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读后感 20181(共15篇)
1.《有效教学》读后感 20181 篇一
《有效教学》读后感
高三数学
刘书朋
最近有幸读崔允漷教授《有效教学》一书,颇有感触,一直以来,我对有效教学的理解非常浅薄:有效教学就是最大限度的在教师教学领域里,以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快收效的结果来使得教育成果最大化,达到又快又好的本质。其实,我的理解有些偏颇,不仅失之科学,而且过于片面。现就阅读崔允漷《有效教学》一书写点读后感想。
一、书中基本框架
这本书的指导思想是让学习者“像专家一样思考”。本书的单元组织、各章内容、正反信息、练习设计、参考文献/网站的选择等都体现了如下思考:如何把问题还原到原点来思考?如何将教学问题置于课程、教育、社会大背景中综合地思考?如何促使学习者将中小学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学习、评价进行一体化的思考?如何促使学习者形成教育领域的大观念(big idea),而不至于去记去背书中提供的那些条条框框的东西? 本书的组织架构按学习单元的方式来呈现:什么是教学——怎样教得有效——怎样教得更好、更有意思。这几个方面循序渐进地诠释了何谓有效教学、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并引入了大量的教学实例、教师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让人读起来轻松、易懂、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读书收获
(一)明确有效教学的课堂框架
正确的教育理念是规范的教学行为的指路明灯。在阅读第一章的开头,文章就提出问题:什么是教学?我参加工作快三年了,可还不曾静下心来认真的思考什么是教学,怎样教得有效,怎样教得更好、更有意思。想起来还真的有点不可思议。总是认为教学就是把已知的东西教给未知的学生。所谓“有效”,主要是通过教师在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引起意向——学生想学习,即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 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二)明释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三)调适形式——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是指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信息技术中在讲述理论时要配合适当的实践操作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许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四)关注结果——学生学会了,教学行为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落脚点在于让每位学生学有所得,各有所获。所以一些课堂行为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而舍本逐末地脱离了最初教学的意向性,教学最实质的内容在于学生得到了什么。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二)理解怎样教得有效
有效性是教学的灵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之前,我们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在头脑中或书面形成一个计划。教学准备的核心就是为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教师综合考虑各种资源和影响因素,并作出各种决定,进而形成相应的方案。一节课是否有效,老师自身是十分重要的。除了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之后备好一节课。
所以,我觉得备课这一个环节,是上课有效的前提。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生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不需要备课。相反,有效的教学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预设要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能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并及时反馈。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让“预设”真正服务于生成性的课堂教学。
(三)思考怎样教得更好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单元的“怎样教得更好”中提到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路径是:一个是自我反思;第二是同伴互导;最后是专家引领。
首先是自我反思。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就知道自我反思对于一位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自我反思成就了很多名师。以前读书的时候,心理学的书中也有提到,波斯纳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因此,我们不可估量反思的作用。书中明确的提出,自我反思是提升经验的桥梁、是锤炼思维的工具、是追求卓越的动力。对于我来说,懒于记录、反思是我欠缺的地方。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不断地进步。要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其次是同伴互导。一位优秀的教师,除了学会坚持不断地自我反思外,还要学会同伴互导。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渺小的。当你遇到一个难题时,自己怎么绞尽脑汁都无从着手时,可以借助的力量就是自己的同伴。别人总会有你想不到的想法。以我们信息技术学科为例吧,师资少,学校里仅有五位信息技术教师。书中提到一点同伴互导时应注意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第一是要积极参与合作;第二是心态要平和,坦诚相待;第三是学会如何合作;第四是积极行动,共同担当。在师资少的情况下,同伴互导可以激发每位参与者的合作动机或智慧,让每位参与者真正享受互惠的效益。
最后是专家引领。书上的定义说,专家引领是当你因某个问题不得其解而处于困惑状态时,专家给予启发、点拨而使你破解问题、消除困惑的过程。我们信息技术学科虽然在中学中已有很多年的历史了,但似乎效益不佳。即便我们能做到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导,有些问题是我们和同伴百思不得其解的,那就需要有专家引领。那专家在哪里呢?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专家也需要我们去发现。当然,如果学校给我们搭建和专家交流的平台那当然更好。
以上是《有效教学》这本书的读后感。崔教授的专著内容翔实,案例丰富,是一本贴合教师实践经验的好书。《有效教学》中有很多值得我们研读和反思的精彩论述,今后我还将不时重温,不断获取新的实践灵感。做一个“有效的”教师,实施有效的教学,力争自己有更大的提高。
2.树立有效教学理念实施有效教学 篇二
一、 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教师有没有按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具体的进步和后续发展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无所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所以说,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应该是: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2.有效教学 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树立时间与效益观念;3.有效教学要关注教学效果的可测性与及时反馈;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反思: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1.准确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当目中有人(学生)——对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身心特点、已有基础等情况要一清二楚,而不是随心所欲地降低或拔高难度、深度与广度。比如教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因为大多数学生生活在幸福中,没有作者的不幸经历,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就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其实教学目标就是要搞清楚三件事:我们要去哪里?我们怎样去那里?最后我们是否达到了那里?这三件事中,第一件事就是目标的确定问题,第二件事就是目标的达成途径问题,第三件事是目标的达成问题。备课时要备出新课标确定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准确制定课堂教学目标,要注意三点:第一,明确学生在目标达成途径中能够观察、可测量的具体活动行为,如“读准、理解、判断、积累、运用”等外显行为;第二,规定达成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条件,如“在分角色朗读中(特定条件)体会用词的变化以及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学习结果)”;第三,明确不同知识点所达成的不同程度。如“会写、会认”(本课生字),“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效教学的实践证明,只有融入方法与过程意识,教学目标的表述才会更具体,更可测,从而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教学形式要追求效度,不耍花架子。
在一线教师的课堂上,特别是一些观摩课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课堂上很热闹,学生参与积极,说唱跳演画都有,但是下课了,找一个不错的学生问一问,基本的内容都没有掌握,原因何在?就是因为过分重视花拳绣腿的形式而没有关注学生真正的学,学生没有沉潜文本,了然与心,这种典型的“伪学习”能算学习吗?有效的课堂教学追求的是效度,实现的是引导与主体的最佳结合。所以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四要”“四不要”:1)、小组合作要讲实效,不要走过场;2).课堂评价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发展的空间,不要绝对化;3).训练目标要集中,重点突出,不要太 宽泛;4)、多媒体课件要依据教学内容而用,不要太多太杂太乱。
3.建立高效运转的课堂信息交流机制
