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公开课评课评语

2024-07-16

幼儿园公开课评课评语(10篇)

1.幼儿园公开课评课评语 篇一

市级英语课题公开课评课稿

课题负责人:方辉

这次我听了余井恒老师的公开课,结合所听的课,谈一点个人看法,不当之处,望给予指正。整堂课下来,我认为值得推介的有如下几点:

1. 教师的对教学充满热情,积极调动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通过师生间相互作用和同学间的相互影响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群体心理状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优化课堂气氛的重要条件之一,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课堂人际关系的主要方面。从这里可以看出师生关系对课堂的顺利进行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余老师以他独特的亲和力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整堂课下来我们都体会到了这种轻松的课堂气氛。

2. 导入部分新颖自然,易让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际教学的前奏,起着“引子”的作用。组织好一堂课的开端,可以抓住学生、控制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本课教师没有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出今天所讲的主题,而是以一首学生熟悉的英语歌曲 If you are happy.来导入整堂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3. 教学思路清晰,活动形式多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课文中所提到关于条件状语从句,教师必须善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设计英语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这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和体验。在这方面,余老师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像Guess games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

4.余老师本身的基本功扎实,英语口语流利,能使用多种教学工具来辅导整个教学过程,课件做的十分到位。在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在基础的语言形式训练上提升交际品位,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产生交际的愿望和机会,使交际具有实际内容和实际意义。

但这节课也有其值得探讨的之处:

1、在学生分小组竞赛时采用举手的形式进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时间的浪费,对学生的听力能力的提高并无帮助,只是训练了学生的反映能力。

2、在听力训练中,听力时间较少,学生较吃力。

2.公开课评课记录 篇二

2012年4月12日评刘宁老师组内公开课《新疆》

4月12日上午第二节,刘宁老师在八年级(5)执教了一节组内公开课《新疆》,整堂课刘宁老师运用了多媒体的技术,深入浅出的分析了新疆的气候、地形、经济等特征,非常的生动,整堂课用《新疆好》贯穿全课,紧紧围绕着新疆好的歌词展开。

特别是在讲述地形部分时,用了有趣的字“疆”生动的概括了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点,令学生印象深刻而且生动有趣。

优点:

1、教学目标切合实际,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精巧,环环相扣。

2、能将图、文、声、像等各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表达辅助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完成了特定的教学任务,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3、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发言积极,整个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较充分发挥。

4、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培养。

课堂上教学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知识和技能通过情景创设,理解点拨到位,并有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和强化,符合教学规律。提问具有思维含量和针对性,把“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使课堂达到“三动”:动口、动手、动脑;“四活”:用活教材、盘活课堂、激活思维、学活知识。

5、讲练结合,相得益彰,体现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不足:

1、本节课稍显不足的是,课堂互动的形式较为单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稍显沉闷。教师要给出时间和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互动,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虽然地理课堂力图体现教学的“双边性”,学生也参与了课堂教学,但是从总体的感觉上看,学生整体的参与度不高。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大胆的对教材进行整合,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现实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上,改变了地理学习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态度。

2013年9月23日评刘宁老师组内公开课《等高线》

9月23日下午第二节,刘宁老师在七年级(3)班执教了《等高线地形图》一课,整堂课刘宁老师运用多媒体辅助信息技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突破教学难点。不仅缩短了教学时间而且学生能非常直观看到,达到认知统一。另外通过等高线图与地形景观图的对应呈现方式,不断冲击学生视觉,使学生对该知识点印象更加深刻。

这节课张老师还很好的运用学案教学,练习精心设计。通过学练结合,学生从一个知识学习过程到一个知识应用的过程,这样更有助于知识的掌握。

优点:

1、教学目标切合实际,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精巧,环环相扣。

2、能将图、文、声、像等各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表达辅助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完成了特定的教学任务,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3、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发言积极,整个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较充分发挥。

4、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培养。

课堂上教学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知识和技能通过情景创设,理解点拨到位,并有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和强化,符合教学规律。提问具有思维含量和针对性,把“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使课堂达到“三动”:动口、动手、动脑;“四活”:用活教材、盘活课堂、激活思维、学活知识。

5、讲练结合,相得益彰,体现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不足:

1、本节课稍显不足的是,课堂互动的形式较为单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稍显沉闷。教师要给出时间和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互动,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虽然地理课堂力图体现教学的“双边性”,学生也参与了课堂教学,但是从总体的感觉上看,学生整体的参与度不高。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大胆的对教材进行整合,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现实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上,改变了地理学习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态度。

2013年9月15日地理课评课稿

2013年9月15日上午第三节听了刘宁在八年级(2)上的地理课-----中国的人口,是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实践图示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罗列在黑板上。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板书: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3.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有启发性。语速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六、其他教师评价 优点评价:

1.教学目标确定得比较准确,并且落实得比较好; 2.教学方法比较灵活,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多媒体的应用能够辅助地理教学,能帮助学生化解思维难点,提高教学的直观性; 4.教学语言和蔼可亲,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

5.重点讲解细致,难点能够化解,学生参与了课堂教学;

6.板书清晰,结构合理,课堂教学环节紧凑,环节承转自然,课堂结构科学。

不足之处:

1.虽然地理教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图片入手来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突出了新课程“用教材”的思想和紧密联系生活与生产实际的理念,但是如果这些图片能够结合乡土地理,这种设置情景的方式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2.虽然地理课堂力图体现教学的“双边性”,学生也参与了课堂教学,但是从总体的感觉上看,学生整体的参与度不高。

3.虽然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是由于教师对课堂基本情绪的把握不准,使得这种过分的制造“愉快”,反而减缓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4.虽然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也有大量的图片、视频的呈现,帮助学生将问题变得简单化,但是地理教师在课堂中过分依赖和夸大了多媒体的作用,使得多媒体的作用过度地代替了教师的作用,有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感觉。

5.虽然教师在教学中力图体现师生合作和交流,但是教师还是不敢大胆放手,其实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地理问题,如“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分析;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产生的新功能”等教学难点和重点,就可让学生去探究、讨论,而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只是浅尝辄止,那么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6.虽然教师的讲解还较全面、很细致,但是对教材中的“非重点、难点”也进行面面俱到的的讲解,因而显得教学重点不突出,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教学的效率不够高。

七、参加评课的一些体会

1.公开课后进行认真的评课,教学者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老师们营造了浓厚坦诚的评课氛围,在评课时能够放开手脚、抛开思想顾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虽然各自的见解可能“有褒有贬、有优有缺”,但这种见解和建议是真诚的,这种评课氛围能够给予每位教师以教学的启迪、智慧的升华。

2.通过听课者和上课者的评课,使得听课者和上课者都能够得到启发和实质性的收获,对于地理教师的教学知识、技巧与技能的驾御,对于地理的教学方法、教育内容的把握,以及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美术公开课评课稿 篇三

这是一堂一年级手工制作课《有趣的脸》,在梁晶老师的课堂中孩子们感受到了美术课无拘无束的自在和快乐,深刻体会到各类纸张的无穷魅力。

美术课程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有成效的课程之一,而想象力则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所以在新课程中就要求对学生进行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

