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地球说课教案

2024-09-21

宇宙中的地球说课教案(共11篇)(共11篇)

1.宇宙中的地球说课教案 篇一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归纳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阅读“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比”图,归纳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从的结构特征。从上述过程中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地球上为什么有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教学难点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学方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自身因素分析无法得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的环境来分析。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引入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的主题,进而以谈天说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导学、自主探讨、讨论交流]

先根据同学们过去的观察体验,交流对天体和宇宙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天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P2图1.1,除认识到要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天体外,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组成,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紧扣谈天说地的话题,提出“说地”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如何确定地球的位置?地球是一颗怎样的星球?地球上为何有生命物质存在?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探究指导]

(引导启发)认识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助于全面认识地球上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并找出这些现象形成的客观的、正确的原因。宇宙虽然无边无际,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但是有规律可循的。搞清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和描述地球所处的位置。读图指导)图1.2体现了宇宙是按一定层次和结构组成的有序的物质世界。四幅小图分别代表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逐层展示了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

(方法步骤)

1.利用天体系统层次图找出地球的位置;

2.将(P3)图1.2转换为(P4)图1.3,或自行设计天体系统层次图,以多种方式表示地球的位置;

3.用文字(或语言)描述不同宇宙空间尺度中地球所处的位置。描述层次要清晰。如:可按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的空间尺度顺序描述。也可用自己擅长的其他方式表达。

[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学习,并将自己的见解和设计的图表整理出来。

[交流点评]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用多种形式交流、展示自己的见解,但都需注重科学性,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修正错误、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我们在缅怀曾为人类天文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甚至献身的天文学家的同时,也肩负着继往开来,不断探索的使命。

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探究引导]

地球到底是一颗怎样的天体?人类对这一问题的了解,主要来自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和研究成果。聚焦太阳系,分析一组图表信息,了解太阳系“家族”中的成员,特别是各大行星的基本特点,可以透析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自学、讨论、点评]

1.认识地球作为行星的普通性

(学生围绕活动要求,先自学,再分组讨论)

第一步,读P4“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成员、九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排列,从中认识地球。要求运用图表信息说明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第二步,分析P4表中各要素的相关数据,运用基本的数理知识比较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即公转方向、轨道平面夹角、公转轨道形状)和结构特征(体积和质量等),进一步认识地球。

(点评指导)点评侧重运用数理知识解读图表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如,观察太阳系模式图中九大行星公转方向的箭头,得出同向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倾角大多小于4°,得出共面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大多接近0,得出近圆性。根据这些共同特征证明地球并不例外;再从结构特征,如质量和体积等方面比较各大行星,特别是类地行星,得出地球也无特殊之处的结论。最后,以上述探讨的两方面结果来证明地球具有行星的一般特征,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特殊行星

为何又说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整个宇宙中只发现在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只提出,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地球行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特点的认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导学]

用人类对火星生命的探测,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生存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再比较火星与地球的自然条件,引导学生探讨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地理观念。

[自学整理、交流点评]

第一步:读图表分析。再次阅读P4图表信息,从日地距离、体积和质量等方面自主推理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第二步:阅读、理解教材。即阅读P6信息,理解地球内部物质变化与液态水形成的关系,整理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步:讨论交流评议。在自主分析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点评侧重分析探讨的角度(即从地球的特殊性──是否具备生命物质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分析,而不是作为普通行星的一般特征角度)、多学科知识的运用(注意运用中是否存在科学性错误)、利用图表信息的能力(利用图表信息进行分析)、描述能力(即条理性和科学性);采用集体评议与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式。

[活动]

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指导探究)除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有存在生命的可能?如何探寻类似地球的星球?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以小组P.7活动形式提出设想,说明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最后全班交流。

说明:这里所谓的“方向”,并不是“方位”,而是外星人可能存在的地方。要分析这个问题,需要根据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加以判断。活动只是给出了一种思考的线索,同学们的思考要力争富有创意,敢于“异想天开”。

[拓展]

第一步,课堂围绕课本提供的思考线索讨论;再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

第二步,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查阅杂志、资料。根据条件许可,参加校天文馆的相关活动或利用相关网站了解更多的信息,采用网上讨论、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深入探究。

2.宇宙中的地球不同版本对比分析 篇二

一、课标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二、呈现方式不同

1.以不同的角度切入,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中图版以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表面平均温度来比较分析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人教版先介绍了主要天体然后以文字结合图的形式介绍地球的宇宙环境,鲁教版以人类信息图吸引学生了解地球,湘教版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包括了解历史、计算距离等活动来说明地球的环境。

2.对课标的呈现方式不一样。 中图版和鲁教版以宇宙——太阳——地球的顺序依次介绍了天体系统,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自身条件来解释地球的普通与不同。人教版和湘教版先介绍了主要的天体系统,然后分析比较地球的宇宙环境,再描述地球的自身条件从而解释地球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

3.对重点的呈现角度方式不一样。人教版归纳出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自身的有利条件的四点,然后在一点进行论据解释。湘教版简单的說明了地球有生命的基本条件然后以阅读、活动的形式利用图表进行探索。中图版的呈现方式比较笼统,没有明显的分层次,但对于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有很大帮助。鲁教版与人教版相似,相比之下人教版形式更为严谨,而鲁教版则增添了图表分析。

三、共性

1、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要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必须描述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四个版本教材均采用用图表的形式先后介绍了天体系统以及天体系统的相关数据进而说明地球的宇宙环境,明确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对地球自身条件带来的影响,然后总结出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谈天是为了说地”,具体来说,就是要确定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在四个版本的教科书中都有从地月系到总星系的天体系统图,进行逻辑上的从种概念到属概念,在哲学层面上,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和提升。

