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有

2024-06-17

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有(12篇)

1.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有 篇一

当家具(除电器)和床上被褥等着火时:

(1)拿脸盆或其它可装水的东西接水,直接泼向着火物;

(2)如果家里有长水管,也可以直接一端接到水龙头,一端直接喷向着火物灭火;

(3)如果找不到可以装水的东西,可以拿被褥或衣服等,在水中浸湿盖在着火物上。

当电器或者线路着火时:

(1)切断电源;

(2)用干粉灭火器或者是气体灭火器灭火。

切记:当电器或者线路着火时不可以用水直接浇灭!!!

当燃气罐等着火时:

(1)拿被褥或衣服等,在水中浸湿盖在着火物上,既能灭火,还能防止气体泄露;

(2)迅速关闭阀门,防止因着火引发爆炸。

切记:当燃气罐着火时,不可以使用通电的东西,防止因气体泄露引发爆炸,造成更大规模的火灾!!!

当油锅起火时,这个貌似老生常谈了,但在这里还是想和大家再探讨下:

(1)立刻关闭燃气阀门;

(2)马上用锅盖盖住油锅。

燃烧3要素是可燃物、助燃物和达到着火点,这里用锅盖盖住油锅就能有效与助燃物隔绝。

同时注意:油锅起火时,不可以直接用水扑灭!!!

2.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有 篇二

一、基本原理分析法

加法和乘法两个基本原理是解排列组合问题的主要依据, 也是一种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例1.用0、1、2、3、4这五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

分析:先考虑百位, 因百位上的数字不能是0, 就只能从1到4这4个数字中任选一个, 有P41种, 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可从余下4个数字中任选两个有P42种, 根据乘法原理, 所求三位数有P41·P42=48 (个) 。

二、分解与综合分析法

对某些有附加条件的问题, 若看成一种情况无法解答, 则应按某种标准分成几种情况进行分析, 再将分析结果综合起来, 就可解决这类问题, 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例2.某小组有学生14名, 其中6名是女生, 现从14名学生中挑选5名代表参加学校活动, 要求至少有2名女生的选法有多少种?

分析:根据“至少有2名女生”这个附加条件, 挑选代表有下列4种独立方式: (1) 选2名女生, 再选3名男生; (2) 选3名女生, 再选2名男生; (3) 选4名女生, 再选1名男生; (4) 选5名女生。以上分析结果综合起来, 其代表选法总数是 (种) 。

三、直接与间接分析法

上面例2所用的解法称为直接法。现用间接法来

解, 即先不考虑“至少有2名女生”这个附加条件, 代表的选法有C514种, 再剔除不符合条件:所选5名中没有女生或只有1名女生 (即至多只有1名女生的选法) , 其代表选法有C514-C85-C61C84=1526 (种) 。

四、元素与位置分析法

元素和位置是解排列组合问题必须考虑的两类事物。元素分析法和位置分析法是解这种问题的两种常用方法, 一般是先排特殊元素或特殊位置, 再排其他元素或位置。

例3.8名同学站成一排表演小合唱, 其中学生A领唱不能站在排头, 也不能站在排尾, 有多少种站法?

解法一:元素分析法 (以元素为主, 先排特殊元素) 。因为领唱A不能站在排头或排尾, 他只能站在中间六个位置中的任一个上, 有P61种站法;而对于领唱A的每一种站法, 其余7个学生可以在余下七个位置上任意排列, 有P77种站法, 故共有站法P61P77=30240 (种) 。

解法二:位置分析法 (以位置为主, 先排特殊位置) 。因为领唱A不能站在排头或排尾, 所以, 站在这两个位置的就只能从其余7个学生中任选2名排上, 有P72种, 而对于以上的每种站法, 站在中间位置上的可由余下6名学生任意排列, 有P66种, 故有P72P66=30240 (种) 。

五、先组后排分析法

对既有排列问题又有组合问题的应用题, 一般是先组后排, 即先从给定的元素中选取某些元素进行组合, 然后再对选取的元素进行排列。这个方法步骤清楚, 思路清晰。

例4.要从10个一级队员与5个二级队员中分别选出3人和2人组成一队参加篮球比赛, 如果所选5人都可以站在不同的比赛位置, 问有多少种选法?

分析:先组合有C310C52种选法, 后排列有P55种, 故共C310C52P55=144000 (种) 选法。

六、捆绑分析法

对n个元素排成一排, 其中某m (n>m≥2) 个元素要排在一起, 可先把这m个元素捆在一起, 看成“一个大元素”, 与 (n—m个元素一起排, 然后再考虑这m个元素的内部排列。

例5.有3个男同学和4个女同学站成一排, 其中3个男同学必须站在一起, 有多少种站法?

解:先把3个男同学“捆”在一起看成“一个男生”, 则“一个男生”和4个女生可看成5个元素, 先作这5个元素的全排列, 有P55排法, 而“一个男生”中的3个男同学又有P33种排法, 故共有P55P33=720 (种) 站法。

七、插档分析法

把一类元素插入另一元素的空档中, 使另一类元素之间互不相邻。这种方法思路清楚, 易于理解。

例6.某班有3个男同学和4个女同学排成一队, 任两个男同学不站在一起, 有多少种不同站法?

解:先把4个女同学排起来有P44种, 4个女同学排定后, 每两个女同学之间及头尾两端有5个空档, 再将3个男同学分插到5个空档中, 每档插一个有P53种, 故共有P44P53=1440 (种) 不同的站法。

3.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有 篇三

关键词:动画制作;后期合成;镜头设计;特效制作

0 引言

动画制作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后期合成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随着信息数字技术的发展,动画后期合成已经从单纯的画面重叠、胶片对接等转化为画面处理、特效添加等综合性的后期合成,并且逐渐形成了现代化的数字合成技术。利用后期合成技术,提高了动画的整体表达能力,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丰富,从整体上强化了动画的观赏性能和视觉接受能力。本文将针对后期合成技术在动画的中应用进行深入分析,从合成技术镜头的运用和设计以及数字特效的应用两个方面及展开讨论,为实际的动画合成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合成技术镜头及其设计

合成镜头是动画后期合成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提高动画的整体特效效果。后期合成鏡头处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镜头的应用和设计。

1.1 合成技术镜头的运用

镜头的运用是镜头选择和设计的基础。在动画镜头的拍摄过程中,会用到多种镜头的拍摄技术,例如移镜头、摇镜头、跟镜头等,每种镜头的功能是不同的。除了常规的几种镜头之外,动画制作过程中还会用到两种特殊镜头。

综合运动镜头。综合运动镜头是数字化特效镜头的重要表现,对于提高动画的整体制作水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化运动镜头是将多方向的运动轨迹画面进行综合化处理,从而形成复杂多变的画面造型效果。利用综合化镜头能够达四个方面的效果,第一,利用一段镜头表达叙事的情结完整;第二,提高镜头画面的动态连续性;第三,提高镜头画面的多元性表达;第四,提高画面与声音的节奏性。

空镜头的运用。空镜头是动画制作过程中较为特殊的镜头方式,在这中镜头的拍摄过程中,大多利用画面的空间表达性,来对整个故事的背景进行描述,从而提高整个画面的叙事效果。在动画影片中,空镜头能够产生借物寓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

