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测试

2024-09-14

高一历史必修二测试(精选11篇)

1.高一历史必修二测试 篇一

第一单元测试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A.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B.我国的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统一的C.保护人权是我国政府的中心工作D.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2亿多,人均寿命提高了5岁,8 300多万残疾人得到政府和社会的特殊关爱,这是中国保障和尊重人权的光辉业绩。这表明

A.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C.人民民主的正义性B.人民民主的真实性D.人民民主的阶级性

3.围绕博客引发的侵权、隐私、责任等问题,有关部门酝酿实行博客实名制。消息一出,立即就遭到了部分网民的反对。他们认为博客是个人“言论自由”的论坛,不应受任何干涉。网民的这一观点

A.是正确的,因为它捍卫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B.是正确的,因为它坚持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C.是错误的,因为它割裂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D.是错误的,因为它割裂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4.2011年是换届选举年,此次县乡换届选举对动员和组织流动人口参选,保障他们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进一步作出明确规定:“选民在选举期间临时在外地劳动、工作或者居住,不能回原选区参加选举的,经原居住地的选举委员会认可,可以书面委托有选举权的亲属或者其他选民在原选区代为投票。”我国之所以依法保障1亿多流动人口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因为

①选举权、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②选举权、被选举权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 ③选举权、被选举权是公民直接选举和监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 ④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2011年3月,上海市公安机关侦破多起在互联网上通过发帖、跟帖、电子邮件等方式散播虚假、恐怖信息,扰乱公共秩序的案件,涉案人员均受到法律的制裁。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即使在虚拟的世界里,公民也没有真正的言论自由

B.任何人的利益都不容侵犯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D.公民在享受合法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公民义务

6.2011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次会议和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相继在北京召开,“两会”期间,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适时推出了参会代表、委员的博客群。在代表、委员的博客上,公民可以提出“建议”,发表网友“社论”。这体现公民依法享有的是

A.言论自由权B.质询权C.申诉控告权D.审议表决权

7.浙江湖州三名打工仔在追小偷时,对其拳打脚踢,把小偷逼得跳河并眼睁睁看着他淹死。法院审理认为,三人的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分别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上述材料警示我们

A.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的保护

B.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C.必须在社会主义法制的轨道上行使公民权利

D.应坚持人道主义,对一些小的错误应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8.2011年6月1日起施行《广州市政府投资管理条例》,以促进政府科学决策。条例规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有重大影响或者争议较大的项目,在审批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前,审批部门应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公众的意见,涉及国家秘密的项目除外。下列措施有利于克服政府随意决策现象的有

①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对人民群众的意见完全采纳 ②让公民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决策 ③让公民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决策 ④让公民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决策

A.②③B.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9.2011年5月份,安徽临泉在全县范围内部署开展了“村(社区、居委会)党组织书记擂台赛”活动,以充分发挥居委会的作用。有专家指出,居委会作为自治组织,应减少居委会的行政色彩,强化其自治色彩,居委会不应当演变成为政府的“腿”。这是因为

A.居委会是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

B.居委会是次要的政府机构

C.居委会作为群众自治组织,它和政府没有关系

D.居委会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

10.公民旁听人代会和人大常委会会议是地方人大会议制度的创新之举,让旁听公民既“听”且“言”,这对于提高人大及其常委会决策的科学性,对于激发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均有裨益。下列属于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是

A.高三部分学生参加县、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

B.某中学生帮助村委会写宣传稿、出黑板报

C.众多网民对市政府即将出台的公交车票价调整方案提出建议

D.中学生打电话到电视台,反映学校附近网吧违规经营问题

11.2011年3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有利于

①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②维护和实现公民的知情权 ③扩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④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2.2011年5月15日,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副主席库热西·买合苏提做客人民网,以“新疆一年来发展变化”为主题与网友交流互动。他强调:不仅要开通网络,不仅要联系,同时要对网民有一个满意的交代。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这一新兴媒体,因为它

①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平台 ②有利于人民直接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的基础和标志④有利于保证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3.2011年“两会”后,中央各部门按照国务院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要求,及时公开部门预算。截至5月20日,报送全国人大审议预算的98家中央部门中,已有88家公开了2011年部门预算。政府信息公开有利于

①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②维护和实现公民的知情权 ③扩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④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4.2011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律师韩德云建议,强制要求地方政府主要官员通过网络问政,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同时,鼓励网民通过网络表达诉求、监督政府工作。这是公民

A.以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为主要形式参与民主决策

B.以社会听证制度为主要形式参与民主决策

C.通过舆论监督制度参与民主监督

D.以公开、民主、透明为基本要求参与民主监督

15、某市多名农民工建议市人大代表向该市人民代表大会提交一份关于农民工医疗、养老等问题的提案。这是农民工在通过________,实行________

A.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民主选举B.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民主监督

C.信访举报制度 民主管理D.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民主监督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从2011年10月1日起,由湖南省政府制定的《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正式施行,这是中国首部全面规范政府服务行为的省级规章制度。在湖南省这一“服务型政府建

