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裱的艺术

2024-10-31

装裱的艺术(6篇)

1.装裱的艺术 篇一

装裱书画的用水技巧 -资料

书画装裱永远都离不开浆糊,人们把裱画者称为掉进浆糊缸里的人,是很有道理的,浆糊的调制比例实际上就是对用水量的合理控制。浆用厚了会影响书画的平整度,用薄了或者水分多了就会出现空壳、折边不直、镶缝折断等现象。因此,用浆一定要强调厚薄得宜,

资料

一般来说,用浆的厚薄,首先需要有一个标准,再结合纸张的厚薄、操作时的天气干湿程度和操作者上浆厚薄的习惯来最后确定。然而,传统的`对浆糊稠度的测定是工作人员凭借自己的眼睛和手来测试的,如果有黏的感觉便说明够厚;而且,加水的多少往往就变得非常随意。这种方法显然很不科学,对于经验不够丰富的人来说,也是很难掌握的。所以,采用化学上聚合度的方法来配置一标准浓度的浆水标准数据为基础,再结合传统经验,是最为科学的一种方法。

2.装裱的艺术 篇二

关键词:装裱,托,书画装裱

书画装裱工作是档案工作中操作性很强的一项工作, 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 做好了不仅使书画作品装饰美观、艺术性增强, 也使得书画作品更加牢固, 更能起恢复古旧书画原貌、保护书画作品的作用。装裱作品从开始到完成细细算来都要经过100多道工序, 是一项十分繁杂而又细致的工作。

一、字画生成并晾干

凡新写好的字画, 一般要存放一段时期, 让墨色、印泥有一个自然晾干的过程, 确定晾干的方法为:用手指蘸清水一点滴在画心的浓墨处、重色处, 取一块宣纸覆盖在画心上面, 用手指按压后, 拿起宣纸观察是否沾有墨、色。如果有墨色沾到宣纸上, 那就说明字画没有晾干。此时如果马上装裱就容易跑墨、晕色。当然如果裱件要求很急, 可以根据字画色彩的繁简浓淡、墨色和画的新旧等情况, 在保证托画心的质量的同时, 决定不同的托裱法。

二、制作浆糊

制糊时先取适量淀粉, 加少量水调和, 用玻璃棒搅拌后加热, 过一段时间后加入足够的水, 同时不停地快速搅动, 浆糊由稀变稠, 由暗淡呈光亮, 木棒举起时能拉出浆丝, 再冷却即可使用。同时, 根据不同的装裱要求, 以不同的面粉和水的比例来调制浆糊的稠稀。例如托画心、绫子时浆糊要稀;而在裱局条、回边等时不能太稀, 否则流质的浆糊会粘附在画心, 干燥后会使画心不干净且凹凸不平, 影响最终成果。

三、托

(一) 托画心

托裱画心之前, 一定要根据画心情况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托裱方法。概括起来, 主要可分为湿托、干托二种。前者适宜于墨色稳定、存放较久的书画作品;后者分为腹托和飞托, 适用于脱墨、跑墨或未晾干又急需装裱的作品, 和一些画心易碎的作品以及熟宣纸或绢本等吸水性能差的画心作品。

档案馆的字画一般是湿托。其操作方法为:将画心正面朝下铺在干净的案子上, 用喷水壶在离画心20-30cm的地方均匀的喷上一些水, 潮湿一下画心, 然后用排笔蘸适量稀浆水, 在画心中间刷个米字形或者先横、竖、斜方向各刷2遍, 固定一下两边, 接着一笔接一笔逐渐将画心全部刷平在案子上。然后逆光检查一遍, 看浆水是否刷均匀是否有脱毛。如有漏刷要重新补刷, 同时用镊子剔去画心上的排笔脱毛和杂质。再将比画心至少大1.5公分的托心纸正面朝下刷在画心上, 随即用大号棕刷从画心右侧或左侧的中间部分上下用点力气来回排实整幅作品, 使画心和托纸紧密的相连, 最后在画心四边刷上少许浆糊贴壁上墙挣干, 等晾干后用竹千下墙。

其间要特别注意:

