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教案

2024-10-10

探究性学习教案(共13篇)

1.探究性学习教案 篇一

合作探究性学习教案《药》

合作探究性学习教案 《药》 -------鲁迅 一、探究目标和角色定位 1、探究目标: ①出现社会人物形象分析; ②华夏两家悲剧性命运探究;  ③人物性格命运和社会环境两者之间关系; 2、角色定位:①夏渝案件专家调查组(职责:调查夏渝的生平事迹,给出性格概括, 列出犯罪嫌疑人名单); ②无罪推理辩护律师团(结合文中事实,为犯罪嫌疑人进行无罪推理和辩护。辩护主题:“黑夜的黑不是我的错”) ③有罪推理辩护律师团(结合文中事实,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有罪推理和为受害者辩护。辩护主题:“谁说黑夜漫漫无尽头”) ④《真理报》记者团(负责跟踪报道、采访和点评,写出简讯。报道宗旨:“给事实一个真相”) ⑤道德法庭审议团(职责:在调查、辩护的基础上,给出总结和道德审判。审议原则:“不冤枉一个好人,但也不放过一个坏人”) 二、探究重点和难点 1、重点:①社会人物形象分析;②华夏两家悲剧性命运探究; 2、难点:对人物性格命运和社会环境两者之间关系的深层理解; 四、探究流程 1、明确角色,组内分工,研读教材,合作探究; 2、交流意见,形成材料; 3、展示调查结果,完成辩护和审判; (记者团的采访、报道穿插整个流程) 五、探究成果 1、《夏渝生平事迹和人物性格的研究报告》(成员每人写一份); 2、《涉案人员的无罪推理和辩护书》(成员每人写一份); 3、《涉案人员的有罪推理和辩护书》(成员每人写一份); 4、《药》写作目的的分析(成员每人写一份); 5、《夏渝一案判决书》(成员每人写一份); 6、有关本次审判的几则简讯(成员每人写一份); 六、基础知识检测和写作拓展(附活页练习) 补充:分析导向指导 一、速读课文,给每一片段拟一标题,再由明线进入暗线,梳理全文结构。 二、高潮在哪一节?(茶馆谈药) 1、明确人物,稍作分类(革命者、麻木平民、帮凶) 2、分角色朗读,发动学生点评,结合人物性格而行 3、从本节找一两个词来评价这些人物(可怜或发疯,本教案依前者)。 三、华老栓一家可怜在哪里?(由学生说去,师总结) 四、康大叔一类可怜吗?可针分相对地讨论 1、不可怜 结合第一、第三节华老栓及茶客的态度分析 2、可怜 根据夏瑜的话及其对它的评价进行,从思想层面见康大叔类的萎缩、落后、可怜 五、利用第三节末几段,用对联的`上联加以总结: 茶馆谈药众人齐欢笑 六、这些人是可怜的,那夏瑜呢? (也由学生说去,但要引导到末节夏四奶奶身上) 1、自由读末节,结合具体的语段,看到一个怎样的夏母? 重点有二: A、痛苦思念又不理解儿子的母亲 1)揣摩“天明未久”、“惨白”、“羞愧”、“终于”等词。 2)可让学生想象,夏四奶奶这时会对夏瑜说什么。 B、迷信而愚昧,抓住迷信理解后者。 1) 见到花环有何念头?(夏瑜显灵,乌鸦上坟头) 2) 你认为花环是谁送的?(革命同道或同情者、支持者)怎么送的?(想象) 3) 结合环境描写体会那份紧张而激烈的静以及背后的愚昧 4) 结合末段乌鸦飞去的浓墨重彩体味夏四奶奶希望落空和落空背后的深层含义 2、在对上文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讨论或总结夏瑜的可怜之处: 1)被同宗出卖 2)被同族耻笑 3)被至亲误解 4)由夏瑜而革命,革命的脱离群众及群众的愚昧使革命如入黑洞,似乎永远见不到阳光、雨露,一个花环不能带来春天,反而给人感觉春天的遥遥无期。 …… 七、根据上下文续写下联,不求平仄相谐,但求内容互补。 师生可共同完成,选择一副构成板书。 补充横批。 八、谈论“药”为题和明暗线的作用。 板书 茶馆谈药众人齐欢笑 可 怜  药?  华   夏 坟场祭子老妪共悲伤   教学回顾:     老师事必亲恭结果却适得其反,我们的学生很有能力,适当的放手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了方法,解决了问题,提高了能力。              

2.探究性学习教案 篇二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 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 获得科学的方法, 在科学的探究实践中, 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实施探究性学习正是实现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师的指导、帮助和参与下, 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 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学生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培养团结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一、传统教学与探究性教学的比较

传统教学重视学科经典内容的讲授, 忽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 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而探究性教学是将教学过程作为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动态过程, 允许学生对知识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和探究。

传统教学中, 教师作为知识的仲裁者, 对知识的“正确性”具有最高权威, 不鼓励学生提出与自己不同的见解。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知识, 对“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知之甚少。而探究性教学, 则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传统教学中,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控制者, 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过程、结果和质量评定都实施严格的控制, 教师的教学以知识传递为主,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情感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关注不够, 教学过于程序化和模式化。而探究性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 更是学生获得生活体验与生存能力的过程, 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是随着探究活动的经历不断发展的, 教师进行探究教学的效率和效益也是随着开展探究教学的次数和经验的增加而不断提高的。

二、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 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1.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即使在由经验化学向理论化学发展的今天, 化学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 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化学实验中, 学生通过实验研究认识物质, 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化学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 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

2.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

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 是人们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 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 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探究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突破, 无一例外地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正如波义耳所说, 没有实验, 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

3.化学实验为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说提供了科学方法。

和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探究一样, 探究性学习也具有问题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设特征、验证特征和评价反馈特征。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 针对发现的问题, 在回忆总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础上, 作出大胆假设或猜想, 并进行验证。所以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时, 验证假设或猜想的主要方法, 也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探究性学习教案 篇三

关键词:高中语文 接受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

近些年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认为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是对立的,彼此不能统一,也有很多教师认为接受性学习已经不再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终究会被探究性学习所取代。结合经验和实践,本文通过分析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各自的特点,提出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两种模式应有机整合的观点。

