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粮食储藏新技术(精选3篇)
1.现代粮食储藏新技术 篇一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粮食仍然是一个重要商品、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如何保管和使用好粮食,为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吃上放心粮,满足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国家粮食局2006年对农村储粮抽样调查显示,由于农村储粮设施简陋、缺乏储粮技术、储粮方法不科学等原因,农户储粮损耗惊人,损失率在8%—10%,全国每年农户储粮损失量高达150亿—200亿公斤,相当于有“北大荒”之称的黑龙江农垦区粮食总产量的1.5—2倍,粮食资源浪费严重。为此,县粮食局对我县农民储粮现状进行了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位于滇东,地处滇桂黔三省区五地州结合部,境域纵距约90千米,横距56千米,国土面积2783平方千米,总耕地面积6.5万公顷,林地16万公顷。最高海拔2409米,最低海拔737米。年平均气温14.3℃,年平均降水量1219.7毫米,年平均日照1626.4小时,年无霜期244~344天。辖8个乡镇109个村社。共10.37万户39.4万人(农业人口32万,占90%;少数民族人口6.75万人,占17%)。粮食年产1.5亿公斤。
二、抽样调查的乡镇及户数情况
为全面提高粮食储藏安全知识,减少粮食损耗,查找粮食储藏中施用农药所存在的安全隐患,粮食抽出专人组成工作组。于2009年10月至12月进行调查。分别对高良、五龙、龙庆、竹基、丹凤、葵山、彩云等7个乡镇13个村民委员会,24个村民小组,62户农户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落实。共出动车辆18车次,人员90余人次。共计调查家庭人口286人,土地面积701.4亩,年产粮食254100公斤,平均亩产粮食362公斤,人均产粮888公斤。其中自用粮食(口粮、养殖用粮)137000公斤,占53.9%,卖出粮食117100公斤,占46.1%,大部分是本地销售。
三、粮食储藏方法
1.存放的方法:在调查中有70%的农户储粮都是采用袋装,少部分为铁皮仓、木桶、木柜或零散堆放。
2.杀虫方法和用药情况:农户收起后的粮食有33户使用“甲敌粉”、“敌毒粉”拌在粮食里入仓的,占总调查户数的53.2%;有19户在粮食生虫时用纱布或棉布包扎“磷化铝”埋入粮袋(仓、桶柜)中杀虫的,占30.6%;粮食数量少,储藏条件好当年用完不留余粮的,不施任何农药的仅有10户,占16.1%。
四、农民储粮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储粮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没有适用的设施。目前,农户储粮既无适合的农家仓房,又无适用的储粮器具,少部分农户将粮食堆放在没有防潮的地板上,由于达不到防潮要求、又缺乏储粮技术,虫蛀、霉变屡见不鲜;大部分农户将粮食堆码在厨屋或住室边角部位,由于达不到有效防护,雀食、鼠盗极为普遍;还有少数农户由于居住面积较小,将粮食堆放在简易棚中,更免不了家禽家畜的随意糟蹋,在家庭储粮施药治虫过程中,因密封不善会造成的毒气外泄,直接危害着农户的居住安全。
2.粮食损耗量较大。由于近年来,农村强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农户家中缺乏劳动力,所储的粮食没有能力管理和晾晒,除正常的虫蛀、鼠盗之外,还有部分粮食因入储时没时间整晒水分较高或在储存期间返潮、结露等原因造成霉烂变质,调查结果表明,损失损耗粮食为2万余公斤,损失率8%—12%左右。按照农户留下的自用粮食比例计算,全县每年将损失粮食达1000万公斤左右。
3.使用高毒、剧毒农药杀虫。大部分农户将粮食与人居共处,粮食储藏中存在随意性或不科学性地使用高残留农药杀虫、灭虫。调查结果表明:使用“甲敌粉”、“敌毒粉”拌在粮食里入仓的33户,占调查户数的53.2%;使用“磷化铝”杀虫的19户,占调查户数的30.6%。