1.2 合成镜头的画面设计

在动画片的制作过程中,镜头的拍摄是画面形成的方式,而设计则是画面呈现在银幕中的途径,良好的设计方式对于提高动画的整体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画面的构图。构图是画面整体设计的重点,从技术层面上分析,构图是针对整个动画故事情节进行构思,并将各个片段式的画面进行重组和分配,从而达到勾画整个故事情节的目的。在构图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保证故事的整体性。在画面的重组和情节的重构过程中,故事的整体性不能被破坏;第二,画面的连续性。画面的连续性不是指画面演播过程中的连续性,而是指画面内容情节的连续性。

色彩的设计。色彩是动画片重要的特点和基本元素构成,色彩的多重性也是动画片区别于一般电视剧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动画色彩的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故事的叙事风格,并且是故事环境烘托的最佳方法。良好的色彩设计能够提高影片的观赏性和视觉传递能力,也是赢得观众的基本元素。

光影的设计。与色彩相比,光影的设计是烘托故事叙事环境的重要手法,对于提高环境的影像的对比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动画片中光影的运用也是很讲究的,在设计中,设计者要假设一些光源,当这些不同角度的光源点射到物体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事物的视觉表现力。

2 数字特效在动画中的应用

在现代动画后期合成过程中,数字特效是动画表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大限度提高动画视觉效果的方式。与其他电视节目形式相比,动画是最不受环境限制的艺术方式,设计者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空间,提高动画的基本表现能力。特效技术能够达到现实生活中不能达到的故事表达效果,能够充分展示设计者对于虚拟世界的想象。但是,特效技术必须建立在真实的世界范围内,让观众从心理上接受的话的叙事方式。因此,在数字特效的应用过程中应当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2.1 事物及其色彩的本质性

事物,包括人物、景物等,在实际的动画表现过程中,不能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根本。在动画的表现过程中,观众能够接受夸张的事物表现,但是,最终事物在表现过程中要还原到事物的本质,人物就是能够说话、活动的人物,汽车就是能够运动行使的交通工具。除了基本的事物之外,色彩是动画特效经常作用的对象。在实际的特效应用过程中,处理的原则是复原事物与色彩本身的整体关系,不论是虚拟生成,还是合成抠像,都是应结合所处场景的环境,光线情况,统一色调、色彩、恢复质感,才能达到逼真的效果。

2.2 运动轨迹的合理性

在动画数字特效应用过程中,事物的运动轨迹通常会被夸大,这种夸大对于表现画面的视觉冲击能力具有良好的作用。但是,在这一内容特效处理上,必须保证其合理性。这种合理性要围绕人性的视觉习惯进行拓展。如高空遥感镜头,可让观众体会到俯瞰大地,头照众生的感觉。镜头的运动也有其规律,传统的摄像要运动有着非常严谨,成熟地规范,在数字特效中仍然不能打破,如果随心所欲地让摄像机运动,会造成形式脱离内容的结果。

3 结语

利用后期合成技术,能够较好的提高动画的表现力和整体画面感。在实际的动画后期制作过程中,必须紧紧把握动画表现的基本原则,特别是特效的真实表达力,从而提高观众的认可度,实现动画本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淑英.定格动画的后期合成[J].科技创新导报,2010(31).

4.合作学习的基本教学方法有哪些 篇四

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时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只顾自己思考,不愿意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观察发现有三类学生会出现这种情况。一种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由于基础薄弱,他们无法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想参加都力不从心,于是干脆置身事外,久而久之就变的厌学。另一种是性格过于内向的学生。他们不善于和同学交流,习惯于独自琢磨,喜欢独处,更不善于在同学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他们有能力参与,却往往保持缄默。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合作精神,不乐于参与集体活动。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坚持面对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特别要关注性格内向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精心设计符合他们知识水平的话题,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学习的机会。平时哪怕他们有丁点进步都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缺乏合作精神的学生,就要把英语教学和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后经常谈心教育,课堂上积极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让他们逐渐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当然,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2.转变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传统教学注重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信息交流,忽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在教学和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教师务必要更新观念,真正领会“小组合作活动”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organizer)、话题的设计者(designer)和活动的指导者(instructor)。小组活动不能只留于形式,走过场。比如有时由于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教师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不敢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一旦个别小组展示了自己的成果,教师就匆忙结束任务,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让许多本来准备很好的学生感到失望,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参与的兴趣。因此,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自己一定要少讲、精讲,并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

3.不断学习,提高教师合作学习的教学技能

(1)课堂调控能力和组织能力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分配是否得当,是学生合作是否成功的基础。比如每次的小组活动都是同位或前后位交流,难免会缺乏新意,学生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在安排小组活动时要注意使学生有信息差,要根据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成绩、性别等均衡分配。要明确每个成员的分工。比如可以采取轮换制,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要由每个成员轮流担任,让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且教师对于什么时候进行合作学习,合作时间多少都要了如指掌。而且活动形式要多样化。如:role-play, interview, discussion, competition, debate等。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合作学习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2)选择适当合作课题的能力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效与合作课题选择密切相关。比如选择的话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有趣味性、可行性与探究性,让学生有话要说并有话可说。切忌话题过于简单,使学生根本不感兴趣。比如初中学生对模仿购物、打电话类等活动比较感兴趣,而高中生就会觉得其过于简单。因此话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发挥创意。另外,选择的话题还要具有开放性,便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寻求问题的解决。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能开拓学生思维。

(3)及时为学生提供有效帮助和引导的技能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困难,并能够给予适当的帮助。比如要及时发现那些语言基础差或缺乏自信而跟不上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使他们从已学的知识中寻求解决交际问题所需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寻求问题的解决。小组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时,教师应把握时机进行教育。作为一名教师还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比如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语言也在不断变化,教师如果不学习,知识不更新,就会落后于时代。设想自己都不会表达,如何能去指导学生。

4.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只有合作过程,而没有反思与评价同样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更加注重合作过程的表现。评价还可以是教师获得准确的反馈信息,反思自己对合作活动的组织以及对合作目标和活动的设计,以便做出及时调整,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

5.汇报工作有哪些基本方法? 篇五

一、工作汇报的分类

机关的工作汇报,从体裁上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是综合性汇报。多见于半年或年终工作总结前后。综合性汇报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民生等工作的全面情况。主要应讲清全年或阶段内的工作思路,做的主要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和进步,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后的打算等。

二是专题性汇报。多见于办完一件事情或干完一项工作以后,就这一件事、一项工作所作的汇报。专题性汇报,要求主题明确,内容单一,不涉及其他无关的内容。

三是随机性汇报。是指在上级领导和机关领导下部队期间,机关干部在陪同上级领导实地检查工作时或散步、聊天过程中随机所作的汇报。随机性汇报与专门安排的汇报相比,没有预定的内容,没有限定的时间,没有固定的地点。通常情况下,应汇报领导最为关注的问题和本单位急需领导和上级机关掌握了解的情况。

四是提示性汇报。多见于在上级机关召开的座谈会或领导实地视察工作期间,领导想到了某一问题或看到了某一情况,需要进一步了解时,要求就某事或某项工作所作的汇报。提示性汇报,要严格按照领导所提出的问题,准确详细地说明情况。

机关的工作汇报,从内容上也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是情况汇报。主要包括工作的进展情况,主要特点,收获提高,存在问题等。基本要求是,工作的过程要反映清楚,主要内容都要讲到,特点要鲜明。

二是经验汇报。以做法或体会为主,不过多地涉及工作情况和工作过程。

三是问题汇报。即专门就某一问题所作的汇报。应着重讲清问题的表现及发展的程度,发生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应接受的教训,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等。

