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论诗歌(共6篇)
1.以意逆志论诗歌 篇一
第5课 书 愤
学习目标 1.了解陆游及其创作这首诗的背景。2.体会诗人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又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情感。3.体会陆诗“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的特点。
【诗海拾贝】
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赏析 如今的世态人情薄如绸纱,可是谁让我骑着马来客居京华呢?
住在小客楼上,一夜里听到春雨的声音,明天一早,深幽的小巷中便会有人卖杏花了。短小的纸张,我斜着运笔无聊地写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看着沏茶时水面呈现的白色小泡沫,游戏般分辨茶的等级。
作为一介素衣,不要因为风尘仆仆而感叹,一到清明,我就可以回到家中了。诗中主要反映他旅居京城的孤独心情,诗风清淡、婉丽。
【文本卡片】
一、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是我国诗人当中创作数量最多的一个,存诗9 300多首。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
二、背景简介
赏析这首诗一定要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并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当时诗人62岁。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再现。
【基础荟萃】
1.给加点字注音。①大散关()
②伯仲()...③衰鬓().2.辨形组词。
洲①州
④塞上().
斑班
②
③
衰哀
仲④忡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①中原北望气如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千载谁堪伯仲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下列名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
(2)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千载谁堪伯仲间!
(4)小楼一夜听春雨,________________。
【要点突破】
一、整体把握
1.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细部探微 2.关于“中原北望气如山”中的“气”的理解,有两种观点:其一,“气如山”即“积愤如山之重”。“气”即悲愤;其二,“气”为“豪壮之气”。你赞同哪个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总结】
一、中心主旨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发他的抗敌抱负;后两联说现在,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最后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了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二、写作特色
1.感情复杂,起伏跌宕。这首诗紧紧扣住一个“愤”字,抒写出起伏跌宕的复杂感情,首联在激愤中又满怀豪情,颔联沉痛感伤,尾联在悲怆中又抱有期待。
2.对比手法,彰显主旨。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3.用典明志,抒发情怀。
这首诗在颈联尾联中化用“塞上长城”“出师表”的典故,分别点明了诗人志向,表明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愿望。
【文白对照】
早
岁
那 知
世事 艰,中原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
气如山。
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楼
船夜
雪瓜洲渡,曾记得在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
铁马
秋风
大散关。
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塞上长城
空 自许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镜
中
衰鬓 已
先
斑。
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却成空谈。出师
一
表
真
名
世,不由使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千
载
谁
堪
伯
仲
间!
有谁能像孔明那样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素材积累】
一、名家评价
①南宋后期诗人刘克庄评价陆游“近岁诗人,杂博者堆队仗,空疏者窘材料,出奇者费搜索,缚律者少变化。惟放翁记问足以贯通,力量足以驱使,才思足以发越,气魄足以凌暴。南渡而后,故当为一大宗。”
②梁启超在《读陆放翁诗》中写道:“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诗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二、作家故事
少年壮志
陆游出身于官宦。父亲陆宰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的官员。同他交往的也都是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这些人经常在陆家谈论国家兴衰、民族灭亡的大事。当他们谈到悲愤之处,有的拍案大骂,怒发冲冠,有的义愤填膺,怆然涕下。少年陆游看到这景象,深深地为父辈们的爱国激情所感动。陆游自小勤奋好学,特别注意攻读兵书,学练剑术。每当父亲同那些友人学者秉烛夜谈时,正是小陆游增长见识的好机会。他总是不声不响地坐在一旁,凝神倾听,铭记心坎。这种家庭、亲友间的爱国思想和高尚情操,对他耳濡目染,熏陶默化。因此,陆游很早就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
应用话题 “影响”“立志”“爱国”。
三、陆游爱国名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位卑未敢忘忧国。——《病起书怀》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太息·宿青山铺作》
【美文珍藏】
论生活
①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埋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②生活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
③苏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苏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篱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陶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散关(sàn).B.伯仲(bï).
C.斜行(hánɡ).D.塞上(sài)
.
谮言(zân)跛脚(bǒ)无耻谰言(lán)...
薄似纱(bï)杜撰(zhuàn)寡廉鲜耻(xiǎn)...蕴藉(jí)冠冕(ɡuān)锃光瓦亮(chãnɡ)...商榷(quâ)形骸(hái)游目骋怀(chěnɡ)...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气概,气势 .B.塞上长城空自许 许:答应 .C.出师一表真名世 名:闻名 .D.千载谁堪伯仲间 堪:能够 .3.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国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施睦邻友好的地区政策,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合作。
B.由于信息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C.11月9日晚,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在鲁迅故乡绍兴举行。以诗歌集《向往温暖》获诗歌奖的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广泛受到外界的关注。
D.近日,《人民文学》杂志走进北京大学,就“当代汉语写作的世界性意义”问题,邀请该校许多著名作家、学者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5~6题。
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5.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诗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从表达情感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字应该读成重音。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全诗的情感:____________。
三、课堂延伸
7.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① 陆 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 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一、名句积累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这两句诗写耳之所闻,目之所见。一只离群之雁在野外号叫,惊恐的鸟儿在林子里窜飞不停。从写景状物来看,孤鸿凄厉的号叫,鸟儿遇惊在月光下乱飞的影子,这一声动和一形动,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上衬托出了夜的死寂。从摹情表意来说,孤鸿乃失群之雁,是诗人自喻。名噪一时的“竹林七贤”,在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下,迅速崩化瓦解,诗人便似孤鸿,既是身之失群,更是心之失群,诗人的感慨无处诉说。而那在月光下如鬼魅般飞来飞去的鸟儿,更暗示如影随身的惊惧感让诗人难有一时一刻的安宁,可又偏偏身处夜之笼罩之下。“夜”喻指司马氏专权制造的恐怖氛围,在无边际的惊惧中,诗人的承受力已达极限,犹似惊弓之鸟。
二、中心主旨
此诗列八十二首《咏怀》诗的第一篇,实为这些诗的总开端,如同序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的忧思,抒发了诗人一种欲排遣而不能的绝望之情。
三、写作特色
比喻象征,以景寓情。这首诗采用了以景寓情、比喻象征的表现手法来曲折隐晦地抒写作者内心的孤独、惊惧和哀伤,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诗的开头两句写半夜不能入眠,于是起来弹琴。“不能”是说不是主观上不想眠,而是客观上不得眠。那么是因为什么以至于诗人夜深不得眠呢?诗人没有回答,而是宕开笔墨写弹琴,内心无法排遣的情感便只能借琴声来宣泄了。处于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下,诗人想说而不敢说,客观上又无法言说,就只好以琴声为喻来诉说心中的感慨。
诗人又以“孤鸿”“翔鸟”为喻,以“夜”来喻指司马氏专权制造的恐怖氛围,写出了自己在无边际的惊惧中,承受力已达极限,犹似惊弓之鸟。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这两句诗以景寓情。朦胧的月光,极易唤起心中的哀情,勾起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感慨。又因是“夜中”之月,月光给人寒意,清风吹来,这层寒意便随之加深加重。这种无处逃遁的寒冷感受,正是诗人身处乱世,孤零无所荫庇,饱受惊惧侵袭的生动表达。