这样以来,粮食中会有很高的农药残留。食用含有大量高毒、剧毒农药残留的粮食或粮食转化的其他食物(如:酿出的酒、大米、面粉等)会导致人、畜急性中毒或群体性中毒事故。长期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农副产品,也会导致慢性中毒,导致疾病的发生。目前储粮杀虫剂中最有效、最方便、最实用的也就是“磷化铝”药剂。“磷化铝”药剂杀虫主要是靠“磷化铝”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映后产生的磷化氢剧毒气体杀虫,在施药过程中一定要使粮食装具充分密闭、远离人、畜住地,如果粮人共处一室会带来直接的生命危险。
4.影响居住环境。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民在注重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收入的同时,还注重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居住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农户储
2.现代粮食储藏新技术 篇二
粮食上存在的微生物类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病毒等, 它们存在于粮食籽粒的外部和内部, 而感染到粮食上的各类微生物则构成了粮食的微生物区系, 粮食微生物区系对粮食储藏的安全性有重要的意义, 它的形成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 从粮食品种、种植方式、气候条件、环境条件到粮食的储藏条件、处理方法等均影响粮食微生物类群的组成及其数量。
1.1 粮食微生物的主要来源。
粮食微生物的主要来源是土壤, 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通过气流、风力、雨水、昆虫的活动以及人的操作方式, 带到正在成熟的粮食籽粒或已经收获的粮食上。当粮食入库后, 仓库中害虫和螨类的活动也影响了粮食微生物区系。各种害虫身体表面常带有大量的霉菌孢子, 借助它们的活动, 孢子可以到处传播。有些害虫以霉菌孢子为食料, 如长角谷盗、赤拟谷盗和锯谷盗可吃杂色曲霉的孢子, 在这些害虫排泄物中会有大量的活孢子存在;同时害虫咬损粮粒造成伤口, 有利于微生物的侵染;害虫大量繁殖, 使粮食水分增加, 粮温升高, 也更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1.2 各种设施带来的污染。
在粮食仓库和加工厂的各种机器、包装、器材和运输工具上也沾有大量的微生物, 尤其在缝隙、尘介杂质和破碎粮粒营养物质的外露处可导致微生物的大量滋生, 从而使粮食在加工或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
1.3 不良储藏条件引起的变质。
如果粮堆温度处于适合霉菌生长的范围, 粮食水分含量较高, 氧气供给充足等, 粮食霉变生长的速度是惊人的。实验表明, 将5kg麸皮接种黄曲霉菌, 并将水分调节到25%, 用纱布包裹后置于28℃的环境中, 8h后黄曲霉就已旺盛生长, 麸皮的温度已上升到50℃以上。从理论上说, 专业粮库的储粮出现满足霉菌快速生长的概率是很小的, 但也不能排除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 如地坪、仓墙渗水, 仓顶漏雨等。虽然初始时可能只在粮仓的局部发生储粮条件的恶化, 但由于局部粮食大量滋长霉菌后会产生大量的水分和热量, 进而可影响周边的粮食, 使霉菌的危害迅速扩展、蔓延, 导致粮食大量霉坏。因此, 有人将粮食中的霉菌比喻成埋在粮食中的“炸弹”, 一旦爆发后果将非常严重。在我国不良储藏条件导致储粮事故已发生过多起, 严重的使整仓的粮食完全变质。另外, 这种粮食霉变事故还可发生在粮食的运输过程中。
1.4 常规储粮条件下粮食的霉变。
如前所述, 粮食在常规储藏条件下霉菌的数量呈下降的趋势, 但这并不意味着粮食没有发生霉变的可能性。粮食储藏受气候变化、仓房条件、人为活动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加之干燥的粮食是休眠的种子, 它自身的呼吸作用非常微弱, 而储粮中微生物的呼吸强度远比粮食大, 由此引发储粮霉变现象的发生。常规储藏条件下粮食霉变发生的关键因素是粮食水分的变化, 冬、春季节粮堆的上层部位水分易升高, 粮堆局部温差导致粮食水分转移也是局部粮食水分升高的重要因素, 保温性能差的钢板仓冬季仓壁易结露, 常导致附近粮食水分升高;土堤仓的PVC覆盖膜附近也常因温差结露而导致粮食水分的增高, 使得粮食水分和粮堆空气内的相对湿度超过安全水分, 从而导致粮食的霉变。