一、接受性语文学习的优势与局限性

在接受性高中语文学习中,教师将课文中涉及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重视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满足于学生对教师所讲知识的应知应会,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较为系统、全面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尤其是需要背诵记忆的知识。同时,在接受性语文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进程,便于教师组织和控制教学活动。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接受性学习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一)单一、封闭式学习,学生能力发展易被忽视

接受性学习以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为重要的评价标准,教学内容侧重于现成的、系统的固化知识,教学模式单一、封闭,未能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亲自感悟的机会,长期下来,学生只是僵硬地掌握了字词句的基本意思,而不能很好地从这些字、词、句所组成的优美作品中感悟到鲜活的情感与灵动的思想,在运用精确的文字去传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时更是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囿于教材、拘于课堂等缺点,使接受性学习不能引导学生探究语文知识对于自我完善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二)学生的情感培养易被忽视

在接受性学习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认知的工具,情感、价值、潜能的感受与发掘受到限制。如在《荷塘月色》的课后练习中,有“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样一道题,在接受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向学生介绍作者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境遇,然后由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总结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反映了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与苦闷彷徨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也就得以解决了。如果我们本着“把薄书读厚”的原则,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自己动手多查阅相关资料,答案也许就不会这么简单直接,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感悟也会更加丰富和真实。

二、探究性语文学习的优势与局限性

(一)以问题为中心,拓宽学生知识面

探究性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其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以问题为中心,涉及范围很广。探究性语文学习的问题既可以来源于课文本身,又可来源于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社会生活,或者是具有时事性的社会热点问题。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包含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结合、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结合以及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在这一开放式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和了解到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

(二)参与过程性,学生充分、能动地参与语文学习过程

探究性语文学习改变学生以往被动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表述思想以及交流成果的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能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通过自我体验、自我探究和自我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得到发展。

(三)实践性,激活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探究性语文学习的优势之一是能够在实际运用中提高语文学科知识的价值。探究性语文学习强调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关注社会重点、热点问题,如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影响等。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有利于学生激活学习中的各种知识储存,能够促进学生运用知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探究性学习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心与使命感。

虽然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上多方面的优势,但探究性学习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难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语文学科基础知识,与教学目标相背。

三、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整合

(一)课堂教学应注重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动学习的结合

在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融合的过程中,可以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同时应注意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该“少讲多问”,通过提出适宜的、开放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独立思考。在语文课堂中,凡是需要读的就让学生去读,凡是需要写的就让学生去写,凡是需要讨论的就让学生去讨论,凡是需要归纳总结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讨论、思考和总结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二)在课堂中建构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

在整合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时,应改变传统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单向输出知识,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学习知识的师生关系。从注重“教师主体”向注重“学生为中心”改变是整合这两种学习方式的重要方面。教师的重要职责在于引导、启发和鼓励,教师不是课堂的权威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中,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和探究意识,让学生积极、能动地求知。

(三)创新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是不够的,一则思考单一,二则有时容易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困境。通过讨论、小组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围绕一个话题集思广益,相互交流,互为补充,既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交际能力。以上教学方式是对接受式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补充和突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倡导学习模式的科学化与多样化,要根据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发展程度、教师的教学风格、外部环境支持条件等因素有效整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4.探究性学习教案 篇四

探究性学习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以“动手、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既是当前课程改革实施《新课标》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每一个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数学教学 探究性 参与 交流

《新课标》已经实施一个阶段了,从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来看,有些教师狭义的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含义,过分追求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对探究性学习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激,教学实践走入了单纯形式的模式,存在许多误区,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怎样才能走出误区呢?做简单剖析如下:

一、探究性学习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探究性学习认为,学生是在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在这里,掌握学生的现实经验情况和基础知识水平,创设相应水平的问题情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十分重要。而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一些教学内容,尽管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也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表达交流,但学生却很难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根本谈不上自觉运用,甚至一些 学生自主学习陷入困境,对新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及拓展更是束手无策。以试题简便计算教学为例,当让学生尝试计算 9+3 时,班上30名学生有29名的计算结果都等于12。而让学生说出是怎样计算时却发现,尽管教师运用教具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并多方诱导,但绝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方法仍停留在扳手指头上,少部分学生采用将大数记在心里再加上小数的方法,个别学生运用“因为10+3=13,9比10少1,所以9+3=12”,班上仅有一名学生利用“凑十法”进行计算。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在对新知的探究中,对未接触过的计算方法,无论怎样启发,都不会应用。因此,在教学学生没有知识经验基础的课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不能不顾及学生实际为探究而探究,仍应以引导讲解为主、自主探索为辅。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讲解,学生充分探究、交流、讨论与合作。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新知识真正的融会贯通。因此,要想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务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探究性学习离不开全员参与

探究性学习极力倡导学生在新知识中积极合作、群体参与。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的现代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会学、善学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又能使优等生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在这里正确把握能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动员全员参与合作学习是关键所在。为了使小组合作真正体现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小组每个成员应积极主动参与,乐于合作,使人人有事干,有话可说,有意见可发表,有疑难共同解决,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创设问题情境:“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你能把它拼成什么图形?看哪组拼的图形多?比比拼拼看。”各小组成员纷纷拿出已准备好的三角形图片进行拼图,合作气氛非常热烈,有的小组拼成平行四边形,有的小组拼成了长方形,有得拼成了四边形、正方形,还有的拼成了菱形,有一个小组拼出好多种图形,最后小组组长展示成果。这样的和作学习,全员积极参与、互动,真正将合作学习落到了实处。

三、探究性学习离不开讨论交流

课堂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讨论交流是较有效的途径,一些问题经过师生的共同探讨,学生的相互交流便可迎刃而解。在这里,合里引导、确定合适的讨论主题直接影响讨论交流的效果。实践中一些公开教学中的讨论,仅仅是为迎合听课者的心理,烘托课堂气氛而设计的教学程序,是一种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性的讨论。这样的讨论,听起来叽叽喳喳,看起来舌战群儒,究起来空洞无物,只不过是做做样子给人看,毫无价值。不但不能解决课堂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反而

会滋长一部分学生轻浮、狂躁、傲慢的情绪。

要让学生课堂讨论交流有价值、有创新、有突破、有发现,教师务必精心设计问题,精心组织讨论,让学生在新知识的生长点处讨论;在知识的重点处讨论;在探求结果不确定处讨论;在新旧知识发生碰撞处讨论。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面向全体,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5.探究性学习教案 篇五

