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语文技能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2024-12-31

试析语文技能培养的途径与方法(精选8篇)

1.试析语文技能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篇一

语文学科兴趣培养的方法与途径论文

在全国上下一片“减负”声中,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减负”的实惠,并且能够不因“减负”而引起学习成绩的滑坡,这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一个大问题。许多人都很赞同这样的观点,即“减负”减掉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采。我认为:如果能够加强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那么,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效果将会提高,学习负担将会减少。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教师本身应成为学生信任和崇拜的对象,语文教师本身应具有多学科知识,能够运用其他学科知识来辅助语文教学。

因为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和其他学科有联系,有时甚至是对某一学科知识的专业阐释。如《什么是生态系统》《大自然警号长鸣》《人类的语言》等篇目,要求教师对自然、生物、环保等领域有较多的了解。《死海不死》《看云识走气》《防治近视常识问答》则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物理知识;至于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等各门课程的知识,都可以在教材中寻到些影子。

如果一个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其他学科知识了解得不够,解释得不透或不对,那么让学生如何能够信任你、崇拜你呢?学生学起语文又怎能真有所得呢?若失去了学生的信任,那么,学生就对学习语文失去了兴趣。

第二,教师应善于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通过自身的消化和筛选,再传授给学生,使其对“语文”有接近的欲望。

有的教师不能说是学问不深、知识不丰,但是,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没能够很好地消化,对专业术语之类的知识解析得不透彻;这样,学生听课后仍是“你不说我还明白些,你越说我越糊涂了。”所以,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还是要以尽量浅易的语言解析深层次的道理,充分注意授课的“艺术化”,真正做到“深入浅出”,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第三,紧扣教材和大纲精神,精心设计配套练习和测评试卷,从而引导学生学好课内知识,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培养目标不是使学生成为会背书的“机器”。教师的任务是教会学生“会学习、会生存、能发最。”因而,不仅要让学生自觉抵制读死书、死读书的做法,教师本身也不能贪图省事、搞题海战术,大编提纲,滥选提纲,滥选练习;更不应当让学生背课后练习的“参考答案”(现在市场上有许多小册子:是所谓的课后习题答案)。否则,学生对参考书的依赖程度就越来越严重:教师本身也会越来越失去吸引力。精编精选精讲练习:可以使学生节省许多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真正达到减负的目的。

第四,必须重视语文活动课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作用。语文活动课是课文教学的极好补充。

在活动课上,教师更有条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必须如此);活动课内容的多样性,形式的灵活性都是课文教学所欠缺的。教师必须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一阵地,使它发挥正面引导作用,让学生领会语言艺术的无穷魅力。

第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须重视“设疑和解疑”的特殊作用。

教师的巧秒“设疑”——设计一些小问题,可以使所要讲解的知识更有条理性,也更有趣味性。解疑的过程更是教学活动艺术性的体现。让答案抽丝剥茧般地逐渐呈现于学生面前,给学生一种示范,就会使学生在积累之中学会“会学”,实现最后的“发展”。

最后,教师要避免把培养语文学科兴趣理解为“语文兴趣小组活动”。

二者之间有因果关系,有先后之后。只有培养起学生的语文学科兴趣,才能够更好地开展语文兴趣小姐的活动。前者是对所有学生而言,后者是对部分学生而言。

以上所讲,主要是从教师方面入手来阐述,因为毕竟老师在学识方面比学生更为丰富,经验更为老到,教师的引导也就更容易培养起学生的兴趣。所述或有偏颇浅陋,愿向诸贤请教。

2.试析语文技能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篇二

1 高职会计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依据

1.1 创新人才培养是新经济时代的要求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经济时代, 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美国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了创新教育, 到80年代就已达到一个较高水平;日本在70年代至80年代提出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迈向21世纪的高速公路、要培养全球性的、建设性的创新型人才”;近年来, 韩国人认为“在新时代, 国民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新加坡三大教育改革课题之一便是“创新思维教育”。

我国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 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 并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 我国在教育改革实践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 逐步明确在学校要开展创新教育。2007年5月18日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制定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要“端正教育思想, 转变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内容, 改进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 倡导启发式教学,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谈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时说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说明我们国家已充分认识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和全球格局中地位的重要因素, 对学校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高等院校是培养和造就大批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各类专业人才的摇篮, 作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院校必然要承担培养创新型的职业技术人才的历史使命。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一线应用型技术人才,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各行各业的职业技术人员在运用技术原理和技术规范时需要根据企业的条件和发展情况不断地改进和创新现有技术、引进新技术, 向国际先进技术水平靠拢。创新是知识经济对各类人才的共同要求,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然成为21世纪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1.2 市场需求的变化及会计职能的发展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企业竞争日益加剧, 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企业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 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职业判断、分析财务问题、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 并能协助经营者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等创新性的能力。在知识经济腾飞的今天, 会计的职能进一步强化, 会计人员的职责范围进一步扩展, 由过去传统的核算、监督职能发展到预测企业经营前景、参与企业经济决策、分析企业经济形势等职能, 会计人才逐渐成为企业决策者、经营机构、供应单位、消费者的合作伙伴, 为企业价值增值发挥了重要重要。