同时新课程中也要求在美术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

梁老师的这堂《有趣的脸》就是在趣味无穷的情景体验和浓厚的情境氛围中进行的,学生在教师逐步引导和点播中既张扬了个性,又轻松愉快地消化了本课的知识。

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具、形式各异的卷折方法让学生产生激情与兴趣,主动参与,释放激情,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

4.《白鹭》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篇四

今天,两次聆听了师傅王老师的语文课《白鹭》,一次是我们六(4)班,一次是他们六(3)班。面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上出来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也给了不同的感受。让我这个徒弟获益匪浅,从中学习到了许多,也引起我的一些感想。下面就说说王老师的这节示范课给我的感受:

1、注重课内外的结合与延伸。

王老师在课前为学生寻找并介绍了一句罗丹的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引导学生明白美在于我们学生要具有一双慧眼,善于去发现美。进而出示了两首古诗《绝句》、《鹭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古诗中的美,让学生在初步观察之后,讲述出其中的美,让学生体会到发现美并不十分困难。进而王老师告诉学生其实在我们的课文中也有许多美的地方,这样就为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扫除了障碍,铺平了道路。事实上,王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这样,让学生从课文中发现美,认识美。可以说,这个理念是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的。

2、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是多元的。因此,王老师在教学时特别重视对课文文本的研读,抓住语言文字材料,通过让学生读、思、议等读书活动,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美,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例如在研读“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这两段文字时,就引导学生抓住“适宜”两个字,通过找词语、读句子、说体会来让学生领略一种和谐的美、适度的美。

语文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行为。语文阅读也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所产生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王老师在教学时就非常注意尊重与呵护学生的独特感受。对于学生的回答,王老师能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上,引导学生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回答得好教师给予肯定,对于学生回答过程中不太明确或不合理的教师也能给予正确的导向与引导。例如“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句话的理解,教师就引导得非常好。”

3、重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课堂,还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阵地。在这堂课上可以窥见王老师平时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多么执着与重视。例如在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让学生在书本上划划,随手写上一些读书后的感想和体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何等的重要。这一点我想听课的老师都会有此感受。

就这堂课而言,我还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仅供参考:

1、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歌?”“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诗?”对于诗和歌的理解其实已经比较到位了。对于诗可以结合诗的结构来理解,而歌我想是否可以这样来理解:因为白鹭是那么的美,让人看了忍不住对它赞美。而歌是赞美方式的一种。这里的歌可以是赞美的意思。课堂中让人觉得有些混淆不清了。

5.初中数学公开课评课要点 篇五

关于教材处理,我们经历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所谓“教教材”,是指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教材怎么说的就怎么教,这是我们过去的一贯做法。我听了一堂课,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叫康桥,为什么不叫剑桥。我在听课的时候就非常恼火,评课的时候我说:这个问题是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这个教师不服气,说:“程院长,对不起,教材上就是这么说的。”但如果教师把教材上的东西不加分辨地搬到课堂上,那还要教师干什么?

我们今天做的是“用教材教”。“用教材教”,不是教材有什么我们就说什么,而是学生需要什么我们才教什么;不是根据教材的结构来选择教学的结构,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结构和行为规则来决定教学的结构和规则。

那么,教师怎么处理教学内容呢?

第一,搞清楚什么是学生已经懂的,对学生已经懂的内容,教师只作检查就可以了。

第二,对于学生自己读教材就可以懂的内容,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概括与提炼;学生概括、提炼不到位,教师再给予指导和帮助。

第三,对于学生看教材也不懂但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搞懂的内容,教师要组织小组讨论。每个小组的成员应是预先设计好的,其构成应是异质的。我在建平中学担任校长的时候,提拔了三个副校长,一个是教数学的,一个是教物理的,一个是教生物的。我是语文教师,这三个副校长的思维结构和我的不一样,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和我不一样,他们可以弥补我的不足,这样,我们团队才能够实现效益最大化。

第四,对于学生看了教材也不懂,通过讨论还不懂的内容,教师必须讲授和阐明。

第五,对于教师讲了也不懂、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搞懂的内容,教师就要进行活动设计与示范。例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边塞诗,学生没有感觉。我们曾经包过一列火车,组织600多师生从上海出发,第一站到西安兵马俑,看过之后,孩子们立刻就能领悟到什么叫做厚重的汉唐文化。第二站我们到嘉峪关,到阳关,到玉门关。孩子们到了玉门关,立刻就读懂了什么叫“春风不度玉门关”;到了阳关,孩子们立刻就读懂了什么叫“西出阳关无故人”……可见,特定的知识是和特定的空间与特定的活动有内在关系的。

2.关注教师的语言表达

现在有一种非常明显的倾向:一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少讲一点,甚至不讲,这样导致了教师语言能力的弱化。教师的语言有三种境界:

第一个境界:想得清楚,说得明白,使学生听得懂、说得出。教师至少要达到第一境界。我在建平中学招聘教师时,一些名校的硕士和博士也会来应聘。如果有人应聘数学教师,那么我们就找几道题请他做,他做出来之后,我们请他拿着题到班上给学生讲清楚,讲得清楚,我们就要他。语文也是这样,我找一篇文章,请前来应聘的人读三遍,最多读九遍,之后,请他拿着这篇文章到班上给学生讲清楚,讲得清楚,我们就要他。如果连想都想不清楚,连讲都讲不清楚,那么他是不适合当教师的。

第二境界:声情并茂,传神动听,使学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第三境界:话语有限,其意无穷,使学生充分想象,思也无涯。这是教师语言的最高境界。

3.关注教学策略的选择

我们现在大量使用的所谓“启发式”就是“问答式”。“问答式”其实是有讲究的,但教师们不大注意这个问题,在运用中通常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机械性问答。教师设置的问题根本就没有思考的价值。

第二,单一模式。主要是教师问,众生回答。结果,学生很多问题都被遮蔽掉了。让孩子独自回答问题有利于暴露其问题。课堂的目的就是暴露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即问即答。教师一提问题,学生马上就站起来回答。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呢?没有思考的回答,就是低效、低层次的回答。

第四,在不该设置问题的地方设置问题。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带着尺子去钓鱼》。文中说,在丹麦钓到22厘米以下的鱼必须放生,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教师在不该设置问题的地方设置问题。他问学生:“他们会受到怎样严厉的惩罚呢?”学生受过教师的训练,知道教师说“严厉”就一定会是严重的惩罚,于是回答:“把钓鱼人丢进海里!”教师摇了摇头,没有发现学生回答中的问题。学生想,老师一摇头,肯定是程度不够:“让他坐牢!”教师继续摇头,学生继续回答:“判他无期徒刑!”教师继续摇头,学生只好回答:“枪毙!”这篇文章的宗旨是公民要有法律道德意识、遵守法律,而学生回答问题时恰好是随心所欲、草菅人命,是与文章宗旨完全相悖的。其原因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设置不当,价值引导不利。

4.关注教师的思维方式

我听课特别关注教师的思维方式。例如:我听了一堂物理课,我知道这位教师运用的思维方式是演绎法。他先让孩子们一起解决定义、定理、公式等问题;然后,带着学生应用公式解析题目;最后,让孩子们做作业。演绎法,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