《诗品》评阮籍《咏怀》组诗时说:“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其实是说诗人为避祸害而采取的曲折幽隐的表达方法。尽管读完全诗,我们也无法探寻出“夜中不能寐”的具体原因,但诗人欲说而又不说的巨大矛盾及痛苦却在诗中通过“起坐”“明月”“清风”“孤鸿”“翔鸟”及人的徘徊表现了出来。读者完全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和比喻来体味到诗人欲排遣而不能的焦躁、惊惧不安和绝望之情。
四、文白对照
夜
中
不
能 寐,起
坐 弹鸣琴。
清冷的夜晚,时已夜半,辗转反侧,孤枕难眠;索性起来抚琴弹奏。薄
帷
鉴
明
月
,独处空堂,只见月色正浓,照在薄薄的帷幕上,寒气逼人;清
风
吹
我襟。
清冷的夜风徐徐吹来,撩动人的衣襟。
孤
鸿
号 外 野,翔
鸟
鸣
北 林。
一只离群之雁在野外号叫,惊恐的鸟儿在林子里窜飞不停。徘
徊
将
何见,忧思 独 伤心。
孤独的身影在夜色中徘徊又能见到什么呢?只有忧伤伴我独自伤心。
杂诗十二首(其二)
一、名句积累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 当陶渊明壮志不得伸展而转托田园之后,虽然努力使自己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乐趣,有时甚至企图以醉酒忘世,或者以道家顺应自然的态度对待人生,但这些都不能完全消除他壮志未遂的苦恼。由这四句诗可以看到诗人在光阴虚掷中极度矛盾不安的心境。
二、中心主旨
陶渊明共有《杂诗》十二首,此为其中第二首,写长夜难眠,抒发了时光流逝、有志难酬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寞。
三、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
陶渊明青年时代曾有过“大济于苍生”的宏愿,自言“少时壮且励,抚剑独行游”。虽因“性本爱丘山”,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终至拂衣归耕,但是他并未真正淡忘于世事。本篇即展示了他的这种心情。这首诗由时节的变易发端,以暗示岁月无情的流逝,进而引出诗人“有志不获骋”的深切悲愤。在这个月白风清的静夜,他孤独地品赏着心底的悲凉,只得对影独酌,聊以自遣。清旷的夜景与压抑沉重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诗人有志难酬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寞之情,与清旷的夜景交相融合在了一起。
四、文白对照
白日沦西 河,素月出东岭。
太阳在西山落下,明月在东岭升起。
遥遥万里
晖,荡荡
空中 景。
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夜空浩荡,被照耀得十分明亮。风 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夜风袭入室内,夜中枕席寒气逼人。气
变悟时
易,不
眠知 夕 永。
气温有变才知时节变换,辗转难眠方觉暗夜漫长。欲
言
无 予
和,挥杯 劝孤影。
想要倾吐心中愁思却无人应和,只好举杯对影独酌。日月
掷人去,有 志 不 获骋。
时光飞逝离人远去,空有壮志难以伸展。念 此 怀 悲悽,终 晓 不 能静。
想到这里心生悲戚,心情起伏直到天明。
越中览古
一、名句积累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王宫中挤满了如花的宫女。最后一句写今日凄凉——只有几只鹧鸪鸟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与一、二句所写昔日的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借此,诗人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之情。
二、中心主旨
这首诗是诗人南游吴越时写的,表达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三、写作特色
今昔对比的描写。
诗中的今昔对比方式不同寻常:诗人着重渲染的是昔日的繁华(前三句),而以今日的凄凉反衬(末句),尽管都是描写客观事物,其中却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众所周知,越王勾践曾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其后经过20年卧薪尝胆,才取得了“破吴”的胜利。可是胜利后他做了些什么?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另一幅是宫女们个个打扮成花一般的美人儿,在宫殿里恣情欢乐。这表明越王勾践已经把昔日的屈辱和苦难忘得一干二净,而完全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使胜利化为乌有——“只今惟有鹧鸪飞”,就是明证。如此强烈的对比是很能发人深思的。
四、文白对照
越王勾践破 吴
归
,义士 还 家
越王勾践大破吴军,取得胜利,回到越国。战士们返回家
尽
锦
衣。
中,脱去了战袍,换上了华丽的服饰。
宫女 如花
满 春
殿,只 今
宫廷里面宫女们像鲜花一样,布满了后宫前殿。而这一切惟
有
鹧鸪
飞。
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如今只有鹧鸪鸟在这里飞来飞去了。
一剪梅
一、名句积累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两句表现了李清照特有的语言风格: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是别人看得见的,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却看不见。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和愁情在心是完全一致的,惟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范仲淹的《御街行》就有这样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取意即如此。李清照虽是化用此句,却化得出奇,把愁说成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按说,愁果真能运动的话,其方向应当是由内而外,达成一致,但女词人却将这本属一致的东西说成此长彼消的东西,将由内到外的运动说成由外到内的运动,又用“才„„却„„”这种句式表现它运动之速。如此造语不仅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而且从这一“下”一“上”之中还可以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种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二、中心主旨
这首词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是写给新婚不久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主要是诉说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切盼丈夫早日归来,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
三、写作特色
清新的笔调,细腻的风格。
这首词是写闺情的。我国古代诗词中写闺情的很多,但绝大多数是男性诗人代言,而此词却是女词人写自己,笔调清新,风格细腻,耐人寻味,确实与众不同。
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红藕香残”是以点代面的写法,因为荷花既已凋谢,其他草木之花就更难见到了,这就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再深一层说,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单寂寞。“玉簟秋”,也不只是说天气变凉,其实跟她独守空房的关系倒更为密切,也是表现她的孤独感的。于是她想到了一个排遣寂寞的方法:“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这个“独”字用得很妙,这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正面意思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同去划船该多快乐啊。正因为如此,她人在船上,心里却仍然想着丈夫,想到丈夫的信该到家了,甚至猜到信中会告诉她归来的日期,这又给予她很大的安慰。这样一想,她仿佛觉得自己身处西楼上,望着天上的月儿,在计算着丈夫离家的日子——所谓“月满西楼”,也就是“西楼望月几回圆”的意思。
忽然间,女词人又回到现实中来。“花自飘零水自流”,这是写她在舟中所见。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词中用“自”字也很妙,女词人移情于物又转过来借物抒情而炼字,正如屈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了韶光易逝的感慨。由此再转入直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是把夫妻双方合在一起写,表明女词人也很理解丈夫此刻的心情,是女性的细腻处。但这不过是一种铺垫,词的主旨其实落在最后两句上:“情”至于要用“计”来“消除”,其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其深可见。这是女词人特有的深婉细腻的风格的具体表现。
四、文白对照
红藕 香残
玉簟 秋。轻解罗裳,独
上兰舟。
红莲凋谢,秋风起竹席清凉。换下罗衣,独个儿乘舟出游。
云中
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
满 西楼。
遥望空中,那是谁捎来锦书?雁阵成行,月光洒满西楼。花 自
飘 零 水 自
流。一种相思
,两
落花有意逐溪流,溪流无情不回头。一种相思分两地,两处
闲愁。此情
无计 可 消除,才下眉头,却
处愁苦恨悠悠。此情此景,可有谁替我排解?眉结刚舒,它却上
心头。
又涌上心头。
今别离(其一)
一、名句积累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轮船不畏惧逆风,不因逆风而停留。轮船驰去迅速,送的人未及返回,离别的人已在天的尽头。送的人望着离去的人的背影,倏尔就不见了,不由让人望远兴叹,徒增悲伤之情。“烟波杳悠悠”句化用了唐人崔颢《黄鹤楼》诗中“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形容轮船驰去之迅疾,让人望远兴叹。
二、中心主旨
这首诗采用古今对比的写法,写出了新式交通工具轮船带给人们的离别之苦,表现了近代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
三、写作特色 今昔对比。
诗中围绕着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离别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
轮船这种新式交通工具的特点之一就是快,不畏惧逆风,按点发船。不像传统的车舟,能给别离的人以缠绵的自由,如今只能是“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让人望远兴叹。分离迅疾,聚合也应是迅疾的,这也是新式交通工具带给人们的聊以安慰的另一面。所以诗人在结尾时说:“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四、文白对照
别 肠
转 如轮,一刻 既
万周。
离情别思就像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千万周。眼
见 双轮
驰
,益增
中 心 忧。
眼睁睁看着那轮船的双轮飞速转动,更增添了人们心中的离忧。
古 亦有 山 川,古
亦有 车 舟。
洪荒远古也有那高山大川啊,洪荒远古也有那车马飞舟。
车 舟 载
离别,行止 犹自由。
古时的车马行舟载着游子远离分别,出行驻留行动到也还自由。今日 舟 与车,并力
生
离愁。
今天的轮船与火车啊,合起来让人更添离愁。明 知
须
臾
景,不许 稍 绸缪。
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稍有缠绵之意。
钟声一 及时,顷刻 不
少
留。
出发的钟声一旦按时响起,哪怕片刻也不让人驻足停留。虽
有万钧柁,动 如 绕 指
柔 ;
虽然船舵重达万斤,可它转动起来却异常灵活轻柔;岂 无 打 头
风,亦
不畏 石尤。
哪能没有迎面吹来的强风,只是它也并不畏惧顶头逆风“石尤”。送
者 未及返
,君
在天 尽头。
送别的人还没有返回家中,你已经远行在天涯尽头。9
望
影 倏 不见,烟波
杳悠悠。
眺望远去的身影忽然逝去,浩淼烟波让人衔恨生愁。去 矣 一 何速,归
定
留滞不 ?
