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的必要性

2024-12-10

建设新农村的必要性(精选9篇)

1.建设新农村的必要性 篇一

2007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

论新时期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民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但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开始凸显。许多农村地区在摆脱物质贫困之时,却出现精神贫困的新情况:农民文化生活匮乏,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在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的同时,如果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就无法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无法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目前,我国一些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的现状有着诸多原因。一是许多乡镇领导普遍只重视经济建设,对文化建设持漠视的态度;二是农村文化事业缺乏经济支持,文化政策得不到落实;三是文化设施陈旧落后、功能丧失;四是农村文艺工作者素质偏低,队伍薄弱。这直接导致了农民精神生活匮乏,文化娱乐活动单一,使一些封建迷信、淫秽、赌博等不良活动乘虚而入,侵蚀着农民的文化生活。这类不良文化活动不仅毒化了社会风气,还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甚至阻碍了正常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对此,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当务之急。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成为农民的普遍诉求。而如今农村文化资源的供给不足与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不解决这一矛盾,农村文化土壤就会逐步荒漠化,甚至被大量消极文化侵蚀,从而使农民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农村的社会和谐也就得不到保障。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符合民心、顺从民意,在提高农民文化素养,维持农村秩序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推广科学文化知识,能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使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普及思想道德教育,能培养农民的诚信意识和道德观念,从而提高

农民的道德修养,净化农村社会风气;举办文艺活动,能丰富农民业余生活,发扬民间传统文化。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在科学技术、思想道德和文化艺术等方面能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文化效益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转化,推动经济社会良性发展。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已成为政府与社会在新时期需要关注和面对的重大课题。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我们要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使文化与经济并驾齐驱,实现农村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统一协调发展。

2.建设新农村的必要性 篇二

所谓乡镇广场文化, 顾名思义, 是在农村室外进行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 包括广场秧歌、腰鼓、舞龙、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近年来, 我国农村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基本构件之一的广场, 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农民群众休闲娱乐的自由空间。广场的辟建与使用, 使农村广场文化应运而生。

乡镇广场文化具有开放性、节庆性、广泛的群众性和多元的自娱性等特征。

开放性是广场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广场是群众公共生活最集中的地方, 也是乡镇公共文化集中展示的地方。广场上所进行的任何文化活动, 均向公众开放。这种公共性决定广场文化必走平民化道路, 即使是高水平的文艺演出, 也要兼顾到雅俗共赏。同时, 公共性又决定了广场文化的主体是公众, 广场文化若没有公众的广泛参与就会变得枯燥干瘪。

节庆性。公众的集会与庆典是广场形成的原因之一, 决定了广场文化必带有节日喜庆热闹的色彩。故现在的广场文化多举办各种节庆, 包括常设的文化艺术节。如集安市的“金秋枫叶节”, 开办以来就成为了广场文化中的品牌。又如集安市的大型音舞诗画“梦萦高句丽”就引进了国家级知名的艺术团和歌星在本市的广场上演出, 经济与文化的联手使其闻名遐迩。

广泛的群众性。综观农村广场文化的全景,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每天早晚在广场活动的人群热闹非凡, 从四面八方向广场汇聚的人群, 寻求自己喜欢的娱乐方式, 释放快节奏生活中的压力, 展示各种各样的才艺, 追求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这里没有尊卑贵贱等级差异, 都是笑脸相迎, 你谦我让, 平等交流, 其参与面之广, 是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都无法比拟的。

多元的自娱性。每天晨晚广场上总是人头攒动, 有跳老年秧歌的;有老中青混杂跳健身舞的;有青年怀抱吉它自弹自唱的;有少年儿童开着各式童车奔跑的;还有舞剑弄棒健身的, 等等。没有强迫命令, 没有权益驱动。许多人既是演员, 又是观众, 参与自然, 撤出随意, 没有约束。

乡镇广场文化作为群众文化的一部分, 有着与群众文化共同的特征、功能和作用, 但广场文化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因其历史背景、组织、方式、规模水平的不同, 产生的作用也就不同。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较低层次。即民间自娱性广场文化。如村头街尾的扭秧歌、交谊舞、健身操, 公园、庭院的演唱会、故事会、读书会等。这种类型的广场文化不受时间、场地、服饰、设施、水平等条件的限制, 多以健身强体、自娱自乐为目的。这种自娱性广场文化满足了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 起到了调节身心, 陶冶思想情操, 增进人际交往, 激发工作活力等最基本的作用。

中层次。即商业性广场文化。它多以商家为组织者, 以商品经销为主要目的, 借助文化的手段, 形成“文化搭台, 商家唱戏”的商业性广场文化。比如商场、饭店的开业迎宾, 店庆、场庆等广场文化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商业性广场文化将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这种类型的广场文化不但直接促进了经济效益的增长, 同时也起到了传递科学文化信息, 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的作用。

较高层次。即官办的宣传教育性广场文化。这是由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组织, 有特定的背景, 鲜明的主题, 活动质量和水平要求较高, 它以重大节日和庆典为契机, 需要预先策划, 筹备和投入大量经费, 可以形成巨大的规模声势, 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如主题会、庆祝会、纪念会等大型广场文化活动。这种类型的广场文化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是任何其它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它不但可以振奋农民的精神, 鼓舞群众的斗志, 凝聚民族的力量, 激发社会的活力, 而且能展示整个区域, 乃至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

广场文化充实地方文化内涵。广场是文化建设的“塔基”推动地方文化资源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日趋繁荣, 全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面加快, 各地区彰显文化底蕴的大剧院、大歌厅有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 正在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经济崛起的标志。与此同时, 伴随着北京奥运而来的全民健身热, 也催生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打造群众文化场所的热情。“剧院文化和广场文化是两个不同的需求层次。”著名编剧邹忆青说:“只是在大剧院看演出, 需要有钱有闲, 而在小广场看节目, 可随到随看, 群众方便且不用掏腰包, 更重要的是, 小广场与大剧院最大的不同, 是其广泛的参与性。”如果把文化看成是一座宝塔, 那么, 在大剧院上演的具有引领潮流和发展导向的专业文艺作品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塔尖, 而在广场上演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艺节目则是塔基。