设”规章中明文规定:政府提供服务活动时,应当采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理意见和建议。从某种角度上看,这是政府管理理念在地方试探性的转型,希望此举能够最终促进政府与民间良性交流、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增加对决策的公众参与度。

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公民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参与民主决策?(12分)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有何意义?(8分)

17、某校高一学生就《公民积极参与民主监督》开展研究性学习,分头行动,各组分别做出如下调查结果:

第一组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第二组学生 在我们周围仍然存在着一些由于政府部门不作为或滥用权力带来的问题。如路面破损好久却没人修、市场上充斥着不少假冒伪劣商品、某些公务员工作态度恶劣,官僚作风严重等等。

第三组学生 同学们对政府行风建设和网上评议政府的相关资料作了如下简单总结: ①群众对政府工作效率的投诉情况:2009年共计投诉80多件;2010年投诉21件;2011年,投诉2件。

②群众对政府门户网站,尤其是“政府信息公开”相关栏目的访问量,成倍增长。请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第一组回答:宪法赋予公民监督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分)

(2)结合第二组回答: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渠道,采取哪些方式对政府部门的不作为或滥用权力等行为进行监督?(准备3组方案)(9分)

(3)结合第三组回答:请谈一谈公民参与民主监督有何意义?(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②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2)①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④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17、(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①通过信访举报制度:直接通过信函、电话、手机短信、当面指出等方式反映问题。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将情况反映给人大代表,由人大代表形成提案,或直接质询相关部门。③舆论监督制度: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反映相关问题。

(3)①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②有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2.高一历史必修二测试 篇二

一、案例描述

在一次公开课教学中, 综合参考几个“同课异构”课件的基础上, 对“古代商业发展”进行了“分解·聚合式”教学设计 (如图1) 。

附:情境设计

乔家大院是清朝富商乔氏家族的宅院。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 在包头苦心经营, 终于发展起一家最大商号, 店铺、居宅达到1 000多间。到第三代乔致庸, 开始了金融业的活动, 把商行、银号从包头开到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现存的乔家大院, 是乔氏家族经数次扩建而成的。以下三则情境运用乔家大院创始人乔贵发的经商历程。

情境一 (虚拟) :假如乔贵发生活在以下朝代, 他是否可以进行下列商业活动。

西周:用3 000两白银收购了一批北方皮草。战国:与吕不韦合资在邯郸开了一家会馆。唐:跟随“俞大娘航船”走南闯北。宋:将丝、瓷等由海路远销到东欧, 有时会遇上海盗。元:到京城进货时住进会馆, 遇到很多晋商和徽商。

情境二:乔贵发, 山西人, 早年是衣不遮体、无依无靠的光棍汉。乾隆初年背井离乡, 到内蒙古一家当铺当伙计。与一店员 (山西老乡) 结为兄弟, 并合伙到夜市摆摊, 卖些零星杂货……夜市有不少酒楼, 酒香四溢……常常引得他们的肚子发出信号, 但为了攒钱, 他们从不敢走进酒楼……

情境三:就是这样艰辛10余年后, 乔贵发和老乡多少有点积蓄, 便转到包头开了一个草料店, 兼营豆腐、烧饼、切面……因待人接物好, 又善管理, 生意日见兴隆……买卖越来越发达, 财物越来越雄厚。因此, 他将经营项目大大扩展, 包括粮食、布匹、绸缎、烟酒、蔬菜、皮毛、旅馆、当铺、钱店、票号等等, 且经营地点从包头发展到相当繁荣的都会……

二、设计说明

1.贯穿一气的串联情境设计——在于穿针引线揭示教学“主题”

“古代商业发展”案例中的三个情境设计将三“目”内容进行串连, 在于穿针引线揭示教学“主题”。一方面为每目内容的分解提供“情境性”的明线载体;另一方面进行教学“主题”的提示——即“商业现象”、“商业政策”、“商业结果”。

2.明线在于分解

“分解”设计的目标主要是解决以“目”为单位的块状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因此“分解”设计时应以材料为载体, 以问题的形式贯穿学生活动始终。以“古代商业发展”为例, 对第一目内容“商业经济的发展”用四则材料对古代商业现象进行解读与分析 (说明:以下材料整合了几个“同课异构”教学案例并进行完善) 。

材料一:庖牺氏没, 神农氏作……日中为市, 致天下之民, 聚天下之货, 交易而退, 各得其所。 ——《易经·系辞》

材料二: (战国) 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司马迁

请回答: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2) 材料二反映当时商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从材料中获取信息)

材料三:阅读3幅图, 分别为丝绸之路、唐朝主要交通、海上交通路线图。

(3)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角度:商业范围、交通变化)

材料四: (明清时期) 商业资本十分活跃, 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 他们在各地设会馆、组织商帮。如晋商、徽商等。他们从事各种转贩活动……清代, 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 富甲天下, 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

——以上资料摘自《简明中国经济史》

(4) 请回答:明清商业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通过对以上“材料与图片”的阅读, 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 既关注了书本知识的运用与落实, 又在材料与问题情境中拓展了学习内容, 在活动“过程”中进行了能力与方法的培养。

