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体验作文课件(精选15篇)
1.情境体验作文课件 篇一
浅谈情境体验引路,延伸生活的作文教法及意义
——洋里新见小学
陈丽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要“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学生习作时遇到的困难之一是无内容可写或是有感知却不深刻,导致有话说不出,这都涉及体验和感受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采用情境体验的方式来进行作文教学即诱发学生的体验,有意识地“制造材料”,有目的创设“情境”,为学生制造一种“生活的场”,调动他们生活经验,使这种情境成为一种强化的刺激信息,构成学生审美感知的表象,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产生作文灵感和表达的愿望。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进行细致的作文指导,让学生通过训练,习得一些习作的方法,能够由此作文延伸到其它类似的作文中去。
学生的身边有许多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老师不可能时时刻刻地陪在学生身边引导他们留神身边的细节,但是可以创设或再现与生活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活生生地体验一回。为了增加趣味性,还可以引入课堂游戏,通过教师的“行为教学”,手把手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眼耳鼻舌手”观察生活的方法,从而积累下写作的素材。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可行性高的做法:
首先,从身边事物入手,创设体验的场景。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要从细节入手。我们农村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要让孩子们平日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可以从学生身边常见的事物入手摄取反映农村特点的景和物,人和事,指导学生现场观察,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如现在是农忙时节,校园周边的田地里常常有忙碌的身影,师可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农民播种、蓄水、育苗、插秧的过程。又如我们学校今年新增的劳动实践基地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体验场所。学生们几乎每天大课间都会到实践基地观察,做些记录。他们亲历了播种、出苗、施肥、看着茎越长越高、开花结果的过程,偶尔还会拔草等。他们天天感受劳动实践基地里植物的变化,积累了感性经验。老师也一起观察,点拨学生哪些要注意,注意发觉自己的感受。
其次,说写结合,加强训练,提高作文指导效果。从作文课堂教学来看,我们农村小学普遍忽视“说”的训练。学生到大自然去看了,听了,有很多的话要说,可是又存在不知道无从说如何说的情况。这时候老师的指导作用就凸显出来。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接着帮助学生挑选合适的内容、合适的表达方法把自己刚刚说的话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第三,对写好的作文进行认真细致的点评和修改。要善于从幼稚的、粗糙的习作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在讲评不是很理想的作文时,要善于发现仅有一两个用得恰当的词或是一两句精炼的话并加以鼓励,使他们鼓起作文的勇气,下次作文时有所进步。总之,“让学生不拘形式自由表达”是作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思想。要注意拓宽思路,激发兴趣,使农村学生也有比较大的选择余地,让孩子们在作文这块广阔的空间自由地翱翔。
我们不仅组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而且还可以采取“课堂游戏”这一种有效的体验方式。在充满乐趣的课堂游戏中,这时候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都很高。师这时候同样要引导学生动用多种器官来体验,同时记录。在完成习作时,整理思路,把自己的感受完善成作文。我们却可以在课堂里通过预先设定的游戏活动,以模拟的、缩微的、典型的、袖珍的方法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细节”、什么是“动态”、何时进行“心理描写”、怎样安排“景物顺序”,从而训练他们“摄取生活素材”的方法。
因为生活范围的限制,学生可体验的范围有限,如我们不可能带领学生到高级饭店里去了解各种各样的食物、描写它们的色香味、观察共同进食的氛围等等。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里用极低的成本提供每个学生两颗花生米、三粒五香豆、几颗香瓜子、一只小胡桃,让他们通过观察,获得最最新鲜的写作材料。学生们只要经历过这样一次性的“吃东西”训练,以后任吃什么东西,都会运用自己的全部感官进行观察;而他们有关于此的生活经验经过日积月累,将变得十分丰富,以后碰到有关命题也就能应付自如了!
我们同样不可能带领学生们游览名山大川,我们支付不起那样巨额的游览经费。但是,我们却可以带领学生游览自己的学校,穿梭于教室与操场,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校园。
学生经历了这样的这种活动后,获得的不单是一篇好文章,而是一种带有类型性的“摄取生活素材”的方法、是一种观察事物的本领、是知识和能力在他
们身上出现的迁移和转化!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能运用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和利用课堂游戏浓缩生活的话,那么学生平时就能够自行获取“生活源泉”的积累。当他们像许多作家那样,在自己的头脑中已经装满了许许多多的“生活素材”的话,那么他们就可以在广阔的生活天地里积累丰富的素材和感受,积累得多了,就会大大减少写什么的困恼了。
2.情境体验作文课件 篇二
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前言中写道, 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 它决定了我们的生存。在这样一个比特统治一切的数字化时代, 计算也决定着教育的形式。信息化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网络环境的普及使得远程教育得以实现和正式应用。
从广播电视大学、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 到各种网络学院的兴起, 远程教育的形式不断进步。由于成本低、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所以各种继续教育培训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远程教育。
为了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获得满意的教育感受, 远程教育离不开多媒体技术, 也离不开多媒体课件。但是, 即使有这么多的多媒体辅助手段, 远程教育给人的感觉还是无法与现场教学相提并论。
课件在远程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弥补了视频播放无法互动和图文展示容易引起疲劳的缺陷。但课件也有两点不容易实现的地方, 那就是师生互动和可见情境。没有情境就缺少临场感, 而临场感正是避免枯燥和保持学习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很多人不习惯看电子图书, 对纸质图书却乐此不疲, 就是因为电子图书缺少捧在手中的临场感觉, 不能自由自在地随时随地翻阅。3D电影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强烈的临场感受。而远程教育需要的也是临场感, 情境因素的加入, 正是为了增强临场感。
●情境课件应运而生
前面提到了两个制约远程教育的因素:师生互动 (注意, 不是人机互动) 和可见情境。前者不大可能实现, 不是技术问题, 而是人力问题, 完全解决就违背了远程教育的初衷;后者则完全可以依靠技术实现。
