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2024-11-21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12篇)

1.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一

小学科学教学模式

模式名称: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表达交流——拓展延伸。根据探究的对象、内容的不同,每一次探究经历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可根据探究的需要灵活组合。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 1.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自主提问。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借助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描述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分析某种事实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

(2)探究的问题要有价值,符合教学目标需要。科学课中的探究不是儿童随兴所至的自发探究,而应该是符合教学目标规定性的有价值的探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筛选,从中选取具备探究价值、有条件研究的问题作为要探究的问题。

2.猜想假设

本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合理性原则。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2)规律性原则。寻找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3)方向性原则。是在探究之前对研究问题所进行的一种科学预见性活动,能明确探究的方向,指导整个探究活动的进行。

(4)开放性原则。对问题的认识不同,因此会提出不同的猜想与假设。

3.制定方案

在猜想或假设的基础上,师生制订出详细的探究方案,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制定方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好探究活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设计、表达等综合能力。

本环节注意问题:

(1)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鉴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三年级的学生要求学会制定简单的书面或口头计划就足够了,到四、五年级就不仅要求内容全面、周密,而且计划要有可操作性。

(2)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最初可以让学生经历“初步设计、交流探讨——再设计、再交流探讨——最后设计”这样一个逐步完善的设计过程。在交流探讨过程中注意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相互之间提出修改意见,取长补短,共同设计出较为完整、科学的实验方案。

(3)合理、详细的研究方案包括以下内容:研究的目的、准备的材料、研究的过程、观察的现象、研究的结论。

4.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选择合适的材料,开展观察、实验、制作、考察、调查、参观、采访、搜集、种养等多种探究活动,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探究的过程大致分三步:开展探究、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得出结论。

5.表达交流

交流就是将自己或小组探究的结果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与别人分享。表达交流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组内交流,主要针对本组内共同进行的探究活动,对所积累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讨论,获得共识;第二步是班内交流,是在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体同学的成果进行整理、分析、讨论,得出科学的解释或结论,获得更为丰富的成果。

(1)表达与交流的方式要多样。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不求一律。如学生可用擅长的语言描述、表格、图表、图画、报告、作品等方式来表达探究结果。

(2)引导学生倾听别人发言,并鼓励学生作补充和评价。课堂交流时,学生既要阐明自己的观点,也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探究学习经验。让学生学会倾听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之一。(3)对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

6.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自主参与探究的能力。《课标》中提出:不应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探究的起点和终点,课堂外才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广阔天地。因此,我们可以把课堂探究中没有解决的或新产生的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不断动手探究中解决问题。

2.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二

小学科学课程本身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创造性, 和简约课堂是相适应的。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课程, 通过简约高效的教学方法, 用最低的教学成本取得最大的教学收益, 进而实现课堂的开放性、创造性、动态性、发展性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进步。

一、简约高效课堂的含义

简约高效的课堂是指课堂必须简明扼要, 还需保证充满智慧和活力, 做到优化教材和教学内容。对实验的要求是实现以小见大, 能拓展有限的资源实现以少胜多,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保障课堂交流的和谐流畅。

简单地说, 简约给人的是一种明了、凝练的感觉, 就是让目标小一点、过程实一点、方法纯一点。

二、构建简约高效课堂的流程

1. 充分备课, 教学目标简明

科学课程很容易因为环节复杂、内容过难等原因造成课堂结构繁杂, 我们需要认真备课, 充分地思考来简化教学目标, 回归朴实。

把教学目标分割成每节课可达到的每一个切实的具体目标, 并细化到实验、思考等环节上, 逻辑清楚, 程序简约。目标切忌宽泛、空洞或贪多,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实事求是, 做到精简、有效、明确。

2. 把握和提炼教材, 有效取舍

对教材的取舍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精选典型的材料, 做到课堂教学时详细讲解重点、难点, 合理整合。二是预测并寻找可替代的材料。可使用更加简约的教材、器材或者提前备足实用的教材来完成探究活动, 同时又保证了课堂的简约和课堂质量。

3. 语言简洁生动, 问题导学实现探究课堂

通过提问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在提问的时候要注意技巧, 首先问题需问在“点”上, 要够精炼, 让学生在难度适中的状态下愿意自己思考和总结答案;其次, 问题要有探究性和点拨作用。问题要顺势引出, 激起学生的回答欲望, 而且要启发学生有探究答案的方向, 不能太突兀或者过于简单, 这样符合科学课程的探究性和启发性, 也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探究、认真思考的科学习惯。

4. 拓展资源, 优化课堂

在备课的时候教师预备的都是预设资源。因此要预备充足的教学资源, 然后根据课堂的实际进行精炼。还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图片等手段以及简单动植物等实物来拓展资源。如, “地球表面的地形”的教学中, 不能找到实物让学生看, 所以可以用多媒体或者图片弥补不足。

课堂是在互动中生成的, 因此教师要用心捕捉、识别、挖掘和整合更多的生成资源。如,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样的课堂就可以随机利用课堂环境、校园环境等来引导学生从生活里发现科学现象, 探究科学道理。

5. 合作互动, 巧设情境教学

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 分享自己的观点或者共同动手做实验, 自由、充分地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情感等, 在合作、交流的情境里实现知识水平的提高和自己的成长进步。教师在课堂上可根据课程的需要, 适量地运用有趣的比喻、精彩的名言、简短的故事等, 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气氛, 突破难点, 激发兴趣。还可通过自创片断, 创设、还原情境进行表演, 在愉悦的情绪中使学生的感官具体化, 并快乐地获得知识。

6. 检查反馈, 有力保证简约教学的有效性

好的教学模式都很注重教学效果的检验和问题的反馈。不同的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所以教师不仅要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还要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主动性的改变等。因此, 教师可采用小测验等直接形式检查教学成果, 还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检查, 如, 自己检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度, 咨询听课教师对教学的建议, 和学生交流来观察大家对知识的掌握如何等, 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及时纠正和进步。

综上所述, 要想实现新型的简约高效教学模式, 教师不仅要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教学内容, 还要遵循创新、发展原则, 做好教材的删减工作, 同时还需精巧设计教学环节, 有效组织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 从而达成简约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杜志刚.科学课堂简约而不简单[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 (02) .

[2]杨东莉.追求简约高效, 打造“低碳课堂”[J].黑河教学, 2011 (05) .

3.小学科学5E教学模式探索 篇三

在课改新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许多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在课堂中占据着半壁江山。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实践性、探究性非常强的学科,不仅要重视学生科学知识的积累,更要重视学生探究兴趣的激发,科学技能的培养,科学素养的提升。因此必须结合全新的教学方法去改善只注重知识积累的教学现状,而“5E”教学模式就是很好的一个解决思路。

二、“5E”教学模式的内涵

“5E”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是一个叫贝拉的学者在生物学课程的研究中提出来的一种构建主义教学方法。当然,实际运用中,完全照搬其学习方法和模式也是不可取的,还必须结合我国教育的现状以及中国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我对 “5E”教学模式的内涵形成了一定的认识。

1.参与

这是“5E”教学模式的初始环节,教师可提出学生见过的一些熟知的事物或创设一些熟悉的情境来引入科学问题,将学生带入到课程学习中来。同时也通过学生对这些生活现象的理解,分析本节课中学生具备的知识结构。参与阶段是兴趣导入的环节,教师要抓住教学的重点给学生展示联系紧密的科学现象。