3.暗线在于聚合

由于新课程每个专题都围绕某个涵盖面广、聚合能力强的主题展开, 因此知识的难点及内在逻辑关系往往隐含在繁杂内容之中, 需教师进行“聚合”设计, 必须对这一专题内容进行总体教学难点、内在逻辑关系、蕴涵的情感进行审视, 并进行“揭示”的突破。

以“古代商业发展”为例, “聚合”环节设计与突破如表1。

三、“分解·聚合式”教学设计步骤

以“古代商业发展”为例, 提出了“分解·聚合式”教学方式——以揭示教学“主题”的“情境载体”串联点为明线, 将对应的知识块进行问题与活动设计, 进行“能力”“过程”“方法”的分解, 同时对知识的宏观整体特点、内在逻辑关系、规律性认识、总体情感提升等隐性知识进行暗线设计, 或逐步块状知识分析或总体分析中进行聚合。这样的教学, 在明线中较好地解决三维目标的平衡点与切合点, 在暗线中总体揭示知识的逻辑关系、内在规律及情感的提升等。其设计步骤如下:

1.进行“明线”设计:确立主题, 构建主线, 寻求适宜的情境串联载体

根据教学内容确立主题、主线, 围绕主题主线寻找情境串联点。串联点的选择一定要反映事物发展的典型案例、诗歌、图片等, 这样的情境串联点设计能引人入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不脱离教学主题。

2.进行“暗线”设计:宏观审视教学难点、隐性知识、逻辑关系、内在规律, 进行归纳式提问设计

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特点分析、内在规律的揭示并不是局部知识内容所能解决, 需整体考虑, 因此“暗线”设计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3.进行“分解”教学:对情境串联点对应的知识块进行问题、活动教学

对相应知识进行问题、活动设计, 应围绕三维目标, 找到三维目标的平衡点与切合点, 既要注重基础知识, 更要关注“过程”、“方法”与“能力”的分解与落实。

4.进行“聚合”教学:宏观揭示教学难点、隐性知识、逻辑关系、内在规律、情感品质, 进行归纳分析

有些特点的揭示需在逐步的过程中, 有些内在规律的认识、知识块之间的逻辑关系需最后总结时进行归纳提升, “聚合”教学则能整体地进行把握。

四、“分解·聚合式”教学思考

1.“分解·聚合式”教学是“专题模块”体系下“整体”教学的高效范式

“模块课程”取代了过去的“线性课程”, 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在结构上的最大变化。由于“模块”以专题为基本单元, 是具有较强内在联系的、具有共同主题的内容构成的一个整体, 因此“模块”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也主要是以“专题”为单元, 围绕特定“主题”组织、整合相关教学内容, 加强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沟通, 其主要特点是侧重“整体性”与“主题性”。

但就实际专题下的一课“主题”内容而言, 呈现在师生面前的第一感觉却是知识点多、内容繁杂、辅助系统多 (如导语、学习建议、课前提示、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等栏目) , 有雾里看花之感。如果教师一味地进行“过场”“程式”教学, 会陷入侧重知识点、总体思路不清晰等低层次教学。而“分解·聚合式”教学无疑是一种高效的教学范式, 具体体现在:

一是时间的高效。专题下的具体化主题知识内容往往要求一课时完成, 而实践中教学进度远远达不到规定要求, 一课时内容需二课时完成, 主要原因除内容繁杂外, 更多是因为教师缺乏“整体”设计的教学方法, 经常陷在知识点的讲解与落实之中。“分解·聚合式”教学能较好地以“情境”为架构, 以问题、材料为载体, 以学生活动为抓手, 对块状知识内容进行能力与方法的分解与落实, 又在知识的逐步总结归纳中进行聚合, 在时间上能高效地完成教学进度。

二是三维目标的整体达成度高。新课程强调教学目标的设置尽可能地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 尤其是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重视主体的探究和感悟, 以及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与培养。而“分解·聚合式”教学中的“分解”教学主要解决的是知识、能力与方法的有效结合, 将学科知识的学习、方法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掌握融入探究过程, 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中, 体验“方法”与“策略”的重要性,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运用”, 帮助学生掌握方法性、策略性知识, 提高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在“聚合”环节中, 又能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将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显性 (具体化) 揭示, 在情感的积极感悟与体验中, 进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与培养。

因此, 基于“分解·聚合式”教学的高效性, 教师进行“整体”教学理应成为教师的教学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基于主题和专题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选择一定的情境载体, 对主干知识进行能力与方法的分解设计, 对知识难点、内在逻辑关系、规律性认识的分析与理解进行“聚合”归纳, 这样的“整体”教学就一课时而言能使效能最大化。

2.关注“情境”串联点的设计

这一教学方式的突破点与创新点是对“情境”串联点的设计与选取, 其方法有:

(1) 要求“贯穿一气”。串联“情境”的设计在于穿针引线, 在于开启一扇窗, 打开一片天地。因此基于“共同主题”下的情境设计应贯穿一气, 体现情境的“整体性”、“连续性”。

