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说课(共14篇)
1.找规律说课 篇一
《找规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的第一节课《找规律》,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表内乘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教材设计了“算一算”、“试一试”、“练一练”等算法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探索交流、概括总结的学习机会,学生可以在这些算法活动中体验和感受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一)学生分析
我今天所执教的三年级学生已使用北师大教材两年,他们喜欢上数学课,善于独立思考,同时乐于合作交流。该班学生课上表现极为活跃,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敢想敢说,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强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并能熟练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发现整十数相乘的计算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数学活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索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
难点:理解整十数乘法算理。
二、教法选择
鉴于学生对表内乘法的了解,本课以“少教多学”模式展开。在教法上采取活动探究教学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尝试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充裕的猜想、探究、交流的机会。
三、学法指导
在学法上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思考、探究和讨论交流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整十数乘法的计算规律。
四、教学流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倡导“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起航,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学习的素材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我运用了生活中的儿歌来引入本节新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进入学习状态。
2.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本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出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计算过程,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反馈,应用规律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分为基础性练习、提高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旨在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拓展延伸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数学学习中的规律性,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5.畅谈收获,关注情感
本环节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成功体验中,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表现欲。
五、板书设计
找规律
一算 二看 三添
2.找规律说课 篇二
一、试一试、移一移, 建立规律的初步表象
1.框数活动
多媒体出示下图, 在表中每次框住两个数, 移动这个框, 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2.选择有代表性的解法交流反馈
1+2=32+3=53+4=74+5=9……9+10=19。
师:这样思考要注意什么呢? (从左往右, 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学生用框框9次, 得到9个不同的和。一个学生演示自己的做法。
二、想一想、议一议, 促进规律的自然生长
1.框数活动
多媒体出示, 如果每次框3个数, 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如果框4个、5个呢?先试一试再填表。
2.交流规律
(1) 揭示规律
生1:我发现了规律, 第一列数-第二列数+1=第三列数。
生2:我发现用第一列数- (第二列数-1) =第三列数。
生3:我发现用第一列数+1-第二列数=第三列数。
生4:我们还可以竖着看, 从上往下, 第三列的数依次减1。照这样下去, 如果每次框6个数, 就能得到5个不同的和;每次框7个数, 就能得到4个不同的和。
师: (板书上述规律) 从简单的情况入手分析, 逐步尝试解决复杂问题是我们常用的方法。如果每次框8、9、10个数, 结果会是怎样的?请大家用发现的规律试一试。 (学生交流)
(2) 注入意义
师:让我们来看看刚才几个同学发现的规律。这些规律的形成一定有着充足的理由。谁来尝试解释解释?
生:生1说的规律可以这样理解, 10个数, 如果每次框4个, 有多少个不同的和?关键是要看每次框中的第一个数可以是哪些数?我们可以先不考虑最后框中的4个数是7、8、9、10, 其余的1到6, 6个数都可以做框中的第一个数, 再加上最后一组4个数, 10-4+1=7, 一共有7组和。
生:我想解释一下生2说的规律。10个数, 每次框3个的话, 要看有几组符合要求的和, 每次框中的3个数中, 第一个数不可能是总数中的最后2个 (9、10) ;如果每次框5个数的话, 每次框中的5个数中, 第一个数不可能是总数中的最后4个 (7、8、9、10) 。10- (3-1) =8, 10- (5-1) =6。
生:生3说的规律可以这样理解。10个数, 如果每次框中5个, 我们可以先在10个数后再添一个数x, 总数就是11个, 每次框中的5个数中, 第一个数不能出现在末尾的5个中 (7、8、9、10、x) , 也就是和刚才的“规律一”道理是一致的。其中的7、8、9、10四个数不能做框中的第一个数, 其余的6个数可以做框中的第一个数, 因此就对应着6个不同的和。10+1-5=6。
生4总结的规律大家都觉得不太好解释, 在老师的建议下, 有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生:生4说的规律好像不可以像刚才的三个规律那样解释。如果用这个规律解决复杂问题, 需要我们从简单的开始试一试。
生:生4说的规律显得简洁实用, 其中的道理不容易被理解。
生:可以这样想, 如果每次框2个数, 有9个不同的和 (框中的第一个数不能是10) 。如果每次框3个数, 和当然就少了1个, 只有8个 (框中的第一个数不能是9、10) 。每次多框1个数, 那么框中的第一个数出现的可能性就少1个。因此, 框中的数依次多1个, 和的个数就依次少1个。
三、赏析
首先, 《找规律》教学要让“找”的气氛浓厚, 彰显“找”的价值。上述教学, “找”的目的明确, 既有凭借直接经验进行的探索性活动, 也有在初步发现规律后的应用性活动, 还安排了为规律找理由活动;“找”的过程丰富多样, 算一算、框一框、借助初步规律试一试;“找”的结果灵活自由, 每个人根据自我体验发表看法, 从不同的侧面对规律进行归纳, 丰富了规律的内涵。
3.中考热点——找规律 篇三
一、利用数的特征规律来探索
例1 (2008年·梅州市)观察下列等式:(1)32-12=4×2;(2)42-22=4×3;(3)52-32=4×4;……则第4个等式为 ,第n个等式为 .(n是正整数)解析:从等号左边看:表达式是两个数的平方差,且这两个数相差2,减数与序号相同.从等号右边看:表达式是4的倍数,乘数比序号多1.故第4个等式为62-42=4×5,第n个等式为(n+2)2-n2=4×(n+1).
二、利用图形、表格排列的特征规律来探索
例2 (2008年·深圳市)观察表1,寻找规律.表2、表3分别是从表1中选取的一部分,则n+b的值为 .
解析:表1中列的规律为:第一列相邻数相差1,第二列相邻数相差2,第三列相邻数相差3,第四列相邻数相差4.表2是竖表,可以判断出它位于原表第三列,相邻数相差3,故n=17.表3中11、17相差6,位于第6列,因而13和b位于第7列,相差7,故b=20,故n+b=37.
例3 (2008年·遵义市)图1是三角形数垒,a、b是某行的前两个数,当a=7时,b= .解析:每一行数,最左边和最右边的两个数与行数相同,内部则是上一行的相邻两数之和;因而第6行分别是6、16、25……故第7行分别是7、22、41……故b=22.
