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的观后感(精选13篇)
1.我的前半生的观后感 篇一
都市情感剧作为一部在北京卫视、东方卫视开播之后收视持续攀升,在豆瓣评分接近8分,成为近期都市题材中难得一见的口碑之作。
在开播第二天,因为剧中女主角罗子君对迈克.杰克逊的一句不恰当的调侃,该剧一度在微博上引发争议。继电视剧官方的微博道歉后,饰演罗子君的马伊琍也在当天午夜时分发表微博致歉,称“作为演员很抱歉,在表演时从子君口中说出了伤害迈克.尔杰克逊先生及热爱他的人们的台词,今后我会对所饰演角色的台词把控和细节表达更加严谨,再次抱歉!”及时的回应获得了绝大多数观众的谅解。
谈到自己扮演的这个角色,马伊琍表示罗子君的人生境遇其实在这个社会当中非常普遍,因为有很多妻子是一心为家庭失去自我的奉献型的女性,这个剧其实就是告诉大家,有时你要醒一醒、想一想自己的价值在哪里,这部戏的好看之处不在于它的剧情有多跌宕起伏,而是告诉我们每个人要不断自省,“不管婚姻,还是友情,还是工作当中,你跟别人其实都是合作关系,如果你不独立,或者你从来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那么这个合作关系总有一天会崩塌的。”
人要先学会爱自己
讲述了生活优越安逸的全职太太罗子君与丈夫陈俊生离婚后一切被迫归零,在闺蜜唐晶及其精英男友贺涵的帮助下打破困境,进入职场,从前半生走向人生下一程的故事。马伊琍在剧中扮演女主角罗子君善良、单纯、不谙世事,“前”享受婚姻带来的幸福安逸,是“公主病”重度患者。被丈夫抛弃后,她的生活跌落谷底,在好友的帮助下,子君终于蜕变成长,学会了隐忍和坚持,开启了“后半生”的新篇章。
剧中,马伊琍一反以往独立、干练的女强人形象,出演了一位与她本人性格和以往饰演角色反差极大的“小女人”罗子君。罗子君一开场就以一副养尊处优的形象示人,每天就知道花钱购物,时时盯着老公身边有没有年轻姑娘。略带浮夸的上海腔、丰富的表情和肢体动作,马伊琍演绎的这个阔太太形象,被网友评价为“作劲儿”十足,但其性格中的柔弱无依和缺乏安全感也让人怜惜。对于这个角色,马伊琍表示:“这个女人身上有很弱的一部分,这是我以前演的角色里面没有的,这次有机会表现我觉得还挺过瘾的,因为生活当中自己完全不是这样的,觉得还挺有意思的。”
剧中的`罗子君除了丈夫和家庭好像对别的事情都不关心,在马伊琍看来,不论处于什么状态下的女性,要先学会爱自己,别人才会爱你,不要一味为家庭奉献,也要为自己奉献。对于罗子君婚姻失败的原因,马伊琍认为她之前过于简单地去经营自己的婚姻和自己的人生,过于依赖丈夫,把对方当成了自己的全部,失去了自我,反而让丈夫觉得压力很大、很累。
从“金丝笼”中小女人的高傲骄纵,到失魂落魄,再到历经事业、情感的种种曲折走向独立、坚强,剧中罗子君的成长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马伊琍把整个情感的变化过程“掰开了揉碎了”,才能细腻呈现出来,这背后,是马伊琍为角色做出的充分准备,她在开拍前一年就拿到了剧本,这一年一直在思考怎么演这个角色。甚至生活中的真实经历也被她拿到人物创作中来。剧中有一段剧情,儿子问子君什么是“角膜”,罗子君竟回答说是“脚上敷的膜”,而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在马伊琍家发生过的真事。
有观众觉得剧中罗子君与唐晶是好闺蜜,而现实生活中,全职太太和事业型女性不太可能建立这么亲密的关系。马伊琍则透露自己是事业型女性,她的闺蜜好几个都是全职太太,大家平常最喜欢的放松方式就是定期吐槽,“对家庭、对事业吐槽,骂骂自己的老公,说说孩子,大家一起吐吐槽,就很开心了,就轻松解压了。所以不管你是处在什么状态的女性,其实大家对生活的理解,很多烦扰都是一样的。”
女性独立话题永不过时
作为一部都市情感剧,《我的前半生》以罗子君的视角展开故事,她的身上承载着对“女性独立”这一永恒话题的探讨。马伊琍直言自己和罗子君相反,属于事业型女性,不会选择完全放弃事业在家相夫教子,但她觉得在家相夫教子也没有错,只是千万不要失去自我。
马伊琍认为女性要思考自己的价值,一定要有自己喜欢做的事。她举例说自己身边的一个全职太太非常爱听古典音乐,她的丈夫是很成功的投资商,夫妻俩就有共同话题,一聊到黑胶唱片、古典音乐,丈夫对妻子崇拜得五体投地。“我想这样的夫妻之间应该不太可能出问题的,因为他们是有共同语言的,夫妻之间一定要共同进步,一定要有共同的话题,一定要让对方知道你没有脱节,你是跟他的脚步是一致的。”
马伊琍认为“在成长”是子君身上最为宝贵的特质。剧中罗子君从全职太太到职场丽人的脱变,经历了当下都市女性普遍面临的婚姻、家庭、事业中的各种抉择和考验。离婚之后,她有过柔弱,有过迷茫,但始终坚韧、勇敢面对,进入职场之后,原来在家庭生活中被忽略的自我意识逐渐生发出来,一步步开启了追求独立和自由的“后半生”新篇章。马伊琍在采访中说,“子君的价值观是发生变化的,她在反省、在思考,这个女性是成长的,我喜欢她的原因是因为她在成长,她并没有一成不变地保守地生活在过去的方式里。”
马伊琍坦陈早在中学时代就读过亦舒的原著小说,亦舒笔下的女性姿态洒脱、独立自爱,这种生活状态也是她一直以来非常认可和追求的,“子君在每个时代都是存在的,女性在任何时候都要独立,无论婚姻,事业或者友情中,人都要做一个独立的自我,依附别人活下去,会给别人造成负担,自己也会有压力。不管在怎样的一个状态里,人都应该是独立的。”从鲁迅的小说《伤逝》中被抛弃的子君,到亦舒笔下开始自省、一步步走向独立的子君,再到剧中当代上海女人罗子君,“子君”这一女性形象一脉相承。马伊琍表示,“子君是一个有蓬勃生命力的女人”,她的“生命力”,不仅体现在剧中角色的勇敢、坚定、自立自爱,更在于不同时代环境中,探讨女性命运和独立价值的意义。
采访中马伊琍也坦言,演完这部剧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其实演的时候我就会边演边思考自己的人生,因为剧中的人物真的离我们的生活太近了,每一个演员、观众在看完这部剧都会找到自己。”剧中罗子君的婚姻与生活突然崩塌,不得不重新步入社会寻求一份可以安身立命的工作。面对这种生活骤变,罗子君曾充满恐惧:“这就好比你把一条鱼扔进沙漠,你说鱼怕不怕。”然而在马伊琍看来,这对罗子君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在事业与婚姻中,人都要做一个独立的自我。”
2.《我的前半生》成书始末 篇二
最早的《我的前半生》
溥仪撰写 《我的前半生》 的起始时间,据他自己说,从1957年下半年就开始着手准备了。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20万字的初稿,并将初稿油印出来。但,这本书的创作准备期实际上更长。
1950年,当中苏两国政府缔结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后,溥仪从苏联被押解回国,到了抚顺战犯监狱。同年,因抗美援朝的缘故,又转移到哈尔滨。1954年,由哈尔滨迁回抚顺,直到1959年12月被特赦。在此期间,溥仪在一个特殊的改造环境中,劳动、学习、交代历史、出外参观,等等。如果从1951年他通过自传的方式交代历史算起,创作时间长达9年。
“我的前半生”很像是一篇命题作文的题目。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抚顺战犯管理所关押的国民党战犯、伪满战犯等,都回顾自己的历史,反省自己的罪恶,撰写“我罪恶的前半生”之类的交代材料。溥仪并不擅长写作,但有他的弟弟溥杰和一些伪满大臣帮助他总结历史;而且,交代材料写得越多,对自己的过去认识得越深入、越细致,成书的基础也就越好。譬如,溥仪在1952年开始交代九一八事变前后与日寇勾结的历史真相;随着觉悟的提高,在1954年又坦白了给日本陆相南次郎写求援信和东京国际法庭作伪证等问题;这些材料,后来都成为 《我的前半生》 的重要内容。
最早的 《我的前半生》 的基调,即“我罪恶的前半生”,因此,它是一本具有悔过书性质的作品。