右手排实, 左手在右手排实的过程中紧紧按住画心, 以保证右手的力道不会使湿润的画心折断;捡毛时, 逆光看得更清楚些。

(二) 托绫子

在托绫子时, 按裱件画心的大小将绫子按尺寸裁断。裁剪时为避免花纹歪斜, 在顶端剪一个小口, 抽掉两根丝, 再沿抽丝处小心剪断。根据花纹的凸起为正面的标准确定正反面后, 将正面朝下铺在案子上, 用喷水壶将绫子均匀的喷湿。此时, 应该比托画心时喷的水要多, 主要是因为绫子上面没有字画, 而且水多喷一些更容易展平。如果喷壶喷水太慢且不均匀, 可以用排笔沾水, 把绫子两头固定, 在中间画个十字固定中间部分, 再用水把绫子刷透。 (注意要用手指撑平绫子的两边, 直到绫子经纬平横, 花纹图案不变形为止, 否则上墙干透后绫子经纬就不直了。) 如果水太多, 要用毛巾吸去多余水分。其次, 再排笔横竖斜方向各刷2遍, 均匀的刷上浆糊。再次, 用排笔在横的方向上从左到右拖一遍进行一次“光浆”, 以去掉刷痕。下一步就是捡毛, 捡毛后再刷上托纸并用棕刷排实, 最后贴壁上墙绷干, 等晾干后用竹千下墙以准备下一步的工作。

在上墙和下墙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上墙时右手拿住棕刷, 用手慢慢勾起画心或绫子的一角, 然后用大拇指和棕刷慢慢抬起托过的画心或绫子, 此过程要慢。

2. 把托好的画心或绫子从案子上拿起后, 先用右手的棕刷固定右上角, 再固定左上角, 那么下面的两边就容易固定了。贴上墙后, 再用棕刷用力的敲紧四周, 扎紧。

3. 在托好的画心或绫子上墙之前, 为晾干后更好的下墙, 要在其的右上角贴一段纸条作为启子口。下墙时用竹千从这个启子口慢慢的掰下画心或绫子即可。

(三) 托覆背纸

托覆背纸的方法和裱画心的操作方法基本相同。要特别注意:

1. 一个人托起覆背托纸的一边, 另外一个人慢慢的把托纸另一边与上了浆糊的覆背纸慢慢的粘贴在一起, 覆背纸和托纸在粘贴之前一定要腾空比划一下, 看两纸是否平行一致, 否则粘贴后就歪歪斜斜。

2. 在粘贴两纸的过程中, 如果粘贴的空心太多, 可以慢慢再退回去, 抬起来重新贴, 以免排实后褶皱太多不平整美观。

3. 由于覆背纸较大, 壁子一般有限, 覆背纸托好后, 慢慢的从案子上揭起, 先揭起的部分可折叠成蝴蝶版本状, 然后直接放到壁子架的上端耷拉下来, 晾干。

四、方心

下墙后的画心、绫子和覆背纸都要方心, 即把托好的画心、绫子和覆背纸的四周裁切整齐, 使其方正规矩。在裁切画心的过程中注意先裁有题款、印章的一边, 以免画心裁切不平衡不美观。

五、镶局条

为保护画心、使画心和两边的天地头相连接, 达到一种美观的效果, 大多数都要在画心的四边镶上局条。局条一般宽0.5-0.7cm, 四边长度跟画心四边长度一致或稍微长一点点。

六、下料及镶料

即根据画心裁切绫子得到适当长宽的天头地头、边框, 并用浆糊把它们与画心粘贴在一起。在此过程中, 根据自己犯的错误, 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天头地头以及边框两边的花纹必须一致。为保证一致性, 在裁切的过程中, 可以在绫子的背面用铅笔画个向上的箭头以标记此部分都是向上的。

2.裁切的边口必须整齐一致, 不能弯曲。否则以后裱件挂起来就倾斜了。

3.绫子要保持干净, 在用浆糊镶料的过程中要用小塑料垫板垫着, 以免浆糊弄脏绫子。

4.边框与天头地头要粘贴在局条另外的1/3之处, 留出1/3为显性局条。

5.防止绫子跳丝、并丝, 由于绫子柔软, 非常容易造成绫子四周丝线的脱离, 对于已经脱丝的, 不要用手直接去扯, 应用剪刀剪断。

七、齐边

齐边就是对画心、天头地头以及边框的组合体进行整齐规范的裁切。在裁切过程中, 以“宁可少裁, 不可多裁”的原则进行:

1.齐边时, 要用厚纸板垫着, 以免划伤案子。

2.为保证整幅裱件四边的平行整齐, 用针锥根据3点一线的原则进行裁切, 直到笔直为止。同时, 可以把它卷成圆柱状, 看两边是否整齐, 不齐的一边用针锥扎穿, 然后在用裁尺比划着剪齐。

八、回边

它主要是通过反折一部分通天边加固两边, 以防止抽丝。具体操作方法就是把画反铺在案子上, 用浆糊把两侧通天边约3-5cm宽度的边缘反折到背面上。在折叠的过程中, 要保证整条边的整齐。