情境可以很好地避免学习枯燥, 这正是远程教育与现场授课效果差异的制约性因素之一。在传统课件中加入情境因素, 并不是很复杂的技术问题, 于是, 情境课件应运而生。情境课件, 也称情景课件, 是以丰富的音频、视频和屏幕状态实现教师语音、动作和课件同步显示, 从而再现教师课堂教学情境的课件。
情境课件最为朴素的展现, 就是课件加教学现场, 最常见的是“PPT+教学录像”的方式。在2005年前后, 这种方式的课件在各所大学很是流行, 其中以科建的流媒体格式 (文件扩展名为.csf) 居多, 甚至被称为“大学流媒体”、“大学课程专用格式”。
CSF格式文件可以把PPT格式文件的操作和教师讲课的视频完美结合, 曾为很多大学和大型企业采用, 制作教学录像和进行远程教育。这种格式可以将非常多的媒体格式包含在其中, 而不仅仅限于音、视频。CSF流媒体格式从最早期的单视音频媒体, 到兼容特殊的屏幕流媒体格式, 发展成兼容多种流媒体体系, 含有更多扩展的媒体容器结构, 能够充分展现动态多流体系的魅力。
CSF格式文件中包含了音频流、视频流、屏幕流, 需要使用科建流媒体播放器Scenic Player播放。播放界面有两个窗口, 分别显示教师授课视频和演示文稿动态, 而且支持多显示器分屏播放 (如图1) 。
现在的主流播放器都包含了支持CSF格式文件的插件, 可以直接播放CSF格式文件, 如暴风影音、Windows Media Player等, 但是很多不会出现视频流的播放窗口, 只有音频和操作展示。Scenic Player不仅仅是用来播放CSF格式文件的, 它也支持AVI、WAV、MP3等媒体格式的播放;而且它还可以用于实时转播、在线点播甚至录制课程等。在连接上Scenic Station视频服务器后, 就可以接收它的视频直播了 (如图2) 。
●情境课件的技术实现
从技术实现上看, 情境课件是一种多流合一的课件制作技术, 不仅有音频流、视频流, 还有屏幕流, 而且音、视频既是分离的, 又是同步的。实现了屏幕状态的实时记录和音视频同步, 也就实现了情境课件的制作。
目前能够制作情境课件的软件还比较少, 并且同时还需要硬件的支持。这里仍然以CSF格式课件的生成为例介绍。
通常CSF课件是由科建公司提供的Scenic Recorder、Scenic Live、Scenic Station等相关系列产品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实时记录而成, 充分体现了现场教学情境和氛围, 从而得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当然, 录制过程肯定是需要摄像机的。
Scenic Recorder是一款流媒体录制器, 用于教学过程的录制、多媒体的演示以及教学资源的制作等, 能够记录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将现场教学情景同步制作成情境课件, 正是CSF格式文件的生成者。Scenic Recorder既能将教学情景录制成多个通用的WMV文件, 也能录制成单个CSF格式文件, 重现课堂情景, 具有极强的教学真实感和渲染力。
相关软件Scenic Station是一个教学终端软件平台, 无论是用于实时教学 (充当Scenic Player接收直播的服务器) 还是异步教学 (录制后播放) , 都能将现场教学情景, 如教师的形象、声音、即兴板书、多媒体演示、电子讲稿、计算机操作过程、实物展台的影像等, 同步呈现在远程学员面前, 再现多媒体教学的真实情景与现场教学气氛, 使学员身临其境。在实时教学中还能实现师生间多点互动交流。
另一款相关软件Scenic Live则是一个实时直播系统, 通过实时采集本地的视频、音频、屏幕信息, 将教学视频、语音和讲课内容进行实时直播, 让多个班级的学生能够同步接收, 同时也能将授课内容录制成流媒体文件, 甚至还能轻松构建校园网络电视台。
此外, 生成的CSF格式文件还可以编辑。通过Scenic Editor, 可以对现有的CSF格式文件进行分解、合成、过滤、剪切等编辑操作, 还能创建索引、转换码率等。比如, 可以将视频流去掉, 保留音频流和屏幕流, 给CSF格式文件瘦身。
●自己制作情境课件
根据多流合一的特点, 我们也能开发自己的情境课件格式, 但是需要一定的文件编码基础和编程能力。因此在有可用的制作工具时, 还是使用较为大众化的格式为好。
其实还有一个简单的思路来实现情境课件, 那就是把视频流和屏幕流合并成一个视频流。再加上音频流, 这样得到的是一个标准的视频文件, 音频、视频、屏幕完全同步。具体方法如下。
1.教师在将要进行操作的计算机上安装屏幕录像软件, 用来录制屏幕流, 保存为视频文件格式。可用的软件很多, 如屏幕录像专家、Cam Studio、BB Flash Back Pro、Hyper Cam、Techsmith Camtasia Studio等。
2.准备好录像机, 教师示意可以开始后, 启动录像机录像, 同时教师计算机启动屏幕录像。
3.讲课结束, 停止屏幕录像软件和录像机的录像, 录像机的录像通过采集卡采集后, 与屏幕录像的视频文件一起进行合并编辑。可用的软件有会声会影、Premiere等, 可以进行视频编辑的软件一般都可以。
注意屏幕录像软件要先设置好录制区域, 最好考虑好视频合并后的长宽比标准问题。在视频合并时, 可以将两个视频 (屏幕操作状态和教学录像) 叠加在一个空白的背景视频上, 做成画中画效果, 二者的大小和比例根据个人喜好调整, 一般让屏幕操作的画面大一些, 便于看清内容, 教学录像的画面可以小一些, 还可适当裁剪, 添加字幕。如果两个录像不是很同步, 还可以在时间线上很方便地调整。因为语音是录像机录制的, 跟教学录像是完全同步的, 只要保证语音与屏幕录像同步就没有问题了。有些屏幕录像软件还可以录制声音, 可以直接对比是否同步, 同步后屏蔽掉效果差一些的录像中的声音即可, 避免重音干扰。此外, 还要保证合并后的画面是标准的长宽比例, 也可以是宽屏的比例, 以方便常用播放软件的播放, 最后输出为视频文件。
这样得到的情境课件, 实际上是一个通用的视频文件, 与CSF格式文件相比, 它也实现了多流合一, 但是不足之处是, 播放状态下无法分别调整屏幕操作和教师状态的画面, 因为已经合并成一个了。
另外一个思路是利用Flash, 将屏幕流和视频流两个视频分别加载到两个影片剪辑中, 在时间轴上同步播放。这样得到的课件是一个SWF格式文件, 一般的Flash播放器都能播放。与视频文件相比, SWF格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而且在AS脚本的支持下, 还可以实现两个画面的分别调整, 完全可以媲美CSF格式文件。为了加快加载视频的速度, SWF格式文件中的视频可以采用FLV流媒体格式 (可用格式工厂等软件预先转换) , 但是视频的清晰度会比CSF格式文件逊色不少。由于篇幅所限, 具体操作方法不再详细叙述。
视频合并的方法简单易行, Flash合并的方法稍微麻烦一些, 但功能和效果要好得多, 适合个人制作。而使用Scenic Recorder录制CSF格式文件, 则方便快速, 适合商业制作。
情境课件的使用, 为远程教育增色不少。但是, 教学效果并不能仅仅依赖于课件, 课程设计的科学和优化, 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讲授者的教学功底和远程影响力, 才对远程教育的效果起决定作用。相比传统课件, 情境课件可以让我们增加一些身临其境的感觉, 提高课件的感染力, 这已经足够了。
3.情境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实施 篇三
案例:九年级《柚子的滋味》作文教学设计
一、积累——再现
课前准备:进行资料搜集。上网搜索柚子的起源,柚子树的外形、生长环境,柚子的食用、药用价值等。开展访谈调查。访谈调查人们对柚子的喜爱程度,节日摆放柚子的风俗及寓意等。
二、体验——写作
明确教学目标:观察品味,细致描写柚子的外形与滋味。联想回味,抒写柚子的故事与哲理。
1. 创设情境,体验感受
上课时,老师拿出一个柚子,先让大家描述其外形。接着问哪位同学能上来帮大家切柚子。然后要同学们观察并叙述切柚子的要点,剥柚子的技术,柚子果肉的色、香。最后将一瓣瓣柚子分给同学们,让他们边品尝边体味。
2. 激发情感,训练思维
教师引导:初尝。现在,请你开吃: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细细品尝两分钟。柚子的味道如何?甜、清甜。先用一个词或短语来修饰。再用一句话来描述。
再尝。用心品尝柚子,你品到的还只是柚子的味道吗?为什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平静、快乐、幸福、轻松、自然、自由、舒坦,没有压力。
拓展。同学们吃着柚子,已经展开了联想,你想起了关于柚子的那些人?那些事?哪些景?老师为你的慧心而赞叹!那么也让我们回顾一下学过的名篇经典,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写作的奥秘。接着,教师出示名篇片段,并提示学生根据表格思考并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落花生》
思考:《爱莲说》中作者是怎样描写莲的外形的?有何作用?落花生的生长特点及其品质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小结:围绕“柚子的滋味”,我们会联想到哪些人、事、景、物?可以抒发哪些情?阐述哪些理?