“你创造了一个新纪元”
《我的前半生》 从家世写起,一直写到1957年参加战犯管理所组织的社会参观。此书经抚顺战犯管理所油印,分送公安部及有关方面后,引起了有关领导的浓厚兴趣。公安部办公厅主任刘复之、政治保卫局局长凌云等人议论过这本书,认为,溥仪出于沉重的悔罪心情写书,用意是好的,也是不容易的。但是书中自嘲自骂的地方比比皆是,几乎每段叙述完事实就责骂自己一通。这种过头的认罪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溥仪从一个末代皇帝、战犯到自觉悔罪成为一个新人,思想转变过程也杂乱不清,不能从中得出有益的教训。史实方面也有很多地方叙述得不准确。不过,从中还是能够看出一个皇帝身上发生的变化,也能从近80年来的动荡而复杂多变的历史中,大略看出社会前进的轨迹。当时,不少同志认为:此书如加以适当整理,将溥仪的思想转变脉络理清,很有公开出版的价值。
对 《我的前半生》 油印本的看法,凌云在“《我的前半生》 是怎样问世的”这篇文章中,有详细的介绍。其中提到“这本书得到过毛主席、周总理的欣赏”。笔者在2006年2月采访了原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刘复之,他也说:“毛主席看过 《我的前半生》,说写得不错,这才引起我们的重视。”周总理在1960年1月26日接见溥仪时谈 《我的前半生》 油印本:“你的东西基本上是要与旧社会宣战,彻底暴露,这是不容易的事,末代皇帝肯这样暴露不容易。沙皇、威廉的回忆录都是吹自己,英国的威尔斯亲王也是吹自己。历史上还找不出这样的例子,你创造了一个新纪元。”又说:“你写的东西有价值……这本书改好了,就站得住了。后代人也会说,最后一代皇帝给共产党改造好了,能交代了,别的皇帝就不能交代。”可以作一个合理的推断:由于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重视,由于有关方面负责人的积极响应,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的前半生》 获得了出版的机会。
“灰皮本”的问题与“另起炉灶”
1960年1月,群众出版社由副总编辑于浩成撰写出版说明,把油印本印成灰色封面的铅印本(俗称“灰皮本”)。这个本子限政法系统和史学界一定范围内部购买阅读。公安部决定,由文艺编辑部主任李文达协助溥仪整理书稿,以便落实周总理的指示:“作为未定稿,用四号字印出来……你再改,改为比较完善的。”
据凌云“《我的前半生》 是怎样问世的”一文记载,为了安排这次改稿,由凌云出面约请溥仪、溥杰兄弟在全聚德吃烤鸭,群众出版社总编辑姚艮和李文达都参加了,席间主要谈的是有关合作写书的事。1960年4月,溥仪被安排在香山植物园劳动,李文达住在附近的旧香山饭店。每天下午,溥仪到饭店与李文达商量如何整理书稿。共用晚餐后,溥仪回植物园,李文达在住处动他的剪刀浆糊,另外,把溥仪口头补充的材料写进被整理的书稿之中。
这样的整理工作进行了一个来月,全书还只整理出一半。两个月后,24万字的整理稿终于写就。但,群众出版社认为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1961年5月18日,群众出版社在一份“关于修改溥仪的‘我的前半生’的进行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中,对“灰皮本”的问题作了如下表述:“我们原来的想法是在原著的基础上加以删节,并根椐溥仪的口述再补充一部分材料,修改成一部以‘皇帝如何改造成新人’为思想主题的回忆录体裁的文学作品,计25万字左右。但在修改过程中,我们发现原著使用的历史材料很多不实。特别是清末一段,溥仪以及帮助他写稿的溥杰、伪满大臣等在抚顺时主要参考了清宫演义等笔记小说,大多不可靠,就连溥仪本身家世,也是差误百出;民国一段,也多是道听途说;观点不用说,错误和模糊之处举不胜举。如周总理即曾指出,溥仪结婚时任总统的是徐世昌而非黎元洪这一项重大错误。至于改造阶段,原著多是自谴自嘲和议论文字,缺少生动的真情实录……”
群众出版社和溥仪磋商,确定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写出一个皇帝如何改造成为一个新人,充分反映党的改造罪犯事业的伟大胜利。同时要描绘出没落阶级之不甘心死亡,封建阶级和帝国主义的勾结,清室和军阀政客的瓜葛,改造和反改造斗争的复杂性,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实事求是的作风,等等。
nlc202309082045
群众出版社为了落实作品的主题思想,在如何解决“灰皮本”的问题上认为,光靠溥仪个人的口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量采访溥仪周围的人物,大量查阅历史档案,甚至还要到各重要现场实地观察。李文达建议,重新搜集材料,重新构思,在占有大量原始材料的基础之上,梳爬剔抉,提炼成文。这在 《我的前半生》 创作史上,以一个成语概括:“另起炉灶”。
一稿大字本和“中国人的骄傲”
公安部的有关领导同意李文达的建议。他首先到东北调查,大部分时间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此外又到长春、哈尔滨等溥仪住过的地方。在“另起炉灶”的过程中,他为了掌握溥仪的性格、思想和跨度80年的历史背景,对溥仪周围的重要人物都作了专题研究,写出了每个人的传略,对围绕溥仪的重大事件,也进行了研究,撰写出一些文章。群众出版社的图书档案里面就有李文达“另起炉灶”的手迹稿,他编制的溥仪的谱牒、年表、大事记,他写的构思大纲、修改建议和几个比较起来有所变动的创作方案,亲手记录的书稿研讨会情况或据此整理出来的纪要,以及一些与出版相关的信函、报告或电话记录,等等。这些文献,为认识 《我的前半生》 的创作过程,提供了宝贵的依据或线索。
1961年8月15日,公安部党组指定凌云、于桑、夏印、沈秉镇等局长以及其他一些有关人士,组织了一次 《我的前半生》 研讨会,对“另起炉灶”本已经写出来的部分章节发表意见,并听取李文达的汇报。据凌云回忆,李文达“在会上讲了许多溥仪在改造过程中的非常生动的故事,都是溥仪没有讲过或语焉不详的。更主要的是,他抓住了溥仪怕死不认罪到悔恨过去、向往新生的思想变化脉络……”李文达在会议上对推倒原作、另起炉灶作了解释,与会者一致表示同意,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1962年6月,群众出版社印成一稿大字本。关于这个版本的简要情况,编辑部在1962年5月10日的一份请示报告中说:“……我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搜集了材料,访问了有关人物,重新修改成这个样本。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14章。上篇写出生到出宫,中篇写天津和伪满,下篇写劳改和特赦。一共50万字……”这份报告对一稿大字本的接续情况做了预示:“我们拟俟部内领导审阅之后,加印若干样本 (大字本),送往部外各有关部门和专家们审阅。在取得他们的修正意见之后,再做一次修改。在定稿后,再排印普通版本(32开小字体,分上下两册,内有插图100张),公开发行 (同时并送外文出版社翻译出版)……”
“中国人的骄傲”是一稿大字本的序言,经润色后,又成为二稿大字本的序言,但 《我的前半生》 杀青时它被删消。这篇序言产生在一稿大字本之前。早在李文达住在旧香山饭店时,就有这篇文章了。1961年1月23日,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廖沫沙在一封信中说:“据我看,文章是基本写得好的。”中央统战部秘书长金城则建议在《人民中国》 或 《人民日报》 上发表。笔者在2006年5月曾专门去上述两个单位寻找这篇文章,但没有任何结果。意外的收获是,在 《人民日报》1961年9月17日第5版,发现了一篇溥仪署名的纪念九一八事变30周年的文章。
