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庆节的习俗主要有哪些(精选11篇)
1.关于国庆节的习俗主要有哪些 篇一
芒种时节的习俗有哪些
芒种打泥巴仗习俗
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打泥巴仗节。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
芒种煮梅习俗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芒种时节的由来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芒种时太阳到达黄经75°。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播种、下地最为繁忙的时机。
我国古代将芒种节气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时至芒种,四川盆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中稻、红苕移栽接近尾声。大部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诗句,生动的描绘了这时田野的秀丽景色。到了芒种时节,盆地内尚未移栽的中稻,应该抓紧栽插;如果再推迟,因气温提高,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产量必然不高。红苕移栽至迟也要赶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过迟,不但干旱的影响会加重,而且待到秋来时温度下降,不利于薯块膨大,产量亦将明显降低。农谚“芒种忙忙栽”的道理就在这里。
二十四节气芒种的内涵寓意
1、麦粒接近饱满
“芒种”的意思是麦粒上长出了尖尖的芒刺,表示麦粒接近饱满,有待成熟,预示丰收。农业专家提示说,芒种时节是农业生产最繁忙的季节,各地群众要抓紧时间进行抢收抢播和田间管理,勤施肥,确保粮食生产好收成。
2、农事繁忙的节气
芒种节气是很忙的节气。陕西,甘肃、宁夏是“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广东是“芒种下种、大暑莳(莳指移栽植物)”。江西是“芒种前三日秧不得,芒种后三日秧不出”。贵州是“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福建是“芒种边,好种籼,芒种过,好种糯”。江苏是“芒种插得是个宝,夏至插得是根草”。山西是“芒种芒种,样样都种”。“芒种糜子急种谷”。四川、陕西是“芒种前,忙种田,芒种后,忙种豆”。
3、气温攀升,进入梅雨时期
“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种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很接地气的含义吧,可这个节气,从气象的角度来看,太不安分了: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常见的天气灾害有龙卷风、冰雹、大风、暴雨、干旱等。
2.产前检查中的主要测量内容有哪些 篇二
产前检查中的主要测量内容:
测量身高、体重:孕妇在妊娠过程中,体重可能会增加10~12公斤,妊娠晚期体重增加比早期明显。通过体重的变化,了解胎儿发育的情况。异常的体重增加,提示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可能。
测量腹围、宫高:可了解胎儿的成长情况,如异常增大则提示有羊水过多或有双胞胎可能。
测量血压:根据孕妇的基础血压,如果发现收缩压超过140毫米汞柱,舒张压升高超过90毫米汞柱,可伴有水肿、蛋白尿和头晕等症状,这就是并发了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妊娠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常常会影响孕妇和胎儿的健康。为此,在产前检查时必须严密观察血压情况,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早防治,避免疾病发展。
骨盆外测量:了解产道情况,判断能否自然分娩。
贫血检查:在怀孕的早、中、晚期均要进行。通过检查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可以了解身体内造血情况,使孕妇能有意识地补充相应营养物质。一般孕中期血色素在110克/升、孕晚期在100克/升以上时为正常。
尿糖、尿蛋白检查:通过尿蛋白的检查,了解孕妇肾功能情况,用来早期发现占孕产妇死亡率前几位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通过尿糖检查,早期发现孕妇隐性糖尿病,以便给予相应的生活指导,使孕妇和胎儿顺利度过整个孕期。
乙型肝炎病毒检查:当孕妇乙型肝炎抗原阳性时,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风疹病毒抗体检查:用来了解孕妇对风疹病毒感染的免疫状况。因为,怀孕早期的风疹病毒初次感染对胎儿有极大的危害。
根据需要进行的检查:检查血糖、血沉、血小板、出凝血时间。羊水分析:属特性检查,有助于诊断胎儿先天性疾病。心电图:了解孕妇的心脏情况。
进行详细的产前检查是十分必要的。
3.关于大年初二习俗及禁忌有哪些 篇三
大年初一、二忌洗衣,传说这两天是水神生日,因此忌洗衣。
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带手或伴手。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女儿回娘家忌回门礼为单,由于传统上认为单数不吉利,女婿带回娘家的礼物必需成双。
不但如此,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大年初二,孩子们都会提着鲤鱼灯去讨个好意头。
大年初一为四时之始,人们以早为贵,早有所成,一切占先。人们早起后,早鸣鞭炮,早开福门,早迎财喜神,早出门叩节拜年。过了“四始”日,人们就不再讲究“早”字了,故有“大年初一起五更,大年初二日头红”的说话。
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
大年初二
明天就大年初二了,相信大家对大年初二习俗都不陌生了,在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其实,除此之外,大年初二习俗还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习俗。
习俗一:回娘家
回娘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回娘回娘家只吃中午饭,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女儿回到娘家,如果家中有侄儿,当姑姑的必须要给侄儿红包。回娘家并不只是在大年初二,也有一些地方定在正月初三。在中国陕西、河南等一些地方,甚至有六月六回娘家的习俗,是与收麦打场的季节相关,俗谣云:“收了麦,打罢场,谁家的闺女不看娘。”
习俗二:吃开年饭
回娘正月初二谓之“开年”,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走亲访友。韶关沙田一带杀生鸡开年,取生气十足的意思。在饮食习俗方面,正月初二这天的中午饭称“开年饭”,菜式多样,皆取吉祥寓意。鸡是少不了的,烧肉取“红皮赤壮”(身体健康)之意,炒饭取意“大显身手”;猪(舌)取“大利”之意,还有生菜,取意“生财”,蒜喻能写会算,葱喻聪明,韭喻长长久久等。芹喻勤劳刻苦。初七人日吃七样菜,上列几种均在其中。
习俗三:祭财神
回娘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习俗四:“初二面”
回娘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二面, 初二的面讲究也不少。据说,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称为冷汤。现今人们一般都打个卤儿或者炸点酱做成打卤面或者炸酱面。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过,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风俗。
4.鸡年的习俗有哪些 篇四