高职会计专业作为高职院校的重点专业近几年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培养了大量的会计人才。然而为适应目当前就业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的变化以及会计职能的发展, 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必然要思考如何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 怎样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突出对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存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等能力的培养, 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1.3 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目前中国经济仍保持一定水平的持续增长, 江苏省的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在近几年发展相当迅猛, 在整个江苏省的经济总量中占较大比重。这些民营企业、个私企业大多属于中小企业, 都迫切需要具有较高职业技能和一定创新能力的高职院校毕业的会计专业毕业生。从调查显示, 近两年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60%以上是到民营企业或个私企业就业。这些企业规模虽然较小, 但功能却比较齐全, 往往亲睐那些综合素质较高又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会计人才。事实上很多会计专业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并不是只从事单一的会计工作, 有的还要兼做秘书、收发、日常管理、销售等工作, 有的还需要为企业的经营出谋划策, 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

针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 我们需要将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专业技能强, 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能适应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和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组织所需要的技能型创新会计人才。现代教育的核心就是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将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方向, 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还要注重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力, 合理设计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和创新意识, 增长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高职会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该校开展了关于“高职会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题研究, 并对我校2014届会计和财务管理两个专业的四个班级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 通过调查分析以及与学生交流访谈反馈的意见, 发现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 学生专业兴趣缺乏、学习具有就业功利性、创新意识淡薄等因素是影响高职会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效果的主要内在原因。虽然学生对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素质有一定正确的定位, 但是对于人才培养目标中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上, 未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及学生在自身的创新基础、兴趣爱好、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着主观的个体差异, 这些直接导致高职会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效果不太理想。

第二, 课程体系的设置与社会需求的非匹配性是影响高职会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效果的关键因素。现在用人单位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而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在学校中所学专业知识的比例相对偏低;学校课程与企业需求的非匹配性, 容易造成学生对现有课程体系满意度不高, 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 学习理论容易教条化, 导致实际应用时缺乏灵活性, 只注重会计核算方法的掌握, 而忽视会计核算内容的创新性、会计结论及财务分析的前瞻性、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拓展性, 无形中抑制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第三, 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没有高度重视教学的创新, 教学模式的单一传统性是阻碍高职会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近年来, 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 我校开始重视实验教学, 在校内建立了多个会计实验室, 以会计实践和各种专业技能实践为主, 引进切合企业实际的会计教学软件, 开展实训教学, 力求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会计实践中去。但是受学校实验室资源少、校企合作项目少等因素的限制, 此类会计实训课程开展的比例仍不高。在会计教学方法中, 教师也在尝试应用案例教学法、实验法、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 但是受教师实践经验缺乏、设计形式单一、学生配合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这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存在使用率不高或者使用效果不佳等问题, 这些都影响和制约了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 高职会计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能力培养的定位

创新能力是指能够胜任某项创新任务的主观条件, 要求将自身的创新素质合理地与其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 创造性地处理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对创新能力进行合理定位是会计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该研究者认为高职会计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术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等四个方面。

3.1 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 也是创新的基本前提。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我们要摆脱直线思维、惯性思维的束缚, 以唯物主义的辩证思想为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方式包括:联想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逆向思维、直觉灵感思维、比较思维、聚合思维、系统思维等。

3.2 创新技术能力

创新技术能力是创新必备的条件。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创新技术能力主要包括:会计核算方法的运用能力、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财务软件的运用能力、善于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法的能力等。高职院校的一大特色是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这就要求他们在职业技能方面不光是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 还要具有技术创新的能力, 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 出色地履行岗位职责。

3.3 创新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参与实际工作的能力。用人单位特别强调会计人员的实践经验和实际的工作能力, 希望他们能够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去处理经济事项和分析财务问题, 并参与财务管理与决策。会计人才创新实践能力主要包括: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财务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人际沟通的能力、合作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等。在强调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 作为会计创新人才必须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才能经受住各种诱惑, 为用人单位发挥其正向的价值贡献。

3.4 创新管理能力

创新管理能力是会计人才职业生涯后续发展的基础。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会计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 管理能力的创新和增强能为会计人才职业的后续发展和地位的提升储备条件。会计人才创新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会计制度设计能力、财务的预算能力、财务控制分析与考核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工作计划及工作总结评价能力、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文字处理和写作能力、团队协作和组织能力等。

4 加强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4.1 学校重视创新教育, 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创新人才培养要靠创新教育, 高职院校的各级领导和教师要重视创新教育, 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要积极采取措施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 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教师创新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影响创新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教师教学的创新主要表现在: (1) 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师要根据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设计教学内容, 运用项目教学的方法, 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讲解与项目、实践及案例紧密相结合, 启发学习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 教师实践技能的创新。高职院校需要通过不断引进高职称、高技术人才, 特别是来自企业一线的技能型指导教师来补充师资力量、完善师资结构, 同时为在校教师提供条件到企业或公司去顶岗实践等措施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的整体实践技能的水平和教学的创新能力。 (3) 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需要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实训资料、实训学习软件、网络教学平台等组织教学,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4.2 科学设计技能型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方案, 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在确定将技能型创新会计人才作为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后, 需围绕此目标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突出对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 是创新人才培养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需要根据市场对会计人才的要求, 结合就业岗位, 以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 优化现有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并改进其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必修课程的设置可划分为三大模块:一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社会能力为主的基础素质模块;二是以培养会计专业技能为主的专业能力模块;三是以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为主的综合素质能力模块。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时应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规定注重实践环节和实践课时, 实践教学课时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借鉴一些高职院校成功的做法, 在综合素质能力模块课程中除了常规的社会调查、毕业综合模拟实训、顶岗实习外, 可与学生工作相结合创新增设“学期项目”, 推行“学期项目制”, 并开展项目成果评优创新评奖活动。通过学期项目制的开展, 创新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 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课程体系中还需要设有20%-30%的选修课程, 主要分为专业选修课程和人文艺术社科的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可以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需要自主选择, 学校根据选课人数组班授课, 不仅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 而且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感, 开启他们学习的热情, 促进创新能力的再生。

