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文化与社会(9篇)
1.第1课文化与社会 篇一
教
学
设
计
[课程名称] 《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学单元] 第1课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课 时] 2课时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货币的基本职能;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价值规律的作用;影响消费的因素。
2、理解:通货膨胀;供求关系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商品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健康的消费观。
能力目标:
1、纸币不是货币;解释生活中导致某中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增强学生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
2、认识正确的消费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货币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用途;何时何地购买商品比较经济划算,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教学重点、难点]
1、货币的产生;价值规律的作用;健康的消费观念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如何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教学方法]
引导、自主探究相结合,讲授法、小品表演法,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单元
透视经济现象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由货币的产生而出现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和消费的问题,就是我们学习这一堂课的主要任务。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讲授新课
第1课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一、货币的神奇力量
(一)从古到今话货币
1、什么是商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许多琳琅满目的商品,例如:粮食、电视机、机器、房子等。这些物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生产出来的;这些物品不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的,而是供社会和别人消费的,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到达别人手中。我们把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叫作商品。
【教师点评】: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2、货币的产生过程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看教材,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找出问题。【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
【教师总结】:一般等价物的不固定、不统一使商品交换仍有许多不便。由于金银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和容易分割等自然属性,金银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学过渡】: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这就是货币的职能问题。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什么是价值尺度?
【教师活动】: 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货币之所以能够作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也有价值,如同尺子本身有长度,可以用来衡量物品的长度一样。
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必须给货币本身确定一种计量单位,历史上金银充当货币时一般采用的是重量单位,如斤、两等;纸币产生后,采用了专有的计量名称,如人民币、美元的元等。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
【学生活动】:讨论:价值尺度需要不需要真实的货币;超市中的价签是不是货币的价值尺度?
【教师总结】:价签就是货币的价值尺度的作用,其并不需要真实的货币。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
【教师活动】:流通手段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流通手段就是流通所需要的媒介。
【教师活动】: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与物的直接交换,交换的方式是:商品—商品。货币产生以后,商品所有者首先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去,取得一定数量的货币,然后再用货币买回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此时交换的方式是:商品一货币一商品。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只能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人们常说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是这个道理。当货币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时,就发挥了价值尺度的职能。当货币与其他商品相交换时,又体现出流通手段的职能,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货币在两个基本职能的基础上,逐渐派生出货币充当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三)纸币和信用工具
1、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教师活动】:(多媒体)一枚金币在使用过程中磨损后其购买力还和原先一样吗?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点评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和原先的购买力一样的。因此人们并不“关心”真实的金币的重量,而只关心它的实际购买力。也就是只要有一样东西其购买力和原先的金币一样就行,而不管它是不是金币。这就是纸币。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什么是纸币?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点评】:作为金银条、块的货币,在每一次交换过程中,都要称重量、查成色,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于是就出现了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的成色形状、重量和面额价值的金属铸币。早期的金属铸币往往是足值的。但是随着运输和使用的磨损,这些货币很容易变得不足值,这并不影响它同足值的金属货币一样使用。人们由此而意识到可以用其他的东西代替货币进行流通,于是就出现了纸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教师活动】:既然国家有权发行货币,是否可以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 【学生活动】:在课本上找出答案。
【教师活动】:纸币虽然是国家发行的,但纸币的发行量不是任意的,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纸币发行过多,就会出现纸币贬值,造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纸币超过了商品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纸币发行过少,会造成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指市场上流通的纸币减少,人民的购买力下降,物价水平下跌。二者都属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正常现象,都会导致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下降。
2、信用工具
【教师活动】: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还有哪些交易的手段: 【学生活动】:信用卡、储蓄卡、支票等等
【教师总结】:这就是信用工具。(多媒体展示资料,看我们常见的几种信用工具)(1)支票、信用卡
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给持票人或收款人的票据。(2)电子货币:
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电子货币的载体是各类信用卡。
【教师活动】:小明在学校使用校园卡,这小小的“一卡通”使他的校园生活变了样。过去,校园购物、食堂就餐、校内看病、预约上机都要交现金,现在,只要将卡在POS机(计算机联网的终端机)上轻轻地一刷,转瞬间一切帐目就结清了。大家说:“真没想到,小小的校园卡竟这么神奇。” 现金消费和刷卡消费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持卡人可使用信用卡购买商品或享受服务,也可以使用信用卡存取现金或转账结算。信用卡能减少现金的流通,提供结算服务,方便购物消费,简化收款手续,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极大便利。
二、商品价格的变动
(一)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
1、供求直接影响价格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资料)2007年春天开始是猪肉涨价;2008年后半年猪肉价格下跌;2008年秋天的四川柑桔下跌。
【学生活动】:讨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都是通过影响商品的需求量或供给量来影响商品价格的。
【教师总结】 :上述因素实际上都是通过改变商品的需求量或供给量来影响商品的价格的。雹灾中的苹果,价格大幅度上涨,体现的是气候因素对价格的影响,而实际上,雹灾中的苹果是由于气候变化,造成苹果产量大幅减少,从而影响苹果的供给量,使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苹果的价格.2、气候、时间等因素间接影响价格
【教师活动】:2008年10月20日,四川广元柑橘蛆虫传言蔓延,仅半天时间,全市柑橘市场全面滞销,全国各地经销商生意大赔,橘子卖不出去,橘农望着成熟的果子一筹莫展。祸起何处呢?原来是当地一果农在柑橘园内发现大实蝇,被一网友发布到网络上。消息的广泛传播,造成消费者对柑橘安全感严重丧失,引起大家恐慌,都不敢买了。广元柑橘为什么卖不出去了?你能举出引起价格波动的其他因素吗?
【学生回答】:除供求外,影响商品价格因素的还有气候、时间、习俗等,甚至网络的创意等因素也会改变商品供求关系引起价格的波动。
(二)商品价值决定价格
1、价值决定价格
【教师活动】:以上我们分析了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然而,夏利车再贵贵不过宝马,再便宜也不会比普通自行车价格低。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来回忆一下,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学生活动】:是因为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由价值决定,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教师活动】: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价格和价值是不是完全一致呢?如果不是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实行等价交换,但是由于商品供求关系不断变化,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供过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
2、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教师活动】:从我们已学的知识中,我们知道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量的大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人类劳动时间决定。在现实中,商品的价格是不是由每个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呢?
