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日的英文名称

2024-09-07

中国节日的英文名称(精选16篇)

1.中国节日的英文名称 篇一

关于节日的小学英文作文

春节是中国一个重要的`节日。在那时家庭成员一起见面。在那几天间,他们喜欢谈话和吃东西。父母谈论关于他们的孩子。小孩可以得到红包。人们在早上穿上他们最好的新衣服。一些人呆在家里,其他一些人出去互相说“新年好”。Spring Festival is an important holiday for Chinese.At that time,family members meet together.During those days,they like talking and eating.Parents talk about their children.Young people can get gifts of money in red envelopes.In the morning people dress in their best new clothes.Some people stay at home,and others go out and say “Happy New Year”to each other.

2.中国节日的英文名称 篇二

山西省转型发展的一次盛大亮相和精彩转身

这次特色农博会, 是山西奉献给全国并让山西自豪的农业盛会, 是山西省特色农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展会涉及14个国家和地区, 还有我国的23个省市区, 共计1 429家企业参展供货, 660家采购商参会订购, 十大博览交易板块, 13个系列节庆活动, 出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场景。在展会高峰时段, 近处来自清徐、榆次, 远处来自长治、运城、大同, 仅晋中、忻州的乡村干部和农民就超过万人, 数百人排成长龙购票参观, 原有两个固定售票室不够用, 就又临时启用两部售票车, 太原街头巷尾人们都在热议农博会。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在开幕式后巡视各展区时说, “这些年我参加了许多全国性农业展会, 山西的农博会办得最好最有特色, 办出了一流水平”。展会的第2天, 山西省26位省级老领导集体参观了农博会, 老领导们说, “这次农博会搞对了、搞准了、搞好了, 我们的特色农业在全国可是打响了, 山西农业就是要这样抓”。临汾市秦壁蔬菜合作社的120位农民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农博会, 他们激动地说:“这场面真火爆, 产品真丰富, 看了真过瘾”。台湾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会长林先生和台湾资深农业专家杨教授, 都高度称赞“农博会办得太好了, 没有想到山西有这么多好东西, 真是不简单”。许多参观者的共同感觉是, 这次农博会为山西增了光、添了彩。

农博会引起轰动效应后, 有位记者问我, 山西是个农业小省, 为什么要下这么大工夫办农博会?我告诉他, 山西农业占GDP的比重虽然只有5%左右, 但我们有地域广大的农村和2 000多万农民, 有独特的农业资源和特色农产品。山西虽然不是农业大省, 但却是特色农产品大省, 解决好“三农”问题仍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委书记张宝顺、省长王君之所以这样高度重视农博会, 实际上这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 是实施以城带乡、以煤补农战略的充分体现, 是推进“三个发展”的重要举措, 也是培育会展经济的有益尝试。引导煤焦铁等资源型企业投资现代农业, 是本届农博会的一个着力点。展会开幕的当天, 阳泉的华通集团就与平定县签订了投资30亿元建设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项目协议。农博会提供的平台, 有力地强化了我省产业结构由“地下转地上, 黑色变绿色”的导向。

农博会的成功实践表明, 推进转型发展要向特色农业转身, 特色农业要在国家级展会上亮相。抓特色农业不但要发展生产, 更要搞活流通。举办农博会就是“反弹琵琶”, 以此来促进优势基地建设, 扶持龙头企业, 打造特色品牌。需求旺了, 流通活了, 订单多了, 品牌响了, 特色农业就会更好更快发展。

展销两旺 人财两旺 树立形象的特色农产品盛宴

与其他全国性农博会不同, 起初策划特色农博会的时候, 组委会主任王君省长就要求我们, 既要重视展, 又要重视销;既要人气足, 又要财气旺;既要博览交易, 又要招商引资;既要推销农副产品, 又要树立山西良好形象。为此, 我们确定了“特色、创新、合作、共赢”的展会主题, 并不断强化以特色和创新取胜的办展思路, 努力推动全面合作与共赢。这次农博会以特色冠名, 以特色办展, 主打特色牌。展会创意是特色的, 展销产品是特色的, 颁奖晚会也是特色的, 整个农博会就是特色组合。农博会上展销的, 都是我省特色农业精品, 其他地方没有的山西独有、特有, 其他地方有的山西更优、更精、更好。展会上琳琅满目的特色农产品很受市场欢迎, 许多参展商始料不及, 展品和存货很快销售一空。

我们以展促销, 以销促展, 展销互动, 展出了品牌, 销出了效益, 各展团和参展商成果丰硕。

贸易成交额、现场批零额、招商引资额, 是本次农博会重点考核的3项指标。7天展会下来, 贸易成交总额242亿元, 山西旭美与美国百事签订了5.5亿元的马铃薯加工贸易订单, 寿阳县与上海虹桥批发市场签订了20万t、4亿元的蔬菜供货协议, 广灵县与香港公司签订了800万元的农民剪纸销售合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展会现场批零销售总额达7 489.3万元, 相当一部分是现金交易, 这样大的批零额为国内同类展会所罕见。招商引资项目签约总额262亿元, 大同与南京雨润签订的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建设项目投资额达38亿元。此外, 我省与北京签订了为期3年的农产品产销合作框架协议。山西将成为首都北京主要农产品供应省份。

为凝聚人气, 本次农博会采取了一些务实举措, 获得了比预期更好的效果。仅国外, 还有我国的港台地区参展企业就有39家, 外省企业92家, 采购商包括德国CRP食品公司、沃尔玛、家乐福、华联等国内外大型超市。展会期间, 有22万人次参观, 最多的一天达4万人, 有时不得不停止售票疏导观众。

这次农博会精心设计的系列活动, 放大了农博会效应, 展现了山西良好形象。展会前, 我们不仅在中国 (长春) 农产品国际交易会上举行了务实的推介活动, 而且提前启动了汾州核桃节和清徐葡萄节;展会中, 有节奏地开展了晋中祁县酥梨节、忻州神池月饼美食节等系列节庆活动;展会后, 总结表彰评选出618个奖项, 举办了“信合杯”大型颁奖晚会。这次农博会把山西特色农业的发展强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 还打开了一扇山西对外开放的窗口, 成为境内外参展采购商了解山西、认识山西、宣传山西的舞台。

文化品位与科技含量对接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耦合 魅力独具的展会

山西的农牧文明源远流长, 特色农博会是三晋农牧文明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这次展会恰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人们走进农博会首先看到的是“山西农业60年”成就展。抚今追昔, 我省农业走过了艰辛, 也创造了辉煌, 参观者从中可以为农博会找到清晰的时空脉络。温故知新, 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取得了今天的骄人业绩。办展过程中我体会到, 特色农博会展示的虽然是一个季节的收获, 接续的则是一段历史精髓, 进而传承的无疑是一种文化渊源。我们对这次展会有一个较高的定位, 就是不搞简单的“展”和一般化的“销”, 而是要用深厚的文化内涵来展示我省的特色农业。于是, 山西老陈醋有了文化, 杏花村汾酒有了文化, 传统民间工艺品有了文化, 吉县的苹果、万荣的馍馍也都有了文化, 山西面食表演和乡村农业旅游的文化味更浓。尤其是农博会上各市开展的系列活动, 不是摆摊叫卖生硬推销, 而是在准确的定位上热卖具有文化符号的特色农业精品。

