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再就业工作思考

2024-12-11

就业再就业工作思考(精选10篇)

1.就业再就业工作思考 篇一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沿海地区一些企业亏损倒闭或大规模裁员,导致大批农民工失业返乡,而且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进一步加深,特别是在春节后,农民工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压力。从一定程度上说,做好农民工就业工作,是民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笔者认为,要稳妥解决农民工问题,关键要把

握好以下几点:

加强宣传,帮助农民工正确认识形势,坚定就业信心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要加大对国际国内经济运行形势的分析预测宣传,既要让农民工对2009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继续下行趋势有正确认识,做好迎接挑战的各项准备;又要让农民工认识到,我们国家有信心、有能力最大程度地减轻金融危机对经济社会的冲击,下半年将实现经济回暖的总体形势,就业难问题只是暂时的。同时,要加大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及返乡民工就业安置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工体会到,他们的就业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并正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加以解决的问题,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心。要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宣传,让广大农民工相信,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也大有可为。特别要抓好对农民工创业典型的宣传,激发农民工的创业热情和信心。

加强引导,千方百计稳妥安置农民工,缓解就业压力

当前,稳妥安置农民工的生产生活,缓解农民工就业压力是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件大事。一要抓住中央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有利时机,集中开工建设一批符合本地实际、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加就业岗位,引导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消化一批劳动力。二要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时机,引导农民工投身农村建设,着力在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上下功夫,鼓励、支持农民工围绕本地产业和土地做文章,使他们增收有保障,化就业压力为新农村建设的动力。三要创新农民工技能培训的体制机制,将就业困难时期转化为农民工的“充电”时期。安排专项资金,创新技能培训方式,开设“适销对路”的培训专业,加大对“充电”农民工的支持和保障力度,吸引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能力,着力解决我国农民工供给市场长期存在的技术断档难题。四要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致富是我国劳动力转移中一个积极现象。要加快出台更有针对性、扶持性、鼓励性的政策,降低创业门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设立创业专项基金,放宽信贷审批政策等,为返乡民工就业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大力培育农民工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引导掌握技术和拥有经济实力的农民工合作创业,提高创业成功率。

加强服务,全力解决农民工实际困难,优化就业环境

就业环境的优化过程,就是坚定农民工就业创业信心的过程。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当前形势下,尤为重要。一要搭建就业服务平台。要建立专门机构,广泛收集、及时发布用工信息,让农民工随时了解掌握劳动力市场行情,积极为他们“牵线搭桥”,为他们重新择业提供服务。二要搭建创业服务平台。要本着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为农民工创业开设 “绿色通道”,提供上门服务,最大限度地简化程序,缩短审批时限,适当减免有关收费标准,并在用工管理、社会保险、降低就业创业风险等方面提供服务。三要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要在“人”、“地”、“钱”三方面搞好服务,关爱好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切实维护好他们的土地权益,重点保证他们的土地流转收益。要加强农民工的跟踪服务,切实解决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的劳动争议,着力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2.就业再就业工作思考 篇二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三对矛盾

1.就业指导阶段性现状与就业指导全程化要求的矛盾。

从就业指导时间的角度看, “全程化指导”观念已被普遍接受, 但其应有的局面还远未形成。我国就业指导基本上处于以毕业班学生为对象的“第四年指导”的状态, 而就业指导全程化应该是贯穿大学四年生活始终的系列性工作, 这样便于学生及早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学习计划, 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现行的大学生面临毕业的指导, 不仅从时间上看已经太晚, 而且在内容上也仅能做一些“求职面试技巧”之类的弥补性工作, 显然不可能在提高大学生未来工作能力、调整就业方向、策划创业方案等方面对大学生有帮助。

2.就业指导主动服务少与被动求助多的矛盾。

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力量整体来讲是薄弱的, 具体表现在大学生就业机构建制与设施不健全, 工作人员数量少且缺乏专业性。现实的状况决定就业指导服务能力不强, 更谈不上主动服务, 因此目前就业指导大多采用集体辅导的形式。而大学毕业生在进入就业市场和获得工作岗位的过程中对于就业指导机构的需求是较大的, 而且各人不同的状况对就业指导有不同的需求, 这些需求也往往表现在就业指导机构的被动求助。

3.就业指导的低层次现状与就业指导的高层次需求的矛盾。

现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办理就业环节手续、提供需求信息、传递就业政策制度、训练求职技巧等, 而忽视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开拓, 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修订、落实, 提高学习成功率, 素质拓展训练等方面基本上没有开展工作。

二、建立三位一体的就业工作网络

从以上就业指导存在的矛盾可知, 帮助学生尽早确立就业目标、提高就业能力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所在, 相应的, 学校相关组织机构改革就要围绕这一工作重心展开。为此, 就业工作的组织机构改革要改变机构单一化、独立化的状况, 代之以网络化、基层化、职业化为重要标准。建立由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设计室和学生学习支持中心组成的就业工作网络, 提高培养质量, 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 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