4.3 科学设计实践教学的环节和实训课程, 注重职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相结合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三个部分,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这三个实践环节的相互衔接和各自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点所在, 达到培养技能型创新会计人才的目的。高职院校在设置实训课程时不仅要保证实训课时的数量, 而且要注重教师对实训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在实训教学的准备阶段, 教师需要合理设计实训的要求、结合典型企业的实际会计工作情况设计实训的内容和形式, 编写具有特色且适用的实训资料或选择质量优良的实训软件, 既要对学生有吸引力, 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又要能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实训教学实施阶段, 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从多方面观察、认识、探索和思考问题, 既要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训总结阶段, 要以开拓和改革的要求进行总结, 让学生发现实训中存在的问题, 探索改进的方法, 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4.4 改革课程考核的方法和评价的指标, 注重对创新能力的评价

为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在考核时可以按适当比例把理论考核和实训考核两部分结合起来, 对实训的考核可结合课程的特点设置一些技能项目加以考核, 考核形式要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考核。实训考核评价指标可以从学生参与实训的态度、独立性、按时性、准确性、创新表现等多方面设计相应的权数进行综合评价。

对于专业综合实训, 可与校内外技能竞赛相结合, 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技能竞赛, 并设置相应的奖项表彰和激励在技能竞赛中表现优秀的学生。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 逐步完善课程的考核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 促进高职会计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摘要:创新型人才培养是21世纪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也是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最基本要求。为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 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会计人才, 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应将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培养目标及改革的方向。该文在分析目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对技能型创新会计人才的能力培养进行定位, 并探讨了高职会计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创新人才,创新能力,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教高[2000]2号,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2000) [S].

[2]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S].2007.

[3]于玉林.会计实验创新教育的探讨[J].会计之友, 2009 (2) :83-87.

[4]刘学平, 王南竹.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 2010 (10) :15-16.

3.试析语文技能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篇三

关键词:企业高技能人才方法与途径

一、培养高技能人才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和地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逐步完善,通过转轨建制、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影响企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将逐步得到解决。而同时企业又面临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烈竞争,这种竞争是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是企业整体素质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职工是企业中最宝贵的资源,一支训练有素、技术精湛的职工队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无价之宝。所以,只有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高度重视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开发与管理,从要素组合和要素转换的角度来考虑人力资本、技术、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问题,更有效地吸收、组合各种生产要素,才能为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开发与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奠定坚实的前提条件。

二、短期途径与策略——优化职业技能开发,挖掘高技能人才潜能

当今世界的经济竞争从表面上看是经济资源、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的竞争,但实质上是高技能人才和知识技术的竞争。因此,有必要强调以提高职工素质、培养高水平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为根本任务的企业员工职业技能开发,并通过对企业员工职业技能开发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充分认识企业职业技能开发事业的广阔前景,设计和制定出更加完善的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职业技能开发体系。

1、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开发效益分析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观察到,经过培训的工人,劳动熟练程度会得到提高,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会得到加强,在劳动组织中与其他人员的配合也更默契。企业通过对职工实现技能开发,职工可以掌握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产品数量和产品质量,而且职工也会不断出现革新意识和行为。据有关资料显示,工人的教育水平每提高一个等级,技术革新者的人数就会平均增加6%。工人提出的革新建议一般能降低生产成本5%,而受良好教育的的管理人员创造和推广现代化管理技术,则有可能降低生产成本30%以上。

2、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开发的准则

第一,学用结合。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开发与普通教育的有所区别,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培养特别强调职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职业技能开发要紧紧围绕培养和提高职工的素质、技能,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这一目标。“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力戒脱离实际、向学历教育靠拢的倾向,不搞形式主义的培训,而要讲求实效。第二,专业对口。企业的管理范围较多,工作岗位种类多,专业、岗位性质不同,人员素质差异较大。在这种情况下,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开发既要考虑培训要求的一般性,又要注重培训对象各自的具体情况,把握其差异性,有针对性的因人施教,使每一层次的职工都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培训效果。第三,动态考核培训。培训内容和方式要根据企业对高技能职工技能的要求以及每个职工的自身条件的变化,经常作出调整与加强考核兑现。特别要求在职人员在学好各种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技能训练,通过不断的实践,尽快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

3、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培养的思路及策略

(1)全面建立高技能人才职工技术技能、业务能力等级制度,通过一系列政策导向,鼓励职工学技术理论、学业务知识,立足岗位成才,把被动的接受教育为自愿学习。对真正成才的职工给予相应的待遇,抓典型宣传通过榜样的作用,提高赶学专业技能知识的风气。

(2)兼顾普及型和提高型两个层次,一是高技能人才职工整体技术业务的提高。二是要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高技能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

(3)避免摆花架子,为拿证书搞形式培训,缺乏有针对性、实用性浪费时间多的培训教育。以“学用结合,按需施教,注重实效”为原则,深入推广多阶层、大面积的培养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培训的模式。

(4)实现从侧重理论培训到注重实践操作高技能人才技能培训的转变,根据企业生产特点,抓好安全培训,加强对一线工人和其他特殊工种人员的培训,做好技术工种在岗人员的考核、轮训。