4.找规律说课稿 篇四
一、说教材
本课时的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内容。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本册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如图形和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教材的内容选择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而且活动性和探究性较强。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帮助学生发现、理解“有规律的排列”,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2.难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推理等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设计一定的图形规律。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它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1
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开运动会为线索,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小动物们的运动会展开。
2.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法。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教师要紧扣学生已有的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互动、合作、讨论等活动探索新知。
3.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等方法体会图形的排列规律,同时让学生动手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4.尊重学生,和谐发展。
今天的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因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新课程理念的基点便是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营造一种新型的,更有人情味的课堂教学形式。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复习旧知,为引新课作准备。
(1)师:这么多的老师想来看看我们同学们的精彩表现,你打算用什么方式来欢迎?生:„„.(2)用学过的图形摆出一组有规律的图形,让学生接着往下摆。
(二)、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图形和数字重复出现排列的规律,今天我们一起去探索图形排列的其他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三)、探索新知
设置情境,感知循环排列规律
师:每年,我们学校都会举行运动会,小动物们也是如此,它们现在就正在举行开幕式呢!小动物们可高兴了,瞧,排着整齐的队伍向我们走来了的是谁?(出示幻灯片2)问1:谁排第一?后面依次跟的是谁?生:„„(指名回答)
第一队列 小狗 小兔 小猴 小青蛙(幻灯片)
师:小动物们争着做排头,最后经过协商调整第二队列的小动物们也向我们走来了。
第一队列 小狗 小兔 小猴 小青蛙(幻灯片)第二队列 小兔 小猴 小青蛙 小狗(幻灯片)师问2:仔细观察,你发现它们做了怎样的调整吗? 生1:一队里小狗做排头,二队里边它排到了末尾。生2:小兔猴排位从第二位变成了首位。„„
师问3:根据以上规律,你觉得第三队列该怎么排?(生说一说)第三队列 小猴 小青蛙 小狗 小兔(讨论后出示幻灯片)师问4:你知道第四队列该怎么排吗?请试一试。说说为什么这样排? 学生探索尝试:第四队列 小青蛙 小狗 小兔 小猴(完毕出示幻灯片)
师问5:观察整幅方阵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小动物们轮流做排头。生2:图中每一斜行的小动物相同。„„
师问6:如果要排第五小队,谁排在第一位?第六队呢?
(2)学生:合作交流,探索规律,然后汇报各自发现的规律。(对于学生发现的各种规律要积极地给予评价、鼓励,增加学习的信心)
师小结:我们让小动物重复轮流做排头,我们说这种排列方式是循环排列。(边说边板书:循环排列)并强调循环排列的特点是重复和轮流。(板书:轮流、重复)
四、巩固练习
1、巩固练习闯关二:请四位学生上台做向前循环排列,四位同学不停
2、巩固练习闯关一:接着画一画(课件出示
3、应用规律,进行个性设计。(巩固练习闯关三)
(1)、先欣赏王子给自己家设计的装修图,并说一说墙纸和地板的排 地变换位置,其他同学记录,根据记录接着填。(注意强调其他数字顺移)
列规律
(2)、两人一组合作,用你们学到的知识,给自己设计一块美丽的手帕,图案的排列要有规律,限时4分钟。
(3)、欣赏作品: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评价是否符合要求(只要是有规律的,都要给予表扬、鼓励),并贴在黑板上展示。
(五)、全课小结。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老师这里也收集了几张有着规律美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幻灯片10、11、12),不仅生活如此,大自然中同样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规律。(边说边出示幻灯片13、14)认真观察,我们能发现很多的规律。(出示幻灯片15)
5.找规律说课稿 篇五
1、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选自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的第一课时。
《找规律》是在学生认识了数字、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同时,教材内容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识,增强对数学的认识,提高学数学的乐趣。
2、教学目标
①结合现实场景,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对数字、图形、物体等的排列规律有初步的了解。
②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初步体验寻找事物规律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能运用简单的规律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
教学难点是发现数字、运算、图形的排列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怎么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再过渡到数字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三、说教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以上理念,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创设情景导入―――动手操作――合作学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交流探讨、动手操作。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用游戏引入,根据儿童爱猜的心理,让学生猜有规律的图形,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样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规律存在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规律的价值。
2、引导探索,进一步认识规律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促使学生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即具有一定规律的图案进行观察和提炼,从不同角度获取里面隐含着的数学信息和规律,并加以符号化,使学生对这组规律的认识经历了“感官描述具体的形状、颜色,它们都是一种一个的,并进行分组认识图形的规律。”
3、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让学生动手摆学具,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拼摆出规律的图案。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更好的发散,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
4、联系生活,发现规律
6.找规律说课课件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有序地排列,学生体会到规律的存在,对有规律的现象有初步的.认识,并能主动寻找生活中的规律。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能主动地找到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进行简单的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3、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运用操作、观察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观察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开场游戏,激趣导入
1、游戏并猜一猜
师:小朋友,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听老师口令,你们用动作来完成。
师:拍手(生拍手)、拍手(生拍手)、拍肩膀(生拍肩膀)再按顺序拍手——拍手——拍肩膀反复练习
师:请你猜一猜,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呢?(大多数同学会猜是拍手)
师:哇,你们真聪明,猜得可真准。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1:我听老师是按拍手、拍手、拍肩膀这样来说的。
生2:我发现我们是先拍两次手,再拍一次肩膀的。,
2、揭题
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象这样按拍手、拍手、拍肩膀、重复出现多次的现象就叫规律。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寻找规律,欣赏规律。
师板书:找规律
二、观察规律,探究规律
7.“找规律”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七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 (下) 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 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 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 发展有序思考的能力, 培养初步的符号感。
3.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丰富学生的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上衣和裙子的图片学具、作业纸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感知搭配问题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上一节数学课, 好朋友见面, 按照中国传统的礼节, 见面一般要握握手。如果老师和全班所有的同学每人握一次手, 一共要握多少次呢?
生:我们班有42名同学, 老师和每个人握一次手, 一共要握42次。
师:在看似平常的握手中也蕴藏着数学规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评析:教师用谈话的方式引入教学, 轻松、自然。师生交流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握手问题, 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很自然地引入课题。】
二、引导参与, 探究搭配规律
1. 探究搭配的方法
师:春天到了, 小红准备到钵池山公园游玩, 从衣柜中找出了2件上衣, 3条裙子。 (出示图片)
师:选一件上衣和一条裙子搭配穿, 如果你是小红, 你会选择哪一种穿法?
生:我选第一件上衣和第三条裙子搭配穿。
生:我选第二件上衣和第二条裙子搭配穿。
……
师:看来上衣和裙子的搭配方法不止一种, 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请同学们把作业纸上的图片连一连。
(学生在作业本上连一连, 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生:我用第一件上衣和第一条裙子搭配, 第二件上衣和第二条裙子搭配……共6种。
生:我用第一件上衣分别和三条裙子搭配, 有三种;用第二件上衣分别和三条裙子搭配, 有三种。共计6种。
生:我用第一条裙子分别和两件上衣搭配有两种, 用第二条裙子分别和两件上衣搭配有两种, 用第三条裙子分别和两件上衣搭配有两种, 共计6种。
……
师:比较一下, 你更喜欢哪个同学的搭配方法呢?为什么?
生:我认为第二和第三种方法好, 因为他们是按一定顺序搭配的。
生: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因为这样搭配不容易重复、又不会遗漏。
小结:刚才在选择上衣和裙子搭配的时候, 同学们想到了两种既不重复又不会遗漏的方法:一种是先选一件上衣分别与三条裙子搭配;另一种是先选一条裙子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
【评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 让学生自己利用图片进行搭配, 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又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你喜欢哪种搭配方法呢?”让学生自主评价, 在比较和交流中, 不仅初步体验了搭配规律, 又渗透了有序思考的思想。】
2. 优化思维, 寻找简捷的表达方法
师:如果现在没有图片, 你能想办法表示出这6种搭配方法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表示, 教师巡视并指导)
学生汇报交流。
生:第一件上衣和第一条裙子搭配;第一件上衣和第二条裙子搭配;第一件上衣和第三条裙子搭配。
生:用1和2表示上衣, 用字母A、B、C分别表示裙子, 共有1A、2A、1B、2B和1C、2C, 共6种。
……
师:再比较一下, 你更喜欢哪种表示方法, 为什么?
