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精读引领课

2024-09-26

《观潮》精读引领课(精选8篇)

1.《观潮》精读引领课 篇一

精读引领课

(一)几点解读和建议: 1.精读引领,就是要选择教材上的精读文章做为课例。2.精读引领,就是要“精准”,准确把握单元的“语用主题”和本节课的语用点。

3.精读引领,就是要“精讲”,也就是少讲,要“瘦”下来,课堂问题设计要“简单”,不能过于琐碎,做到一课一得。

4.精读引领,就是引领“方法”,也就是老师教方法,学生悟方法的过程。

5.精读引领,就是引领“过程”,也就是给学生足够的练法、用法的时间和机会。

6.精读引领,就是引领“学习方式”,整个课堂要体现“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7.精读引领:就是引领学生海量阅读,在现阶段实现“1+2”的量,即教材上一篇精读文章+丛书上的两篇文章,整个课堂要体现“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

(二)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意图:复习回顾的目的主要是想让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当然,不同学段依据课标要求、单元要求和课时目标还可以复习生字、词语和其它内容。导入方式不拘一格,尽可能做到简短、有趣,不拖泥带水,以期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努力节省课堂时间,为学生课堂上大量阅读留足时间。)

二、精读课内例文,悟法得法

所谓精读,就是深入细致地研读,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学生读书的兴味。在精读课内例文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训练要扎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此,精读课例的教学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一个或几个方面花力气下功夫训练到位。语文主题学习强调“一课一得”就是想扎实训练的过程,就是想让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一点一点去落实,课课有收获。(这是在引领过程)

(2)要与文本平等对话

精读课例的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走进文本,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再引导和组织学生走进文本,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在探究作者是“怎样写的”这一语用主题的过程中,感悟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同喜同悲,真正读懂文本。孩子对母语的兴趣、语感的形成、正确的“三观”的建立和形成需要依托精读引领课。(这是在引领情感)

(3)教会孩子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就不具备自学能力;没有自学能力,语文主题学习在课内、自主地、大量地进行阅读就不能落地生根,所以必须教方法。

方法的教学,可以是某一方面的,如:速读法、浏览法、默读法、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品词析句的方法,也可以是学习整篇课文的方法,如:学习写景状物类文章的方法、学习写人记事类文章的方法、学习古诗的方法等等。(这是在引领方法)(4)教学课内例文的方式:1.做到问题引领。问题设计关注单元语用要求和课后题、文中泡泡内容,不可贪多。2.品读重点句、段。就是品读单元预习课上的“重点段”。3.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小组合作交流问题、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重难点、最后总结方法、形成能力的过程。4.做到“动态生成”。要处理好 “预设” 与“ 生成” 的关系。有“预设”,但更要有“ 生成”。(这是在引领学习方式)

(5)教学课内例文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

三、阅读丛书篇目,用法练法

在迁移阅读丛书篇目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阅读内容与阅读要求:在这一课型至少阅读丛书上的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在单元预习课上要和课内精读课文一起预习,所以教师要心中有数,熟悉文章内容,明了这 “1+2”的整合点、语用点。依据这两个点设计课堂问题,课堂问题不宜太细,要使学生用在学习课内例文时收获的方法解决你提出的问题,实现用法、练法的目的。

(2)阅读时间:不少于15分钟。

四、课堂练笔,内化实践

(意图:得法练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在“听说读写”的语文目标中,“听”和“读”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输入在前,输出在后,课堂上在学生经历读别人的文章、听别人的见解、学习别人的表达方法之后,让他们学以致用,做到读写结合,马上练一练、说一说、写一写,给他们一个实践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把所学到的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创设情境,给学生练笔、表达的机会。)

2.乌鸦喝水 精读引领课第一课时 篇二

【课 型】

精读引领课 写字指导课 【教学目标】

1.认识“乌、鸦”等11个生字和反文旁一个偏旁。会写“几、见”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能够复述故事情节。

