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小儿推拿培训学校(精选6篇)
1.中医小儿推拿培训学校 篇一
小儿推拿是中医的一种传统疗法,在儿科中应用比较广泛。它通过一些特定的手法作用于患儿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整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因此,小儿推拿可以用来治疗小儿发烧、腹泻、遗尿、咳嗽、便秘等疾病。
中医根据小儿发烧的病因,分为外感发烧、阴虚发烧、伤食发烧等多种类型。前面介绍的那个孩子经辨证为外感风寒发烧,采用清肺经(自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推向指尖)300次。
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清天河水(自前臂内侧正中至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次、穴位:天河水
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时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见图.约推100~500次。
主治:发热,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惊风等一切热证。
开天门(自小儿眉心推向前发际边缘)100次、穴位:天门(攒竹)
位置: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约推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推坎宫(自小儿眉心沿眉端向两旁推至眉梢)100次、揉太阳(按揉眉梢后太阳穴)100次等推拿方法,穴位:太阳
位置: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操作:两拇指或两中指端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上揉动。
向前揉为补,向耳后揉为泻。揉3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头晕。
达到宣肺解表退热的目的。一般这类患儿经过推拿治疗一次后体温就可以降下来,下午体温会略有波动,第二天再采取同样手法治疗后体温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
临床上小孩发烧以外感为多,所以小孩若是低烧可以试试上述手法,这样既方便,也可以避免药物的副作用。这类患儿起病较急,推拿治疗效果较好,但家长在家自行治疗效果不佳的时候,一定要到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
由于小儿的体质不同,病情变化比较复杂,故小儿推拿必须结合时令、气候和症候表现的差异加以辨别和处理。另外小儿要注意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以防感冒发烧。现在正好是春季,天气变化较大,日温差也较大,家长一定要适时给小儿加减衣服,预防感冒。注重合理喂养,不可过食肥腻食物,以免伤食积滞,从而引起发烧。发烧时要多饮水,饮食宜清淡。
一般来说急性发烧需要1至3天痊愈,长期低热而用药效果不佳的患儿相对治疗时间长些,因为长期低热患儿的治疗一般都需要从发病的本因入手。
治疗儿童发烧的穴位按摩
发高烧,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过发高烧的经历,额头滚烫、头晕目眩,严重时不仅浑身疼痛,甚至烧到意识模糊、发生抽搐。人的正常体温约37.2℃左右。除非体温超过38.5℃(成年人)或39℃(小孩),否则无需太过紧张。
其实,发高烧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它提醒你的身体可能有疾病出现了。事实上,散热对身体有好处,这个体内的防御措施有消灭外来病菌的功用。如果温度没有上升太高,不妨让它自然散热,如此有助于排除毒素。
理疗的方法:
(1)天河水(要穴):尺.桡沟.从远端至近端用布擦.用温水或凉水(也就是把手抻直,手掌向上.从手腕到手肘中间的沟)
(2)清肺经:手无名指腹.两支手都有,都要按摩.从手指近端向远端推(注意这个穴位到儿童六岁就消失了)
(3)开天门:用拇指推印堂至发际(推到发红.不要把宝宝的皮肤推破)现在了解治疗儿童发烧的穴位按摩了吧。
小儿风寒感冒的穴位按摩:
风寒感冒: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四肢关节酸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咳痰清稀,舌质淡,苔薄,白。常用手法
①重推三关穴500次。
②揉外劳宫100次。
穴位:外劳宫(外劳)
位置:手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处。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约揉50~100次。
主治:风寒感冒,腹痛,腹胀,腹泻,肠鸣等。
③双手提拿肩井穴部位肌肉5~7次。
穴位: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肩部筋肉处。
操作:用两手拇指与食指相对用力捏拿肩上大筋,称拿
肩井,约捏拿5~10次。
主治:感冒,惊厥,肩背部疼痛。
④用食、中指揉二扇门50次,揉时要稍用力,速度宜快。
穴位:二扇门
位置:在手背中指根两侧凹陷中。
操作:用两拇指甲掐揉之,掐5~10次,揉100~300次。
主治:惊风,昏厥,身热无汗。
小儿风热感冒穴位按摩:
症见发热重,微恶风或恶寒,咽痛,口干,有汗,面赤,鼻塞,流黄涕,咳嗽痰黄,舌边尖红,苔薄黄。
①清肺经300次,清天河水100次。
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穴位:天河水
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时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见图.约推100~500次。
主治:发热,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惊风等一切热证。
②按揉大椎穴1~3分钟。
穴位:大椎
位置: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
操作:以中指端按揉,或用拇指与食、中、无名等指作
对称用力,捏挤大椎。按揉约100~300次,捏挤10~15次。
③以掌横擦骶尾部,以透热为度。
④拿肩井3~5次。
穴位: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肩部筋肉处。
操作:用两手拇指与食指相对用力捏拿肩上大筋,称拿
肩井,约捏拿5~10次。
主治:感冒,惊厥,肩背部疼痛。
(3)咳嗽痰多者,加按揉天突、丰隆穴各1分钟,推小横纹100次,分推膻中100次。
穴位:天突
位置:胸骨上窝正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按揉。约15~30次。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恶心,呕吐等。
穴位:丰隆
位置:外踝上8寸,胫骨前缘外侧1.5寸,胫腓骨之间。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约1~3分钟。
主治:痰多,气喘,胸闷等。
穴位:小横纹
位置:在掌面小指根下掌纹尺侧头。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见右图。约揉100~300次。
主治:气管炎,百日咳,肺炎等。
穴位:膻中
位置: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操作:分揉法和推法,揉用中指端按揉,约揉50~100次;
推用双手拇指腹自膻中穴向外分推,约50~100次。
主治:胸闷,咳喘、吐逆,心悸等。
(4)高热惊厥者,加清肺经300次,清心经300次,推涌泉200次,清天河水500次。
穴位:心经(心火)
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穴位:涌泉
位置:足掌心前1/3与2/3交界处。
操作:用拇指腹自足跟推向足尖,称推涌泉。见右图,推100~500次。
用拇指端在穴位上按揉,称揉涌泉,见左图。揉30~50次。
主治:发热,呕吐,腹泻,五心烦热。
(5)食欲不振者,加揉板门100次,摩中脘3分钟,按揉足三里穴1分钟
穴位:板门
位置:手掌大鱼际部。
操作:用拇指端在大鱼际中点按揉,约揉200~400次。
主治: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积滞,阻泻,腹胀等。
穴位:中脘
位置:脐上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
操作:①揉中脘法: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约揉2~5分钟。
②摩中脘法: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约5~10分钟。
主治:泄泻,呕吐,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
穴位:足三里
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操作:用拇指端按揉。约1~3分钟。
主治: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泄泻,便秘,四肢无力等。
随证加减
(1)如流鼻涕、咽痛等症状重者,常用手法加
①点揉风池穴1分钟。
②按揉曲池、合谷穴各1分钟。
穴位:虎口(合谷)
位置:拇、食两指之间凹陷中,第2掌骨之中点边缘处。
操作:用拇指按揉或拇、食二指对称拿之。约拿3~5次,揉100~300次。
主治:风寒感冒,口眼歪斜,牙痛等。
③多揉太阳穴。
穴位:太阳
位置: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操作:两拇指或两中指端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上揉动。
向前揉为补,向耳后揉为泻。揉3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头晕。
(2)如高热者,常用手法加
①清天河水300次,清肺经300次。
②直推脊柱5~10次。
穴位:脊柱
位置:大椎至尾椎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直推,称推脊柱,约推100~300次。
主治:脱肛,便秘,泄泻等。
③搓擦涌泉300次。
(3)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者,常用手法加
①补脾经100次,推三关100次。
穴位:脾经(脾土)
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
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穴位:三关
位置:在前臂桡侧,自腕演纹至肘横纹成一条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约推100~300次。
主治:
②按揉中脘、足三里穴各1分钟。
穴位:中脘
位置:脐上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
操作:①揉中脘法: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约揉2~5分钟。
②摩中脘法: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约5~10分钟。
主治:泄泻,呕吐,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
-----------
2.中医小儿推拿培训学校 篇二
中医推拿的作用
主要作用是疏通经络, 行气活血, 滑利关节。经络遍布于全身, 内属于脏腑, 外络于肢节, 沟通和联结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 再通过气血在经络中运行, 组成了整体的联系。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 力透肌肉、筋骨等深层组织, 可通经络、行气血、濡筋骨, 并且由于气血循着经络的分布流注全身, 能影响到内脏及其他部位。推拿治病不仅是以痛为输, 而且还根据经络联系的原则, 循经取穴。推拿可改善机体的功能, 除了治疗功能性疾病外, 还对部分器质性疾病的改善有所帮助。
中医推拿的注意事项
1.辩证施补。按摩补益方法甚多, 其目的不外乎在于调整阴阳, 调和气血及调补脏腑的功能。在使用按摩补益时, 要辨证施补, 分清阴虚还是阳虚, 气在还是血虚, 要辨清病在哪个脏腑。肾虚者则采用益肾固本的方法, 脾胃虚弱则采用健脾和胃之法。此外, 不同的季节也要有所侧重。春天的按摩补益则要采用疏肝利胆, 养血柔肝之法;而秋天的按摩补益, 则要用补益肺气, 滋阴润燥之法。在辨证施补时, 要把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有选择性的进行。
2.集中注意力, 调匀呼吸。集中注意力, 调匀呼吸是按摩补益施术者和使用按摩方法实施自我补益者必须注意做到的。在自我按摩补益时, 只有在注意力集中、呼吸均匀的情况下才能细心体会到机体在实行了自我按摩后的反应、变化, 从而及时调整按摩手法、力度、频率等等, 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在给他人使用按摩的方法进行补益时, 施术者更要集中注意力, 仔细观察和了解被按摩者的感受及机体的反应、以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手法。不可边按摩边聊天说笑。也不可按按停停, 或随意中断治疗去干别的事, 而要精力集中, 连续完成预定的全部程序, 以确保按摩补益的效果。
3.循序渐进, 坚持不懈。在养生保健方面, 无论是运动养生, 还是饮食养生都有个持之以恒的问题。按摩补益亦是如此, 也需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如果三天打渔, 两天晒网, 或一曝十寒, 是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的。例如摩腹, 如果从来没有做过按摩的人, 一开始要认真地摩一二百遍还是很累的。因此, 开始时用力可小一些, 摩的次数少一些, 以后再逐渐增加。另外, 按摩一段时间后, 补益的效果可能不明显, 或开始效果明显, 以后并不十分明显, 因此有的人就丧失信心, 这是不可取的。其实按摩补益与饮食补益等其他补益方法一样, 有的能立竿见影, 有的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按摩补益健身, 则更需长期坚持, 持之以恒, 有的甚至要终生坚持, 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4.时间适当, 早晚尤佳。按摩补益, 具有简便、有效的特点, 如能选择适当的时间, 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按摩补益, 无论是自我按摩, 还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按摩, 一般均宜安排在早晚进行, 效果尤佳。一是一般白天要工作, 时间较紧, 而早晚, 尤其是晚上时间相对宽裕, 有利于集中精力静下心来实施按摩。二是因为历代养生家认为, 早晨是阳气生发之时, 此时实施自我按摩可以外引阳气, 振奋精神。晚上按摩则有利于消除疲劳, 促进睡眠, 提高睡眠的质量。
5.因人而异, 适度进行。在实施按摩补益时, 要按照轻、缓为补的总原则, 并要根据自身或被按摩者的体质等情况, 确定按摩的手法、力度和持续时间。如对年老体弱、久病体质较差者, 按摩时手法要轻, 同时用增加按摩次数和延长按摩时间的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身材高大、肥胖者, 手法则要重, 用适当加重手法的办法, 以防力度过小收不到效果。
6.使用介质, 防止损伤。按摩补益时, 对一般人而言, 由于手法较轻, 不会引起局部皮肤损伤。但对于皮肤干燥的人、老年人和皮肤娇嫩的婴幼儿, 则要使用麻油、按摩膏等介质, 以防损伤局部皮肤。
7.避风保暖。无论是自我按摩, 还是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按摩, 都要注意选择温暖无风的舒适环境。若在冬天按摩, 更要注意施术时先将双手搓热再进行;夏天按摩, 不可将电扇、空调的风直对被按摩者。
中医推拿禁忌
1.凡皮肤病的病变部位及水火烫伤等所致的皮肤损伤部位。
2.凡患有血液病及有出血倾向者。
3.凡久病及严重的心、肺、脑病患者, 胃、肠穿孔患者, 癌症患者, 高龄、体质极度虚弱者不能按摩, 以防发生危险。
4.凡在极度疲劳或醉酒的情况下及精神病患者不能配合者。
5.骨折、患感染性疾病, 如骨髓炎、骨关节结核、严重的骨质疏松症及急、慢性传染病患者的传染期。
6.由结核菌、化脓菌所引起的运动器官病症。
7.妇女在怀孕期和月经期, 腹部和腰骶部不宜使用推拿手法。
3.中医推拿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 篇三
方法:辩证分型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60例,有效率达100%。
结论:此方法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无副作用,患儿易于接受。
关键词:厌食推拿疗法辩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R2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75-02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本病古代文献称“不思食,不嗜食”。好发于1-6岁的小儿,本病的病变脏腑在脾胃,小儿厌食可分为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阴虚、肝胃不和四型。自2006年1月至2012年8月,我科门诊共收治厌食患儿60例,采用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取得显著疗效,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病人,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最小8月,最大8岁;病程最短2月,最长2年。
1.2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中医司1998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以厌食为主,食欲不振,厌恶进食,或偏食,饮食无规律,食量明显少于同龄正常儿童。②厌食病程较长,连续2个月以上。③形体消瘦或基本正常,面色少华,常伴有恶心、干呕,食后腹胀,便干或大便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容易出汗、外感、心烦等。④排除各种急慢性疾病及服药所引起的厌食。
2治疗方法
2.1脾失健运型。症见面色少华,不思纳食,或食而无味,拒进饮食,形体偏瘦,苔白腻或微黄,指纹淡,脉尚有力。治宜,和脾助运。取穴:补脾经,清胃经,运内八卦,指揉小横纹,揉一窝风,推四横纹,推板门,清天河水,指揉足三里,摩腹,捏脊。
2.2脾胃气虚型。精神较差,面色萎黄,厌食、拒食,若稍进食,大便中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大便不成形,患儿易出汗,易外感。苔薄净或薄白,指纹淡,脉缓无力。治宜健脾益气,佐以助运。取穴: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清板门,运内八卦,推四横纹,揉中脘,揉关元,揉脾俞,捏脊,指揉足三里。
2.3胃阴不足型。症见口干多饮而不喜进食,皮肤干燥,缺乏润泽,夜寐不宁,磨牙,便干溲黄,舌红少津,苔少或光剥,脉细。治阴养胃,佐以助运。取穴:补胃经,运内八卦,推四横纹,揉板门,平肝木,分推手阴阳,揉二人上马,运水入土,揉中脘,揉脾俞,揉胃俞,捏脊。
2.4肝旺脾虚。症见厌食或拒食,性躁易怒,好动多啼,磨牙,便溏溲少,舌光苔净,脉细。治宜平肝运脾。取穴:补脾土,补肾水,清肝经,清心火,掐揉五指节,揉承山,揉板门,揉内劳宫,运内八卦,推四横纹,指揉足三里,指揉章门,揉脾俞,摩中脘,摩腹。
小儿推拿治疗顺序一般先四肢,再胸腹,最后背部。推拿操作中所用的润滑剂一般采用滑石粉、爽身粉等。
3结果
3.1疗效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增加。好转:食欲好转,食量略有增加。未愈:食欲未见改善。
3.2疗效分析。脾失健运型、脾胃气虚型、胃阴不足型、肝旺脾虚型推拿治疗均有效。60例患儿经临床治疗最短5天,最长30天,一般经推拿治疗10天,食欲均显著增强,有效率达100%。
4讨论
4.1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常见病因为:①饮食不节,喂养不当,乱投辛肥甘厚味。②多病久病,损伤脾胃。③先天不足,后天失养。④情绪变化,思虑伤脾。小儿厌食的病变无论由何种病因所至,病变脏腑均以脾胃为主[3],其发病机理关键在于脾失健运。如《灵枢·脉度篇》:“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说明脾气调和,则知饥纳谷,食而知味。
4.2辨证分型推拿作用。辨证分型治疗小儿厌食症是根据小儿脏腑娇嫩,脾胃发育未完善,消化机能较弱,“易虚易实”“脾常不足”等特点制定的。治疗上补则易壅滞气机,消则易损伤正气,因此历代医家多主张“运脾”。治疗以补脾经、揉脾俞、揉胃俞、摩腹为主,有健脾助运的作用,揉中脘、揉脐等手法直接作用脾胃可增强疗效。偏于脾气虚者,加推三关、揉外劳宫、一窝风、关元等穴位,助阳益气。偏阴虚者,加清胃经、揉胃俞,宜重宜久;揉二马、运水人土、运土入水、补肾经等滋阴养胃。阴虚多热加揉内劳宫、天河水滋阴退热。当脾虚时肝木可乘侮,肝偏旺时采用清肝经、清心火、掐揉五指节、指揉章门,抑木扶土,以平肝运脾。因为脾胃虚损,纳运无能,湿滞中焦,湿邪郁久化热,还要顾及五脏六腑。采用清胃经、清板门、清天河水,以通为用,以通为补。四缝穴是经外奇穴,有调理脾胃、清热除烦、消积化滞、养阴生津等作用,是治疗厌食的要穴。配揉板門、足三里开脾胃之门,补益气血,健脾和胃,加强脏腑功能活动。运内八卦可以消宿食,开饱胀。捏脊对背部五脏六腑的腧穴有较大的刺激作用,通过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调整脏腑功能及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达到祛病健身,尤其对脾胃虚弱所致的厌食等各种病症有独特的疗效[4]。诸法合用,从而达到治疗厌食症的目的。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厌食症体现了内病外治的中医治疗特色。由于其方法简便,无副作用,易于患儿接受,成为儿科治疗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8
[2]邓大学.中医临床备要基础篇[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95
[3]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68—669
4.抚顺新抚区小儿推拿培训速成班 篇四
金职伟业小儿推拿课程的优势
采用理论+真人实际操作的教学模式
小班授课,精细教学
开放式教学方式,轻松氛围,课程简单易懂
近距离学习和观摩手法,第一线实习
专业技能证书,全国通用,上网可查
一、抚顺新抚区小儿推拿培训速成班--小儿推拿是什么?