九、贴夹口纸

即在天头地头处贴上为装天地杆而备用的夹口纸。一般而言, 夹口纸的长度与天地头的长度相当或略长一点, 贴在天头的夹口纸比贴在地头的夹口纸短的多。

十、上覆背纸

在上覆被纸之前, 要把画心天头地头边框相连的裱件用重物压一段时间, 重点压住连接处, 使各部分牢牢粘连。上覆背纸的第一步就是把画心天头地头边框组成的裱件反铺在案子上, 用喷水壶均匀的洒上水, 然后卷起整个裱件, 用湿毛巾盖在上面, 使水能均匀的潮湿渗透整个裱件。然后, 擦干净案子, 把覆背纸铺在案子上, 此过程同托覆背纸一样。第三步就是将捂好的裱件, 使其正面朝上慢慢的粘贴在覆背纸上。第三步要相当的小心, 万一粘得不好, 会有许多气泡在里面, 不便于排实。第四步则在画心上铺上一层厚纸, 用棕刷排实。第五步, 在四周刷上浆糊, 最重要的是在夹口纸的下面点上三点, 然后上墙, 晾干下墙即可。

十一、打蜡、砑光

把蜡图在覆背上, 用砑石的来回摩擦, 使覆背面光滑, 这样不仅防虫防潮而且在收卷裱件的时候能减少摩擦保护画心。要注意:之前, 一定要看清蜡和砑石与覆背面接触的那一面是否光滑干净, 如果不光滑, 在与覆背摩擦的过程中, 极易损毁覆背, 甚至导致画心的撕毁;如果不干净, 不仅会把残留物打磨到覆背上, 而且在砑光的过程中会把微小的颗粒等压入覆背纸中, 造成裱件的不平整和不精细, 甚至会在用力砑光的过程中划伤、撕毁覆背, 同时力度一定要适中。

十二、贴标签纸及角绊

注意点:标签纸贴在覆背的右上边, 即天头夹口纸的下边一点点, 可以在这里写上与画相关的一些内容;角绊用齐边时裁切下来的绫子剪成自己喜欢的式样, 贴在地杆两侧, 在悬挂画件的时候起加固作用。

十三、其它 (做天地杆、铜鼻并上杆、上绦绳、封箍、扎带等)

做天地杆的时候, 要根据自己裱件天地头的宽度来确定天地杆的长短。

绦绳可以从铜鼻孔里穿进穿出后绕成一个如意扣, 既美观又扎实。然后用宽8-10cm齐边后留下的绫子把两边的头围起来加以固定。在这个封箍过程中, 要绷紧两端且最好用绫子包住两端。有些同学由于没有绷紧封箍, 使得绦绳松松垮垮的。

扎带系在绦绳的中间部分, 一边长一边短。这样便于收卷画件。

自此, 整个装裱过程最终结束了, 剩下的就是要好好收藏了。收藏书画应特别注意:书画裱件不宜卷得过紧或过松, 更不要反卷, 特别是古旧书画;在悬挂或展现书画时, 要谨慎从事, 切忌两手持画轴中间, 这样手指容易将裱件划出折痕;书画裱件要防潮、防热、防风、防霉烂、防虫蛀、防鼠害、避免阳光暴晒和尘垢, 存放的时候宜平摆, 不要堆放或竖置, 更不要在上面再放他物, 以免损伤裱件;不宜长久悬挂, 挂一个时期要卷起一个时期, 同样的, 久放的书画也要展示或每年悬挂两次, 以免发生霉烂、虫蛀及鼠害或遇到其它意外。

装裱是一门综合了物理生物化学等知识的工作, 也是一门陶冶情操的艺术, 最主要的是还很好的保护了有价值的书画。做好书画装裱工作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吴春龙.怎样防止托画心时“跑墨、脱色”[J].艺术市场.2007 (9) :40

[2]吴春龙.浅谈中国书画装裱的重要性[J].中国书画.2010 (6) :54

[3]白红、曹好景.浅谈书画的装裱与收藏[J].收藏与鉴赏.2005 (2) 64

[4]秦全增.装裱与书画琐谈[J].美与时代.2005 (7) :41-42

[5]许文娟、陈元生.书画装裱材料—宣纸形稳定性的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5 (5) :27-30

[6]付中承.中国书画装裱艺术探析[J].设计技术与实践.2006 (3) :29-31

3.中国书画装裱艺术探析 篇三

我国书画装裱的发展历史

我国书画艺术从战国时期的帛画缯书、两汉的大帛画轴,到唐宋元明清的绢纸书画,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间许多书画艺术的珍品之所以保存至今仍完美无损,完全得益于高超的装裱,这充分证明了我国古代装潢技艺的精湛和重要。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书画裱褙和装饰技艺经过不断的探索、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颇具特色的优良传统.是珍贵的艺术遗产、工艺技能遗产。

