我钱吗?”邹晓辉一遍遍地向亲属同学说着自己的计划、说着改变农民耕种模式带领父老乡亲致富的决心。功夫不负有心人,除了有少数亲友对他的项目持怀疑态度和泼冷水外,很多同学亲友都伸出了援助之手,邹晓辉终于筹措到了资金200多万元。

“我一定会将这片贫瘠的土地变成肥沃的良田”,望着屯边那200多亩“兔子不拉屎”的盐碱地,邹晓辉信心十足。他要把这些盐碱地作为自己回乡创业的第一挑战,并作为以后创建种植合作社的基础。

邹晓辉深深知道,要想做事业,专业人才是最重要的。他听说原兰西县农工部部长王录老人、原兰西县二轻局局长顾梦老师和原兰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刘国元老师都是兰西县出色的农业经济专家和科技专家,便决心将这三位老人请到合作社作为“镇社之宝”,帮助自己设计合作社发展的模式和蓝图。

这些老专家认真地审视着眼前这个弃文从农的“小伙子”,“发展农业是一个风险极高又要求长远的事业,我们能帮助你,但你能坚持住嘛?”“能,只要三位老师能坚持住,我一定能做出成果来。”邹晓辉恭恭敬敬地将这三位平均年龄72岁的老人请到自己的合作社,为他们搭建了专业的农家火炕、配备了单独的办公室,并根据老人们的饮食习惯单独为他们做饭。在几位高参的帮助下,邹晓辉头脑里形成了一整套的经营思路和长远规划。为了增加科技力量,邹晓辉又专程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省农科院作物栽培所水稻研究室形成科技依托关系,并将研究室主任李明贤老师请到合作社,进行盐碱地低产田改造项目、盐碱地耐旱项目、盐碱地高产创建等三大项1000多个水稻品种的科学实验。无论刮风下雨、烈日暴晒,邹晓辉都和这些专家们穿行于田地间,观察水稻的长势、研究出现的问题、探索新的科学思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邹晓辉在这些盐碱地、“二洼地”上两年投入160多万元,终于取得了水稻亩产500多公斤的可喜成绩。

200多亩盐碱地的改良成功给邹晓辉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他把目光瞄向了更高更远。他决定改变以前的种植模式和单一品种问题。从2009年开始,邹晓辉与黑龙江省农科院合作创建200亩水稻科技园区进行水稻高产攻关。农科院的科技人员和邹晓辉通过对1600多个水稻品种的耐盐碱、抗倒伏、耐旱三项有机质创制等项目实验,筛选了适合邹晓辉家乡土壤气候条件的当家水稻品种,并传授了温室车间催芽技术、水稻高产新技术。

有了科技助力,邹晓辉的水稻园区高产攻关田2009年亩产达620公斤;2010年亩产提升到680公斤;2011年亩产突破了720公斤。

改变模式,一个合作社的诞生

把盐碱地改成良田,把旱田改成水田。

邹晓辉的初步愿望实现了,但是他心中的梦想是要成立合作社,让乡里百姓走共同富裕之路。

但附近的乡亲对这一新鲜事物还是持着怀疑态度。

邹晓辉只好先从自家人下手,他首先说服自己的两个弟弟、一个妹夫和一个同学加入了自己的合作社,到工商局办理了农民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只有5个人参加的光辉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就这样迈开了第一步。

2009年秋对于邹晓辉来说是一个喜忧参半的季节,喜的是合作社指导统一种植“稻花香”2号优良品种获得了丰收,产出水稻4000多吨。忧的是合作社成立时和自己签收购订单的企业毁约,不但得打官司,让这些优质水稻卖上好价钱、让农民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成为最大难题。“认可自己赔钱、认可自己多受罪也要兑现对入社会员的承诺,让他们经济上不能受到损失。”邹晓辉让生产经理负责家里的收购工作,自己亲自驾车开始了漫漫的销售路。

邹晓辉首先想到的是黑龙江省五常市的高端市场,他每天天刚蒙蒙亮就驾车出行,到每一个米业公司递上米样时都要细致地讲解合作社种植的“稻花香”2号和五常稻花香品质的媲美性、基地施用有机肥增加米质的适口性。邹晓辉的真诚和合作社优良的米质赢得了很多商家的认可,达成销售协议和委托加工协议水稻3000多吨。有了这3000多吨的销量,邹晓辉的心里松了口气。他又坐火车开拓南方市场,先后与北京紫炎天成农产品销售公司、广州金宣米业公司、锦州合顺东北特产销售公司等商家达成销售协议,将剩余的1000多吨水稻也都销售出去。

很多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2009年年关将近,还有一个企业的70多万元粮款没有打过来,邹晓辉亲自到该企业跑了几趟,企业老板承诺“过年放鞭炮前款一定给你打过去”。可是离过年只剩两天仍然没有消息,邹晓辉再到该场催款时,企业大门紧闭,人家放假了。再打那个老板电话,提示已经关机。还有10多户合作社成员的粮款没付呢,“自己家不过年也得让合作社成员过个好年”。邹晓辉和妻子商量后,拿出了自己家的全部现金,又筹借了一些,最后甚至将过年买东西的钱、留给孩子的压岁钱都拿了出去。望着最后一个合作社成员领走粮款,望着和自己风风雨雨的妻子孩子,邹晓辉心里酸酸的。那年,邹晓辉为合作社每户成员增收3000-5000元,为全体成员增收200多万元。而邹晓辉和自己的妻子孩子,过了有生以来最清苦的一个春节。

刚开始的几年里,邹晓辉种的水稻也施化肥喷农药,后来,他发现农民们从不吃自家大田里打下的大米,而是在承包田里预留一小块地,所种的水稻不上化肥也不喷农药,秋后留作口粮,邹晓辉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心种植有机水稻,但他的想法却遭到了大多数社员的反对,大家认为种植有机稻挣不到大钱,不符合办社的初衷,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邹晓辉投资100多万元辟建了百亩有机水稻科技示范园,还大胆创新加入了稻田养鱼养鸭项目,秋后一算账,有机水稻相比一般水稻增收了2倍多,社员们看到了效益,最终认可了邹晓辉的想法。

“我种完自己的稻田后在合作社的蔬菜大棚打工,一年多收入2万多元,合作社又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挣钱的门路。”薛家店屯農民李春发告诉记者。

由于光辉合作社采走种高端米、集中打特色品牌的道路,合作社的各种精包装有机大米也为邹晓辉和加入合作社的成员们带来了滚滚的财源。聚宝村、长江村、万宝村三个村的村民纷纷加入进来,2011年邹晓辉的水稻合作社成员增加至将近800户,范围也扩大到了全乡所有水田区域,达到3万多亩(其中有机水稻500多亩),年产水稻1.5万吨。