小儿推拿是建立在祖国医学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二、抚顺新抚区小儿推拿培训速成班--小儿推拿学校场地如何?
理论培训场地具有可容纳20名以上学员的标准教室,并配备投影仪、电视机及播放设备。实际操作培训场所具有40平方米和相关设备。针对距离上不方便的学员,我们将提供食宿场地。
三、抚顺新抚区小儿推拿培训速成班--小儿推拿学了有什么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健康要求也在进步。中国每年新出生人数均在1500万以上,儿童家长对小儿推拿培训服务、上门服务和实体店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就目前来看,小儿推拿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就业守业前景远大,与巨大的市场需求量相反,我国目前经过专业培训的小儿推拿师不足10万人,完全无法填补600万人的市场空缺。每年新生儿出生率在增加,婴童领域社会需求量扩大,小儿推拿师具有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
四、抚顺新抚区小儿推拿培训速成班--小儿推拿好就业吗?
小儿推拿师工作时间自由,收入可观,如果选择兼职,可利用晚上及节假日的时间,以平均服务两个客户,平均收费标准50~100元计算,每月可额外增加3000~6000元收入;选择全职的话,收入自然更加丰厚。
而且除了在门店上班外,还可以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投入小,风险低,回报快。我们金职伟业既是您的老师,手把手教您技能。也是您的就业规划师。无论您是想创业还是就业,我们都将为您保驾护航!
五、抚顺新抚区小儿推拿培训速成班--什么人可以报名小儿推拿培训?
符合以下条件者均可报名小儿推拿的培训和考试:
1、女性,籍贯不限,年龄18-50周岁,语言表达清楚;
2、持有真实有效的,符合国家法律要求的身份证明、户籍证明;
3、有责任心,能安心从事小儿推拿服务工作;
4、身体无残疾,无传染病、皮肤病、非高度近视等;
5、帮助女性就业、创业公益项目,您可申请0元入学。(具体情况请咨询)
六、抚顺新抚区小儿推拿培训速成班--怎么报名小儿推拿培训?
如果您对我们感兴趣,也愿意了解我们,可以直接搜索金职伟业官方网站进行报名或者咨询。我们期待您的来访,也许下一个行业精英、创业新星就是您呢?
七、抚顺新抚区小儿推拿培训速成班母婴小知识
抚摸对宝宝有什么好处
爸爸妈妈每天只需要花一些时间对孩子进行抚摸,在这段时间里面,妈妈可以把对孩子无限的爱都通过温暖柔软的触摸让宝宝感受到,这样一来,孩子的心中可能会有更多的安全感,整个人也会更加开朗,成长地跟高。
另外,要是宝宝知道爸爸妈妈对自己是非常关注的,那么他也会跟你一些小惊喜。基本上每一位给宝宝做抚触的妈妈,在一段时间之后,都会发现孩子带给你的惊喜:
宝宝在一段时间以后,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进食、排泄和睡眠的生物规律,就算你的宝宝之前很难养成这些生活的规律,现在他的整体情况也会有非常大的改善。
孩子在睡觉之前会变得安静一些,同时入睡也会变得更加快。整个睡眠都比较熟,半夜醒的很少,几乎不会出现惊跳。孩子会变得容易满足,不会总是哭闹着要这要那。孩子会更加听爸爸妈妈的话,脾气也会慢慢变好。
孩子整个人会变得更加机灵,你会发现孩子的眼神也会变得更加炯炯有神。要是孩子受到一些刺激,比方说有人逗他玩的话,孩子也会用积极的反应来回应。
孩子的胃口会变好,吃奶的量也会慢慢增多,同时孩子的排便次数也会增加,排尿也很好,体重增加明显,孩子在喝完奶之后的胀气情况也会出现地越来越少。
能够让宝宝的不适感大大减少,比方说,在长牙齿的时候的不舒服的感觉,或者是经常鼻塞而影响呼吸、吃奶和睡眠。
孩子的抵抗力也在增加,整个人生病的次数也变少了。皮肤变得光滑,不容易受到感染。
5.小儿推拿讲义 篇五
第一章 概说 ………………………………………………1
一、推拿的起源 ……………………………………………1
二、什么是推拿疗法 ………………………………………1
三、推拿学派 ……………………………………………1 第二章 推拿手法 …………………………………………1
一、什么是推拿手法 ……………………………………1
二、穴位分型 ……………………………………………1
三、推拿手法 ……………………………………………2 1.推法 ……………………………………………2 2.拿法 ……………………………………………2 3.揉法 ……………………………………………2 4.运法 ……………………………………………2 5.捣法 ……………………………………………2 6.掐法 ……………………………………………2 7.分法 ……………………………………………2 8.分筋法 ……………………………………………2
四、推拿次数 ……………………………………………2
五、注意事项 ……………………………………………3 第三章 常用穴位 …………………………………………3
一、脾穴 ……………………………………………………3
二、肝穴 ……………………………………………………3
三、心穴 …………………………………………………3
四、肺穴 …………………………………………………3
五、肾穴 …………………………………………………4
六、胃穴 …………………………………………………4
七、大肠穴 ………………………………………………4
八、小肠穴(附利小便穴)………………………………4 九、八卦穴 ………………………………………………4
十、运水入土穴 …………………………………………4 十一运土入水穴 …………………………………………5
十二、板门穴 …………………………………………5
十三、小天心穴 …………………………………………5 十四、四横纹 …………………………………………5
十五、小横纹 …………………………………………5 十六、二马穴 …………………………………………5
十七、外劳宫 …………………………………………5
十八、阳池穴 …………………………………………6
十九、天河水穴 …………………………………………6
二十、退六腑穴 …………………………………………6 二
十一、上三关穴 ………………………………………6 二
十二、威灵、精灵 ……………………………………6 二十三、五指节 …………………………………………6 第四章常见疾病的治疗 ……………………………………7
一、感冒 ………………………………………………7
二、支气管炎……………………………………………7
三、肺炎 ………………………………………………8
四、顿咳(百日咳)……………………………………8
五、麻疹 ……………………………………………9
六、腹泻 ……………………………………………10
七、痢疾 ……………………………………………11
八、疳积病(小儿营养不良)………………………12
九、口疮 ……………………………………………13
十、便秘 ……………………………………………13
十一、脱肛 …………………………………………14
十二、遗尿 …………………………………………14
十三、水痘 …………………………………………14
十四、目赤痛(急性结合膜炎)………………………15
十五、痄腮:(腮腺炎)…………………………………15
十六、急惊风 …………………………………………16
十七、慢惊风 …………………………………………17 第一章 概说
一、推拿的起源
推拿疗法也叫按摩疗法,是祖国医学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向疾病作斗争中,所取得的丰富经验的结晶。
这种疗法,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考其起源:我们祖先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发生损伤,或生食兽肉野果,饥饱不匀,肠胃不适,即用手揉摩患处,或腹部而感到舒适,在这种本能的自发的治疗基础上,日积月累,形成了后世的推拿疗法.二、什么是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是一种以求代药的物理疗法,其特点是不用药物,不用器械和特殊设备,仅凭医者的双手,根据不同的病情,运用不同的手法,在人体的一定部位上进行操作,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促进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由于采用手法上的不同,可分成人和儿童推拿两种。
由于推拿疗法经济简便,易于掌握,没有痛苦,疗效又高,符合多快好省的要求,更适合广大工农兵群众的需要,因此值得大力推广普及。
三、推拿学派
历代医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心得体会,因而逐渐形成了许多学派。有的专用于正骨,医治外伤;有的着重治疗内科疾病;有的专施治小儿。
这里主要介绍,青岛市立中医院小儿科的治疗经验。其特点是,只运用左手各部穴位以代替全身的推拿,取穴简单,疗效迅速,可免脱衣解带的麻烦,小儿易于合作和接受。第二章 推拿手法
一、什么是推拿手法
推拿手法是医者的双手,在患者身上某部及穴位进行用不同的操作方法,或清(泻)、或补、或清补兼施等手法,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开脏腑之闭结,扶正祛邪之治疗目的,即称手法。
医者在操作时,必须手法稳定,穴位准确,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二、穴位分型
人体各部穴位,一般分点、线、面三种类型。
1、点型:
人体某部位或经络穴位,采取揉、拿、点、捣等手法称为点型。如小天心、二马等穴。
2、线型:
人体某部位的二点中间的连线,这个长型的穴位,采取用推、打、提、捏等手法,称为线型。如大椎、天河水、六腑等穴。
3、面型:
人体某部或经络穴位(面积较大的穴位)采取推运的手法,称为面型。如八卦、板门等穴。
三、推拿手法
常用手法有:推、拿、揉、运、捣、掐、分、分筋等八种方法。
1、推法:
医者用左手托着患儿之左手,医者用右手拇指或食、中指罗纹面,在患儿 某部穴位,凡向前推动,行于直线,不可歪斜,统称为推法,多用在线型穴位上。推法:1.补法?——推向指根(向心性为补)
2.清法(泻法)——由指根推向指尖(离心性为清)3.清补法——由指尖至指根,来回推之(往返都为清补)一般规律如此,也有例外者如推天河水穴。例如:推天河水、肝穴、脾穴等。2. 拿法
医者右手拇指二指,同时相对用力,拿按患儿的某一个穴位,称为拿法。为强刺激手法之一,多用于急救。一般用于点型穴位,例如缓解痉挛拿列缺穴。也是儿科推拿的辅助手法之一。如推拿结束拿威灵,精灵。注意:要松紧适宜,用力要柔和。3. 揉法
医者以拇指或食、中指罗纹面,按在患儿某部穴位上,做左右平衡旋转揉按叫揉法,多用在点型穴位上。
例如:揉二马,外劳宫等穴。4.运法
医者以左手托患儿左手,以右手拇指或食中两指拼拢的罗纹面,由某穴作弧形或环形,推运至他穴称为运法。多用于面型穴位。
例如:运八卦、运水入土等到穴。5.捣法
医者以左手托患儿左手,以右手食指或中指屈曲,以屈指关节背面捣(打)在穴位上,称为捣法。
用于点型穴位,例如:捣小天心。6.掐法
凡用医生指甲,在穴位上掐之,使产生酸、麻、胀感称为掐法。例如:拇食二指相对用力掐五指节。7.分法
医者两手拇指从选定的穴位上,向两侧分推,叫做分法。
例如:分阴阳穴。8.分筋法
医者右手(或左手)在患肢做左右扭转捏拿等动作,以达到舒筋和血的疗效,适应于肢体瘫痪等症。
以上推拿八法,适应于小儿常见疾患,其他手法,不多赘述。附:提捏手法
两手半握拳,以食中两指,将患者皮肤用力提起,作连续不断的灵活动作,叫做提捏手法。例如:提捏大椎穴。
四、推拿次数
推拿的速度,每分钟200次左右。一次治疗,每个穴位需要2000——3000次,大约需要10分钟到15分钟。推拿次数与年龄、病情成正比例。年龄大,病情重的推的时间宜长,手法宜重。婴儿或病情轻者,推的时间宜短,手法宜轻,一般推一次约需30分钟,每日一次,重症可一日二次。
五、注意事项
1.医者必须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以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施术前要备好滑润剂(如滑石粉等)要洗手,修短指甲。
3.推拿室要保持一定温度,不可过凉过热,空气要流通。在严寒季节,医生双手不可过凉,以免使患儿产生惊惧,造成操作时困难,治疗后要注意避风,以免复遭外邪侵袭,加重病情。
4.患儿的姿势要适宜,在操作时先施行一些不易引起患儿恐惧和哭闹的手法,力求合作,然后再作较为痛的指法,如提捏大椎。5.操作手法要轻重适宜,用力均匀
在临床治疗中,必须要有熟练手法,根据辩证施治的精神,灵活地运用这些手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作为一个推拿医生,不仅具有一定的医学理论知识,还必须注意手法的锻炼,以达到柔和、深透,持久,有力的要求。这样在临床上才能得心应手。第三章 常用穴位
一、脾穴
1.部位:拇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
补脾:向心性推之,用于虚症,如脾虚泄泻。清脾:离心性推之,用于实症,如伤食、积滞。
清补脾:来回推之,为平补平泻。用于虚中挟实症,如消化不良。3.作用:健脾调中,消食积化痰涎,补血生肌。
4.主治:消化不良、积食、脾虚泄泻、疳积、脱肛、虚喘嗽、慢惊风等症。
二、肝穴
1.部位:食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
平肝(清肝)——离心性推之。补肝——向心性推之(少用)。
注:推本穴时宜用泻法,少用补法,如肝虚应补时,则以肾穴代之,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3.作用:平肝熄风,解热镇惊,开郁除烦,和气生血。
4.主治:急慢惊风、感冒、目赤、昏闭、烦躁不安、脾虚泄泻等。
三、心穴
1.部位:中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
清心:离心性推之 补心:向心性推之(不用)。本穴在临床上极少用,若须用时,则以天河水代之。3.作用:清心火、利小便、镇惊搐。
4.主治:口舌生疮、小便赤涩、眦红、惊搐、弄舌等。
四、肺穴
1.部位:无名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
清肺:离心性推之(多用)补肺:向心性推之。3.作用:疏风解表、顺气化痰、利咽止咳、补益肺气。
4.主治:作伤风感冒、咳嗽痰喘(肺炎、急慢性气管炎、百日咳等)、麻疹不透。凡肺经实热者宜清,虚寒者宜补。
五、肾穴
1.部位:小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
补肾:向心性推之。清肾:离心性推之。
古书记载的清补法,与此相反。
3.作用:补肾益脑、益气养神、温下元、止虚火。
4.主治:先天不足、遗尿、小便短赤、五更泄泻、咳喘、肾亏骨软等。
六、胃穴
1.部位:由腕横纹到拇指根部,外侧缘,赤白肉际处,属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
清胃:离心性推之。(此穴只清不补)3.作用:清胃热、止呕降逆、除烦止血。
4.主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痘疹潮热不退、吐血及鼻衄。
七、大肠穴
1.部位:食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