生:我喜欢用符号表示的搭配方法, 这样比较方便、简洁。
生:我喜欢用字母和数字表示的搭配方法, 这样也比较方便、简洁。
……
小结:同学们想到了用文字、符号、字母和数字的方法来表示, 通过比较, 大家觉得还是用符号、字母和数字表示比较方便、简洁。
3. 归纳总结搭配的规律
师:如果增加1件上衣, 又有几种不同搭配方法呢?你是怎样想的?
生: (略)
师:如果再增加1条裙子, 搭配的方法又有多少种呢?
生: (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幅图, 你发现搭配的总数一样吗?猜一猜, 搭配的总数可能与什么有关?
(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搭配的总数与上衣的件数和裙子的条数有关。
生:我发现搭配的总数就等于上衣的件数乘以裙子的条数。
……
生用前面搭配的例子验证规律。
小结并板书:上衣的件数×裙子的条数=搭配的总数。
师:如果有8件上衣, 10条裙子, 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生用8×10=80 (种) 。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日常生活中的搭配规律, 同学们不仅掌握了搭配方法, 而且发现了搭配中的规律。
【评析:数学具有抽象性。“如果现在没有图片, 你能想办法表示出这6种搭配方法吗?”教者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表示搭配的方法, 学生有的用符号、有的用文字……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抽象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通过上衣或裙子的数量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让学生体验、感悟搭配的规律, 自主建构了数学模型。】
三、应用规律, 解决生活的搭配问题
1. 握手中的搭配
师:前面我们知道握手当中蕴藏着数学问题, 如果听课的4位教师和我们全班同学每人握一次手, 一共要握多少次手呢?你是怎么想的?
2. 早餐中饮品和点心的搭配
出示:3种饮品和5种点心。选一种饮品和一种点心搭配, 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师:我们在选择时不仅要注意个人口味, 更要注意营养均衡搭配, 这样我们才能长得更健壮。
3. 少年宫活动报名表
(1) 红红想学两项, 选择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2) 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4. 设计路线
小明从家经过体育馆到学校, 一共有8种不同的走法, 猜一猜从家到体育馆可能会有几条路?从体育馆到学校可能会有几条路?
5. 观看《田忌赛马》视频
小结:孙膑正是运用搭配的策略, 改变出场顺序, 从而赢得了胜利。
【评析:这一环节的教学, 通过巩固性练习和拓展延伸练习,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创设了较大的问题空间, 学生的思维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深入和发展。】
四、全课总结, 引导延伸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搭配规律。通过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呢?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 还有许多类似的搭配规律, 只要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问题, 就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总评:
综观全课, 教者引领学生从研究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搭配现象入手, 初步学会搭配与选择的方法, 体会搭配的规律。在自主探究中, 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而且提升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 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 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 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 巧妙地设计了“握手—穿衣服—早餐的搭配—设计线路”等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蕴含搭配现象的生活情境,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 在搭配和选择中, 逐步体会到搭配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和活动经验, 而且进一步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引领自主探究,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建构数学模型
皮亚杰认为:“对知识的理解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教者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基于搭配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 教者充分放手, 以“穿衣服”这一学生所熟悉的搭配问题为载体, 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自主建构了搭配的规律这一数学模型。并运用这一模型成功解决了“早餐的搭配”“参加少年宫活动中的搭配”“设计线路中的搭配”“田忌赛马中的搭配”等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使学生对搭配的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三、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8.“重演”中找规律 篇八
竺可桢坚持观察
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能够在气象学领域做出卓越的贡献,与他坚持考察重演现象是分不开的。
竺可桢从青年时代起,就养成了观察的习惯。他每天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观测并记录气温、气压、风向、温度等气象要素。从杭州搬到北京后,他还进行物候观察,并以日记的形式进行记录。在进行观察的同时,他还阅读了大量的古籍,将有关气候和物候的记载一页一页地摘抄下来。
在掌握了大量观察资料的基础上,竺可桢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精心研究,发现了世界气候存在波动的重演现象,并写了《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一文。文中,他批驳了那种认为“气候一成不变”的观点,有理有据地指出,世界各国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是普遍性的,而且存在一定规律的波动,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直线下降或上升。
1972年,他又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对中国气候变化作了定量分析。这篇论文震惊了国内外气象学界,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摆动有规律
就读于比萨大学时,伽利略每周都要到比萨教堂参加祈祷仪式。一天,教堂工作人员为一盏从天花板垂下来的吊灯添完油后,吊灯就在空中轻轻地摆动。伽利略被摆动的吊灯吸引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吊灯,看得出了神。突然,他发现吊灯来回摆动是有规律的,虽然往返的距离越来越短,但每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差不多。
这个推断正确吗?伽利略立刻回到宿舍做实验。他找来两根一样长的绳子,各坠一块相同重量的铅块,然后将两根绳头分别系在不同的厅柱上,把两块铅块拉到不同的高度同时放手。
实验表明,尽管两个铅摆一开始摆动的幅度不同,但在相同时间里摆动的次数一样。由此,伽利略提出了著名的单摆等时性原理。根据这一原理,他设计了摆钟。后来,荷兰人惠更斯在伽利略设计的摆钟基础上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摆钟,实现了人类计时史上的一次飞跃。
救生衣选橙黄色
海滩、游泳场经常发生鲨鱼伤人事件,这种不断重演的事件是不是也有一定的规律呢?