品牌、电商、旅游——“职业农民”新思维

“我们家河套边散养的笨鸭蛋,贴上邹晓辉办理的‘泥河鱻’统一商标和绿色食品标志,一枚多卖5毛多钱,有他我们啥好事都能借上光啊。”聚宝村妇女姜小云喜滋滋地说。

有机稻的畅销,让邹晓辉意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他决定把品牌延伸到各个产品的制造上。邹晓辉和他的合作社根据家乡处在黑龙江泥河水库灌区内,并且种植土地全是寒地黑土这一资源优势,自己研制绿色有机肥,同时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自己的品牌“河顺”牌有机大米和杂粮,并委托生产设备先进的米业有限公司生产。

在合作社长足发展、社员们普遍增收的时候,邹晓辉却发现,种粮的没有加工的挣钱,加工的没有买卖的挣钱。于是,打造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成了邹晓辉努力的方向。

为了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邹晓辉将传统加工模式与现代销售模式有机结合。他先后带人到广州、大连等地参加电商培训和现代企业销售模式训练,自己带头和员工“充电”。同时积极参加全国各种农业发展论坛、农业产品展会。现在,邹晓辉企业的产品不但拥有自己在“淘宝”、“京东商城”等电商平台的销售店铺,还与上海雨木电商公司等多家电商合作、让其分销,产品分布在20多家电商平台。

邹晓辉又把眼光投入到了农业的纵深发展上。在田间水线上建起了文化长廊、水上餐厅、游乐园、采摘园等设施。游客在这里既可“听蛙声、观稻浪、尽品农家佳趣”,又可“认领稻田播种、插秧、除草、收货,独享田园生活”。休闲农庄吸引附近市县的游客纷纷到这里游览认领稻田耕种,既增加了当地的旅游资源,又带动了附近村民休闲农业的发展。

晓辉合作社建设了立体生态养殖园,分为养鱼池和森林养殖两部分,每年效益可达30多万元。同时带动附近村屯120多户家庭妇女加入到养殖队伍、共同销售产品,每年为当地群众增收100多万元。2014年,邹晓辉又在基地投资300多万元组建了“兰西县米稻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要加工有机大米、杂粮、有机亚麻籽油、鲜玉米等绿色有机产品。同时又和合伙人共同投资2000多万元开办了“黑龙江安兰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两个农业发展公司都上马了先进的粮食加工设备和杂粮包装设备,公司四大类30多款绿色有机产品很快铺向全国。

打造出品牌后,邹晓辉开始打造产业链的最后一个环节——销售。2013年,他在广州、北海、珠海、南京建起了自己的有机大米直销店,聘用员工60多人,其中20多名管理人员是合作社社员。设立直销店专营公司产品和黑龙江特产,家乡黑土地上的农产品不但走出了黑龙江,还飞到了全国各地的高端市场。

光辉合作社五年间就实现了飞跃式发展,邹晓辉被县里人称为“水稻大王”。绥化市总结探索当地“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农业企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户”“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时,提出要加速培育像邹晓辉一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连续三届当选绥化市人大代表的邹晓辉却并不满意自己的成绩,他还有一个更为远大的蓝图——“公司将投入先进的农产品加工设备,研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同时广辟门路立体开发,形成米业、农副产品、低碳产品等高端产品高效农业,引导更多的农民加入合作社和入股公司,让我家乡的农民家家奔小康,都能过上更加富裕的新生活。”

链接:休学创业

4.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习心得 篇四

张彦梅平罗县职教中心

2018年10月20日,我参加了平罗县新型职业农民经营主体带头人水稻种植技术培训班,经过了为期十天的学习与观摩,在此,我谨代表全班学员向精心准备此次学习班的各级领导及政府职能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您们给了我们此次学习的机会,感谢您们让我们及时地了解了国家的一些相关政策及今后农业的发展方向!

此次学习犹如一支强心剂,深深地刺进了我陈旧的心灵。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我们应立即行动起来,“转观念、调结构、扩产量、创效益”,用现代农业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转变传统的种植模式,积极加入到新型职业农民的队伍来。我是水稻种植大户,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我们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调整结构。在这段时间的学习培训中,各级领导及专家到现场给我们作精彩的演讲及解说。通过学习,我们深受鼓舞,积极地响应国家对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积极地为社会输送“有机、绿色、环保”的放心大米,提高产品品质,让自己的钱包鼓起来,使自己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新,带动力强,极具创造力”的新型职业农民。

二、理清思路,贯彻落实。在此次学习过程中,各条农业战线上的专家学者给我们传授了很多的农业种植关键技术,普及了诸多关于涉农方面的知识。比如:教我们如何选种、播种;如何施肥、田间管理;如何进行病虫害防治;怎样鉴定种子、农药真伪及法律法规;如何搞好自身健康卫生及产品质量安全;如何进行市场营销以及水稻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等等一系列知识。在今后的生产与生活过程当中,我们一定会学以致用,将这些知识与政策贯彻好、落实好。

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积极响应总书记“农业要强、农民要富、农村要美”的三个要求,结合此次学习,我们一定要及时转变观念,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改进耕作模式,马上行动起来,打造出我们的品牌,切实推进我们优质水稻产业稳步发展,让新型种植模式落地开花结果,让我们早日成为新时代的新型职业农民,让我们打造的优质稻米“香飘万里”!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业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让我们切实行动起来,为我们的农业事业奋斗起来

5.新型职业农民汇报 篇五

市农业教育中心 梅红星

为全面了解掌握全市中等职业教育现状,为进一步促进农民科技教育的规范与提质,按照省农广校关于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对我市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滨州市基本情况

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东与东营市接壤,南和淄博市毗邻,西同德州市和济南市搭界,是山东的北大门。现辖5县5区,版图面积9600平方公里,人口3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65.68%。在农村劳动力适龄人口中,男性占劳动力总数的50.5%,女性占劳动力总数的49.5%。16-30岁占劳动力总数的25.5%;30-40岁占劳动力总数的19.3%;40-50岁占劳动力总数的27.3%;50-60岁占劳动力总数的27.9%。大专及以上占5.1%,中专及以上占2.2%,高中及以上占13.5%,初中占39.3%,小学占32.7%,文盲占7.2%。有80%以上的务农劳动力都不同程度的参加了农业技术培训。

二、调研工作基本情况

农业教育中心按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课题调研实施方案》开展工作,成立新型职业农民中等教育调研小组,召开相关工作会议,安排部署调研工作,要求按照规范、精确、真实的原则开展调研工作,得到新型职业农民中等教育第一手资料。

在深入调研阶段,根据分工要求在滨城区,博兴县,邹平县,育水平整体偏低,严重影响了农民对新观念、新信息的接受,大多数农民只停留在旧的、传统的观念和生产劳作里,农民素质提高已成为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