3.高中地理教案:地球的宇宙环境 篇三

宇宙中的地球

●网络体系总览

●考点目标定位

1.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太阳和太阳系,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宇宙探测的现状、意义和宇宙环境保护。4.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5.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6.太阳光照图的判读,时区、区时的计算。

7.运用本单元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如房地产建设中前后楼距的计算,太阳能的安装等)。

第一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

●知识梳理

一、宇宙中的地球

1.普通性:质量、体积、平均密度、运动特征有自己的特点,但并不特殊,特别与其他类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有很大的相似性。

2.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行星际空间);②地球自身的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体积和质量适中,原始大洋形成,即具备温度、大气、水等条件)。

二、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太阳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其方程式为4H2.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2)太阳辐射能是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的能量来源,工业生产大量使用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也都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高温高压He+能量。

思考讨论 四川盆地位于我国较低纬度地区,为何西部太阳辐射总量最少?

提示: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量大,阴天、雨雾天较多。

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指太阳大气的变化,其主要类型有光球层——黑子(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色球层——耀斑(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2.对地球的影响

(1)影响气候: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活动周期相关性非常明显。

(2)影响地球电离层:太阳耀斑爆发时产生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引起电离层扰动,从而导致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

(3)影响地球磁场: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4)产生极光现象:太阳活动产生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与极区高层大气相碰撞产生各种颜色的光带或光弧。

思考讨论

地球上极光为什么只出现在极地和高纬度地区?

提示:太阳抛出的带电粒子流被地球磁场捕获后,向地球磁场最强的高纬度地区运动。●疑难突破

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尤其是高级智慧生物主要得益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身的物质条件。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条件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地球在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生命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一直没有中断。

(2)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九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而且绕日公转轨道平面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

(1)日地距离适中。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条件,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也保证了地球上液态水的存在。为生物生存创造了条件。

(2)地球自转周期适当。地球自转的周期不太长,昼夜交替的周期只有24小时,使白天增温不至于过高,夜晚降温不至于过低,保证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发展。

(3)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使大气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原始大气层,并逐渐演化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4)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促进了海洋的形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如火山爆发,加速了水汽从内部逸出的过程,水汽经过降温、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处,形成原始的大洋。地球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

●典例剖析

【例题】(2004年广东,10~12)2004年3月22日到4月3日期间,可以看到多年一遇的“五星连珠”天象奇现。其中水星是最难一见的行星,观察者每天只有在日落之后的1小时内才可能看到它。在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中心点为极地。据此回答(1)~(3)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可能看到“五星连珠”现象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在新疆的吐鲁番(约89°E)观看“五星连珠”现象,应该选择的时间段(北京时间)是 A.18时10分至19时

C.20时10分至21时

B.16时10分至17时 D.21时10分至22时

(3)“五星连珠”中,除了水星外,另外四颗星是 A.金星、木星、土星、天狼星

C.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B.金星、火星、木星、海王星 D.金星、火星、土星、木星

命题意图:本组题结合今年的天象奇观“五星连珠”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提取信息的能力,立意较好。

易错分析:此题关键是能够从文字材料和图中提取有效信息。首先是日期,为北半球春分过后,结合图像可知,图示为以北极为中心的投影图。如果对此掌握不好,则无法答题。

解题思路:第(1)题,具体考查晨昏线的判读。背景材料中给出的关键信息是“五星连珠”现象只有在每天日落之后的1小时内才可能看到,该问题就转化为哪个点距日落时间昏线最接近。结合下图所作辅助线(虚线)不难看出:①④两点地方时距日出或日落的时间都是1.5小时左右,可以排除A、D两项。②③两点中,②距晨昏线最近,最符合“日落后1小时内”这一条件。

第(2)题,具体考查地方时的计算,只要注意背景材料中的“日落后1小时之内”这个关键信息,就不难判断时间段。首先明确北京比吐鲁番地方时早2小时4分:(120°-89°)÷15。假设春分日在吐鲁番观看“五星连珠”现象,那么应选择的时间段为地方时18时至19时(春分时,18时日落),然后计算出北京时间应为20时4分至21时4分,考虑到观察该现象是在春分日之后,所以选择的时间段应适当向后推迟,只有C选项最符合条件。

第(3)题,考查学生对天文时事的了解,具有较强的新闻性,同时考查了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空间排列。

4.宇宙中的地球学案 篇四

内容:宇宙中的地球

主备:易萍萍 课时:1 编号:1 情景设置

2004年,美国宇航局发射的“水手”、“勇气”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成功登陆。环火星轨道运行的欧洲“火星快车”首次发现火星南极存在水冰,随后“机遇”号火星探测器又在火星表面发现曾经有水的线索。根据以上条件,你觉得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呢?谈谈你自己的看法和依据。学习任务

一、读教材“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内容,完成:

1、看图认识星云、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等不同的天体类型,思考天体有些什么特征? 分析流星体、流星、陨石的发展过程,判断它们是否为天体?航天器、飞机、人造卫星呢?

2、按从低到高的级别,默写出天体系统的层次。分析总星系和宇宙的差别。

3、若你在地球上用仪器向月球和太阳发射激光,各自需要多长时间收到返回信号?(注:光速=30 0000Km/s)

二、读教材“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内容,完成:

4、简画出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位置,标出小行星带。归纳行星绕日公转的特征?