人们发现被害者大多身着红、绿、蓝色泳装,而身着橙黄色泳装的人常常幸免于难。有人还特意做了实验:把一条饿了几天的鲨鱼放在池中,轮流把涂有不同颜色的板块投入池里。结果,饥肠辘辘的鲨鱼每次见到板块就咬,唯独看到橙黄色的板块立即逃之夭夭。接着,实验者用黄色光照射水面,鲨鱼则躺在池底不动。
根据这种规律,人们发明了安全救生衣,这种救生衣的显著特点就是颜色是橙黄色的。
重演的奥秘
考察重演现象有助于发明创造,那什么是重演现象呢?它指同一事物或同类事件在一定的时间、空间里以同一形式或相似的形式反复地演示。重演现象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连续性显示的重演,另一种是离散性显示的重演。
无论哪种重演现象,都潜藏着某种客观规律,考察重演现象,就意味着摸到了某种规律的触角。只要认真考察,进行实验探索,就有可能发现某些科学现象或做出发明作品。这就是考察重演法的基本原理。
根据这个基本原理,我们运用考察重演法进行发明创造时,仍需将重点放在观察实践上,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按照“发现重演现象——揭示重演规律——思考规律”的步骤进行。
9.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说课稿 篇九
高阳小学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8和89页,《找规律》的例
1、例
2、例3及“做一做。”
一、说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是新教材“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是新教材新增设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新变化。有着广阔的生活背景,也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而本课时是《找规律》知识体系中的起始内容,非常重要。如果这节课没有把握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继续学习将会造成重大的影响。本课的教学内容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让学生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到事物的变化规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教学产生的兴趣,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确定教学目标为:
(一)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会用自己的方式如声音、动作、图形符号等来表现不同的规律,并联系实际感知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规律。
(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和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交流的意识。
(三)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通过活动发现简单的图形规律并能尝试自己创造一些有规律的组合。
二、说学情分析
首先是学生对于规律已有初步的感知基础。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已经多多少少接触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把它作为专项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也就是说《找规律》内容是孩子初次正式接触,怎样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领悟、创造规律,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再者是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力容易焕散但其又很活泼,思维很灵活。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心理特点扬长避短地进行教学,是我教学设计的重点。
三、说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基于以上理念及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并针对本班孩子的实际学情,采用情景再现、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摆一摆,涂一涂,找一找、画一画、排一排、唱一唱等,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观察、尝试、探索、练习、实践过程中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切身感受到数学的美和作用,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说学习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找规律、创造规律的主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探索、实践活动中内化规律、创造规律。
五、说教学过程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先在情境中感知规律,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认识规律,紧接着在运用中进一步理解规律、创造中深化规律,最后在生活中欣赏规律,延伸中体现规律的价值。由浅入深,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具体如下:
(一)情境中感知规律
(二)探究中认识规律
(三)运用中理解规律
(四)创造中深化规律
(五)生活中欣赏规律
10.找规律说课 篇十
一、说教材
《新纲要》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有趣地去观察、实践、创造、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由此,我设计了这一科学活动《找规律》,目的就是让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中主动创设活动、参与活动,积极投身实践,这样幼儿身心才能获得较大、较快的发展,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二、说目标
1、通过活动,幼儿学习按某一特征有规律的间隔排列。
2、在探索寻找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排列;并培养幼儿有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幼儿创造力。
三、说重点
活动的重点:能在各种事物中找出其不同的排列规律。
四、说难点
活动的难点:在有规律的排列中会表现2——3种规律。
五、说教法
整个活动中,我运用了游戏法、观察法、操作法、尝试法等几种方法,动静交替,使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做做等活动中,边玩边学。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能够使其自由探索、发现、生动活泼的环境,让幼儿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六、说活动流程
活动分为三大部分。即自由探索---动手操作感知各种物体排列的规律---尝试自由排列。
第一部分是让幼儿自由探索,活动一开始以游戏引入,让幼儿寻找卡片,观察卡片上有什么,找找卡片上不同的变化,说说各种事物的不同排列,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运用游戏法能使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大大的[文库网]提高。
第二部分是通过观察,引导幼儿思考,发现、感知各种物体排列的规律,学习按颜色、几何图形、图案间隔排列的方法,这是活动中的重点。活动中让幼儿动手操作,找出物体的规律,并将规律补完整,以加深巩固有规律的间隔排列的方法,培养幼儿初步的推理能力。由于每一个幼儿都不在同一发展的起跑线上,所以在补规律的操作活动中准备教学具时,按幼儿的能力来分,能力强的有2——3种规律,能力弱的有一种规律,再根据幼儿自身特点和发展进行个别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成为主动活动的主人,在原有的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
11.《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十一
苏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48页例题、“试一试”“想一想”和49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认识其中的规律,体会相应的数学模型。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师和每个学生都准备若干小棒和圆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间隔排列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神秘的礼物,是什么呢?(拿出礼品盒)想知道吗?
师:(拉出1个黄球)什么东西?什么颜色?(再拉1个白球)现在呢?(又拉出一个黄球)再看,(再拉出一个白球)再看看。那你们猜,下一个会是什么颜色的球?说说你的想法。
看来只要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你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
二、发现规律
(多媒体出示例题中的图)
1.师:动物乐园里也有这样的现象,找一找哪两种物体是间隔排列的?
生1:夹子和手帕是间隔排列的。(指导学生边指边说)
生2:兔子和蘑菇是间隔排列的。
生3:木桩和篱笆是间隔排列的。
小结:像夹子这样处于两端的物体,称为“两端物体”。像手帕这样处于中间的物体,称为“中间物体”。
那在这组间隔排列中,谁是两端物体?谁是中间物体呢?(指导学生边指边说)
师补充:这里的两端物体是同一种物体。
三、验证规律
1.动手操作,探究实验
是不是两种物体只要间隔排列成一行,(贴“一行”)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想不想验证一下?拿出小棒和圆片,分别代表两种物体,摆一摆、数一数。
2.汇报交流,验证规律
请两个小组的代表来汇报。你是怎么摆的?你发现了什么?和前面发现的规律一致吗?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当间隔排列成一排时,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一,中间物体比两端物体少一。(写“比”“多1”)
四、运用规律
我们发现了规律,验证了规律,还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1.马路的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块广告牌,一共有多少块广告牌?
你是怎么想的?(有24块。电线杆和广告牌间隔排列成一行,电线杆是两端物体,广告牌是中间物体,所以广告牌比电线杆少1。)
2.师:锯木头的过程中也有这样的现象。完成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
①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先分一分,再想一想)
②如果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③把这根木料锯三次,能锯成多少段?你是怎么想的?(锯的段数总是比次数多1,锯的次数总是比段数少1。)
④如果要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师:你是怎么想的?
五、拓展规律
1.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老师带来的礼物,你能很快说出两种球个数之间的关系吗?你是怎样想的?(黄球和白球间隔排列成一行,黄球是两端物体,白球是中间物体,所以黄球比白球多1。)
下面请同学们看仔细,我将这个礼物变形,将他们围成一圈,你发现了什么?还符合间隔排列的要求吗?说说你的想法?那你能过来帮帮我吗?我们再来数一数两种球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
当间隔排列成一圈的时候,两种事物的数量就……(一样了)
(贴“一圈”,“两种物体的个数相同”)
六、当堂检测
我们再来看两个问题:
在河堤的一边,有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之间种一棵桃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桃树?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再来看一题,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师:你是怎么想的?
七、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八、课外拓展
10名男生和一些女生站成间隔排列,可能需要几名女生?
12.“找规律”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十二
师:“儿童文化艺术展”将在儿童乐园举办, 儿童乐园想在布展方面有一番创新, 管理人员设计了两种方案 (媒体出示:“方案一”中的盆花和彩灯有规律摆放;“方案二”中盆花和彩灯的摆放则没有规律) , 现在想征求大家的意见, 选择哪一种方案布置才显得整齐、有序。
生:我觉得应该选择方案一。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答。)
师:方案一的设计确实是有规律的, 这里边究竟含有怎样的规律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板书课题:找规律)
师:先来看一看盆花。 (媒体出示教材主题情境图中的盆花图) 从左边起, 几盆花是一组?每一组都是怎样摆放的?
生1:每2盆花是一组, 每组都是按蓝红、蓝红有规律地摆放的。
师:这个同学既说出了每组的数量, 又说出了每组的摆放情况, 说得非常清楚。那么, 照这样排下去 (媒体在每两盆一组的外面加红色边框) , 左起第15盆应该是什么颜色的花?想一想, 把你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想法写在自备本上。
(学生先独立探索, 然后交流。)
师:老师看到有的同学是这样做的 (媒体动态展示画图过程) 。这是采用了什么方法啊? (生答。)
师:这位同学采用了画图的方法 (板书:画图) , 这样画到第15盆就可以直接看出是什么颜色了, 非常直观, 真不错!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生2:我发现奇数所对应的都是蓝花, 偶数所对应的都是红花, 15是奇数, 所以第15盆花应该是蓝花。
师:结合他讲的, 我们再一起来看一看屏幕。
(奇数和蓝花、偶数和红花分两次闪烁。)
师:奇数一偶数位置上花的颜色确实有区别的。由此, 我们可以根据奇数、偶数来判断。 (板书:奇偶) 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生3:我是用计算的方法求出来的, 先用15除以2求出7组还余1盆, 每组第1盆是蓝花, 所以第15盆是蓝花。
师:这位同学通过一个算式就得出了结论, 很好。那么, 算式中的每个数都表示什么意思呢?我们请这位同学结合图 (媒体出示) 来给大家具体解释一下。
(学生口述。)
师:这位同学是根据余数来判断的, 老师还有一个问题, 为什么根据“余1”就能判定第15盆花一定是蓝花呢?