对于农博会, 我们不但要求特色农产品有丰富的品种, 靠多品种感染参观者;而且更要求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 靠高科技吸引采购商。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省农科院是农博会上的科技先锋。山西农业大学引进改良的“中华羊驼”在展会一露面就被围得水泄不通。农机装备也在农博会上热展, 我省制造的玉米联合收割机、马铃薯收获机等各类农机具应有尽有, 引发了许多农民购买农机的兴趣。农村新能源建设中的沼气装置、生物质能设备等让城里人大开了眼界。

农博会受到各方面的追捧, 引起了人们对如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注和思考。其实,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 两者没有严格的界限, 可以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本次农博会显示, 山西特色农业充满了现代要素,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以特色为桥梁正在进行着多形式的耦合。

农博会上, 我发现人们在为现代农业欣喜的同时, 更热衷于无污染纯天然的传统食品和传统工艺, 大家最喜欢的还是绿色、健康、有机的特色农产品。那些不上化肥、不打农药的园艺产品, 传统的石磨米面, 不喂添加饲料的畜禽产品, 还有传统手工剪纸和民间工艺品, 价格很高, 销路很好, 不少展位出现了抢购脱销场面。可见, 现代农业并不排斥传统农业, 用现代理念、现代科技、现代经营来改造传统农业, 发扬光大传统农业, 则更能体现现代农业的真谛。这次农博会给我们的启示是, 山西未来的现代农业必须走弘扬传统之路, 特色发展之路, 耦合创新之路。

农博会还有一项主题活动, 我们举办了现代农业发展论坛。这个论坛是对特色现代农业进行理性思考的一次探索, 也是农博会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首届农博会告诉我们 政府应该为农业和农民做些什么

农博会的成功使我们深入思考了一些问题, 焦点集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应该为农业和农民做些什么?大家的切身感受是, 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 农民和企业以及中介组织都难以适应。那么, 政府就要管市场管不了的事, 农民做不好的事, 企业不愿意做的事。农民能做好的政府不包办, 市场能调节的政府不干涉, 企业有作为的政府不代替。对于农民渴望、市场失灵、企业力所不及的事情, 政府的作用就是给三者搭建沟通的平台, 编织三者对接的纽带。构建平台, 编织纽带, 举办这次特色农博会就是政府应该做的一件实事、好事。

在筹备展会过程中, 我们一直注重把农博会办成农民的节日, 市民的节日, 老百姓的节日。设定这个目标, 就是要预防以往有些活动政府陷入自娱自乐的误区, 官员用力折腾, 百姓无动于衷。我们所追求的效果是, 农业受益、农民增收、百姓高兴, 全省上下与农民兄弟同乐, 共享丰收喜悦。这次农博会以农民节日的形式出现, 在展会平台上实现了工农融合、城乡互动。农民的产品有了好销路, 卖了好价钱, 拉着产品来, 带着钞票走, 心满意足。这是农民最高兴的事情。农博会上, 农民的腰包鼓了, 市民的菜篮子满了, 这个“双赢”是政府最希望的。

农博会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 关系到“三农”的事情, 只要带着责任往实里做, 带着感情往深处做, 遵循规律用科学的态度去做, 用真心实劲做到纯真精细, 那就一定能够卓有成效。作为本次展会的具体组织和参与者, 我的最大收获是, 更加深信了国以农为本, 民以食为天这个朴素的道理;更加强化了执政为民, 做好“三农”工作这个崇高的责任;更加坚定了加快特色农业发展, 实现强农富民兴省目标的信心和决心。

3.11.1:中国商人专属的节日 篇三

自1947年11月1日厦门举办首届商人节后,暌违66载重新举办,成为新中国历史上首次由两岸企业界共庆的商人节。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王钦敏称:“将11月1日作为商人专属的节日进行庆祝,意义重大、深远。”

68年前,商人节从厦门传承到台湾

商人节源起厦门,传承于台湾,根植于两岸。1946年11月1日,中国商会全国联合会在南京成立,基于抗战结束后经济亟待复苏、商道亟待弘扬的社会现实,时任厦门商会理事长严焰出席会议并提出将11月1日定为商人节的议案,这一议案获得与会代表一致认同并通过。翌年11月1日,厦门市举办首届商人节,全市各商店张灯结彩,休业一天欢庆。汕头、龙岩、邵武、漳州、福清等闽粤县市也同庆商人节。

1947年至1948年,商人节在大陆连续举办两届之后停办,而传承到台湾的商人节,台湾商界每年都举行庆祝活动,至今已举办68届。

一年前,倡议恢复商人节

去年,厦门市工商联(总商会)提出了两岸同庆商人节的倡议,随即召开学术座谈会,邀请专家学者和民营企业家代表一起研究探讨中断65年的商人节,并围绕商人节的历史考证和现状、恢复商人节的现实意义、挖掘商人节的文化内涵以及新时期举办商人节的时代特征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很快得到与会海内外华商积极响应。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执委、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建省工商联执委、台湾商业总会相关人士和海内外企业家1200多人,共同联署了倡议书。

全国政协委员、厦门总商会会长柯希平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递交了《关于设立商人节的提案》,同时全国工商联也将其作为团体提案进行了递交。《经济》记者第一时间对柯希平进行了专访。他表示,两岸同庆商人节,有助于树立以“嘉庚精神”为代表的当代企业家的精神典范,推动两岸商人共同价值取向的认同,营造“尊商重商”的社会氛围,符合两岸商人共同的愿望与期待。

当时,台北市商业会理事长王应杰率团来厦访问,就此与厦门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厦门总商会党组书记王沁进行了深入的会谈。

来厦共办商人节,台北改期举行

2015年11月1日,以“大商言信、大益为公”为主题的“中国商人节”在厦门隆重开幕,来自海内外25个社团和各地商社组织的1300多人应邀参加。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王钦敏代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对2015中国(厦门)商人节召开表示祝贺。

王钦敏在致辞中说,商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创造财富的社会群体。厦门总商会和台北市商业会团结协作,进一步提升商人节活动的影响力,将其打造成为两岸企业家交流交往的新平台,从而为两岸经济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做贡献。全国工商联将继续支持和推动两岸企业家的交流与合作。

商人节主办方之一的台北市商业会理事长王应杰透露,为配合厦门今年的商人节纪念活动,将2015年台北市商人节的举办时间提前至10月29日,以便于30日组团来厦共同庆祝11月1日的商人节。

王应杰对“一带一路”大战略极为肯定,“大陆改革开放30年来,进军大陆扎实经营的台商基本上都赚到了钱。目前经济形势低迷,大陆正在推动‘一带一路’战略,这是天赐商机,广大台商只要跟着走,就有赚不完的钱。”他希望未来能够把厦门的这个商人节,办成全球华商共同认可的节日,让全球华商都到厦门来共襄盛举。

商人,挑着担子的不安分的聪明人

活动期间,柯希平还带领商界强人走进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高校,与大学生面对面,传经送宝,分享他们最宝贵的成功黄金定律。在《华商携手·走向世界》主题演讲中,柯希平说,作为商品制造流通各环节的组织者,商人是一帮“挑着担子的不安分的聪明人”。

柯希平说,所谓“挑着担子”,不是说挑担做买卖,而是肩负的责任、压力。每个企业几百上千甚至上万的员工,就是每一个企业主肩上担着的莫大的责任,商人最重要的素质就是抗压和坚持;所谓“不安分”,可以说是变革的基因,是商人永不满足的野心,是勇于改变的梦想,是迎接挑战的信心;而所谓“聪明人”,是指商人具备智慧、判断、逻辑、组织等各种综合素养和能力。