四是计划打算汇报。是指某项任务下达以后或某项工作展开之前,就完成任务或开展工作的具体安排,向上级机关所作的汇报。

二、工作汇报中常见的问题

当前,机关在工作汇报中常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散”。即汇报的主题不突出,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本来是了解一个方面的工作,却汇报了诸多方面的情况;汇报的内容都是工作过程与事例的堆积,缺乏用主线穿引。

二是“偏”。汇报人没有把握住要汇报的主题,过多过细地讲了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

三是“乱”。缺乏梳理和归纳,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往往这个内容没讲完,又讲到了那个问题上,使听汇报的人无从下笔,甚至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天,自己也不清楚讲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四是“空”。不是紧紧把握住本单位的特色汇报,而是大话、套话、官话、空话连篇。

五是“浅”。缺乏分析、提炼和升华,就事论事,说了就了,谈完就完,不善于从工作中总结和提炼出带规律性的东西和给人以启迪的经验。

六是“假”。不是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客观公正地评价工作,而是有意拔高、掺水分、说假话;甚至把点上的成绩说成是面上的工作,把个别人的成绩说成是单位的普遍水平,把工作设想说成是已做过的工作等。

三、工作汇报的基本要求

汇报工作没有固定模式,但有些基本要求必须掌握。根据一些同志的经验体会,要搞好工作汇报,必须做到以下十点。

1.身份要明确。首先要明确是谁的汇报。也就是说,汇报人是代表党委,还是代表行政单位作汇报。其次是向谁汇报。即听汇报的人是哪个领导。通常情况下,向直接上级汇报,应尽量具体;向高级领导机关汇报,应相对概括。

2.主题要突出。汇报的内容都要紧紧围绕主题而展开,与主题无关的内容不宜涉及。

3.情况要准确。要通过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全面准确地掌握情况。特别是涉及数字、比例、评价之类的内容,要恰如其分、准确无误。

4.结构要严谨。要把准备汇报的内容进行认真组合排列,或围绕横向到边,或沿着纵向到底。

5.层次要清楚。准备讲几个问题、先讲哪个问题、后讲哪个问题,要心中有数,切忌交叉混乱、重复颠倒。为便于听汇报的记忆,每个问题最好都提炼出一个比较鲜明的观点,或者先讲一个中心句。

6.事例要典型。要紧紧围绕主题或要表达的意图选择事例。所用事例要有典型性,使人听了能够引起关注或留下深刻印象。

7.详略要得当。一般说来,对有本单位特色的内容要尽量具体讲,共性的东西可以从简讲;对上级特别关注的内容要尽量具体讲,一般性的工作可以从简讲;对别人没有讲到的内容要尽量具体讲,别人已经讲过的内容可以从简讲;对上级不了解的情况要尽量具体讲,上级基本掌握了的情况可以从简讲。

8.评价要客观。既要讲成绩,也要讲问题;既要讲经验,也要谈教训。做到讲成绩不拔高、不扩大,讲问题不回避、不掩饰,不讲过头话,不用过激言词。

9.语言要简练。口齿要清楚伶俐,除标题观点外,不要重复,不要啰嗦,不要带口头语,多用一些群众的语言和生动的词汇来表达。

10.时间要适中。当听汇报人有具体要求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汇报;没有具体要求时,也要根据领导在本单位总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的内容来把握好汇报的时间;当多人共同向上级汇报时,作为主汇报人要留出一定时间,让其他同志予以补充;还要注意留出一定的时间,请上级领导作指示。

四、搞好工作汇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采取多种形式把情况掌握准。掌握情况是搞好汇报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必须重视对情况的控制和掌握。要根据汇报的内容决定调查了解情况的形式。对于涉及单位全面建设或重要工作方面的汇报,要经集体研究讨论;对于单项性的汇报,要与分管的同志交换意见,对一些把握不准或掌握不清的内容,可以采取个别交谈、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把基本情况准确全面地掌握。

2.反复思考,把汇报提纲准备细。能否汇报好,很重要的是准备得充分不充分。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一些重要工作和综合情况的汇报,最好能写出汇报稿。如果时间不够充足,也要列出详细汇报提纲,把汇报中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典型事例、有关数据等一一列出来。如果因时间紧、来不及准备汇报提纲时,也要静下心来,认真打好腹稿,切忌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

3.注意从听汇报人的言行表情中捕捉信息,努力把汇报的重点把握准。要汇报好,首先要符合上级了解情况的总意图。做到这一点,既要靠汇报前的认真准备,也要靠汇报过程中的见机调整。通常情况下,听汇报的人对上级机关比较关注的问题,听起来认真,记得仔细,问得具体,遇到这种情况,作为汇报人,就要在原来准备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把问题尽量讲得详细具体。属于上级机关已经掌握了的内容或与本次汇报关系不大的内容,一般引不起听汇报人的兴趣。其表现是,听起来精力不那么集中,问的话少、记录也少。这种情况下,作为汇报人就要尽量从简说起,必要时可以不讲这方面的内容。

4.采取多种形式配合,力求把汇报的效果保证好。为了增强汇报的效果,必要时可以采取一些配合形式。常用的有以下几种:一是图表讲解。如汇报单位完成任务等情况时,在口头汇报的基础上,再看一看图表和有关数字统计,听汇报人会记得更清楚。二是检验实物。如汇报党建时,可以让听汇报的人检查一下笔记、心得体会等。三是实地观察。如汇报试点打造情况时,可以结合看一下现地等,更容易加深人们的印象。

6.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 篇六

(一)比较分析法

差异分析——常使用的比较标准有:本企业与国内外先进水平比较;本企业与评价标准值比较;本企业与竞争对手比较。

趋势分析——常使用的比较标准有:本企业实际与预定目标、计划或定额比较;本期实际与上年同期实际,本年实际与上年实际以及与若干期的历史资料比较。

绝对数比较法——利用财务报表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绝对数进行比较,以考察经济现象量的变异,分析事物的增加变化和变化结果的好坏。

相对数比较法——利用财务报表中有相关关系的数据的相对数进行对比,其作用在于通过比率来反映事物或现象间的联系,从而能深入揭示绝对数指标所不能充分说明的问题。

(二)比率分析法

关于财务比率的类型,我国目前一般将财务比率分为三类:反映盈利能力的比率;反映偿债能力的比率;反映营运能力的比率。

(三)百分比分析法

结构相对数=部分/总体*100%

百分比资产负债表,是将资产负债表各个主要项目除以总资产。百分比利润表,将利润表各个主要项目除以销售净额(主营业务收入总额)即可得到。

(四)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连环替代法。它是将分析指标分解为各个可以计量的因素,并根据各个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顺次用各因素的比较值(通常即实际值)替代基准值(通常为标准值或计划值),据以测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

连环替代法的一般计算步骤如下:

一、根据综合指标形成的过程,找出该项指标受哪些因素影响,找出财务指标与各影响

因素的内在关系,建立分析计算公式。

二、按构成综合财务指标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列出基准值和比较值的算式。

差异值=比较值-基准值

三、按构成综合财务指标的各因素的排列顺序,逐一用比较值的各因素替代基准值的各

因素,并计算出每次替代的结果。

四、将替换各因素后产生的各结果值顺序比较,计算出各因素变动对综合财务指标的影

响程度。

五、将各因素变动影响程度之和相加,检验是否等于总差异。

例如,某一个财务指标及有关因素的关系由如下式子构成,实际指标:Po=Ao×Bo×Co;标准指标:Ps=As×Bs×Cs;实际与标准的总差异为Po-Ps,这一总差异同时受到A、B、C三个因素的影响,它们各自的影响程度可分别由以下式子计算求得:

A因素变动的影响:Ao×Bs×Cs-As×Bs×Cs;

B因素变动的影响:Ao×Bo×Cs-Ao×Bs×Cs;

C因素变动的影响:Ao×Bo×Co-Ao×Bo×Cs。

7.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有 篇七

关键词:基本农田,立地条件,划定

耕地是土地之精华, 基本农田是精华中的精华, 是以一定时期为期限, 按照人类及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农产品的需求, 并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 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1]。本研究以耕地质量为基础, 从耕地的自然条件和立地条件出发, 建立了 “按质定量”为依据的诏安县基本农田划定方法。采用分级赋分方法对各个评价指标做量化处理, 最终确定得到待选耕地的评价结果;同时, 结合所规定的基本农田的数量需求, 以GIS技术为支撑, 对诏安县基本农田进行空间定位。采用等间隔赋值法及GIS缓冲区技术手段来确定区域内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范围。研究结果可以为新一轮诏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所涉及到的基本农田指标分解, 划定及其保护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诏安县地处闽粤交界, 位于福建省最南部的县份, 有“福建南大门”“漳南第一关”之称。地处东经116°55′~117°22′, 北纬23°35′~24°10′。地势总体西北向东南倾斜。属典型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冬暖夏凉, 无霜期达348 d以上, 年均降雨量1 442.3 mm。全县土地总面积129 364.01 hm2, 人口61.3万, 农业人口占80%以上。

2 评价指标选取

本研究以基本农田的内涵为依据, 同时根据其特征要求, 对于质量和区位条件等综合情况最优的耕地优先考虑将其划定为基本农田。以耕地自身条件为准则层, 耕地的自然质量条件方面, 主要考虑耕地的坡度、农用地等别这两个因素;而耕地的立地条件以耕地的分布、所处位置、适宜性、时间性和区域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及税收政策来衡量。考虑到发展压力及土地流转的因素, 本研究将耕地到道路距离、耕地到农村居民点距离这两个指标因素作为耕地的立地条件进行衡量[2,3]。

3 评价指标分值确定

3.1 耕地坡度

应用GIS提取研究区域的坡度, 并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中加载所需要的研究区行政界线及耕地图斑。借助ARCGIS的空间叠加法, 得出研究区域每块耕地的坡度等级。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 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的相关要求为依据, 将耕地的坡度分为5个坡度级, 分别为:0~2°、2~6°、6~15°、15~25°、25°以上, 将坡度≤2°的视为平地, 本文采用等间隔赋值方法, 分值分别为:100分、80分、60分、40分、20分。

3.2 农用地等别

在本研究中, 耕地自身质量主要以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成果来衡量。对于耕地质量好坏的衡量标准, 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来进行。按照福建省国土厅标准, 以利用等指数来划分利用等别。在本研究区域内, 利用等别有6个等别, 分别是:VI等、V等、IV等、III等、II等、I等。将质量最好的VI等地赋值为100分, 采用等间隔赋值法, 分别赋值为80分、60分、40分、20分。

3.3 耕地到道路距离

采用GIS软件, 在已有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中将所需要的道路位置及每个耕地图斑的位置、数量分别提取出来。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 认为耕地到道路的距离要是小于600 m则表示交通条件优越。而距离大于3 000 m时, 则表示耕地的交通条件非常不方便。采用等间隔赋值方法, 当耕地到所处的道路距离小于600 m时, 分值设置为100分, 距离在600~1 200 m时, 设置为80分, 距离处于1200~1 800 m时, 设置为60分, 距离处于1 800~2 400 m时, 赋值为40分, 距离在2 400~3 000 m时, 赋值为20分。

3.4 耕地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

研究区应用GIS的缓冲区技术手段来确定耕地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对于缓冲区半径 (耕作半径) 的确定需要重要考虑。根据研究区域情况, 当最佳耕作半径为200 m, 可以认为是农民到达农作区最适宜耕作的距离, 将其赋值为100分。而随着耕地与农村居民点距离的不断增加, 所赋分值也应随之变小, 将其分别设置为80、60、40、20。

4 结果与分析

通过GIS将以上各个分值的图层叠加分析, 得出耕地评价单元的综合分值。研究区域内耕地面积为21 037.41hm2。不同分值下耕地所占耕地面积的比例见表1。

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规定, “必须保证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占行政区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根据诏安县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基本农田的指标, 诏安县基本农田保护率为90.30%。依据综合评价结果, 并结合《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情况, 将区域内各等级的耕地的面积, 由综合分值高向综合分值低逐步累加, 当累加的面积超过诏安县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面积82%的时候, 就可以将其划定为基本农田, 即将综合分值大于60分的耕地区域确定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域。

5 结论

根据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划定的指标要求, 最终划定面积确定为20 556.98 hm2。同时, 为保证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要求的诏安县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应达20 259.63 hm2, 增划297.35 hm2优质耕地作为基本农田。研究结果可以为新一轮诏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所涉及到的基本农田指标分解, 划定及其保护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

运用科学的方法划定基本农田具有重大的意义, 但划定基本农田工作具有复杂性。本研究由于所需数据来源的限制, 在考虑指标时还不够全面, 对基本农田指标体系的构建仍存在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王万茂.基本农田保护:历史与反思[J].中国土地, 2009 (6) .

[2]蔡海生, 林建平, 朱德海.基于耕地质量评价的都阳湖区耕地整理规划[J].农业工程学报.2007, 23 (5) :75-80.

8.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有 篇八

引言

土方工程量计算的基本原理都是求取设计高程与自然地面之间填方或挖方的体积。但设计地面有曲面、水平面、斜面或它们的组合等,自然地面也是千变万化,所以准确无误的计算出土方工程量明显是不可能的。只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尽量使计算出的土方工程量与实际的土方工程量相符合。

方格网法

方格网法就是将整个施工现场划分为若干个方格,实测每个方格角点的自然高程,由给出的地面设计高程,根据实测的自然高程和设计高程之差,求出每个方格的土方工程量,进而求出所有方格的土方工程量。所有方格的土方工程量之和就是整个施工现场的土方工程量。

方格网法的计算公式很多,但总体而言都是用方格的底面积×自然地面和设计地面之间的平均高程差,算出方格填方或挖方的体积,即为填方或挖方的工程量。方格底面积计算方法固定,但自然地面和设计地面之间的平均高程差一般有两种计算方法:

算数平均值法。将方格网四个角点上的高程相加求和,除以点的总数即为平均高程。

加权平均值法。将各方格的平均高程加在一起,除以方格数即为该方格的加权平均高程。计算式为:

(1)

其中:H平均为各方格网的加权平均值;Hi为各方格网点高程;pi为各方格网点的权;n为方格网的个数。

在计算填挖平衡时设计高程,我们一般采用的计算式为:

H设=(∑H角点+∑H边点×2+∑H拐点×3+∑H中点×4)/4N (2)

式中N为方格网中方格的总数。

方格网法计算土方量一般适用于地形起伏不大,范围较大的施工场地,也适用于平坦地区及高差不大的地形场地平整时使用。对施工精度而言,方格网边长较小,施工面积较大时,施工精度可以较低;而方格网边长较大时,施工精度要求就较高。

等高线法

等高线法计算土方量就是利用现成的绘有等高线的地形图,计算等高线所围的面积,再根据两相邻等高线的高差计算体积:

(3)