1.提出问题,创设情景

教师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如教师引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师生之间的讨论)激发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接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学习情景(如观察、实验、案例分析、研究图片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同时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仪器。

2.提出假设,科学验证

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是要求学生提出假设、设计探究方案进行探究,直至得出结论。这阶段是自主探究阶段,具体包括:(1)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收集的信息作出比较合理的猜想、假设和设计探究方案;(2)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校园网网络服务器上的网络资源库。学生带着问题或实验方案通过网络的必要帮助独立进入教师设置的学习环境进行探究;或者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多媒体实验辅助系统进行实时实验探究,收集实验数据。

3.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这阶段是协作探究阶段,具体包括:(1)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处理,得出结论;(2)对得出的结论作出科学解释。在分析讨论过程中,必要时可通过网络的辅助进行网上协作学习。学生通过网络的辅助,将各自的猜想、假设、实验方案或得出的结论带入网络讨论区进行交流,比较各小组的探究过程和思维结论,从中获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自己的思维过程更趋合理。

4.小结交流,测试反馈

(1)学生对各自的探究过程进行小结,陈述各自的探究结论或实验现象与结论,并对各自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2)学生对他人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3)教师对本课的学生小结进行适当的补充、总结和评价,最后让学生形成综合性的评价小结;(4)小结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测评,完成自我测试,测试结果当即反馈给学生。

这种探究学习教学设计不仅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在“让学生自己学会并进而会学”方面下功夫,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动态建构”。

5.评价迁移

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目的是获得教学设计方案的成功或失败的反馈信息,对教学设计方案作出进一步的修改,提高教学设计方案的质量,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就教学评价而言,是对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这种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究技能的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6.探究性学习教案 篇六

武丽娟

在假期里,我学习了有关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受益匪浅,使我明白了以下内容。探究性学习,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我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的是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不仅仅是传统教学中的接受或教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情景和途径。

2.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这包括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探究中与人交流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探究的结果等等。

(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1.重过程。---不求结果完美,但求过程精彩

探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形”的制作成品。比如研究的结果,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设计一种产品、策划一次活动。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2.重应用。

所谓的“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慎思之,笃行之”。这个“笃行之”,就是勤于实践,学以致用。人不读书不行,死读书也不行。只有把理论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升华,才是学到真正的知识。如果不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像王寿那样为读书而读书,更甚者像赵括那样一味的夸夸其谈,最后只会给我们带来麻烦,甚至是更严重的后果。

学以致用是探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探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在学习形式上,探究性学习具有发现、探究的特点,在学习内容上,其侧重点在于问题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是具体的、有社会意义的。探究性学习还带有综合性的特点。即学习者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性的,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学习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学习内容可能是跨学科的。与一般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答问题(习题)的学习活动相比较,探究性学习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

3.重体验。

探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传统的学校教育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其教学过程基本上是间接经验的学习,这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掌握千百年来人类积累的丰富的知识体系。然而现代学校教育还需要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包括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形成需要直接经验的参与,这与学习者的个人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只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创造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创造行为的个人的观念体系。

4.重全员参与。-------一个都不能少

探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重过程而非重结果,因此从理论上说,每一个智力正常的中小学生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制定恰当的研究计划,实现个人的研究目标。全员参与的另一层含义是共同参与。

5.重合作交流。

探究性学习的形式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探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因此就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习者还需要了解不同的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这种合作包括合作的精神与合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则又限制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范围。因此,培养中小学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三)、为什么要开展探究性学习

1.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教育要关注的是让学生形成怎样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式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并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但在目前的学科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是有困难的,因为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已成为定势,要实现教学方式的重大转变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将探究性学习列入课程计划,使之有目标、有实施要求、实施渠道和评价标准,目的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观念的快速转变。

3.原有的活动课实践的发展需要一个新的生长点。活动课为素质教育的推进拓展了阵地,综合实践活动板块中的探究性学习的设置,为我们活动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升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

总之,探究性学习课程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必修课。

1、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探究性学习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其中,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自主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个关键。

2、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如《经济生活》中如何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会

探究性学习过程,也是情感活动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获得的成果,绝大多数只能在自己或周围同学中现有基础上的创新,很少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不过在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获得体会,可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4、学会沟通与合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研究性学习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发展学生乐于合作的精神,培养善于合作和交往,沟通的能力。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学生要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求得结论的获得,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只有把创新精神的培养同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统一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对社会、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

6、发展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7.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探究 篇七

一、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疑问”是每个人的天性, 学生要有“敢于问”的习惯.如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 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 学生智慧的甘泉反而渐渐干枯, 听不到学生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数学知识大多数来源于生活, 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如果教师大胆放手, 把要讲解的知识转化为探究性的问题, 再给足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时间,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产生疑惑, 发现问题, 再提出问题.

例如, 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一课, 课前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一个侧面贴满标签的圆柱体罐头盒子.课上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圆柱体罐头盒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计算你自己准备的圆柱体罐头盒的侧面积呢?这时,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学生观察罐头盒上的标签纸, 有人先把标签纸取下来, 再展开来看看是什么状态, 孩子们发现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 想办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就可以求出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了.小组里学生互相协作并讨论交流, 问题似乎也就能水落石出了.到了小组展示的环节, 一个小组的成员很有礼貌地站起来.生1:我们将这个标签纸沿着圆柱体的一条高剪下来, 将标签纸展开铺平, 就得到了一个长方形;生2: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如果知道了, 就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也就是这个罐头盒的侧面积了.生3:长方形纸的长和宽可以用尺量.这时, 其他小组的学生在思考 (教师有意让大家对展示的内容进行思考, 以便进一步探究, 提出更有意义的问题) .有学生举手并自己站起来说:我觉得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体的底周长, 如果给我们的圆柱体不可以像今天这样把标签纸展开来, 那我们不就没有办法计算侧面积了, 所以, 我们可以测量圆柱体的底面直径, 利用圆周长的公式计算圆柱体的底面周长, 再乘圆柱体的高就能求出圆柱体的侧面积了.

