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上学校工作计划

2024-09-05

2024上学校工作计划(精选5篇)

1.2024上学校工作计划 篇一

关键词:2024铝合金,热处理,电导率

2024 铝合金是国内外航空、机械工业中应用最广的铝合金之一, 然而, 对铝合金热处理工艺的控制和使用过程中, 特别是在短时较高温度下, 材料出现的问题, 通常都采用破坏的形式进行金相检查, 或采用抗拉试验或硬度试验来检测铝合金热处理质量。由于铝合金热处理后, 在一个强度 (硬度) 值下, 可能有两个不同状态。因此, 只用强度或硬度来控制铝合金热处理后的质量是一种已经落后的检测方法, 是不能完全确保质量的。电导率检测方便快捷, 工作效率高, 且基本不受被检件形状、重量等条件限制, 对零件无损检测独具优势。国内外已有很多采用测电导率的方法来决定铝合金的热处理工艺和某些力学性能的报道[1,2,3]。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试验摸索出2024 铝合金热处理制度与电导率之间的关系, 为铝合金原材料的电导率检验及零件的电导率检验提供经验与数据支持。

1 试验过程

1.1 试验用原材料

试验材料为2024 铝合金, 化学成分见表1。

1.2 试验方案

(1) 退火温度对2024 铝合金电导率的影响。退火温度分别为300℃、350℃、400℃, 保温2h, 出炉空冷。

(2) 固溶温度对2024 铝合金电导率的影响。固溶处理温度分别为485℃、490℃、495℃、500℃及505℃, 保温1h, 水淬, 自然时效96h。

(3) 人工时效温度对2024 铝合金电导率的影响。固溶温度495℃, 保温1h, 水淬, 分别180℃、185℃、190℃、195℃、200℃时效, 保温12h, 空冷。

(4) 自然时效时间对2024 铝合金电导率的影响。固溶温度495℃, 保温1h, 水淬, 自然时效24h、48h、72h、96h、120h。

1.3 试验设备

试验选用D60K型、精度为±0.12MS/m的涡流电导率测量仪;在每个试样两端分别取3 点测量电导率值, 6 个测量值的算术平均数为该试样电导率值。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退火温度对2024 铝合金电导率的影响

图1 显示了退火温度对铝合金电导率的影响。电导率随退火温度升高而降低。这是因为当温度升高时, 合金中第二相溶解增多, 过饱和固溶体的浓度增加, 使基体晶格畸变增加, 基体点阵中的电子散射源的数量和密度也随之增加, 导电电子的平均自由程变小而使电导率下降。

2.2 固溶温度对2024 铝合金电导率的影响

铝合金固溶温度对电导率的影响见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 随着固溶温度的逐渐升高, 电导率则逐渐降低。固溶程度越大, 作为溶质元素的异类原子引起的作为溶剂元素的晶格点阵畸变越大, 电子的散射越大, 导致电子的平均自由程越小, 电导率越低。此外, 合金组元间的相互作用引起有效电子数减少, 也会使电阻率增大, 从而使电导率下降。

2.3 人工时效温度对2024 铝合金电导率的影响

延伸率与人工时效温度的关系如图3 所示, 可见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电导率逐渐增大。这是因为当时效温度升高时, 淬火得到的过饱和固溶体将逐步析出溶质原子, 使合金的晶格畸变程度减少, 内应力降低, 从而使电子运动变得容易, 电导率逐步增大。时效温度越高, 强化相析出越充分, 合金的电导率越高。

2.4 自然时效时间对2024 铝合金电导率的影响

电导率与自然时效保温时间的关系见图4, 随着时间的延长, 电导率逐渐升高, 在96 小时之后变化趋势不明显。这是因为当时效时间增加时, 淬火得到的过饱和固溶体将逐步析出溶质原子, 使合金的晶格畸变程度减少, 内应力降低, 从而使电子运动变得容易, 此时电导率逐步增大。自然时效时间越长, 强化相析出越充分, 合金的电导率越高, 但超过96 小时之后, 析出溶质原子趋于饱和, 因而电导率的变化趋于平缓。

3结论

通过2024 铝合金的电导率试验研究, 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1) 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铝合金电导率逐渐降低。 (2) 铝合金电导率随固溶处理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 可用电导率来判断固溶处理时铝合金固溶体的过饱和程度, 如当铝合金的固溶温度持续升高时, 电导率如果持续下降, 说明该铝合金固溶体的过饱和程度在持续提高;如果电导率保持不变, 则说明铝合金固溶体的过饱和程度已经达到极限, 继续升温意义不大。 (3) 铝合金电导率随着人工时效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后期上升趋势缓慢。 (4) 电导率随自然时效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 后期趋于稳定。 (5) 在材料机械性能符合标准的前提下, 可以通过调整热处理参数调整铝合金的电导率。 (6) 两个不同的强度可能对应着一个相同的电导率读数, 两个不同的电导率值也可能对应着一个相同的强度值, 因此, 不能单独用电导率值来确定铝合金的热处理状态。

参考文献

[1]王宁, 石峰.电导率用于铝合金热处理工艺控制和过程检查[J].材料工程, 19949 (6) :37-39.