大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为防招惹口舌是非,各人均不出外向亲友拜年,只留在家中祭祀神明。如一定要外出拜年,可放一道化口舌符袋于身上,以化解口舌。
有一些农村和城市,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动刀或剪刀的习俗。
大年初三习俗
1、安睡迟起
因为自大年三十除夕夜到初二期间大伙大多都守夜劳累,所以到了初三这天便可以安睡迟起,好好调理调理身体,养足精神,以备新年里精神抖擞。
2、烧门神纸
古代的人们到了大年初三这天会把过节的松柏枝及所挂的门神等一起焚化,表示年过完了马上要开始经营生意了。所以有句俗谚说“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3、老鼠娶亲
根据我国古代的传说,大年初三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相传入夜后,就必须早早熄灯就寝,让老鼠家族们举行婚礼,并在家中各处撒盐与米,意思是要与“老鼠分钱”。
4、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5、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6、羊日
5.除夕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篇五
1、年夜饭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2、不汲水
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3、祭祖
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违禁词已过滤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4、压岁钱
用铜钱要大钱、新钱,再用红绳穿成各种形状。有的穿上百枚铜钱,取其“长命百岁”之意;有的则穿成鲤鱼、如意、龙形等吉祥形状,取“钱龙”、“钱余”之意,以期带来吉祥如意。有的地区还有送“压岁果”的习俗。除夕夜,长辈会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边,取“吉利”寓意来祝孩子来年大吉大利。
5、踩岁活动
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6、守岁
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习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7、开灯睡觉
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除夕整个晚上,家里一般都不关灯,特别是供养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关灯。
8、忌打碎器物
除夕还有忌打碎器物的习俗。民间认为如果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则意味着新一年会有“破运”。有时不小心在这天打碎杯盘,长辈会抓紧用红纸包起来并口念“岁岁(碎碎)平安”等吉祥语来补救。民间认为,将红纸包起来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灾难。所以,人们在除夕这天为了博个好彩头,都会慎言谨行,以求得一个吉祥如意年。
9、贴春联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
10、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11、贴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12、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13、零点必须回家
团圆的年夜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吃完,一家人就会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或者到亲戚家串门聊天,但必须在零点前回到家。一到零点,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岁”,当钟表的指针走过12点后,人们就会燃放早已准备好的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14、燃爆竹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除夕禁忌
1、忌倒污水、倒垃圾
据说,随意乱倒污水、垃圾,乱丢杂物,随地便溺的话,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如果神灵恼怒的话,就会降祸到人。
2、忌剩下浆糊
腊月里贴窗花、对联剩下的浆糊不能留,一定要处理掉,以免来年的日子越过越糊涂。
3、进餐忌讳有人来串门
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4、不能动“鱼”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5、忌过早睡觉
守岁,其实就是在除夕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守岁”的意思是要守住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6、零点必须回家
团圆的年夜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吃完,一家人就会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或者到亲戚家串门聊天,但必须在零点前回到家。一到零点,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岁”,当钟表的指针走过12点后,人们就会燃放早已准备好的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7、灯长开不关
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不论是否守岁,屋里的灯都不要关,要彻夜不灭,寓意来年前途光明。
8、吃饺子不能说话
到晚上11点左右,开始下饺子。第一锅饺子出锅之后,却不能吃。饺子一出锅,还是和小年夜一样,先得摆供台。与此同时,由长房长孙挑鞭,次子点火,在自家的大门外燃放爆竹。一挂鞭放完,全家进门,按照大小依次给长辈磕头,然后开始吃饺子。吃饺子的时候不许说话,不许矗筷子,即使自己已经吃完了也不能随便站起来离开。
9、忌开箱柜
不少地方讲究从除夕这天的太阳落山到第二天春节太阳升起之前,忌开箱柜,以守住财物。
10、忌吃药
正在服药的病人,如果可能,最好是暂时停药,家里年前煎过的药渣也倒掉,不要留下;据说这样才有利于来年的身体健康。
11、忌晒衣
在除夕洗衣服晾衣服就是一大禁忌,据说鬼神会在除夕夜缠身在晾衣绳上,从而会带来厄运。
12、不汲水
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13、不可说不敬之语
许多地方也称除夕夜叫“吉祥夜”。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如果吃饱了不想要,不能说“不要”,而是说“有了”;如果个别茶果吃完了,要说“吃兴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说“没有了”……这些吉利话是人们的“除夕功课”。
14、忌打碎器物
除夕还有忌打碎器物的习俗。民间认为如果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则意味着新一年会有“破运”。有时不小心在这天打碎杯盘,长辈会抓紧用红纸包起来并口念“岁岁(碎碎)平安”等吉祥语来补救。民间认为,将红纸包起来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灾难。所以,人们在除夕这天为了博个好彩头,都会慎言谨行,以求得一个吉祥如意年。
除夕祝福语2022
1、朋友总是心连心,知心朋友值千金;灯光之下思贤友,小小短信传佳音;望友见讯如见人,时刻勿忘朋友心。祝新春愉快!
2、我不会像孙悟空一样有筋斗云,但可飞到你身边!我会像魔术师瞬间转移,但我可以花一毛钱给你送祝福:祝你新年快乐,事事顺利!