二、紧扣探讨问题, 明确探究目标

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法, 转变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 由课堂中的主要听众变为课堂自主探究的主人.学生在课堂学习时, 不再是只听老师讲解知识, 听老师提出问题, 只要围绕老师提问思考回答就可以了, 而是围绕课堂学习的内容自主探究问题, 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 探究问题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出现探究的盲目性, 也就是一下子很难找准目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 只是解决比较肤浅的问题, 甚至是所答非所问, 达不到探究的效果, 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教师设计探究问题时, 要让学生紧扣问题探究, 明确探究的目标.教师设计的问题, 目标要小, 不宜太大, 让学生容易理解问题的指向, 也便于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例如, 学习“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时, 教师让学生试着想办法找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学生拿出等腰的三角尺, 摸一摸边和角, 量一量边的长度, 比一比角的大小, 实际上就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围绕三角形的边和角进行探究, 理解“等腰”是什么意思, 学生在解决了“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后, 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两条相等的边所对的角之间又存在着什么关系呢?”“那么我们有哪些方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呢?”学生围绕这些问题一步一步进行探究, 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断和特征.根据等腰三角形的特征让学生尝试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画图的方法”就是学生探究的主题, 学生自主探究后小组交流方法, 再在全班汇报展示, 让大家共享探究的成果.事半功倍.

三、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

关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 比关注结果更重要.小学数学绝大多数题目探究的结果学生已经确定了, 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就尤为重要了.所以, 要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数学思想, 探究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也就是说, 探究过程富含着较为深刻的教育意义.为学生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是我们教师的重要任务, 探究活动的设计不宜过于细化, 不然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设计的思路去完成, 不能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创新作用, 探究也就处于肤浅状态, 不能深入进行, 更不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活动设计也不宜过于粗糙, 向学生抛出一个较大的问题, 学生无从下手, 只会坐等.设计较为合理的探究活动, 要研读探究的问题, 分为要探究的几个部分, 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探究能力, 针对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不同问题的预设等.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 可设计师生共同探究的活动.教师先让学生把四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 每份用2表示, 再分成两份, 每份用1表示, 这时教师又要求学生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 怎样表示?引起了学生思维的矛盾,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因为分数的表示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新鲜事, 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阅读课本, 学习一种新数.因为这类问题情境是以矛盾冲突为基础而产生的, 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 所以,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特别投入.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的时间要得到保障, 要有充分的探究时间, 让每个人都能在小组里发表自己的见解,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判断别人发言的正确与否, 概括问题的能力等,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探究的问题较多, 不能一下子把时间交给学生, 应分成几个探究的小段, 分别探究, 这样既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探究活动, 又能挖掘问题的实质, 有效地培养学生掌握探究过程中的方法.

四、注重探究后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 在质疑、实践、推理、判断、演算和反思等探究学习活动中, 既能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 又发展了收集和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高年级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探究.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探究问题, 这给需要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提供了一个自我发展的广阔天地, 而不同的探究, 又能使他们得到各自所需的体验.表达与交流不但可以使学生把探究的问题按照自己的方式表述出来, 加深理解, 而且可以让全班资源共享, 把不同的探究结果整合, 形成一个完整的探究结论, 完成知识目标的学习.

学生对探究成果的表述过程中, 其他学生要注意认真倾听, 这是一个很好的接受、理解、对比、判断、整合知识等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 其他学生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探究成果提出质疑, 让大家讨论, 还可以对展示的学生的表述内容作出判断和补充.在这个时间里, 我们要尽量让每名学生表述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探究经验与方法, 体验自己探究所得的快乐。

教师在这个时间里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 重要的是组织展示活动的有效开展, 更要与学生一样注意倾听每一名学生表述的每一句话, 对学生的表述进行适当的修正, 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对学生的展示进行归纳、适当板书, 使学生形成本课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学生的精彩表述, 进行激励性评价, 激发学生勇于展示的精神.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引起学生在学习观点上的根本转变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既要与同伴合作, 又要独立思考, 通过亲身体验加深自己对学习观的理解和认识, 学会探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培养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 从问题或任务出发, 通过模拟科学研究情境和途径, 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活动, 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也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求的经历, 是感知、认知、体验的过程, 包括了挫折与失败, 成功与喜悦.

关键词:探究,体验,发现,关注

参考文献

[1]史冰清.问我所疑, 问我所想[J].小学教学设计 (数学) , 2013 (3) .

8.探究性学习 篇八

如何以探究性学习来构建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常言道: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教学中巧妙设置问题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探索意识的重要方法。

如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时,在学生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基础上提出如下问题:“怎样区分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和气泡?” “当被观察的标本不在视野中时,如何判断焦距已初步调好?” “视野中出现一些黑点,如何判定它的位置?”通过问题进行引导,使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有更深入的认识。

现代社会的竞争实际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是教学理论与实践变革的必然趋势。创新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性思维活动。常用的方法是启发式,即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教授基础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想,使学生独立寻求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植物叶子上的气孔大多分布在叶下表皮,教师针对这一点在课后留下作业:在进化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有没有上表皮气孔多或气孔只分布在上表皮的植物?这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要求学生课后查资料解决。通过开放式教学,便可有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

学习过程是一个静态的接受过程,更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和创造过程,怎样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探索、创造,增强自身的动手能力,是生物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问题。

我在教授“细胞的观察”一节时,就采用了创设探究情境的方法。在实验中,为学生提供多种不同的供观察的材料,营造自主实验氛围。由于学生对“显微镜”、“细胞”等较陌生,对怎样通过“显微镜”看到“细胞”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积极性很高,很快便融入实验中。

自己动手实践后,学生产生了迷惑、出现了质疑,便会主动请求老师帮助。这时,我先肯定他们的探索精神,然后在全班征答解疑。这一过程激发了学生探根求源的欲望,促进了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进而独立创造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9.谈初中美术探究性学习论文 篇九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它通过提出问题和任务,让学生思考怎么做,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提供的现成结论。所以探究性是学习的一个过程,又是学习目的,它是一种“生成性”的学习策略。初中美术探究性学习方式,就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独立地发现问题,感悟画理。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及自身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美术知识,技能与情感的体验。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思考,自己去寻找答案。创作的过程是带有探究性的,欣赏作品也是带有探究性的。探究性学习主体是学生,但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一、充分利用学校学习的平台,展开美术探究性学习活动

1、普通教室是初中美术学习的主要场所

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广泛开展师生互动教学。虽然看起来有点乱,但只要围绕着有关美术知识问题的学习,也是一个好的探究氛围。特别是美术欣赏学习,通常放在教室里,也比较方便。简单的技能训练也可以进行。