[2]何和种.热处理对919铝合金电导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J].材料开发与应用, 1997, 12 (3) :6-9.

2.2024上学校工作计划 篇二

2024铝合金为高强合金,具有良好的热处理强化效果,常用于飞机结构中,主要作为中央翼、中央翼大梁和对接型材等结构材料[1]。但是铝合金硬度低、耐磨性差,限制了其作为机械构件的应用范围[2]。

纳米晶体材料自问世以来,由于其晶粒尺寸小,界面密度高,以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力学性[3,4],如高的硬度、强度[5,6]和优异的摩擦、磨损性能[7,8],引起了普遍重视。表面纳米化可以使铝合金表面的晶粒细化,成为晶体材料,从而改善铝合金的耐磨性能。目前,已采用多种方法实现了铝合金表面的纳米化。张静文等[9]采用激光冲击的方法实现了铝合金的表面纳米化并提高了铝合金表面的硬度。Wen等[10]采用机械研磨的方法在铝合金表面实现纳米化,提高了铝合金的耐磨损性能。麦永津等[11]采用增压喷丸的方法使7075铝合金表面晶粒细化并提高其表面硬度。胡兰青等[12]采用高能喷丸的方法对铝合金进行表面纳米化使铝合金表面晶粒细化。然而这些方法在使铝合金表面晶粒细化的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且加工环境不环保等[13],导致铝合金表面产生不可预知的相变。超声波冷锻技术(UCFT)是最近发展的一种操作简单、加工效率高、加工过程噪音低、无粉尘无污染的表面纳米化冷加工技术,在其加工过程中工件始终处于常温状态。超声波冷锻处理后,工件表面能够获得较低的粗糙度和相对较厚较硬的表面纳米化层[13]。目前,超声波冷锻作为一种表面纳米化技术,仅应用在模具钢[13]、工具钢[14]、316不锈钢[2]和镁合金[15]上,在铝合金方面的应用还少见报道。

本工作采用超声波冷锻技术对2024铝合金进行表面纳米化处理,并分析表面纳米化对2024铝合金耐磨性能的影响。

1 试验

1.1 试样制备

试样为60 mm×60 mm×3 mm的2024铝合金,其主要成分见表1。用500,800,1 000,1 200号金刚石砂纸依次对样品表面进行打磨,打磨完毕后换绒布进行抛光处理,采用去离子水超声清洗,无水乙醇脱水,吹风机吹干装入密封袋中备用。

采用超声波表面加工装置对铝合金进行纳米化处理,超声波冷锻的原理见图1。将频率约为20 k Hz的超声振动转换成机械运动,即在加工工作头上沿表面法线方向施加一定幅度的超声机械振动,并在一定静压力和进给速度条件下,工作头将压力和超声冲击振动传递给处于旋转状态的被加工机械零部件表面,利用金属在常温状态下的冷缩性特点,使材料产生弹塑性变形,进而达到表面光滑、晶粒细化的目的。具体的工艺参数见表2。

超声波冷锻过程如下:首先,接通电源,开启超声波发生器控制开关,再打开执行机构控制开关,然后通过超声波发生器调整工作头输出振幅,并在机床上设定所需的主轴转速、进给量等加工处理参数;其次,将之前放入密封袋中的试样固定在夹紧装置上,保证试样的回转中心与加工球的中心处于同一高度;然后,启动机床,缓慢地向试样方向进给刀架,待加工球与试样接触之后,继续进给,直至加工球对试样表面的静压力逐渐增加到200 N。最后,按程序进行加工两遍,时长约为3 h。经超声波冷锻处理后的试样记为UCFT,将未处理的试样记为Untreated。