各地建设广场文化, 就是要尽量地开掘与调动地方文化的资源, 使得地方文化传统、文化遗产得到更多的继承与发扬, 并改造成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文化。像“五女峰枫叶节”的形成, 最初就是从开发集安旅游节发展而来的。“五女峰枫叶节”从田间山野走入城市广场, 再进一步演变为一年一度的国际性民歌节, 它不仅丰富了地方文化资源, 而且提升了集安的文化品位。可以说, 地方文化资源借广场文化的展示与推动, 成为有显示度的地方文化, 从而充实了地方文化内涵。

3.建设新农村的必要性 篇三

关键词:音乐文化;新农村;文化建设

一.社区音乐活动开展的意义

1.很大程度上满足群众的精神追求。从古至今,音乐都在群众的娱乐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古有高山流水觅知音,今有各种音乐会的欣赏,在物质需求达到了人们的要求时,人们就开始了精神的追求。有一种有科学依据的说法,人在处于音乐中的时候,人的生理系统和精神系统会受到振奋。同时,人在低落失望的情况下能够受到音乐的振奋。社区教育工作者可以适当组织社区音乐活动, 对社区居民进行思想道德和国家政策法规, 从而起到对不良社会风气的净化作用。 事实证明,音乐教育对净化社会风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道德修养。 秣陵街道社区教育中心通过积极引导,使市民踊跃加入到社区音乐文化活动中,赌博、无所事事的少了,吵嘴打架、不讲理的人少了,人们的精神更加饱满了。

2.有利于社区的凝聚和团结。社区音乐的统一容易让人们产生兴趣的共同认知感,这种共同认知感在人们走出社区之后也能够记住社区。在新农村建设时,农民变成市民,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提高新居民的素质,如何让新农村的农民更好的融入城市,这是一个需要跨越的重要难题,在这种情况下,音乐是可以达到凝聚社区的效果的。社区音乐文化活动不失为一剂良药, 其不仅符合社区建设对文化方面的客观要求,还成为完善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确实是增进社区成员团结、 维护社区和社会长治久安的一种有效精神凝聚力量。

3.丰富社区文化内涵。音乐传承着人类的文明和文化,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 音乐不仅能给予人美的享受,还提高人们的审美,提高人们的自我修养,让人们提高音乐人文知识。 音乐艺术的大众性、 开放性、 广泛性和多样性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的文化需求和社交需求,对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提高社区文化格调都大有裨益。 社区音乐文化活动应该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即关怀人生价值的实现,关怀人的自由与平等,关怀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

二.让农村社区音乐自由地发展

1.以娱乐为首要原则。作为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民,首先应当坚持音乐文化活动的娱乐性为原则,这是因为社区音乐并不追求其竞技成绩为目的, 只要能起到娱乐的作用,活跃了广大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使之能够在闲暇之时精神文化生活得以丰富和满足即可。

2.因地制宜原则。由于各社区农民音乐文化程度各异, 各个地方音乐文化积淀不同, 因此,发展新型农村社区音乐文化要遵循因地制宜灵活建设的发展原则, 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各地新型农村社区自身的实际音乐条件,结合社区居民的生活习性等条件,因地因人而进行音乐文化建设的灵活发展。如: 山区居民和水域附近的居民,有着截然不同的喜好和生活习惯, 针对此特点,要适当发展民歌、 山歌等。

3.紧扣农味原则。新型社区的农民工作和生活都和农业密不可分,故开展新型农村社区音乐文化活动项目要紧扣“农味 “原则, 围绕社区居民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多开展与农作相关联的项目,适当开展一些“涉农”趣味性的音乐活动比赛,不仅丰富大家的业余音乐文化生活,而且促进大家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

三.如何发展新型农村音乐文化的建设

1.软件建设。为活跃社区居民的音乐健身氛围,繁荣社区音乐文化建设,制定相关的音乐健身的规章制度,在政策方针上给予引导支持;在经济上给予专项的音乐健身经费, 用于对场地的维护、健身器材的购买和维修以及进行音乐比赛的活动经费;找出社区中有音乐基础和音乐天赋的人;发掘社区原有传统民俗音乐文化项目, 发展、 传播农村优秀音乐文化项目,通过多种手段,让社区居民更好的接受音乐的熏陶,促进音乐文化的发展。

2.硬件建设。通过社区内音乐文化建設硬件的建设,让居民环境得到改善和提高。 在小区规划建设时, 就考虑到居民对音乐文化的需求、 参与音乐活动的需要,在小区内规划文化广场、艺术长廊、 小剧场、 室外舞台等设施, 为社区居民参与音乐锻炼提供硬件场地器材。

3.联合艺术院校,提高社区音乐活动指导水平。新农村开展音乐活动需要一些专业人员进行组织管理和指导,在政府没有委派专职业务人员的情况下,这些人才的获得,一方面就地取材,挖掘新农村社区居民中有艺术经验或经历的人,进行组织指导。此外还可以与当地高校进行合作,聘请专业人才做为社区的客座音乐指导,对社区的音乐活动、音乐建设给予指导和帮助。长此以往,新农村社区可以筹建自己的社区音乐服务组织,为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提供就业渠道的同时也保证了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有序开展。

4传承音乐精华,因地制宜保留本地优秀的文化传统。通过传统音乐进社区、高雅音乐进新农村等活动开阔居民眼界。但同时,还要使新农村社区成为传承传统音乐的阵地。农村城镇化后,居民物质水平提高了,但其原生的文化审美习惯并不可能马上改变,农村新兴社区要为其本土音乐文化继续提供生长土壤。每一个社区都承载着保护与传承当地传统文化的任务。社区定期开展有特色的本地音乐文化活动,既丰富了文化生活内容,又令社区居民增加了归属感。同时,当地居民最了解和熟悉自己的艺术特点,村镇社区在年轻人中挑选继承人,进行培养,活动常态化,演出常态化,观众和演员两手抓,传统音乐形式自然会比较好的保留下来,为现代音乐文化做更大的贡献。

总之,新型农村社区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有机组成部分,新型社区居民素质、幸福指数的提高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标准之一。我们应以音乐为载体, 采用多种途径, 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邻里关系的融洽,有效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为实现新型社区的经济、文化大繁荣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丹 . 南京市社区音乐文化考察及对社区音乐建设的思考[ D] .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2]康洪生 . 论音乐文化教育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J ] .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32)

4.大学生村干部对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篇四

姓名:董运玺学号:27班级:80913H 调研概要:

时间:2011年8月16日—2011年8月18日地点:南京市下关区燕和园对象:燕和园内的部分大学生

调研 ①目的:了解大学生中对于村干部的认知程度和大学生作为村干部,带来了哪些建设农村的好方法和他们在建设的过程中有着哪些方面的不足。

②方法: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来对部分大学生进行访问或是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发帖,然后通过大家的跟帖来得出结论。

内容摘要:

建设好新农村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大学生“村官”理应承担起组织的信任与培养,义不容辞地率先做好新农村建设的战斗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多方整合资源,广泛对接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搭建发展平台,为本地区的大发展、快发展、协调发展做出实事的贡献。要引导群众进一步的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发愤图强,务实苦干,为农村全面快速发展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为地区的长远发展搞好规划。

关键词:大学生建设农村困难优势

村是最基层的单位,党和国家的大力方针最终得通过村这一最基层组织来贯彻落实。村官是当地村民的带头人,村官的配置尤为重要,使他们了解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掌握“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学习开展农村工作的本领。其目的就

是要把大学生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大学生当“村官”,虽说担任了一官半职,但首先要当好村民,要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在生活上要住得下,吃得惯,闷得住。在工作上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烦。在农村这个新的领域中药虚心学习,领教,与当地农民融为一体,把农村当作自己施展才华的天地。把当村官看成是对自己人生的一次极好锻炼。

一、当前大学生村官队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工作融入难。大学生村官从学校到农村,从学生到村官,角色转变过快,对农村情况普遍不熟悉,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不足,往往事倍功半,不易被群众接受,甚至出现无所事事的情况。

二是角色定位难。大学生村官普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既非上级党委、政府派驻的干部,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两委”成员,又没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和内容,身份较为尴尬,要得到村干部和村民的认同相对较难,往往难以发挥较大作用。

三是思想顾虑多。农村生活环境相对艰苦,人际关系复杂,工作开展难,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较大,部分大学生村官面对农村工作不适应,心理落差大,思想上产生困惑,有的甚至产生恐慌,不愿意主动融入农村环境,在思想上存在着“过渡或把到村任职当跳板”的想法,没有扎根农村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准备。如何教育引导大学生村官在思想上扎根,是今后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四是能力有欠缺。一些大学生村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团结班子一起干的能力、与群众沟通的能力、自己创业作示范的能力比较欠缺,得不到群众认可,还有的理论与实际难以对接,呈现出“有理论用不上、有知识道不出”的尴尬。

二、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发挥的作用

第一、有信念,能够心系农村。

全国发展的水平高不高,就看农村发展的水平高不高,这就依靠于广大的村(社区)干部能否真正履行职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学生村官,就是这支队伍的代表,也是党和政府形象在基层的体现。因此,大学生村官要树立扎根农村、奉献农村的信念,树立牢固的宗旨观念和强烈的服务意识。在工作中,一方面要保证上情下达,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令行禁止,顾全大局,维护上级党委和政府权威;另一方面要保证下情上传,及时、准确地反

映社情民意,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同时,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为基层和群众提供热情、优质、高效的服务,努力做到亲民爱民,感情上贴近群众,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大追求,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最高目标,要保持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良好作风。第二、有能力,能够服务农村。

一是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农村工作对于大学生村官是个新课题,也是个难题。必须正确认识自己,永不自满,永不懈怠,在不断更新的知识和快速发展的形势面前甘当“小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以孜孜不倦的精神坚持学习。

二是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向上汇报工作,对下传达任务,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等,都需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口才是大学生村官的必备之才,口才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我们要学习讲话的艺术,注重语言的风采。

三是具备较高的调查研究能力。通过深入、扎实、经常的调查研究,才能提高我们辨别是非和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同时,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可以更好地、更直接地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从中汲取营养,进一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把握宏观的能力,战略谋划的能力,分析研究的能力,综合概括的能力。对一个人知识面的拓宽,思维能力的增强,工作水平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是善于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身处当前这样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知识更新迅速、信息指数增长飞快的时代,大学生村官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把自己置身于信息社会的大潮中,借助于现代科学和信息交流工具学会新的思维方法,并使电脑、网络等信息工具成为我们驾驭全局、系统管理的重要工作帮手。所以,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村官,除了要熟练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业务知识外,还要能运用现代电子技术手段获取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以提高工作、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第三、有素质,能够融入农村。

一是品行要好、待人真诚。作为大学生村官,要加强道德修养,谦虚谨慎,清正廉洁,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严格按原则和政策办事。对待群众要热情相迎,坦诚相待,不摆架子,不打官腔,让群众感到信得过、靠得住。同时,对反映的问题认真进行调查研究,诚心诚意帮助解决,做到取信于民。

二是处事要公。社会上评价我们的工作,看待我们大学生村官,很重要的就是看公道不公道,正派不正派。要做到公道正派,就要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政策不走样,“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更不能违背原则。只要坚定立党为公的信念,不为私心所扰,就一定能够做到公道正派。

四是工作要严。要有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精神,而且要有严谨细致、滴水不漏、善于负责的工作态度,更要有自我加压、负重前进、争创一流的强烈意识。对每一个环节,都要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

5.建设新农村的必要性 篇五

一、基本情况

**镇地处两市(昭通、曲靖)、两县(会泽、巧家)、五乡镇(炉房、大桥、迤车、老店、崇溪)结合部,俗有巧家“

东南大门”之称。最高海拔老黑箐梁子3202米,最低海拔木桥虫源2080米。国土面积291.2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面积148500亩,森林履盖率达48%。全镇辖8个村民委员会,23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139户33027人,其中农业人口31313人,居住着汉、彝、苗等五个民族。2007年全镇人均纯收入1814元,农村经济总收入8956万元。全镇种植业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养殖业以生猪为主,经济作物主产油菜籽,绿肥籽。2006年和2007年该镇分别在小米地村新房子自然村和**村新湾自然村建设卫生文明村示范点及特色产业村示范点各一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建设点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产业基础得到夯实。

同时,自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该镇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建设点7个,修建村卫生室2个,新修进村公路23公里及客运站1个,建立仔猪基地2个,生猪养殖小区2个,扶持培养100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2户,20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900户,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进一步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经过各个指导员的调查走访,虽然该镇在近几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各村都呈现出一些共性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条件产,水利化程度低下,产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等,具体情况如下: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各村经济发展不平衡

