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与制度

2024-06-27

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与制度(精选15篇)

1.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与制度 篇一

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制度

一、指导思想: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在我校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全校师生的健康、安全,确保学校教学次序的正常,特制订本制度。

二、切实做好预防、治疗和控制工作

1、加强学校学生晨检工作。由卫生员、班主任、卫生保健教师共同负责,每天上午上课前对全校同学进行检查、询问、观察、了解学生中有无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必要时可测体温,做到层层把关,不遗漏一个同学,严重时可送医院进一步确诊。

2、对学生进行预防接种制度,新生做到凭证入学。

3、学校要经常的、定期的组织对教职工进行健康检查,对重点岗位的从业人员必须每年进行有关项目的检查。凡体检合格后方可上岗。

4、凡是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着或疑是病人在治愈或排除前一律停课,不得来校。

5、一旦发现有传染病的发生,要让同学少去公共场所,学校减少或停止任何大型活动。

三、加强宣传力度

学校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卫生室四方联合利用健康教育课、广播、黑板报、宣传栏、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结合季节性、流行性、宣传日等时机在学生中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自我保护意识。

四、建立学生、教师的健康状况报告制度

凡在校内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是病人时,任何人都应立即向校卫生室报告,校卫生室在接到报告后要即可向校主管领导报告,并与2小时内向上级教育、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五、加强学校饮食饮水卫生的管理

1、对学校饮用水的供应单位应具有卫生合格证,饮用水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总务处要派专人定期检查其送水员的健康证、饮用水卫生标准检验单。

2、加强学校食堂的卫生管理。操作人员要具有健康证,凡身体不适着应立即调离岗位。从业人员要注意个人卫生做到“三白”。食品进货要把好关,购入时要按有关规定索证、验证,食品加工过程中要注意卫生一切行为都要严格按照《学校食品卫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执行。

3、学校小买部要具有卫生合格证,从业人员有健康证。坚决不出售过期、腐败、变质的食品。

六、积极开展爱国卫生工作

环境卫生工作作到定人、定点、定时,要处处有人扫、人人有事做,确保处处洁净。同时要做好灭四害工作。

七、坚持消毒

一旦发生传染病,卫生室要作好消毒工作,对教室等公共场所要作好空气消毒,对患者接触物品要作好物品消毒,不遗漏一处。

2.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与制度 篇二

1 病原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TGEV) 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PEDV) 同属于日冕病毒科, 大部分呈球形, 还有一些呈椭圆形或多边形, 病毒大小差异大, 直径在60~170 nm, 在低温下可以存活1年[1]。病毒对光很敏感。可被乙醚、氯仿、0.03%福尔马林、氢氧化钠、1%来苏儿等灭活。轮状病毒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属于呼长弧病毒科轮状病毒属, 该病毒 (RV) 外观表现为车轮状, 直径为65~75 nm。该病毒对温度、化学物质、pH值和常用消毒剂具有耐受性, 在环境中表现相当稳定[2]。其在pH值3~9范围内均表现稳定, 63℃加热30 min、70%酒精或巴氏消毒可将该病毒灭活, 在常温下的耐受时间为7个月。

2 发病机理

病毒在胃肠内大量增殖, 造成小肠上皮细胞坏死脱落, 导致肠道内因消化酶活性降低、分泌量不足和渗透压上升, 影响机体正常消化吸收, 使肠内形成高渗环境, 水分从组织细胞流向肠道, 生猪尤其是未断奶仔猪因腹泻、脱水和酸中毒而死亡。

3 流行病学

3.1 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有较明显的季节性, 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 尤其在12月、1月前后是发病的高峰期, 夏秋季散发。新疫区呈流行性发生, 老疫区呈间歇性流行性发生。养猪密集地区发病率居高不下, 一般在育肥猪和不断有仔猪出生的猪场中呈地方流行性, 温暖季节表现为隐性感染, 冬春季开始传播病毒, 造成疫情。

3.2 猪轮状病毒病

轮状病毒病感染范围很广, 可致犊牛、仔猪、羔羊、狗、幼兔、幼鹿、猴、叉角羚、小白鼠、火鸡、鸡以及儿童感染发病, 其中犊牛、仔猪和儿童感染最常见。一般养猪地方的猪群中都会存在轮状病毒。病毒在猪群中的传播途径是粪/口。病毒通过粪便排出, 其排毒量在急性期达最大, 成年猪基本不排毒。轮状病毒在猪群中存留主要是不洁的环境引起的, 在干燥的粪便、灰尘、产仔区的污水和断奶舍中都可检出病毒, 即使在已清空的猪舍内也可以存活3个月[3]。

4 临床症状

4.1 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

猪传染性胃肠炎发病仔猪表现为先突然呕吐, 接着剧烈水样腹泻, 粪便黄绿色、灰色或白色, 病初期体温升高, 腹泻后体温下降, 脱水消瘦, 喜喝水, 食欲废绝, 2~7 d死亡, 10日龄内仔猪死亡率高, 随日龄增长死亡率下降[4,5]。育肥猪、种猪症状较轻, 发病数日内减食、腹泻、体重迅速减轻, 有时发生呕吐, 哺乳母猪泌乳减少或停止, 3~7 d康复, 老疫区经产母猪不发病。猪流行性腹泻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发病症状极其相似, 很难区别, 但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临床症状比猪流行性腹泻要重些[6]。

4.2 猪轮状病毒病

猪感染猪轮状病毒病后, 10日龄内的仔猪发病症状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很相似, 10~21 d的哺乳仔猪症状较轻, 最多3 d腹泻即康复, 极少死亡;更大日龄的猪呈隐性感染, 在机体免疫力降低, 气温降至10~20℃或混合感染时, 症状加重病死率上升到较高水平[7]。

5 剖解病变

病猪的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胃肠道。胃内充满凝乳块, 胃底黏膜充血。小肠内有黄绿色、灰色或白色液状物, 含有气泡和未消化的凝乳块, 肠壁变薄变脆弹性差。在低倍镜下可以见到绒毛显著缩短, 肠淋巴结水肿, 如无混合感染, 其他脏器无明显病变。

6 诊断

发病猪有腹泻和呕吐症状时应与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伪狂犬病、梭菌病、猪痢疾、血凝脑脊髓炎、猪瘟、球虫病等进行区别。根据流行病学、发病季节、水泻、呕吐、所有猪发病, 仔猪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肥猪、母猪症状较轻, 2胎以上的经产母猪很少发病, 剖检变化主要在胃肠道, 快速传播, 药物治疗不见效等基本上可以确定为此3类病毒性疾病。40日龄以上不发病在6~39日龄发病的仔猪一般为轮状病毒病, 7日龄以内发病死亡的往往是猪传染性胃肠炎或猪流行性腹泻。还有一些辅助方法可帮助诊断, 如绒毛萎缩: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 绒毛缩短是特征性病变。粪便酸性:细菌性腹泻的粪便一般为碱性, 病毒性腹泻的粪便呈酸性。最终的诊断应依据实验室检查。送检发病未死乳猪的小肠, 用荧光抗体技术可在2 h内得到明确诊断。

7 防控措施

7.1 加强管理

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 母猪舍和育肥舍场地分2个地点设立。加强冬季的饲养管理;特别要注意提高饲料中能量饲料的供给, 加强防寒保暖, 提高猪群整体的抵抗力;制定猪场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严格遵守。针对冠状病毒怕热不怕冷的特点, 每年11月至翌年3月用火焰枪对圈舍消毒1次, 保持猪舍清洁卫生, 做好消毒工作, 每天清除圈舍粪尿及垃圾, 并坚持每隔15 d用石灰乳对圈舍消毒1次, 每隔7 d用2%~5%来苏儿对食具消毒1次;及时隔离感病的猪只, 及时进行治疗, 并迅速对猪舍进行彻底消毒, 可选用2%氢氧化钠或5%~10%石灰乳, 其他如氢氧化钠、石灰水、漂白粉、百毒威、二氧化氯、福尔马林和季胺盐类等效果也较好。病毒忌光, 不耐紫外线和日光的照射, 可在猪舍内安装紫外灯, 以加强光照, 杀灭有效距离内照到的病毒。保持地面干燥。建议有条件的猪场每个圈吊装1只紫外灯, 灯管离地面高度1.8 m, 灯管位置应设在每个圈的正中间, 每天在白天开灯1 h, 最好是猪进食时, 可有效地避免紫外消毒留死角。

7.2 科学免疫与治疗

推荐使用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轮状病毒三联灭活疫苗。免疫试验结果表明, 在对母猪进行后免疫其仔猪的被动保护率超过95%, 肉猪的主动免疫保护率约为90%;大规模生产试用, 免疫母猪后其仔猪的被动保护率在85%~95%, 肉猪的主动免疫保护率在70%~90%。治疗时, 进行补液的同时, 应用免疫增强剂和消毒剂也很重要, 如可饮水消毒的强效菌毒杀星, 也可考虑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如杆菌消。或者使用微生态制剂。发病猪要及时进行补液, 如果病猪拒绝饮水, 可采用静脉或腹腔注射5%~10%葡萄糖盐水和5%碳酸氢钠溶液, 同时加入圆环金刚2~5 mL;有病原存在但未发病的猪, 可在饮水中加入1.5%的明矾, 并分别加入瘟毒力克和杆菌消500 g/t;饮水中按1 (1 200~1 500) 加入强效菌毒杀星、人工盐和电解多维。经实践检验, 在腹泻重症期停食1~2 d, 给足添加消毒剂、人工盐和电解多维的清洁饮用水, 有利于缩短病程, 减轻发病症状, 降低死亡率。

摘要:介绍了冬春季猪传染性腹泻疾病的病原, 主要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轮状病毒, 总结了其发病机理、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解病变及诊断方法, 并提出了防控措施, 以期为冬春季猪传染性腹泻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传染性腹泻疾病,冬春季,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1]房海, 余广海.动物微生物学 (理论部分) [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2]田在滋, 何明清.动物传染病学 (理论部分) [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3]2010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应试指南 (上册)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4]杨春华, 王强, 王毅, 等.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与科学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7) :34-36.

