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2024-08-25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精选8篇)

1.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篇一

《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学习心得体会

情境创设=“问题数学”+“生活情境”

勺窝乡希望小学 马泽

2014年7月13日,在勺窝乡教育管理中心左桎英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情境创设=“问题数学”+“生活情境””,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问题情景”的概念。

首先对“问题”界说一下:这里的“问题”不同于“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前者包括后者;除此之外,还包括数学概念、数学规律(甚至自然界的规律)以及学生头脑中出现的各种疑问等等,“问题情景”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1、它是这样一种“气氛”——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而非迫于外界压力)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2、它是数学概念赖以产生的现实背景。这个“背景”可以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总之是产生某一数学概念的源头。

二、问题情景教学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意义。

(一)、问题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情景教学一开始就提出了起关键作用的、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二)、问题情景教学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向心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三)、问题情景教学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四)、问题情景教学重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三、创设问题情景的原则。

1、语言明确具体:设计的问题要具体,避免空洞,语言要准确,不能含糊不清。

2、针对性强: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材中心及重点、难点

3、启发性:应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应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

4、富有挑战性:提出的问题要难度适中,在“最近发展区”内。

总之,“问题情景”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是产生某一数学概念的源头。

2.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篇二

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 它的教学必须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学以致用,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活化”.课程改革提倡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 要让学生学一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 使他们深切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并能初步学会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捕捉信息, 挖掘生活中的资源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和提炼出的规律, 因此, 数学源于生活, 每一个知识点总能在生活中寻觅到它的蓝本.在生活中, 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 及时捕捉一些信息, 挖掘其中可利用的资源, 让学生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如笔者在教授六年级数学中的“折扣”这一知识点时, 笔者结合饭店、专卖店逢年过节时会推出一些优惠活动, 如打八八折或者八折优惠, 学生经常能见到, 但对它的实际含义没几人能知晓, 笔者挖掘了其蕴含的数学知识, 通过教学, 旨在让学生知晓其含义, 并能正确、熟练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笔者安排让参加过这种优惠活动的学生通过举例来讲述八折的意思, 让他们结合现实生活, 理解和熟练掌握知识;再如“数据的收集”, 笔者要求学生做一个有心人, 在上学和放学的途中当遇到红灯时, 数一数另一个方向经过的大客车、小汽车、摩托车分别是多少辆.像这样的设计, 学生倍感兴趣, 也能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二、借助生活, 拓展学生的思维“授之以鱼, 只供一饭;授之以渔, 受用终身.”可见, 作为教师, 向学生传授知识固然重要, 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更为关键, 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要借助生活,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寻找解决方案, 优化方案, 从而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数学知识遍布于生活的每个角落,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 笔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 遵循学生认识的发展规律, 展开新知的探究, 使他们在熟悉的情景中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从而利用已有的经验去感悟数学.如:华华和爸爸、妈妈三人一起去人民公园, 从家到人民公园每人票价是4元, 他们三人一共需付多少元车票钱?绝大多数的学生列式:4+4+4=12 (元) .突然, 学生中出现了异样的声音, 只见一位小男生若有其事地问:“梁老师, 华华几岁啊?”这时, 好多学生都来了灵感, 利用平时的生活经验纷纷开始议论起来.有学生说:如果华华很小, 乘车时爸爸可以抱着华华呀, 不用买票, 那只需要买2张票, 4+4=8 (元) .又有学生说:如果华华的身高没达到买全票的标准, 只需要买半票, 那么就是:4+4+2=10 (元) .像这样, 学生在解题时能借助自己的经验从多角度考虑问题, 这也是学生具有良好数学意识的体现.因此, 我们要注重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 拓展他们的思维.三、引入“生活经验”, 注重情商培养新课程背景下, 我们可以将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 直接经验作为课程内容之一.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教学设计要有意地去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如笔者在教授“加减混合运算”时, 先让学生回忆乘坐公交车时的情景, 学生会说到有人上车, 也有人下车, 还有学生可能会说看见过一群人蜂拥而上的现象等, 这时笔者让学生提问题.学生非常自然地会提:“下了多少人, 又上了多少人, 车上现在有多少人?”引入新课水到渠成.从中, 学生也受到了思想教育, 笔者告诉学生如果一群人争先恐后地上, 既影响了上车的速度, 也不安全, 还不便于我们看清上了多少人, 下了多少人, 所以我们乘坐公交车时要遵守秩序“先下后上, 前门上, 后门下”.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学生产生了求知的内趋力, 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新知的学习中,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拓展时空, 探索数学的应用价值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能将问题情境的时间与空间有效拓展, 使学生能将自主学习引向课外、引至下一个新起点, 那么久而久之, 学生当再次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 就能自主寻找其实际背景, 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如笔者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 趁圣诞节来临之际在教室后面布置了一个简易的花店, 并标上“康乃馨4枝16元, 玫瑰花5枝25元, 百合花2枝16元.”问学生:如果老师想买6枝玫瑰花, 身上有30元, 你们想一想, 老师带的钱够不够?如果不够, 你能帮老师出出主意吗?老师就是想要买一束既漂亮又实惠的花, 请你们来设计一下买花方案.这样的设计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学生顿时兴致高涨.在设计买花方案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很好地掌握了知识点, 更重要的是, 通过知识的拓展, 让他们张开了想象的翅膀, 从中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掌握了技能, 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促进了他们的自主创新, 从而使数学的应用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总之, 生活是个大舞台, 是数学的大课堂, 只有回归生活, 数学才能充分展现自身的魅力, 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收获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我们一定要将《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落到实处, 认真践行小学数学生活化, 从而让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3.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篇三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的有效方法