(5)加强对高技能职工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造就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职工队伍,强化科学管理理念的培训教育,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三、长期途径与策略——创建高技能人才学习型组织

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开发是有计划地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基本方法,为企业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做好人才准备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实现安全生产、提高工效、建设现代化企业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达到集约经营要求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通过高技能人才的技能培养,形成一支以中级技术工人为主体,技术等级结构比较合理,并具有较高政治、文化、技术素质的职工队伍,需要转变观念和方法。企业在提升矿、井高技能人才的长期途径与策略方面,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便抓住机遇,适应市场,迎接挑战。

1、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由于创建高技能人才学习型企业是“一把手”工程,矿、井领导(正职)高度重视,身先士卒,把创建高技能人才学习型企业作为一项长期的、事关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2、创建高技能人才学习型企业必须解决好方法论的问题,这是创建高技能人才学习型企业的前提。矿井明确了专门的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检查等工作,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高技能人才创建计划、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不断地激发员工的学习创造力,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把个人自学和团队学习、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3、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相统一,倡导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及时把学到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运用到工作中去,在创建过程中,该矿注意把学习型组织理论、国内外企业成功的创建经验与本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出了符合本企业实际的创建形式。

4、创建高技能人才学习型企业必须注重“三不得”。一是等不得;二是急不得;三是慢不得。这是创建高技能人才学习型企业必须具备的良好心态。创建高技能人才学习型企业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5、通过创建高技能人才学习型企业,矿、井首先确立“学习、学习、再学习”、“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必然趋势”、“学习让生命更有意义”等现代教育理念,把职工个人理想与企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学风和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氛围,使学习逐步成为企业员工生活的自觉需要。

参考文献:

[1] 龚荒,《企业战略管理》,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孙其昂、邱建中,《思想政治工作学概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3] 张德,《组织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5] 匡玉祥,企业人才的“流”与“留”,《人事管理》,2003年第五期

[6] 王兴来,把握国企人力资源管理重点,《人事管理》,2003年第六期

[7]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国经贸企改[2001]230号,2001年3月13日

4.试析语文技能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篇四

(一)意义: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当前我校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方面是部分教师至今没有对作文教学形成正确的认识,要么不重视作文教学,应付了事,要么错误地认为,作文能力的提高没有什么好办法,只有靠学生悟性;还有的教师则认为作文就是为了考试,加强写作方法、技巧的指导是条捷径。所以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不作为或者无所适从,全靠学生自发地读写,找一两篇范文让学生读一读,就马上“赶鸭子”下水,自己则在一旁观望。另一方面有的老师则走向另一个极端,把指导作文的功夫只花在讲授写作方法、技巧上,视技法为作文法宝,陷入格式化的深渊。如此种种情况导致了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害怕作文的现象。假话、空话、套话盛行,缺乏新意、个性和特色,没有真情实感,与生活实际相去甚远,雷同、平庸、应付、抄袭现象越越来越多,作文教学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因而,提高教师作文教学技能途径与方法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强化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研究意识,并在研究实践中促进作文教学技能的提高。

2、研究作文教学规律和教法,寻找作文教学的规律,探索作文教学的模式。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作文教学技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挖掘合适的作文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4、通过研究总结归纳行之有效的作文批改、评价方式,有效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三、研究现状。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比较活跃。大家都把研究作文教学的规律和提高教师作文教学能力作为研究的课题,这种研究已经出现百花齐放,争奇斗妍的局面。而且已经各自形成体系。在作文教学中产生较大影响。但受应试教育和各校的具体情况影响,为考试而教,追求急功近利的现象仍比较普遍。为应付考试,教师、学生找范文、套模式、背“范文”,全然不顾对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否有提高,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否有作用。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首先要端正教师的思想,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师的作文教学技能,通过作文教学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工作与生活所必须的写作能力。促进师生作文教学和作文能力的和谐发展。

四、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些论述,具体阐明了“学生是学习作文的主体,教师是作文教学的主导”的教学理念,是提高教师作文教学技能的理论基础。教师要摆正自身的位置,发掘作文教学规律,寻求多种途径,切实提高教学技能,灵活驾驭作文教学,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五、研究对象。

学校全体语文教师。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小学生作文训练与指导有效方法的实践研究。教师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挖掘身边合理的作文教学资源,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扎实的作文指导与训练,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2、结合实际进行有效的习作批改的研究。教师面批、精批、指导学生互批互改等,以多种方式完善作文,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3、小学生作文有效评价的研究。针对学生作文的`实际,客观地进行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 增强学生信心,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作文的信心和勇气。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引领法等。

七、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3年,即20xx年4月——20xx年12月,共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xx年4月——20xx年7月。

收集资料,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对本校教师作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组建课题组,明确分工,准备相关材料,做好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申请立项。

2、实施阶段:20xx年8月——20xx年7月。

定期举行作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开展经常性的校本教研交流活动,探寻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提高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和能力。收集资料,总结阶段性成果,撰写案例和论文,进行阶段总结。

3。总结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

对课题研究过程的资料进行收集、梳理、归类,形成研究报告,并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总结、典型课例、论文等成果进行整理形成显性成果。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xx。(主持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

副组长:xx、xx、xx、xx。(课题的统筹安排与实施)