3.能用“渐渐”说句子。

4.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教学重点】

1.认识“乌、鸦”等11个生字。会写“几、见”等6个字。2.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1.体会乌鸦的心理变化。理解“到处”、“终于”、“渐渐”等重点词的意思。【课前准备】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教师准备生字卡片、水杯、石子等实验用品。【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备课人:寿光市明珠小学 高哲辉 修订人:田柳镇实验小学 殷志敏

【教学目标】

1.认识“乌、鸦”等11个生字和反文旁一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能够复述故事情节。

3.能用“渐渐”说句子。

4.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

2.能用“渐渐”说句子。

【课前准备】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教师准备生字卡片、水杯、石子等实验用品。【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竖起耳朵仔细听:

身穿黑袍子,长个丑样子,从小爱妈妈,是个好孩子。打一种鸟

师板书(乌鸦),生齐读。2.认识乌鸦,揭题。

师:同学们真聪明,是乌鸦(出示“乌鸦”词语卡片)。我们一起来把这个词语读一读。(生齐读词语)

请同学们看这个“乌”字,跟哪个字长得很像?(板书:鸟)

师:对,有点是“鸟”,无点是“乌”,这一点就像是鸟儿的眼睛。大家再来看“鸦”字,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呢?对,它由牙和鸟组成,乌鸦是鸟类的一种,所以是鸟字旁,我们称黑色的鸟为“乌鸦”。“鸦”字与哪个字很像啊?对,“鸭子”的“鸭”。老师来考考大家,看你们能把这两对好朋友区分出来吗?

师:好一群聪明的孩子!这堂课,我们要学习一则关于乌鸦的故事,题目是《乌鸦喝水》。我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读。(生齐读课题:13乌鸦喝水)

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生:想)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己试着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圈一圈。

2、出示课文第一句,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1)想想乌鸦会去哪些地方找水喝。树林、田野、花园、、、、、去了很多地方叫“到处”,读准处的翘舌音。

(2)找东西需要用到手,联系偏旁来记忆“找”,再给“找”组组词。

3、出示词语:办法、旁边、许多、放进

(1)区分韵母,读准“办、旁、放”,“进”要读准前鼻音。(2)辨析字形 办:熟字“力”加笔画 法:熟字“去”加偏旁 许:熟字“午”加偏旁。

放:认识“攵”,并结合“处”来辨析“攵”在不同生字里的不同样子。进: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来识记。

4、再检查带生字的词语。

师:生字宝宝藏在了词语里,你还认识它们吗?(带拼音齐读,然后开火车读)

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各种形式读:小老师领读,指读,分组读。

三、细读课文,随文识字。

过渡:看来,小朋友刚才读书读得很认真,生字都学会了,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吧。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谁来给大家读一下第一段呢?(指名读)读得非常好,大家齐读一下吧。读完后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1.出示: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师:这句话写了一只怎样的乌鸦呢?(口渴的乌鸦)

师:是呀,多渴呀,看!小乌鸦找水去了,它飞呀飞呀,飞到了这儿有水吗?又飞到了那儿,有水吗?小乌鸦还飞了好多的地方,于是课文中用了一个词“到处”,明白到处的意思了吗?,对,就是处处,各处,每个地方的意思。

指导语言:谁能把这只口渴的小乌鸦到处找水喝,通过读表现出来呀?

生朗读,师点评。

2.出示第二句: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师:谁来读读这个时候的乌鸦?(生读)

师:我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你很高兴。你为什么这么读啊?(或者用评价引导学生说出心中的体会:乌鸦很高兴)

3.出示: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哎,好不容易找到了水,却盛在这样一个瓶子里,乌鸦的心情怎样呀?快来读读最后的这句话吧!

生读,没听出来你的着急,疑问的语气再强烈一点。师:看着图,想象一下乌鸦喝不到水是什么心情啊? 再指名有感情朗读。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乌鸦有没想出办法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二、三自然段。这两段共有几句话?(3句话)

请三个同学分别读这三句。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边划,乌鸦是怎样想出办法的?他的办法又是什么?用“——横线”划出有关句子

点多名同学朗读相关句子: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实验演示,以演促读:

师:乌鸦到底是怎么喝到水的,那就请一个小朋友来学着乌鸦的样子放。你看,乌鸦是怎么放石子的?(一个一个)

师:大家注意观察:这时瓶子里的水又有什么变化?(水升高了)师:水是怎样升高的?书上用的是哪个词?(渐渐)是什么意思?慢慢,一点点升高。

为什么是渐渐升高呢?(与“一个一个放”对应)师:谁能够用“渐渐”说一句话? 出示:春天来了,小树苗。渐渐。

师:水渐渐升高了,想想这时候乌鸦心情怎样?那该怎样读呢?