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村位居首位,分别为1946.2万元、2134元,而木桥村位居未位,仅645.8万元和1046元。农村经济总收入相关3倍多,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差2倍多,导致了各村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异太大。并且我镇农村经济总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业生产属粗放式的,加工能力低,缺乏产业化经营。在农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忽视了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都无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上级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2007年,我镇农业人口31313人,劳动力资源19333人,劳动力转移7000人,转移部分初中生仅占30%,而小学或以下文化的达65%,未转移部分初中生所占比例仅为15%左右。为此,我镇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文化水平低下,即使转移出去也只能干重活、粗活。农民思想比较保守(来源:好范文 http:///),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四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8个村都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三、几点建议

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结合调研走访情况,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为民办好事实,解决群众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无论是水、电、路的新建与改造,还是民间纠纷的调解;无论是产业的发展,还是诸多纷繁复杂的信访问题;无论是农民的那“一亩三分”地,还是群众碗里的一口粮;无论是一个扶贫点的建设,还是整个集镇的建设,都关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民办好事实事,就发展方面来讲无外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

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就和谐方面来讲无外乎民间纠纷的调解、信访问题的及时处理、社会救济等。每一方面,从大划到小,次生出许许多多,对于农民来讲,也许某一件小事,就能让他火烧眉毛;对一个社或一个村来讲,某一条路的不通或水源的缺少就能阻碍这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民办好事,可大可小,无论大小都是一个农民或一个集体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勿“勿以细小而不为”,应尽力服务好、做好每一件关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小事。

(二)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面对当前农村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镇、农村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建立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切实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抓好统筹规划,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镇及农村社保制度的统筹发展,确保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三)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尽快抓好落实招商引资项目肉联厂、淀粉厂、采沙采石场的建设,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五)逐年规划新农村建设,逐年完善新农村建设机制,逐年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要有总体规划,但有总体规划还不行,总体规划总是有缺点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会带来诸多不便,每年都要对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完善,每年都要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一次必要的规划,根据其现有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对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巩固提高办法等都要进行逐年修订完善,健全方案制度,严禁强迫百姓违背本意实施大规模的建新拆旧,给百姓增加负担,新农村建设应该根据当地实际,进行逐年规划,逐年建设,逐年推进。

(六)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式,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七)加快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6.建设新农村的必要性 篇六

3本文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06AaJG054“适合新农村建设的京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途径与模式研究”的子课题“京郊农村人口生育及身心健康状况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08-05-28

【作者简介】魏强(1964-,男,北京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社会体育。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及策略 3 魏 强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442

【摘 要】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农村经

济和社会发展是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建设需要政策保障,需要乡(镇村两级政府重视,需要体育设施保障,需要加强农村体育骨干的建设等。

【关键词】农村体育;体育健身;篮球;乒乓球

【中图分类号】G81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252(200901-0063-04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我国真正含义上的小康。党和政府当前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旨在推进农村的全面发展,而农村的体育文化事业是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体育文化的发展。实施“体育下乡,健身进村”工程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为推动农村和谐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1.农村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占我国人口总数的

70%以上,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的情况有相当

大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尤其是农村群众体育发展极不平衡,死角多,普及起来困难大。但是农村体育的现状是一个历史长期积累的过程,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体育工作者对群众体育、农村体育进行全面、深刻的审视、反思。目前我国农村群众体育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参加的人群基本上涵盖了各个年龄段的不同人群,并且不受参加活动时间地点的限制。早在1985年国家体育总局就提出了“农村体育要突破,首先把较为富裕的乡镇抓起来”,要求把“农村体育提到重要位置上来,省、自治区体委应逐步做到城乡并重,地、县体委以主要力量抓农村”。1986年中国农村体育协会的成立,使

9亿农民有了自己的体育组织,加强了农村体育 的领导,同时“亿万农民健身活动”也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988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使农民走上全国赛场。农村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丰厚的人才资源,我国农村体育大有作为。

2.农村体育在我国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领域,体育文化事业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没有农民的身体健康就没有农民的生活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全面小康。关

36—

心农民体育、关怀农民健康、关注农民健身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农民的生

活水平提高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层面,精神文化生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农村体育活动正逐步进入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领域,篮球、乒乓球运动等一些体育活动受到了现代农民的欢迎。农村体育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综上所述,农村体育无论是对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还是对全民族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体育健身在我国农村体育中普及的可行性

1.农村体育运动项目种类繁多

我国的农村体育运动项目,既包括武术、舞龙、舞狮、秧歌、拔河、碰拐拐、踢毽子、摔跤、赛龙舟等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也包括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农民再也不是“土里土气”的了,很多现代竞技项目在农村开展得非常广泛,农村体育应该有它们一席之地。如篮球运动在我国有着第一大运动的美誉,乒乓球是“国球”,拥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我国广大农村普及这些运动有一定的可行性。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体育下乡,篮球进村”工程,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体育活动开展的基础条件,增强了广大农民的体质,丰富了广大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实施“体育下乡,篮球进村”工程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为推动农村和谐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2.竞技体育的强势给农村体育运动带来的积极影响

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是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我国的竞技体育优势可以为农村体育运动的开展和普及起到积极的作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首次参赛,震惊世界实现金牌零的突破,斩获15块金牌。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运会,不仅让国人感受到了奥运带来的民族自豪

感,也激发了广大农民对奥运的参与兴趣。

3.体育运动的锻炼价值

体育运动是人体基本活动跑、跳、投和基本技术战术的活动。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提高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发展灵敏、速度、力量和耐力等身体素质,促进人体的身心正常生长发育。体育运动是在团体间对抗和变化条件下进行的,对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应变能力和大脑的分析综合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从事体育运动,有利于提高群体意识、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作为一项集健身性、竞技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项目,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有着极大的价值。

4.很多体育运动在我国农村拥有一定的基础

在农村的很多地方,篮球和乒乓球项目非常受欢迎。辽宁省阜新市、江苏省丹阳市以及河北省有着“中国篮球之乡”、“乒乓之乡”的美誉。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还出现了业余篮球联赛,如江苏省丹阳市,自2005年起,为了全面加快篮球建设步伐,形成品牌效应,丹阳市隆重推出了“百村千队万人”篮球赛机制,满足了广大群众开展篮球活动的需求。而村级篮球场的建设,更为广大城乡群众创造了开展篮球活动、进行篮球比赛的环境和条件。毫不夸张地说,篮球已成为丹阳市的一张“名片”,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一致欢迎。众多体育爱好者也可在一些简易的乒乓球台和篮球场进行体育锻炼。总之,在我国广大的农村,篮球运动和乒乓球一直是人们喜爱的体育运动之一。