高效运转的课堂信息交流主要来源于教师、学生、文本、信息交流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有效的课堂教学取决于课堂信息交流的质量。从课堂信息交流本身层面看,课堂交流是由课堂交流信息源、课堂交流信息的发出者、课堂交流信息的接受者、课堂交流信息渠道和方式、课堂交流的目标和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要建立高效运转的课堂信息交流机制,首先要加强学法研究,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建立师生关系亲和的气场,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度,让师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个学生,让优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从而保证课堂教学高效运转;其次,要加强课堂交流信息源即提问的研究。要坚决克服有意而问造成提问质量不高的问题,不要用过度提问对学生进行“狂轰滥炸”,使学生思维疲劳,失去课堂参与热情。在提问中,要注意以下几类问题可以不提:1).多个问题可以归并为一个问题,其余问题可以不提;2).角度多维、指向不明的问题可以不提,3).偏离主题的问题不提;4).外延过大,学生只要在正确的世界观指导下无论怎样回答都是正确的问题可以不提;5).一个问题答案包含于另一个问题之中,这个问题可以不提。其三,要实施课堂信息交流的多元化评价反馈,在师生评价反馈中暴露课堂教学的不足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从而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总之,课堂教学如果能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数”,制定可测的教学目标,追求有效度的教学形式,积极进行课堂信息交流质量的评价反馈,这样的课堂就一定是有效课堂,这样的课堂也一定会成为减轻学生负担的有效途径。
3.《有效教学》读后感 篇三
一、时间因素
对于科学的教学来说,有些内容是通过课时教学能够实现的,并能马上测量的,是教学的短期效应。拿英语这门课来说,就是这堂课下来,学生能学会使用那些字词,掌握那些句型结构,能用英语进行某项活动。有些内容则是需要通过长期的教学才能逐步形成的,而且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是教学一个长期的效果。《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英语》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长期目标,是英语有效教学的长期效应。英语教学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各有其作用,但短期效应是有长期效应的基础,教学的长期效应是有效教学的终极目标,“舍长求短”是与新课程目标相违背的。英语教学有效性与否的评价不应只停留在短暂的单位课时,还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对教学效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方可体现全面性。
二、教师因素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无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师执教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所谓“英语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所有行为。这道出了英语教师教学有效性的三个必要条件:一是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意向,教师首先需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的,日常英语教学当中,学生出现厌学现象则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的表现之一;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所学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英语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要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英语课堂语言使用的适度性,教师过于流利地使用过于深奥的语言都不好让学生理解,反而会使英语教学成为无效或低效。
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首先要具有扎实英语专业知识和英语教学水平;其次得具有很强的英语课堂教学监控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先进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以及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充电和不断开展反思性研究的意识。当然课前充分的教学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学生因素
教学的直接对象就是学生,学生是英语有效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程度就是评价有效教学与否的重要依据。而学生作为主体,他的参与绝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或静心默读,或朗读,或潜心思考,或积极争辩,或大胆陈述,或仔细扎笔记等都是学生参与的重要体现。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真正参与是需要客观的分析,不能臆断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难发现有学生想参与但没有参与课堂的能力和勇气,当然也有不想参与的学生。因而英语有效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差异上开展的,否则教学就是无效的教学或者是低效的教学。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有的习惯成为“leaders”、有的习惯成为“followers”;有的个性张扬、有的喜欢沉默;有的口头表达能力突出,有的则在书面上表达出其强项;有的对任何事物有好奇心,有的则对一切都很漠视;有的努力学习英语为了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有的则只想安逸地度过三年的高中生活;有的英语基础扎实,有的英语基础则不达小学生水平。
因此,英语有效教学必须是建立在教师充分了解学生个体的情况下开展的,只有对学生信息进行综合的了解,有效教师才能设计出学生外语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四、资源因素
《浙江省普通高中英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指出:英语课程资源是指一切有利于或有助于实施英语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英语教材、教学设施、文字音像、网络信息等物质条件,以及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和有助于英语课程实施和发展的一切可利用的人文环境、人才及其智力资源等在内的非物质条件。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是促进英语有效教学的重要辅助条件。
因此要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英语有效教学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中物质条件,使知识内化为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要求极力营造非物质条件,使优良学校校风、学风以及教师风采、学校的文化环境建设成为促进学生心智发展的重要途径。
4.《有效教学艺术》读后感 篇四
孙海燕
《有效教学艺术》让我感觉实用性很强,现在我借鉴书上和网上的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这本书中让我感觉实用性很强,有关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也在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中看到过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强调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可是更多的流于理论上的说教,让人无法真正了解课堂教学的有关细节的琢磨与把握。读了该书一部分内容,尤如在我为师的道路上亮起一盏灯,尤其是对我这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而言,的确是受益多多。
对于第四讲“导入教学艺术”,我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兴趣是一切学科学习的动力。上课有一个好的开头,不但能够启发思维,而且一下子就把能学生“抓”住。开讲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有情境法、诱导法、悬念法、激疑法、连锁法、倒装法、朗诵法、解题法、展示法等等。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开头”的方法尽管不同,但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参与学习活动,更重要的是能通过相应的学习活动形式,学会获取最大化的学习实效。对于学生来讲,怎样利用一定的活动方式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在新的学习方式下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问题。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教师能设计一些活泼新颖的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但不足之处在于通过这种学习、活动方式,使学生有效学习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比如,在组织学生讨论过程中,怎样让学生的讨论过程变成一个最佳的学习过程,这是一个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否则讨论往往会流于形式,慢慢的,学生会对讨论失去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整体的学习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过程,在实施新课程,以新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学生学习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学习状态时,就会发现学生最佳学习状态的基本特征,这也就决定着导入教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新课导入方式很多,但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教师无论以什么形式引入新课,只要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就都是好的导入方法。
一、“实验”导入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它作为一种真实、形象的教学操作形式,既有展示化学知识的直观效应,又有表演操作的示范作用。
二、“温故知新”法