3、串起火红的中国结;挂起吉庆的红灯笼;燃起响亮的长鞭炮;发送真挚的短信;传递诚心的问候:祝快快乐乐过新年!
4、酒:倒在杯里象水,喝进肚里闹鬼,走起路来绊腿,回到家里吵嘴,爬到床上阳痿,第二天起来后悔,春节你喝了没有?
5、你要敢春节不快乐,我就把你脸打成彩屏的,脑袋打成震动的,耳朵打成和弦的,全身打成直板的,再郁闷打成折叠的,要还敢就打成二手的。
6、玫瑰是我的热情,糖果是我的味道,星星是我的眼睛,月光是我的灵魂,一并送给你,我的爱人,新年快乐!
7、快过年了,灯笼红红火火,鞭炮热热闹闹,人人高高兴兴,处处欢欢喜喜,愿你平平安安,拥抱开开心心,奔向幸幸福福,享受甜甜蜜蜜!
8、相恋的时候最甜蜜,相知的时刻最开心,相守的时分最幸福,相依的时间永快乐,除夕,亲爱的我爱你,愿一世相依,一生相守,相恋相知一辈子,除夕快乐!
9、值此新年到来之即,我只有一句话要告诉你:今天早饭我没吃,中饭我也没吃,下班后我去找你!准备好银子!
10、流行拼房、拼车、拼饭、拼玩。我也顺应潮流,给你送个祝福大拼盘,就让快乐好运幸福美满一起拼个祝福给你:新年祝你一切如愿
11、春节到,问个好,愿你开心困难少;青春驻,不变老,全家天天呵呵笑;儿女孝,幸福绕,忧愁全部上云霄;健康在,收入高,幸福生活乐逍遥。
12、红旗高扬喜笑盈,梅花绽放新年情。烦事旧尘一扫光,携上快乐向前进。富裕道路来引领,英姿飒爽焕然新。金光大道在眼前,奔向灿烂朝阳迎。祝你春节快乐,勇往直前!
13、人这一辈子,怎么都是过,冬天别嫌冷,夏天别嫌热,有钱别装穷,没钱别摆阔,与其皱眉头,不如偷着乐。好友常惦记,一生乐呵呵!
14、爆竹加快了回家的步伐,春联凝聚了幸福的心愿,笑脸流露出团圆的喜庆,饺子包裹着快乐的味道。除夕到了,迈着幸福的步伐,沐浴喜庆的味道。
15、春节提醒:少喝杯酒多饮茶,少吃油腻多吃菜,少搓麻将多歇息,少开空调多通风;冬季晨起跑跑步,晚上温水泡泡脚,身体倍棒少进医院,健健康康过大年!
16、母爱如山,为我遮蔽了岁月的风风雨雨;母爱似海,为我承受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妈妈,我用一生都无法补偿您!祝您新春快乐!
17、爸爸,您的生命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并象夏天的太阳一样火热,有着秋天枫叶一般的色彩,时值霜天季节,也格外显得神采奕奕。祝福您,永远安康!
1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瑞雪喜降,大地披银,阳光虽好,寒气仍重,望您冷暖多保重,身心康乐迎新春。
19、不赶早,不赶巧,祝福来得刚刚好。不送金,不送银,轻轻送句除夕好。猴年的钟声就要敲响,鞭炮就要点燃,祝您事业好感情好家庭好身体好!
6.新疆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篇六
新疆以维吾尔族人居多,所以新疆春节习俗也就以维吾尔族习俗为主。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男女青年要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玛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烤包子、拌面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新疆人怎么过年?
开斋节是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共同欢度的节日,也是我国回族人民的年节。时间伊斯教历的十月初。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意译。在我国新疆地区,开斋节称肉孜节,“肉孜”是波斯语,意为“斋戒”;有的民族称开斋节为“尔德节”,“尔德”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节日”。
每年伊斯兰教历九月,称为斋月。封斋的天数有时为二十九天,有时为三十天。斋日期间,穆斯林们在日出之前都要吃好封斋饭。日出之后的整个白天,无论怎样饥饿,不准吃一点东西、喝一口水,平时抽烟折人也要暂时戒烟,谓之封斋(或把斋)。
此外,还要求穆斯林在斋月期间禁房事,克制一切私欲,断绝一切邪念,以示笃信真主安拉。小孩和老弱者可以不封斋,妇女在经期中也可以不封斋,但要节制饮食,绝不能在公开场所吃喝。有病、赶路的人可以不封斋,但日后要补斋,不能补的以交纳财物作为罚赎。到了晚上,当封斋将要结束时分,清真寺开斋的钟声当当响起,情况就与封斋时完全不同,人们可以饮食说笑,左邻右舍可以团聚一桌,甚至行路的陌生人感到饥饿时,随便走到素不相识的人家,都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招待。
开斋节的庆祝活动,盛大隆重。早在开斋节到来之前,人们就粉刷房屋,打扫庭院,理发洗澡等。青年男女常常选择节日期间举行婚礼。
新疆的春节从小年(腊月二十三)算起,春节时家家必定要挂上红灯笼,贴上红色的窗花,贴对联,放眼望去,红彤彤的一片。
家家户户都要供奉甜食送灶王爷,除夕包完饺子,准备好晚宴,全家围炉吃年夜饭,新疆土话把这叫装仓,主要以手抓羊肉为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年夜饭的花样也多了,有的家庭会做一桌丰盛的菜,还有的家庭也会选择去酒店吃年夜饭,不过不管怎样,这顿年夜饭可一定要吃饱,新疆的***俗认为如果装仓装好了,这一年都不会挨饿。
年夜饭过后,家家的茶几上,都会一层层的摆放维吾尔族特色节日美食--金黄色的馓子,葡萄干、杏干、巴旦木、无花果等干果更是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水果之乡”新疆,色泽艳丽的干果是年节茶几上不可缺少的零食。初二出嫁的姑娘回娘家,过了初十就要准备包元宵,一般要热闹到阴历二月二才算过完年。
“吃”应该算是新疆人过年的一大看点,大年三十一过,亲戚之间就要开始挨家挨户地吃。从初一一直能吃到初十。
凡遇到过年,新疆人就会忙忙碌碌的做“吃头”,最忙活的就是“蒸年馍馍”和包的“冻饺子”和“炸油货”(油果子、油饼),在整个“正月”里,新疆汉族人家主食几乎都是“饺子栽桩”(即新疆土话----饺子唱起了饭食中的主角),从初一到十五期间,去十户人家拜年,就有八户人家炒菜“下饺子”招待客人。而这饺子都是提前包好“冻”下的。
新疆人在正月里招待拜年的客人时,主食上“冻饺子坐庄”的原因:1,有备无患。2,减少浪费。3.经济实惠。一般情况下人们在过年期间虽然个个都是“吃的酒足饭饱”,到人家拜年时往往面对主人的盛情,不吃不行,吃又吃不下。