终于乌鸦喝着水了,我们真为乌鸦感到高兴,小朋友,此时此刻,你想对乌鸦说什么?

让我们一起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第二、三段。

四、讨论思考、复述故事

1.赞美:你喜欢这只小乌鸦吗?请你用一句话来夸夸小乌鸦吧!(聪明、爱动脑筋等)让我们再来大声读一遍课文,感受一下小乌鸦的聪明吧!

2.同学们,既然你们这么喜欢这只小乌鸦,那你能不能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给大家再讲一遍呢?这里有几个帮助你们记忆的词语“找水喝、喝不着、想办法、放石子、水升高、喝着了”,谁愿意上台来给大家边讲边演呢?(抽2个学生上台)

五、总结

师:今天小朋友认识一只聪明可爱的乌鸦,你从乌鸦那学到了什么呢?(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肯动脑筋,就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希望小朋友在生活中也能这样去做!

六、课外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很棒,你知道这只聪明可爱的乌鸦之后发生了什么故事吗?语文主题丛书中有一篇《“乌鸦喝水”的新故事》,看看这只乌鸦这次能喝到水吗?说说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乌鸦喝水

找水喝——喝不着

想办法———放石子

水升高------喝着水

3.《观潮》精读引领课 篇三

备课人:上口镇口子小学 刘红秀

【课 型】 精读引领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3.读懂课文,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追求的精神写具体的。4.初步学习分段进行对话描写的作用。【教学重点】

感情朗读人物对话,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追求的精神写具体的。【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分段进行对话描写的作用。【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李四光的相关资料。同桌相互检查《奇怪的大石头》生字认读情况。【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列宁和文学家高尔基的故事。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位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那么他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走进第七课,一起读课题。

生读课题。(出示ppt1 板书:奇怪的大石头)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课文已经读了几遍,那么接下来由老师来范读一遍课文,老师读的过程中你一定要注意老师读的语音语调,同时边认真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举手回答,同桌交流后补充。师总结: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明白了这块巨石来历的故事。(出示ppt2)

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一)阅读交流,感受巨石之“怪”:

师:李四光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这块奇怪的大石头捉迷藏。那么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出示ppt3)

1.师:同学们这是一块怎样的大石头,你有什么感受? 同学交流。——怪(出示ppt4)

2.师:是啊,大石头真奇怪,课文中对这块大石头也有所描述,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课文,思考:大石头“怪”在哪里?在书上划出相关的句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讨论:

一怪,它是独立的──“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板书:孤零零)二怪,这块石头体积庞大──“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板书:严严实实)

三怪,时间久──“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四怪,没有人说得清它的由来──“爸爸也说不清楚”。(老师找到的也是这几个句子,出示ppt5)3.点名读课文的第二段,读出大石头的奇怪。

(二)交流讨论,体会人物的品质

1.师:同学们面对这块奇怪的大石头,你心里浮现出什么问题了? 点名请同学们交流(你们真是会提问题的孩子)

师:是啊,面对这块奇怪的大石头,李四光也有很多疑问。请同学们自由读接下来的课文,将李四光提出的问题用笔画出来。

生交流,指导读出问号的语气。①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②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

③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出示ppt6)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个问句,注意读的语气。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交流。

师小结:可以体会出李四光小时候很会提问题,很会思考。(出示ppt7 ppt8 ppt9)2.师:是啊,李四光真会提问题,大家看课后第三题,体会李四光是怎么提问题的? 幻灯片填空: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__________,它应该_________,可它__________________?(出示ppt10)

幻灯片展示:牛顿和瓦特的故事,运用这两个故事练习课后第三题的问句。(出示ppt11)师:同学们,再读一下这几个问题,不仅要读出问的语气还要体会李四光的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品质。(板书:勤于思考)