化学中有些内容和后面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可在检查学生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同时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到陌生,又可以降低新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恐惧,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既有了思想准备,又有了知识基础,学习起来轻松自如。
三、“化学故事”导入法
学生普遍爱听故事,故事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教师如果结合化学教学把讲课内容故事化,定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在讲《碳的多样性》一节的开始,介绍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故事:他在美国攻读化学博士学位后,看到我国制碱工业被一家美国公司垄断,非常气愤,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到祖国,在塘沽建起永利碱厂。通过改进生产工艺,产品质量优异,1925年在美国举办的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此后,他精心实验,刻苦钻研,提出了先进的“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然而“侯氏制碱法”制得的不是碱,而是一种盐,俗称纯碱,从而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法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情景中步入学习佳境。
以前我在上课的时候也不十分注重课的“开头”,现在才知道那是犯了很大的错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养成有“头”有“尾”的上课习惯,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提高教学效果。读了这本书,我深深感到自己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升华。
5.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读后感3 篇五
-------我辈虽凡夫,勤读亦有获
吕荣晓
偶读一句话“青山本无字,常读便是书”,我又添了一句“我辈虽凡夫,勤读亦有获”。我突然意识到光阴荏苒,春去秋来,我已然为人师十六年,而这十六年来,我最可贵的品质和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从日复一日行走于教室,踱步于讲台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这得益于我的读书梦,我的读、思、行。
我希望通过读书、读好书,充实我的人生、我的教师生涯,我希望我与学生之间不只是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关系,我常想如果我是一桶没有任何用处的死水,我 会愧对学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渴望成为那样的涓涓流水,让学生们天天都喝到甜甜的水。即使这源头活水不够强大,也仍一如既往地充 实、更新着。于是,我遇到了余教授的《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
读余教授的教育论著,使我深有感悟:教育不仅是一个严谨的知识传授过程,也是一个充满灵性和创造性的艺术过程。追求卓越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要 求,这部教育专著是时代教育精神的体现,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教育教学问题,阐述了现在及未来的教学走向。——卓越教学,其视野之宽阔、思想之深刻,永远是我所不能企及的,却是我可以努力去无限靠近的。我把阅读当作培养教师的教育 信仰有效途径。书中通过热情、严谨、和明晰的教育语言,让我体会到崇高的教育理想和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很好催化了我的教育信仰。
余文森教授提出:如果说有效教学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那么卓越教学则是对教学的理想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当有效教学出现了内涵知识化和窄化、教学活动模式化和机械化的倾向时,我们就应该反思了:追求教学 的效果、效用、效率是对的,但凡事都应有度,物极必反。纵观现在的通用技术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无形扩张了教学容量,导致表演和走过场现象的发生,或者为了多腾出课时给学生动手实践,人为在单位时间内增加学习内容,学生被太多的知识填满,没有真正理解和内化,更无从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了。这样的通用技 术课堂从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分析,也是值得反思的。没有教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课堂是失败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学生自己探索和深层次思考的课堂。我的读书境界到底有多高呢?手执一书,凝神静气,独坐窗前,细细品读。即便不读,闻着这淡淡的油墨香也是一种满足。我经常在读书过程中掩卷沉 思,发挥思维和想象力,按自己的思路一路畅想,然后打开书,比对文中思路再继续细读下去,思路与作者偶同,我会大欣大喜,若大相径庭也没任何尴尬。这本书给了我在通用技术教学实践中的深刻启迪:
1、通用技术学科能力的培养重点在技术设计与制作解决设计技术问题的能力,识读技术图样的能力,技术与设计的表达与交流能力等。而技术核心素养 的培养是我国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着眼点,从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等五个方面形成和发展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 学生今后的迁移学习,促进其终身发展。
2、卓越教学呼唤卓越教师,我顺应中国课改的历史潮流而来,怀着对技术与设计世界的虔诚而来,揣着教育责任心、抱着教育理想和教育激情,站在巨 人的肩膀上,对书中的知识、经验加以选择和提炼,融进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信念、感受与经验,用激情与理智的感染力,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从知识型教师走向智慧 型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思想型教学的卓越教师。今年暑假以来,我一场不拉地随着名师工作室的脚步,聆听余文森教授关于提炼教学主张的讲座和辅导,从优秀 教师到卓越教师的飞越就是拥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成为有教学主张的教师。从读书到思考与实践,再到行动起来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向卓越攀登,这种修炼充满正能 量的诱惑。在这样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努力中,我懂得了教师生涯的意义。
6.浅谈“有效提问促进有效教学” 篇六
关键词: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有效提问;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34
在刚刚结束的期考学生代表座谈会上,一份问卷调查反应了一个现象:学生喜欢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方式,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独立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问题”的教学模式。由此可见,课堂有效提问对于语文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的成效中有一部分就是通过问题诱发思考、激发学习兴趣,进而解决疑问的,教师应把时间交给学生自主讨论探究,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有效的课堂提问除了能活跃课堂气氛,还有利于调节学生的思维节奏。当然如果教师只是为了“问”而“问”,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在本文中,笔者就“有效提问”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能对有效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一、紧扣学生知识结构,设计关键提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每一堂课,乃至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应该设置较高思维水平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解决新情景之下所遇到的问题或者困境。
1.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设计出关键性问题,抓准提问的契机,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纠结”。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结扣”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例如,笔者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问题是这样设计的:邹忌分别对哪三种人发了哪三问?三问中的共同词语是什么?三问收到三答,三个答句有何异同,为什么?……这些问题从文章的整体理解设计,将课堂的内容贯穿起来,看似简单却又难以回答,从而迫使学生认真研读课文。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积极的情绪和探究的欲望,也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2. 了解教学内容与目标,通过“关键问题”的设计来统一一节课的设问,从而突出重点、盘活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力与课堂的教学效益。另外,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应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分寸,让学生感到趣味盎然。如在教学“修辞手法应用”时,涉及到借喻与借代的辨析,在简单的理论阐述指明两者的区别之后,笔者启发道:你们常爱给同学、老师取绰号,其实,这之中就有意无意地运用了借代和借喻。提问:“一个人长得矮胖,你们会叫他什么?一个人长得高瘦,你们又会叫他什么?一个人耳背,你们还会叫他什么?”学生兴趣高涨,纷纷做出回答。笔者再问:“你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明确:“辨析它们的关键就是相似。有相似点的如水缸、电线杆就是借喻,而不存在相似点的如聋子就是借代。”联系生活的实例,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借喻和借代的区别。这样的课堂,平淡中出新奇,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
二、分析问题的语言表达,制定提问计划