【学生活动】:结合多媒体展示的资料讨论分析
学生1: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甲生产的自行车的价值量不是最大的,甲、乙、丙三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一样大。
学生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因而事实上甲生产的自行车并非价值量最大的,如果甲的价值量最大的话,就会导致生产技术越低,效率越低的生产者赚得钱越多的矛盾。商品生产者要获利更多,就必须缩短个别劳动时间。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才能解决生产者越懒,工具越差,技能越低,价值量越大的矛盾。商品生产者只能提高个别劳动时间,使个别劳动时间等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能获利,否则,就得亏本。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学生活动】 :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但是,在市场上,我们会发现商品的价格不是固定不变的,同一商品的价格总是不断地上下波动。
【教师活动】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体现着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存在商品经济,这一规律就必然会发生作用。
2、价值规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师活动】:价值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到底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学生活动】:看书并回答
【教师总结】:价值规律主要是通过商品的价格涨跌来影响人们生活的,当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就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商品价格下降时,人们就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3、价值规律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
【教师活动】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供求变化影响价格变化,而价格变化也会影响消费需求,从而引起供求状况的变化。也就是说,供求关系与价格是互相影响的。请看看本8页的示意图: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这一图表说明,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减少,生产者就会缩小生产,减少供应量;供应量减少了,又会导致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增加,生产者就会扩大生产,增加供应量。可见,价格变动会调节生产者主动扩大或减小商品生产。第二,刺激企业不断改进技术,降低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教师活动】:价格变动还会促使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请同学们想想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思考、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因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劳动生产率提高,个别劳动时间减少,就会获得更多利润,就会在价格竞争中更具优势。所以,价格变化与竞争,会刺激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教师活动】:看多媒体,保暖内衣销售的例子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
【教师总结】:说明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重视商品质量。
因为,消费者是为了购买到质量好的商品,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谁生产的商品质量好,谁的商品需求量就大,就能得到更多利润。这就要求生产者适应市场变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专”,使自己的产品符合市场需要,符合消费者需要。
三、丰富多彩的消费
(一)常见的消费方式
【教师活动】:常见的消费方式有哪些?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
【教师活动】:钱货两清、租赁、信贷。反应我们生活水平高低的标准叫恩格尔系数。多媒体展示恩格尔系数。
(二)影响消费的因素
【教师活动】:看教材上的案例,分析小李为什么不买车? 【学生活动】:看书讨论。
【教师活动】:收入和消费品价格影响着我们的消费。
(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 教师活动】:多媒展示喝酒的漫画。然后提出问题:这样的消费方式合理吗?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应该有什么样子的消费方式。
【教师总结】:我们在日常生活只应该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结构合理,协调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活动平台] 聚焦学生名牌消费
目标:认识合理消费的重要性,树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具备积极、健康的消费习惯。
步骤:观察日常生活中良好消费行为或不良消费行为;分组写出小品角色,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同学中存在的这种消费现象进行分析;每组上课进行表演,坚持正确消费观,反对错误消费观;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评价。[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明确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理把握解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从而理解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在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中;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布置作业] 实训营地
P35探究实践:
一、阅读思考 [板书设计]
一、货币的神奇力量
(一)、从古到今话货币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三)、纸币和信用工具
二、商品价格的变动
(一)、供求影响价格
(二)、价值决定价格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三、丰富多彩的消费
(一)、常见的消费方式
(二)、影响消费的因素
(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张允孝
2.第1课文化与社会 篇二
1. 课标要求: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2.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围绕美国1787年宪法展开。为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北美13州召开了制宪会议, 制定了1787年宪法。它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一分为三。通过三者间的分权、制衡, 以实现公共权力的平衡。这部宪法虽然也有局限, 但所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后来成为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典型。它不仅是美利坚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法, 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
3. 学情及教学策略分析:
由于学生缺乏系统的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体系和相关的政治学科知识, 给本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 由于美国在当今世界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 学生对美国的历史及现状都挺感兴趣。学生通过前一课的学习, 对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有了初步了解, 所以本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应充分利用其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 以突出重点, 达到以点代面的效果。在教学方法上, 应充分结合现实, 创设情境, 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并引导他们将之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比较, 将美国民主制度的建设置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去理解。
4.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材料, 了解美国独立战争后的严峻形势, 认识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 通过角色扮演及绘画结构示意图, 理解1787年宪法的内容及体现的原则, 以激发学生的个性, 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从而感受1787年宪法中的“制约与平衡”原则这一人类的政治智慧。
(3) 通过提供材料评价1787年宪法, 培养学生多角度、辨证、发展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4) 通过列表比较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他们认识到民主制度发展的共性与多元性, 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
(5) 通过提供华盛顿的相关材料, 使学生感悟其人格魅力, 及其为民主发展贡献毕生心血的精神。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发展而奋斗。
5. 教学重点。
(1) 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
(2) 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
6. 教学难点。
(1) 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
(2)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民主共和制的比较。
(3) 感悟美国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人类的政治智慧。
7. 教学方法:
讲解, 讨论, 探究, 互动。
二、课堂系统
1. 导入新课:营造情境。
教师: (多媒体播放美国国歌且提供美国2008年总统大选图片。) 从图片中你能读出怎样的信息?
学生:欣赏、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过渡:两党制、总统制、联邦制等相关民主制度, 这些制度是如何确立的?让我们共同穿越时空隧道去寻找其历史源流!
(1) 设计意图:烘托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2) 新课教授:问题探究。
【探究1】在独立之初, 美国面临怎样的形势?
教师:请学生阅读课本第40页“资料回放”及“教材引言”, 并思考华盛顿为什么说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你认为该如何解决?华盛顿等资产阶级领导人的思想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影响?有怎样的影响?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点评: (多媒体显示1787年宪法颁布的必要性) (1) 政治:松散联盟 (邦联) ; (2) 经济:国内:互设关卡;国际:没有统一关税。
2.1787年宪法颁布的可能性: (1) 已经独立; (2) 启蒙思想影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及学会发挥想象、深入历史思考问题。
教师: (过渡) 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开得并不顺利。先是有人迟到, 后是有人早退, 最后又有3人拒绝签字, 罗德岛则始终不肯派代表参加。会议过程中充满了唇枪舌剑, 许多人最初的意见都被改得面目全非了。会议每天都在争吵中度过, 当时已经80高龄的富兰克林对此忧心忡忡, 专门请了个牧师, 每天开会之前让全体代表先做祷告, 企求全能的上帝保佑他们的会议能顺利进行。会议开了近4个月, 最终才形成了1787年的宪法草案。那么, 他们究竟围绕哪些问题展开激励的争论, 并最终达成妥协呢?