[5]荣海宇, 王红利.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控[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8) :180-181.

[6]陈会良.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7) :24-28.

3.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与制度 篇三

时 间:2017年4月13日 地 点:一年级教室 人 员:全体学生 指导老师:丁磊 教学内容:健康教育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有关安全知识,使学生在学校食堂就餐时注意事项; 2.了解传染病的种类、症状以及预防措施;

3.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安全、健康成长。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春季是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如果不注重个人的卫生,乱买乱食“三无”食品,可能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甚至可能还会感染上传染病。那我们平时怎么样注重食品安全呢?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又有哪些呢?它们是怎样传播的?春季常见的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这次班会,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食品卫生习惯 1.正确洗手,是饮食安全第一步。

“湿、擦、搓、捧、干”,人人饭前便后不忘做,病菌不入口。2.路边饮食、零食拒入口,疾病远离我。

3.购买食品时要进行选择和鉴别,不购买“三无食品”。就是没有商标的食品不能买;没有生产日期的食品不能买;没有厂址的食品不能买。4.除了服药预防外,食疗也是方便可行的选择。一根白萝卜、半个橘子皮、三片生姜、两段葱白、一绺香菜,煲汤全家喝,就能够达到增强呼吸道防护能力的作用。

5.学生在学校食堂就餐前要洗手、自己能吃多少打多少、剩饭剩菜要倒在指定的位置、不要和别人共用食物等。

三、发生身体不适怎么办?

1.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

2.饮水。立即喝下大量洁净水,稀释毒素。

3.催吐。用手指压迫咽喉,尽可能将胃里的食物吐出。4.用塑料袋留好呕吐物或粪便,送医院检查,以便于诊断。

5.出现脱水症状(如皮肤起皱、心率加快等),应尽快将国毒病人送往附近医院救治。

四、了解春季常见传染病的种类和症状及传播途径 1.流感(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

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3.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4.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有: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五、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控制传染源

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蔓延。患传染病的动物也是传染源,也要及时地处理。这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2.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3.保护易感者

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和个人的卫生。

六、预防传染病,我们该这样做

1.合理膳食,增加营养,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

2.不到人口密集、人员混杂、空气污染的场所去,如:农贸市场、个体饮食店、游艺活动室等 ;

3.勤洗手,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干净,包括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4.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尤其宿舍、电脑室、教室等; 5.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注意不要过度疲劳,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

6.不食、不加工不清洁的食物,拒绝生吃各种海产品和肉食,及吃带皮水果,不喝生水。不随便倒垃圾,不随便堆放垃圾,垃圾要分类并统一销毁。7.注意个人卫生,不随便吐痰,打喷嚏;

8.发热或有其它不适及时就医;到医院就诊最好戴口罩,回宿舍后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9.避免接触传染病人,尽量不到传染病流行疫区; 10.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及房间适当消毒,如日光下晾晒衣被,房内门把手、桌面、地面用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

七、总结

4.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 篇四

会昌县私立英才学校政教处

校园内常见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季节性流感、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肠道传染病、手足口病、痢疾、甲肝、伤寒、感染性腹泻等食物中毒,开学初期多发。

一、甲流基础知识

临床表现:通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流涕、鼻塞、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部分病例出现呕吐和腹泻,约10%病例可不发热。

本病的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病前7天旅行史、接触史,)发病前7天内曾到过甲型H1N1流感流行(出现病毒的持续人间传播和基于社区水平的流行和暴发)的国家或地区,也包括曾到过明确有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社区,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

高危病例:是指患甲型H1N1流感后可能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的人群。

1、年龄<5岁的儿童;

2、年龄≥65岁的老年人;

3、妊娠妇女;

4、伴有慢性基础性疾病。

传染源: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造成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3天。

二、流行态势及特点

特点:传染性强,传染力强于季节性流感;致病性强,显性感染为主;病死率低(小于1.13%)。

1、全球:9月4日WHO称目前全球报告的甲型流感确诊病例总数为25万多例,至少2837人死亡,仅过去一周就新增死亡人数652人。但由于许多疫情严重的国家已不再统计新增病例,这个数字显然比实际感染数字要低得多。

2、全国(内陆):

截至9月7日,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报告5592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已治愈3852例,重症3例,没有因甲型H1N1流感所致的死亡病例。

三、防控策略、措施: 法定传染病(乙类):依法防控+科学防控。

1、国务院总理温家宝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做好秋冬季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

(一)加强重点时期和重点地区的防控工作;

(二)做好学校等重点场所的疫情防控工作。2、2009年8月21日要求开始实施的《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学校秋季开学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意见》。

3、教育部 卫生部联合6月22日印发的《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试行)》。

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 2006年四月二十六日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联合发。卫办疾控发〔2006〕65号。

四、防控措施要点:晨检。

目的:及时全面掌握学生健康状况,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建立完善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坚持每天进行晨检。

负责人:校级领导

技术检查指导、疫情报告:校医、卫生保健老师(了解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具体执行人:班主任; 晨检:

时间:每天第一节课课前5-10分钟完成,巡查很必要。地点:教室内

对象:学生、教职员工,(外来人员)。

晨检方法与内容

观察:急性面容、咳嗽、鼻塞、流涕、皮疹、呕吐、精神状态等

询问:近期身体健康状况、咽痛、腹痛、腹泻、旅行史、接触史等

身体检查:测体温、看咽部是否充血,扁桃体是否肿大,皮疹形态、部位等

——晨检发现异常的不等于就是病人!晨检—异常信息及处置

个体:要立即送(或通知学生家长带领)其到医院诊治

聚集现象:晨检(包括因病缺勤病因追查)发现同一宿舍或者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位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及时上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时向当地卫生院或县疾控中心报告。

晨检—常见传染病识别

甲型H1N1流感、流感样病例:腋下体温≥37.5℃,伴咽痛或咳嗽。鼻塞、流涕、咳嗽症状明显,而腋下体温未达到37.5℃的,不能排除。

手足口病:手心、脚心、口腔、散在米粒大小皮疹→疱疹 麻疹、风疹:发热+皮疹(红色小点),从上到下,从局部到全身 水痘:疱疹(水疱)(躯干→四肢)流行性腮腺炎:腮腺肿大(脸颊)

痢疾、甲肝等肠道传染病:腹痛、腹泻、呕吐等 食物中毒:短时间内出现多例相同症状 晨检—其他注意事项 晨检人员手卫生

近距离接触流感样病人要戴口罩,向病人提供口罩 温度计消毒

晨检记录、统计报告

取得学生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要求如实提供学生健康状况 测量体温

在安静状态下测量 使用医用温度计

建议测腋下体温(幼儿测肛温)

正确使用温度计(部位、时间、读数)防控措施要点-病人管理

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必须隔离,杜绝现症病人在校园内工作或学习早发现:晨检+巡查

早隔离:一旦发现病人或疑似病人,要及时安排或通知家长把学生带离校园,进行进一步检查诊治或居家隔离治疗。学校应设有一个临时场所安置病人或疑似病人,减少传播机会。

严把复课关:病人或疑似病人应完全痊愈,无传染性后才可返校。病人管理—隔离期限

甲型H1N1流感:凭当地卫生院“健康证明”返校 其他: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一般隔离期:

季节性流感:体温正常2天;

麻疹、风疹:出疹后5天,麻疹并发肺炎时延长5天; 水痘:出疹后6天;手足口病—7天; 流行性腮腺炎:腮肿完全消退; 痢疾:凭检验结果 防控措施要点:消毒

空气:首选通风换气,紫外线灯。

餐具:首选物理方法,次用化学消毒剂浸泡(注意清洗)物表。玩具:含氯消毒剂擦拭、浸泡被褥。

书本等:室外阳光曝晒——消毒的前提是先清洗!防控措施要点:宣教

学校应普及“甲流”防控知识,正确认知,倡导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勤洗手,保持手卫生,教室、寝室保持清洁与通风。