1.2 性能测试

1.2.1 表面性能

目前,主要采用3种方法对纳米化后形变层表面晶粒尺寸大小进行测定:(1)采用XRD射线法根据衍射峰的宽窄变化来评价表面纳米化后晶粒的大小[16,17,18];(2)采用EBSD技术进行晶粒尺寸的表征[19,20,21];(3)采用TEM技术对铝、钢、钛表面纳米化后的晶粒尺寸进行分析[22,23,24]。但是,对金属而言,采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晶粒大小是不太可信的,因为在金属材料中存在晶体有缺陷或晶面间距不等的情况,所以无法精确地区分是晶粒大小还是畸变对衍射宽度产生的影响[25];同时,采用EBSD来分析晶粒的大小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制样过程繁杂;其次,在EBSD面扫之前,无法保证所选区域是材料的典型组织,导致不能有效地设定扫描步长[20];最后,EBSD测定的粒子大小范围是微米级的,不能很好地说明材料表面的纳米化层度。而透射电镜(TEM)是观察显微组织(尤其是纳米级组织)最直接的分析手段,它不仅可以用来测量纳米化层表面晶粒的大小,同时也能看出其微观形貌,因此本工作采用TEM来测量晶粒尺寸大小。

采用JEM-2010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UCFT试样处理层的表面晶粒尺寸和微观形貌;其中,TEM样品制备的具体过程如下:在距离表面大约500μm的地方用慢速锯切削掉,切削掉的样品厚约0~500μm,在0μm处黏在玻璃片上,从500μm处手工磨制,剩余50μm时,用电解双喷设备减薄。

采用SPM-9500J3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铝合金基体和UCFT试样的表面粗糙度;采用HV-1000显微硬度计测量试样的显微硬度,载荷为0.49 N,加载时间5 s。

1.2.2 耐磨性能

在MGW-02高速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进行室温磨损试验:将试样固定在装有3.5%Na Cl溶液的槽中,对磨件为φ6.25 mm的GCr15轴承钢钢球,硬度为61HRC;滑动速度为0.002 m/s,滑行距离为10 mm;法向施加载荷10 N,频率0.1 Hz;滑行时间30 min。记录摩擦系数,使用精度为0.1 mg的电子天平称量样品的磨损失重。每个样品重复5次,磨损失重取平均值。采用数码相机记录磨损后样品的宏观形貌;采用SEM观察磨损后样品的微观形貌。

2 结果与讨论

2.1 纳米化处理层的TEM图像

图2是UCFT试样的表面TEM图像。由图2可见,超声波冷锻处理后试样的最小晶粒尺寸约为200nm,大部分晶粒开始出现位错现象,而且位错呈不均匀分布(图2b中标记处),这可能是因为铝合金的位错能比较大,其塑性变形主要依靠位错运动,而晶体中位错不易分解、只能借滑移来克服运动时所遇到的障碍,位错又具有较大的移动性,直到与其他位错发生相互作用而聚成缠结。随着位错密度的增加和位错间距的减小以及形变热能的作用,原始晶粒会细化成为一种边界由位错组成的亚晶[4]。图2a中标记处均为经过超声波冷锻纳米化后所形成的亚晶,可以看出这些由位错所形成的亚晶尺寸大约在几百纳米范围内,晶粒尺寸没有达到纳米级,推测原因为纳米化的时间太短或过长。但是,与未经纳米化处理的试样表面晶粒尺寸十几微米相比,可以得出超声波冷锻处理细化了铝合金表面晶粒。

2.2 纳米化处理层的表面粗糙度

图3a和3b分别为未经处理和经超声波冷锻处理后的铝合金AFM二维表面形貌图。A、B为AFM测试过程中所选取的两个区域,取这两个区域的粗糙度平均值作为对比。由图3a可见,未经处理的试样在尺寸5.00μm×5.00μm的区域内平均表面粗糙度是7.447 nm,而经过超声波冷锻处理的试样在相同大小区域内的平均表面粗糙度是5.501 nm(图3b),可见,经超声波冷锻处理后的铝合金表面粗糙度值低于未经处理试样的。

图4a和4b分别为未经处理和经过超声波冷锻处理的铝合金的AFM三维形貌图。由图4a可见,未经处理的试样表面较为粗糙,沟壑较深且较密集,而经过超声波冷锻处理后的样品沟壑距离相对较远,甚至在图片的中间区域几乎没有沟壑存在。以上都说明了超声波冷锻改善了铝合金的表面粗糙度。

2.3 纳米化处理层的硬度

2024铝合金基体的硬度为78.67 HV,超声波冷锻处理层的硬度为106.72 HV,约为基体的1.36倍。由此可见,经超声波冷锻处理后样品的表面显微硬度明显提高,主要原因是铝合金表层晶粒细化。根据塑性变形晶粒细化的位错理论可以得出,当位错克服了滑移过程中的阻力后,会塞积在晶界前面,使其继续运动受阻。当晶粒减小时,就要增大外加应力,才能克服此阻力,使其相邻的晶粒也产生滑移。这就是说晶粒越细小,材料的强度也越高[24],而对于金属材料而言,材料的强度和硬度成正比关系,强度越高,硬度就越高[26]。