1.以就业指导中心为平台, 实现学校、学生与社会的互动。

就业指导中心是学生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及时将社会信息、行业发展动态、人才需求状况介绍给学生, 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人力资源主管、专家走入校园, 走上讲台, 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让学生对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有理性的认识。

通过直接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的方式, 以求得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缓解, 这是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就业指导中心应当通过建立就业单位、毕业生信息交流机制, 建立虚拟、实体信息网络, 拓展毕业生就业面, 减少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就业环节[2] 。

将学校毕业生工作情况、就业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 增强高校办学的透明度, 让社会大众了解学校, 增强对学校人才培养的信心, 让更多的考生放心报考, 实现“出口畅, 进口旺”的良性循环。

2.发挥校内教学部门、职能部门与学生之间信息交换器功能。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全员化工程。就业指导中心从外部获取的与就业有关的信息资源, 需要进一步内化, 及时传递给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院系。例如, 用人单位反映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失衡、依赖性强、盲目自信、盲目焦虑、心理素质差、缺乏主见等现象, 需要众多教职工的长期努力, 尤其是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和院系党团干部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通过听取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加强对社会职业发展态势和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化的调研分析, 并将这些信息及时汇总, 反馈给教学、管理等人才培养部门, 促进学科结构、专业结构、招生数量、人才培养模式等的有效改革。

3.加强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 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

通过了解、调查, 一方面可以知道毕业生走向, 及时掌握这些毕业生在应聘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求职技巧;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 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思想、心理素质的要求, 帮助我们不断改进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增强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有效性。

4.培训二级院系专兼职就业指导教师。

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无法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 更谈不上个性化指导。建立二级院系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推动工作重心下移, 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途径。二级院系的就业指导队伍应该与院系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设计室教师相统一。

(二) 成立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设计室

随着学校管理重心的下移, 院系自主权的扩大, 构筑院系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模式已是大势所趋, 设立职业生涯工作设计室就是积极应对措施之一。职业生涯工作设计室是指协助个人塑造适当的自我形象, 同时也接受完整而适当的职业角色形象, 从而在现实世界中加以检验并转化为实际的职业行为, 以满足个人的需要, 同时也造福社会。职业生涯以及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的奠基人、美国著名职业学家萨柏指出, 当个体清晰地了解自己所关注的“主题”后, 他就能发展出一个清晰的自我概念, 在工作中就能更好地按照这个自我概念的角色去行动, 从而能更圆满地在工作领域实现自己的生命主题[3] 。

在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因素中, 学生的学科专业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目前二级院系的划分一般以学科专业为依据, 因此在二级院系中设立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设计室是比较科学的, 符合就业指导个性化的发展方向。

1.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对学生进行动态指导。

高等院校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并将其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 将科学的理念传递给学生, 教给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 随着自身所处的环境、社会的需要、知识结构的更新, 学生的职业规划也在与时俱进地发生改变, 那么就要求学校针对这些变化适时地指导学生, 为之排忧解惑。例如南京审计学院从新生一年级开始, 就开展职业教育, 帮助他们接触和了解就业市场的状况;第二年帮助他们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质、专长和兴趣, 参加相关活动, 进而选择专业;大三了解雇主资料、市场需求, 参加社会实践与招聘会, 使其对职业有直接感受;大四开始进行如何制作求职材料和参加笔试面试的专题训练, 让学生学会捕捉需求信息, 掌握求职技巧。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念, 理性地对自己进行社会定位。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 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形势下发生的现实。在精英教育时代, 高校毕业生短缺, 他们是在社会精英岗位上就业。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 一部分毕业生通过竞争, 进入到社会精英岗位, 与此同时, 必然有更多的毕业生从事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大众化的工作。因此要指导学生认清形势, 端正思想, 面对时代的发展, 重新确立就业观念, 正确认识自我。

3.与校内外实务单位保持密切联系, 加强职业实践环节。

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 提高就业能力, 要求强化实践教学。从目的和内容角度来划分, 大学生实践应包括专业实践、职业实践和社会实践, 就职业生涯工作设计室而言, 主要帮助学生开展后两者的实践。

4.注重学生择业时的分析指导, 帮助学生满意就业。

学生前期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的顺利毕业、实现就业奠定了的基础, 而学生满意就业、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才是这一问题的关键。就业市场每一年都有新的变化, 每一个学生都面临着不同的就业处境, 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不可能兼顾每一个学生, 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室可以利用与本专业学生的零距离接触, 实现个性化指导, 疏导学生内心矛盾, 排解就业压力, 帮助学生满意就业。

如果高等院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并大力推进改革, 从制度上支持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实现, 我们的大学生就会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在明确的职业发展道路上前进, 提高学习动机和质量。