3、农民参与培训意识差。农民对开展培训认识不到位,差异性大,重视程度不够,自满自足的小农意识浓厚,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观念较重,参加培训态度不积极,热情不高,基本停留在只学不用的状态,这些短视行为阻碍了农民科技意识的提高。特别是妇女和五十岁以上的农民,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就是既想富又不敢担风险,对一些新技术的推广及培训持明显的观望态度,并不是积极接受和参与,害怕产生损失,只有在看到新技术在其他地方推广并产生实际效益,自己才敢接受。

4、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认为子女只有上大学才是读书的唯一出路,特别是当农民,根本不用学习,如果上大学后回家当农民,会受到耻笑。他们只考虑能不能增加收入,对学历、文凭、证书之类没有概念。

5、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并且缺乏制度保障。其直接后果是,导致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质量不高,社会影响和吸引力不大,自我发展能力弱,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不强,很难办出特色和水平。

五、意见和建议

目前虽然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门已向广大农民敞开,但还需要我们找准职业教育与农民最佳结合点,因地制宜,大胆创新,真正办好农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1、在招收对象上,要从现有的农村劳动力中“挖掘”,依靠地方学习培养“本土化”人才。据农业部调查显示,我国农业劳

合,脱产、半脱产和短期脱产学习等方式开展农民培训。还可以送教下乡、巡回走教,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把实践课放在田间地头、养殖场,让想学习的农民有学上,力求通过系统学历教育,真正提高农民专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4、在培训时间上灵活设臵。培训时间应该在农闲或者晚上时间。据调研数据分析,上半年的3月份左右,下半年应该在11月底12月份。

5、建立有效的职业教育评价机制,引导富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的形成。建立起有效的职业教育评价机制,引导职业学校根据本地生源特点,结合市场需求,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充分挖掘涉农企业中潜在的职业教育资源,实现师资同享。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6.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总结 篇六

一、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培育工作任务

根据省、区印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方案,我区紧紧围绕现代畜牧业发展,结合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及时制定了培育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工作目标任务,分类型制定了培育计划,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愿,严格标准,动态管理”原则,及时制定实施方案,择优遴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有序推进新兴职业农民培育。我区20xx年培育目标任务为专业技能型畜禽繁殖员110人,两个班,分别为肉牛培育班50人,生猪培育班60人。

二、开展调查摸底,建立培育资源库

1、为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抓好抓落实,我局认真遴选,组建学员库。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单等广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的和意义,深入到养殖企业、村、组进行调查摸底,并在自愿申报的前提下,将符合条件的人员信息情况登记注册,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共登记入库的人员达230人,然后再从实用人才信息库中将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学员库中,建立学员档案。在培训时,依据培训内容,有针对性的从实用人才信息库中遴选符合条件的学员,重点遴选有意愿、有需求的农民参训,将有意愿创业或扩大农业产业规模的农业科技示范户、优先纳入培训范畴,从而避免了新学员在注册时登录不上系统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学员重复参加培训的问题。

2、坚持农民自主申报和基层主管部门推荐相结合的原则,确定不同类别培育对象。登陆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网,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申报系统或手机下载“云上智农”APP实名注册,在线报名。培育对象年龄一般不超过60周岁,年农业服务收入4万元以上,包括动物防疫员、畜禽繁殖员等。同一培育对象三年内只享受一次同类培训。

三、进行“土洋”搭配,组建培育师资库

为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我们组建有师资库。为充实师资团队,我们不仅聘请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还将本地有较强生产经营经验和动手能力的“土专家”充实到师资队伍中,进入我区师资库的专家教授有25人。例如周健,华农毕业,原正大畜牧公司副总,主抓生猪生产,现在自主创业,是生猪疫病防治方面的“土专家”;毛喜,喜旺旺公司总经理,在生猪饲养管理、疫病防治方面有很深的研究;杨万坤,金牛公司老总,与牛打交道有30多年,是肉牛饲养管理、疫病防治方面的“土专家”。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根据课程安排,从师资库中选择专家以多种方式进行授课、答疑,从而最大程度的让学员学到更多、更实用的专业知识,提高养殖水平。

四、认真开展培训,打造精品课堂,做好实训

1、创新培训方式。根据农时季节和学员工学矛盾,采取“分段式,重实训,体验式”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培育对象,开展小班教学,提升农民参训积极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一班一档”分期分段安排课程,分门别类展开培训。培训理论授课时间为50%,实训、见习时间为30%,研讨、交流、考核时间为20%左右。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及时填报实训基地库,确保每个产业、每个岗位有实习基地,每个培育对象能实践、会操作。利用云上智农平台,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网络课堂。

2、选择通俗易懂,实践操作性强的适合畜牧养殖特点的培训教材,共选购1、《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2、《农民智能手机应用手册》3、《农产品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4、《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教育与礼仪》、5《高效养牛技术》6、《猪病防治实用手册》600余本,制作教学课件8个,印发讲义400份,印发资料余份。

3、为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根据培训内容,从师资库中选聘优秀老师,并及时与老师沟通,方便老师有目的地提前备课。在培训时,合理设置课程,不仅要对学员进行专业技能提升培训,更多的是要加强创业理念、经营管理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在培训方式上,除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以外,还积极推广体验式、案例式教学,学习各地新型职业农民优秀代表、典型案例,并结合自身区域特点和产业特色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

4、有目的性的选好实训基地,做好实训。我区共建有实训地8个,例如生猪培训,我们选择喜旺旺公司;肉牛培训,选择金牛公司;蛋鸡培训,选择圣迪乐公司。我们选择的这些公司,都是在我区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对学员的学习有非常好的借鉴作用。在观摩时,我们安排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现场讲解,并进行互动交流,以便解决学员提出的养殖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在实训基地观摩学习,让学员们把课堂所学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达到融汇贯通,学为所用,将实训基地好的做法应用到自己的养殖中去。

5、严格考勤管理,每节课点名,严格请销假制度,将考勤计入学员档案,与优秀学员评选,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挂钩,确保教学秩序。在培训中,我们进行了交流探讨,让学员有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体验分享交流经验。

五、解疑答惑,搭建远程服务平台

为更好的巩固培育效果,为学员提供一个互动沟通交流的平台,我们建有襄州区畜牧技术培训QQ群3个、微信群3个,邀请所有师资团队老师及参加培育的学员全部参与其中。通过QQ群、微信群,学员们可以进行价格信息、原料采购、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方面的沟通交流,而且遇到疑难问题,还可以与专家进行远程视频,随时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六、加强培育监管,做好后期跟踪服务

每一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结束后,我们都要针对每期参加培育的学员制定后期跟踪服务方案,印有跟踪服务纪录本,保证每位学员我们每年上门服务2次,同时我们还会不定期的组织老师到学员家中进行回访,发放技术资料,了解学员实际情况、生产遇到的问题,针对了解的情况制定解决办法。如果遇到需要紧急情况,我们也会邀请老师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学员解决实际问题。