生读问题。

3.师:产生问题时,李四光是怎么做的呢?请自由小声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找一找。生举手回答,读课文。(出示ppt12)

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直到他长大了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北冰川带到这里来的。经过进一步的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的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

(3)生读。

师:你从哪些词语里从中体会到了李四光的什么可贵品质? 生思考交流,回答。

师总结:抓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几个关键词语,理解到李四光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板书:执着求索)

四、回顾课文,对比阅读。

1.师:请同学们再把这几大段连起来读一下课文,仔细回味一下。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和启示呢?

生小组交流

2.师: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勤劳善良的少年》一课,体会李四光身上的优秀品质。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表现了李四光身上的哪些优秀品质?

找出体现李四光优秀品质的语子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些语句是如何表达的。3.师:学习了《奇怪的大石头》和《勤劳善良的少年》两课,你心里有什么要跟李四光爷爷说的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李四光爷爷,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出示ppt13)

五、总结全文。

师总结: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六、布置作业。

1.在你的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什么发现?或者对某一件事情有没有什么疑问?你是如何解决的?

2.课下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搜集名人小时候的故事,读一读,讲给大家听!(出示ppt14)【板书设计】:

奇怪的大石头

李四光

巨石 勤于思考 孤零零

严严实实 执着求索

著名的地质学家

4.第21课 观潮教案 篇四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学习重点:

掌握重点词句,整体感知课文。

知识链接:

1、浙江省杭洲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月18

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为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

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形成的钱塘江大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十分壮

观的景象终生难忘。

预习任务:

1、学习重点生字词语。

2、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收集相关的资料图片。

自主、合作、探究:

1、你学会了那些生字词?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字词吗?

2、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最好听。

3、读了课文,说一说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收集到图片的同学可

以借助图片等资料结合课文内容来说。

4、课文 2-5 段分别写了钱塘江潮哪些时段的景象?

闯关练习:

1、我会给多音字组词

蒙:

m ng()薄: b ao()号: háo()

mãng()

b

2、我能根据意思写词语

A、奇特而又罕见的景象。——()

B、形容隐隐约约,不大清楚。——()

C、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用来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

D、变成原来的样子。——()

3、我会填。

今天,我们到海宁来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______,潮来之时,只

见__________________,浪潮越来越近________

o()

hào()

____________;那声音__________________

_。潮过之后,江面上________。看看堤下,__________

__。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________,我们为之_______,为

之__________。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收集积累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

《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一课写了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本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继续练习抓住主要内容,二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我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坚持导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导读中分析、综合、比较,在分析、综合、比较中导读,以读代讲,寓讲

于读,使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索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根据学生对大潮缺乏感性认识,给学习课文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巧用课本照片、挂图、影视资料等,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场面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入情入境,降低理解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参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紧扣文题,质疑问题;读、找、议,培养自学能力;有机地运用教学插图,挂图等强化感性认识;反复训练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熟读成诵,积累知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动机

上课开始,我先用一段饱含****的话语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观赏过潮水吗?世界上涨潮的地方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国钱塘江大潮那样雄伟壮观,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绝的,却不多见。你们想不想也去见识见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呢?”然后指导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范读课文。让大潮的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等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最后叫同学们打开课本看描绘大潮雄奇的插图。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陶醉于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抓住文眼,整体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

1、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再填表(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由于引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通过读、划、议,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从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三〉指导朗读,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比赛读、表演读等,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品文析句,理解课文,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赏竟悟情,更好地理解课

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我在教学“白线向我们移来”那段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句子,并要求他们说说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从近处观察钱塘江大潮时,所听到的声音和所看到的景象,充分体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五〉总结全文

5.《观潮》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篇五

钱塘江大潮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钱塘江大潮也成为古今盛事,本文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将场面描写写的精彩引人。八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比如借助注释了解文意,积累重点词句提高阅读能力等,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促讲,重在养成学生积累习惯,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朗读要求,激发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欣赏,由读到思再到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3、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