(三) 设立学生学习支持中心

即使较低的考试不及格率, 也会由于扩招而导致的学生总量的庞大, 每学年都会出现数百个不及格的学生, 甚至于因此而导致许多学生无法毕业。基于这样的考虑, 南京审计学院创设了学习支持中心。学习支持中心主要是通过面谈、电子邮件、网上专栏等形式, 接待、咨询、解答和解决学生在学习、学籍等学业方面的问题, 并对问题予以梳理、归纳、分析、总结, 将共性问题向教务处、学生处、各院系等有关部门反映。另外, 根据教学管理条例和学籍管理办法, 为学业上有困难的学生设计务实的解决途径。

1.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成就动机, 提高学习成功率。许多心理学实验表明, 学习动机和成就动机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密切关系。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当考虑如何使学生具备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成就动机从事学习 [4] 。

2.学习支持中心主要功能是针对学生在专业的选择和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信息汇总, 安排专业老师进行解答、辅导。加强学生的专业背景教育, 让学生了解专业背景和专业素质培养内涵,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专业观。

三、在构建就业工作网络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三者定位准确, 分工明确。

就业指导中心可以挂靠在招生、学生管理等部门, 便于形成学生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学生学习支持中心与教学密切相关, 应作为教务处的一个分支而设立, 便于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设计室为现实个性化指导, 应该在每一个院系都成立。

就业指导中心主要是在用人市场需求与学生之间搭建平台, 为学生指引就业的方向, 其本质还是大纲化的指导, 进一步细化还需要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设计室来完成。就业指导要突出个性化,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能力、习惯、择业方式、对选择工作的适应状况和满意程度, 尤其要加强一些特殊群体的指导, 如女大学生、贫困生、性格内向学生、专业面狭窄的学生及自主创业的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设计室具有这样的优势, 可以完成这样的使命。学生学习支持中心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功率, 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保障实现就业规划服务。

2.三者沟通信息, 相互协作。

学生学习支持中心与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设计室、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都以学生的成长、成功、成才为工作中心, 这为三者的相互协作奠定了基石。以三者为基本点构建的就业工作框架, 实现了社会需求、学业生涯、专业和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改革之间的良性互动, 共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竞争力。每年三个部门信息汇总在一起, 就可以拿出比较有质量的调研报告, 供领导班子参考决策, 不断推动学生就业工作网络体系的完善。

3.推动就业工作重心下移。

把就业的工作重心从学校下移到院 (系) , 使院 (系) 成为抓学生就业的主渠道。把学生就业率的高低和院 (系) 的发展实绩结合起来, 和院长 (系主任) 的工作实绩结合起来, 和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密切结合起来, 形成立体监控的就业指导和评价标准。在院系成立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设计室, 就是推进就业工作重心下移的积极表现。

4.就业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需要广大教师参与。

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队伍是就业指导工作成败的关键, 许多国家要求就业指导教师必须完成指导和咨询方面的研究生课程, 包括职业心理学与职业培训方面的必修课, 同时还要有就业指导技能, 并获得就业指导资格证书。结合我国实际, 对就业指导教师和职业规划教师要实行聘任上岗制, 要加强他们的就业理论学习研究和政策、业务培训。

由于学生本身千差万别, 性格、特性各不相同。如果要进行一对一的职业生涯设计指导, 单凭职业生涯设计工作室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应当让所有教师参与进来。具体办法是改革辅导员制度, 实行班级导师制, 即专职辅导员各年级只设置一名, 各班级配置专业老师担任班级导师。

摘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三对矛盾, 文章认为, 高校应建立由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设计室和学生学习支持中心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就业工作网络, 探讨了在构建就业工作网络时应该注意的四个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自身困境,学校对策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edu.cn/.

[2]蒋雪岩.构建院系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模式[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 (7) .

[3]曹金华, 曹爱华.萨柏的职业生涯理论及其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启示[J].江苏高教, 2006, (1) .

3.行业院校成人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成人学生;就业;对策

众所周知,建立成人高等教育制度的初衷是为在职从业人员提供一个以业余学习为主的接受高等教育、继续深造的机会,从而提升劳动者的素质,更好地适应岗位和社会的需要。教育对象的单一来源,决定了不存在学校帮助解决就业的问题。但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绝大部分成人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单位委托培养的形式,更多的是高考的落榜生与未就业社会青年为实现就业或者个人素质的提高,而进行的自主进修和深造,他们的就业与再就业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所不同的是,成人大学生的就业方式是学生与用人单位的直接互动,一般没有校方的参与。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成人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管进不管出”、“重招生轻就业”的现象。随着成人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成人脱产教育非在职人员的比例不断提高,需要就业与再就业的学生不断增多。而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加之去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的冲击,高校学生的就业愈发困难,成人学生作为夹缝中生存的特殊高等教育群体,更是步履维艰。如今,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着两难的境地:未从业者要从业,原从业者又可能重新择业或再就业。学生就业难度大,十分渴望得到学校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但是由于学校从职责上不负有帮助成人大学生就业的义务,而且学校为了保证就业率,往往不把成人学生纳入学校统一的就业体系,也就没有相应的机制与政策,形成了成人学生就业管理的“真空地带”,这就给我们成人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1.成人学生的特点分析