离去是多么的疾速啊,归来也一定不会路途塞阻?所 愿 君归
时,快
乘轻 气球。
只是希望你归来之时,一定要乘坐那飞驰如电的汽艇“轻气球”。
答案解析
基础荟萃
1.①sǎn ②bï zhînɡ ③bìn ④sài
2.①瓜洲、神州 ②斑白、班级 ③衰鬓、哀伤 ④伯仲、忧心忡忡
3.①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②指陆游主张抗金的抱负不能实现。③指诸葛亮坚持北伐,终得名垂青史,名传后世。④能够。
4.(1)楼船夜雪瓜洲渡(2)镜中衰鬓已先斑(3)出师一表真名世(4)深巷明朝卖杏花
课堂学案
1.诗的起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
结句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2.赞同第二种。①从前后诗意看。首句言早年不知道恢复中原之事甚为艰难,所以在北望沦陷的中原时,不禁豪气干云,如山般壮伟坚强,前后两句构成因果关系。如果把此“气”解为“悲愤”,则割裂了两句诗间的语意联系。颔联“承”首联而来,写南宋军队抗击金兵侵犯而水陆俱胜的史实,同时也回顾了自己的特殊经历,大有一展抱负之势,是“气如山”的形象再现。②从表现手法上看。“气”释为“悲愤”,表面上点明诗题中的“愤”字,其实这样反使诗意直白浅露,不够含蓄蕴藉。同时,与“塞上长城空自许”无法构成照应和对比。“气”释为豪壮之气,与“塞上长城”之志相互辉映,诗人昔日之“气”之“志”,而今已成“空自许”,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情怀。“气”作豪壮之气讲,不仅使上下诗意贯通,结构谨严,而且更有力地抒发了诗人胸中郁积的“悲愤”之气。
3.这两句诗用典明志。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下。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
自主练习
1.D [A.散sǎn;B.薄báo;C.藉jiâ,锃zânɡ。] 2.B [许:称许,称赞。] 3.C [例句与A、B、D三项纯用名词性意象连缀。] 4.A [B.成分残缺,可去掉“由于”。C.语序不当,“广泛受到外界的关注”应该改为“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D.结构混乱,“邀请该校许多著名作家、学者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可改为“邀请该校许多著名作家、学者,作家、学者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5.“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6.空 先 悲愤
7.(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2)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解析 词的上片,首二句交代了地点、时间、事件,“放”字写出了作者轻松随意的心态。次二句,“蓑”与“新绿”相连,让人联想起蓑衣与绿草。“新绿”与前句的“白”“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画面,“映”起了连接画面的作用。下片写出了江行生活的特点,“有沽酒处便为家”表明作者只需以酒为伴,“任江南江北”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自适。(1)中要注意体味关键字的作用,从色彩和表达效果的角度加以分析。(2)要紧扣词的主旨和关键词“便”“足”“乘风”“任”等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论李白诗歌 篇二
学院:文学艺术学院
班级:汉文
姓名:杜佳彦学号:
2012级2班
2012504010 唐诗专题课程论文
论李白诗歌
摘要: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神奇的艺术魅力,内容丰富多彩,艺术手法变化多样,取得了后人难以追及的成就。本文主要从其诗歌的意象、风格、和艺术成就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李白诗歌
意象
风格
艺术成就
一、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描绘的具体形象,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创造意象并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是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方法。李白诗歌中的众多意象,不仅体现出李白独特的人格意识和不朽的人格魅力,更体现出意象这一方法在诗歌运用中的独特魅力。
(一)李白诗歌意象的分类
李白诗歌中意象的分类大多数还是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的意象分类相一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一是草木类。草木类中的代表意象有梅、兰、竹、菊、青草、杨柳、松柏、梧桐等。草木类的意象主要经常用来表现人物的人品或者性格,例如松柏表示刚正不阿、梅花代表高洁不屈等。李白诗句中有“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里用桃花表现的就是与世无争,其乐融融的境界,桃花是春天的象征,是理想桃源的象征。二是动物类。动物类中代表意象的有大鹏、大雁、蝉、杜鹃等。李白诗歌中典型的意象是大鹏。代表诗句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另外“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诗中的大鹏是作者李白的自我外化,诗人将大鹏视为理想与抱负的寄托,赋予大鹏气贯长虹、直冲霄汉的人格力量,是诗人慕自由、尚洒脱的独特思想意蕴的体现。三是器物类。器物类中代表意象的有酒、酒杯、剑、船、镜子等。酒和剑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比较典型的两个意象,男诗人用的概率更大,而且在描写战争的时候,剑这个意象出现的比较频繁。关于酒的诗句,最出名的诗句之一就是李白的那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虽然诗人在诗句中并没有直接写到酒这个字,但是诗人却用“莫使金樽空对月”描写出了一幅豪迈喝酒的场景,显得十分具有英雄气概。四是气象景物类。气象景物类代表意象的有夕阳、雨雪、流水、白云、蓝天、青山等。这类意象通常都是抒情意味比较明显,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出现的相对较多。如《独坐敬亭山》中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诗句中的“孤云”是失意落魄的自我,如《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其一》中的“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空卷舒”中的“云”是作者李白个性自由的精神写照。
(二)李白诗歌意象的特点 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诗歌意象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个性特征,主要突出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李白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丰富,变化多端。例如在《行路难》中,诗人写到“子青自弃昊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两个非同时、同地发生的事情,诗人把它们并列在一起,成为互相映衬的意象,揭示出正直之士的不幸命运,给人壮阔悲凉的艺术感受。其次,李白善于利用意象表现其象征性,而这种象征大部分表现了诗人本身的仙风道骨及侠士风采。例如《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众所周知,黄河之水不可能从天上来,但是李白却用这样狂野的意象描绘了黄河的壮阔,让人身临其境。第三,李白善于利用意象在自己的诗歌中营造一种奇突之美。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是有一定固有模式的,一般诗歌的意象都蕴含了自己固定代表的寓意。但是李白在使用这些意象的时候往往与其他诗人大相径庭,表现出自己的独到之处。例如在《赠汪伦》中,李白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水”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大多数表现的是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但是李白偏偏在这首诗歌中用潭水来表现与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不仅让人有新奇之意,而且借助“千尺深”的潭水,让我们也轻而易举地体会到了诗人与汪伦之间情谊的深厚。
(三)李白诗歌中典型意象的分析 李白的诗歌中出现的意象数不胜数,但是仔细分析李白诗歌我们也不难发现,虽然意象的数量很多,但是李白却对一些意象更为偏爱,所表达出的情感与思想也更为深厚,下面我们就着重分析几个李白诗歌中几个比较典型的意象,这也是李白诗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意象。
1.李白诗歌意象之“流水”。水无形无态,水又千姿百态。水最轻柔,软如丝绵;水最刚强,滴水穿石。水最有艺术的可塑性,水是李白诗歌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意象,据相关统计我们可以知道,在李白流传下来的九百多首诗歌中,出现了将近四百次有关流水的意象。其中比较熟悉的诗句有“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流水如有情,幽哀从此分”、“好风吹落日,流水引长吟”等。李白格外钟情于流水这个意象,在诗歌中频繁使用,说明它与李白的思想情感紧密相联。笔者认为,李白诗歌中的流水意象其实是诗人比较隐秘的一种表现生命意识的情感。李白诗歌中的流水意象绝大多数并不是作者单纯的对自然景物进行描写,有的时候流水表达了时间内涵,而这一内涵正是折射出了诗人强烈的生命意识。用流水这一意象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并非是李白独创的,事实上流水这一意象经过中国数代文人的反复锤炼已经沉淀为中华文化中一个十分特殊的文化符号:和而不同,兼容并蓄。