唐代大理寺卿张彦远在其著作《历代名画记》中说“自晋代以前装褙不佳”,可见在晋代以前,装褙技艺尚不成熟。到了宋代的宋齐梁陈,由于君王大都喜爱书画,对宫廷宝藏的书画往往指定专人负责装护鉴识,装裱技艺开始被重视起来。据史料记载,宋武帝时徐爰、明帝时虞(侖+禾)、巢尚之、徐希秀、孙奉伯的装裱技艺已非常成熟,装裱出来的书画已“十分美妙”。梁武帝时又有朱异、徐僧权、唐怀充、姚怀珍、沈炽文等装褙能手。南朝宋的宣城太守、《后汉书》作者、著名史学家范晔,是我国装裱史上早期的装裱名家。但由于无记载,那时书画装潢的用料、格调、色彩等,我们已无从考证。造成这种遗憾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年代久远,二是与梁元帝制造的一场书画浩劫有关。梁元帝即南朝梁皇帝萧绎,字世诚,萧衍第七子,公元552-554年在位。初封湘东王,镇守江陵(今属湖北)。侯景叛乱时,派王僧辩、陈霸先灭景,即位于江陵。他“雅有才艺,自善丹青”,竭尽全力收罗书画名迹充实内府。承圣三年(554年),萧詧和西魏军攻破江陵,他仍讲《老子))于龙光殿,百官戎服以听,及城陷,他竞将所聚名画书法及典籍二十四万卷,“遣后阁舍人高善宝焚之”,当大火烧得烟焰张天的时候,他失声长叹:“萧世诚遂至于此,儒雅之道,今夜穷矣!”并发疯似地“欲投火俱焚”,官娥妃嫔牵住他的衣裳,才没有自焚成功,终为魏人所杀。幸有于瑾等人于煨烬之中,抢出书画四千余轴。后来隋炀帝“东幸扬州”,由于“中道船覆”,又“大半沦弃”。这些事件给书画史、装裱史的研究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令人痛心。

到了唐代,唐太宗大力搜集王羲之的书法和历代名画,指定王行直装褫(褫的原意是剥夺衣服,古旧书画重新装裱,须揭去破残污损的旧装,故又称“装褫”),褚遂良、王知敬监领其事。据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五记载,唐大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曾亲自动手,为流传下来的晋代顾恺之所画的《清夜游西园图》做装褙,足见唐代对裱画的重视。这时,日本国奈良朝使臣来我国学习装潢技术,唐太宗亲命典仪张彦远面授技艺,从此我国的装潢技艺流传至日本。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卷三《论装褙裱轴》一章,总结了他从事装裱的经验和体会,在我国装裱理论史上占有开创性的地位,其中许多论述千余年来依然熠熠生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据《名画猎精录》记述:贞观、开元中,内府图书皆用“白檀香为身,紫檀香为首,紫罗褫织成带,以为官画之标式”。足见唐代宫廷的书画装裱已很规范,用料也比较讲究,装裱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五代时,装潢技艺进一步发展。据《图画见闻志》卷五记载,后梁(907-923年)千牛卫将军刘彦本“本借贵人家图画,臧赂掌画人私出之,手自传模,其间用旧裱轴装治,还伪而留真者有人矣”,他用“还伪而留真”的办法来窃取所借的古代书画名迹,这种手段当然是非常卑劣的,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五代时对旧画拆装重裱的技艺已提高到了可以乱真的程度。

到了北宋,宋徽宗设立画院,装裱家列入官职,成为文思院六种待诏之一。大书画家米芾、苏轼亲自装裱,米芾在《画史》、《书史》中记述了自己对裱褙的许多创见。这一时期,在皇室的倡导下,在书画家、装裱家不断探究的基础上,终于形成了著名的“宣和装”的格式,标志着我国书画装潢技艺趋于完善和成熟。

据《宋史·职官志》记载,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对不同级别的官员和嫔妃规定了不同的告身(授官的凭信,类似后世的任命状)装裱格式,如大长公主(皇帝的姑姑)、长公主(皇帝的姊妹)、公主(皇帝的女儿)的告身的装裱,用遍地销金龙五色罗纸、韬带、两面销金云凤裱、红丝网子、金样级花涂粉錔、滴粉镂金花凤大犀轴,而贵仪、淑仪、淑容、顺仪、顺容、婉仪、婉容等嫔妃则改用中犀轴。又郡主(太子及诸王之女)、县主(诸王之女,所封单位略次于郡主)等则用“销金团窠五色罗纸、翠色狮子锦裱、韬、色带、紫丝网子、银粉錔、滴粉镂金栀子花玳瑁轴”。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宋代宫廷的装裱用料考究,格式多变,极尽华丽富贵。