2、带领美术小组进行美术技能训练

我认为就在书画室里展开比较好,可以让学生更自由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书画室能提供的学习资料和相关学习用品,更重要的是书画室有美术技能学习的气氛,有书画老师专门指导,这对于部分有书画特长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探究性学习美术技能的好平台。

3、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电脑室,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美术知识自主探究学习

这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美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学的过程。它实际上是一种经过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有一个好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平台很重要。

二、初中美术探究性欣赏学习活动,可以多角度进行,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方式展开

1、多角度进行探究性欣赏活动

我们以中国画欣赏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中国社会,历史知识,放在大的文化背景中去欣赏。中国儒家“和谐之境”,道家的“妙道之境”,佛家的“圆融之境”对中国画产生极大影响。国画构图、用笔、用墨,及其表现内容,无形中渗透着国学文化。所以,美术教师也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国学文化,以更好地去欣赏中国画作品。

不同时代不同画家各有风格。包括用笔之妙,着色之雅,水墨之韵,勾画之奇。教师要善于引导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所拥有的材料进行探究性欣赏。比如黄筌的富贵之气,徐熙的`野逸之性。八大山人的怪异之美,李可染的生活之趣等。

从中国画审美特色入手探究欣赏。诗画同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书法入画,诗书画印融合一体。诗画不仅在布局上相互照应,在精神意蕴上也要彼此补充。古代画家无不重视诗、书、画的修养,使其相融相渗。引领学生探究性欣赏名画,要与古诗词学习,书法学习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人文修养,从而进入更高的欣赏境界。

2、探究性欣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展开

在欣赏过程中,可以师生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之间分小组讨论,交流,实现知识互补。探究性欣赏美术作品要以教材及安排的内容为中心展开,让学生探究寻找美术作品中的新奇之妙趣,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要以美感人,以情又动人。美术欣赏主观较强,直接的感受明显,容易触景生情,这也是美术教育的情感抒发形式,教师要呵护引导。师生互动的美术欣赏方式比较灵动,需要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要循序渐进,有合理的教学节奏,师生密切配合,这种学习模式,使师生关系融洽,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树立健康审美观。

三、初中美术技能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以美术小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开展美术小组活动,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开展美术小组学习活动,在书画室里进行美术技法探究性学习效果较好,书画室自由活动空间较大,可以展开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学生在书画室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学生动手实践探究,相互探讨,比较、研究、发现和归纳。这样,有美术特长的学生,其艺术才能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2、探究学习传统技法很有必要

以中国画技法学习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临摹起步,探究古今画家笔墨之运用,结构之虚实,神理之变化。所临摹的作品要有所选择。根据已有的美术知识,很好地去读画,去理解。在具体书画技法学习过程中,会碰到不小问题,要经常练笔,要不断实践,交流。

3、探究性地进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校园内花鸟树木和建筑物很多。通过写生创作活动,进行练手、练眼、练心。把握事物的形象,进行线条,构图方面的训练。美术技能学习,是一个探究体验的过程,要先探究学习传统的东西,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后,再探究尝试新的技法,这样做比较恰当。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重要,而探究性创作活动是培养想象力的主要途径之一。许多美术作品,多是奇思妙想的结果,如石涛的山水画,境界幽深,烟云变幻,充满想象,他整体去把握自然现象进行创作。学习者也一样要有艺术想象力。美术创作需要发挥想象力,所谓画意中景也。经常去画想象中的画,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初中美术教材许多内容可以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就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合理引导。无论是欣赏活动,还是技能学习,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探究性学习的平台,老师要精心准备,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探究学习。探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新课程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因为它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作为美术老师,我们更应该大胆去尝试。

10.探究性学习教案 篇十

学习日志

(一)徐瑞颖

11.走出探究性学习误区 篇十一

当前,广大教师正在改变老一套“静听”式的教学模式,努力实施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发展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的过程。这一现象说明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已经融入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之中,并且逐步内化为教师的实际行动。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狭义的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含义,过分追求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对探究性学习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颇,教学实践走入了单纯追求形式的歧途,存在许多误区,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现简单剖析如下:

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走入片面追求自主探究的误区

探究性学习认为,学生是在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在这里,掌握学生的现实经验情况和基础知识水平,创设相应水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十分重要。而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一些教学内容,尽管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也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但学生却很难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根本谈不上自觉运用,甚至一些学生自主学习陷入困境,对新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及拓展更是束手无策。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列方程解分数应用题”时,从复习→导课→新知探究→方法形成→课后小结→练习讲解都是在学生的探究与教师的问答下完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固然很好,但由于学生讲解对重点、难点把握不住,只介绍自己列方程解分数应用题的方法,对怎样找应用题的等量关系、什么情况下直接设未知数、什么情况下间接设未知数、利用那个等量关系列方程、其他等量关系能否列方程、列出来又怎么解等问题都未涉及到,教师不做必要的梳理、总结、提高工作,显然会影响教学效果。这样一来,学生只能摹仿课本的例题解答习题,对于课后的延伸、拓展无所适从,而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更是雪上加霜,甚至只是做了优等生的陪衬。因此,要想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务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忽视教学内容的全员参与,走入一味强调小组合作的误区

探究性学习极力倡导学生在新知学习中积极合作、群体参与。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的现代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会学善学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又能使优等生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在这里正确把握能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动员全员参与合作学习是关键所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片面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不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小组合作搞成制造主体学习热烈气氛的工具,搞成公开教学调整自身教学状态和讲课进程的工具。致使学生不会进行合作学习,有的心不在焉,有的词不达意,有的一言不发;有些小组各说各的、互不相干;有些小组在悄悄的嬉戏;有些小组一人做题,其他成员等待结果等等。这严重背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与新课程的理念格格不入,无疑是纸上谈兵的小组合作,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从根本上失去了小组合作的意义。

为了使小组合作真正体现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小组每个成员应积极主动参与,乐于合作,使人人有事可干,有话可说,有意见可发表,有疑难共同解决,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创设问题情境“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你能把它拼成什么图形?看哪组拼的图形多,比比拼拼看”。各小组成员纷纷拿出已准备好的三角形图片进行拼图,合作气氛非常热烈,有的小组拼成平行四边形,有的拼成了长方形,有的拼成了四边形,有的拼成了菱形,有的拼成了正方形,有的一个小组拼出好多种图形,最后小组组长展示成果。这样的合作学习,全员积极地参与、互动,真正将合作学习落到了实处。