清大肠——离心性推之。补大肠——向心性推之。清补大肠——来回推之 3.作用:调整大肠功能,有固肠、涩便、止泻等作用。4.主治:赤白痢疾、泄泻、便秘、脱肛、肛门红肿等。
八、小肠穴
1.部位:小指外侧缘,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
清小肠——离心性推之。
3.作用:利尿止泻、分清降浊、清膀胱之热。
4.主治:尿闭、小便不利、口疮、泄泻而无小便者多用之。附:利小便穴
我院儿科,常用自腕部沿手掌内侧缘,推向小指尖,称为利小便穴,治腹泻甚效。九、八卦穴
1.部位:手掌面,掌心的周边,顺着时针的方向,划一个圆圈是八卦穴。属面型(也称环型)穴位。(卦名:乾、坎、艮、震、巽、离、坤、兑)2.操作方法:
①顺运八卦—由乾卦起运转一周到兑卦止,周而复始的推运,称为顺运八卦。②逆运八卦—由艮卦起,以逆时针的方向推运一周,到震卦止,周而复始的推运,称为逆运八卦。
3.作用:和中利隔、顺气化痰、消宿食、开饱胀、调和五脏、有升清降浊之功。4.主治:胸闷胀饱、呕吐、泄泻、食欲不振、咳嗽痰喘、心烦内热等。
十、运水入土穴
1.部位:由小指尖起到掌根之中点,属弧型穴位。2.操作方法:由小指尖起,沿掌边推向掌根处,称运水入土。3.作用:润燥通滞。
4.主治:便秘、痢疾、遗尿等。
十一、运土入水穴
1. 部位:由拇指尖起到掌根之中点,属弧型穴位。
2.操作方法:由拇指尖起,沿掌边推向掌根处,称运土入水。3.作用:止泻。4.主治:腹泻。
十二、板门穴
1. 部位:拇指下,大鱼际肌之中点,属面型穴位。2. 操作方法:左右旋转揉之,或来回推之为清板门。3. 作用:能清胃热,通调三焦之气。4. 主治:止吐泻、退虚热、嗌奶、胃疼等症。
十三、小天心穴
1. 部位:掌根大小鱼际交接处的中点,属点型穴位。2. 操作方法:
①捣小天心法——医者左手托患儿之左手,以其右手食指或中指屈曲,以屈指关节背面捣穴位,称捣小天心法。
②掐小天心法——拿法同上,医生以拇指甲在穴位上掐之,称掐小天心法。3. 作用:通窍散郁、畅通经络、安神定惊、清热明目止咳等。4. 主治:惊风癫痫、实热急喘、痘疹欲出不透等为一切眼病的主穴。凡眼疾:眼球上翻————向下捣。
眼球下翻————向上捣。
眼球左翻————向右捣。
眼球右翻————向左捣。十四、四横纹
1. 部位:掌面、食、中、环、小指,四指本节之横纹处,属线型穴位。
2. 操作方法:推四横纹——医者左手掌托患儿左手四指的背面,拇指握住中节处,以右手拇指外侧或螺纹面,来回推之。3. 作用:调中行气、退热消胀、散瘀结。
4. 主治:肚胀、疳积、咳嗽痰喘、气促胸满、唇裂腹疼。
十五、小横纹
1. 部位:小指根纹下小横纹处,属点型穴位。2. 操作方法:揉小横纹——用右手拇指螺纹面揉之。3. 作用:消郁热、化痰涎。
4. 主治:口疮、流口水、为治百日咳、肺炎之要穴,一切痰壅喘咳等症皆良。十六、二马穴
1.部位:在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掌骨缝陷中与手掌兑宫相对。属点型穴位。2.操作方法:揉二马——医者左手握患儿左手。使手心向下,小指屈于掌心,以右手拇指左右揉之。
3.作用:大补元气、健脑补髓、顺气散结、利水通淋。
4.主治:先天不足、气虚喘咳(慢性气管炎)、脱肛、疝气、小便闭塞或不利,虚火牙疼、瘫痪、脑炎后遗症等一切虚症均宜之。
十七、外劳宫
1.部位:手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处。属点型穴位。
2.操作方法:同二马,将无名指,小指屈曲,与掌面成90°度,使穴位显出。3.作用:温中去寒、安蛔止疼。
4.主治:下寒腹疼(一切腹痛均宜,如肠梗阻、肠套叠等),往来寒热、胆道蛔虫、久泻不止、透发痘疹、疝气脱肛、夜啼症、感冒风寒、揉之取汗,一切虚寒症均有效。
十八、阳池穴
1.部位 :腕后二寸陷凹中(相当针灸的外关穴部位),属点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揉阳池???——医者以左手握住患儿腕部,以右手拇指或中指的螺纹面揉之。
3. 作用:解表散寒,祛风止疼,降逆清脑。
4. 主治:头晕头痛(各种类型之头疼均宜)、鼻塞流涕、感冒、急慢惊风及其后遗症、脑震荡后遗症等。
十九、天河水穴
1.部位:前臂正面,由掌根到肘弯横纹中间一条直线,属长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推天河水——向心性推之,称清天河水(此穴无补法)。3.作用: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安神镇惊、利尿。
4.主治:急热惊风、惊啼烦躁、弄舌、重舌、口疮、感冒发热、咳嗽、腹泻、麻疹、尿少等症。
二十、退六腑穴
1.部位:前臂内侧缘,由肘横纹头至腕横纹头,属长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离心性推之,称退六腑。3.作用:清实火、退高热、除热痰。
4.主治:高烧、急惊风、实热痰喘、便秘、热痢、痘疹、痄腮等一切热症宜之。二
十一、上三关穴
1.部位:前臂外侧缘,由掌根直上至曲池穴,属长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向心性推之,称推上三关。
3.作用:培补元气、调和气血、能发汗,对疹毒内陷、隐疹不出等有显效。4.主治:表虚自汗、麻疹不透、先天不足、小儿瘫痪等症。二
十二、威灵、精灵
1.部位:威灵——手背,外劳宫旁,食中指掌骨之间,靠近食指掌骨侧,属点型穴位。
精灵——手背,外劳宫旁,无名指小指掌骨之间,靠近无名指掌骨侧,属点型穴位。2.操作方法:以拇指甲掐之,继以揉之。3.作用:舒筋和血、开窍镇惊。
4.主治:急惊暴死、昏迷不醒。多在急救时配合使用,为儿科推拿结束手法之一。二十三、五指节
1.部位:手指各关节处。
2.操作方法:医者以拇食二指相对掐之。3.作用:调和气血、开窍镇惊。
4.主治:急慢惊风,能加强各穴功能,为儿科推拿结束手法之一。
第四章常见疾病的治疗
一、感冒
病因:四季均有发生,尤以秋冬季最常见,多因气候突变,遭受风寒侵袭,肺气 不宜所致。
症状:发冷发烧,头疼体疼,鼻塞流涕,咳嗽喷嚏,食欲不振,呕吐,有汗或无汗,便秘溲赤等。
治则:解表散寒清热。取穴:
1.发热轻的(37.5°C—38°C)平肝肺 天河水 掐五指节 10’ 15’
2.发热较重的(38.5°C—40°C)平肝肺 退六腑 提捏 掐五 10’ 15’ 大椎 指节 3.兼症:
鼻塞—加阳池 呕吐—加清胃 嗽重—加八卦 10’ 10’ 10’
以上治疗每天一次,一般的感冒,推拿一次就可好,最多2-3次可愈。推拿以后4-5小时左右,会发热更高一些,这是邪热外表之象,热持续2-3小时,则汗出烧退病愈。附:治感冒验方: 1.生姜二钱 生葱白三寸 大枣四个 水煎顿服。
2.荆芥 薄荷 苏叶各二钱 水煎服 3.绿豆五钱 生姜三片
葱白一个 青萝卜片一两 水煎服出汗
二、支气管炎
病因: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亦可由理化性刺激如煤烟、灰尘、寒冷空气刺激引起发病,按病程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症状与治疗:
1.急性支气管炎:初起有感冒症状,继则咳嗽加重,可有发烧、胸闷、气促、食欲不振,初为干咳,以后痰渐多。取穴: ① 八 卦平肝肺 清胃 天河水 10’-15’ 10’ 10’ 10’
若喘重——改逆八卦 10’
发热38.5°C以上改用六腑 ②喘重痰多(肺部有湿性罗音)去清胃加小横纹
③唯独喘重少痰或无痰(肺部有干性罗音)去小横纹改用四横纹。
2.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如反复发作可成慢性。
症状与治疗:轻者仅早晚有刺激性咳嗽,重者可有发烧,咳嗽,吐痰明显,活动后喘,呼吸可带哮鸣声,日渐消瘦等。取穴:
①可先按急性气管炎治疗,推二次后改用补法: 二马 补脾平肝 补肺 10’ 10’ 5’ 10’
②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出现发烧、喘重、痰多,此是虚中挟实症,治宜清补兼施。取穴:
a.逆八卦 二马 四横纹 清胃 六腑 10’ 10’ 10’ 5’ 15’ b.二马 补脾 清肺 天河水 10’ 10’ 10’ 10’ 附:治气管炎验方:(1)霜桑叶 适量 烧水喝
(2)桔梗 炙甘草 百部根各二钱 水煎服
(3)梨一个 川贝母一钱 切开梨去核把川贝末填入梨核空处,把梨紧合起来,蒸食或煮水吃。(4)中成药:三蛇胆陈皮末或三蛇胆川贝末,按说明服。
三、肺炎:
病因:以肺炎双球菌多见,其次为葡萄球菌,链球菌、流感杆菌等,多继发于流感,麻疹,百日咳等急性传染病。以冬春两季多见。
初起有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有时有呕吐,继则出现呼吸急促,鼻翼搧动,鼻唇紫绀,痰气上壅,烦躁不安,甚则出现高烧抽风,呕吐昏迷。取穴:
(1)逆八卦平肝肺 小横纹 六腑 10’ 10’ 10’ 10’
若高烧引起惊厥加捣小天心,若头痛鼻塞揉阳池
(2)治疗后体温下降,咳喘减轻,少痰或无痰(肺有干罗音)改用: 八卦平肝肺 四横纹 天河水
10’ 10’ 10’ 10’ 附: 治肺炎验方:
(1)麻黄 一钱-二钱 杏仁 2-3钱 生石羔 8钱-1两 生甘草1钱 水煎服(2)葶苈子 二钱 大枣三钱 水煎服
四、顿咳(百日咳)
病因:本病是由百日咳杆菌所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多在冬春季流行,任何年龄的小儿均可感染,但以乳幼儿多见。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故又名百日咳。
症状特征: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终了有吼声,咳时面色潮红或口唇青紫,涕泪交逬,引吐痰食,夜甚于昼,甚则鼻衄,痰中带血,舌下有小粒溃疡,颜面浮肿等。治则: 宣肺泄热豁痰止咳。取穴: 逆 小 天
(1)八卦 横纹 清胃 河水 或六腑
15’ 15’ 10’ 10’
(2)痉挛期,咳嗽痰稠,咯吐不利:
逆八卦 小横纹 六腑 小天心
10’ 10’ 10’ 5’
或肺俞拔火罐2---3次,可缓解痉挛。
(3)病久,气血亏损,体弱消瘦,咳嗽不典型。治宜清肺养阴:
二马 清补脾 小横纹 天河水
10’ 10’ 10’ 10’ 附:治痰要穴:
燥痰(干性罗音)——四横纹 湿痰(湿性罗音)——小横纹 热痰(脉滑有力)——六腑 寒痰(脉弦滑)——外劳 虚痰(脉弱无力)——二马 附:治百日咳验方:
1.鸡苦胆一个 白糖适量
用针刺破鸡胆,将胆汁烘干,加入适量的白糖,碾末调匀,一岁内分三天服完,二岁两天服完,二岁以上一天服一个,每天分2——3次服。
2.大蒜五钱 白糖两
大蒜捣烂加糖,开水一杯,浸泡5小时,每日一剂。三次分服,连服4—5天。
五、麻疹:
病因:是由病毒引起的小儿常见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节,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近年来由于广泛的实行了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发病率大大降低。症状:
初起有发热,流涕、目赤,羞明,眼泪汪汪等,明显上感症状,继则呕吐,大便稀、发烧2—3天可于颊部粘膜及唇内侧出现白色点状麻诊斑,一般发热3天,开始出疹,先自耳后,颈部开始,渐及面、胸背、四肢、透发后2—3天开始消退,留下棕色色素沉着斑。取穴:
1.正常疹子:发烧不高(39°以下)平肝肺 天河水 清胃
10’ 10’ 10’
2.高烧(39.5°—40°以上)麻疹透发不好(并发肺炎)。六腑平肝肺 清胃
20’ 10’ 10’ 喘咳重者加八卦
3.黑疹子——疹色紫暗,高烧喘嗽,一般多因用发物太过。热甚而致;或护理不当,过于保暖。治宜,大用清热解毒之法,佐以透发。取穴:外劳 六腑平肝肺 清胃 20’ 15’ 10’ 10’
喘重???——加四横纹,惊悸抽风——加小天心
4.白疹子——疹色淡白,稳而不透,昏迷嗜睡,四肢发凉,面白唇青,泄泻等。此乃气血虚弱,元阳不足,不能抗毒外出所致。治宜:大补元气,活血透毒。
取穴 :
1.多推:外劳宫、平肝肺、二马、天河水。2.体温不升,体质虚弱者,改用下穴: 多推:三关、平肝肺、外劳宫。
再服用香菜水一般可出,若再不出者,可用刮痧法,用硬币沾水在前后肋间刮之,或刮分八道穴也可。
附:治麻疹验方:
(1)芫荽适量,烧水服,是最好的发物,疹出不透可用鲜芫荽蘸热黄酒搓五心,麻疹很快可出。
(2)透发麻疹:芫荽两棵、鲜茅根五钱水煎代茶。(3)蓖麻子去皮和鲜萝卜叶捣烂,搓五心,疹可随之而出
六、腹泻
本病是婴幼儿常见的疾病,多发于夏秋季,主要由于消化道细菌感染或饮食不当所致。可分四型。1.伤食泻:
病因:乳食过饱、恣食肥甘、损伤脾胃。
症状:口嗳酸气、口渴恶食、腹热胀满、泻时腹痛、泻后痛减、小便赤涩、大便色黄白、臭如败卵、或兼呕吐。
伤乳泻者,大便色黄白,内有奶瓣,或呈蛋花样。治疗:
(1)轻症——大便日5—6次 取穴:八卦 清胃 天河水 10’ 15’ 15’
(2)重症——大便日十余次,有脱水现象。取穴 :八卦 清胃 天河水 利小便 10’ 15’ 15’ 10’
腹痛重者加揉外劳宫10’——15’
(3)日久病实体虚者,大便消化不良、尿黄、脉滑无力者。取穴:八卦 二马 清胃 六腑 10’ 10’ 10’ 10’ 2.热泄: 病因:内因肠胃积热,外感不正之气以致运化失职而发之。
症状:泄时暴注下迫, 大便色黄赤,泄多黄水,有热臭,口渴烦燥,腹痛身热,溲少而黄,肛门灼热.取穴:(1)六腑 清大肠 清脾胃 下推七节骨
15’ 15’ 10’(2)八卦 清胃 六腑 10’ 10’ 15’
推1-2次症状减轻,可酌情改用: 八卦 清胃 天河水平肝
10’ 15’ 15’ 5’ 3.寒泄
病因:过食生冷,或腹部受寒以致寒邪凝结中焦,脾失运化所致。
症状:腹疼肠鸣,泄泻清彻,或白水泻,或色绿,小便清白,面色淡白,口气温和等。
取穴:外劳 清胃 天河水
20’ 10’ 10’ 4.脾虚泻
病因:体质素弱,饮食不节而患泄泻;或久泻伤脾,失司健运。
症状:食后作泻、消化不良、大便溏、色淡黄、重则完谷不化,腹胀不渴、面黄肌瘦、不思饮食等。
取穴:(1)轻症: 外劳 清补脾平肝
10’ 10’ 5’ 有热者加天河水
(2)重症:
二马 清补脾 清补大肠
10’ 10’ 15’
附:治腹泻验方
(1)炒神曲 焦山楂 炒谷麦芽各三钱 鸡内金钱 水煎服。
(2)鲜白扁豆花两 水煎服。
(3)伤暑腹泻:火香二钱 炒扁豆三钱 生车前子三钱水煎服,加白糖适量日分三次服。
(4)脾虚泄泻——炒山药 生山药各等量共研细末 小米汤或开水送下。1——2岁每次服3分,3——5岁每次服5分,5岁以上每次服一钱。
(5)无花果枝、叶适量 烧水洗脚及小腿。
(6)高粱酒 白矾二钱
将高粱炒熟与白矾混合,共研细末,每次服钱日三次开水送服。
七、痢疾
病因: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夏秋季肠道传染病,主要由于恣食生冷,或食被污染的食物,内伤脾胃,外感暑湿疫疠之邪,而生湿化热下注于肠,酝酿成痢。主要症状:畏寒、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含有脓血。
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1.急性痢疾:分二型:
(1)赤痢:痢下色赤、腹泻、里急后重、烦渴引饮、喜冷恶热、小便短赤、舌赤唇干。治则:清肠泄热,化湿通滞(先清后补,大清即愈)取穴:
体温高时1六腑 清脾胃 清大肠 利小便 下推七节骨
15’ 10’ 15’ 5’
2六腑 八卦 清大肠平肝 下推七节骨
15’ 10’ 15’ 5’
体温退后1清大肠 独穴推40’
2清补大肠 运水入土 清小肠