及至南宋,在继承宣和遗志的基础上,形成了著名的“绍兴之装”。宋高宗《翰墨记》记述了当时宫廷的裱式,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六《绍兴御府书画式》更有详尽的记载。当时对装裱用料、装裱尺寸、装裱方法都做了具体而繁琐的规定。宋代的装裱风格对后代有着巨大的影响,宋裱宣和装立轴格式至今仍在采用。

明清两代,装潢名手辈出,北京、苏州、扬州、上海等地先后出现了许多驰名中外的书画装裱店铺。特别是苏裱,其裱件平挺柔软,镶料配色文静,装制和谐贴切,整旧得法,闻名全国,号称“吴装”。故清代沈初在《西清笔记》记载:“清、嘉时(指清高宗乾隆年间和清仁宗嘉庆年间),装潢竟重苏工,当时秦长年、徐名扬、张子元、戴汇昌诸人皆名噪一时,藉藉士大夫口。”清代京裱的特点,则是色彩艳丽,裱背厚重,舒卷之间,当当作响。至于扬帮,其特点是擅长揭裱古画,善于仿古装池。据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旧画绢地虽极损至千百片”也能修补得天衣无缝,使之成为完物。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了论述书画装裱的专著——周嘉胄的《装潢志》和周二学的《赏延素心录》。其中《装潢志》的论述系统全面,是古代装潢学的代表作,作者强调装裱良工“须具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这样在揭洗镶裱和接笔全色时才不致损坏古画名迹。《赏延素心录》在“法不违古,制匪翻新”的前提下,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主张,如补破画要觅一色纸绢接阔一分,可用官窑、哥窑、定窑出产的宣瓷做轴头等等,对今天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现代字画装裱技艺是在古代传统装裱工艺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

nlc202309022150

新书画作品装裱

明朝方以智在《通雅·器用·装治》中解释说:“潢,犹池也,外加缘则内为池,装成卷册,谓之装潢。”所以装裱书画又称“装潢”、“装池”。装裱的形式可以分为挂墙观赏和案头观赏两大类。挂墙观赏的形式分为镜片、条幅、对联、屏条、横披、巨幅书画和实用挂图等七类。案头观赏的形式分为手卷和册页两类。

“镜片”是把书画心装裱后装进玻璃镜框作观赏,不加天杆和地轴。“条幅”又叫中堂,是把一幅独立的字画心装裱成五六尺或七八尺的长条,上加天杆,下加地轴,悬挂起来观赏。“对联”是把两条对称的上、下联字条用同一式样装裱而成。“屏条”一般用四幅、六幅、八幅甚至十二幅同样规格的竖长幅字画装裱后配成一堂,把一整幅很大的字画分割成数条装裱,合挂起来仍然是一幅完整的画,所以又叫“通景屏条”。“横披”是横长幅挂墙的卷轴字画,左、右端装有立柱。“巨幅书画”常用来装饰宾馆、礼堂、会议室和展览大厅,一般把四尺宣、五尺宣、六尺宣、八尺宣拼接起来,幅面特别大。“实用挂图”指军事地图、科技用图、教学用图、工程设计图表等,这些挂图借助书画的装裱技艺,主要目的不是观赏,而是为了实用。

“手卷”是放在长案上供展开观赏的字画,画心一般高一二尺,横长从八九尺、一二丈到七八丈不等,从右至左展开,基本格式是:天杆(在右侧)、天头、隔界、引首、隔界、字画心(有的是一幅长卷字画,如《清明上河图》,有的是数幅略短的字画心汇集起来组成)、隔界、尾子、地杆(在左侧)。“册页”是把一些小幅的书画小品、书画扇面、名人信札等以册页的款式装裱起来,以便放在案头逐叶翻阅观赏,分三种款式:一是平板式——左右翻阅的是蝴蝶式,上下翻阅的是推蓬式,平行折叠连接成册的是经折式或奏折式;二是散装式,也叫“活册页”,是把许多单幅小书画装裱成页,不加折叠连缀,用盒子收装;三是空白册页,事先装裱好,再请书画家留下墨宝,还可作为签名册和题词簿等。

书画装裱的类别和款式不同,工序也各有差异。其中条幅(立轴)的装裱工序最具有代表性,其他形式的装裱可以参照条幅的装裱工序。条幅的装裱工序分为十五道工序,依次为:

1.托裱书画心:一张宣纸或绫绢经过书写或绘画以后,由于着墨或着色,会出现折皱不平,为了使它平展挺括,需要在书画心背面粘贴一层质地适当的宣纸,即托画心。

2.裁方画心:书画经托心候干,要将其四周边际裁切整齐,使之规矩方正。

3.镶局条:又叫镶距。在裁方的书画心四边反镶上局条,既增加了美观,又能使日后重裱时不易损伤画心。局条是宽度为2.5-3毫米的宣纸条。

4.镶活:用纸、绢、绫、锦等材料给画心镶边、镶天头、镶地头、镶锦牙、镶绶带(原名“惊燕带”)、镶诗堂等。

5.回边:又叫转边、包边、折边。将书画镶料的两侧边际,各向背面折回1-2毫米,以防止绫绢脱丝,增强边际厚度,使之结实牢固。

6.折贴串口:又叫折川、贴川。在条幅的上端和下端,由串口纸和绫串镶料组成叉口,以备装天杆、地轴。

7.覆背:又叫覆活或裱褙,在画幅背面覆上包首和覆背纸。将两层宣纸覆于背面,可以使幅面厚实牢固。

8.贴耳子、签纸和角绊:耳子,又叫搭肩、废肩或包首贴条,即在包首两侧各贴一绫绢条。签纸贴在天杆以下的绢包首上,用以题写作者的姓名、书画内容和名称等。角绊又叫搭杆,就是把两小条一端剪成角形的绫绢贴在地头两旁,以增强地头口的拉力,来防止地轴今后可能出现的脱落现象。

9.贴墙:又叫贴板、上挣子。在托心、覆背工序以后,都要贴墙,即把经过排刷浆糊后潮湿的半成品贴在墙板上阴干、挣直、绷平。

10.下壁:又叫下墙、起活、下挣子。在贴墙经过一个星期或更长的时间后,手持竹启子插入预先留出的启子口内,将书画裱件慢慢揭下。

11.砑活:又叫砑光。下壁后,将画幅正面朝下铺在案上,在覆背纸上均匀地擦一遍蜡,再用椭圆形而石质细腻的砑石按顺序反复擦砑,使裱件结实、柔韧平滑。

12.剔边:覆背贴墙后,包首和覆背纸比镶在正面的绫绢四边大七八分,经过砑活后,要剔除或剪去多余的包首、覆背纸边。

13.配天杆地轴:在天杆上钉四个屈戌儿,在天杆地轴两头断面上包绫或锦。

14.装轴头:将已制好的天杆地轴分别装入书画裱件的天地串口部位。

15.栓绦、封箍、栓条:绦,也叫画绳或挂轴,是卷轴字画挂墙的线绳。将绦子穿过天杆的四个绦卷,并分别在两边的绦圈上套扣,套扣后的两个绦子头要各留出一段,取宽约一厘米的绫绢条粘浆作封箍,把绦子头包紧粘牢,再在绦子的中间部位系一条扎带。

不管哪种形式的书画作品,整个装裱过程要求细、精、准,所谓细就是每一道工序必须细致、一丝不苟;所谓精就是技艺的精湛;所谓准就是选料、用料以及尺寸必须准确。完成的成品须达到薄、软、光,才能算是上品。

古字画修复

《装潢志》著者周嘉胄认为,古迹重装,如病延医,不遇良工,宁存故物;书画性命,全关于“揭”,须细心谨慎;格式选料,要既华贵精丽,又实用大方。这段话道出了旧字画的修复原则。古字画修复,不同于新字画装裱,除装裱工序外,还必须经过揭、洗、拼、补以及全色等工序,才能完成一幅作品。北宋著名的书画家和杰出的装潢能手米芾曾在王献之的贴后提诗:“龟澼虽多手屡洗,卷不生毛谁似米?”讲自己能把龟裂和污损的古画重新揭洗裱褙,裱件平滑坚牢而不生毛,以此自矜其装裱之妙。米芾擅长装裱,却又强调古画不脱落就不要裱褙,这和我们今天的“最少干预”原则不谋而合。因为“人物精神发彩,花之秾艳蜂蝶,只在约略浓淡之间”,揭裱的次数一多,往往会损伤画心,影响画面的色彩和神韵。他主张用纸托画褙画,反对用绢褙画,指出绢的寿命不及纸长,容易损裂,造成“文缕磨书画面上成绢纹”,往往会“磨的画面苏落”。他主张裱好的书画要以时卷舒,适时收藏,否则容易损坏。他反对轴身过重,指出用檀木做轴杆,中间宜刳空,以免“轴重损绢”。又强调牛角不宜做轴头,那样会有湿臭气。他主张用丝线编制成狭而扁平的带子轻轻地缚画,以免损坏。他的装裱理论突出了实践经验,细致入微,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指出了选料的重要性,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非常强的指导作用。