生3:余下的1是第8组的第1盆, 每组的第1盆都是蓝色的, 所以第15盆花是蓝色的。
师:刚才同学们用3种不同的方法判断。看来我们同学是各有所爱, 各有主张。我们继续往前参观, 看到悬挂的彩灯了吗? (媒体出示彩灯图) 从左边起, 几盏彩灯是一组, 每组又是怎样的呢? (生答) 照这样摆下去 (媒体逐个在3盏一组的彩灯外加红色边框) , 左起第17盏灯会是什么颜色?第18盏呢?想一想, 用你喜欢的方法把它做出来。
(学生独立尝试。)
师:谁愿意来交流一下自己的方法。
生4:我是用计算的方法做的。
(学生说算式, 教师板书。)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4:共17盏彩灯, 每3盏一组, 所以可以用17÷3, 算出共有5组还余2盏, 第17盏灯就是第6组的第2盏灯。
生5:由于每一组中的第2盏灯的颜色都是相同的, 所以它应该是紫色的。
师:那么第18盏又是什么颜色的呢?
生6:第18盏彩灯是绿色的, 因为18÷3正好等于6组。由于它没有余数, 所以正好是第6组的最后一盏灯。
师:你能看见第6组的最后一盏灯吗?
生6:不能。但由于每组3盏灯的挂法是有规律的, 所以第6组的最后一盏灯应该是绿色的。
师:两位同学的发言不约而同地用了计算的方法, 用计算方法的同学请举手。
(多数同学举手。)
师:怎么有这么多同学都选用了计算的方法呢?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7:如果用画图方法的话, 就要画17盏彩灯, 这是很麻烦的, 而用计算的方法, 我们只要根据余数是几就能判断最后一盏是什么颜色的灯了, 这样既简便又快捷。
师:这位同学考虑得真全面, 还有谁愿意说一说。
生8:用画图的方法, 灯数不多还可以, 灯数很多, 如求第100盏灯是什么颜色, 用画图的方法就太麻烦了。还有, 如果用奇、偶数来判断的话, 由于每一组有3盏灯, 1和3都是奇数, 我们就不能确定是什么颜色了。
师:这位同学的话很有说服力。由此可见, 选择一个好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学们回想一下,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用几种方法找规律。
[评析]
本片段的教学亮点颇多, 较为显见的如导入环节的干净利落、过程展开的丰富生动、对话交流的真切自然、点拨引领的巧妙精当等。但在笔者看来, 这一片段最为巧妙或者说在时下最具借鉴意义的莫过于蕴含其中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优化关系的处理, 其“润物无声、自然优化”的处理方法和效果给人以启迪, 令人回味。
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 要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及优化, 其本质主要是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但在实践层面上, 教师却常常陷入这样的“误区”:一是目标错位。一些教师把算法多样化看成是课堂凸显学生主体的“标签”, 或片面地理解成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于是乎, 课堂上唯多是举, 只顾及量的积累而忽略了质的提升, 虽然表面热闹非凡, 但是学生的思维却还在原地踏步。二是时机失当。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 激起他们内部的矛盾冲突才能被接受。而算法优化是学生对某种算法从心理上感受再到行为上接受的过程。由此, 学生在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实现算法多样化的自我优化则是重点和关键。但在实践中, 一些教师很少考虑优化时机的选择和把握, 往往是多样化产生之初便是教师强势介入之时, 其结果是优化因缺少学生自身的深刻体验而往往成为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
算法多样化是算法优化的基础与前提, 优化是多样化的提升与发展。但在笔者看来, 两者之间不是简单的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而是各司其职、各有所用, 并统一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之中。结合本片段的教学, 笔者认为, 执教老师至少把握好了以下两点:
1.注重过程, 充分体验。算法多样化所关注的是让学生经历主动思考、独立探索知识的过程, 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 以及体验成功的过程。而算法的优化则是一个促进学生学会反思、自我完善的过程。由此看来, 过程的展开是实现算法多样化及最优化的前提, 而这恰恰也是本片段教学的成功所在。片段中, 在学生找到盆花摆放规律的基础上, 面对“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这一具体问题, 教师首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时空 (画图、用奇偶数来判断、计算余数等都是学生主动思考的结果) , 之后的合作交流则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难能可贵的是, 教者的教学并未到此为止, 更没有急于“优化”, 而是用“各有所爱, 各有主张”来轻松作结, 巧妙过渡, 并“继续往前参观”。面对3盏一组的第17、18盏彩灯会是什么颜色这一新的问题, 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挑战, 通过方法的比较、选择, 自我优化也在悄然间进行, 最终结果自然是多数同学选择了“用计算的方法”。紧随其后的“怎么有这么多同学选用了计算的方法”的讨论, 适时地为学生构筑了反思交流的平台, 学生对画图的麻烦, 奇、偶数判断的局限及计算方法简捷的体验愈为深刻。整个过程, 教者虽未刻意为之, 却层层递进, 优化因其激发了学生自发、内在的需要而显得自然、贴切, 并富有实效。
13.《找规律》教案 篇十三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二册教科书88页、8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理解规律的含义;能找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确定未知的事物是什么。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规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找规律。
教学难点:怎样找规律(即方法)课前准备:
教师:黑板花边、立体图、透明胶 学生:彩笔、图画纸
一、导入
1、上课前,老师看了一下咱们同学穿的衣服,都很漂亮。请…到前面来,我们一起欣赏一下他的衣服,你发现了什么?观察一下它的颜色和图案是如何排列的?
2、日常生活中,如果将一些事物有规律的排列起来,是非常美观、漂亮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板书)
二、教学例1
1、请同学们看图:节日里,同学们用灯笼、彩旗、花朵把教室装饰一新,高兴的又唱又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给学生点时间)把你观察到的说给同桌听听。
2、3、汇报。
老师用纸挡住一部分,你能根据规律说出下一个是什么吗?(学生说)你是怎么想的?(说2种事物)
三、涂一涂
这些同学还想给黑板画一些漂亮的花边。看,已经画好一部分了。发现有什么规律?你们能接着画下去吗?把书打开89页,并请一人画到黑板上。
四、摆一摆
1、这些图形你还认识吗?(圆柱、正方体)老师来摆,看谁能最先发现规律。下一个该摆什么了?
什么规律?(学生说形状,问:还有谁有不同想法?从颜色上看呢)
2、3、还是用这些图形,你能摆出不同的规律吗?
看来只要我们动脑筋,就能摆出许多不同的规律来。每个小组都有一些图形卡片,现在就请小组内的四个同学先商量好,再一起动手摆出一行有规律的图案。
4、贴到黑板上,先1组、1组,再多组。
五、声音、动作找规律
1、你们真爱动脑筋,设计出这么多有规律的图案来。老师给你们鼓鼓掌。
发现什么了?
2、对,声音有规律,动作也可以有规律呢!看你能不能模仿老师的动作,一起来。
3、(小组,用自己的动作创造出规律,在全班表演)
五、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事物是有规律的,你能举例吗? 桌椅、地砖、四季、星期„„
六、规律应用
1、如果请你当设计师,为公园的一处设计一条小路,你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设计出美丽的小路吗?