2 粮食发热霉变带来的负面效应
粮食发热霉变, 不仅影响粮食容重, 而且严重地影响粮食的品质, 甚至使粮食丧失使用价值, 它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影响粮食容重。
按粮食的干物质转换为热量的公式计算, 当粮食发热时水分为18%的粮食每升高10℃时的损耗约为0.02%, 影响容重。
2.2 影响种用品质。
粮食的胚部保护组织薄弱, 粮食在发热霉变过程中, 微生物通常首先从胚部侵染粮粒, 使胚部受到损害, 造成种子发芽率下降或全部丧失, 影响种用。
2.3 营养价值降低。
粮食中的主要营养成分有各种糖、脂肪和蛋白质, 这些营养物质也是粮食微生物的营养基质。发生霉变的粮食, 由于其营养物质已被储粮微生物消耗, 粮食营养价值自然大为降低。
2.4 食用价值丧失。
在发热霉变过程中, 由于微生物的大量繁殖, 菌体本身及其代谢产物与粮食坏死组织混杂在一起, 使粮食变色, 同时产生霉味等不良气味。霉变严重的粮食, 除重量损失外, 即使经加工、烘晒、水洗、蒸煮后不良气味也难以消除, 以致失去食用价值。
2.5 影响加工品质。
发热霉变程度较轻的粮食油料, 加工后的出米率、出粉率以及出油率均低于正常的粮食、油料。经过发热霉变的稻谷变得松脆易碎, 加工时碎米率高, 不出饭, 粘度降低, 成饭后的适口性差。经过发热霉变的小麦因蛋白质变性和微生物分解的影响, 面筋的含量减少, 品质下降, 制作面食时, 面团很粘, 发酵不良, 烤出的面包或蒸出的馒头体积小, 外观色泽不良;经过发热霉变的油料, 不仅出油率低, 而且加工出来的油品酸价高, 品质差;被粮食微生物严重侵蚀的粮食, 甚至无法加工。
2.6 导致粮食带有毒素。
有些粮食上的微生物能产生毒素, 污染粮食, 人畜食后, 会导致各样疾病, 甚至危及生命。
3 粮食发热霉变的检查
粮食自入仓储藏开始即应加强粮温和水分的检查, 根据粮温、水分的变化, 鉴别和预测储粮有无可能发热和产生霉变。
3.1 发热的检查。
在粮食保管过程中, 粮食温度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它一般受气温的影响较大, 随季节变换及气温高低而升降。达到减少储粮损失的目的。粮温升高的时间和幅度与气温变化相一致时, 是正常的;如气温下降的秋冬季节粮温一直降不下来, 或者气温上升的春夏季节粮温升高幅度超过正常情况, 就都是粮食发热现象。鉴别储粮是否发热, 一般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比正常粮温变化, 明显高于正常粮温变化, 即可视为发热。检查储粮时, 将各仓的粮温进行比较, 若它们是同品种的粮食, 水分杂质情况和保管条件基本相同, 但它们的温度相差到3℃~5℃以上, 就可判定为是热现象。另外在春夏季仓温上升时期, 粮温产生不正常的上升, 超过了日平均仓温3℃~5℃以上, 或在秋冬季气温下降时, 粮温不下降反而上升, 也都是发热现象。
3.2 影响粮食容重。
粮食霉变的检查、鉴别和预测, 主要也是根据粮温和水分的变化情况和感官检查结果, 估计有无可能产生霉变。储粮霉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生霉阶段;霉变阶段。霉变的粮食最易感到的是气味, 气味变化在刚进仓时易感觉出来。当发现有异味时, 一定要认真查找。储藏在小型器具内的粮食, 也可通过眼看、鼻闻、口尝、手抓发现霉变情况。
4 减少粮食发热霉变的应对措施
4.1 提高粮食储藏品质。
粮食储藏品质的好坏, 储藏稳定性如何, 是由粮食含杂率、水分、完整粒度、饱满度和微生物含量等因素决定的。新收获的粮食一定要晒干扬净并符合国家标准后方可入仓保管。因为干净的粮食粘附的微生物较少, 水分低则不利微生物生长, 这样的粮食就不容易发热霉变。新粮入仓前利用风车和清理筛等, 清除混在粮食中的各种杂质, 以及破损粒和不成熟粒, 保持粮食清洁卫生和粮粒完整。使用日晒的方法将粮食水分降低到安全水分范围以内, 给微生物造成一个不利的环境, 对粮食安全保管和抑制发热霉变有重要作用。
4.2 改善储藏条件。