(2) 要活泼有新意。新课程知识点多、内容繁杂, 设置活泼而有新意的串联“情境”能大大激发学习兴趣, 并能在“活泼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中、主线清晰中进行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能力。

(3) 要紧扣相应的知识内容。串联“情境”设计目的在于通过开启“情境”的“窗”打开一片天地, 因此“情境”的设计必须紧扣所学知识内容, 并围绕这一知识根据“三维目标”要素进行过程、能力与方法的“分解”设计。

(4) “情境”载体可多样化。串联“情境”材料的选取可多样化, 或诗或图片或案例, 在多样化前提下力求前后的统一性。因此, 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加强一些感性材料的积累。

总之, 贯穿一气的情境载体, 让学生通过“情境”的“一扇窗”带动活动的开展、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学习内容的拓展、情感的体验, 在主线清晰、主题明了的感性学习中进行理性把握。

3.适宜一课时内容的教学

“分解·聚合式”教学设计是基于专题为基本单元的“整体”教学的一种范式, 一专题知识下又设若干单元主题, 一单元主题往往紧凑为一课时内容, 这一课时内容由于主题具体化而又切口小、3~4“目”块状知识结构非常适宜“分解·聚合”教学, 这样既能达到主题清晰、主线明了, 又能在生动活泼的“情境”载体串联下, 或逐步分解或综合聚合, 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以上以“古代商业发展”为例提出的“分解·聚合式”教学, 体现了新课程“整体”教学的一种设计方法。教师应在“整体”教学思想指导下, 按照不同的学习主题和实际需要, 将教材内容进行重组与取舍, 同时还需有机地联系已学知识、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世界和生活经验, 对教材资源进行二度开发与丰富完善。在具体落实中, 需根据三维目标要求, 对课程内容进行“问题化”、“活动化”、“情境化”转化, 使学生借助问题、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拓展思维, 提升认识。

参考文献

3.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篇三

1、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2)、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它们都是国际金融机构,美国从中取得了决定性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积极: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同意的标准和基础;扩大了世界贸易;扩大了世界购买力;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

1947年签定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第二课)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1、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3、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问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5、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亚的茂物通过《茂物宣言》,提出了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时间表。

1995年通过了《执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动议程》,使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目标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第三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由来和发展;

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经过;

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1、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世贸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把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世贸组织。

2、世贸组织的目的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3、世贸组织的作用:(1)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4、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机遇:(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3)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有利于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维护合法权益

(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5、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1)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经济联系逐渐增多

(2)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6、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7、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对于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

对于发展中国家:

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4.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 篇四

(1)“一五计划”(1953-1957)的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3)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八大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

(4)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在这种左倾思潮影响下,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5)1966——1976_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6)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国情,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国民经济要有计划按比例的进行,不要急于求成。

(7)_经验教训:要正确确定国内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

2、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和意义,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12课)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④决定实施改革开放。

5.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五

2.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特点: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单位(分散性)。

3.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刀耕火种(原始)→石器锄耕(原始)→铁犁牛耕(封建)

4.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主要的耕作方式;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标志犁耕技术完善。

5.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素称发达,一直在世界上保持地位。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6.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如商朝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水平世界。南北朝发明灌钢法,16世纪前炼钢技术世界。

7.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景德镇是的“瓷都”。瓷器从唐代起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8.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唐朝丝织品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丝织中心,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明清时丝织业中心在苏州、杭州、南京。西汉起,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

9.宋代:①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店铺随处可设,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②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日夜市相连;③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10.明清时,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的是徽商和晋商。

11.“重农抑商”从当时来看,能够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但从长远来看,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12.海禁和闭关锁国,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13.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70年代起,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近代民用工业。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使用机器生产,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企业仍属封建性质的企业,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不同。

1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工业。企业: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和洪盛碾米厂;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6.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笔记 篇六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 金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 瓷 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器

清朝—珐琅彩 丝 商朝— 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业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

三、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7.高一历史必考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七

(1)重农抑商:

①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

②产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朝代:商朝、西汉、明朝、清朝

③后果:强化了农耕经济形态,限制了大规模工业化变革

(2)海禁

①原因:“天朝上国”自居,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反清斗争

8.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小总结 篇八

一、欧洲联盟

1、原因

(1)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

(2)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诞生,欧洲国家陷入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之中,从反面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4)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

2、过程

(1)1951年,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2)1957年,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

(3)1967年,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欧共体的成立,大大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

(4)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5)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6),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

3、影响

欧盟在经济领域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欧洲一体化的发展非常迅猛,日本的实力也在急剧增强,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面临挑战。

2、成立

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3、协议内容

北美自由贸易区将用时间,逐步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的自由流通。

4、性质

贸易自由化组织

5、影响

(1)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加强了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往,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

(2)无论是美国,还是加拿大和墨西哥,都在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

(3)三国之间努力通过自由贸易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增强区域集团的实力。

(4)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后,中美和南美的一些国家希望加入,美国也积极推动把北美自由贸易区扩大到整个美洲,以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贸易区。

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影响下,亚洲太平洋地区也开始谋求建立经济合作组织。

2、建立与发

(1)1989年,澳大利亚等12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2)1991年,亚太经合组织汉城会议,通过《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3)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3、影响