式中:si和si+1表示第i层的下底面积和上顶面积,h为相邻等高线间的高差。

等高线计算土方量其实是采用了等高线之间所夹体积按近似台体的计算方法。而在施工现场,地形一般较为复杂,并非规则的几何图形,所以按这种发法计算出的工程量误差一般较大,只适合于精度要求不高的施工场地。

断面法

断面法就是以一定的间距等分场地,将场地划分为若干个相互平行的截面,按照设计高程与自然地面线组成断面,计算每条断面线所围成的面积。以相邻两断面面积的平均值乘以等分的间距得出每相邻两断面的体积。再将各相邻断面的体积加起来,求出总体积。计算公式为:

(4)

式中1、2......、n为横断面编号;L1、L2......Ln-1为相邻断面的间距;s1、s2......sn表示各断面的填方或挖方面积。

断面法在土方计算中是最传统的算法之一,只需知道横断面面积就可计算。断面法一般适用于山地及高差变化比较大的,自然地面较复杂的地段和地形狭长的地带,在道路、管线等工程中应用最为广泛。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法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法的基本原理就是:根据实际测量的自然地面的坐标点(X,Y,Z)和设计高程,通过DEM模型来生成三角网,再计算每个三棱锥的填挖方量,最后累计到指定范围内填方和挖方的土方量,并绘制出零线。

DEM在计算土方量上都必须知道施工前原始地面的起伏情况和施工后地面的起伏情况。假定施工前原始地面的起伏情况的DEM为DEMt,施工后或设计地面的起伏情况的DEM为DEMp,在相同坐标原点和格网分辨率的条件下,将DEMp和DEMp进行叠加,可得一个新的DEM,设为ΔDEM,则:

ΔDEM=DEMt-DEMp (5)

其分量表达方式为:

△Z(i,j)=Z(i,j)t-Z(i,j)d (6)

式中Z(i,j)t表示自然地面DEM的格网点的高程,Z(i,j)p表示施工后或设计DEM的各网点高程。设格网面体积为A=dx*dy,则该格网的土方量为:

V(i,j)=△Z(i,j)*A (7)

分别累计V(i,j)<0和V(i,j)>0的数据,即可求得该地区的挖方量和填方量。

用DEM方法计算土方量在理论上适用于任何地形,其精度主要取决于:地形类别、测量精度、采样密度、位置和高程点的数目等。

结论

土方量计算的基本方法有:方格网法、等高线法、断面法、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法。对其基本原理,优缺点、适应的地形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做到因地制宜,减少成本,提高质量才是根本。

9.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有 篇九

在法學方法论中,案例分析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是指采用科学的方式,以及相关的规范化的法律案件。目前美国、英国等相对比较注重在民法案例分析中运用逻辑性、整体性较强的分析思维,且有相当多的国家采用Casebycase的策略来进行民法案例分析,而在一些大陆系的国家当中,例如德国,它所使用的是思维体系化方法来进行民法案例分析。从各个国家的不同民法案例分析的具体情况来看,目前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民法案例分析,因此对民法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加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民法案例分析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规范性

实际上,民法案例分析的模式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因而在各种民事案例中均能适用,且民事案例分析还具有自我设计以及自我构思两个特点。在对民事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融入的思维方式也必须有所不同,并且要通过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分析理念的全面化来对民事案例分析的方法和策略加以完善,这样才能对其中存在的各种不足和问题进行细致的探究。目前我国在进行民事案例分析时,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规范化、完善性的分析方法,因而导致了国内民事案例分析始终不能获得较高的质量。

2.解释性

民事案例分析法不单单指一种分析事实案例的策略,同时它也是解释法律的重要方式。民事案例分析能够通过分析各种数据与事实,对事实整体真相进行明确,并将法律事实进行陈述,这样就能建立起符合构成法律要素的重要事实,从而使得法律能够发挥出真正意义上的引导作用。另外在对民事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法律适用的特性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在法律的基础上对实际情况进行细致客观的解释和分析。

3.逻辑性

在对民事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必须按照一定的思维逻辑性特点,例如在进行请求分析时,其所使用的思维程序以及思维方式都是比较固定的,因此必须按照固定的程序虽民事案例展开分析活动,这样才能依靠法律对个人的合法权利实行强有力的捍卫。

二、民法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分析

在分析民事案例的过程中,一般可以采用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法律关系基本分析法,二是请求权基本分析法,进而对民事案例分析展开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1.法律关系基本分析法

法律关系基本分析方法一般是针对法律关系清晰程度的不同,对各个法律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这样就能对当事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相关民事案件的性质进行综合性的把握。换言之,法律关系也指的是利用法律对生活联系进行规定,并依靠法律对当事人所拥有的合法权益加以有效的保障。

随着社会关系的交错复杂,在法律管理的科学模式下,所形成的法律关系也能逐渐变得规范化,且法律干预所具备的价值也能得到充分的彰显,从而使得法律关系也能发展得更好。在民事案例分析的过程中,采用案例分析法,不仅能够有效的将权力与义务两者之间的关系理清,并且还能对每个当事人的责任与义务借助法律条例来进行明确。民事案例分析基本方法能够将非法律关系以及不相关的元素加以排除,并在法律范围内明确所聚焦的对象。

在民事案例分析法实践的过程中,应用法律关系基本分析方法,对案件事实进行具体分析时,就需要其所涉及到的具体法律关系,并且要对具体的争议点内容以及争议过程中的核心关系进行明确,这样才能按照法律规定对民事案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同时在对民事案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分析的重要组成元素就是法律关系是否产生,然后就需要对法律关系所具备的性质进行分析,并将法律关系中的具体内容、相关主体以及相关客体等进行明确,对民法案例分析中所对应的逻辑性思维进行明确,这样才能有效的确保民法案例分析能够获得较高的质量。

2.请求权基本分析法

请求权基本分析法又称之为韩摄法、归入法,它主要是指通过请求权基础寻求,将小基础纳入到大基础中,从而对确定是否能对请求权进行支持的一种民事案例分析基本方法。这种基本方法的分析方式主要是通过对当事人的具体请求进行研究,并在全方位调查与分析的前提条件下,对法律是否给予支持进行明确。

在对民事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应用请求权基本分析方法,必须对民事案件的分析情况以及具体的内容进行明确,如果当事人的请求不是给付的请求之诉,那么这种分析法以及分析的过程中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必须需要应用法律关系基本分析方法来对民事案件进行分析。在当事人相应的请求提出之后,就需要检索原告当事人所供述的具体内容,并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且第一思考的次序必须是合同中所出现的请求权,并在具体的合同内容的基础上来加以细致的分析,从而对请求权的各项种类进行明确。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对民法案例分析基本方法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通过对案例分析法的合理实施,有利于有效保障司法制度的公正性。且在民法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应用案例分析法,必须对案件分析的内容以及情况进行明确,并采用法律关系分析基本方法以及请求权基本分析法等,就能有效对具体的民法案例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10.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有 篇十

国税办函[2006]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扬州税务进修学院:

微观税收分析是指在了解和掌握具体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数据的基础上,对纳税人的税收经济关系和税收缴纳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和说明的分析。开展微观税收分析是加强税源管理、完善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是科学开展纳税评估工作的需要。掌握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基层税收计统人员和税收管理员必备的素质要求。各级税务机关的领导要高度重视,要加强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的培训,积极推广微观税收分析工作,实现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为了指导和促进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工作,总局总结了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技术方法和分析思路,现将《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印发各地,供工作参考。