修复古字画,要求具备更高的技术和技艺,在完成装裱新字画的基础上,还要掌握绘画颜料知识、美术知识以及装裱用料等,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修复师。修复的原则从“修旧如新”到“修旧如旧”,反映了文物保护理念的进步。

4.字画装裱合同 篇四

甲方:

乙方:

二、交货地址、交货时间

交货地址:

交货时间:

三、质量要求

1、乙方所完成的装裱须能够保证甲方字画的正常陈列、保存。

2、若因乙方原因造成甲方字画受损的,乙方应根据甲方的购买价格向甲方赔偿损失。

四、结算方式及期限

乙方装裱完成经甲方验收合格后,乙方开具增值税发票给甲方,甲方30日内一次性支付全部款项。

五、不可抗力

应不可抗力导致合同不能履行的(指自然灾害,战争),双方互不承担违约责任。但任何一方应善意、及时通知不知情的另一方,并提供相应的合法证据,否则对不知情的另一方造成的`损失由该方承担。

六、违约责任

甲方未能按本合同的约定向乙方支付相应的款项,每逾期一日须向乙方承担相应款项1%的违约金。乙方未能在本合同约定的工期内向甲方交付装裱成品的,每逾期一日须向甲方承担相当于本合同金额1%的违约金。

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签订之日起生效,如有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甲 方(盖章):乙 方(盖章):

代表人(签字):代表人(签字):

5.中国书籍发展史 装裱课感想 篇五

——中国书籍发展史装裱课感想

11月30日,我上了人生中第一节装裱手工课。下课了,我们都带走了自己的作品,也多了一份思考,装裱这门传统的手艺,传统的艺术,还能走多远,在现代社会还有多大的价值。

中国的书画是一门博大精神的艺术,中国书画装裱同样也是闭门经久不衰的学问。中国书画装裱从魏晋萌芽,距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南北朝时期,装裱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装裱的基本形制——卷轴。到了唐代,产生了挂轴和册页两种新的装裱形制,标志着中国书画装裱工艺初级阶段的告终。背诵宣和年间,书画装裱工艺已趋于完善,进入成熟阶段,装裱技艺及款式有了新的发展,并涌现了一批书画装裱艺术间,同时发明创造了至今不衰的装裱款式——“宋宣和装”。明清至鸦片战争前,装裱工艺的形制及品式则百花齐放,集历代装裱之大成,更加完善。进入20世纪,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装裱工艺在民间得到普及,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装裱风格,如南方和北方的装裱工艺就有“苏裱”和“京裱”,即“南裱”和“北裱”之分。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可见装裱技术对于中国画的重要地位。装裱艺术不仅承载了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同样也处处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缩影。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宇宙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天”、“地”、“人”之间有着一种深刻而神秘的相互关系。荀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装裱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体现:装裱格式分天杆,画心,地轴。由此可见,这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精神是密不可分的。《装潢志》记:“书画之命,我之命也,趋承此辈,趋承书画也。”“上贴亦不易事,如人着衣冠,切须留意。琼瑶在握,自亦可喜,再展菁华,则色飞神爽矣。若不七碗酬兴,亦须三雅熏心。”以为好的裱画师不仅要装裱技艺精良,还要对书画有深刻的了解,能读懂书画,读懂画家,这样才能达到装裱的最高境界。可以说,好的装裱师需要比艺术家还要艺术。书画家所要做的,是捕捉瞬间的灵感,是自由的创作,而装裱师的任务,则是通过对艺术的领悟,将书画家的作品进行二次创作,让他们的才华得以保存和凸显。

然而要成为一名成功的装裱师,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自古以来,装裱技术一直处于保守的状态,多为父子相授,祖孙相传。外人欲从事这一职业,必须经过拜师,做几年学徒,方能出师,进行独立操作或单立门户进行经营。随着装裱业的发展和各类舆论媒介对装裱技术的广泛传播,这种“拜师学艺”的陈规被逐渐打破。人们可以通过在装裱专业单位就业,或参加装 裱培训班,或通过参加实习,或根据专业工具书和录相自学等方式学习装裱技术。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学习装裱,初学者开始往往感到比较简单,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并不是所想象的那么难。这是由于对这一传统工艺缺乏深刻认识而造成的错觉。装裱需要胆大心细,勤于动脑,善于总结,一丝不苟,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装裱的每一项工序都是十分有讲究的,在课堂上,老师为我们详细演示了托裱画心的过程。首先,要将画心正面朝下,放在桌子上,然后用排笔仔细刷在画心背面。在首次刷画心时,浆糊用量一定要少,要让纸均匀地接触浆糊,这样才不会出褶皱、不会破损。使用刷子 1 的力度和方向也十分有讲究,要从纸中央往四周刷,并且不能过于用力,否则纸张易破。待纸基本浸透浆糊,贴合桌面的时候,才能继续在纸背刷浆糊。接下来的一步则需要我们更加细心地完成——去除杂质。我们要用非常精细的工具来挑出纸张上的杂物,有时候只是几根细细的笔毛,但是一旦忽略了这一步,对于画面的呈现就有非常大的影响。在去除画面杂质的过程中,也有很多讲究,如镊子的使用,侧光找杂质等等,每一个很小的步骤,都凝聚了装裱师的智慧与技巧。接下来是把托纸粘贴到画心上。这一步我们要用到棕刷,和第一步相似,要使托纸和画心完全贴合。因为手工装裱所使用的浆糊是由装裱师自己手工制作的,不含化学成分,所以粘上托纸的画心也可以再揭开,这对于文物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最后把粘好的画纸贴到墙上烘干即可。