5、读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比和体积比图,比较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完成教材第6页的填空。

三、读教材“存在生命的行星”内容,完成

6、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和自身条件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自主检测

(一)必做题

1.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

A.太阳 B.比邻星 C.金星 D.月球

2、下列可称为自然天体的是()

A.天上彩虹 B.乌云和闪电 C.织女星和牛郎星 D、太阳系

3、下列属于人造天体的是()

A、飞机 B、漂浮的热气球 C、发射架上的火箭 D、轨道上的气象卫星

4、地球的特殊性是指()

A、有一个较稳定的宇宙玩境 B、日地距离适中 C、地球体积和质量与其他行星没有太大的区别 D、地球上有生命

5、有关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正确叙述是()

A.太阳是银河系的主体部分 B.天体之间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C.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不是天体

D.目前已知天体系统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总星系—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

6、地球上具有适宜生命存在的温度条件的原因是()

A、日地距离恰如其分 B、卫星个数适当

C、地壳运动的缓慢性和稳定性 D、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当

7、将下列事物的代号,根据其内在因果联系,填入下面的方框中。

A.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B.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 C.太阳状态稳定 D.液态水 E.运行轨道安全 F.体积和质量适中 G.适宜的温度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不太大 H.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8、简答:水星上没有生命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可从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条件进行思考)

(二)选做题

1.、关于宇宙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是宇宙的中心B.银河系和总星系合起来,就是目前我们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 C.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D.宇宙的范围估计其半径约为150~200亿光年

2、下列概念的从属关系中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是()

A.太阳一地球一月球 B.宇宙一银河系一河外星系 C.太阳系一木星一冥王星 D.太阳系一地月系一月球

3、晴朗的夜晚,我们用肉眼观察下列各种天体的感觉,叙述正确的是()

①星光闪烁的恒星 ②在星空中有明显移动的行星 ③一闪即逝的彗星 ④轮廓模糊的流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宇宙中的地球的教学设计 篇五

教材分析

在地球上,我们仰望天空,可以看到太阳、月亮以及各式各样的星星,包括闪烁的恒星、明亮的行星和轮廓模糊的星云。有时候,还可以看到划破夜空的流星和拖着长尾的彗星。若用天文望远镜和其它空间探测手段,可以观察到更多的恒星和星云、环绕行星公转的卫星,以及存在于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星际物质。星云、恒星、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和星际物质等,都是宇宙间物质和存在的形式,通称天体。地球就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地球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宇宙之中,它与其他天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筑成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的天体学说。

本节教材侧重对地月系和月球、太阳系和太阳的概况和银河系与宇宙总星系的简单介绍,使学生能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并清楚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本节教材内容不多、文字浅显,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宇宙观,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挂图、幻灯、投影、录像等直观教具,进行直观教学。

2、运用读(学生读课本、读图)、讲(教师启发式提问、板书板画、讲述讲解)、练(学生讨论发言、随堂练习)等精粗结合的三环教学法。

2、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了解月球、太阳的概况。

(二)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热爱科学的情操。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1.教学的重点:月球、地月系、太阳、太阳系的概念。

2.教学的难点:月球的运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系的成员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1.地月运动和太阳运动的挂图、投影片或教学录像。

2.月球考察的照片。

四、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白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夜间看到明媚的月亮和满天的星斗。宇宙间奥秘有多少呢?地球其实也是宇宙中的一员,今天,航天科学的发展,人类已经能够登上月球了,宇航员站在月球上看地球,地球就在天空之中。地球、月球、太阳和星星都是宇宙“大家庭”中的一员,每一位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都有自己的“家长”和“兄弟姐妹”。月球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形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月球与地球的关系,太阳系的成员及太阳对地球的意义。

(一)地月系和月球

1.地月系:地球与月球的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由于月球距地球比其他星球距地球要近得多,所以在地球上看月球就显得又大又亮。

2.月球:

(1)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1/49,质量约为地球的1/81。

(2)月球上没有空气、水和生命。昼夜温差大,白天太阳能直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0C,夜晚温度降低到-1830C。

(3)月面形态:多环形山-坑,(指导学生读课本图5-23月面景观),月面较暗部分为平坦地域,月面较亮部分为起伏的山地。

(4)月球自身不发光,“明月”是太阳光反射的缘故。

(5)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不过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它的公转周期相同,都是27.3217日,这样的自转叫同步自转,所以,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面只有半个月面,也就是说,月球在运动中总是一面向着地球。(指导学生读课本图5-22地月系图)

(6)1969年7月,原苏联宇宙员(加加林)首次登上了月球。1979年12月5日,联合国通过协定,宣布月球及其自然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二)太阳系和太阳

1.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2.九大行星:按照同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5-25太阳系模式图)

3.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地球的体积约等于太阳体积的1/1300000。质量约等于太阳质量的1/330000。

4.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表面温度为55000C,上面经常出现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黑子,黑子是太阳表面温度较低的区域。黑子活动周期约为。

5.太阳给了地球光和热,由于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液态的水和适于生物呼吸的空气,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物生存的天体。

五、板书设计

(一)地月系和月球

( 1)地球与月球的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

1.地月系     (2)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3)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

(1)体积约为地球的1/49,质量约为地球的1/81。

(2)月球上没有空气、水和生命,昼夜温差大。

(3)月面多环形山。

2.月球 (4)自身不发光,是太阳光反射的缘故。

(5)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同步自转。

(6)1969年7月,宇宙员首次登上了月球。

(7)月球及其自然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1.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2.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二)太阳系和太阳   3.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