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各种文化渗透。现在生活在新疆的汉族人都很喜欢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古尔邦节和肉孜节,他们认为这两个节日非常热闹。
同样近年来许多维吾尔族也喜欢过春节了。农历新年时他们也会穿上盛装走亲访友,以示庆贺。尤其要备好抓饭待客。
7.冬至习俗有哪些 冬至节习俗 篇七
冬至的7大习俗:冬至的习俗有哪些? 冬至的习俗:古代传统习俗
1、祭祀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2、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冬至南北地区的传统饮食习俗
1、北京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2、南方饺子
8.秋分的传统习俗有哪些介绍 篇八
秋祭月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北京岁华记》记载北京祭月的习俗说:“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北京祭月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就是“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此即民谚所说“男不拜月”。
竖蛋
秋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
候南极
古时把南极星的出现看成是祥瑞的象征。因而历代皇帝会在秋分这日早晨,率领文武百官到城外南郊迎接南极星。
因为我国生活在北半球,因而南极星(也称“南极仙翁或老人星”)南极仙翁一年内只有在秋分之后才能见到,且一闪而逝,极难见到,春分过后,更是完全看不到。
南极仙翁又称南极真君,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老寿星,为元始天尊座下大弟子。因为他主寿,所以又叫“寿星”。
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送秋牛
秋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
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粘雀子嘴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放风筝
秋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秋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
秋分养生小知识
饮食以清润温润为主
入秋后,天干物燥渐现,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以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
需要提醒的是,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凉燥,而白露的“燥”是“温燥”,因此,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种花色多样,其中藕、荸荠、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苹果、葡萄、百合、银耳、柿子、芝麻、蜂蜜等,都是此时调养佐餐的圣品。
多走走赶走抑郁
秋令时节,若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还可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
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出汗不多的项目,如散步、跳舞等。如此既可以得到锻炼,又可以避免寒气通过毛孔进入人体。
宜早睡早起
秋季昼夜温差大,易邪气入体,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秋季夜愈深,寒气愈重,寒气很容易入侵体内,给以后腰腿疼痛埋下隐患,还会导致咳嗽等疾病。秋日清晨气温低,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增减衣服。在锻炼时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应等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外衣。尤其是老年人外出运动更要注意早晚温差,以免受凉。
常笑宣肺
秋分养生起居调摄也很重要。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人们的情绪未免有些垂暮之感。这时,应保持神志安宁,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不同程度的笑对呼吸器官、胸腔、腹部、内脏、肌肉等器官有适当的协调作用。
秋季穿衣要冻也要捂
添衣也不要过多过快,以使人体有抗御寒冷的能力,所谓“春捂秋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儿童和老年人体质较弱,不同于青壮年人,对冷的敏感性较高,在秋季尤其要注意衣服的增减,早、晚应多穿些衣服,避免受凉感冒。特别要注意让脚保暖,别让脚部仍处于夏天中——光脚穿凉鞋,这样很容易着凉,引起肠胃不适,甚至由此招来感冒。除了白天让脚暖和外,晚上回来用热水泡一会儿脚也很不错。
秋分谚语
秋分有雨来年丰
秋分有雨来年丰的意思是说秋分节气的时候若下雨,第二年会有一个好收成。民间这样的俗语有很多,都是经过历年大家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因上口好记而流传至今。
相反如果秋分节气这天没有下雨,那么第二年的收成就不怎么好。这是古人长期经验的总结,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准确率还是比较高的,农村的老人都是比较相信的。
秋分日晴,万物不生
从俗语字面的意思是说在秋分前后如果是大晴天,或者是秋分没有降雨,那么接下来就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会降雨,也就是说会是在冬季出现旱情。