【探究2】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教师: (多媒体显示) 第一条:第一款: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 全属合众国的国会……第十款:未经国会同意, ……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和军舰, 不得和另外一州或国缔结任何协定或契约, 除非实际遭受入侵, 或者遇到刻不容缓的危急情形时, 不得从事战争。
第四条:第三款:国会有权处置合众国之属地及其它产业, 并制定有关这些属地及产业的一切必要的法规和章则。
第六条: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 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 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
——美国《1787年宪法》
学生:阅读材料及课本思考、回答。
教师: (归纳点评) 联邦拥有立法、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大权, 如国防、战争、外交、货币、征税和外贸等。国家有适用于全国的宪法和基本法律。美国通过确立联邦制, 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同时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 有一定的自治权, 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避免过度集权的弊端。多媒体显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联邦制度)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体会集权与分权思想。
【探究3】:如何处理中央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教师:分角色任务。
学生:角色扮演 (总统、议长、法官) , 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结构示意图。
教师:演示三权分立图。
教师:巩固练习:面对金融危机, 奥巴马政府将如何通过救市方案?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点评: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问题及动手能力, 能自己表演及与他人合作, 感悟“分权与制衡”的政治智慧。
【探究4】如何处理地方各州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供材料: (1) 众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选出, 参议员每州两名。 (2) 5个黑人折合为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点评:协调各方、利益均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体会协调各方、利益均衡思想。
【探究5】美国民主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点?
教师: (多媒体显示表格)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
教师:归纳点评:从全球史观角度审视两国的这段历史, 我们应当认识到, 各国的国情固然不同, 具体的政治文明建设路径及方案也有差异, 但它们的政治文明建设更有相通与相同之处, 因为我们都是人类, 理应有普世的民主政治基本准则:如政府应当民有、民治、民享;如国家的权力应当分立并实现制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及归纳问题的能力, 使之能在全球视野看待问题, 并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
【探究6】谈谈你对1787年宪法的看法。
教师:请学生阅读第42页“历史纵横”, 且问:如何理解英国政治家说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为什么恩格斯认为“它最先承认了人权, 同时确认了存在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制”?
学生:讨论思考、作答。
教师:归纳点评, (多媒体显示) :进步性: (1) 它是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 (2) 它 (确立了联邦制) 强调加强国家权力, 避免了邦联制的松散, 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 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 防止独裁统治出现, 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3) 既把各州团结为一个国家, 又保留了地方一定程度的自治, 有利于州域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 (4) 西欧启蒙思想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结合, 在整个政治制度史中堪称典范, 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局限性: (1) 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 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2) 反映人民权益的法案是经过几年斗争后作为修正案补充进宪法的。
教师:演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及美国总统奥巴马大选图片, 然后提问:以奴隶制的解决为例, 美国人民为什么没有在当时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一重大问题?
学生:思考作答。
教师:归纳点评。 (多媒体显示) : (1) 这既是由当时的具体形势决定的, 也是由新生的美国已形成的利益格局决定的。要实现废奴, 仅凭“正义之剑”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 建国之父们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将一个随时可能瓦解的邦联改造成为一个民主宪政的、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联邦。因此, 需要维持一个强大的政权, 而不是将各类矛盾激化。 (2) 人类文明的演进是一个渐进曲折的过程, 也是一个注定要付出代价的过程。政治文明 (制度文明) 的建设也是如此, 不可能一步到位, 这就是所谓的历史局限性。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及修订正是这样一个过程。 (3) 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 从无到有就是一个进步, 然后通过渐进式改良将它变得更好。审视“美国经验”, 其二百多年的历史进程, 正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全面发展、变得更好的过程。其中宪法至上的法政文明建设是关键之一。正因为如此, 有学者认为:对于真正的美国主流精英人士来说, 他们的国家最值得为之骄傲的不是其庞大的物质财富、领先世界的科技和教育、无与伦比的军事力量, 而是创造这一切的机制。这种机制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治国之道。
设计意图:学生能多角度、辩证、发展地评价1787年宪法, 感悟民主制度的时代性及发展性, 树立现代化的世界意识。
3. 课堂总结:
理清线索。师生共同演示板书: (1) 探源1787年宪法; (2) 探微1787年宪法; (3) 反思1787年宪法。
4. 巩固知识:课堂练习。
高考母题精析:美国华盛顿纪念塔有一块来自中国的石碑。碑文:“华盛顿, 异人也。 (1) 起事勇于胜广, 割据雄于曹刘, 既已提三尺剑, 开疆万里, (2) 乃不僭位号, 不传子孙, 而创为推举之法, (3) 几于天下为公, 骎骎乎三代之遗意。 (4) 其治国崇让善俗, 不尚武功, 亦迥于诸国异。……米利坚, 合众国以为国, 幅员万里, (5) 不设王侯之号, 不循世及之规, 公器付之公论, 创古今未有之局, 一何奇也!”
本材料画线的5部分, 有2部分直接描述了美国政治制度。请写出序号:________787年宪法谈谈美国政治制度是怎样“创古今未有之局”的?