7.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路 篇七

职业农民是具有新理念、新技能的新型农民。射洪县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养了1 920名有实力、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带动了射洪县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此,笔者特意采访了射洪县2名新型职业农民代表,探寻他们发展种养业的创业之路。

胡敏和他的绿色生态果园

胡敏,射洪县太乙镇人,生于1990年,大学本科文凭。2013年大学本科毕业后,回到了射洪县创业,和兄弟在复兴镇承包了一片遗留下来无人管理的果园6.67 hm2,并注册了弘圣家庭农场,做起了林下养殖,走绿色生态的路线。通过参加各类培训,尤其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胡敏和兄弟学会了果树修枝、施肥、除虫、疏花疏果的技术。他们重新整改果园,扩大果树间隙、矮化果树,果园的果树得到了充分生长。

在果树的管理方面,他们有个好帮手——土鸡。土鸡散养在果树里,把园中草吃掉,整个果园都不用打农药除草;同时,土鸡会寻找果园里的虫子吃,虫子是非常好的蛋白饲料,又减少了农药除虫的麻烦,土鸡在果园排出的粪便又成了果树的养分。胡敏利用土鸡和果园共生的原理把原本荒芜的果园打造出了生机。

散养土鸡和打理果园是非常辛苦的事情,同时也非常考验技术。刚开始他们不敢盲目扩大规模,但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养殖技术、技能得到了提高,他们重新整改了鸡舍结构,使其更加适合散养土鸡栖息和管理,同时扩大了养殖规模,从原本单次只能养殖1 000多只鸡的规模逐步扩大到了单批次可养殖5 000多只。随着规模的扩大,果园人手不足了,于是他们开始大量聘请当地的劳动力,既解决了农场人手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当地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

目前,弘圣家庭农场的果园都是采取采摘销售模式。到了果实成熟季节,射洪、盐亭、三台等县甚至成都市的顾客都到这里采摘枇杷和梨子,还可顺便购买散养土鸡。另外,他们还采取微信淘宝等网络渠道销售产品。

目前弘圣家庭农场每年要产1万多斤生态枇杷和梨,出栏2万多只散养土鸡。

田英和她的春熙家庭农场

田英是射洪县金家镇人,于2014年回乡。在金家镇这个偏远丘陵地区,田英看到村里年青人都外出打工了,大片的土地撂荒,心里十分着急,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最终决定留下来创办家庭农场。

田英在2015年6月创办了春熙家庭农场,主要经营种养殖业。2015年,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后,她了解到“农业将是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美丽家园”后更加坚定了职业农民发家致富的信心。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关怀下,她大胆规模有序地流转土地,扩大种植养殖规模,新建鱼塘0.67 hm2、种植水稻17.67 hm2、玉米20 hm2、小麦10 hm2,常年聘请农民工10人,临时聘请农民工30余人。

8.精准发力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篇八

形成农民职业教育培育体系是解决如何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一问题的核心。整合教育资源,形成高、中、初“三位一体”互为补充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育体系。初等职业农民培训主要是通过短期辅导、农闲夜校、网络学院等形式提供阶段性的培训课程、技术指导等非学历从业教育。中等职业农民培训主要依靠中专、农广校培训中心等对没有接受过农业教育的新农民提供较为系统的农业经营知识学历教育。高等职业培训则是依托以开设农业类专业为主的高校、高职,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农业经营者、农业技术员及农业科研人员等现代农业人才。

对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学历教育的学校,要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改善办学条件,对民办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通过养老医疗保险补助等方式给予更多留人优惠政策,对未升学且愿意从事农业的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享受免学费、补生活费政策。同时,积极探索创设农民职业教育基金等形式,鼓励和吸引企业及个人参与到农业职业教育培训筹资中来。

要加快制定统一明确的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标准,参照加拿大、德国等的职业农民准入制度设计,逐步探索将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与接受农民职业教育资格认定相挂钩,建立农业职业资格的准入制度。政府对取得资格证书的职业农民给予财政补贴、金融贷款等多项扶持政策。

9.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总结 篇九

一、精心组织,明确责任

局党委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专班,明确一名副局长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并确定市畜牧技术推广站为培训机构,制定了具体的培育实施方案。同时,对相关责任人提出明确责任要求,要求按时间按要求按步骤组织好培训,确保培训程序和环节到位,如果监管不力,工作不到位,将严肃追责问责。

二、严把“三关”,抓好培训

(一)严把培育对象遴选关。严格按条件标准从全市规模养殖场技术人员中遴选对象,选择专业技能强的畜禽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在遴选过程中,发挥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的作用,组织宣传,严格把关,确保选准选优培育对象。

(二)严把培训质量关。为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具体做了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机构按培训规范要求制定培训计划,科学设置课程,按公共基础,专业技能,能力拓展和实训操作等模块构建培训内容。在具体培训内容上与绿色发展县市创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结合起来,设置畜禽污染防治技术课程,把异位发酵床综合技术作为重点内容。通过培训,使畜禽专业技术人员掌握畜禽污染防治技术,提高治污技术水平。同时,在内容设置上,注重职业素养方面的培训,把“爱国、尚农、勤勉、诚信”作为班训,努力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思想素养。二是选优授课教师。在教师的选聘上,我们除从本系统技术骨干中确定授课教师外,还从华中农学院聘请专家教授担任授课教师,并在培训前进行了师资培训,研讨培训内容和方法,确保培训质量。三是加强培训管理。两个培训班分别组建了班委会,制定教学规程,建立了签到、点名、抽查、监查等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建立培训学员台账和“一班一案”教学档案,使培训有序进行,有章可循。四是创新培训方式。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训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两个班七天的培训中,理论课3天,实训课2天,参观观摩1天,考试考核1天。同时,依托计算机网络、移动互联网,利用云上智农平台,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网络课堂。实行线上线下融合培育,通过视频网络教学,传授新品种,新技术,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效果。

(三)严把资金使用关。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资金不截留、不挤占、不挪用,全额拨付到培训机构,确保培训正常进行。同时,加强资金管理,对培训机构的培训费用预算、使用进行审核,严格把关。建立资金“谁使用,谁负责”的监管机制,建立资金专账和完善的财务档案,完善资金支出手续,确保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三、严格管理,延伸服务

一是加强监管。市畜牧兽医局工作专班对培训机构培训情况进行实时监管,培训中派人加强监督,确保培训过程规范;培训班结束后,对培训机构和教师授课情况等进行了考核、网上测评。

二是严格验收。培训结束后,市畜牧兽医局工作专班对整个培训情况进行了全面验收,重点“四查”:查培训是否合规,查档案资料是否完整,查学员台账是否规范,查资金使用是否合理,经验收合格后,拨付项目资金。

