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研讨会

2024-09-09

历史教学研讨会(精选10篇)

1.历史教学研讨会 篇一

教学经验交流会材料

――历史教学重在赢得课堂

薛村中学贺静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今天的这个会是工作交流会,经验谈不上,我是做历史教学工作的,就历史方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历史要实现其学科价值,必先赢得学生。而有限的课时,超强的跨度,决定了要赢得学生必先赢得课堂。

1.目标设定,主题确立。

设定目标无需太多,毕竟一节课时间有限。目标多则注意力涣散,致使主题不集中。分清目标主从,确立课堂主线,使目标任务在动态过程中得以实现,是课堂有效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如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般教案目标如此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流;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知识与能力: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概况,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客观分析问题;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正确评价戚继光。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像能力;写一篇游记,提高搜集资料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很显然,上面设定的目标是必要的,但目标繁琐,让人无所适从。真正操作起来,很难避免顾此失彼。其实,三维目标无法分割,犹如人之血肉。一切目标的达成与实现,源自史实本身,自然而然,绝非刻意为之。经过分析,我最终确立了本课的主题:国力。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倭寇、明朝中后期,欧洲殖民者入侵。明朝的对外关系围绕国力强弱而变化:郑和下西洋,突出其强;倭寇、欧洲殖民者入侵,凸显其弱,一强一弱,三维目标动态生成。

2.切入与过渡

切入点即爆破点。一个好的切入,往往能凸显主线,易于突破重点。以《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为例,本课着重讲述了三件大事:郑和

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如何让三个事件连贯成一个整体,上下贯通一气,而不是突兀地切入,这是个难题。很显然,“郑和下西洋”需要一个切入点;“戚继光抗倭”需要一个过渡。我试着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方式演变上切入(即:丝绸之路~海路)结果发现耗时太多且对本文重点突破作用不大。于是,调整为视频切入,直击主题:郑和下西洋。用时一分左右,宏大的场面、神秘的船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继而,辅以视频中的语言设问:“‘郑和要率领他的船队穿越海洋而驶向彼岸,去完成一个神圣的使命’,郑和与他的船队要去哪?他要完成的这个使命又是什么?请同学们从课本中找到答案。”这样切入、点题,可以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去阅读、学习教材。

一个好的过渡不仅能使前后浑然一体,上下文气贯通,还能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其间,情感的渗透与渲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欧洲殖民者入侵”间的过渡最能体现这点。一般教案在设计上往往从戚继光或澳门上寻求突破,但往往会割断前后联系,使事件显得突兀而孤立。“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欧洲殖民者入侵”是盛与衰的对比,水火不相容,必须有个必要的铺垫。我尝试着这样处理: 先铺陈渲染郑和下西洋之盛,并随之作一设想;然后,语气一转引出海禁,遗憾、慨叹,切入正题。过渡语如下——“我们可以这样设想: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与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换句话说,中国已打通了与亚洲和非洲的贸易通道。而且不久,欧洲的航海家们也开始了远航,亚非欧三大洲通过海洋已紧密地连成了一个整体,人类正在进入大航海时代。当时就有人断言:谁拥有了海洋,谁就拥有了世界。请问同学们:当时的世界,谁更有实力拥有海洋?当然是中国。中国的造船业在宋代就已经居世界首位。中国发达的造船业、发达的制瓷业、发达的丝织业以及繁荣的商业,再加上这么庞大的一个国际市场,想想看,中国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至少是一个超级大国。可惜的是,随着明成祖与郑和的先后去逝,明朝的后代皇帝终于被守旧的儒家大臣们说服,实行了海禁。就是不许中国人通过海路与世界来往,中国向世界关闭了国门。那支曾经纵横四海给大明朝带来无限荣耀的超级舰队,中国刚刚起步的航海事业,连同一个超级大国的美好梦想一同烟消云散。明成祖与郑和用时二十八年,耗费了巨大国力开创的二十多条海上航线连同一个庞大的海外市场,拱手让给了后起的欧洲国家。郑和下西洋,竟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事,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倘若郑和泉下有知,不知心情会

怎样?唐代诗人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写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或许是对郑和心情的最好描述吧。之后的明朝,陆续闯入了一些不速之客,有来自日本的„„”无可否认,情感的宣泄会占用一些时间,甚至会延缓整节课的进程,但隐匿于历史事件本身的情感倘若不能及时激活,历史又怎能实现其人文功能呢?历史教学的终极目的在于追问人之为人,而适宜适时的情感激发所引起的共鸣,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的课堂效应吗?

3.方式与方法

首先说说设置情境,体验感受式。学习科举制时,为了让学生领会科举与推举的优劣,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我可以推荐一名学生不用参加中考就能直接到临沂一中就读。随即点了三名同学,其中一个是我的历史课代表。请同学们猜一猜:在同等条件下,我会推荐谁呢?很快,结论出来了:我的历史课代表。因为在同等条件下,历史课代表肯定与老师的关系要近一些。这个结果对于其他两名同学来说,公平吗?自然不公平。怎样才能公平呢?考试呗。历史离我们很远,因为时过境迁;历史又在我们身边,因为事在人为,人有共性,它不会因为时间的久远而有所改变,比如: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历史与我们,唯一缺少的是情境。只要能创设一种情境,我们就能与历史人物息息相通。

