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教材中的彩图(精选13篇)
1.用好教材中的彩图 篇一
熟悉新教材用好新教材
──浅谈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本的使用
(马文海 江汉油田教研室)
人教社“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地理教材,是在总结了近四十年的地理教材编写经验和教训,研究了美、英 、日、前苏联、德及港台的地理教科书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同以前的教材相比,新教材不论内容、结构体 系,编排方式、装帧设计都进行了改革。它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在师生面前,受到普遍赞许。
新教材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地理学是研究人 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中学生对于人与地的关系应有一个 基本的了解。过去的初中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教学,以自然地理为重点,以区域地理为主要教学内容,侧重于 区域自然地理知识的传授,而人文地理,人地关系方面的内容不足。旧教材中概念多,地理材料多,知识点多 ,不能很好地反映人类当前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重大问题,学生也难以理解,难以记忆。新教材注意克 服上述缺点。改为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组织教材。例如,新教材的`世界地理部分,打破了“总 论──分论──总论”的旧体系和以大洲为单元的框框,分为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包括地球、世界的陆地和 海洋、世界的气候、自然带)、世界上的自然资源、世界上的人类以及自然、资源、人类三结合的分区地理( 如西亚和北非为一区)等几个大单元。这样,使形成了环境──资源──人类活动这一主线。
二、减少层次,降低难度。过去的教科书往往从本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出发。因此,篇幅长,分量多, 内容偏深偏难,脱离学生实际,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新教材注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在深入浅出地介绍 新的地理学科理论、观点、方法和问题的同时,删繁就简,适当降低难度,对于一些难点。或者舍去,或者改 为选讲。例如,世界地理内容结构由原来的四个层次减化为三个层次,讲授国家由40多个改为10余个,地名、数据也大大减少。这样,学生不必在有限的时间内花费过多的精力去记忆地理材料,而有较充足的时间学习地 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三、注重能力培养,加强技能训练。以前的大纲中虽然提出了能力、技能方面的要求,但不具体,由于教 材的关系,很难达到目的。义务教育大纲对各部分内容都提出了知识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基本技能训练要求(分为初步学会和学会两个层次)和思想教育要求。为了达到把技能训练要求落实到各部分 教学内容中去的目的,新教材设立三个小栏目,分别为“想一想”、“做一做”、“读一读”。“想一想”重 在思考、启迪。其中的问题,有的是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有的是为联系实际而设立的。通过“想一想”, 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知识。“做一做”重在实践、运用,其中的内容,主要是动手操作的小实验、小制作,以及 一些读图、计算练习。“读一读”重在拓宽知识、激发兴趣,选择的文章多为与课文密切配合、短小精悍的短 文。
四、图象的改进和创新。地理教材中的图象能够直观形象地显示地理景观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在帮助 学生理解基本概念的原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旧教材中的各类图象(彩色、黑色照片、素描画等) 有的配置重复,有的选图不当。有的描述文字与图象搭配欠佳。例如,世界地理讲述日本时,配置了一幅日本 富士山素描图,并配有文字描述,而课本封面也有一幅富士山的彩色图片,并且与课文中的素描图一样。图象 的重复出现,影响了文字与图象配合的效果。新教材注意了图象的改进和创新。首先,新教材体现了图象应有 的地位。图象在旧教材中被称为插图、附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新教材不仅用图象来说明文字,而且把它 们作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有许多教学内容就是通过读图、提问让学生掌握。其次,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 图象量大大增加,仅第一册就有图300余幅,彩色图50余幅;同时图的质量也有提高,图画简洁清晰,信息量多 ,重点突出。其三,图象形式多样。为了说明地理事物的分布,配以地图;为了反映地
[1][2]
2.用好教材中的彩图 篇二
一、重新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建构和理解的过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高中历史新教材增添了不少传统教材没有的内容,如《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即使在一节课内,知识容量也大大增加.面对这种变化,应如何处理?是否应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呢?后者的答案是肯定的.以“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为例,传统教材中用七节课叙述,新教材中只用一节课表述.为适应这种变化,我设计该节知识体系时,紧扣“列强入侵导致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这一中心线索,淡化“列强入侵”的细节,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也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以宣泄.
二、优化整合历史教学资源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和学生手中的学习资源除了教材以外,还有教学辅导书、地图册、填图册、练习册、多媒体等.如何将这些教学资源整合并有效利用,以减轻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的负担?笔者认为,教师要尽快转变教材观,充分利用上述教学资源,指导学生阅读各种图文资料并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新情境解决历史问题.例如,在学习必修3第六单元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这些知识时,我依据课标“理解不同历史阶段人文主义的含义,梳理人文主义发展的线索”的要求设置了如下一题.
近代欧洲先后掀起了3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带领人们迈进理性时代.
(1)下图是拉菲尔的圣母像,画中的圣母和圣子有母亲的柔美、孩子的天真,反映了人间的母子亲情.该图反映了当时绘画的时代特点是什么?
(2) 14~18世纪,欧洲哪些事件促进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3)恩格斯说: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结合恩格斯的话,归纳启蒙思想家是如何发展人文精神的?
三、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所谓创新思维是不受固有模式束缚而进行的再造性的心理反应,是探索未知的开创性心理活动.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创造精神、创造性格和创造习惯的养成,笔者认为,其关键在于一个“疑”字.大致步骤如下:
(1)感知教材.
即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
(2)创设问题情境.
即从教材中发掘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转化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例如,在学习“黄海海战”时,先放映一段《北洋水师》序幕的画面:一只小纸船摇摇欲覆;海浪打在沙滩上,激起点点泡沫,瞬间泡沫就消失了……此情此景,学生会想:北洋水师是当时亚洲第一的舰队,为什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只摇摇欲覆的小纸船和转瞬即逝的泡沫呢?
(3)鼓励学生质疑..
新历史课程基本上摒弃了历史学科的理论体系,挑选重大历史事件,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呈现历史发展的规律,给历史教师和学生较大的创造空间.教师应在历史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想象,敢于用新观点、新角度去发表自己的独道见解.例如,在讲完“十月革命”后,有的学生就提出:“如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社会主义,那么能不能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资本主义?”“如果没有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资本主义能否产生?”等.一声声的质疑,就是学生创新火花的闪现.
(4)深入研究问题.
在学完了“甲午战争”后,可提出问题:“这场战争给予我们什么启示?”这是一个发散性的问题,学生一时无从下手,教师可从战前双方的国情、战争过程、结果等对学生适当提示;而后学生查找资料,最后不但解决问题,而且还引出了一场“落后就要挨打吗”的大辩论.教师肯定每名学生的辛勤劳动,对他们的积极性予以表扬,尤其是敢于提出不同观点的学生.这种自己通过各种方式、途径解决问题的训练,无疑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有深远的影响.