4.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

5.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物生存的天体。

六、习题和解析

1.随堂练习

(1)月球围绕地球旋转。是地球唯一的天然      ,地球和月球构成       ,是宇宙中最小的天体系统,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        。

(2)月球自己不能     。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皓月当空,明月的亮是由于它         的缘故月球上既没有      也没有         ,是一个静寂荒凉的世界。

(3)太阳是个炽热的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       的区域。由于地球表面有        、         和            ,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唯一有生物生存的天体。

(4)下列有关月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月球是太阳唯一的卫星

(B)月球质量约为地球的1/2

(C)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

(D)球表面昼夜温差不大

(5)离地球最近的天体(除流星外)是        (  )

(A)太阳   (B)月亮   (C)金星   (D)火星

2.课后作业

(6)下列星球之中不属于太阳系的是          (  )

(A)太阳      (B)行星及其卫星

(C)小行星    (D)恒星

(7)太阳系中唯一有生物生存的天体是           (  )

(A)太阳   (B)金星   (C)地球   (D)火星

(8)下列有关太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日地距离为1.5亿千米

(B)地球的质量约等于太阳的1/33

(C)太阳表面温度高达10000C

(D)地球的体积约等于太阳体积的1/13

(9)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距地球最近的两颗行星是(  )

(A)水星、金星      (B)金星、火星

(C)火星、木星      (D)木星、土星

(10)月球实际上比太阳小得多,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月球与太阳大小相差不大?

3.参考答案:

(1)卫星 地月系 太阳  (2)发光 反射太阳光 水 空气(3)气体球 温度较低 适宜的温度 液态的水 适于生物呼吸的空气  (4)(C)  (5)(B)  (6)(D)   (7)(C)  (8)(A)  (9)(B)  (10)因为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比月球与地球的距离要远得多,尽管太阳比月球大得多,地球上的人们仍然会觉得两者差不多大小。

4.简要分析:

(1)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2)夜晚的月光不是很亮吗?其实,它“借”的是太阳的光,月光是一种反射光。这种光照射下,人们既不感到温,更不感到热,就是这个缘故。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登上地球,也一定会看到地球是“发光”的。据探测,月球上既没有水。也没有空气,因此更没有生物存在,是一个静寂荒凉的世界。

(3)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表面温度为55000C,上面经常出现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黑子,黑子是太阳表面温度较低的区域。黑子活动周期约为11年。太阳给了地球光和热,由于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液态的水和适于生物呼吸的空气,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物生存的天体。

(4)月球上没有空气、水和生命。昼夜温差大,白天太阳能直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0C,夜晚温度降低到-1830C。

(5)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由于月球距地球比其他星球距地球要近得多,所以在地球上看月球就显得又大又亮。

(6)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一颗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7)太阳给了地球光和热,由于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液态的水和适于生物呼吸的空气,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物生存的天体。

(8)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地球的体积约等于太阳体积的1/1300000。质量约等于太阳质量的1/330000。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表面温度为55000C。

(9)按照同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距地球最近的两颗行星是金星和火星。

(10)人们观察一个物体的大小,除了物体自身的大小以外,还与物体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有密切的关系。物体距观察者越近,它在观察者眼中的视角就越大,观察者就会产生物体较大的错觉,反之则觉得小。虽然太阳的直径比月球直径大400倍,但日地距离也比月地距离大约近400倍,两者所造成的视角大小差异基本可以抵消,地球上的人们所看到的太阳与月球的视觉大小就十分接近(太阳视角平均值是32/,月球视角平均值是31/6//),大家就觉得两者的大小差不多了。

七、参考资料

太阳活动  太阳上各种变化情况。包括光球上的黑子和光斑,色球上的耀斑和日珥以及日冕形状的变化等。有高潮和低潮之别;前者为忧动太阳,后者为宁静太阳。扰动太阳的主要标志是耀斑的频繁出现,而耀斑的出现又同黑子和黑子群的出现有关。有明显的周期性,其平均周期为11年。

―摘自《地理学词典》

(曹省之)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银河系、宇宙和总星系的概况。

2.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

(二)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物质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的重点:银河系和宇宙总星系的概况。

2.教学的难点:宇宙不同等级的天体系统。

三、教学准备

银河系、河外星系的挂图、投影片、幻灯片或教学录像

四、教学过程()

引言: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月球和地球构成地月系,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是地球,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地球和其它行星等都围绕太阳公转,它们和太阳构成比地月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即太阳系。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其实,在整个宇宙中,有无限多的运动着的物质存在于无边无际的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之中。我们在夏天的夜晚,可以看到天空中有一条白茫茫的光带,好像一条流过天空的大河。我国古代称它为“银河”或“天河”,其实,它不是一条大河,而是由无数多的天体组成的星系。太阳系在更高一级天体系统中是极微小的部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银河系、宇宙和总星系。

(三)银河系

1.银河系:是由多亿颗像太阳那样的恒星和其他天体所组成的恒星集团。

2.银河系的恒星都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旋转,太阳系以每秒250千米的速度环绕着银河系中心旋转,大约需要2.5亿年旋转一圈。

3.太阳在银河系中只是一颗微不足道的普通恒星。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5-26银河系图,查找太阳在银河系的位置。

(四)宇宙和总星系

宇宙中的天体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自然天体,包括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星云、流星及行星际物质等;另一类是人造天体,如人造成地球卫星、航空飞机、宇宙飞船、空中实验室等。