再如:我听了一堂数学课,我发现教师运用了归纳法。他从一道应用题的解题过程,帮助学生明确算式与方程的区别,归纳出什么是解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然后,再让学生对照书本上的定义,研究自己的错误。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这两种思维方式我们应该综合起来考虑,综合起来运用。

5.关注开放度

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能不能打开一点小小的窗户,增加一点开放度?比如说数学教师,计算99×2等于几,可不可以换一种方式计算,如100×22-2=198,这就是增加了开放度。今天的课程改革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我们过去讲“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我们今天讲“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教师要善于开发各种各样的资源,为教学服务。

在一个以情人节为主题的英语课上,学生正在热烈讨论当年流行的“蓝色妖姬”。有的学生感叹,蓝色真美!教师心生一计,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词:blue。教师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绝大部分同学回答:“蓝色。”教师接着问:“还有什么意思?”少数同学回答:“忧郁”。教师接着说,英语这个词还有另外一个意思——“高贵”。欧洲的贵族往往被称为“blueblood”,所以我们说,高贵的人往往是忧郁的,他们总是不开心。要开心,就得做穷人,所以叫“穷开心”。孩子们被他逗笑了,马上就记住了这个词的几重含义。教师乘胜追击,接着说:“blue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淫荡。blue book,就是黄色书籍。”孩子们愕然,睁大了眼睛。这时教师放开了:“在中国文化中,最高贵的是什么颜色?”学生回答:“黄色!皇帝的龙袍,宫殿的颜色,都是黄色。”教师说:“很好。在中国文化当中,什么颜色表示淫荡?”“黄色?”学生感到很惊奇,不禁思考起中外文化的差异。教师接着说了一句:“哈哈,原来普天之下,高贵的偏偏就是淫荡的!”这节课,学生不仅记住了单词的意义,而且展开了对文化的思考。这就是开放的价值,开放是需要教师有功力的。

6.关注旁例和反例

6.幼儿园公开课评课评语 篇六

1、创设情景、巧妙引导课标倡导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景:,搭配衣服和帽子的操作情景、生活情景、故事情景等。以问题为主线,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能力。

2、化静为动、亲历过程新课程提倡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这节课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这样设计既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了一个感悟、体验、提升的数学化过程。

7.说课评课 篇七

“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依据大纲和教材,结合有关的教学理论和师生实际,向其他教师说本单元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

“评课”是参加听课的教师对执教者的讲课及说课进行客观的科学评价。说课的内容和要求

教师在说课时必须说明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具体内容及其理论,实践依据。、依据教学纲分析教材,分析学生。、说明教学目标的确立和实现教学目标的标本思路。、说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说明优化教学过程结构的设想。、说明教学方法的择优和教学手段的优化。、说明教学效果的事例。

评课的基本要求

评课要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对教学目标的实施,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能力等方面做出客观性价值判断,从而使教师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已的教学。

8.优质课评课稿 篇八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紧张有序的四天评比过去了,随着最后一张公示表的贴出,我们这次优最快评选活动也宣告圆满结束。在这里,我首先代表各位评委和34位参赛教师,感谢北辛中学对活动的大力支持,感谢参与活动组织安排的各位领导老师、各班班主任老师,你们辛苦了!同时向各位参赛老师说声辛苦了,确实准备一节课不容易。但是我相信你们有付出,更多的是收获。

下面我就来谈谈评委组对这次34节课的观课感受。

一、亮点:

1.学生表现精彩:评委一致认为,许多的课堂是学生的优秀表现 给讲课老师加了不少分,学生的出色展现了我们北辛中学的办学质量,展示了学校教师平时的教学功夫和管理水平。

2.教师“语文”意识的回归。大多数教师能沉下心来教语文。

(1)教的是语文的内容:目标定位比较切合文体特征,突出文本的教学价值,教与学的方向基本正确。(小说—散文—文言文)

(2)人文精神的传承寓于对文本的解读之中:(《黄果树瀑布》—《贾芸谋差》—《童区寄传》),传递正能量。

(3)注重在揣摩品味语言上下功夫,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含英咀华,真正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妙处:丁梦老师和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倾情地带动学生一起沉浸在语言文字中,颜雯紧扣目标“体会朴实文字里传达的深情”,引导品析背影中蕴含的关爱、牵挂、忘我,在学生心中定格经典瞬间,学生情感投入;课堂表面上没有大开大阖,但它体现了阅读教学中以读、品为本的规律。

(4)语文知识随文而教,开始重视语文基础知识、语法知识等的落实。并且这种落实不是机械地生搬硬套,死记概念,而是结合语言环境灵活设置,适可而止,侧重体会其在表达上的效果,做到了轻理论、重运用:(刘勇补充题目;殷宪国对话中的句式,刘波的标点符号。)

(5)拓展适度,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文本,不再忙乎 “思品”课的活,扎扎实实在耕自己的田:刘勇围绕怎样提高说话的艺术让学生谈收获;张慧敏用课外的资料让学生学以致用,体会“话中有话、言外之意”;黄帆让学生谈写作上的收获,认识到书写心灵的真实体验才能真正打动人。

3.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指导者、评价者、激励者,更是参与者。课的成败,教师负有绝大部分责任。教师应热情洋溢,倾情于文本,倾情于全体学生。教师的绝活或曰看家本领就是善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情绪,呼唤学生的探求欲、表现欲。

黄帆老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机巧的引导、积极的鼓动,使课堂交流从容自若,课堂气氛活而有序;张慧敏、王江波老师以热情洋溢的语言,快节奏的教学流程和大容量、新视点的教学内容,感召着全体同学的学习热情;

老师能以自己语言的亲和力,表情的亲切感和积极参的平等意识,倾情地带动学生一起读书,整个课堂书声琅琅。

(2)凸显对话意识。这次评选都是借班上课,授课教师虽都是与陌生的学生进行交往,对学生不是特别了解,但他们大都能在课堂上沉着冷静地与学生进行充分的对话和交流。在与文本和作者的对话及师生之间的对话中,学生产生了思想碰撞的火花,张扬了个性。

(3)关注了过程、方法的指导。如:王江波老师的教学目标设置增加了“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味语句,感受作者独特的体验”;还有的老师将目光集中在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怎么学?)、帮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总结学习方法(学什么?)这些实际问题上来。如张慧敏指导学生做批注;李毅梳理文言文翻译的方法要求;吴瑞云、孙晓凡老师在运用朗读这种方法时,采用了范读、自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并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及时矫正、评价,让学生不光“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明白朗读时速度、轻重、节奏、语气等方面的要求。

我们经常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注重语文的实践性性质,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并帮助他们获得各自认可的学习方法,才是语文教学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学为主体”理念的落实。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一基本课改理念已经从理论研讨到达成共识,再到自觉行动。“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不少教师已经从过去注重个人能力展示转轨到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来。

(1)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在部分老师的课堂上体现充分:黄帆、孙晓凡(2)小组合作竞学:王雪莲、吴瑞云

(3)以活动推进文本解读的进程:殷宪国、马丽丽

5.教学环节的设计褪去铅华。

(1)重达标:杨昆:初读课文,读通文句—细读课文,疏通文意—研读课文,读懂人物,一步一步较为扎实地达成了“积累文言词语、把握人物形象”的目标;韩孝霞:初读感知—精读探究—研读感悟—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亲身体验的重要性”。