情感价值观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通过品读赏析,感受其自然美和人文美,激发学生对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的认识,树立人类必定能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文言词句。

2、把握文章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2、引导学生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比较拓展法。推荐潘阆的《酒泉子》,与本文比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比较阅读,感受不同文体相同题材的文章的区别,并学习进行改写。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形象美

钱塘江大潮,是闻名世界的奇观,苏东坡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以此来赞美钱塘江大潮,那么,钱塘江大潮潮来的景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观看钱塘江涌潮的录象,看后请谈谈自己的感受。

[说明]这一激情导语及钱塘涌潮的录象放映,目的在于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我们课前布置预习本课时,要求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有关钱塘江大潮成因的知识,谁来说说自己找到的知识要点,让我们资源共享。

[说明]要求学生说作者和钱塘江大潮成因知识,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养成不懂就查的好习惯。

教师简介背景: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南宋词人周密曾经观看了钱塘江涌潮,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的描绘了出来,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南宋词人周密走进《观潮》,领略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吧。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难句,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 杨诚斋(zhāi) 艨艟(ménɡ chōnɡ) 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 一舸无迹(ɡě) 善泅(qiú) 僦 赁(jiù lìn)

罗绮(qǐ) 鲸 波(jīnɡ)

(2)辨明词义: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

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逆流迎着潮水;忽隐忽现)

3、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教师可酌情给予指导。

4、选四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5、多媒体显示第三段译文,学生共同评点。

译文略

学生评点:“吴儿善泅者数百”应翻译为“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旗尾略不沾湿”应译为“旗尾一点也不被水沾湿”。

教师提示:文言文翻译应遵守“信”“达”“雅”三字原则。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一一对应,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

四、理清文章思路,研读文章内容

1、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齐读课文,思考:

〈1〉、《观潮》第一句就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描写对象,总领全文,点明题旨。

〈2〉、“伟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也就是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你想用哪些词语分别这些方面的特点?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人涌如潮。概括起来就是:潮来之状——雄伟壮观,演习之形——精彩动人,弄潮之势——勇敢矫健,观潮之盛——盛况空前。

2、研读文章内容,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A、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1〉、第一段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有哪些?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采用怎样的修辞方法来表现?

〈2〉、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这样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怎样的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3〉、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溯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4〉、第四段中写观潮人数之多与上文写钱塘江潮的气势、 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有何联系?

[探究学习]

学生明确与教师点拨:

〈1〉、学生明确:从“方其远出海门……势极雄豪”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2〉、学生明确:这个场面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教师点拨: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是采用动静相衬的方法,造成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

〈3〉、学生明确:描写壮士形象的句子是:“披发纹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突出勇士溯潮游泳的高超本领的句子是:“争先鼓勇……而旗尾略不沾湿”。

〈4〉、教师点拨;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 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如果说江潮图是一道自然景观的话,那么演习图、弄潮图及观潮图可视作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辉映成趣,更增添了文章的美感,从而突出了人在与自然搏斗中的拼搏精神。

[说明]本文的重点就在于这一环节的设计上,目的是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质疑问难,学会发现、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提高阅读能力。

B、师提问题,学生思考,升华情感 :

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 〈1〉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2〉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不是的,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像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5号、6号飞天等都能表明新世纪人们的胆魄,以及我们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拼搏精神。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五、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把下面这一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并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酒 泉 子

潘 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教师指导:改写是在原题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大多只侧重于改变原作的形式,可以改换体裁,如这次训练要求把词改写成记叙文;可以改换人称,如把词中的第三人称改写为第一人称;可以改换表达方式,也可以对原文进行取舍、丰富和补充。改写必须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透彻了解被改写的作品和将要改写的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握各自的特点。

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学生构思,写作。如时间不允许,可放在课下完成。

[说明]本题的设计在于拓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纵观全文,谈收获

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谈。可以是知识与能力,也可以是获得了某些学习方法,或者是情感得到哪些升华等。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完成下列补充练习

多媒体显示:

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④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3、完成课上的改写练习。

板书设计

课后活动设计

一、说话训练

假如你负责海宁市有关钱江潮申报“世界遗产”一事,由你起草申请报告,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谈起,申报理由是什么。模拟申报会,组织同学发言。