1.河外星系:天文学家把已经观测到的10亿个同银河系类似的天体系统统称河外星系,简称星系。

2.总星系:天文学上把银河系和现在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合起来叫做总星系。

3.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是银河系里太阳系中的一个普通的天体。

4.总星系是目前人们所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至于宇宙有多大?总星系之外是什么?是否只有地球上有智慧生命?人们正在探索。

(五)阅读材料

人造卫星

1.人们用火箭等运载工具发射到高空,并沿一定的轨道绕地球运转的人造天体叫人造卫星。

2.分类:按用途分地球资源卫星、气象卫星、通讯卫星和军事卫星等。

3.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4.1990年4月7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用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为国外用户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通讯卫星,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已走向世界。

钱学森

世界著名的火箭专家,空气动力学家。浙江杭州人。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我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五、板书设计

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球

地月系

太阳系

6.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说课教案 篇六

执教者:青岗片区

蒲长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态变化》这一章在物理教学中属于相对独立的一章,作为新知识的学习,本章的知识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直观、简单常见,学生感性认识非常多,学习难度应该不很大。第一小节《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的学习我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就是以水为代表的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及规律,能认识一些水循环,有节约用水的意识。第二课时是补充学习温度的相关知识和温度计的使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水的三种物态。

②、了解水的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③、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④、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

①、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②、通过观察图片、实验探究、查询资料,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知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妙斧神工。②、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3、难点和重点

根据新修订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1)、重点:设计学生参与的水的三态变化的模拟情境。(2)、难点: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二、选用的教具及准备

1、选择教具依据

科学的使用教学用具及设备,可以提高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2、教具准备:

烧杯、细沙、水、盘子、冰块、碘、酒精灯、玻璃板等。

三、教材处理

水的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几种物态变化的学习,宜先提出问题及研究方法,通过学生猜想,对照演示实验的观察,观察和思考相结合,使学生思维清晰、准确,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遵循认识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①、实验探究法;②、以实验、情景、问题为线索的启发式教学。

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2、学法

以观察、操作、思考、讨论、归类、对比等方法学习知识。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水的各种物态变化,应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一)、新课引入:

请两位同学播报“天气预报”

1、受较强冷空气影响,今天白天到夜间,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大部、山东半岛北部等地有小到中雪或阵雪,其中,吉林东北部、黑龙江中东部等地有大雪。

2、江西省气象台天气预报:全省天气:今天晚上到明天全省晴天多云,明天早晨局部有雾。

①、从刚才两位同学播报的天气预报中,我们发现有哪些自然现象?——雪、雾。②、我们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其它自然现象吗?„„„„

③、这些奇妙的自然现象都和一种非常熟悉的物质有关:水,我们通过第二章的学习知道水和其它所有物质一样有三种形态(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那么刚才的自然现象分别是水的什么形态呢?

在分析“雾”的时候,学生可能认为它是气态,注意强调:“白雾”是小水珠或小水滴(液态),而不是水蒸气(气态),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我们根本看不见。

④、过度:水的三种形态是不断变化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标题: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设计理念】:有关天气预报的广播电视节目,学生很熟悉,让他们参与扮演天气播报员,极大的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以迅速投入教学中。

(二)、新知教学:

我们先来做一个制造云雾和雨的实验:(要求学生注意按老师的要求观察并记录现象)A、介绍实验前水在什么地方?烧杯是什么样的?盘子底部是什么样的? B、重点观察烧杯壁、烧杯中、盘子底部的现象有什么变化?

C、烧杯壁、烧杯中、盘子底部形成的东西分别和什么自然现象相似?

1、[师演示实验]:书P91 5-2-1在一只大烧杯里铺一层包含水分的湿沙,杯口盖一只盘子,在盘子里放些冰块。给烧杯加热,观察烧杯中出现的各种现象。

【设计理念】:本实验是制作云和雨,其实就是水的汽化和液化,让学生带着问题边思考边观察实验现象,为得出实验结论提供有效辅助。

2、分析实验现象,烧杯壁——水珠(液态)——露的形成 烧杯中——白气(液态)——雾、云的形成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P90图5-1-3和相关的文字——云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盘子底部——水滴(液态)——雨的形成

3、理解过程中的物态变化:

水 —— 水蒸气 ——水 液态 气态 液态

引出概念——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1)、水(液态)蒸发变成了水蒸气(气态)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介绍:实验中水变成水蒸气的方式是汽化的一种方式——蒸发,另一种方式是沸腾。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汽化现象?

湿衣服变干、洒在地上的水不见了„„„„„„

(2)、水蒸气(气态)变成了水(液态)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液化现象? 雨 露的形成„„„„„„

[互动实验——体验液化]:用嘴巴对玻璃板哈气,观察现象,玻璃板上的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呼出的水蒸气液化而成)

4、水和冰之间的物态变化

引导观察刚才实验中盘子里的冰块:发生了什么变化——部分冰块熔化成了水

思考:(1)刚才的实验现象中固态的冰变成了液态的水,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

冰 —— 水 ——冰

固态 液态 固态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熔化现象?

积雪变成了水„„„„„„

(2)同学们知道刚才实验用的冰,还有我们爱吃的冰糕是怎样形成的吗?(用水通过制冷形成的)。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凝固现象? 铁水做成了配件„„„„„„

5、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物态变化

思考:我们刚才研究了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各种物态变化,那么,固态和气态之间能否直接相互转化呢?它们又是什么物态变化?