四、适时开展历史课堂活动
高中历史新教材,无论是人民版还是人教版的,都设置了“探究活动课”.这无疑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活动平台.由于对新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不少教师错误地认为只要多搞课堂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就是一堂创新的好课,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曾经听过一位教师讲的“辛亥革命”,他在45分钟里安排了多项学生活动,如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背景、影视再现武昌起义的过程、上演孙中山就职场景、就革命的结果开展辩论等.从表面上看,教学模式新颖,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似乎成了学习的主人,但经过仔细观察和分析,却发现整堂课几乎从头到尾都被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斥,而每个活动环节都像蜻蜓点水,根本就没有对知识进行深入分析,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升华.这样的安排,纯粹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违背了课堂活动设计的初衷,这样的课,算不上是一堂好课.其实,课堂活动的设计,不在乎量的多少,而在乎能否高质量完成.所以,我在安排课堂活动时尽量做到少而精.还是以“辛亥革命”课堂教学为例,如果对其活动环节进行适当删减,重点突出最后的辩论环节,就可以使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影响进行全面的把握和较为深入的探讨,教学效果就会好得多.
只要充分调动历史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就能处处彰显高中历史教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理解教材用好教材 篇三
1铺垫
教学片断1(文[1]第104页):我们证明运算律(3)a+b·c=a·c+b·c.
图1证明如图1,任取一点O,作OA=a,AB=b,OC=c,因为a+b(即OB)在c方向上的投影等于a、b在c方向上的投影的和,即|a+b|cosθ=|a|cosθ1+|b|cosθ2,所以|c|·|a+b|cosθ=|c|·|a|cosθ1+|c|·|b|cosθ2,所以c·a+b=c·a+c·b,所以a+b·c=a·c+b·c.
铺垫1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究过程中,构造图形2有一定难度,从表面看与数量积似乎没有多大联系,其实不然,对比图2与图1可以发现,图形2构造过程中线段OM就是线段OA与AP分别在OM上的投影之和,它的主要依据就是向量数量积的几何意义,从中可以看出这与向量数量积分配律的证明思路是一致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利用了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其它的坐标表示,其中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a·b=x1x2+y1y2”起到了关键作用.也就是说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证明过程或直接或间接地应用了向量数量积,二者应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完全吻合的.
图2图3教学片断2:(文[1]第108页,习题2.4B组)如图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原点为圆心,单位长度为半径的圆上有两点A(cosα,sinα),B(cosβ,sinβ),试用A、B两点的坐标表示∠AOB的余弦值.(借助向量OA=(cosα,sinα),OB=(cosβ,sinβ)的数量积就能解决问题.)
铺垫2知识之间原本就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对于单一问题来说学生容易掌握,但不容易发现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学习一段时间后有必要引导学生回归教材、从整体角度来审视这些问题,并将它们串起来、形成问题链,进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在教学片断2的情境下推证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就能顺利地将新旧知识有效连结起来、找到问题间的内在联系,使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其坐标表示的引入不那么突然.
2拓展
教学片断3(文[1]第121页,复习参考题B组)点P0(x0,y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公式如何推导?设P(x,y)是直线Ax+By+C=0上任一点,记点P0到直线l的距离为d,l的法向量n=(A,B),P0P与n的夹角为θ,则P0P=(x-x0,y-y0),于是A(x-x0)+B(y-y0)=|n|·|P0P|cosθ,即-Ax0+By0+C=|n|·|P0P|cosθ,又d=||P0P|cosθ|,所以d=|Ax0+By0+C|A2+B2.
拓展3这样,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也可以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来.那么asinx+bcosx=a2+b2cos(x-φ)能否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导出呢?设asinθ+bcosθ=c,令X=sinθ,Y=cosθ,则单位圆的圆心O到直线aX+bY=c的距离d=|c|a2+b2,又因为d=|cos(θ-φ)|(其中tanφ=ba),所以|c|a2+b2=|cos(θ-φ)|,即asinx+bcosx=a2+b2cos(x-φ).既然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以向量数量积为主要推证方法,就可以用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来解决(文[1]第144页):6.(1)略.(2)你能用a,b表示函数y=asinx+bcosx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吗?设OA=(b,a),OB=(cosx,sinx),则OA·OB=asinx+bcosx=a2+b2cos(x-φ).
从中可以看出,设计课堂教学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即学生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以什么方式知道的,这其实包含了认知的广度、认知的方式和认知的结构三方面的含义,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范围内选择合适的教学情境作为切入点,用合适的方式激活学生的认知,实现认知结构的有效对接,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平台.其次要考虑的是教材的结构特征与编写者的意图,现行高中数学教材“模块整合,螺旋上升”导致同一知识模块分布在不同的章节中,创设教学情境时要理清各个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用思想方法来统领模块知识;作为教师也只有领会到教材的结构特征与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才能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理清知识脉络,设计出合乎情理的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4.用好教材中的彩图 篇四
叶佩玉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上海 200063)
摘要:上海市二期课改高、初中化学新教材在全市相继全面推开使用之后,高、初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在教学第一线矛盾凸现。
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上海市普陀区的教学实践为例介绍了四项行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化学学习;课程标准;新教材;实施方案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1)06–0020–03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B
1.问题的提出
第一届全部使用上海市二期课改初三(九年级)化学新教材的学生步入高中不久,我区高一教学第一线传来了十分强烈的呼声:本届高一化学实在难教!