2.探究

探究是“5E”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是在前一步骤搜集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手段解决问题的重要过程。这个阶段要给学生提供直接参与调查研究的条件和机会 ,通过一些有趣、结果往往意想不到的、与一般常识相违背的差异性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过程来积累感性的经验,并通过动手实验以及在观察实验现象中形成思考。

3.解释

解释环节是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完成的,这个阶段可以用传统教学中的“讲授”来替代。尽管传统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动手能力以及主动思考能力不够重视,但是却能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理论知识,所以要在继承中创新。在解释环节,可以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释概念,也可结合自己的证据或者论点阐述自己的理解。教师要注意纠正出现的错误并且对优秀的部分给予鼓励,同时在解释阶段也要体现学生的参与性。

4.迁移

迁移事实上是一个归纳总结的过程,是学生对自己的实验经历和思考的总结。本质上就是我们平时说得比较多的延伸,是在新的情境下应用或扩展学生所发展的概念。迁移阶段是在学生彻底理解定义以及概念的基础上完成的,这个时候教师要多问“你学到了什么?你可以解决什么问题?”等看似模糊却开放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生活情境相结合。

5.评价

在“5E”教学模式中,教学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也就是说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以及管理者共同完成的。评价也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化的特点,采取定性、定量、自我、他人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分析和评定本次教学是否完成了教学的目标。

三、“5E”教学模式下教学案例分析

下面以苏教版国标本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骨骼》为例,阐述我是如何将“5E”教学模式应用于科学教学的。

1.激发参与热情

参与阶段,教师准备好人体骨骼图、硬纸板以及搜集好的完成动物骨骼标本等,接着教师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这里引出了人体骨骼的结构,就像那些钢筋一样,我们的骨骼隐藏在身体的内部构成了我们人体的框架。这就实现了教学的导入环节,将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课程教学相结合,对于学生理解骨骼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2.创设探究氛围

实验探究阶段是“5E”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教师结合教学的目标,布置几个重要的探究任务,给学生探究的方向。例如:1.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2.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腿脚,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3.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的多……

探究阶段是重要的知识构建阶段,是学生真实的接触知识的过程,通过对自己身体骨头的触摸以及对骨头的了解,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骨头的构造和特点。然后通过学生分解骨骼图,再还原骨骼图,力图通过一分一合,使学生内化骨骼的概念。同时组织学生互相观看他人拼的骨骼图,以便进行比较和相互印证,并让学生认识到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一般共有206块骨头,这些骨头是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的,从探究中提高知识学习的系统性。

3.搭建解释平台

解释其实是一个比对的过程,学生经过了情境迁移以及实际的实验过程对骨头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解释的过程就是将实验过程和课程知识理论相结合的过程。让学生可以通过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解释自己看到的、触摸到的、感知到的科学现象,并且能够将自己的实验经历转化成可以交流的形式。

比如让学生讲解骨头的结构组成:骨密质内有一些细小的导管,将骨表面的血管和神经与骨中的活细胞连接起来。骨头中间有一种软组织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自学了解剖开的骨的内部构造以及人骨构造和特点的有关资料或者说明,然后进行交流。

4.引导迁移方向

知识迁移是“5E”教学模式重视体验的过程,也就是能够实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单纯地针对本节课来说,就是开发学生对骨骼的认识。但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传授学生已经有的知识,其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人创造力的培养。

这个时候教师还可以提问:人体的骨骼还有什么作用呢?然后还可让学生结合一定的运动来体验骨骼在身体内部的运动,让学生发现其中哪些骨骼参加了活动,从而总结出骨骼具有运动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一些具体的运动会涉及许多骨头,所以教师应在学生忽视时给予提醒。

5.指导多元评价

上文中提到评价阶段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例如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展开提问,考察对方是否掌握了基本的知识以及自己独特的简介。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来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教师可以提问:摸一摸自己的耳朵你摸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软骨,然后教师可以考查学生对软骨知识的理解,例如人体的软骨发育会随着成长而变化等,从而延伸到其他骨骼发育的知识,实现教学评价的灵活性。

四、结语:

通过长期的调查关注,我感受到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科学素养的确得到很大提升。今后我将继续在科学教学中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并持续关注其成果,思考其细化的方式。

4.小学科学的基本教学模式 篇四

“小学科学信息加工”教学模式

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教学模式从多角度进行了实践、分析与提炼,形成了为数众多的教学模式。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把众多教学模式归纳为四种基本类型:信息加工教学模式、个性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行为控制教学模式。我们认为,“信息加工教学模式”更符合小学科学教学的普遍规律,所以,我们选取了“小学科学信息加工模式”为主要研究对象。

一、信息加工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国外教学理论

这类教学模式依据信息加工理论,把教学看作是一种创造性的信息加工过 程。目前教育界在信息加工教学模式的研究领域认可度较高的有皮亚杰“以信息处理能力的发展研究为基础”的模式;有加涅的“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模式;有布鲁纳“概念获得”模式。

(二)国内课改教育理论

1、我区模块教学思想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3、新课改以来认可度较高的“主体性教育理论”、“生本教学思想”、“探究性教学理论”等。

二、小学科学基本教学模式的模块框架及说明:

(一)、基本教学模式框架:

多元导入,聚焦问题 问题引领,收集信息 整理信息,明细概念 拓展链接,迁移应用

(二)、基本模式模块框架的说明

第一模块:多元导入,聚焦问题

此环节属于信息输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游戏、谈话、讲述等

形式,给学生输入能诱发学生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梳理出直接指向教学目标的关键问题。

设计的目的:明确研究方向。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学生的思维活动就具有解决任务的性质。这是课堂教学的初始环节。

理论依据:

《科学课程标准》: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科学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从生活经历中提出的鲜活问题以及教学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要能够根据这些情况适当地调整、补充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

《科学课程标准》—“学习建议”: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模块教学思想》---问题意识培养 操作要点:

1、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科学的前概念),创设多元化的问题情境(如温故知新、设置悬念、创设情境、迁移类推、联系生活、媒体演示等),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2、在学生广泛提问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梳理问题,聚焦形成每节课的核心问题---学习目标。

3、如果学生的提问不全面,教师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参与到提出问题的环节。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直接提出问题。

4、一般在2-3分钟,最长不能超过5分钟。注意事项:

1、无论是怎样的导入,都要与所学内容相关联,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此环节教师特别注意要把确有价值的、学生在探究中产生的与本课教学内容有直接关系的问题及时地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使之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如果问题与本课教学目标无关,或学生暂时无能力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该及时鼓励,并引导学生课后进行研究,以免冲淡学习目标。

教学案例:《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在水中有些物体是浮着的(如:带盖的小瓶、橡胶小鸭子、塑料空心盒),有些物体是沉入水底的(如:柿子、橡皮泥、薄金属片),下面我再请大家看一个在水中的物体,请注意观察,这个物体和上节课我们看到的物体有什么区别?(拉长)(展示潜水艇的画面),生:上节课我们见过的物体或者是沉,或者是浮,这个物体在水中一会浮一会沉。师:的确,像同学们看到的一样,水中物体的沉浮是可以改变的,面对这种现象,你们脑海中产生了哪些想要研究的问题呢? 生:水中物体为什么能改变沉浮? 人们是怎样改变水中物体沉浮的?