商人承担着责任和压力,商人所从事的商业活动,是推动社会变革发展,创造新生活的原动力。柯希平认为,商人与国家之间是命运共同体。历史上,一批批中国商人漂洋出海,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促进了中国商品在东西方不同国家之间的流通,他们交融了海洋、华侨、华夏文化等特质,在不同时期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在当下,中国商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时代发展的机遇,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

商人节已经让两岸商人乃至全球华商携手,共同弘扬延续千年的中国商道:爱国、敬业、诚信、守法、奉献。

4.神话传说有关的节日英文版 篇四

on the east bank of the heavenly river(1) lived a girl weaver, daughter of the emperor of heaven. she worked hard year in and year out, weaving colourful clothes for gods and goddesses.

since she lived all alone, the emperor took pity on her and allowed her to marry the cowherd on the west bank of the river. however, she stopped weaving after she was married. greatly outraged, the emperor forced the girl back across the river and allowed her to join her husband only once a year.

5.中国节日的英文名称 篇五

这几年西方的节日,可以说是比较流行,特别是一些青少年,早早就开始谈论怎么过圣诞,万圣节,在短信满天飞舞的今天,庆祝西方节日的短信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为此,我们应该进行一种醒悟吗?西方节日我们可以追求。但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更应该贾蓓珍惜。

虽说当代学生知道中国的的节日,但有人却还不知道我国传统的节日是为了纪念什么的,热衷于西方节日的潮流之中。令人担忧,这样下去会把我们自己的传统冲淡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在食堂没有发现有多少去吃粽子,九九重阳节也没有多少人提起。我国是辉煌灿烂几千年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现在应该受到认真的保护和发扬。从对待传统与西方节日个别现像看,我们应该提醒自己,请记住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这是一个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递。

西方节日传入我国,是全球文化和经济一体化的结果。英语作为世界语言,当然会学到西方的文化。西方国家在经济和世界潮流上占据的主导地位,无疑是人们在无形中向这潮流靠拢的原因。年轻人的盲目追求,也是其中的原因了。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节日,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外来节日的重视程度都明显提高,节日气氛也增加不少。每逢中国传统的春节、中秋节或是圣诞节、情人节等,商家已备足货源,娱乐场所排出了通宵经营计划,公交公司也针对节日客流特点准备增车并延长服务时间等,饭店里更是宾朋满座,这些现象充分体现了节日的气氛。借助节日,人们与亲人朋友相聚、表达祝福、寻找快乐、宣泄压力,这些都表现了今年来,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财富的,益丰厚。干群们认为,土节也好,洋节也罢,给了我们融入亲情友情的时间,给了我们寻访幸福的理由,就是好东西。

针对面前社会上出现捍卫本土文化,抵御洋节的现象。干群表示,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必须捍卫。传统节日需要我们不断的传承,比如中秋节、春节、重阳节等等,不但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精髓的沉淀,更是与人提供团员、互诉亲情友情的机会。现在许多年轻人对外来节日比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非常的热衷,对我国传统节日却相对冷落,这样的现象并不提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引进新的文化来充实我们的生活,但是,不能因此而忘却我们本土文化的根本,我们需要的是用新的文化来充实自己,补充自己,共同繁荣,而不是以摒弃自己的为代价来吸取别人的。干群们表示,冷落本土节日也只是个别现象,大多数中国人对我国的传统节日非常重视。

认为对外来文化抱持什么样的态度,是测量国运盛衰的一个有效尺度。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国与国之间文化上也在迅速融合。中外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激烈,中国文化也在为很多国家的民众所喜爱。2006年春节期间,英国许多城市举办了大型的“中国年”庆典活动,金发碧眼的英国人学着中国人的样子穿唐装、放鞭炮、舞龙舞狮;作为欧洲文化中心的法国巴黎,更是文化包容的典范,在那里,没有人会担心中国的春节与大红灯笼高高挂会动摇他们的文化根基;在美国的一些州,春节已经变成了法定假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一个圣诞节的到来却被视为将“丧失文化的主体性”,我们为什么如此小家子气?,圣诞节和中国传统节日都是我们的“幸福出口”,如果一味的以捍卫民族文化为理由,把洋节日一杆子打死也没有必要。干群们认为,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洋节,其意义并不是一成不变得,一个共同点就是,节日正变得越来越欢快喜庆。节日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除了反映民族传统及道德风尚等内容外,更寄托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希望以及对亲人朋友的祝福。节日的增加,人们对节日的重视,过节气氛的越来越浓郁都反映了近年来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标准的提升。“抵制圣诞论”看到了文化差异,却忽视了以文化差异为美。干群们认为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又需要立足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博大的胸怀面对世界,吸取外来文化营养,美化我们的生活。至于民主文化是否因外来文化受到削弱,关键还在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不断的创新。

干部群众认为我们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时代,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比,都更有理由用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和迎接外来的文化,而不是被现代文明裹挟而走,或者固步自封以反弹的方式去抗拒。换句话说,即便“择其精华,去其糟粕”,恐怕最有效的手段不是盲目排外,甚至闭关锁国。古今中外的文化发展史早已证明,只有博采众长才能发展和强健,盲目的排斥外来文化,有碍于民族文化的进步与传承,越是心理狭隘,思想就越是封闭,进而就越是不自信。如此循环反复,不但会让我们失去大国的风范,还会与文化自身的价值背道而驰。

6.中国各个节日的故事传说 篇六

1.熬年守岁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2.桃符的传说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形容初日的光亮。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仙。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3.腊八粥的故事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看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另外传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还有一个腊八粥的传说,朱元璋小时候家庭穷困,常有断炊之患。一日,他放牛归来饥饿难挨,忽见墙角有一个鼠洞,想逮鼠充饥,不料竟掏出了糯米、黍米、黄豆、红豆、麦粒、花生等物。他把这些杂粮洗净后煮成粥,美美地吃了一顿饱饭。后来作了皇帝,整天山珍海味,吃得口腻心烦,忽然想起了小时候掏鼠洞煮粥喝的往事,便命人仿做,群臣共尝,无不称妙。因这一天正是腊月八日,朱元璋就称此粥为腊八粥。后来,传至民间,就沿袭成俗。

二、元宵节

点彩灯来历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三、七夕节

传说公元三世纪时,古罗马有一位暴君叫克劳多斯(Claudius)。离暴君的宫殿不远,有一座非常漂亮的神庙。修士瓦伦丁(Valentine)就住在这里。罗马人非常崇敬他,男女老幼,不论贫富贵贱,总会群集在他的周围,在祭坛的熊熊圣火前,聆听瓦伦丁的祈祷。

这一时代,古罗马的战事一直连绵不断,暴君克劳多斯征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战场,为了保证人们忠于战争,他下令禁止人们于此时结婚,甚至连已订了婚人也马上要解除婚约。许多年轻人就这样告别爱人,满怀悲愤地走向战场。

瓦伦丁对克劳多斯的虐行感到非常难过。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助时,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它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来到这里,在瓦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消息终于传到了克劳多斯的耳里。他暴跳如雷,命令士兵们冲进神庙,将瓦伦丁从一对正在举行婚礼的新人身旁拖走,投入地牢。公元270年的2月14日,瓦伦丁在地牢里受尽折磨而死。悲伤的朋友们将他安葬于圣普拉教堂。