附件: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

二○○六年一月十三日

附件

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

微观税收分析是指在了解和掌握具体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数据的基础上,对纳税人的税收经济关系和税收缴纳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和说明的分析。开展微观税收分析是加强税源管理、完善税收征管、指导纳税评估的基础性工作和必要手段,因此掌握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基层税收管理员必备的素质要求。为了方便于基层税收管理员开展微观税收分析,现将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简要介绍如下:

一、微观税收分析基本内容

由于微观税收分析的目标要求在于客观说明和评价具体纳税人的税收经济关系和税收缴纳状况,而说明这两项内容,首先要分别掌握纳税人的税源情况、税收缴纳情况,并建立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纳税人税源特征分析、纳税人税收特征分析和纳税人税收经济关系分析。

(一)纳税人的税源特征分析

税源,追根溯源是指产生税收的源泉。参考税法的相关规定,是指一切涉税经济活动及行为。在税收分析中,税源则是指可具体量化的各种税源数据指标,如纳税人的经营收入、产品产销量、价格等。税源特征分析就是针对这些表示税源的数据指标而开展的系列量化特征分析,包括规模、结构、价量关系、变化趋势及税基换算关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税源的总量规模、结构状况和税源质量,从而为推断和预测纳税人税收形势提供依据。

(二)纳税人的税收特征分析

纳税人税收特征分析是针对纳税人税收缴纳情况所反映的规律特征开展的系列分析,包括纳税人实现税金和入库税金的规模、结构、变化趋势、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欠税、减免退税情况的分析。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税收缴纳状况、税收构成、欠税及减免税优惠信息等,为检验纳税人税收与经济关系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三)纳税人税收与税源关系分析

在说明纳税人税源特征和税收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纳税人税收与经济关系的分析,从静态说明两者之间比例关系的合理性,从动态说明两者之间变化关系的合理性。为此,要进行纳税人税负、税收变化弹性和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为评价纳税税收经济关系的合理性和税收征管工作质量提供依据。

二、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

丰富的微观税收分析内容,决定了微观税收分析的方法也十分丰富。但从说明纳税人税收经济关系的合理性角度出发,可以从数据指标的纵横比较分析和逻辑关系稽核说明问题,基本思路和方法如下:

(一)横向比较分析

横向比较分析是指同一指标在不同个体、单位、地区之间的比较分析。横向比较分析最典型的分析例子就是同业税负分析。受市场均衡作用的影响,同一产品在生产技术工艺、原材料能源消耗方面有相近之处,适用税收政策有统一的要求,因此反映生产成本费用方面的指标有相同的规律特征。总结这种规律特征,以此检验个体数据指标的表现,找出差异较大的个体予以预警。

(二)纵向比较分析

纵向比较分析或历史数据分析是指同一个体的同一指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数据比较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有趋势分析和变动率分析。分析的理论依据是大多情况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处于一种相对平稳的状态,不会出现突然的波动或大起大落现象。因此,如果企业生产能力没有作大的调整,一般情况下企业各个时期的数据指标彼此接近,不会出现大的差异。如果出现较大差异,应引起主管部门的注意,及时进行相关的纳税评估。

(三)数据逻辑关系稽核

受会计核算原理的约束和税收制度规定的制约,反映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众多数据指标之间存在非常严谨的、相互依存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决定了企业的纳税申报数据必须满足企业财务数据相关性的特定要求,检查这些数据逻辑关系是否吻合,可以鉴别企业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从而发现税收问题,堵塞征管漏洞。

三、微观税收分析数据处理技术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微观税收分析数据处理技术也十分丰富,可以说数理统计分析技术可以毫无保留地应用于微观税收分析工作中。综合复杂的分析可以通过建立分析模型解决,简单的分析也通过若干数据的加工处理就能说明问题。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分析技术方法。

(一)差异分析

差异分析是指对不同样本同一指标量化程度是否一致而开展的系列分析。具体作法是测算不同样本同一指标的差异程度。差异分析的关键是建立评价差异的标准,有了标准才能说明差异的影响程度。表示差异程度可以用绝对值,也可以建立参照系用相对值。应用差异分析开展微观税收分析的典型分析案例就是同业税负分析模型。应用同业税负分析模型可以测算出各项相关指标的客观水平和样本离散状况,以此为标准比对个别检验样本的具体数值,超出差异允许界限的即为预警对象。

(二)逻辑关系稽核分析

逻辑关系稽核分析是指利用企业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各项数据指标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进行核算检查的分析。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凡不满足应有逻辑计算关系的内容,即认为破坏了会计核算或税款计征关系,均应视为异常做进一步的深入分析。由于企业财务指标和纳税申报数据有上百条之多,所以与此相关的逻辑计算关系也会在此基础上更为丰富和复杂。比如企业期末未缴税金和期末留抵税额在跨期衔接上就必须满足如下计算关系:

期末未缴税金=期初未缴税金+本期实现税金-本期已缴税金

期末留抵税额=期初留抵税金+本期进项税额-本期抵扣税额

类似的逻辑计算关系有成百上千条,因此税收分析系统必须建立在计算机应用的基础上,在计算机中植入数据逻辑关系稽核系统,才有可能在纳税申报环节实现实时的纳税评估工作。

(三)趋势分析

税收经济形势分析少不了趋势分析。趋势分析是对纳税人特定税收指标、经济指标或税收经济关系指标一段时期走势和趋向的分析和推断。了解和掌握税收经济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判断未来税收收入形势的好坏,使组织税收收入做到心中有数。趋势分析的两个基本要求是说明特定指标的发展方向和变化幅度,基础分析技术是时间序列分析技术,常用说明指标有变动率和平均变化速度等。

(四)波动分析

税收波动分析是描述税收事物运行变化平稳性的分析。税收事物的运行受经济变化影响、税收制度规定的约束和现有征管环境制约有其自身客观的规律。在经济运行相对平稳、税制不变的条件下,税收事物运行平稳与否,直接反映税收征管情况的影响作用。因此,开展波动分析,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和说明税收征管的表现,反映税收征管是否能按税源的发展变化规律同步开展,监督税收征管的执行情况。

(五)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是揭示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影响程度的分析,应用在税收经济关系分析问题上,可以说明税收经济内在关系的联系紧密与否,是揭示税收征管工作是否做到“应收尽收”的直接参考依据。相关性分析在诸多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中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可在各种统计分析软件中直接实现。应用这一分析技术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实施:一是数据处理前先确认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因果关系,然后用数量分析检验这种关系的存在;另一方面的应用是事前不好确定各项因素之间到底哪种因素有直接影响,通过数量分析找出影响因素。

(六)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ClusterAnalysis)是数理统计的一个分支,是运用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某种数据特征,遵循“物以类聚”规律进行数据处理,为事物的分类管理提供数据支持的一种分析方法。借用这种方法开展税收分析,可将具有某种税收共同特征的事物聚集在一起,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税收征管工作的分类特征。其基本原理是根据数据指标差异的绝对距离进行分类,结合矩阵分析技术,可以进行多指标的综合特征分析,为复杂事物的分类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分析方法。聚类分析的关键是找到一组关系密切的相关指标,如税收增长、税源增长、税收变化弹性和出口影响等,均可以利用这一分析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和技术处理。

四、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模型

(一)同业税负分析模型

同业税负分析模型是利用同一行业内部经济规律所具有一定可比性的特点,以税收负担为切入点而开展的系列分析。引入同业税收分析这一论题,主要是解决宏观税负不能简单用来评价考核区域间税收经济关系和征管工作考核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是排除经济结构的影响,从而引入了同业税负分析模型。