师:你们真不错,提出了两个有价值的问题!老师告诉大家第一个问题涉及到知识比较深了,中学物理课本里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去研究。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研究“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好吗? 生:好。

板书: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第二模块:问题引领,收集信息

此环节属于在问题引领之下,收集“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的过程。此环节包括关于怎样收集信息方案的拟定以及收集信息的过程,一般包括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观察、阅读、操作)等收集信息的相关活动。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

1、明确学生的探究活动的指向性。

2、引领学生针对要研究的问题拟定收集相关信息的方法路径,并在实践中收集到与教学目标相关的信息。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养成善于合作、学会倾听、尊重事实等良

好品质。理论依据:

《科学课程标准》: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

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科学课程标准》—“学习建议”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2、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

3、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4、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5、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科学课程标准》: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例如蚂蚁、金鱼)

《模块教学思想》---自主学习、多元对话、学习实践 操作要点:

1、紧紧扭住“焦点问题”,组织学生展开后续学习活动。

2、关注学生探究过程中“行”与“思”的协调联动。

3、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4、尽可能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

5、教师应提供适时适度的指导。

6、必要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收集信息提供便利。

7、采取多元评价维系学生的探究兴趣,确保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偏离学习目标。

8、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9、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

10、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注意事项:

1、课前教师应对材料进行可行性检测。

2、控制好材料出示的时机。

3、提示学生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并及时做好相关记录。

教学案例:《气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猜想、设计方案、实验的过程

一、猜想假设

(师)真是个肯动脑筋、爱思考的人,能联系以前的知识,猜测处空气热胀冷缩。(板书:空气——热胀冷缩)同学们觉得空气能不能热胀冷缩?(生)我觉得不能(生)我觉得能

(生)我觉得能热胀,不能冷缩

(师)有的同学说能,有的说不能,那我们怎么办?(生)做试验。

二、设计试验方案 设计试验方案

(师)对了,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那么这个实验该怎么做呢?先让我们回忆空气的基本性质。

(生)空气是流动的、空气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

(师)既然空气具有这样的性质,我们要想验证空气能不能热胀冷缩,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验证空气能不能热胀冷缩首先要准备一部分空气,可空气是流动的,我怎么抓住它呢?(师)是呀,这可真让人为难。谁能帮他克服这个困难。(生)可以把空气放在一个容器里(生)这个容器还必须要封严(师)为什么

(生)因为空气会流动,不封严空气会跑掉的。(师)真聪明,解决了一个困难?谁还有其他的困难?(生)验证空气能不能热胀冷缩,怎样使空气受冷、受热呢?(生)可以用酒精灯加热,用凉水使空气受冷。(师)这个办法好。

(生)还可以把装空气的容器放在热水里加热。

(生)老师,我还有个问题,空气是看不见的,受热后如果体积膨胀了,我们也看不出来呀?(生)对呀,空气遇冷体积如果收缩了我们也看不到。

(师)那怎么办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生不作声)能不能借助其他的物体呢?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种实验材料,(介绍材料)看看能不能用这些材料

解决我们的困难。小组先讨论讨论。(讨论)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的时候,老师通过观察发现许多同学都找到了解决困难的方法,有的同学早就迫不及待,想一吐为快了,哪组先来说说你们想借助什么物体观察到空气体积的变化?

(生)我们组觉得借助气球能观察到空气体积的变化。

(生)气球里的空气膨胀了,气球就会变大,空气收缩,气球就会变小。(生)我补充,气球必须要系严。(生)还可以把气球套在烧瓶上。

(师)可以借助气球,还可以借助什么物体?

(生)我们觉得可以借助塑料袋。把塑料袋套在烧瓶上。

(生)我们有不同意见。我们觉得那样不容易操作,还不如就把塑料袋装满空气系紧。

(师)哪个更简便易操作?(生)第二个。

(师)还可以借助什么物体?(生)我们想借助塑料瓶

(生)我在家用凉水洗过饮料瓶,我并没有发现饮料瓶瘪下去。

(师)这说明饮料瓶这种材料效果不明显,如果我们在实验中遇到这种效果不明显的材料时,该怎么办?(生)换别的材料

(生)我们想借助瘪了的乒乓球

(生)我们想借助烧瓶、玻璃管、气球,把套着玻璃管的软塞插在烧瓶上,把气球套在软塞上。

(师)这个主意也不错。还有哪个小组用了不同的材料?没有了,同学们已经很不错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想出这么多的好点子,真棒!你们想不想利用自己想到的方法亲自动手实验,验证空气能不能热胀冷缩呀?(生)想

(师)我们在实验的时候可能要用到热水,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需要什么材料请小组长到附近的推车上去取。

三、实验操作(学生实验略)

第三模块:梳理信息,明晰概念

此环节属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引领学生对上一环节收集到“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对比、归纳、整理,最终形成科学结论,明晰科学概念。

理论依据: 《课程标准》:

1、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2、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3、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模块教学思想》---多元对话

操作要点:

1、要求学生首先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甄别,然后以事实为依据进行交流展示。

2、提示学生将收集到的信息变成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而不是念报告单。

3、引领学生认真倾听,并对他人的发言在思考中做出判断,以便及时补充和质疑。

4、采取多元评价确保学生的交流活动不偏离学习目标。注意事项: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2)不要过早说出结论;也不能以一两个学生的汇报作为结论。(3)当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交流遇到困难或出现分歧时,教师运用启发、点拨、追问等策略引导学生在进一步思考、交流甚至碰撞中逐步明晰科学概念。尽量不要直接告诉答案。

教学案例:《气体受冷受热的研究》---汇报交流 明晰概念

一、汇报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做实验真是兴趣高昂,相信同学们都得到了结论。下面你们把本组的实验展示给大家,汇报时要注意说清以下几点。(出示提示)(生)(用气球,热水加热)(生)(用气球,热水加热用烧杯)(生)(把气球套在插在烧杯上的玻璃管上)

(生)发现一种新的方法,把插有玻璃管的烧杯放在热水里,玻璃管放在水里,出现水泡。把烧杯放在冷水里,水会被吸到管里。

(生)老师我觉得在这个玻璃管里放几滴水,把烧杯放在热水里,水柱可能会向外移动,再把烧杯放在凉水里,水柱可能会向里移动。(师)真像他说得那样吗?我们来试试吧。我直接用手的温度给烧杯加热行吗?(接着做实验)

(生)我们小组把瘪了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它鼓了起来,再放到冷水里,不能瘪下去,我们想可能使这种材料效果不明显,我们就选用的气球,和第一小组作的一样。

(生)我们小组用塑料袋。

二、明晰概念

(师)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证实了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空气是气体的一类,你能不能通过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推测出气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生)能(生)不能(师)我们班的一部分同学推测对了,其实科学家早就证实了空气以及其他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空气——气体)

(师)以前我们学过固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怎么把它们综合在一起?(生)固体、液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生)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物体)

(师)在特殊情况下物体也有冷涨的现象,比如水结成冰体积就膨胀了,所以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只是在一般情况下。(板书:在一般情况下)

第四模块:拓展链接,迁移应用

此环节属于把学生课内形成的科学知识、探究兴趣延伸到课外上信息输出过程,即对科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教学中可以采取判断、举例、预测、制作、实验等形式出现。

理论依据:

《科学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科学课程标准》学习建议中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而这种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教师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模块教学思想》---学习实践 操作要点:

1、拓展活动应该在当堂学生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形成的科学技能的基础

上展开。

2、拓展活动的设计应不超出学生能力所及。

3、及时把握学生后续探究活动的进展情况,并予以必要的指导和评价。教学案例:《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分析解决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行探究,得到了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四种科学的方法,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改变物体浮沉的现象,你知道吗?