15’ 10’ 10’(2)白痢:痢下色白、肠鸣腹痛、面唇青白、渴喜热饮、小便清白。治则:温中化湿,利气调中。取穴:外劳 清补大肠 清补脾
10’ 15’ 10’
有热者加天河水,平肝。
体虚者加二马
2.慢性痢疾:急性期治疗不充分,以致病程迁延二个月以上者为慢性。主要症状:腹痛、腹泻反复发作、或大便次数较多而脓血便不明显。
治则:补中益气,清肠固涩。
取穴:
1清补大肠,独穴推40’效佳。
2外劳 清补大肠 二马平肝 15’ 15’ 10’ 5’
附:治痢疾验方
1.白头翁三钱 黄拍二钱 黄连一钱 秦皮二钱 水煎服。2.葛根三钱 黄芩二钱 黄连一钱 甘草一钱 水煎服。3.紫参三钱 水煎代茶。
4.鲜马芷苋二两 大蒜两瓣 共捣烂一次服下。
八、疳积病(小儿营养不良)
病因:本病主要是由于母奶不足或喂养不当所致。或早产儿,长期生病如腹泻,慢性痢疾,结核病等也常是致病原因。
症状:面色青黄、肌肉消瘦、皮毛憔悴、肚大坚硬、青筋暴露、懒进饮食、大便臭秽(长期消化不良)、小便浑浊。治则:消导攻积、补脾健胃。取穴:
① 二马 补脾平肝
15’ 15’ 5’ 腹胀重——加四横纹 有痰者——加八卦 ② 腹痛明显者改用: 外劳 补脾平肝 15’ 15’ 5’
加刺四缝穴,隔日针一次对疳积病有特效。附:
四缝穴:是经外奇穴,手三阴经脉所过之处,位于食、中、无名、小指四指的中节纹。针四缝可以清热除烦,通调百脉,治疗疳积,特别适用于烦躁明显者。附:治疳积病验方: ①鸡内金三钱 山楂二两 共研细末,每次服5分,日二次。②肥儿丸 按说明服。
九、口疮
病因:口疮是指口腔黏膜,发生的炎症性的病变,多见于上感或高烧之后。多因内热蕴于心脾二经,循经发于口舌所致。
症状:舌尖红赤,舌有白色溃疡,流口水,往往因疼痛而吮乳困难。重者发烧,烦躁不安。取穴:
① 清胃 天河水 四横纹
15’ 15’ 10’ ② 清脾胃 天河水 15’ 10’
发烧——改用六腑;流口水重——加小横纹;烦躁惊悸——加小天心。外用柿霜、西瓜霜,或冰硼散涂口腔。附:治口疮验方
1.吴茱萸末五钱 分二次用醋调成糊状,糊患儿足心,用布固定,晚上敷,次晨取下。2.生地五钱 木通二钱 竹叶二钱 灯芯五分 甘草稍钱 水煎服 3.石榴皮 烧存性,研为细末,搽口内,每日二次。
十、便秘
病因:多因喝水太少,肠中积热,或没有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营养不良,致大肠机能不正常而引起。
症状:大便秘结,排便费力,几日一行,重者肛门裂出血或脱肛。取穴:
① 清脾胃 清大肠 运水入土平肝 10’ 15’ 10’ 15’ ② 略带热像者:
运水入土 清大肠平肝肺 天河水 腹胀加四横纹 10’ 15’ 10’ 5’ ③ 独揉神阙10—15分钟 很效 附: 治便秘验方:
1.麻仁滋脾丸2.肥儿丸3.润肠饮:蜂蜜三钱 盐五分 二岁者一次服下
十一、脱肛
病因:多由小儿体弱,脾肺气虚,或泻痢日久所致。症状与治疗:
① 肛门脱出不收,红肿刺痛,作痒者属实热。取穴:
清大肠 八卦 外劳 六腑(天河水)10’ 10’ 10’ 10’ ② 精神萎靡、体弱无力、食欲不振、不甚肿痛者、大便时肛门脱出,属气虚。取穴:①二马 补脾平肝
15’ 15’ 5’ ②外劳 清补大肠 补脾
10’ 15’ 10’ ③ 二马 清补脾 清补大肠
10’ 10’ 15’ 上推七节骨或灸百会 附:治脱肛验方:
刺猬皮粉二两 和面半斤加蛋、糖适量调味,烙小饼20个,随意服之。
十二、遗尿
病因:多因下元虚寒、膀胱不约所致。
症状:平素体弱、面色苍白、肢冷无力、饮食无味、白天小便频数、夜间梦中小便自遗或大便溏泻等。取穴:
① 体质虚弱者:
二马 补肾 运水入土平肝 有热者加天河水。20’ 15’ 10’ 5’ ② 身体尚健者:
清补脾 清小肠 天河水平肝 10’ 10’ 5’ 10’ 附:治遗尿验方:
1.桑螵蛸、益智仁各五钱 水煎服
2.鸡肠一具,焙干研细末,每日二次,每次一钱至二钱,开水送下。
十三、水痘
病因:多为湿邪内蕴、时邪外袭、郁于肌表而发。
症状:初起具有上感症状,发烧,畏寒,面赤烦躁惊惕,或上述症状轻微,在不知不觉中出痘,先面颈—胸背—四肢,初为米粒大小红赤色疹子,突出于皮肤之上,一出即灌清浆,作痒,随出随靥,数日结痂脱落。取穴:
① 高烧: 六腑 清胃 咳嗽烦躁加平肝肺。惊厥加小天心。20’ 10’
② 低烧:清胃 天河水 清肺 15’ 15’ 10’
一般推拿一次即可,痘出后不需要再推拿。护理注意多喝开水,不要吃酸、凉的食物。附:治水痘验方: 1.双花三钱 连翘二钱 薄荷一钱 蝉蜕一钱 水煎服 2.芦根五钱 烧水服
十四、目赤痛(急性结合膜炎)病因:结合膜为细菌感染所致。
症状:眼眵增多流泪;眼睑红肿胀痛;球结舌膜充血;自觉眼热痛、怕光、发痒,眼内有异物感,二便秘涩。取穴:
① 二马 六腑 小天心
10’ 10’ 10’ ②平肝肺 天河水 小天心
10’ 15’ 10’ 附: 治目赤疼验方
① 鲜蒲公英二两 烧水内服喝洗眼 ② 菊花、双花各三钱开水浸泡洗眼和内服
十五、痄腮(腮腺炎)
病因: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多流行于冬、春两季,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学龄期儿童患病的最多,多由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
症状:发病时,先发冷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嗓子痛、继之一侧或两侧腮腺部肿胀,连耳垂都肿起来,但 不痛,舌苔黄腻,有时可并发睾丸炎、脑膜炎。取穴:
① 六腑 清胃 20’ 10’
② 六腑 天河水 每日一次,3-4次可消。20’ 10’
男孩可并发睾丸炎——睾丸红肿下坠 取穴:
① 二马 补脾 清小肠 15’ 10’ 10’
② 二马平肝 清胃 天河水 15’ 10’ 10’ 10’ 附: 治痄腮验方:
① 赤小豆粉适量加入蛋清或陈醋调敷患处。② 内服六神丸。
③ 蛇蜕一段 鸡蛋二个将蛇蜕切碎,用香油少许合而炒之,食用。④ 大青叶三钱 双花五钱 薄荷二钱 黄芩二钱 甘草 水煎服 ⑤ 板蓝根三钱 蒲公英三钱 水煎服
十六、急惊风 病因:
外因——外感时邪
小儿体属纯阳,感受六淫,最易化热,热熬津液,凝结为痰,痰闭心包,蒙闭清窍。内因——乳食积滞
小儿乳食不节,郁结肠胃,停留成痰,因痰生热,因热生风,风热相煽,血气并走于上,则神昏谵妄,抽搐等症发作。不内外因——大惊卒恐。
小儿神气怯弱,猝见异物,乍闻异声,最易形成惊风。因惊则伤心,恐则伤肾,心主血肾主气,气血紊乱则神志不宁,精神紊乱,肝风煽动,即出现惊厥,故急惊风是属阳,属热的实症。症状:
前驱期症状: 呕吐发热,烦躁不安,睡眠惊惕,或摇头弄舌,咬牙龃齿,时发惊啼。主症: 暴发壮热,神志昏迷,两目窜视,牙关紧闭,颈项强直,痰壅气促,大便秘结,小便涩难,手足抽搐等。治则: 开窍镇惊,清热熄风。1.急救:
①为缓解痉挛——拿列缺,掐人中,掐揉仆参,大敦,掐百会。
②配合针刺———百会、风府、耳门、听宫、听会、端正。在惊风紧急情况下,可采用口内两颊络脉刺出血,可以很快制止角弓反张,四肢抽筋的危候。
痰涎壅盛加刺咽头两侧出血,并针刺天突、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或随症加减使用:哑门、涌泉、丰隆、合谷、太冲、印堂、十宣、大椎穴等。2.抽风缓解后,取下穴推拿治之: 退六腑平肝肺 天河水 小天心 20′ 10′ 10′ 5′
胸闷加八卦 头痛或角弓反张加阳池 拿精灵 威灵 掐五指节(每节掐五次)附:治惊风验方
1.外用吴茱萸末五钱蛋清或陈醋调糊敷足心。
2.内服薄荷汤:灯心五分 薄荷二钱 蝉退二钱 勾滕三钱 水煎服。
3.外用桃仁七个 栀子七个 杏仁七个 带皮尖砸碎蛋清一个 白面一盅,烧酒适量调敷足心
十七、慢惊风
病因:
1.脾肾阳虚:小儿禀赋虚弱,吐泻久痢,损伤脾胃,肝木乘虚而发。
2.急惊误治:急惊风误用攻伐或多服寒凉,损伤脾胃,急惊未能根治,转成慢惊。3.先天不足:体质虚弱,一病即成慢惊。
慢惊风多属虚症。
症状:
面色淡黄,或青白,形羸神疲,手足抽搐,缓而无力,时作时止,昏睡露睛,肢冷便溏等。
治则:扶元固本,培补中气为主,作以平肝熄风。
取穴:
①阳池 二马 补脾 小天心平肝′ 15′ 10′ 5′ 5′ 痰盛加八卦,小横纹 腹痛加外劳
②腹痛腹泻完谷不化改用下穴:
外劳 补脾 清补大肠平肝(或小天心)
15′ 10′ 10′ 5′
6.张老师小儿推拿教材 篇六
儿 科 按 摩 学
(修订版)
主编:张寄岗
2009年8月
目录
第一章 概述„„„„„„„„„„„„„„„„„„„„„„1 第一节
小儿推拿简史„„„„„„„„„„„„„„„„„1 第二节 小儿生理病理及生长发育特点„„„„„„„„„„2 第三节 儿科四诊„„„„„„„„„„„„„„„„„„„4 第二章 推拿手法„„„„„„„„„„„„„„„„„„„„15 第三章 常用穴位„„„„„„„„„„„„„„„„„„„„17 第一节 头面部„„„„„„„„„„„„„„„„„„„17 第二节 上肢部穴位„„„„„„„„„„„„„„„„„18 第三节 胸腹部穴位„„„„„„„„„„„„„„„„„27 第四节 腰背部及下肢部穴位„„„„„„„„„„„„„29 第五节 穴位的组合及应用„„„„„„„„„„„„„„30 第四章 小儿常见病的治疗„„„„„„„„„„„„„„„„32 第一节 夜啼„„„„„„„„„„„„„„„„„„„„32 第二节 鹅口疮„„„„„„„„„„„„„„„„„„„33 第三节 惊风„„„„„„„„„„„„„„„„„„„„34 第四节 泄泻„„„„„„„„„„„„„„„„„„„„37 第五节 呕吐„„„„„„„„„„„„„„„„„„„„38 第六节 便秘„„„„„„„„„„„„„„„„„„„„40 第七节 疳积„„„„„„„„„„„„„„„„„„„„41 第八节 发热„„„„„„„„„„„„„„„„„„„„42 第九节 百日咳(咳嗽)„„„„„„„„„„„„„„„43 第十节 汉证„„„„„„„„„„„„„„„„„„„„44 第十一节
遗尿„„„„„„„„„„„„„„„„„„„46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小儿推拿简史
一、小儿推拿疗法的含义
小儿推拿疗法即医生用手触及小儿肢体的某些部位和穴位,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法操作以求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促进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的防病治病方法。
二、小儿推拿发展简史
小儿推拿疗法是一门古老的医疗学科,是祖国医学宝库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于小儿防病治病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小儿推拿疗法有着其独特的风格、神奇的疗效,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接受。
小儿推拿疗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隋唐时期就有用推拿治疗小儿疾病的记载,但没有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如唐代《千金方》中记载了用五物甘草生摩膏方治疗及预防小儿疾病的方法。相传宋代《颅囟经》是最早儿科专著。
小儿推拿疗法独特体系的形成是在明、清时代,当时有许多有关小儿推拿专著问世。但是现存最早的是明代(1601年)《小儿按摩经》又叫《保婴神术》。当时在推拿治疗疾病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小儿推拿这一独特的体系。
同时不少的小儿推拿专著有《小儿推拿秘诀》《小儿推拿广意》《幼科推拿秘书》《保赤推拿法》《厘正按摩要术》等,使小儿推拿理论更为完善,为当时婴幼儿的医疗保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为今天小儿推拿疗法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小儿推拿的适应症禁忌症
小儿推拿疗法对于小儿一般的常见病都可适用,如:外感、发烧、咳嗽、气喘、腹泻、呕吐、厌食、疳积等都有良好的效果。
对于小儿急慢惊风、麻疹、水痘、麻痹等症也都有开窍镇静、透发解肌及增长肌肉的作用。凡皮肤破损、溃疡、创伤等外科疾患不宜采用推拿疗法。
四、推拿操作注意事项
1.推拿室的要求:清洁卫生
温度适宜
空气流通 2.医师的要求:经常修剪指甲,操作前洗手
3.辅料的应用:滑石粉,葱、姜汁,爽身粉,薄荷水,温水 4.推拿用手:左主血,右主气(左右的来源)5.时间的长短
五、流派问题
小儿推拿从古到今流派很多,目前全国看青岛,山东看青岛,青岛是小儿推拿的发源地、汇集地。目前青岛小儿推拿主要有三大流派:中医院李德修——著作《小儿推拿讲义》三字经流派,(独穴)青医张汉臣——著作《实用小儿推拿》 注重整体选穴 盲校张寄岗——著作《小儿推拿疗法》(张席珍)以清代(待)补
第二节
小儿生理病理及生长发育特点
一、小儿的生理特点 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指五脏六腑;形气指形体结构、精血、津液和气化功能。
所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指小儿出生以后,五脏六腑都是娇嫩的,其形体结构、四肢百骸、筋骨筋肉、精血津液、气化功能都是不够成熟和相对不足的。具体表现在肌肤柔嫩、腠理疏松、气血未充、脾胃薄弱、肾气未固、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方面。这种生理现象主要表现在三岁以下的婴幼儿。小儿年龄的分期也往往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新生儿期:出生——28天 婴儿期:28天——1岁 幼儿期:1岁——3岁 幼童期: 3岁——7岁 儿童期:7岁——12岁
从脏腑娇嫩的生理特点表现来说,五脏六腑的形气皆属不足,但其中以肺、脾、肾三脏表现更为突出,而心、肝两脏相对有余。根据小儿五脏三不足两有余的特点,可以进一步认识小儿生理特点在脏腑中的表现:
(1)小儿脾常不足
这是针对小儿脾胃薄弱而言,脾胃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发育迅速,生长旺盛,营养精微需求相对要多,而小儿脾胃薄弱,运化未健,若稍有饮食不节,饥饱不适宜损伤脾胃而生病,故小儿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2)小儿肺常不足
这是针对小儿卫外功能不足而言,肺主皮毛,肺脏娇嫩,卫外不固,而易为外邪所侵,故小儿比成人更易患时行疾病,同时脾与肺为母子关系,脾之运化赖肺气散布以滋养,肺之气化赖脾之精微而充养,小儿脾胃薄弱,肺气也薄弱,故小儿有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3)小儿肾常不足
这是针对小儿气血未充肾气未固而言,肾为先天之本,肾中元阴元阳为生命之根,各脏腑之阴取自于肾阴之滋润,各脏腑之阳依赖于肾阳之温养,小儿生长发育,抗病能力以及骨髓、脑髓、发耳、齿等正常发育与功能皆与肾有关,小儿出生,发育不够成熟,脏腑娇嫩,气血未充,肾气未盛,先天有五迟五软等疾病,病后易出现肾气虚衰,阴盛格阳证,故小儿有肾常虚的生理特点。
(4)小儿肝常有余
小儿五脏六腑之气血均属不足,所谓肝常有余,不是指小儿肝阳亢盛的病理概念,而是指小儿生长旺盛易动肝风而言。
(5)小儿心常有余
所谓小儿心常有余同样不是指小儿心火亢盛的病理概念,而是指小儿发育迅速,心火易动而言。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生机指各种活动机能;发育指生长过程。