成员:xx、xx、xx、xx、xx、xx。(具体做法的实施,过程性材料的征集。提供公开教学现场等。)

xx(负责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查找,后勤保障),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课题组成员学历层次高,除一人为专科学历外,其他成员均为本科学历。积极要求上进,有一定的理念素养。近年,有多篇论文在教育报刊上发表或获奖。组长和副组长均为有着多年教科研经验的校领导,曾经参与主持过多项省市区各级课题研究,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其他参加者均为一线的语文教师,都具有一定的研究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在历次课题研究中都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

九、现有基础。

六道江镇中心小学,具有比较丰厚的教科研底蕴。多年来在市、区教科研部门给予的理论及实践的指导下,学校曾承担过多个省、市研究课题,具有较高的组织能力和科研水平,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参与该课题的教师均为我校的骨干数学教师,确保了课题研究队伍的精良。因此,我们承担的该课题研究必将在领导们的直接领导下,完成预期的实验任务,取得有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

十、研究经费。

本项课题预计需经费五千元,采取经费使用报批制,高效使用经费。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课题的研究是立足于我校的实际状况,作文教学存在严重的薄弱环节,我们经过调查研究和深入课堂教学实际确立了此课题,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切实提高我校教师的作文教学能力和水平,改善作文教学的现状。最后希望大家从现在开始,根据课题研究的计划积极行动起来。

5.学生责任感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篇五

洪山嘴中学刘艳萍

㈠按年级的主题教育系列

一是起始年级:具体落实“以对学习负责为基本点,学会求知”这一系列目标。主要围绕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着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包括学习习惯,开展“中学生常规知多少”教育,班级公约制定,耐挫折教育等活动。二是中间年级:具体落实“以对集体负责为凝聚点,学会关心”这一系列目标。主要围绕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如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侧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通过各种主题班团队活动、外出参观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同学之间的感情和集体主义情感,增强集体凝聚力。

三是毕业年级:具体落实“以对家庭负责为起点,学会孝敬;以对社会负责为制高点,学会报答”,这两个系列目标。主要围绕什么是合格的毕业生,侧重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人。开展“为家庭争光、为学校添彩”活动,举办家长学校活动,开展“颗颗红心献祖国”主题教育,开展公民知识教育等。

㈡“因材施教”的分层教育系列

一是优秀学生:以少年团校、青年党校为阵地,定期组织积极分子上团课、党课,对他们进行团史、党史、国情教育,通过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学习,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的航标,引导他们在鲜明的政治追求中加速成长。每年培养、发展一批团员,对高中年级中特别优秀的符合入党条件的学生及时吸收到党组织内。二是特长学生:创造机会,提供舞台,让他们发展特长、施展才华。有管理才能的,在班级层面上积极施行班干部竞选制产生班委会和团支委;在学校层面上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大会竞选产生学生会干部,并积极开展自我管理活动;在寄宿生管理方面成立舍管会,充分发挥舍长作用。有写作才能的,通过成立文学社,开展各种文学创作,编写校报并积极对内对外宣传。有书画、艺术特长的,每年举办艺术节,让他们一展身手。有演讲才能的,通过举办各种演讲比赛,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

三是特殊学生:建立特殊学生档案,通过召开特殊学生会议、特殊学生家长会议,组织特殊学生外出参观学习,开展结对帮教,进行心理疏导等办法,加强教育,促其转化。㈢以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的自我教育系列

德育要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但德育实践需要的是那种既有理性、又有激情、更有魅力的实践;需要的是那种意境式、生活化、养成性的实践;需要的是那种入耳、入脑、入心的实践!围绕“培养有责任感的现代中国人”这一育人理念,以“八心”为切入点,我校寓德育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润物无声的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自我感悟中得到教育,在自我教育中成长发展。

去工厂、去敬老院、去街头、去公共绿化地带,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组织学生参加农忙劳动。——在实践中通过自我感悟,使学生养成“勤”(勤劳刻苦)的品质。

参观参观科技成果展览,去生态开发园了解生态环境,——在实践中通过自我感悟,使学生养成“聪”(聪明好学)的品质。

到贫困家庭去走访,与贫困学生结对等,——在实践中通过自我感悟,使学生养成“俭”

(朴素节俭)的品质。

组织军训,参观军营,了解军人的生活,远足扫墓,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通过自我感悟,使学生养成“恒”(意志坚强)的品质。

组织学生“走出校园,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厂矿企业感受企业巨变,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在实践中通过自我感悟,使学生养成“奋”(积极向上)的品质。

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实施班干部竞选上岗制、班长轮值制、公物保管制等制度,校运会、艺术节等重大活动的筹办让学生负责,——在实践中通过自我感悟,使学生养成“勇”(果敢无畏)的品质。

开展“双学”活动,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在实践中通过自我感悟,使学生养成“群”(合群合作)的品质。

参与普法宣传,举办法制讲座,开展“做合格公民”活动,——在实践中通过自我感悟,使学生养成“重”(自尊自爱)的品质。

㈣立足课堂的德育渗透系列

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课堂教学的环节蕴含着大量的德育资源,教书与育人犹如形与影、光与热,密不可分。当然,对课堂教学而言,德育资源不是硬性添加上去的,而是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各学科教材所内含的德育因素,自然地、有机地、不显痕迹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为此,我们在进行德育渗透时,努力坚持“五要五不要”的教学原则:要依据教育大纲和教学大纲教书育人,不以智代德;要紧扣教材,不画蛇添足;要融会贯通,不牵强附合;要情理交融,不空洞说教;要切合学生心理实际,不搞成人化教育。同时,我们还构建了德育渗透的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三动” ——动手、动口、动脑;突出“三论” ——讨论、争论、辩论;强化“三允许” ——允许标新立异、允许七嘴八舌、允许保留不同意见;牢抓“五点” ——兴趣点、关注点、活跃点、沟通点、碰撞点;达成“三观”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学生的合理需要,让学生从老师枯燥式的讲解、强制性的呆板训练中步入自我感悟、自我体验、自我学习的自由王国,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在不断丰富、不断升华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悟出并掌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科学的认知方法。