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中,为了让学生感受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当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远航到爪哇小国时,发生了一件事。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和西王正在打内战。西王打败了东王并占领了他的地盘。当郑和的船队上岸到集市上与当地人进行贸易时,被西王误以为是东王的援兵而杀害了一百七十名将士。西王得知是误杀后,非常害怕,要出五万两黄金赎罪。你若是郑和,会怎样处理这件事?讨论随即展开。让学生和历史人物换位,是感受历史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再说说比赛竞赛式。学生都是有好胜心的。有些内容,比如文化类,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掌握。倘若教师再讲,一是枯燥乏味,二是浪费时间,不划算。不如把机会让给学生,在其充分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对抗方式展示出来。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强了信心,而组内合作组间对抗,还可以强化荣誉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何乐而不为呢?如果嫌学生把握得太肤浅,你大可以提高对抗的难度,相信学生的表现会超出你想象的。比如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中,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课本讲述的够具体了,可这样设计:首先给学生时间准备,然后展示:比比看谁说的信息多。在把握得差不多的时候,通过视频《郑和下西洋》重温历史,加深感受。还可以把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制成动态课件,和学生一起沿着郑和的足迹,重下西洋,去感受这段航海传奇。最后说一下“调侃”式。“调侃”式教学,往往能在历史学习中发挥意想不到作用。笑声中的历史更迷人,印象更深。为了提高课堂效果我在讲《戊戌变法》时是这样说的:光绪皇帝虽然亲政,但国家的实权仍然掌握在已经退休在颐和园的慈禧那个女人手里,这也注定变法会失败,何况新法要人家丢饭碗,不能享受低保。所以袁世凯会出卖维新派。同时光绪帝的一生都是一个悲剧:4岁做皇帝就失去了童年的快乐从此一辈子被人控制,变法失败又被囚禁失去自由,最后,还被慈禧拉去陪葬,先于慈禧一天死。光绪和慈禧他们是亲人、恩人、敌人的关系。调侃宋:无论输赢,都送岁币,送(宋)呗!哪里弄钱?发展海外贸易啊,赚外汇。瞧,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政府鼓励嘛。历史更需要幽默,会心一笑,拉近了距离。寓教于乐,其乐融融。

最后祝各位领导、老师

身体健康、合家欢乐!

谢谢大家。

2.历史教学研讨会 篇二

各区县教研室:

兹定于9月4日(星期五)在淄博四中召开高三历史教学研讨会,部署新学期的学科备考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1、主要议程

2、参会人员

各区县教研员、各高中学校全体高三历史任课教师

3、会议时间

9月4日8:30开始。

4、所备资料

全体参会人员自备09山东高考文综试题(历史部分),以供分析。各区县教研员、各学校备课组长携带各自的区域备考计划或学科组教学工作计划,以备交流。

5、其它

各区县教研室负责通知本区域所有普通高中学校。

3.高考历史研讨会总结专题 篇三

临洮中学历史教研组 石岩

10月21日,在学校安排下我们高三部分教师参加了甘肃省教科所组织的高考研讨会。历史会场在兰州五中召开,为期一天,由宁夏自治区教研室副主任夏正建主讲《高考历史试题分析与复习教学实践思考》,由兰州一中的历史高级教师张燕主讲《2012年文综试卷分析及2013年高考备考策略》。

夏正建老师所讲主要涉及以下个方面:

一、高考新课标文综试卷结构

二、几年来宁夏历史高考实践的总体发展趋势

三、新课程下的高考新在哪里

四、关于高考复习工作的总结和思考

1、要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不能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如新老教材的结合应用等)。

2、能力立意是课改和高考的方向,要由侧重知识的梳理向侧重能力的训练、方法的培养转移。

3、树立新的课程观和教材观。教材不是唯一的资源,要充分利用和优化课程资源。对人教版(知识结构)、岳麓版(材料)、人民版(观点)三个版本的教材要科学处理,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既不能一个版本单打独斗也不能过多增加学生的负担

(1)更新课程内容:一标多本,以课程观取代教材观。

A、三维目标如何体现(教学实践中):强调的是历史课程知识而不是历史教材知识;学生更重要的任务是掌握自主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性、实践性、探究性)。

B、考查的内容不一定与教材有关(必修、选修均有)。考查的目标以能力为主,即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考查思路:力求与新课程的教学思路相互衔接,强调对历史学习能力、方法和过程的考查(突出能力立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解决问题——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改目标)。

A、依据课程观来命题的一大特点就是考试内容的不确定性(如历史文化常识、历史观;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等)。

B、在新高考中,命题的材料和思路要比命题的内容更重要。

(3)目前新高考的重点与难点:新课程理念如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如何在学科中具体化而不是泛泛而谈(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等)。

4、关注时政,关注社会变革,关注世界形势,加强世界意识,将时政和历史紧密结合。文化常识题游离于考纲内外之间,虽然近三年没有考察,但不能边缘化,应立足于长远,积累于平时一点一滴而不是考前突击或因为难以把握而放弃

5、加强史料的阅读、理解和阐释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历史观点的鉴别和比较能力的提高。近六年考查比较能力的题目较多,在培养其他学科能力的同时特别加强对比较题的做题方法的指导和训练。知识的迁移能力、对历史观点的评价和论证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等也需强化。

6、坚定课改信念,扎实复习。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十分重要,它是学生作出准确判断的前提。

7、加强中国古代史文言文材料的阅读训练,精选古文史料进行拓展阅读和训练,使学生克服畏古文而弃选古代史选考题的情结。

8、要求学生熟练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和建构知识体系。

9、教师的引领作用必须突出,当前高考试题历史学科的专业性越来越强,史学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对于中学教师来说也需适当关注,复习工作要重点研究如何克服困难、突出重围追求高效。

五.历史复习方法

(1)基础知识与能力并重(夯实基础与四项能力)

(2)联系社会现实 反映时代特点

(3)课程观取代教材观:遵循课标与说明,淡化教材版本

(4)增加乡土气息 体现地方特色

(5)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6)注重“新材料、新情景、新视角” 张燕老师所讲主要涉及以下个方面: 第一部分:

一、试卷分析:

1、内容分布

2、知识点分布

3、难度

二、高考试卷中学生出现的主要错误:

1、基础知识薄弱

2、不会利用给定的条件和要求审题

3、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较差

4、表述问题较突出三错误原因分析(1)对知识和能力关系的认识错位(2)教材与复习资料关系错位(3)师生关系错误

(4)长期努力与短期突击关系错误(5)理解知识与记忆知识关系错误 第二部分:高考趋势

1、知识中心向问题中心转移

2、以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

3、大字一统转向大小字并存

4、命题触角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第三部分:备考策略

1、正确处理宏观《课本》与微观《情景》的关系

2、注意详略:提炼主线和概括知识的关系。第四部分:二轮复习的专题

一、政治文明

二、世界潮流中的中国政治现代化

三、现代政治文明

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于曲折发展

五、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文明成果

六、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经济现代化历程

七、世界潮流中西方世界社会现代化

八、中国社会思想发展历程

九、中国社会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历程

十、近代西方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十一、欧美大国的崛起之路

十二、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

十三、全球视野中的中国与世界

4.2018中招历史备考研讨会材料 篇四

展望未来树目标

——九年级历史复习备考研讨会材料

王红旗

新的学年到来了,为了更好地把九年级历史复习工作做好,未雨绸缪及早的准备好备考方案,按照即定的目标按部就班的进行好九年级历史的学习很有必要,我认为要想搞好九年级的教学复习工作应该先对最近几年的中招试题进行分析,以把握出题的方向,及时了解新课改下的历史考试的新动态。其次应对学生的做题情况进行分析,多了解学生试卷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克服。第三点谈一下我校在历史复习备考中的一些做法,请各位同仁指正。

首先我分析一下最近几年的中招试题的特点,特别是2017河南中考历史试题继续延续近年来1基于“论丛史出”原则,着重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史料能力,突出学科特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导向性,全卷试题从选择题到非选择题大都以大量的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的形式呈现的历史学科特点;2 试卷结构继续体现其稳定性、创新性和选拔性的特点。前几年的出现的大事年表题今年又卷土重来如23题就是以大事年表的形式考察中国的外交成就并且在第一问中延续了2016年刚刚出现的新题型,让学生通过设计示意图形式来揭示相关联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3 命题立意时代性,生动性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体现,如选择题第11题就是对华为等企业的发展使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转变的特点,就体现了时代的特点;4全卷难易程度适中。题型和题量,结构紧凑,图文并茂,难易适中,没有偏题怪题,试题既涉及了近代化探索、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中国外交成就与国力的增强等重点知识,又不避热点,关注周年性大事。5在考查内容上关注社会热点和周年性大事,如最后一题就是对1947(70周年)年的印巴分治、1997(20周年)年的香港回归这些周年纪事的考察。在考查形式上延续了去年小论文考察的特点,增加了此题的难度,让两个表面上没有关联,但是事件之间又存在着内在联系的两个图片放在一起,让学生能够找到两个图片的联系点,去年的联系点是创新,今年的联系点是殖民者的掠夺和压迫历史以及亚洲国家的奋起,但由于平时学生对历史事件内部的知识联系挖掘不深,从而造成考生在理解和阐述上会有难度,学生失分不少。6中招试题与高中接轨近几年的试卷一面“减负”,一面“增效”。偏重能力的考查,新材料增多的,设问深入多变,年年老考点、年年新角度。7“无题不材料,无材料不命题”仍是今年中考历史试题的一大特色。整套试题所取的材料极为丰富和新颖,材料的来源多样,图文并茂。试题开放性更强。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试题让大家有话可说,比较容易得分,但失分也容易,因为这类试题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历史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尤其是主观题,对材料解析、整理能力的要求提高。学生在组织答案时不是从书本中某一方面直接可以找到答案,而是需要对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迁移,才能组织较为完整的答案。整套卷子对于成绩中下的同学来说有确实有一定的难度。8 历史试题难度增加,死记硬背难拿高分。材料呈现为形式 论从史出为实质,总之2017年的历史中考试题稳中有变,有易有难,需要考生基础扎实,勤于思考,条理清晰,阐述全面。

第二方面我分析一下学生在做题中出现的一些失误,从而针对性进行指导以有利于今后的备考:1.基础知识薄弱,主干知识掌握不扎实。

2.审题能力弱,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差,抓不住关键点作答。3.解题能力弱,生搬硬套,不善于灵活运用。4.表述能力弱,语言欠规范,词不达意,条理不清。5.提炼概括弱,不能提取有效信息,丢三落四。6.书写潦草、卷面凌乱,学生基本功有待提高。

如1.教学针对性、规范性不足的问题。答题不规范,太平天国原因?鸦片战争,没有表述,加剧民族矛盾。美国发展原因,第二次科技革命。(没有表述清楚对美国好还是坏,对中国就是坏)认识不到,答题应史实+结论。让学生养成语言叙述规范待提高,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想打开中国市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确立。.探究课堂综合拓展性,加强学生宏观知识理解能力。英、俄对新疆的侵略,没有拓展思维总结历史英俄之间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

“欧洲之所以能进行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政治革命—给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力。” 学生知道这三大革命指什么?但第二问,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叙述不清楚。

3.帮助学生知识整合不够全面、细致,过于宏观。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与后期北伐,军阀之间战争的组合。

鸦片战争原因的结构组合。

一、应该努力作好中考历史的教学工作,第一步抓好基础

1、深度挖掘教材

我们要认真学习中考说明,深度挖掘教材,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新说明的精髓,以便能更好的适应中考的灵活多变性。比如在中招考试中八年级中国近现代史的所占的比重比较多一点,我就根据多年的教学总结出了这么几点让学生好记,记得住中国近代史知识复习之一、二、三、四、五:一: 一个性质+人物,即中国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二: 两个时期+成就,即旧、新民主结合这些我认为今年的历史学习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主义革命两个时期;京张铁路——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人”字形路轨; 侯氏制碱法——著名化学家侯德榜,撰写《制碱》一书; 张謇,清末状元实业家,提出“实业救国”口号,创办大生纱厂,其 结局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一战期间——黄金时代)三: 三个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四: 四次运动,即近代化探索的四次运动: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 五次战争,即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五次大规模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沙俄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或日本侵华战争

2、认真、全面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尤其是中考历史。面对日益灵活的历史中考,备课是一定要深度挖掘教材,全面吃透教材,灵活传授教材,对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要精打细算,认真设计好课堂的没一个环节。备好教材的同时,还一定要备好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3、狠抓课堂效率,注重知识的落实

初三的学生,课业负担很重,课余不可能有时间背历史,这就要求上课时保证课堂效率,当堂的知识争取当堂掌握。我们力争:讲课内容少而精,线索简单而清晰,课堂给同学一定的时间当堂消化本节课的知识