个人防护意识:避免接触病人,少去人员聚集的场所劳逸结合,身体不适要主动向老师报告。防控措施要点:应急物资、温度计、口罩、消毒液。预防接种:查验证(常规接种)

5.传染病防控措施 篇五

传染病防控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等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组织领导

学校传染病防控领导组 组长:李清周校长

督导:冉茂文书记

副组长:冉旭刚、安锐副校长

成员:全体教师

二、分工职责

校长——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防控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调动全校所有力量确保此项工作高效落实。

书记——负责全校突发事件及传染病防控的保障落实,指导、监察各处各部门工作,确保各处环节紧凑有效实施。

副组长—冉旭刚副校长是学校防控工作的直接责任人,主要负责防控工作的制度、方案的制定指挥,卫生及相关工作人员调配及后勤物资保障,及具体执行;

安锐副校长主要负责防控工作中对全体教职工的管理、保护,协调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正常实施的直接责任人。

成员:

各班班主任老师职责:各位班主任老师全面负责本班防控工作。是本班防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和学校防控工作的直接责任人,也是本班疫情报告责任人。班级晨检应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告知学校疫情报告人(校医),学校疫情报告人(校医)要进行进一步排查,以确保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因病缺勤班主任应当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当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怀疑,要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校医)。学校疫情报告人(校医)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协助校医做好因病排查工作及各类资料填写上报工作;搞好班内卫生、消毒、通风等工作;积极学习传授各类传染性疾病特征、传播途径、如何预防等。

全体教职员工:都要参与到传染病防控工作中来,做好相应的宣传教育,要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在校期间的观察工作,发现异常要及时向班主任报告,并由班主任逐级汇报。

三、具体实施 学校防控:

1、做好日常学生的晨、午检,在各类传染病流行期间做好相关的宣传、教育,做好防护,指导各班学生和家长做好防护。严格按照免疫计划组织学生进行疫苗接种,努力提高预防接种率,学期初做好预防卡证的查验及登记工作。

2、做好日常监测,及时发现潜在因素进行预防和控制,做好学校的日常防护,疫情流行期间严禁外来人员随意进入,严格把关,确保安全。

3、组织领导要高度重视,措施到位,积极制定相关制度、方案,确保措施得当,有力到位。日常应做好各类防控物资的储备,疫情期间要确保各类物资满足供给,人员到位,群策群力。

4、建立健全传染病监测及疫情报告体系。学校发生疫情时,法定报告人必须按照报告实效和途径进行上报,不得隐报、瞒报、迟报和漏报。建立起由学生到教师;由教师到疫情报告人(校医);由疫情报告人(校医)向校领导和上级教育、卫生部门的疫情报告体系。

5、对已发生疫情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做好监测和处理。做好全体教师的教育培训和家长的交流沟通,确保和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班级防控:

1、严格执行学校开窗通风制度,保持教室环境卫生。班主任每日晨检、晨报,对因病缺勤学生问清发病时间、起因、主要症状及是否就诊等,在校医晨检时口头将上述信息汇报做好登记和进一步帮助其进行病因排查,以便及时提出相关意见和采取相应措施。

2、采用家长记录或家长定时报告等适当的措施做好患病学生的跟踪随访,认真填报班级《因病缺勤跟踪随访记录》,通知家长在学生病愈后需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及以上医疗机构开具已过传染期或已愈诊断证明,学生返校时将随访记录和诊断证明交由卫生室存档备查。

3、班内出现传染病,严密观察其他学生健康,对可疑感染者劝其及早就医。教育学生增强防护,做好教室消毒:领取消毒液、掌握消毒浓度(调配和操作最好亲自进行)并填报班级消毒记录,提前放学通知卫生室进行紫外消杀。

办公/活动室防控:

1、严格执行学校开窗通风制度,保持各室环境卫生。

2、掌握各类传染病相关知识,做好预防和宣传教育。

3、对出入人员特别是疑似病例要严密观察,必要时带其到卫生室进行排查,并对其接触地进行消毒等相关措施。

四、措施保障

上级部门要求学校传染病防控与工作绩效、年终考核、评优奖励挂钩,工作到位,责任细化,措施职责明确,并将此列为一项日常工作来抓,保障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开展与实施。

五、责任追究

责任倒查追究责任制,各自分工负责,谁出问题谁承担负责,责任到人,层层把关。针对各人负责的环节认真开展工作,保障学生的健康安全。

6.畜禽传染病的发生及防控措施 篇六

1 禽畜传染病的发生

1.1 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

分析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大致可将其分为4个阶段: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发病期)和转归期(恢复期)。

1.1.1潜伏期指从病原感染禽畜个体,在其体内繁殖开始算起,到出现疾病症状为止。一般症状不明显或慢性的传染病潜伏期长短差异较大,而急性传染病潜伏期的长短差异较小。

1.1.2前驱期指疾病的临诊症状出现但特征性症状仍不明显的时期,该时期是疾病的征兆阶段。在该时期多数疾病仅可观察到如食欲减退、体温升高等的一般症状。不同传染病和不同个体病例的前驱期不同。

1.1.3明显期(发病期) 疾病发展到高峰的阶段,在该时期内病的特征性症状慢慢明显展现。因为该时期各种传染病的典型症状均相继出现,因此比较容易通过此时期来识别传染病。

1.1.4转归期(恢复期) 指动物的死亡,若传染病进一步发展,致病性能增强,致使动物逐渐虚弱直至死亡,则这一时期为转归期。反之,若动物体临诊症状逐渐消退,逐步恢复健康,则此时期为恢复期。

1.2 传染病的流行规律

1.2.1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播途径、传染源、易感动物是传染病流行必须具有3个基本环节。

(1)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除后,经一定的方式在侵入其他易感畜禽所经过的途径。根据感染途径的不同分为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2种。垂直传播是指排出的病原体侵入其他动物的途径为母体到其后代;水平传播是指排出的病原体侵入其他动物的途径为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切断传播途径是防治传染病的重要环节。

在传播方式上水平传播可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2种:直接接触传染是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参加的情况下,由生病动物与健康动物直接接触而引起的,如狂犬病;间接接触传染有外界因素参加,病原体通过媒介物(饲料、饮水、空气、土壤、用具、活的传递者及对该病无感受性的动物等),间接地使健康动物发生的传染。大多数传染病是以间接接触传播的,如猪瘟、口蹄疫、牛瘟等。

(2)传染源:指被感染的动物。病原微生物在被感染动物体内能够生存繁殖,并不断地从体内排出,感染健康动物,而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如饲料、水源、空气、土壤、畜舍、用具等由于缺乏病原微生物的生活条件,不适于病原微生物长期生存繁殖,因此不是传染来源而称为传染媒介。

传染源一般分为病原携带者和患病动物2种:1病原携带者是指携带且可排出病原,但未表现出感染症状的禽畜有机体。病原携带者存在着间歇排出病原体的现象,且一般其排出病原体的数量不及患病动物,因此需对经反复多次检查才能确定是否携带病毒;2患病动物是指携带且可排出病原,也表现出感染症状的禽畜有机体。它是主要的传染源,一般传染期就是指患病动物能够排出病原到外部环境的整个时期。隔离期一般根据各种传染期的长短来制订。

(3)易感动物:是指易于感染传染病的禽畜。传染病的严重程度和是否会流行可由动物群体内易感个体的多少可直接影响。家畜易感性主要由畜体的特异免疫状态及遗传特征等内在因素决定。但外界环境条件因奉也可影响到畜群的易感性。

1.2.2流行过程的规律性在畜禽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中可将动物群体中疾病的表现分为散发性、地方流行性、流行性、大流行4种表现形式。散发性是指在局部地区零星发生,无规律性。地方流行性是指局限在一定的地区和群体中传播,规模流行较小。当传染病的发生频率较高且传播范围较广时,称其为流行性传染病。当传染病的发生频率很高且传播范围非常大时,称其为大流行,大流行的规模可大到整个国家或几个国家。

畜禽传染病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经过一定的时期,一些传染病可再次流行,这种现象称为周期性。周期性一般在大型家畜如牛、马等中表现比较明显,因为大型家畜更新换代的频率地,且每次更新的数量较小,群体基本保持不变,使群体中易感动物的比例加大增大。在一定季节,一些传染病经常发生或发病率明显上升的现象称为季节性。在外界环境中,季节对传播媒介(如节肢动物)、对家畜抵抗力和活动、对病原的出现和散播的影响是季节性发生的主要原因。

1.3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3.1社会因素社会中的经济、文化、生产力、制度、科技水平等一系列因素皆可影响传染病的流行。其既能充分发挥社会主观能动性,对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进行及时控制和消灭,又能间接创造传染病发生的温床,从而促进传染病广泛流行。