三、体育文化建设在我国农村体育中的发展思路

1.发展农村体育文化需要政策保障

党和政府对农村体育的发展一直给予高度的重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十条规定: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和各级农民体育协会的作用,并与文化站协同配合,做好农村体育工作,继续开展评选全国体育先进县活动,推动农村体育发展。农村体育活动可以在一定的组织管

46—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9年 第1期

理下蓬勃发展。基层干部可以利用春节等农民闲暇、聚集的时间来举办一些篮球和乒乓球比赛。这不仅对改变当前农村一些赌博喝酒等陋习,创建农村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着积极的作用,更能激发农民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参与兴趣。相对于全民健身运动,我国的农村体育目前仍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状态,影响或限制广大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还很多。农村体育本身是一个耗时长、花费大、见效慢的工作,体育运动在我国的一些农村地区甚至还是一片空白,让体育运动真正走入大众体育锻炼的领域,成为广大农村百姓的体育锻炼生活的重要选择,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2.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

小康社会建设是农村全民健身运动的基础。我国农村体育的落后,根本原因还是受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导致了农村体育与城市体育、小乡镇体育之间的明显差异。只有农村的经济发展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民才会有闲暇时间、物质基础来参加体育活动,体育运动在农村的发展和普及才有可能。

3.乡(镇村两级政府重视是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保障

举国办体育的体制的实质是突出政府管理,这一体制在我国的竞技体育领域已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大众体育投入上就显得薄弱了。发展群众体育,尤其是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发展体育文化事业必须发挥政府管理的作用,乡(镇村两级政府重视是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保障。

4.发展农村体育文化需要体育设施保障

当前农民收入较低,并且不稳定。农村的体育设施很匮乏,对于设备设施要求不高的篮球、乒乓球项目也难逃这一尴尬局面。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体育的落后状况必须主要依靠政府来实现。乡(镇村两级基层干部要切实把农村体育工作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要把有限的体育文化活动经费适当地投入到体育基础设施中。“体育下乡,篮球进村”工程,就是要村村有个篮球场,有经济条件的乡(镇村

两级政府可以成立体育协会。在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也可以在农民聚居区域修建一些简易的运动场所,这将为农民参加体育健身打下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

5.发展农村体育文化需要宣传媒体保障

目前,农民的生活水平还较低,健康意识差,体育意识很不成熟,体育价值观念非常淡薄,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仅停留在欣赏的层次上,缺乏自觉投身参与的意识。必须依靠政府通过“全民健身活动”的宣传、普及与推广来转变农民体育观念,提升农民的健康意识和体育参与意识。加强对农村体育文化的宣传,让广大农民不仅能感受到“北京奥运”带来的民族荣耀与自豪,也能感受到“北京奥运”带给自身的快乐与健康。体育意识对于农民参加体育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传媒是农村体育运动发展的推动力。近年来,体育大众传媒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对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既有体育赛事报道,也有体育文化等方面的报道,这必将对体育运动在我国农村的发展和普及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

6.农村学校体育是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平台

在我国的广大农村中小学校可以成为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平台。首先,农村中小学生是农村体育的参与主体,让体育运动进入中小学校的体育课堂,既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倡导的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也能激发广大农村中小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兴趣,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进而促进体育运动在我国农村的推广和普及。第二,农村中小学校的体育设施为农村的体育运动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学校的体育设施一般都有运动场所,可为农民所用。农村中小学校的各种比赛等活动对农村体育运动的开展能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

7.农村体育社团的发展空间很大

体育社团是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也是一些体育先进村镇的成功经验之一。体育社团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体育发展水平、体育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全民健身计

魏强: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及策略

划纲要》第九条规定:“充分发挥各群众组织的社会团体在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行业系统体育协会和其他群众体育组

织,逐步形成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立和完善农村体育社团,是发展我国农村体育的必要措施和重要步骤。

8.发展农村体育文化需要加强农村体育骨干的建设

随着农村体育健身不断深入与发展,农村体育要发展必须具有现代思想观念和体育技能的骨干,以他们为龙头带动农村全面发展。各级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体育骨干给与鼓励与支持,鼓励他们当领头雁,支持他们进行各种体育知识和技能培训。

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文化活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体育文化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把农村体育文化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大督查力度,为实现全社会的健康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各级政府要抓住当前机遇,切实加强农村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建设,为农村

参加体育活动提供方便,创造良好的健身环境和条件。由于农村问题的特殊性,所以农村体育在农村中的全面开展绝不是哪一届或者某几项政策的出台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长期历史积累的问题。同时它也不仅仅是体育系统本身就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关注。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但并非可望不可及。发展农村体育、创建小康型农村,是我国为实现“全民健身”、“终

身体育”等理念的实际行动,它必定会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卢元镇.论中国体育社团[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1:1-7.[2]孔庆鹏.江苏富裕乡镇体育发展现状及发展走向的调查报告[J ].体育科学,1998,(5:1-5.[3]陈宁.论农村体育的新发展[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1-4.(责任编辑 宋晓华

Con structi on and Stra tegy of Rura l Physi ca l Culture i n the Con structi on of New Coun trysi de W ei Q iang(Beijing Agricultural Vocation College ,Beijing 102442,China

Abstract:The devel opment of physical culture in rural areasw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all-around con 2 struction of s 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and well-off s ociety.Rural economy and s ocial development were the foundati 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physical culture.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hysical culture required the support of policies,the attention of the government in t owns and villages,necessary s port facilities and the train 2ing of the key staff in physical education.Key W ords:Sports in Rural A rea,Body-building,Basketball,Table-tennis —

7.建设新农村的必要性 篇七

目前, 我国的城市音乐事业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增设了许多的音乐院校, 选择接受音乐教育的人也日益增多。许多家长也意识到音乐培养要趁早, 带着孩子参加各类音乐考试, 也尽量不错过任何音乐交流的机会, 对孩子在音乐教育方面煞费苦心。城市音乐事业的发展也变得更为迅猛, 并朝着多元化方向蔓延。