自成立以来,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

4、问题

9.高一历史必修二测试 篇九

1.C 2.B 3.D 4.A 5.C 6.C 7.D 8.D 9.A 10.C

11.B 12.B 13.D 14.A 15.C 16.B 17.C 18.B 19.D 20.B

二、非选择题

21.(1)特点:三面临海,海岸线曲折。

(2)影响:一方面,临海与港湾众多,便利了古希腊人发展工商业,从而使古希腊人较早地树立了自由平等概念,有利于民主政治形成。另一方面,曲折的海岸线与多山地形把古希腊分成无数个蕞尔小邦,避免了强大的统一王朝形成,从而孕育了小国寡民之下的民主制。

结论:地理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经济生活,从而对政治的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

22.(1)人民主权。

(2)轮番而治。

(3)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议会制等。

(4)理解:①多数人的决策往往更全面、正确;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使公职人员对社会负责,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②民主权利保证了公民的自由,铸就了雅典人乐与探索,渴求知识的性格,造就了一大批思想家、艺术家;

③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值得参照的民主政体形式和运行机制。

23.(1)核心内容: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保护公民的财产权。

原因:一是罗马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问题复杂多样;二是随着扩张和版图的扩大,罗马公民与非公民的矛盾上升,财产纠纷增多。

10.高一历史必修二测试 篇十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英国辉格派史学家认为近代英国某一事件的影响是议会最终战胜了国王。这个事件是()A.责任内阁的形成 B.“光荣革命”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查理二世复辟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议会最终战胜了国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是“光荣革命”。答案选B项。

2.有学者认为“英国革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原因是英国革命是本着宗教精神进行的,而且没有与过去的传统割断联系。另一个原因是英国革命是作为保守力量而不是作为破坏力量出现的”。在这里,该学者认为英国革命取得较大成就主要是因为()A.有宗教精神作为理论依据 B.保留了传统文化 C.是由保守力量领导的 D.采取了温和的方式 答案:D 解析:A项说法不正确。由材料“英国革命是作为保守力量而不是作为破坏力量出现的”可知D项是正确的。这里的保守是指“革命”的手段,而不是传统文化和保守力量,故B、C两项错误。

3.“君主立宪制其实是一种相对完美的政体,最起码在17世纪是英国最好的抉择。”材料意在表明()A.君主立宪制适用于世界各国 B.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是符合其国情的 C.君主立宪制只适用于17世纪的英国 D.没有真正适合17世纪英国的政治制度 答案:B 解析:虽然材料说君主立宪制“相对完美”,但是不能由此说它适用于世界各国,排除A项。材料认为对17世纪的英国来说,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选择,但不能说它只适用于英国,排除C、D两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基于英国的历史传统和17世纪英国的现实,B项正确。

4.1701年,议会颁布了《王位继承法》,限定了国王的继承顺序和宗教信仰,重申国王必须遵守法律。议会还对革命期间处死国王等事进行了合法追认。这表明()A.王权被进一步削弱 B.资产阶级统治真正确立 C.国王成为虚君 D.天主教会被驱逐出英国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只是强调了对王权的进一步限制,议会权力扩大,并没有涉及掌握政权的是资产阶级还是新贵族,而且材料也没有涉及国王的地位,材料也只是规定国王的宗教信仰,并没有说明人民的宗教信仰问题,因此排除B、C、D三项。

5.下图是英国政体结构示意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各种权力源自君主 B.缺乏对权力的制约 C.内阁施政受议会监督 D.缺少资产阶级代议制特色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示意图中可知,君主只是国家的象征,并无实权,其对内阁的任命只是形式上的,A项错误。B项错误,如行政权与立法权就存在制约关系。内阁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并受其监督,C项正确。选民选举议员组成下院即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显著特色,D项错误。答案选C项。

6.张居正是明朝内阁首辅,卡梅伦是英国内阁首相。下列关于二人及两国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都由国家君主任命 B.都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C.二人都是决策者 D.都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主导作用 答案:A 解析:明朝内阁由皇帝任命;在君主立宪制下,英王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内阁由议会产生后,要经过英王的任命,故A项是正确的。英国内阁的建立说明君主权力的失去,排除B项。明朝的内阁没有决策权,并非法定机构,排除C项。D项的说法错误,在明朝,皇帝专制,皇帝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主导作用。

7.英国“政治制度发展呈现出原创性、连续性和渐进性特征。诸多事实表明,这个国家是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开拓者,是供宪政考古的博物馆”。光荣革命后具备“原创性”特征的是()A.任期制的出现 B.君主制的保留 C.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D.议会制的形成 答案:C 解析:任期制和议会制在古代希腊就有,革命前的英国就是以君主为元首,只有责任内阁制符合“光荣革命后”“原创性”特征。答案为C项。

8.“1832年的改革,仍然不失为一次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把英国社会推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崭新的时期。”这是因为()A.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强大 B.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席位 C.国王的权力受到法律限制 D.工人阶级获得了普选权 答案:B 解析: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而兴起的工业资产阶级,在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中取得更多的席位,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确保了英国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答案选B项。