这个时候天气开始转凉,降雨量也不太大,秋分的时候如果是晴天的话,那么很久的时间都会是干旱,所以后边万物可能不生。
这一句农村俗语就是针对农作物收获的,说的也是过去人们没有天气预报,根据一些经历总结而得出的一些生活经验,也蕴含着一些生物地理的知识。
秋分不宜晴,微雨好年景
例如“秋分不宜晴,微雨好年景”,意思是说在秋分节气是宜雨不宜晴的,如果秋分节气这天下雨了,那预示着这一年的年景很好。
另外还有“秋分半晴又半阴,来年米价不相因(米不贵)”,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在秋分节气如果是阴雨天,那么来年的粮食就会大丰收,自然米价也就不贵了。
其实古人期盼在秋分节气的时候下雨,并不是说来年就一定会是风调雨顺了,这不过是把秋分节气下雨当作是一个好兆头,表达了农民对于丰收的渴望。
秋分出雾,三九前有雪
这句俗语就是说如果在秋分之时就下起了雾,那么大家就要提前注意了,天气会急剧变凉,冷天会到来早很多,而且三九之前就有可能会下雪。
9.大年初一的习俗有哪些 篇九
祭全神
这里所说的祭全神,既指院中神棚的全神,也包括室内外平常有固定位置的神口。供品、香纸等祭祀品准备好后,全家就开始祭神。首先要在院中全神像前点纸,再到正房中堂祭祀,祈求一年全家平安、五谷丰登,或祈求老人病体痊愈、儿女升学、经商发财。开始时,由一男孩或男主人点响鞭炮,一边响着鞭炮,大家一边焚纸祷告。每到一处,全家跪拜,放炮人还要补充磕头。一直把宅神(土地神)、门神、门外路口的路神都祭拜一遍,大年的神圣祭典才算完毕。古时有初一清晨到村外路口迎接神仙下凡的活动。湖北武汉地区曾有初一清晨首先开门出行,对吉神方向祭拜后再回来祭祀全神的习俗。除夕要迎神敬神,初一早上是最隆重的迎神祭神。
拜年
祭神后,要为长辈、兄嫂叩头,然后成年人都要去同祖同宗人家拜年。有些大家族,拜年时往往成群结队,同辈人一起串家进户,门里门外都是磕头拜年人,场面十分热闹喜庆。被跪拜的长辈就要拿出糖果、香烟或端起酒杯给晚辈用。有的小辈人拜年任务很重,到哪儿也是匆匆行礼之后快快离开,赶到另一处去磕头。拜完同宗近支再拜远支,然后再拜同街同村异性长辈、亲戚、朋友及朋友的父母。改革开放以来,大年初一拜年习俗基本保持着,但拜年的范围有所减小,有的只拜同宗,有的只拜近支了。古时宗族都有家谱,人们还要到宗祠去行祭礼。现在少数地方仍有祠堂,大年三十这天就开始上香,直到正月十五才停止。
关于拜年的来历,相传唐太宗发现一些大臣之间有矛盾,但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解决。魏征出主意说,让大臣们元旦互相拜年就好。他便按这个主意下令大臣们元旦早起互相拜年。开国功臣尉迟恭和程咬金不睦,二人通过拜年互相道歉,便和好如初了。从此大臣们年年互相拜年,民间受到影响也便拜起年来。事实上,自古中国人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过年过节都要跪拜长辈、兄嫂。跪拜礼,是中国人眼里最为庄重的礼节。见面互相作揖,则是一般性礼节。过年跪拜神灵、先祖、长辈,在当今这个时代,只是表示了尊重程度之高,也不一定是什么落后。
吃饺子
除夕下午或晚上包好的饺子,初一早起祭神拜年之后就下锅,也有的祭神之后先煮饺子吃了再出去拜年的。头一锅煮好后,首先要盛在碗中去上给神灵,放好饺碗也要磕头,这是起五更大祭祀的继续。然后端给老人,再全家同吃。在饺子中放铜钱、钢蹦或其他东西,谁吃到谁有福、一年顺利。这个习俗至今还保留着,但也有人把钢蹦吞了下去,造成危险事件。
北方初一的饺子、南方的糯米糕团,是人神共用的特定食品。从家庭角度说,这是每个人的一种神圣权利。如果家中有谁过年未能赶回,也要留上一碗等他回来再吃。
祭祖
元旦祭祖也是古风。正月初一吃完饺子就要上坟祭祖。
如果家中、祠堂中有先人牌位,祭神后祭祖很方便。但许多地方不在家中设先人牌位,同祖同宗的男人们都要到野外祖坟上行祭。一般是烧化香纸,放上初一的饺子、点心,大放鞭炮。烧纸时要嘟嚷给先人:过年了,来吃饺子,你的银钱要收好,要保佑我们后辈人健康、富裕、子孙绵绵。这和清明、中元、十月一的祭祀相比,多了大年初一的饺子和鞭炮。村中喜欢放大炮的人,往往在上坟时过一回放炮瘾。但现在天气干燥,如何防火也成了现实问题。也有个别地方是在腊月二十三或除夕下午上坟,说是迎接已故先人回家过年。还有的是正月初三上午上坟,为已故先人庆贺新年。
压岁钱
压岁钱原先叫厌胜钱,也叫花钱。厌胜,就是抗拒鬼神的。压岁钱曾经是汉代的五株钱,后来是各朝代的铜钱,民国后渐渐用纸币。长辈把它作为吉利品、避邪物和玩赏物交给孩子们,希望能保护他们身心健康、安然成长。这是长辈对子孙们的祈愿,也是尽到自己的家庭防后义务。压岁,意思是压祟,压住鬼祟。一般把压岁钱和糖果同时交给孩子们享用。此时可以形成家庭老少一起共享天伦的欢乐场面,进一步增加过年的团圆吉祥气氛。宋代时,还出现了压岁盘,盘里放有压岁果子,专让孩子们享用。
进人市场经济时期,人们手中的人民币也多了起来,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过年放鞭炮十分盛行,给孩子压岁钱也越来越多,少则一二百,多者上千上万,原来意义上的保护少儿平安成长内容变了味,被解释成孩子上学小饭桌钱、买书本钱,鼓励孩子将来考名牌大学的储备。这貌似好心,出手大方,使压岁活动出现实用主义、金钱崇拜的不良倾向。小孩们用压岁钱去玩游艺机、赌博、过网瘾更是误人岐途。大多数家长会把孩子的压岁钱没收存放,防止他们丢钱乱花钱,养成不良习惯,这样做还是很明智的。也有些利益关系,借过年给有权者的孩子压岁钱以进行物质报答或变相贿赂,这更使压岁钱产生了铜臭味道。
接财神
大年初一清晨,广州、香港风俗有“派财神”。有人挨家挨户送红纸木印的财神像,口中念念有词:“财神到,主人多财宝;财神到,主人大发财。”那时无论商店住宅,只要有敲门声,无不开门接受,给予一两角钱封包。
我国自古相传,财神爷的诞辰是正月初五,所以旧式商店,多在年初四晚宴盛宴伙计,半夜放爆竹,设三牲于财神位,并于拂晓出门接财神。最早一家接到财神符的,要给钱接归,贴在财神座下为吉利。清早在路口摆设性礼,金锣爆竹以迎神,叫做“接路头神”。接路头神必须早,怕别人接去也。粤、港旧俗均祀“五路财神”,所谓五路,当指财神来自东、西、南、北、中五路。但明清年间苏州人却把元末抗楼英雄何五路当做财神爷,后来就以讹传讹,称之为“五路财神”。
发财大蚬
正月初一起清晨,广州街头,小贩沿途叫卖:“发财大蚬,买发财大蚬……”声不绝耳。蚬分白、乌、黄三种,白蚬多生于海,黑而色润者名乌蚬,黄而明净者名黄蚬,黑、黄二蚬多产于江,黄舰又称黄沙大蚬。这么多种海鲜,人们为什么选择吃蚬呢?现代人大都不知。原来“蚬”与“显”同音,清代以前考科举,进而当上一官半职就叫做“显”。吃蚬,是希望能够出人头地。尽管民国成立,科举废除,无举人进士可中,但发财机会人人想有,故吃规风气仍然盛行不衰。