(2)重活动:学生学的活动比较活跃,很多教师能把课堂交给学生,注意生生互动,马丽丽:正确流利读故事—绘声绘色讲故事—七嘴八舌说故事三个活动,紧扣“传记故事”深入“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杨昆老师的小组解译,你问我答的活动、吴瑞云老师的看图想象,讲故事的活动都做的很好。

(3)重当堂达标落实:张慧敏、刘勇、殷宪国、付贵丽。

二、不足:

1.文本解读——(1)浅,对教材内容的挖掘不够充分,对文本的处理过于浅易;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不够充分,“速读”“跳读”的要求过多,学生朗读的时间少,思考感悟的时间少,学生对文本内容一知半解;不待学生认真思考,就马上提问,甚至亟不可待的将答案告诉学生,使提问流于形式;部分教师对于课文的写法挖掘的比较肤浅,不能很好地解决语文教学中 “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的问题。

(2)散,没有体现整体意识,《黄果树瀑布》独特的情感体验,作者的情感为什么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教师只让学生找出作者情感有哪些变化,抓住几个句子反复理解为什么不激动,为什么无聊,为什么激动。学生下课后能记住的可能就是这样几个问题的答案,而不能沉醉于作者浓浓的情感体验之中。

2.合作学习——假。一是教师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本不需要讨论就能解决的问题而让学生进行讨论;二是提出问题后不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就直接让学生进行讨论;三是给予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太少;四是对于小组学习的任务、要求不明确;五是缺少指导与评价(结束后提问一两个学生,回答有了答案就完事大吉);六是小组安排比较随意,临时分组,“前排同学向后转”的要求指向不明,不顾及场地的不适宜。

3.教师的引导点拨——硬。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布局谋篇、表达方式、遣词造句、语言风格等的 “与众不同”之处等语言表达方法方面,有些老师或者忽视,或者关注得不够到位,或者揭示得比较牵强,不是学生自然而然获得的,不是悟得、习得的,而是教师告知的,写法修辞法的引导都较为生硬。其实,对于学生而言,术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品味、体会这种写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学习运用这种写法。

4.教学设计——旧。烫别人的剩饭。教学要体现扎实、真实、朴实的教学风格,但我们的教学对象要求我们,教学要体现新意,要不断地给予学生一些新鲜的刺激,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竞赛课,在大家都扎实有效的情况下,只有创新且创新的效果好的情况下才能胜出。这里的“创新“,理解为个人的创造性,原创性。有一些文本,即便是很常规的设计,但是,如果能上出自己对文本深入独到合理的解读来,能上得感性处细腻饱满,理性处深刻有层次,能有效推动学生发生真实的学习,我想就算是有创造性的课。”有效“我认为应该是评价标准。有些课有耳目一新的形式,但是却未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却未能够让学生发生真实的思维,心灵没有真正的触动,这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不少老师“靠”的思想依然严重,靠教参、教案,东拼西凑,不想——不是不能——自己多研读、巧设计。如:不少课的环节步骤、问题都像双胞胎(包括课件);都用庐山瀑布导入;都是自古英雄出少年;都是为“孤苦伶仃的穷孩子”做传。

有的老师教案抄袭,给我辩解说“都是我一个一个字敲上去的”,是我自己备的(凑的),看不到教师个人解读的痕迹。

5.问题设计——碎。我们感受到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交流阅读感受时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一问一答,课堂对话的实效性不高。表现在学生回答问题大多语言简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挤牙膏似的回答一个字、一个词、一个短语、甚至不是一个完整的、正确的句子,并且所交流的阅读感受很肤浅,不够深入或者单一,而绝大多数教师对此现象都是置若罔闻,没有及时的提示和引导点拨,表现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淡漠。细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一个是课堂上教师设置问题太多太碎,一个接一个,不停地追问,学生只要表达出相关意思,教师就接着往下走,很少关注或来不及关注学生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有的问题是吧目标当成了手段,“贾芸有什么性格”,应是在品味话中有话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性格,同时也暴漏出小说中的人物如何分析?的方法指导缺失。有的偏离了目标:(“黄果树瀑布真美,美就美在 ”)

有的问题缺乏启思性、评价性,不能有效推动教学进程。如“湿透的是作者的?”学生答“衣服”,“愉悦的是作者的?”“心”这是问题吗?这是接句游戏; 还有“这句话仅仅写的是听觉吗?不是,还有触觉”;还有“这个回答对不对?”“这是第几段(页)的内容?”

6.预设多,生成少。(1)预习过于充分,部分课堂“演”的意味太浓,或者课堂成了预习展示课,体现不出“教”和“学”的内容。有的课堂学生带着教辅资料上课,回答问题就是读教辅资料,没有了独立思考。(2)预设环节和内容过多,课堂教学生成的东西太少,学生主动的、探究的学习体现不够充分。不少教师不能很好地关注学情,只为完成自己预设给学生的任务而不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不停地要求学生举手或直接指示学生回答问题。(3)过分注重预设环节内容的处理,片面地追求教学内容的全面而导致教学重点的落实和教学难点的突破不到位。(4)部分直接读教案,照本宣科,完全忘记了学生,只是让学生配合着回答个“是”“对”!(5)教师抓不住生成(课堂教学机智)。

7.教学目标——偏。(1)万能目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什么文体,什么重点,看不出;(2)低级目标“了解作者及瀑布的相关知识”、掌握生字生词。

8.教学环节——形式主义。(1)导入“假不假,白玉为床金作马”出自哪部作品?大家都知道今天学《红楼梦》节选;(2)作品介绍“宝黛悲剧”,与文本学习关联甚微;(3)字词积累(预习检测):突兀出现,打破了刚刚创设的情境氛围;(4)作业。没有设计意识,反正学生也不写,老师也不检查。

9.教师基本功——(1)板书:不美,不敢写字;不规范“芸”;错别字“虚荣(容)”;小说三要素出现了“主旨”;(2)普通话:字音不准,缺少应有的抑扬顿挫;(3)情感:平淡,不能随文本情感起伏;(4)点评语言匮乏,学生习作“游上海:下高速、到市区、登明珠塔”,老师一句顺序还是很明显的,怎么明显?(5)形不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10.导学案——没有指导、要求,更不可能有检查、反馈;与课件一样。11.课件——(1)过简:30分钟过去了还只有目标;(2)多余:现代凤姐照片;(3)准备不足,音频、视频放不出来,版本不兼容;(3)不会操作;(4)成为干扰,学生朗读课文、看视频、画出精彩的句子(瀑布); 少年英雄的《命运》交响曲;跳动、闪动的小人之类。(5)明显的错误;(6)过分依赖课件,以课件的演示代替教与学;(7)作用不明——假如停电,没有了课件„„

三、建议:

1.文本解读——细致深入,静心精心;

2.朗读教学——贯穿始终,形式多样,读、思、导结合; 3.学法指导——少分析,多揣摩,用好“课文”这个例子; 4.学习方式——分组有据,指导得法,调控得力,评价得当; 5.课堂评价——倾听、鼓励、适度; 6.读写结合——需要、真练、评价;

