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伤的应急处理(精选6篇)
1.针刺伤的应急处理 篇一
医护人员针刺伤应急预案
1.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时应特别注意防止被污染的锐器划伤、刺破。如不慎被乙肝、丙肝、梅毒、HIV污染的尖锐物体划伤刺破时,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然后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再用碘伏和75%酒精消毒,必要时去外科进行伤口处理,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2.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小时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暴露源为乙肝者,受伤者有抗体,进行医学观察;受伤者无抗体,按O、1、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分别于6个月、1年复查乙肝抗体。
暴露源为丙肝者,进行医学观察。
3.被梅毒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及时进行有效评估,情况严重者可以预防性给予青霉素治疗的随访追踪。
4.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24小时内抽血查HIV抗体,报告院感科,由院感科上报县疾控中心,对暴露源进行评估,按疾控中心建议进行用药和后期观察及随访。
5.填写“医护人员针刺伤报告表”。
2.针刺伤的应急处理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医护人员上报发生针刺伤的情况, 专职人员进行总结。
1.2 方法
对63例发生针刺伤的医护人员的姓名、职业、工龄、发生地点、暴露部位、处理措施、暴露源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 制定岀处理措施。
2 结果
2.1 职业暴露人员一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63例职业暴露人员中依次为护士31例 (占49.2%) , 实习护士13例 (占20.6%) , 护师9例 (占14.3%) , 主管护师2例 (占3.2%) ;医生5例 (占7.9%) , 工勤人员2例 (占3.2%) , 检验人员1例 (占1.6%) ;工龄≤5年42例 (占66.7%) , 6年~10年8例 (占12.7%) , 11年~15年7例 (占11.1%) , 16年~20年4例 (占6.3%) , 20年以上2例 (占3.2%) 。
2.2 职业暴露发生的地点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频率较高的地点主要是普通病房、输液室、手术室。由于静脉穿刺、肌肉注射、腹腔穿刺、胸腔穿刺等诊疗操作都在病房, 而且中午就一个护士值班, 拔针的病人又多, 忙乱中发生针刺伤的几率就大。本院为中医院, 手术量不大, 外科发生针刺伤的人员相对较少, 检验科只报告1例, 但仍然是一个高危科室。
2.3 暴露部位
63例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中, 手指损伤49例 (占77.8%) , 皮肤黏膜14例 (占22.2%) 。
3 讨论
医护人员在从事日常诊疗护理工作中, 各种穿刺、注射治疗的工作量是很大的, 与针头、锐器接触的机会最多, 约70%以上的医护人员有过被刺伤的经历[2]。所以, 文章针对本院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发生针刺伤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 采取有效预防和处理措施, 以尽量减少临床上针刺伤的发生率, 提高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 减少医源性伤害, 最大限度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3.1 针刺伤的原因
3.1.1 本院临床护理人员锐器伤发生率较高, 与护理日常工作中频繁接触到大量的锐器有关, 且在临床工作中床护比不足, 三级医院要求床护比达到1∶0.6, 但根据王一娟[3]的研究, 综合医院床护比仅在1∶0.46左右, 我院床护比在1∶0.4, 医院护理人员数量达不到相应的床护比要求, 再加上本院一些护理人员在做中护、理疗操作, 其余护理人员工作繁忙、紧张、心理压力大, 忙乱中发生针刺伤的几率也会随之增大[4];有时工作粗心, 技术不熟练也是发生锐器伤的因素。
3.1.2 未严格按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工作中粗心大意, 在穿刺结束拔出针头后, 针头、胶布、输液瓶不能很好分离粘在一起;或中午一个人值班, 同时处理拔掉的多个输液针头, 而且针头处于游离状态导致针刺伤, 有时都不知道被哪个病人的针头扎伤, 给追溯造成困难;注射抽血时不能将锐器一次处理;或不遵守操作规程把用过的注射器双手回套针帽及针头用后不能及时投入锐器盒, 在整理收集时易发生针刺伤;或治疗不合作的患者缺少必要的协助造成护士针刺伤[5]。
3.1.3 防范意识淡薄有些医护人员对于锐器伤暴露总是存在侥幸心理, 认为在工作中锐器伤不可避免, 没有意识到发生锐器伤的严重性;操作前对患者是否有血液传播性疾病了解不够;在操作时该戴手套的未带手套以及发生针刺伤后没有认真按要求处理。
3.1.4 护理器材使用不当临床上, 由于受成本核算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相关性安全保护器材使用较少, 如安全型留置针, 各种针头回套器的使用, 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