6.试析语文技能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篇六

一、从学、练结合到教学能力的转化

现行篮球教学中,一般还停留在如何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篮球技术和战术,而忽略了在学生掌握技术、战术后,怎样去进行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只会做而不知如何进行教。因此,这就需要确实抓好课堂的学练结合到转化为教学能力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采用趣味练习,以激发主体的学习动机,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要在学生熟练动作的基础上提高言语要求,以言语来标志新动作,并组织动作的进行。还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要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辅助措施。

教师不但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展示自己的教学才能,使学生能了解其内涵,达到掌握技术、战术的目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和发展,真正使学生学会如何应用老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练习,形成自我对技术、战术教学的体验,并把这些体验转化到今后从事的篮球教学中去。

二、多媒体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中应用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它集形、声、动、静于一体,把它用于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声音、图形、图象、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现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周期,真正的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效果。

多媒体与教学的有机结合,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袼褙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只有我们正确、恰当、灵活创造性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使之用到实处,恰如其分,一定能发挥它的教学优势,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把课堂教学空间容量留给学生

尽可能地结合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培养其组织能力,裁判工作能力等。如让学生进行教学与训练的实习;轮流带准备活动;分组练习时轮流担任小组长;讲解规则与裁判法时,由学生执行临场裁判;让学生自己组织教学比赛等。教师依据学生的执行的情况进行认真、详细的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和今后注意的问题。前者能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后者使学生明确存在的问题与努力方向,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篮球教学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1)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是体育活动的主体,体育教育就要符合学生的整体发展,要考虑学生的需要性。这种潜在的需要就成了学生主动学习行为的出发点,如:健康生存的需要;生长发育的需要;是以素质、技术和技能,以文化修养及其知识为目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以超越自我实现精神追求为目的等等。一旦体育教育顺应了学生的主体需要,则能进入到学生自我保留的范围,显现出应有的影响。

(2)发掘学生个性的潜能。个性化体育教育强调发展学生个体潜能的优势,认为每一个人内在具有的亮点。篮球运动实践可以帮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个人创造性和个性才能之处,帮助他们找到如何发挥自己价值的途径和方法。

(3)篮球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素质。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独特的个体,需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如要求学生参加篮球竞赛活动,根据学生自身个性特点,通过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合理、正确地安排学生参与一些竞赛活动,将有助于加速某些社会化的内容过程,使其多种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4)篮球教学比赛法。比赛教学法是在比赛条件下,按统一的比赛规则和以最大强度来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众所周知,在篮球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某项运动技能,必须通过多次、反复的练习,但是这样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和单调。所以将比赛教学法运用到普通高校篮球课教学中,对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巩固和提高篮球技术、战术,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增进学生和班级之间的友谊,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等优良道德意志品质以及培养终身的锻炼意识和能力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5)篮球教学手段要灵活。在篮球教学中,运用教法、手段要灵活,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整体指导相结合,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师根据篮球教学的特点,把篮球技术要领提炼成口诀,授课效果很好.因为口诀的语言比较具体、生动、形象,学生一听即懂,能达到强化记忆,掌握技术要领的目的。

(6)创造性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创造性的教学目标是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创造人才。因此,这就给教师提出个高的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掌握创造性教学方法,勇于进行教学探索实践。如我们在篮球教学中,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了逆向作业,自拟试卷法,即让学生自拟教材,自己发现题点、题干并以回答,或教师事先规定类型、题量、分值等,让学生按要求自己拟出试卷并附标准答案,这样的手段可激发学生的自由性,使之由被动完全作用到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此还运用了归纳演译法。在教学中,为使学生记住技术要领,教师讲解技术动作和做过表示范后,启发学生将要领概括归纳为简明扼要、形象准确的几个集注要点,由繁化简,以便记忆。

7.试析语文技能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篇七

《机械制图》是技工学校机、电工程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宽、实践技能性强、应用广泛、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高。近年来, 技工学校由于勤工俭学、工学交替的原因, 该课程的课时大量减少。教师讲课进度快, 具体安排学生练习少。而技工学校新进学生文化课学习成普遍较差, 厌学情绪重。一系列原因造成目前学生的识图、画图能力普遍下降, 严重影响在车间从事机械加工实习的效果。如何扭转这一局面?前不久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中国图学学会职业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委员会在郑州召开全国《机械制图教学改革与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大会的两个议题之一是“培养学生识读图技能的有效途径及教学建议”。把培养学生识读图技能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探讨技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重点, 我们应该从培养目标出发进行思考。大家知道, 机械制图简单地说是表达机件的图样;全面地说, 机械制图是一门研究如何用投影的方法, 把空间的机器和零件的形状、大小、结构、装配关系以及制造、检验、使用、维修时所必须的技术要求在图纸上用图样准确表达出来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它是机电工程界交流技术信息的共同语言。该课程内容多, 涉及知识面宽, 实践技能性强, 综合性要求高。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画图和识图。我们过去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一直强调的“四多一认真”方法, 就是多看图、多画图、多记图、多用图, 无论看图或画图时都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该方法也反映机械制图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识图和画图。但是, 我们多年来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又自觉不自觉地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教会学生画图上。画平面几何图形、画法几何作图、画组合体三视图、画轴测图、画标准件常用件图样、画零件图、画装配图, 重点都在“画”字上下功夫。老师们口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会画图肯定会识图。”我们过去的这些教法对于当时技工学校机电专业的学生是正确的, 但是, 对于今天的技工学校机电专业的学生就不太合适。