但音乐事业的高速发展仅仅限于大、中城市, 广大城镇和农村依然是一片荒凉。由于城市和农村经济差异, 农村青壮年人口大幅外流, 留在农村里的大多数是老年人和孩子, 缺乏教育保障。并且, 多数学校里教师资源匮乏, 对音乐教育也缺乏重视, 基本上没有专职音乐教师任职, 就更别提音乐教育资源了。音乐课还常常被文化课取代, 音乐课上课的形式也仅仅是教学生唱歌。

农村是寻找音乐灵感的风水宝地, 这里有丰富的风土人情和民间艺术元素。而现在我国农村音乐的发展还处在停滞状态, 缺乏真正具有朴实的乡土风情的音乐作品, 其原因也在于缺乏去发掘乡土人情气息的真正的音乐人才。

农村经济的长期滞后, 财政收入少, 再加上地方政府对音乐教育的认知程度不深, 甚至还有应付上级检查现象的发生, 导致农村音乐人才培养陷入到一个无限恶性循环里。

我国的素质教育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命运, 其中, 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影响之大又不可忽视, 所以, 在不断加强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重视音乐人才的培养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

二、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培养优秀的音乐人才

音乐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教育领域抓起。孩子永远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能量, 幼年时期也是培养的最佳时期。由于农村人的思想受地域影响, 仅局限于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并不能重视孩子其他方面的特长和发展, 使得大部分孩子在两点一线的环境中成长, 渐渐变得麻木, 缺乏精神食粮的补充。这不仅阻碍了学生的特长发挥, 还可能改变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进而影响一生的道路选择。所以, 改变农村人的原始想法, 打开他们思维方式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这就需要地方学校领导的努力倡导, 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思想教育, 为学生创造一个真正的音乐学习环境, 轻松体会音乐带给人们精神上的鼓舞和慰藉。另外, 学校还需要定期举行一系列音乐创作、歌唱比赛, 提倡原创音乐的创作, 增加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理解, 让学生真正对音乐产生兴趣, 并让其中有天赋的学生充分利用自己与生俱来的能力。

对于已成年的音乐人才的培养也可以借鉴对孩子进行培养的方法, 但执行力就由学校变动到地方政府的相关文艺部门。文艺部门要多组织地方演出和比赛, 调动村里的文艺骨干, 激起全村人民对于音乐的热情。这个过程不仅有利于音乐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还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民的日常生活, 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 也为新农村建设起到了一个不小的促进作用。

音乐培养的硬件设施也是急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可以向地方政府申请, 也可以向地区高校借用。另外, 在这个互联网科技时代里, 学校也可以通过微博召集社会爱心人士进行捐赠。从生活中想办法, 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譬如利用自有的材料进行制作,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还养成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教师队伍的组建则需要调动社会力量, 增加音乐学生对农村的认识和理解, 将自己的力量贡献到更为深远的音乐教育事业中去, 并充利用农村民土风情的灵感触动, 让自己的音乐事业也随之成长、丰富。

三、新农村建设中人才培养的意义所在

农村的文化生活可以在音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得到一定的丰富。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发现一些民间的音乐天才, 避免了人才的浪费, 也增加了整个社会对农村的关注, 更利于减少城乡之间的隔阂。另外, 在丰富农民的日常生活的同时, 也给同村的居民和外界人员提供了接触的机会, 改善关系, 增加团结力, 还促进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音乐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由此对整个社会群体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音乐角度出发, 也不难发现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教育功能。它可以渗透到人们的精神世界, 触动内心深处的感知。譬如一部好的电影、电视作品, 其配乐是极具感染力且令人难忘的。

音乐人才的培养教育也会对人产生一定的启迪作用, 增加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并能促进青少年的智力发育。处于叛逆时期的孩子是最难教育的, 但这也是教育的关键时期, 音乐可以打开人的心灵, 这就为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有力的“突破口”。

从教育自身的角度出发, 农村也是急需改进的主要战场。农村人口众多以及较低的教育条件都是目前需要面临的问题。而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 又主要体现在农村教育的进步上。进而我们可以说, 对农村较为薄弱的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和体育教育的重视, 是提高整体教育水平的重要策略之一。

农村一般较为分散, 学校的分布也比较广, 这对政策的落实是一个考验。地方政府也可以将音乐人才培养方面的开展情况, 作为新农村建设情况的一个考察指标。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持续稳定的进行, 更有利于减小城市和农村的差距。

农村教育相对于城市教育落后, 但由于其独特的田园环境和浓厚的民间艺术元素的影响利于音乐创作, 所以农村音乐人才的培养更有先天的环境优势。从古往今来的优秀音乐作品中多数产自于农村就不难看出其优势所在。因此, 新农村建设中的音乐人才培养意义非常重大, 好的音乐作品的产生, 不仅会音响音乐人自己, 更有利于打开农村发展的大门, 增加人们对农村的关注, 促进新农村的发展。另外, 创造出好的音乐作品也是在为全人类的音乐事业做贡献。

开展新农村建设的今天, 培养音乐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不仅促进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还有利于将我国多样化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为我国的艺术领域注入新的能量。

参考文献

[1]刘鸿.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推进农村新文化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6. (2)

[2]石国兴, 王德林.《素质教育概论》.2011

[3]王英奎, 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3)

8.建设新农村的必要性 篇八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职业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719.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14-0263-02

一、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建国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而又特殊的建设过程。为了能够快速有效地实现自立、强国的目标,我党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赶超发展战略,来实现现代化。然而,重工业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其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与当时的我国经济状况相冲突,重工业优先增长无法借助于市场机制得以实现。为了解决这一困难,需要做出适当的制度调整,实施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以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把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化的所需要的资本。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说,工业化初期,我们实行的是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

经过半个多世纪工业化的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国际发展的经验表明,在这一关键时期,首要的就是要防止出现贫富悬殊、城乡差距拉大的问题,否则经济社会将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动荡。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审时度势地提出"两个趋势"的重要论断,指出"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遍趋向。"这是对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格外引人注目。毋庸置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成为我们规划未来五年农村发展战略的一个新路线图。

二、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概括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经济上就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来提高农村产业的竞争力,提高务农劳动者的收入。在社会事业、文化事业等方面可以通过国家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来实现。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基本保障