学生:思考作答。
三、课后系统
教师: (布置任务) 请学生课后阅读华盛顿传记并谈谈感想。
【教学点评】《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具有如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1. 新的教材观。
本课教材共有三目:“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787年宪法的颁布”、“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在传统的教材观和知识观下, 这三目内容是都要进行学习的, 但是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材是学材”, 教学依据是课程标准而不是教材, 因此, 选择哪些知识内容进行教学是本课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笔者在处理本课教材内容时, 能够扣住本课的核心知识, 围绕“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这一核心内容组织教学, 删繁就简, 突出了重点, 很好地解决了新教材知识内容较多与教学时间有限的的矛盾。
2. 新的学生观。
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这是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重要一点。创设问题情境是实现这一目标比较的有效教学策略。为此, 本课创设了三个问题情境:一是以“宪法如何协调各方面关系”等三个问题为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二是以“角色扮演”为情境, 运用所学知识对议会、总统、法院的权力进行表演, 从而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会加深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权力结构的理解;三是以“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材料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为情境, 让学生谈谈对美国宪法的认识, 使他们在合作中加深理解, 受到教育。
3. 新的史观。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对美国1787年宪法及民主制度的评价可以有不同的结论, 本课用文明史观及现代史观审视了1787年宪法, 使学生感受到美国开国元勋的政治智慧和人类的创造活力。本课用全球化史观看待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使学生认识到政治民主化是历史潮流, 也使他们明白了民主政治的多样性。
3.学习文化是“空降兵”的第一堂课 篇三
A君原在一家咨询公司就职,在一次项目结束之后被客户方老总看中,遂重金聘请过去担任副总经理。此君意气风发,大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态势。与大多数职业经理人一样,A君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就烧在了直管部门的一位领导的头上,据说这个人当初是盼着坐他的位置的,但是能力毕竟差了点,A君趁着一个新项目的机会开始打压自己的对手。然而,三个月后,A君腹背受敌,处于孤立无助的态势,下面的人“非暴力不合作”,眼看着问题马上就要火烧眉毛了,A君一筹莫展。不到一年,A君灰溜溜地打道回府。
类似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职业经理人高收入、高职位的背后是超高的压力与壮志难酬的窘迫。而后是专家、学者的哀叹:中国缺乏职业经理人的土壤!但是事情总是要做的,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笔者在这里抛开外部环境的问题,从职业经理人空降到企业的第一步来探讨“空降兵”自身如何在企业中得到良好的发展与生存。
“空降兵”的第一步要从认识环境开始
“空降兵”是用来做什么的?记得一部电视剧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空降兵就是用来被包围的”。职业经理人空降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后,会发现环境的恶劣吗?会重新认识自己的使命吗?没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但是从职业经理人上任后的第一步,还是大概可以看出些端倪的。
现实战场上的空降兵降落后的第一步不是去打击敌人,而是熟悉环境(这在空降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而职业经理人估计很少会像真正的空降兵那样用心去理解环境)、建筑防御工事,然后才是考虑进攻或者阻击敌人的事情。职业经理人呢,好一点的是上任之初就立马投入到解决问题的工作当中去,次一点的便是趁着老板的赏识开始轰轰烈烈的改造运动,最差的是人头都还没数清就开始排除异己了。
从上面的对比不难看出,职业经理人获得聘任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之后很容易被暂时的成就冲昏头脑,不愿意花时间,下功夫去了解所处的环境,不愿意发现或者不愿意承认自己面临的艰难。职业经理人最终是要靠结果来说话的,结果就是业绩,如果业绩是很容易出来的,那企业还要花大价钱从外面找一个“外来人”做什么?其实从第一天起,职业经理人就无时无刻不面临着挑战,只不过是一开始的时候有老板的信任,有下面人的奉承,很多职业经理人只会看到未来的美好前景,却忽略了脚下的艰辛。
认识环境需要从学习文化开始
一个企业的文化是企业环境的整体表现,什么样的文化决定了什么样的行为受到鼓励,什么样的行为要受到惩罚,文化进而就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业绩是受到欢迎的,以及获得业绩的方式。
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文化意识决定观念,观念意识决定心态,心态意识决定行为,行为意识决定习惯,习惯意识决定未来。文化是人或企业的最高纲领和境界,它是人或企业区别于其他同类的根本特质。职业经理人能改造的最高层面就是观念意识。
两种不同的风格放在一起必然会存在冲突,如果职业经理人在开始工作之前不了解这一点的话,很容易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花在调和两者的差异之上的。而不幸的事情是,在一开始没有看清所处环境的文化特点之前,大家都往往会坚持自己的观念,甚至是在认识之后,很多职业经理人也会强硬推行自己的方式。结果大多数都是碰得头破血流,等到后面再想转过弯,再来调和的时候,发现已经太迟了,原来的土壤已经没有了:老板的不信任与下面人员的怀疑使得最终不欢而散。
更加不幸的是,文化适应很少得到企业和职业经理人的重视,因为一谈到文化大家就说太虚了,文化本身也确实是难以量化的问题。但是,这并不代表着职业经理人没有办法去学习文化。
学习文化而不是改造文化
真正的空降兵不会考虑去改变环境,他们只会想着如何最大化地利用环境去完成任务。但是空降的职业经理人很少会把这一条作为一个指导原则,却干了很多改变文化的蠢事,只有回过头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原本是可以利用现有的特点来达成自己的业绩目标的。
学习文化首先需要树立这样的概念,利用文化而不是试图去与文化作斗争,甚至是在企业请你过去帮助他们改变文化的时候,都需要慎重考虑这个问题。在执掌通用的岁月里,斯隆形成了一套鲜明的职业经理人的理念。这些理念有些已广为人们所接受,如管理是一种职业、经理人是职业化的、职业经理人有其“客户”——企业。他要让自己的兴趣服从于客户的意愿,对客户负责是“职业化”的特征。进一步分析,兴趣也可以看作是职业经理人本身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选择顺从还是改造呢?
企业在聘请职业经理人有哪些假设条件呢?如果没有考虑内部环境变化的这个问题,大部分的企业聘请职业经理人的时候潜意识的一个假设就是:在现有的环境下达成目标。
学习文化的核心是“制度与人”
不少的职业经理人抱怨不能很好地获得老板的信任,企业不能很好地按照制度来运行。其实是他们学习文化不到位,没有搞清楚一个关键的问题:企业文化的特性是以流程为导向还是以人为导向?