3.2 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3.2.1 加强职业暴露防护培训、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加大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培训的力度, 制定一系列的培训计划。定期组织针刺伤预防知识和措施的培训讲座并进行考核, 时时提醒他们, 以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实习生应在开始实习的前半年进行职业防护措施的技能强化, 将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渗透到护理的教材及课程设置中,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 实习第一课就是岗前培训, 使他们清楚地知道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 深刻地认识到发生针刺伤后的危害程度, 以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医院应增加护理人员的数量, 护士长根据情况排班, 忙时适当增加护理人员的数量等都是很好缓解护理人员压力的方法。
3.2.2 规范各项操作流程
如被各种锐器刺伤后, 接触到含病毒浓度的血液、体液时, 只需0.004mL带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就足以感染乙型肝炎[6]。因此在做各种操作时应严格按照流程操作, 不要心存侥幸;医院应引进先进的医疗器材, 完善安全防护措施, 并定期为护理人员提供健康体检, 为其免费接种乙肝疫苗;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 规范其操作程序, 改变其不安全的操作行为, 对不配合治疗的患者, 必须与其他人共同协作;严格遵守医疗废物处理原则, 将使用过的针头立即放入利器盒内, 且利器盒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 颜色为黄色, 及时更换切勿堆放过满[7], 即不能超过3/4满;若工作需要必须回套针帽, 应单手回套[8]。若不慎发生锐器伤, 要立即做好局部处理, 消毒、包扎并上报感染管理科;针对患者的情况做检查, 注射相应的疫苗, 然后进行追踪、随访。孙羽等[9]研究发现, 针刺伤后有71.83%的人呈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担心等不良情绪, 因此笔者医院针对在夜间和节假日发生的针刺伤, 化验室随时化验, 了解被针刺人员和病人的情况, 根据情况有计划地注射疫苗, 以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医院制定了锐器伤处理流程、暴露后感染风险评估、血液监测、暴露后预防注射、应急免疫接种等随访项目及时间、检查结果记录、反馈管理等制度。本院医院感染控制科对63例发生针刺伤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并给予指导帮助, 随访未发现因职业暴露而导致医务人员感染。
摘要:[目的]调查临床医护人员锐器伤发生的情况及追踪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处理措施。[方法]对发生针刺伤的63例临床医护人员按《临床职业暴露 (锐器伤) 登记表》进行登记、资料分析。[结果]63例发生针刺伤的人员, 依次为护士31例 (占49.2%) , 实习护士13例 (占20.6%) , 护师9例 (占14.3%) , 主管护师2例 (占3.2%) , 医生5例 (占7.9%) , 工勤人员2例 (占3.2%) , 检验人员1例 (占1.6%) ;工龄≤5年42例 (占66.7%) , 6年10年8例 (占12.7%) , 11年15年7例 (占11.1%) , 16年20年4例 (占6.3%) , 20年以上2例 (占3.2%)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频率较高的地点主要是普通病房、输液室、手术室;暴露部位:手指损伤49例 (占77.8%) , 皮肤黏膜14例 (占22.2%) 。[结论]临床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和自身防护问题应引起重视, 临床应加强职业暴露防护教育, 提高职业防护意识, 加强锐器伤的监测工作。
关键词:锐器伤,医务人员,职业防护
参考文献
[1]Ganczak#space2;#M, Szych#space2;#Z, Karakiewicz#space2;#B.Assessment#space2;#of#space2;#occupational#space2;#exposure#space2;#to#space2;#HBV, HCV#space2;#and#space2;#HIV#space2;#in#space2;#gynecologic#space2;#andobstetric#space2;#staff[J].Med#space2;#Pr, 2012, 63 (1) :11-17.
[2]王月丽, 梁东平, 欧晓红.产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5) :42-44.
[3]王一娟.某大型综合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研究[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 2012:1.
[4]袁琰琴.综合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与对策[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12, 5 (10) :48-50.
[5]郭月娥.临床护士针刺伤预防控制与防护措施[J].当代护士, 2010, 12 (7) :159-160.