为此,笔者和“普陀区化学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学员们一起,结合学员们所在学校的教学实践,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对全区高一化学任课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选择了区内六所高中集中听课,并分别召开了教师、学生的恳谈会。结果显示:学生中87.6 % 认为高 一化学比初三化学内容多、要求高、课时少、进度快;35.7 % 感到学习中常有听得懂、记不住的情况;与高一其他学科相比,认为化学“很难学”的约占12.1 %、“较难学”的约占21.0 %、“容易学”的约占17.9 %。教师中几乎100 % 认为,学生们对化学知识的习得(例如物质的性质)习惯了依赖记忆背诵,基础知识不扎实,计算能力太差。
2.分析与思考
仔细研究高、初中化学教学的特点,《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了解部分不同类型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发现上述问题的产生是诸多因素引起的必然结果。
2.1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差异较大
初三是学生学习化学科学的起始年段,化学教学处于启蒙阶段,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怀着对化学的喜爱步入新的科学殿堂。因此,初三化学的课堂教学容量小,教学内容大多形象、生动。学生从模仿、记忆开始渐渐入门,较易完成学习任务。
高中年段的化学进入了系统学习,学习内容涉足化学学科的核心领域,凸显了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学科特征,理论性增强,综合性提高。从高一开始,课堂教学的容量就大为增加。学生不仅需要有对化学科学持续的兴趣,而且需要提高学习能力,逐步把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学习要求也提高了。
知识靠逐步积累,学习能力需循序渐进提升。如果高、初中年段化学教学设有依据其不同的特点做合理的调整,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学与教的矛盾就会十分突出。
2.2 高、初中年段的《课程标准》存在着某些衔接不当的现象(1)在初中《课程标准》里“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这一重要化学基础知识仅仅出现在“拓展型课程Ⅰ”里,学习水平为“B”级。由于当前“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即中考)”只考“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所以在绝大多数学校里它被排除在教学内容之外。基础型课程的《课程标准》里“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学习水平要求却是“C”。初、高中的化学教学衔接明显脱节。
(2)“物质的量”是科学计量的基础。在初中化学基础型课程里的最高要求是利用物质的量概念完成“计算微粒数”、“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三者的简单换算”、“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关系”,教学要求较低。初中拓展型《课程标准》“化学计算”主题下虽然有学习水平为“C”级的“用物质的量进行有关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但是如上所述,这只能是形同虚设。而高一教材第一册练习中出现的第一个计算题就是“R„„与足量酸反应生成Rn+,已知0.9 g R 与足量酸反应生成0.1 g H2,„„求出R 的化合价和相对原子质量”,属于较高的“应用”水平。此外对于初涉“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初三化学,教材里没有规范化解题过程的例题和要求,高中教材也没有,却有要求不低的各类计算问题,学生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
(3)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只要求“从得氧、失氧角度判断氧化反应、氧化剂、还原反应、还原剂”,学习水平为“A”级。在高中《课程标准》的基础型课程部分,学习水平虽然上升到了“B”级,但是要求却停留在“根据化合价升降或电子转移来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没有关于“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哪怕是最低层次的学习要求。而学生从学习高一化学教材第二章开始,必然接触到大量氧化还原方程式,其中不乏比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对于初中所学的方法无法配平的方程式,学生也只有继续“记住它”了。
(4)在初中基础型课程《课程标准》里只有“原子团的符号和名称”、“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学习水平都是“A”级。但是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反复使用,学生们对OH、CO3、SO4、NO3、NH4 这些原子团早已滚瓜烂熟了。到了高中基础型课程《课程标准》里,学习内容升格为“离子”,学习水平上升为“B”级。高一第一章介绍了原子结构知识,提出离子概念之后,从第二章开始,不仅简单离子,而且较复杂离子OH-、CO32-、SO42-、NO3-、NH4+ 等符号作为化学用语频繁在教材中出现,不少学生很难转过这个弯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甚至直到高中毕业,书写离子符号时常常遗漏离子的电荷。学生的认知过程被割裂了。
2.3 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足,应有的学习能力不强 化学是一门与社会进步、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世界处处展现着化学的魅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形形色色的实验现象里有多少未知等待我们去解释和探求!求知欲旺盛的青年学生理应对化学学习充满好奇,很有兴趣。可是在问卷调查和对学生的了解中我们看到,现在有太多的学生把化学仅仅看作是一门“要我学”的课程,把学习化学作为是在完成任务。这除了与我国当前整个教育现状有关,也与当前化学教学中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关。
初三学生虽然初学化学,但是学习不满10 个月就要参加中考,师生双方心理压力大,无形的弦绷得很紧,不同程度存在焦虑情绪,以致教学中急功近利倾向比较严重。我国的教育评价沿袭至今,看重的仍然是纸笔考试。于是新授课时间被大大压缩,本就不多的学生实 验更为减少,不少演示实验被课件所替代,复习课时数大大增加,仔细讲、反复练成了实际存在的主要教学模式。上课听讲、下课完成作业成了忙碌的初三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内容,久而久之,十分容易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学习习惯不佳,学习能力不强。
2.4 高一教师往往容易拔高教学要求,忽视初、高中的衔接 刚踏入高中大门的高一学生,学习压力不大,虽然思想活跃,但是比较松懈,原有学习习惯的惯性很大。
高一任课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刚送完高三学生的教师,从工作心理来看,他们需要“喘口气”;从工作特点来看,他们习惯了高三密度大、节奏快的课堂教学,习惯了面对知识基础较好、综合能力较强的高三学生,最熟悉的是应试能力的培养。高考的内容和要求深深 地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很容易带入高一的教学活动中,自然拔高教学要求。如果疏忽了对自己教学对象的研究,就容易形成教与学之间的反差。
怎样帮助全体高一新生顺利迈过从初中到高中学好化学的这一道“坎”?怎样立足于化学课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好基础?怎样为创新人才的培养付出应有的努力?高一的教学无疑是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关键,教师理念的更新、教学的创新乃是关键的关键。我们采取研究领先、实践为本,强化交流,促进反思等手段,以用好高一化学新教材为抓手,采取四项对策,架好高、初中化学学习的桥梁。
3.对策与实践
3.1 悉心研读《课程标准》和新教材
理念的更新离不开学习和研究,解决来自课堂实践真问题的研究始终对广大教师充满着吸引力,为此,我们把研究的起点放在对《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研读上。全体高一任课教师有计划地研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通读高一教材,明确高一学段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研读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细读初中教材,对比研究初、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教学特点、教材特色的区别和联系,寻找高一与初中化学教学衔接的瓶颈所在。在对文本进行研读的同时,采用座谈会、谈心等方式,积极开展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的认知能力及水平、知识技能储备、学习化学的情感以及学习困难所在等等。