1.3.2饲养管理因素对禽畜的饲养管理方方面面都可影响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例如畜舍的建设,若通风良好、结构合理等,则会减少传染病的发生,若通风不良、结构不当等,则会促进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甚至流行。

1.3.3自然因素可通过作用于自然因素中的传播途径、传染源、易感动物来影响流行过程。作用于传播途径,例如当温度降低湿度增大时,有利于气源性感染;干燥和日光照射环境对多数病原体具有致死作用等。作用于传染源,例如地理条件对传染源的转移的限制;季节、气候变化引起的机体抵抗力的变动等。作用于易感动物,例如低温高湿的条件可使易感动物易于受凉,有利于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

2 防控措施

2.1 方针与原则

2.1.1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能够把疫病消灭在畜禽场外,使其不能感染畜禽,是控制疫病的上策;若能坚持预防注射,增强动物抗病力和消灭畜禽场环境病原微生物,使其不得病,这是控制疫病的中策;而疫病一旦发生,再去治疗是控制疫病的下策。

2.1.2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建立健全畜禽卫生防疫制度贯彻“自繁自养”原则,减少疾病的传入,搞好畜体及环境卫生,消灭外界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是预防传染病的首要环节。还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健全一整套家畜、家禽卫生防疫制度,健全各级防疫组织,充分发挥各级机构的职能,发动群众,搞好各项防疫工作。

2.1.3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畜禽防疫中的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应该明确畜禽防疫对象是群体而不是个体。故畜禽防疫的着眼点应该使整个群体具有较高的生产水平,为此,在某些情况下应淘汰一些残次畜禽,消除隐患。

2.2 措施

2.2.1检疫应用各种诊断方法,对畜禽进行疫病检查,以便尽早发现疫病,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控制和消灭传染病。

2.2.2 免疫接种

(1)计划免疫接种:为了防止传染病的发生,有计划地定期施行预防注射,使畜禽获得特异性抵抗力,是预防及扑灭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预防接种通常采用疫苗、菌苗、类毒素等生物制药。根据动物品种,结合当地疾病流行情况,实行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科学的免疫程序,预防接种可使畜禽获得特异性抵抗力,以减少或消除传染病的发生。

(2) 紧急免疫接种:当疫病发生时,一般情况下应进行紧急免疫接种,能及时挽救未感染得病的大多数畜禽。此外在生产实践还发现,对感染发病初期的畜禽,紧急接种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2.3消毒必须高度重视消毒,尤其是带畜禽消毒工作。消毒是控制畜禽疫病的重要措施,严格的消毒甚至比打预防针更重要。养殖户应树立严格的消毒观念,畜禽舍门口应设消毒池,进出畜禽舍人员要更衣,鞋底要进行消毒。不要在畜禽舍内或其附近剖检病死畜禽。病死畜禽和剖检后的尸体要深埋或销毁,剖检场地及解剖人员的手、脚要消毒。此外,应该经常带畜禽消毒,既能直接杀死隐藏于圈舍内环境包括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又能杀灭畜禽体表、呼吸道浅表滞留的病原体。

2.3 发生后控制程序

2.3.1疫情报告当发生传染病时,兽医人员应立即奔赴现场,对疫病进行调查,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内容有发病动物种类、时间、地点、数量、死亡数、主要症状剖解病变、初步诊断和立即采那些措施,要求准确、及时。

2.3.2诊断通过各种诊断方法,确定传染病的种类和性质,以便及时、准确的采取扑灭措施,没有实验室诊断条件的兽医站,可采取病变材料送检,已达到确诊的目的。

2.3.3 隔离 对检出的病畜、禽进行严格隔离,防止传染病扩大蔓延。

2.3.4封锁发生传染病的地区,要确定疫点,划定疫区和受威胁区,由相应的一级政府下封锁令,对疫区进行严格封锁。封锁区内采取以下措施:1交通路上设立哨卡、消毒池及封锁标牌,指明封锁原因、绕道行驶;2及时处理病畜,数量少应立即扑杀,数量较多,在隔离的条件下治疗;3可疑动物及假定健康动物进行预防注射;4封锁用过的活动场地及饲料地;5停止市场及畜禽产品交易活动。

2.3.5 尸体处理 对尸体进行焚烧或深埋。但应注意选择高燥和离居民远的地方,防止水源的污染。

2.3.6消毒、杀虫、灭鼠在解除封锁前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消毒。用物理、化学方法扑杀疫区内的昆虫等,彻底切断传染煤介,达到扑灭传染病的目的。

3 小结

7.学校传染病防控方案总结 篇七

一、加强组织领导

按要求我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副院长为副组长的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免疫规划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村村卫生室人员负责本村业务工作及疫情检测,具体分管预防任务,做到层层分工,落实责任到人。根据需要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成立相关领导小组及应急预案等,同时强化疫情监测,随时动态监测可能发生的疫情,确保了无大疫情的发生。

二、加强培训

我院对全体职工及所有村医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培训,开展传染病例会1次,结核病知识培训1次。特别强调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及危害,疫情发现及登记管理,随访等工作,掌握治疗原则等,确保发生疫情能及时得到控制。通过培训,加强村医对传染病知识的防治及管理工作。

三、加强宣传

提高群众的防病知识,充分利用村卫生室的健康教育宣传工具,学校及周围群众讲座的方式,大力开展卫生科普知识,特别宣传以防为主的目的,让群众更进一步认识传染病防治的重要性。还利用各种会议等进行有效的宣传。并在我院门前LED屏、宣传栏做传染病知识宣传,增强群众的卫生知识,提高防病意识,养成良好的日常卫生习惯。加强四季常见传染病知识宣传,杜绝传染病的发生。

四、加强监测

每月按照上中下旬的方式对医院门诊登记、住院登记进行传染病监测,查看有无传染病,相关登记是否规范。对发现的问题要求及时进行整改。我院共接诊46940人,共登记上报传染病6例,卫生院上报6例、村卫生室上报0例。其中手足口病2例、水痘3例、流行性腮腺炎1例。每年不得少于两次次传染病督查工作,共督导1次,要求村卫生室做好疫情监测的同时,开展诊疗的村必须做好门诊登记,发现传染病及时上报,不定期对村卫生室门诊登记进行查询。对督导存在的问题,及时要求村医整改。全年无霍乱等重大传染病发生。

五、重点传染病工作

传染病办公室继续搞好日常结核病管理工作,共计患者11例,其中涂阳患者0例、涂阴11例。搞好重点传染病管理工作。共随访指导手足口病患者33名,流行性腮腺炎2例。处置调查聚集性疫情一例,及时摸底调查,做好消毒防控指导。

开展我镇部分学校传染病相关知识讲座,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防控指导。我们对所有发现的传染病病例,都及时组织人员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开展疫情处置工作,把很多传染病疫情消灭在萌芽状态,有效地控制了各类传染病疫情的扩散蔓延,保护了全镇人民的身体健康。

8.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篇八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全校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本校传染病防控及相应保障措施、传染病监测与报告、疫情处理及学校卫生工作监督管理。

第三条为了有效地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每年制定相应的防治工作计划,并将其列入校工作计划。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四条成立学校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由一名校领导负责全面工作,并且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传染病防治,配备专用的计算机、电话、等通讯工具。

第五条学生科、总务科、教务科承担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具体实施。

第六条由专人负责传染病防治工作,对校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建立传染病登记册和预防接种登记册。

第七条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传染病预防知识宣教,各医务人员定期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

第三章 疫情报告制度

第八条校办公室为责任报告单位,负责本校的疫情报告工作。

第九条责任疫情报告人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发现,有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必须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十条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上报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卡由录卡单位保留三年。

第十一条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应于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系统进行报告。对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应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系统进行报告。

第十二条有关单位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于第一时间报告办公室,办公室在2小时内向灵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调查、采样与处理。

第四章 发生疫情应急预案

第十三条发现疫情马上启动疫情应急预案。

第十四条在学校传染病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成立防控工作各组织机构,并分工协作。

(一)组织指挥组:负责进行防控工作的协调和组织指挥。

(二)卫生防疫组:负责卫生防疫工作,出现疫情时实施对环境不间断的消毒,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注射,预防用药等。组织对疫区人员的体检、卫生宣教和疫情报告等。

(三)医疗救治组:对发生疫情的病人及疑似病人进行诊断救治,采用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并视具体情况请求上级医院会诊、支援或转诊。

(四)后勤保障组:负责所需药品、器材的采购、供应及生活保障。

第十五条分设隔离病房,用于传染病人的隔离治疗,并由专人进行清扫消毒。

第十六条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和上级统一要求,实施建议学校做出相应的隔离措施。

第十七条建立疫情信息员报告制度,每天向校医室报告前一天的疫情,由办公室负责统计上报。

第五章 预防

第十八条建立学生健康管理制度,定期体检。做好新生入学的健康教育工作。利用多种形式进行以季节性传染病为重点的预防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第十九条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对各班班长进行一定的培训,采取相应的排查措施。第二十条根据国家和地方法规为学生实施计划免疫,应接种率达100%。