1.1 年龄结构变小,待业青年大幅增加

从年龄结构看,成人高等教育已经不完全姓“成”。许多学校的成人高等教育吸纳了大批高中毕业生,这些学生中从业人员微乎其微。根据我院在校成人学历班学生年龄分布看,1999年是年龄在25岁以上的有30%,20~25的有45%,20岁以下的有25%;2008年是年龄在25岁以上的有13%,20~25的有40%,20岁以下的有47%,总体变化为年龄结构迅速变小,生活自理能力差、没有社会阅历和工作经历的学生比例大幅增大,而在职脱产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少,更多的成人学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

1.2 生源复杂多样

由于国家逐步放宽了成人高考招生的报名条件,成人招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参加成人高考的学生来源也变得复杂起来,成人大学生由单一的在职职工转变为在职职工、社会青年、普通高考落榜生和中专、职业中专、技校毕业生共同组成的多元体系,学生的知识层次参差不齐,普通高中毕业生基础知识牢固,接受能力较强,他们对成人教育的授课、毕业设计、实习等方面的要求较高;而在职人员工作时间长,中专和技校学生偏重技术学习训练,导致文化水平层次低,知识面窄,在高等教育面前力不从心,个别同学由于学不会、听不懂,逐渐滑向混日子、混文凭,甚至申请退学、休学。因此,由于学习或工作背景的不同,成人学生在文化层次、知识结构、理论素养、社会阅历及求学心态史上都各不相同,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群体。

1.3 学生参与学习与工作状态分化严重

成人学生群体在校表现为明显的群体分化特征。高考落榜生和部分失去工作后再次进修的学生由于经历了高考失利和社会竞争压力的洗礼,十分珍惜在校的学习机会,在学校里积极进取、刻苦学习,积极踊跃参加学校、学院的各项活动,表现出了较强的组织能力及较高的工作热情。而另一部分生源来自地方技校或社会无业人员的学生,存在一些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偏差,表现为学习积极性不高,酗酒闹事等违纪行为较为突出。还有部分为学历而来的在岗进修学生,表现为没有学习热情,缺课、旷课严重,只想着混文凭,对知识的学习没有热情。

1.4 个性化特征明显

大部分普通高等教育学生有相似的个性特征,而成人学生由于生源复杂,年龄差异较大,形成了明显的个性化特征。有的为人成熟、老练,甚至有些世故;有的却显得很幼稚,甚至缺乏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同学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要求进步;有的却抱着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的对什么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条件较为优越,从小就得到了音乐、舞蹈、体育、绘画等多方面的训练和熏陶,特长突出,进入高校后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的生力军。

1.5 自卑心理普遍存在

受高考杠杆作用的影响,加之种种社会偏见,不少学生感觉就读成人高等教育低人一等。同时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毕业生的增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期望值日见提高,成教毕业生就更加对自己缺乏信心,很多学生存在自卑心理。

总之,成人学生由于学历的认可度不如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在文化课程学习和知识基础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距,加之生源差异和个性差异,企业选择和把握的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在今天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就业难度可想而知。有调查显示,当被问到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时,有93%的成人学生选择了就业。当然,成人学生也有一些优势,如:具有一定社会经验、实践能力强、职业要求不高、适应能力强等。因此,在成人学生的就业问题上,我们应该研究新情况,制定新对策,从客观实际出发,要从深层次上分析成人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扬长避短,尽快探索并建立应对成人脱产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确保成人高等教育健康顺利发展。

2.成人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2.1 思想认识问题

由于社会对成人毕业生存在的思想认识的偏差,总认为成人高等教育学历含金量不高,比普通高等教育要低一等,因此,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自信心不足,个人自卑心强,就业心理压力大。

2.2 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就业指导工作薄弱,就业信息不畅,对人才需求状况缺乏应有的了解;毕业生的推荐工作不规范,社会对成教学生自荐的信任度不高。

2.3 社会需求要求越来越高

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要求既具有较高文化水平,还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加大了就业的压力,成人学生就业的难度也就水涨船高。

2.4 毕业生自身的问题

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就业心理承受能力和就业应变能力,就业依赖心理强,过多依赖家长、依赖亲戚、依靠关系;部分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怕吃苦、讲待遇,造成期望与现实落差;此外,学生在自我推销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就业技巧,无法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3.解决成人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3.1 高校成教学院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就业意识