小儿时期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形态发育和气化功能都是稚弱而不够成熟完善的,但又是不断成熟和完善向成人方向发展的。这好比旭日东升,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生长发育迅速,机体对水谷精气的需要相对比成人迫切。
二、小儿的病理特点 1.易于感触、易于传变
易于感触,即小儿容易感染病邪,发病容易。小儿肌肤疏薄,脾胃不足,抗病力弱,加上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则易于感触病邪,特别是肺脾肾三脏病证最多。
易于传变,即小儿病后容易发生变化,传变迅速。小儿脏腑娇嫩,内脏精气未充,感邪之后最易传变。2.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虚实主要是指人体正气强弱与病邪的盛衰而言。“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小儿患病以后实证可以迅速转化为虚证或者虚实并见、正虚邪实、虚实错杂的证侯。
寒热主要是指疾病病理表现两种不同的证侯。小儿为纯阳之体,发育旺盛,易患时行疾病,并易从热化。但小儿毕竟脏腑薄弱,气血未充,邪气易实,正气易伤,故热病又易寒化。特别是阳虚之体,更易寒从内生,而出现阴寒内盛之征。3.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体禀纯阳,生机蓬勃,又少七情之害,脏气清灵,反应灵敏,疾病比较单纯,故小儿患病以后,只要辩证正确,治疗及时,护理仔细,也易康复。
第三节
儿科四诊
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由于小儿具有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疾病的表现形式也常与成人有所不同,所以儿科四诊有它自己的特点。在儿科四诊中,望诊最为重要。
一、望诊
(一)望神色
望神色是指观察小儿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两个方面。1.精神状态
凡精神振作,两目有神,表情活泼,面色红润,呼吸调匀为气血调和健康的表现,虽或有病也多轻浅易愈。反之,精神萎靡,两目无神,面色晦暗,疲乏嗜睡,表情呆滞或痛苦烦躁、呼吸不匀,为有病且病情较重的表现。若神知昏迷、谵语则病情危重。2.面部气色
一般以五色主病和五部配五脏的方法来进行望面色的。(1)五色主病
①面呈白色:多为寒证、虚证。
若面白浮肿,为阳虚水泛;面色惨白、四肢厥冷为阳气暴脱;面白无华、唇色淡白为血虚;外感初起,风寒束表,也可见面色苍白。②面呈红色:多为热证。
面红耳赤、咽痛脉浮为风热外感;面颊红赤、唇红口臭,多为食积化热;午后颧红,多为阴虚内热;面红兼见皮疹或如涂丹,为风热挟毒,血分有热;面赤隐青,双目窜视,为热极生风。新生儿面色红嫩为正常。③面呈黄色:多为脾虚或湿盛。面色萎黄,肌瘦腹胀,为疳积之证,属脾虚失运;面黄而垢,见于暑夏,或伴发热吐泻,为感受暑湿;面黄发热,舌苔黄腻,多为湿温;面目鲜黄如橘皮色,为黄疸,属湿热阳黄;面目晦黄如烟熏色,亦为黄疸,属寒湿阴黄;面黄无华,伴白斑,多有寄生虫。
④面呈青色:多为寒证、痛证、瘀证、惊风或惊恐之证。面色青白并见乍青乍白、皱眉痛苦,多为里寒腹痛;面青晦暗、神昏抽搐为惊风或癫痫发作;面色青灰、两目呆视要注意惊风先兆;面青唇紫呼吸急促为肺气闭塞,气血瘀滞;面色青灰惨白、呼吸微弱、冷汗肢厥为心阳欲脱之危证。⑤面呈黑色:多为寒证、痛证、水饮之证。
面色青黑、手足逆冷,多属阴寒;面色青紫发黑或兼见腹痛呕吐,应注意食物中毒;面色青黑惨暗,多属肾气衰绝,病情危重。(2)五部配五脏
一般以左腮主肝,右腮主肺,额上主心,鼻主脾,颌主肾,结合五色之变化,来推测脏腑寒热虚实的变化。
(二)望形态
指观察病儿的形体与动态。1.望形体
包括头囟、躯体、四肢、毛发、指、趾。
检查时应按顺序观察。凡发育正常,筋骨强健,肌丰肤润,毛发黑泽,姿态活泼,皆是健康的表现。若筋骨软弱,肌瘦形瘠,皮肤干枯,毛发萎黄,囟门逾期不合,或囟陷、囟填、囟隆,解颅,鸡胸,龟背,神态呆滞者为病态。
(1)望头部:头方发稀,囟门闭迟,或头大颈细,头发枯黄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多见于疳证、五迟证;囟门宽大闭迟,颅缝开解,眼珠下垂,是为解颅,或因先天不足或因风痰所致;囟门高隆,多伴抽搐呕逆为风火痰上攻;囟门凹陷,眼眶凹陷,多为腹泻耗伤气虚液脱;头面眼睑浮肿多为阳水;耳垂、腮颊肿胀,多为痄腮、湿毒蕴结所致。
(2)望胸腹:胸骨突出形如鸡胸者为鸡胸,多属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肌肉消瘦,肚大青筋或肚腹凹陷如舟,均属于疳证;肚腹胀大明亮有水为腹水之证;脐部凸隆为脐疝;脐部湿疹为脐湿;脐部湿烂红肿为脐疮。(3)望腰背:脊背弯曲后凸为龟背,多因先天不足,发育不良;腰背凹陷成坑或膨出,亦因先天不足或因后天失养,多属疳证。
(4)望四肢:下肢浮肿为水肿;关节红肿为痹症;外伤或跌仆后,某一肢体肿大为扭伤,若痛疼难忍者应注意骨折。
(5)望肌肤:皮肤面目皆黄为黄疸,色鲜艳者为阳黄,色晦暗者为阴黄;皮肤浮肿为水肿;皮肤干燥皱瘪为津液耗伤;肌瘦肤皱,面貌如老人者多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所致。除此之外,还应注意肌肤局部的变化情况,如红肿,化脓等,范围大者为痈,范围小者为疖;漫肿无头深入肌层而皮服颜色不变着为疽;若局部皮肤红赤如丹游走不定者为丹毒。
(6)望指趾:爪甲的形色可推断气血的盛衰。正常的小儿气血充盈,爪甲红润光泽,如指甲苍白无华、质脆软为气血亏虚,指甲青紫为气滞血淤;指端肥大如杵状为肺气不足,心气失养。2.望动态
包括身体各部位的动静姿态、变化。正常健康小儿身体各部位发育正常、活动自如,无痛苦不适的表现。若发育异常,活动不适,皆为病态。另:小儿喜搓眼—肝风;揉耳—肾阴不足;抠嘴—脾胃湿热;抠鼻—肺热。
(三)审苗窍
是指观察目、鼻、耳、口、舌、前后二阴的变化。苗窍是脏腑的窗口,审苗窍可知脏腑的变化。
(1)察目:目为肝之窍,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所以审查眼目对于推测脏腑气血虚实寒热很有价值,首先要望眼神“神者,目中光彩是也”
健康的小儿黑眼圈大,反应灵敏,神采奕奕,是脏腑气血充盈,精神充沛的表现。
若两目无神,神色呆滞,或闭目不视,或欲闭不闭,欲开不开,反应迟钝,是脏腑气血受损的病态表现。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观察两目的白睛,瞳子,眼睑等的变化
白睛红赤为热,或因风热外感,或因肝火上冲;白睛出血为热伤血络;白睛黄染均为黄疸;白睛有蓝斑为虫证所致;瞳子散大或缩小多为肝肾衰败,正气欲脱;两侧瞳子大小不等或不圆为内闭外脱之侯,黑珠下落,白睛显露多为肾衰水阻常兼解颅;黑睛白翳为肝肾不足,目睛上窜斜视为惊风之证。
(2)察眼睑:眼睑下垂,开合无力为脾虚,睡中露睛,眼睑半开半合亦属脾虚;眼睑浮肿为风水;目眶凹陷为阴液耗伤;眼结膜苍白为气血不足;眼结膜红肿赤烂为风湿上攻或肝火上炎;目赤畏光泪水汪汪常为麻疹先兆;目内外眦赤痛为心火;睑缘赤烂为脾热。
(3)察鼻:鼻为肺之窍,鼻窍的的变化常反映肺系的变化。鼻塞流清涕为风寒郁表,肺卫失宣;鼻流浊涕为风热犯表,肺失清肃;鼻窍干燥或干裂为外感风燥肺失清润,亦为肺热伤津之证。鼻孔出血为鼻衄,多属于肺热伤络;鼻内生疮,糜烂多为肺火上炎;鼻翼煽动为肺闭之证;麻疹患儿鼻准部出现三五疹点为麻疹出齐之象。鼻黄为脾虚、湿热;鼻白为气血亏虚,鼻红为脾肺有热。
(4)察耳:耳为肾之窍,又为肝胆经所绕故耳窍的变化与肝胆肾的疾病关系密切。健康的小儿耳窍丰厚,颜色红润,乃先天肾气充沛的表现;反之则肾气不足或体质较差,如早产儿的耳窍即较薄而紧贴两颞、耳周轮廓不清。耳内流脓疼痛为肝胆风火上扰;耳背络脉隐现,耳尖发凉兼身热多泪常为麻疹先兆;若以耳垂为中心漫肿红热,常为痄腮。耳轮淡白为气血亏虚;耳廓瘦小而薄为先天亏损肾气不足。(5)察口:包括口腔、唇、龈、齿、咽喉等
口唇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又手足阳明经脉环绕口唇,故口唇的的变化常说明脾胃的病变。唇色淡白为脾虚血亏;唇色红赤为脾胃积热;唇色深红为热盛伤阴;唇色青紫为气滞血淤,亦主寒证;口唇红肿溃烂为脾胃火热上炎;口舌生疮或糜烂,亦多脾胃火热上炎或兼心火;满口白屑状如雪花为鹅口疮,多为脾胃湿热上蒸;口腔两颊部粘膜有白色小点,周围红晕为麻疹粘膜斑,预示出麻疹。口角流涎波及两颐称为滞颐。口唇干裂为津液损伤;新生儿撮口不能吸吮为脐风。
齿龈
齿为骨之余为肾所主。龈为阳明经脉分布之处,属胃,故齿龈的变化,常反映肾与胃的病变。牙齿逾期不出或稀疏细小,多为肾气不足。新生儿牙龈有白色的斑块影响吮乳俗称板牙,齿龈红肿溃烂多为胃火上冲;齿龈出血为胃火伤络或脾虚不摄;齿龈干燥为津液受伤,见于热病后期;牙关紧闭为惊风之证或惊风先兆。睡中啮齿为胃热或虫积。
咽喉
咽喉是肺胃之门户,常反映肺胃的病变。咽红常因外感所致,风热居多;咽红乳蛾或乳蛾脓点多属外感风热,内蕴积热;咽喉红肿且灰白假膜附着不易拭去者为白喉,由肺热阴虚复感时疫所致
(6)察舌: 舌诊是四诊中重要的部分,它不仅反映心经的病变,而且反映疾病的表里进退寒热虚实脏腑气血的变化,察舌包括观察舌体、舌苔、舌质等。
舌体
舌体胖大,板硬麻木为木舌,皆多属心脾积热,;舌下肿起形如二舌为重舌;舌体伸出于外,收回缓慢为吐舌,舌体伸出于外,来回拌动不灵为弄舌,为心经有热或心气不足,或先天不足。舌体胖嫩而有齿痕多为脾肾阳虚或有水饮痰湿内阻;舌体肿大青紫可见于中毒;舌体强硬转动不灵多为肝热动风;舌体短缩干绛多为热伤阴液。
舌质
舌质淡白为气血亏虚;舌质红绛紫舌上红刺为热入营血,阴血受损;舌质紫暗或有淤斑为气血淤滞;舌起粗大红刺,状如杨梅者,常为猩红热
舌苔
舌苔色白为寒;舌苔色黄为热;舌苔色黑而燥为热盛;舌苔色黑而滑为寒盛;舌苔薄少为邪少;舌苔厚腻为邪盛;舌苔厚薄的变化,常反映疾病病邪进退的变化;苔黄腻为湿热;花剥苔为胃之气阴不足。须辨别染苔。
(7)察二阴:是指观察前后二阴,前阴包括生殖器和尿道口。男孩肾囊不松不紧,稍有色素沉着是肾气充沛、健康的表现。若阴囊松弛,多为体虚或发热之象;阴囊紧缩为寒,阴囊时膨时收,因啼哭膨甚者为疝气;阴囊肿大,明亮为水肿所致;尿道口红肿属湿热;女孩前阴红赤而湿多属下焦湿热;前阴瘙痒潮热应注意蛲虫;肛门灼热为下焦湿热;肛门脱出为脱肛,多因中气下陷;肛门翻出为翻肛,为大肠积热;肛门开裂出血为肛裂;新生儿肛门及会阴部大片红赤为红臀,因为湿热所致。(8)察二便:是指观察大小便的变化。
大便
健康小儿的正常大便一般为色黄而干湿适中,一日一至二次或一二日一次。凡大便燥结或形如羊屎为里热内结或为阴虚内热;大便稀薄泄泻为腹泻,有寒热虚实之分;大便泄泻稀薄清冷夹有泡沫为风寒,大便泄泻黄浊臭秽为湿热;若暴注下迫则热盛;大便泄泻夹有白色凝块或食物残渣为食滞;大便泄泻清冷或溏稀兼见面白肢冷纳呆神倦为脾肾两虚;大便下利赤白粘冻,腹痛,里急解之不爽为痢疾,以湿热多见;婴儿大便下血或果酱样,哭闹不安,要注意肠套叠。
小便
一岁以内小儿小便较多。小便黄短涩痛主热为湿热下注,膀胱不利;小便清长,夜尿较多主寒为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小便浑浊如米泔之水为脾胃虚弱,乳食积滞;小便深黄而短为湿热内蕴,黄疸之证;小便深红而少为湿热伤络血尿之证;小便不利多见于水肿;小便频数属尿频,睡中遗尿为遗尿。
(四)看指纹 看指纹是儿科特有的一种诊断方法,用于三岁以下的婴幼儿。指纹是指小儿两手虎口至食指两侧的浅静脉,按部位分为风、气、命三关:风关——指掌第一节;气关——指掌第二节;命关——指掌第三节。
诊察时,医生用一手握住患儿食指,用另一手拇指轻轻沿小儿食指桡侧从命关推向风关,以观察指纹显露情况。正常小儿指纹多数为红黄隐隐在风关之内,若发生疾病,指纹的显露则发生变化,主要有浮沉、色泽、部位几个方面。
1.指纹的浮沉:
浮指浮露易见;沉指沉隐难见。
指纹浮露主表,主外感新邪;指纹沉隐主里,为病在里,或里实或里结。2.指纹的色泽:
鲜红而嫩者主外感风寒;红艳而深者主外感风热;红而紫者主邪热炽盛;红紫而滞者主热瘀血滞;青色为惊风或痛证;色淡为虚。3.指纹的部位:
指纹现于风关病轻浅易治;现于气关病转重转深;现于命关病情更为深重。若直透指甲,称为“透关射甲”,病情多危重。
二、闻诊
闻诊是指医生用听觉和嗅觉来诊察疾病的一种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听声音和闻气味两个方面。
(一)听声音
是根据小儿的啼哭、呼吸、咳嗽及语言等声音的高亢、低微的不同来分辨疾病的寒热虚实。1.啼哭声:
正常健康小儿啼哭之声洪亮而长,有泪。
腹痛引起啼哭,声音尖锐,忽缓忽急,时作时止;若啼哭声尖锐阵作,伴呕吐及果酱样或血样大便,须考虑肠套叠;哭叫拒食,伴流涎烦躁,多为口疮;哭声嘶哑,伴吸气不利,多为咽喉肿痛;每每夜间啼哭为夜啼;哭声低弱目干无泪为气阴衰竭。2.咳嗽声:
咳声重浊,痰液稀白,鼻塞流涕,为外感风寒;咳声轻扬,痰液黄稠,鼻流黄涕,为外感风热;干咳或咳嗽少痰,咳声高亢,声音嘶哑,痰稠而粘,为外感风燥;咳嗽气粗,痰黄伴喘,为痰热壅肺;咳嗽而喉间痰鸣,为痰湿阻肺;咳声低而嘶哑或干咳无痰,为肺阴不足;咳声低而微,面白痰稀,为肺气不足。
实证咳声高亢,虚证咳声低微。另外,百日咳为连声咳嗽,咳嗽末有鸡鸣样回声;白喉或喉炎咳声多嘶哑或如犬吠样,多伴有吸气困难。3.呼吸声:
正常小儿呼吸均匀平和,快慢适中。新生儿时期呼吸可偶见不均,若无病状,亦属正常。呼吸异常多反映肺肾的病变。
呼吸气粗,甚则喘促气急、痰鸣,是肺气闭塞,多主邪实;呼吸气弱,喘促气短,为肺肾衰竭;哮喘无力,动则甚为肾虚不纳。
(二)嗅气味
指嗅病儿口中气味及大小便、痰涎、汗液、呕吐物等的气味。1.口中气味:
口气臭秽,多为肺胃积热上蒸,可见于积滞、口疮、牙疳等证;口气酸腐,多因伤食;口气腥臭,多见于血证;口气腥臭兼吐脓痰带血,多属肺痈。2.大小便气味:
大便臭秽粘腻异常,多因湿热积滞;大便酸腐,多因伤食;大便臭味不显,兼下利清谷,为脾胃虚寒;大便腥臭为脾虚湿盛;小便气味臊臭,多因湿热下注;小便清长少味,多属脾肾阳虚。3.呕吐物气味:
吐物酸腐,多因食滞化热;吐物臭秽,多因肠道气机阻滞,粪气上逆。4.痰涎气味:
痰涎腥臭多属肺痈。5.汗液气味:
汗液热臭,多因积热熏蒸;汗液无气味,多因阴阳失调。
三、问诊
问诊是通过病儿或其家长、亲属、保育员等知情人员,询问患儿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一)问年龄
应详细询问患儿实足年龄,二岁以下应问明实足年月龄,新生儿应问明出生天数。在临床上一些疾病的发病年龄有以下特点:
脐风、胎黄、脐湿、脐疮、脐血等见于出生一周内;鹅口疮、脐突、夜啼等多见于新生儿和乳婴儿;腹泻多发与婴幼儿;肾炎多见于幼童或儿童。
某些传染病也与年龄有关,如:麻疹多发于出生六个月以后;水痘、百日咳、白喉等在学龄前期多见。十二岁以后小儿所患疾病基本上接近于成人。附:年龄分期
新生儿期——出生—28天;婴幼儿期——28天—1岁;幼儿期——1岁—3岁;幼童期——3岁—7岁;儿童期——7岁—12岁
(二)问病情
包括询问病症及其持续时间,病程中的病情变化,可以引发的因素等。1.问寒热:
小儿发热可通过体温计测量或通过接触的感觉测知。小儿恶寒可以从患儿姿态的改变来测知。
年龄较大的儿童可直接问出寒热的问诊内容,主要包括寒热的甚微、进退、发作的时辰、季节、持续的时间以及汗出的有无。
发热有汗为外感风热;寒热往来为邪郁少阳;但热不寒为里热、为阳盛;但寒不热为里寒、为阳虚;大热大汗兼见烦渴为阳明热盛;发热持续,热势高,面黄苔厚为湿热蕴滞;发热而汗出即解,舌苔薄者为时邪外感;发热而汗出不解,或降而复升,苔厚腻者为食滞内伤;发热不扬,早暮热势高张,或有汗或无汗,多为邪实;午后或夜间发热,低热如潮,伴有盗汗,多为阴虚;若见于夏季发热,持续不退,兼见无汗多尿口渴,须考虑夏季热。2.问汗:
问汗主要询问汗出的有无、多少、部位、自汗、盗汗、热汗、冷汗等。而上述汗出的情况是通过望诊观察和切诊触摸来完成的。
外感风寒,发热无汗;外感风热,发热有汗;外感暑湿,发热而汗出不透;外感秋燥,发热而无汗,皮肤干燥;内伤饮食,食滞发热,则发热有汗,或手足汗出。
自汗指不分寤寐皆自汗出,动则尤甚,多为阳气虚弱,营卫不和,表卫不固;盗汗指寐则汗出,寤则汗止,自己全然不觉,多为阴血亏损;热汗指汗出而热气蒸腾,多为里热熏蒸;冷汗指汗出湿冷,多为阳气虚衰。3.问头身:
是指询问患儿头身各部位的痛痒不适和活动情况。4.问胸腹:
是指询问患儿胸腹疼痛胀满等情况。5.问睡眠:
是指患儿睡眠的时间,安睡的程度,以及神识为病的嗜睡、昏睡等。6.问二便:
是指询问患儿一日内大便小便的数量、次数、性质、颜色,以及排便时的感觉。7.问饮食;
是指询问患儿饮食和饮水的情况。8.问其他:
指除上述之外,与疾病有关的诸方面:与发病有关的可能因素如事物、药物、外界刺激、异物异声、突然的惊吓等。
(三)问个人史
指询问患儿个人的生产、喂养、发育、预防接种史等。
四、切诊
切诊是指通过医生用手对患儿身体某些部位进行触摸的感觉以及患儿的反映,来诊察疾病的一种方法。包括脉诊和按诊两方面。
(一)脉诊
小儿寸脉部位较小,采用一指定三部的方法。
小儿病脉,主要有浮、沉、迟、数和有力、无力六种。轻按即得为浮脉,主表证;重按才得为沉脉,主里证;脉来一息,五次以下为迟脉,主寒证;脉来一息,六七次以上,多为数脉,主热证;有力主实,无力主虚。
(二)按诊
按诊就是医者用手触摸和按压患儿的皮肤、头、胸、腹、背、胁、四肢等部位,以诊察病症的一种方法。1.按头面:包括检查小儿头面的大小凸凹紧张程度以及头囟和囟缝的闭开情况,头露骨的坚硬程度等。囟陷者:按之软弱,气虚较甚;按之干瘪,阴虚较甚
囟填者:按之紧张为风火痰热上冲,肝火上亢;热盛生风之侯,因此可根据囟门的凸隆的程度和按触紧张的强弱来测知疾病的急缓,如:高隆而按之如弓者,病情凶险 2.按颈腋:主要触摸颈项部及腋下有无结节包块 3.按胸腹:检查胸部有无鸡胸,龟背等情况
4.按腹部:主要检查有无包块,是否胀满,有无疼痛
5.按四肢:主要检查四肢温凉,肌肉结实与软弱,关节活动,下肢皮肤凹陷等情况。四肢厥冷属阳气虚弱或阳气不达,手足心发热而兼全身发热多为外感发热或阳热之证;四肢肌肉软弱松弛为脾气虚弱气血失养;肌肉萎缩也为脾虚,或属疳证,或热病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肌肉瘫痪或软弱无力,肌肉萎缩松弛或关节僵硬,肌肉紧张均为热证伤津,耗气,气阴亏损以致筋脉失养产生后遗症。
6.按皮肤:主要检查皮肤温凉及汗湿干燥情况。皮肤汗多为阳气不足;肤热无汗为热闭于内;肤热汗出为热熏于外;皮肤干燥干瘪不起为吐泄阴液耗脱之证。
(三)辨斑疹
斑和疹是见于皮肤粘膜的两种疾病体征。凡形态大小不一,不高出皮面,颜色红紫,压之不退色的称之为斑,凡形小如粟米,高出皮面,周围有红晕,压之退色称之为疹。一般来说,斑属于血分,为热入血分或气不摄血所致;疹属气分,为风热郁于肺卫发于肌肤,同时扰动营血所致。斑和疹多见于外感温病和许多传染病的病程之中,是湿热邪毒外透的一种表现,其疹宜松活而不宜紧束,宜散在稀疏而不宜密集成片。
1.斑:小儿温病发斑可见于流脑,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疾病中。斑点稀少而斑色红艳为热毒较轻;斑点大片而斑色红紫为热毒较重,病多危重;杂病发斑可见于紫癜等疾病;斑色淡者为气不摄血,斑色深者为血分热盛。在临床上一般斑色红艳而鲜者为初发,斑色紫暗而晦者为久发。
2.疹:包括细疹,疱疹,风团等不同。细疹:疹点细小如麻粒,色红,可发于全身,主要有麻疹、风疹、幼儿急疹、烂喉丹痧等。(手足口病等)
第二章
推拿手法
1.运推:由此穴运推之彼穴,有运输之意。运推穴相连。如:运八卦
运水入土
操作:用食中二指夹持小儿腕部,拇指桡侧或指腹运推 刮推:“刮推指锋见”用于中指端刮推至横纹,有止呕降逆之意。搓推:“搓推往来反”如搓四横纹,有健脾益气作用。操作:用拇指的桡侧搓 分推:向两边,如分阴阳 合推:向中间,如合阴阳
直推:一条线,用于线形穴位
2.揉法:可分为指揉、掌揉。
指揉:用单指指腹作用于点形穴位。掌揉:用掌或掌指作用于特定的部位。揉法特点:揉法不离穴。3.拿法:可分为对拿、握拿。
对拿:用拇食指相对用力拿相应的穴位,如对拿列缺。握拿:用多指握拿相应的部位,如握拿肩井。拿法特点:拿法如摄物。4.按法
操作:双拇指指腹相对用力按压或双掌根相对用力按压特定穴位或部位。如双拇指对按牙关(颊车)。按法特点:按法指腹见。5.摩法
操作:用掌或掌根旋摩于特定的部位。如摩腹。摩法特点:摩法如磨旋。6.振颤
操作:用指端固定于相应的穴位,进行上下颤动。振颤方向应垂直向下。特点:振颤如电传。7.捣法
操作:关节突起敲,如捣小天心,治疗眼疾,内视向外捣,外视向内捣
8.捻法
操作:如捻线,如捻手背皮肤,有疏肝作用。9.掐法
操作:指甲掐,如掐十宣,掐人中。掐时既要有效果,又要避免掐破皮,为此,多用旋转掐法。10.分筋法
操作:如弹拨琴弦,又称弹筋拨络法,多用于小儿麻痹症、急惊厥 11.提捏法
操作:提捏皮肤红。如提捏天突,提捏大椎 12.捏脊法
操作:两手拇指指腹沿脊柱由骶尾部上推,双手食指交替捏拿,所提捏肌肤在手下滚动至大椎穴,连捏7遍为正捏脊,有健脾胃壮气血,补阳作用。反之,为倒捏脊,有滋阴降火退热作用。
第三章
常用穴位
第一节
头面部
1.开天门
部位:眉心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双拇指指腹交替推之,由眉心推至前发际。次数:24次或49次(临床一般用49次)。功效:正推,开窍醒神;反推,宁心安神
主治:正推,头晕、头痛、头昏、嗜睡等;反推,心神不宁、夜寐不安等。2.分推太阴、太阳
部位:两眉外梢后陷中,左为太阳、右为太阴。
操作:于开天门后双拇指指腹由眉心经眉弓分推至两侧太阴、太阳穴。功效:开窍醒神(用力)、宁心安神(轻力)主治:揉太阳(用于男孩),揉太阴(用于女孩)外感表证,发热无汗;揉太阳(用于女孩),揉太阴(用于男孩)主治表虚自汗,易外感,汗出过多。3.掐(揉)天庭至承浆,共包括七个穴位
部位:⑴天庭:额上,眉心与前发迹连线中点处 ⑵眉心(印堂):两眉之间中点处 ⑶山风:位于鼻洼 ⑷延年:鼻高骨 ⑸准头:鼻尖
⑹人中:鼻唇沟中上三分之一交界处 ⑺承浆:唇下承浆穴。
操作:于分推太阴、太阳后用拇指甲逐一掐之。次数:7遍
功效:掐法,开窍醒神;揉法,宁心安神 4.揉两耳摇头法 部位:两耳下垂
操作:于掐天庭至承浆后,双手拇食指揉捻两耳下垂后,双手捧头摇之。功效:开窍醒神
临床应用:以上四穴,用于小儿推拿开始,有开窍醒神、开脏腑的作用。5.百会:揉、颤、搓擦(由后向前)功效:镇惊升阳(用揉、颤法),滋阴潜阳(搓擦法)
主治:镇惊升阳用于惊吓,善惊易恐,心胆虚怯,惊惕不安,遗尿、泄泻、体温不足,阳虚发热等脏腑之阳虚证。
滋阴潜阳用于阴虚盗汗,潮热,难寐,惊恐,便秘,溲赤等脏腑之阴虚证。
第二节
上肢部穴位
1.脾穴
部位:拇指桡侧赤白肉际由指端至指根。屈指由指端至指根为补脾,直指由指根直指端为清脾。功效:补能健脾壮气血,燥湿止泻;清能清热利湿健脾止痢
主治:补脾用于虚寒泄(痢)不思饮食、腹胀、呕逆,慢惊风,肌衄,异嗜食物、四肢不温,流口涎,贫血;清脾用于湿热泻(痢)便秘,腹胀厌食,呕吐,痰热咳嗽 2.胃穴
部位:大鱼际外侧赤白肉际处,拇指根至腕横纹 操作:清胃,由腕横纹推至拇指根 功效:清胃热、降逆
主治:呕吐、厌食、腹胀、口气臭秽、消谷善饥等
临床应用:特殊情况可用补法: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物完谷不化之胃中无火反胃证 3.板门
部位:拇指根下平肉处,内有筋头 操作:揉板门
功效:止呕、降逆。
主治:霍乱吐泻(急性胃肠炎)(长时间推)临床:一般与清胃同用 4.肝穴
部位:食指指面,由指根至指端
操作:平肝,用推法,由指根推至指端
功效:平肝熄风、解热镇惊、疏肝郁、除烦躁
主治:急慢惊风、发热外感、目疾、脾虚证、贫血证等 临床:肝穴只清不补 5.心穴
部位:中指指面,由指根至指端 操作:指根推至指端
功效:清心火、补气血、利尿
主治:口舌生疮、面红唇红、吐弄舌、难寐、烦躁、贫血、小便短赤等 临床:常平肝清心同用。6.肺穴
部位:无名指面,指根至指端
操作:推法,清肺由指根推至指端;补肺由指端推至指根 功效:清肺能宣肺解表、止咳化痰;补肺能益气 主治:清肺,用于外感发热、咳嗽痰多、便秘等; 补肺用于少气懒言、咳声无力、自汗、易外感等。
临床: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宜轻宣忌重浊,故多清少补,如需补,可用虚则补其母——补脾益肺。7.肾穴
部位:小指指面,由指端至指根
操作:推法,指端推至指根或指根推至指端
功效:指端推至指根为补肾阴,能培补元阴、能制五脏之热;
指根推至指端为补肾阳,能培补元阳、能制五脏之寒。主治:补肾阴,能制五脏之热;补肾阳,能制五脏之寒。8.小天心
部位:腕横纹上,大小鱼际交会处 操作:揉、捣、掐
功效:揉能安神定惊
主治:睡卧不宁 惊惕不安 慢惊风(常常
配合神门一起用于安神定惊)捣能清热明目
主治:眼疾 掐能通窍散结
主治:急惊风 9.肝顶穴
部位 :食指尖端 操作:三棱针点刺 功效:疏肝降逆
主治:肝火旺引起的诸证如目赤,呕吐、惊风、火眼、厌食、泄泻、咳嗽 10.分阴阳
功效:分配阴阳,调和五脏 主治:一切脏腑之寒热虚实证 11.合阴阳
功效:行痰化结
主治:痰涎壅盛。
注:合阴阳化痰必须以分阴阳为前提,而分阴阳必须以清取天河水为前提。
12.内八卦: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宫组成,与自然界的天、水、山、雷、风、火、地、沼泽相应,与人体的肺、肾、胃、胆、肝、心、脾、肠相合
部位:以掌心为圆心,以掌心至中指根的2/3为半径画圆,圆弧线上平均分成8份即是 主治:脏腑一切寒热证
顺运是指由乾宫经坎、艮宫至兑宫,治寒,通一身之气血,开脏腑之闭结。逆运是指由艮宫经坎、乾宫至震宫,治热,降胃气,消宿食,进饮食。
八宫中每一宫的顺逆揉,又有调整本宫所属脏腑阴阳作用。八宫之间各有所制 由离宫逆掐至乾宫起止咳化热痰作用;由离宫顺掐至乾宫起止咳化寒痰作用 13.四横纹
部位:食中无名小指指掌横纹处 操作:搓擦
功效:调和气血、退热消胀、散瘀结
主治:疳积、瘦弱、腹胀、不思饮食、脚软、气促、咳痰等 14.四缝
部位:食中无名小指第二横纹处 操作:挑刺出血 功效:除湿健脾 主治:疳积 15.小横纹
部位:小指指掌关节横纹处 操作:揉小横纹
功效:开胸散瘀、止咳化痰
主治:一切呼吸系统疾病,咳、喘、痰。临床:为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要穴。16.内劳宫
部位:掌心,握拳当无名指、中指尖之间 操作:揉、运 功效:清热解表
逆揉解表发汗(相当于顺运内八卦)。顺揉清热泻火(相当于逆运内八卦)。主治:逆揉——外感表证 顺揉——一切热证
临床:常蘸凉水顺揉治小儿火热。17.运土入水
部位:起于拇指桡侧少商穴,经脾、胃、阳、阴,小鱼际至肾穴 操作:运法
功效:温中健脾止泻;固肾水,补肾阳 主治:虚寒泄痢、下元虚寒性的遗尿 18.运水入土
部位:补肾阴,经小鱼际、阴、阳、胃至脾 功效:润肠通便
主治:便秘、湿热泄痢 运水入胃
主治:胃热(口臭、呕吐、脘胀)食积 19.乾坎艮入虎口
部位:八宫中之三宫乾、坎、艮入虎口 操作: 运法
功效:消食导滞
主治:脾胃虚寒致食积 20.由中指端刮推至横门
部位:由心经离宫、劳宫、坎宫、小天心至腕横纹中点总筋穴 功效:止呕降逆
21.艮宫:八宫之一,与胃相合 操作:揉法 功效:消食导滞 主治:厌食,食积 22.大肠
部位:食指桡侧由指端至虎口成直线
操作:直推法,由指端推至虎口为补大肠;由虎口推至指端为清大肠 功效:补法温中、涩肠、止泻;泻法清热、利湿、通便
主治:补法,治疗虚寒泻痢、脱肛、气虚咳痰(常配运土入水)泻法,便秘、湿热泻痢、肺热咳痰(常配运水入土)23.小肠(膀胱)
部位:小指尺侧由指根至指端 操作:直推法,由指根推至指端为清小肠;由指端推至指根为固膀胱 功效:利尿(清小肠);止遗(固膀胱)
主治:清法用于小便不通、短赤、尿急尿痛、泄泻 补法用于遗尿、便秘 24.天门入虎口
部位:拇指内侧,由指端至虎口。操作:运、推
功效:顺气活血、行痰化结
主治:咽痛、痰喘(此二病效佳)、汗不出、口噤不开(此二病效差)虎口入天门
部位:拇指内侧,由虎口至拇指端 操作:直推法 功效:固表止汗
主治:汗出,主用于自汗 25.列缺
部位:前臂桡侧,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操作:拿法 功效:发汗解表
主治:外感表证,诸惊 26.三关、六腑
部位:前臂桡侧由腕至肘――三关 前臂尺侧由肘至腕――六腑
操作:三关,由腕推至肘为补,由肘推至腕为清 六腑,由肘推至腕为清六腑(六腑只清不补)
功效:补三关,大补大热之功,能培补元气、熏蒸取汗 清三关,大清大凉之功
清六腑,能清六腑之热,泻五脏之火
关三腑一 其性温;腑三关一,其性凉;三关六腑同清,其性大寒 主治:一切脏腑之寒热证
临床:三关偏于治脏,六腑偏于治腑 27.天河水
部位:前臂正中有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由腕横纹至肘横纹为清天河水,反之为取天河水 功效:清热,解表
主治:清天河水主治恶寒发热,流清涕;取天河水主治阴虚、高热等一切热症 28.总筋
部位:腕横纹中点处 操作:揉
功效:清热散结
主治:口疮、流口水、潮热等一切热症 29.神门
部位:腕横纹微上,尺动脉搏动处 操作:揉法 功效:安神镇惊
主治:睡卧不宁,惊惕不安 30.内关
部位:腕横纹上2寸 功效:开胸膈,调气血 主治:胃痛 呕吐 心脏疾患 胸腔疾患。小儿哮喘的要穴 31.二马(二人上马)
部位:四五掌骨岐缝间,正对内八卦兑宫 操作:揉法
功效:温补下元,补命门真火
主治:遗尿、虚寒泻痢、慢惊神怯、腹寒痛、厌食、自汗、盗汗等 临床:二马常配补三关、补肾阳共用以温补下元。32.外劳宫
部位:三四掌骨岐缝间,正对掌心内劳宫 操作:揉法
功效:温中散寒兼有解表散寒的作用
主治:脾胃虚寒、腹痛、泻痢、消化不良、表证恶寒发热等 33.一窝风
部位:手背腕横纹中点 操作:揉法
功效:解表散寒为主、兼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主治:外感表证、中焦寒证
临床:外劳宫配一窝风能增强各自解表和温中的作用 先操作外劳宫再一窝风以温中为主 先操作一窝风再外劳宫以解表为主 34.阳池(成人外关穴)部位:腕背横纹上寸许 功效:清脑降逆
主治:头晕、头痛、头昏、脑炎等 临床:阳池配总筋能退热 35.两扇门
部位:手背中指根两侧凹陷处 操作: 拇食二指揉 功效:解表发汗
主治:外感表证、恶寒、无汗 36.威灵精宁
部位:威灵——手背二三掌骨岐缝间 精宁——手背四五掌骨岐缝间 操作:对揉或对拿
功效:对拿——开窍醒神 对揉——和血散结
主治:对拿——急惊厥(较少用)
对揉——痰喘、气吼 37.合谷
部位:拇食指岐缝间凹陷处 操作:拿法、推法
功效:通瘀散结
主治:胃火牙痛及一切痛症 38.外八卦:与内八卦相对应 操作:顺运法
功效:同顺运八卦一样,治寒,通一身之气血,开脏腑之闭结,偏于治腑病;逆运外八卦,治热,偏于治腑病 39.五指背皮(手背皮)操作:捻法 功效:疏肝和血
主治:肝阴不足,肝火过旺,肝风内盛,目赤、目涩 40.中冲(心顶穴)部位:中指尖端 操作:掐、针刺
功效:开窍醒神,泻热解毒
主治:急惊厥,高热不退,神昏,躁扰,口舌生疮等一切热症 41.少商穴(鬼哭穴)
部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处 操作:掐、针刺 功效:通窍散结
主治:咽喉肿痛、急惊厥、咳嗽(配关冲、商阳)42.十王(十宣、五脏顶)部位:十指尖端 操作:掐、针刺