二、写作训练

请你展开想像,结合课文内容为钱塘江大潮写解说词,有条件的可以制作成课件,图文并茂。

教学后记

新课程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主线,以发展为主旨。魏书生说:“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做的事,一定让学生自己做。”因此,在教学上,我牢记三句话:“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导读、导疑、导思、导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确定的三项教学目标,体现了“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全面提高素质”的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观点。教学过程主要设计朗读、释意、积累、思考、质疑、点拨、练习的教学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导语设计注意了学习兴趣的激发,补充的课后活动设计同样注重兴趣培养,注重提高个性化学习效果,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设计使教与学交融,教法与学法的相互转化,重视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努力实现教学方法化,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6.初级汉语精读课教案 篇六

选择下列课本中任何一课,完成2000字以上的教案。

使用教材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Ⅰ

北京大学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Ⅱ

北京大学

汉语教程(一年级一、二、三册上)(修订本)北京语言大学

汉语会话301句(第三版)

北京语言大学

写明:教材名称、课数、课文名称

初级汉语精读课教案 《今天冷还是昨天冷?》

一、教学对象

本教案的教学对象大约学习了140小时的汉语,掌握的汉语词汇在400个左右。

二、教学内容

“汉语精读课”是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技能课中的主干课,也叫核心课、综合课。“汉语精读课”以讲解教授汉语语言知识为主要教学任务。本课共用三课时。

1.教学重点:比较句“A比B+形容词”以及三种变式;比较句“A比B+形容词” 的疑问式、否定式。2.副词“刚”的用法。3.温度的读法。4.陈述感冒的感觉:头疼,嗓子疼,浑身没劲儿,很不舒服,觉得很渴,不想吃饭,很想喝水,还不断地打喷嚏,流鼻涕。

5.北京的天气特点:空气很干燥,春天常常刮大风,夏天经常下大雨,温差很大,早晨和夜晚比中午凉。有时候早、晚的温度比中午的低10~C,早上比中午凉多了。

三、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句“A比B+形容词”的句法特点,能根据具体条件用这一句型表达比较。2.能根据自己的感冒体会,陈述感冒的感觉。

3.了解北京的天气特点,并能用所学词语介绍自己国家的天气特点。

四、教学方法

结合课文内容讲解语法点。抓住课文中的语法点,并精选学习对象容易理解的例句,讲解语法点。每一个语言点讲解结束后,立即进行语言点练习。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有充分的预习和准备时间。与其他同类教案相比,本教案的特点在于精选与留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句,是他们熟悉的场景、真实的环境。另外,同一语法项目根据讲解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词语表、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北京天气特点、陈述感冒的感觉。1.通过提问导入新课:

今天冷吗?

大家习惯了北京的天气吗?

北京的天气特点是什么?

你在北京感冒过吗? 边提问边板书本课关键词语:

天气

干燥

刮风

下雨

疼 嗓子 舒服 感冒

早晨

夜晚

2.学生轮流试读本课词语表中的新词语。

3.教师带读本课词语表中的新词语。

4.辨析容易读错的字音。如:刮风

下雨 舒服 流 好好儿

5.辨析容易写错的汉字。如:喝

感冒

请假

油腻

6.教师范读两遍课文,学生边看课文边听教师朗读,聆听后回答问题(参见本课“练习”第一题“根据课文回答问题”)7.教师带读课文,介绍朗读中语音停顿的基础知识。8.学生轮流朗读课文。

9.由课文中的“北京的天气”引出“词语替换练习”。(参见本课“练习”第二题“词语替换练习”)

10.由课文中的“我让同屋替我请假”引出“句型替换练习”(参见本课“练习”第三题“句型替换练习”)

11.口语练习:用本课学过的词语说说自己感冒的感觉。12.作业:(1)抄写本课词语;(2)朗读课文;(3)“练习”中的第十、十一、十二题。

第二课时

比较句基本句型:A比B+形容词

比较句的变式:A比B+形容词+一点儿/多了/数量补语 比较句“A比B+形容词”的否定式:A没有B+形容词

比较句“A比B+形容词”的疑问式:A+形容词+还是B+形容词? 副词“刚”的用法

1.通过提问“北京的天气特点是什么?”引出课文中的比较句基本句型:

早晨比中午凉。(板书)再通过介绍情况,举出两个例句:

爸爸比妈妈高。(板书)

“西红柿炒鸡蛋”比“麻婆豆腐”贵。(板书)2.通过分析例句,归纳句型并板书: A比B+形容词 3.教师给出条件,让学生用“A比B+形容词”造句。如:

爸爸52岁,妈妈50岁。

苹果2元一斤,梨1元一斤。

第14课有25个生词,第15课有28个生词。4.通过分析天气情况,引出比较句的三种变式。

如果“早晨15℃,中午25℃”,怎么比较呢?引出变式:

早晨比中午凉多了。/早晨比中午低10℃。

如果“早晨15℃,中午20℃”,怎么比较呢?引出变式:

早晨比中午凉一些。/早晨比中午低5℃。

如果“早晨15℃,中午17℃”,怎么比较呢?引出变式:

早晨比中午凉(一)点儿。/早晨比中午低2℃。

5.通过分析例句,归纳比较句变式句型: A比B+形容词+一点儿/多了/数量补语(板书)6.通过调换比较项A、B的句法位置提问。如果把“中午”放在前面,怎么说呢? 中午没有早晨凉。(板书)比较句“A比B+形容词”的否定式:

A没有B+形容词(板书)7.总结比较句的四种句式以及否定式(板书):

A比B+形容词

A比B+形容词+一点儿/多了/数量补语 A没有B+形容词

8.用比较句句型做句法练习。

(参见“练习”第五题“根据条件,写出比较句”)9.通过做下面的“完成对话练习”,引出比较句的疑问式:(1)A:

?(今天冷还是昨天冷?)(板书)

B:今天比昨天冷。

(2)A:

?(你高还是你弟弟高?)(板书)

B:弟弟比我高。

10.归纳比较句的疑问式句型:

A+形容词+还是B+形容词?(板书)11.通过提问“李老师告诉我什么?”引出带“刚”的课文范句:

许多外国学生刚来北京都不习惯北京的天气。再举出两个例句:

我们班刚上了听力课。

他朋友昨天刚回国。

12.提问:“刚”后面的词是什么词?

动词前面加了“刚”,表示动作已经完成了还是没有完成? 13.归纳副词“刚”的句法意义:

用在动词前面,充当状语,表示动作在不久前已经发生。14.练习“刚”的用法。

(参见本课“练习”第七题“用‘刚’完成对话”)15.作业:(1)复习课文;

(2)准备下次课介绍自己国家的天气;

(3)准备听写本课词语和句子。

第三课时

复习本课语法知识,做“阅读练习”,用本课学过的词语介绍自己国家的天气。

1.模拟天气预报,列出各地今天最高温度表,要求任选一种本课学过的比较句句型造句。

今天各地最高温度

北京0℃

天津2℃ 上海10℃

香港20℃ 哈尔滨一5℃

2.根据条件,用“刚”造句。(以下是教师口述的造句条件)

他朋友上个星期结婚了。

他昨天晚上到北京。

他6:30起床,现在6:40。

他上个月大学毕业。

我们第二节课是会话课,现在是第三节课。3.做“阅读练习”。

(参见“练习”第九题“阅读短文后判断正误”)

4.检查上次课布置的作业,介绍自己国家的天气。(抽查4—5人,注意介绍的顺序和特点,避免面面俱到)5.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抽查5—6人)

6.听写。7.作业:

(1)预习下一篇课文的生词和课文;

(2)作文《东京的天气》(“东京”可以替换为自己熟悉的国家或城市),要求写200字左右。

六、教学反思

1.本课教学重点是比较句,因此,本课关于比较句的句法练习,不是常见的“句型替换”“完成句子”,而是给出实际生活事例,让学生选择比较句句型造句。这样既避免了生硬照搬,又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而且操作性也很强。这是本课练习设计不落窠臼之处。