表达清晰的有效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让学生享受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利。教师让设计的问题成为对话的火种,让问题具有拓宽思维空间的力量,提高学生正确表达的可能性,这样学生才能显得才思飞扬。对学生而言,课堂以提问方式展开的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提问,如:
例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这样的提问范围过大,对学生的期望过高,回答也是无穷尽的。
例2.“文章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怎样进行考虑?”这样的问题过于空泛,语言内涵过于丰富,设问形同虚设。
例3.“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这样的问题设问难度大,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
还有一些提问往往使学生瞠目结舌,难以回答;或者张口即来,异口同声,这些都是不科学的,不仅难以将学生真正导入文章的情境,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思维能力。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有以下认识与建议:
开放式试题与复合类试题是近年中考常见的考试命题形式,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新课学习中不适宜利用这类试题,其问题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提问的效率。
对于过于开放的提问,一旦涉及复杂的概念、原理或规律性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具体的问题来代替抽象的问题;用一系列小问题来代替概括性问题;也可以在设置提问时考虑问题的层次性,抓住问题的关键,预测学生的反应和能力。
三、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调节提问范围
同样的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调节问题的范围大小,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思维域值,将问题分为窄问题和宽问题,引导学生化整为零、化大为小,从而使问题适合学生。如在《故乡》的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提问“大家认为少年闰土是什么样的人?” 这个问题比较宽,学生难以回答,于是笔者从窄处重设问题。将大问题设成几个小问题:从作者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从作者对少年闰土的“雪地捕鸟”和“月下刺猹”这两个情节中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从作者对少年闰土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中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分解问题的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情景,暗含思考方向,便于学生回答。因此,在学生刚刚接触新知识时,教师可多用窄问题。在复习课中可适当用宽问题,增加思维宽度和深度。
设问的目的是了解学生是否理解问题,是否具备较为完整的思维层次。在提问中,教师应该将窄问题和宽问题同时考虑到。窄问题的好处在于有提示、有相对明确的方向,而宽(下转第38页)(上接第34页)问题则可以体现学生的思维力。
四、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激活参与情趣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提问要力求标新立异,顺应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在不同的知识环节上设置问题的难度应有差别、有梯度,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如果有些问题难度大且答案内容比较多,教师可以举一点为例,让学生举一反三。如笔者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提问:本文共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并为学生提供范例:“伯父和我一起读《水浒传》,表现了鲁迅先生认真读书的态度。”在回答时,笔者强调解答的方法和答题的规范性,从而让学生举一反三,探究其余的问题。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有时可借助旧知识,引发学生的联想,让他们以旧推新,顺利完成对问题的解答;有时在全体学生难以回答时,教师可以向学生适当地指明思考的范围和方向;如果遇到比较抽象的问题,教师可以借助实物、插图或自己的动作、表情等来帮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总之,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将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7.《有效教学方法》读后感 篇七
安宁市昆钢三小史兴存
《有效教学方法》是美国教育家加里.鲍里奇的作品。它与一般的泛泛而谈的教育理论书籍不同,它是基于一项25年的课堂教学研究而总结成书。因此,在这本书中我不但学到了一些经过实践所证明的有效的教学方法的理论,还看到了在美国,他们的教育情况是怎样的。它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而且一些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在我今后的教学中能够加以运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文中向我们清晰地介绍了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和确保学生成功率。其中,清晰授课是基础作为老师,要做到清晰授课,就要求在课前要深入研究教材,钻研教学大纲,通过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了解教学内容的整体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掌握各部分内容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能够清晰的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教师自身语言清晰,没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特殊习惯,这样的教学才能够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多样化教学,这一关键行为是指多样地或者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其相关表现为:多样的教学材料、提问、反馈和教学策略等。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这又是《有效教学方法》中的好方法,因为方法本身无所谓好坏,但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使用范围,上课运用的方法要与教学情境相适合。例如,对于数学中的一些公式、性质需要进行去探索和研究,这时就要让学生自己先自主探索,然后可以用小组讨论
法,争议问题,验证问题,得出结论。学生有自我发挥的空间,施展了自己的才华。为了让学生认识一个他们不熟悉的物件的形状,用讲述来描述,不如用演示法更加直观,等等。教师的任务导向应该是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而不应该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上,对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的事件有一个预测和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对授课内容在时间上有做出合理安排,这样才能够充分有效的传授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发挥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在课上要边教边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应调节自己的教学。老师讲的再好,若学生没有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那么,这节课也是失败的。一旦发现学生反映漠然、注意力分散,要立刻找原因,发挥教学机智,通过调整内容、方法、管理三个方面去激起学生的积极状态。小学生本身就具有活泼好动、精神不容易长时间集中的特点,作为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和研究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不断的得到成功的证明,必然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当然也可穿插一些小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如果学生太疲劳了,就该改个方法,如改讲授为议论或谈话,甚至讲个与课题有关的故事。确保学生的成功率,是学生能否建立积极的学习兴趣的关键。只有在教学结束后,每个学生学有所获,他们才会在不断的进步中,体会学习的乐趣,老
师的教才变得有价值。
阅读这本书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用心品读,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思考,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放弃浮躁情绪,不要只顾摆一些花架子,要真正潜下心来,认真研究我们的教育对象,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怎样做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情感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学生的内心发生了改变,当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们才可能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否则的话,教育方式带来的后果将是很可怕的。
8.《有效教学》读后感 韩文英 篇八
对于现代教育来说“有效教学”一词,应该是很熟悉了,我却迟迟未深入学习。假期里认真研读了《有效教学》一书,再回想起自己多年来的实践工作,感触颇深。一直以来,我对有效教学的理解非常浅薄:有效教学就是最大限度的在教师教学领域里,以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快收效的结果来使得教育成果最大化,达到又快又好的本质。其实,我的理解有些偏颇,不仅失之科学,而且过于片面。现就阅读崔允漷《有效教学》一书写点读后感想。
这本书的指导思想是让学习者“像专家一样思考”。本书的单元组织、各章内容、正反信息、练习设计、参考文献/网站的选择等都体现了如下思考:如何把问题还原到原点来思考?如何将教学问题置于课程、教育、社会大背景中综合地思考?如何促使学习者将中小学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学习、评价进行一体化的思考?如何促使学习者形成教育领域的大观念,而不至于去记去背书中提供的那些条条框框的东西?