1.建立学习小组。

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划分学习小组。在实验初期,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存在着许多问题:个别学生说自己的看法,无论对错都不接受别人的见解;个别学生只听不说,别人说什么是什么,没有自己的见解。针对上述情况,我先明确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我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由组长主持,人人发言。

实验中期,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已经能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合作探究,但还是存在依赖老师提出问题的状况。为此,我在交流时先让各组提问,然后综合各组所提问题,再明确所要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的目标。

实验末期,学生在学习小组中根据需要选择合作伙伴,合作交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合作时注重伙伴间的取长补短,在组内能主动进行交流合作。

2.三分钟阅读活动。

许多人都认为阅读是语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于数学教学没有作用。其实阅读在数学教学中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每节课给学生三分钟仔细读几遍复习题和例题,重在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

实验初期,我在阅读之前根据本课的内容提出几个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结合主题图进行阅读,然后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从而找出复习题与例题之间的关系,本课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关系。学生通过阅读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就会侧重自己不懂的问题去听或是把自己看懂的问题讲解出来。

实验中期,我适当地把课前三分钟阅读放在课下,作为每天预习的内容,利用课上三分钟先在组内交流讨论,然后提出组内意见,在课上分析解决。本阶段实验仍侧重于学生自己不懂的问题先听或是把自己看懂的问题讲解出来。两项内容可在课堂上综合进行,一个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由多个看懂的同学来讲解,最后达成共识。由于预习放在了课前,走出了课堂,学生探究实际生活与教学内容的紧密联系有了更宽更广的空间,学生探究的结果也就更有深度和广度。

3.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资料。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资料,只要是与数学关系密切的事物,无论与教材有无关系,都可以收集起来。把收集资料当成一种兴趣,而不单单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使学生逐渐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同时强化建立、联系、归纳、整理等过程能力和发现问题、寻找规律等建模能力。

二、数学习题生活化的有效方法

1.改变例题和练习的呈现方式。

通过生活——数学——生活的实践过程,将现行教材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进行计算类练习时,我利用学生好动及好胜的心理特点,组织“夺红旗”“智力闯关”“魔法宝盒”“击鼓传花”等喜闻乐见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在探究图形类习题时,我主要采用实践操作、动手演示的方法。首先探究生活中的原型,如把生活中的太阳光、手电筒的光、汽车大灯射出的光看成是射线的原型;把电动伸缩门、楼梯扶手看成平行四边型的原型;把黑板、墙壁、门窗看成是长方形的原型等等,让学生建立起数学在生活中有非常重要地位的意识。而在完成统计类习题时,我常常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体验,如学生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喜欢吃的水果蔬菜、学生每天测量的体温,上学路程和时间等内容来丰富统计类习题。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2.充分发挥游戏、学具、社会活动的作用。

实验初期,由师生合作收集和整理资料,讨论设计联系生活实际的游戏及实践活动,在游戏和活动中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学生通过活动初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实验中期,学生参与游戏和实践活动的准备设计工作,教师引导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引导学生讨论并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的乐趣。

实验末期,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准备设计工作,让学生探究數学源于生活,应用与生活的过程,把数学知识自觉的应用于生活中。

通过以上两种方法,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表达、合作、交流、模仿、实验、联系等能力,使学生具有灵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寻找规律等建模能力。

本课题的研究,改变了数学课堂枯燥乏味的状态,增强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为数学和生活架起一座桥梁,为学生建立数学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数学学习能力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与实验,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为今后的数学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方法和途径。