2.4 纳米化处理层的耐磨损性能

2.4.1 摩擦系数及磨损量

图5为铝合金超声波冷锻处理前后摩擦系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由图5可见,在3.5%Na Cl溶液中,2种样品的摩擦系数都是先经磨合阶段再进入稳定状态。另外,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超声波冷锻处理试样的瞬时摩擦系数比铝合金基体小,是因为经超声波冷锻处理后得到处理层的硬度比基体高。

铝合金基体的摩擦系数在磨合阶段约为0.70,进入稳定状态后约为0.80;而超声冷锻处理试样的摩擦系数在磨合阶段约为0.60,进入稳定状态后约为0.65;2种试样的摩擦系数在进入稳定状态后都有小幅度增加,因为在磨损后期,在摩擦过程中产生磨屑,进而形成磨粒磨损使摩擦系数增加[27]。但是从得到的数据分析可得:磨粒磨损对基体的影响要比UCFT试样大些,是因为超声波冷锻处理细化了试样表面晶粒,降低了表面粗糙度,提高了试样的硬度,从而提高了铝合金的减摩性。综上可得:经超声波冷锻处理减小了铝合金的摩擦系数。

在3.5%Na Cl溶液中磨损30 min,铝合金基体的磨损量为4.4 mg,而超声波冷锻试样的磨损量有所降低,为4.1 mg;由此可见,铝合金经超声波冷锻处理后摩擦系数降低、同时磨损量减少,从而改善了其耐磨损性能,这是由试样经超声波冷锻处理后硬度提高、表面粗糙度值减小以及表面粒子纳米化所致。

2.4.2 磨痕形貌

观察超声波冷锻前后的铝合金摩擦磨损试验后的宏观形貌发现,从磨痕宽度来看,超声波冷锻试样与基体试样在宏观方面无明显不同。进一步观察试样磨损试验后的表面SEM形貌见图6。由图6可见,在法向施加10 N载荷的情况下,铝合金基体试样磨损后所呈现出的磨痕较深,摩擦行为较为激烈,磨痕表面出现片状剥落和撕裂痕迹;而超声波冷锻后的试样磨损后,表面的磨痕较浅、较为平整,且有片状的磨屑残留在磨痕的表面。这说明了超声波冷锻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铝合金的耐磨性能。

3 结论

(1)超声波冷锻处理后铝合金表面最小晶粒尺寸达到200 nm,产生大量的晶界和位错,形成了亚晶,细化了铝合金表层的晶粒;表面粗糙度测试结果表明,超声波冷锻处理降低了铝合金表面的粗糙度值,改善了铝合金表面质量。

(2)铝合金基体的硬度是78.67 HV,而纳米化处理层的硬度是基体的1.36倍,说明超声波冷锻技术有助于提高2024铝合金的表面硬度,这可能是纳米化处理后,铝合金表面晶粒细化造成的结果。

(3)超声波冷锻处理降低了铝合金的摩擦系数,减少了铝合金磨损量。由于经超声波冷锻处理后的样品,表面晶粒尺寸变小,硬度提高,具有较低的摩擦系数、较少的磨损量和较为平整的磨损形貌,因此超声波冷锻技术可以提高2024铝合金的减摩耐磨性。

摘要:为了提高2024铝合金的耐磨性,采用超声波冷锻技术在2024铝合金表面进行纳米化处理,在其表面成功制备了纳米化处理层。利用透射电镜(T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分析了试样表面的微观形貌、晶粒大小和粗糙度;利用显微硬度计分析了铝合金基体和纳米化处理层的硬度;采用高速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纳米化处理层在3.5%Na Cl溶液中的耐磨性。结果表明:经超声波冷锻处理后铝合金表面晶粒得到细化;纳米化处理层的平均表面粗糙度仅为5.50 nm;纳米化处理后的硬度为106.72 HV,是铝合金基体的1.36倍;纳米化处理后的摩擦系数由0.80降到0.65,磨损量也有所减少,磨痕深度也比铝合金基体的浅。综上可得:超声波冷锻技术提高了2024铝合金的耐磨性。

3.2024上学校工作计划 篇三

我国肉类贸易逆差逐年扩大, 肉类市场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各类进口肉数量大幅增长, 据《中国农业展望报告 (2015-2024) 》称, 未来十年我国猪肉进口将由2014年的50万吨提高到2024年的100万吨左右, 增加一倍。而国内猪肉人均消费量年均增长速度为1%。