[6]谢懿, 何绪屏.68例锐器伤和职业爨嚣调查分析与对策[J].现代医院, 2007, 7 (11) :112-114.
[7]彭刚艺, 刘雪琴.临床护理技术规范[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497-498.
[8]史倩.护士针刺伤的调查研究及预防[J].全科护理, 2010, 8 (11A) :1019-1020.
3.临床针刺伤的现状及防范 篇三
【摘 要】针刺伤是护理工作的职业病之一,本文针对临床上经常发生的针刺伤现象进行认真分析为前提,探讨了目前针刺伤发生的各种原因与情况,运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培养护士的自我安全防护意识,提出了减少针刺伤的方法及发生针刺伤后应该采取的紧急措施,并且在此基础上强化了护士的自我安全教育和思想教育,强调了护理操作规范的重要性。提醒护士要防止疾病通过针刺伤被传染,从而有效地放止针刺伤的发生,降低针刺伤对一线护士的伤害,同时也是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医院内源性感染的传播途径,营造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
【关键词】针刺伤;护理;防护意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562-02
国际护士会、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已将“使用被HIV/AIDS污染的皮肤穿刺器械或注射器”列为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途径之一,护士是医院中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这充分说明,加强护士在工作中的自我防护教育已刻不容缓。这不仅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更是减少职业病的重要基础。
1 目前针刺伤的发生现状
1.1 自我防护教育缺少,护士缺乏必要的自我意识
多年来,我们进行护理病患时,强调“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要为保证护理质量和病人的安全而做最大努力,因此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忽略了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正是由于自我防护教育的缺乏,造成了针刺伤等职业病的发生率居高不下。
1.2 护士自身思想麻痹,对针刺伤的防范意识不够重视。
注射术是每个护士必须掌握的,也是最为熟悉的基础护理技术。因此,大多数护士在为病人做操作过程中就有麻痹大意的思想倾向,放松了对最熟悉操作技术的自我保护要求,弱化了自我防护的意思。同时,护士对针刺伤所能引起的严重后果也没足够的重视,发生针刺伤后有侥幸心理,忽略了对自我保护的加强,因此就造成了护士在护理工作中针刺伤的发生率增加。
1.3 护理操作技术不规范,有为减轻工作强度而简化操作步骤的倾向。
由于护理工作量大,操作单调,繁复,为节约时间,完成在班期间的硬件工作,因此大多数护士就放弃科学规范的操作方法于一边,自行将规范的操作步骤简单化。例如:1.护士在做完某项操作后,没有立即将针头套上针帽,而是随意放置一边。导致下一步操作时,刺伤自己或他人。2.将用过的注射针头未按规定立即丢入锐器盒内或者是针头未完全放入锐器盒。3.在套针帽时比较随意,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易刺伤手指等。
2 培养护士在操作中的自我防护措施
2.1 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引起护士对针刺伤的重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要是思想上引起重视,才能减少护士针刺伤的发生机率,因此,在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多感官的刺激,有效地激发全院护士对针刺伤的危害加深印象,而且给护士讲解针刺伤引起的各种传染病实际案例,利用多媒体手段在继续教育课堂上进行演示,强化护士对针刺伤危害的认识,要求护士在保证病人自身安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操作。例如:在做静脉穿刺时,切忌将针套丢弃,待穿刺成功后再丢弃,拔针后针头应穿入输液管内,或者将针头插入瓶塞内,到处置室后再取下,放在锐器盒内。这样可以使护士真正理解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和忽视自我防护的危险性,逐渐克服护理操作中的不良习惯,减少针刺伤对身体产生的伤害。
2.2 防范操作步骤,强化操作技术,要求护士养成良好的操作習惯。
为保证护士能够尽可能减少针刺伤的伤害,要求全院所有的护士将操作规程熟记,确保操作过程规范化、程序化、不少项、不漏项、不串项,使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明显增加,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同时加强对“锐器安全操作的方法,处置方法”等相关内容的学习。并且还要认真学习“锐器回收盒”等新型护理工具使用方法。例如:1.我院每年年终都举行一次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规范操作的考核,2.护理部及值班护士长都不定时到科对各科护士的操作进行抽查,同时检查锐器回收盒是否使用得当,使用过的注射液有无及时处置等,2.3 护士长亲手教会每个护士如何安全无误的套针帽方法:将针帽放在操作台平面上,左手将针梗穿入针帽后,再用右手固定好,而不是常规的左手拿针帽,右手拿注射器直接穿入针帽,以减少针刺伤的危害。
3 建立针刺伤后的应急预案
注射护理操作规程,操作原则是广大护理工作者在实践工作中的总结,并不断充实、修改、完善而逐渐成形的,是护理前辈们用血的教训换来的,因此,为最大限度的降低针刺伤的发生,我们将努力减少针刺伤的发生,同时应做好应急处理,应立即给予碘酊消毒,并从针眼处挤出部分血液后再给予包扎,查看针头是否被肝炎、艾滋病等高危人群使用过,一旦发生应给予相应疫苗的接种,并定期进行体检,事后并告知领导,减少精神压力,避免影响到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还要对针刺伤的原因从多角度分析,以减少针刺伤给护士带来的危害。
4 增加法律知识的学习