师:(如果学生说出潜水艇,则做以下处理)大家了解的可真多,不过我发现同学们对如何改变潜水艇的沉浮特别感兴趣,你们想知道它是怎样改变沉浮的吗? 师:(播放潜水艇工作原理CAI课件)。

师:其实,除了刚才大家谈到的几种现象,人们利用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例子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在课下通过上网、读报、实地考察等形式进一步了解,还可以利用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搞一项发明创造,老师祝你们成功!下课。

5.张凯-小学科学的模式化教学初探 篇五

张凯 河北省泊头市教体局研训中心 062150 摘要:小学科学学科有其备课的特殊性,除了要备文本教案,还要准备随堂实验甚至演示课件,如果不注意对教案、实验材料和随堂课件的及时整理,再次面对时只能又开始重复第一次备课时的辛劳。所以要提倡关涉小学科学备课的模式化,另外在科学习惯的养成和科学评价的方式上新教师也要及时吸纳老教师系统的模式化的做法,在此基础上形成高水平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小学科学 模式化 资源共享

都知道在学校里教育学生和在工厂里生产零件决不是一码事,毕竟教师和工人面对的对象不同。一个是这样鲜活、灵动,甚至还有自我教育功能,另一个则是机械被动地等待加工,没有情感交流。但教学与做工也不是完全不同,它们之间的共通点就是都可以模式化。就像相同的工艺流程能指导工人做出同等质量的零件一样,学校教学中的一些外在资源如果形成标准模式也可以指导教师实施高质量的教学。

所谓“模式化”也就是按照事物的标准样式进行,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无数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解决方案,无需再重复相同的工作。首先要肯定教学活动不是千篇一律的机械工作,所谓“教无定法”正是因为教学活动的鲜活,因教学环境不同和学习对象不同而有不同方式的适应性教学。但这并不妨碍在某一地区、某一学校对基于相同教学环境下的学生实施模式化教学。模式化教学不会限制教师的教学主动性,恰恰相反,它为教师发挥教学主动性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平台,为简洁、优质、高效的教学打好了基础。

小学科学教师的备课要比其他学科用时更长,因为它不仅备教材、备学生,年7月生,男,籍贯河北省阜城县,工作单位河北省泊头市教体局研训中心,本科学历,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是小学科学。1 作者简介:张凯,1975 1 还要课前准备实验材料、预做实验,遇有疑难自己和同伴都无法解释还要上网查询,为形象化教学或解释那些无法直接探究的内容还需要制作课件辅助教学,等等这些都增添了科学备课的繁复性。特别是对于每学期临时从别的学科调来教科学的老师,他们所面对的可能就是无从下手的窘境。即使对于教过本学科本年级的教师而言,如果不注重积累、整理相关材料和教学心得,再次面对时只能又开始重复第一次备课时的辛劳。从这一角度说把外显的与科学相关的资料进行积累、梳理和保存就成了小学科学模式化教学的前提要求,这一要求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细致构思的教案精心保留

科学教案是科学教师教学思路的文本表现形式,它包括了科学教师在细致分析了教材后提炼出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策略和课前准备以及实施教学的整个流程,辅以课后对实践教学的反思就会让后来的任教者更全面地借鉴经验、屏弃不足,若在此基础上能创生出超越第一版设计的新流程,那么原有教案的“跳板”价值就显现出来了。这样做的前提是第一版设计的教案是精心设计的详案,是集体备课的结晶,是贴近本校学生实际、结合本校所能提供材料的最优组合。相反,敷衍塞责的教案起不到启迪他人的“跳板”作用,不能充作模式化教学中教案的样板来留存。

二、对自制的实验材料专心保管

从自然课过渡到科学课,实验活动内容也有了很大不同。现在更加生活化的实验使许多学校的仪器室没有相应的材料可供学生实验,这就需要在第一轮备课中科学骨干教师不要松懈,认真研读教材,分析教材中设置实验的意图,或组织学生或自己收集实验所需材料,在总结课前预做实验得失的基础上来组织课上的演示或分组实验。而从材料收集、组装到预做实验出现的得失教师都 要做出详细的记录,课后再把实验材料收回专门橱柜留存。这样,一课的实验活动记录连同留存的材料就成了下一届学生学习本课时可以拿来即用的教具或学具,大大节省了教师课前考虑和准备实验材料的时间。平时我很注重实验材料的自制和整理回收,仪器室没有的教具就自己做,上课用完再放到专用自制教具橱柜中。我自制的潜望镜、观景箱、三棱镜、沉浮块、橡筋竹筷小车等五年级教具现在的五年级老师用起来就很方便,真正实现了自制教具的循环使用,发挥了它们的最大价值:既让下届任课教师节省了动手制作教具的时间,又能使他们从自制教具中借鉴到巧妙的制作方法和体味到教具的典型性和示范性,再通过使用深化教学思维、发现不足、完善提高。

三、对随堂的课件用心保存

如果说实验材料是学生亲历科学过程所需的硬件,那随堂课件就是教师设计的配合教学流程引导学生探究或在学生无法亲历的情况下帮助学生理解探究活动的软件。这些课件能通过形象的视频、图片和提示性的语言让孩子们形象地获取科学知识。由于教师的教学思路决定教学流程,而教学课件又必须顺应教学流程的发展,因此从教案设计到课件的制作应体现一体化,做到配合默契、相得益彰。那种到快上课时才到网上匆匆查找的做法并不可取,不足之处首先表现在查找上的费时,还有一种情况是即使找到了有时并不顺应你的教学流程,还需依照流程调整出现顺序或增删相关内容。如此一来对课件的再加工也增加了备课用时。在小学科学模式化教学中随堂课件也要和教案设计一样,经过第一轮的设计、应用、反思和修改后妥善留存,只不过留存地点不同,课件要集中在电脑的一个特定文件夹中,如命名“教科版科学五上科学课件”等,为防止意外要在另一电脑中存有备份文件。到下届学生上课时能很方便地从电脑中拷贝出来,再用于科学教学省时高效。如果能将教案设计文本整理成电子文档 与相应课件打包保存则更便于科学教师的借鉴提高。

小学科学的模式化教学除了表现在科学教师将教案、材料和课件等资源共享之外,还应把这一便捷模式扩大到科学课的如下其它方面: 1.学生科学学习习惯的模式化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是科学学习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这些习惯包括: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参与积极;边观察边记录;一人发言众人倾听;统一用科学记录本记录发现、总结所学;维持课外继续探索的浓厚兴趣等等。这里的模式化表现为学生的科学学习习惯,是需要经过科学教师反复强化、引导才能达到的结果。一经形成课堂秩序井然、成效良好。2.师生、生生科学评价的模式化

要全面了解每一名学生,教师自学期初就要建立一个评价模式,学期中学生的表现就按这个模式进行。我在评价表中常设以下几项内容:材料准备、问题回答、小组合作、纪律保持、科学记录本、作业本评价,此外还有科学小制作、科学小论文的加分。依照这个评价模式我鼓励并实施学生的自我评价,四人小组轮流担任小组长,依据评价表的前四项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和小组讨论学生的学习效果来明确学生学习的方向,通过检查材料准备、问题回答、纪律保持等情况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通过评价后四项内容结合学生自评来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多侧面。这样模式化的评价不惟分数论,看到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也更为客观公正。