2013~2014年我国猪肉进口来源国主要有美国、加拿大、西班牙、丹麦、法国。美国进口猪肉占全国进口量20%左右, 为第一大猪肉进口来源国。为何这几年我国进口猪肉的数量一直在增加?首先, 近几年国家持续执行临储政策, 保护了农民利益, 但过高的粮食价格, 导致饲料原料成本快速上升, 生猪养殖平均成本飙升至3.15~3.4元/千克。而美国生猪养殖成本仅为2~2.1元/千克。与此同时, 和其他战略性农产品不同, 中国进口猪肉没有配额限制, 加上巨大的成本差价, 使进口猪肉出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很多专家都说猪肉价格大起大落不是进口猪肉引起的, 对国内市场影响不大。但它应该是众多影响因素中的一个, 而且对市场也并不是一点影响没有。当生猪市场产能过剩的时候, 进口猪肉的增加无疑是雪上加霜, 加上进口猪肉与国内猪肉相比具有价格优势, 生猪市场的价格会被进一步抑制, 对生猪市场的的冲击不是一点半点。而猪源紧缺的情况下, 进口猪肉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市场上的猪肉空缺, 缓解了猪源紧张的情况, 但同时进口猪肉的大量增加会平抑猪价的高峰, 也许以后的猪市场高价越来越难了, 即使有高价, 也会昙花一现, 因为进口肉就像一个调节市场高价的蓄水池, 而且这个量很大。这对养猪行业的利润是个沉重的打击。

4.要给学校开展体育活动上“保险” 篇四

结果, 为了减少麻烦, 不少学校索性砍掉了单杠、双杠、跳箱之类有一定危险性的体育项目。更有甚者, 一些学校还规定, 即使课间, 孩子们也不能到处乱跑乱跳, 只能规规矩矩地坐着或是走着。不难想象, 在这样的学校里待久了, 孩子们的锻炼时间将会严重不足, 体质也会不断下降, 而这无疑与“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驰。

当然, 造成这种结局并非学校的本意, 学校也有自己的苦衷。庆幸的是, 面对学校的困局, 北京市政府提供了解决之道。市政府将出资700万元, 为公办中小学投保无过失责任险, 其标准为每生每学年5元。投保之后, 当学生在校期间或参加学校组织活动时发生意外, 即使校方没有责任, 也能获得一定赔偿。此外, 学生春游、秋游以及上学期间发生意外, 也在此险种的赔付范围内。目前, 具体赔付方案已提交保监会待批。

5.2024上学校工作计划 篇五

一、建立共同的愿景

学校的共同愿景, 就是学校的一种精神追求, 有了这种精神追求, 学校才有一种凝聚力。因此, 创立愿景是比建立制度更为重要的战略目标。

一方面, 建立学校合理的管理机制是实现学校愿景的保障。事实表明, 是学校文化而不是外在制度, 在真正地决定着一所学校的行为选择和发展结果。学校竞争力和制胜的秘密, 往往不在于其外在的环境、器物和技术, 而在于其文化的基因和价值观的导向。美国学者有一个著名的论断, 即“文化为制度之母”。哈佛大学戴维兰德斯写过一本著作, 书中有一个重要观点, 就是文化至关重要。他说, 如果我们从现代经济发展当中弄懂了什么的话, 那就是一切差异的根源都在于文化, 文化是制度诞生之源。

另一方面, 建立共同愿景和建设学习型学校是实现文化管理的有效手段。学习型学校是指通过培育弥漫于整个学校的学习气氛, 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创造性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柔性的、和谐的、平等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在学习型学校中, 管理者是设计师, 管理者的设计工作是一个对学校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 它不只是设计学校的组织结构和学校的政策、策略, 更重要的是依据先进的教育理念, 设计学校发展的基本思路。当管理者的办学目标、规章制度与教职员工的行为相一致而表现出行为特质时, 学校才真正走向“无为而治”的文化管理境界。

二、引领教师成长的管理机制

学校是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 应该对组织内所有成员负责, 学校不仅“应该对学生的成长负完全和完整的责任”, 还“应该对教师团体在学校中的生活负责, 应该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负责, 更应该对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负责”。我们将学校发展愿景确定为:“让师生个性和潜能得到有效发挥, 让学校成为师生共享的精神家园”, 将教师成长愿景确定为:“使每一位教师成为有包容情怀和反思意识, 有责任担当和合作精神, 有职业幸福感和专业知识及技能的研究型教师”。怀揣着这样一个美好的期盼, 我们搭建了以人本、开放、生态为目标的一系列管理平台, 逐步实现教师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一) 满足教师需要的激励制度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 人的动机是由多种不同层次与性质的需求所组成的, 各种需求间有高低层次与顺序之分, 每个层次的需求与满足的程度, 将决定个体的人格发展境界。因此, 学校应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建立多项激励制度。