功效:开窍醒神,清热散结
主治:急惊厥、高热不退等一切脏腑热证。使用时不必全用,用其一宣即可 43.端正
部位:中指指甲根角处赤白肉际,桡侧为左端正,尺侧为右端正 操作:用拇食指揉掐之
功效:左端正升提,右端正降逆
主治:左端正主治中气下陷所致的脏腑下陷,虚寒性遗尿,脾虚致呕吐;右端正主治胃热呕逆,咳逆,鼻衄等。
第三节
胸腹部穴位
1.天突、俞府、膻中
部位:天突——胸骨上凹陷中
俞府——锁骨与第一肋间隙之间,前正中线旁开2寸 膻中——两乳头连线中点处
操作:震颤法。食指点天突、拇中二指点两侧俞府,时间3~5分钟,然后用掌根由膻中向下推摩50次 功效:宽胸顺气,降痰定喘
主治:一切呼吸系统疾病,喘、哮、痰、气管炎等
临床:天突配内关顺揉100次,治疗哮喘 2.彧中、神藏、灵墟、神封、步廊
部位:彧中——第一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神藏——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灵墟——第三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神封——第四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步廊——第五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功效:宽胸顺气、降逆定喘
临床:挑刺俞府至步廊六穴,配火罐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效佳 3.中脘:
部位: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四寸 操作:揉、推
功效:(1)推法:由喉间推至中脘下——降逆;由中脘推至喉间——催吐(2)揉法:顺揉中脘——消食导滞;逆揉中脘——健脾和胃 4.神阙
部位:肚脐正中 操作:按揉
功效:顺揉为泻,逆揉为补
主治:泻法用于便秘、湿热泻痢、食积等 补法用于一切虚寒性泻痢
临床:另外可用于小儿黄疸、小儿脐风;脐风用灸法 黄疸:以荞麦面作饼,上面略凹陷,施艾灸法。5.气海
部位: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操作:震颤法,3~5分钟 功效:升阳散寒
主治:痰结及夜间遗尿 6.关元
部位:脐下3寸
操作:颤法、3~5分钟
功效:培元固本、温肾壮阳
主治:先天不足、善惊易恐、遗尿等
第四节
腰背部及下肢部穴位
1.肺俞
部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揉、颤
功效:通宣理肺、止咳化痰、顺气定喘 主治:一切呼吸系统疾病 临床:(1)外揉为泻、清肺;内揉为补、补肺益气
(2)刺拔罐、治疗肺炎效佳;亦可治疗痰闭所致急惊厥,效佳 2.命门
部位:
2、3腰椎棘突间 操作:搓
功效:温补肾阳、培元固本
主治:先天不足、下寒腹痛、遗尿等 3.龟尾及七节骨
部位:尾骨尽头至第四腰椎成一直线 操作:推、捏脊
功效:调理胃肠
上推上捏为补,下推下捏为泻
主治:补法用于虚寒泻痢等;泻法用于便秘、湿热泻痢等 4.长强
部位:尾骨尽头于肛门之间 操作:揉、颤或点刺 功效:调理胃肠
主治:痔疮、脱肛、久泻(多用)点刺长强治泄泻效佳,如点刺后仍泄泻,则为生理性泄泻 临床:点刺长强其上下左右,如梅花状,主治癫痫 5.涌泉
部位:脚底人字形纹缝顶点
左脚:左揉止吐、右揉止泻----男孩 左揉止泻、右揉止吐----女孩 搓法能引热下行
临床:口疮---吴茱萸研末、醋调敷于双脚涌泉穴,效佳.如吴茱萸加醋敷于男左脚、女右脚治久泻不止效佳.第五节 穴位的组合及应用
1.滋阴清热
润肠通便
症状:潮热
盗汗
面红目赤
手足心热
四肢温
难寐
便干
咳嗽
溲赤
舌红少苔脉细数 组方:取天河水
补肾阴
分阴 清六腑
揉总筋
逆运内八卦 顺揉内劳宫
运水入土
清大肠
平肝
清肺
清心、清小肠(小便短赤者用)
固膀胱(小便清长者用)顺揉神阙
下推龟尾、七节骨
支沟
照海 2.温中散寒
健脾止泻(虚寒泄泻)
症状:小便清长
四肢欠温
腹冷痛喜温喜按
大便溏泻
不思饮食
呕吐
腹胀
面黄少华
唇淡舌淡苔白腻
脉濡弱
组方:补脾
补肾阳
清天河水
分阳合阴阳
关3腑1 顺运内八卦
运土入水
平肝
补大肠
清小肠
外劳宫
一窝风
逆揉神阙
上推龟尾七节骨
上推承山
正捏脊
点颤百会 3.温化寒痰、宣肺止咳(昼轻夜重、晨起加重)
症状:脾虚加肺寒----咳声重浊、痰白清稀、鼻流清涕、+脾虚 理论上应痰易咳,但小儿不会咳痰,故多流清涕以排痰 组方:补脾(断痰源)、补肾阳(助脾阳)、清天河水、关三腑一(温)、分阳、合阴阳(化寒痰)、顺运内八卦(治寒)
离宫顺掐至乾宫(治寒咳)、平肝、清肺、小横纹、顺揉乾宫(治寒)、点颤天突、俞府、膻中、肺俞 4.清化热痰、肃肺止咳(昼重夜轻)
症状:咳声轻扬,痰粘难咳,鼻流浊黄涕,四肢温或伴大便干 组方: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合阴阳(化热痰)、腑三关
一、逆运内八卦、顺揉内劳宫、小横纹、由离宫逆掐至乾宫(治热咳)、平肝、清肺、清大肠、清脾胃(利湿热)、运水入土、天门入虎口(大肠)、天突、俞府、膻中、肺俞
另热咳应配点刺少商、关冲
临床:如治疗过程中由昼重夜轻转为昼轻夜重,说明用寒过多,应反过来温之。5.益气固表止汗
症状:小儿四肢欠温
易外感
自汗 哭声无力
神疲乏力
组方:补脾
补肾阳
清天河水
分阳
关3腑1
太阴太阳
虎口入天门
清补肺(为关键穴位)顺运内八卦
平肝
外劳宫
6.解表发汗
散寒退热
症状:同外感风寒表实证
组方:清天河
分阴阳分阳
关3腑1
顺运外八卦
平肝
清肺
一窝风
两扇门
太阴太阳
外劳宫
7.清热利湿、健脾止泻
症状:大便粘腻,臭秽,里急后重,大便频数量少,昼重夜轻,面赤唇红,四肢温,小便短赤,烦躁,难寐,舌苔黄腻
组方:取天河水、分阴合阴阳(化湿热)、腑三关
一、逆运内八卦、顺运内劳宫、平肝、清心、清大小肠、清肺、运水入土、清脾胃(利湿热)、顺揉神阙、下推七节骨、点刺长强 8.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症状:高热难退,面赤唇红,口舌生疮,肌肤发斑疮,舌红苔黄,脉数,抽搐 组方:取天河(蘸凉水)、补肾阴、分阴、清三关六腑、(大寒)逆运内八卦、水底捞月(顺运内劳蘸凉水,吹气)、平肝、清心、清肺、总筋、擦百会(泻热效果好)倒捏脊、点刺静脉腘、肘静脉
第四章
小儿常见病的治疗
第一节 夜啼
是指小儿夜间经常啼哭烦躁,间歇发作或持续不已,甚则通宵达旦,或于每夜定时啼哭,醒后如常的一种病症。本病可见于三岁以内婴幼儿,尤其适宜岁以下小儿,偶可见于三岁至学龄前。若小儿啼哭因饥饿等因素则不属病态。
一、病因病机
1.脾脏虚寒:腹痛而啼,半夜啼哭,多因母体素体虚,加上过食寒凉
2.心火亢盛:母体素盛,加上过食肥甘厚味致胎儿热扰心神,阳不入阴,心烦而啼 3.惊恐:小儿肾气未充易受惊恐。
二、临床表现: 1.脾脏虚寒
症状:哭声低而无力,半夜尤甚,面色青白,四肢不温,腹痛喜踡卧,伴泄泻,腹胀,纳少,指纹淡。治则:温中健脾,散寒止啼
处方:补脾,补肾阳,清天河,分阳合阴阳,关三腑一,顺运内八卦,运土入水,平肝,清补肺,小天心,神门,外劳宫,正捏脊 2.心火旺盛
症状:夜啼,声高有力,时间多在上半夜或下半夜2、3点,烦躁难寐,面红目赤,四肢温,舌红,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治则:清心导火泻热止啼
处方:清心,取天河,补肾阴,分阴,清关腑,平肝,逆运内八卦,水底捞月,运水入土,清大肠,揉小天心,神门,倒捏脊,心顶,心肝俞刺血。
3.惊啼
症状:啼哭,哭声尖嚎,恐惧不安,状似恐怖,面色晦暗,善惊易恐,大便泄泻,小便清长,肢体欠温,畏寒,耳冷,二阴色暗。
治则:温肾消恐安神止啼
处方:补肾阳,清天河,分阳,关三腑一,顺运内八卦,补脾,清补肺,运土入水,平肝,小天心,神门,二马,正捏脊,揉颤百会。第二节 鹅口疮
婴幼儿舌上,口腔内、牙床满布白屑,状如雪片,旋拭旋生,轻者防碍乳食,重者蔓延至咽喉及鼻部,疼痛难忍,小儿啼哭叫扰,为口疮中最为严重的一种。
一、病因
1.心脾积热:其母性格急躁,过食辛热,移于胎儿,胎儿受热,复感邪毒,内外合邪上蒸于舌而成。2.虚火上浮:母体阴亏或小儿久病伤阴,肾阴不足,水不济火,虚火上浮,内熏口舌而成。
3.脾虚湿泛:脾虚不运,水湿停聚,上泛口舌,复感邪毒,内外合邪,蕴结口舌,湿浊不化,白屑堆积而成。
二、症状及治疗 1.心脾积热
症状:口生白屑,逐渐蔓延,布满口舌,面赤唇红,烦躁不安,吮乳啼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脉数,指纹深红
治则:清心泻脾,解毒除疮
组方:清心,清脾,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清三关六腑,逆运内八卦,水底捞月,平肝,清心,清脾胃,运水入土,清大小肠,揉总筋,小横纹,倒捏脊,点刺心脾顶 2.虚火上浮
症状:白屑散在而干,粘膜淡红,潮热盗汗,颧红,舌质淡红少苔,脉细数,指纹淡红 治则:滋阴养血,降火除疮
组方: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腑三关一,逆运内八卦,水底捞月,平肝,清心,揉总筋,小横纹,清肺,搓擦百会,倒捏脊,搓涌泉。3.脾虚湿泛
症状:口腔舌上白屑散在,颜色较淡,且较湿润,面色苍黄,精神萎靡,大便稀溏,舌淡苔腻,指纹淡 治则:健脾和胃渗湿除疮
组方:补脾,清胃,清天河,分阳合阴阳,关多腑少,顺运内八卦,补脾,清胃,平肝,清肺,清大小肠,总筋,小横纹,正捏脊
第三节
惊风
惊风也叫“惊厥”,俗称“抽风”,并非一个独立病症,而是儿科中所有发生抽风症状的一个总称。凡临床出现“八候”者就叫惊风。急惊风:发病急骤,症状暴烈
慢惊风:发病缓慢,多因急惊风治疗不当转化而成,症状和缓,5岁以内小儿易发,年龄越小,发病症状越强烈。
四证:痰、热、风、惊
八侯:搐、掣、搦、颤、反、引、窜、视 急惊风
一、病因病机
1.外感时邪:冬春之风邪,夏秋之热邪,疫疠之邪,患儿多有内热,内外合邪而发病。2.痰热积滞:脾虚生湿,湿聚为痰,复感热邪,痰热交蒸,上扰心神或上蒙心窍。
3.暴受惊恐:小儿神气怯弱,元气未充,尤多痰邪内伏,若突受惊吓,惊则伤神,恐则伤志,扰乱心神,或痰涎上壅,蒙蔽清窍,引动肝风。
二、分型与治疗
本病因发病急骤,症候凶险,多伴厥逆、昏迷,故治疗重在急救治标,回阳救逆,开窍醒神,掐人中、地仓、承浆、中冲、少商,对拿精宁、威灵,更甚者可用分筋法,针刺十宣。急惊风总则:清热化痰,除湿熄风 总处方:顺运外八卦
平肝
清心
清肺
清脾胃
取天河
补肾阴
分阴合阴阳
清关腑
逆运内八卦
水底捞月
平肝
清心
清肺
运水入土
清大肠
小天心
神门
天门入虎口
天突
俞府
肺俞
倒捏脊
下推龟尾七节骨
下推承山 1.风热惊风
症状: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咽红,两目上视,四肢抽搐,神志不清,舌苔薄黄,舌质红,脉浮数。治则:疏风清热,熄风镇惊
处方:取天河,腑三关一,顺运外八卦,两扇门,逆运内八卦,水底捞月,平肝,清心,清肺,小天心,神门,倒捏脊。2.暑热惊风
症状:高热,口渴,烦躁,头痛,恶心,呕吐,项强,神昏抽搐,便干溲黄,舌苔薄腻而黄,脉洪数。治则:清热解暑,熄风镇惊
处方:清心,平肝,取天河,补肾阴,分阴阳重分阴,清关腑,逆运内八卦,内劳宫,平肝,清心,清肺,运水入土,清大小肠,小天心,神门,倒捏脊。3.疫毒惊风
症状:起病急,高热烦渴,谵妄,神志昏迷,反复惊厥,肌肤发斑,舌苔黄燥,舌质红绛,脉弦数。治则:清热解毒,凉血熄风
处方:点刺心顶、肝顶、十宣,少商,静脉。手法使用时可加凉水。配上方即可。
取天河,分阴阳重分阴,补肾阴,风池,大椎,风府,一窝风,清肺,平肝,清心,退六腑,小天心,神门,内劳宫,倒捏脊,运水入土,清脾胃,清大肠,清小肠,清三关。4.湿热惊风
症状:起病急骤,高热谵妄,呕吐腹痛,神志不清,反复惊厥,大便腥臭夹脓血,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治则:清热利湿,解毒熄风
处方:取天河,补肾阴,分阴合阴阳,清三关六腑,逆运内八卦,平肝,清心,清肺,运水入土,清大肠,清小肠,小天心,神门,下推龟尾七节骨,点刺长强。5.痰滞惊风
症状:纳呆,呕吐,腹胀痛,便秘,发热,神呆,昏迷,喉间痰鸣,面青,抽搐,苔黄厚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化痰,涤痰镇惊
组方:清脾胃,清肺,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合阴阳,清三关六腑,逆运内八卦,顺运内劳宫,清肝,清心,清肺,运水入土,清大肠,小天心,神门,肺俞,内关,天突,龟尾七节骨(可点刺肺俞)6.惊恐惊风
症状:面时青时赤,频做惊惕,甚则抽搐,偶而发热,大便色青,舌红苔薄脉数 治则:镇惊消恐,安神熄风
组方:补肾阴,取天河水,分阴,腑三关一,逆云内八卦,顺运内劳宫,平肝,清心,小天心,神门(可先补脾)。慢惊风
一、病因病机
1.脾阳虚:过食生冷,久泻久痢,攻下峻猛药等。2.脾肾阳虚:脾虚及肾或肾虚及脾。3.肝肾阴虚:热病之后,久泻久痢之后。
二、分型与治疗 1.脾阳虚
症状:精神萎靡,嗜睡露睛,面色萎黄,不思乳食,大便稀薄,四肢欠温,抽搐无力,时作时止,苔白,舌淡,脉濡弱或弦。
治则:温中健脾,熄风镇惊
处方:补脾,补肾阳,清天河,分阳合阴阳,关三腑一,顺运内八卦,平肝,补脾,清补肺,运土入水,顺运外八卦,一窝风,外劳宫,小天心,神门,正捏脊,揉颤百会 2.脾肾阳虚
症状:精神萎靡,面色恍白,额汗涔涔,四肢冰冷,嗜睡昏沉,手足蠕动,大便澄清,苔薄白,舌质淡,脉沉微。
治则:培补元阳,健脾熄风
处方:清天河,分阳,补肾阳,关三腑一或补三关,补脾,平肝,顺运内八卦,运土入水,二马,关元,命门,清补肺,足三里,涌泉,百会,正捏脊,神阙,小天心,神门。3.肝肾阴虚
症状:虚烦,疲惫,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肢体拘挛或强直,时或抽搐,大便干结,舌光无苔,舌质红,脉细数。
治则:滋补肝肾,熄风镇惊
处方:补脾,补肾阴,平肝,取天河,补肾阴分阴,腑三关一,逆运内八卦,总筋,平肝,清心,清肺,运水入胃,清大肠,顺运外八卦,小天心,神门,倒捏脊,搓涌泉。
此外,可配合搓风,风位于人体发际,两肩,背部,骶尾部及四肢外侧,用手蘸蛋青搓之,手下有刺感为正。
第四节
泄泻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本病以二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秋冬季节发生的泄泻,容易引起流行。
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出现慢惊风。
一、病因病机
1.受外邪:风、寒、暑、湿之邪。
2.食所伤:多食,食热性或寒凉的食物。3.体虚弱:先天禀赋不足。
二、分型与治疗 1.寒泻 症状:(1)外感风寒泻
大便泄泻稀水,粪色淡黄,恶寒发热无汗,胸闷泛恶,腹胀疼痛,有时肠鸣,舌苔薄白而腻
(2)中寒泄泻,粪色清白或完谷不化,冷而无臭气,面唇色淡或青,四肢厥冷,不欲乳食,口不渴,心不烦,腹冷痛剧烈,时有啼哭,喜热,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润,脉沉迟 治则:温中散寒,健脾止泻 处方:补脾,补肾阳,清天河 分阳合阴阳
关三腑一
顺运内八卦
补脾平肝 运土入水
补大肠 清小肠
外劳宫
一窝风
神阙
上推龟尾七节骨
上推承山 2.湿热泻
症状:大便粘腻,臭秽,次多,泄泻急速,量多,肛门灼热,身热,面红唇赤,心烦少寐,腹痛阵作且剧,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则:清热利湿,健脾止泻