实施小学科学模式化教学,单就一位科学教师个体而言,他所准备的教案、材料、课件、评价表和促进学生养成的科学教学常规等,在重复性的教学中肯定会帮助他减少很多重复性劳动,这样教师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去优化教学,实现课前简洁、课上高效的意图。如果从全校科学教师大协作的角度看,实施 小学科学的模式化教学,则可以实现全校科学教师的资源共享。使新任课的教师在消化吸收成体系的模式化教学资源后能尽快入门,上出合格的科学课;其他的科学教师在借鉴吸收模式化资源的基础上能上出优质课。所以模式化教学有助于科学教师熟练教学技巧,形成高水平的教学风格。

6.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六

为了深入推进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11月29日上午,灵宝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会在实验三小举行。来自全市各校的科学教师80余人参加了活动。

此次活动由教体局教研室组织,研讨会上城关镇西华小学僧淑茹老师执教了四年级上册《饮料瓶的材料》一课,市一小李青海老师执教了五年级上册《蹦床里的学问》一课。两位老师做课后又对自己的设计意图和教后感受与大家分享。观摩课后,实验小学的郭宏文老师和尹庄中心小学的僧晓华老师结合执教的两节课从专业的角度进行点评。点评后,小学科学课题实验学校实验小学的杨英娥老师做实验具体做法交流。最后,教研室许虹娟老师对小学科学课型模式作专业性指导。并组织与会教师进行了研讨,确定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流程。

此次活动促进了全市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交流,为全力打造高效课堂,进一步提高了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实验三小张飒娜主任主持

西华小学僧淑茹老师执教《饮料瓶的材料》

市一小李清海老师执教《蹦床里的学问》

教研室许虹娟老师对小学科学课型模式作专业指导

灵宝市小学科学课型模式研讨会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理念日益更新的今天,按照教研室精心安排,在教研室许虹娟老师的专业引领下,小学科学省级立项课题《大象版小学科学不同课型课例研究》已深入研究阶段,为了有效指导和推进实验,我们想聚在书墨飘香的实验三小召开“灵宝市小学科学课型模式研讨会”。

通过研讨会这个交流平台,共同分享科学教学研究的喜悦,共同探讨科学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切磋教艺,总结小学科学教学的方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今天上午的研讨会主要议程有二项: 第一项:听课:两位教师现场作课2节。

第一节:8:40----9:20 城关(僧淑茹)四年级上册

《饮料瓶的材料》 第二节:9:30----10:10 市一小(李青海)五年级上册

《蹦床里的学问》 第二项:研讨与交流。(分四个环节)

1、两位作课教师进行课堂设计意图和教后感受交流。

2、小学科学中心组成员进行专业点评。

3、小学科学课题实验老师作具体做法交流。

(实验小学:

市二小:

市一小:)

4、教研室许虹娟老师对小学科学课型模式作专业性指导。下面宣布会场纪律:

1、为了保持会场安静,请不要窃窃私语。

2、为了让我们能收获更多而不影响整个研讨活动,请勿随意走动。

3、请伸出你的右手,拿出21世纪的高科技产品——手机,伸出你的食指,在红色的键上使劲摁一下,对它说 “谢谢你的配合。”请关闭手机。

首先进行听课环节:

第一节:8:40----9:20

城关(僧淑茹)四年级上册 《饮料瓶的材料》 第二节:9:30----10:10 市一小(李青海)五年级上册 《蹦床里的学问》 下面进行研讨环节:分4环节。组织发言顺序:

1、第一环节:上课教师交流。

老师的课上得这么好,既得益于她自己的辛勤付出,也得益于他们平时教研的扎实开展,下面,我们掌声邀请两位老师谈谈今天作课的设计意图与教后感受。(先有请城关(僧淑茹)交流,再有请市一小(李青海)交流。

2、第二环节:小学科学中心组成员进行点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参加我们今天观课的各位老师,都是教育教学方面的行家里手。首先,请小学科学中心组成员杨英娥老师进行点评,再有请小学科学中心组成员僧晓华老师进行点评。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点评课环节暂时到此为止。再一次用掌声感谢两位老师的精彩点评。

3、第三环节:小学科学实验教师进行具体做法交流。

(实验小学:

市二小:

市一小:)

听了三位教师的发言,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句话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相信趁着今天教研的东风,我们的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改革一定会乘风破浪、芝麻开花,一天更比一天好。

4、第四环节:下面我们请教研室许虹娟老师对小学科学课型模式作专业性指导。

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教研室许虹娟老师的专业指导。感激许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引领,让我们获得启发,会后我们将进一步反思,努力去推进我市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活动结束句: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研讨活动到此为止。课堂教学有科学也有艺术,水平越高的课堂,艺术成分越多,创造性要求也越高,因此理想的课堂教学与现实总有差距,我们研讨的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能停下的是我们实践的脚步。相信,在追寻理想课堂的过程中,我们能看到更加美丽的教育风景,享受到更有意义的教育幸福。

7.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七

小学科学教师日常集体备课采用教材解读、课堂观摩、课例研究或主题报告等。我们发现:这些形式虽然信息量大, 但基本是“口耳相传”的单向信息传递。对小学科学教师来说, 科学教材中的实验操作技能、对科学过程本质的理解以及学科专业精神等难以用“口耳相传”的渠道进入他们的内心, 也无法满足教师的多元需求。小学科学教师遭遇了怎样的困难?如何让每一位科学教师最有效地参与集体备课?我们借鉴美国小学科学教师培训的经验, 提出了“做中学”集体备课模式。

二、“做中学”单元集体备课的目标

“做中学”单元集体备课模式, 是基于学与教两个维度进行重构的体验式学习, 以关注教师的现实世界为前提, 以教师动手亲历的体验活动为学习内容, 以疑难问题的研讨解答为认识提升, 以教师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取得平衡为核心目标。具体到小学科学教师, 就是希望通过“做中学”, 使教师科学教育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能力三个维度协同发展。

◆以教师的现实世界为思考前提, 让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 (特别是兼职教师) 都能提前备好每一个单元的每一课, 做到先备课后上课。

◆以动手操作的体验式学习为基本方式, 让教师下水操练科学技能, 在做中学中体悟科学教学理念如何转化为教学行为, 增强教师的专业自信。

◆以小组学习为组织形式, 在模拟的教学情境中移情体验学生的学习过程, 通过合作学习、经验分享, 让专业精神在团队活动中习得。

三、“做中学”单元集体备课的设计

以单元整体备课为活动指向, 以“教材单元”为单位进行培训内容的主题设计, 创设基于学生科学课堂的真实情景, 辅以针对性的教学材料, 形成每一单元约120分钟的参与培训时间。活动一般可分为组织、体验、研讨等三个基本阶段。

(一) 单元集体备课的活动设计:整体规划探究与研讨内容

以六上《形状与结构》单元为例, 谈谈具体的过程设计:

这样的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过程设计, 实际上是该单元教学的过程设计的活动浓缩。

(二) 具体体验活动设计:精选“疑、难、简、土”四类内容

一“疑”:教材中的重点疑难问题。例如《形状与结构》单元, 教材共有8课15项学生活动。我们认为其中的6项活动特别重要, 于是就相应地设计了6项教师动手的基本活动, 分两种方式进行处理。一种方式是精选其中2~3项如活动一、活动三和活动五进行体验, 其他活动以主讲教师演示讲解为主;另一种方式就是把参训者分成三大组, 每一组在30分钟内亲历两项活动, 然后在“研讨交流”环节中由教师汇报交流, 在分享中实现对整个单元活动的理解。

二“难”:教师“不会”的内容。很多科学教师并不是科学教育专业出身, 教材中的很多实验或活动教师自己也不会做。例如用一次性筷子“搭一个正方体框架”, 教材没有具体介绍做法, 我们就要在体验活动中让老师学会这些“不会”的技能。