为了纪念瓦伦丁,后来的人们把这一天作为“情人节”。

四、重阳节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7.中国节日的英文名称 篇七

一、依托大型传统节日活动, 对幼儿实施道德教育

幼儿园作为幼儿学习、生活的场所, 为了让孩子们能主动地学习、探索, 经常会选择一些与幼儿生活相关的、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幼儿所感兴趣的题材, 实施教育, 让幼儿在操作、参与过程中, 体验并获得有价值的学习。在每次进行节日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中国有许多的传统节日都影射出优良的道德品质, 于是抓住时机, 在欢庆节日的同时, 适时地实施道德教育。如中秋节, 请幼儿在与家人品月饼、赏明月过程中感悟幼儿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元宵节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外出赏花灯、猜灯谜, 对幼儿进行“文明、亲情”教育;重阳节开展“我为爷爷奶奶洗一次脚”的活动, 让幼儿在体验活动中懂得敬老爱老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春节开展“我与家长共做家务”、“我向长辈拜个年”的活动, 培养幼儿“勤劳节俭、孝敬长辈”的优良品质等。

二、积极探索社会性的教育资源, 有效实施道德教育

充分利用人文资源, 实践道德教育。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来培养幼儿对传统节日的兴趣。例如:在重阳节来临之际, 我园组织幼儿到社区敬老院为老人唱歌、跳舞, 和老人们一起做亲子游戏, 为老人送上“重阳糕”, 让老人们体味到了久违的亲情。在重阳节当天, 各班邀请幼儿的爷爷奶奶来园观看幼儿表演节目, 与孩子们一起跳舞, 给孩子们讲以前的故事, 并展示老人们以前玩的游戏和玩具等。通过谈话环节让幼儿了解家中老人所做的事, 使他们对爷爷奶奶的情感越来越深。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幼儿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 也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幼儿尊敬老人、关心老人的情感, 使幼儿从小建立起良好的道德修养。

三、搭建家园互动合作平台, 开展传统节日教育

据调查, 孩子们对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知之甚少, 为此, 单靠幼儿园进行传统节日的渗透教育远远不够, 还要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为了赢得家长的支持, 我园采用家长讲座的形式宣传对幼儿进行传统节日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 各班教师还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 采用家园联系栏、家长信箱、校信通等形式, 搭建家园之间相互交流传统节日的信息平台。如大班家长在中秋节前夕, 从网上下载了许多有关中秋节来历的资料;中班家长则在中秋节前后与幼儿共同收集有关中秋节的图片、月饼盒, 以供活动室环境的布置和区域活动之用;鼓励家长主动为幼儿参与传统节日教育活动提供教育资源。在这一系列活动中, 使家长进一步认识到传统节日教育的教育价值, 转变了自己的家教观念和教育方法, 增进了幼儿对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8.中国传统节日对于大学生的影响 篇八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大学生;构成要素

1中国传统节日的构成要素

1.1习俗活动

习俗活动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这是区别一般节日的主要特征。在深层次的内容上,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重点的表现了我国民间的文化思想,代表着人们的愿望和喜好。一般情况下,这种思想文化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人们所进行的一些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中,相应的传达了人们所崇拜的观念。比如,社日活动的开展,就是集中而明显的将人们对土地的信仰表达出来了,这些所进行的活动中主要包括盖社屋和用社肉社酒敬神等。同时,习俗活动还相应的传达了一定的文化观念,是有效的進行文化观念传达和表现的仪式。这主要是因为习俗活动本身具存在非常重要的仪式活动,能够有效的起到象征性的作用。比如,端午所进行的赛龙舟表达的是送瘟疫的意思,重阳节登高所表达的意思就是送灾的意思。总的来说,习俗活动在其本身存在的基础上就具有一定的仪式,能够起到象征性的作用,而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只有通过习俗活动的开展才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来。

1.2节期

在通俗的概念理解下,节期指的就是节日的时间,代表着传统节日所进行的具体日子。在节期的特点上,主要表现出一定的长度和相对固定的特点,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变化,总体上是不会改变的。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国的传统节日都相应的发生了一些变化,其表现在节期上的变化就是出现了由时间较长向时间较短的发展过程,同时节期的不固定也逐渐的朝着固定的方向发展。但是,在这演变的过程中,促使其发生相应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为的安排。比如,传统节日中比较久远的节日伏日、春秋二社和腊月等,时间就随着社会发展逐渐的变得越来越短,最后直接就被人们定在某一个具体的日子。总之,节期是作为传统节日的一种时间表示形式而存在的,是其主要的构成要素之一。

2高校传统节日的现状

传统节日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比较形象的体现出我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同时,传统文化节日具有非常浓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对于我国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但实际上的情况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大学生当中,正在逐渐的遭受淡化和削弱的惨况,相应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活动形式被无情的遗忘。就算是比较重要的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在大学生的观念里也渐渐的成为了一种以“吃”为主的节日,认识层面只简单的体现在表面的内容上。除此之外,大学生在西方节日方面,却表现得异常活跃,其出现的比较新颖的内容和节日的表达方式,逐渐的占领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有力的满足了我国高校大学生急需释放情绪、张扬自我个性的心理。这种现状的出现,充分的说明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已渐渐地失去了与时代相容的趣味性,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和传承。比如,西方国家中所进行的情人节,每年的2月14日就成为了大学生或年青人最活跃的一天,各种各样的求爱方式层出不穷,琳琅满目的商品也撩人眼球。可是相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就冷淡的多,大学生或年青人较少的庆祝,有的甚至干脆不过。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现象,对于我国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展会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为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中国传统节日的逐渐淡化应当成为目前重点考虑的问题。

3中国传统节日对大学生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节日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精神文化内容,也就是拥有文化功能。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功能,对于现在的高校大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3.1传承人伦社会礼仪,培养大学生的修养

中国传统节日中所涉及到的民俗、信仰、美学观和道德伦理等,都是相互统一和发展着的,共同的存在于传统节日的文化当中。其中,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儒家伦理,这种伦理观念下所充满的都是人伦和仁爱的理念。那么,在这种重视科技发展、轻视精神教育的社会,高校加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弘扬,使大学生能够从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中,获得人伦和仁爱思想的熏陶,就能够有效的提高自身修养。同时,通过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也能够提高自身多方面的素质,从而改正对于西方文化的一些错误的认识,重新的回到良好的社会发展轨道上来。

3.2安顿身心构筑内容,调整大学生的心态

中国的传统节日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最终保留下来的文化一定是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涵养的。在我国的岁时节目中,传统节日中存在的一些节目也是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个共同的体系。中国传统节日节期的安排,是依照自然变化规律来进行,在其本身具有人文性的基础上又具备规律性。这方面的特性表明了我国的传统节日具有安顿身心的力量,能够起到神性的构筑意义。那么,在高校的教学中融入传统节日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具体的了解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真、善、美,就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并激励学生去思考、观察,最终起到“养心”的作用,有效的调整大学生的心态。

4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节日是我国古老社会文明一直流传下来的产物,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我国的传统节日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相关素质方面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的重视传统节目文化的教育意义,让大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并形成对西方传统节日的正确认识。

参考文献:

[1]计东邦.以传统节日激扬现代文明——宁夏开展“我的节日”主题活动的探索与实践.共产党人[J].2011,(05)