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就业指导体系,即使有的也一般简单认为就业指导就是在学生毕业前对学生进行一些面试技巧准备的指导。因此,成教院校需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就业意识。一方面成人高等学校必须认识到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迈好走上社会的第一步;另一方面是要建立起一个就业指导体系。从就业指导机构到科学的管理制度,把就业指导纳入教育管理的日程,使就业指导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实效。三是要建立就业信息网络。把毕业生的结构、层次、质量准确及时地传送给人才需求部门,同时为学生提供大量、全面的社会需求信息。

3.2 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改革招生与专业设置

并不是所有的成人毕业生都“就业难”,一些独具特色的专业的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依然能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要组织力量对就业市场进行及时、准确、科学的调查和预测,调整招生规模、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就业市场需要的人才。

3.3 全面提升成人学生综合素质

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素质的竞争。成人学生应该在大学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前做好择业准备。从新生入校伊始,就要重视引导其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让学生认真思考“到大学来干什么,毕业后去做什么”,让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设计,进而对整个人生进行思考。只有确立了正确的努力目标和奋斗方向,学生才会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力,为择业打好基础。

3.4 推动就业指导进课堂、进头脑

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该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认真分析各个专业的市场需求特点,制定市场导向的学生培养计划和就业指导计划。根据成人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在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就业领域和中专、技校学生就业领域之间寻找适宜自身特点的就业领域,明确就业定位,开展专题学习,在复杂、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殊优势。

3.5 加强就业观和自主创业教育

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教育、启发、帮助、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清就业形式,认清自己的社会价值,找准自己的位置。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充分发挥成人学生具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优势特点,开展创业教育,使学生从求职转向创业岗位,减少社会就业压力,增加社会就业机会。在教学中要注意融入创业意识的教育,通过讲座、培训、业务学习等方式普及创业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创业观念,掌握创业理论知识,学习创业技能,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宏伟.成人高等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J].管理科学文摘,2006,6:45-46

[2]罗祥华,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管见[J].成人教育,2007,244(5):78-80.

[3]孙明福.成人高等教育就业指导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3,9:21-23.

4.就业再就业工作思考 篇四

就业)、按比例分散就业及个体就业并存的就业形式。

一、我市残疾人就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我市现有残疾人3万余人,经市残联鉴定登记持证残疾人1114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23%,其中有劳动能力且在就业年龄范围内的持证残疾人7575人,占68%,已进入企事业单位就业有4782人,占63.13%,其中43家福利企业安置1935人,1012家企事业单位分散安置2847人。办厂、开店、从事家庭加工业的有867人,占11.45%,其余残疾人有的在家务农,从事种养殖业,还有的迫于生计不规范经营或成为无业人员,这些残疾人除了依靠家庭、亲戚供养外,大多数依靠政府、社会各界的救助。因此,解决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残疾人就业工作面临困境,所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制定相应对策,切实解决有劳动能力残疾人的就业。

二、目前我市残疾人就业存在困境

1、社会就业形势竞争处于劣势。我国的人口总量决定了供大于求将在我市长期存在。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当前以及相当一段时期的社会就业问题难以解决,残疾人由于受残疾的影响和外界的障碍,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利地位,严重影响到残疾人的就业,残疾人就业竞争明显处于劣势。

2、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热心不够。一些企业和单位对残疾人有歧视,不了解残疾人能干什么,对残疾人就业工作不理解不支持,认为健全人尚未解决吃饭问题,更何况残疾人呢?致使残疾人就业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有些单位宁可缴纳保障金也不肯录用残疾职工,怕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3、就业要求提高。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与全球化接轨,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对企业来说,同站一个平台,做大做强做优是唯一选择,所以健全人、多面手和高精尖者成为首选,残疾人就成了遗忘群体。

4、残疾人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残疾人文化水平整体偏低也是残疾人就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家庭、社会和历史的原因,年龄较大的残疾人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自身综合素质状况的相对低弱,使残疾人群体在追求效率的市场竞争中成为弱者,被迫退出竞争行列。同时,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有的残疾人眼高手低,能从事的工作不愿做,没有吃苦耐劳精神,影响了社会对残疾人的看法。

三、推进残疾人就业若干对策和方向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要改变残疾人就业难的现状首先得先转变认识,要通过广泛宣传,使全社会认识到做好安置残疾人就业工作不仅仅是某个部门的事,而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我市残联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现代信息网络,闹市区的固定电子宣传屏幕、宣传横幅,广泛宣传残疾人就业工作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专门编制了残疾人工作《政策汇编》读本,通过残疾人“十佳自强模范”巡回演讲、“残疾人在我心中”征文、残疾人事业公益广告作品征集、“保障残疾人权益、共建和谐社会”法律咨询、“爱心·助残·和谐”专场文艺等多种形式,宣传残疾人事业,让全社会都了解残疾人劳动就业的重要意义和依法推进的必要性。争取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部门单位的支持,社会各界人士和用人单位的理解,从而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残疾人就业的氛围,并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依法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按比例就业工作规定了各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保障残疾人就业权利,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自1995年浙江省政府颁布《关于推行按比例分散安置残疾人劳动就业的通知》(浙政发〔1995〕175号)以来,我市全面推行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不断深入,我们始终坚持以安排残疾人就业为目的,以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为手段,向那些未达比例单位积极推荐残疾人就业。对一些单位录用残疾人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没有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要求单位予以补办;对有些单位长期让残疾职工待岗居休或同工不同酬等现象及时指出给予纠正,切实维护残疾职工合法权益。近5年来,我市新安置分散就业954名,残疾人就业率达到87%以上。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已成为我市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渠道。2007年,我市以政府令的形式,出台了《平湖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了更扎实的政策依据,为依法推进残疾人就业铺平了道路。