贴春联
过年时家家户户在门上贴春联和贴门神。已成为我国民间一种相传已久的习俗。我国第一副春联是五代时期孟超在桃符上题写的两句诗:“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贴春联风行全国始自明朝。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曾下令在新春之日,公卿将相之家,门上都要贴春联一副。起初,只有官宦人家贴春联,不久,一般平民百姓也纷纷效仿起来,以增加节日气氛。自此以后,贴春联成为我国人民过年的一种风俗习惯。
门神的来历
门神,是我国民间俗神。在古代,人们除了在门桃符来镇宅驱邪外,还会贴门神在门上,希望威风凛凛的门神保佑家宅平安。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大门两边,后来人们画门神像贴在门上。
被民间奉为门神的人物,有传说中专门驱邪捉鬼的神茶、郁垒和钟馗;有古代名将孙腆、韩信、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秦琼、尉迟恭、薛仁贵等;还有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春节贴门神反映了人们祈望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这种习俗在民间至今仍盛行不衰。
倒贴“福”字的由来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从未改变。在古代,人们相信人间的幸福掌握在福神手里,要想得福,须向福神祈求。
福神是何许人?自古以来有好几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是:福神就是天官。这种说法源于道教。道教提倡“三官”信仰,“三官”即天官、地官、人官。传说天官负责赐福,于是人们就把天官作为降福人间的福神来供奉,家家户户都贴一幅“天官赐福”图。
和挂桃符、贴春联一样,过春节贴“福”字在我国也是由来已久的习俗。除了正常的贴法外,人们还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或“福运已到”。
这种做法,有人说从明初开始;有人认为源于清代的恭亲王府。
近年来,倒贴“福”字在各地蔚然成风,有民俗专家认为,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宜倒贴“福”字,在古代,人们通常只在柜子、水缸和垃圾箱上倒贴“福”字,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一直来到柜子里;水缸和垃圾箱里的东西要倒出来,倒贴“福”字,是避免把福气倒掉。大门是家庭的出人口,这个地方的节日布置要庄重大方,所以“福”字要正贴,不宜倒贴。
年初一不扫地
年初一照例是不动扫帚的,据说可以聚财。到了年初二起才扫地,也都要从门口往里扫,意谓招财进宝。
吃五果汤
春节那天,天还没有亮,老人们就已经起来整装。天亮了,孩子们起身洗脸,穿上新衣,把“压岁钱”套在头上,垂在胸口,向爸妈请安,再吃“五果汤”。五果汤,是用薏苡、芡实、豆粉、龙眼干、莲子,入锅煮熟,加上白糖就好吃了,有的用柿子代莲子,那就有六种不同的东西。还有一种习俗是年初一清早饮莲子桂圆茶,吃甜年糕,取甜甜蜜蜜、连连高升之意。
行大运
大年初一,阳江人一大早就去郊游。有的绕着村边,有的围着田园,有的循着屋宅走圈圈,叫做“出行”,俗称“行大运”,希望在新的一年中好事常来,万事胜意。正月初二谓之“开年”,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只牲、核把、煎堆等礼品,携儿带女去串亲访友。
年初一吃斋
正月初一是鸡日,是日不杀鸡,家家食斋。大年初一只用斋菜和清茶。以茶祭祖在年初一,是必不可少的,表示一家清廉,对得住祖宗。上贡的水果有寓意平安的苹果,有寓意招财的香蕉,有寓意大吉大利的橘子,有寓意和睦的禾碌(袖子)。
传统上斋菜素食,俗称“罗汉斋”,斋菜用绍菜、木耳、粉丝、虾米制成,也有些人家会蒸腊味,但起筷时都要先吃斋。从科学角度来说,初一吃斋对身体也有好处,皆因年只十晚上的团圆饭佳肴太多,如果年初一还是大鱼大肉,很容易消化不良,这天就要清理一下肠胃,在接下来几天再战饭局。
10.冬至有哪些习俗 篇十
立冬不算冬,冬至到来,才是真的冬。12月21日将迎来2016年的最后一个节气——冬至。这是一个寒冷的节气——因为我们即将开启“洗澡靠勇气、洗衣靠毅力、起床靠尿意”的模式,想想身体就一阵的哆嗦;这也是一个温情的节日——因为我们离新年更近了,与家人共聚的日子也不远了,想想心情又止不住的激动。
无论此时的你是在哆嗦还是在激动,小编先为你送上一份冬至的习俗大餐,愿你能从那些久违的民俗中感受一缕冬的温暖,从那些熟知的美食中嗅到一丝家的味道。
冬至民俗,“数九”祭祖文化多
一岁一“冬至”
冬至,俗称“冬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在古代,冬至被当作一年中较大的节日来过,并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后来,人们在这个时候常用糯米粉做“冬至圆”,同时为了区别后来春节前夕的“辞岁”,人们称冬至的前一天叫“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开始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数上九天是一九,再数九天是二九,以此类推,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在古代,入九以后,文人墨客喜欢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祭天祭祖
冬至还是一个传统的祭祀之日。据说,唐宋时期冬至就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则要向父母尊长祭拜;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明、清两代的冬至日,皇帝要举行祭天大典,谓“冬至郊天”;现在很多地区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冬至,有着两千五百多年的古老文化。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有关冬至所流传下来的美食佳肴有很多,那你知道这些饮食习俗背后的传说吗?