9.“没有近代的英国,就没有现在这个世界。”下列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英国的政治制度为现代国家提供了借鉴 B.英国最早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C.三权分立是现代国家基本的政体模式 D.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治体制 答案:A 解析:英国的代议制和权力制衡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形式,故答案为A项。B项的说法错误,C项只是美国最典型,英国是权力分立,但不是三权分立,君主立宪是部分国家采用的体制,D项的说法错误,排除B、C、D三项。

10.1787年5月,在费城召开的会议上,代表格利声称:国家所蒙受的不幸都来自“过度的民主”。狄金森更是提议说,“一个有限制的君主制,是世界上最好的政府之一。从来就没有任何共和制度带来同样的好处”。这些言论共同反映了()A.当时美国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B.民主制度有利于社会的不断进步 C.战败的英国正伺机寻衅,挑起新的战争 D.《邦联条例》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一个反对“过度的民主”,一个主张“有限制的君主制”而不是“共和制度”,结合二者及“1787年”“费城”考虑,应是主张加强中央的权力,收回地方的一些权力。答案选A项。

11.“开国者们还企图在国民政府中实施一种分权制,即独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部门,以将其作为一种对付多数主义(民众多数政治)的防御工具和作为一种保护精英自由与财产的补充手段。”这反映出1787年宪法制定的目的是()A.防止专制独裁的出现 B.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C.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D.实现普通公民的平等 答案:C 解析:A、B两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反映;D项所述与“将其作为一种对付多数主义(民众多数政治)的防御工具”不符。从“保护精英自由与财产”的信息可知这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答案选C项。

12.《联邦党人文集》讨论政府结构的第五十一篇说:“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符合以上观点的重大举措是()A.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B.保障人民基本权利 C.确立三权分立原则 D.确立联邦制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体现了权力的分配与制约,故C项正确。

13.美国1787年宪法第六条规定:“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违反本宪法。”这一规定旨在强调()A.分权制衡 B.共和主义 C.联邦至上 D.人民主权 答案:C 解析:1787年宪法的这一规定,强调地方制定一切法律要以宪法为基础,不得违反宪法。显然这一规定,意在强调联邦政府及国家的统一性,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出A项内容,也没有体现出共和主义和人民主权的信息,排除A、B、D三项。

14.托克维尔曾指出:“民主选出来的统治者一般不会有与多数人相反的利益,同时也不会有一定与所有的人都一致的利益。”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政治制度或官职是()A.19世纪末德国皇帝 B.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C.美国的民主共和制 D.19世纪末德国首相 答案:C 解析:美国的民主共和制下总统由选举产生,而其他三项中统治者均不是选举产生的,故答案为C项。

15.1796年9月17日,华盛顿在《告别词》中说:“我已经提醒你们,在美国存在着党派分立的危险,并特别提到按地域差别来分立党派的危险。现在让我从更全面的角度,以最严肃的态度概略地告诫你们警惕党派思想的恶劣影响。”这表明华盛顿()A.反对地域区别的政党政治 B.对美国的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C.主张美国实行两党轮流执政 D.对政党影响政府的决策的担忧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华盛顿注意到了党派斗争的弊端,显示了华盛顿对政党政治的担忧,故答案为D项。

16.1968年,美国总统候选人乔治·华莱士曾说,在两党之间“没有价值一角钱的区别”。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民主党与共和党的主张相同 B.两党都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C.乔治·华莱士为了拉选票说谎 D.两党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答案:B 解析: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内外政策和治国方略上并不相同,A项错误;两党在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B项正确;C、D两项明显错误。答案选B项。

17.美国宪法规定,只有2/3以上的州才可联合提出修宪议案,一旦修正案获得通过,将被视为美国宪法的一部分,至今共有27条修正案;另外,美国司法机构也可以通过判例对宪法进行实质上的修正。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宪法难以修改表明美国人缺乏改革精神 B.宪法主体未变表明美国法律观念没有发展 C.宪法修正的目的是为应对社会环境变化 D.独立战争后美国社会阶级结构一直未变 答案:C 解析:从所给材料看,美国不断对宪法提出新的修正案,说明美国人有改革精神,也说明了美国的法律观念在发展,因此,排除A、B两项。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工业化国家的阶级结构均发生变化,故美国的社会阶级结构一直未变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随着社会的发展,修宪的目的在于应对社会环境的变化,答案为C项。

18.下面是英国和美国政体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二者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国都实行民主共和体制 B.政府首脑由议(国)会产生 C.政府首脑都对议(国)会负责 D.都实行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 答案:D 解析: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首相由议会选举产生,要对议会负责,首相拥有立法创议权,在一定程度上英国首相同时掌握立法权和行政权,排除A项。美国实行典型的三权分立,国会、总统、法院相互制约与平衡,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排除B、C两项。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都实行的是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答案选D项。

19.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材料整体上体现的实质是()A.权力的分立 B.议会兼掌司法权力 C.议会是国家立法机关 D.总统不能任命内阁 答案:A 解析:所给材料体现了权力的分立,A项正确。C项的含义包含在A项中。材料未提到司法权力,但1875年宪法规定最高法院掌司法权,B项错误。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任命内阁部长,D项错误。