护士在进行操作过程的同时,将法律知识融入其中,使护士能够客观地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和谐共处,了解非正常操作带来的严重法律后果,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免受非正常伤害,增加自我防护能力,因此我们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必须遵守各项规章,做到三查七对、操作前后的洗手、一巾一带、真实、完善的做好各项记录等,避免各个病员之间、医护人员予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
4.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措施 篇四
【摘要】
针刺伤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而污染的针头刺伤是医院内传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的重要途径。因此,预防和控制由针刺伤感染引起的血源性传染性疾病,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针刺伤
预防措施
安全教育 1 针刺伤的危害
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经针刺伤接种发生感染可能发生致命后果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HBV较HIV的致病性强,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 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另外,病原体经针刺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任何针刺伤口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的存在。引发针刺伤的因素
医务人员对针剌伤带来的后果认识不足,未引起高度重视以及工作繁忙等均可导致针刺伤的发生。可能造成针刺损伤的情况下:(1)丢弃用过的针头时;(2)给病人注射时(特别是给不配合的病人注射时);(3)针头用完盖帽时;(4)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5)把已用过的空针摆放在操作台上,然后做清洁时不慎 被针头刺伤等。如何预防和减少针刺伤意外的发生
3.1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改变护士不安全行为,医院对医务人员应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的定期培训,特别是对新工作人员。对临床护士的培训中特别要强调防护用物如手套的应用、医疗锐器的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目的是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纠正护士的一些不安全行为,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3.2 改善医疗操作环境,国外研究表明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次数,如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等。医院应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考虑医护人员本身的安全性,提供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等锐利废物的容器等设施,减少医疗锐器刺伤的发生。
3.3 规范医疗废品的处理,医疗垃圾应在卫生主管部统一规定下在固定的场所进行焚毁。目前许多医院在注射器、输液器使用后,要求先将针头取下,浸泡,收集,再进一步分类处理,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势必增加护士及其他工作人员被刺伤的机会。如管理不严,让医疗垃圾流入社会则会对大众带来更大的危害。
3.4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护人员在针刺意外或黏膜接触病人血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有关部门在收集这些数据时,可定期进行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从而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 当不慎发生针刺伤时,应尽早报告,由医院专门组织(如院感染控制科)对受伤者进行指导处理。受伤护士应配合进行各项检测,必要的治疗及流行病学跟踪观察,为医院、政府部门制定控制和预防措施提供有效的资料,以减少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发生。护士在针刺伤后紧急局部处理的方法: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伤口应用消毒液(如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2%碘酊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对于HBV污染的针刺伤可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注射;被HIV污染的针刺伤,应及时向HIV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点报告,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用药的必要性和方案,处理情况向主管行政部门报告,暴露后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定期检测HIV抗体。总结
在临床工作中,针刺伤屡有发生,建立一个完整的报告制度及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诊断治疗体系势在必行。进一步分析注射针刺伤的因素,保证人员配备和各种医疗保健防护用品的供应,提高防护意识,对减少杜绝针刺伤、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性感染具有积极的意义。
5.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篇五
关键词:护士,针刺伤,防范,输液室