三“简”:教材中语意不详的内容。教材中有一些观念对学生的概念发展很有帮助, 但是并没有设计出具体的学生活动。比如, 圆顶形这样的结构, 教材上只呈现一句话“圆顶形是多个拱形的组合”。我们补充设计了“探究组合拱形的力量”的体验活动, 具体步骤是这样的: (1) 将一个拱条插入圆圈, 测量承受的垫圈数, 作好记录。 (2) 加上一个拱形, 与第一个拱形交叉而置, 测量承受的垫圈数, 作好记录, 并与一个拱形承受的力做比较。 (3) 如果将三个拱形叠在一起, 先预测, 再实测承受的垫圈数;再叠放一个, 它将变成什么形状呢?测量, 并做记录。随着拱条的不断增加, 教师体验到圆顶形是多个拱形的组合过程, 达到了目的。

四“土”:与本土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由于教材要面向全国, 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本土科学教育内容, 不可能全部进入教材。所以, 在“做中学”学习中, 要拓展这样的关注本土科学与生活的内容。例如泰顺廊桥是温州著名的桥, 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搭一座不用铆钉的廊桥”就是基于上述考虑而拓展的一个体验活动。这种活动的设计有助于教师打开教学思路, 积极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四、活动组织与实施策略

1. 环境创设:把重点放在材料的准备上

“做中学”模式要求现场有教学所需要的全部材料, 主讲教师就得“背着行囊去上课”。如六上《形状与结构》单元, 我们列出的材料清单, 并备有与参与人手一致的实物份数。

我们准备的材料清单是:

主讲教师备好单元的全套材料, 提供样本或者介绍来源时, 都会融入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 把握好材料准备的难易尺度, 这种类似于“现身说法”的方式最能赢得教师信赖, 让教师明确每一个活动怎样的材料最适合教学实际, 又最大限度减少教师备课时间。

2. 过程指导:注重在细节中渗透丰富的科学本质教育

我们要求教师严格按活动的提示和步骤进行, 站在学生的思考角度描述, 及时做好真实的科学记录。并要求主讲教师相机追问:你看到了什么?如果这是在你的教学过程中, 你的学生会怎么说?当我们强调站在学生的角度做出思考时, 很多教师就会联想自己的课堂, 审视自己的过去, 并在相互启发中体悟科学教育的本质。

3. 研讨交流:设计基于学与教的问题提升

在体验活动后, 我们均要设计一组基于学与教两个层面的问题交流与研讨。在互动讨论中, 鼓励教师提出不同见解。以《抵抗弯曲》为例, 研讨的问题是这样设计的:

(1) 教材编写的逻辑体系是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为什么不先出示桥梁、房屋的图片, 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

(2) 为什么从体验直尺的平放和立放来感受直尺承受力的不同开始教学?

(3) 公平实验在本节课中的意义体现在哪里?

(4) 如何指导学生做好预测和解释?

这几个问题则是对教材乃至课程思考的理性提升。

4. 活动组织:创设和谐的团队氛围

我们在活动前的人员组织, 角色分配, 任务驱动等课堂教学组织中常用的手段, 在这里也有一定的适用价值。比如一次培训中, 主讲教师让教师做一个“找对子”的游戏, 抽到同样号码的对象被自然编为一组。大家相互认识, 组建小组, 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 教师才会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 团队学习活动就会彰显同伴互助的魅力, 专业精神在彼此交流中浸润。

参考文献

[1].吴卫东.体验式培训:教师培训的新视角[J].教师发展研究, 2008, (15~16) .

[2].陈素平.参与式培训:小学科学教师集体备课新模式[J].科学课, 2009, (11) .

8.小学科学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 篇八

关键词:科学;研究;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079-01

引论: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小学科学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根据最新修订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了更多的研究性学习内容,研究性教学将小学生设定为科学学习的主体,通过科学研究性教学拓宽小学生的视野,提高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自主性,让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更加行之有效。

一、科学调查促进小学生主动学习

小学生科学学习是从科学调查开始的,科学调查形式多样,小学生可以进行科学调查了解自然知识;也可以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的资料,找到科学依据进行自主地科学学习。在植物科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小学生到校园里调查各种植物的种类,经过科学调查,小学生发现了很多关于植物的秘密,有的植物是灌木,有的植物是乔木,有的植物是草本的,有的植物是木本的,不同的植物的叶子、花朵、果实生长的形态完全不同。在科学调查中小学生们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了兴趣,他们自己找资料,找答案,做植物标本,写调研报告。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加密切了,过去是教师成篇大论的讲,学生被动地死记硬背,现在却不同了,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調动起来了,学生主动地学习,自行上网找答案,写报告,表现的非常认真和积极。在这样一个完整的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小学生们第一次产生了科学探索和研究性学习的成就感,这是一个很好地开端,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从根本上说,科学调查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充满了种种的悬念,小学生在科学调查中,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养成了追根溯源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学习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小学生成长很有利。

二、科学实验启蒙小学生的科学思维

小学生科学学习最重要的是要进行科学实验,每一个科学实验都是科学的启蒙。教师要从小学生的角度设计科学实验,要对科学实验进行安全评估,要保证每一项科学实验对小学生的安全保证;同时,教师在设计中还要注意实验的科学性和趣味性。现在有的实验有现成的教具,这样的实验相对要简单一些,但有的实验需要自行制作教具,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实验的完整性,实验要易于小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带有创新性的科学实验更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例如,在进行太阳、月亮、地球的研究性教学中,小学生们根据太阳、月亮、地球的位置,进行了日全食、月全食的实验,小学生自制教具,演示太阳、月亮、地球运转的情况,发现光线与影子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天体运转的自然现象。小学的科学实验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对于科学理论的验证的实验。例如,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就可以让小学生做一个关于圆周率的实验,用一个绳子测量圆形物体的周长,再进一步测量出圆形物体的直径,这样一个小小的实验让小学生很快就推导出圆周率,实验生动有趣。还有一些实验充满了悬念,很受小学生的喜欢。在进行有关植物和动物的实验中,教师安排小学生进行几个对照组动植物培养的实验,用不同的方式培养动植物得到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类似这样的实验让小学生们学会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得到了科学思想的启迪。

三、科学实践让教学更精彩

小学生的科学学习不同于其他方式的学习,科学学习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小学生通过科学实践中得到科学的认识,进而再进行科学理论方面的学习。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即便是双子女的家庭,孩子还是很娇惯的,他们很需要科学实践,这对每个小学生都是十分重要的,在研究性科学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小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要让他们懂得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固然重要,但科学实践更重要。在科学学习中,小学生进行了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性学习实践,他们通过将纯净水放在室外,观察水中的悬浮物,以观察空气中的浮尘对纯净水的污染程度;他们通过观察发现身边的科学;他们通过对云朵的观察,发现层云与气象之间的关系。在对风车的观察实践活动中小学生发现了风车的叶片与风车的转速之间的关系,在对斜坡的观察实践中小学生发现了,斜坡的坡度与滚落小球速度之间的关系。在一系列的观察实践活动中,小学生得到了科学实践的锻炼,感受到发现科学知识的极大乐趣,有了这样的实践活动,教师的教学也变得更加精彩。

9.儿科学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篇九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医学教育的方向。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客体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此,我们对儿科学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1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理论教学质量