4、充分利用早晚自习,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初中生对于知识多数是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这就更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在他们面前提醒、重复,也就是说我们要加大检查力度,使学生的脑子里始终都装着历史。将各班分小组,选出小组长,有小组长负责提问、教师利用自习时间进行抽查。

5、做一个有教学视野和情怀的历史教师,在备考中经常反思一下你的备考: 一节好课,除了有一个能统摄一节课的主题(灵魂)外 至少要还有一段让人眼前一亮的新史料 一个有思维含量的问题 一个鲜活的历史细节 一处方法上的指导 一次生生、师生互动 一处让人有情感上的升华 一个有不同视角的审视

6、为了能够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度理解全面认识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上作文章。比如发现教学内容中可以辩论的内容设计出辩论主题,比如“辛亥革命成功还是失败?”、“苏联解体好不好?”、“拿破仑是英雄还是暴君?”等等以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有更深的认识。

7、关注十大长效热点

1.倡导三农问题,强化立国之路;

2.倡导社会改革,关注社会转型;

3.倡导科技创新,主动融入全球化; 4.倡导思想解放,彰显社会进步;

5.倡导生态文明,立足持续发展; 6.倡导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7.倡导关注民生,实现社会和谐; 8.倡导和平与发展,尊重多元文明; 9.倡导民主政治,建立有效政府; 10.倡导建立公平高效的市场经济体制。

二、应该在基础掌握的基础上注重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应试能力的提高今年历史高分的不多就出在这方面的原因。所以就应该进行题型训练,熟悉解题技巧, 注重应试能力的提高。中考应试原则

(1)放下包袱,轻松上阵。以平常心面对中考,把中考看作为一次全省范围的大练习,消除紧张情绪,放松但不松懈、自信但不自傲。

(2)认真审题,不急不躁。在容易题面前不丧失应有的警惕;在较难题面前不丧失必胜的信心;胆大、心细、有意志、有毅力。保持最佳竞技状况,发挥最佳竞技水平。

(3)先闭后开,科学用时。第一时间(开考后30分钟左右)千万不要急于查阅资料,尽可能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认真思考,运用掌握的知识独立作题,节省时间,该拿到的分数全部拿到;完全作完会答的题后,余下不能独立完成的题目,再去依靠翻阅参考资料来尽可能增加分数。

答题技巧

(一)、针对选择题。

这种题型是历年中考历史科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题型,且所占的分值很高,约占40%。该题型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的程度,要求考生既要有较扎实的历史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有较迅速的反应、分辨能力。根据以往的考试统计,有很大一部分考生在选择题上失分较多,因此,如何快速而又准确地做好选择题部分就成为许多考生提高中考历史成绩的重要环节之一。解答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注意审清题干中的关键词和对关键词进行限定的要素。把握住这一特点,题目答案就会很快作出来。

根据以往考生的错题失误分析,他们在选择题上失分的主要原因是不认真审题,抓不住“题眼”,解题方法不灵活等,从而形成错误的印象,得出错误的答案。那么,如何才能做好选择题部分呢?当然,掌握必要的历史基础知识是必备的前提。除此之外,针对引起考生失分的因素,我们认为做好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首先,要认真审题。要弄清所给题目中的限定条件,如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等;要做到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

其次,要联系所学知识,注意挖掘所给题目中可能暗示的隐性条件。

再次,要认真分析、比较所给出的四个可供选项,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据果索因。

最后,要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根据题型特点,可以采用排除法和使用最佳选择法。答好选择题有些情况下可以依靠技巧,但是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说技巧只能是一种补充,重要的仍然是基础。

对非选择题答题方法

(1)、先看问题后读材料,带着问题读材料。

先看材料后看问题,这其实是一种误区。大多数同学们在答题时,一看是材料问答题,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读材料。然后再看问题。这样做的弊端是,阅读材料时处于盲目状态,几乎是无目的的阅读,看了问题以后,往往又得回头再看材料,这样,大大影响了第一遍阅读材料的效率,造成时间浪费。比较好的做法应该是,先看问题后看材料,带着问题看材料。因为有时会出现所设计的问题与所提供的材料关联不大的情况,读完问题就会发现运用所学知识就能解答问题,根本不用再去阅读材料。

(2)、尽量用试题所涉及的教材内容回答问题。

一些同学认为解答材料题,可以抛开教材就题答题,这是又一个误区。解答材料题,一般都要适当联系教材知识。因为:

第一,在材料题设计中,一般都有结合所需知识回答问题的要求。

第二,从主观题的命题立意来讲,就是要考查学生在新的历史情景下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并不排斥教材知识,而是要学生能建立教材知识与试题材料之间的联系。我们留心一下就会发现,许多主观性试题答案与教材原文往往有所重合。(3)、读材料时,要重视材料出处。

一些同学在读材料时,只读材料正文的内容,不读材料出处或时间,觉得用处不大。其实,材料出处,往往能帮助我们确定答题的时空范围,起到定位作用。

(4)、善于利用试题背景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来确定答案。有部分主观性试题的答案直接来自于试题所提供的背景材料。

(5)、读懂材料大意即可。

还有一种误区,就是有些同学在读材料时,读的过细。字斟句酌,其实,读材料的目的是为了从中提取回答问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只要能读懂材料大意,能从材料中提取出有效信息就行了,对材料中的个别字、词读不懂也没有太大关系。,因为一篇材料不可能字字玑珠,没有必要字斟句酌,更不要划分句子成分。毫无目的的精读死抠,只能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3、历史小文章和活动探究题是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一种主观性试题,此题能够比较准确地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即考查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分析、比较、概括和归纳等能力。

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

(1)、认真分析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2)、以基础知识为依据:

(3)、正确使用发散思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不同角度分析、说明问题

(4)、表述完整准确:把正确的概念、观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组织好答案,避免表达模糊。

最后特别要强调考场得分策略

1、考卷必须认真填写,字迹要端正,卷面要清洁,特别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2、答题的语言要精炼,要一针见血。由于阅卷时是按点给分,每点一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答题时尽量做到“三化”,即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段落化”就是一个问题回答完毕后要另起一行,不能把所有问题的答案挤在一块;“序号化”就是回答每一个问题时要在答案前用大小写数字符号标出这一问题在该道试题中所处的顺序;“条理化”就是按整道试题所设问的先后顺序进行答题。