2.李白诗歌意象之“剑”。李白不仅是一名浪漫的诗人,还是一名武功高强的侠客,因此在他的诗歌中频繁的出现“剑”这个意象,就显得十分自然。剑是我国最古老的兵器之一,代表的是力量与权威。在全唐诗中,李白笔下一共出现了一百零七次“剑”这个意象,由此可见他对“剑”这一意象的钟情。李白从小就学习剑术,对剑有着深厚的感情,甚至他在自己的诗歌中把自己的妻子也比作了“拙妻莫邪剑”。李白生活在我国古代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代民风开化,国威远扬,因此李白的个人理想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他在诗歌中频繁的使用“剑”这个意象,也表现了他想要建功立业的博大胸怀。“剑”这一意象不仅寄托了诗人对于自由的渴望,还表现了诗人一生都想追求的报效国家的情怀。
二、风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有多维度的呈现,但以雄奇飘逸、真率自然为主。具体说来,又具有雄壮豪放、神奇瑰丽、飘逸洒脱、天真率直、清新自然等特点。
(一)雄壮豪放
李白的诗歌往往给人一种雄壮豪放的美,这可能与李白好大言有关。李白在《上李邕》一诗中写道:“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种“大言”,实际上就是夸大的话,也就是说大话,常常有意夸大数目,用巨额数量词进行修饰,如“白发三千丈”(《秋浦歌》)、“飞流直下三千尺”(《望庐山瀑布》)等,这样就容易给人一种豪壮的感觉。这种好“大言”,还常常表现为对雄伟阔大、奇特壮美的意象的追求。李白的诗,境界往往十分开阔。你看他写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可谓气势浩荡,一泻千里;他写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望庐山五老峰》),境界也十分壮美。再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声,白波九道流雪山。”雄奇壮美的意象组合,给人以一种崇高感。又如《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特别倾心,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当然,李白好“大言”,自然也就常用大胆夸张的手法。他写《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写《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他写饮酒:“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他写大风:“一风三日吹倒山”(〈横江词〉)。这些极为大胆的夸张,往往能形成磅礴的气势,给人以雄壮豪放的美感。
(二)神奇瑰丽 李白诗歌的奇主要在于它善于运用丰富而奇诡的想像,创造出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并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意蕴和精神境界。诗人常将想像与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相结合,把现实与理想、人间与幻境、自然与人事,巧妙地熔铸成篇,创造出神奇瑰丽的艺术境界。李白诗歌的想像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他的奇特的想像,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像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像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李白还好写一些奇幻的境界。如《古风》第十九写他升天神游的美丽幻想:“西岳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借写梦游天姥山,却引出了一个虎啸鸾鸣、仙人纷至的神奇境界:“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种境界可谓奇之又奇。李白也好写一些奇异的景物。如《蜀道难》写蜀道,它不仅写了神话传说,想像奇特,把人们带入了“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神话世界和“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神奇想像中;而且它把蜀道上的自然景物也写得非常奇异。李白诗歌的奇还表现在它那大起大落的结构上。例如《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其重点不是写离情别绪,而是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的牢骚。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被完美地统一起来了。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于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
(三)飘逸洒脱
李白是一个才情浪漫、飘逸不群的诗人,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一种多么飘逸的风采呀!他狂傲不羁、飘逸洒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这是何等的气魄呀!他可以潇洒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程度,他整日幻想着那“驾鸿凌紫冥”的神仙生活,以至于他的死也被后人传说成是“跳江捉月”、“骑鲸升天”,死也死得潇洒飘逸。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最具有飘逸潇洒的艺术风格。如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梁园吟》等作品,以自身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像,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至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不仅感情一气直下,而且还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其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呈现出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李白的绝句境界清新,也内含飘逸潇洒的风神。他的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反映到他的绝句里,就是飘飘欲仙、超尘脱俗、情韵隽永、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象,形成了清新飘逸的情思韵味。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在这些诗句里,我们基本上看不到世俗的污浊和混乱,看不到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肮脏和庸俗,所能看到的只是安闲的山,悠然的水,淡泊宁静的心情,感受到的是心随物化、心与物冥的潇洒与安然。在空明、澄净、悠然的意象里,渗透着诗人对世俗社会的否定和批判,更传达着诗人个性的风流倜傥和浪漫洒脱。
(四)天真率直
李白性格天真,灵魂透明。他胸无城府,襟怀坦白,敢讲真话。他是一个心直口快、表里如一的人,因此,他的心极易与读者沟通。他的大喜大悲,他的喜怒哀乐,总是表露得淋漓尽致。他被朝廷征诏、春风得意之时,便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仕途不如意时,他就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三首》之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他自负时,就毫不掩饰地自我夸奖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他忧愁难解时,便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他到别人家作客,却喧宾夺主地劝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将进酒》)他玩累了,便向朋友挥挥手说:“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他愤怒时骂那些权贵说:“蹇驴得意鸣春风”,“董龙更是何鸡狗!”(《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他悲哀时说:“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他的这些不加掩饰、直出肺腑的快言快语,使人感到格外的亲切。
三、艺术成就
李白是我国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称赞他的诗时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一)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