第二十一条对食堂进行监督和检查,并建立食品卫生安全制度,定期检查。

9.鸭传染性鼻炎的防控措施 篇九

一、流行情况

该病在冬春寒冷季节多发, 具有来势猛、传播快、发病率高、产蛋下降快、死亡率低的特点。慢性病鸭和康复后的带菌鸭是主要的传染源, 各种年龄鸭均可感染, 育成鸭及产蛋鸭最易感。该病多发生于成年鸭, 对产蛋期的鸭群损害最大, 育成期得病治愈后, 对后期产蛋影响不大。

二、发病原因

鸭舍通风不好, 氨气浓度过高, 鸭舍密度过大, 营养水平不良以及气候的突然变化等均可引起该病的发生。该病与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等混合感染可加重病程, 增加死亡率。不同日龄的鸭群混养也常导致该病的暴发。

三、临床症状

鸭群感染后1~5天内开始出现症状, 仅见鼻孔中有稀薄的水样鼻液, 打喷嚏。病情进一步发展, 病鸭鼻腔内流出来浆液性或黏液状分泌物, 逐渐变浓稠, 并有臭味;同时伴有打喷嚏, 呼吸困难, 摇头等症状, 并不时用爪搔鼻喙部, 黏液干燥后鼻孔周围凝结成淡黄色的结痂。病鸭面部发炎, 一侧或两侧眼周围组织肿胀, 严重的造成失明。病程后期, 病鸭精神不振, 食欲减少, 体重逐渐下降。少数严重的病例, 会续发副嗜血杆菌性脑膜炎, 表现急性神经症状而死亡。

四、预防方法

1.改善饲养环境。春季鸭舍要注意通风换气, 合理调整饲养密度, 防止过分拥挤, 并保持舍内良好的卫生环境。

2.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合理供给营养, 饲喂全价配合饲料, 保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供给, 特别要注意增加维生素A的供给量, 以增强鸭体体质, 提高抗应激能力。

3. 合理免疫。要制定合理的鸭传染性鼻炎油乳剂灭活疫苗的免疫程序, 保护整个产蛋期不发或少发传染性鼻炎。

4. 科学引种。引种时要注意种鸭场有无传染性鼻炎病史, 不购买康复种鸭的后代和疫区内的育成鸭, 提倡全进全出制。

5.注意消毒。对患过鼻炎的鸭场, 建议对禽舍和设备进行清洗和消毒后 (用百毒杀喷雾带鸭消毒清净空气, 鸭舍、地面、用具等用0.3%过氧乙酸消毒) , 将鸭舍空闲1~2周后, 再引进鸭群。

6. 隔离治疗。发现病鸭要严格隔离治疗, 并对鸭舍、地面、用具用0.3%过氧乙酸消毒, 以防止病势蔓延。

五、治疗措施

1.药物选择。可根据当地的情况, 尽量做药敏试验, 选出敏感药物, 如不具备该条件, 可选用不常用药物。

2药物治疗。用磺胺二甲基嘧啶, 按0.2%比例拌入饲料中喂服, 连用3~4天;链霉素, 每只鸭肌肉注射100~200毫克, 每天1次, 连用3天;土霉素, 按0.2%比例混入饲料内, 连喂3~4天。

3.外科疗法。使用治疗该病的同时, 结合外科疗法效果更好。如病鸭表现鼻炎和眼炎时, 可用2%的硼酸水冲洗;窦腔内蓄积有豆腐渣样凝固物时, 应以手术刀片切开, 用镊子夹出全部凝固物, 用硼酸水冲洗后, 滴入青霉素眼药水。

4.药物拌料。当鸭群食欲正常时, 可按磺胺二甲基嘧啶0.2克/千克, 碳酸氢钠0.2克/千克, 三甲氧苄氨0.04克/千克的比例拌于饲料中饲喂, 同时在饮水中将左旋氧氟沙星按0.1克/升的比例加入水中, 连用3~4天。

10.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自查报告 篇十

为认真落实、及时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与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确保师生身心健康,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根据乐都区教育局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陕西、吉林两地个别幼儿园违规开展群体性服药事件的通报》的通知,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正常有序开展各项自查工作,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明确目标、责任到人

建立了传染病防控组织机构,完善了制度,明确了小组负责人和疫情报告人。做好应急处置措施,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不缓报,不漏报、不瞒报。

二、全面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加大防范力度。

1、加强领导,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防止麻痹大意的思想,杜绝工作懈怠的作风,坚决杜绝聚集性疫情与食品安全事故在学校发生。要对本单位开展拉网式排查,重点排查是否违规组织幼儿和学生群体服药的行为。认真组织开展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检查。

2、严格幼儿及学生健康服务管理,加大工作力度,加大各种传染病防控措施,把工作做细、做深、做透、做实、做好。

3、完善幼儿和学生健康管理制度,严格食品采购、出库、供餐程序,杜绝一切安全管理漏洞。

4、加强和规范学生健康体检,严格按规定进行晨检,做好晨检记录,整理好各项档案。进一步完善学生晨检、因病缺课追踪登记制度、疫情报告人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发现疫情或食品安全事故要及时上报。

5、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健康教育,教育广大师生树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高学生防控各类传染病的能力。

三、学习相关知识,加大防范力度,全面落实各项预防措施、传染病人的排查、病人隔离落实情况、室内通风、消毒药品购置及消毒情况、晨检和学校环境卫生等

一)、作好预防措施

1、加强了预防传染病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学校通过班队会、主题队会、升旗集会、板报、橱窗等方式,对学生集中开展了多次传染病预防知识和健康知识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同时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利用校内广播、橱窗、黑板报、健康教育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宣传传染病预防知识和隔离预防措施,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使他们成为卫生科学知识的传播者。

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提醒同学们要注意饮食卫生,重点是肝炎和肠道传染病的防病知识,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教育学生不吃“三无”食品和生冷食品,不到校外流动摊点购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净。

对全体教师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各位教师了解学生常见传染病的特点、症状、潜伏期、消毒等常识,增强了预防各种常见传染病的意识,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和工作意义,保障了学校卫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2、学校坚持开展健康教育。

把健康教育纳入到了教学计划。健康教育开设率为100%,做到有计划、有教材、有考核、有总结,健康档案齐全,联系卫生院定期做好学生健康检查。学校积极开展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积极做好预防传染病的应急措施。

3、学校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开展了春季“灭四害”活动。

开展了每天清理整顿校园卫生环境,不留卫生死角,保持厕所及公共场所卫生状况良好。

各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经常性的大扫除活动。注意环境的清洁,在卫生清扫时一定要注意先洒水后扫地然后再拖地。避免清扫时造成尘土飞扬,学生讲文明、爱卫生的习惯已基本养成。

各班坚持室内通风换气,教室每天坚持开窗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新鲜。

在传染病高发季节,学校坚持用84—消毒液对教室地面,空气进行消毒。

4、学校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健康理念落实在行动上。科学的安排学生在校的作息时间,坚持每天做二次眼保健操活动,坚持大课间活动,确保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学校以年级段为单位每月组织学生开展专项体育比赛活动,以活动促进师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二)、作好监控措施

1、学校建立了学生晨检制。执行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班主任每天要了解学生身体情况,由班主任对到校学生进行晨检,密切关注学生出勤情况。如在班级中发现学生不明原因病情异常增多,立即将情况上报领导小组,学校将异常情况在2小时内上报区疾控中心及区教育局。

2、班主任每天询问学生身体情况,了解学生体温情况,追查缺课学生原因。如班级学生中发现有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及因病缺勤等情况时,班主任必须将情况调查清楚后上报学校负责人,由学校负责人汇总后上报区教育局。

3、学校在传染病多发季节组织大型的学生集体活动坚持“非必需、不组织”原则,减少人员流动,降低感染机率。

4、负责人时时监控疫情动态,确保在第一时间内上报疫情,5、做好了学生预防接种查验工作。

6、加大学校饮用水水质的监管,做好定期消毒和安全防护措施。

我们将以此次自查工作为契机,对有关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情况进行细致地梳理,促进和提高学校传染病防控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水平。

芦花乡中心学校

11.学校春季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 篇十一

一、春季传染病的种类

(一)病毒类: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手足口病等。

(二)细菌类:流行性脑膜炎、肺结核等。

二、传染病的特点

(一)传染性:凡是传染病均有传染性,也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之处。

(二)季节性:指在一年中的某些月份,季节发病率明显升高。如:流脑,麻疹,风疹,水痘,腮腺炎等多发生与冬春季,以春季最高。

(三)流行性:传染病能在人群中传播蔓延,使许多人都能患上同一种疾病。

三、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一)(二)(三)传染源:病人和病原体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传播途径:春季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和空气飞沫传播。易感人群:人群对传染病普遍易感。