三、体会——修改
柚子中的道理(原文)
父亲的朋友送来了一代新鲜的柚子。
怎样才能吃到厚厚的柚子皮包着的肉呢?是要讲究方法、技巧的。首先,将柚子顶部突出的头切掉,但是要掌握好深度。切的太浅,后面用手掰柚子十分困难,切好后,再在柚子的侧面外层皮上均匀划四道线,也不能切的太深或太浅。顺着刀痕,用手慢慢掰开果皮。
将包着果肉的皮剥开,于是就可以品尝到包含在其中的果肉了。白的汁水丰富,是纯净的甜;红的酸甜适度,顿觉爽口开胃。但不同品种的柚子的肉是各不相同的,这要凭靠自身的运气了。一次,我们辛辛苦苦地打开了一个极漂亮的柚子,可是里面却空空如也——肉已经干掉了。因此也不明一阵沮丧。
柚子的肉有酸、有甜、有苦、有涩。实则一切须在剥开柚子皮后才能揭晓。
从那以后,我便思考出一个道理:剥柚子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它有时会十分艰难,但一层层地剥开,方知其中内涵。也许里面的肉是酸的,抑或是甜的,但都无需重视,真正值得关注的应该是过程!
生生点评:能够根据切柚子的过程联想到生活中的道理,有自己的感悟。但“怎样切”的过程描写不生动,不形象,要多用修辞。结尾的道理可以再想得深一些。
柚子中的道理(修改文)
一层层地剥,一点点地掰,才能懂得其内心的酸甜苦涩。
——题记
父亲的朋友送来了一代新鲜的柚子。虽说是一袋,而品种各不相同——白的、黄的、深黄的,应有尽有。
柚子,外表淡黄,像极了加大版的葫芦,圆头圆脑的,走近一嗅,一股带着些许苦涩的清香,令人提神。怎样才能吃到厚厚的柚子皮包着的肉呢?是要讲究方法、技巧的。首先,将柚子顶部突出的头切掉,但是要掌握好深度。切的太浅,后面用手掰柚子十分困难,而一不小心切得太深,会汁肉四溅,影响美观。切好后,再在柚子的侧面外层皮上均匀划四道线,也不能切的太深或太浅。顺着刀痕,用手慢慢掰开果皮。这样,我们就把柚子厚厚的“盔甲”卸掉了,拿一个勺子,轻轻的挖;或拎一把小刀,切开后再细细地剥——总之不能心急,否则会“伤及”里边的肉。
其次便是将包着果肉的皮剥开,于是就可以品尝到包含在其中的果肉了。白的汁水丰富,是纯净的甜;红的酸甜适度,顿觉爽口开胃。但不同品种的柚子的肉是各不相同的,这要凭靠自身的运气了。一次,我们辛辛苦苦地打开了一个极漂亮的柚子,可是里面却空空如也——肉已经干掉了。因此也不明一阵沮丧。
柚子的肉有酸、有甜、有苦、有涩。实则一切须在剥开柚子皮后才能揭晓。
从那以后,我便思考出一个道理。古语有云:不知最后,不知结果。柚子何尝不是这样?剥柚子便是探索,便是过程。它有时会十分艰难,但总有一种力量在驱使着我们前进的脚步——那就是好奇与信心。一层层地剥开,方知其中内涵。也许里面的肉是酸的,抑或是甜的,但都无需重视,真正值得关注的应该是过程!
生活固然也是如此,经过一番努力后,得到的结果又是会不尽如人意,但又何必为之而郁闷忿恨呢?是非成败转头空,再酸再苦,也只是一时的感受,而过程,才最不能错过!
一层层地剥,一点点地掰……这过程,才是生活中的真谛。
四、体悟——评改
师生探讨:我们在相互评改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同学会根据自己直接看到的事情选材。因此,75%的同学会写切柚子或者品柚子等。但关于柚子与生活经历、人生感悟联系的素材比较少。可以看出,同学们的思路还没有充分打开。我们不妨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小见大,由表及理,从现象到本质,将具体的事件、情感与柚子联系起来,丰富素材,提升思维,多角度提升表情达意的能力。
4.唤醒生活体验,情境感悟朗读 篇四
新邵县潭府乡龙潭完全小学
陈朝辉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而低年级的学生年幼少知,理解能力差,未必能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因此,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朗读就要读出语文味,学会用朗读来诠释作者的思想感情。【关键词】 表情 角色扮演 表演 配乐 重音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现在语文教学中流行一个字眼叫“语文味”,但是这种“味”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专家定论。而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如“味”之佳法。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而低年级的学生年幼少知,理解能力差,未必能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因此,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朗读就要读出语文味,学会用朗读来诠释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对朗读的几点看法:
一、表情演绎,想象朗读
表情,顾名思义,就是情感的表露。带着情感去朗读课文,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言为心声”。在朗读中陶醉,表情怎能不随着心情的起伏而变化!失去了表情变化的朗读,是一种多么虚假的矫揉造作。用我们的表情去演绎作者的思想感情,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要求表情去演绎朗读,这是包括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的。这时学生往往会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是热爱的或者是憎恨的,是喜悦的或是悲伤的,是同情的或者厌恶的。所以孩子都特别喜欢用表情去演绎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由于朗读是发出声的,他们一边读着,一边又能听到自己及同伴共同表达的情意,情感的交流,相互的感染,使学生的情感在抒发中推向高潮。我们应该重视表情朗读,让学生学会用我们自己的表情去演绎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角色体验,感悟朗读
对一些情节曲折生动、形象鲜明的课文,还可以用我们的表演艺术去诠释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朗读时运用已掌握的文章写作背景,身临其境的读出文章的语气和语调,配上合适的动作、丰富的表情一同进行表演。学生为了能够读清语气、语调配上合适的动作表情就必然要把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内化、提升为自己的感情体验,再通过恰当的语调、丰富的表情表达出来,达到入文入情的境界。同时动作表情的运用还可以使朗读者与听众的读听积极性提高起来,使看似枯燥单一的朗读生动活泼起来。表演还要借助手势、表情、动作、道具等,将静态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画面,以体会角色形象,读出真情实感。如《小马过河》一课,对话多,可通过表演再现不同角色的形象:老马是慈爱的妈妈,他的话低沉缓慢,充满慈爱;小马是一个幼稚的小孩,他的话高而快,活泼而幼稚;松鼠是一个小女孩,说话尖细快急;老牛是一个老爷爷,说话粗厚稳健,富有经验……
三、角色朗读,飞扬个性
用我们的分角色朗读去导演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一种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感受作者之情的有效的途径和形式,它能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通过进入角色,使他们把心中的情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各种人物的喜怒,凶善,读者绘声绘色,听者身临其境。学生进入了角色,用角色去感受课文,感受生活,感受人生。如学习《刘胡兰》一课时,由于孩子们生活的时代与刘胡兰的不同,只能从影视上见到敌人的凶恶、残忍,共产党人的坚贞不屈。在分角色朗读敌人与刘胡兰的一段对话时,扮演敌人角色的同学,读出了敌人在一位共产党员面前奸诈、无能、绝望、穷凶极恶的丑态;扮演刘胡兰的同学,读出了刘胡兰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教室里听的同学都被刘胡兰铿锵有力的话语所感动,当读到刘胡兰说:“要杀要砍由你们,怕死不是共产党员”时,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读到“刘胡兰光荣地牺牲了”,同学们不觉流出了泪。通过分角色朗读,同学们对敌人更加痛恨,对刘胡兰更加敬佩。可见分角色朗读不仅能导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能收到教师讲解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
四、配乐朗读,创新升华
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配乐朗读的乐声不能太响,以免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朗读《春天在哪里》《雨后》《可爱的西沙群岛》等时,我们可以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课文《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我们可以用一些低沉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只要教学氛围和谐,课堂上就可以让歌声飘扬,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就可以成为流动的美。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配乐朗诵比赛,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融入诗文的境界中,让文学音乐一起提升学生的思想审美境界。
五、让我们突出重音去表达作者的感受
在朗读的时候,句子中的某些词语从声音上还要加以突出。这种现象就是重音。它同停顿一样都是正确表达思想内容、真切抒发感情的重要手段。重音有两种。一种是语法重音,这种重音往往是自然重读的;另一种是强调重音,也叫逻辑重音或感情重音。它是为了有意突出某种特殊的思想感情而把句子里的某些词语读得较重的现象。恰当使用重音,可以使语意更加鲜明。如《小马过河》中四次提到小马向河边跑去,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各不相同。第一次是“小马驮起口袋飞快地向磨坊跑去”。这句中“飞快地”重读,表现了小马第一次帮妈妈做事情时兴奋的心情。第二次是“小马听了老黄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趟过去。”这句中的“立刻”应加以重读,表现小马很相信老黄牛的话。第三次是“小马甩甩尾巴跑回家去”,这句的重音应放在“甩甩尾巴”上,表现出小马听了松鼠的话,心里迟疑和为难。第四次是“小马跑到河边抬起前蹄……”,在这里“抬”字重读,可以表达出小马听了妈妈的话,受到启发,要自己亲自尝试小河深浅的决心。在各句中对“飞快地”、“立刻”、“甩甩尾巴”、“抬”所强调的重音各自侧重表现了小马兴奋、犹豫到决心尝试的心理过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有些课文,我默读时虽然也能使眼睛湿润,但感受的程度远不能和朗读相比,朗读常常泪流满面。朗读既能意会生情,又能表意传情。让我们用朗读来诠释作者的思想感情吧。【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汪潮:《教学新理念》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文汇教育家书系· 第1辑)
3、《新理念与语文教学设计》吉春亚著 方志出版社2004年5月
5.情境体验作文课件 篇五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掌握适当的时机,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充分感受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聪明才智得到发挥,潜力得到开发,素质得到提高,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怎样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呢?