冬至食俗,味美传说更美
饺子——“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辞官回乡后,看到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因而命其弟子搭台筑灶,把羊肉和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吃。人们吃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便称“饺子”。馄饨——“冬至馄饨夏至面”
北京人吃馄饨驱灾辟邪:相传,汉朝为了平息与匈奴的战乱,希望能够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所以在当时,老百姓把匈奴部落中两个罪大恶极的首领浑氏和屯氏取谐音叫做“馄饨”,用肉馅包成角儿,恨以食之。
江浙人吃馄饨忆西施:相传,春秋吴越争霸时期,吴王夫差因吃腻了山珍海味而导致没有胃口,西施进厨房为他做了些小点心,并用畚箕盛给夫差吃。夫差吃后高兴问道,这是什么点心?西施心里想,这昏君每天混沌不开,便脱口而出应道:“混沌”。于是,为纪念西施的美貌与智慧,江浙一带的人将馄饨定为冬至的美食。汤圆——“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早在明、清时期着一习俗已经形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史料有正式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这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羊肉——滋补驱寒
山东滕州沿袭这一食俗,冬至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寓意驱除寒冷。相传,汉高祖刘邦在 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赤豆糯米饭——防灾祛病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11.秋分节气的习俗有哪些 篇十一
秋分立秋社
古人立社,原本是为了春天祈祷农事顺利举行的祭祀,后来倡导“春祈秋报”的做法,于是在秋分节气之际又设立秋社,如同拔楔最初只有上巳节(三月三日)的春楔,如兰亭曲水流筋等,后来春秋两季的佳日,都借以举行游戏活动,于是又有了秋楔。大概民间认为春季农事即将开始,祭祀可以祈祷农事顺利,而秋季耕作结束,便应以举行祭赛来表达感恩之情。
唐代以来,秋社的日期,各地都不相同。如安徽贵池在八月上旬,重庆万县以八月十五日为秋社,江苏通州在九月九日,湖北监利在八月初一,而其他各县,或者在八月二日,或者在九月九日,或者在十月一日,都不一样。一般来说,秋社都取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大约在农历八月秋分前后。各地谚语有按照秋分日在社前还是社后,来占卜年景的丰歉的。如福建建阳的农谚:“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斗米换斗豆。”江苏松江的农谚:“分了社,白米遍天下;社了分,白米如锦墩。”
无论秋社在何时,每逢此时,人们都要祭祀先农,并举行各种娱乐活动。
秋分食新
秋收时,农家割新稻,一般称之为开稻门,凡是初次所做的新米饭,都要先祭献过祖宗和土地之神,然后招集家人,共同食用,称之为食新或者献新。考究的人,还会选择吉日,焚香设酒以祭献。有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是这样。四川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的少数民族尝新多在六月二十四日,以荞麦成熟作为尝新之日;而冕宁、越雟一带,则在七月十五,以稻米成熟之期为尝新。遇到闰月,应提前一个月。尝新之日,采收新荞麦或者新米制成米饭,另用当年的母鸡一只,富裕人家还要宰羊,祭献在祖灵之前,以示珍视米谷,报答恩德,绝不忘本。
秋分走社
农家以土地为其唯一的资源。没有土地.就没有农业,而且人口稀疏,住所固定,环聚一处,守望相助,彼此之间的感情极其深厚。乡邻之间的关系异常亲密,有时因为农事上的关系,如耕地整理,病虫害的驱除与预防等,都不得不互帮互助,协力完成。
秋社之时,一年的辛劳,已经得到回报,彼此愉快的心情无以复加,因此男女走社,总是要比春社还要盛大。各家经常拿出最丰收的土产食品招待客人,以相互展示夸耀,如此也促进了人们的进取之心。有民谚道:“鸡豚秋社,芋栗园收,李四张三,来而便留。”
秋分投壶
投壶是古代秋分节气期间宾主宴饮时盛行的游戏。方法是:设一壶,使宾主依次向壶内投矢,胜者倒酒给败者喝,大致与乡射相同。所不同的是,投壶用手掷,不是以弓射。投掷的是标而不是箭,命中的是壶而不是靶。
投壶技巧娴熟的,往往心手相应.如:“王胡闭目投壶,贺徽隔着障碍投壶,石崇家妓隔着屏风相投,薛奋惑背坐反投却无所不中。”投壶的花样繁多,其名称种类有春睡、听琴、倒擂、卷帘、雁衔、芦翻、蝴蜂等项,不下三十余种。明代西北各省,一般又有天壶,高八尺有余,宾主都坐在地上,仰面投掷。宋代吕大临的《礼记传》中记载:“投壶,射之细也。燕饮有射以乐宾,以习容而讲艺也。或庭之修广,不足以张侯置鸽:宾客之众,不足以备弓比藕,则用是礼也。虽弧矢之事不能行,而比礼比乐,志正体直,所以观德者犹在,此先王所以不废也。”
秋分忌房事
秋季是一年中收敛的季节,气候虽然比较温和,然而夏季的种.种病因,往往到了秋凉时表现得更加严重。有陈年疾病或者身体虚弱的,尤其容易复发,或者感到疲劳。故而在秋分之日,一定要好好休养,禁戒房事及剧烈活动。
秋分祭月