同业税负分析的基本思路是:在全国税收征管数据的基础上,依据纳税人注册登记的国民经济行业代码,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纳税人按行业分类测算税负水平和税负影响因素,并相应地总结出样本内在的各种规律特征。同业税负分析模型应用的意义在于:一是通过这一系列数据指标的测算,为企业纳税评估建立一个统一的参考基准;二是,由于同业税负测算剔除了经济结构因素和税收政策因素的影响,税负的形成更多地体现税收征管因素的影响,应用同业税负水平可以考核区域间的征收力度;三是利用同业税负测算所总结出来的规律特征,建立行业税负预警系统。

(二)税源质量与税收征收效能位差模型

税源质量与税收征收效能位差模型是在研究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纳税能力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两者的内在关系,测算由税源质量确定的纳税能力水平,并以此评价税收征管工作。

税源与税收的影响关系,除简单的基数影响,还存在质量关系的影响。日常经济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经营收入规模相当的企业,其税收贡献却相差甚远。这种差异的产生,说明经济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仍有诸多其他影响因素决定税收总量的变化。我们把这种经济内在的影响税收产出变化诸多因素的集合称作税源质量。税源质量与税收的基本关系是:税源质量好,税收产出就可能相对地多;税收质量不好,税收产出就可能相对地少。

税源质量与税收征收效能位差模型的建模思路就是在众多描述效益指标的群体中找出与税收有密切联系的指标,通过对这些效益指标的指数化处理形成一个描述税源质量的综合指数,并以此确定不同区域的纳税能力位置。对比区域间纳税能力位置与实际征收效果位置的差异,评价税收征管工作。

建立这一模型的几个关键环节:找出与税收关联的效益指标;税源质量综合指数的计算;税源质量与纳税能力关系的建立;位差对比评价。这一模型最成功的理念就是相对数的应用,打破传统纳税能力估算绝对量的概念和征管考核绝对位置的概念,从而把税收量化分析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三)税收聚类分析模型

聚类分析(ClusterAnalysis)是数理统计的一个分支,是运用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某种数据特征,遵循“物以类聚”规律进行数据处理,为事物的分类管理提供数据支持的一种分析方法。借用这种分析开展税收分析,可将具有某种税收共同特征的事物聚集在一起,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税收征管工作的分类特征。

将聚类分析技术应用税收分析工作中,可以有效地利用多项指标以量化的形式对税收事物分类评价考核,避免了单一指标评价考核税收征管的局限性,从而使税收事物评价考核更具有综合性和合理性,相关征管措施的制定更具有针对性。

(四)税收滚动分析预测模型

滚动预测是对事物近期活动发展态势进行了解和把握常用的预测方法。目的在于跟踪事物近期活动发展趋势和运行规律,防范事物的突然变化,及时出台应对措施。

按预测期间长度的变化与否来分类,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形式是给定固定长度的预测期间的不断递推,来实现滚动预测。即预测期间总的长度根据需要是给定不变的,随着近期活动的完成,再加一个单位的预测期间继续向前预测。比如给定的预测长度是5个月,第一次的预测期是1-5月,待1月的活动完成后,第二次的预测期即为2-6月,以此类推实现不断的滚动预测。另一种形式是预测期的终点是给定的,随着近期活动的不断实现,预测的期间也不断地缩短,在已实现数据的基础上修正预测参数,继续滚动预测其余期间的态势。

根据税收收入是按计划和考核的需要,选择第二种形式的预测较为合适。其基本思路和步骤是:(1)利用历史资料找出修正的税收收入的月分布曲线;(2)利用预测已实现的税收与修正曲线的数据相比,求出实现税收的增长系数;(3)利用实现税收增长系数与经源预期增长速度加权求出税收增长系数;(4)以税收增长系数去乘修正后的税收月分布曲线各月的税收,求出预测各月的税收;(5)每实现一个月的税收,对实现税收增长系数进行滚动调整,预测其余各月的税收,直至12月。

五、微观税收分析常用分析指标及功能

(一)收入类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如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少计收入问题和多列成本等问题,运用其他指标进一步分析。

(二)成本类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功能

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

分析单位产品当期耗用原材料与当期产出的产成品成本比率,判断纳税人是否存在帐外销售问题、是否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所得额等问题。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其中: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三)费用类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100%,其中: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

与预警值相比,如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列费用问题。

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100%。

如果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与前期相差较大,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营业(管理、财务)费用问题。

成本费用率=(本期营业费用+本期管理费用+本期财务费用)÷本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分析纳税人期间费用与销售成本之间关系,与预警值相比较,如相差较大,企业可能存在多列期间费用问题。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其中: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总额+费用总额。

与预警值比较,如果企业本期成本费用利润率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

税前列支费用评估分析指标:工资扣除限额、“三费”(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扣除限额、交际应酬费列支额(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限额、开办费摊销额、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额、广告费扣除限额、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财产损失扣除限额、呆(坏)账损失扣除限额、总机构管理费扣除限额、社会保险费扣除限额、无形资产摊销额、递延资产摊销额等。

如果申报扣除(摊销)额超过允许扣除(摊销)标准,可能存在未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擅自扩大扣除(摊销)基数等问题。

(四)利润类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100%。

上述指标若与预警值相比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结转成本或不计、少计收入问题。

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按税法规定审核分析允许弥补的亏损数额。如申报弥补亏损额大于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可能存在未按规定申报税前弥补等问题。

营业外收支增减额。营业外收入增减额与基期相比减少较多,可能存在隐瞒营业外收入问题。营业外支出增减额与基期相比支出增加较多,可能存在将不符合规定支出列入营业外支出。

(五)资产类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分析纳税人资产综合利用情况。如指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可能存在隐瞒收入,或闲置未用资产计提折旧问题。

总资产周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总资产×100%。

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2〕×100%。

分析总资产和存货周转情况,推测销售能力。如总资产周转率或存货周转率加快,而应纳税税额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应收(付)账款变动率=(期末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100%。

分析纳税人应收(付)账款增减变动情况,判断其销售实现和可能发生坏账情况。如应收(付)账款增长率增高,而销售收入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基期固定资产折旧总额÷基期固定资产原值总额×100%。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高于与基期标准值,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固定资产折旧额问题。要求企业提供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情况,分析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变化的原因。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其中:负债总额=流动负债+长期负债,资产总额是扣除累计折旧后的净额。

分析纳税人经营活力,判断其偿债能力。如果资产负债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则企业偿债能力有问题,要考虑由此对税收收入产生的影响。

六、常用配比分析指标

(一)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1)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问题。(2)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题。(3)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对产生疑点的纳税人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主营业务利润率”指标进行分析,了解企业历年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变动情况;对“主营业务利润率”指标也异常的企业,应通过申报表及附表分析企业收入构成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出现“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

(二)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配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比值接近1。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对产生本疑点的纳税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指标,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企业申报表及附表《营业收入表》,了解企业收入的构成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的情况;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额进行分析,如“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主营业务成本率对申报表及附表进行分析,了解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分析是否存在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

(三)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配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企业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对产生疑点的纳税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主营业务成本,通过申报表及附表分析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结合“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两项指标进行分析,与同行业的水平比较;通过《损益表》对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的若干数据分析三项费用中增长较多的费用项目,对财务费用增长较多的,结合《资产负债表》中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以判断财务费用增长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基建贷款利息列入当期财务费用等问题。

(四)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分析

当两者比值大于1,都为正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的问题;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视为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五)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配比分析