南次郎问题引起的争论
一稿大字本印出以后,溥仪所在单位领导、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申伯纯,对这部书稿评价很高,认为“基本上是成功的”,“教育意义很大,政治影响也很大”,“将来出版必然要轰动,甚至还要从香港流进台湾去”。申伯纯还对书稿的具体内容提出了一些中肯的修改意见。根据申伯纯等人的修改意见,溥仪和李文达对一稿大字本作了不大的修改、增益或删消,又补充了溥仪“五十三年大事记”和从国家档案馆等地方摘录的材料作为附录,于1962年10月印出二稿大字本,继续征求方方面面的修改意见。
申伯纯和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另一副主任杨东莼,在1962年11月27日,组织了一次由著名专家学者参加的对二稿大字本的座谈会。在会议召开之前的11月20日,申伯纯收到国际法专家梅汝璈写来的信件。梅汝璈认为,书稿所述溥仪给日本陆相南次郎写求援信,希望他帮助自己复辟,后来在东京国际法庭上,溥仪只叙述日本人的罪状,而把自己的责任一推干净的内容,即作伪证的情况,不宜公开披露。其“供给反动派以伪造历史、歪曲事实、颠倒是非的材料”,“国际影响必定是极坏的”。申伯纯把梅汝璈这封信作为11月27日座谈会研讨的内容。出席座谈会的有翦伯赞、侯外庐、黎澍、刘大年、李侃、邵循正、翁独健、何幹之、杨东莼、申伯纯等人。吴晗和吕振羽收到请帖,但因公出差未到会。
在座谈会上,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翦伯赞呼应梅汝璈,主张东京法庭一段不要写,不能让日本军国主义从中找便宜,抓小辫子。他还说:“凡是在国际法庭上所未承认的,一律不要承认……”申伯纯则说:“东京法庭一段写出来,是作者进步的表现,更足以表现此书内容的真实性,日本军国主义也不可能借此翻案。”刘大年呼应申伯纯,认为“东京法庭一节不写也不好,实际上这是一个表面上的问题,写出来日本军国主义也翻不了案,但是在写法上要改,写成在当时环境下不得不如此做,目的在于暴露日本军国主义”。
溥仪和群众出版社并未采纳梅汝璈和翦伯赞的意见,而是在修改二稿大字本时作了一些平衡工作:一方面依然保留溥仪给日本陆相南次郎写求援信和东京国际法庭作伪证等内容;一方面剪裁“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一节,删掉“隐瞒了我自愿前往”等字眼,将有关这部分的内容大幅度弱化了。
老舍等人对书稿文字、写法的认识
老舍对 《我的前半生》 二稿大字本着力甚勤。据于浩成 《鸣春集》 记载,楼适夷到老舍家作客,看见老舍像是在爬格子。一问情况,老舍幽默道:“给皇上当奴才呗”——即指审阅和修改二稿大字本。姚艮与李文达也曾经携带公安部副部长徐子荣署名的介绍信,为 《我的前半生》 的撰写问题去老舍家里求教。老舍是从文字和写法上提出意见的,他在书上作了文字修改 (平均每页均有所批改),凡错、别、漏字及有问题的句子大部分作了改正或批上记号,并且指出可以删掉的地方。他认为“全书甚长,似略可节删——应以溥仪为中心,不宜太多地描绘别人而忘掉中心”。并指出谁应描绘稍详,谁可简单交代。指出不顺当句子很多,如“这位花白头的老上校,我刚来这里时很怕他”,应当是“我刚来这里时,很怕这位花白头的老上校”,应该加工改顺当。他在下册封皮里写着:“在末后两三章里,似乎是要解决一切问题,便有表明大觉大悟的意思,使人未必相信。不如少说一些道理,而由小见大地说出具体的觉悟来。如:原来体弱,劳动后却能吃30个饺子;原来自私,后来却能帮助某人做些什么事……书中对自己如何笨,如何唯我独尊,暴露得很好,可惜一扯就扯到较空泛的道理上去,说服力就不甚强了。”
nlc202309082045
参加1962年11月27日座谈会的历史学者们,对二稿大字本的文字、写法也发表了各自的意见。他们或认为文字不宜过于华丽,要朴素些,以与作者身份相适应,或认为不反对华丽,但在文学性之外,同时要注意科学性、逻辑性。他们还认为,全书材料取舍,应符合于自传体裁的要求,以亲身经历为主,其他枝蔓尽量删削。为了说明事实原委而必须引用一些其他材料时,也要写得简单扼要,不必作过多的铺叙。此外,他们对书稿的内容,该增益什么,该剔除什么,如何把握分寸,等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强调:“对于涉及国际关系和党的改造战犯政策的有关部分,更需要慎重研究,以尽量避免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使它更好地为政治服务。”溥仪采纳了这些意见,并由李文达执笔,对书稿进行了调整,尤其是对书稿的后半部分进行剪裁或给予变动,考虑到自己与新婚妻子李淑贤的关系,又删掉了“离婚”一节。
向杀青和出版挺进
著名专家学者座谈《我的前半生》之后,在1962年12月至1963年2月之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辽宁省政协文史办公室、抚顺战犯管理所等单位对二稿大字本的修改意见,相继以信函或电话等方式到达群众出版社。1963年3月,张治中在从化温泉致函申伯纯,充分肯定了二稿大字本的成绩,同时,从取材、表述、结构、校订四个方面,指出了二稿大字本的不足之处。《我的前半生》 的作者,根据他们的意见,对书稿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1963年5月25日,刘复之把张治中致申伯纯函批示给群众出版社:“意见值得重视,请给我一份改稿。”1963年6月15日,刘复之在桂林致函李文达、姚艮、于浩成,表示对 《我的前半生》 上册“在火车上赶任务粗读了一遍”,并提出两条“仅供参考”的意见。之后,刘复之又致函“谢、徐部长”,把1962年11月27日座谈会等有关 《我的前半生》修改意见和张治中的信附上,表示 《我的前半生》“现已根据各方意见修改好,打出了清样,请您审阅”。1963年10月15日,李文达与申伯纯通电话,问他是否要写个书面意见和见一面。申伯纯说:“没时间见面谈了,因为就要出差。清样已经看过,没有什么原则意见,有些小意见都写在清样上了。”溥仪则将申伯纯批注意见的清样带回群众出版社。1963年10月23日,群众出版社致函中宣部、统战部,表示“今年8月间,我们又将根据所提意见修改的清样送上,请予再审,以便定稿……我们拟11月初付印,希早日将审查结果告诉我们”。
1963年11月,《我的前半生》 杀青,此时已三易其稿。在送印刷厂校对期间,又在校样上作了九次修改。正式付印之前,姚艮、于浩成、李文达和他们的两名助手,又逐字逐句地审核了书稿,终于实现 《我的前半生》 于1964年3月正式出版。
此外,早在1961年春天,陈毅副总理就曾指示,由外文出版社将 《我的前半生》 修改后的定稿译出对国外发行。笔者不知英文、德文等版本是何时译成出版的,但日文版产生得较快,它与中文版同步——从1964年3月到1965年12月,在 《人民中国》 月刊连载了22次。
(选自《探寻丢失的历史——〈我的前半生〉成书史话》/孟向荣 著/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6年3月版)
3.我的前半生观后感 篇三
可你有没有想过,你心甘情愿接受的其实是一场交易,他用钱,买你的青春,买你勤快,买你的孝顺,买你的传宗接代。话糙理不糙!这样的婚姻对男人来说,稳赚不赔;而对女人来说,只赔不赚!安全感只能自己给自己下面我们来谈谈剧中几位关键人物。子君,全职太太,衣食无忧,有保姆和花不完的钱,但她80%的时间里都在提心吊胆,担心丈夫出轨,甚至冲进丈夫公司,却被人骂“没教养”。
她回了那人一句话,让文娟觉得又可怜又可气:一个女人,所有的生活来源和安全感都源自于丈夫,没了底气、更没了尊严!唐晶,子君的闺蜜,职场女性,有房、有车、有钱,不依靠别人,不委曲求全。她从不担心男朋友会离开,因为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就算有那么一天,孤身一人也能活得漂亮!