目前,我国当下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将直接制约着总体经济发展态势。例如,农民收入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谨慎消费;医疗教育状况虽然有一定程度发展,但还不能改变农民需要的程度,农村人还存有一定的救命钱和教育基金以备将来所需,抑制自身消费。所以,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可以有效地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程度,进而保证国家整体经济的良性发展,最终实现综合国力的稳步提高。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要创建农村社会的和谐,积极稳妥地发展农村经济,快速提高农民的整体人文素质,搭建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的良好平台,以实现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从我国的当前的现状来看,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发展;没有农村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小康。所以和谐社会的构建必然依赖于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了城乡差距、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人口70%左右为农民,而且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长期以来,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始终处于我国整体民众平均水平之下,通过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活动,实行政策倾斜,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致富信息和就业机会,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增强生活的信心,缩短城乡的距离,使城市与农村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扶持、共同繁荣。

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职业教育

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教育的参与,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主要指县和县以下的职业教育,即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以农村居民为主要对象,对农业和二、三产业中的各种职业、各种岗位所需的就业者和从业者进行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和培训。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因此,抓住机遇,积极迎接挑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会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将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1、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头戏就是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又取决于农民所掌握的先进技术,且能够积极运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先进的技术在实践中运用的结果,又将促进农民更广泛的吸收农业科学文化知识,快速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农业技术和技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实现农业生产发展的良性循环,这一切的获得必须依靠教育来实现。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

2、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科技转化为农村生产力的主要途径

农村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科学、技术、教育的一个中心。一些专门的职业技术院校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实验场站等,在农业科技推广诸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经济和社会功能日益显现。农业科技新成就推广是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它是促进科学技术新成就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途径。通过物质形态的物化技术的积极推广,如良种、苗木、农药、农具等,提高农民基本生产能力;另外一种是非物质形态科学技术和知识推广,如新的栽培技术、科学的经营管理知识等。可见,农业技术的推广,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发挥教育功能,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状态

1、发挥教育功能,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农村贫困的原因是多因素的,但文化落后所导致的愚昧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农村广大地区,经济的贫困往往源于文化上的贫穷。学习科学技术文化是农民生存下去、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有尊严地工作、生活,充分参与发展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的首要前提。农村职业教育是改变这种被动状况的最有效措施。

2、农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农民对农业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又可改善农民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状态

目前,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推广效果还不十分显著,除了推广体系不完善,各种管理手段不完备外,农民科技技术文化素质低,接受新技术有困难,也是其中的一项很重要的因素。面向农民所进行的农村职业教育,不仅能使农民自身素质得以提高,并且能培养他们活跃性的思维,勇于创新和接纳新经验、新技术、新理论、新成果的能力,也有利于实现农业与科技的完美结合,实现农业软件硬件的科技化。同时,随着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在处理生产和生活中出现的突发问题时,也会采取积极、有效、科学的措施,改善农业生产、生活的状态。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在发展农村经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3、只有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才会有农村社会的真正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从发达国家农村发展的经验来看,农村要完成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农业从业人员所占社会劳动力总量的比例一定要低。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的比例已经下降到10%以下,而我国的这一比例还在70%左右摇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西奥多·舒尔茨也曾经说过:"改善人类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广大的农民作为农村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主体,只有当他们的素质提高了,才越容易向非农产业进行转化。农村现代化的实现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农民知识化、农村城市化的过程。农民素质教育不仅是传播科技文化知识的媒介,还是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路径。

(三)建立有效的农村人才培养机制,发挥人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势

对于我国来说,加入WTO以后,能够在新的国际分工中争取到主动权,其关键要素在于人力资源的基本素质,这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企业创新的灵魂。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力资源的主体在广大农村,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根本手段应该是教育。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应该是一个这样的系统工程,农村不仅要在物质生活上有明显提升,农民也要在整体科学文化素质上得到提升。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还较低,据统计,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集中在农村,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了40%。普及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只有知识得到普及,农村的人口压力才能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政府应设立专项教育基金,加快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农民的文化素质一旦得以提升,农村的经济发展就具有了恒久的动力,就能在可以看见未来焕发出巨大活力。

总之,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教育的参与,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也就是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农村现代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农民知识化、农村城市化的过程,这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其次,农民素质教育是传播科技文化知识的媒介,是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民素质的主渠道,也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再次,农民素质教育决定了农民对科技的认识、接受、掌握和运用的程度,同时也会改变和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经营观念以及参与竞争的主动性,这同样也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等综合素质,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自身职业转化的基础和前提,同时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于水.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8.

[2]西奥多·舒尔茨.人的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 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9.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篇九

摘要

新农村建设是项艰巨的任务,当前农村建设的现状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建立和完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长效机制,着力构建科学有效的领导管理机制和工作管理机制、农村精神文明的投入机制、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机制、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治本之策,为保证长效机制的顺利构建与实施,必须做到更新观念、理顺关系、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提高素质、培养队伍;整合资源、典型示范;净化民风、夯实根基。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长效机制 恩格尔法则

一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2000年,农民收入问题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受到高度重视。会议期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句话被写进文件。此后,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指出我国从总体上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阶段。五年来,中央高密度兑现“重农”承诺,以城带乡、反哺农业的步伐已经启动,并不断加快。全面把握五大目标要求的科学内涵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五大目标要求,内容丰富、涵义深刻,需要我们加以全面理解和把握,这样方能使新农村建设沿着五大目标指引的方向,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一)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或这个基础薄弱,要想顺利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无疑是一厢情愿的空想,新农村建设试图全部依赖外部资金投入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与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应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三增”目标,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翻一是实施转变战略,重点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节约型、环保型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实施拓展战略,重点是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构建农业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开拓农产品市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三是实施提升战略,重点是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基础,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二)生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

本要求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受益的主体也是农民。新农村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就是要通过新农村建设,让农民过上生活宽裕的好日子。所谓宽裕生活,是指那种衣食无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能基本满足自己物质和文化需要的生活。要提高农民收入,富裕农民,除了上文所述的要推进农业与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一最基本途径外,主要还有三条途径:一是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这是最大、最有效的富民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渠道。三是加快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逐步扩大农村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三)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基础文明是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的表现。把乡风文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新型农民是建设乡风文明的主体,农民的素质状况决定乡风文明的水平和质量。要通过发展农村教育,活跃农村健康的文体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普遍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其次乡风文明建设又离不开制度和机制约束。一定要改善乡村干部作风,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四)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村庄是农民生存、生产、生活的根本载体,是作为“三农”问题核心的人的活动影响环境生态的大本营,农民增收和一切生产、经济行为只能从村庄出发最后回归村庄。基础设施如何建设、村舍如何改造、道路如何修整、环境如何美化等,均应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规划观念要新、思路要宽、标准要高,一步到位,分阶段实施。其次应从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急迫、见效最快、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