一、创设的情境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首先就要引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在课堂上单一的针对一些枯燥的计算进行讲解,不会引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兴趣乃学习之最重要的动力,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中,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小学生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快乐的数学学习中。
二、创设的情境要联系生活实际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比如在进行减法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物分发的实际操作,让学生自己去分发,并在分发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询问,这样在分发的物品不断减少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减法运算,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连减算式的运算顺序。同时又让学生比较出5-1与5-1-1这样两个算式的区别,使学生明确了连减算式的计算方法,这样就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还可以把它运用于生活。
三、创设的情境要有开放性、探索性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四、要充分利用多媒体
小学生稳定性差,易疲劳,在巩固环节思想最易溜号,只有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才能使他们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多媒体技术为实现练习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方便。在内容上可以设计具有情景的趣味题,练习形式可以创设游戏性、娱乐性较强的数学游艺宫、脑筋转转弯、数学擂台赛、数学灯谜会、幸运大抽奖、看谁中大奖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寓学于乐,从而由“被动型”学习转为“主动型”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的容量大大增加。而且还可以建立题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题目进行练习,实施因材施教,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适时、适量、适当的训练,实现“尖子生”吃得?,“中下生”吃得了,达到减负增效的作用。
6.情境体验作文课件 篇六
同时,情境感知技术的对于用户体验设计一个更加重要的方向是所谓的“主动服务设计”,即计算机(特别是可移动计算机)可以通过情境感知,自适应地改变,特别在用户界面的改变,为用户提供推送式服务。比如,手机铃声根据自适应变更为会议还是户外等。
情境感知技术不是什么新东西,不少企业如微软、IBM、Nokia等都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运用到产品和研究中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特别是在用户界面设计上,可能会对未来的设计和范式产生影响。这是未来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大趋势。
7.创设有效情境实施体验教学 篇七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要让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具有魅力,必须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要努力从生产和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实例或模拟场景,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学生就会产生迫切解决问题的欲望,可以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教学“简单的统计(一)”时,由学生熟悉的体育活动导入,调查四(1)班同学最喜欢的球类活动。在放手让学生模仿“登记员”统计的过程中,有些学生能联系生活经验,想到了“排排队”“分一分”“理一理”等统计方法。在评价每一小组展示的各种排法中,有的学生会用“体育老师叫我们排队时要横排对齐、竖排对齐”的生活经验进行评价。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地学习“现实的数学”。
二、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验数学。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在获取知识、拓展认知结构的同时,更多地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力量。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和数学化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时空:(1)找角,仔细看一看、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都有角,把你找到的角说给同桌听。(2)摸角,拿出三角板,把三角板上的三个角指出来,摸一摸角是什么样的?(3)做角,把两张小纸板重叠在一起,在一端钉上图钉。做好后同桌之间比一比角的大小,再在小组内议一议,你发现了什么?(4)折角,用老师发给你的圆形纸片,折一折,能折出角来吗?(5)画角。(6)摆角,用2根小棒,能摆出几个角?用3根小棒呢?整节课,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使学生对角的认识不是停留在机械的理解和记忆上,而是经历了一个亲身体验和不断反思的过程,发现了角的本质特征,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教学《中位数》时,我问:“有一群平均年龄17岁的游客,他们正准备去漂流,你们觉得可以吗?”大部分学生认为17岁已经长大了,可以去漂流!这时,我出示游客的实际年龄:4岁、5岁、7岁、8岁、9岁、11岁、75岁。全班学生都意识到不能根据平均数判断这一群游客是不是适合漂流,“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有时不能很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产生了寻求新的统计量反映这组数据的欲望。
8.置身情境自主体验 篇八
在学习新课标后,我清楚地认识到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大胆地开口说英语,充分地调动学生自主体验是当前课堂最需解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环境中,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还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有趣的、贴近真实生活的交流情境,让学生在自主体验英语学习中不断获得自信,提升口语能力。
【案例描述】
我在这节课一开始,通过Free talk和歌曲调动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让学生尽快融入课堂。然后通过触摸游戏环节“Touch and guess”,练习What’s this/that?这个句型,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经验,从而让学生有成就感。接着引出的连锁游戏操练,既是对旧句型的复习,又为教学本节课的重点句型What’s this/that in English?做了有效的铺垫,一举两得。
在单词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课件,从拼图“puzzle”开始教学,后面将单词卡片以拼图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玩拼图,获得成功的喜悦,再辅以对话、歌曲,及时增强学生对单词识记的效率。之后我通过一个物品和多个物品的比较,并出示单复数单词对比的表格,帮助学生了解名词的单数和复数,这一环节也是为下面的句型“Do you like...?”做铺垫。
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句型和单词,帮助生病不能来上课的刘涛做个调查,这个环节不仅让学生融会贯通了本节课学习内容,也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的情感态度,既帮助了别人,也学会了用英文做简单的调查。Homework设计成关于水果受欢迎程度的调查表格,让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心得】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针对本节课教学内容重点为B,C,D板块的词语和句型,课前我仔细研究并确定了该课的教学步骤:第一步,综合复习A部分的句式和词汇;第二步:利用C板块句型学习B板块生词;第三步:运用一个调查活动,进一步巩固练习本课重点内容。重点安排对话交流等形式复习旧知,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巩固练习。这样的设计有递进层次,学生也不会感到有太大的难度,易于学生更好地巩固新学的知识。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时刻明确自身策划者、参与者、欣赏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多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自发地动手、动脑、动手,才能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比如说,在教学What’s this/that in English?这个句型时,我用课件展示,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出物品离人的远近,从而有this和that的区别,学生一下就回忆起来了,再请学生通过和同桌、稍远一点的同学利用学习用品对话,很好地进行了复习巩固,较好地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在运用“in English(用英文表达)”的同时,也不忘让学生活学活用“in Chinese(用中文表达)”,学生也学会了在比较中获取新知。在后面名词单复数的呈现,能给学生一个从已有知识经验到总结规律的过程,学生自己就能归纳总结出单词发音的规律,效果不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在“做中学”,真正体验到学习英语的乐趣的时候,才能更为主动地运用英语这个语言工具去汲取更广阔的知识,这也正是英语教学的意义所在。
9.话题作文课件 篇九
-------------的泪水