以教研组或区域小组的形式定期研读,定期交流。区化学特级教师工作室学员作为核心成员,分组及时对研读成果进行归纳、梳理,提出教学建议。3.2 精心设计化学《课程标准》和高一新教材的区域实施方案 在上述集体研读、小组研究的基础上,区化学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着手设计了“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和高一新教材普陀区实施方案”。方案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课程内容与要求,二是各章节方案的细化。
针对《课程标准》里初、高中年段间急需填补的“漏洞”,根据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急待优化的需要,我们的方案把教材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改造为“走进高中化学”。新的第一章保留了教材中原第一章的内容,增加了复习初中学过的物质分类、物质变化的知识,进而寻找不同类型物质相互之间转化关系的内容。我们对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引导学生从原子结构的新高度审视初中学过的部分化学知识,感悟“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思想;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复习整理初中所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自行梳理、揭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完成“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的学习“。真没想到这些反应的背后还有那么多新知识!早知这些规律,何苦在初三花那么多时间去记那50 多个方程式呢?!”、“现在学得进、印象深”。几所学校的高一学生学完后不约而同地这么说。
我们在方案里还增设了第二章“化学计量基础”。对“物质的量”明确提出要达到“掌握用物质的量进行有关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之水平。将“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有关计算”、“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内容集中在这一章内学习,把“学习水平”的要求设计为可供各校选择、“因生而宜”型的,但有一些共同的要求:学习并掌握规范化的解题过程与表达。要求同学们能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掌握不同定量计算背后共同的规律,提高应有的计算能力,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我们在第三章的“进一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里增加了“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内容,规定只限于以教材涉及的方程式为例,学习反应物中只有两种(或一种)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的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在“各章节方案的细化”里,我们对每一章提出了层次分明的教学目标、内容、能力要求。在每一章内设有细化到每一节课的实施策略、教学建议、师生活动研究等等。
工作室的学员们作出分工,根据全区高一化学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全体任课教师介绍和解读上述方案。每章教学结束后,各校及时反馈、交流,研讨存在的问题,修正方案。3.3 用系列范例引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教师具有“稳定性”的特质,原有教学行为、教学习惯的改变不是那么容易的,为此我们非常重视抓住典型课例,通过研究,推出公开课,提供样板,开展实景研讨。
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第一课时,我们选择一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一所普通完中各上一节展示课,然后,集中研讨怎样从自己教学对象实际出发有效地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逐步提升,掌握更贴近反应本质的科学概念。鲜活的课例帮助老师们以个人的经验来观察他人的经验,在交流互动中获得比较深刻的过程的感悟,“产生灵感,找到适合自己的新的教学思路。”(老师的原话)
在使用高一新教材的过程中,区内外化学教师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案例是十分可贵的“珍宝”。我们组织教师们积极听课学习,把它们收集起来,通过初步研究,形成系列好课、好环节(指好的教学环节),作为范例用于教学指导,深受大家的欢迎。3.4 及时编撰学生学习手册
作业是一种教学评价,可以起到巩固、延伸、反馈教学效果的作用,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和高一新教材普陀区实施方案”需要一套体现课改思想、细化课程标准、符合学业水平要求、体现区域特色的学生学习辅导和作业系统。
我们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以工作室成员为骨干,集中全区众多高中化学教师的智慧,编写了《普陀区高中化学学习手册·高一年级》(以下简称《手册》)。《手册》包括学生作业和化学实验两个部分。“作业”包含基础与发展、生活与经验、统一与选择三个方面,通过精选和编写,供各校师生选用。《手册》设计的学生实验以比较开放的实验报告形式出现,有利于保障学生有机会动手实验,有利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演绎、质疑能力的培养。
实践结果是令人欣喜的。全区高一师生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普遍感觉愉悦,区化学教师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渐成常事,各校化学课堂的面貌变化明显,无论从全区高一及高二年段的化学质量调研、高考化学平均成绩还是化学特长生的涌现等方面,都可以看到教学质量提升的表现。愿我们的收获能与诸位同仁共享。
参考文献:
5.我心爱的阿狸彩图本作文 篇五
我有一个阿狸彩图本,每当我的卷子上出现错题时,它都会出现在我眼前,让我把不会的题记在上面。
彩图本是长方形的,背景是蓝色的大海。一只穿着白色服装的阿狸正在打鼓加油。它的.头很大,嫩嫩的小脸蛋儿上,一双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身后的龙舟在阿狸的鼓劲下飞快的行驶,桃子正骑着一只蓝鲸唱歌,优美的歌声在天空中飘荡,伴着龙舟,向远方驶去……
我喜欢阿狸的乐观。一次次的考试,一次次的失败,让我很伤心,每当我拿出阿狸错题本,看到它灿烂的笑容,仿佛听到它对我说:“加油,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下次还错。”我就重新振奋精神,取得好成绩。
我喜欢我的阿狸,一只天真乐观的小狐狸,一个伴随我成长的小伙伴。
6.用好阅读文本善用教材作文 篇六
一、充分使用文本教材
进行作文训练项目指导时,教师要充分依托教材中的若干课文篇目里的内容和写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我在进行上教版四年级语文“读书笔记”(教材作文)的作文指导中,尝试依托文本,在作文指导中融合读写技巧,进行有效指导。上教版四年级教材作文训练项目“读书笔记”,要求学生能简要介绍所读篇目的主要内容,重点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想。我在引导学生了解了读后感的基本写作框架后,思考从什么样的角度指点学生写读书笔记。考虑到学生第一次写,我决定调整思路,降低难度,让学生用学过的熟悉的课文来练笔。在课堂上,我选择了学生已经学过的上教版四年级教材《特别的作业》等阅读篇目进行具体指导。
巧妙利用学过的阅读文本进行读后感写作的指导训练,会使教师的教材作文指导远离难点,驾轻就熟。实践证明,多数学生在当堂反馈中感觉轻松自在,在写作时能够抓住重点,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思,产生直接的感受共鸣,抒发真情实感。所以,有效使用文本教材进行指导,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关注阅读与写作间的渗透
阅读教学要把阅读和表达结合起来。通过阅读把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使阅读文本中获取的知识点成为写作的重要铺垫。例如,在指导教材作文——上教版四年级作文训练项目“我的自述”的教学前,我针对课文重点训练段落,在学生充分朗读和吸收语言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用“大黑狗的自述”“刺猬的自述”等题目安排学生先口述,后复述,让学生用第一人称叙述,叙述中运用合适的动词,加入心理描写等。同时,我对刺猬毫不犹豫地对付大黑狗的动作过程和心态进行重点引导,让学生拓展想象,并对他们提出语言表达上的具体要求。在结束全文时,我让学生以“我”的身份,把课文里的相关内容连起来做介绍,让学生自己设计开头和结尾,中间分别插入自述的内容和内心情感介绍,适当用上过渡句并适时插入相关句式。
三、力求在融合中实现互动