10.新型职业农民汇报 篇十

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时期,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财政是庶政之母,邦国之本,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相应的财政保障。2016年中央财政安排农民培训补助经费13.86亿元,比上年增长26%,用于支持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体现了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和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的重大意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总体部署,地方各级政府也加大财政投入,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地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切实承担起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责任,设立好、管理好、使用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的设立

财政事权是一级政府应承担的运用财政资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任务和职责,支出责任是政府履行财政事权的支出义务和保障。按照现行的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农民培训属于中央和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农民培训补助经费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列入“农林水事务”类,“农业”款,“科技转化与推广服务”项,中央财政以农业专项转移支付的形式补助省级政府。其设立和调整,申报、审核和分配,以及?效管理和监督检查等,按照《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执行。地方各级政府对于专项资金管理都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农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财政等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向同级政府申请设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设立的条件

专项资金的设立应当符合相应的条件。一是有明确的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政府有关规定作为依据;二是符合公共财政投入方向,重点满足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不属于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三是有明确的绩效目标、资金需求、资金用途、主管部门和职责分工;四是有明确的实施期限,且实施期限一般不超过5年,拟长期实施的委托类和共担类专项除外。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的设立有明确的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政府有关规定作为依据。农民培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规定的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党中央、国务院确立的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举措,已经纳入了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是各级政府推进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较高水平小康目标的重要任务。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的设立符合公共财政投入方向。农民培训是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法律规定的农业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各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公共服务机构依法履行的公益性职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农民教育培训职能的具体落实,是党中央国务院确立的政府提供的重要公共服务,已经纳入了镇人民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事项。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明确的绩效目标、资金需求、资金用途、主管部门和职责分工。国家层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由农业部主管,农业部有关文件已经明确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绩效目标、资金用途、主管部门和职责分工,建立了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设立的一般程序

农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当地政府专项资金设立程序申请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一般应当经过以下环节。

1.农业主管部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的设立进行可行性研究。重点研究专项资金设立的原因及背景;专项资金设立的必要性;专项资金设立的依据;专项资金的具体事项,包括年限、总额、安排计划、使用范围和方向、分配方法、绩效目标等。

2.财政部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的设立进行论证。财政部门会同省级业务主管部门对专项资金设立的必要性、可行性、资金规模和绩效目标组织论证。必要时,可以通过组织听证等方式听取公众意见。

3.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按照政府议事规则,由农业部门或财政部门提报政府常务会议或全体会议批准。

(三)编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三年预算规划

我国从2015年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由财政部门会同各部门研究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对未来三年重大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对规划期内一些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大项目,研究政策目标、运行机制和评价办法,通过逐年更新滚动管理,强化财政规划对预算的约束性,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农业主管部门应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及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规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区域规划的实施,研究未来三年涉及财政收支的重大改革和政策事项,编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将其纳入农业主管部门三年滚动财政规划,按照预算管理有关规定执行。第一年规划约束对应预算,后两年规划指引对应预算。预算执行结束后,对后两年规划及时进行调整,再添加一个规划,形成新一轮中期财政规划。

(四)整合涉农资金统筹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地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一是按照“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资金使用方式,改革投入机制,提升资金效能。二是将上级转移支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补助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三是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对不同部门、不同渠道涉农资金中的农民培训经费进行整合,统筹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五)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经批准设立后,农业主管部门应当配合财政部门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专项资金运行机制。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应当包括专项资金的用途、绩效目标、使用范围、管理职责、执行期限、分配方法、支出管理、审批程序和责任追究等主要内容。做到政策目标明晰、分配主体统一、分配方法一致、审批程序唯

一、资金投向明确。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确保财政专项资金安全、合理、有效使用。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的预算执行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应当纳入预算管理,专款专用。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预算法》和当地财政预算编制的相关要求,根据当地农业农村经济中长期规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三年预算规划和工作任务目标编制预算。按照项目支出责任、项目实施主体、资金支付方式等,划分为本级直接承担的支出与补助下级的支出。

(一)本级直接承担的支出

本级直接承担的支出是指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和管理职权,支出责任应由本级农业主管部门承担、项目由本级农业部门直接组织实施、资金由本级直接拨付的支出,以及支出责任虽然不完全属于本级,但需由本级集中落实兑现政策的支出。由本级农业主管部门直接实施的项目,应当列入本级支出预算。严格按照预算、用款计划、项目进度、有关合同和规定程序及时办理资金支付,涉及政府采购的应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有关规定。

(二)补助下级的支出

补助下级的支出是指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和管理职权,支出责任应由下级承担或由本与下级共同承担,为了推动上级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本级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安排给下级的补助支出。补助下级的支出应当主要采取“因素法”分配,选取客观因素,合理确定权重,按照科学规范的分配公式切块下达,由下级按规定用途和方向使用。

(三)规范专项资金使用

地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作为预算执行主体,应严格按照预算管理的规定执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项目承担单位是项目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责任主体。加快建立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及其他各类市场主体多方参与、适度竞争的多元培育机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政策和财务制度,建立健全经费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加强经费管理和核算,实行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严格执行项目预算及预算调整审批程序,确保资金规范、合理使用。

(四)有序推进政府购买服务

对于公益一?事业单位,按照其职能和公共服务能力确定其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承担的职责、任务,安排财政拨款。对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逐步将财政拨款改为政府购买服务,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委托给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并实行合同化管理。其中,采取直接委托购买服务项目,属于政府采购集中采购目录以内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通过单一来源采购方式实施。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可以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承接主体,在参与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时,应当与社会力量平等竞争。

对市场竞争充分,达到公开招标数额标准的事项,通过公开招标采购方式确定承接主体;对市场竞争暂不充分的部分服务事项,经财政部门审批,依法采用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购买;对不符合竞争性条件的事项,经财政部门审核,可采取委托、战略合作等合同方式进行采购。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

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的法定责任。农业主管部门和培训机构应当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财政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农业部《农业财政项目绩效评价规范》和《农业部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工作规程(试行)》,切实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绩效管理。

农业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实行分级管理、分层负责,全面推行绩效管理。中央对省、省对县、县对培训机构和培训师资分层进行绩效考核。

地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对上级转移支付和本级财政设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实行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按照农业部有关要求,确定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绩效考核方案,组织开展绩效自评。积极推行第三方绩效评价。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完善资金管理和以后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地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的各类培训机构,应当自觉履行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法律责任,认真开展绩效自评工作。对照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逐项检查核实。重点检查评价培育任务完成、学员满意度、学员库和师资库建设、补助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正。按照财政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提供的参考提纲格式,认真撰写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报告,迎接上级主管部门绩效评价。