题目:同学们,泪水,是感情的流露,或喜悦,可悲伤,或懊悔,每一次眼泪都会有一段难忘的经历,都会在情感深处留下深深的印迹。泪水是成长的记录,每一颗晶莹的泪珠都折射着你走过的历程,回首往事,有泪水相伴的时刻一定终身难忘。请以“泪水”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1.注意细节描写。
2.内容真实感人,不少于500字。
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可用小红、小明代替。
喜悦的泪水:懂得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阳光总在风雨后,成功的喜悦让人振奋。伤心的泪水:让我体会到痛苦的滋味。失去才知道珍惜。
悔恨的泪水:让我体验到骄傲自满总会失败的道理。
幸福的泪水:让我懂得了亲情的可贵,领略到幸福的滋味。
委屈的泪水:感受不被人理解的苦恼。
虚假的泪水:认清真诚与虚伪,体会到真诚的可贵。
题目:看到一个红红的苹果,你会想到什么呢?如果这是沙漠中旅行者手中的苹果,会有什么故事呢?如果这是一个有魔力的苹果又会遇到哪些奇怪的事情呢?如果这是一个爱流浪的苹果,又会经历哪些磨难。。请你根据一个苹果展开大胆的想象,编一个好听的故事。要求:1.题目自拟2.想象要合理,不少于500字。
朋友间的一个苹果:危难之中伸出友谊之手,一个苹果体现朋友间的友谊
树上一个神奇的苹果:让我们体会到自私的人是不会有好处的,只有心中有他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苹果旅行记:苹果旅行体会到了人世间的人情冷暖。
苹果的争吵:体会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只能让人落后。
苹果选美:体会到美不美不在外表,看是不是实用。
苹果枝、叶、果争论:体会到集体的力量,没有枝和叶,就没有苹果的芳香。
题目:意外的-------------
要求:
1.吧把题目补充完整,在横线上可填“成功”“惊喜”“发现”“收获”等词语。
2.语句通顺,叙事清楚,写清事情经过。
3.书写规范,整洁,标点正确,不少于400字。
4.请同学们不要在作文中使用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意外的成功:懂得只有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勤奋是成功的基石。
意外的惊喜:让惊喜的不仅是结局出乎意料,更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喜悦。
意外的虚惊:在担惊受怕中,看到的只不过是虚惊一场,结果令人意外。
意外的结局:感受生活中的许多事,结局往往事与愿违。
意外的相遇:不期而遇,朋友,师长、重逢,惊喜感受万状,一切出乎意料。
10.胜似亲人作文课件 篇十
又是一个平常的下午,老奶奶没有像往常出门,而是躲在家里寻找这个“不速之客 ”。悠扬的歌声越来越近,小红准时蹦蹦跳跳地来到了老奶奶家,她轻轻地推开院门,蹑手蹑脚地走进院子,确认没有人,然后才跑到屋里,找到该洗的被单浇上水,起劲地洗了起来,边洗边唱。一股暖流涌入老奶奶的心坎,她快步走上前,小红看到了老奶奶,一愣,顿时脸通红,“我,对不起,我没经过您允许就进来了……”老奶奶此时已是老泪纵横,他一把抱住了小红,“好孩子,你真懂事,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你比我的亲人还亲哪!”小红调皮地说:“我就是您的`亲孙女啊!”
从此以后,小屋又多了一个活泼可爱的身影,充满了欢声笑语……
点评:小作者饱含深情用流畅生动的语言写下这篇习作,字里行间流露出图画中的老奶奶和可爱的小姑娘的浓浓真情,读来令人感动。
细节描写是这篇文章的显著特点。“……只见老奶奶吃力地双手抱起被单,用枯槁的双手在冰冷的水中艰难地揉搓着,洗了一会儿就得用拳头捶捶酸痛的腰,‘真是岁月不饶人啊!’”“老奶奶叹息着……大约过了十来分钟,老奶奶洗完了衣服,缓缓地站起来,用那双已经通红的双手提起水桶,迈起细碎的步子,一步一步向山下挪动。”“她轻轻地推开院门,蹑手蹑脚地走进院子……”想象多么丰富,描写多么细腻!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细节描写,才使文章感人至深,扣动读者的心弦。
小学生看图习作,往往只注意图上有的静止的画面,简单介绍一下就算完成任务,画面外的感人情节多数孩子容易忽视,这也是小学生写看图作文,语言干瘪,叙述简单,不生动感人的症结所在。而这篇习作,恰恰就是在画面外的情节想象方面做得十分到位,把平面的图画丰富成了立体的场景,如:小女孩看到年迈的老奶奶艰难的洗衣服的过程以及老奶奶去山下打水的动作刻画等,都告诉读者,在苗家山寨曾发生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天真的小姑娘无私地帮助一个非亲非故的老奶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另外,文章开头恰到好处的环境描写,也给文章增色不少,“秀美的山水间星星点点的分布着几户苗族人家。这里的空气清新自然,一如苗家人善良而朴实的心灵。”美的景色一如那里人们美好的心灵。
总之,无论语言描写还是人物刻画,本文都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五、教学反思
看图作文《胜似亲人》是以爱为主题,向人们讲述一位汉族小姑娘和年迈的苗家老奶奶的感人故事。执教这一课,从学生的习作反馈来看,教学过程是成功的。
首先,引导学生紧扣“题眼”,仔细审题,“题目《胜似亲人》,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亲人?”“胜”意思是什么?“胜似亲人”怎么理解?审清了题,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习作也就成功了一半。
针对小学生看图作文中出现的只注重写图上有的内容而情节叙述简单的弊端,我在引导学生看完图后,及时启发:“还有什么问题图上没有但必须交代清楚?”(小姑娘要给老奶奶洗衣服的原因必须交代清楚。)“她们是不是亲祖孙俩?”教师再次提示学生注意图中人物的衣着打扮。“这件事怎样才能写得感人,那些细节需详细描写?”(小姑娘帮姥奶奶洗衣服时的动作、神态、表情以及内心活动都要详细描写。)“小姑娘洗衣服时遇到困难了吗?”“老奶奶是怎样感谢小姑娘的?都说了什么?” 教师课件提示关键细节: 把小姑娘帮姥奶奶洗衣服的过程写清楚,把老奶奶和小姑娘的动作、表情以及内心活动写详细。教师适时的启发引导,不仅提示学生合理想象,还指导学生明白:要想把文章写得生动感人,细节描写很重要。正是有了教师的相机指导,多数孩子文章中都有细节的描写,看图作文语言干巴的顽疾自然也就缓解了。
11.走进新课程 体验新情境 篇十一
关键词 课堂 情境创设 学生 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潜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的理解教学内容。它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学生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创新的主要手段。
那么,怎样才能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关键在于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善于创设各种情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那么,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情境有那些途径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一、创设导语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課开始,老师用精彩的导语创设情境,这样可以一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都知道《西游记》中孙悟空有一根如意金箍棒,他用这根神通广大、变化莫测的金箍棒,闯入阎罗大王的地府,大闹玉皇大帝的天宫,弄得鬼神不安。还用这根棒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排除了路上九九八十一难,不知降伏了多少妖魔鬼怪。但是,你们可知道这根“如意金箍棒”是怎样来的呢?这样子将学生的思维就一下子引到了课文上来,教室里如炸开了锅,学生积极地到课文里去寻找答案了。又如,教《标点符号的作用》时我首先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位很吝啬的财主,常常找许多理由和许多借口赖掉长工的工钱,长工对此敢怒不敢言。有一次,财主家要请一位塾师。一个聪明而仗义的秀才应聘了。它与财主签了一张契约,结果这张当初使财主满口答应的以为便宜至极的契约到年终结算时却使财主赔了一大笔钱。原来这位先生在标点上做了手脚。这张契约内容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一碟足”,同学们试试看,怎样标点使财主欢喜,怎样标点又使财主赔钱呢?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动手,认真思考。使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二、创设媒体情景 渲染学习气氛
创设语文情景,画面、音乐对渲染情境,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是一种重要手段。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能把画面、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送元二十安西》这首诗对于从未离家的孩子,要他们去体会分别的那种滋味,用语言来激发引导他们的感情进入诗中情景和意境,实在是有点儿勉为其难。这个时候,画面、音乐就可以凭借其独特的感染力来使课堂充满那种离情别绪,我给学生设置了一幅生动的离别画面,并且放古曲《阳关三叠》,在凄凉婉转的音乐中,学生一下子融入到诗词所渲染的意境中,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总之,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出浓郁的媒体情景,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训练智能。
三、创设表演情境 洞察文章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表演情境有时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九色鹿》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上台表演小品。小品的表演促使学生理解课文,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想象并模仿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使课文中人物栩栩如生的活跃在眼前,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出来。再如《公仪休拒收礼物》里多涉及空间位置,所以我让学生自学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进行表演,学生们认真研究课文,相互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自己理解上的偏差,最终得出了正确的位置。这节课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人物、事物的能力,还调动了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的积极性。
四、创设问题情景 挖掘学生潜力