20.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明确规定:“参议院得组成最高法院,以审判共和国总统或部长及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此规定实际上()A.以法律形式巩固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B.从政治体制上否定了君主专制 C.加剧了君主与共和派的矛盾 D.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巩固了法国政体 答案:B 解析:从材料的规定可以看出,在法国共和政体下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受议会的制约,从而防止了总统专权的出现,也就从政治体制上否定了君主专制,故答案为B项。所给材料不能反映A项,C、D两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C、D三项。

21.1875年宪法反映了法国当时各派政治力量的对比:共和派力量虽有发展,但不足以单独制宪;保皇派虽无力复辟,但把某些政治要求塞进了宪法。由此来看1875年宪法()A.是人民群众斗争的直接产物 B.是共和派与保皇派相互妥协的结果 C.是共和派在议会占绝对优势的结果 D.表明保皇派对复辟已经丧失信心 答案:B 解析:在确立共和制的宪法中,保皇派把某些政治要求塞进了宪法,这说明宪法是共和派与保皇派相互妥协的结果。答案选B项。

22.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不是内阁成员,总统与内阁是两个机构,并规定:“共和国总统的每项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一人之副署。”这些规定说明当时()A.法国政体是总统制 B.法、美两国政体是相同的 C.法国政体是共和制 D.法国总统权力受内阁制约 答案:D 解析:“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的规定体现了共和制的特点,而且材料也说明法国当时的总统权力受到内阁制约。注意法国第三共和国的总统不属于内阁,其内阁首脑是总理。答案选D项。

23.俾斯麦总结 19 世纪以来的德意志历史时说:这个“哥德式的巨型怪物”,其所以“成为一个软如海绵的、无抵抗能力的联合体,成为拿破仑手上的一件玩物”,其根源在于“德意志诸侯们对(国家)主权无法无天的侵犯”。这种状况得以改变是在()A.1848年 B.1862年 C.1871年 D.1875年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由于德意志的四分五裂导致德意志这个国家软弱无力,任人宰割。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俾斯麦通过三次王朝战争,于1871年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实行联邦制,改变了德意志四分五裂的状况。答案选C项。

24.德皇威廉二世(1888-1918年在位)在统治了德国20年之后,曾骄傲地声称,他从没有读过宪法,也不了解宪法。在他看来,“把德意志帝国锤炼出来的是士兵和军队,而不是议会决议”。以此分析,在当时的德国()A.宪法不起任何作用 B.专制思想与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C.议会形同虚设 D.德皇掌握行政权 答案:B 解析:从所给材料看,当时的德国专制思想和军国主义色彩较为浓厚,故B项正确。A、C两项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25.在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英、德两国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而两国的制度代表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治制度的不同类型。这一认识是基于()A.君主是否有权直接任命内阁首脑 B.人民是否有充分的民主与自由 C.议会是否拥有立法权 D.君主是否世袭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皇帝处于权力中心,有权任命首相与政府官员;而英国,首相虽然也需要经国王任命,但是国王没有选择余地,即英国国王没有直接任命首相的权力。因此A项的说法是正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C、D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6题14分,27题16分,28题20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49年1月,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审判中被控诉为“对本届议会及其所代表的人民发动了叛逆和邪恶的战争”。查理一世拒绝答复这些指控,并在法庭上辩护道:“我是你们的国王,你们法定的国王!……我拥有上帝对我的委任,这是出自古老的合法血缘,我绝不会背叛我的出身,绝不回答一个非法的新权威的提问!相对于这里担任我的所谓的审判者的人来说,我才真正地更能代表我的子民们的自由。”

——摘编自英]布伦达·拉尔夫·刘易斯《君主制的历史》

材料二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论在单个国家,还是在全世界,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动荡的而又反复的过程。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废除政治强制,遵守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共同的规则,以宪法规定的方式获取政治资源。一开始表现为思想家的构想,然后,政治家借助群众的力量将其细化为若干改造现行政治生活的要求。这种要求起初可能是温和的、建设性的、改良性的,以后却可能变得激进。再者,胜者或暂时胜者一方将其形式化、法律化,固定为一种永久性的、历史性的进步。

——摘编自应克复《西方民主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查理一世所宣扬的观点,指出当时英国政治面临的焦点问题。(6分)(2)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二,论述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动荡的而又反复的过程”。(8分)答案:(1)君权神授、君权至上。国王与议会的关系,国王与法律的关系。(2)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言之成理。

解析:第(1)问主要从材料一中提炼并结合查理一世的身份可以概括,如“我拥有上帝对我的委托”说明是君权神授,“这是出自古老的合法血缘”强调王位世袭、君权至上,“我才真正地更能代表我的子民们的自由”强调等级制度;焦点是国王与议会的关系等。第(2)问属于论证性试题,首先要找出观点“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动荡的而又反复的过程’”,然后结合英国、法国和美国的民主建设过程进行论述,要把观点分解,史实要概括,做到史论结合。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01年《王位继承法》规定王位继承问题,实现议会对王权的控制。1714年乔治一世即位,因不懂英语,逐渐不出席内阁会议。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取代国王成为内阁首脑。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支持而辞职,开创了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时必须辞职的先例。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他的做法也成为惯例。