没有绝对的理由说解决问题、创造业绩一定是需要靠流程与制度,何况很多企业的文化本来就是以人际关系为导向的。而学习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认清楚企业中“制度与人”的关系。
在一些企业中,所有的一切都必须严格按照既定的程序来进行,而有的企业则更多地依赖于里面的人。比如,在宝洁和强生,工作目标都是经过严格的规划流程来制定的,但是两家公司的执行方式却正好相反。宝洁的管理人员主要借助于具体的流程与制度,而强生的领导者们则更多地依赖于人际关系。如果我们只凭两家公司制定目标的流程类似就以为他们的企业文化也类似,就会很容易陷入困境。
4.第1课文化与社会 篇四
一、选择题
1.总体上小康是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为此,不正确的做法是()A.坚持科学发展观 B.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C.加快中国的发展,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D.坚持“五个统筹”的思想 [答案] C [解析] 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故C中的“迅速”说法错误,注意本题为逆向选择题。2.《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指出,珠三角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初步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区域城乡差距明显缩小。这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①要全面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 ②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③要建立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④要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A.②③④
C.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①错误,全面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
3.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缩小地区、城乡和各阶层之间的差距。为此我们必须要()①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②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④加快城镇化建设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③④ D.①②③④ B.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②③④都是从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角度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4.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对东部发达地区而言,要()A.适当放慢发展速度,拿出更多的力量支持相对落后地区 B.发展得更快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 C.率先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 D.以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为核心,加快经济发展 [答案] B [解析]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可以发展得更快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故B正确,A、C、D三项表述均不妥。
5.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如果不能降低能耗,减少废气排放,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面临严重的能源缺口,而环境的恶化将使得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威胁。在我国,实施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科技等措施,直接有利于()A.改善人民生活
C.建设生态文明
[答案] C [解析] 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科技与生态文明有直接联系,C项正确。A、B、D与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科技无直接联系。
6.下面关于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说法正确的是()①总体小康是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较高标准的小康
②总体小康偏重于物质消费,全面小康除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强调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③总体小康是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将缩小工农、城乡、地区的差距 ④总体小康只是城市的,全面小康还包括农村 A.①②③
C.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都是针对全国而言的,故④错误。7.下面漫画《补》说明我们现在的小康()
B.②③④ D.①③④
B.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D.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A.最低水平的小康
C.是不平衡的小康
[答案] B [解析] 漫画表明我国目前的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相比是落后的,这是不全面的表现,故选B。
8.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A.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提高国家整体经济实力 D.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答案] A [解析]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人民,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9.某镇政府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口号的引导下,提出建设全市“第一个别墅式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所有村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积极实现跨越式发展。很多农民对这种“形象工程”抱怨说:“盖了楼房,穷得叮当,扛着锄头进洋房,小康让我们遭殃”。上述材料中某镇政府的做法()
B.是不全面的小康 D.实现了现代化
①曲解了小康社会的本质 ②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③没有认识到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④追求速度和效益的统一,符合科学发展观 A.②③ C.①②
[答案] D
B.③④
D.①③
[解析] 材料中搞形象工程的做法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不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故排除②④。
二、非选择题
10.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与“建成”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由“建设”到“建成”,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有哪些?
[答案](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一、选择题
《诗经·大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意是讲,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生活。据此回答1~2题。
1.现阶段,我国已经初步实现了小康,并正在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奋斗。下列对我国现阶段的小康水平认识正确的是()A.只是在经济上实现全面小康
B.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C.已经实现全面小康,只是水平仍比较低 D.是少数人的小康,多数人还处于贫困状态 [答案] B [解析] 我国现阶段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A、C、D都不是正确地理解,故选B。
2.下列关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的认识,错误的是()A.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B.必须保持各地平衡发展,不允许出现贫富不均 C.支持部分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 D.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案] B [解析] 各地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平衡是在所难免的,故B说法错误,注意本题为逆向题。
我国中西部省市包括重庆、云南、湖南、四川、西藏等13个省市自治区。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这一带虽占全国近七成土地,但GDP却不足全国三分之一。凭借资源优势和国家政策倾斜,近十年来,西部各省GDP驶入高速路。据此回答3~4题。
3.上述材料说明()A.我国当前的小康是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B.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不符合社会主义的目标 C.东部发达地区已实现了全面小康 D.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 [答案] A [解析] 东部与中部西部存在着巨大差距,反映了我国当前的小康是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故选A。
4.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措施是()A.完全依靠市场调节作用 B.主要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
C.把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有机统一 D.主要靠国家的财政支持 [答案] C [解析] 解决收入差距需要将市场调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故选C。
目前我国已经实现总体小康,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据此回答5~6题。
5.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之间的联系表现在()A.全面小康是实现总体小康的基础 B.总体小康是实现全面小康的过渡期 C.总体小康偏重生存资料消费 D.全面小康偏重精神消费 [答案] B [解析] 只有在总体小康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全面小康,因此B正确。A错误,C、D不是二者的联系。
6.下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理解正确的是()①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温饱
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共同发展 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 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 A.①②③
C.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正确理解。①错误,解决温饱问题已于20世纪末实现;②③④都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准确把握。
7.至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从宏观上看,我国经济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是()A.由商品经济走向了市场经济 B.由买方市场走向卖方市场 C.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已大大增强 D.我国已成为中等发达国家 [答案] C [解析] 总体小康的宏观表现是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因此C符合题意;A是指经济体制,B是指市场供求关系,均不符合题意;D错误,我国还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①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②收入差距基本消除
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④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A.①②
C.①④
[答案] D [解析] ①是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提法,应选。全面小康建设过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收入分配差距是缩小而不是消除,②不选,③④说法正确,应选。
9.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以下可以选择的对策有()①统筹城乡发展
②提高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③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④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A.①②④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B.③④
D.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D [解析] 全面小康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①②③所述措施有利于收入分配格局优化。④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虽然是全面小康建设的目标之一,但与收入分配问题没有直接关系,所以排除。
二、非选择题
10.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资料来源:新华网2012-11-19)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试憧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美景。
(2)我们该怎样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答案](1)到2020年,我们将建设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那时我们国家:①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②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③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④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⑤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5.第1课文化与社会 篇五
◆ 基础题
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更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回答下列各题。1.综合国力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
A.基本实体 B.经济力量 C.军事力量 D.科学技术 2.综合国力的各个要素能否形成合力,主要取决于()A.内政外交 B.经济力量 C.军事力量 D.科学技术
3.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途径:① 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② 与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结盟;
③ 积极发展核武器;④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4.庐山兼具六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宗教圣地,该地正倾力打造“宗教名山”品牌,积极将宗教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开辟极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圣地游。这表明()A.在宗教文化圣地人人都应该参加宗教活动 B.文化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
C.与文化相结合的宗教活动都属于正常的宗教活动 D.宗教思想是先进的文化
5.在封建社会,君臣之间、主仆之间、长幼之间、男女之间,必须遵循封建等级规范;而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这说明()A.不同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不同,人们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也不同 B.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C.我国社会主义不能继承封建社会的文化
D.封建社会的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只有区别,没有联系
◆ 训练题
6.青年学生之所以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是因为()
①它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 ②它能够增强劳动技能 ③它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 ④它能够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每当中华民族面临重大困难的时候,中华文化的力量就会突显出来。在外寇入侵时,中华民族就会团结一致,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在遭受巨大洪涝灾害或“非典”时,中华民族就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并最终夺取胜利。这表明()A.文化为人创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C.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是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8.徐本禹怀着回报社会的信念,放弃读公费研究生的机会,坚持在贵州支教,而且不要一分钱工资。这表明()