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学生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抓住“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句话进行情境创设: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形成共识认为卖炭翁是为了炭能够买个好价钱,心甘情愿自己挨冻。这样,卖炭翁悲苦的矛盾心理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全体学生马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激起了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的封建社会的强烈不满。
五、创设争论情境 鼓励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还应培养他们大胆的探索和批评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我小结说,愚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愚实智,智叟用停滞的眼光看问题,形智实愚。话音刚落,一位男生举手说:“我不同意您的看法,愚公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我认为愚公还是‘愚’,它可以在山上凿一个洞,这样比搬掉一座山更省时、更省力。”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听了有的哈哈大笑。个个情绪高涨,像这样的疑问应该说都颇有分量,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创造力有所发展。教师相机诱导,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就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
12.有效创设情境体验动态课堂 篇十二
“信息场”即课堂教学是以多种信息交互作用存在的, 既有师生的交互, 又有生生的交互.既有文本输出的静态信息, 又有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交互作用产生的动态信息.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 是学习者与外界的信息发生互动的过程, 在互动的过程中必然要进行信息的传递.教学中,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交流, 师生双方共同成为信息的输出者和接受者;可以进行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 这时信息的输出和接受是多向的;教师还可以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究, 全体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 实现了教学信息的多向交流.
开放性的交互式对话情境,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 每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不同的学生从中又可以获得不同的体验.在师生间的、学生间的以及师生与文本的交流对话中他们可以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学习借鉴, 并接受外来信息完成认知的自我完善.同时, 每名学生又向他人表述自己的观点或发布自己已知的信息, 又有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在这种交互式的多元“信息场”中得以达成.
二、创设体悟式探究情境, 让课堂成为“农场”
“农场”即课堂教学, 不是直接给学生农作物, 也不是仅仅给学生提供农具, 而是要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干“农活”, 让他们经历“耕地、播种、施肥、收割”等过程, 自主探究, 体验心智劳动的各种滋味.
《数学课程标准》对知识技能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了解了什么”, 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放在真实有趣的情境里, 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再创造”的过程, 使学生不仅懂得是什么, 而且知道是怎么来的, 从而发展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 在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及一位数”时, 出示的这样一个实际情境, 三辆汽车分别有45座、30座、3座, 问题是这三辆汽车中任意两辆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由此可以列出算式45+30、45+3、30+3.这三个算式中30+3已经会算, 另两名学生在这样的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产生了探索算法的愿望.但由于学生运用的旧知识各不相同, 选用的学习方法各不相同, 因而算法也各不相同, 以45+30为例, 有的学生联想到十个十个地数数, 有的学生会通过摆小棒或拨算珠计算, 也有的学生可能利用两位数的组成把新口算转化成已会的口算.由于教师给予了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因而学生在探索中产生的算法不尽相同, 形成了班级群体的算法多样化.教师并没有由此就判定方法的孰优孰劣, 而是带领全班学生从本质上分析各种算法的原理其实是相通的, 都是先把40和30相加, 再把70和5合并.交流中既呈现了算法多样化, 也整合出了一般的算法.
教师为学生预置的探究“农场”, 让学生“经历……活动”, 学生在思维的活动过程中带来了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从而使“过程性目标”在切实的“操作、思考和交流”中得以达成.
三、创设愉悦式“三和”情境, 让课堂成为“情场”
“情场”即课堂教学情意盎然, 交织着爱心与友情, 洋溢着平等与和谐, 在趣味横生的课堂中, 学生有参与的激情, 有表现的欲望, 有体验的需要, 有对话的意愿, 有探究的冲动, 有创造的灵感.
所谓“三和”即和谐、和睦、和悦.课堂教学中师生平等相处, 坦诚相待;生与生要和睦, 师与生更要和睦;以和为贵, 以悦取胜.课堂上, 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 给学生以创新的“心理安全”, 在课堂上给学生多一份尊重, 多一份关爱, 多一份允许.真诚地尊重、热爱每一名学生, 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 都能获得成功.教师要将亲切、信任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 在探讨问题时, 要允许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必要时还应允许学生离开座位.
在教学中教师不再“高高在上”, 而是与学生一样, 作为一个学习者参与讨论、交流、评价, 创设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师生真正做到了人格对等基础上的灵魂交融.在这样的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有“安全感”, 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很高, 他们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课堂是“情场”, 课堂上有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 有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 有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 这样的课堂才能催生出学生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
“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 每堂课都应具备这四维目标, 丢失了任一目标, 都难以构成有效学习;四维目标是交融互进的, 但不是均等存在的.这就需要教者更多考虑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 学生对知识的经验建构程度, 学生情感的饱满程度, 学生精神世界的通达程度, 寻找四维目标的最佳结合点, 巧妙创设情境, 使数学课堂成为“信息场”、“农场”、“情场”有机交融动态生成的“生命场”, 即“动态课堂”.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修改稿) 》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 有这样一种阐释:数学课堂是生命个体丰富见识、形成个性、健全人格、生发创新意念、提高实践能力的“生命场”, 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以下结合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
13.掌声的魔力作文课件 篇十三
学习目标:
1、能仔细观察游戏的过程,清楚地表达出来。把游戏中体会掌声的魔力写清楚明白。
2、感悟在生活中掌声的重要性,要多送给别人掌声。
学习重点与难点;
仔细观察游戏的过程,并清晰地表达出来,从中体会到掌声的魔力。
学习过程:
一、读题,说说想法
(板书:掌声的魔力)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我们一起读一读。(学生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
二、说明,游戏规则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证明掌声的魔力有多大。我手上有一颗美丽的“红心”,我要把它藏在教室的某一个角落。请我们在座的某一位找“红心”的同学事先走出教室,然后,我们大家用红心引领他找目标,如果,离红心越远,掌声就越轻,离红心越近,掌声就越响亮,一直到帮助他找到“红心”为止。
谁愿意做找红心的人。不过,要请刚才听讲最认真,能把老师刚才说的话讲得最清楚明白的人可以担当这个重任。(学生再练习说游戏规则)
三、观察,游戏过程
1、快乐游戏,细致观察
师:(把“红心”藏在一个不易被学生发现的一个角落里,请同学们注意找红心的同学在找的过程中的动作、神态,还要关注掌声是怎么帮助他找目标的。
2、回顾过程,指导说话。
师:同学们都仔细观察了同学找红心的过程,体会了掌声是如何帮助他的。(板书找红心)
找红心 掌声
轻走 轻,几乎听不见
翻 侧身 探 响
抓耳挠鳃 垂头丧气 又轻
精神抖擞 热烈
3、学生说话,体会魔力
师:如果掌声是一位有魔力的仙女在跟我们说话,她会在我们做游戏的过程中告诉我们什么呢?(板书: 魔力)
(如:张勤在芳芳的书桌上翻动着,打开一本本书,随意翻页,没有发现什么“红心”;她侧身向前方探了探身子,这是掌声忽然响了起来,似乎对张勤说:“红心”在我这儿。)
(如:怎么也找不到目标,张勤急得热汗直流,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她东张西望,探头探脑,有点手足无措了。无意间,张勤走到了刘然同学的位置上了,掌声立刻响亮起来,好像在说,加油,加油,希望就在眼前…….)