四、预防措施

(一)提高人群抵抗力,预防接种,加强身体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

(二)早期发现和管理传染源:首先要提高老师们的预防知识,加强健康检查工作。新入托、入学儿童要做好健康检查和查验接种证,了解其和传染病的接触史,有无传染病的初期症状,防止新生讲传染病带入学校。

(三)消毒隔离工作:做到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搞好个人卫生,勤洗手,喝开水,勤通风,晒衣被,搞好环境卫生以及食堂卫生。

五、报告与处理

发现传染病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防疫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同时隔离病人,对所在的班级教室进行终末消毒。患者隔离期满后,由所在地医院或防疫部门出具证明方可入学。

诸葛镇卫生院

12.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控措施 篇十二

1. 流行特点

各种日龄、各种鸡群均可感染, 以前是父母代种鸡群多发, 目前商品鸡群发病率也明显增高, 雏鸡发病更严重。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以冬、春寒冷季节多发。各种应激都可引起该病的发生, 该病不发生垂直传播, 只是病原 (病鸡、康复后的带毒鸡) 经呼吸道水平传播, 传播迅速, 发病率高。养殖批次、养殖密度高的鸡场鸡群发病率高。大量临床调查证明:雏鸡在育雏期间感染某些特定的血清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时, 临床症状不明显, 但蛋鸡输卵管受损, 在产蛋期无高峰就是其后遗症的表现。感染日龄越小, 对后期产蛋影响越大, 产蛋率越低。

2. 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1) 呼吸型

以呼吸道症状为主, 伸颈、咳嗽、张口呼吸, 有音或喘息声, 严重时, 精神不振, 羽毛逆立, 翅膀下垂, 流涕、流泪、畏寒扎堆, 仔鸡患病后如早期治疗及时, 不影响蛋鸡后期产蛋率。产蛋鸡感染该病产蛋率下降, 产软壳、薄壳、沙壳蛋。表现为气管环出血, 管腔中有黄色或黑黄色栓塞物, 鼻腔、鼻窦黏膜充血, 鼻腔中有黏稠分泌物, 肺脏水肿或出血。病鸡后期输卵管发育受阻, 变细、变短或成囊状。产蛋鸡的卵泡变形, 甚至破裂。

(2) 肾型

初期有轻微的呼吸道症状, 采食量减少、饮水量增加, 随后呼吸道症状消失, 排大量水样或米汤样白色稀便, 鸡爪干瘪, 出现脱水症状, 肾脏肿大, 呈花斑肾, 输尿管肿胀, 有尿酸盐沉积。

(3) 生殖型

病鸡外观正常, 鸡冠厚而鲜红, 腹部下垂, 无产蛋高峰, 产蛋率一般为30%~80%。剖检可见输卵管内有大小不等的水泡, 积水清亮、无色、透明、无味。有些鸡输卵管无积水, 但有输卵管狭窄或无输卵管口。大多病鸡卵泡发育正常, 但无完整功能的输卵管, 不能产蛋。其他器官无异常。

3. 诊断与鉴别

(1)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 可作出初步判断。进一步确诊还需做实验室检测及病毒分离与鉴定。

(2) 鉴别

要注意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与鸡新城疫、鸡传染性鼻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等疫病的区别。鸡新城疫有神经症状;鸡传染性鼻炎有脸肿症状;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有咯血症状。

4. 防控措施

由于该病主要发生于雏鸡, 且感染日龄越小, 后期产蛋率越低。因此, 早期育雏防控是关键。

(1) 加强消毒,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育雏结束后, 应进行严格的清洗消毒, 发病鸡舍的空舍时间不能少于1个月。引发该病的病毒对外界抵抗力相对较差, 对常用消毒剂敏感, 大多数血清型病毒在45℃下90 min即可灭活, 在低温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 冬天存活期可达50~60 d, 在排泄物中可存活100 d, 因此, 消毒必须彻底, 必须把所有有机物, 尤其是粪便清除后才能达到有效的消毒效果。由于受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的鸡带毒排毒时间长达20余周, 因此一个鸡场养殖批次尽量不要太密集, 避免造成不同日龄鸡群之间相互传播感染, 造成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长期存在于鸡群中, 难以清除。

(2) 加强饲养管理, 减少各种应激

控制好相对稳定的温度是育雏的关键措施之一, 育雏早期温度应尽量高一点, 一般1~3 d温度可达35℃~36℃, 以后每2 d降1℃, 24 h内温差不能超2℃。要注意温度和通风的关系, 温度要保证, 通风还要协调好, 否则, 同样会发生该病, 同时, 要饲喂优质全价配合饲料, 优质饮水, 添加一些多种维生素, 以增强鸡体抵抗力和免疫力。对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来说生存条件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 各种应激都可诱发, 因此, 要尽量避免所有应激反应。

(3)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做好疫苗免疫接种

目前, 做好疫苗免疫是防控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最有效的措施。根据本地本场的疫病发生情况, 制定最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 选择最适合的疫苗免疫接种。据目前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流行情况, 免疫程序是1~3日龄用新支灵 (L-H120+L4/91) 冻干活疫苗1~1.5羽份, 点眼、滴鼻;6~8日龄用新支灵冻干活疫苗1.5~2羽份, 点眼、滴鼻或饮水二免, 同时用新城疫—传支—禽流感—法氏囊三联油苗, 0.3~0.4 m L/只颈部皮下注射 (个别发病严重鸡场25~30日龄可用新支灵2倍量再点眼滴鼻一次) ;35日龄用L-H52二联活疫苗2羽份, 点眼、滴鼻;80日龄再用L-H52二联活疫苗2~2.5羽份, 点眼、滴鼻或饮水二免;同时用新城疫—传支二联油苗0.5 m L/只, 颈部皮下注射;产蛋后也可以用新支灵或H52每2个月2~3羽份, 饮水免疫一次。选择新支灵冻干活疫苗和新城疫—传支二联油苗, 对目前流行的呼吸型、肾型、生殖型传支都具有良好的保护。

(4) 治疗措施

13.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总结 篇十三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要求学校各个部门、班级增强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坚决摒弃侥幸麻痹心理,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控机制,坚持一把手负总责,专人具体负责制,明确责任分工,层层落实,确保传染病防控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二是做好爱卫工作。

积极做好校园及周边国卫巩固提升工作,清扫消毒全校各个场所,消除卫生死角,保持教室、宿舍、食堂、厕所等重点场所的卫生整洁,加强室内通风换气。

三是加强预警预测。

严格落实各项传染病防控制度,认真做好晨午检、住宿生晚检和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等工作,全面掌握学生健康状况,及时上报信息。

四是做好预防接种查验。

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新生预防接种证的查验工作,对于未及时接种或无预防接种证的儿童要督促家长或监护人落实好补种补证工作。学校在发生流感等可预防传染病后,要配合卫生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开展疫苗应急接种,防止流感等传染病在校园内发生流行。

五是加强健康教育。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以传染病防控为主题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使师生了解春季常见传染病的防控知识,使其能够科学识别、预防传染病,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高卫生防范意识。

六是营造社会氛围。

充分利用QQ群、微信群等途径,向家长宣传春季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和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要求,呼吁家长关注学生的健康状况,配合学校做好患病学生的管理工作,积极营造关注学生健康的社会氛围。

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总结(二)

为切实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确保师生身心健康,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根据区教育局关于对学校传染病防控与食品卫生安全进行自查的紧急通知精神,学校在确保教育教学正常有序开展的同时,积极行动。现对学校一年来传染病防控进行回顾总结,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了预防传染病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集中开展了多次传染病预防知识和健康知识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同时学校还狠抓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少先队组织值周老师和值周学生进行全校个人卫生检查,通过教育、督导,学生的个人卫生习惯有了明显好转,人人以讲卫生为荣,不讲卫生为耻。为了使健康教育更好地落实到实处,我们还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利用校内广播、宣传橱窗、国旗下讲话、黑板报等向学生宣传卫生保健、疾病预防、饮食饮水卫生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

对全体教师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各位教师了解了学生常见传染病的特点、症状、潜伏期、消毒等常识,增强了预防各种常见传染病的意识,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和工作意义,保障了学校卫生工作的顺利进行。教育学生不吃“三无”食品和生冷食品,不到校外流动摊点购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净。

二、建立晨检晨报制度。

学校调整传染病防控小组,明确了小组负责人和疫情报告人。我校还根据上级要求建立健全重大疾病晨检晨报制度,由老师每天早晨8点30分准时向学校校长汇报晨检结果,做好应急处置措施,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不缓报,不漏报、不瞒报。严格落实晨检制度及因病缺课学生病因追踪登记制度。每天早晨,值周教师随同班主任对每个班级进行全面检查,做到学生有病早发现,早汇报,早治疗。发现学生缺课第一时间与家长取得联系,问清情况。如在班级中发现学生不明原因病情异常增多,亦立即与防疫站联系,并上报教育局。