储粮发热霉变, 主要都是由于受潮引起。改善仓储条件, 给粮仓造成一个良好的防潮条件, 粮仓等设备建好防潮地坪和防潮墙, 修好屋顶, 使之不漏雨, 是一项根本的措施。仓库地坪如果没有防潮层, 就应铺设防潮物, 以隔离湿气, 防止粮食吸湿返潮。秋、冬季节, 气温较低时, 应经常打开仓库的门窗进行通风, 以降低粮食温度。春暖之后, 气温开始上升, 应根据具体情况, 加强密闭隔热, 尽量保持粮食低温。在对粮食仓库进行通风或密闭操作的过程中, 要避免粮食温度突然下降或突然上升, 以防止粮食水分转移和结露, 给发热霉变创造条件。
4.3 做好日常检查工作。
粮食入仓以后, 应加强检查, 特别是要及时掌握粮温和水分的变化情况。可用眼看、口尝、鼻闻、手捏等办法, 检查粮食的色泽、气味以及粮粒的硬软程度。要作到经常进仓检查、比较, 尽早发现粮食发热霉变的早期征兆,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达到减少储粮损失的目的。
3.现代粮食储藏新技术 篇三
低温不仅能防止粮食发热变质, 而且能抑制玉米象、赤拟谷盗、谷蠹、锈赤扁谷盗等储粮害虫的活动。所以春季应注重粮仓隔热, 粮堆密闭, 力保粮堆低温。
有条件的单位应对仓房、仓墙、仓房门窗孔洞进行隔热处理。如 (1) 仓房屋面设置保温层、找平层、隔汽层、防水层、保护层及对屋面喷涂反光隔热涂料或白化等处理; (2) 采用空心墙 (充填隔热材料) 隔热或在墙内部贴隔热板等; (3) 门, 窗用泡沫塑料板、高密质海绵、PEF板隔热保温。
压盖的仓房, 粮食水分必须在当地储粮的安全水分之内, 时机要选择好, 不能过晚, 发现仓温高于表层粮温, 马上进行压盖。3月初至中旬是压盖的最佳时期, 最晚不能超过3月中旬, 密闭要求:“平、紧、密、实”, 不能有露粮处。稻壳进行压盖时, 效果并不理想, 尤其在6-8月局部有水分偏高生霉的现象, 其中靠近墙壁处最严重。这里推荐使用PEF聚乙烯发泡保温材料进行压盖。其有较好的隔热、隔湿性能, 且重量轻, 操作方便, 粮面美观, 占用体积小。在单面封条件下, 夏季可利用环流熏蒸系统在相对低温的夜间进行内环流, 不仅可以有效地平衡粮堆内的温度, 达到低温储粮的目的, 还可以起到了防虫作用。
2 夏季——防虫、防渗漏
2.1 严防仓房渗漏
东北地区寒暑温差大, 建筑物各部位及各组件热胀冷缩不可能一致, 特别是雨蓬、门窗、仓顶、变墙等处, 出现渗漏的机率更大;由于施工原因, 建筑物自身也存在着渗漏的情况。仓房一旦出现渗漏情况, 将会导致粮堆局部水分骤增, 粮食相继发热、霉变, 粮食的劣变会很迅速。
防治措施: (1) 在仓房墙壁处增设手检探子、手检电缆, 有规律地、经常地变换位置; (2) 雨后必进仓检查渗漏情况; (3) 及时检查轮空后的仓房有无漏点; (4) 发现漏点及时处理, 对渗漏部位、处理情况详细记录, 每仓一档。
2.2 害虫防治
储粮害虫经过冬季的低温环境后, 只有极少数适应性强的个体存活下来, 在温度适宜时从休眠中复苏, 为害粮食。所以, 进入夏季时要加强害虫的检查力度, 重点在墙壁四周, 各个边、角, 以及粮堆表层5-15cm处, 定期检查与全面普查相结合、定点检查与随机检查相结合。夜晚合理开关门窗进行自然通风或使用轴流风机及时排除仓内积热, 使仓内始终保持较低的温度, 只要害虫的有效积温达不到, 就很难繁育下一代。
2.3 其他注意事项
2.3.1 当贮粮的房间内温度高于室外时, 可在夜晚将门窗全部打开通风换气。
2.3.2 注意检查囤底、靠边、四角, 因为这些部位的粮食易于吸湿返潮、发热霉变。
2.3.3 对于袋装堆放的粮食, 可码成通风垛形, 以便于散温。也可将底部的粮袋过一段时间与上部的粮袋置换位置, 以防受潮。
2.3.4 发现贮粮吸湿返潮时, 要将其放到室外摊晾, 通风降温, 干燥后再贮存。
3 秋季——防结露
3.1 防止粮堆表层结露采取的主要措施
3.1.1 消除温差。
一是在开仓通风中, 密切关注天气和粮温下降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提前开仓通风降温。一般在每10月份, 选择外湿低于仓湿, 外温低于仓温5℃左右天气, 打开窗门, 选择用自然通风或打开仓房上部轴流风机办法通风降温, 也可用离心式风机逐渐通风降温。二是仓房门窗密闭要严, 保温隔热效果要好。特别是简易仓房门窗更应做好密闭隔热保温工作, 防止气温骤降, 引起靠门、窗部位粮食结露。三是新粮入仓后, 在用压入式离心风机通风降水过程中, 要选择好天气和时机进行通风。合理计算粮食平衡水分, 防止在通风中增加粮食水分。昼夜温差大时, 夜间要关闭仓房上部门窗, 防止夜间温差大引起粮面结露造成表层降水困难。
3.1.2 降低粮食水分。