1.满足教师物质生活需要的激励制度

物质生活需要包括生理与安全的需要, 这是维持教师生存的基本要求, 也是让教师保持职业安全感的需要。

一是建立和完善教职工的工资体系。我校的工资体系与国家政策相配套, 按照“公平优先, 兼顾效率;多劳多得, 优劳优得”的分配原则, 将工资体系分为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两个部分。基本工资由国家政策中的“薪级工资+岗位工资”组成, 以满足教职工的基本物质需求, 体现“公平优先, 兼顾效率”;绩效工资由“工作量绩效工资+考评绩效工资+奖励绩效工资”组成, 是教职工工作任务和工作质量的体现, 按“多劳多得, 优劳优得”的分配原则进行分配。

二是建立教职工的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体系, 使我校教职工的职业安全有了切实的保障。学校在严格执行国家政策的前提下, 针对学校体制的特殊性, 加强了教职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除按国家社保保障体系的要求购买“五险一金”外, 还为教职员工购买了如补充医疗保险等商业保险, 使教职工在患病时没有后顾之忧, 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甚至还能得到经济补偿。又如, 学校在经济条件好转的情况下, 每年拨付一定的金额作为退休教师的养老储备金, 为教职工弥补社会养老金的不足等。øA

2.满足教师精神需要的激励制度

精神需要包括同事之间友情的需要与学校群体的归属感, 还包括自尊与受到别人尊重、信赖的需要等。我校在不断创造和改善物质条件, 为教职员工提供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同时, 非常注重满足教职员工的精神需求, 重视用激励制度来提高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为此, 学校制定了《教职员工评优评先工作条例》《教师教育教学教研业绩奖励办法》《教职工旅游奖励办法》《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办法》《教师继续教育奖励办法》《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 等等。

每年评选的“十佳”教师是我校教师最高荣誉。学校每年将“十佳”教师候选人的事迹制作成录像片, 在教职工大会上播放, 宣传教师的优秀事迹。这批教师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他们在教育教学教研方面成绩突出, 在学科教学领域有一定的影响, 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他们创造性地完成本职工作, 业绩非常突出。受表彰的教师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 同时也营造了一种相互学习、追求卓越、永不满足的文化氛围。每年教师节, 学校举行隆重的表彰大会, 会上大力表彰优秀个人和集体, 除“十佳”教师外, 学校还从行政、党务和工会等系列中评优评先, 对教师所付出的劳动和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

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和认定, 既是对教师专业水平的评定, 也是对教师工作的一种肯定和激励。在制定和实施《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的过程中, 我们反复听取意见, 使评审办法尽可能地公平公正, 促进教师之间良性竞争, 以此激励教师, 发展教师。

(二) 多维度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我校《教师绩效考核试行办法》建立了“三维评价指标”的科学体系, 每期期末学校组织教师绩效考核, 从“现实表现”“教育教学教研能力”“常规教学”三个方面, 由学生及家长、同事和部门负责人三级问卷调查, 以“等级 (A、B、C三级) +评语 (温馨提示) ”的形式呈现给每位教师, 给予教师客观、全面的综合评价, 引领教师发展。

“现实表现”“教育教学教研能力”“常规教学”三类评价结果分别用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后, 对量化结果的呈现和认定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为此, 我们对相关结果采取了以下三种呈现方式:

1.分类评定

我们没有采取将三类分值直接相加后排名得评价结果的方式, 而是将三类分值分别排名。这样, 有利于教师能够很明显地看到自己的优势所在, 也能准确找到自己的不足, 不至于某类优势被某类劣势所弱化。同时, 也有利于充分发挥绩效考评的诊断性和鉴定性作用。

2.等第呈现

为打消教师对排名的顾虑, 保护绝大多数教师的积极性, 对各个类别的结果均采用等第的方式呈现, 每个类别分为A、B、C三个等第。对A等的认定, 采取分值与比例相结合的方式, 如第一、二类确定A等的方式是:总分95分以上 (含95分) , 且不低于年级组 (二类为教研组) 排名前30%, 不高于排名前50%, 以确保A等的人数。而对C等的认定, 不给比例, 根据得分情况与年级组总分排名情况, 由学校校务会集体讨论决定, 拟在对C等教师认定采取慎重的态度。处于A、C之间的为B等。而对于第三类的等第评定, 除C等直接由分值决定外, 对A、B等第的认定, 与第一、二类相似, 也采取了分值与比例相结合的方式。

3.综合评价

为使绩效考评发挥有效作用, 对于教师绩效考评结果, 除分类评定和等第呈现外, 部门负责人还会结合教师平时工作表现给出综合评价, 用评语 (温馨提示) 的方式将在第一时间给被考评教师予以反馈, 以达到及时促进被考评者反思和调控自身行为的目的。得出评价等第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我们希望学校考核评价制度能激励教师, 改进教师, 完善教师, 指引教师发展的方向。