2、展示
七、总结
你们设计的真漂亮,正是因为事物的排列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丰富多彩。我相信,只要同学们多注意观察,多动脑筋,一定能创造出更多更新的规律来丰富我们的生活。
《统计》教案
二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蒋聪雅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今天同学们上学带雨伞了吗?这是为什么呀?(因为今天没有下雨)噢,原来是没有下雨,所以不需要带雨伞。可见,天气情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中我们的生活中每天的天气情况都是一样的吗?
2、对,有的时候是晴天,有的时候是雨天,有的时候是阴天,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某一个月的天气变化情况图,了解这个月的天气变化情况。(投影出示78页的天气情况图)
3、大家认真观察一下,图中有几种不同的气象标记,谁认识?(红色的圆代表晴天,乌云代表阴天,乌云哭了代表雨天)
4、你们说得真好,现在商老师想知道这个月里每种天气情况有多少天?谁愿意帮老师想想办法?(A把天气进行整理,晴天、雨天、阴天各放在一起,再数一数。B可以用不同的符号表示晴天、阴天、雨天,然后数一数,也能知道)
5、你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其实这些都是统计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板书:统计)
二、自主交流,探究新知。1. 整理和记录数据。
(1)下面就用你想出来的好方法,把天气情况统计一下吧!(2)统计完后,同桌交流。
(3)谁愿意把你的成果与大家一同分享一下,请到展台来展示。(选择有代表性的到前面来展示)2.完成统计表
(1)刚才我们班同学每个人的发言都很精彩,但要想知道每种天气情况各有多少天,我们还需要怎么办呢?(把记录数一数,有多少天)
(2)下面就请同学们动手数一数吧!并把结果填在79页最上方的统计表中。(投影出示空白的统计表)
(3)谁想说说你统计的结果?(学生边说师边在电脑中点出结果,投影出示),你们的结果都一样吗?
(4)大家把统计表做好了,太棒了!那么你们能从表中得到哪些信息呢?(指名回答)你还能根据这个表提一些问题让大家回答吗?我们小组交流一下。
哪个小组想说一说? 3.完成统计图
(1)刚才你们真团结,表现太出色了。那么如果我们不用统计表来表示计算结果,也能一眼就看出晴天的天数最多,你们知道是用什么方法吗?
(2)对,就是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更能直观地表示出各种天气情况的天数,看,这就是条形统计图,(投影出示空白的统计图)书中79页也有,我们可以翻开看一看,这里有三行方格,每一行代表一种天气预报,每一个格代表一天。
现在就请大家将你整理的数据用涂方格的方式表示出来。记住,不同的天气情况用不一样的颜色去涂。(涂完后同桌互相看一看,评价一下)
(4)(请三名学生到展台展示)请大家分别看一下这三名同学画得怎么样?(生评价)你们是不是都是这样涂的?(投影出示己涂好的条形统计图)
(5)大家看,通过刚才的统计表中涂方格的多少,我们是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看出哪种天气预报的天数最多,哪种天气预报的天数最少,阴天比晴天少几天了,是不是很方便。在以后我们还经常会用到这种统计表。三.实践应用
1.我们来看一看练一练就是一个未完成的条形统计表,你们能独立完成吗?同样我们在涂方格的时候是不能用同一种颜色的。2.现在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成果。
3.请你先说一说在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一个方格代表什么?(一本书)A在故事书这一行,你涂了几个方格?表示有几本书?B谁想说说在科技书这一行你涂了几个方格?表示几本书?C连环画呢?D其他呢?
4.看来你们都有成功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给你们的任务,接下恶霸,请你们认真观察刚刚完成的统计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
5、生活中的数学
1.刚才咱们班的同学回答真精彩,我知道我们班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好,身体更棒。就拿前几天的体检来说,咱们班每位同学的身体都是非常健康的。大家看,老师这里有一份我们班同学的体重统计图,不过蒋老师只找到20人的,请大家先认真观察一下,你能自己完成吗?如果可以就在老师课前发给你们的纸上完成这个统计表,下面的题先不要做。2.谁愿意说一下你的统计结果?
3.你们统计得太准确了,你能再根据你的统计表完成下面的几道题吗? 4.谁想读一读你做的题?
5.真不错,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四.全课总结
今天同学们表现太棒了,那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Lesson28: In the Bedroom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魏跃青
一教学目标: 知识:学会表达方位的单词above below beside across from,继续学习数字twenty--thirty 能力:初步会形容物体的方位,能熟练的说认twenty—thirty 的数字
情感:养成良好摆放生活物品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方位词及数字
三教学媒体:电脑课件(录音机,磁带,相关动化课件),卡片,数字张贴画一幅
四教学课型及时数: 新授,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过程
开始上课及复习
与学生一起拍手唱服装秀的歌曲(He’s wearing-----on a Monday)让学生展示自己喜爱的服饰,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播放录音歌曲(I love you)与学生一起唱并做动作,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唱到
Family学生自然想到家里有Bedroom,从而卧室里的物品大家会回忆一下,为复习卧室里的物品做准备
问候:Good morning ,girls and boys.How are you? Nice meet you.I’m happy, are you happy? Sit down, please.复习卧室里物品的单词卡片:bed dresser slippers TV picture 等为新课做准备。
用铅笔及书复习介词on, in, under 新授:1运用 teddy bear on the bed来引出新词above,并运用铅笔及书演示方位词above与on的不同,解释 on是物体接触而above是上方,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指令用书练习这两个方位词 例如:师:Put your book on your head, put your book above your head ,put your book on the desk, put your book above the desk, 用同样的方法教授并练习below,解释below与under的不同,用铅笔与书表达 beside 并加以练习,例如: Miss Liu is beside Yan Xin.Yan Xin is beside Wu Hao.等,以此方法教授 across from , 并把这些词写在黑板上事先画好的简笔画的相对位置上.播放录音学生跟读,然后两人或小组练习,老师进行巡视 并检查练习情况
操练:用幻灯播放一张有物体不同位置的简笔画让学生来进行造句练习方位词above below beside across from on under 2, 数字的学习(twenty-one---thirty)做一个数字游戏,与学生一起Chant: One Two One, One Two Two依次到One Two Twenty然后播放多媒体课件教授数字twenty-one___ thirty,并指出thirteen—thirty的异同,然后播放录音学生跟读。学生练习查数,再一次做上边的Chant: twenty twenty-one twenty-two____ thirty边唱颂边有节奏的拍手及桌子,在黑板上画两
个圆圈让两组的三名学生在圆内听写数字,先由教师发指令,然后让学生发指令,得的笑脸多的一组为获胜组并鼓掌祝贺,以此来练习听力,做活动手册第二题练习笔试,来巩固所学内容数字。
活动手册第一题作为家庭作业
教学反思:成功之处,课前的热身运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复习很全面,新课的倒入自然,简笔画的运用使新授内容突出简单易懂,操练的道具是学生手头有的书及铅笔也不繁琐,数字的教授及练习都很恰到好处。歌曲与唱颂的运用使的课堂气氛充满生机,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简笔画中卧室物体的摆放整齐干净从而熏陶了学生如何工整的放置自己的物品的好习惯。
不足之处:在教授below beside across from 的时候,练习不足,其中在幻灯片上的台灯与桌子位置上给学生造成了一点歧异,练习听写数字那一环节也应该再加两组来让学生发指令,今后在教授新课时一定要多加练习,制作课件是要考虑周到。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梁玉环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诗句,激发情感 1.课件出示: 她是我们的守望人,冬天在窗边,夏天在门旁,她会为我们的晚归而焦虑不安。她从不会忘记,在我们身上倾注全部的爱,因此,我确信,无论我们在哪里,身上都系着她的牵挂。
师深情地问:她是谁?她就是-------母亲(学生齐说),师:对,她就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母亲的爱,纯纯若水,绵绵如溪,沉沉似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普通的母亲,去感受那博大的——慈母情深(指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预习了课文,谁能结合课文来说说主要内容吗?