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的管理监督

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协同财政等部门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的管理与监督,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手段虚报、冒领和骗取专项资金。农业主管部门要对专项资金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把关,并对其真实性、合法性负责。专项资金实行信用负面清单制度,对单位或个人弄虚作假、冒领骗取专项资金等失信、失范行为进行记录和惩戒。对专项资金申报、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违规行为,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规定处理。

11.新型职业农民汇报 篇十一

一、广泛宣传发动,优选培育对象

随着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农村新生劳动力离农意愿强烈,宜都“谁来种地”、“地如何种”问题日益凸显。农广校抢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机遇,创新培训理念,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抓宣传发动。农广校一班人积极向市委政府领导汇报,争取重视。针对农业系统干部,重点宣讲培育工作意义,政策措施;针对农民群众,印发宣传资料,发到每家每户;针对社会群体,利用媒体宣传,让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宜都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和副市长任副组长,18个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市财政安排试点专项经费30万元。

二抓资源调查。农广校积极依托上级部门,围绕柑橘、茶叶等主导产业,组织100多人对全市种养大户开展资源分类统计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意愿调查,着眼具备从业意愿、拥有一定农业资源和素质能力的农民,遴选了首期207名培育对象,启动试点培训。

二、构建培训体系,夯实培育基础

一是构建“一主多元”培训基地,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农广校为龙头,以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宜都现代农业科技园、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等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依托,构建多层次、全方位、分工协作和各有侧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宜都市投入了300多万元对3家培训机构、48个村级培训网点进行提档升级,进一步完善“农技110”、“12316”和农业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在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中确定了11个实习实践基地。

二是竞争性选拔教师,提高师资队伍水平。邀请创业培训师演示“互动式、参与式”培训示范课;按照湖北省农业厅“名师大赛”要求,参照农业厅标准制定评分规则,在宜都举办了新型职业农民优质课竞赛活动。从25名参赛对象中择优选聘15名教师享有培训资格。另吸纳湖北省、宜昌市10名优秀教师作为宜都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

三是科学制定教学大纲,落实教学课程体系。根据《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试点指导意见》,农广校站在农民职业化角度,科学设置课程,避免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变成“专项技术培训”的“加长版”,“大中专学历教育的压缩版”。大胆探索,把课堂安排在田间,把教室流动在农民的家门口,同时注入韩国新村运动“互助、协作、勤勉、诚信”新精神,并将农业多功能、创业、乡村生态美学等理念,以及沟通技巧、社交礼仪、物联网、农业信息和电子商务等技能一并纳入课程体系,增强了学员的综合能力。

三、大胆探索实践,创优培训模式

宜都农广校创新多种培训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一)创优培训方式,激发学习热情

及时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农业部举办的全国农民创业师资培训,将创业培训理念运用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中,采用引入启发式、参与式、情景式培训方法,依靠“双向互动”营造“欢乐课堂”;通过“鼓动参与”强化“主体意识”;借助“情景再现”引导“学以致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向“互动式、参与式”转变。在市场营销授课中,教师们让学员模拟当年聚亲情、积人脉、交朋友、闯市场的场景,演示自己就业创业的难忘经历,让学员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新的教学模式深深吸引了参学农民,10天的培训,参训率达到了99%,一大批学员从培训前的“一言不发”、“表情木讷”到培训后的“慷慨陈词”、“意气风发”。

(二)升华教学理念,放大培训效果

在培训中树立“管理严格,快乐高效,终身受益”的教学理念,把教育培训上升到信念、理念和文化层面,在教师和学员中间建立了深厚感情,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10天培训结束,学员们都迟迟不愿离去,结业仪式上,全体学员用鞠躬表达对教职员工的感谢。作为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农广校全体教职员工倍感自豪和满足。

(三)开展实习实践,提升综合素质

分乡镇和产业在15家实训基地开展操作实践,人均达到60学时;先后组织8批次120多名学员赴浙江、湖南等地学习考察,参加湖北省农业厅观摩活动,取得了多维互动、开阔视野的培训效果,受训学员由单纯书本转向动手操作、单一技能转向综合素质,受益匪浅。

四、强化跟踪服务,力求培育实效

对于首期207名学员,农广校紧紧依托农业局寓服务于管理之中,扎实开展跟进帮扶与配套服务,促进管理与培育工作有机融合。通过认定、获得资格证书的新型职业农民,以户为单位建立综合信息档案,市、乡两级安排专人开展“一对一”双向跟踪联系。提请政府行文颁布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内容包括财政贷款贴息、示范基地创建、品牌建设和农产品销售等6大方面。2013年,宜都市共兑现涉农奖励资金320万元,其中,首批新型职业农民直接受益109万元。

目前,宜都市首批学员已有179人通过认证,一大批学员正在宜都现代精品农业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提交产品样本40多件,营销广告词200多条,创业项目设计书202个,新建农业精品园16个,农业“三品”12个,精品果园“十个一”综合措施已在全国推广;宜都柑桔标准化生产入围全国示范案例。国内外共有6批次200多名代表先后来宜都参观考察。

五、问题与建议

总结回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还有很多方面需进一步完善。

(一)加强领导重视,争取政策扶持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效如何,扶持政策是关键和保障。

农广校要紧握中央一号文件这把尚方宝剑,多方争取领导重视,加强扶持政策研究,制定出台一批扶持政策,包括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社会保障等。细化到经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头上。提高和保障新型职业农民社会地位。

研究设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对新型职业农民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免学费和国家助学政策,培养具有农科中等职业教育水平的新型职业农民。

同时研究设立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系统培训专项经费,对不具备条件接受农科中等职业教育的骨干农民,分产业开展全生产经营周期的农业系统培训。

(二)改善培训条件,提高培训能力

要及时解决培训缺场所、教学缺设施、下乡缺工具、实习缺基地等问题;加强培训机构的经费投入和保障措施,把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纳入规划,重点加强县级校标准化建设、流动教学服务车配备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能力。

(三)创新培训模式,注重实际、实用、实效

顺应务农农民学习规律特点和生产生活实际,“就地就近”下乡进村办班,“农学结合”分段教育培训,促进学用结合和学习、生产“两不误”。探索组织高效、务实管用、农民欢迎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

(四)加强资格认证,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

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吸引农业院校特别是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回乡务农创业,支持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定向招录农村有志青年特别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领办人的“农二代”,培养爱农懂农务农的农业后继者;把回乡务农创业的青壮年农民工和退役军人作为当前农业后继者培养重点,纳入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计划,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种地”问题。

湖北省宜都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杨培明

12.浅谈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篇十二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义