阅读和写作要实现良性互动。在教学上教版三年级语文《邻家的星期四》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我们邻里其实也是一个大家庭”,出示“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内涵,学生纷纷讨论发言。
生1: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可现在却成了邻家的星期四,心情有些内疚。我联想到,以前在小区的时候,从来没有人对我们那么关心,那么照顾,只有我去提醒别人,但每次他们总是会把垃圾堆到公共区前,理也不理我,当时我觉得很不快乐。看来,邻里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就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
生2:原本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却成为邻家的星期四,我感到很兴奋,这使我联想到我家刚迁入小区,邻里之间非常和睦,大家彼此关心。例如,护送老人,互相打扫走廊卫生,晚间聚集活动等。我以后一定要做个热心的小邻居。
7.用好教材提高写作能力 篇七
今天,虽然减负喊了很久,但事实上学生的学业仍然很繁重。阅读的时间有限,而写作更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一种脑力活动。如何在现有的情况下,在不增加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呢?笔者根据体会认为,将平时的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所谓“有机结合”即以课文内容作为写作素材,把语言的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的结合起来,彼此交融,相互促进。教材始终是语文教学的蓝本,课文永远是课文学习最生动的例子。这是我从教十多年最真切的体会。所以,认真阅读好教材,充分运用好教材,跟着课文学习写作,在每天就一节课的今天,在“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已经不大可能的当下,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一、学得方法,及时迁移
我们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教师要就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表达方式等方面在课内点拨,课外阅读中给予引导,鼓励学生进行仿写。学生的每一次习作,我们在看到进步的同时更要彻底了解他们在习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到胸中有数。备课时充分注意,讲课中及时点拨,课后有效地进行单项写作训练,如《背影》一文作者抓住了在特定情境下对父亲背影形象的刻画,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挚爱深情。课上让学生学习理解后便要求学生运用这一手法写一个同学或其他熟悉的人。
当然“仿”不是目的,它就像书法中的临摹,只能得其形,不能得其神,所以,我们最终要让学生在“仿”中求“创”,“仿”中求“新”, “仿”中求“活”,以提高写作能力。
二、挖掘教材,进行训练
不少学生由于缺乏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感悟而缺少写作素材,无事可叙,无话可说,或即使下笔也很干瘪,我们就可以从课文中挖掘素材,为学生习作提供了现成的“下锅米”。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如改变叙述的顺序,改变人称等,如此既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可谓一举数得。我们也可以从课文中挖掘出略点、续点和触点进行扩写、补充、接编和改写。如在学完《最后一课》后,让学生揣摩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了,你们走吧”后“脸色苍白”的心理活动,这样学生既有话可说,也很乐意,既对学生进行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的训练,又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写作也因此变得很轻松。
三、抓住触点,多写随感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实际,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肯定会产生许多共鸣,碰撞出耀眼的火花。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样良好的时机指导学生写一些随感。如《马说》一文学过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当今社会现实来谈谈如果你是“千里马”--人才,你会怎样做,是等着被发现还是寻求时机自我展示才能……这样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课内留给学生的时间毕竟有限,而“语文百分之七十的所得在课外”(叶圣陶语)。因此,我们语文教师更重要的是扎扎实实地教好每一节课,让学生从课本中受益,培养他们一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并引导学生有机地将阅读和写作相融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写作文。
8.引导教师学会用好教材 篇八
究其实质,是教材不会用。怎么办?
1.只有深刻理解教材,才能用好教材。我们组织头脑风暴活动,研讨交流教材使用中的困惑与对策。将全年级教师分成若干小组,由前任教师组成的专家队伍,分配到各小组中,以促膝谈心的方式,就教材理解、使用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对下一任教师进行经验传授,下一任教师可以就这些疑点,请教前任教师。一节课的时间内要求每组列出十个以上的问题,写在大白纸上,贴上墙面,展示、浏览,然后由每组的代表(发言人)解释他们为什么觉得这是问题,他们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如果没有解决,在座的其它组的教师、“专家”或者教研员可一起提出解决建议。这样组织起来的脑风暴似的互助活动,最受教师们欢迎,并要求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这种活动除了能切实帮助老师们解决心头的困惑,同时也是对身边教师资源的有效利用,脑风暴似的交流、碰撞常常可以激活思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优于单纯的文字交流。
2.提炼方法,形成文稿。每次头脑风暴之后,我们还将老师们带来的经验和碰撞产生的认识整理成文,作为教学建议供老师们继续揣摩学习,以此指导和对照自己的教学实践。比如:练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习得知识的必要过程,适当的练习对增进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是必不可少的。每位教师都想用好教材,设计好教学,把握课堂,读懂习题自然是一位教师的职责。那么,读懂教材中的习题可以从哪几方面进行呢?我们把脑风暴时大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进行综合,便形成了一篇很好的经验。
3.一位好教师首先必须过“钻研教材基本功”这一关。能独立作好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为了引起数学教师对“教材钻研”的重视,能全面透彻地理解教材、有效地把握挖掘教材、恰当地处理教材,让教材这一不可多得的教学素材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的好帮手,特举办“钻研教材基本功”的比赛。比赛采取临时抽签,确定分析的内容(1~6年级各册的内容的例题和习题),为选手提供该册教材并让选手有15分钟准备时间,限定在5分钟内述说。选手们需要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①教材给出了什么。②我怎么理解。③准备怎么用。
如果将上面的三方面问题细化,就可以按下面的问题,展示自己的理解。
1.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跳出教材,谈谈你对这段教材内容承载的数学教学任务或者教学目标内容的理解。这些任务和内容往往是《标准》确定的,分解后依托具体的问题情境和素材,有计划有秩序地安排在教材中。你可以据此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基于上述任务,那么这一层面的活动也是促使教师钻研标准,熟悉教材,有效地学习借鉴教师用书中的教学指导的过程。
2.谈一谈教材提供了哪些素材内容?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是欣赏还是发现了不足?以你的眼光去挖掘教材素材的价值,教材选材的出发点、意义和实际作用。如:呈现这幅图(这么几个算法,按照这些步骤,这些层次……)的必要性,突出这一过程有什么价值?
3.在分析了每个细节的同时,能用整体的眼光看教材,提出:我考虑到……(结合学生的……实际),我打算怎么用教材(怎么安排,怎么使用)。如:教材对我的教学启示,这个素材是不是便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接触(接近)数学的本质,走进(进入)数学?你打算如何发挥教材素材的效用?等等。你可以用欣赏的眼光去挖掘教材素材的作用,也可以用质疑、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教材的素材和教材提供的教学思路(或算法、或工具,或……)。如有不足,你打算怎么去避免、完善它?