(五)管理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新农村建设提出的管理民主,就是要让广大农民在参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实践中,能以主人翁地位,享受更多的民主权利,自主决定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自主管理农民自身的事情,维护好和发展好农民自身的权益。努力实现管理民主,充分发挥农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调动农民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建设新农村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实践证明,管理民主与农村发展息息相关,管理民主的程度、水平与质量,决定“三农”问题解决的进展与成效,也决定新农村建设的进展与成效。管理民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要让广大农民当家作主。为此,首先要赋予农民在决定农村重大问题上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在事关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农民对实际情况最清楚,对自己的需要最知道,对农村问题最有发言权。党和政府应通过各种制度和机制,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使重大决策都建立在民主化、科学化的基础上。其次要健全村民自治制度,这对于促进管理民主至关重要。目前村民委员会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并不尽如人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努力改进。关键在于健全确保农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制度,创造丰富的民主形式,这样方逐步实现管理民主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再次要培育、提高农民群众的民主素质。目前,农民作为农村民主政治的主体,参与民主管理的行为远未达到理性化的高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主体的不成熟性。目标体系涵盖的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二 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依据

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统计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收^差距已经从1985年的1.74:l扩大到2005年的322:1(1),并且星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那么,造成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根本症结究竟何在?自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召以来.学界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研究,各种观点纷然杂陈。有些人认为,“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目标就是让农民在农村安居乐业:也有些人认为.建醍“新农村”必须让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这些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整体上看则是对“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误读.并将带来不良的宴践后果。本文认为.城市化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轴心.“新农村建设”必须围绕这个轴心做文章,因此它必然是一个为城市化积聚能量、提供铺垫的过程。否则,新农村建设”不可能取得成功。也就是说,“新农村建设”需要通过外生因素来驱动内生因素,必须跳开“农”字.在“农转工”、“农进城”上做文章,这才是“新农村建设”的新意所在。

一、农业发展受制于恩格尔法则农业的发展并不主要取决于农业内部的投入和供给能力.而主要取决于外部社会对农产品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需求.而这种需求又与恩格尔法则密切相关。早在19世纪中叶.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就发现了一个消费结构变化的规律:一个家庭的收^越少.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或总支出)中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会逐渐减小。这一发现被称为恩格尔法则。而食品支出额占家庭总收入(或总支出)的比值就是恩格尔系数。恩格尔法则揭示了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人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就一个国家来说,国家越贫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人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国家越富裕.这个比例就越低。由恩格尔法则不难推断.恩格尔系数与一国的农业产值正相关.与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负相关。(2)这意味着.当一国的GDP不断增长时.该国国民的恩格尔系数必然会不断降低.同时.恢国的农业产值在其GDP中的比重也必然不断缩小。迄争为止.没有任何一个走上经济现代化的国家能够违背恩格尔法则。可以断言,在产业格局不变的条件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一国农业产值在其国内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降低的趋势不会改变。比如.1985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53.3%.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57.8%.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为36.7%.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为45.5%。与此同时.我国农业产值占国内总产值的比重也由1985年的28 4%下降到2005年的12.5%(3)。可见,我国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与我国农业产值占国内总产值比重的下降之间存在正相关性。2005年.我国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2.5%。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7%.农业就业人口约占总就业人口的47%。以47%的就业人口创造12.5%的国民产值.可见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多么低下。按照钱纳里的现代化标准模型.当工业化率达到379%时.城市化率应为65 B%。2005年.我国工业化率已经达到41.8%.但城市化率只有43%(4).可见,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比正常水平低了近30个百分点。可以进一步假设.如果让我国的农村人口比重与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保持相互匹配.同步下降到12%左右,也就是说,如果目前的城市化率达到88%.中国的经挤规模和综合竞争力肯定是世界第一了。毋庸置疑.将沉积在农村和农业中的大量人力资源向第二、三产业和城市转移,是中国未来几十年持续繁荣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快速、台理、有序地推进城市化。以美国为倒.美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就是农场数量不断减少、农场规模不断扩张的历史。1935年.美国农场的数量为680万个。达到历史最高峰。此后.数量不断减少.1974年美国农场的数量下降刊230万个。2004年又降至21l万个。同时。美国农场的平均面积则从1935年的约155英亩增加到2002年的441英亩。“这是因为,如果不扩大农场规模,从事农业的人均收A就追赶不上其他产业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当然.美国也有大量的小型农场.可是这些农场经营者最重要的家庭收入来源千农场之外,农场收入大约只占其家庭总收^的10%。此外.调查显示。1988一1998年.美国农民家庭的非农业收入增长了300%。大大超过其农业收^的增长幅度。同理,若要解决我国农民的脱贫问题,就必须正视农业所能容纳的就业机会正在不断萎缩的现实,在农业之外探寻增加农民收^的新源泉。(5)

三 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要增强忧患意识,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依靠科技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来发展农业。要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紧迫感,自学把它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逐步做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地方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整体水平(6)。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游园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智谋规模经营。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进上步放宽有关政策,安排有关事项特别是涉及村里有关建设项目时,多与农民群众商量,进上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把诸如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宽基地使用,村干部报酬等村务及时向村民公开,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同时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根据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不断丰富和拓展村务公开的内容。确保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真正把农民群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才能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要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自主创业的潜能,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为农民群众施展才华,创业致富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要大力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资投向农村,促进农村多种经济万分共同发展。只有把亿万群众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持续稳步地向前推进。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在通过各种形式吸引和引导广大农民自学自愿地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支农资金并带动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从多方面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还要在全社会发动群众,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联系乡村和农户,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支援,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最后祝愿新农村建设曲终奏雅、成就辉煌。

(1)据国家统计局1985年和2005年统计数据测算.[EB/0l] http://.2007-03—12。

(2)需要说明的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消费的食品大部分需要经过食品制业的加工,农业产出只是为食品业提供原材料。因此,农业产值必然低于食品制造业产值。

上一篇:6s管理要与不要原则下一篇:山洪灾害防御安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