7.作业设计——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忌盲目随意; 8.其他——多媒体、教师素质。

9.中队课评课稿 篇九

聆听了两节中队主题会,感慨颇多。下面我结合我们中队谈谈自己的看法。我一直在思考,我认为一节成功的中队主题会,不在于节目多精彩,而是通过这个活动,同学们懂得了什么。这是情感与价值的目标,我还是很喜欢给孩子上班队课的。每逢星期五的班队课,班委们自己制定主题和计划、布置黑板、写主持词、组织表演节目??我认为这既是对班委能力的锻炼,也能够增强孩子们的集体荣誉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其次,我认为每节班队课是一次机会,一次班主任不用高高在上,而走进孩子们内心的机会。通过这样的活动,辅导员可以了解孩子们的内心,掌握班级的动态,对班级出现的现象进行及时的评议。

比如姚老师的班队课“献给母亲的歌”让我感慨良深,由一开始对孩子们的不了解到了解,到产生共鸣。孩子们在泪水里长大了,懂事了,懂得了感恩。而老师也有了心灵的触动。在我们中队也搞过关于母亲节活动,孩子们那充盈着泪水的眼睛一直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想,我要多谢这样的课堂,因为它让我知道了倪回的爸爸在外地打工,很少回来。她每年的新年愿望不是新衣服,不是巧克力,而仅仅是看爸爸一眼。我要感谢这样的课堂,它让我知道王忠祥和于成海的爸爸每天三点就起床去工地捡铁皮卖钱,手经常被刮伤。于成海为了和爸爸争取去综合实践基地的170元费用,整整跪了一夜。我要感谢这样的课堂,它让我知道谢超很早就失去了父亲,靠妈妈打工把他拉扯大。我要感谢这样的课堂,它让我知道刘梦欣、刘梦茹妈妈一胎生两个的艰辛。能够陪伴他们左右,给他们关怀;能够走进孩子们的内心,我觉得我是幸福的。我不希望我在他们眼里仅仅是老师,而是朋友、亲人?? 当于成海和何志锦说我是他们第二个妈妈的时候,我是欣慰的;当我早饭没吃,孩子们递上牛奶的时候,我是欣慰的;当孩子们不好意思的将自己做的贺卡小心翼翼地送给我时,我是欣慰的。

爱是相互的,当老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学生自然也会喜欢老师。通过华老师的课,我看到了她对孩子们点滴的爱,是那么无微不至,如和风细雨般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而孩子们的表现,言行也像极了老师,可见华老师在孩子们心中是多么亲近和崇高的。

其实,班队课是一个很好的素质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阵地。我们不需要每次精心准备节目,不需要主题多么富有深意,只需要班主任能走进孩子中去,只需要孩子们表达出内心的想法,就足够了。我相信,只有我们辅导员的坚持,平时点滴的渗透,孩子们终有懂事的一天,这比学到知识更重要。篇二:中队课弟子规评课稿20120519 《弟子规》教育活动评课稿

开展《弟子规》的教育教学已经有一个多学期了,我在开展《弟子规》的教学中身心体会到《弟子规》中的感染力。现就这堂课谈一些体会:

一、这堂中队课主题选的好。

“百善之中孝为先”蔡老师抓住《弟子规》中的“入则孝”来教学。更贴近生活,学生易于就身边的事进行表现,现在在生活中提倡孝心的人和付诸行动的人太少了,孩子娇惯一般都是父母对孩子早晚问候,捂被窝、扇扇子、盖被子,都是父母为孩子尽“义务”。孩子都不知道尽孝道了。所以选取孝心作为主题,我觉得很好。

二、教学设计实例典型生动,环节紧凑。《弟子规》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用来做的不是单纯用来背的。今天,蔡老师精心设计,花费了好多时间,通过朗诵,讲故事,表演小品,谈感想等等一环紧扣一环,就是告诉学生从小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听长辈的话,懂得感恩,把我们古代优秀的品德传递下去,孝心是人最可贵的基本品质之一,是无法用金钱、物质来衡量的,因此孝心并不因给予长辈金钱和物质享受的多寡而价值不同,一个人只要心中时常念着长辈、真诚关心,尊敬长辈,力所能及的孝敬长辈,就是尽孝了。作为学生我们要孝敬父母,体贴父母,体谅父母的难处,好好学习,满意的分数就是对辛勤工作的父母的最大回报!

《弟子规》里面是教育学生懂得生活、待人接物的礼节,基本做人的规矩。比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不光要背过而且要做到。爸爸妈妈叫你的时候,不可以慢慢吞吞地回答;当父母命令你做什么事的时候,不可拖拖拉拉??看似简单的事,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但是现在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至于“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你还指望孩子为父母做到吗?不可能的。因此,我们为人父母所做的事,要讲出来,让他知道尊重父母的劳动,孩子不知道尊重父母的劳动,只会认为他们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不懂得感恩,小品《孝顺》就是在知道父母的付出,发自内心的去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孝心的体现。

三、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践行者

学习弟子规,其实一句话就是:“改自己的过,感别人的恩”,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做到,我们要慢慢改,一句一句的地对照着去做,做错了的就一条一条的去改,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我们学校日常生活以《弟子规》为准则,通过学习、讲解,感觉非常踏实。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每位儿童,我们作为老师必须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以教育孩子为目的,让孩子们的性格融入到道德的海洋里,让他们成长在善行善语,善心的世界。

也希望各个学校的老师帮我们指出不足,传经送宝,让我们更好的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做一个会感恩的人!谢谢!篇三:中队活动说课稿

现雏鹰本色 争做四好少年 北垣小学公主府校区 侯建芳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61号参赛选手,侯建芳。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活动主题:学做“四好少年”------展现雏鹰本色 争做四好少年

活动目标:学习“四好少年”的要求,了解几个“四好少年”的事迹,帮

助队员掌握应该怎样做的内容和切合自己的目标。让队员们懂得要从生活

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做一个有远大理想的阳光少年。

活动确立依据: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少先队活动课分年级活动建

议,在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在成长取向这一项里,要帮

助少年儿童获得基本的涵养,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活动设计:设计这节活动课,从阅读《四好少年漫画故事》开始,让学生

并结合音乐课学习歌曲《争当四好少年》,活动准备:

1、阅读《四好少年漫画故事》。

2、学唱《争当四个好少年》。

3、牢记胡爷爷贺信中“四好少年”的具体要求。

4、要求学生搜集四好少年的事迹材料,更坚定地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活动辅导: 活动过程:

一、活动前的准备:

历史的巨笔写下了令人瞩目的一封信。胡爷爷“争当四好少年”的号角

吹遍祖国大地。又如涓涓的细流流淌在每个少先队员的心间。中华民族自

古以富有理想,追求光明,勤奋学习、追求上进、品德优良、团结友爱,活泼开朗,作为为人处事的道德规范。今天就让我们用宏亮的嗓音,用精彩的故事来表达我们争当四好少年的决心吧!下面我宣布“展现雏鹰本色,争做四好少年”二(1)中队主题队会现在开始!