9.用好新教材, 优化英语教学 篇九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实施后, 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全部改版为译林新版小学英语。新版教材的核心板块是故事板块, 要求通过对话、短文、短剧等,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 发展英语听、说、读、写技能, 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本人通过对英语教学工作的总结, 结合新教材的性质、特点以及小学英语的教学任务, 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英语教学工作, 优化小学英语教学的效果。
一、小学英语教师应当对小学英语教学工作有全面、正确的科学认识
对当前的英语课程的正确科学的认识是开展英语教学工作以及取得优秀教学成果的必要前提。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 将小学生语用能力、拓展交际能力、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教材编写的主要目标。如, 译林版新教材三年级上下册的课本, 能看出新教材中添加了较多的绘画、猜谜、制作卡片、小游戏等孩子们喜爱的活动环节, 这不仅充分关怀了学生的心理需要, 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习, 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在新教材中出现了Bobby和Sam动画人物, 更加贴近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生活, 他们的漫画故事在全文都得以贯穿, 更体现了新教材设置的趣味性。
其次, 我们要充分意识到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英语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译林版新教材在内容设置上更加多元化, 从形式上来看, 有制作、游戏、采访和扮演等, 包括课文学习、趣味操练、趣味阅读、字母学习、语音学习、歌曲演唱、歌谣诵读、复习检测、自我评价等。多元化的教材内容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有更多的选择, 通过寓教于学的方式, 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获得知识, 培养其主动学习和运用英语沟通的能力。
二、小学英语教师应充分熟悉新教材, 结合新教材开展活动
小学英语教师应当根据新教材的编写特点, 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工作。
1.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 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2.抓住教学中的创新亮点、突出培养孩子的综合使用语言的能力。
3.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要以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作为依据。
4.注重英语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真正达到语用的功能。
5.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面向小学英语教育的主体。
6.教学设计层次分明, 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板块设计由易到难, 教学要求由低到高。
在新教材中, 每个单元的板块和结构层次较为清晰, 相互间的关联较为缜密。各教学版块的设计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通过协作、体验、沟通、探索等多样的方法, 运用自身的语言能力完成学习要求。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 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培养是英语教学最重要的教学目标, 听说交际能力的提高势必为读写创造条件, 因此听说交际活动应作为英语教学的突破口, 课堂内听、说训练分为语言能力训练和实际能力提高, 是创新教育的一大目的。
三、突出听、说、读、写教学要求, 优化教学成果
小学英语教育的任务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听、说、读、写是学好英语的基本功。译林版新教材对于语言知识点的新授、巩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 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灵活地处理教材中的各个版块, 领悟教材的设计意图和本意。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教学实践, 我认为新教材的英语听、说、读、写教学具体实施应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勤听。听力训练在英语教学中应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 如何更有效地训练小学生的听力呢?勤听是最有效的训练听力的方式。尽量地减少母语对听力的影响, 同时教师应保证发音准确。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等先进教学器具, 通过原版音像制品的标准发音, 让学生感受到纯正英语的视听氛围, 勤听是学生听力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如, 译林版小学教材3A Unti1 Hello, 课文内容较为简单, 为了让学生的发音标准, 我采用听音辨认, 卡通配音等多种学生喜爱的形式, 既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又达到了让学生多听勤听的效果, 一举多得。
2.敢说。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是我们英语教学迫切需要实现的目标。在我们的课堂中, 有个别学生在英语课堂的“状况外”。“状况外”他们没有融入英语的课堂, 这些学生害怕说, 更害怕说错。因此, 我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 如通过情景对话、戏剧表演、小品、讲故事、采访、相互调查等形式, 说英语的趣味性增加了, 说英语的吸引力增强了, 学生才会体会到说英语的好处和乐趣, 才敢大声说英语。例如, 译林版3B Project 2 主题是“A puppet show”, 以学生制作木偶、同桌简单表演为主。请学生制作自己的小木偶时, 我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根据之前所学的相关句型来介绍自己的木偶, 包括名字、年龄、职业、能力、家庭、自己的穿着等。在此基础上, 创设情境, 两人一组, 自编自导一出情景剧《木偶奇遇记》。学生积极参与, 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 也练就了大胆说英语的能力。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 英语成为他们展示的语言工具。
3.多读。各种各样的小故事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所以他们更倾向于故事性的读物。短小精悍, 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幽默、风趣的故事足以引起小学生阅读兴趣。译林版新教材中有许多生动的小故事, 我们可以小故事为载体, 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 如, 角色扮演, 人物配音, 续写故事, 改编故事等学生乐于参与的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 在3B第一单元的Cartoon time, Bobby摇身一变成了一位老师, 而Sam成了一个不爱动脑筋, 总是喜欢听鹦鹉提示的学生。学生在学习本部分内容的时候, 踊跃地举手到讲台上来扮演老师, 并且能够形象地模仿老师的语气和神态, 到达学习的效果, 同时学生也就自然地明白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既学习了知识, 也自然地渗透了情感目标。
4.适写。语言学习离不开书写能力的训练,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当适当锻炼学生的规范书写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如4A project 1, 复习操练了前四个单元的语言知识后, 让学生写一个自我介绍。如果只是让学生在本子上写完, 教师批改订正, 这样的意义不大。我就结合了本月班级黑板报的“感恩”主题, 提议将自我介绍写在苹果形状的便利贴上, 全班学生共同完成一棵友谊树, 感激朋友, 感谢友谊, 这样既达到规范书写的目的, 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凝聚了班集体的向心力。
四、激励创新思维, 施展情感魅力, 让孩子快乐无比
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 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质量和效果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4A Unit 7 story time的教学, 我首先紧扣文本情景———义卖, 把story time变身为At the charity sale, 出示一些义卖的图片和chant形式的对话, 激发了学生听故事的欲望。切入课文学习后, 我将教材中的四幅图呈现出来, 以四个问题“Who are they?Who is the seller?Who is the buyer?What are they saying?”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展开想象, 根据图片信息进行推测。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 他们理解了图片信息, 他们的回答关注的是语言的意义。
2.注重创新能力培养。译林版新教材中, 课文以多种形式呈现, 有的以对话形式出现, 有的以故事叙事的形式出现。为了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会让孩子们对课文进行二次创造和加工———续写故事或是改编故事, 并将改编的故事以表演等形式进行展示。
例如, 在“At home”中, 他们可以介绍家人, 接待同学, 送茶端点心, 了解待客之道;在“In a classroom”中, 可以介绍同学、朋友, 讨论物品、食物、衣着等, 明晓处事之理;在“On a picnic”中, 学生又可以交流食物、饮料、玩具等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激发表达热情;在“At a New Year’s party”中, 学生可以互相祝福、欢歌笑语, 感受节日的快乐和温馨。这是一次知识的归总、整合、分类、应用的过程, 是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并灵活使用的过程, 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过程。