[2]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 牟钟鉴.清明节文化的精义在于感恩[N].中国民族报;2009年

9.中国传统节日的对联 篇九

万里河山铺锦绣;满城管弦乐太平。

天空明月三千界;人醉春光十二楼。

灯同月色连天照;花怯春寒傍火开。

三千世界笙歌里;十二都城锦绣中。

光腾月殿流蟾魄;花灿星桥吐凤文。

火树银花富贵色;良宵美景太平春。

凤盘双阙壶外天;鳌驾三山陆海中。

寒笳送走人间腊;晓角吹回雪里春。

及时大放光明夜;与物同游浩荡天。

雪月梅柳开春景;花灯龙鼓闹元宵。

万户管弦歌盛世;满天焰火耀春光。

10.中国十大传统节日的传说 篇十

一. 春节

春节在农历中代表着新年到来,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祈福的大红对联,并燃放鞭炮,希望来年顺利。

根据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凶猛的怪物,不停制造恐慌。天神将它囚禁在大山内部,每十二个月才让它出来一次。十二个月过去了,年被放了出来并开始为非作歹。

人们讨论对付年兽的方法,有的人说年怕见红色、火光和噪声。人们张贴写着吉利话的红对联,放炮竹,并敲锣打鼓。怪物害怕得发抖。

夜幕降临,所有的人家都点亮了灯笼。

怪物被吓坏了,从此躲入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年兽被打败了,但庆祝新年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二.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个习俗要追溯到两千年前。传说在天庭里,天帝过着无聊又无趣的生活。

当他听说地面上的人们生活得幸福美满时,他十分恼怒。

于是他派出了一只浑身燃烧着火焰的仙鹤到人间,在正月十五那天将人间烧毁。

一位好心的仙女下凡去通知人们这件事。

有个聪明的人提出每个人都要马上点亮一盏灯笼。仙女又说应该把仙鹤关在一个笼子里并将火熄灭。

当仙鹤降临到人间时,它被逮了起来并装入一个无法燃火的笼子里。

人们点亮了灯笼,燃放鞭炮和烟花。天帝看到人间失火后非常高兴。他认为仙鹤已经成功摧毁了人间。

事实上,人们举着灯笼游行来庆祝他们的胜利。为了纪念这一日,人们悬挂灯笼或提着花灯上街散步。这就是元宵节。

三. 春龙节

“二月二,龙抬头。”传统风俗规定龙抬头的日子是“春龙节”,传说是这样讲的。

从前,黄河流域大旱三年。人们生活在苦难之中。在黄河岸边屹立着龙斧山,山脚下住着一对青年夫妇。男人叫强娃,女人叫龙华。

他们决定出发去找水,一位老人告诉他们,只有在金龙潭底部才能找到水源。

带着勇气,强娃和龙华到了金龙潭底部。

他们挖了49天,终于发现了一个白石头的卵。那个卵快速旋转并突然变成了飞翔的白鸽。

然后,它变成了一位老人并对他们说:“亲爱的孩子们,快到龙斧山上,你们

会在那里找到一把可以劈开山崖的斧头,水会从山中流出的。”

说完,老人消失在了白烟之中。强娃和龙华辛苦的翻山越岭,到了一座小庙前。

在庙中,他们找到了一把斧子并将其带到深潭旁边。

强娃劈开了山峰,一阵巨大声响过后,水流涌出,一条金龙飞到了空中,下了一场大雨。

人们为了纪念这场“龙雨”,农历二月二日就成了春龙节。

四. 清明节

每年四月一日是清明节。这天人们在乡间散步,在坟前摆上祭品,佩戴鲜花或者嫩柳条。

故事要追溯到纪元前,春秋战国时期,金国王子重耳,被公国流放在外漂泊19年之后,回到了祖国。

他依据各人的功绩奖赏并封爵在他流亡期间依然忠心的人。

在其中,有一个叫介之推的人被重耳遗忘了。他背着老母隐居到了绵山里。重耳的一个门客告诉他了这件事情。

重耳带上侍从去寻找介之推,但绵山太大了,他们找不到他。另一个门客建议重耳:“放火烧山,介之推就出来了。“重耳于是下令烧山。一场大火烧荒了这座山,介之推和他的母亲坚持到了死。

重耳十分悲痛,他规定每年的这一天都不许生火。各家都要吃寒食。

清明节不许开火的习俗已经不存在了。但插柳和清扫祖先的墓依然延续到今天。

五. 端午节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这一天,乡下的每家每户都会吃糯米包的粽子,佩戴香包和插艾蒿。

为什么人们要吃粽子呢?有人说这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在楚国担当重任,在楚战时期以他的功绩为人称道。背信弃义的君王诽谤他有过失,他被免职了。不久之后他被流放,过着漂泊的生活。他因国家和人民的不幸而悲愤。农历五月十五日,他在汨罗江投江自杀以唤起人民的热忱。楚国的人民将米粒抛入江水给屈原献祭。

担心谷粒会被鱼虾吃掉,人们将米包到芦苇叶中并用丝线捆起来。

人们还佩戴香包,小孩子手上戴五彩绳。人们在门上插上艾叶,象征击退敌人的刀剑。

六. 乞巧节

乞巧节是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少女们比赛穿针引线来纪念织女。

织女每天为王母娘娘做织布的活计,人间有一位牛郎过着贫苦的生活,只有一头老黄牛陪着他。

织女爱上了贫穷的牛郎。她下凡与他成亲。她为他生了一双儿女,生活幸福美满。

王母娘娘十分气愤。她命令天兵天将将织女带回天庭。一位天将将织女带了回去,牛郎带着儿女骑着老黄牛跟着他。

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一根金簪并在天上划了一道线,于是一条奔涌的河流挡在了牛郎前进的路上,隔开了这对夫妇。

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喜鹊们在银河上架起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

这一天,女孩子们喜欢在织女星旁学习织布。也是为了庆祝牛郎织女重逢。

七. 中秋节

中秋节是农历的八月十五。人们吃月饼,孩子们则买来陶土做的“兔子爷”。关于中秋有很多传说。这就是一个。一位道士对唐明皇说:“我可以让您升上月宫。”随后他将自己的手杖抛向天空。

手杖变成了一座大桥。皇帝登上了桥,随着道士,来到了月宫。

在那里,皇帝看见了捣药的玉兔,和奏乐起舞的仙女们。他记下了这些美妙的乐曲。

回到人间后,他做了一段曲子并提名为《唐明皇月宫游记》。

八.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在这个节日里留传下来的风俗是踏青或登高。在汉朝,有一位叫费长房的会捕怪的巫师。

有一天,费长房告诉他的弟子桓景,农历九月九日人间会发生一场大灾难,他会带他去阻止灾难发生。

他拿出一捆茱萸和一小瓶菊花酒,告诉他将这些带给世人。

乘上仙鹤,桓景去往人间。他将人们领往高山之巅,每人发了一片茱萸并饮了一口菊花酒。这样怪物就不敢靠近了。

怪物来了,它急忙赶往已人去楼空的村子。看到人们都已经聚集在山峰上后,它冲向他们。

但菊花酒的气味和茱萸的香味使他却步。于是桓景用剑杀死了他。从那时起,农历九月九日,人们带上茱萸和菊花酒,登高或是踏青。

九. 腊八节

腊八节是农历的二月八号。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喝腊八粥。从前有一户家庭,一对老夫妇和一对年轻夫妇,过得很贫苦。老夫妇不让年轻夫妇做任何活计,怕累着他们。