职业农民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是指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 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 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职业农民隐含三个前提条件:一是必须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 二是必须以获取经济利润为目的, 三是必须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值得一提的是, 职业农民并不等同于兼业农民。兼业农民, 特别是以打工为主的兼业农民, 因为其主要收入来源是打工收入, 农业沦为家庭副业, 兼业农民往往对种地收入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 种地的目的甚至仅仅是“够自己吃就行”, 影响了农业的产品贡献。而职业农民与兼业农民的最大区别在于收入来源不同决定了对土地的态度不同。对职业农民来说, 农业收入是其主要收入, 甚至是唯一来源, 因此重视农业的产出和市场价值, 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 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职业农民的稳定性使之更重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避免农业经营的短期行为, 是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新型职业农民除了符合一般条件以外, 还须具备以下条件:首先, 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传统农民追求的是维持生计, 而新型职业农民则充分进入市场, 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追求报酬最大化, 一般具有较高的收入。其次, 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 而且后继有人。稳定性是农业特点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 以区别于资本农业对农业的短期行为。第三, 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 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还要求其行为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职业农民国际现状及发 展趋势

发达国家, 特别是欧美各国, 面对日益膨胀的人口对农产品需求, 不约而同地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放在各国农业的首位, 通过建章立制、教育培训、多元化合作等多种形式, 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职业农民, 发达国家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其培育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 注重国家立法保障。发达国家普遍重视通过建章立制, 为培育职业农民提供政策支持。如美国在时间跨度长达74年的时间里, 先后颁布了《莫里尔法》《哈奇法》《史密斯-利费法案》《乔治—里德法案》《班克黑德—琼斯法案》等农业法律, 保证每个州都有专门教育培训机构和农业技术合作推广站, 实行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美国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的农业优惠政策, 使得职业农民教育获得雄厚的资金支持, 培养了大批农业技术人才, 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英国《济贫法案》规定, 凡是贫民子弟, 不分性别都要接受学徒培训;《农业培训局法》规定, 农民教育培训是英国各产业培训中唯一能得到政府资助的项目。韩国《农渔民后继者育成基金法》规定, 对农渔民后继者提供援助资金, 提供精神教育和技术教育;《农渔村发展特别措施法》, 为培养农业后继者和专业农户提供法律保证。

(二) 注重完善教育体系。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民教育培训, 以保证职业农民后继有人。发达国家都以政府资金投入为主渠道, 保证农民教育培训需求, 为农业发展提供实用高级人才。如法国建立了由高等农业教育、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农民职业 培训等层次分明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对农民实施不同层次的各类培训。法国的农业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实行由农业部统一管理, 有农业教育经费专项预算, 教育内容全面, 注重环境和生态教育。日本的农业教育已形成农业指导式教育、就农准备教育、农业高等学校教育、农业大学校 教育、大学本科教育5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各有所侧重。值得一提的是, 日本在普通教育中也开展农业教育, 日本国民均要接受一定的农业基本常识教育, 并把它看作是国民是否具有教养的一部分。日本的农业教育由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买单, 1/3由县里负担, 2/3由国家负担。此外, 美国和德国也具有完善的农民教育体系, 美国农民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 德国所有农民即使受过高等教育也必须再接受不少于3年的农业职业教育。

(三) 注重政府与非政府部门合作。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多元化合作, 为培育职业农民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与非政府部门合作是德国实行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 其农民培训体现出政府、企业和个人联合供给、共同支撑的特征, 同时积极鼓励非政府部门组织参与培训工作。此外, 德国还通过立法, 明确规定由企业和个人以纳税形式缴纳培训费用。韩国的农民培训也十分注重政府与非政府部门的合作, 并在国家统筹规划下, 形成了以农村振兴厅、农业院校和农民协会为主体, 同时积极吸收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培训体系。

(四) 注重职业农民资格准入及权益保护。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业经营资格准入, 保证职业农民权益受到保护。发达国家实行农民资格考试, 确保宝贵的农业资源让高素质的农民来使用和经营。如英国培训具有严格的考试制度, 学员经考试合格后才发给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为避免滥发资格证书, 还专门成立了职业资格评审委员会, 英国的农民职业资格证书分为农业职业培训证书和技术教育证书两大系列;证书制度在法国农业教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农民培训与证书制度密切结合, 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员必须参加培训, 接受考核并取得资格证书, 法国农民培训的职业资格证书有4种; 德国有“合格证书”和“农场师傅证书”两种;加拿大推行“绿色证书”制度, 不获得绿色证书不能成为农民, 不能继承或购买农场。同时, 发达国家给予持证农民政策优惠, 保证农民的务农积极性。如有权购地租地, 有权申请建立企业和经营农场, 可以得到政府提供的低息贷款, 创办农场第一年可以得到政府资助和补贴, 初始几年减免税收, 受过农业教育的子女在继承农场上享有优先权, 农民在参加培训时可免交杂费并获得伙食补贴等等。

三、我国农民的职业化道路 发展历程

纵观我国农业和农民职业化发展之路,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 传统农业与传统农民及兼业农民。我国从奴隶社会开始, 就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比重都在70% 以上, 但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农民比重却很小。主要原因是作为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基础--土地, 绝大部分掌握在奴隶主、地主和官僚的手中, 这就形成传统农业在社会大环境下, 不可能造就职业农民的缺陷。这个时期主要以雇农、佃农、兼业农民为主体。

(二) 现代农业与传统职业农民。现代农业的起点普遍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 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农业。本文认为, 我国现代农业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时期。从那时起, 中国开始涌现出各种与西方接轨的西式洋学, 其中不乏西方农学的涌入。期间, 中国成立了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 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 标志着中国农业进入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萌芽期, 职业农民也正式登上了中国农业的发展舞台。解放后,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 国家大力扶持农业的发展, 不仅涌现出袁隆平等许多杰出的农业科技带头人才, 更涌现出许多像霍邱县龙潭镇杨楼村、岔路镇岔路村一样的职业农民示范村。

(三) 未来农业与新型职业农民。从现阶段农业发展来看, 在可见的未来, 我国农业将会朝着集约化、智能化、定制化以及高附加值化的方向发展。农业生产资料会再次分配, 从而出现高度集中、智能的生产模式。新型的职业农民将通过敏锐的市场触觉, 把握市场的动向, 从而能够通过智能型、高科技型的农业生产实现农产品附加值的利润最大化;同时新型职业农民将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 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更多的责任。

四、我国职业农民发展存在 的问题

职业农民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出现时间并不晚, 但其发展速度非常缓慢。2005年底农业部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 才首次将大力培养职业农民提到重要议事日程;2007年1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正式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 营”的新型职业农民;2007年10月,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问题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出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理论和实践领域的重大创新。我国 新型职业农民正在逐步发育成长, 但是, 现阶段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 制约其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 社会原因:我国现代社会环境对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限制, 运输渠道、市场流通以及农产品的附加值过低等原因导致谷贱伤农的事件屡屡发生, 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保障的缺失等。

(二) 教育原因:我国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体系, 包括中国农业大学等专业农业大学中都没有设置完备、系统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 农广校体系也不完全具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条件。