3、考试时胆大心静。坚定必胜信念,这是至关重要的。“把作业当成考试,把考试当成作业”。考试不仅是考知识能力,而且还是对一个人心理素质的考验,必须要有良好的应试心理。

4、合理安排、分配时间。遇到难题,可以暂时搁置(须用铅笔作个醒目标记),等做完其它题再思考。答题卡的填涂要放在做主观题之前。

●注意事项

1、先易后难。答题时,容易的题目尽量少翻书;不能确信的,可以做个小记号;难题一定要经过思考之后再翻书,实在找不到答案的,要学会放弃,赶紧去做后面的题目,待答题完毕后再回来做它。这样可以确保不漏题。一般来说,一份成功的试卷,它上面的题目的排列应是由易到难的,但这是命题者的主观愿望,具体情况却因人而异。同样一个题目,对他人来说是难的,对你来说也许是容易的,所以我们千万别教条,被一个题目卡住时就产生这样的念头,“这个题目做不出,下面的题目更别提了。”事实情况往往是:下面一个题目反而容易!由此,不可拘泥于从前往后的顺序,根据情况可以先绕开那些难攻的堡垒,等容易题解答完,再集中火力攻克之。

先易后难的另一个科学依据是,先解决了几个容易题,美美地拿上好几分甚至好几十分后,自己马上有旗开得胜的感觉,产生初尝胜利的快感,对稳定情绪、刺激大脑兴奋使人进入最佳竞技状态都有好处。

2、做题时要做到“看书不做题,做题不看书”。边看书边做题,既不科学,效果也不高。

3、试题全部答完后一定要检查。所有考生在时间允许时都要检查。检查选择题主要是做个确认,特别不自信的答案必须要翻书证实,做到心中有数;非选择题部分则按上述答题原则中的“三化”,逐条对照答案,查看有没有漏答项,如果有,及时解决。

以上就是我的第一份历史备考方案,具体怎么做在今后的备考方案中会一一展现。

5.历史学术研讨会主持词 篇五

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又非常现代的话题。作为人类创造并引导人类发展的精神力量,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一个民族,文化是凝聚力、创造力的体现;对于一个国家,文化是重要的软实力;对于一个群体和个人,文化影响甚至决定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中华民族历经内忧外患、分分合合而终归一统,主要得益于我们中华文化五千年来源远流长、绵绵不绝。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要实现民族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主席在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既点出了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也对加强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中国地域广阔,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像万流交汇,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xx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产生于鲁国的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肇兴于齐国的稷下学宫,促进了“百家争鸣”,包容孕育了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等诸子百家,对中华文化的丰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目前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和外来文化的影响,青年一代中普遍存在着传统文化断层和“文化崇洋”的现象,很容易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中,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在激烈竞争的职场生涯中迷失自我、迷失方向。因此,让他们了解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建立充分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强化民族凝聚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文化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今天,我们在这里研讨如何将xx文化以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导入职业教育,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这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对于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乃至对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可以想见,随着中国梦的提出,国家对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将更加重视,对青年一代的传统文化教育会进一步加大力度。因此,我们今天的研讨会如能达到预期目的,将会是一个产生重大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的创举。

今天的研讨会议程有四项:

一、请本次研讨会的承办单位xx科技科技职业学院徐建明院长致欢迎词。

二、请本书执笔人、xx市原点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素森同志介绍本书的创作过程,并作简要的内容介绍。

三、请大家对本书改写提出宝贵意见。

四、请xx科技职业学院教学中心董xx主任就本书的普及提出建议性的意见。

下面进行第一项,请徐xx院长致欢迎词。

………………..

下面进行第二项,请本书执笔人郭xx介绍本书的创作过程和主要内容。

………………………………

下面进行第三项,请大家对本书的修改完善提出意见和建议。我想既然是研讨会,大家就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必拘泥于发言顺序,一人发言的时候,其他同志如果有更好的想法或不同意见,可以随时插话,自由发言。

远来是客。我们首先请特地远道而来的武城县职业中专教务处马超主任发言。

……………………

下面,请 发言。

xx市新闻出版局原局长xx先生

xx学院教务处澹xx处长

xx工程职业学院教务处王xx处长

xx商业学校孙xx副校长

xx高新国际学校宣传部长徐xx

副主任xx晚报记者曾xx先生

经济导报记者xx先生

下面进行第四项,请xx科技职业学院教学中心董xx就本书的普及提出建议性意见。

…………………

今天的研讨会开得非常成功,各位领导、专家围绕如何将传统文化导入职业教育,对本书的修改和普及提了很多 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听了之后很受教育、很受启发,希望郭素森很好的吸收,做好进一步修改完善,也衷心地希望各位对本书的修改、发行继续给予大力支持。最后,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会议承办方xx科技职业学院的徐xx院长、董xx主任表示衷心的感谢!

6.历史教学研讨会 篇六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现在我向大家汇报灵石一中历史学科的复习计划和复习方法,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坚持两轮复习,至少淡化第二、第三轮复习的界限。

我校历史学科多年来一直坚持两轮复习的方法。第一轮复习从时间上讲到明年2 月底,第二轮复习明年3月到5月。因为我校整体上实行三轮复习,但是我们认为把为时三个月的第二轮复习再分成两段(即第二、第三轮复习),不便于安排复习,所以我们应尽量淡化第二、第三轮复习的界限。

二、两轮复习的具体分工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过课本,以单元复习为主,按课本顺序,先必修后选修。像我们这种层次学校的文科生整体水平不高,所以我们认为第一轮复习不宜打乱课本顺序,急于按通史整合教材。必修三个模块计划复习4个多月,到元旦前结束。选修计划复习两个模块,即选修一只复习六大改革,重点复习选修三。时间上不到两个月。即元旦后到二月底三月初。

第二轮复习主要是按通史分段整理课本知识、专项训练(选择题和主观题)、综合训练、模拟训练。

三、第一轮复习的具体方法 1.基本历史知识必须掌握。

所谓基本历史知识就是《课程标准》中“模块学习要点”中以“列举”、“知道”、“了解”、“简述”、“说明”、“讲述”等开头的知识点。如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这些都是基本的主干的历史知识,要求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必须认真掌握,准确识记。这方面老师要加大检查督促力度,在识记历史知识的问题上提倡理解记忆,需要机械记忆。要告诉学生 “先死后活,死去活来”!