二、活动过程:

第一项:各小队报告人数。(各小队长报告中队长,中队长报告辅导员。)第二项:出旗。(旗手:王超。护旗手:杨轩轩 夏笑阳)

第三项:唱队歌。第四项:唱校歌。(《北垣之歌》)

第五项:中队长宣布活动开始

中队长:和谐校园新风尚,好少年 爱祖国,好少年 爱集体,好少年 爱助人,好少年 爱学习,好少年 尊师长。二(1)中队“展现雏鹰本色,争当四好少年”中队会现在开始。

1、让我们齐声朗读胡爷爷贺信中 “四好少年”的具体要求吧!

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

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

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

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

2、请队员们讲一讲你搜集到的关于四好少年的故事。

3、我们学校本学期也在各个中队开展了征章活动,它是对“四好少年”的诠释,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四好少年”理解和感悟吗?下面我们就听

听队员们的心里话。(表演各小组准备的节目)

(1)第一小队表演三句半《四好少年》 表演者:王宇涵 李航 高祎婷 王选

(2)第二小队:小队长和队员带领全体队员玩儿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建队 60 周年人欢喜。你拍二,我拍二,胡爷爷贺信记心怀。你拍三,我拍三,争当“四个好少年”。你拍四,我拍四,勤学上进好孩子。你拍五,我拍五,追求上进好少年。你拍六,我拍六,理想远大有追求。你拍七,我拍七,童心向党志不移。你拍八,我拍八,体魄健壮人人夸。你拍九,我拍九,团结友爱手拉手。你拍十,我拍十,亲身实践要落实。

(3)第三中队 诗朗诵《种下好习惯》

《种下好习惯》

我做完作业就帮家长做事—— 这是爱劳动的好习惯。我一有空闲就看课外书—— 这是爱读书的好习惯。我每天早晨都到室外进行体育锻炼—— 这是爱运动的好习惯。妈妈给我的零花钱我都攒起来——这是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课堂上我能严格要求自己——这是遵守纪律的好习惯。习惯和我们朝夕相处,良好的习惯帮我们打开成功的大门。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传统美德应该发扬。让我们从点滴做起,学规范,用规范,争做文明好少年!

(4)第四中队小合唱《争当四个好少年》

4、让我们做一个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全班诗朗诵《诗歌朗诵展风采》。

诗歌朗诵展风采,争当四好新少年。强健体魄身体好,天天锻炼要记牢。活泼开朗情商高,宽容谦让是法宝。品德优良行为先,道德欠佳怎得了。团结友爱不吵闹,和谐互助惹人爱。勤奋学习是本分,在家在校要认真。追求上进很必要,学习成绩节节高。热爱祖国热爱党,报效祖国是目标。理想远大志气豪,脚踏实地最重要。党关爱下我成长,不负众望争四好。少先队员热情扬,齐心共当好少年!

5、中队长:让我们再次齐读胡爷爷“四好少年”的具体要求,让大家铭记于心。(齐背口号)今天我们 “展现雏鹰本色,争做四好少年”主题中队活动即将结束,下面请辅导员讲话。第六项:辅导员讲话

辅导员:同学们,在大家的认真准备下,我们 “展现雏鹰本色,争做四好少年”主题中队活动圆满结束。通过这次活动,你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争当四有少年的标准,展示了阳光少年的风采。老师真心希望,队员们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热爱祖国,勤奋学习,都成为新时期的阳光少年!

第七项:呼号。

第八项:退旗。

三、活动结束篇四:队会评课小结

做出来的特色 沉下来的精神 ——2011年主题队会竞赛评课小结

感谢:

感谢各位评委!花费时间、公正评判。

感谢各年级组!认真组织、通盘协作。

感谢各位老师!大力支持、全力配合。

感谢各辅导员!用心指导(各队)、精心点评(每课)。

感谢各班主任!诚心对待(竞赛)、爱心面对(孩子)、精心准备(队会)、展现耐心 体现细心 凸现真心

你们幸苦了,我代表我们大队部,代表学校,向你们真诚的鞠个躬!谢谢你们!

有人说:我们和外面学校的差距,用量来尺度,差的不是一点;用时间来衡量,差的不是一天。(我个人觉得此话差矣)我们承认外面的学校在长期发展中沉积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以及艺术教育特色和以点带面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大气是我们无法比拟的。但我们的思维理念和创造能力,以及我们敬业的态度和我们坚守的传统绝不亚于别人。

我们的亮点

亮点一,学校领导、各部门都大力支持、着力指导、通力协作,彰显了我们集体的力量和智慧。

校领导亲自参加听课和评课,我们的校级领导和校委会领导为了此次活动能顺利高效的开展,他们出谋划策,全程关心、指导、帮助我们,促使我们活动圆满结束。

亮点二,我们的辅导员、班主任老师正用辛勤、用爱心引领着工作,彰显了我们辅导员的心血和智慧。

这次队会中共产生100多个节目,简直是节目大聚会,文娱演出大盛会,我们精彩的节目有:《小哎哎》、《坐公汽》、《咱们从小讲礼貌》、《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文明礼仪拍手歌》、《失物招领》、《神秘的邮包》、《不讲公共卫生》、《校风好》等等,举不胜举;(我个人建议学校能否整合这些优秀的文娱节目,为六、一的文娱演出增添些新鲜的特色)。培养了100名主持人,简直是群星璀璨、个个主持人光彩夺目、惊艳照人;德育小故事的收集整理推动了班级文化的建设,推动了队知识的普及,推动了校本活动的发展。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声情并茂的朗诵,活泼可爱的表演,流畅优美的主持,我们更看到了辅导员老师的辛苦劳作、精心考量、认真策划、完美展现。孩子的每一个掌声,每一声欢笑,每一个动作的背后都蕴含着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和细心辅导。每一节队会结束后我们的评委都异口

同声的说:“出乎意外”。向老师在活动虽然结束了说:“本次活动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所有参与的老师都被一年级同学们丰富的活动内容,多样的活动形式,规范的活动程序,积极参与的热情所深深吸引。在我们的眼里,他们不过是一群六七岁的孩子,但是今天的活动让我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少先队员在少先队组织的带领下活泼健康的成长。”是的,是我们的辅导员、班主任老师用爱心、用辛勤引领着我们的孩子参与人生历程中的体验,体验我们身体力行的魅力。我们感动了他们,我们最终教育了他们,这是我们的心血,也是我们的智慧。

亮点三,本次主题队会竞赛,旨在规范队会程序,普及队知识,培养队员能力,在达到这个目的过程中我们的孩子兴趣空前高涨、能力突飞猛进,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彰显了我们孩子的潜能和智慧。本次活动中节目形式丰富多样,小品、相声、舞蹈、快板、三句半、表演唱、诗朗诵、知识竞赛悉数登场;活动手段先进多样,利用网络收集资料,运用多媒体设备,利用视频、音乐等形式多元渲染,将活动气氛推向高潮;活动能力彰显老道,活动中大多数队员积极主动、精神饱满,主持人口齿伶俐,大方自然,将整个活动组织的有条不紊;活动效果空前良好,辅导员老师的组织策划能力充分体现,通过主题中队会这个平台,少先队员们锻炼了自己、展示了自己。