处方:清脾胃,平肝,清心,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合阴阳,腑三关一,逆运内八卦,平肝,清心,清肺,运水入土,清大小肠,右揉神阙,下推龟尾七节骨,下推承山,点刺长强。3.伤食泻
症状:泄泻有酸臭气,面色淡黄,或发热,或不发热,胸闷,嗳气酸馊,或泛恶欲吐,不欲乳食,腹胀疼痛,腹痛则泄,泄则痛减,小便量少,苔黄垢 治则:消食导滞,和胃止泻
处方:清脾胃,取天河,补肾阴,分阴合阴阳,清六腑,逆运内八卦,平肝,清肺,乾坎艮入虎口,运水入胃,清大肠,清小肠,艮宫,顺揉脘腹,下推龟尾七节骨,下推承山。
第五节
呕吐
呕吐是小儿常见症状。一般以有物有声称为呕,有物无声称为吐,有声而无物成为干呕。临床当中多以呕吐并称。多由小儿因各种情况引起的脾胃不和,胃气上逆而导致。
一、病因病机
1、乳食积滞:小儿脾胃薄弱,喂养不当,过食肥甘难消之物,积滞中脘,损伤脾胃,脾胃不和,气机升降失调,胃气上逆而吐。
2、胃中积热:过食辛热炙膊,热积胃中,或食积蕴热,感受暑湿蕴伏肠胃,气逆上冲,食反而出。
3、脾胃虚寒:素体亏虚,过食生冷,凝滞中脘,或风冷之邪,客于肠胃,或苦寒之药攻伐太过,或久病脾胃虚弱,中阳不振,不能受纳水谷,升降之机失常,胃气上逆而吐。
4、胃阴不足:热病耗伤胃津,或病后气阴未复,胃失濡养,气逆上犯而吐,吐则更伤胃阴,阴虚内热,虚火上炎,灼伤脾胃而吐愈甚。
5、肝气犯胃:小儿情志失和怒则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上逆而吐。
二、临床表现、治疗 1.饮食停滞
症状:呕吐酸腐,吐后方舒,脘腹胀满,腹痛拒按,四肢温,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厚,脉滑实 治则:消食导滞,降逆止呕
处方:清胃,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退六腑,逆运内八卦,乾坎艮入虎口,板门,艮宫,平肝,运水入胃,横门刮推至中指端,清大小肠,右端正,顺揉脘腹,下推龟尾七节骨,喉间推至中脘下 2.胃中积热
症状:吐物热臭,食入即吐,面红唇赤,四肢温热,口气臭秽,舌红苔黄脉数 治则:清胃泻热,降逆止呕
处方:清脾胃,平肝,清心,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清关腑,逆运内八卦,乾坎艮入虎口,板门,艮宫,平肝,运水入土,横门刮推至中指端,清大小肠,右端正,顺揉脘腹,下推龟尾七节骨,喉间推至中脘下 3.脾胃虚寒
症状:一般病程较长,朝食暮吐,吐出物多为清水或完谷,四肢清冷,腹痛绵绵,面黄唇淡,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治则: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处方:补脾,补肾阳,清天河水,分阳合阴阳,关三腑一,顺运内八卦,乾坎艮入虎口,板门,平肝,中指端刮推至横门,运土入水,补大肠,清小肠,外劳宫,一窝风,正捏脊,喉间推至中脘下 4.胃阴不足
症状:见于热病伤阴,久病气阴未复,频做干呕,口渴,心烦,口唇干,颧红,潮热,盗汗,便秘,溲赤,舌淡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滋阴养胃,降逆止呕 处方:补脾清胃,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腑三关一,逆运内八卦,总筋,板门,平肝,运水入胃,横门刮推至中指端,右端正,顺揉脘腹,搓擦百会,倒捏脊,搓涌泉,喉间推至中脘下 5.肝气犯胃
症状:气候影响,加上过食辛热,风火相煽犯胃。呕逆,吐酸,嗳气频频,烦躁易哭闹,胁胀不舒,睡卧不宁,时或惊惕,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则:舒肝理气,和胃降逆
处方:平肝,补脾,清胃,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腑三关一,逆运内八卦,横门刮推至中指端,运水入胃,清大小肠,右端正,喉间推至中脘下,顺揉脘腹,刺肝顶
第六节
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次数减少,排便时间延长或排便不通畅的一种症状。
一、病因病机
1.胃肠积热:素体阳盛,加之后天过食辛辣厚味,内热炽盛,伤津耗液,大肠传导失司。2.阴虚肠燥:素体阴亏,后天失养,血虚阴亏,肠津缺乏,肠道传导失司。
3.气血亏虚: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气虚则传导鼓动无力,血虚则脏腑失养,肠道失于濡润,排便困难。
二、分型与治疗 1.实热秘
症状:便干而硬,排出困难,面赤唇红,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寐,腹痛腹胀,发热或有干咳,小便短赤或清长,不能食,恐惧排便,舌红苔黄而干,脉数 治则:清热,泻火,通肠利便
处方:平肝,清心,取天河,补肾阴,分阴,清关腑,逆运内八卦,水底捞月,平肝,清心,清肺,运水入土,清大肠固膀胱(小便清长),清小肠(小便短赤),顺揉脘腹,下推龟尾七节骨,下推承山,支沟,照海 2.虚热秘
症状:便干而硬,排出困难,五心烦热,盗汗,口干欲饮,两颧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小便短赤,或干咳,或目涩
治则:滋阴清热,润肠通便
处方:补脾,取天河,补肾阴,分阴,腑三关一,逆运内八卦,总筋,平肝,清心,清肺,运水入胃,清大肠,搓擦百会,倒捏脊,涌泉,顺揉脘腹,支沟,照海 3.气血亏虚
症状:排便困难,不干,面白无华,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少食,自汗,四肢欠温,爪甲不荣,小便清长量多,畏寒,舌淡苔白润,脉细无力 治则:益气养血,通肠利便
处方:补肾阳,补脾,清补肺,清天河,分阳,关三腑一,顺运内八卦,补脾,清补肺,平肝,运水入胃,清大肠,顺揉脘腹,下推龟尾七节骨,支沟,照海
第七节
疳积
疳积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导致小儿脾胃虚损,运化失常,而导致脏腑失养,气液干枯的一种慢性病症。临床主要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废,嗜食异物,二便不调等为主要症状。本病起病缓慢,病程缠绵,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多发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
一、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肥甘伤脾 2.喂养不当,营养失调 3.内有宿疾,转化成疳
二、临床表现:
1.脾疳:形体消瘦,干瘪,面黄发枯,肚大青筋露,嗜食异物,唇干口渴,舌淡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健脾益胃,除疳消积
处方:补脾 清胃 清取取天河水 清补补肾阴
分阴阳
分阴
腑多关少
顺逆逆内八卦
平肝
搓四横纹
乾坎艮入虎口
外劳宫
顺揉脘腹
正捏脊 针刺四缝
1.肝疳:目干涩,目赤目眵,雀盲,目翳,烦躁等 2.心疳:舌红,吐舌,弄舌,口舌生疮,心神不宁 3.肺疳:皮肤甲错,咳嗽,少痰,干咳,便秘 4.肾疳:发育迟缓,鸡胸,龟背,耳部生疮 治则及治法
健脾平肝,消积除疳:在健脾的基础上,重点平肝 健脾清心,消积除疳:在健脾的基础上,重点清心 健脾益肺,消积除疳:在健脾的基础上,重点益肺 健脾益肾,消积除疳:在健脾的基础上,重点益肾。疳积的治疗总原则:健脾益肾,消五脏之疳 总处方:补肾阳
补脾
清胃
平肝
清心
清补肺
取天河
补肾阴
分阴
腑三关一
逆运内八卦
总筋
平肝
清心
清胃
搓四横纹
顺运外八卦
二马
外劳宫
顺揉脘腹
正捏脊
挑刺四缝
第八节
发热
发热指体温升高,也包括体温不高,自觉发热,或触摸发热的症状,可见于感冒、阴虚,气虚、食积、惊吓等原因。
一、病因病机
1.外感风寒、风热之邪:风寒或风热之邪,郁遏卫阳,郁而发热。2.阴虚: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3.气虚:阴盛于内,阳浮于外。4.食滞:食滞于中,郁而化热。5.惊吓:“惊恐伤肾”,气乱而发热。
二、分型与治疗 1.外感发热(1)风寒证
症状:发热,恶寒重,无汗,鼻塞,咳嗽,脉浮紧
治则:解表散寒退热
处方:清天河,关三腑一,平肝,清肺,顺运外八卦,一窝风,两扇门,外劳宫,太阴或太阳(2)风热证
症状:发热,恶风,有汗或无汗,伴流浊涕,鼻塞,咳嗽,脉浮数
治则:解表祛风清热
处方:清天河,腑三关一,平肝,清肺,内劳宫,顺运外八卦,两扇门 2.阴虚发热
症状:午后或入夜低热,伴有颧红、盗汗,口干,五心烦热,便秘,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治则:滋阴降火退热
处方:补脾,取天河,分阴,补肾阴,腑三关一,逆运内八卦,揉总筋,平肝,清肺,清心,运水入胃,搓擦百会,倒捏脊,搓涌泉 3.气虚发热
症状:早上或上午发热,伴有气短,懒言,疲乏无力,饮食欠佳,甚者可致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不调 治则:益气、助阳、退热
处方:补肾阳,补脾,清天河,分阳,关三腑一,顺运内八卦,补脾,平肝,清补肺,运土入水,二马,外劳,正捏脊,揉百会 4.惊吓发热
症状:高热不退(体温一般在39.5—41摄氏度之间),惊惕不安,神识昏迷,伴呕吐,腹痛,上午轻,下午、夜间重,耳冷或热,脉弦数如豆,第二掌骨侧神门脉搏动明显 治则:安神镇惊,滋阴退热或助阳退热
处方:补肾阳,清天河,分阳,三关,二马,顺运内八卦,平肝,清补肺,补脾,清补心,小天心,神门,二马,正捏脊,百会(揉或点掐)
第九节
百日咳(咳嗽)
百日咳以咳嗽顿作、连咳不已,咳后伴有鸡鸣样吸气性回声为主要症状。咳剧可伴呕吐痰涎,吐后咳嗽方能暂时停止,但稍住又发。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好发于冬春季节,并且多发于5岁以内的小儿。本病病程长,缠绵难愈。
一、病因病机
1.内蕴伏痰:过食肥甘厚味,酿湿生痰
2.外感时疫:外感时疫,首伤肺卫,外则卫外不固,内则肺气受伤,时邪与伏痰搏结,阻塞气道,形成本病
二、临床表现及分期: 本病分三期:
(1)初咳期:一周左右,表现如同感冒,阵咳,咳声重着,鼻塞,流清涕,痰多清稀,易咳出,面色白,舌淡苔白润,脉浮紧
治则:温化寒痰,宣肺止咳
处方:补脾,补肾阳,清天河水,分阳合阴阳,关三腑一,顺运内外八卦,平肝,清肺,由离宫顺掐至乾宫,揉小横纹,外劳宫,一窝风,天突,俞府,肺俞(2)痉咳期(发作期):二到三周,最长2个月,表现:阵咳,连咳不已,目睛出血,痰中带血,面赤唇红,伴呕吐痰涎,鸡鸣样吸气性回声,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有力 治则:清化热痰,肃肺止咳
处方:平肝,清心,清肺,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合阴阳,腑三关一,逆运内八卦,顺运内劳宫,由离宫逆掐至乾宫,小横纹,平肝,运水入土,清大肠,清心,清肺,天门入虎口,天突,俞府,肺俞,点刺关冲,少商
(3)恢复期(后期):2——3周或更长,表现:阵咳,咳声无力,或干咳,少痰,自汗,盗汗,颧红,口渴,便秘,溲黄,舌淡或舌红少津,苔白或光,脉细弱或细数 伤阴者:治则:养阴益气,润肺止咳
处方:补脾,取天河,补肾阴分阴,腑三关一,逆运内八卦,总筋,平肝,清心,清肺,运水入胃,由离宫逆掐至乾宫,小横纹,天突,俞府,肺俞 伤气者:治则:益气养阴,理肺止咳
处方:补脾,清补肺,补肾阳,清天河,分阳,关三腑一,顺运内八卦,补脾,平肝,清补肺,由离宫顺掐至乾宫,小横纹,天突,俞府,肺俞
第十节
汗证
汗证是指在安静或无外来因素的影响下,而出现的面部或全身汗出过多,甚至大汗淋漓的一种病症。
一、病因病机
1.表虚不固:小儿肌肤疏薄,若因病邪所侵或病后失调,或先天不足,发散太过等致使表气虚弱,卫阳不固,腠理开泄而汗出。
2.营卫失调:正常情况下,营卫之行不失其常,营行脉中以滋阴血,卫行脉外以固阳气,阳气固则腠理肥,元府密不令汗出,小儿营卫薄弱,易受损伤,若四时杂感,或发热太过,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致使脏腑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合失养而汗液外泄。
3.气阴两虚:小儿气血薄弱,大病久病,病后失调,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均可致气血虚弱,气虚则不能敛阴,血虚则心失所养,心液失藏,汗自外泄,另一方面,气虚则阳不足,阳不足则阴必乘之。4.脏腑积热:小儿体禀“纯阳”,若调护失当,饮食失调,疾病影响,均可导致脏腑积热,热蒸津液,外泄为汗,最常见的有胃肠积滞,湿滞化热。
二、临床表现 1.阳虚自汗
症状:不分寤寐皆自汗出,动则尤甚,伴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面色白少华,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则:补阳益气,固表止汗
处方:补肾阳,补脾,清天河,分阳,关三腑一,顺运内外八卦,补脾,清补肺,平肝,运土入水,虎口入天门,太阳太阴,正捏脊,揉颤百会 2.阴虚盗汗
症状:睡则汗出,醒则汗止,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口渴多饮,舌淡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滋阴潜阳,养血止汗
处方:补脾,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腑三关一,逆运内八卦,揉总筋,补脾,平肝,清心,运水入胃,虎口入天门,搓擦百会,倒捏脊,涌泉。
第十一节
遗尿
遗尿是指三岁以上小儿,睡中尿床,醒后方知的一种病症。多见于幼童、儿童甚至16岁以上的成年人,经常尿床可影响小儿身心健康,成人可引起精神抑郁。
一、病因病机
1.下元虚寒,肾气不足 2.肺脾气虚,膀胱失约 3.肝经湿热,火热内迫
二、临床表现 1.下元虚寒
症状:寐中遗尿,小便量多,味淡,色清,伴神疲乏力,善惊易恐,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则:温补下元,缩尿止遗
处方:补肾阳,补脾,清天河水,分阳,三关,顺运内八卦,补脾,平肝,清补肺,补膀胱,运土入水,揉二马,左端正,揉关元,搓命门、肾俞,正捏脊,揉颤百会 2.肺脾气虚
症状:寐中遗尿,量比上型少,味淡,少气懒言,易外感,不思饮食,泄泻,四肢欠温,脉细无力 治则:健脾益气,固涩止遗
处方:补脾,清补肺,补肾阳,清天河水,分阳,关三腑一,补脾,平肝,清补肺,补膀胱,运土入水,揉二马,左端正,揉关元,搓命门、肾俞,正捏脊,揉颤百会 3.肝经湿热
症状:遗尿,量少,次多,味臊,色黄,多见于午睡之时,伴面赤唇红,烦躁,舌红苔黄腻,脉弦 治则:清热利湿,疏肝止遗
【中医小儿推拿培训学校】推荐阅读:
小儿推拿三字经口诀10-16
中医推拿培训哪里好09-15
小儿教育问题08-01
古诗小儿垂钓09-17
小儿垂钓教案(赛课)07-30
小儿早期教育09-04
小儿垂钓改写作文09-25
两小儿辩日10-10
小儿不畏虎文言文翻译06-21
《小儿垂钓》的改写作文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