这对年轻夫妇有吃有穿,一点活也不干,最后什么都不会做。老夫妇去世了。这对青年夫妇吃光了所有的食粮又卖掉了他们的房子。他们除了一间茅草屋以外一无所有。

冬天到了,裹着茅草,他们因饥饿和寒冷而发抖。

农历二月八日,他们已精疲力竭。他们摘了一些茅屋旁的冬麦杆,熬了一锅清汤。

但一阵强风刮过,吹倒了茅屋。两个年轻人被压死了。

为了让孩子们记住这个悲惨故事,人们在农历二月八日煮粗粮,人们闲聊这个故事带来的启示,并不再挑食。

十. 灶神节

农历二月二十三号,孩子们吃年糕,大人们祭灶神爷。

传说从前有一位贪吃的王爷。他四处寻找美食。有一天他出宫看看各家有没有什么好吃的。

他进了一户人家并索要食物。他贪婪地吞下了女主人给他的所有甜饼。然后他要求女主人跟他回皇宫每天帮他做美味的甜饼。她不同意,王爷就想把她强行带回去。

这一次她很生气,推了他一把,将他拍到了炉灶后的墙上。她冲他喊:“既然你这么贪吃,你就吊在这里看别人享受盛宴吧。”王爷就一直悬在那里。后来,他变成了灶王爷。

11.中国节日的英文名称 篇十一

2005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2008年传统民俗节日中,又新增清明、端午、中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并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要研究制定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之中,推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进课堂、进教材。要把传统节日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纳入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体系,同学生的日常思想品德教育和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雅瑶中学从2005年开始自主开发并实施了《隶书》《服饰彩绘》两套美术校本课程,《隶书》的教学内容是软硬笔隶书的临摹与创作;《服饰彩绘》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成品服饰上进行彩绘设计和实物操作。这两套美术校本课程对国家美术课程虽能起到补充作用,但由于形式、内容上较为单一,在发展学生能力和素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笔者希望把在这两套美术校本课程中积累的经验,用于继续开发、拓展、重构学校的美术校本课程,使其能够作为学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特别是成为学生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的重要途径,同时补充初中阶段各学科国家课程中没有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层面,进而加强学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美术教学资源分类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是饮食娱乐文化资源,第二是风俗礼仪文化资源,第三是道德亲情文化资源。可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的价值资源,均包含在人们熟悉的节日习俗中,我们可以由此衍生出五类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美术教育资源:

依托上述资源构建美术校本课程,既能够让学生在了解节日习俗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理解、认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又能在基于节日习俗的美术作品创作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水平、人文素养,培养创新意识,达到生活与艺术相结合的目的。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整合模式与课程设计

以《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精神为指导,我们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学校原有的《隶书》《服饰彩绘》两套美术校本课程进行整合、拓展和重组。

(一)构建整合模式

(二)课程设计

课题: XX节文化与美术活动

第一单元 开题活动

1.情景导入

(1)XX节的来历介绍。

(2)展示XX节图片,介绍节日习俗。

(3)小组活动讨论家乡的XX节习俗。

2.确立课题:XX节习俗与美术活动

第二单元 实践活动

(一)确定活动方案和活动准备

1.教师活动

(1)调查学生工具准备。

(2)调查学生的美术能力、写作情况。

(3)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调查和创作。

2.学生活动:自主安排分组情况(按地域分组,以便于了解各地的节日习俗)

3.学生设计调查表格(见表1、2)

(二)开展活动

1.开展调查活动:各小组进行家乡的XX節习俗与美术活动调查。

2.整合调查结果。

3.整合和开展有关XX节的美术创作活动。

4.营造氛围,布置场景。

第三单元 交流评价活动

1.谈感想:通过调查活动、美术创作、布置场景等一系列XX节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你学习到什么知识?你对XX节的认识有什么改变?你对学校的XX节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有什么建议?你会用什么方式去迎接XX节?

2.展示活动图片:把我们开展调查活动、美术创作、布置场景等一系列的XX节传统节日文化教学活动拍成照片与同学们分享。

3.介绍作品:创作相关美术作品,填写作品创意说明,向全体同学介绍所创作作品的意图。

第四单元 成果展示活动

由学生、班级或学校组织“XX节习俗与美术活动”成果展示活动,推广活动成果。

三、课程整合的效益分析

在教学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以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为主线,在课内、课外进行自主探究,激发了学生极为高涨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实践证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初中美术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资源,在课堂与生活中充分自主探究节日文化,回归节日文化,最终实现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知行合一。

1.以节日习俗为切入口,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认同中国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笔者选择了春节、端午、中秋这三个大节为切入口,以节日来历、节日习俗简介、家乡的节日习俗与美术活动为教学线索,引导同学们通过调查家乡的节日习俗、习俗表达人们怎样的愿望、习俗与哪些美术活动有关等内容,从身边的节日习俗入手,发现节日习俗中的美术活动,创作与节日有关的美术作品,从而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认同中国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

2.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课程实施范式,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传承节日文化的主动性。在研究中,笔者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课程实施范式,引导学生通过开题活动、实践活动、交流评价活动、成果展示活动等教学单元,参与研究与学习,通过“认识节日——确立课题——学生分组——设计调查表——开展调查——整合调查结果——开展节日美术创作活动——开展交流评价活动——举办成果展示活动”等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从理性到感性体会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从知识到生活发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寓意;从抽象到具象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习俗。同学们通过多渠道、多角度地认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从中发现美术活动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为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创作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美术作品,主动参与、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3.以美术创作为主要形式,有利于学生通过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美术创作活动,回归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活本源。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美术教育资源来源于节日习俗,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以美术创作为主要形式,对学生自主回归节日习俗,关注社会生活,参与节日文化的传承有重要的意义。如春节美术创作活动的内容就涵盖了春节环境氛围设计、春节商业活动策划;端午节美术创作活动内容就涵盖了龙舟竞赛运动员彩绘服饰设计、端午节宣传活动策划、端午节宣传活动策划、端午节美术活动;中秋节美术创作活动内容就涵盖了中秋赏月会美术策划活动、中秋节商业设计、中秋节美术比赛。

4.课程的整合,有利于拓展美术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笔者在节日习俗美术活动中,保留了原来的《隶书》《服饰彩绘》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其他类型的美术活动,使学校美术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得到了拓展,丰富了美术校本课程的美术种类和创作形式,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学校的需求,使节日文化、美术、生活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可行的教学蓝本,为学校开展基于美术教学资源拓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广州市花都区雅瑶初级中学 广东广州 510460)

12.《中国传统节日》系列插画设计 篇十二

本人热衷于动漫插画和中国文化, 但主题为中国传统节日的插画作品几乎是空白的, 为了填充这一空白我们决定创作一系列的有关中国传统节日动漫插画作品。

一、中国传统节日插画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逐渐形成的,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的部分。传统节日文化因其特定的文化内涵而在整个传统文化的庞大体系中熠熠生辉。同时, 它还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 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等等,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插画在中国被人们俗称为插图。今天通行于国外市场的商业插画包括出版物插图、卡通吉祥物、影视与游戏美术设计和广告插画4种形式。实际在中国, 插画已经遍布于平面和电子媒体、商业场馆、公众机构、商品包装、影视演艺海报、企业广告甚至T恤、日记本、贺年片。