三、忽视讨论交流主题内容,走入单纯追求气氛的误区

课堂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讨论交流是较有效的途径,一些问题经过师生的共同探讨,学生的相互交流便可迎刃而解。在这里,合理引导,确定合适的讨论主题直接影响讨论交流的效果。实践中一些公开教学中的讨论,仅仅是为迎合听课者的心理,烘托课堂气氛而设计的一个教学程序,是一种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性的讨论。这样的讨论,听起来叽叽喳喳,看起来舌战群儒,究起来空洞无物,只不过是做做样子给人看,毫无价值。不但不能解决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反而会滋长一部分学生轻浮、狂躁、傲慢的情绪。

要使课堂讨论交流有价值、有创新、有突破、有发现,教师务必精心设计问题,精心组织讨论,让学生在新知识的生长点处讨论;在知识的重难点处讨论;在探求结果不确定处讨论;在新旧知识发生碰撞处讨论。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面向全体,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12.科学开展语文探究性学习 篇十二

探究学习相对的是接受学习。接受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 而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 和接受学习相比, 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长期以来, 学生习惯于接受性学习, 习惯于由教材、教师把别人“已知”“已会”“已有”的东西传授给自己。这种接受性学习所带来的“被动性”、“强烈性”, 严重制约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记录在纸上的思想, 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 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 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 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价值。探究性学习也有助于发展学生优秀的智慧品质, 如:热爱和珍惜学习的机会, 尊重事实, 客观、审慎地对待批判性思维, 理解、谦虚地接受自己的不足, 关注好的事物等。

探究性学习虽然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但目前的探究性学习仍存在种种误区:

1.把探究性学习神秘化。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和科研人员一样, 搞发明创造, 撰写论文论著。一些人谈探究性学习必提“课题”、“考察”、“论文”, 这部分老师实际上还是把探究性学习与教育科研等同起来, 认为自己没有搞科研的能力, 也搞不出什么成果, 于是畏首畏尾, 顾虑重重。

2.把探究性学习成果化。在一些学校里, 经常可看到这种现象, 由教师和少数学生组成的课题“攻关组”, 他们为了争取在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评比中获奖, 却忽视大部分学生的存在。也有一些学校将探究性学习视为“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 大搞跨学科“研究”, 将大量的非语文元素引进语文课堂, 语文课成了“大杂烩”。更有一些学校或教师搞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追求学生撰写论文的数量和质量, 津津乐道于我的学生研究了《鲁滨逊漂流记》中“孤岛文化”, 你的学生写出了“反说唐僧”, 陶醉于学生论文的结集出版。殊不知, 很大一部分学生只是从书上、网上、报上、杂志上把别人的东西剪下来, 拼成一篇篇的文章, 充当自己的“研究成果”, 压根儿没有一点自己的东西。其实, 对于中学生来说, 探究性学习固然需要成果, 但这种成果不一定是定性的结论, 可以是一种假设, 一种预测, 一种观点, 它亟待完善。总之, 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科学态度, 掌握探究方法, 培养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如果盲目追求“成果”, 这与应试教育追求分数又有何区别?

3.把探究性学习自由化。虽然有的教师把握了探究性学习的多样性, 但在操作的过程中仍存在“简单化”、“自由化”倾向, 甚至“放羊式”探究大有人存在。如有教师教《愚公移山》, 课文教完, 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于是出题探讨, 曰:“愚公愚不愚?你怎么看?”一时, 教室里人声鼎沸, 有说愚公不必要搬山, 应该成立王屋旅游公司, 有说愚公应有更聪明的做法, 可以开隧道……, 众说纷纭, 老师只做一个旁观者, 在总结时, 教师依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理论, 又一概给予肯定, 愚公的精神在自由化的探究中荡然无存!因此探究性学习切忌“自由化”, 教师务必把握探究性学习的控制性。只有控制范围, 把握学情, 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校正与督促, 才能落实教学目标, 激励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4.把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完全对立化。探究性学习先进, 接受式学习落后, 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听不到教师大段精彩的讲解, 听不到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实话语, 有教师或是三言两语开了个头, 抛出两三个问题, 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所谓的探究性学习。但是, 我们要知道, 学生的探究内容和方向需要教师“导讲”, 学生没有兴趣探究时需要教师“宣讲”, 学生遇上自己无法逾越的困难时, 需要教师的“解讲”, 学生的探究成果出来后需要教师的“评讲”……只要师与生关系存在, 就有“讲”与“受”的关系存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理应让“探究性学习”、“接受式学习”结伴而行, 牵手渗透于我们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中。

新教材中蕴涵丰富的探究性课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拓教材的探究价值。

1.关注探究性学习的联系点。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特点, 这决定了它与其它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我们在引导学生确立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主题时, 必须打破僵化的学科框架, 软化学科体系, 让学生从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中发现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主题。如, 可以将语文教材中的《赵州桥》, 美术教材中的《家乡的桥》《我为祖国造大桥》, 常识教材中的《桥》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确立“畅想桥”这个探究主题, 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历史与结构特点, 明白拱桥、拉索桥、引桥的力学道理, 用泥塑塑造想象中的大桥。通过对“桥”的多角度畅想, 让学生感受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动脑的创造能力。

2.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切入点。新课程把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目标, 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有的实验教材设计了阅读专题, 要求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探究性阅读, 有的还倡导比较阅读, 因此我们可把教材的探究性阅读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切入点, 让学生自主性阅读。阅读主题的确定, 阅读的组织、途径、方法及阅读结果的总结、整理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 可指导学生把课文材料重组, 改编成课本剧。教学《孔乙己》, 可以引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深入思考, 我们今天还有没有“现代版的孔乙己”, 从而从新的角度全面审视孔乙己的社会意义。此外, 阅读的渠道既可以选择在课堂, 也可以选择在课外, 充分利用好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 让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得以完全释放。

3.用好探究性学习的结合点。新课程把语文与其他领域的学习结合起来, 把课内与课外有意识地沟通起来, 把有利于比较、有利于多元解读、有利于多角度思考, 有利于激发讨论、有利于师生对话的内容科学地组织了起来。因此, 抓住新教材这一特点, 进行单元探究性学习十分必要。比如, 初中实验教材将四篇写狼的材料组合在一起:蒲松龄笔下的狼“凶残”、“狡黠”;毕淑敏笔下的狼“聪明”、“神通”;《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狼的兽性, 《狼和鹿》中打狼引起的生态失衡。我们可以依据社会学、生物学、生态学等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索、质疑, 让学生自由讨论、研究、辩论, 再撰写小论文或简单的调查报告。这种探究性学习完全可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 从多角度看都是精彩的。