自古以来,秋分就是传统的“祭月节”。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皇帝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叫做日坛、月坛、天坛、地坛。分设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处所。《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拜月亮。《宋史》上说:“秋分之时,昼夜平分,太阳当午而阴魄已生,遂行夕拜之祭。”
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推崇,随着社会的开放。也慢慢影响到民间。古语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以前,秋分节气是传统的“祭月节”。古时只有秋分的活动,却没有中秋节。如今,秋分“祭月节”已演化为中秋节了。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但由于秋分在农历八月里并且不是固定的,因而这一天也就不一定都有圆月。祭月节的主角是月亮,如果没有圆月亮,节日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为避免祭月节无明月的尴尬状况,人们就把“祭月节”由“秋分”改在了中秋。中秋之时,正是满月之期,如果天气状况良好,总能看到夜空中挂着一轮明月,赏月情趣自然大增。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时光茬蒋,岁月流逝,随着社会的发展,祭月的习俗由上层贵族流传到了民间。
秋分候南极
因为我国生活在北半球,因而南极星(也称“南极仙翁或老人星)一年内只有在秋分之后才能见到,且一闪而逝,极难见到,春分过后,更是完全看不到。所以古时把南极星的出现看成是祥瑞的象征。因而历代皇帝会在秋分这日早晨,率领文武百官到城外南郊迎接南极星。在《史记·天官》中有记载:“南极老人,治安;常以秋分时,候之于南郊。”
秋分竖蛋
春分有竖蛋活动,同样秋分时节依然盛行。这项民俗不仅在国内普遍,甚至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秋分时节都会有这样的活动。俗语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指的是在秋分这天,人们有“竖蛋”的习俗。在秋分时节,人们会选择刚生下四五天、且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然后轻轻地将鸡蛋竖立在桌子上,这就是立秋“竖蛋”习俗。把鸡蛋竖立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自然失败的人有很多,可成功的人也不少。据史料记载,秋分竖蛋的习俗出现在四千年前的中国,如今,竖蛋玩法已传到世界上的许多地方。
竖蛋游戏简单而富有趣味,而鸡蛋为什么能够竖立起来呢?原来,让蛋站立起来的因素是地球的引力,但立起鸡蛋的重心必须低于蛋中部最大周长的位置。这就意味着拿鸡蛋的手需一动不动,直到蛋黄尽量往下沉落。此外,鸡蛋之所以能够立起来,原因还在于蛋壳表面并不光滑,只要找到其壳上有位置适当的三个表面颗粒,就能像底盘一样托起整个蛋。因此,玩竖蛋游戏的时候,要心平气和,静下心来,将精力集中在指尖上,动作要轻稳,不断尝试,就一定能将鸡蛋竖立起来。
秋分送秋牛
秋分送秋牛,其实送的是秋牛图。在过去,耕牛对于农民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生产落后,耕种耙田等农活就靠耕牛了,耕牛不仅是主要的生产工具,也是丰收的保证,因此农民朋友非常爱惜并崇敬勤劳的耕牛。以前在民间,每到秋分时节,有人就会挨家挨户送秋牛图。秋牛图由二开红纸或黄纸做成,上面绘有农夫耕田图样。送秋牛图的一般都是民间能言善唱之人,说的内容主要与秋耕有关以及吉祥不违农事的话语。送秋牛图的人每到一家更是见景生情,看到什么就能说出什么来,自然说的都是让主人高兴的话,不然人家可不给钱。话语虽是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且生动。
秋分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秋分时节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觅菜,乡人称之为“秋碧篙”。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秋菜是嫩绿的、细细的,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至秋,人们祈求的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秋分粘雀子嘴
秋分时节,在广大的农村还有煮汤圆吃的习俗。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放下手中的农活,在家里做汤圆吃。除了自己食用外,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再插上细竹签放在田边地头,这就是“粘雀子嘴”,寓意是让雀子不要来破坏庄稼。
【关于国庆节的习俗主要有哪些】推荐阅读:
国庆节祝福句子有哪些08-03
有关于元宵节的习俗知识10-08
关于国庆节的英语作文09-26
关于国庆节的学生演讲稿06-27
关于国庆节的个人观后感10-09
关于国庆节的演讲稿600字10-02
关于中秋节及国庆节放假休市的通知10-04
关于欢乐的国庆作文06-19
关于春天的诗句有哪些10-04
关于寒露的谚语有哪些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