1.1引入课堂设计概念,精心安排授课内容

上好一堂课,备课是前提,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谨安排。为此,在备课时,引入课堂设计概念,即对每堂课的授课内容,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组织。对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时间安排、媒体运用、引导启发学生以及与学生交流的时间、方式等精心设计,以明确授课内容,使其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其求知欲与探索精神。

1.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往“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已不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中,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的应用,使教学手段得到极大拓展,使课堂教学向着更具深度和广度的领域延伸,使以往的教学难点变得容易理解。如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教学中,血液动力学改变一直是教学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掌握。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将心脏的.发育、畸形改变、血液动力学改变、杂音的形成机理等,通过图片、动画、声音等,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之变得容易理解。另外,通过幻灯片、录像可以再现患儿的实际情况,解决因患儿病情变化快,学生难以观察到典型症状及体征的难题。

1.3强调启发式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以往理论课的讲授以教师为中心,每种疾病均从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按部就班地讲授,学生以应付考试为主,在启发学生思考和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做得不够。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在理论课讲授时,采用启发式教学。如在讲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时,首先给学生一个实际病例,由教师强调窒息在发病中的重要性,然后从病例分析入手,启发学生思考引起新生儿窒息的因素。讲到辅助检查时,提问学生哪些手段可用于脑损伤的检查,引导学生用已学的诊断学、放射学、脑电图等知识进行临床诊断,再根据实际检查结果,讲解不同检查手段的意义、临床应用价值及选择适用检查手段的方法,将知识纵横贯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

1.4加强英语教学,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

当今,医学技术迅猛发展,国内外医学信息及交流日益增多,迫切需要提高医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在理论课讲授过程中,应向学生介绍涉及到的专业术语及常用语,并适当安排一定课时的英语教学。如在查体与病例书写时,由教师扮演患儿家长,学生用英语问诊,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2注重实践,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能力是指将理论课所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于临床实践中,对具体临床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最后作出符合实际判断的能力。它是解决临床问题的基本保证,是临床医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在儿科学实践教学中,要将重点放在临床技能训练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2.1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以病例讨论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在见习过程中,侧重常见病、多发病的实习,如小儿肺炎、腹泻等。由教师选择病例,学生分组讨论,归纳病例特点,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并由每组代表进行分析、总结,再由教师对其发言作出评述,着重论述具体病例的临床思维和推理过程,并通过启发式提问,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适当安排专题讲座,以扩大学生视野、开阔思路。

2.2加强临床技能训练

在儿科学实践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临床技能。可先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见习,通过与儿童实际接触,对儿童生长发育指标进行实际测量及评价,加强学生对正常儿童生长发育规律的了解。通过观看录像,进一步了解新生儿的特点、母乳喂养与婴儿生长发育规律等,完成由儿科基础学习向临床实习的过渡。为培养学生收集病史、体格检查、病例书写的能力,安排模拟训练,由带教教师扮演患儿家长,对学生进行问诊训练。体格检查前,通过看录像、带教教师示教等,训练学生掌握与患儿及其家长交流、查体的技巧。之后通过实际病例,完成从问诊、查体到病例书写的全过程,并经带教教师的审阅,评选优秀病历,供学生交流、学习。小儿液体疗法中制订腹泻患儿的补液计划,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儿科医生必须掌握的临床技能之一。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每组就一病例进行讨论、确定诊断、制订相应的补液计划;各组派出代表讲解诊断依据及补液计划,教师进行总结及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锻炼了学生综合分析及作出医疗决策的能力。

10.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十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环境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验设计、数理统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回归等数据分析方法。结合本校环境科学的专业特色,本科毕业生多从事农业环境监测与评价方面的工作。从而要求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农业环境监测的特点相结合,在数据统计分析例题方面主要强调监测类数据的总结和分析,建立实用性较强的教学体系。目前,这门课程还没有适合的教材,以往教材理论部分过于强调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深奥难懂,与环境科学专业的结合性较差。因此该课程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1.强调基本理论的应用性

我们采用盖均镒编著的《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根据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特色,听取专家建议和学生反馈意见,自编讲义,引用环境科学类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提高对数据分析的实际应用性。另外对课本上面繁杂的数理统计公式进行简化式教学,主要强调公式的实际应用性,忽略复杂的推导过程。

2.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的毕业方向

根据专业特色,明确学生就业和考研这两个毕业方向。课程学习以毕业方向为指导,就业学生主要侧重学习环境类监测数据的获取和分析。考研学生则更侧重环境类实验的设计与实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学生认识到学习该门课程与自己毕业紧密联系,会激发学习热情,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为就业或考研做好准备。

3.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利用信息网络,强调课程内容的新颖性,把握环境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动向,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介绍全新研究方法的进展和前沿领域。并适当结合科研文献,分析新颖的环境类实验设计方法和数据分析方式,给课程学习注入活力。

二、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践教学是环境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实践学习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全程参与,带着问题主动学习,从而实现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我院该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主要从课堂实验、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和分析企业监测数据三部分实现。

1.课堂实验改革

实验课采用自主编制实验教材,学习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和推导。适量增加环境科学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全程参与实验设计、实验布置、实验管理和实验数据分析各环节,提高综合性实验的效果。其次,以环境实验数据为实例进行分析,实现数据的整理和深层次挖掘。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和FLASH动画仿真技术展示实际生产工艺以及环境类监测数据的获取过程,使得课堂讲解生动清晰,有效提升授课质量。

2.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

把本科学生进行分组,根据环境科学专业的师资情况,分组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大学生创新立项项目,培养学生的自主科研思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内容,并安排实验进度开展具体实验工作并分析整理实验数据,培养其创新和科研能力。

3.分析企业监测数据

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理论知识整理和分析企业监测数据,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课本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巧妙的结合。学生自主完成数据分析报告并组织报告展示,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

11.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模式;运用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通过游戏的形式能够释放儿童的天性。但是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之下,教师与家长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方面,导致儿童缺乏有效的游戏时间。同时,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起与积极性,科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要将游戏与教学相互结合,一方面为儿童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让儿童寓学于乐,在游戏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一、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模式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正确的游戏化教学观念

通过相关的调查与访谈可知,一半以上的小学科学教师认为游戏与学习之间相互对立,通过游戏并不能够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因此这部分教师几乎从来没有采用游戏化教学方式进行科学教学。这部分教师错误地理解了游戏的含义,没有意识到游戏对于儿童来讲也是一种教学,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科学教学。此外,还有部分小学科学教师对游戏化教学模式存在偏见,认为游戏破坏了传统课堂的严肃性;而其他一些教师虽然认可了游戏化教学所具有的功效,但是认为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存在困难,缺乏可行性。

(二)教师缺乏必要的游戏化教学能力

首先,教师没有掌握科学的游戏化教学方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游戏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只是负责简单的讲解规则与布置任务,自己并不参与到游戏中,导致出现了“为了游戏而游戏”的情况,对游戏化教学的效果造成影响。其次,教师没有游戏自主开发的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师运用游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游戏大部分都是通过网络、教材等渠道获得的,这种游戏并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部分教师认为进行游戏自主设计难度太大,而且不一定能够吸引学生;部分教师认为进行游戏自主开发过于浪费时间。

(三)学校科学教师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出现了学历不高、年龄较大、其他学科教师兼职的情况,导致小学科学教学的专业化水平较低。大部分的小学科学教师都安于现状,逐渐产生了职业倦怠心理。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会逐渐丧失自主精神与创造意识,加剧了教师时间操作能力的退化。

二、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模式运用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观念