针刺伤是临床护理人员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由于频繁接触患者, 且要完成采血, 输液治疗工作, 因而使得护士成为针刺伤而感染经血传播的疾病的高危人群[1,2,3,4]。其后果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 也会造成心理、经济上的危害。如何使临床护士全面了解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以及防护措施, 从而减少针刺伤的发生尤为重要。本文就针对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进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60名临床科室护士进行调查, 护士年龄20~39岁, 平均28岁, 工作年限1~2年13人, 2~5年18人, 5年以上29人。
1.2 方法
采用发放问卷调查表, 对60名护士1年内针刺伤次数、发生时间、操作项目、伤后处理措施进行调查, 共发放60份问卷, 收回60份。
1.3 结果
门诊输液室16人, 1年内发生针刺伤14人, 最多1人有3次, 3人2次, 10人1次, 而临床科室44人有26人有针刺伤史, 门诊输液室针刺伤明显较高。发生针刺伤的, 绝大部分未规范处理伤口。
2 分析针刺伤发生原因
2.1 缺乏个人防护意识
主要表现为不重视采血、注射及处理医疗废弃物存在的危险性, 对其造成的后果不能引起足够重视, 缺乏保护意识, 在操作过程中不戴手套, 也使针刺伤后危险性增加。
2.2 操作不熟练、不规范
在治疗过程中, 无论从配药、传递、静脉注射、换药、拔针到处理废弃物, 每一环节都有发生针刺伤, 有些是因为操作不熟练, 有些就是不严格按照规范操作, 如拔针后不及时回收锐器而是继续下一个患者的的治疗, 又如用双手将针头帽套入针帽, 徒手处理使用后的安剖瓶, 废弃物不分类放置等。
2.3 工作量大, 疲劳因素
目前我国各医院均存在护士人员配备不足现象, 护士工作量大, 特别是输液室, 其特点是经常有输液高峰期, 护士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体力消耗大, 年轻护士缺乏经验, 加上门诊输液室环境嘈杂, 人员多, 小儿哭闹, 急性患者的呻吟声, 使护士注意力不能集中, 更容易造成针刺伤。
2.4 患者不配合
门诊输液室患者病种多, 病员复杂, 性格急躁的患者常缺乏耐性, 如对意识不清、醉酒、小儿及一些情绪不稳定患者, 也极易发生针刺伤。
2.5 其他因素
其他诸如护士心理及生理因素, 使用不安全的医疗器具, 医院感染制度不健全等, 均可发生针刺伤。
3 针刺伤防范措施
3.1 加强岗前培训, 提高安全防护意识
定期对护士进行职业安全教育, 尤其是年轻护士, 要熟练掌握安全操作规范, 通过定期培训及学习, 可以采取统一制订计划、统一规范和集中训练的方法。采用包括多媒体、课件演示和案例分析等培训方式, 培训的内容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医疗安全及法律意识教育。要给护士讲解关于医德规范、护士道德行为规范等内容, 使他们对自己必须遵循的职业行为标准有理性、客观地认识。要组织护士学习医疗卫生有关的法律法规, 强调他们的法律身份, 明确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要让每一个护士充分认识到针刺伤风险, 不断提高防护意识, 从而严格遵守操作制度。医院可以通过培训, 考试, 日常考核等形式强化护理人员的理念, 使安全意识能在日常工作中得到体现。
3.2 制定针刺伤管理制度
医院领导部门应高度重视针刺伤, 如有条件, 院感部门及护理部可建立职业防护管理小组, 并逐步完善防护制度, 要制定针刺伤的应急预案, 以便在医护人员发生针刺意外时, 能够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指导并监督医护人员做好防范措施, 建立针刺伤上报登记制度, 并能及时处理针刺伤。
3.3 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医院要为护士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 提供足够的手套和隔离衣等个人保护性设备、安全针头等, 减少医疗锐器伤的发生。无论是采血、肌肉注射、输液过程中, 从准备医疗用具到治疗结束, 锐器毁形, 医疗废弃物处理, 每一环节均应严格按规范进行, 杜绝一些不正确的个人习惯, 在上述操作过程中戴手套。有研究表明, 如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 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 足以表明戴手套操作的重要性。禁止用双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 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帽。各种注射器输液针头使用后, 立即处理, 针头放入锐器盒, 禁止将针头等锐器与其他医疗废弃物混放。
3.4 医院管理
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要求护理人员严格遵守, 依照制度操作。根据医院规模大小, 就诊人数合理配备护士, 避免出现疲劳工作, 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对输液室管径合理分布, 保证输液室空间宽敞, 配药、扎针、观察、医疗废弃物等不混乱。使用有安全装置的医疗用具, 加强对不合作患者的管理, 提倡多人协作。
4 讨论
综上所述, 目前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仍然很多, 尤其是输液室护士。针刺伤已严重危害临床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成为血源性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如何发现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也是医院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管理层制定对针刺伤的应急预案, 加强对医疗废弃物的管理, 并对护士进行严格的培训, 护理人员改变不正确的个人习惯,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患者应理解并配合护士进行操作。医院, 护士及患者三方面共同配合, 针刺伤发生率必然会显著降低, 一旦发生针刺伤, 应积极正确处理伤口, 确保护士能身心健康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霍越峰.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医学工程, 2013, 21 (1) :179.