13.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篇十三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准确把握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努力走出探究性学习的误区,有效实施“探究” 策略 ,精心构建适合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模式,让探究性学习真正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策略;小学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课程总目标”里,专门设立了一个目标,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探究性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是《新课程标准》对常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我们要准确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特征,走出认识误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探究策略,让探究性学习真正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一、正确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

我们今天提出探究性学习,所主张的是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整个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学习,既可以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学科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进行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其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鲜明地体现出“创新”和“创新学习”的本质。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表现为在各学科中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它兼顾了两种不尽相同的学习方式。

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是在学校教育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和“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教师将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其主要职责是创设学习情境和学习途径,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

探究性学习是对传统学习观的补充和发展。它的首要特征是探究性。主要指学习方式不是被动记忆,而是主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自主探究结论的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的第二大特征是生成性和发展性。探究性学习,一方面是对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表现在语文课堂学习中便是质疑,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产生新思想、新观念,得出新结论;另一方面是方法和能力的生成与发展,发展能力是学习永恒的目标,而方法的发展能促成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能力的发展也能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其表现在语文活动中就是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从而发现新的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形成新的能力。探究性学习的另一特征是开放性和实践性。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以及丰富的知识积累息息相关。因此,语文探究性学习必然要开放性地吸收知识,以大语文视野及开放性的思维进行知识的多角度学习,在实践活动中达成探究能力培养这一目的。探究性学习还具有基础性和整合性的特征。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探究将显得苍白,没有一定的能力积累,探究将无法进行。因此,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是以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的。同时,探究来自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整合与拓展,没有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整合与拓展,创新能力就无法表现出来。

总之,小学生探究性学习主要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研究方式,是儿童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其目标指向是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 1

学中,我们要真正做到“六个重视”,即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重视学习的过程和体验,重视发展和提出问题,重视方法和技能培养,重视交流和合作,重视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

二、努力走出“探究性学习”的认识误区

误区之一:儿童无知论。由于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并以一定的能力为基础,而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还比较稚嫩,因此,有人认为他们对研究策略一无所知,不宜在小学开展探究性学习。我们认为,研究不只是科学家、教育家的专利,任何人都具有研究的潜能。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研究过程的本质是一致的,一切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都是一种 “探究性学习”。我们强调“探究”,并不是强调让学生参与高深的研究,旨在提倡以科学的态度去观察、思考、分析、检测问题,让学生由此获取知识的精髓而不是皮毛,由此形成一种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养成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习惯。

误区之二:学科不宜论。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因而有人认为,小学语文学科不宜提倡探究性学习。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我们知道,我国的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课程的整合功能,语文学习中往往蕴含着天文、地理、历史、自然、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一些人文性较强的教材,探究其意境,品味其内涵,对于陶冶儿童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有裨益;有些科普类说明文,引导学生去探究相关的原理,假想和推测它的前因后果,对于培养儿童的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也是大有帮助的。

误区之三:彻底摒弃论。探究性学习是针对传统的学习弊端提出来的。传统的语文学习观认为,学习仅仅是“学而习得”,是继承性学习、识记性学习,它忽略了人的主动发展。它主张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习方式是被动接受,学习目的是应试。其优点是学习者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不少人认为,探究性学习观是与传统的学习观根本对立的,应彻底摒弃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知道,学习的真正含义是不仅要“学而习得”,还要“得而发展”。探究性学习不仅要求在学习中对“知识的继承”,更强调对已有知识的整合、重组和发展,从而得到新的结果。我们需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创造性学习,而创造性学习以必备的基础知识为载体,知识的获得是传统学习的主要目标之一。探究性学习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理念,而传统学习是以知识的获得为终极目标。探究性学习重意识、精神和能力的“习得”,不单纯局限于知识的传承。因此,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是对传统学习的突破与发展,我们决不能彻底摒弃传统的接收性学习。

误区之四:“高度自主”论。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离不开教学,探究性学习需要探究性教学方式。一些人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注入式的,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则是给学生“完全”的自由,学生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即使探究内容与主题毫无关系也无妨,不给学生丝毫的“灌输”,不用组织学习。这实质上是对探究性学习的曲解,是一种“放任自流”的教学。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应该将传统的单向被动的教学,发展为多向主动的创新教学模式。受心理、生理、认知水平的影响,小学生单纯的自主学习是不大可能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组织、帮助、合作是必要的。在语文学习中,一方面我们不能熄灭学生的创新火花,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行为,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对学生能力的引导,决不能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的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但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和调控,就可能成为盲目的无益劳动。尤其是在探究的初步阶段,决定研究方向,组织合作探究,查找资料,处理信息,交流汇报等诸多环节,均需要老师悉心指导。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加入学生的研讨、实践活动,及时掌握信息和反馈意见,适时调整探究的内容和频率。

误区之五: “解放思想”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大变革,它讲究一定的学习形式。但在一些教学中,有的人追求时尚,搞花架子,什么马蹄形、丁字形的座次排列,根本不考虑它的实用价值,使探究性学习“目的不明确,训练无突破,学生无所得”。有的观摩课评价竟把有无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当作一节课成败的标准,美其名曰“解放思想”。我们知道,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目标服务的,探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是为了确保合作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明确训练的意义,选取合适的课题,改进合作方式,精选研究材料;然后指导学生确立研究目标,制定研究方案,分配研究任务;还要确保合作小组工作的效度和参与度,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走向成功探究的桥梁。

误区之六:重“程”轻“果”论。探究性学习的评价道德要解决价值标准问题。由于其理论在我国并无系统介绍,人们从零散的资料中很容易获得这样的印象: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学生像科学家搞研究那样来学习,过程重于一切,结果无关紧要。再加上杜威“除了探究,知识没有别的意义”及布鲁纳的“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等类似言论的影响,致使有的研究者认为探究性学习是“过程教育”,“不太在乎知识”。在这种“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观点之下,探究性学习变成了重点学习探究过程的技能,至于探究的结果则变得无关紧要了。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主要是看过程,但并不是说结果不重要。重过程只是比较而言,不是不要结果;不强调结果的意思是不要把结果定位太高,以免将探究性学习引向歧途。