出示:我一直想买一本书价()的《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我发现母亲工作得十分辛苦,本已不想说出(),但当知道我是要钱买书时,母亲却毫不犹豫地用()的手将钱塞给了我,立刻又陷入了()。我鼻子一酸,()着钱跑了出去,为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母亲知道后()了我一顿,又给我凑足买书的钱,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交流后提示:
1、同学们,我们知道事情的起因只是因为一本价值一元五角的书,请问,对于你而言,买一本一元五角的书容易实现吗?可对于当年的梁晓声,买这么一本书容易吗?
2、请你读读课文的1-4自然段,从哪些语句可看出买这么一本书不是件容易的事?(感知家穷、理解“失魂落魄”)
从“失魂落魄”这个词语里你读出了什么?(学生交流)一元五角钱在当时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那个年代,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是20几元,学生一学期的学费是3元,梁晓声家有兄妹5人,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常常一块臭豆腐要吃3顿,舍不得吃炒菜,而母亲在一个小厂做临时工,每月工资只有27元,为了省钱,她每天不吃早饭就去上班。由此可见,一元五角钱对于这个贫寒的家实在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所以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正因为此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可是为什么面对着如此喜欢的书,我却不忍心对母亲说出“要钱”两字?而又用买书的钱给母亲买了水果罐头呢?因为我看到了母亲工作的辛苦。今天我们重点来学习体会
三、入景融情,感悟慈母情深
1、品味文字,感悟体会母亲的辛劳。
打开书,认真默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面对如此喜欢的书,我却不忍心对母亲说出“要钱”两字?而又用买书的钱为母亲买了水果罐头呢?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用曲线画出,并说说你的理解。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交流
(1)、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提示:你听到过震耳欲聋的声音吗?什么感觉?(学生交流)我只站了一会儿就感觉烦,那母亲呢?(学生自由说)
看到自己的母亲在这样一个令人烦躁的环境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你心里是什么滋味?(学生体会)[板书:工作环境差] 过渡:你还找到了哪些句子?
(2)、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瘦弱、辛劳)[板书:辛苦劳作]
瘦弱的程度怎样?这么瘦弱的脊背,仿佛在告诉我们什么? “极其瘦弱”、“脊背弯曲”、“头凑近”(承受生活重担,辛苦劳作)。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令人心碎。
(3)、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疲惫)[板书:吃惊] 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母亲吃惊地望着“我”,“我”又何尝不是吃惊地望着母亲,如果“我”不到母亲工作的地方,也许永远不知道母亲是这样辛苦地赚钱养家。此时,吃惊的仅仅是母亲吗?大家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达自己的吃惊的?这里连续用了三个“我的母亲”,来反复强调我的那份——吃惊,强调了这就是“我”亲眼看到的母亲,她疲惫、劳累。真想不到这就是我的母亲。谁来读一读。(疲惫的眼神告诉你什么?为什么用省略号?)是啊,这般劳苦的母亲让你感到了——心酸,让你感到了——心疼,更是让你感到了——深深的敬意„„让我们再来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4)、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辛劳、争分夺秒、坚强)读着,读着,哪个词跳入你的脑海,(立刻),“立刻”出现了几次?四个“立刻”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表示? 母亲为什么要争分夺秒地工作?
母亲真的不会累、不需要休息吗?让我们再来看一段文字(屏幕阅读)。(课件出示补充资料)我以为母亲天生成就是那样一个劳碌不停而又不觉累的女人。我以为母亲是累不垮的。其实母亲累垮过多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我们做梦的时候,好几回母亲瘫软在床上,暗暗恐惧于死神找到她的头上了。但第二天她总会连她自己也不可思议地挣扎了起来,又去上班„„
同学们,请用心体会这些句子,想想哪些词语像一根根钢针一般刺着你的心?哪些地方犹如一把小锉子,撕扯着你的心?哪些地方让你的心沉甸甸的?哪些地方让你的眼眶湿漉漉的?[板书:心疼] 读了这文字,与其说母亲是在挣钱,不如说母亲是在“拼命”。
2、回读课文,拓展意象
(1)面对如此憔悴、疲惫,甚至可怜的母亲,我却来向她要钱,要她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要她累死累活一天也挣不来的一元五角钱。我犹豫了,我有点说不出口了,请大家拿起书,老师和你们合作读课文。
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我„„”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
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个字,可是竟然说出来了!
“要钱干什么?”
“买书„„”
“多少钱?” “一元五角„„”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龟裂”是什么意思?请看一双龟裂的手。(出示图片)龟裂的手指使你明白了什么?皱皱的毛票说明了什么?(学生交流)师小结:这样一位贫穷的母亲:用龟裂的手指细数着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那么坦然从容地把钱塞到了视书如命、渴望得到一本心爱的长篇小说,想得整天失魂落魄的儿子的手中。
此时我第一次亲眼目睹了母亲工作之艰辛后,我才明白了这一元多钱不是普通的一元多钱,它是——(母亲辛苦劳作一天多的所得;是母亲的一滴滴血汗换来的;是母亲绝对舍不得乱花的珍宝;是母亲用来养育孩子的一笔财富„„)
提示:作者知道母亲掏给的不仅仅是普通的一元五角钱,还包含了母亲对我的殷切希望。从文中找出一句包含母亲希望的一句话。
四、品读语言,感悟深情
1、出示句子: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一个“塞”字充分体现了母亲对我的希望,而母亲的话更是为我读书而高兴而骄傲,让我们来读好它)【板书:塞钱】
2、写话训练(播放《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乐曲):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此时此刻,我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一写)
3、交流写话内容,对话互动。是的,这就是对母亲最好的回报——敬重。【板书:敬重】
五、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1.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也就在那一天以后,我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零花钱,也就在那一年,我有了几十本长篇小说。这,都是我自己挣钱买的。这是一个母亲给予一个儿子的力量。母亲的那句话,时时在我心头萦绕,时时在我耳畔回旋,时时给我力量,催我奋进,终于我成了大作家。(出示梁晓声简介)
2、作者简介:
梁晓声:男,1949年出生,山东荣城人。当过知青,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现在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师:慈母情怀是深深的爱,是母亲的爱支撑作者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所以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篇——再读课题。
老师不仅深深感动于梁晓声的母亲,也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你们的母亲我想也是这样,把你们当作自己的心肝,让我们带着对全天下母亲的敬意,献上一首小诗《母亲颂》
板书设计:
工作环境差 吃惊
慈母情深 辛苦劳作 心疼
塞钱 凑钱