真正的安全感,从来都是自己给自己,强大的底气来自于经济独立乃至精神独立。要知道,别人给的那叫依靠,自己有的,才叫安全感!远大的眼界独立的人生,才是智慧女人的首选,长得漂亮是优势,活得漂亮是本事,能独立的女人才是最美丽的女人!婚姻不是一张长期饭票,寻个人过完美生活,不是把自己的未来和人生的全部,都寄托在这个人身上。女人最大的底牌不是丈夫,不是家庭,是你自己!
所以,不管婚否要保持单身力,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单身”两个字上,那就错了,这个点应该在“力”上。一个“力”字,撑起了单身的精彩,也顶起了婚姻的沉实。这里的单身力,可不是单身,而是指不论什么时候,你都要时刻保持你的魅力、鲜活力和经济力。
4.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四
前言:《我的前半生》记录了溥仪从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新中国“改造”等过程,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本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自省书,从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瞥见特定历史环境末代皇帝的悲剧与喜剧,他的人生道路凝聚着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今年暑假我有翻开我的书柜,又读完了爱新觉罗·溥仪先生的《我的前半生》,有些感受。溥仪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不平凡的色彩,这些不平凡,造就了他这一生的特别历史,同时也造就了中国的历史。这里面,有闹剧,有悲哀,有疑惧,有希望。
1906年,溥仪出生于北京,1908年慈禧临死前选择了溥仪继承皇位,慈禧的一句话,改变了溥仪的一生。1911年清帝溥仪逊位,从此,清室的复辟闹剧便一幕幕的开始上演了。先是张勋带着辫子军帮助溥仪复辟,工作思路然而没做几天的皇帝溥仪就又退位了。溥仪第三次做皇帝是在1934年的伪满洲国,称帝为康德皇帝。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溥仪于1932年初在长春(当时称为新京)任满洲国执政,后于1934年初称帝。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溥仪作为伪满战犯被关押于前苏联,五年后回国进行改造,十年后得到国家特赦,任职于全国文史资料委员会。1967年,病逝于北京。宣统皇帝,大清逊帝,伪满执政,康德皇帝,战犯,普通公民,这些字眼写照了溥仪先生的一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通过利用溥仪强烈恢复祖业的愿望,以溥仪为扶植对象建立了伪满,开始了长达十四年对东北的统治,这十四年,能活过来的人本身就是个奇迹。溥仪在答应日本出任伪满执政时,也许他忘了,日本人并不是善良的,日本不可能为了一个中国人的皇位而忙活,他们要的,自然是想要得到的利益。当溥仪明白一切以后,日本人已经牢牢的掌控了他,而他这个执政和皇帝无非是个幌子而已。日本人给溥仪戴上了一顶繁华的皇冠,然而这顶皇冠繁华的背后却是一个紧箍咒。伪满十四年,溥仪几乎没有任何的权利,他不仅毁了自己,更毁了整个满洲。日本就这样以东三省和台湾省为跳板,对中国开始了大肆侵略。
伪满十四年的历史,是悲哀的。由于清室宗庙受到孙殿英军阀可耻的盗墓行为以及其他的种种原因,激起了溥仪恢复帝业的愿望,而这个愿望又恰恰是跟那个时代所背离的,正如杨天石先生所说:“历史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这个愿望不会实现,也不可能实现。被这个愿望冲昏了头脑的溥仪陷入了日本侵略者设计的圈套,而这个圈套在我们今天看来,其用意是多么的明显,多么的可耻。或许只要稍作思考,顺应历史潮流,拒绝日本侵略者的邀请,这十四年的血泪史就不会发生了。
作为个人,我尊重溥仪先生在改造后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溥仪先生所著《我的前半生》一书本身就是对国家和历史的贡献,使读者更加清晰的了解当时的中国。
历史,给了我们教训!我们必须谨记,任何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
今年暑假我有翻开我的书柜,又读完了爱新觉罗·溥仪先生的《我的前半生》,有些感受。溥仪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不平凡的色彩,这些不平凡,造就了他这一生的特别历史,同时也造就了中国的历史。这里面,有闹剧,有悲哀,有疑惧,有希望。
1906年,溥仪出生于北京,1908年慈禧临死前选择了溥仪继承皇位,慈禧的一句话,改变了溥仪的一生。1911年清帝溥仪逊位,从此,清室的复辟闹剧便一幕幕的开始上演了。先是张勋带着辫子军帮助溥仪复辟,工作思路然而没做几天的皇帝溥仪就又退位了。溥仪第三次做皇帝是在1934年的伪满洲国,称帝为康德皇帝。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溥仪于1932年初在长春(当时称为新京)任满洲国执政,后于1934年初称帝。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溥仪作为伪满战犯被关押于前苏联,五年后回国进行改造,十年后得到国家特赦,任职于全国文史资料委员会。1967年,病逝于北京。宣统皇帝,大清逊帝,伪满执政,康德皇帝,战犯,普通公民,这些字眼写照了溥仪先生的一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通过利用溥仪强烈恢复祖业的愿望,以溥仪为扶植对象建立了伪满,开始了长达十四年对东北的统治,这十四年,能活过来的人本身就是个奇迹。溥仪在答应日本出任伪满执政时,也许他忘了,日本人并不是善良的,日本不可能为了一个中国人的皇位而忙活,他们要的,自然是想要得到的利益。当溥仪明白一切以后,日本人已经牢牢的掌控了他,而他这个执政和皇帝无非是个幌子而已。日本人给溥仪戴上了一顶繁华的皇冠,然而这顶皇冠繁华的背后却是一个紧箍咒。伪满十四年,溥仪几乎没有任何的权利,他不仅毁了自己,更毁了整个满洲。日本就这样以东三省和台湾省为跳板,对中国开始了大肆侵略。
伪满十四年的历史,是悲哀的。由于清室宗庙受到孙殿英军阀可耻的盗墓行为以及其他的种种原因,激起了溥仪恢复帝业的愿望,而这个愿望又恰恰是跟那个时代所背离的,正如杨天石先生所说:“历史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这个愿望不会实现,也不可能实现。被这个愿望冲昏了头脑的溥仪陷入了日本侵略者设计的圈套,而这个圈套在我们今天看来,其用意是多么的明显,多么的可耻。或许只要稍作思考,顺应历史潮流,拒绝日本侵略者的邀请,这十四年的血泪史就不会发生了。
作为个人,我尊重溥仪先生在改造后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溥仪先生所著《我的前半生》一书本身就是对国家和历史的贡献,使读者更加清晰的了解当时的中国。