李白是一位情感强烈的抒情诗人。在他的诗篇中激荡着火焰般的情感。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使他笔下的一切都带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这种强烈的主观个性,在他的诗篇中都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如:《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公无渡河》:“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出龙门。”
(二)大胆的艺术夸张和丰富的想象
长期漫游的经历,倔强的个性,对现实的叛逆精神,给李白的 诗篇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艺术夸张。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如他的《望庐山瀑布》、《庐山谣》二首诗就是这方面传诵的名作。后一诗中,他在庐山顶上望大江的景色“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首诗完全摆脱了真实空间感觉的拘束,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突出了山川的壮丽,展示了诗人壮阔的胸怀。黑格尔曾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艺术家的想象。”李白的诗歌就显示出了这种超凡的想象,创造出了许多常规不可思议的诗篇。
(三)诗歌体裁多样,不为格律所束缚
李白的诗篇不拘对仗,奔放流动,运用的诗体也不拘一格。但他使用最多的还是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这两种诗体在当时也是最新最自由的,和他那自由豪放的个性也特别适应。李白这方面的成就源于他对乐府民歌的学习和研究。
(四)语言清新自然
李白的诗歌在语言上不屑于过分的雕琢刻画,只有天真自然之美。如:《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观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参考文献:
3.论自我诗歌赏析 篇三
[法国]马罗
我不再是原来的我,
也不知将来会如何,
我的春夏多么美好,
可它们已破窗而逃。
爱情啊,你曾是我的主人:
我为你效劳,先于众神,
啊,假如我还有来世,
我定将更好地侍候于您。
(胡小跃译)
【赏析】
这是一首诗箴(epigram),短短八行,却已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痛苦的失恋者形象。
马罗是写诗箴的高手,这一诗体源自古希腊刻在石碑上的铭文,至古罗马诗人手里达到成熟,但在中世纪一度被人遗忘,马罗是复兴这一诗体的重要诗人之一。诗箴往往以短小的篇幅概括出深刻的真理,具有洗练、机智和一针见血的特点,它的主题广泛,可以写悲伤之情,也可以写欢快之事,可以写沉思冥想,也可以写奇闻逸事,但最多的还是讽刺。马罗的这首《论自我》也是一首讽刺型的诗箴,是一首自嘲的诗。
这是一首结构精巧的诗,解读这首诗,需要前后对应着看。全诗开篇第一句“我不再是原来的我”显得非常突兀,让人摸不着头脑,原来的我是怎样的一个我呢?通读全诗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原来的我是爱神的奴仆,为爱神效劳,因此,原来的我应该是一个坠入爱河的我,写这首诗时的诗人则应该是被爱神扼弃的一个人,亦即一个失恋者。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倒叙法,这种设计使得读者一开始就进入到诗人的情感场之中。
二句则让我们体验到诗人失恋后茫然无措的心情。原来的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爱情之中,诗人说他“先于众神”为爱神效劳,这表明他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他的心灵之中满载着爱情。因此,当他失去了爱情之后,他的生命就出现了极大的空白,不知道该何去何从。这是一种非常真切的情感体验。
如果说前两句是抽象化地诉说诗人的失恋之情,那么接下来的“我的春夏多么美好,/可它们已破窗而逃”这两句则是形象化地描述了诗人的这种情感。这两句把“春夏”作了拟人化处理,显得形象生动,尤其是“破窗而逃”这一动作十分具有画面感。“春夏”在四季中往往代表生机和活力、欢快和幸福,因此,这里的“春夏”喻指了原先爱情的甜蜜。如此,我们可以把这两句理解为诗人抒发了他失恋之后的苦闷心情。爱情的甜蜜一去不复返,留下的只有空荡荡的心房,这正是前两句所表达的“故我离去、茫然无措”的情感。
接下来的四句是对全诗前四句的解释和回应,“原来”与“曾是”对应,“将来”与“来世”对应,形成一种对称的结构。巧妙的是,诗人虽然写的是失恋之痛,全诗却不曾出现一个表示“痛苦”的词汇。原来,他在时间上避开了现在时,而只写过去时和将来时,但过去与将来都以现在为坐标,因此过去的甜蜜与现在的.痛苦构成对比,而将来的茫然则是由现在的痛苦造成的,这就形成了“不见”痛苦却处处“感到”痛苦的奇妙效果。
4.试论李白诗歌意象特征 篇四
试论李白诗歌意象特征
-“月”意象中的真性情流露
摘要:对月的喜爱,可以说李白倾注了他所有的情感,时而释放心中的不平,时而寄托无限的哀思,时而慨叹人生的苦短,因此,月在他的笔下成了无限情感的交汇点。本文主要是从月的象征意义出发,比较李白笔下的月与作家张爱玲笔下的月,从而得出李白诗歌中大量运用月意象的原因。
关键词:李白,月亮,象征,内涵
一、翻开历史的画卷,李白的不朽之作让无数的学者痴迷,也许是他的高傲与洒脱成就了他那种豪放与霸气。他的诗中有很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特别是对月的喜爱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为了李白诗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此可以说李白的魅力是整个诗界的魅力,是时代的骄子。
“意象”是诗学评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关于意象的定义一直以来都是仁者见人智者见智,张清祥先生认为“在我国文学理论中意象理论的源头为《周易》和《庄子》,《周易》中“立象以尽意”最早论证了“意”与“象”的关系。《庄子》中“得意忘言”,舍“象”重“意”,给后世的美学思想和意象论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最早把“意”与“象”组合在一起的是汉代的王充,他在《论衡》中说“礼贵意象,示意取名”已经接触到了仪式表象中的文化内涵”。①对此杨义也认为“意象作为审美单体,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② 因此可以说意象的完美性直接奠定了文章的完美性,而李白诗歌中所用的月意象可以说真正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二、月的象征意义
月在常人眼里只是作为思念的载体,正如李白所说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勾起人们无限的思念,而在翻阅李白的众多诗歌后我们不难发现月不仅是思念的代名词,而且还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内涵。具体分析如下:
(一)明月是高洁人格的象征。
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
有一丝瑕疵的纯洁的象征,是他所要追求的独立而又高洁的人格魅力,是他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所以他必须上天采月,一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真正道出了诗人对残酷现实的不满以及想要超越世俗的观念去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此时的月已不再是悬挂于苍穹的玉盘,而是另一片净土,希望借这片净土能够真正实现所追求的人生理想。一个“揽”字真真切切地揽出了诗人想要实现人生理想的雄心壮志,是那么地想迫切得到又怕失去良机,怕像握在手中的沙粒一点点溜走。
(四)明月是亲情、友情的象征。
以月写离愁别绪的诗有很多,并且月所表达出的情感犹如千尺深的桃花潭水,一切尽在不言中。李白常年客居他乡,因此他的那种思乡、思亲之愁我们是无法感受到的,一首《静夜思》为千千万万个读者所吟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简短的几句就描绘出了一幅游子思乡月夜图,此时窗外的月是一种给人以凄婉、冷清的感觉,在抬头与低头间冷月的凄清穿透了内心,不禁潸然泪下。不仅如此,明月还寄托了对友人无限的思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前龙标遥有此寄》),借月将对友人无限的思念带给友人,希望遥在远方的他能够得到一丝慰藉。月作为情感的载体承载着千千万万个离愁、孤寂与哀怨,因此她的魅力就在于寄托无限的思念。
(五)明月是宇宙永恒的象征。
俗话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可以说人生就像是一茬又一茬的庄稼,有无数的人在耕耘在为之付出,最终的裁判者却是岁月,最后只能是无尽的沧桑与巨变。“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的悲欢离合中会有死亡与离别,而月圆月缺之后月还是会回到当初的那轮圆月,依旧高高挂在天空,照完古人照今人,人生万事如流水,走走停停间变幻无常,到最后以生命的终结告终。这便是月的永恒,也是宇宙的永恒。“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览古》),诗人游览昔日圣地,当年的繁华早已不复存在,荒凉的景象中唯有江水依旧。明月目睹了世人的潮起潮落,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沧桑巨变,她才是世事变迁的见证者,她才是宇宙万物永恒的象征。
三、月这一经久不衰的话题可以说是一个经得起折腾、经得起考验的意象,不仅让古人为她痴迷与她共舞,而且让现代都市人也为之
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
视为宇宙永恒的象征,而张爱玲看作是人性被摧残、被扭曲的象征。