一年级各主题队会程序规范,井然有序,活动内容充实丰富,队员们的参与率极高,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队员在属于自己的队会中得到了锻炼。辅导员参与队员活动自然、贴切、恰当,一(3)三中队辅导员老师与队员们在《考考你》的互动环节中真正融入了活动中,充分带动了队员们活动的积极性,也让活动推向了高潮。

二年级各主题队会将知识趣味化(二(1)中队的舞蹈《让座》把一些日常礼貌用语趣味化的融在节目中);将问题情感化(二(2)中队以“安全知识竞赛”为主题,让学生了解常用的紧急电话的同时设计“谁知道老师的电话号码”这样一个问题。可惜全班没有一个知道班主任的电话,这不怪老师,期间还有一个笑话,有位孩子说我妈妈知道刘老师的电话,可见我们刘老师还是经常和家长联系的);将设计精细化,(二(3)中队在课件中为呼号都设计了以队旗为背景可见考虑的多细);将生活问题化,(二(4)中队把日常好习惯、坏习惯设计成知识竞赛的必答题和抢答题。)

三年级各主题队会设计活动内容都来源于生活,来自学生的实践,贴近学生的实际,活动仪式严谨规范,活动过程环环相扣,活动气氛热烈有度。四年级各主题队会准备充分,队员们自主能力强,搜集整理的资料能紧扣活动主题,不仅让学生增长了知识,而且通过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五年级各各主题队会主题都十分鲜明,活动内容丰富健康,活动形式多样、新颖、活泼、从实际出发,贴近生活,寓教于乐。队员们从活动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并得到亲身体验,实现了有针对性的自我教育目标。活动效果良好,全员参与,人人受教育,充分发挥队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六年级各各主题队会中队员活泼开朗,自信快乐,全员参与,组织能力强,整个班队活动组织有序,过程完整,首尾呼应,很有整体性。整个活动的内容中涉及了习惯养成、名人故事、国学经典等多个方面,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编自演、齐读诵读等多种形式参与到了活动中去,教育的内容很有整体性和全面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活动中来,到活动中去。陈鑫老师在总结本次班队会时说:“班级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完善、为个性特长的发挥搭建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潜能,学生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有了机会,他们的特长就能得到发挥。在班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是一个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人,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有良好个性发展的巨大潜力。”

我认为:孩子的智慧促进了班队会的发展,班队会的过程创造了孩子更多的智慧。所以说:我们在用爱引领孩子去“感悟、体验、反思、分享”我们民族的人文精神,在帮助我们的孩子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实现“意识”内化为“修养”转化为“行动”的同时我们自身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我们的不足

今天我们汇聚经验,我们也寻找不足,通过评比,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现呈现如下,予以共勉:

一、规范性方面:

会标还有不规范的地方,主标和副标的关系不清楚,主题和单位不明确。礼仪规范方面:队礼普遍不规范,老师学生敬队礼都有不规范的现象,队礼不规范显得队会不严肃;报告时动作不规范,辅导员回礼不到位;列队不规范,不美观,过于呆板;队歌的演唱还待进一步训练,高年级有些班级的队歌唱得还不准,走调现象较为突出;部分中队辅导员没有佩戴红领巾。程序规范方面:有的班级活动程序不流畅,前后连贯不自然,过于形式,象走过场;形式过于单一,内容单调,时间不足。(主题中队会的辅导员、中队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不明朗,人员可以兼职,中队长可以兼节目主持人,但角色转换要明朗。辅导员是主题队会的组织者、中队长是主题队会的主持人、节目主持人负责节目的主持)。

二、教育性方面:

我们的节目最终的落脚点是队员心灵的体验和感悟。有些中队在内容上偏离主题、流于形式、喧宾夺主、重了娱乐、轻了主题,注重了形式新颖、没有恰当合 理的利用节目为队员开展讨论、探索、感悟、批评自我批评而服务,损失了活动本身的教育意义。

三、有效性方面:

部分班队的队员们搜集资料的面过于狭窄,活动内容不够丰富,造成活动教育意义不够深刻;活动气氛不够活跃、队员素养有待培养,队员表演后,其他队员没有给予及时的掌声鼓励;在活动中不能合理、恰当的进行指导,没有真正理解“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真正意义,每一个辅导员老师当戴上红领巾的那一刻起就要把自己融入到活动中去,与队员们一起参与和互动,我们不仅是指导者,更是活动的参与者,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我个人的收获

我感叹。少先队工作是一份用能力和爱心才能成就成功的事业,是否我们就只强调善于和能于就行了?我们(机制)对利益的尊重和赎犊,对心灵多元化的标榜和践踏,好像都影响着我们的揣度和付出,我们在调和“德育为先”的贯彻与现实“智育为先”的需求间的矛盾时是否影响我们“德智同行”的坚守,也许我们在“德、智”均衡发展的道路中自己都把握不准方向。

我感触。我们的(大、中)辅导员凡事着眼于平凡、对工作充满着爱;我们眼于关爱孩子的思想健康的发展和心理健康的成长;我们经营着只有爱才能经营成功的不平凡的事业。

我感悟。我们从事的少先队工作,为了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时刻准备着,我们在享受工作中坚守着用爱心演绎的人生信念,在坚守信念的辛勤劳作中收获着成功的喜悦,并在分享喜悦中推动着我们从事的伟大事业。

我感动。我们的老师辛勤的劳作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什么样的奖;我们认真的对待每一次时刻准备着都不是敷衍搪塞,人生的精彩是因为心足而存在,人生的幸福感是因为有不懈的追求而展现的。我们的老师正让我感动着。

我坚定。因为爱而走进,因为走近而更爱,我们饱满的热情,激昂的情绪,真挚的爱交融在课堂内外,为了孩子全员参与,体验快乐,孩子笑容洋溢的参与活动中的快乐是我们的幸福,把时间交给孩子实际上是把辛劳交给了自己,好像都是孩子在做,实际上是老师的心血在流,为了孩子在舞台的一分钟,我们老师做足了一辈子,我们在朴实无华中让学生彰显他们的纷繁精彩。有了这些,我坚信少先队事业一定蓬勃朝阳,学校发展一定欣欣向荣,我们老师也一定天道酬勤。对本次活动我总结为一句话: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完成了一系列事,培养了一群人,值!当然也辛苦了一帮人,这一帮人就是你、我、他——为共产主义事业时刻准备着的老师们,谢谢你们!我们痛并快乐着!谢谢!

如何评价一堂主题班会课

1,班会要有针对性,要能符合当下班里的实情进行。2,班会要有适时性,要及时地组织进行。3,班会要有实效性,要具有具体意义,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4,班会要有预知性,要提前做好准备,要预计到班会的效果,以及班会后该采取的行动及措施。

5,班会要有持续性,不是只开班会而已,而是要延伸班会的意义到以后的教学教育工作中。

班会课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主阵地,班会课更体现出班主任教育思想、管理理念。本学期,我们将提高班会课的质量作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抓手。前几天,初二(6)班的季凯老师面向全校开了一节题为《一路书香伴你行》的主题班会。27日下午全体班主任进行了评课,我很受启发,同时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进行主题班会的评课?

班会既然成为一节课,我认为也应有评价的标准和体系。根据班主任们的发言和自己的思考,我想,我们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课?

1、主题突出了没有?