历史,给了我们教训!我们必须谨记,任何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
放下了厚厚的群众出版社发行的俗称“灰皮本”的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写成的,再结合我在长春期间参观的“伪皇宫”,对这个末代皇帝的前半生有了一个比较全面地了解。
在这本“忏悔录”中,溥仪以一个历史罪人的身份和语气反复唾骂自己,同时深深感激共产党和毛主席挽救自己于水火之中。溥仪的文采很好,不愧是学“帝王之学”出身,全书以自述的形式把自己的前半生分成五个阶段记述,分别是宫中生活、天津时代、长春时代、苏联的五年、回到祖国。一边回忆,一边悔过。
尤其是在最后一部分,战犯管理所安排包括溥仪在内的战犯到东新中国的东三省的各条战线去参观。当溥仪走在曾经自己是这个地盘的“主人”的土地上的时候,他被眼前所看到的景象深深的触动和感动着,同时在心里将眼前的“新面貌”和解放前的自己领导下的“旧面貌”做了深切的比较,感觉到没有共产党,没有毛主席,中国还将在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自己在东三省犯下的罪行是“百死不得已赎其身”,自己过去犯下的各种罪行是永远不可饶恕的。
5.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五
婚姻更多的是需要两个人的维持,信任而非简单的相信,宽容而非被动的容忍,平等而非索要的公平.子君过的小鸟依人的生活,却在一霎那,崩溃.给我们留下的是对爱情和婚姻的思考.钱钟书在<围城>中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子君在一个人生活的那段日子里,终于透彻。亦舒说,结婚与恋爱毫无关系,人们老以为恋爱成熟后便自然而然的结婚,却不知结婚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人可以结婚,简单得很。爱情……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我们生下来的时候都是自由的,只是为了生活,我们把自己束缚在一个囚笼里,时光是洪流,没有人能够抗拒,打破桎梏的最后却是另一片藩篱,没有完全的自由。我们一直在寻找中。这个世界有你做不到的,也有你得不到的。生命本身是寻求一份安定的过程。里尔克有首诗里说:一切寻找你的人,都在试探你;那些找到你的人,都会束缚你,用图画,用姿势。
爱情只是一瞬间的产物,不可能永葆青春,在某一时间,某一地方,曾经发生过,令人心动、伤神,就是爱情的定义了吧。所以,子君最后握住的只是婚姻,世人的下场只有结婚与单身,她选择了其中之一,是因为曾有过的不安全感,我想,婚姻是需要维持的东西,她只是愿意为其努力,结果,又何必知道。人必须独立,才能感情独立,才有权利去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没有人会因为谁而停下来。每个人都习惯着自己的世界,什么是幸福,便是喜欢财富的人拥有很多钱,喜欢安定的人拥有一个家。在渴望被爱的时候有那么一个人爱你。比如所谓安全感,比如感情。大抵都是如此
6.我的前半生的观后感 篇六
《我的前半生(批校本)》是继群众出版社1964年公开出版的《我的前半生》、2007年公开出版的《我的前半生(全本)》和2011年公开出版的《我的前半生(灰皮本)》之后推出的具有独特史料价值的又一个重要版本。《我的前半生(批校本)》是“全本”的前身,收录了溥仪在书稿清样上的百余处亲笔墨迹。这些批校既有作者对自己前半生生活的片段回忆,又反映出作者对书稿内容的独特认识。这本书的面世,为深入研究末代皇帝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更丰富且珍稀的史料。与此同时,为了方便读者阅读理解《我的前半生》的各种版本,由群众出版社组织编写的辅助读物《我的前半生(图录)》也一同出版。“图录”以“全本”为基础,选配相关的珍贵历史图片,为读者拓宽了感知历史的渠道。此外,出版社还将五个版本统一装帧设计,向广大读者隆重推出具有珍藏价值的《我的前半生全系列》。
自1964年《我的前半生》公开出版近半个世纪以来,这部著作深受海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尤其是近年来陆续出版的“全本”“灰皮本”以及这次出版的“批校本”“图录”,为广大读者深入了解末代皇帝溥仪这一传奇人物提供了客观的历史资料,若将几个版本对照阅读,读者会发现这部图书的成书过程,对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7.2017年《我的前半生》观后感 篇七
《我的前半生》观后感一
在罗子君的旁白中开始,平静而通透。唐晶——因为父母早年离异,和本身女强人的个性,使她追求精神与物质的独立性格。
唐晶在工作中非常强势,个性使她始终觉得自己的选择更正确,而无视客户的需求,对在咨询业中已经浸淫多年的贺涵的决定也要说不,工作理念的冲突很容易使他们之间产生分歧。不清楚之间唐贺之间曾经发生过什么,她对贺涵总是不够相信,或许是因为俩人在某些价值观的不同,或许是她父母的影响,似乎她总是不能真正的放开自己接受贺涵,不敢与贺涵更进一步。
而,在贺涵已经做出了努力和让步后,她并没有为两人的关系更进一步而努力。贺涵——业界精英,高端合伙人,外表绅士,骨子中高贵而强势。理智的他,在职场上信奉一切都是交易,和就职公司只是利益交换关系,赚钱才是王道,眼界高,嘴巴毒,除了唐晶之外的女人难入他的法眼。他对自己伴侣的要求很高,必须要是能让他看得上眼,可以和他比翼的人,所以对温室花朵般的全职太太罗子君只有BS和嘲讽。
而同时,也许是因为工作中无往不利使得他非常的自信,自信给人的就是别人想要的,自信他想得到的,终将会得到,这种自信使得他在感情经营中无视了对方的需要,无疑在情感上,到目前为止他并不成功。罗子君——一个前半生一直生活在丈夫暖房中的温室花朵,十几年全职太太的安逸生活,使她除了懂得追求高消费,只是个不学无术的家庭妇女,俗称的花瓶,所以她在追求富足生活之余就是担心丈夫不要出轨。每天的话题也不过是:老公孩子斗小三,早中晚饭鱼尾纹。
对她来说丈夫和孩子就是生活的全部,一但失去家庭,她就一无所有了。子君这样的女性和贺涵原本是两个星球的人,但由于他们共同的朋友唐晶,而不得不经常见面,价值观、生活观的不同致使他们两看相厌风面就怼,金句不断。生活轨迹完全不同的三个人,由于子君的离婚,唐贺为了帮她走出困境,而戏剧性的交织在一起,又因为子君的自我改变,影响了他们三人间原本的关系。在这场感情的变化中,原本的恋人贺涵与唐晶的分手,并不是他或她单独的错误,或者说感情没有错误,双方在对感情,事业,价值,家庭观的分歧,使得追逐太阳的人终于疲惫了,停下了追日的脚步。
现在非常的期待子君在经历生活挫折后的蜕变过程,也想看到,究竟是什么样的变化,使得眼光极高的贺涵能将目光从他的太阳身上移开,转而对子君产生了好感。期待看到这三个人在生活的波折中,是怎样的重新审视自己、审视生活,审视自己的前半生,选择自己的后半生。道明老师饰演的老卓像一位看透人情的世外高人,短短的几个镜头,只言片语点拨着世中人,陈老师的表演也是游刃有余恰到好处,点赞。小三必须鄙视,出轨更加不能接受,但在批判陈俊生和凌灵的行为时,也必须反思,子君为什么会给了她可乘之机,而为什么在剧中看来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渣男的陈俊生,有过挣扎也有过愧疚,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婚。如何经营自己的婚姻,避免家庭出现危机,是剧中留给观众思考的问题。