在现代设计领域中, 插画设计可以说是最具有表现意味的, 它与绘画艺术有着亲近的血缘关系。插画艺术的许多表现技法都是借鉴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技法。插画艺术与绘画艺术的联姻使得前者无论是在表现技法多样性的探求, 或是在设计主题表现的深度和广度方面, 都有着长足的进展, 展示出更加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而更具表现力。从某种意义上讲, 绘画艺术成了基础学科, 插画成了应用学科。纵观插画发展的历史, 其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特别是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 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各式各样地商业信息, 插画设计已成为现实社会不可替代的艺术形式。

而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插画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推动中国文化传播, 填充这一插画类型的空白。并且以此系列插画为基础延伸出各种周边, 包括书籍、海报、贺卡、水杯、鼠标垫等等, 从而形成一个产业链。

二、《中国传统节日》系列插画的必要性

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名族精华之源泉, 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慢慢的流失, 只有积极挖掘, 有效保护和发展, 进一步加大文化资源创新力度, 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

化的今天让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打造一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名片。

提起传统文化, 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 传统文化已经过时。由此可见, 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慢慢的流失, 而我们的国民, 却没有意识到, 只是盛赞现代生活丰富多彩, 文化七彩斑斓。当九连环渐渐地不能被国人叫出它的名字, 外国人却能在蒙眼的时快速地解开。曾几何时, 韩国称雄围棋界, 要知道, 那是我们先辈留给我们的遗产。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学生曾在福州某小学和大学城中作了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发现, 大学生中, 传统文化观念淡薄, 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在关于节日的调查中, 除了儿童节, 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 只有33%的孩子喜欢过春节, 14%的孩子喜欢过中秋, 12%的孩子喜欢过国节。可见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正在不断的淡出我们的生活, 为了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创作《中国传统节日》系列插画势在必行!

三、针对《中国传统节日》系列插画设计及实现

针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系列插画的设计方面, 因本作品要面向全社会各个年龄段, 所以运用了时下流行的动漫风格, 人物设计也是运用可爱型的小男孩和小女孩。这样社会各个年龄段都会接受。每一个节日都会精心设计, 包括服装、主角动态、表情、渲染效果、线稿等等!尤其是服装设计方面, 我们才考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服饰, 并加以当代国际流行元素的再创作, 使其不但具有中国传统的服饰特色, 也具备课国际流行元素, 不只是对国人宣传中国传统节日, 更能面向世界宣传我过的文化!

针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系列插画的实现方面, 我们不止只是制作插画作品, 还会延伸出一系列的周边产品。

国内习惯用周边产品来定义动漫, 插画相关产品。而在国外, 这类商品被统称为HOBBY (业余爱好, 嗜好) , 有硬周边 (CORE HOBBY) 与软周边 (LIGHT HOBBY) 的区分。

周边产品发展到今天, 已经成为一个种类、系列相当丰富到繁杂的大家族, 日本对细节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得本来只是不上台面的小玩意成为了一个几乎可以扩展到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庞大的系列, 相比美系产品, 在种类的丰富程度上日系产品有着压倒性的优势, 因此产品的分类用日系产品作为分类标准同样可以很好的应用于美系产品。

实际只要利用到插画、动漫画、游戏等作品形象的产品都算作周边产品之列, 而其中扭蛋、人型、可动人型、手办、模型等没有实用价值的纯观赏、收藏品被称为的Core hobby硬周边产品, 相对价格较高, 通常只有核心fans才会购买。

相对的借用一个插画形象生产的具有实用性的商品, 如文具、服装、家庭生活用品, 价格也相对便宜一些, 购买人群也广泛得多, 这就是所谓的Light hobby软周边产品。很多人只是为了他的实用功能而买它, 它上面的卡通形象只是纯粹是好看而已。

13.中国节日冬至吃汤圆的由来 篇十三

吃汤圆的习惯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一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汤圆做好后要先用来祀神祭祖,然后一家人才会围在一起吃汤圆,叫做“添岁”。

古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天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地区尤为盛行,民间还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14.中国的传统节日英语作文 篇十四

Mike, how are you? Im your good friend liu wei. Let me introduce you to our traditional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Before the Spring Festival, we will clean our home, because it can wash away bad things and good luck in the New Year. On New Years eve, all the family members have dinner together, and the dinner is very big. After dinner, people watch Spring Festival shows on TV. People keep watch until midnight, and then they go and set off firecrackers. On the morning of the Spring Festival, people finish their meal early, then visit each other and say “happy New Year!” The children pay their respects to the old people, and the old ones give the children money. The children play together, and they play beautiful fireworks.

On this day, people like to wear red new clothes that represent auspiciousness, people paste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eat dumplings and so on. Everybody passes warmth and happiness, everybody is very happy!

15.中国节日的英文名称 篇十五

但是, 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架构, 难以承担起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重任。缺乏针对性和可选择性, 课程设置上作为公共选修课来配备, 师资力量、课程建设及经费投入都不能满足需要;课程的结构和承载量也远远不能满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及无限堆集的可能性、扩展性和多项的选择性的需求。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 笔者体会到, 以中华传统节日为载体, 在高职院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 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表达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 具有其它项目难以媲美的优势。

一、节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节日是依附于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情感、和信仰而产生的文化集合, 它以四时为框架, 以文化为脉络, 几乎包罗万象地涉及祈福纳祥、伦理道德、农时节气、养生处世、民俗礼节等文化元素, 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心理特征、哲学思想和审美意识等丰富内容, 既有物质文化的存在, 又有非物质文化的表征, 处处蕴含着中华民族流传千百年的生活智慧, 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 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 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传统节日, 都有其历史渊源、美好传说、精点诗文和独特情趣。如中国传统八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 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1. 祈福纳祥。 考察这些传统节日的起源与重要节俗活动, 几乎都包含了这一主题, 如春节时的守岁、祭祖、放鞭炮、贴春联、贴年画、吃年夜饭, 端午节的插艾、饮菖蒲酒、雄黄酒, 中秋节的祭月、拜月, 重阳节的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 腊八节的腊祭等等。还有在节日中形成的一套吉祥语、祝福语, 如“长命百岁”、“年年有余”、“步步登高”、“吉祥如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等, 无一例外地表达人们祈求远离灾疫、阖家团圆、吉祥美满的良好愿望。

2. 伦理道德。 传统节日活动中, 处处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因素, 在传播道德规范、塑造人的品格方面, 具有潜移默化的养成作用。如春节中给年长者拜年, 清明节祭祀活动中对祖先的礼敬, 端午节给孩子系五彩线、香荷包, 中秋节给孩子买“兔儿爷”, 节日宴席中长幼座次的排定, 无不表现出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再如寒食节对介子推的纪念, 反映出人们推崇居功不傲的人格与美德;端午节对屈原的纪念, 反映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七夕节对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赞美和认同, 反映了对爱情忠贞不愈的美德;中秋节关于八月十五送月饼的传说, 反映了反抗强敌、维护和平的社会道德理想。还有节日期间走亲访友、馈赠美食, 有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道德教化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 农时节气。 中国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土壤中, 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节日日期的选择与设定, 是古人依据天时、物候、气候的周期性转换而约定俗成的, 都对应着特定的节气和农时。传统岁节中的“二十四节气”就是古人应农业生产的需要, 依据太阳在黄道的不同位置而确定的, 与农事生产息息相关。一些特别的日期作为农耕周期中的关节点, 备受先民的重视。“节”正是对岁时的分节, 把岁时的渐变分成像竹节一样的间距, 把两节气相交之日时定为交节, 由此转意为节日。每当特定节气来临之时, 都要举行相应的仪式和庆典活动, 农耕周期便也成了庆典周期。如春节时的各种庆典, 清明前后的耕种, 中秋前后的收获, 腊八节祭祀等, 都显示着先民尊重自然规律, 顺应自然时序, 重视农业生产的观念。从古至今还流传的许多关于岁时节日的谚语和民谣, 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 二十四节气歌等, 都显示出这一特点。纵观中国传统节日, 在时序的安排上宛如一条由自然节气生成而贯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链”, 四时节庆纷至沓来, 无一不体现着人们应时而作的农业文明印记。