4.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论文 篇四

新课程背景下对于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希望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们参与课堂活动,同时,深化学生们对于所学知识的应用实践能力。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促进这些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能够给课堂教学营造更好的环境与氛围,也能够很好地推进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一、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形式展开,针对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的特点,教师可以让课堂教学的内容更为生活化,这一点也很容易在课堂上得以实现。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都十分基础,且能够很广泛地应用在生活中。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与设置上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将更多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引入课堂。这不仅更容易被学生们理解与接受,也能够增进学生们对于知识的吸收,这将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知识点列举一些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实例。这些都是很典型的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这种灵活生动的教学模式也能够全面促进学生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与进步。教师要善于对所教内容进行整合分析,找到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原型。比如,在长度单位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把生活中的应用引入课堂,例如,身高可以怎么表达,书本的长和宽又应当如何表达等,由此学生就可以切实体会到米、分米、厘米这些基本单位的含义,并且有一个量化的概念,这将会便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类似的教学案例还有很多,课本中的很多教学素材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教师要善于展开对于教学素材中生活化元素的挖掘与利用,并且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来更好地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不仅是对于生活化教学的一种很好的体现,也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认知,促进大家对于知识的理解与体验。

二、生活化的教学过程

生活化教学可以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以及所采取的教学模式,都能够很好地让生活化教学得以渗透。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铺垫,有效的教学情境也能够更快地将学生们带入教学主题中,让大家在课堂上更为专注。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注重生活化原则,一方面,教学过程在层层推进的同时也要重点突出,要能够很快地让学生们理解教学重点。另一方面,教学过程应当尽可能地轻松有趣,这不仅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深化大家对于教学知识点的领悟。生活化的教学过程则能够很好地促进这些教学目标的实现,对于课堂教学的展开有推动作用。教学过程生活化要求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并且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使学生增长知识和经验。例如,在课上老师可以扮演小卖铺老板,然后学生去那里买东西,橡皮1.5元,圆珠笔2元,碳素笔3元,学生一共有10元,让他们算一算买这些文具一共要多少钱,买完后还剩下多少钱。在课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教学的反馈,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在教学反馈的过程中增进大家对于相关内容的.理解与体会。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不仅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习惯,这种方式也能够让课堂教学更为轻松愉快,进而提高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三、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5.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篇五

艳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有力地推进了课题研究的全面展开,真正实现了将数学服务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科研之路。经过一个学年的亲身体验、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即学习者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2、“生活教育”理论 在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

3、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的目标

⑴、探索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将生活中学生实际事物和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寻找创造生活情景、组织教材开展活动的有效手段,寻找教学策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法。

⑵、使学生从思考周边事物,到自主构建“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模型——应用于实际”的学习体系,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热爱数学的情感,推动学生素质的发展

⑶、初步建立数学生活化的评价方法,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从而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研究的内容:

(1)教材内容生活化:

①导入生活化。教师在教学前,要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事例中的数学问题,结合所要学的新知,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②例题生活化。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数学素材,将它服务于教学新知,吸引学生参与研讨,能达到更良好的教学效果。

③练习生活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类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一些实际应用型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生活化:

①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活情境。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社区数学实践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计算能力、概括能力等等。

③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借助生活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爱学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④养成学生生活自主性学习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三、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并进行课题研究论证,形成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2、实施阶段: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召开中期成果汇报活动。

3、总结阶段:着重对获得的成果进行总结,以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挖掘生活化内容的途径

1、从教材中挖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真正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遵循这一理念,我们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合理改组了部分教材,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课的开始我拿出两个同样规格的盒子,问学生,这两个外形一样的盒子,哪个重,生纷纷举手,生1:我认为两个盒子一样重,因为我看这两个盒子一样。生2:我反对,盒子是一样,但一个新,一个旧,我认为新的轻,旧的重。生3:我反对,要知道两个盒子哪个重,不能只用眼看,你要用手去掂一掂。师:还有什么办法?生4:也可以去称一称。教师赋枯燥的内容以“生命”,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

2、从生活中挖掘

(1)挖掘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社会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还可以从与家长聊天谈话中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甚至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有时也会成为数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呢。如在教学“认识对称图形”时,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到生活中去找一找,使学生感到生活数学无处不在。

(2)挖掘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校园生活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把校园中的数学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如在教学计算问题时:我们根据班级数,男、女生人数等提出问题进行计算;几何方面:教室里可以找到哪些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亲手去摸一摸,比画比画,并给它们归类。