亲自动手做过托裱画心,才能体会这个过程的不易。只有经过了多次的练习,才能够娴熟地驾驭这项技术。而装裱一副书画作品,这仅仅是最基础的一步。距离一副作品的成功装裱,还需要镶边、安装轴杆等程序。

一幅完整的国画,需要使其更为美观,以及便于保存、流传和收藏,是高不开装裱的。因为 中国画大多画在易破碎的宣纸上或绢类物品上的。装裱也叫“装磺、“装池”、“裱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和美化书画以及碑帖的技术,就像西方的油画,完成之后也要装进精美的画框,使其能够达到更高的艺术美感。装裱的技术好坏,有时候甚至和文物的保护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装裱分为原裱和重新装裱,原裱就是把新画好的画按装裱的程序进行装裱。重新装裱就是对那些原裱不佳或是由于管理收藏保管下善,发生空壳脱落、受潮发霉、糟朽断裂、虫蛀鼠咬的传世书画及出上书画进行装裱。经过装裱的书画,牢固、美观,便于收藏和布置观赏。而重新装裱的古画,也会延长它的生命力。古人说:“古迹重裱,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中说:“前代书画,传历至今,未有不残脱者。苟欲改装,如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所谓‘不药当中医’,不遇良工,宁存故物。”不遇到好的装裱师,古画宁可不装裱,这也体现了装裱对于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

除了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装裱这门艺术的经济价值同样不容忽视。唐代张彦远曾对前代名家墨迹作过标价:“董伯仁、展子虔、郑法士、杨子华、孙尚子、阎立本,屏风一片,值金二万,次者售一万五千;其杨契丹、田僧亮、郑法轮、乙僧、阎立德一扇值一万。”物以稀为贵,如今名家的书画装裱作品,传世数量越少,其经济价值便越高。

书画装裱,是传统艺术在的缩影。虽然目前出现了机器装裱,但是没有兢兢业业的装裱师的工作,就没有一幅幅美丽的书画作品的出现。成功的书画装裱,不仅能够起到保护画心的作用,同样能够通过将材料、色彩、线条相结合,展示书画所要表现的神韵。一件完整的字画装裱作品,从形式制定,到辅料搭配、裁制、颜色选取,都是围绕画心制定而成的,它需要在烘托画心的同时,不能喧宾夺主,与字画本身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使得整个作品雍容典雅,金质玉相。

一堂装裱课结束了,但是装裱艺术给我的触动却没有结束。装裱师的工作虽然琐碎,却充满的艺术感,他们用自己默默的劳动,充当着画家背后的支持者。他们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体现了对美的珍视和对艺术不懈的追求。就像敦煌石窟的壁画修复者一样,他们怀揣着对 2

6.荣宝斋装裱修复技艺 篇六

中国书画装裱技艺起源非常早, 秦汉时的“经卷”“屏风”都是经过装裱的。宋代的装裱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 “宣和裱” (或称“宋式裱”) 的装裱形式延续至今。晚清至民国时期, 北方地区形成了装裱的主要流派——京裱。久负盛名的老字号装裱店更是以百年历史的荣宝斋为代表。

荣宝斋的装裱是北派装裱 (京裱) 最集中的体现, 秉承了传统技艺, 不仅制作精良, 用料选材也极为考究, 宣纸、锦、绫、绢等用料都是优选厂家特供, 每道工序都严格把关, 采用传统制作, 益于日后揭裱重装, 从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特点。

荣宝斋的古旧书画修复技艺在全国装裱界独树一帜, 形成了自己独特、完备的工艺流程, 运用冲洗、揭旧、嵌补、全色等技艺, 曾抢救了无数破损严重、濒临失传的艺术珍品。如: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内的至今8 0 0多年的辽代经卷等。

上一篇:各专业论文开题报告下一篇:幼儿园小班常规教育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