从现代教育观来看,探究性学习并非培养天才儿童的超常教育,不同于偏重少数特长生的课外活动,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它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不能忽略认知的结果。事实上,即使真正的科学研究也不可能只重过程不重结果,这二者是紧密结合的。如上面所述,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传统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没有知识作基础或不获得知识的学习是不成立的。即使是小学一年级学生,也要从日常生活中积累许多感性知识,才能使新的学习和研究成为可能。探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高级学习,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学习。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而学生也只有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才能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可见探究性学习也不可能轻视结果。

三、有效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要讲究一定的策略,要使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我们必须有效采 用相关策略。

1、营造氛围策略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因此,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要求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和成功。首先,课堂教学要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当好“生之师”、“生之友”、“生之生”,要尊重学生人格,在同一平台上与学生平等对话;其次,教师要赏识每一个学生,用信任的目光去关注,用激励的话语去赞美,引导学生去探究,组织学生去研讨,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再次,要注重学生合作精神的体现,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尊重他人、与他人融洽地协作学习,懂得如何对待探究中的困难、为他人提供急需的材料,懂得成全他人的计划等等。

2、唤醒需要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需要能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不单纯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是认知与情感协同活动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诱人深入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给思维以强大的内驱力。例如,《太阳》课始,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太阳金色的光辉洒向地球,地球上水清树绿,花艳蝶舞,人欢马叫„„紧接着,太阳消失了,地球上暗淡无光,随之屏幕上出现下列字样: “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学生齐读这句后,在脑中形成了若干问号,为什么没有太阳,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将消失呢 太阳与地球有什么关系 地球上的万物与太阳又有什么关系 此时学生兴趣盎然,急需解决这些问题,于是,教师顺着这种需要,围绕以上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展开。

3、生成问题策略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生成性。所谓生成问题,指的是课堂教学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维教学,而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灵活地调整教路,生成新的教学问题,使学生探究的兴趣持续下去。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生成问题的前提是让学生多思善问,而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己去

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生成问题呢?一是针对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的“疑点、惑点”,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试着回答;二是不要过多地顾及问题的质量档次,鼓励学生随时记下自己不能回答的问题,建立问题库;三是教会学生由一个主题出发,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各种问题,实行纵横对比,假想出各种答案;四是让学生大胆地毫无拘束地互问互答,通过辩论、演讲来提升问题档次。

4、拓展时空策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能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不能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们,而要努力拓展“研究”时空,让学生在广阔的、开放性的时空中,将知识转化为自己思考的果实。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拓展学生探究学习的时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弄清一些生疏的概念(如“再生资源”、“常量”等),增加其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二是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人类“无节制地对地球进行开采”,导致资源缺乏的种种情况,让他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调查研究,写出报告。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探究精神,更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四、精心构建“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模式

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探究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将语文探究性学习分为“二类” “三模式”。“二类”即“完全探究类”和“部分探究类”。所谓“完全探究”,指的是综合主题探究,即完全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它具备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所谓“部分探究”,指的是“学科课堂探究”,作为小学语文学科,就是指在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三模式”即问题探究模式、单元探究模式、学科综合探究模式。

1、问题探究模式(部分探究)

“问题探究”指的是根据教材中的疑点和惑点,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的经验,确定问题,展开研究,最后得出某一结论或探究出某一规律。其模式的基本流程为:情境导入,生成问题 明确方向,自主探究 搜集信息,小组合作交流反思,拓展延伸。操作特征为,一是围绕教材的关键问题,及时确定研究主题;二是强调独立操作和合作学习的创造性和动手的实践性。如在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陆游的《示儿》两首诗时,老师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注解,初步弄清诗意,再让学生进行比较,感悟这两首诗一喜一悲的感情基调。由此而生成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情感 通过查资料,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对诗的大致背景有了理解,进而体会出作者“喜、悲”的情感是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学生自己通过研究感悟,其体验比教师枯燥的说教真切得多。

2、单元探究模式(部分探究)

此模式是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或相关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研究其共性,辨别其异处,并加以验证和归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模式的基本过程为:提出问题 确立主题收集材料比较迁移 总结深化。其操作特征为,注重教材内容和事物之间的关联,突出重点训练项目,强调其概括性和综合性。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琥珀》这一单元,可围绕“展开合理的想象”这一主题,引导学生研究这些课文的相同点,进而与前面的《月光曲》等课文联系起来,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想象作文训练。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知识迁移,让学生收集“长城”的有关资料,或查图书,或上网,或请教历史老师,假想当时劳动人民是怎样把巨大的条石和城砖搬上陡峭的山岭的,最后写成“科普论文”。

3、学科综合探究模式(完全探究)

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我们的课程软化学科边缘,实行课内外结合,学科间渗透,发挥课程的整合功能。因此,我们的语文探究性学习也应反映这一点。在探究活动中,我们要寻找语文与其他学科课程的结合点,开展信息的整理、分析、概括的探究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

学科综合探究模式是语文学科与其他条件的协同研究而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人格水平。模式的基本程序为: 寻找关联,确定主题制定方案,分配任务 综合实践,积累信息 分析归纳,形成报告。操作特征表现为语文学科的发散性、综合性和主体性。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后,我们结合人文环境教育,与自然课中的有关电池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收集资料,走访专家,上网查询,认识到废旧电池对人类的危害,引导学生收集废旧电池、处理废旧电池,最后写出调查研究报告。这一探究活动,历时五周,将调查、数据处理、制表能力、现场观察、论文写作等方式融为一体,引导学生运用数学中的“统计”知识,进行体验性探究活动,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和途径很多,任何一种模式的本身只提供了一般的操作程序,教师应注意自我素质的提高,结合实际,组合安排,切不可生搬硬套、机械效仿。

参考文献

[1]叶平.创新教育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2.[2]袁振国.问题与答案哪个更重要[A].优异网 ,2002-02-03.[3]郑晓萍.从“问题”到“课题” [J].上海教育科研 ,2001

[4]刘成坤,钱相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谈研究性学习进课堂[J]山东教育科研,2000

[5]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Z].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1.[6]宋国庆 ,罗万春.创新学习误区析[J].人民教育 ,2002

[7]黄力.小学低年级数学学科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初探[J].中小学数学 ,2002

上一篇:普外科进修自我鉴定下一篇:关于两个人的爱情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