(3)挖掘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家庭:学生生活的场所,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摇篮,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现象已经进入到他们的生活领域成为他们的数学活动经验。如学习分类“整理书包”这节课给“书本分类”这一生活情境,学生在家都有和家长一起收拾家里的物品的经验,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实际需要找到不同的分类方法,有的学生按大小分,有的学生按学科分,有的学生按颜色分等等。学生通过分类感受到“分类”能给生活带来方便。整节课,学生学得主动,学得高兴,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生活中。

(二)经历生活化的学习历程

1、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1)创设直观性情境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例如教学《线段》时引入:通往小猴家的路有两条,一条路是直的,一条路是弯的,小猴走哪条路可先到家,这里面有什么数学奥秘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2)创设描述性情境

所谓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教学《平面图中的方向与位置》时,教师课前谈话:国庆期间,你们出去旅游了吗?谁来说说你去什么地方旅游的?生1:我去„。生2:我去„„师:你还知道哪些景点?(生交流)师:老师带你们去好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教师的谈话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3)创设欣赏性情境

欣赏性情境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分析思考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例如在教学《找规律》时,用多媒体形象的展示找规律的方法,学生在欣赏了美丽的图片的同时获得

了知识。

(4)创设体验性情境

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再变“大课堂”为“小课堂”。例如教学《轴对称》时,例题呈现给学生的是静态的老师分铅笔的一幅画面,学生在生活中有分东西的生活经验,把学生的这种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让学生动手去分一分,学生有感性的认识,对理解轴对称就有了更深的影响。

2、设计生活化的练习,创造课外的精彩

(1)处理书上练习,使之更加丰满。

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材中的练习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合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例如教学《有趣的七巧板》时,把玩具和图形结合起来,学生在动手中品尝拼图的快乐。让学生课后回家动手拼拼贴贴,在班级评出创意奖。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更能体现新课程下的作业的独特性。

(2)课堂延伸,开辟“第二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例如教学《千克的认识》时,让学生掂一掂一千克苹果等水果的重量,台秤面上的1就是1千克,2就是2千克,但5千克对准的却是0,学生有疑惑,不知是5千克,还是0千克,为了让学生对台秤有更深的了解,让学生课后,调查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通过了解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用的台秤和书上介绍的台秤有所不同,但当台秤指针转了一圈后就是5千克。

(三)实现生活化的教学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在我的课堂上,常能听到这样评价“你越来越聪明了”、“你的表现让老师感到特别惊喜”、“你的想象力真丰富”。真诚的赞赏带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的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如果你能大胆一些就更好了”,鼓励的话语带给学生爱和希望,促使孩子们努力走近老师期待的目标。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往往都能产生作用。在课堂上,当学生有较好的表现时,我总忘不了给他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赞赏的话语、一阵热烈的掌声,以示鼓励。在鼓励和表扬下,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产生积极的学习欲望和情感,从而主动地去求知。

五、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1对课外学生信息的收集及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解决缺乏及时有效地指导与评价,仍需进一步探索。

2、在日常教学中,“生活经验”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所代替,有时学生沉醉在游戏引起的兴奋之中,而把相关的数学思考抛在了一边。面对生活情境,学生往往被丰富多彩的外在的一面所吸引,而真正有价值的数学思考却淹没其中,不为学生所关注了,我们不禁要思考,该如何有效的呈现“生活

6.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篇六

第一阶段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认真落实新课标,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为重点,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科学合理的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本阶段的研究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围绕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2、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期工作。

3、通过阅读、搜集、学习、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作为本,课题的理论指导。

4、撰写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开题论证。

三、具体措施

1、加强理论和先进经验的学习,(1)组织相关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合作学习和谐课堂》《行走课堂》使教师丰富理论知识,提高理论水平。

(2)学习《小学数学教师》等杂志上有关合作学习方面的文章,提高研究水平。(3)组织课题组成员观看新课程改革方面的课堂教学光盘,利用一切机会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展示。

(4)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高教师教研水平,同时给实验教师更多的机会出去听课,使课题组成员树立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避免课题研究走弯路。

2、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四、研究方法

围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研究,第一阶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第一阶段,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状况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用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

这一课题研究,主要以上述两种研究方法为主,但在研究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他的研究方法作为辅助研究。

五、具体步骤1、2012年11月——2012年12月

(1)、1、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2)、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状况和已有的研究成果;