A.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会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持久的影响
B.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决定着人的终身发展 C.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对人的终身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D.人们在实践中一定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9.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法西斯文化影响下,日本、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法西斯统治、对外实行军事扩张的道路。二战后,德国对法西斯文化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崇尚民主平等和睦的文化,从此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包括犹太人民的尊重,促进了欧洲的繁荣和发展。而日本虽然在战后也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对法西斯文化的清算不彻底,否认侵略历史,给东亚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制造了巨大的不稳定因素。上述材料说明()
①文化影响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道路 ②先进的文化促进社会的进步 ③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④不同民族的文化各有其特点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0.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经济意义是()A.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抵御文化侵略 B.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C.满足人的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 提升题
11.我国之所以要大力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因为()A.文化竞争力是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B.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文化竞争力 C.提升文化竞争力就能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D.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
12.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我们党高度重视文化的力量和文化的作用,这()①是对我们党80年实践的深刻总结
②是我们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保持活力的具体体现 ③是对马克思主义光辉理论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发展文化产业()
①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 ②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手段 ③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重要举措 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4.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防建设有了巨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综合国力的提高
B.广大官兵的努力 C.政府和重视
D.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努力
15.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个军种“火箭军”改自于先前的“战略导弹部队”,战略导弹部队成立于()
A.解放战争时期 C.20世纪60年代 B.新中国成立初期 D.改革开放
参考答案
【答案】
1.B
2.A
3.C
4.B
5.A 6.D
7.D
8.D
9.D
10.D 11.D
12.D
13.D
14.A
15.B
【解析】
1.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有:
(一)领土、(二)资源、(三)人口、(四)经济,经济实力是综合国力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五)交通和通讯、(六)政府、(七)军事力量、(八)对外关系、(九)科学技术等。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2.综合国力的各个要素能否形成合力,主要取决于内政外交。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3.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途径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4.经济决定文化,同时文化又影响经济,文化资源还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推动经济的发展。宗教是唯心主义世界观,A、D表述错误。正常的宗教活动是指在法律范围内进行的活动,C表述错误。因此,本题应当选B。
5.封建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不同,人们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也不同。B表述正确,但与题目无关。C、D表述都是错误的。因此,本题只能选A。6.青年学生之所以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是因为它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因此,本题应当选D。
7.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B表述错误。A、C表述正确但与题目无关。本题选D。
8.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B夸大了“三观”的作用,错误。C表述错误,因为只有正确的“三观”才会起促进作用。D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A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
9.材料说明文化影响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同,④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选D。
10.本题审题时要抓住“经济意义”这一关键词。A、B、C都是讲的文化等其他的意义,不 4
能入选。因此,本题选D。
11.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是经济与科技,A表述错误。C表述错误,提升文化竞争力并不意味着综合国力就一定提高。B与题目不构成因果关系。本题只能选D。
12.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这一论断高度概括了当今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揭示了文化、经济和政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本题四个表述都正确且都符合题意,因此,应当选D。
13.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手段,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因此,本题选D。
6.第1课文化与社会 篇六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 传统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已刻不容缓。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实行的“2+0.5+0.5”的“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为思想政治课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三合一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政策基础。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思想政治部顺应学院的这种教学模式, 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活动与学生实际相统一、理论学习与校园文化活动相一致, 从而实现教 (学) 、做、行的内在统一。学院推行的“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在工中学, 工中有学, 学中有工”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一种彰显高职教育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也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是学生, 其具体实施方式是, 在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既全面实施校内教育环境的课堂教育, 又充分利用校外的企业资源直接获取实际的经验和技能, 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共赢。
2.“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三合一的教学模式的实施
(1)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实施。课堂教学内容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内容相结合, 真切地了解学生的需求, 有目的、有重点地凸显相关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优化学生思维, 采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主题教学、师生易位等多元化教学方式;转变单一的理论灌输教学观念, 重视理论讲授时密切联系实际, 突出解决实际问题, 使之更具有针对性、现实性、艺术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丰富多样的内容和方式, 最终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并能学以致用。教师在授课时结合学生的实践, 打破思想政治课沉闷的气氛, 学生通过这样的课堂学习, 能进一步指导自己的实践, 在校园活动、社会实践中有更大的造诣, 再通过实践反思自身的不足, 从而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整体素质。
(2) 在校园文化活动环节中的实施。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要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善于借助校园环境, 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个载体承托起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使教育有形化。校园活动是大学校园的第二课堂, 思想政治课老师应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然后再联系课本内容, 在课堂上展示,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学习问题, 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 对充实课堂和提高课堂效率及补充教材具有重大作用。也可通过各种既有针对性又有娱乐性、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文化体育活动, 提升学生个人素养, 比如, 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活动陶冶学生性情, 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集体健身运动强健学生体质的同时, 又能培养团结、合作、奉献的团队精神;各类学科竞赛、技能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启发学生对当前的热点、疑点、焦点问题进行更有广度、深度的思考, 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专业精神与优良作风, 形成科学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学。
(3) 在社会实践环节中的实施。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 既包括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 也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 还包括社会生活的价值准则和基本规范。这些都不是简单的课堂教学可以完成的, 而是要把实践教学拓展到社会的大课堂中, 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身体力行地锤炼, 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从而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 提高思想政治素养。
学生大二的在校学习结束之后, 可带着学习任务, 走进企业, 投身于社会实践之中。一年时间分别进行半年校外分散教学、半年顶岗实习。一方面, 思想政治课教师参与担任校外教学的指导教师, 随时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状态, 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激励;另一方面, 在学生两学期的校外实习中, 依据校外教学指导手册, 结合专业实训, 重点突出对其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等相关内容的教育, 同时安排思想政治方面的社会调查任务。在学生走入社会的培训阶段, 充分培养他们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等及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三合一的教学模式的成果
通过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三合一的教学模式, 学院思想政治部制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的教学设计, 并修改完善课件, 初步制订了“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三合一教学模式的教学大纲、教学指导文件、教学考核办法、教学登记表, 在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教学模式发展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意义。
(1) 跟传统教学相比, “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三合一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和实际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实验班和传统班进行对比, 并设置问卷调查。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 发现学期初试点班和对比班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识差别不大, 但是到了学期末却有了较为明显的差别, 比如,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开设的必要性”一项中, 选择“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的比例, 学期初时试点班为65.6%, 对比班为67.1%, 期末时试点班为93.4%, 对比班为82.2%, 试点班的比例比对比班的学生增加更明显;关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兴趣的程度”以及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有多大帮助”的选项也表现出了同样的情况。调查的结果显示, 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三合一的教学模式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确实产生了积极作用,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在试点班级中推行实施“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三合一的教学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拉近了思想政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确实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2) “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三合一的教学模式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理论水平、教师的综合素质。这种教学模式也激起了教师创新教学的兴趣和学习新的教学技能的欲望, 提高了教学质量, 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做到了学生、教师、学习的新的和谐。
(3) “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三合一的教学模式拓展了学院实行“2+0.5+0.5”的“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团队的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
摘要:在思想政治教学中, 传统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已刻不容缓。构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三合一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中学习, 在学中实践, 以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和实际效果, 对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陈勇兵.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J].黑河学刊, 2014 (09) .