班主任每天询问学生身体情况、发现班级学生中有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及因病缺勤等情况时,如水痘、腮腺炎、流感、乙脑、肺结核等立即报告,了解学生患病情况,进行及时排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即发现一例立即报告、隔离。

三、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经常性的大扫除活动。每天早、中、晚三次对教室和卫生区进行清扫,在教室卫生清扫时要求学生一定先洒水后扫地然后再拖地。避免清扫时造成尘土飞扬,清理整顿校园卫生环境,做到不留卫生死角,保持厕所及公共场所卫生状况良好。

各班坚持室内通风换气,教室每天坚持开窗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新鲜。在传染病高发季节,学校坚持用“84”消毒液对教室地面,空气进行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

四、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落实在行动上。科学的安排学生在校的作息时间,坚持开展每天做两操活动,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五、作好监控和防护措施

学校在传染病多发季节没有组织大型的学生集体活动,减少人员流动,降低感染机率。为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在家长的配合下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来校给学生接种疫苗。加大学校饮用水水质的监管,做好定期消毒和安全防护措施。

六、存在的问题

在检查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上学路上喜欢购买校外路边摊点、百货店上的零食,带来卫生上的隐患。部分学生家长也给学生购买摊点和百货店的零食,对此学校深感忧虑,正拟通过家长会等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今后,我们对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情况进行细致地梳理,以促进和提高学校传染病防控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水平。

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总结(三)

20xx年,为了做好学校传染防治工作,局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以xxx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积极应对,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尤其是在学校是易感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容易造成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水痘等传染病在学生群体中流行。为了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我们下发了《关于做好20xx年春季学校食品安全和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制定了《xxx教育系统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认真贯彻执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领导高度重视,加强组织建设

积极应对,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认真完善晨检制度,消毒制度,缺课学生追踪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疫情报告制度。发现有疑似病例的立即上报疾控中心,在第一时间内赶到学校进行督导调查,并对该校下发处理记录,同时重点做好学生和教职员工因病缺勤登记和随访工作。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要求各学校、幼儿园都明确了疫情报告责任人和疫情报告制度,严格执行隔离制度,传染病一经确诊,必须隔离治疗,患儿治愈后必须持医院的有效证明学校方可让其复学。积极开展第23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活动,上交结防参赛作文12篇,结防绘画作品17幅。

一年来,我们教育系统共确诊手足口病180例,均分布在各幼儿园及小学,流感病例46,分布在庙街中心小学、尹集小学等。水痘86例,分布在市二小学、市六小、庙街中学、市一高、尚店瑞祥小学等单位,我们卫生保健站与疾控中心相关科室下发学校传染病处理记录21次;对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随机督导15次;下发手足口病停课通知单11份。

二、大力开展传染病防治宣传工作

大力宣传传染病防治的重要性。青少年对各种传染病来说都属于易感人群,而且学校人员比较集中,稍为有所松懈,就很容易大面积的染上各种传染病,所以,我们要求各校利用健康教育课,班会,讲座等形式把这些传染病防治知识给学生讲清了,他们就会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重视传染病的防治。从而增强了学生们的防病意识,要求他们从平时做起,注意保持校园环境卫生。不乱倒垃圾,同时,也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勤洗手,洗净手。

三、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1、加强和落实晨、午检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并做好各种记录。

2、定时打开门窗自然通风,可有效的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有计划的实施紫外线灯照射及药物喷洒等空气消毒,每日要对儿童玩具、教具、生活用具、餐具、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室内外环境,排泄物及相关场所等进行消毒,被褥床单每日晾晒。

3、积极组织各项体育运动,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在锻炼的时候必须合理安排运动量,以免身体劳累过度,造成不利的影响。

4、对卫生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尤其是食堂工作人员、宿舍管理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的专题讲座。增强他们的卫生防病意识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念。

5、加强自我检查,落实学校各项传染病预防措施,大力整治学校环境卫生工作,消除有可能导致传染病传播的各种隐患。

6、各学校要做好传染病防控信息反馈工作,如发现异常情况做好调控工作,全面掌握学生的健康状况,并协助家长做好相关工作。

14.学校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 篇十四

一、总则

(一)总体目标

为切实做好我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及时防范和应对我校可能出现的传染病疫情,确保在发生人感染传染病疫情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疫情,做到 “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我校以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传染病长效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为根本,积极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有力保障师生员工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教育局,卫计局相关文件通知精神。

(三)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原则

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对传染病的监测,及时发现病例,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有效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染人群,迅速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分级控制原则

根据各种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及疫情变化,分级实施控制措施,以达到最有效的预防控制效果。分级控制原则以病情是否传入、是否形成传播链、是否发展为暴发和流行为基本特征,实行三级控制措施,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疫情进展及实际工作需要,对此作出调整。

3、群防群控原则

甲型H7N9流感、肺结核、手足病、水豆、麻疹、肠道等是种一快速传染性极强的疾病,必须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有针对性地加强健康教育和法制宣传,净化环境,提高师生防范意识,发动学生家长和社会力量群防群控,切断传播途径,保护广大青少年这一易感人群。

4、预案启动原则

当学校已发生流感疫情或本校出现疑似病例时,根据专家评估,报经学校领导批准,立即启动本预案。

二、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一)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张志山

副组长:赵风华

成员:李长虹

赵咏梅 刘丽华

滕玉梅

崔长胜

1、现场应急处置:赵咏梅

2、宣传报道与信息统计上报:刘丽华

3、督查组:张志山

4、后勤保障、接待、消毒组:崔长胜

(二)工作职责

1、领导小组与卫生防疫部门密切配合,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工作方针,贯彻统一领导部署、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做好指导、指挥各种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视疫情发展情况,报经教育局、卫计局批准,落实学校停课,停学等措施。

2、现场应急处置组: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领导小组指导下,及时采取排查、隔离、输送医疗机构救治等措施;做好学生和家长情绪稳定工作;做好现场调查和相关资料收集工作。

3、宣传报道、信息统计报送、文字材料组:负责及时向教育局、卫计局报告传染病防治工作情况,负责保持24小时信息畅通,做到信息每日一统一报;督促学校做好晨检、学生缺课原因追查等各项疫情监控措施,发现可疑症状的病人及时报告教育局和疾控中心;负责起草相关实施方案、应急预案、阶段性工作总结等材料。

4、后勤保障接待、消毒组:负责防控工作所需的物资、经费、接待等保障工作;负责指导学校做好日常性预防消毒、应急性消毒工作。

5、督查组:按照本预案要求和精神,采取多种形式,定期和不定期进行督查和指导,并及时将督查情况向领导组报告。

6、学校职责:按照教育局的部署,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并落实防控传染病的预案和措施,做好全校师生的防控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病能力,尤其是全面实施晨检和午检、因病缺勤追查登记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发动师生做好室内外的教学、生活场所卫生,加强室内通风、通光和消毒;主动配合、协助教育局、卫生、疾控中心快速处置校内发生的传染病疫情。做好疫情报告和信息沟通工作,确定专人为信息报告员,保持24小时通信畅通。建立和完善防控工作和各项资料积累工作。

三、疫情的应急响应

学校一旦发现传染病疫情,马上启动应急预案,做出应急响应。

(一)启动“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各级各类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系统内的疫情通报。

(二)学校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三)学校应急人员要赶赴现场,实施隔离、消毒等必要的防控措施,确保在第一时间内控制疫情的发展。学校做好进入应急状态的准备

(四)发现疑似传染病疫情时,要在第一时间内利用学校临时隔离观察室进行隔离观察,并及时与教育、卫生(疾控)部门联系,及时住院治疗,对甲型H7N9流感、肺结核、手足口病、水痘、麻疹、肠道等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必须进行隔离观察,观察期间不能参与集体活动。教室等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做好消毒工作。

(五)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外出和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六)在疫情加重时,学校要全面掌握和控制人员的流动情况,师生外出必须向所在部门请假。外出学生和去疫区的人员返校后,必须进行医学观察。对缺勤者要逐一登记,及时查明缺勤原因。发现异常者劝其及时就医或在家医疗观察,暂停上学或上班。

(七)在疫情加重时,学校不得组织师生参加各类大型集体活动,调整大型会议的时间;学校不安排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和学术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等活动应暂缓进行;每日公布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必要时可以报请教育局经同意,实施全面或部分停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搞好健康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普及传染病和其他相关传染病的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广大师生卫生防疫的意识和自我保健的能力;要对学校校医、疾病防控员进行各种传染病和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监控与报告等方面的培训。

(二)改善环境卫生和做好应急准备。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抵抗疾病的免疫能力;积极采取措施,确保教室、厕所等学生学习和生活场所的通风与清洁卫生,消除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条件。

(三)切实落实各项卫生防疫措施,消除疾病发生与传播的隐患。加强学校生活饮用水水源的管理,严防各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五、附则

(一)本预案由学校负责解释。

(二)本预案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15.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与制度 篇十五