《金锁记》开篇写道“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模糊。老年人的回忆中月亮是欢愉的,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不免带点凄凉。”其中“凄凉”一词为全文买下了伏笔,纵览文章也会发现结局真是凄凉的,讲述的是一个被现实摧残的女性曹七巧变得疯疯癫癫以后,可以说眼中容不下别人好过,就连她的一对儿女的生活依然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女大十八变,女儿在学校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渐渐变得红润了许多,作为母亲的七巧硬是找借口将长安带回了家中,无所事事的长安便谈起了恋爱,这时七巧眼中女儿的幸福就像沙粒般简直要磨破她的双眼,就亲手拆散并葬送了女儿的幸福。而对于刚结婚的儿子长白也更是如此,但此时已经不是沙粒了而是两把刺刀简直要刺瞎她的双眼,她在投靠丈夫无望、投靠姜季泽不成,因为姜季泽在识破了女人的心思怕以后会缠着他不放所以早早得远离了她,最终她只能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此时作品中恰巧塑造出了出了一个犹如曹七巧性格般的蚀月,“七巧与长白躺在烟榻上烧大烟时,窗外挂着的月比起屋内的乌烟瘴气还要凶残还要狰狞”,由此又出现了一种月“隔着玻璃窗望去,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从这句话中出现的月是一个阴森恐怖的月,七巧与儿子就像那脸谱邪恶又阴森。所以作者借变形了的月亮更深层次地解释了七巧变形了的内心世界,表现出人物被摧残被扭曲了的性格命运。
《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将月与情欲结合在一起,认为月随情生,情随月长,文中第一次写到月时“那娇脆的轮廓,眉与眼,美得不近情理,美得渺茫”,为什么说美得渺茫呢?因为此时的白流苏虽然很美,但她毕竟是离婚了并且是快三十了的女人,所以他们之间的爱情是遥不可及的,只能是隔海相望的爱情。第二次写月时,花花公子范柳原并没有结婚的打算,“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这句话的描写足说明了,他们之间的爱情,犹如朦胧的月色,好比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因为终究有一层雾霭笼罩。第三次写月“柳原既能抗拒浅水湾的月色,就能抗拒甲板上的月色”此时白流苏的美就如月色,他们此时既爱又不敢爱,又不得不爱,因为情之切爱之深,可是朦胧中还有一丝的防范。第四次写月“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
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
原因,就是李白的漫游心态,也就是说他的那种放逐心灵、崇尚心灵自由的精神与庄子《逍遥游》《齐物论》中所体现的那种虚静、物我合一、逍遥自适是相通的。
(三)借月表达仕途的坎坷与艰险。
有学者研究李白笔下的“蜀道”就是仕途之道,《蜀道难》开篇就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即便是这样李白还说“欲上青天揽明月”再大的困难好像在他看来都无所谓,他依旧说“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古风》),可是仕途对他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只能说“相期邈云汉”了。他有雄才大略,可从结果看来他似乎成了时代的弃婴,只能一路走走停停,以醉态的心境去谱写醉态的人生。“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一句道出了李白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可是岁月不饶人只能“穷则独善其生”了。
(四)个人情感的尽情宣泄。
李白是一位集盛唐知识分子优秀品质与不良习惯于一身的典型文人形象,他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所以他的思想就是一种旷达、自由、洒脱的思想体系。他忧伤时会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他兴致时“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受挫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失意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抑郁时“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所以他坚信终有一天他会为他的国君付出毕生的才华。在无数的失望之后李白不得不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可出”可以说李白的这种极度悲痛的境遇下也包含了许多自负,在这样的情况下月才是他的唯一,伴他度过那无数个漆黑苍凉的夜晚。
(五)强烈的个性意识袒露。在李白笔下,明月是有灵性的,《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中将酒与月巧妙地结合与诗人共度良宵,再看《月下独酌》与《把酒问月》中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此时的明月已不再是明月,而是被人性化了的好友,而且是最为亲切的朋友。酒、月作为一种永恒与自然的象征她又成为士大夫逃避现实苦难的人格化身,在被现实否定了他的人生追求后,酒推波助澜,月平息风浪,把他带入了一种自由逍遥的理想境界。
(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5.论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 篇五
摘要
杜甫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着诗人的人格魅力。杜诗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饱含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精神。沉郁顿挫的杜诗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诗人用诗书写着当时社会的苦难,还有自己悲苦的命运。这种沉郁的风格体现着诗人伟大的情怀,感人的精神,诗人的形象因此更为高大。
关键词:沉郁顿挫性格命运意象忧国忧民
引言
杜甫一生可谓坎坷不平,颠沛流离,饱经苦难,写诗一千四百多首,杜诗肯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人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本文拟探论这一独特风格与他性格命运的关系,以及这种风格在其意象上的体现。
一杜诗沉郁的艺术风格与他性格命运的关系
“沉郁顿挫”是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自述创作甘苦之语,自宋严羽之后成为杜诗艺术风格定评。它包括以下几层涵义:
(一)它表现了杜诗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生活体验的真切丰富感情的饱满有力;
(二)它经过了较长时期的积累、酝酿、涌化、触发的过程;
(三)它以深厚完整的意境,锤炼精确的语言,铿锵浏亮的音调,顿挫变化的节奏表现出来。陈廷焯云: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薛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谈,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①
俗语说:“深人无浅语”,杜甫那些平淡简易绵丽精确,淡泊闲静、风流蕴藉的作品也和其他诗人不同。
如其早年所写《饮中八仙歌》虽然描写的是盛唐时期一些狂放不羁的著名酒徒的风流韵事,但诗人冷静的观察和同情充溢于字里行间。再如他在成都草堂所作《漫成二道》、《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洒亭》诸多风格恬淡的山水田园诗,也和陶渊明、王维、谢灵运等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不同,诗中总隐藏着忧时济世的深厚情怀,而非淡然超脱。而这种沉郁风格的形成和杜甫的性格、命运有一定的关系。
1.1胸怀天下、才华横溢,而仕途坎坷是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基本原因。
杜甫可以说是志向高远,但屡试不第,报国无门。杜甫有着显赫的家世,其祖父杜审言,以五言诗著称,是五言诗的奠定者之一。其父杜闲曾任县令、司马等职,是世代仕宦之家。杜甫出生在开元六年,是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的开始。他七岁能作诗,九岁能临摹虞世南的书法,诗文在十四五岁时已经小有名气。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诗《望岳》,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出众的才华和蓬勃的朝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出磅礴的气势强烈的自信、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读杜心解》)
可就是这样一个“神童”才子,仕途上却很是失意。开元23年(公元735年)每一次参加进士考试,他名落孙山。后又满腔报国热情到长安应试,仍不第,生活也陷入困顿,甚至食不果腹,用他自己的话说“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 1 安史之乱爆发,盛唐转衰,杜甫的命运也更加不幸。据《旧唐书、杜甫传》十五载,初录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杜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拜右拾遗。房为布衣时,与甫善,时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是年十月,兵败于陈清斜,明年春,罢相。甫上流言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参军。时关辅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供薪采,儿女饿殍数人。”之后年过半百的杜甫颠沛流离,过着近似乞丐的流浪生活。最终客死他乡。