首先,要正确地认识游戏与教育之间所存在的关系。教育理念中包含了教学理论与教学意识,拥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教师往往能够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大部分的教师都存在着行为与理念脱节的情况。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自身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教学观念的及时转变。小学科学教师应该正确认识游戏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明确游戏化教学的优势。其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仅仅更新教育理念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将自身的行动与理论相互结合。科学教师应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将游戏化教学模式真正运用到小学科学教学中。

(二)提高科学教师的游戏化教学能力

1.要对科学教师进行有效的教育培训

当前教师教育培训工作存在效率较低、重点不突出、观念滞后等问题,导致教师没有相关系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参考与借鉴,提高教师运用游戏化教学的能力与自信。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培训工作。对科学教师进行集中的专题培训,让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更加有效与及时的掌握游戏化教学要领。小学科学与游戏教学具有不同的特性,因此针对科学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具有特殊性,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选题要与时俱进;第二,培训要知行结合;第三,培训要强调后续调查与指导。其次,建立相关的专题网站。教育培训万丈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等特点,能够为科学教师带来极大的便利。

2.提高教师的游戏自主开发能力

首先,为科学教师创造宽松的游戏自主开发环境,让教师在进行游戏开发的过程中能够具备充足的空间与自由,为教师游戏的自主开发奠定基础。其次,科学教师应该建立科研小组,共同进行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模式的探讨与研发,通过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各自的游戏开发能力。最后,将游戏开发结果运用到实践中进行验证,通过学生的反馈、评价等对游戏化教学进行改进与完善。

(三)建立游戏化教学的发展性评价制度

发展性评价方式将评价的重点集中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与意识,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之下,现行的评价制度存在着主体、方法、形式等单一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评价也应该不断的改革与完善,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与素质作为评价的重点内容。在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中应该重视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所体现出来的创意思想、合作能力、交往能力等进行评价。因此,要转变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实现发展性评价制度的建立,真正发挥游戏化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优势。

(四)注重科学学科资源的开发

在一定程度上,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程度对课程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学运用的大部分都是传统的教科书,忽视了其他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科学课程知识与生活实践是相互联系的。游戏是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关注儿童对于游戏的需求,实现有效与科学教学的相互联系。随着专题课程资源王章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更多的学科资源被挖掘与利用,实现了教师教育视野与知识面的不断拓展,进一步促进了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模式的推广与普及。

总结

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小学科学肩负着培养儿童科学实验的重任。针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吗,应该通过游戏化教学对其进行有效地解决,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效果,让儿童能够寓学于乐,一方面在游戏中开发儿童的天性,另一方面在游戏中帮助儿童学习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李乐,刘玉倩.游戏化教学模式在“C程序设计”中运用研究与实践[J].电子制作,2013,07(87):126-127.

[2]陈圣白.小学英语游戏化教学的建构主义视角反思[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4,05:80-83.

[3]毛加宁,刘忠琦,蔡芳.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与实践——以小学科学《七色光》教学片断设计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12:127-130.

12.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十二

第一, 将组内成员合理分工, 明确个人职责

结合我校阳光教育下的七字文化“爱”、“健”、“和”、“思”、“恒”、“行”、“信”, 我将班级42人分为7个小组, 每6人一组, 组名分别为“爱之组”、“健之组”、“和之组”、“思之组”、“恒之组”、“行之组”、“信之组”。分组遵循的原则大致相同:强弱互助、男女搭配、动静搭配、高矮相当等。使每个小组中的成员各方面都比较均匀。选择有着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 选择做事细心的学生担任记录员, 选择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当第一汇报员。组长主要职责是在每一次小组合作学习中, 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 组织全组人员展开讨论交流和探究活动;记录员负责将本组的合作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第一汇报员的职责则是在小组活动结束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如果第一汇报员交流的不完善, 则第二、第三汇报员给予补充。老师要注重指导和培训, 引导每个学生尽心尽职, 增强团队意识, 使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更加有效。

第二, 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卢瑟福曾经说过:“科学家不是依附于个人的思想, 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 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 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 添加到正建立起来的巨大知识大厦之中。”在科学学习中, 我认为拥有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可以使学生心灵上获得安全感, 在精神上受到鼓舞。把学生当做朋友和知己, 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 多一些鼓励和宽容, 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 探索就会更有信心, 合作欲望就会更强烈, 课堂就会生机勃勃。

比如在《通电的线圈》一课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收集自己身边熟悉的材料, 分小组合做一个电磁铁。每个成员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我也走进孩子们中间, 加入到他们的合作学习中。大家忙乎着, 缠的缠, 接的接, 一会工夫, 喜讯传来了:“老师, 我们组的电磁铁做成功了, 吸了几十个小铁钉呢!”只见他们的小手举得老高, 铁钉一个接着一个被吸在上面, 同学们嘴里不由地发出“哇”、“真棒”的感慨。没有成功的小组在别组的欢呼声中显得有些焦急, 我耐心地鼓励他们:“别着急, 慢慢来!”他们的心这才平静下来, 又是检查电路, 又是检测电量……小组成员齐心协力, 很快就完成了, 大家都为自己的成功喝彩, 我也为大家的探索精神、学习热情而感动。

第三, 提供充足的合作时间和空间

只有亲身经历了过程, 才会有真切的体验。因此, 在小组合作中, 教师要大胆放手, 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放“活”学生的手脚, 让他们根据自己制定的方案, 去完成分工、合作、达到共同成功的过程体验。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锻炼, 才能让小组合作得更好。

如在《玩镜子》一课的教学中, 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合作探究镜子的秘密。各小组成员聚在一起, 路上、操场上、走廊上, 到处都有孩子们的身影, 他们用各种方法玩镜子, 精心进行研究。当我谈到镜子在生活中的应用时, 有的小组合作表演玩镜子的游戏, 有的小组拿着显微镜的模型解释它的工作原理, 精彩极了。这时, 一只小手举起迟迟不肯放下:“老师”, 镜子还救了爱迪生妈妈的命呢?大家先是一愣, 当听完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后, 才明白了其中的科学道理, 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望着学生兴奋、激动、神情专注的小脸, 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第四, 激励小组合作竞争

少年儿童自尊心特别强。章太炎先生说过:“人心之智慧, 自竞争而后生。”竞争能引发人的内驱力, 竞争有助于智力的超长发挥, 合作则可集思广益, 取长补短, 促进思维。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创设竞争的氛围, 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竞争, 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把学生引到实践中, 迸发出学生新发现的火花。在这样一个环境下, 学生必能你追我赶, 共同进步。

四年级下学期, 我组织学生搞小发明、小创作竞赛, 要求以组为单位合作。大家纷纷行动起来, 先讨论做什么, 然后就开始剪的剪、贴的贴、折的折……只看到大家忙碌的身影。到作品展示的时间了, 哇!一件件精致的作品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有转动的三球仪、有用橡皮泥做的颜色各异的星座模型图, 有美丽的彩虹……学生都争着观看其他小组的作品, 不时发出赞叹声。我组织全班学生当评委, 还评选了“最优创意”小组, 看着学生开心的表情, 作为老师我非常高兴。

小组合作学习中, 老师的作用是起决定性的, 如果老师发现有的小组长不能胜任本职工作, 老师则要及时做出调整;如果有的小组方向不明确, 管理比较混乱, 老师则要及时给予指导;如果发现有的同学在组里不合群, 不太喜欢参与发言, 老师也要及时地帮助解决问题。总之, 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减轻老师的工作压力。

上一篇:困难是朋友下一篇:圣诞节黑板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