7.第1课文化与社会 篇七
5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识梳理与巩固精练
第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指导、基本特征、本质和核心)?
2、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依据)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2)现实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特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第一单元理论依据:(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2)文化与综合国力竞争
(3)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一单元综合探究必要性:第四单元第八课必要性:
3、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必由之路: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
(2)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4)主要内容: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四有”公民,发展教科文,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5)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4.什么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5、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决定因素:
①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②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③是由我国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
④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2)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的唯一正确道路, 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3)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6.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知识整合)
(1)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反对“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
(2)基本要求: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3)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城阳三中2014高三文化生活复习导学编辑:于可岱2013.12.2
5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识梳理与巩固精练
(5)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教科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7、知识联系: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关系?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4)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三、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8、什么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含义、来源与表现)
9、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和条件?
必要性: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科学指导理论、宝贵资源、深厚实践基础
10、怎样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含义表现可转化为要求:
(2)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3)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自觉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更有自信地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文化强国、文明发展道路的关系)
(2)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才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对各项事业的重要性)
2、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根本任务: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发展中特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2)主要内容: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3)重要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培育„„文明风尚。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培育„„文明风尚,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8.第1课文化与社会 篇八
一、选择题
1、“打开网页,就等于与世界握手”,这句话表明()A.上网无所不能
B.有了网络,许多事情不用舟车劳顿,费时周折,我们的愿望就可以实现 C.网络生活很丰富,网络交往很诱人 D.网络是生命中的全部
2、电子邮件可以在几秒钟内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相同的内容可以同时发送给许多人。我们通过网络电话,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聊天,与异国的学生即时交流。这说明了()A.网络交往很诱人,我们中学生应学会上网 B.只要打开网页,我们的愿望就可以实现
C在网络交往的新空间,随时可以找到学习资源和指导者 D网络交往扩大了我们的交往领域,改变了以往的交往方式 3、2017年4月广东东莞消息:“东莞自2014年起,在国内率先推行‘机器换人’。按照规划,东莞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的产值未来三年将翻倍成长,2016年产值达到350亿元,2020年产值达到700亿元,2025年产值超过1200亿元。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这说明()
A.信息技术可以使我们不用劳动
B.信息技术为我们处理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C.信息技术无孔不人,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主宰 D.网络是最好的医生
4、小青在网络上认识了许多天南地北的网友,有大学生、同学和老师。学习之余,上网聊聊天。遇到问题,在网络上向同学、老师请教,非常方便、快捷。这说明了()①网络交往超越了空间
②网络交往提高了人们社会活动的质量 ③网络交往有利无弊
④网络交往改变了我们的人生价值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5、今天,互联网已经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在网络上交朋友、发祝福、抢红包、学习、问医、购物„„我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但同时,网络诈骗、网络售假、网银被盗等也随之出现。对此,我们应该()
①充分享受网络交往带来的乐趣,把网络作为我们生活的全部 ②正确认识网络的两面性,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③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④拒绝使用网络,避免受到伤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一位父亲对着家里的电脑大声指责:“都是因为你,我儿子才经常考不及格!”,对此,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A.网络用于学习,利大于弊;沉迷玩乐,弊大于利 B.想提高成绩,父母必须禁止孩子上网 C.父亲对网络的认识有一定的片面性
D.青少年自身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抵御来自网络的不良诱惑
7、“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积极有用的信息与各种负面信息交织在一起。”这句话说明了()A.网络是个非常自由的环境 B.网络信息良秀不齐
C.网络是个可以摆脱任何约束,为所欲为的场所 D.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可以使我们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
二、材料分析题
8、.材料一:人民网北京2017年3月1日国家统计局在官网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称2016年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7.31亿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6.9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00,其中我国青少年网民超过2.8亿。
材料二:法制网讯2017年4月21日,公安部在广东茂名召开全国公安机关“三打击一整治”专项行动部署会,要求各地从5月1日起到年底,集中力量开展严厉打击网络贩枪、电信网络作骗等新型犯罪和传统盗抢骗犯罪,集中整治地域性职业犯罪重点地区专项行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 满意度,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1)你对互联网改变世界是如何理解的?