4. 养生处世。 中国传统节日蕴含了许多科学养生的智慧。如春节的扫尘、洗浴、饮药酒、吃春盘等习俗, 除了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祈愿外, 还有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作用;清明的郊游、踏青、拔河、放风筝、荡秋千, 端午龙舟竞技、重阳节的登高等活动, 既愉悦心情, 更强身健体;中秋时节瓜果成熟, 新鲜丰盛, 营养丰富, 是人们水果养生的最佳时节;腊八粥中更是“群英荟萃”, 以各类米为主食材, 以豆类、药材、水果、坚果类等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兼备的各类食材为辅料, 是健身养生和赠送亲友的最佳礼品。 同时, 节日期间亲朋好友相互问候、相互祝福、礼尚往来, 增进了感情, 促进了和谐, 甚至有些亲戚邻里之间的矛盾也通过节日“化干戈为玉帛”。

二、通过节日文化能够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许多流传至今的节日习俗, 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 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通过“超链接”和深入挖掘, 可以通过节日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 受到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如通过端午节,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一是弘扬爱国主义, 讴歌执着奉献。端午节起源, 有纪念屈原说、纪念曹娥说、纪念伍子胥说、恶日说等等。从社会普遍认可的纪念屈原说, 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欣赏屈原作品, 诵读领悟, 在体验文学魅力的同时, 感受屈原明志修身、坚持理想、执着追求、爱国忧民、以身殉国的忠贞情怀, 受到思想和心灵的洗礼。二是顺应自然规律, 祈求丰收健康平安。从时间和节气来说, 五月初五在芒种与夏至之间, 农作物及万物进入旺盛的生长季节, 象征着收获与希望, 传递着人们对希望和丰收的企盼。五月阳气极盛, 适宜早起锻炼, 而端午前后又是大地中各种病菌和蠹虫的旺盛生长时期, 因此人们有悬艾草、挂菖蒲、喝雄黄酒等习俗来驱虫防疫, 因此也留下了许多佳篇名句, 如诗歌《午日》“独写菖蒲竹叶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 《节令门·端阳》“樱桃桑椹与菖蒲, 更买雄黄酒一壶”, 谚语“良辰当午日, 偕老祝千年”、“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早”等等, 无不形象反映出人们对健康平安的渴望。三是倡导团结奋发的健康生活,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选择端午节最隆重、最热闹的南方赛龙舟习俗为切入点, 组织学生通过视频观看热闹的竞赛场面, 欣赏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 体验精诚团结、奋力拼搏的精神。

三、传统节日是学生最易于产生共鸣的文化载体

教育人类学认为, “节日和庆典是人的‘超感觉的深层次的经验’, 因此将成为人的不可放弃的教育媒介。因为只有在节日中, 人才能超脱他的日常活动, 并以新的方式返回到他人生内的更深层次的真谛中”。以中华传统节日为载体, 在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按照课前精心设计、课堂深入挖掘、课后积极践行、彰显时代精神的教学思路, 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以学生活动为主体, 搭建好学生人人参与的平台, 使节日变成每个学生自己的节日, 可以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 在欢乐祥和中受到浸润, 在弥漫于全社会的怡洽氛围中, 在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群体性活动中, 自然而然地受到陶冶, 在自觉学习中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 潜移默化地弘扬传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 在积极践行中彰显时代精神, 开展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样的教育教学过程对学生精神和心理产生的影响, 将是刻骨铭心、难以磨灭的。

四、通过节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6.浅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 篇十六

1、语文教学中传统节日的缺失

首先是关注度不够。我国有着丰富的节日资源,除了学生耳熟能详的春节、清明节等外,二十四节气也是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地域或民族还有自己特殊的节日。但是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平常的语文教学对其关注度不够,往往是一带而过。同时有些教师以为节日文化教育是社会的事情,学生会自然得知,语文教学不需再次涉猎。更主要的是应试的压力让老师也无暇顾及所谓的节日文化。

其次是学生对传统节日逐渐淡漠。随着社会的发展,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等西方的节日逐渐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相比而言,学生对西方节日的热情要远远地超过传统节日。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仍然停留在“端午节就是吃粽子,中秋节就是吃月饼,春节就是吃饺子”上,未体验到节日更深层次的意味。

2、语文教学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必要性。

首先是传统节日文化与语文教学具有契合性。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特定的风俗习惯以及历史故事,同时也包含着我国先人的智慧与思维方式,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而语文相比其他学科,最主要的特点仍在于它的“文”,而“文”是指蕴涵丰富的民族文化。因此,传统节日就成为了与语文课程相契合的教学资源。

其次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能有效激发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学生本身对传统节日并不陌生,特别是一些风俗习惯、仪式等。如果传统节日能成为语文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在学生原认知基础上,从节日的风俗习惯、仪式升华到其中包含的价值观或者审美情趣,就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既然传统节日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资源,那么如何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呢?

二、语文教学让学生感知传统节日的途径

1、从语文课本入手,挖掘传统节日内涵

虽然现有的语文教材关于传统节日的题材的文章数量不是很多,但教师仍然可加以发挥,抓住机会点燃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比如古典文学中常涉及的节日,它们往往是诱发作者情思的导火索,最突出的则是春愁、秋思。那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则可通过体验节日,进而赏析节日与诗人情感的联系。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整首词都是围绕着中秋节展开的。在语文教学中可首先通过师生互动谈中秋的方式进行“预热”,继而引出苏轼是在离开弟弟苏辙七年后的中秋之日写的,进而埋下伏笔。再谈及中秋节与哪种意象最为相关?词作中是否出现了该意象,又是如何描述该意象的?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兴趣。然后在赏析诗作过程引导学生发现“月亮”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物体,将月亮、月宫、中秋节的联系自然地引出,让学生了解中秋节中包含浓厚的团圆、事圆、人圆的意味,对照诗人现有的境遇,词作中才有诗人往返于人间与月宫的情怀。

2、在语文主题活动中,传承传统节日文化

除了语文教学课堂外,主题活动也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结合传统节日,围绕学生较感兴趣的传统节日设计语文的活动主题,从而让学生动口、动手体验传统节日的魅力。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在本学期初,举办春节的主题活动,让学生收集跟春节有关的历史典故、经典名句、文学作品、风俗等,并在班内展示各自成果。从而让学生在真切的节日情境中亲身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以上只是笔者一点浅薄的思考。而在全球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彰显传统节日的魅力,让学生回归传统仍是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上一篇:图书室实施方案下一篇:经典问候说说心情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