(1)、师演示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在烧杯中放入少量固态碘,在烧杯口盖一块玻璃板,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固态的碘变成了紫色的“烟”,玻璃板下部附着了很多碘的固态晶体。(强调:“烟”不是气态物质,而是固态小颗粒或粉末)

(2)、结论:固态和气态之间可以直接发生转化。

固态——气态——固态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升华现象? 樟脑丸变小„„„„„„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汽化现象? 霜、雪的形成„„„„„„

6、小结:六种物态变化 【设计理念】:六种物态变化是本节教学重点,我采取从实验现象到理论导出,然后回到生活,服务于自然现象的解释的程序,便于学法培养。

(三)[学生活动]讨论:地球上的水循环

A、学生阅读教材P92倒数第二自然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题目:假如我是一滴水,我将怎样在地球上旅行? B、抽选2—3名同学讲述。

本板块实施过程需借助有关地球上水循环图片,展示丰富多彩的水的物态变化的的信息,使学生确认水的三种状态不断地相互转化的过程关乎万物生存和人类的发展。

学生讨论完成。【设计理念】:本处是教学难点的突破,我设计成一个第一人称的讨论题目,增强参与意识和主动性。

(四)、物理 ——生活 ——大自然,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

本板块设计意在展示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创造了自然界的神奇、壮观、瑰丽和生机。教师应引导学生“读懂”大自然向我们“讲述”的水的物态变化的“故事”。

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认识了很多的自然现象,并知道了它们分别经历了怎样的物态变化,下面我们来列举大自然中奇妙的自然现象加以解释,由男生和女生相互出题和解释(比如:请问ⅹⅹⅹ,雾是怎样形成的?),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云、雨、雾、露、冰、霜、雪、雾凇、雹

在上面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情感教育目标,引导学生敬畏地球上的水循环,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所创造的“杰作”,关爱水的生态系统,形成爱水、节水意识和水资源危机意识。

活动中可以提供如下设想供学生讨论:若水的三态变化停止,人类的生活将变成怎样?

(五)、当堂检测:

关于“冰糕”的物态变化习题,请简述它们的物态变化:

1、制作冰糕;

2、夏天,我们发现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的包装纸上有很多白色“粉末”;

3、夏天,我们发现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冒“白气”;

4、放冰糕的玻璃杯一会儿开始冒“汗” 【设计理念】:本练习我使用关于冰糕的系统训练,因为它和许多自然现象一样贴近生活,甚至因为接触非常多而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解答起来就更容易。

(六)、总结:

(1)、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3)、水和水蒸气的物态变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蒸发和沸腾)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4)、水和冰之间的物态变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5)、水蒸气和冰之间的物态变化:——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6)、地球上水的循环

(7)、自然现象形成的相关解释

(七)、课外作业

1、“家庭实验室”指导 :

太阳能净水器的创意很好。被污染的水将因吸收太阳能加快蒸发(汽化),至温度罩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洁净水滴,然后经漏水托盘汇集到收集杯中。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

(1)周围气温要低于罩内,且空气流通,以加快净化水的速率。

(2)相对漏水托盘,污染水杯口径要小,以减少凝结后的洁净水滴重返染水杯,增加净水产生率。

2、“物理在线”和“走向社会”指导 :

(1)阅读教材上的资料,了解“为什么湿地被誉为‘地球的肺’”。

(2)关于保护水资源,可组织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图片或下载网上信息,并按以下主题整理信息。

(八)、板书设计:

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实验地球上的水循环1:

烧杯壁: 水珠——露

烧杯中: 白气——雾

盘子底部:水滴——雨

汽化 液化

水 —— 水蒸气 ——水

液态 气态 液态

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

熔化 凝固 冰 —— 水 ——冰

固态 液态 固态

实验2:

固态碘——气态碘——固态碘

7.宇宙中的地球说课教案 篇七

(一)说课教案

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5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五部分说课。

说教材:

教材分析:这一节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本节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高中地理的奠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较抽象且难度较大,如何突破难点成了重中之重。

教学目标:学生已习得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能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及区别。2. 能根据要求计算地方时、时区和区时。

3. 能运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观察光照图找出晨昏线的一些特点,学会分析地理事物的规律。2. 通过自己绘制时区分布图,学会寻找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3. 通过对比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找出每幅图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话说清三角洲形成的过程,学会从地理图表提取地理信息及描述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虽然几次活动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学生有积极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借用李家清教授论文里的句子)。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

通过对眼、手、脑、口的调动,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地方时。

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由于受年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

(1)在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倾角的问题上,较难以理解。(临时改为:对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及正午太阳高度区分不好。以致出错。)

(2)在地方时差的计算中“迟”与“早”的概念容易混淆。

(3)地转偏向力规律——北右南左中,左右难分。

说教法:教无定法,针对本节内容较抽象的问题,可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配合传统教学方式,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利用探究法、作图法提高兴趣。

说学法:学会探究、学会联系、学会描述。说教学程序:

说导入:以实际生活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说重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观察法突出重点:通过观察某时刻光照图,让学生自主观察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判断晨线和昏线。

创设情景,利用生活地理激活思维,突出重点:春分日那天,全球昼夜平分,都是6点日出,18点日落。但是,当我在重庆106。5E听到收音机里报出“现在是北京时间6点整”时,并没有看到日出,日出竟然晚点了,同学们能帮我解释一下吗?引导思考地方时与区时的差别。(该创意来自半只烟老师)

说难点:

对比分析法突破难点:区分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纠正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的是角度而不是高度或线段。

动手绘图,加深印象,突破难点:绘制世界时区图,取得地方时与区时的联系与区别,并形成空间思维,自主得出计算规律。

辨析法突破难点:地方时东早西晚。平时所说的某某睡得比你早起得比你晚,和我们地理意义上的早晚是有区别的。

说兴趣点:

若时间充足,让学生观察地球仪自转时墨水从北极流下的偏移方向,若时间紧迫,让学生观察视频“厄瓜多尔赤道线上的怪现象”,总结规律:北右南左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培养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游戏中学:看图找不同,既而描述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培养描述地理现象的能力。

小结:

课堂小结的作用除了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外,还应拓展学生思维。故设计如下:重点掌握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时间计算,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请学生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转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地球不是自东向西而是相反的自西向东自转又会对人们产生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除了要求简明扼要、美观规范外,还要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故板书设计引入“思维导图”。(此处临时改的,不是很清楚思维导图的具体要求。)

用心

爱心

8.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篇八

1.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3.1.运用教材相关插图、数据资料,分析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2.通过分析“太阳系示意图”和九大行星基本数据表,归纳出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3.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宇宙观,培养自己热爱科学的精神和

教学重点1.2.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进行月相观察,通过互联网或查阅有关资料,搜集整理近年来的天文趣事,及人类对宇宙的一些

课时安排1 板书设计 第一章

第一节

1.2.可见宇宙:半径约140

1.2.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活动与探究

9.宇宙中的地球说课教案 篇九

【三维教学目标】

1、知道万有引力定律。正是太阳对各行星的引力,使行星在各自的轨道上绕日运行,形成太阳系。同样,由于地球的引力,才使地球周围的一切被牢牢地吸引在地球的周围,为人类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2、知道地球仅是太阳系的一员,而太阳系又是茫茫银河系中的一员,银河系外还有星系,这种认识将不断深化。

通过阅读课文、资料,观察图片和动手做实验,了解人类认识宇宙的历程,并且随着科学的进步,这种认识将不断深化。

3、能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对探索宇宙产生兴趣。

【教材分析】

这两节也属地理学的内容,学生在小学《自然》、初中《地理》中可能知道一些,因此,本节教学应侧重于物理内容。

介绍地心说、日心说的目的是向学生展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由错误向正确靠近,并逐步深化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不是凭空想像的,它是建筑在前人对太阳系观察积累的资料的基础上,这个定律又引导着人们挣脱地球束缚,进行飞向太空的探索行动。关于定律内容,只需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有所感悟就行了。

关于飞向太空,应注意向学生介绍我国在航天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

从太阳系到银河系,宇宙到底有多大?应结合文中的图,向学生展示宇宙的确很大很大,人类能够观察到的范围正随着科技进步在不断扩大。

开发新家园,应该是飞出地球话题的继续,可引导学生在阅读图的基础上,进行畅谈或提出问题,以发挥他们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两说”提出的历史意义。

2、万有引力定律。

3、人类认识宇宙的范围。

【教学方法】阅读、交流讨论、讲解、练习。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茫茫宇宙,浩瀚星空,诱人猎奇,发人深思!宇宙到底有多大?人们能不能飞出地球去?

板书:飞出地球

二、进行新课

1、古人的宇宙图景和日心说

1)指导学生自学课文,了解“两说”提出的历史意义及各自的含义。

2)知道观察是研究天体运动的最基本的方法。

2、飞出地球

1)会用类比法学习万有引力定律。

2)了解牛顿及其万有引力定律,知道万有引力的大小跟两个物体的.质量和物体间的距离有关。

3)知道地球上的物体必须要有很大的速度,才能挣脱地球引力的束缚,实现飞出地球的愿望。

4)知道三个宇宙速度。

3、从太阳系到银河系

1)离太阳最远的是冥王星。

2)知道银河系是由1300亿颗恒星形成的巨大星系,以及它的范围。

3)知道光年的含义。

4、宇宙到底有多大?

1)现在人们的视野能达到的范围。

2)知道总星系。

3)知道宇宙是无限的,人们对它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和扩大。

5、开发新家园

俄国著名的火箭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曾经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你不能永远待在摇篮里。”科学的发展,必将使人们实现星际航行,到其他天体上去创建新的家园。

指导学生发挥畅想,想像人类未来的新家园的蓝图。

6、天体的演变

指导学生阅读,认识天体也是有生命的。知道“黑洞”及其特征。

1)密度极大;

2)它产生的引力能吸引附近的所有物质,连光都无法逃脱。

三、归纳小结:

让学生自己对本节所学进行归纳。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2、做本节基训。

10.话说地球说课 篇十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基本特征是综合性、基础性、和探究性。下面就《话说地球》第一课时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七课《话说地球》第一课时:从天圆地方说起。教科书的设计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重视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认识、体验与感悟,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反映学生需求、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建构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地球的概貌。从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认知的需要出发,精心选点,充分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和有效性。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教科书第44页介绍的是古代各国人们对地球形状最初的认识——天圆地方,即天是圆的,大地是四四方方的,而在生活实践中,人们又对这种认识产生了疑问。教科书提供了两个事例,并配上图画帮助学生理解、思考,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科书第45页设计了一个活动,应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操作,认真观察现象,分析、辨别从而得出结论:地球表面是弧形的。这一页还介绍了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故事,一方面是让学生体会人们对地球认识的历程,另一方面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教科书第46页展现了从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直观地说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通过让学生观察照片,对地球的表面有初步的感知。

二、说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了解主要的地形和海陆分布。

2、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著。

3、过程与方法: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收集整理信息,与同学合作交流。教学重点:体验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收集整理信息,与同学合作交流。教学准备:课件、地球仪、篮球、纸船或船模等。

三、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具有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能够观察分析、理解掌握的基本知识。知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有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能够倾听他人意见、与他人平等交流与合作,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

四、说教法

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节课将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既提供图文并茂的内容和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又在学习过程中加强方法的引导、习惯的养成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合作,我们常常把课桌排成六人组,让学生在小组里自由讨论,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实时赞赏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敢于表达的勇气,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并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教师: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激趣导入: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有很多的奥秘人类还不知晓。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古代人

们是怎么认识地球的吗?