本书的组织架构按学习单元的方式来呈现:什么是教学——怎样教得有效——怎样教得更好、更有意思。这几个方面循序渐进地诠释了何谓有效教学、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并引入了大量的教学实例、教师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让人读起来轻松、易懂、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读书心得
(一)明确有效教学的课堂结构
正确的教育理念是规范的教学行为的指路明灯。在阅读第一章的开头,文章就提出问题:什么是教学?我在线教育已经十多年啦,可还不曾静下心来认真的思考什么是教学,怎样教得有效,怎样教得更好、更有意思。想起来还真的有点不可思议。总是认为教学就是把已知的东西教给未知的学生。
所谓“有效”,主要是通过教师在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引起意向——学生想学习,即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 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二)明释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三)调适形式——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是指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信息技术中在讲述理论时要配合适当的实践操作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许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四)关注结果——学生学会了,教学行为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落脚点在于让每位学生学有所得,各有所获。所以一些课堂行为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而舍本逐末地脱离了最初教学的意向性,教学最实质的内容在于学生得到了什么。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二)了解怎样教得有效
有效性是教学的灵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之前,我们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在头脑中或书面形成一个计划。教学准备的核心就是为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教师综合考虑各种资源和影响因素,并作出各种决定,进而形成相应的方案。一节课是否有效,老师自身是十分重要的。除了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之后备好一节课。所以,我觉得备课这一个环节,是上课有效的前提。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生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不需要备课。相反,有效的教学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预设要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能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并及时反馈。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让“预设”真正服务于生成性的课堂教学。
(三)思考怎样教得更好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单元的“怎样教得更好”中提到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路径是:一个是自我反思;第二是同伴互导;最后是专家引领。
首先是自我反思。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就知道自我反思对于一位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自我反思成就了很多名师。以前读书的时候,心理学的书中也有提到,波斯纳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因此,我们不可估量反思的作用。书中明确的提出,自我反思是提升经验的桥梁、是锤炼思维的工具、是追求卓越的动力。对于我来说,懒于记录、反思是我欠缺的地方。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不断地进步。要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其次是同伴互导。一位优秀的教师,除了学会坚持不断地自我反思外,还要学会同伴互导。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渺小的。当你遇到一个难题时,自己怎么绞尽脑汁都无从着手时,可以借助的力量就是自己的同伴。别人总会有你想不到的想法。以我们信息技术学科为例吧,师资少,学校里仅有五位信息技术教师。书中提到一点同伴互导时应注意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第一是要积极参与合作;第二是心态要平和,坦诚相待;第三是学会如何合作;第四是积极行动,共同担当。在师资少的情况下,同伴互导可以激发每位参与者的合作动机或智慧,让每位参与者真正享受互惠的效益。
最后是专家引领。书上的定义说,专家引领是当你因某个问题不得其解而处于困惑状态时,专家给予启发、点拨而使你破解问题、消除困惑的过程。我们信息技术学科虽然在中学中已有很多年的历史了,但似乎效益不佳。即便我们能做到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导,有些问题是我们和同伴百思不得其解的,那就需要有专家引领。那专家在哪里呢?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专家也需要我们去发现。当然,如果学校给我们搭建和专家交流的平台那当然更好。
9.《有效教学》读后感 20181 篇九
一、重新认识新课改,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大举措,我们也一直跟着这股潮流涌动。在我们践行的过程中,总是觉得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与考试相冲突。大家觉得新课改的课堂就是有新颖的活动形式,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有学生的表演……,而这些活动往往只是徒有形式,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学到什么知识,更没有能力的培养,有名家称这样的课堂是“虚假地繁荣,认真地胡闹”。而考试考得仍是语文知识,所以是有冲突,有矛盾的。于是我们在矛盾中茫然,不知何去何从。造成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真正认识、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其实,改革是要改变过去不科学的教学理念,改掉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如: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要改;过去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是本末倒置,要改;过去没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要改……,但好的方面仍需要保留。也就是一切课堂教学活动都要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而服务。所以课堂活动不是形式,不是“作秀”,那么新课改与考试就并不冲突。只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引领我们设计出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做研究型的教师,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做研究型的教師是对教师的新的定位和新的要求,也为了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研究”听起来是搞科研,搞理论研究的专业工作人员的事,可事实上作为一线教师更有研究的必要,通俗地说,就是教师要研究如何上好课,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通常,教师个体自主研究的途径有以下两种。
1、读书学习
首先要读教育理论书籍,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阅读经典作品及文史书籍,这种读书学习的方法是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是教育研究的基础。其次要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课程标准,是为了明确教学的总目标和学生在这一学段应该具备的知识储量和能力。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进而对教材才会有更准确的把握。
2、教学研究和经验总结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实践探究的模式有: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循环,同课异构,互助式观课,邀请式观课,反思式观课。然后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成为可借鉴的教学经验。
三、优化课堂教学,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备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课
备课一定要备学生。以前我们总认为要预想学生会说什么话。其实不然,备学生是要根据问题的难易,学生的学情,预设他们应该学到什么,想学什么,会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帮助解决。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有水平给不确定性问题的出现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并善于把有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教学进一步展开的契机。
2、上有“语文味”,有生成的课
(1)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
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好多课,都是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的,教学效果往往会很不错,但是当我们试图模仿一些名师的教学方法时,却觉得别扭,效果反而不佳。我们只有领会其精神,融合自己的思想,把它融入整合到自己原有的教学模式中,才能得心应手。
(2)设置一些具有“语文味”的课堂活动。一些课堂上出现了很多徒有形式的活动,既没有语文知识的获得,也没有语文能力的培养,所以需要有“语文味”的课堂,课堂教学的活动都应该是为学习语文而服务的。
(3)注重课堂的生成。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如果教师完全不顾课堂的现场情况,一味地执行自己的教案,这样的课实际是教案剧。好课不仅需要教师有充分的预设,而且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过程及进度,与学生共同生成课堂内容和新的教育教学资源。所以在课堂上需要洞察学生当前学习心态,课堂当前的学习气氛,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步骤,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落实课堂教学。有生成的课才是创新的课,才是充满活力的课,才是好课。
3、课后勤于反思
如果我们树立起一个意识:我们每天不仅是在上课,也是在进行教研。那么,我们一定会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不仅成为教学的主体,而且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
10.传道 让教学更有效 读后感 篇十
范丹鸣
这个学期以来,有幸阅读了《传道-让教学更有效》一书,本书从三个主要方面讲解了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这一观点,通过课前准备,教学的实施和课后内容三个方面对如何做教师,做好教师进行了讲述。以及配以系统的富有针对性、实用性强的讲解、案例和拓展阅读。对于我这样未上讲台的老师来说,有着远见性的启发作用。
有效性教学是贯穿本书始终的一个重点内容,对于新课改之后,教师应当怎么教,学生怎样学,给出了一系列明确的方法和过程。开篇中引用的四篇文章便是从多个方面阐述怎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怎样是有效教学的评价方法,并且通过举例说明等方法,进一步深化了对有效教学的理解。
教,本身就是为了学服务的,教师合理有效的“教”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学”。结合自身情况,在学校中学到的各种知识随着时间的流逝,知识在不断的更新,应当与时俱进而非墨守陈规,所以当我读过本书,变有了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所涉及到的知识,也深深的印在了脑中,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融会贯通的运用于教学中。
有效教学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而优质教学才是追求的目标。怎样达到优秀教学的目的呢?