综合分析本期资产利润率与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本期销售利润率与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与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如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本期销售利润率-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0,而本期资产利润率-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0时,说明本期的资产使用效率提高,但收益不足以抵补销售利润率下降造成的损失,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如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本期销售利润率-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0,而本期资产利润率-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0时,说明资产使用效率降低,导致资产利润率降低,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问题。

(六)存货变动率、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配比分析

比较分析本期资产利润率与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与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若本期存货增加不大,即存货变动率≤0,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问题。

以上各项具体分析方法、数据处理技术和模型应用可详见《税源监控管理及数据应用分析》和《微观税收分析指标体系及方法》两本书。

11.日记的基本写法有几种? 篇十一

(1)略记。这是种纲要式的备忘录。它只是简略地记录当天发生的最主要的事情,以备日后查用“录以备考”是日记的基本功用,而备忘式的略记也是日记的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收在《鲁迅日记》中的日记就写得“很简单”,写的是“信札往来”,“银钱收付”,“以便检查”。这种日记主要是备忘,均采用略记的格式。请看他在1935年4月17日的一篇日记:昙。上午得西谛信。午译《俄罗斯童话》全部讫,共十六篇。下午得唐信。晚生活书店邀夜饭于梅园,同座9人。得《译文》二卷二期稿费二十七块六角。

这篇日记所记的,有天气、得友人信、完成童话作品的翻译、应邀赴宴、得稿费等。显然,这是备忘式的日记,是略记。这篇略记式日记的特点是:①文字简洁。全篇日记只用了57个字,主语“我”均被略去。甚至还用了文言词“讫”。②略去详细内容和具体过程。比如同桌聚餐的9人都是何许人,在餐桌上的谈话情况、内容也都一概略去。③按当天时间的先后顺序,只是三言两语地记下当天主要事情,不加任何描写、议论和抒情之类的内容。由此看来,鲁迅先生的这类日记内容丰富,其特色是客观地记述自己生活经历中的人物和事件,一般不做主观的议论和评价。文字简短,记述扼要。从上述这篇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日记的这一特色。

采用略记方式写日记,可以起到备忘作用。如果坚持下去,在培养自己对生活的认真态度,避免自己在待人接物方面的疏漏等是有好处的。但由于它太简略,对于青少年练写作则无多大意义。它用适用于事务、头绪较多的情况,适用思想成熟的中老年人。

(2)详记。即较为详细具体地记录下生活中有意义的场景、人物和事件。

如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在1934年7月上旬,沿平绥路旅行时写下题为《云冈》的游览日记也是属于详记式日记。在日记中,作者记述了她游览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详细情况,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先写早晨,遍探各窟,其中把她感兴趣的译经楼和两处刻石放在突出地位。午后,有机会看到刚打开的东边数窟,引起作者兴趣,也更有记录下来的价值。她从打石窟的人,打开办法,参观方式直到窟中所见,都做了比较具体详细地记录。下午由于天气变化,引出了“如在河内乘车”的场景,这段经历更不寻常。特别是作者由此产生的联想,推断出到处看见镇水牛像的原因,以亲身经历的事实来证实自己的推断。晚饭品尝了山西名酒的滋味,对作者个人也是件有意思并直提回味的事,当然要记录下来。晚饭看电影,内容是抗战时事和重要人物活动片,当然有记录的价值。总之,作者的《云冈》日记着重记叙了她参观石窟时的情景。作者的活动,对于她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作了详细具体的记录。

12.民法案例分析基本方法及应用 篇十二

关键词:民法案例分析,基本方法

法律是保证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长时期以来,我国民法案例分析中普遍存在着规范性思维较差的问题,民法案例分析的基本方式较为欠缺,这对实际司法活动的开展产生了阻碍性的影响。文章将结合民法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相关法律思想与应用方式,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一、民法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

案例分析方法是法学方法论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指的是借助科学的方式,规范相关的法律案件。当前英国、美国等国家中均较为注重民法案例中的整体性、逻辑性分析思维,很多国家在民法案例分析中采用着Case by case的分析策略,而以德国为例的大陆法系国家,则采用着体系化的思维方法实现[1]。结合不同国家的民法案例分析情况可以看出,当前各个国家对民法案例分析的重视程度较高,所以加强对民法案例分析基本方式的研究十分必要。

民事案例分析方法主要具有规范性特点,解释性特点以及逻辑性特点。

(一)规范性特点

民事案例分析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性的分析模式,能够适用于不同的民事案例当中,具有自我构思以及自我设计的特点[2]。在民事案例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将不同的思维方式融入于其中,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全面化的分析理念,完善民法案例分析策略,细致探究其中所蕴含的各类问题。当前我国民事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规范性分析方法不够健全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民法案例分析的质量。

(二)解释性特点

案例分析方法不仅仅是一种案例事实的分析策略,同时也是法律解释性的方式,能够通过各项事实与数据的分析,明确整个事实真相,陈述法律事实,构建符合法律构成要素的事实,发挥法律的实际引导作用。同时,在民事案件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法律的适用性特点,基于法律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三)逻辑性特点

在民事案例分析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着一定的逻辑思维性特点,比如在请求分析的过程中,其所对应的思维方式、思维程序是相对固定的,需要按照特定的程序开展民事案件分析活动,通过法律捍卫自身的合法权力。

二、民法案例分析基本方法的应用研究

民法案例分析的过程中,主要可以通过法律关系分析法、请求权基础分析法等方式深入开展。

(一)法律关系分析法

法律关系分析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清晰不同的法律关系,明确法律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进而综合性的把握民事案件的相关性质以及当事人所需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法律关系也可以称之为通过法律规定的生活联系,借助法律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社会关系交错复杂,科学的法律管理模式下能够形成规范性的法律关系,充分彰显法律干预的价值,形成良好的法律关系。案例分析法在民事案例分析中的应用,有助于理清各个权力与义务之间的联系,通过法律关系的把握,将各类法律关系区分开来,通过法律条例明确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案例分析方法能够排除不相关的非法律关系元素,将聚焦对象明确于法律范围当中。

法律关系分析法的实际应用,需要具体分析案件事实所牵涉的法律关系,明确争议点的具体内容以及争议中的核心关系,围绕法律规定进行综合分析。在民事案件分析的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法律关系是分析中的重要元素,其后需要分析法律关系的性质,明确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具体内容以及相关客体等等,明确民法案例分析的逻辑思维,保证民法案例分析的质量。

(二)请求权基础分析法

请求权基础分析法(Anspruchsmethod)又称为归入法、涵摄法(Subsumtionsmethood),是指通过寻求请求权基础,将小前提纳入大前提,从而确定请求权是否能够得到支持的一种案例分析方法。请求权基础分析方式主要是通过研究当事人的实际请求,在全面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是否给予法律的支持。

请求权基础分析法在民事案例分析中的应用,需要明确分析的内容、案件的情况,一旦当事人提出的并不是给付之诉,那么这种分析方式则是无价值的,应当采用法律关系分析法。在当事人提出相应的请求之后,可以对原告所提出的内容进行检索,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进一步研究,将合同中的请求权作为第一思考次序,基于合同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明确各项请求权的种类。

三、结语

合理实施案例分析方式,有助于司法公正性的有效保障,在民事案例分析中的应用,需要明确分析的内容、案件的情况,通过法律关系分析法、请求权基础分析法等方式,针对民法案例的具体内容,采用针对性的分析方式,保证民法案例分析中的思维与逻辑,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文.叙事民法学的构想与任务——当前民法案例教学的现状与改进[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21(04):150-152.

上一篇:关于青春的名言警句摘抄下一篇:初一抒情散文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