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加大第五题(根据条件,写出比较句)、第七题(用“刚”完成对话)、第八题(用比较句完成对话)的练习量。

2.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比较句,容易产生的句法错误主要有两种: 一是将表示比较的程度词语放在形容词前面,造出下面的病句:

今天比昨天很冷。弟弟比我一点儿高。北京比东京比较冷。

一是用“比较”代替“比”,造出下面的病句:

今天比较昨天冷。弟弟比较我高。北京比较东京冷。

因此,在讲解汉语比较句时要告诉学生,表示比较差异程度的词语应该放在比较句型的形容词后面。

3.外国学生学习副词“刚”时,容易产生的句法错误主要是将副词“刚”放在主语;前面,造出下面的病句:

刚我们上了听力课。刚他朋友回国。

4.介绍自己国家或家乡的天气时,容易面面俱到或层次不清晰。在指导学生的口语练习或作文时要告诉学生避免面面俱到,要写出自己国家或家乡的天气特点。为了文章层次清晰,应划作文层次。如:先按季节介绍自然天气概况、天气特点,然后介绍与天气有关的人文景观、内心感受或文化活动。课文

今天冷还是昨天冷

基本句型

今天比昨天冷。

句型提示

A:今天冷还是昨天冷?

B:今天比昨天冷。

A:你哪儿不舒服? B:我头疼、嗓子疼、想睡觉。

语法点 1.A比B+形容词

2.A没有B+形容词 3.A比B+形容词+一点儿/多了/数量补语

4.刚

课文

现在我在北京留学。我还不习惯北京的天气。北京空气很干燥,春天常常刮大风,夏天经常下大雨,温差很大,早晨和夜晚比中午凉。有时候早、晚的温度比中午的低10℃,早上比中午凉多了。早上我去上课的时候常常忘了多穿衣服。昨天晚上我头疼、嗓子疼、浑身没劲儿,很不舒服,觉得很渴,不想吃饭,很想喝水,还不断地打喷嚏,流鼻涕。我觉得我感冒了。今天早上我让同屋替我请假。

下课以后李老师来宿舍看我。她告诉我,北京温差比较大,早上没有中午暖和。许多外国学生刚来北京都不习惯北京的天气,容易感冒。她让我多喝水,好好儿休息。同屋还告诉我,她刚来北京的时候,常常拉肚子,因为中国菜比较油腻。现在她已经习惯了。

7.关于精读课心得体会 篇七

但是陪作业,落地书写一定是有一个起步的痛苦期的,哪有生下来这也会那也会的好事,只是经过了痛苦的磨合我们很多事情就忘了而已,差不多一阶的苍蝇小子一套八节课上完(我们大概每节课分两次上),苗苗就能够比较独立地自己写作业了(因为低阶的作业抄书为主,会一些sight word,以及多抄写几次,自然拼读反复滚,就能拼写了),具体拼写还可以看我往期这篇文章:如何记住英文单词?

二阶的课我们差不多一周一次半,仍然没有达到要求的速度,因为花在自己看书上的时间更多,觉得精读思维是提高性质的,但是也不用鸡血地太早,小时候还是慢慢培养孩子兴趣为主,兴趣领路进步的也很快,你们也可以看我写过的专辑:英语进阶路

一直到今年大班上学期上完,我们的二阶也没上好(但是当时测阅读水平是4.7,walawala一个阶段送两次阅读能力水平测试),从疫情开始,我们密集上完了二阶最后的兰登三系列, 两套词汇拓展课,在四月份一个整月,上了四阶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非常非常喜欢整本书18个章节的整体阅读方法,这里面有很多精读方法其实是二阶三阶课程里面学过的,但是阅读方法一定是在阅读中反复滚,并且有提高性的滚动,才能让孩子真正掌握的。

疫情期间,我们上课的频率是工作日一天一节课,就是我上班孩子自己上,自己写作业,基本全自动不需要人管,周末我带孩子玩、读书,不学习。

8.《观潮》公开课优秀教案 篇八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引导初读课文。

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四、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四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交流讨论。

上一篇:德育工作总结高宁红下一篇:课程与教学论作业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