在兵荒马乱颠沛流离,受尽苦难的杜甫看到了百姓更深的苦难,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三吏三别”真实地描写了衰败的唐朝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深重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
1.2生活的磨难使诗人更能深入体验社会现实,从而促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但是无论遭受怎样的苦难,杜甫的理想始终坚定不移,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身处贫境,仰人鼻息却时刻抒发着自己的爱国情怀,忧国忧民。
说到这儿应该提一下诗人唯一的一首一挥而就的诗作: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洋溢出来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这首诗作于安史这乱平定时。可是这种喜悦让人感到心酸,能深深感到诗人为国事日夜忧虑的心情,如此高尚的爱国情怀是本诗打动人的真正原因。
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予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民,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正是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体现。
饱受忧患,家仇国难,满腹才华报国无门,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深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没饭不忘君的杜甫,在苦难中逐渐形成了沉
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新唐书杜甫传》有这样一句“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木忘君,人怜其忠云。”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一直渗透在杜诗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高》“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十分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以景色引出任教心绪,与“感时花濺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报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全诗即是抒情写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登高》也是更为典范。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洒杯。
全诗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一体。面对苍茫大地,一个满腔报国热忱的诗人悲从中来。一身才华无处施展,一生屡逢磨难,如今已是人到暮年,却还要漂泊他乡,更令人可怜的是又多病缠身,可敬的是潦倒不堪的诗人仍在为国忧愁,一个份时的伟大形象浮现在世人面前。诗人没有任何刻意,是他伟大的爱国情怀,忧国忧民的精神无形中成就了沉郁顿挫的风格,这种风格承载着杜甫不屈不挠的坚持,忠贞不渝的理想,感人的精神境界。
从《望岳》的年少抱负,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的喜悦自以为国家安定后能一展抱负,却落得《登高》中描写的潦倒新亭浊洒杯“的晚年境遇。诗人一
2生的坎坷催人泪下,一生的严谨做文却没有换来生前的荣华。但一生的不幸没有改变他深沉的爱国热情,用他的笔写下了国难家愁。”沉郁顿挫”是杜诗的风格,也是他的人格。明代田艺蘅《香宇诗谈》说道:“诗类其为人,太白做人飘逸,所以诗飘逸;子美作人沉着所以诗沉着。”
二杜诗沉郁风格在其意象上的体现
意象是寓有作家主观情思、想象、思想、美学趣味等重新处理过的感觉,来自诗人对客观事物朝廷“万取一收”的筛选与熔炼。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古今中外的诗人、学者对意象的创造及审美作用很看重。明何景明在《与李空同论诗书》主张“意象应曰合,意象在曰离。”指出意与象的契合与否的艺术效果;钱钟书则强调了诗与意象的相因关系: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②美国诗人庞德认为意象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而韦勒克沃伦在《文学原理》里则说成是“各种根本不同观念的联合”。因此诗人往往善于塑造特定意象来含蓄抒发自己的情感。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创造出带有自己民族文化背景的特定意象,因此如“月亮”、“菊花”、“雪”、“杨柳”、“杜鹃”等。正所谓“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流沙河语)。
杜甫这个伟大的诗人就是这么做的!杜甫一生创作实践中,推陈出新,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意象群。这些意象,渗透着诗人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情感,带有深厚沉郁色彩。杜甫一生抱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时时流露凌跨世俗的强烈愿望。杜甫这种雄壮的抱负,高尚的人格,博大的胸怀,在创作上推崇气势磅礴之作,追求深沉阳刚之美。
2.1杜诗倾向于深沉阔大物象,表现出独特的沉郁顿挫风格。
杜诗笔下的自然景物,则是极为雄壮阔远的高山百泽、长空大川,比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江河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诗句。伟大的人格魅力。在杜甫的咏物诗中,多歌水、马、鹰、雕、鹘等一类大雄猛的动物。先看诗人笔下的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生死;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这首诗“词语矫健豪纵,飞行万里之势,如在眼前”(杜诗镜铨),借马之神清骨峻、昂藏不凡的意象,言已之壮志雄心,充分体现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气概。诗人也以鹰自比,比如“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表现自己险恶务尽再千升平的情怀。这种精神和气概,至老而弥盛,如《瘦马行》、《病马》、《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等诗无不表现出杜甫老当益壮,死而后矣的形象。《义鹘行》里虽扶弱见刚勇,但诗人前期物象中所体
现出的“万里可横行”“那种目空一切的精神,因艰难时世,壮志未酬而变为“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秦州杂诗》),豪迈之中多了一些悲壮底色,而《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里则发为英雄末路的浩叹了。这些诗都将主体感情注入客体之中,诗人之情与客观之事物有机契合,使其意向更加深沉,内蕴更加深广。正如黄彻所云:“盖其致远壮心,未甘伏枥;疾恶刚肠,尤思排击。”(《碧溪诗话》卷二)至此,诗人的致远雄心和疾恶刚肠所体现出的忠君爱国,必然升华为对人民命运深切关注的仁民爱物。前者所体现的英雄情节与后者所体现的人道情怀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2.2杜诗用病弱悲苦的意象来体现沉郁顿挫风格。
病树、病桔、枯楠、枯棕、古塞、秋云、暮砧、残炬„„甚至高江、急峡、危城、孤舟、啼猿、翔鸟、落花、落日、寒月等等;以及那辛苦的织女,堂前扑枣的老妇,重负下呻吟的老农,新婚成别的夫妻;那巧取豪夺的官吏,骄横跋扈的将军,粗暴无理的恶少,长安水边的丽人等,都成为颇能代表杜诗风格的意象,表现了诗人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诚如叶燮所说:“杜甫之诗,随举其一篇与其一句,无处不可见其忧国爱君,悯时伤乱,遭颠沛而不苟,处穷约而不滥,崎岖兵戈盗贼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杯酒抒愤陶情,此杜甫之面目也。”(《原诗》卷二)总之,杜甫一生不管穷与达、安与危,都始终充满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抱着以自己的生命去殉所热爱所从事的事业的坚定信念,“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其气至大至刚,其情至悲至痛;而其独具个性的诗歌意象,融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寄慨遥深,使真实壮阔的时代生活画面罩上了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感情豪壮悲怆,笔触苍老遒劲,鲜明地形成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2.3杜诗的沉郁风格还表现出对微小柔弱的或被摧残遗忘的物象的歌咏与关注。