(三) 促进教师成长的研训制度

苏霍姆林斯基早就告诉我们:“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人本性”理念指导下, 我们尽可能寻找教师教育教学中的优点, 立足于教师本身, 引导教师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建立从问题入手的研训机制, 将研究与培训有机结合。

1.课题研究, 让教师在研究中成长

为了促进教师不断反思、自我总结和提升教育教学经验, 促进教师由“经验型”逐渐向“科研型”转变, 推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创新发展, 近年来我校坚持“生态型”理念的科研机制。我校积极承担国家、省市级课题, 以课题研究为平台, 开展教师研训。如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EEPO方式”应用推广及研究》在我校实施六年后, 教师从观念到行为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对创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教研水平, 改进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以及建设学习型学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校教师开展微型课题研究的具体步骤是:课题研究理论培训→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问题选题→教研组开题论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研究→课题中期检查评估→教研组内汇报结题 (详见案例1) →全校分组汇报, 呈现研究成果。学校还将教师所取得的微型课题研究成果汇编成册, 发放给教师相互学习和交流。

2.专题研修, 让教师在体验中成长

变专家讲、教师听的外控理论型教师培训为将教师作为研究者平等参与其中的校本专题研修, 是我校教师研修制度创新成果之一。这种专题研修“通过创设情境, 引导参与者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念, 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 产生新的思想, 提高新的认识, 从而实现自我提高, 并能够采取行动改善现状”。

在研修方式上, 学校创新性地采用“团队合作+自主体验”的自下而上的方式。这种研修方式是通过组建学习团队, 设计交互平台, 全员参与, 实现自主体验。在实施过程中, 首先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角色互换,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体验和感知;其次教师通过在模拟环境中的具体活动, 获得亲身体验和感受, 并通过与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反思、总结, 提升为共享成果, 最后将其成果应用到实践当中。这样的研修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很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目的就是让教师自己去感悟, 去认识, 去提高, 研修过程也是教师观念的转变过程, 并使其在体验中自觉地改变行为方式, 使老师们进入到一种“互动—主动—能动”的研究性状态, 即一种共同参与、自主探究、创造性发展的体验状态。

实践表明, 要消除教师培训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文化隔离, 必须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 以问题为中心, 使用贴近现实的方法, 使培训情境与他们的工作情况相似, 使教师的专业学习是“从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入手”“与自己的切身利益、要求、愿望、经验相关的学习”, 让教师实质性地参与到解决现实教学问题的研究和交流的过程中, 在“教学田野”中逐步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3.主题研讨, 让教师在合作中成长

主题研讨已成为我校教师研修的重要方式。学校分层级和职能, 每年固定开展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德育研讨会, 教育组长课程开发或有效教学研讨会, 行政干部管理创新研究研讨会等主题研讨活动。活动中, 我们进行严密组织, 要求全员参与, 采取团队合作的形式, 实行“自下而上”的民主方式开展研讨, 让教师在学习型团队中快乐成长。

以《组建班级合作小组, 提升班级管理水平》主题研讨为例, 2009年12月, 我校以年级组为团队, 召开第九届德育研讨会。德育研讨会的具体步骤:前两周向每个年级全体班主任收集问题→学生处整理和归类问题→年级组抽签选择问题→班主任独立思考,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年级组集体讨论和交流 (第一次合作) →年级组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呈现讨论结果。

每年的德育研讨会是教师的一次提升, 既包括了教师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也包括了教师独立思考和合作研讨的不同阶段, 同时活动组织严谨、环节紧扣, 活动要求全员参与、自主探究、合作研讨。所有问题来自于教师工作中的困惑, 通过集思广益, 解决了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对教师成长、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 引领教师自我完善的学习制度

我校虽是封闭式管理的学校, 但以开放的姿态办学。我们十分注重教师的自身学习, 努力创建学习型学校, 培养研究性教师。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 积极建立教师“开放性”的学习制度, 要求教师从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中挤出时间自主学习。学校搭建各种平台, 立足于教师自主内化与专业成长, 建立了全员参与、分项实施的学习制度。

1.创造机会, 让教师在学习中成长

没有开阔视野的教师, 就不可能培养出有开阔视野的学生。学校每年组织中层以上干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外出参观和学习, 全体教师也是分批次按项目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学校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 闭门造车, 将学习纳入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

(1) 他山之石, 学以致用。我校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 均要求有计划、有实施、有总结。从2004年至今, 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考察已经成为我校每年的制度化安排。在实施和总结的过程中, 将所学经验和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认识, 结合学校实际, 注重生态性, 付诸实践, 而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 以“扬弃”的思想学以致用。如2004年, 全体行政干部外出学习考察回校后, 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了改进, 在实施以班级为单位的轮流值周后, 将“最难”做的事情交给学生做, 建立了学生自我管理的制度;2009年, 学校中层干部赴北京参加由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高中国际课程研讨会后, 学校从完善校本课程开发入手, 梳理和完善了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的新课程体系。学校每年分批分次组织行政干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和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已常态化。学习考察回校后, 认真开展研讨活动, 分析、借鉴外来成功经验, 为我所用, 已成为学校及所有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学习方式和途径。