5.就业再就业工作思考 篇五

——电影《sunny》之观后感想

最近刚刚看完韩国2011最热的电影《sunny》(译名:阳光姐妹淘),电影讲述了7名女性高中时激扬的青春和25年后7人各自的悲欢和重聚的喜悦。电影的情节很简单但非常感人和温情,但剧中的七公主,sunny的两名主要成员各自的不同人生也让我思考了许多,它不明显但也反映了这个社会对于女性的限制,女性在家庭、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委屈。夏春花,高中sunny队的队长,一位非常帅气洒脱坚强的女性。她在给20年后的自己的视频信说了这样一句话:“奋斗在只有男人能战胜的险恶的世界里,真辛苦你了。”而这句话我觉得也很深刻的反映了这个社会的现实,虽然我们社会一直都在提倡男女平等,相较于以前,女性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女性施展才华的空间也宽广了许多。但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走到社会顶层女性大大少于男性,甚至这些优秀的女性还往往因为优秀而受到丑化和攻击,比如女博士=第三性?这个社会给女性走向成功设置太多障碍,而且很多是隐藏在底下的,不易察觉的,“Just because you can’t see the barriers women face doesn’t mean they’re not there.”(我们不知道女性所面对的障碍,并不代表它不存在),但春花成功了,用她不懈的努力闯出一片天地,可以因为过度的劳累,她年级轻轻的就患上了癌症离开了这个世界,而且有些人觉得她特别可怜,因为她一生都没有结婚也没有子女„„这是为什么呢?这么优秀的女性最终以这样的结局落幕?是她不愿意结婚吗?我想应该是她太好强了她不愿意输给别人所以拼尽全力,在男强女弱的传统思维下,女强人一词本应该是褒义的,但在一些男性看来这是带有着讽刺意义,他们不愿意选择比自己厉害的女性,而这也导致了许多身居高位的女性无法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事业和婚姻无法兼得。

任娜美,本片的女主角,一名美丽而且很有才华的女性。高中时候的她成绩优秀,还多次拿到写生比赛的奖项。她在给20年后的自己的视频信中寄托了许多许多美好的愿望:画家、音乐茶座的DJ、开一家漫画店、演艺人、歌手„„但25年后的她完成了自己的愿望了吗?她成为了一名全职太太,每天细心的照顾丈夫、孩子,曾经的激情和梦想被遗落在黑暗的角落,丈夫的冷漠、孩子的叛逆使得她身心俱疲,她变得空虚落寞,失去了曾经的自我。很多时候,当女性选择了婚姻后往往被迫放弃工作,为什么呢?因为在传统的思维中,“男主外,女主内”,“男人需要事业,女人需要家庭”,以及“家务的女性化”使得许多女性被束缚在家庭中无法走向社会,无法拥有平等的机会和男性竞争,无法在工作中实现自我。电影中的另外一名女性,金玉,曾经的文艺女生,结婚后成为了一名全职太太,每天累死累活的做家务还常常被婆婆责骂,忍气吞声。我的母亲原来也经营了一家餐馆,生意很好,每个月的收入比起我父亲在外经商稳定许多,但当我高三的时候,因为需要一个人照顾我的饮食起居以保证我能顺利考上好大学,没有任何商议,我的母亲放弃了工作转为全职太太照顾我。其实这种现象很普遍,当家庭与事业出现冲突的,当需要一方照顾家庭的时候,往往都是女方被迫放弃工作。

6.就业再就业工作思考 篇六

作者:肖 艳 童付超

《考试周刊》 2009年第35期 字数:3195 字体: 【大 中 小】

摘要: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还关系到国家政治稳定大局。本文作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就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从工作中心、工作主线、工作要点、工作理念及具体工作等五大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基本思路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还关系到国家政治稳定大局。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毕业生人数持续大幅度增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体要求。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思路概括为:“围绕一个中心、抓住两条主线、突出三个要点、坚持四个理念、做好五项工作”,现阐述如下。