2、指生讲一讲“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故事,导入新课。

3、揭示并板书课题。

4、出示自学思考题(1)、古代人类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

(2)阅读教科书第44页交流,古代中国“天圆地方”和其他各国对天地的认识。

(3)对比实验:模拟海边看船

用一只有桅杆的小船,在一个篮球上模拟航行,让同学们观察,先看到的是船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4)阅读第45页第一次环球航行。

了解了人类首次的环球航行,你有什么感受与同学们交流吗?

(5)观察地球照片,填空:

在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上,我们看到蓝色的是(),褐色的是(),白色的涡流是()。(6)阅读小资料,回答问题。

第一位遨游太空的宇航员是谁?他看到地球的真面目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7)回忆中国探索太空的历程。对于他们的壮举,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二)指导交流,发现问题。

教师深入各小组了解情况,指导交流,发现问题。三)引导交流,启发点拨。

1、明确分工。

2、点拨:

(1)你觉得地球美丽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地球呢?(2)、人们对于地球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地球上还有很多未解之谜,说说你知道有哪些?

四)反馈测评,检查练习

1、检测题:把各小组交流的保护地球的措施整理成一篇倡议书。

2、评价:生生互评、教师总评。

3、教师小结:是啊,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还很有限,同学们,希望你们长大后也勇于探索,去解开更多的地球之谜,科学之谜,让地球和人类的未来更加美好!学生:

一)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1、指生朗读自学思考题。

2、根据自学思考题,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二)小组合作,互助学习

1、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2、质疑: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3、根据分工,展示各小组的问题。三)全班展示

各小组成员交流本小组展示的问题,其它学生可以补充。四)反馈测评,拓展提升。小组合作整理倡议书。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7、话说地球

神话——想象 海边看船——怀疑 环球航行——证实

11.认识地球说课教案 篇十一

一、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是七年级上册的一个框题,本框题设计安排了“从太空看地球”,“神奇的陆地与海洋”,“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三个板块,通过学习能让学生较为全面的认识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球的海陆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例。

初步认识地球仪,能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海陆分布情况。

了解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和地球的相关地理概况

2、过程与方法

首先远观地球:太空看地球;接着近探地球:学会看地球仪,最后再探地形地貌,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地球的美丽神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地球家园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地球,培养学生保护地球家园的意识。

难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四、教法学法

教法: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运用视频短片,图片,文字材料等资料,通过情景创设法、活动体验法、情绪调节法、认识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

学法: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凡是通过影响人行为的知识,是他自己发现和化为己有的知识。”在学法指导上,我本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原则,计划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讨论、猜谜、欣赏、制作等形式亲自体验,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欣赏地球→初步认识地球仪→了解地形地貌→化情为形,教育延伸

1、情景激趣导入

出示音画同步的世界各国民俗风情图片。远近转换的画面配上动听的音乐,给课堂定下愉快的基调。

欣赏图片后,导入问题:这些美丽的地方和我们同在一个星球上,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多少迷人的地方,你了解它吗?

2、课中探究

(1)地球概况:

视频展示,让学生知道我们的星球从太空中看是淡蓝色的,很美,周围蓝色的光晕就是它的大气层„„

我们居住的地球,约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从太空中看,地球就像一个美丽的蔚蓝色“水”球。

(2)初步认识地球仪

a、动画出示地球仪,标出赤道和南北半球。

b、出示南北半球。

c、我们在地球仪上可以找到将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的赤道,它的实际周长约四万千米。

d、如果我们手拉手沿着赤道站成一圈,大约需要多少名同学?4000多万名

(3)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海陆分布情况,感知地球有多大。

通过观察世界地图,对比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从世界地图上发现,陆地大都集中在北半球,可北极附近是海洋;海洋大都在南半球,可南极附近却是一片陆地。

3、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

(1)出示五种地形图: 山脉、丘陵、盆地、平原、高原,让学生了解五种基本的地形地貌的名称。

(2)在小组内说说:你了解哪种地形地貌的特征?

(3)欣赏地形地貌MTV

(4)说说歌曲呈现了哪些地形地貌?

4、化情为形,教育延伸

(1)播放污染破坏地球的录相。激发学生环保意识。

(2)请你制作一张环保宣传画、或写一份环保倡议书,来表达你对地球妈妈最真挚的感情。旨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夸夸地球妈妈,抒发对地球妈妈最真诚的感情。

(3)总结:人心齐,泰山移,只要我们努力,地球妈妈一定不会再愁眉苦脸、一定不会再次哭泣,她的脸上定会露出灿烂的笑容。让我们一起祝福我们的地球妈妈,祝她永远美丽,永远健康,脸上永远挂着着灿烂而又幸福的笑容。

5、板书设计: 我们的地球

地球

蓝色的水球

南半球:陆地少,海洋多

地球仪

赤 道:南北平分地球,长约4万千米

北半球:海洋少,陆地多

地形地貌:山脉、丘陵、盆地、平原、高原

六:说课小结

上一篇:体育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模式的核心价值研究下一篇:校园里的桂花树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