7.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篇七

一、创设生活化数学学习情境

数学问题是从生活中的问题抽象而来的, 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的痕迹, 合理地优化这些数学问题就变成了我们所学的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应创设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化数学学习环境。这样, 学习才贴近生活, 更吸引学生。教师切不可仅仅关注抽象化的数学模型, 与实际生活脱节。学习一个新的数学问题时, 应首先使学生认识到, 这个数学问题源自何处, 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这样提纲挈领地建立正确的、系统的数学学习体系, 对学生后续的学习非常有利。将生活中的经验与数学模型的建立相联系、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相结合,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能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提高学习兴趣, 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增加数学的实用性。这种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 因为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 也许学生之前不会留意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但在这种学习环境下, 学生不仅会注意到数学, 更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加倍关注数学。

二、组织数学活动, 领悟数学价值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但是学习数学知识还是要回归生活, 帮助解决现实问题, 让学生学有所成, 学为之用。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数学活动, 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并在活动中发现有关数学问题, 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数学活动中, 学生会发现很多与生活相关的问题, 从而从侧面反映出数学的魅力和用途之广。比如学生乘车时, 可以联系到路程问题;修下水管道施工时, 可以联系到工程问题, 等等。生活化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师在准备上“统计”一课时, 可以组织一次相关知识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了解同学、家人及朋友等人的出生年月, 然后提出问题:“是不是有很多人出生日期一样? 如何表达出来会让人一目了然呢? ”然后引入统计知识。在课中, 教师参与活动, 统计班级学生的出生年月, 然后向学生展示统计表、画统计图, 同时还向学生解释相关注意事项。这样使得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提高了教学效率, 并且在活动中学生相互交流, 增进了感情。

三、教学方法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努力接近学生的生活, 使学生感知数学的生动有趣,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与其他学科不同,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时, 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由于学生的思维是一种心智技能的活动, 具有内在的隐匿性特点, 教师必须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通过一些外在的动作技能和显性活动使之彰显。如在教“混合运算”一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与营业员。让扮演顾客的学生到超市要买几样自己最喜欢吃的食品, 看看一共要花多少钱? (教师用视频演示超市的食品和价格) 学生显得非常活跃。有的说:“我买2块德芙巧克力每块6元总共12元。”有的说 :“我要买1杯珍珠奶茶和1个汉堡包, 一共8元。”还有的说:“我买2包牛肉干和1盒酸奶……”教师说:“大家要买的东西可真多。那合起来一共多少钱?你们会计算吗?请大家自己先算算再和营业员算的核对一下看对不对。”学生在讨论后说出了各自的计算结果。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在这种日常生活情境下, 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的数学算式变得富有生活气息了。学生通过自主构建实现了数学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的转化。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创设的生活化情境, 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 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 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要求我们认真耕耘好生活这块“土壤”。一方面, 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 认识到数学知识的来源, 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 围绕问题的解决, 逐步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另一方面, 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 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 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

摘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使教学生活化。本文就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作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高红蕊.试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J].学周刊, 2011 (14) .

[2]刘毅.小学数学史教学策略谈[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0 (11) .

8.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篇八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    生活    联系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而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学习了米、千米,却不会估计日常生活中建筑物的高度、人的身高;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却不会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时,对于来自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却无从下手……因此要加强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效联系。下面就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在导入中联系生活,增强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在上课之初,学生就能在活泼又暗含新知的活动中开始新课,他们就会在充满激情中开始求知的旅程。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结合市场上卖鸡蛋的场景来导入:鸡蛋的价格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有时0.5元一个,有时0.6元一个,有时2元钱买三个……你知道这时的鸡蛋是多少钱一个吗?在引出“负数”这一新知的时候,我以当天的天气预报引入:在学生收看了天气预报后,提出“温度最低是0度吗?”通过学生的回答,自然地引出了“负数”。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二、让例题联系生活,提高理解能力

现行教材虽然经过大的改革,题目的老化现象、数据的过时现象、脱离实际的现象都已有明显改变,但仍不彻底,比如:加工零件、修路问题等方面的更新明显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如在讲连乘应用题时,书本上的例题是:“三年级有四个班级,每个班派16个学生去种树,如果每人种了12棵,一共种了多少棵?”我在实际讲课时,把它改成学生比较喜欢的例题:我们班有4个大组,每个大组有12个学生,请小朋友们算一算如果每个班级人数一样,全校有24个班级,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这个例题一出示,学生很快做好了。又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例 7(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把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第一组有12个同学,请大家把他们排成一排,然后平均分成3份,每份人数占第一组人数的几分之几?把他们平均分成2份,每份人数占第一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哪份人数多?结果学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问题。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数学过程,易于接受、理解,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强了。

三、让练习联系生活,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年度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述责会议讲话稿下一篇:五年级诚信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