(2)请你为保障网络安全,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献计献策。
第二课第一节《网络改变世界》同步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 1-7 CDBACBB
二、材料分析题
(1)①网络丰富日常生活: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②网络推动社会进步: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2)①国家要加强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建设。
9.《品德与社会》失效课例诊治 篇九
一、重形式摆布, 轻目标达成
[失效课例]有部分教师为了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活动性”, 存在为了活动而安排活动的现象, 不少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没有多大的意义, 出现了活动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如浙教版《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课, 不少教师在设计过程中都会安排“友情对对碰, 看谁最默契”这一教学环节, 常邀请二三对好朋友上台背靠背, 然后在答题板上同时回答教师的几个话题, 如朋友的生日、最爱吃的零食、最近玩什么游戏、最喜欢上什么课、最爱吃的水果等。比一比哪一组朋友相同的答案多, 并现场采访:你们的“默契”为什么这么多?然后予以表扬和掌声。你们的“默契”这么少, 提醒以后朋友之间要多交流。
[诊治]品德活动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无论活动内容还是活动方式、活动程序以及活动细节, 都应指向教学目标, 并为达成目标而存在。在这一案例中, 安排活动的目的是在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感受到朋友之间要多交流、多沟通、多谈心, 增进彼此了解, 加深彼此友谊。但从执行情况来看, 此环节的话题值得商榷。其一, 这些话题并不能代表朋友间有多少友情, 小孩子对朋友的生日不一定记住, 除非是开过生日会或送过生日礼物印象才深刻。对最爱吃的水果、零食, 最爱玩的游戏, 连自己都不一定明确, 更何况是朋友的。其二, 这些话题学生在分享和交流时教师常常以默契的多少为标准予以评价, 缺少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引导。从良好饮食习惯来说, 我们应该少吃零食甚至不提倡。品德教育必须是于细微处入手, 潜移默化的。养成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是品德教育所要求的。孩子玩耍的游戏有健康与不健康的, 不能因朋友答案一致就予以肯定。总而言之, 本案例的教学, 重形式摆布, 轻目标达成, 暴露出教师对活动的目的性、必要性以及内在逻辑关联等问题缺乏整体的考量。反之, 有位教师在设计“友情对对碰, 看谁最默契”这一环节时做了这样安排:请几位同学说出好朋友的性格脾气, 爱好及优点, 让全班同学猜是哪一位, 猜中的好朋友则上前相互拥抱, 大家报以热烈掌声。这一活动安排从欣赏朋友, 发现朋友身上的闪光点的角度切入, 目标导向明确, 教学呈现符合学情。既让同学感受彼此友情, 又能相互学习, 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 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这样的活动才能浸润每一颗参与的童心, 激活每一份灵动的童趣。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 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习惯”“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是一个有机整合的统一体,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事物的兴趣、情感、态度, 以及获得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达成是同时进行的。因此, 教学目标的达成不可能是线形的, 而应呈现出一种弥散性, 看不见摸不到却又是实实在在的。所以教学目标也是过程性的, 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达成的。
二、重自由体验, 轻现场引导
[失效课例]在活动中, 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和组织活动, 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活动的体验分享、交流, 启发学生对活动经验进行归纳、总结, 帮助学生提炼活动内在及深层的意义。如《问号之歌》一课教学中, 有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创设了“同球异问游戏竞赛”“大千世界问号多”“连线你我他”“娓娓道来听故事”“小小问号卡”等环节。整堂课通过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 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 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 立体感非常强。但在实施“娓娓道来听故事”这一活动中, 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身边同龄人刘玉鑫发明的安全指甲钳给老人带来的方便 (注:“安全指甲钳”是透过放大镜给老人剪指甲带来便捷, 曾获市小创造、小发明一等奖) , 在每位学生兴趣盎然地试过安全指甲钳后, 教师让学生谈谈使用安全指甲钳有何感受, 目的是激发学生善于问出名堂的欲望。由于教师缺少现场引导, 七八位学生谈的均为试剪时指甲钳的难剪、不够锋利的感受, 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活动的真正目的, 其关注的重点已经不再是刘玉鑫发明的安全指甲钳来自于身边的小问题, 也就无法收获科技发明存在于我们当下的生活之中的启迪。
[诊治]品德课堂教学应指向教学目标, 并为达成目标而存在。有的时候, 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会碰到很多活动引导提炼方面的问题。如上述教师在第一位学生交流时提出指甲难剪时, 教师不应以“是吗, 你再试一下这指甲钳真的难剪吗?”作出简单的评价, 而应及时以“你透过放大镜看指甲是否更清楚, 非常适合老人使用”, 或者以“这个指甲钳与我们日常使用的指甲钳最大区别在哪里?”作引导, 因为教师的这个回答对后面几位学生谈感受起着导向性的暗示。缺乏教师的点拨或引导, 缺乏理性的提炼, 学生对活动意义的理解也是不可能深刻的。这样, 活动承载的意义和价值就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所接受与内化, 由此也会降低活动的教育效果。
案例告诉我们, 教师在设计每个环节时, 一定要明确设计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 落脚点以及价值在哪里, 这样才能自如地应对课堂自由体验生成的各种情况和问题, 循序渐进地、有效地引导学生达成目标。
三、重活动设计, 轻教学跟进
[失效课例]在课堂中我们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为学生创设积极活动的宽松情境,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 能主动积极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耳、动脑, 主动地学习。但是如果没有充足的活动和讨论时间, 课堂质量就成了问题。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浙教版《家乡特产知多少》中, 安排“介绍特产”这一环节, 出示以下内容: (1) 推荐代表。请每组推荐一名代表, 要求每个代表选一种特产, 各小组不重复。 (2) 介绍特产。 (1) 列举特产的外形或色味; (2) 特产的制作材料及过程; (3) 特产的相关典故; (4) 组员可以补充。准备时间为1分钟。1分钟后, 学生分组分别交流霉干菜、黄酒、米酒、臭豆腐。显然,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1分钟的准备时间是非常仓促的。因为没有充分地选择“特产”的时间, 所以学生对制作材料及过程只能个体的、零散的交流。最终, 整个教学过程只是流于形式, 匆匆收场。
[诊治]在课堂中为了增加活动的实效性, 许多教师设计讨论的活动, 却不给学生讨论的时间, 重活动设计, 轻教学跟进。活动是需要时间的, 只有时间充足, 学生的思维才能动起来。这样的活动无疑缺乏反馈、体验以及自我调整的过程, 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上述案例中, 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教学效果就不一样。一方面,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对介绍特产的难点“制作材料及过程”在言语的争辩、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互通、思想观念的冲突和互相补充中, 对特产的认识更为丰满、合理、明确。另一方面, 教师通过巡视指导了解合作的进展、讨论的焦点、认知的难点和活动的阻碍处, 对每个小组的活动经历情况做到胸中有数, 及时进行指引点拨, 并不断生成新的、灵动的课堂资源。
品德课程重在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感悟其中的道德观点, 如果为了完成某一项设计而活动, 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同时, 为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保证活动的实效性, 我们要精选活动形式, 要做到新颖有趣、直观可行、主题鲜明。拿上述这堂课来说, 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参观、调查、访问、查资料, 甚至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学校隔壁的“白塔酿酒公司”, 并把整节课设计成一个活动场境———做导游, 模拟向大家介绍推销自己家乡的特产。这样一来, 学生的过程体验会更真实, 教学效果会更显著。
【第1课文化与社会】推荐阅读:
政治经济与社会第4课06-28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设计第7课09-26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设计第15课11-03
中西方文化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警醒、影响与启示09-08
中考政治九年级思想品德 第二单元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0-06
什么是社会文化07-07
品德与社会总结108-27
和文化和谐社会07-11
语言对文化社会的意义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