(2) 行千里路, 开阔视野。我校每年利用寒暑假, 分批组织教师参加夏令营活动, 组织教师到国内各地旅游考察。每年组织近十名教师到美国、英国、日本等地学习参观。每年选送优秀英语教师到美国或英国短期留学。我们相信, 走出校门, 走出国门就能开阔教师的眼界, 就能培养具有国际眼光, 包容、自信、合作、有责任感等素养的教师。

2010年中国迎来上海世博会, 我校将全体教师分成11个团队, 将每个团队按四人一组分成多个小组, 以“走进世博会, 放眼看未来”为活动主题, 组织参观学习。为使活动达到预期效果, 学校还组织开展了“世博摄影”“世博征文”评比活动, 教师们写下了《上海世博, 我们看什么》《“以旅游的心态去学习、用学习的要求去旅游”——世博观后感》《世博, 见证文明的平台》《世博排队有感》《世博, 玩的就是心态》《变与不变之间》《城市, 为什么能让生活更美好》《盛世中国》《观世博, 看世界, 思教学》《深情相拥2010——为世博会而歌》《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生活未来与道德反思》等近百篇观后感。从这样的文字中, 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教师在游历世博会的过程中其认识的提高, 视野的开阔, 民族自信心和作为世界公民责任感的增强, 其国际理解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3) 读万卷书, 自主提高。学校是在一定理念指导下, 将人类所积累的各种知识代代相传的稳定型组织和保守性组织。教师在这种组织中很容易产生“唯我独尊”的思想, 容易将自己作为知识权威的代表出现在学生面前。然而, 科学技术的急速发展在带来极大物质繁荣与生活便利的同时,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学生的信息来源和学习渠道越来越多元化, 教师不再是知识和信息的唯一传播者。这种社会转型对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教师若不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将会被社会和学生淘汰。为此, 我们努力为教师提供学习平台, 引领教师自主提高, 让教师的知识更新, 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校每年为每位教师提供定额的专业书籍征订费, 要求教师必须订阅学科专业杂志, 自主学习;为教师发放教育理论书籍, 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学习, 写出学习心得, 纳入绩效考核;为每位教师免费配备手提电脑, 免费开通学科专业网站, 为教师搭建学习平台;在校园网站建立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学科专业网页和“教研视窗”, 为教师相互学习提供交流平台, 等等。这些工作, 都是为了将教师“读书”的方式拓`Ÿ展和延伸, 使教师获取信息的方式和学习的方式发生改变, 顺应时代的发展。

2.设计主题, 让教师在榜样的影响中提高

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灵魂震撼灵魂的高尚活动。优秀的学校离不开优秀的教师, 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 只有道德品质高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学生。

近年来, 为促进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以相关活动为载体, 通过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表彰、师德师风演讲比赛, 创建“优秀党员示范岗”等系列师德师风教育活动, 表彰先进, 树立榜样, 激励全体教职员工爱岗敬业, 努力工作。如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 学校积极开展“践行科学发展观, 师德规范我带头”主题思想教育“四个一”活动:组织每位党员观看一部美国教育影片《热血教师》, 召开一次主题组织生活会, 签好一份师德规范承诺书, 写好一篇观后感。号召全体教师以《热血教师》主人翁克拉克为榜样, 用心教育学生, 用爱感化学生。

3.心理调适, 让教师在认识自我中完善

由于寄宿制学校教师工作时间长, 任务重, 要求高,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健康不仅仅体现在身体上, 更体现在心理上。只有身心健康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教师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状态, 才有可能主动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为调适教师心理, 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活动的目的:一是发现教师的心理疑惑和心理问题, 引导教师重视自身的心理变化, 促使教师关心自己的心理品质;二是帮助教师解决心理问题, 为教师提供有效的调适办法;三是促使学校在管理中更加注重人文关怀, 达到心理教育的最高境界“助人自助”的目的。

相关活动以“人本性”管理理念为基础, 采取全员参与的合作方式, 不仅在交流互动中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提出有效的调适策略, 而且在小组合作中, 加深教师之间的了解, 促进彼此之间的信任, 使得这类活动本身就是一次心理调适过程。相关活动的开展对于培养教师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职业操守,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苏) 苏霍姆林斯基.与青年校长的谈话[M].赵玮, 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

上一篇:用心倾听阅读答案下一篇:强化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情况小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