最后,导演与编剧在整个剧的节奏把控非常到位,剧情紧凑,演员演技到位,值得一看。
《我的前半生》观后感二
改编亦舒小说,是件不讨好的事,目前看到的根据亦舒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从《喜宝》《朝花夕拾》《流金岁月》《珍珠》到现在的《我的前半生》,都和亦舒小说的气质相去甚远。这大概也是亦舒很少授权影视改编的原因吧,她自己也知道,她的故事好就好在一股气韵,那股气韵,很难变成视觉的东西。
《我的前半生》尤其如此,原著的故事比较平淡,尽管也有出轨、外遇、逆袭这样的情节,但亦舒都是用一种绵密的、带点自嘲的语气去写,尽可能多地消除了其中的狗血元素,但要改编成电视剧,还非得戏剧化、非得狗血不可,不然没有话题度。所以,原著和电视剧,在气质上差别也很大。
不过,《我的前半生》的原著和电视剧,核心的部分没有变,它们其实都在讨论一个非常迫切的主题:我们都低估了人生的漫长,我们并没有为人生的漫长做好准备。
人们常说,人生太短。是啊,人一辈子的那百八十年,放到宇宙的历史里,连一瞬间都算不上,所以,奇幻小说里,常常要夸大人的寿命,主人公的寿命动不动就几万年,为的是满足人们长寿的愿望。
但有时候,人生又太长了,尽管也就七八十年,却已经足够经历许许多多的事件。这些事件,会给人生带来非常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例如,人们都以为,青春会持续很久,和青春有关的热情、生机勃勃、好奇心以及对事物的新鲜感会持续很久,但事实上,青春很快就过去了,每个人都要用之后的五六十年,去面对感受力消失、毫无新鲜感的生活。
例如,人们都以为,爱情可以保持很长时间,足够让两个人白头偕老,但事实上,科研结果表明,人的所谓真爱,只能持续三年,其余的时间,都要靠相处的艺术以及双方对情欲的压抑来度过。有人在相处两三年的时候,就已经被疲惫感淹没,如果这样的生活还要持续五十年,那的确是一场漫长的煎熬。
例如,人们都以为,经济永远平稳上扬,足够让一个人安然度过一生,但事实上,人的一生,起码要经历六七个大的经济周期,这些经济周期,有上扬,有硬着陆、软着陆,充满各种变数。和经济周期同步发生的,还有各种社会动荡。所以,我们永远可以看到传奇故事,贵族小姐后来靠捡垃圾生活,某个行业的大王变成了街头小贩。
我们都是用已经经历过的时间来预测将来,从来不会想到,未来的时间,其实漫长到无法想象。
《我的前半生》里的子君,就没有准备好迎接人生的漫长,她以为只要结婚了,只要嫁给了有钱人,从此就一劳永逸了,每天只需要购物和防备小三,就能安然度过一生。
但事实上,结婚不是历史的终结,而是一场生命马拉松的开始,必须要用极大的体力、耐力和技巧去面对。所以,当变故发生的时候,她完全没有任何准备。
没有一劳永逸,没有尘埃落定,人生实在太漫长了,每分每秒都充满各种可能,已经发生的还会再发生,没有发生过的正在骚动,三五个月,就足够埋藏一段巨变。
就像夏多布里昂说的:“人不只有一次生命。人会活很多次,周而复始。”我们只有重新评估人生的漫长,为漫长人生里的无穷变化做好一切准备。
8.《我的前半生》观后感400字 篇八
马伊琍在过往作品中饰演的角色大多都是个性强势又独立的女性,也给观众留下了智慧“大女人”的印象。这次在《我的前半生》中,马伊琍饰演的罗子君是个生活完全依赖丈夫的全职太太。关于罗子君这个角色,马伊琍坦言如何去演这个人物对她而言是种挑战,她本身的性格与罗子君截然不同。
剧中的罗子君是个生活整日围绕丈夫转的全职太太,丈夫出门工作,她便派人调查他的公司员工,只要是与丈夫有关的任何线索都要刨根问底,除了丈夫和家庭,她好像对于别的事情都不关心。马伊琍说,自己和罗子君相反,属于事业型女性,不会选择完全放弃事业,在家相夫教子,但也不会一味地表现出要强的性格让人觉得无法亲近,“我觉得在家相夫教子没有错,但是千万不要失去自我,这也是最重要的。”
9.一位民国女汉子的前半生 篇九
杨步伟这个名字,恐怕远不及她丈夫赵元任来的响亮,但赵元任相较于民国时期的诸多璀璨明星来说,则又略显黯淡。实际上,赵元任与王国维、梁启超和陈寅恪时称“清华四导师”,且皆为胡适好友。赵元任自己很少留下关于个人的记录,因为他的夫人杨步伟写了《一个女人的自传》和《杂记赵家》足矣。
俗语说“巧妇伴拙夫”,杨步伟和赵元任恰恰是反衬的一对。
先读张充和的温婉《小园即事》,再读杨步伟的《一个女人的自传》,仿佛从一个感性温柔的女性世界跳入了一个理性坚定的女性世界,其实,两人的身世某方面类似:第一,都是安徽人,都是名门之后,家学渊源,都受了中西合璧的教育;第二,都被亲友过继或者寄名,不在亲生父母膝下长大;第三,都喜欢诗、戏,只不过张充和票戏,杨步伟听戏;第四,都对自己非常真实。但只要翻开杨步伟的文字,就会惊讶地发现,她们的性子截然不同。或许,读完了《一个女人的自传》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欣赏杨步伟呢。
因为,杨步伟从一开篇第一章写自己就是旗帜宣明,不带一丝藏私地表露着——“我脾气很躁,我跟人反就反,跟人硬就硬。你要是跟我横,我比你更横;你讲理我就比你更讲理。我爱替受欺负的人打抱不平。”瞧瞧,这位第一代新女性一开始就活脱脱是个硬硬的、自信十足的“女汉子”形象。
同时也因为这样旗帜宣明,读杨步伟的书才觉得幽默无限,妙趣横生。看她的书一定要看那些圆括号里面杨步伟的批注语,绝对不少让人大乐的妙句。比如当看到她数着脸上几不可见的三个小疤,然后非要赵元任承认娶了个麻子太太,乐得我眼泪都要下来。
话说我们的“女汉子”杨步伟还真的有“汉子”的时段,第一部分就是“男孩”时期,她是“小三少爷”!常年男装,大脚丫,“智勇双全”地居然从 拐子手下逃生,更“可怕”的是,她居然与叔叔、哥哥们在秦淮河上游船叫局(召妓),简直是个俗世花花公子。有意思的是这段文字的最后一句,“我的丈夫他生平反倒没叫过局”。果然是一对儿的命呀。对了,她还是“小改革家”,很小就跟祖父讨论民主、民权、宪法,等等,更有趣是,顽皮地曾经弄个雪人放黎元洪的被子里,“天不怕地不怕就是怕鬼”。瞧!多好玩的杨步伟。等到变成“三小姐”之后,却还没改性子,作为女孩子到了十二岁才知道缝衣针是有鼻子的。很快,“学霸”杨步伟就成为了“五虎闹学堂”中的一员,不久,她倒是自己去写信给“优质生”表弟退了“指腹为婚”的亲。大约因为是佛学大家杨仁山的孙女,进洋学堂的她,床前祷告睡着了,两次受洗不成功。
这样真性情的女子注定有情有义,比如“步伟”这个名字就见证了她与好友林贯虹的姊妹情,也因为林贯虹的病,使她对传染科和细菌学产生了兴趣。二十岁时,我们的“女汉子”得到了安徽督军柏文蔚的青睐,成为崇实女校的“校长”,并以此薪水成就她自己留日学医的学费。
到了这个时候,杨步伟的大气和开朗豁达就显得格外的引人瞩目。办教育也非一件简单的事,这段时光里,在船上失眠的杨步伟用蒸汽船的吁声幽默地写了一句“吁——许多,问——题嘘。”简直妙不可言,谁说她的言辞平淡,这简直奇风异景。也正因为她的有情有义,赴日之时,被委托照顾柏家一大家子,她也勇敢承担,丝毫不推卸,真正是货真价实的“女汉子”。