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板书:
指南针 幸运神 希望之星 欢乐之源
课件出示:
在热烈、欢快的游戏当中,我们感受到了掌声的魔力。是啊,当我们迷失方向的时候,掌声是指南之针,引导我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当我们丧失信心几乎要放弃追求的时候,掌声又是希望之星,激励我们努力向前;当我们收获成功的时候,掌声更是幸运之神,祝贺我们与大家一起分享快乐……
4、联系生活,感悟掌声
(1)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掌声的魔力
(2)教师帮助梳理语言。(课件出示)
掌声是肯定、是赞美,是喝彩,是敬佩;掌声是尊重,是鼓励,是安慰、是温暖·····。掌声是前进的信心,掌声是奋斗的动力,掌声是创造的活力···让我们学会鼓掌吧!给自己,也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四、构思,选材习作
师:经历这么一个游戏的过程,如何选材为自己的表达服务呢?先想习作的题目是什么,再说分哪几部分来写。
游戏前 游戏规则
找红心 掌声
轻走 轻
游戏中 翻 侧身 探 响 指南针
抓耳挠鳃 垂头丧气 又轻 希望星
精神抖擞 热烈 幸运神
游戏后 掌声是……是…..是…..附学生习作
掌声的魔力
北京 盛天钰
掌声的魔力?我心里有一个大大的问号:掌声怎么会有魔力呢?魔法在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呀!
老师笑着说:“今天,我们就用游戏来证明掌声的魔力。游戏规则是这样的:首先要有一个人在门外等待,我把红心藏在某个地方,让找的人根据掌声的强弱来判断“红心”的位置。声音亮就说明你离红心近;声音小就说明你离红心的位置远。’’听完老师说的规则后,于是我自告奋勇,第一个来找“红心”。
我走出屋外,心里想:我经常看名侦探柯南,这丁点事小菜一碟。正当我得意的时候,老师说已经把红心藏好了。我怀着兴奋地心情,蹦蹦跳跳地进屋里。随后,轻轻地走到大家面前,感觉掌声极其微弱,心理犯着嘀咕:不对,这儿没有“红心”。于是往讲台走去,哎,掌声响起来了。我确定这里肯定有“红心”,于是开始找起来。我左翻翻,右翻翻,上翻翻,下翻翻,把桌子上的东西翻了个遍,还是不见“红心”的踪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掌声依旧没有变化,说明目标离我很近啊!这时,我似乎感觉那清脆的掌声正鼓舞着我不要停滞不前。
我就在桌子的四周寻找。先往地下找,可是一张小小的红心纸片怎么会在地上呢?我回头望着大家,想从大家表情和目光中得到一点线索。但是每个人都微微一笑,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唉!柯南呀!柯南!你快来帮帮我吧!我又把目光指向讲桌,突然,我被一摞书中一本书的缝隙所吸引,谜底会不会在这里!我急忙翻了一下,发现红心果然在这里,心里就像落下了一块石头般地轻松。在我高兴时,大家都鼓掌来祝贺,和我一起分享快乐。
下一个由王晨来找,老师把红心藏到了她的笔记本包里,王晨进来后,先翻开老师的外衣,发现没有,又翻开老师的衣兜,也没有。她的目光开始注意那个笔记本包,把三个兜都翻了一下,最终找到了红心。突然又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14.小学语文作文课件系列集 篇十四
小学语文之作文写作方法
一,如何构思作文。构思,指的是怎么样按照题目的要求写成一篇文章的思维过程。
它包括审题、立意、选材和布局等几个内容,这是作文动笔前,大脑即时搜索信
息的思考过程,是一项十分艰苦的思维任务。如何进行更好地构思呢?
1、审题:
4、组织材料:组织材料就是围绕中心按一定的条理对选择的材料进行安排。条理清楚,结构紧凑,是组材的主要要求。通常的方法有:(1)以事情发展的顺序组织安排材料。如:《我的战友邱少云》(2)以空间的变换来组织安排材料。如:《参观人民大会堂》(3)按材料的性质归类安排。如:《再见了,亲人》在作前构思的阶段里一般还会在审题、立意、选材、组织材料的基础上,列写写作提纲,安排文章的详略等,为写作活动做好准备例题解析: 例一:读下面的文题,用“()”标审题是作文中的关键环节,这里面的“题”不仅指命题作文中的文题,也指半命题作文、有提示要求和给材料作文中的“题目或说明”,即写作要求。只有弄清题意,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按要求确定中心,选料,组织结构,个题目的重点内容,就是在“笑了”这个词语上;不完整句子的题目,应该抓住那些限制性、修饰性的词语上,如:《醉人的秋色》,这个题目的重点内容,就是在“醉人”上;一个词语的题目,往往是象征性的,把事物的象征意义写出来就对了,如:《温暖》、《青松》、等。(4)审清要求习作中,有的题目会附带说明与要求,还有的规定了写作范围和条件,或要求自拟文题。比如“写一封书信。”“把题目补充完整,再根据题意作文”等。在审题的时候,都不能忽视。
2、立意:立意就是确定中心思想。所谓中心思想是指写这一篇文章的主要目的;也可以理解为文章要突出表达且紧紧围绕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这一篇文章的重点所在。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确定中心思想对写好作文关系极大。如何确定中心思想呢?要明确要求:确定的中心思想要健康,有意义、明确,不含糊、集中,不能无中心,也不能多中心。确定中心思想的方法可归结为“一看”,“二定”。就是看题目或要求本身有无中心的要求。如果有,作文就要围绕题目规定的中心写。如:有的命题作文本身就给我们规定了中心思想。比如《记一个刻苦学习的同学》,“刻苦学习”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如果作文题没有中心,就得自己确定中心。比如同一个作文目,由于大家掌握的材料不同,就要根据自己要写的内容,确定中心。中心思想要在动笔前就确定好,然后围绕中心写,正如古人说“意(即,确定中心)在笔先”是很有道理的。
3、选材:在题目规定的范围内,可写的材料可能会很多的,这就需要进行选择。选材通常可分三步来进行:首先要是广开思路,想想在题目允许的范围,有哪些可写的材料。然后把想到的材料进行比较,看哪个材料更合适,对表达中心思想最有利。最后就是在比较的基础上,选定材料。通常的方法有 ⑴比较法。从众多的材料中筛选能表现中心的材料。⑵对比法。选择具有鲜明特点的材料,突出文章的中心。⑶画龙点睛法。选择生动材料,使已包含在文章主体部分的内容更加鲜明,中心突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⑷升华法。选择几个相关的典型材料,使文章中心逐步上升。⑸广开思路。审题打开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去想。⑹选择角度要小,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
出“题眼”。我的爸爸我和同桌我最喜爱的玩具游泰山 我长大以后迷人的夜晚可爱的小花猫妈妈笑了[分析]这道题是对我们审题能力中审清题目重点的考查。“题眼”即文题中的重点词语,这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也正是习作应该着力突出的内容。抓住题眼对于确定文章的中心起着关键作用。完成此类题目要认真阅读题目,结合方法,抓住规律,正确进行判断。可以用“换词比较法”在题目的判断中进行尝试思考,有助于提高判断的准确性。[解]爸爸、和、喜爱、游、长大、迷人、可爱、笑了
练习
例二:如果以《爸爸是个体育迷》为题,有下列写作材料,在符合题意的材料后面打“√”。
1、爸爸经常因工作而忘记吃饭。()
2、爸爸节省烟钱买球票。()
3、爸爸每天都要看当天的新闻联播。()
4、爸爸为灾区捐款。()
5、爸爸为了看好世界杯足球赛,答应妈妈的要求,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分析]这首题目主要是考查我们围绕中心选材的能力。在这里应该用“比较法”来解决问题,结合着文题的要求,很显然“体育迷”是文章中心要突出的内容。通过以上五个材料的比较,找出正确的答案,实际上就是在进行扣题选材。解决类似选材的问题,要努力遵循着“想——比——定”的方法。[解]
2、5
例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们的学校四季景色都有很诱人,下面由我带大家去看看吧!