做好上课前的准备。给人一瓢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想要教好学生,除了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外,还要更深入的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的情况,指定教学方法,设计教案和板书,课堂教学所面对的是学生,由于受到家庭,年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所具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所以在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学习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前充分研究课堂教学中需要面对的这些问题,并且研究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一切教学设计、一切标准、刚要以及教师的一切劳动,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课前准备充足,课上才可以游刃有余的进行教学工作。良好的引入,情景设置是良好课堂的开端,学生合作学习,学会发问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课改要以学生作为主体地位,重在学生的学,而不是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在以学习者的知识的主动构建与情意的积极发展为目标的课堂里,教师的根本责任是让每个学习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让每个学习者都能从自身的实际与需要出发,在45分钟的课堂里真正学到知识,真正获得益处。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结尾才是成功的全部。课后内容同样重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相互呼应,使学生掌握自学的能力。在预习和复习间,形成反思的习惯,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才能使任何事物面前包
括在自己的行为面前进行反思的习惯。这也是本书中心思想之一,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11.《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读后感 篇十一
书中,作者通过理论、教学案例,结合自己的感悟,总结归纳出一些实际教学中的成熟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学得多、学得快的教;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的教;让学生爱学、乐学的教。理论联系实际,让我们读来有如在品香茗,回味无穷。
作为教师,我们知道,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提高课堂35分钟效率,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以下是我的几点思考:
一、有准备的课堂。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编写者是从一个普遍适用的角度去规划编排体系和呈现形式的,对于不同的地区资源、不同的学生状况、不同的教学个性,肯定不是最适合的。因此首先要有这样一种态度:尊重、理解并用好教材,这是备好课的前提,在尊重基础上发挥与创造,在理解基础上补充与改变,这是备好课的需要。确定重点,找准难点并精心设计教学策略,是备课的重心所在,稍有偏离就可能导致课堂的低效甚至无效。
二、具有艺术性的课堂。
1、导入设计:“万事开头难”。说书有开讲,小说有开篇,相声有引子,戏剧影视有序幕。那些巧妙合理、引人入胜的开讲、开篇、引子、序幕,一出现就能抓住听众和读者的心,激起人的情趣,很快使人集中了注意力。上课开始有一个好的开头,能够启发思维,一下子就把学生“抓”住。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开头”的方法尽管不同,但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结语设计:民谚有云:“编筐织篓,全在收口。”既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又有恰到好处的收尾,才是完整的一堂课。精彩的结尾会对教学内容起到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以前我在上课的时候也不十分注重课的“开头”和“结尾”,不仅没有在课堂的开始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且也没能让孩子们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现在才知道那是犯了很大的错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养成有“头”有“尾”的上课习惯,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提高教学效果。
三、语言魅力――逆话顺说。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作为互勉自励的箴言,一直被人们所称道。对于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大力表扬,即使回答错误也给予一个肯定的鼓励的眼神,现在孩子们大多很喜欢回答问题,课堂也慢慢变得融洽起来。有效教学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即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渴望和成就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
四、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教师要成为课堂的管理者和学习的引导者。在课堂中努力做到――有疑问,创设问题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有讨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的任务是积极引导、热情鼓励、及时点拨;有惊讶,释疑学生的迷惘,轻轻点拨后茅塞顿开,惊讶中有说不出的喜悦之情;有笑声,气氛轻松愉快,学生思维活跃,教态亲切,学态自如,在幽默与笑声中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习中最大的乐趣。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
12.《有效教学》读后感 20181 篇十二
有效提问的原则
提符合教学目标的问题。课堂是千变万化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机智,根据情况的变化,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避免一味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而调整教学策略。当学生的回答出现偏离题意时,教师要扭转方向,把学生引上正路。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应用一些疏导性、铺垫性的问题,以适应学生的水平发挥。
提与学生知识生活有关的问题。日常生活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源头活水”。运用学习生活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往往会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品德的提升总是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关,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是最有效的。
提适合学生语言表达的问题。对一些“不确定化”的问题,能够做到分解,化难为易。“该教该学的就教就学,不该教不该学的不教不学”。教师不仅要能提问题,还要教学生提问,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问题提出时可以增加材料的输入,但需要增加趣味性、通俗感,解决学生“没话说”的问题。
提符合学生能力水平的问题。在问题设计时必须经常“蹲”下身来看看学生,对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水平等有个透彻的了解。提问时,不要强迫学生回答,这种做法不能产生水到渠成的效果。学生在下面思考。老师对问题的设计初衷虽然感觉很好。但课堂内学生对问题的回应往往过于笼统令教师失望。这容易暴露出问题指向明确性与答案多元化之间的矛盾、问题设计开放性与教学目标明确性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要切忌在学生力所不及时跟进问题,提出问题切忌大而无当,切忌内涵与外延不明确,提出的问题千万别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
提学生反馈中疑惑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回答意味着教师必须学会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待问题。真正的有效提问应首先落实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的了解,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能力与水平。提出能紧追学生的反馈,能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的问题。特别是当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发现其认识还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时候,就应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理解变得更加准确、全面、细致、深刻为止。从教师方面看,采取有效的追问,便于教师监控学生的理解程度并提供反馈,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有效提问的艺术
问题的提出要有弹性。教师提出问题,不仅需要考虑学生的注意力是否被集中,而且要考虑其正在理解问题、写发言稿以及心理上的准备等。教师延长提出问题后的等待时间,学生回答问题时会发生很多积极的事情,尤其是在教师们的平均等待时间超过3秒钟后,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发生了改变。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因此,增加教师等待的时间,学生对问题主动做答的正确答案会增多;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时间会减少。
问题的提出要有渐进性。问题的提出要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要能理解。理解是学生积极参与思考的前提。设计问题时,要层次分明,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思维,去想象。
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作为教师,就要根据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趋势,引导他们对问题要学会思考、争议,养成缜密思考问题的习惯,善于用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古人云:“师逸而功倍”。老师只有注重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题的提出要有挑战性。现实的教学中,学生关心、喜欢的问题未必是教师预设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未必感兴趣。所以,实现问题的有效性必须找到师生的结合点。这结合点就在于问题要呈现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要紧扣学科枢纽性知识,以揭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问题的提出要有探究性。问题设计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从生活经验出发提一些有效的问题才能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才能使学生实施主动探究的学习行为,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的提问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都具有强大的驱动作用。