技工学校校的机电专业毕业生面对的就业岗位群大多是机、电类工厂生产一线的操作工。他们从事的日常工作不是画图, 不是搞产品设计, 不是搞工装设计。他们的日常工作是看懂图样, 按图样进行零件加工或装配机器;看懂图样才能指导自己进行生产。技工学校应把岗位群的技能要求摆在第一位。用人单位岗位群的技能要求就是技工学校制订培养计划、规划课程设置、优化课程内容的依据。对于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来说, 在岗位群技能的要求上, 识图技能显然要比画图技能更重要。培养目标应为企业生产一线服务, 应加强校企合作, 加强对企业岗位群技能的调查了解, 把合作成果落实到技工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全部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之中。在《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都应在识图能力教学上花更多的时间, 投入更大的精力, 想更多的办法, 把识图教学当做重点。

《机械制图》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我们教学中强调把识图当做重点时并不排除学生应该学会、学好画图。这里探讨的是通过画图来提高学生识图能力的教学方法与直接教会学生识图的教学方法, 哪种方法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大?如果投入同样的课时, 对学生识图能力提高哪种效果好?显然前者是间接的、费时的, 后者是高效的。

我们过去在《机械制图》的教学中, 一直遵循熟能生巧的原则。强调多画图才能掌握画图的技巧, 才能画好图。因为画图本身需要技巧, 需要通过灵活应用绘图工具画各种图样的实践, 才能提高画图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练好的。时代不同了, 过去的教法今天不一定适合技工学校的学生。现在, 机械制图画图的方法、方式更丰富了、更有效了。我们可采用传统的手工方法画图, 也可采用绘图软件在电脑上绘制零、部件的工作图样 (如电子图板软件画图, Auto CAD画图, 开目CAD画图等) ;还可采用3D画图 (使用UG建模软件创建简单零部件的3D模型画图) 。随着计算机绘图软件的普及, 机械制图教学中的画图工作不仅快捷, 画图的难度也大大降低了, 画图技巧的重要性也远不及手工绘图时代的重要了。

二、目前技工学校在《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中, 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机械制图》课程包括六个知识模块的内容:制图的基础知识、制图的原理、制图技巧 (机件的表达方法) 、实用制图 (标准件与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 、其他工程图样、计算机绘图。这六方面内容教学中, 有利于提高学生识图能力的关键内容在哪里?我们过去把画图能力的培养当做重点内容时, 教学的重点有绘图工具使用、平面几何作图、制图原理中 (画法几何) 的截交线画法、相贯线画法、过渡曲线画法、组合体三视图画法, 常用的表达方法画法有零件图的画法、装配图的画法。总之是围绕“画”字做文章。对于今天的技工学校来说, 由于学生文化底子差, 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加之《机械制图》课时少, 讲课进度快, 学生画图的练习少, “画”的很不够, 画图技能并没有得到提高, 也就没法通过画图过程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而识图能力因传统教学中强调不够, 学生的识图能力提高也很有限。

为了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这几年我们在《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中, 对《机械制图》课程中六个关键的知识与技能模块进行分类、比较、实践、总结。按此认知规律, 确定了《机械制图》课程中提高学生识图能力的重点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实物与图样的对比教学, 总结出各重要知识与技能模块的教学方法, 收到了在少学时情况下也能提高学生识图能力的好效果。

1. 制图基础知识模块中选择的重点是《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内容及贯彻。

教学中我们通过展示大量工厂的生产图样, 让同学们应用国家标准来查找图中的错误, 从而培养学生以后到工厂从事识图工作时, 心中有标准, 识图有依据。

2. 制图原理模块中选择的重点是三视图的联系规律及视图分析, 特别是用形体分析法读组合体三视图。

教学中特别强调三视图投影的联系规律, 即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九个字的具体内涵和实际应用。对于点、线、面、体, 截交线, 相贯线画法等内容, 我们重点讲点的投影规律及各种位置点的投影特点。对于截交线、相贯线、过度曲线, 我们通过各类模型让同学们加强对他们画法特点的感性认识, 提高他们的识图能力。画图方面只强调画图工程中遇到最多的、特殊情况下的截交线、相贯线、过度曲线的画法, 特别是简化画法。这样做, 不仅克服了过去教学投入时间多、画法难掌握的痼疾,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 制图技巧模块中, 我们把最常用的18表达方法和14特殊表达方法当做教学的重点。

教学中我们把机械制图中的十八种表达方法 (六种基本视图、三种辅助视图、七种剖视图、两种断面图) 比喻为机械制图中的“十八般兵器”。也就是说, 要培养学生的识图技能, 这十八般兵器是必须掌握的。让同学们知道, 企业中的工程师、技术员“闯江湖”用的就是这十八般兵器。为了让学生用好这些兵器, 我们设计了大量的识读图习题, 作为灵活运用这十八般兵器攻击的活靶子。习题中既有单一种兵器打的靶子, 也有多种兵器共同打的靶子。让学生多看、多练习, 多对比, 逐一掌握十八般兵器的定义、使用条件、使用方法、标注方法、特殊情况处理, 切切实实地提高了学生的识读图能力。