当粮面水分降至安全水分以下, 甚至更低, 在温差一定的情况下, 就越不容易使粮面结露, 相反粮食水分越高, 就越容易引起粮面结露。在秋末冬初季节要经常翻动粮面, 散发粮堆内湿热。对粮面用塑料薄膜加棉毯进行粮面压盖也是防止粮面结露, 减少虫害繁殖, 减少用药量熏蒸, 延缓粮食陈化有效措施。
3.2 发现粮面结露后的处理措施
一是根据粮面结露面积轻重, 将结露粮进行倒仓、晾晒;二是将结露粮面进行翻倒、翻扬;三是采取扒沟、开塘的办法。若在仓内进行处理时, 同时应打开仓房上部轴流风机将湿气排出仓外。若天气允许, 用压入式离心风机同时进行, 效果会更好。
4 冬季——适当通风, 严把入粮关
4.1 已经安全度夏的粮食要适时通风。
粮堆的温度并不是越低越好, 要根据仓房密闭程度、保温能力来确定通风目的, 从通风目的出发, 选择适宜的外温条件。选择的外温要准确、客观。因为通风首先要满足《机械通风储粮技术规程》的要求, 即:粮堆平均温度一仓外大气温度≤4℃;粮堆温度梯度≤1℃;粮堆上层与下层温差:平房仓≤3℃;浅圆仓≤10℃;粮堆水分梯度≤0.3%/m粮层厚度, 粮堆上层与下层水分差1.5%。从“规程”的角度看, 选择了较低的外温条件, 仓房的平均温度也就相应偏低, 所以确定好通风的外温条件, 是机械通风开始的关键。查阅相关资料可知, 平均粮温降到-10℃左右后, 在3月外温有所上升的时候, 增强仓房的隔热气密性, 实现低温仓是不成问题的。-10℃以下的低温保持1个月以上, 有足够的机会将不同虫态的害虫杀死, 减轻了夏季防虫的压力。
冬季通风应采用间歇式通风, 根据气温的情况, 使粮温分阶段、按步骤降下来。这种通风方式有效地防止了粮食的结露现象, 确保了粮食的安全。另外, 也可以采取一次性通风, 即当粮食的平均温度等于或低于大气露点温度时, 选择持续低温的天气进行通风, 昼夜不停, 直至达到通风要求。通风过程中要监测好粮情的变化, 特别是水分的变化, 检查粮堆表层与仓壁的结露情况。若表层有结露情况, 可通过翻动粮面散失水分, 仓壁上结露, 可通过开窗散湿大约7天可以散净, 霜较厚的墙壁可以人工除霜, 再通过开窗可以除净。
4.2 新粮烘干入仓, 首先要做好清杂工作, 同时应做好℃粮工作、及时平整粮面。
清杂非常关键, 一是保证储粮应有的空隙度, 保证粮堆的气流性, 确保通风的均匀性;二是为低温密闭做准备。低温密闭的粮堆必须保证有充足的气流性, 因为在低温密闭时期, 粮堆内部的气流性好坏直接影响粮堆水汽和热量的散发与平衡。实践证明, 粮食杂质分布均匀的仓房, 局部水分与湿度增大现象不明显, 反之, 会出现杂质区水分增大, 粮食发热、生霉等情况。货位成型要及时通风, 以便平衡粮温, 降低粮温。
5 全年做好“一符四无”管理工作
5.1 全面做好“一符四无”管理工作。达到“一符四无”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
5.2 贯彻“以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 确保库存粮食储存安全。
5.3 加大“一符四无”工作投入力度, 改善储粮条件, 创造优良储粮环境。为“一符四无”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5.4 严格执行各项仓储管理制度,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提高“四无粮仓”工作管理水平。
5.5 做好粮食账、物管理工作, 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5.6 做好粮食害虫防治工作, 经常对储粮仓房、器材库、包装物、库区进行消杀处理。库存粮食达到“基本无虫粮”标准。
摘要:东北地区的冬季寒冷时间长, 夏季午间高温, 年气温变化幅度较大, 变化幅度可达60℃, 导致粮温粮情上会有很大的变化, 给保粮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结合在粮库工作期间所遇到的问题, 以下是我对不同时段保粮时常遇见的问题及处理方法提出的个人看法。
【现代粮食储藏新技术】推荐阅读:
粮食局关于农村粮食储藏情况抽样调查报告12-21
对我县发展现代化粮食物流的思考07-25
做好五个结合加快推进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11-01
现代材料成型新技术10-19
现代加工技术总结07-11
现代中药鉴定技术10-17
现代分离技术综述11-26
现代地图制图技术12-13
现代农业的新技术论文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