问题的提出要有逻辑性。问题与问题之间应该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一步步展开、推进与解决,就是教学任务和目标一步步的达成与实现。一个问题生成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力能达到多深,问题能探讨和解决到什么程度,这是教师在实施问题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密切关注的事情。问题是帮助学生透彻地阅读文本的诱因,离学生太近或太远,都不能挖掘学生学习的最大潜能,都不能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下一个问题应该在哪里等候,一定要根据学生在上一个问题的“诱导”下走出的距离来确定,及时调整。
问题的提出要有梯度性。钱梦龙认为:“先问一些比较容易、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山峰,又有一个更高的山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跃了。”可见,问题既要让学生有成功解决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课堂思维的价值。有区分度的问题,它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描绘出精确的,又能被个体内化,甚至与其他学习建立联系的心理图式。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问题,最容易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
有效提问的经典策略
追问。追问,就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追问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教师在动态发展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并能随机应变地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思维作即时的疏导、点拨。例如英国的一家电视台准备拍摄介绍有关中国的专题片。学生的答案都拘泥于书本里的領土面积、人口、疆域、海岸线、邻国数、岛屿等。而中国之“大”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在于情感目标的挖掘。因此,教师再次追问:“你知道中国还有什么之大的方面?”通过教师的迫问,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也培养了学生平时关注时事、关注中国的发展的习惯,增强了爱国主义精神。在课堂上追问常常表现为有张有弛,适时、有创意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充分表现,不仅可以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广度与缜密度。所以,当学生的回答停留在表层或思维不开阔的情形下,可以适当采用追问。
反问。反问就是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给学生以判断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正面设问;也有从问题的反面设问。高明而有效的反问,能起到揭示矛盾的作用,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也是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不时地通过提一些刺激性问题来引起学生的重视,能促使学生思考。考虑到学生的智慧,我们必须确定一点,我们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导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已经正确的答案中再理解、辨别,有利于提高学生善于思考和比较鉴别的能力。
错问。学生回答问题并不都是保持长久的亢奋状态,也有不积极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故意露出差错,创造矛盾来调控课堂气氛。如“台湾首富王永庆的个人生活节俭到‘抠门’的程度。一条做‘毛巾操’的毛巾。一用就是20年。他这样做是不是不利于促进消费?”错问不是随处可用,错问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引起思考。错问的目的是考验学生是否坚持自己的观点,以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巧妙的错问会促使学生寻找书中的句子来证明自己的说法,达到对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也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不会一知半解或不了了之。
13.《有效教学》读后感 20181 篇十三
《解读文本,有效教学》一文对教师如何去解读文本很有效,《解读文本,有效教学》读后感(陈柳梅)。今天有幸能看到叶宇琨校长的《解读文本,有效教学》,受益匪浅。叶校长通过详实的课例,多方面的角度,审视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之间的关联性,对教师解读文本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大家公认的是教学要立足于文本,依据文本提供的信息或材料去理解文本,然后达到深层次正确解读文本的目的。这种看法强调了对文本的解读。的确,语文教学只有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搞好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对文本的解读是进行语文教学的最初的、最基本的一个环节。叶校长提出解读文本,首先要读懂文本的主旨--也就是正确理解隐藏于文本内容之中的思想,包括作者和文本本身具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其次是读懂文本的结构。为了有条理表达的需要,篇章结构有总分、因果、转折、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和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安排材料的。因此,理清文本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较快地把握文章的条理,有助于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是避免”散读“和”窄读“文本,避免”断章取义“、”肢解文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好办法。可取方法如下:一要将文章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阅读。所谓”整体把握“,首先是把文章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对待,要”整体入手“,让学生整体直觉地解读文本,涵咏沉潜于作品之中,凭借直觉,对文本整体作灵感式的体悟。在阅读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孤立地看词中每一句话,并没有独特之处,但整体联系起来看,这是一幅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场景图。这个普通的农家,他们也许是清贫的,却又是幸福和快乐的!老夫妻和和气气,孩子们尽自己所能进行劳动,心态是那么的平和;最小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享受着童年美好的时光…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看到这样安详的农家生活状态后心里所产生的愉悦之感。因此阅读作品,切不可局限于作品的局部和细节,寻章摘句,停留在每一词、每一句的表层,而要加强整体阅读,将局部和细节与主题有机联系起来,通过文字表层读懂文章的意蕴和意境,读懂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作品遣词造句的妙处。二是找准有效的切入点,”牵一发动全局“。找准教学的有效切入”点“是避免”散读文本“的好办法。看到《开国大典》的课题,你会看到文本写的是一次典礼,是盛大的典礼,是为庆祝新中国的成立而举行的盛大的典礼。这是由课题产生的初步的解读。深读课文,你会看到”大“字在文中的丰富内涵:文章写了”庆祝新中国诞生“这个”大事件“,写了”群众进场“"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游行”等“大场面”,还具体写了参加典礼的群众的“大热情”。文题中的这个“大”字,就是“情采合一”处!抓住“大”字,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可以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抓住“大”字,细读课文,可以弄清课文围绕“庆祝新中国诞生”写了哪几个场面;抓住“大”字,深入研读课文,品味描写主席行为和群众反应的语句,可以通过“典礼仪式”时的“一齐欢呼”、“一齐欢跃”、“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多次描写掌声的词句以及“阅兵式”及“群众游行”中的多处描写,充分感受开国大典喜庆、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以及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读后感《《解读文本,有效教学》读后感(陈柳梅)》。从文本的标题或文本主旨出发也可辨析关键的学点。文章的标点一般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是阅读教学的抓手,这是教学的有效资源,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从“钓鱼”中得到“启示”,是从演绎到归纳,我们引导学生必须遵守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心理认知过程。文本主旨渗及文章的中心以及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如《窃读记》的中心引导学生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但选编的目的是体会作者“窃读”滋味具体化,通过人物心理与动作来表达;同时也要学习这种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从鼓励与批评两种对立的角度表达父母对孩子的爱,直至我成年后才体会到相反的评价对自己的成长所起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这样才有利于个人身心的健康成长。在这过程中,我们应与学生共同收获文本带来的经验、情绪和感受,关注文本解读的体验过程。然后是读懂文本的语言。包括语言内容--正确了解文本所表现的客观事物。语言形式--正确把握文本遣词造句、构段成篇及表情达意方面的方法、特点。文本由具体的字、词、句、篇、结构修辞、表达方式等构成。文本解读首先从字、词、句等基本的言语材料的释读入手,抓字的正确读音,体会它所在的语境所表达的意义,才能使读者了解文本所表达的大意;抓住关键词,破解情境深意;抓住文本中重难点句子,指导学生寻找最适切的解读路径。在基础上,还要把握文章体裁特色,正确解读文本。文本的基本体裁有小说、诗歌、散文、寓言、童话、神话等,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表达风格,如神话,有神奇的想象,用夸张的手法,因此,我们从中引导学生体会神话的语言美、想象美、形象美。总之,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如果说我们的阅读教学是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可以说文本解读就是大树的“根”,教师解读文本越深入,阅读教学这棵大树就会越加生机勃勃,苍翠欲滴!