因为父亲猝死回来,又与“我始终不喜欢她”的同学李贯中开了“森仁医院”,一肩承担“长子”般养家持家的重任。特别要说的是,对于“森仁”这个名字便是她最真实的友谊见证,林贯虹、杨步伟、李贯中,都有木,而仁是指两人。这时候,杨步伟三十而立,这才与“荡啊荡”的赵元任相遇,相知、相爱。读者无论怎么看都会发现杨步伟的“真”,杨步伟说:“我既然是在写自传,不是编故事,我得说实话。”
这本自传看上去一点也不厚,不过,读着读着会发现,里面的内容非常丰富,杨步伟亲历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反二十一条、“二战”、“住过六年日本”、“十三年美国”。她笔下的各种历史名人有着她个性化的评定,比如杨仁山、比如黎元洪、比如柏文蔚、比如黄炎培、比如李烈钧,等等,她用她自己的真,抒写了令胡适非常赞赏的《一个女人的自传》。
法律人书架
推荐者:李哲
李哲,法学博士,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从事民法及法律史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讲授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史等课程。曾参编各类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法律文化三人谈》 何勤华、贺卫方、田涛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中法律文化这个过时的题目有着极其宽泛的外延。中国的、外国的、与法律有关的、与文化有关的,都可以谈。法不仅仅体现为一种规范,还蕴藏着对人们对安身立命的人生追求,对富足、祥和、有序的价值渴望,这正是法律文化存在的价值。
人们对法的理解与渴望,其实不只是抽象的国家颁布的写在纸上的条文,而更重要的是在某种情景中应该怎么做和不应该怎么做的成功经验和惯例。读者应该会从三位大家的评述中,略窥这种经验和惯例的大致形态。
《獬豸的投影》 郭建著 上海三联书店
汉字中表示法律的“法”字,来源于獬豸这只独角兽。而对公平、公正法律的憧憬,也正体现在这只神兽的身上。“法文化”所解说的,也正是这些无法精确的东西。其实郭建的所有法学著作,都是在阐述法文化,只是这本书更为具体和系统。
读完本书,读者总会对传统法文化有更深的认识。比如,法律不是为了惩治,而是为了劝人向善;法律最好备而不用,等等。
《現代化与法》 川岛武宣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中国法家的传统是“法无二解”,而纵观本书,川岛武宣却并未把焦点放在法条或法的实效上,而是将法意识作为观察的核心,认为“社会上的人们与法发生关系时,存在着采用什么样的行为决策的问题”。川岛提到的“问题”即立法意图与法的实效之间的分离,核心在于人们如何看待法,将其如何理解,并如何同其他行为原因进行衡量。
10.《我的前半生》热播剧观后感 篇十
马伊琍在剧中也是个离婚的女人,一开始出场就显得事多,咄咄逼人,不招人喜欢。靳东说:这样的女人,活该男人出轨。一句话把男人出轨说的合情合理……
后来事实证明马伊琍在剧中确实被老公出轨,找了一个不年轻不漂亮的女人,仅仅因为善解人意,温柔 贴心。马伊琍也苦求着丈夫不要离婚,不是因为自己离不开他,而是仅仅想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自己也可以大方到,如果丈夫愿意浪子回头,等三个月,半年,一年都可以。
这剧情让网友想起了当年的马伊琍,何其相似?马伊琍在生活上很霸道,把文章管的死死的,文章却还是出轨了。马伊琍当时选择原谅为什么?剧中的台词说的明明白白,舍不得孩子变成单亲家庭的孩子。
这样感同身受的经历,让马伊琍也把角色演活了!
同样受到赞誉的还有雷佳音,网友称雷佳音简直就是一匹黑马!
出演的渣男陈俊生,简直入木三分,丝毫没有在演戏的痕迹,仿佛那就是他自己。和马伊琍离婚,找了小三,还合情合理,委屈的很。
把马伊琍虐惨了,但是也收到了网友们好评:
11.《我的前半生》观后感1000字 篇十一
首先来说说女主和前夫的故事。两个人结婚之久,从一般的小夫妻到男人事业有成,女主成为阔气的家庭主妇。两人开始不对等,男人每天忙工作加班,女人每天逛街购物,男人开始觉得女人除了买买买,美容化妆,怀疑老公出轨,已经没有别的事情可做。而女人没有自己的事业,没有自己的生活,每天全身心的扑在男人身上,每天都在查男人身边的莺莺燕燕。故事从这里就带了一丝悲剧的色彩。
两个人已经没有共同话题,已经貌合神离了,这个时候确实有了人人喊打的小三。只是这个小三不是20多岁的年轻小姑娘,而是同样30多岁,带着孩子的单身母亲。是啊,女主惧怕丈夫出轨,她天天防着那些年轻的姑娘,却败给了一个长相各方面都不如她的人。 女主愤怒,开始了一场离婚大戏,当男人说出那句:我是真的爱她,女主哭着说:你以前也是这么对我说的。
以前看过一句话,当男人对天发誓说永远爱你是真的,当男人出轨时,说不爱你也是真的,男人总是容易轻易忘记自己承诺。女主总是爱说一句:他说过永远爱我,照顾我一辈子的。我想这是天大的笑话吧!如果我老公会爱我一辈子不变心,我就回来把这句话删了。故事还在继续着,离婚后女主开始工作,然后慢慢蜕变,据说结局很好。
再来说说这个男人出轨这个事儿。我是真不明白,自己的老婆孩子不要,干嘛非要出去找小三,如果真的又遇到了自己的今生挚爱了,可以先离婚,然后再说下一步,为什么非得婚内出轨?我以前也经常想我老公万一出轨了,怎么办?始终也没有答案,本来我也想的是像电视剧演的那样,死给他看,但是死了,不正好如了他的意。他出轨,说明不爱我,那我凭什么为一个不爱我的人伤害自己,我要生活得更好给所有人看。
12.电视剧《我的前半生》观后感 篇十二
婚姻里,很多人只看到了全职太太的好处,可以不用工作,每天睡到自然醒,有充足的时间,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全职太太是一个光鲜靓丽的“职业”,人前有多风光,人后就有多恐慌。没有工作与社会日见脱节,在家鞍前马后伺候一家老少吃喝拉撒,一边还必须承受老公可能出轨、小三随时介入的心理压力,整日疑神疑鬼神经质。
久而久之,生活圈小到只有家庭,朋友圈小到只有亲人。
全职太太其实就是分工不同,在家的辛苦无人能理解。几乎大部分男人都觉得自己在外打拼很辛苦,而你在家里做做家务带带孩子多轻松,很多人并不能理解全职的艰辛与无奈。他们觉得给你全职养你就是给你最大的荣耀,须不知如果不是为了家庭和孩子很多女人并不愿意选择全职,宁愿选择一份普通的工作,哪怕工资低一点辛苦一点没所谓,至少有一份工作,有自己的经济来源,是独立平等的,而不是委曲求全地讨好他人。
全职太太是个高危产业,毫无安全感,为家付出那么多,可最后得到的是被抛弃的结局或是忍气吞声承受着一切。可现实中当面对孩子小双方老人年事高无法带孩子时,为了孩子得到更好的陪伴和教育时,只能放弃自我选择全职母亲,省吃俭用做家务带娃,为了家庭甘愿奉献,这一切是缘于爱,对孩子和家庭的爱。
事实上,一个全职主妇的工资,如果算下来,应该比教授的还要高。全职太太本身扮演着保姆、幼师、营养师等多重角色,但在外打拼的男人却不会完全发现这些价值,同时也会因为不懂得表达造成双方之间的关系恶化。
喜欢唐晶在剧中劝说子君的那段话“婚姻是两个陌生人结伴而行的过程,婚姻里进步快的那个人,总会甩掉那个原地踏步的人,因为人的本能,是希望更多地探求生活的外延和内涵。”一个在前进,一个在原地踏步,还能在一个平行线上吗?女人要不断地进取,独立、充实自己,才能得到男人的尊重。男人是树,女人是藤,树长藤不长,树就会被其他藤绕上。藤长树不长,藤就会绕到其他树上。所以夫妻要同修!