敬重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王会娜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领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写”的方法。2.学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语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内容,受到威尼斯独特地理风貌以及文章语
言美的感染,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初读了课文,你对威尼斯有哪些了解?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在意大利的东北部,是世界着名的旅游城市,那里风光独特,充满异国情调,现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展示威尼斯的图片。)点评:通过图片,观赏异国风光,拉近了理解的时空。虽只有很短暂的时间,但却整体地了解了这“水上城市”的地理风貌。为下文的学习,打下感性理解的基础。
师:游览了威尼斯,你都看见了什么? 二、深入学习,体会重点。
师:这些景物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也都曾见过,他就是本文的作者。但他为什么在众多景物中只选小艇来写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己读课文。
(板书:重要的交通工具)点评:在理解作者为什么选小艇来写的过程中,引发对课文内容全面的认识。
师:文章第一段写“小艇等于街头的汽车”,你知道在威尼斯街道指的是什么吗?威尼斯市内没有马路,没有街道,也没有汽车和自行车,因此,小艇成了那里重要的交通工具,人们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小艇,可见,小艇的作用很大。(板书:作用大)
过渡:小艇什么样呢?请你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那些词写出了小艇的特点?引导理解学生词语:窄、深、翘、轻快、灵活、新月,练习朗读句子,使学生感悟小艇的样子奇特。(板书:样子奇特、长、窄、深、翘)点评:根据目标,启发学生理解作者观察怎么细致,描述的语句怎么精彩。] 师:文中还用了三个比喻句,把小艇各比做什么? 比作独木舟,写出小艇长、窄、深的特点;比作新月,写出了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比作水蛇,写出了小艇行动轻快的特点。
指导朗读。
点评:使学生不仅理解比喻的精彩,还认识到作者多种的比喻是来自于多方面的观察。
过渡:小艇这样轻快,灵活,此时此刻,我们要是能亲自坐坐该多好啊!坐在小艇里是什么感觉呢? 师:我们坐在小艇里,要想到出去看一看,最需要什么人呢?刚才通过我们读课文,你觉得船夫的驾驶技术怎么样?(板书:驾驶技术特别好)师:文章是怎样把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写具体的呢?我们采用自学的方式学习这一段。看学习提示。
出示学习提示:
1、默读课文,画出重点句。
2、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画出句子,读一读,谈谈你的理解。
3、小组内交流。可采用列表、讨论、对比等方式学习。
全班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并朗读课文。
体会“船夫的技术特别好“表现在:在船只很多,速度很快的情况下,船夫能操纵自如;在拥挤的情况下,船夫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
点评:通过表格设计、讨论评议,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作者是通过细致的观察,并具体写出“船夫的技术特别好”这个特点的。
师描述:小艇时而快时而慢,快时犹如一支轻灵的燕子掠着水面,飞速向前;慢时则悠然的荡漾在碧波上,让我们尽情欣赏着异国的风光。
出图片介绍威尼斯:叹息桥、里亚托桥、圣马可广场、圣马可教堂
点评:适当的资料补充,使学生更加了解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体会小艇在威尼斯这座城市的重要作用。
师:我们不但欣赏了威尼斯着名的建筑,也看到了威尼斯人是如何生活的。自由读第五自然段,看看威尼斯人坐小艇去干什么?想象还有哪些人坐小艇去干什么?(医生、学生、邮差、病人、教师等)师:小艇和威尼斯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离不开小艇。白天,威尼斯因小艇而变得热闹而富有生气,夜晚的威尼斯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轻声读第六自然段。
欣赏夜晚威尼斯的图片。朗读第六段。体会威尼斯静的美。
师:作者写的是威尼斯的小艇,可为什么又写夜晚的威尼斯呢? 点评:通过写威尼斯夜的静,反衬出了小艇与城的关系密切,更说明了小艇的作用大。
师:到了这时,人歇了,船停了,城市进入了梦乡。可当第二天曙光初露的时候,人行了,船动了,城市又开始活跃了。多么奇特的异国风光,多么难忘的威尼斯的小艇!朗读课文,感受威尼斯夜静的美。
三、补充资料,开阔眼界:
1、课件展示:世界上有很多号称“威尼斯”的城市,如“亚洲威尼斯”——曼谷, “北欧威尼斯”——斯德哥尔摩,“东方威尼斯”——苏州。1980年我国江南水乡苏州已和威尼斯结为友好城市。
2、推荐朱自清的散文《威尼斯》
板书设计: 样子奇特:长、窄、深、翘
16、威尼斯的小艇 驾驶技术特别好:操作自如
14.公开课-找规律 篇十四
——靖口镇中心小学王珍珍
活动内容:找规律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事物间的简单规律(自然现象及特定规律)。
2、培养幼儿细致观察、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3、体验思维训练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一幅幼儿园的场景画(按规律排列的气球、彩带、树木、花朵、草丛等);剪纸(女孩男孩各四个,凳子高矮各四个)。
2、学具准备:硬纸做成的星星20个(课前请幼儿动手涂成橘黄10个和亮黄色10个);红绿彩带各10条(1.5cm*10cm);毛线一根(50cm);棒棒胶一支。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导入: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去参观星空幼儿园。星空幼儿园可漂亮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里都有什么吧!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幼儿园场景图。
师:小朋友们,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星空幼儿园,大家说
说这里美不美啊?
幼:美!
师:那么谁能告诉我这里都有什么呢?
(幼儿描述途中的内容:花、草、树木、气球、彩带)
2、找规律。
帮助幼儿发现图中各种要素的规律。
师:小朋友们来说说幼儿园里的树木是什么形状的.幼:圆形的和三角形的。
师:小朋友们请仔细看看树里面藏着什么规律,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幼:一个圆形的,一个三角形的。
(同法引导幼儿说出彩带、气球、花、草的排列规律)
3、幼儿操作活动
(一)。
师:小朋友们快看谁来了。(出示女孩男孩剪纸)
幼:小朋友。
师:他们要做游戏了,做游戏前要排队。我们一起帮他们来排队吧。
(帮助幼儿将纸人按规律粘到场景图上----一男一女)师:小朋友们已经站好队了,我们请小朋友们坐下来吧!
现在我们给小朋友们发凳子了,大家看一看我们有几种凳子啊?(出示凳子图片)
幼:两种。高凳子和矮凳子。
师:现在我们请今天的值日班长给小朋友们发凳子。大家
想一想我们按什么规律给小朋友们发凳子呢?(幼儿自主将凳子图片按规律贴在场景图上)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坐好,我们一起玩一个手指游戏吧。
猫警长,猫警长,喵喵喵;开着汽车,开着汽车,真神气;
小老鼠,小老鼠,别想逃;一枪一个,一枪一个,哪里跑。
4、幼儿操作活动
(二)。
我们今天来星空幼儿园做客了,但是我们什么礼物都没带,现在我们来动手给小朋友们做两件礼物吧。看这是什么。(出示星星,彩带)
幼:星星,彩带。
师:对啦,现在我们请第一组的小朋友做一串星星项链,第二组小朋友做一串花环送给星空幼儿园的小朋友。(发放星星、彩带)指导幼儿完成手工作品。
三、结束部分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几种简单的规律,这些简单的规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能发现,让我们一起到外面找一找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规律,好吗?
教学反思:
【找规律说课】推荐阅读:
六年级找规律说课稿10-15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找规律》说课稿08-23
《找规律》教学反思06-19
找规律小学作文08-07
找规律一习题09-08
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06-09
中班找规律教案范文06-16
二年级找规律教案10-21
中班数学教案找规律06-28
大班科学活动:找规律教案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