优化小学英语教学成果是每个小学英语教学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笔者通过对新教材教学的总结, 让课堂教学有活泼新颖的形式, 通过学生自主参与, 在教学活动中感悟、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更要让英语课堂真正成为发展“人”的价值的阵地。
参考文献
10.用好教材文本,指导写话起步 篇十
一、模仿写———抓典型句
一年级语文教材的课文句式简单,学生易于接受,教师可以选出一些句子,让学生先模仿说,再写下来。
例如,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陈毅探母》中有个典型句式:“一边……一边……”,让孩子们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融进这个句式里:“奶奶一边哼着歌,一边做饭。亮亮一边上厕所, 一边看书,这个习惯真不好。月月最喜欢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同样,《蚂蚁和蝈蝈》中“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教师可以提供“(什么时候),(谁)有的( ),有的( ),还有的( )。”的句式让学生口述,教师适时修正。
一年级的模仿写可以从“先……再……”“一边……一边……”“一……就……”“有的……有的……还有的……”等典型句式开始,练写“三素句(谁、在哪儿、干什么)”“四素句(什么时间、谁、在哪儿、干什么”“五素句(什么时间、谁、在哪儿、 干什么、结果怎样)”。先简单后复杂,先口述后记录,循序渐进,做到句句练习到位。
二、后续写———结合课文
一年级的语文课本,童话故事较多,有些故事的结尾意犹未尽,这时就可以引导孩子们展开想象,续写课文。
例如,《蚂蚁和蝈蝈》一文的末尾“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老师可以引导续写:“蝈蝈摸摸自己干瘪的肚子,他想……”“蚂蚁看到无精打采的蝈蝈,他……” 有的孩子写道:“蝈蝈摸摸自己干瘪的肚子,后悔地想,早知道在夏天蚂蚁储存粮食的时候,我也跟着劳动就好了。明年我一定要先储存好冬天所需的食物再玩。”有的孩子写道:“蚂蚁看到无精打采的蝈蝈,连忙送了很多粮食给蝈蝈。蝈蝈和蚂蚁开心地度过了整个冬天。”
结合课文后续写,学生容易找到话题,写起来也言之有物,但要说明的是:在学生说每一句话、写每一句话时,应提高学生的“完整”意识,不写残缺的句子。
三、看图写———指导顺序
看图写话首先要从指导孩子看图做起,既可以从上往下, 也可以从左往右;既可以由远到近,还可以从中间到四周,让孩子总体了解: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有谁?接着局部观察,找出“故事情节”,图上的人物在做什么事情?是怎么做的呢?
例如,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3”的插图,就可以指导孩子们先按照一定的顺序看图,大致了解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因为图中的画面是静止的,我们应在引导孩子观察的同时,通过提问让孩子发挥想象力,让画面变得生动起来。如,两个小朋友在画画。教师可以问“:小女孩可能在用什么颜色的蜡笔画些什么?小男孩在干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他们开心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孩子们就会通过假想画面中人物的动作、 语言、神态,想象场景,让整个画面变得生动起来。
孩子的想象力充满了他这个年龄段特有的童趣,教师不能凭自己的“经验”和“常规”来纠正孩子,否则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四、迁移写———发挥想象
在写话训练中,要多多创造机会,让孩子们描绘心中的世界。
例如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春到梅花山》,文章动静结合,写出了梅花的美和游人的多。在阅读教学后可以引导孩子们想象春天还会到哪些地方,然后写出《春到我们的校园》《春到樱花林》等。虽然孩子们没有教材上写得那么生动,但一样富有童趣:“春姑娘来了,给学校大花坛里的花儿带来了五彩的衣裳。桃花穿上了粉红的裙子,梨花披上了白色的外衣…… 花儿的形状也不相同,有的像火,有的像星,有的像喇叭,还有的像鸡冠……这么多漂亮的花儿,引来了蜜蜂,引来了蝴蝶, 它们绕着花儿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我们可喜欢到学校的花坛边去走走啦!”找准切入口,迁移写也可以写出新意、写出精彩!
11.用好教材资源 提高复习效率 篇十一
一、整合教材,设置“题组”,提高复习效率
整合教材中基本概念、法则、性质、公理、定理的内涵、外延,解答问题时常用的一些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教材中的例题、习题。以教材中典型的例题、习题为“母题”,结合考点、课标和现实问题需求,通过类比、加工改造、加强条件或减弱条件、延伸或扩展而改编成新颖、富有新意的题目让学生练习。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举一反三,升華教材功能。
二、分析考题,联系教材,引导使用好教材
多年来,一些教师在中考前的总复习中抛开课本,运用大量的复习资料进行训练,试图通过多做,反复做来完成“覆盖”中考试题的工作,使学生在“题海”中钻来钻去,结果是极大地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减轻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有许多中考题是植根于现行教材,在课本中寻找命题的生长点;有的是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定理的证明作为中考题;有的是将教材中的题目略加修改、变形后作为中考题目;还有的是将教材中的题目合理拼凑、组合作为中考题,而一些压轴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申、变形或组合。我认为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因为课本中的例题与习题,都是通过筛选的题目的精华,在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中具有示范性和启发性。它们的解题方法和结论本身都具有广泛迁移的可能。如果说偶然从教材中找1~2道题作为中考试题可视为猎奇,不足为道的话,那么连续多年的中考数学试题每年都有许多题目来源于教材,命题者的良苦用心已再清楚不过了。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教材,针对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内容和方法,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的落实上,我们应联系课本典型例题的研究,深入分析中考数学试题,从中查找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做对于引导学生用好、用活教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教材中的习题及例题与近年来中考题的相关性的分析与比对,可以引导学生注重结合课本进行复习,从而能引导学生使用好教材,提高复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三、依托教材,归纳数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题不仅紧扣教材,而且还十分讲究数学思想和方法。这类问题,一般较灵活,技巧性较强,解法也多样。这就要求考生找出最佳解法,以达到准确和争取时间的目的。因此,总复习中数学思想方法的专题复习就显得特别重要。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化归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运动变化、数学建模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各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具体的数学内容之中,缺乏对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在中考前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要依托教材有意识地、恰当地讲解和归纳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考生在中考中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数学试题千变万化,但核心知识万变不离其宗。教材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具体化,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从教材中典型的例题、习题入手,挖掘其内涵,进行必要的、科学的引申,由浅入深、逐层递进设计递进式问题,转变教师的“多讲”为学生的“多想”。不但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通过联想、类比等数学思维能力,让相关、相似知识的规律性内化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从而使学生掌握“通性通法”,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引申、挖掘其蕴涵的深层潜力,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同法”,融会贯通,这样学生才会得心应手,达到“解一题,带一串,通一类”的理想境界,才能有效地提高复习效率。
12.把握学情用好教材关键在学科 篇十二
学情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对学情的把握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证。教师在美术教学设计中要做到三个关注。首先,要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认知程度。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学生已有的美术知识技能基础做到了如指掌,才能使学习活动顺利开展。其次,要关注学生的审美需求。学生的审美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知识的积累呈动态性发展。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对美术工具材料感兴趣,希望探索各种绘画形式,表现自己喜欢的事物,在玩的过程中发展想象力。教师要加强人文引导,鼓励学生想象,降低美术技能要求并将其作隐性处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中年级学生则开始关注生活中美的细节,运用各种媒材尝试表达;小学高年级学生大大拓展了美术表达的形式,除了绘画,还对手工、泥工等多种艺术表现方法感兴趣,教师可使其在现实生活中拓展审美视野,适当提高美术技能表达的魅力,迎合学生的审美需求。而初、高中学生的审美逐步追求与时代同步,动漫、服饰、建筑、时尚和经典艺术的欣赏成为主流。再次,要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个性发展,为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表现出的个性创意和潜能搭建表达与交流的平台。在美术学习中,各学段的学生学情是有规律可循但又是呈动态性变化的。积累经验和随时在与学生互动中调查总结是把握学情的途径。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载体。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深度解读教材,根据学情二度开发教材。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是美术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要正确使用教材,关键在于对教材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而要做到这些则最终取决于执教者的学科素养。