[2]徐胜兰.输液室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7) :660-661.
[3]李丰萍.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6) :47-48.
6.针刺伤的应急处理 篇六
对象与方法
对象:从长春市9所综合医院中随机抽取护士900名进行问卷式调查。
方法:护士针刺伤情况调查表为自行设计,开放式问卷,专人发放。内容主要有:①针头用后处理情况;②是否被针头刺伤及发生频率;③刺伤环节及发生地点、原因;④刺伤后处理针刺后有无报告;⑤有无接受锐器伤的防护知识培训;⑥乙肝疫苗接种情况;⑦有无针刺伤登记上报制度共18项相关问题。发放900份,收回882份,有效调查表为880份。
统计学处理:对每1份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检查,将不合格的筛除,再用SPSS軟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 果
被针头刺伤情况及发生频率:被调查880名护士中692人曾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786%;共发生针刺伤2728次,被调查者年人均被刺伤31次;692中有433人被污染针头刺伤率625%。
刺伤环节:吸取约液、配药加药851人次(312%),给抽好的动脉血气针头封上胶塞3人次,抽血时将血注入试管2人次,拔针308人次,取F针头71人次,肌肉注射5人次,重套针帽739人次(271%),毁形浸泡、收废弃针、清洗器械567人次(208%),静脉穿刺30人次。
调查中有1012例次回答了针刺伤发生原因:操作者刺伤自己744例次(735%),配合中被刺伤92例次,病人躁动引起103例次,被其他操作者刺伤73例次。
2728例次针刺伤发生时间:调查结果示示,护士在操作前发生针刺伤的889例次,占总例次的326%;在操作中发生针刺伤的712例次,占261;操作后发生针刺伤的1127例次,占413%。
对于针刺伤的防护情况的调查:针刺伤后立即挤血+冲洗+碘伏消毒的占448%,其余为非正确处理或不处理。针头用后处理放在特制的标志明显的硬塑料盒里的护士占625%,放在专门盛放针头的内衬污物袋的桶里的护士占468%,放在普通垃圾桶里的护士05%。接种了乙肝疫苗的护士占816%。防护措施执行情况:操作时不戴手套的原因,操作不方便312%,嫌麻烦占40%,节约成本占264%,忘记戴占24%。
讨 论
加强安全操作技能训练,规范操作行为,是保证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应要求护士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立即并小心地处理使用过的针头。另外,护士在操作后习惯回套针帽,也是造成刺伤的重要原因。加强针器废弃物处理及丢弃过程的管理。为护理人员提供符合国标标准的针器收集容器是非常有效的防范措施。
重视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心理问题,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建立严格的登记报告制度,是保持健康的护理人力资源的重要环节。应加大职业防护管理力度,护理人员在发生了医疗锐器伤害后,要将锐器名称、伤害部位、是否受感染等做详细记录,以便及时评估。一方面可追踪护理人员受伤害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不断总结避免锐器伤害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634.
2 Mishal,Y,Yosefy C.Risk oftransmission of viral disease by needle punctures and cut in hospital health care works.Harefuah,1998,135(9):337-339.
【针刺伤的应急处理】推荐阅读:
针刺伤的应急预案流程10-20
医院针刺伤应急预案12-16
针刺伤的总结06-25
火灾的应急处理10-19
火灾现场的应急处理09-04
地震的应急处理预案12-07
停电应急处理方案09-19
医院火灾应急处理10-03
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措施06-24
自缢患者应急处理程序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