一、围绕一个中心

即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大学生是就业工作的根本对象,也是就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确保他们充分就业,是就业工作的根本任务。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必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全心全意地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必须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继续把促进毕业生就业作为“富民惠民、关注民生”的重要工作,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精心组织、统筹协调、重点督促、分类指导,并努力发挥各自高校的主要积极作用,围绕毕业生这个中心进一步全方位、深层次地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二、抓住两条主线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以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为主线,逐步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就业指导上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目前,高校重毕业生就业服务、轻就业指导的现象还较为普遍,所以必须下大力气扭转这种局面。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包括就业形势和观念教育、政策法规指导、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就业技能技巧培训指导等内容。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包括就业咨询服务、搭建毕业生就业双选平

台、办理各种就业手续、转移学生档案及根据就业工作进度适当调整教学计划等内容。“两条主线”基本囊括了就业工作的各个方面,切实抓好“两条主线”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现就业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因素。

三、突出三个要点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确保重点、关注热点和突破难点。“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相对稳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应该提早制定目标方案,分解细化任务,落实工作措施,想尽一切办法确保就业率相对稳定,避免出现毕业生就业率的大起大落。热点是“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高校必须积极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促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关注各项优惠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准确、及时地向有关部门反馈。突破“促进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的难点。高校应加大力度对特困家庭、有心理障碍和有残疾的毕业生,以及家在地震灾区的毕业生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和服务,实施有针对性的“一帮一”就业指导帮扶工作,竭尽全力地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困难,顺利迈出人生关键的一步。

四、坚持四个理念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个政策性强、涉及面宽、社会敏感度高的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把以下四个理念贯穿于就业工作始终:一是树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重要性的理念,把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为国家分忧、替社会解难、遂学生心愿、促教育发展”的重要工作,切实抓好、抓细、抓实。二是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工作规律性理念,既抓好能力强、素质高、成绩好、表现优的毕业生的优质就业,使最优秀毕业生找到最好的工作,给他们搭建好成功的平台,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积极示范带头作用,又要重点做好就业困难学生、有心理问题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推荐服务工作,由此带动其他学生,整体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树立“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理念,坚持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思想,根据市场供求变化规律,及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开设市场需要的专业和课程,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用人需求的对接化程度。四是坚持“尊重学生选择权”的理念,在就业指导和服务过程中,学校只需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教给学生分析形势、了解自我、作出抉择、执行计划的技能技巧,至于就什么业、怎么就业、什么时候就业等问题均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意见,切切实实地提高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的主动权和自主权,促使他们做自己的主人。

五、做好五项工作

要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必须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落实“一把手”工程,书记或校(院)长亲自主抓就业工作,定期听取就业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及时解决就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在人、财、物方面予以重点倾斜,确保就业工作顺利开展。二是进一步完善“由书记校(院)长亲自抓,分管校领导具体抓,就业指导部门牵头抓,以院(系)为主体、班主任或政治辅导员为骨干”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形成“任务分解、责任到位、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三是大力开拓就业市场,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信息,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同时,尽力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建立新的长期稳定的人才输送和就业信息收集支撑点,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信息岗位。四是加大就业信息化力度,为毕业生签约就业提供快捷服务,不断加强就业工作信息化的软、硬件建设,基本实现网上就业、远程面试及高校、政府、社会就业信息网络的相互衔接、资源共享。五是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着力打造一支能力强、业务精、作风正、服务好的就业工作师资队伍,不断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Z].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3]王金立,柳铭,周屹锋.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工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和对策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08,(12).[4]单一峰,周念.毕业生应聘用人单位的博弈分析[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03).[5]李亚慈.谈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兼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理念[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6]梁晋伟.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几点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03).[7]中国教育报评论员.总理心中的教育:5年《政府工作报告》之教育篇

7.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篇七

一、增强指导能力, 实现就业指导科学化

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 各高校近年来对于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就业指导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为实现高质量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不容忽视的是, 部分高校就业工作仍面临着指导能力较低的困境, 对有效指导促进大学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多数高校就业模式为成立学校就业领导小组, 就业指导部门在领导小组带领下布置并组织各项就业工作, 具体就业工作实施由辅导员在学院领导下完成。由于就业领导小组多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 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不是影响就业工作开展的障碍。作为就业指导管理部门, 主要任务在于宣讲就业政策、开拓就业市场、收集就业信息、组织招聘会议、服务学生就业需求并给予指导等方面。鉴于分工不同及人员不足等限制, 就业指导部门不可能面向所有学生开展就业指导。由此,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多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多由各学院辅导员负责开展实施。在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 辅导员自身能力及素质对于就业工作科学化的影响至关重要。虽然各高校就业管理部门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对辅导员进行操作培训, 但培训内容多集中于政策解答、协议签订、信息核对等具体工作, 就业水平的科学化不仅需要具体工作方面的熟悉, 更需要指导能力的提高,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另一方面, 由于辅导员自身工作调配原因,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并非由固定的辅导员担任, 直接影响了就业指导工作的传承和提升。不仅如此, 部分辅导员担任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 还负责党建、心理或其他年级等不同内容的工作, 精力不足客观影响了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提升。增强就业工作指导相关人员的指导能力, 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 迫切需要高校采取有效措施。首先, 充分认识就业指导能力对于就业工作的影响, 加快建设职业化、专业化、高水平的就业工作队伍。其次, 就业指导部门进一步丰富培训内容, 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参加校内外培训, 注重长期性和连续性;努力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学生必修课, 通过辅导员讲授就业指导课来推动其指导能力的提升;最后, 辅导员还要加强自身学习, 积极传承学习前人经验, 努力提高就业指导能力。