我曾经观摩过基地学员上的一堂小学二年级“走进大师”单元中题为《用旋转的线作画》的公开课。执教教师教态亲和、语言生动,教学过程十分清晰流畅,作业效果也不错:学生用旋转的短线临摹了后期印象派大师梵·高的“星月夜”,色彩鲜丽且很有动感。课后评议时,几乎所有的同行都十分赞赏。但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为什么梵·高与其他画家不同,要用旋转的线作画,画面总是追求一种动感”,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回答?有的教师说:“这就是梵·高的艺术特点。”有的教师说:“画家精神有些不正常,容易激动。”其实这些回答或是等于没有回答,或是肤浅。我推荐大家去读一读梵·高的绘画日记:这位视绘画艺术为生命的大师在写生时总是把写生对象看成是有生命的,写生就是画家与写生物之间的心灵对话,旋转的短线并不是画家刻意的做作,而是画家内心情感的流露。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大师的这种绘画情怀,“用旋转的线作画”也将会成为学生表达情感的自觉行为了。那么,学生就可以从大师的艺术表达形式进入到大师的心灵,即可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走进大师”。后来,执教教师细读了梵·高的绘画日记,对教材进行了深度开发,重新设计了教案,突出了梵·高将生命融入艺术的精神,使学生深受感动,认为也要像大师那样把写生作为与写生对象进行心灵交流的过程。随后,教师在校园场景写生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意和想象,使其主动积极地运用有动感的线条进行表现,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个案例,基地学员深有体会地说:“透过教材,挖掘教学内容更为深刻的内涵是一个好老师必须具备的教学品质。”要把握学情,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是教师学科素养的自觉修炼。
13.用好教材中的彩图 篇十三
一、用好教材,促使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以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于阅读种种的书,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课外更多阅读的桥梁。
在教学中笔者引领学生围绕主题,深入到故事的情境中,与主人公对话,与作者交流,获得许多真切的感悟。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七律· 长征》《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大江保卫战》以及练习6中的《四渡赤水出奇兵》和《清平乐· 六盘山》时,笔者先提炼出本单元的主题——歌颂我国革命军人的“大无畏”精神。笔者除了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中,感受我国革命军人们的“大无畏”举动,同时引导学生就“大无畏”这一主题进行延伸。基于学生的学情,小学阶段接触革命题材的诗歌较少,笔者便为学生扩充了一系列革命题材的诗歌,并为学生上了一节阅读指导课。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着搭建“桥梁”的作用,在学生与书籍间搭起一座无形的桥,让学生有兴趣、有方向地进行阅读。这样的课内外相结合的主题性阅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质量,使课内外的阅读能够相辅相成,互相服务。
二、开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原生性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展活动便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笔者结合平时的语文教学的内容,在班级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阅读活动,让学生沉浸在其中,尽情享受读书给成长带来的快乐。
(一)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
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引导学生围绕课本中的某一主题,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和感悟记录下来,然后在班级中组织读书交流会,和大家共同交流这一阶段读过的好书,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针对所学课文主题进行阅读,将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在学完《海伦·凯勒》后,全班一起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撰写读后感在全班进行交流。
(二)定期制作读书小报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课内课外阅读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制作读书小报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小报的内容包括美文欣赏、名言警句、读后感等,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排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每月制作一张,然后进行评比。针对课文主题开展全班性的阅读活动,将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感受阅读喜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学会了略读、精读等一些阅读方法,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三、重视指导,丰富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式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方面,同时能净化心灵,提高素养;课外阅读是生命个体的发展,是生命内在的需求,是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一)学生自主阅读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创设民主、平等、对话的阅读氛围,引领学生自悟、体验,相互交流,指导并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以纠正知识灌输和理性分析式的语言阅读教学的缺损。注重学生学习效果,并让学生从写读后感、读书笔记的活动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和搜集整理阅读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二)师生合作共读
要通过阅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措施。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引领作用,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做一个忠实的读者,与学生一起围绕书中的问题展开交流探讨,既交流阅读的感受,又交流各人的读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撰写读书体会,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在共读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感受,一起成长。
(三)亲子共读分享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家庭的影响举足轻重,因此,我们提倡亲子阅读,让阅读真正走近孩子,走近父母,并渗透到他们的心灵。向家长发出阅读倡议,为家长推荐学生喜爱的课外阅读书目。同时,班级构建读书交流的平台,利用班队会,邀请家长进课堂,开展“亲子阅读交流活动”。家长、孩子共谈家庭阅读的做法,交流学习的感受,共抒读书心得,在彼此的交流中分享读书的乐趣,增强阅读的兴趣,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四、重视积累,促进学生写作技能同步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一个人阅读量的大小决定着他的写作水平。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以大量阅读为前提,勤写勤练,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写作水平的提高。为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以课文主题为主线进行纵横向阅读,而且在阅读的基础上也非常重视学生写作的训练。笔者在班内提倡学生们准备一个专门练习写作的笔记本,每次读完书后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为了调动学生写感受的积极性,对字数不作要求,少则几句话,多则上百字,只要学生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在班上,还定期进行交流。
有效开展主题性阅读,激发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课外能自主有计划进行阅读,使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起来,为语文实践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使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厚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用好教材中的彩图】推荐阅读:
活用教材中的生活资源07-22
浅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的插图及其运用06-22
浅析仁爱版教材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08-28
图式理论在高一英语新教材阅读课中的运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11-04
教材研读06-08
鲸教材分析06-25
大学教材评价07-06
腰鼓教材07-15
数学教材试题07-17
安全教材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