2.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时空观。

历史就是以时间为经线,空间(地域)为纬线,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为坐标来展现的。

建立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对于学好历史课,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时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样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呢?

(1)掌握世纪、年代的有关概念,并能熟练互换。如20世纪初、20世纪80年代、年代变世纪、世纪变年代、民国纪年和公元年代的互变等。(2)宏观把握时间。如唐朝。抗日战争时期

(3)制作中外历史大事年表,把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按时段和地域整理成表,并能正确使用。如1937—— 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可以利用本表掌握不同时间同一地域发生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也可以掌握同一时间不同地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

3.日常教学注意渗透和灌输新的史学观点。

①文明史观(纵向)、②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横向)、③现代化史观、④社会史观、⑤革命史观

4.在日常复习注意帮助学生整合知识,打通必修与必修,必修与选修之间的联系,建立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

如复习必修一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战争”这以子目内容时,我用了一课时,主要复习了以下内容:

(一)由局部到全面的抗日战争

1.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从“9.18事变”到“7.7事变)2.局部的抗日战争

3.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国共关系的调整 4.抗日战争为什么由局部发展到全面

(二)日本侵略者的暴行 1.军事(战场上)2.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1)政治上:(2)经济上:

(3)思想文化教育上:

(三)抗日战争的一条战线、两个战场、三个阶段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原因和条件。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意义。

(4)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斗争。

(5)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比较研究

(6)两次国共合作留给我们的启示。2.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和两条抗战路线

(1)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和两条抗战路线。

(2)两个战场在抗日战争不同阶段的战绩和地位。

(3)两个战场的关系和作用。

(4)充分肯定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意义。3.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和三类不同地区政权

(1)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列表略)(2)抗日战争时期的三类地区(列表略)(3)抗日战争的几种不同的军队 ①日军(皇军、鬼子)

②伪军(皇协军、忠义救国军)③国军(国民革命军)

④我军(八路军(第十八集团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有时也包括抗日的国民革命军)

⑤顽军(国民党顽固派的军队)⑥友军(指共同抗日的其他军队)

(四)对抗日战争的评价

1.性质: 2.意义:(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3.特点:

4.胜利的原因: 5.启示:

5.加强对学生解读运用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是历史学科最重要,最关键的学科能力。

(1)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2)上课时尽量让学生多见材料,通过材料得出结论。

(3)加强情景式历史题(材料型历史题)的训练并做好纠错反思工作。选择题保底,主观题提升。决定学生考上考不上的是选择题!决定学生考一本还是二本才看主观题!(4)情景式主观题的解题方法和程序

①审设问(要审清答案来源词、限制词(时间、空间)、中心词、求答词、程度词)②读材料(注意带着设问读材料;读材料时注意材料的时间、出处;材料中的主要标点符号如省略号、分号、句号等)

③取信息(有效信息就是对回答设问有用的材料内容)

④联所学(只有在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足以回答设问的情况下,才联系所学相关知识,即能够用来回答设问或者对回答设问有帮助的课本知识。)

⑤组答案(根据题目设问要求组织答案,我们的学生大都缺少这个环节。⑥写答案(按“六化”要求书写答案。)

(5)强化学生主观题书写是提高主观题分数的有效途径之一。①段落化(态度和习惯)②序号化(态度和习惯)③要点化(概况化)(水平)④书写规范化(态度和习惯)⑤卷面整洁化(态度和习惯)⑥表述专业化(水平)

四、第二轮复习的设想

第二轮复习主要任务是按通史分段整理课本知识、专项训练(选择题和主观题)、综合训练、模拟训练。1.按通史分段整理课本知识

这实际是帮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计划通过表格的形式,把同一时段,分散在三本必修,两本选修的相关知识,整合在一张表中如“先秦时期”就可以分成,政治、经济、文化、商鞅变法等。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又便于学生的综合复习。这项任务大约需要占用第二轮复习三分之一的时间。

2.进行专项训练(选择题和主观题)、综合训练、模拟训练

第二轮复习三分之二的时间用来进行专项训练(选择题和主观题)、综合训练、模拟训练。专项训练分选择题和主观题分别进行,综合训练就是采用十二个选择题加一个37分的主观必做题和一个15分的主观选做题(二选一)的命题模式,用45分钟完成训练。模拟训练即政、史、地三学科的仿真模拟训练。

训练的关键是一命好题。二及时批阅和讲评。三学生及时纠错和反思。

3.回扣教材和试题

五月二十日以后要组织指导学生做好回扣教材和试题的工作。把教材按考纲考点再快速过一遍。同时指导学生把做过的题特特别是历次大型考试的题再过一遍,特别注意自己做错的题和信息题。

4.注意加强对学生应试心理、应试策略、应试方法和应试技能技巧的指导,主观题书写的规范化指导和训练也必须加强。

这项工作应贯穿高三复习的始终,进入第二轮复习以后,特别是进入五月份以后应该特别注意加强这项工作。

灵石一中高三历史组

2010.11.24.晋中市高三历史备考研讨会发言材料

灵石一中 杜六厚

7.历史教学研讨会 篇七

温明

为了帮助高三一线教师提高今年高考复习教学的质量,提高广大一线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学校领导的安排带领下,我们参加了 “广西2017届高考复习备考研讨会”。

做为历史组的教师代表,有幸聆听了来自江西师大附中名师万维其有关高考展望与复习的精彩讲座,感觉获益颇丰。现将收获概括如下:

一、研读《考纲》和《考试说明》,明确基础考点。

《考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框架和依据,是高考的复习方向和指导。万老师在讲座中以《考纲》为基点,结合近年来高考试题,分析指出 2017年高频考点的分布状况、热点范围、特点、作用、意义及复习方法。这些无疑对我们历史组复习指明了方向和范围,明确了复习的重点。

二、依据评分细则,强化复习备考。

根据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评分细则,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得出以下结论:(1)解答试题要尽量避免在答题形式方面高频出现的偏差,(2)解答试题要尽量准确而简练地运用重要的概念术语,(3)一些问题在教学中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着手加以解决,(4)选修部分优先选修一教材的复习,兼顾选修四或选修三的复习,(5)克服选做题在操作形式上发生的偏差或者失误,避免由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失分:高考试卷上明确标注,(6)复习过程中应当特别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全面落实,所以必须十分重视基于评分细则基础上的备考。

三、分析考试规律,增强复习针对性,提高复习效率

从典型试题研判考试规律,总结近年来全国新课程卷的题型与考点,得出近年来全国新课程卷的思考结论:

结论之一:新课程试题以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等新式史观为命题范式,以文字、数据、图形等各种形式的材料为命题载体,考查历史学科主干知识、热点知识,考查历史学科的各种思维能力。结论之二:总结新课程高考历史必修教材高频考点,高频考点有的反复出现,有的轮换呈现;有的仅出选择题,有的常出主观题。加强高频考点的广角度、全方位复习与训练,十分必要。

结论之三:新课程试题选择题12题48分,必修1(政治)、必修2(经济)、必修3(文化)选择题的比例分配随着必做主观题类属的变化而改变。

结论之四:新课程试题必做主观题重视综合考查与运用,注意平衡各种关系,如古代近现代史的比例分配、中外历史的比例分配、政治经济文化的比例分配、知识与能力的比例分配等,所以要注意对第40题有时间或空间大跨度问题的设置方式和解题规律的研究,加强对第41题开放式问答题新题型的训练与解题规律的探索。

结论之五:新课程试题选做主观题每题设置两问,共15分,试题材料绝大部分不是选修教材内容,有的甚至利用必修教材知识为背景材料,建立关联,借船下海,还有的游离在高中历史教材之外,更多的是关注学习方法的考查,所以要注意选修与必修课程内容的整合、探索共性问题的一般解题规律。

结论之六:全国新课程卷设问指向归类(以2016年全国卷为例),试题设问往往是根据材料或者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考查多种学科能力,(1)概括特征(观点、内容、变化)类,(2)分析历史原因(历史背景)类,(3)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比较鉴别类,(4)评价(说明)历史事件(现象)的历史影响(作用、意义)类,(5)适度发挥、各抒己见,开放试题类。

四、夯实基础知识重综合,强化一轮二轮复习

形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思想:研究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明确备考方向;主要历史事实;主要观点;知识关联;逻辑联系;对历史发展线索的理解

形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思想:历史线索(特征);主题探究: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社会发展与政治文明历程、器物与社会面貌的变迁、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学习主题

五、把握高考方向 以史为鉴,通古今之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精选贴近时代的题材;整合历史知识,探求并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科素养。

六、研究文科综合试题(历史)发展趋势,做好复习计划

对试题的编制和选用,要求以问题为中心;强调试题专题化和综合性,对事物发展变化全过程的认识;强化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调整复习的方式方法,加强训练的针对性。

8.历史教学研讨会 篇八

同志们: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即将来临的历史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重要节点,我们今天相聚XX,参加“铭记百年党史弘扬延安精神”研讨会。此次会议由XXXX精神研究会与XX省XX精神研究会、XX市委共同举办,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关于弘扬延安精神的重要论述精神,学习百年党史,研究总结延安精神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与经验,交流探讨在新形势下研究、宣传、践行延安精神的途径与措施,为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时期是百年党史教科书中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篇章之一。延安精神是党和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灿烂华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百年党史波澜壮阔,延安精神历久弥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要求,学习辉煌党史,重温峥嵘岁月,用好红色资源,把延安精神研究好、宣传好、践行好,让延安精神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用伟大精神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与大家交流。

一、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阶段,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的时期。1935年10月,从江西出发的中央红军,历尽千辛万苦,突破重重险阻抵达陕北。自此,延安成为中央的“落脚点”,也成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出发点”。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13年峥嵘岁月,铸就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卓越品质和坚强意志的集中凝练,延安精神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博大精深、熠熠生辉,需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其丰富内涵。

第一,深刻认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延安时期,我们党在总结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历史经验和深刻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战胜利和全国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回望这段历程,我们深刻认识到,一个强大的国家,必须要有正确方向的引领;一个强大的政党,必须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把关定向、掌舵领航,带领中国这艘巨轮劈波斩浪、稳健前行,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新发展新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新征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深刻认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在我们党成立初期,因受到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影响,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延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回望这段历程,我们深刻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实现兴党兴国的重要法宝。在新征程中,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一切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第三,深刻认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本质。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延安时期,从毛主席发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到党的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写入党章,从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到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广泛开展敌后抗日斗争,我们党一直坚持“为人民服务,不能是半心半意,不能是三心二意,一定要全心全意”,始终坚持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回望这段历程,我们深刻认识到,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永远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新征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第四,深刻认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特征。延安时期的物质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当时根据地的严重困难局面,党中央开展大生产运动,动员根据地全体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渡过难关。在党中央号召下,涌现出大批像八路军359旅开垦南泥湾一样的先进典型,一座座昔日的“旧荒山”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回望这段历程,我们深刻认识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传家宝,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永不过时,永远不能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指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在新征程中,我们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自立自强,接续奋斗,敢于并善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

二、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延安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在全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时刻,我们要把握时代要求,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不忘初心使命,奋斗新的征程,将弘扬延安精神同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用延安精神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昂扬斗志,将强大精神力量转化为干事创业、改革创新、砥砺奋进的实际行动。