——据《英国政治制度史》整理 材料二 1787年美国宪法废除了邦联制,确立了联邦制……联邦制的确立,改变了过去邦联时期政治关系无序的状态,使国家权力的运作步入正轨。……这种向联邦政府倾斜的权力再分配,实质上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治关系的重新调整,以期利用联邦政府的权力调控州政府力所不能及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从而保障社会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张定河《美国联邦制的基本原则及其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英国国王、议会、内阁间的关系。(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联邦制下的分权有何特点,对美国有何影响?(10分)答案:(1)关系:国王名义上是国家元首,但没有实权;国家权力集中在议会和内阁,议会和内阁又互相制约。

(2)特点:联邦制下的分权使联邦政府的权力高于各州的权力,把主权赋予联邦政府,同时规定地方各州保留一定的自治权(或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影响:有利于维护美国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条 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第八条 参议院及众议院共有商议并制定法律之权,但关于财政法案应先在众议院提出并通过。第九条 参议院得组成最高法院,以审判共和国总统或部长及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材料二 第二帝国18年间,法国工业总产值翻了一番。和工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的,是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迅速膨胀。他们凭借日趋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不断扩大的社会影响,以前所未有的凌厉攻势重新提出了对政权的要求。……在70年代,农民已经习惯了共和国,他们反对君主派搞政变,工人群众对于共和制的态度更为鲜明。对于这种情况,君主派中比较清醒的人也是能认识到的。德·莫子爵就无可奈何地说过:“我们是君主派,但法国不是。”此外,君主派内部的矛盾和分裂(一个王位,三个王位觊觎者)、共和派内部的相对一致以及共和派采取的正确的斗争策略(分化瓦解君主派、积极争取军队和农民等),都对共和制的最终确立起了重要作用。

——让·马蒂耶《法国史》

材料三 第五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

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材料四 在普鲁士王国的发展过程中,容克始终是中坚力量,是这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容克,泛指普鲁士贵族和大地主。在德国历史上真正起过较大的作用的是乡村容克,即普鲁士贵族庄园主,乡村容克具有粗犷、暴戾、眼光狭隘的特点,政治上属于极端保守派,主张君主专制,崇尚武力。……农业资本主义改造的结果,使德意志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为突出的是容克的分化。他们把在“解放农民”过程中,获得的大量土地和赎金经营资本主义商业性的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这些容克从“佩剑的骑士”一变而为“财富的骑士”,商业市场、国家关税、民族统一等,才是他们休戚相关的头等大事。正是这样的新变化,使普鲁士逐渐成为“一个非资产阶级分子日益资产阶级化的国家”,成为最终完成德意志统一的“中心”“战场”。

——奥茨门特《德国史》

(1)据材料一指出共和制下法国议会有哪些权力?(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议会拥有这样的权力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怎样的状况?(6分)(3)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德国议会的权力和法国有何不同?并根据材料四分析其原因。(6分)(4)法、德两国议会权力的确立和差异的存在说明了什么?(4分)答案:(1)权力:立法权;总统选举权;行政制约权。

(2)状况: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共和派力量的增强。

(3)不同:立法权受皇帝制约;无行政制约权。原因:普鲁士主导德意志统一;保留了君主专制的传统;容克资产阶级起主导作用。

11.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篇十一

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1)海外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金和市场

(2)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劳动力和资本

(3)手工工场积累了丰富的技术

(4)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保障(前提条件)

2、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

(1)开始:部门: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的发明与使用

1771年,阿克莱特在德比设立第一座水力纺纱厂,表明近代机器大工业的诞生和资本主义大工厂制的确立。

(2)工业革命成就主要表现在:

①纺织业:1771年,阿克莱特成立第一座水力纺织厂;

②动力:瓦特制成万能蒸汽机,工厂制得到推广。

③交通运输:蒸汽逐渐成为交通运输业的动力机器;

汽船(美国人富尔顿18发明)成为连接世界各地的主要交通工具;

18,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标志着陆上交通进入蒸汽动力时代。

5、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⑴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从此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到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

⑵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

⑶工业革命使社会_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⑷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5)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6、工业革命的扩张

(1)推动因素:

①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

②17,惠特尼使用标准化生产滑膛枪,推动了通用机床工业的诞生和工业生产的标准化。

(2)影响:

①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洲广泛开展;

②美国机械制造业迅速处于地位;机械化生产的迅速普及,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7、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的经济思潮,

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主要内容:要求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8、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初步形成的时间:19世纪中期

(2)初步形成的标志:日本的“开国”和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以及中国的“门户开放”,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原因:

A.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空前发展,为满足急剧扩大的生产和商品销售的需要,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

C.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金的流动,引起交通运输业技术革命,先进的交通工具促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本流动,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

上一篇:考研英语一小作文点评及下一篇:辩论赛经典辩论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