做全职太太并不是就完全让自己陷进了自己的小家庭中不可自拔,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美食、健身、手工艺、音乐、美容等等,总之,一定是受益匪浅,还能充实自己和提升个人魅力。给自己每天留点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那里没有家庭没有老公孩子,只有你自己,我们在这个时间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充实自己的思想比如看书、关注一些热点的事件,新闻,保证不要和时代脱节,和老公也能有更多的聊天话题。或者尽力而为创造一些额外收入,有独立的经济收入,就是有真正的人格独立。
曾看过一句话觉得很赞,你可以被人养着,但不能被人养“废”了;你可以不去谋生,但不能失去谋生的能力。你要有随时可以复出的能力,而不是被迫出来混社会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立足。
全职太太不可怕,关键的是,你的付出要有人懂,更关键的是,你在付出的时候要有所成长。女人如果不知道经营自己的人生,把所有的希望和抱负都寄托在男人和孩子身上,很可能丧失了对人生的支配权,等待她的往往是失望和悲剧。
13.《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十三
女主是罗子君,一位美丽又好运的女性。大学毕业后就选择结婚,老公是学医的史涓生。子君从学校出来后工作过一段时间,先是做了小学老师觉得小孩子实在是太顽劣,然后又做了一段时间书记员,觉得要仰人鼻息不习惯。最后在涓生建议下,干脆不工作做了全职太太。医生的福利很好,入职就有还算宽敞的宿舍,收入也能供的起一家开销。子君婚后孕育了两个可爱的小孩,老大史安儿是一位漂亮有活力的女孩子,老二史平儿一个是纯真憨萌的小男孩。涓生后来自己开了一家诊所,随着运营逐步进入正轨,他们也成为了中产阶级,住宅宽敞,生活富足,家里有两个保姆,一个专职司机。此时的家庭主妇罗子君每天的生活就是买买买。她以为日子就会这样一直下去,从没有想过生活中还会有意外发生。某个平凡的一天,涓生突然告诉她他要和她离婚。自此,罗子君从一个养尊处优的医生太太步入了职业女性的道路。重新进入社会,体验职业女性的劳苦心酸,学习职场处事之道,报名各类兴趣班打发寂寞时光,同时生命又因改变而焕发生机。
罗子君运气很好,她的道路其实比其他女性要顺利很多。十三年的婚姻,史涓生给了她富足的生活,使她免遭职场磨砺。离婚之后,作为职场精英的闺蜜唐晶又忙前忙后帮她搞定了一份不错的工作。罗子君毕竟受过正规教育,智力和情商也是不差的,那份行政类的工作她很快便适应了。工作得心应手之后,便开始报名了很多特长班来驱赶孤独寂寞的时光。众多特长班里,她发现自己对泥塑很有兴趣,而且师傅老张对她颇有赞誉,夸她有艺术天赋。觉得工作中人事关系难以处理,她索性辞职跟着老张一起搞泥塑创作。有时候天赋真的是气死人的一样东西,老张从事艺术多年,竟不如半道出家偶有灵感的罗子君有市场价值。她创作出来的泥塑作品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为两个人的工作室带来不错的收入。有钱有闲之后,她就到加拿大看留学的女儿安儿,结果就在女儿男朋友的家里遇见了优质单身男翟君。翟君是一个建筑师,工作范围在北美地区,为了罗子君回到香港发展,最后两个人喜结连理。罗子君说,她还是无法过一个人的生活,她需要婚姻,幸运的是她得偿所愿。
罗子君是幸运的,但同时也是坚韧的。试想,一个脱离社会十几年之久的家庭主妇,一朝被丈夫赶出家门,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她很快接受了现实,盘算了自己的物质基础后,决定工作养活自己。面试时要和比自己小十几岁的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竞争,入职后兢兢业业,被上司刁难也毫无怨言,该加班时就加班,让把文件改多少遍就改多少遍。和同事相处不八卦别人隐私,和大家和平相处,疏离又不高冷,很注意分寸。很快,罗子君享受到了作为独立女性的快乐。思维活跃,神采奕奕,自由随性,比起之前,做一个买一袋盐都要向老公伸手要钱的家庭主妇神气太多。新鲜感过后,随之而来的是大把大把一个人的时间,下了班不想回到空荡荡的家里,所以就给自己报了很多课程,语言,插花,绘画,泥塑…最后竟然发掘了自己的一项天赋。我们不能说怎么,挤了公交,步入职场,考了驾照就算坚韧不拔了。她可是做了十几年富太太的人,出入有司机开着豪车接送,车子要停在自己面前,否则就当看不见的矫情小女人。离婚前,她没有吃过太多的苦,婚前有父母关爱,婚后有老公宠爱,她就像是玻璃房里的娇嫩的花朵,只管享受阳光雨露,自有人帮她遮挡凄风惨雨。她能够在遇到变故后,不是一直沉浸在自怨自艾当中,而是接受现实振作精神很快投入职场当中,并且在工作之余想办法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她真的很棒。
【我的前半生的观后感】推荐阅读:
我的前半生观后感精选1000字08-12
张爱玲《半生缘》的读后感11-20
半生缘读后感06-19
我的抗战观后感09-29
”我的中国梦“观后感08-17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观后感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影评07-18
《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作文08-04
我的信仰不平凡观后感09-05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的观后感11-25
观我的长征观后感800字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