4. 实用制图模块中我们强调的教学重点内容有:

在标准件和常用件教学中, 我们收集了工程中使用的大量标准件、常用件, 让学生把它们与课本中的国家标准相对照, 充分认识各种标准件和常用件的图样特征、标准代号、尺寸查法、常用件尺寸的计算方法、标注方法、公差配合、精度等级。要求学生在“熟练”上下功夫。这样把过去最枯燥的内容变得鲜活起来, 学生们学得懂、记得牢。

在零件图的教学模块中, 重点要学生掌握各类零件 (轴类、盘类、叉架类、箱体类) 的表达方法及图形特征, 零件的技术要求作为教学重点 (表面粗糙度、尺寸的公差配合、形状和位置偏差、零件材料、零件热处理、铸件的技术要求等) 。教师要尽可能地多讲一些工厂实习中技术要求的知识, 学生一定要多学一些技术要求的知识, 机械制图的知识面宽就宽在这些方面。这些知识是学生工学交替时, 在车间看图样天天遇得到的实践技能知识。为保证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 我们有意识地把练习题的数量由两种题型增加到二十种题型。学生学好这些案例性质的练习, 对零件的技术要求会学得扎实, 在车间看零件技术要求时就能看懂。

在装配图的教学模块中, 我们除了讲装配图的规定画法和特殊画法外, 也强调了装配图的读图的内容。要把装配图的图样、各种尺寸的标注、零件编号方法、零件的名称、标题栏内容、零件明细表的编制、技术要求的分类等知识点综合起来指导看图。学会找出同一个零件在不同装配图的视图中的表达方法, 从而想出零件的形状、大小。在习题中增加了大量装配图读图填空的练习题目, 以提高学生读装配图的实际能力。这两届学生虽然没有画大量的装配图, 但他们工学交替到工厂车间实习时, 看起工厂的零件图、装配图就不那么陌生, 就不像以前的学生那样束手无策。显示这种探索确实促进学生识图能力的提高。

8.试析语文技能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篇八

【关键词】初中生; 语文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初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阅读能力是初中学生语文学习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我们在教学中发现,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阅读能力的构成

(一)正确选择和运用阅读方法的能力

正确选择和运用阅读方法的能力指学生在正确分辨阅读材料类型的基础上,灵活采用相应的阅读方法,达到最佳阅读效果的能力。语文阅读教学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和选择阅读方法的能力。

(二)阅读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阅读的认知理解能力就是理解、掌握各类语体、文体所含信息的一种基本能力。中学生的阅读认知理解能力包括认读、理解、鉴赏评价等几个方面。认读能力是指辨清字形、读准字音、了解字义的能力,是语文阅读最基本的能力。理解能力是通过分析准确地把握读物的形式与内容的能力,它是语文阅读的核心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是指运用适当的方法对文章的内容、形式、意义等加以判断,对文章进行体悟、鉴别、评说的能力,是比较高级的阅读能力。

(三)阅读的迁移与创新能力

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迁移能力是指在阅读中将已学到的知识、已经具有的能力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阅读的创新能力指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通过阅读活动,不仅能在知识方面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而且在思维方面有所创造。

二、当下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阅读的功利性较强

由于中考的压力,初中生更注重的是考试的分数。因此,大部分学生忽视课外阅读,学生对课外阅读没有产生兴趣。因此,学生在选择阅读内容的时候比较有针对性,侧重于与考试内容相关的读物,与考试内容无关的读物很少去进行阅读,阅读带有非常明显的功利性。

(二)阅读时间少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疲于“题海战术”,大多数学生视阅读课为“弹簧课”,鲜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胸中无书”,忽视理解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培养,阻碍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课堂参与意识较差

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教师一个人的教学行为,而应该是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互动。在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中。大部分初中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较差,基本上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漠不关心,关心教师给的答案。教师成为语文课堂的“灌输者”,学生处于被动的听课状态,学生不能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三、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科学指导,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交给学生知识,同时更要重视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也是如此。陶行知曾经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学生拿到一篇课文时,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去解读课文,在一定程度上是没有掌握阅读的方法。如果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阅读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那么经过训练后,学生们会学会一套阅读方法,在以后的阅读中得以运用。辽宁省语文教育名师魏书生曾探索出“四遍八步读书法”来指导学生,效果可观,已引起广泛的注意。在基础教育阶段用这种方法训练学生阅读能力,该方法是扎实有效的可行之举。

(二)广泛阅读,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课外阅读是分不开的。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要给学生推荐一些合适的课外读物,去鼓励初中生在课后进行课外阅读。学生在对课外读物进行长时间的阅读之后,会形成一定的语感,有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促进能力发展。

(三)加强训练,注重阅读过程的训练

阅读能力培养过程的训练,要从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等几个方面入手。这四种能力是相互影响的,由此,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这四个方面不能割裂开来,而要统一进行科学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激發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教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得不到真正的锻炼,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用处不大。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用教师的分析去替代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问题的答案,在认识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发现问题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总之,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坚持在阅读方法、阅读过程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理解方式,切实提高初中生的阅读技能,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杨金荣.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探究[J].中学教育,2015.

[2]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秦剑.提升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探析[J].语文天地,2014.

上一篇:班组团队建设发言稿下一篇:邮政表彰大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