(三) 市场原因:农业投资收益的回收周期过长、收益过低以及种植技术落后造成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 造成农村无人种地的局面。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农村留守人员平均年龄57岁 , 大部分是“386199”人员 (即妇女、儿童、老人) 。大量有文化知识的青壮劳力涌入城市打工, 良田无人耕种, 大量荒废, 即便有人种地, 由于对市场把握不准, 农产品的粗加工以及精细加工严重不足, 往往造成农产品种得出来, 销不出去, 加工不了, 无人问津。

(四) 机制原因:我国现阶段农业依旧未完成从松散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于大型农业机械价格过高、导致现在除少数农业集 团实现大规模集团作业, 多数农民还维持着高强度, 低效率的手工、半机械作业。而作为新型职业农民载体的家庭农场, 也遭遇到经营方式、市场定位等划分不清的尴尬境地。

五、培育我国新型职业农民 的措施建议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我国未来“谁来种地”问题的根本途径, 是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是世界各国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普遍做法。借鉴西方国家发展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强化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 加大政策扶持。相关职能部门应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国家科技发展纲要、教育发展纲要和人才纲要提出的培养新型职 业农民目标、设想和任务, 加快思想和体制上的转变, 尽快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培养造就新型职业农民的制度体系。如建立一套完善的创业兴业、贷款融 资、风险支持、信息服务、劳动保障等综合扶持政策体系, 在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税费减免、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新增农业补贴向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出台优惠政策, 稳定现有职业农民队伍, 并吸引农业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农业生产一线就业创业, 不断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二) 完善教育体系。从单纯的经验式、传承式培养方式向国家、社会、学校三位一体式培养方式转变,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办学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 形成产学研、农科教结合的大协作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 尤其是加强县乡村三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保证教学有设备、下乡有工具、学习有场所、实习有基地。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建 设, 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信息化步伐,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三) 完善市场体制。尽快完成农业功能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农业产业化升级, 培养大批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头人和农业产业工人。同时, 伴随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着力培养以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等为主的新型市场经营主体, 积极搭建平台, 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改进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 让他们成为农业生产的核心力量、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更能把握市场脉络, 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经营利润最大化。

13.新型职业农民汇报 篇十三

含义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

关键词:城市化

新型

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特征

1、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

2、全职务农,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

3、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

4、具有“能创业”的特点。

5、具备较大经营规模,具有较高收入。

6、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的尊重。国内外新型职业农民的经验比较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 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我国自 2004 年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 阳光工程(简称为“阳光工程”)以来,农民培训工作正逐步由 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向提升农业劳动者的从 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方向转变。新型职业农民是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 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是 农业科技成果的承接者和使用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职业选择的自主性和自由流动性、科技素 质的强约束性、经营管理的开放性等特征。

一、国外经验 根据各国的农业资源条件、地理状况、人口相对密度状况以 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国外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东 亚模式、西欧模式和北美模式。东亚模式是指适应于人均耕地面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难 形成较大的土地规模经营的农业生产特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国 家立法为保障,以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训主体对农民进行多层 次、多方向和多目标教育培训的农民培训模式。主要代表国家为 日本和韩国。西欧模式是指适应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农业经营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的特点,以政府、学校、科研单位及农业培训网四者有机 结合,通过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等多种模式对农民进 行教育培训。主要代表国家为英国、法国和德国。北美模式是指适应以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为主要特点的 农业生产,通过构建完善的、以农学院为主导的农业科教体系,实现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 技推广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 农民整体素质的农民培训模式。主要代表国家为美国。

1.深刻认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紧迫性

1.1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放在三农工作突出位置加以落实。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是伴随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供求关系已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区域性短缺并存新阶段,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日显普遍。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力发展问题,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完善农业生产关系,进一步强调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关键在于激发农民自身活力。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农民逐渐淡出身份属性,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同步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重要职责,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将其放在三农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需求导向、综合配套”的原则,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推动落实,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壮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1.2准确把握新型职业农民主要类型及内涵特征。从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业生产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看,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占有一定的资源、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是指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中较为稳定地从事农业劳动作业,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是指在社会化服务组织中或个体直接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相应服务能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主要是农村信息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服务人员、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

2.积极探索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 2.1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制度。

各试点县要深入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全面掌握当地农业劳动力状况,以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作为重点对象,根据不同类型新 4 型职业农民从业特点及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要坚持生产经营型分产业、专业技能型按工种、社会服务型按岗位开展农业系统培训或实施农科职业教育,不能代之以一般的普及性培训或简单的“一事一训”。要尊重农民意愿、顺应务农农民的学习规律,采取“就地就近”和“农学结合”等灵活的方式开展教育培训。要围绕增强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进考核评价办法。要建立经常性培训制度,各地要着眼帮助新型职业农民适应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农业科技进步、农产品市场变化和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明确经常性培训的主要内容、方式方法、培训机构、经费投入和保障措施,建立与干部继续教育、工人岗位培训相类似的新型职业农民全员经常性培训制度。

2.2积极探索农业后继者培养途径。

在做好对现有务农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各地还要以保证农业后继有人为目标,开展农业后继者培养,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吸引农业院校特别是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回乡务农创业,支持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招录农村有志青年特别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的“农二代”,培养爱农、懂农、务农的农业后继者。各试点县要把回乡务农创业的大学生、青壮年农民工和退役军人等作为当前农业后继者培养重点,纳入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计划。3.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管理

3.1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必要性的认识。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有利于统筹培养和稳定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落实支持扶持政策;有利于实施动态管理,开展经常性培训和跟踪服务,帮助其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引导其更好地履行责任义务。各试点县要以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为重点,研究制定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开展认定管理和信息档案建立工作。

3.2明确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的基本原则。

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政府主导原则。由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发布认定管理办法,明确认定管理的职能部门。二是农民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得强制和限制符合条件的农民参加认定,主要通过政策和宣传引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三是动态管理原则。要建立新型职业农民退出机制,对已不再符合条件的,应按规定及程序予以退出,并不再享受相关扶持政策。四是与扶持政策挂钩原则。现有或即将出台的扶持政策必须向经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并增强政策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4.制定和落实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

4.1加强扶持政策研究。

主要研究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土地流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社会保障等。要将现有的特别是新增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形成清晰完整的扶持政策体系,涉及宏观或需要更高层次出台的扶持政策,应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4.2落实扶持政策。

各试点县要将扶持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特别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的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社会化服务人员、农村实用人才的政策措施,细化落实到经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使种粮务农不吃亏、得实惠。要通过设立教育培训专项或争取农科职业教育资助政策等,落实教育培训经费,试点县阳光工程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主要转向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参考文献:

[1] 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1)

[2] 叶俊焘,米松华.新型职业农民的理论阐释,他国经验与创新路径.江西社会科学,2014,(4)

上一篇:家风主题的演讲稿下一篇:适合90后励志的正能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