主题可以说是一节班会课的“魂”,学生所有的活动都应该是围绕着主题的,如果偏离,则是无效的。所呈现的教育素材和过程也应是围绕主题的,无论是小品还是竞赛还是演讲等,都应该是班主任老师为了让学生形成某一认识、统一思想的载体。

2、班主任的主导性体现了没有?

有人说,班会课学生是演员,班主任是导演。我是基本同意这一观点的。但我不同意的是,班主任完全让学生去开主题班会,自己只是充当观众。正如一部戏,导演是关键,演员要按照导演的意愿来进行表演。班会课是不能缺少班主任的主导的。即使班主任不上场,也必须让人感觉到这是班主任的“作品”。

3、学生发展了没有?

无论班主任如何精心策划,班会课的教育目标还是学生。如果一堂班会课,学生只是演员,而没有融入自己的情感去再诠释自己的角色,这堂课我认为还是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这就需要班主任要考虑好过程、构建好平台、选取好场景,尽量地让学生这个“演员”更多地去体验,从而理解导演,甚至超越导演。

我也想,我们能够也做个改革。原来的班会课总结,通常由班主任去做,能不能改由学生去做。让他谈谈,这节班会课,我究竟学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今天的观摩,让我受益匪浅。但是不论多么完美的课,总有不完美的地方。在这里,我也提点自己的小建议:

1、三年级的队员还是非常天真,充满童趣的孩子,我们在开展队会活动的时候,是否能从队员的角度出发,多增加一些充满趣味的节目,让队员们在趣味十足的节目中明白节水的重要,同时也感受到队会活动的快乐。相信通过此次队会,队员们一定会懂得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滴自来水都是来之不易的,要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珍惜每一滴水,从我做起!以上是我的一点浅见,谢谢大家!

学校组织一次优秀主题队会观摩活动,我们全体班主任都参加了,听了这三节优秀队会,使我受益匪浅。

刘志勇老师的《养成良好习惯,争当“四好”少年》这节主题队会开得非常篇五:团队赛课评课稿

美术评课稿 10月26日,我和几位老师一起观摩了由麻布三中林海燕老师执教的一堂美术课,收益颇多。特取其中一课进行分析,讨论,反思。如下: 林海燕老师执教的《瓷器风韵》一课是一节综合性很强的美术课,这节课从整体上看,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很新的教学理念,首先,林老师从备课、教具的准备来看,准备的相当充分,每个环节安排得有条不絮,丝丝相扣,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林老师语言幽默、风趣,课堂中随机应变能力强。导入时,用一段青花瓷的演奏视频做导入,这里的兴趣导入,勾起了学生的兴趣。应该说,这是一堂学生感兴趣的美术课,是一堂很有创意的美术欣赏课,让人耳目一新。

一、开放的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已是一种必然。林老师采用了开放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学内容没有局限教材和书本,而是根据初中美术的学习要求和美术学科特点,并符合时代和联系学生的日常实际生活,在课堂的导入阶段林老师带来了一个碗并让学生敲击用碗和青花瓷器的声音对比,再用课件展示了用青花瓷器的演奏场景,这样就准确抓住学生活泼、好玩、好动的心理,在活动开始就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起,为整堂课的集中进行提供了一个前提保障;其二,本课教学中用到的许多图片和视频资料大多来自网络,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其三,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了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学生的个性化得到了体现和展示,具有开放性。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和谐、互动、探究、创新、开放的情境活动中,学生乐于尝试,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

二、教学设计的创新

林老师的这节欣赏课摆脱了一般欣赏课的教法—学生听老师讲的模式,使学 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这对于一节欣赏课来说是非常难的,并且在这节课中安 排了欣赏课中甚少的技能训练,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带动了课堂的气氛。也 使我们教师感受到了欣赏课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完美搭配。实现了美术课中的创 新,达到了新课程标准里的精神。三,认真的教学态度

如果说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方向,那么教学态度就决定着教学行为的努力程度。听课的老师们都感受到了林海燕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认真。一是课前准备充分。教具齐全、课件精美、教案熟练;二是课堂表现沉着思路清晰,没有出现明显的教学遗漏等现象。三是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层层深入,没有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这些说明执教者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透彻地研究过教材,在课外下了不少的功夫。

四,些许的不足

1、林老师对于问题的提出过于笼统,以至于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比如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教师拿出一个盖着布的碗问学生:“同学们能看到老师手上有件东西吗?”是件什么东西?学生当时有回答毛巾的也有回答是抹布的,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教师的提问出现了问题,以至于学生回答的答案不是自己预期的那样,就达不到教学目标了。另外林老师在敲击碗后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听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是声音。老师自己说是乐器,感觉学生既没有回答出答案,而老师说出的答案又很突兀,让我们摸不着头脑。所以在一节课中,问题的提炼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提的好,学生就能很快的回答出来,师生就能互动的很好。反之只会冷场破坏了课堂的有效进行。所以一堂课的设计,如何提问是关键,要设计出恰当的问题。

2、评价过于笼统,在评价学生作品的时候,应该选择丰富并且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语言进行评价,并且要有肯定的或鼓励的言语出现,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活动是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的作品,应该加入学生自评,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努力寻找到解决的办法。另外林老师在评价学生作品时只是单一的提问学生是使用什么方法去制作出来的,我想可以在造型上加以评价,这样可以更加的让学生懂得泥塑的趣味性。

3、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只顾到了一部分的学生,这可能和当时黑板所在的位置有关系,当一个男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老师由于上课过于投入忘记了叫他坐下以至于学生站了很久都不敢坐下,这个问题就说明了教师在上课投入的同时也要关注到学生的一举一动,并且要全面的照顾到学生。

10.送教下乡公开课评课稿 篇十

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雷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全体听课老师和学生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撼、惋惜、悲叹。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然而弦尽音未尽,那余音却久久萦绕我们的耳际,弹之不走,挥之不去。这就是雷老师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为我们奏出的优美动人的乐曲!

走进邹老师的课堂,我仿佛听到了伯牙优美的琴声,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喟然长叹、悲切伤感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

雷老师的课,之所以给我们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与教师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教师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猜谜语、脑筋急转弯激发兴趣

一开课,教师就出示精心挑选的谜语、脑筋急转弯等有趣的竞答活动,营造轻松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又采用“当小老师”的教学形式,平等、尊重赢得了学生的信任,也让让学生享受到被肯定的成就感,主动积极地与老师一起探索文中的奥秘。

二、以读代讲回归自然

整堂课,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遍数不下二十遍。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用老祖宗的方法”自读到指名读、分组读、男女读、全班齐读;从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教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三、抓住重点品出意境

整堂课,教师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如让学生品味三个“善”字,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学生“善哉”之声自内心由衷地发出,一次又一次,不绝于耳。在此基础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再如,让学生想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四、课外拓展画龙点睛

教师在教学中,多次设计了让学生阅读课外资料的环节。如“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伯牙与子期故事千古流传,谁来讲一讲他们的故事”。这些安排,不仅体现了教师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还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什么叫“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作了很好的铺垫。而“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材料的引入,加上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读,则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感人肺腑的功效。

上一篇:生产型公司经营方案下一篇:梦里落花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