1.1 蓝耳病

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均能感染。主要症状表现为群发, 往往一圈、一栋传播迅速。患猪突然减食, 体温升高至39.5~40.5°C, 精神沉郁、打堆、嗜睡, 部分猪呕吐, 有的出现后躯麻痹。临死前角弓反张, 四肢划动呈游泳状。

1.2 猪传染性胃肠炎

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 以引起2周龄以下仔猪呕吐、严重腹泻和高死亡率为特征。虽然不同年龄段的猪对这种病毒均敏感, 但5周龄以上的猪死亡率很低。育成猪和育肥猪的临床症状轻微, 只表现为数天厌食或腹泻。一般情况下, 7d即可耐过。后备母猪、基础母猪及公猪表现为腹泻或厌食但可耐过。如果有发病史, 可能因为有抵抗力而不表现任何发病症状。日前商品疫苗效率不高。该病的特点为新生仔猪死亡率高, 没有实用有效的治疗方法。冬天、初春, 尤其秋冬、冬春换季, 天气骤变时易发。仔猪典型症状为短暂呕吐, 黄色水样腹泻, 排泻物中常含有凝乳块, 有恶臭味, 2周龄以下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生长猪表现为厌食, 腹泻数天, 伴有呕吐。不用药可耐过;母猪少量体温升高、无乳、呕吐、厌食、腹泻, 大部分母猪症状轻微, 无腹泻表现;后备公母猪表现症状与生长猪类似。该病的潜伏期短, 18~72h大部分猪感染发病, 此特点可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

1.3 猪流行性腹泻

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呕吐、腹泻为特征的传染病。该病主要发生于春冬两季, 夏秋季也时有发生, 且大小猪均易感, 呈地方性流行。病猪精神不振、厌食, 一般体温不高, 仔猪及架子猪的症状较明显, 先出现呕吐, 随后出现剧烈腹泻, 粪稀如水样, 呈灰黄色或灰色且有小小的泡沫。病猪脱水明显, 消瘦较快, 有的在24h内可失重25%, 一般5~6天死亡, 5日龄以内的仔猪或断奶不久的仔猪则死亡更快, 60kg以上的猪常能自愈。由于该病是由病毒引起, 故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所以只有通过对症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及提高仔猪的抵抗力。

1.4 猪伪狂犬病

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在成年猪常呈隐性感染或有上呼吸道卡他性症状, 而妊娠母猪则发生繁殖障碍, 表现为流产、产死胎或木乃伊胎、产弱仔, 哺乳仔猪出现发热、脑脊髓炎和败血症症状, 最后死亡。

1.5 轮状病毒病

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仔猪爆发消化道机能紊乱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呕吐、腹泻、脱水和酸碱平衡紊乱为特征。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本病素养, 但以8周龄以内仔猪多发, 感染率可达90~100%。病猪常发生呕吐并迅速发生腹泻, 呈水样或糊状, 粪便颜色有黄白色、灰色或、暗黑色。常在严重腹泻后2~3d产生脱水。本病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 可采用对症疗法, 防止脱水和制止腹泻、继发感染。

1.6 血凝性脑脊髓炎 (脑炎型)

是由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以呕吐、食欲废绝、便秘、进行性消瘦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

1.7 猪脑心肌炎

是由脑心肌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对仔猪致死率极高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发作的病猪可见短时间发热 (41~42°C) 、精神沉郁、减食或停食, 有的猪表现震颤、步态蹒跚、呕吐、呼吸困难, 或表现进行性麻痹, 往往在吃食或兴奋时突然倒地死亡。

1.8 急性猪丹毒

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急性 (败血型) 的症状是突然发病, 体温升高达42°C以上, 寒战, 病猪行走时僵直、跛行, 似乎感到疼痛;站立数分钟后又卧倒, 站立时四肢相互紧靠, 头下垂, 背部隆起;食欲停止, 有时呕吐或干呕。

1.9 猪瘟

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病猪可见有中等频度或经常性的呕吐。病猪全身性症状明显, 表现为嗜睡、厌食, 便秘、腹泻交替, 摇晃、步态蹒跚、扎堆、后肢不全麻痹, 可视黏膜发绀, 流产等症状。

1.1 0 炭疽

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咽型炭疽和肠型炭疽可见有中等频度或经常性呕吐。病猪多为全身性疾病, 咽型炭疽表现为颈部水肿, 呼吸困难, 肠型炭疽表现为厌食、血样腹泻等症状。

1.1 1 最急性胸膜肺炎

放线杆菌病最急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病常见于育肥猪, 偶见有呕吐症状, 主要侵害呼吸系统, 病猪还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口鼻流出血色液体等症状。

1.1 2 胃溃疡

主要是表现胃食管黏膜角化、糜烂和坏死、或自体消化, 形成圆形溃疡面, 甚至胃穿孔。腹痛不安、体表和黏膜苍白、体质虚弱、终因虚脱而死亡。当病猪因胃穿孔引起腹膜炎时, 一般在症状出现后1~2d内死亡。

1.1 3 类圆线虫

是由兰氏类圆线虫寄生在猪小肠中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病猪呕吐、出现肠炎和下痢, 继而消瘦。若幼虫通过皮肤感染时, 常引起湿疹;进入肺时, 引起支气管炎、肺炎, 体温升高;若移入心肌、大脑和脊髓时, 可发生急性死亡, 严重时因极度衰弱而死亡。

2 生猪呕吐的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措施

由传染病引起的生猪呕吐应采取加强免疫、消毒、定期驱虫、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坚持自繁自养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必要时可采取药物预防和治疗等措施。

2.1猪舍建造应符合防疫要求猪舍应背风向阳、地势高燥、空气流通、平坦开阔、交通便利、土地坚实, 最好离居民区1km以上, 且处于人居主导风向的下风和饮水源的下方。配套建造好猪舍周围的围栏 (也可采用挖沟、种树、种绿化植物等) 、栏舍进出口的消毒设施和粪汚处理设施 (如沼气池) 。相邻的猪舍之间要有一定的间隔, 生产区、管理区、生活区要相对分离, 以利于防范猪群传播疫病, 尽可能保障生猪养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2.2 提高防疫意识, 杜绝疫病传入

养猪场 (户) 要实行封闭管理, 严禁闲杂人员进出。养猪户不要相互串门, 更不能去已有发病生猪的养殖户参观。养猪场 (户) 应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力, 自我约束是防范疫病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往往疫病的流行是由于防范意识淡薄、自我约束不强而造成的。因此养猪场 (户) 之间应尽可能不互相串门, 养殖区域禁止外来人员出入, 特别要杜绝走乡串户的贩子出入于养区域;饲养员不上市场上买肉 (可买鱼、鸡肉、牛肉等) , 走亲戚、上饭馆应养成尽可能不吃或少吃猪肉的习惯, 以防止通过人员带毒 (菌) 或肉产品带毒 (菌) 造成疫情传播。

2.3 坚持自繁自养, 严防引进病猪

养猪场 (户) 要坚持自繁自养, 尽量不从外地外场引进生猪, 并实行全进全出的原则。如确需购进生猪, 要选择从没有疫情的地方购进, 同时购买前要查看检疫证明, 购进后先进行隔离饲养2周以上, 经确诊健康后方可并群饲养, 以防外来疫病传染。

2.4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养猪场 (户) 应在执业兽医指导下, 根据本地区或本场疫病流行情况和规律、猪场的病史、品种、日龄、母源抗体水平和饲养管理条件以及疫苗在体内会相互干扰等因素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所制订的免疫程序还应根据疫情变化、疫病流行特点、猪群动态等具体情况, 在执业兽医指导下对免疫程序及时进行修改和补充。规模化养猪场要做到在每一次给生猪免疫之前做好抗体监测, 以抗体水平的高低为依据, 确定科学免疫程序。

2.5 强化消毒, 把病原消灭在萌芽状态

清洁消毒工作是切断疫病传播途径、杀灭或清除停留在猪场及猪体表存活细菌的有效方法。应定期对猪舍内外环境, 包括栏舍、场地和用具、器械, 以及排水道、空气以及母猪全身体表等方面的消毒, 还应注意一些卫生死角, 如装猪台、污水沟、储水池、食槽等场所和设施的消毒。在正常情况下, 养猪场 (户) 应坚持每周对猪舍和环境进行消毒一次, 如发生疫病流行时坚持每天消毒, 平时应及时清扫猪舍, 保持猪舍及用具的清洁卫生。

2.6 驱虫、灭鼠、杀虫

是疫病综合防制措施之一, 猪场每年必须按计划严格执行。鼠类与吸血昆虫是多种人畜共患病和猪传染病的传播媒介与传染源, 对生猪健康构成威胁。因此, 养猪场 (户) 严禁饲养猫、狗等宠物并定期做好灭鼠、驱蚊灭蝇、灭蟑、灭虫等工作, 以减少猪场发生传染性疫病的机会。

2.7 强化阶段性药物预防, 提高生猪的机体抵抗力

上一篇:学校先进评选下一篇:初党课党章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