第一,学习百年党史,弘扬延安精神,努力做到学史明理,强化理论武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延安时期,党中央把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理论当作全党“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发出“重视学习”“加强学习”“加紧学习”“善于学习”的号召,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为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这一时期的延安,呈现出“到处是学校,遍地是歌声”,“开学典礼不断、结业歌声不绝”,“吃小米饭、攻《资本论》”的蓬勃景象。今天我们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从党的非凡历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特别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第二,学习百年党史,弘扬延安精神,努力做到学史增信,坚定理想信念。延安时期,我们党经历了抗战开始时的敌强我弱、战略相持时的艰苦斗争、经济封锁下的恶劣环境。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无数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无数来自五湖四海的革命青年冒着生命危险长途跋涉奔向延安。这正是因为延安窑洞里有着马克思主义和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代表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今天,经过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亿万人民艰苦奋斗,我国已经成为世界XX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国际影响力极大增强。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是要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用信仰信念信心照亮奋斗之路。

第三,学习百年党史,弘扬延安精神,努力做到学史崇德,赓续精神血脉。延安是革命圣地,是革命者的精神家园。宝塔山、延河水已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成为我们党赓续不绝的精神血脉。在延安的13年间,我们党涌现出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抗大精神、延安整风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劳模精神和党的七大精神等,组成了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今天我们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学习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呵护老一辈革命家构筑起的精神标杆、道德丰碑、奋斗楷模,从党的奋斗历程、红色基因中汲取思想道德营养,不断提升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

第四,学习百年党史,弘扬延安精神,努力做到学史力行,坚持知行合一。党中央到达延安时,全国共产党员仅有X万人左右,而到1945年X月党的七大召开时,全国已有XXX万多党员。正是在延安时期,我们党在艰苦卓绝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根据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军事建设、文化建设,确立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文艺路线,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今天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积极投身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把学习延安精神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实际工作中践行和弘扬延安精神。

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延安精神重要论述,更好学习、宣传、践行延安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出生在红色革命家庭,父亲习仲勋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曾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秉承父亲习仲勋和母亲齐心的言传身教,习近平青年时期到延安插队并工作生活了7年,对延安和延安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延安精神也有着深刻的思考。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2020年9月,在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第六次会员大会召开和研究会成立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致贺信,提出明确要求,“希望同志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入研究、大力宣传、认真践行延安精神,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贺信,为新时代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指明了方向,为做好研究、宣传、践行延安精神各项工作提供了遵循。

第一,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延安精神的重要论述精神入脑入心入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弘扬延安精神作出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延安精神的历史地位、主要内容和时代价值。我们要把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延安精神的重要论述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政治任务,作为学习、研究、宣传、践行延安精神的指引和遵循,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贯穿到研究会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第二,牢固树立正确党史观,把延安精神讲透、讲深、讲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明确提出并深刻阐述要树立正确党史观。这是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学习研究延安精神的重要基础。要坚持人民立场,坚持唯物史观,坚持大历史观,以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正确认识和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会议,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决抵制歪曲党的历史、否定党的领导的错误倾向,真正把延安精神讲透、讲深、讲准,做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第三,不断深化延安精神研究,积极探索用党史讲理论、用事实讲道理、用学术讲政治。要深入挖掘延安时期的党史素材,提炼新观点、探索新规律,深化和拓展延安精神研究,提高理论建构能力,努力结合历史与当下、理论与实践,不断推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实践特色的高质量研究成果。要加强理论成果的转化运用,切实走进群众、改进文风,鼓励“大家写小文”,把政治话语、理论话语转化为群众语言,积极营造弘扬延安精神、推动伟大实践的良好氛围。

第四,创新方式方法,努力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更加生动地讲好延安故事。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转变语态、创新形态,通过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普遍认可的道理、有目共睹的事实,多维度、全方位传播弘扬延安精神。要积极推动延安精神进基层、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既要构建报、刊、台、网、微、端、屏理论传播矩阵,又要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及各类革命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所的作用,组织开展延安精神宣讲与志愿服务活动;要突出青少年群体,依托“延河联盟”,深入开展“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引导青少年继承延安精神,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主题、汇入复兴伟业。

第五,强基固本加强研究会自身建设,形成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强大合力。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旗帜鲜明讲政治。充分发挥广大会员作用,不断加强学习,全面增强本领,进一步提升弘扬延安精神的能力和水平,矢志不渝做延安精神的坚定传承者、大力弘扬者和自觉践行者。要加强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与各地研究会之间、研究会与相关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增强工作的辐射性和联动性,共同为学习宣传践行延安精神作贡献。

9.历史教学研讨会 篇九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加强政治建设,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广大党员干部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真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补足精神之“钙”。

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和全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制定和修订了一批党内法规,使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的颁布施行,使全面从严治党有规可循、有据可依。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为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提供了重要制度遵循。

坚持从严治吏,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领导干部要严格自律、慎独慎微,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人管起。

10.历史教学研讨会 篇十

通过这次学习深刻体会到,只有不断学习他人的经验,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认真研究教材,了解学生,才能上好一节高效课。体会到好的历史课堂应该是有生命有活力的,好的历史课堂应该是有思想,有底蕴的。

具体过程如下:

4月27 日下午听了三节公开观摩课,首先是张庭银老师的,《中外交往与冲突》,他利用热点导入,创设情境,然后出示学案,落实课标,学生能够通过这次历史高效课堂研讨会的学习,收获很大。深刻认识到进行合作探究,想象完成郑和下西洋的经历,各学习小组的组长主持检查小组填写情况,推选小组最佳问题,将最佳问题展示给大家,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能力的培养,实现三维目标,体现了35x教学策略。理念先进,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设计问题。回答问题,效果很好,真是一堂高效生动的历史课..其次是刘扬老师的《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这是一节复习课,他这节课理念新颖,设计合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时间,整节课线索清晰,知识连贯,注重时效性。结合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注重学法指导,学生复习效率高,真正体现了高效课堂。但也存在了一些问题,如:学生自学时间太长,题目太多,形式单一,体现不出多样化。

4月28日上午,听取了几个老师的典型发言。韩吉祥老 1

师生动详细地介绍了他校构建“自主互动感悟创新”型历史课堂模式的构建,引导学生学习有生命的历史,从而形成高 品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上一篇:如何提高供电企业班组安全管理水平下一篇:石油公司办公室主任的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