《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里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亦纷纷。”这首诗就视觉言,“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就听觉言,“哀多矣而鸣不绝,以更闻其群而呼之者”。③战乱频仍,人民漂泊流离,诗人同情悲切之心流露无遗。全篇皆以审美主体对客体的观照立言,客观物象鲜明地打上诗人主观感情之烙印,构成特色独具的意象,诗歌意蕴内藏,思想容量极大。他如《鹦鹉》寓失羁栖之感;《鸥》则羡其闲适自得;《猿》则奇其智能全生;《麂》慨乱世之危;《鸡》表殊乡之俗;《黄鱼》悯长大难容;《白小》伤细微不免等,都在对小生命的观照中,形
象地展现着作者的精神世界。爱憎分明,至情至性,真是“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杜甫诗歌意象生成的或“喷薄而出”“壮丽高朗”④的阳刚之美,或“透彻温醇”“情韵缠绵”(同前)的阴柔之美,只不过是其诗歌风格的两个不同侧面而已。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⑤杜甫诗歌在其独特的诗歌意象中把家愁国恨交织起来,深刻地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相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这正是“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
结论
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中表现着诗人高度的爱国精神,不仅在文学史上,而且也在中国史上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从杜甫诗歌中,我们能领会到“诗出于人”的道理,好诗是优秀的人格创造的。我为我国文学史上有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而感到由衷的自豪。5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杨世明.《唐诗史》.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童一秋.《中国十大文豪——杜甫》.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2月第2版.林继中.《杜诗情感意象的一种构图方式》.《文艺理论研究》,1992年第1期.郎保东.《审美意象的趣味》.《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第5期.周汝昌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欧阳修.《新唐书·杜甫传》 王先霈.《文学教育》,2006年第33期.张吉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第9期.石怡.《历史名人彪史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杜永菊.《中国古代诗歌》.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注释
6.试论艾青的诗歌特色 篇六
(一)具有独特的意象和主题,其中心意象是太阳和土地,主题则是爱国主义。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而主题则是爱国主义。据统计,艾青首诗中,借土地来激发诗人情绪的诗,约占26%,全面直接抒写太阳及其边缘类的诗约占10%,且这类诗多是大篇幅的制作,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向太阳》、《吹号者》、等。
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的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如他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用真实而朴素的诗句,说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的土地情结,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艾青是一个深深感染了农民式的忧郁的人,这种来自土地耕植者的忧郁又强化了艾青对土地怀有永恒的忧患感。在此后的诗中,他关注的始终是和土地合二为一的普通农民的命运。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乞丐》写出了土地--农民受蹂躏的痛苦;《复活的土地》写出了土地--农民的复活;《春雨》写出了土地--农民的翻身和解放。通过这种描绘,艾青的诗真实而生动地写出了中国农村现实的灵魂,和土地上那些普普通通的农民和士兵的生活和斗争。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艾青是一个时代的预言者和理想世界的呼唤者,他曾经说过: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从这种美学思想出发,艾青几十年如一日地热情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和火焰,这是艾青的“永恒主题”。如他写的光明颂《向太阳》和《黎明的通知》。
(二)具有忧郁的诗绪。
“忧郁”是渗透了诗人的灵魂,永远摆脱不掉的,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特性的基本要素之一。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艾青式的忧郁”。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写道:“中国的苦痛和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旷野》中写道:“薄雾在迷蒙着旷野啊……”等。
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这一时期诗美风格的集中。他忧郁的诗情里积淀了早期生命历程的坎坷与不幸,也是发自内心他置身于黑暗大地上的痛苦的生命情怀:幼年时缺乏父母亲情的冷漠凄清,少年时飘泊异乡的辛酸孤苦,三年囚徒生涯的悲愤伤感,以及人世间的苦难不平、对中华民族生存危机的深思忧虑……这一切自然而然地流注在他血泪凝成的字里行间,形成他许多诗歌沉郁的底色。在这首带有自叙叙传记性质的长诗中,艾青用丰厚的感情,朴实的口语,大量的排比,细腻的笔触,形象的语言,凄楚地叙写了自己的身世经历,并怀着虔诚而深切的情感,回忆了自己深爱的乳母大堰河生前的凄苦和死后的悲凉,艾青成了家庭与时代的叛逆者。他在诗中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勤劳善良、受尽人间欺负、最后与世长辞的农村女形象,表现了诗人“对于母性的不幸的人的爱”[5],对自己家庭所属地主阶级和整个不公道世界的强烈不满和诅咒。
三散文化了的诗情律动
艾青不仅以诗人饱满的情怀去感受生活,表达自由解放的理念,在他朴素的诗行里,他又独特地运用他曾作为画家的眼睛,从散文和绘画当中汲取诗美艺术之精华。他的散文式的诗句常以长短相间,自由活泼地表现,无拘无束;加上鲜活朴实的口语,力求一种种随诗情而产生的“内在旋律美”,与诗行内在节奏、音律与意象相一致和融合的色彩感受;他的诗,意象愈发丰满,显得那般绚丽;诗体自由的新诗创作追求,亦是他一生诗歌事业的伟大贡献。如《献给乡村的诗》和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都显示了这一特色。他熟练地描绘出乡村的山水:“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瓦菲/你的被曲押了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石椅/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其写景绘形绘神,饱和着诗人深切的思念与痛楚回忆,诗节前后的间接反复和诗行排比的形式使散文化得到了一定的约束,仍保持诗的基本特征,开创了散文与诗的渗透和融合。
四.具有独特的感受世界的方式。
强调捕捉瞬间的.感觉和主观情感对感觉的渗入,重视印象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有独特的艾青的“光”和“色”。
艾青像印象派作家那样非常重视感觉和感受,他常常处在一种沉思的状态里,为的是怎样才能抓住那种瞬间得来的新鲜印象,并加以渲染,用恰当的诗句描画出来。但是他反对像摄影师那样仅仅将感觉还原于感觉,而是强调主观情感对感觉的渗入,追求二者的融合,从中展开联想,创造出具有广阔象征意义的视觉形象,这就是艾青最常用的艺术方法。如《旷野》中出现的那“渐渐模糊的,灰黄而曲折的道路,那在广大的灰白里呈露出的,到处是一片土黄、暗赭,与焦茶的颜色的混合,那灰白而混浊、茫然而莫测的”雾“的笼罩……”。诗中用的“模糊”、“灰黄”、“曲折”、“灰白”、“土黄”、“暗赭”、“焦茶”、“混浊”、“茫然莫测的雾”等词语,既是对外界的自然光和色的敏锐感受,也暗示、象征了诗人内在世界所感到的“沉重”、“困顿”和“倦怠”,蕴含着诗人对时代、命运、气氛等的总体把握和思索。
存在于艾青诗中的光和色,不再是对感觉印象的简单记录,而是一种暗示和象征。这种光和色的调子,在艾青的笔下主要呈现为明暗两种:在表现“土地”的意象和主题时,诗人多用灰黄紫的色调和暗淡的光,使现实的苦难更加沉凝;而在表现太阳的主题时,他又常常采用通红、金色、浅黄、浅蓝的色调和强烈、温柔、明洁的光,使人想象生活的美好和未来的
【以意逆志论诗歌】推荐阅读: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07-16
试论李白与杜甫诗歌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06-09
整理诗歌欣赏诗歌06-15
诗歌春思,细雨如丝诗歌06-12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诗歌鉴赏技巧)07-12
关于感恩的诗歌:感恩父母的诗歌09-09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专题复习_教案范文09-11
高中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发展及鉴赏06-10
国庆节诗歌朗诵_国庆节优秀诗歌08-18
诗歌的民族性是诗歌的世界性的重要基石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