14.有效教学方法读后感 篇十四
---------由“有效教学的几种关键行为”想到的由于课题和个人业务成长的需要,我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教育类的书《有效教学方法》。仔细阅读后,深深地体会到作为老师若想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将教学原则成功地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要具备相当的素质。
阅读至有关促成“有效教学的几种关键行为之后”,我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1、清晰授课:突出教学重点时,教学语言要易于理解;概念教学时要清晰、规范;规律教学时要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阅读教学和听力教学要让学生明晰步骤与方法。
2、多样化教学:本人依据理解提出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教师提问。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精细设计提问的环节、调控课堂的气氛等。
第二,学生回答。可以是口头的表达,也可以是书面上的,对于观点或解题思路不一致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辩论、讨论,让学生在碰撞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认识清楚。此外,利用多媒体还可以将学生回答问题的信息予以放大,既使学生有积极参与的意识,又让学生有成就感。
第三,小组合作。合作为个人成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小组成员内的合作将学生的行为集中在完成教学中的既定任务。而小组与小组之间,通过相互竞争、相互“较劲”,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益。
3、任务导向:教师提出待定课题,布臵给全体同学或分解成多个不同的“单元”,以任务的形式,因“任务而导”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学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这一关键行为,致力于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它与教师的任务导向和内容覆盖面相关。教师的任务导向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如何办呢?教学刺激之后立即诱发理想行为;在一种非评价性的气氛中提供反馈机会;必要时使用个人活动和小组活动;使用有意义的口头表扬;监督课堂作业,在独立完成练习期间频繁地检查进展情况。
5、确保学生成功率。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教师要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在每组教学刺激后,要安排练习或问题讨论,使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才能得到发展。学习的本质属性是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教师的职责。有效学习必然是自主学习,有效教学策略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策略。
不可否认,有效教学方法一书并不是在空谈什么素质教育,而是在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名真正能发挥自身价值的教师。
作为一个从事十几年初中英语教学的教师,对初中英语的内容可以讲已相当熟悉,而在七年级英语教学方面,一方面,由于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存在欠缺,对知识点的要求讲解的深度和知识纵横联系的广度心中没底,对教学的难点突破和突出重点,讲解得不能保证每节课都做得充分;另一方面,没有很好地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这样使得所提出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规律性的检查作业在弄清学生是否掌握了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方面做的都不够好。
读过上述几种关键行为之后,我觉得如果能够在备课时理清思路、清晰透彻地运用教学语言、发挥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导向功能、充分调动参与课堂教学
任务的积极性、用足课堂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成功欲望,提高学生实现成功的机率等方面做得很好的话,我应该能很快地适应七年级英语教学。
除此之外,我有几点认识:
第一,我认为教师的任务导向应该是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去学习,而不应该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上,要对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的事件有相应的预案——对此本人有相当经验。对授课内容在时间上要做出合理安排,能够高效地传授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
第二,对课堂纪律的一个严格要求,禁止出现讲话、睡觉等影响课堂教学的行为出现。这是教师强制力的体现,也逼迫我们去跟学生做感性交流,赢得在教学相互尊重的氛围。亲其师,信其道。实现师生情感互动和教学收益“双赢”。但七年级学生在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的发展上有参差,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采用的题目应该适应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能力要求,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正确的答案,确保较高的成功率,以此来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自我效能感。
15.《有效教学》读后感 20181 篇十五
关键词:物理课堂;有效性;实验;讲解;提问;练习
物理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从学生学到了多少内容,学的质量,同时也要注重教师是否有时间意识与效益观念,在教学中既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学内容多少,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所以有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下面我就构建有效物理课堂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有效的实验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通常有培养兴趣、获取知识、启迪思维等功能。倘若用讲解实验来代替演示实验;用演示实验来代替学生分组实验;用大量的实验练习题来代替实验操作,学生则是在听实验、背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就是无效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例如:短路现象和保险丝的作用,如果只用讲解实验来教学,尽管反复讲解多次,学生的印象总是不深刻,容易遗忘。如果用实物现场接好保险丝,闭合开关灯亮了,当用带绝缘柄的导体将其短路时,火光闪处,啪的一声,灯熄了;解除短路导体,重新接好保险丝,灯复明了。毫无疑义,这样有效的物理实验,给予学生的知识信息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学生将终生难忘。
二、有效的讲解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解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意义的常见教学方式。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教师的讲解似乎不重要。其实,必要的讲解是不能少的。物理教学也不例外,尽管物理课需要教师讲解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讲解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比喻、神似的表情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似乎难以理解的知识。例如:讲解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时,就需要通过结合生活“搬桌椅,背书包”等典型实例讲解,可以让学生切身感知“到底做功了没有”。
三、有效的提问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或学习兴趣,且这种注意或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展开积极讨论。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善于提问。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作用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倾听,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升华和凝华的过程中,要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舞台上白雾的现象,绝大多数学生都会认为白雾是干冰升华,看到的是二氧化碳,这时可以设计一些问题:白雾是不是二氧化碳?(少数同学在提醒以后会再次认真地思考一遍);我们人眼看见的白雾通常是什么物质?(学生回忆:这里应是小水滴);小水滴是哪里来的?(是由水蒸气变来的);水蒸气是哪里的?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什么物态变化?是吸热还是放热?(将学生引导到液化放热);放出的热量被谁吸收了?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是吸热的。有了这样层层深入的有效提问,“白雾”的现象就得到了圆满的解释。
四、有效的练习
通过有效的练习可以发展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品质。合理有效的练习首先要降低物理学习的坡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由“怕练”向“愿练”转化。其次,充分重视学习物理方法的指导与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强化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自主意识,在“愿练”的基础上,初步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再次,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品质的发展,使学生具有科学的质疑精神,不仅要问“是什么”,还要多问“为什么”,在学习中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增强迁移性和创造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1)在新课教学中,原则上新课教学内容在30分钟内完成,用10分钟进行形成性练习和随堂反馈与师生互动小节。(2)每节新课学习完后,学生完成同步巩固练习。每周安排一节课,师生互动对课后巩固练习进行反馈、讲评和小结。这一环节,教师要选择一定的习题,指导学生自主反思讨论与讲评。(3)一章教学完成后,安排一到两节习题课,着重通过分析求解实际问题的示范与讨论,深化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疏理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总之,物理有效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学习不光是为了分数,不光是为了考试,还在于技能掌握、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的价值观及科学态度的形成,在于科学的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在于创新潜能的激发。有效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为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关注社会中与物理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学。
参考文献:
刘峻松.开放式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
【《有效教学》读后感 20181】推荐阅读:
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读后感09-09
《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读后感10-09
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08-03
体育有效教学总结06-20
读有效教学心得08-10
学习有效教学体会08-16
真实学习有效教学08-30
和谐课堂,有效教学10-31
中职有效教学论文06-22
初中英语写作有效教学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