春天,小树发芽了,小草也偷偷地钻了出来,太阳笑的格外灿烂。我抬头仰望,碧空如洗,蓝得使人心醉,春天给大地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夏天,高大的杨树在我们的校园起的作用可大啦!他并没白吸必春雨姐姐的礼物,给我们全校同学遮阳光。
英才现代培训中心暑期培训教程(小学语文)
秋天,这个季节农民伯伯应该是满心欢喜的。因为,熟透的果实在向他们招手。那么我也懂得了一个道理,有辛勤的汗水,就会有丰收的喜悦。
冬天,大地披上白袍。雪,冰清玉洁,清爽感觉浮现在我的眼前,银铃般的笑声在耳边回荡。
啊!校园四季的景色多么美。
1、给文章拟个恰当的题目,填写在上面的括号内。
2、通过阅读,你认为文章在组织材料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练习分为两个题目。第1题是对于学生审题能力的一种变相考查,文题往往是文章中心的凝聚,所以完成这个题目要按逆推的方法,结合着全文的阅读进行概括。第2题是考查我们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能力。课标中提出要“从读学写”,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的材料是按照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安排的,全文各段间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重点突出,层次清楚,首尾两段实现了前后照应。完成此类题目要从认真阅读入手,弄清题目的要求,结合自己掌握的写作常识,进行深入地理解分析。
[解]
1、校园的四季
2、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重点突出,结构清晰。
专题测试:
1、想一想,下面关于“题眼”的确定是否正确,把全正确的选出来。
A、母爱慈母严师
B、一件高兴的事这件事真有趣这件事让我后悔
C、快乐的假日特殊的喜讯我的第一个老师
D、我的书包公园里的雪松春景
《粉笔》
2、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难忘的樱桃》既可以写人,也可以写事。()
(2)《我的妈妈》和《我爱妈妈》两个题目的要求相同,都是写妈妈。()
(3)《我爱的星期日》要求把一家人在星期日里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或两件事写出来就可以,不用这一天发生的每件事都
写。()
(4)《我的小花猫》与《我和小花猫》两个题目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作文练习题目题目:、小学就要毕业了,回想小学阶段的经历,一定有你感到最快乐的人、事,或者给你留下最美好的一天„„请你以《令我最快乐的——》为题,写一篇作文,字数在500字左右,写出你的真情实感。
2、《如果我有钱了》为题,展开想象,写一篇文章。
3、以《——的感觉真好》为题,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件事,写一篇记叙文。
4、《和——聊聊天》
5、《——真让我着迷》
15.情境体验作文课件 篇十五
1. 巧设多媒体课件创造情境教学法的实践
1.1 利用多媒体动画图片进行导入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是教育系统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它能够把文字、图形、声音、影像、动画等手段集于一身, 其交互性能好, 信息量大。多媒体优化组合教学, 能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 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知识提供捷径, 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兴趣。我经常以一个有趣的动画图片创造情境, 加上一段美妙的音乐来导入所学的文章, 这样的方法使学生能轻松地接受要学的内容, 能更好地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 同时也是和谐课堂构建的开端。如;讲授《关注我们的地球》时, 我插入地球正在出汗的动画图片, 让学生们讨论为什么地球出汗?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地球?学生兴趣盎然, 仿佛身临其境。动画图片的确吸引了学生, 并使观点更突出、更醒目。
1.2 在课件中设计音乐
音乐与语言是两个密切相关的系统, 人们对音乐的感知是与生俱有的, 是并行于人们对语言的感知的。因此, 我在课件中设计了音乐。首先是课前欣赏, 课前播放音乐片段, 使学生减轻学习疲劳, 减少学习压力;在课文教学中, 根据课文内容, 选择适合的课文配上音乐进行歌词填空, 增加教学的艺术效果, 使音乐暗示的意境与语言材料提供的意境达成统一, 促进学生理解和消化语言材料。在学生进行笔头练习和小组活动时, 增设背景音乐;通过音乐提升教学主题;适时设置音乐, 以形成教学高潮。
1.3 多媒体课件词汇教学的设计
给学生讲解词汇的用法其实就是语言输入的过程, 以往那种“灌输式”的词汇输入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我采用的是老师精心准备的具有代表性、充满趣味性的句子, 首先以单词的形式出现, 让学生重新排列成句子。学生在排列成句的过程中, 同时锻炼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 从而形成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排列句子和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中几乎每个同学都有起立发言的机会, 他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生根据所排列的句子总结该词的用法, 提高了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1.4 利用多媒体视频诱导思维
思维在人的智力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我通过精心设计, 提问引入, 巧妙质疑, 激发起学生的思维兴趣, 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我在引导时, 做到目的明确, 善引博喻;条理清晰, 要言不繁;循序渐进, 步步深化。我采用启发手段, 点拨诱导学生思维, 授之以渔, 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例如, 讲授《诺贝尔获奖者》时, 我采用让学生看三分钟视频的方法, 然后显示思考题:“一个诺贝尔奖对你意味着什么?证书奖牌和仪式或好奇心、创造力和毅力呢?”通过各种手段, 学生在诱思、引导及自学感知中培养了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
1.5 在课件中设计小组合作活动内容
学生在完成老师创设的情境活动后, 求知欲望并未全部满足, 我就给学生设置合作任务, 让他们应用所学语言知识编造对话表演。如:讲授《信息台》时, 我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段国外电话短片精彩对话, 让学生应用所学语言知识编造短剧, 模仿剧中主人公动作, 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 课堂上学生们表演得惟妙惟肖。这种方法能充分引起学生兴趣, 发展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总之, 与传统的班级教学形式相比, 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新的特点和优势, 如教师权威的淡化和角色的转变, 学生主体性增强, 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学生进行这样的活动后, 就不认为自己是在上课, 而是在感觉语言。
2. 巧设多媒体课件创造情境教学法引起的几点思考
2.1 多媒体课件应是教学内容的优化过程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 重点要放在用语言较难体现和描述的内容上, 让学生在学习了课件后能对教学内容有更深更细的理解。另外, 在制作课件时, 应强调交互功能、超文本、超链接功能和多种媒体的使用, 充分体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大信息量、知识点密集、高度概括的特点。
2.2 设计课件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
设计课件时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 这是外语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要充分肯定和启发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创新欲。从情境教学上看, 学生的这些心理都表现得很充分, 要不断引导学生大胆、主动、积极地学习, 从敢说、敢表达逐渐到会说、善于表达。
总之, 我们设计课件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最终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润清.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1) .
[2]王守仁.解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4, (2) :4-8, 16.
[3]张尧学.关于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03, (7) :4-7.
[4]赵振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 29, (2) :118-120.
【情境体验作文课件】推荐阅读:
在情境体验中学习数学06-19
基于体验的初中物理教学情境设计申洁讲座07-09
情境作文照镜子 范文09-21
小桔灯情境作文教案10-29
体验盲人作文09-22
优美教学情境08-21
幸福的体验作文06-24
智能家电体验作文06-30
体验快乐叙事作文07-17
大海初体验作文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