二、帮扶困难群体, 实现就业指导精细化

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成效, 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的整体就业质量。做好就业困难群体帮扶, 对于带动大学生就业、实现高质量就业意义深远。针对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脆弱等就业困难群体, 建立完善的数据库, 在调查分析基础上, 制订对应的就业帮扶计划, 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岗位推荐和技能培训等, 有利于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精细化, 同时为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然而, 在就业工作开展过程中, 部分高校就业工作仍然停留于粗放式全面性的指导, 对困难群体并未实现指导精细化。就业相关人员不足、指导能力有待提升、指导水平科学化不足等都是就业工作精细化的重要阻碍。注重就业工作的科学化的同时, 以就业困难群体为切入点, 努力实现就业工作的精细化, 应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内容。做好就业工作的精细化, 对象界定是关键, 确定了帮扶对象, 便可以对症下药进行引导。在就业困难群体的界定中, 应认真做好困难群体数据库建立工作。除了学生相关信息的收集, 还应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 征得学生同意后方可将其纳入对应困难群体中给予帮扶, 确保不漏掉每一个就业困难学生, 也不让排斥帮扶同学接受相应指导产生负面作用。针对经济困难群体, 应认真落实国家各项帮扶补贴政策, 积极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和相关就业信息。对于学业困难群体的帮扶, 应提前与学生制定一对一帮扶计划, 在保证顺利毕业的前提下, 发掘学生自身优势打造亮点予以推荐。心理脆弱同学的帮扶中, 帮其树立信心、转变心态尤为重要, 督促学生干部和宿舍同学给予关注, 以历届成功案例给予激励。对于离校未就业同学, 做好跟踪服务、提供岗位信息和求职指导, 努力帮其实现就业。

三、发挥教师优势, 实现就业指导全面化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辅导员对于就业指导工作责无旁贷, 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教师可以将大学生就业工作搁置一旁漠不关心。作为高校教师, 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顺利就业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具有无可比拟的人力资源优势, 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及专业教师的自身优势, 积极聘请企业家、行业成功人士担任就业导师, 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充分发挥教师优势, 实现就业指导全面化, 是辅导员进行单一就业指导局限性的客观要求。虽然辅导员经常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 但他们多数比较年轻, 缺乏较多的实践经验, 使得就业指导缺乏说服性。另一方面, 辅导员缺乏丰富的社会资源, 不能满足学生对于社会现实了解的需求, 不能为学生提供直接有效的就业信息。反之, 从上世纪90年代起, 一系列关于欧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证研究发现, 专业教师的辅助指导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就业概率与就业质量。有些教师的本职工作并不在于就业指导, 可能不具备就业指导的专业技能, 但是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历和较多的社会资源, 能够为学生就业带来更为直接的启示和帮助。为充分挖掘并发挥教师优势, 需要学校对教师采取相应的激励政策, 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表彰和支持。在得到教师的充分认可后, 学校可以聘请一批具有就业指导兴趣和社会资源的教师兼职就业指导, 定期进行就业宣讲, 为就业工作注入新的活力。此外, 聘请优秀企业家、行业成功人士担任学校就业导师, 发挥成功人士的榜样激励作用, 可以为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践行奋斗精神、成功实现就业埋下希望的种子。

四、做好职业规划, 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

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化工程, 实现大学生就业不可一蹴而就, 只有注重学生日常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才可能在就业过程中灵活应对。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做好职业规划, 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大学生活始终, 是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的有效手段。教育部于2007年颁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 已提到“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 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但在各高校就业工作中, 就业指导课程从无到有、从选修课到必修课、从针对毕业生到面向全体学生, 做法不一, 就业指导课程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高校要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制定不同指导计划, 做到全程化就业指导。对大学新生而言, 学生对大学生活充满迷茫和憧憬, 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为他们设置合理的奋斗目标, 同时培养其初步的就业意识;在大二年级, 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 并逐步探索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学校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建立展示平台,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 培养学生组织领导、沟通表达等综合能力;大三学生开始形成较为合理的就业意向, 辅导员可以通过一对一的形式给予学生定向指导, 为即将到来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具备了较好的职业素养和就业准备, 就业指导中可以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 在简历制作、应聘礼仪、面试要点等方面给予重点指导。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 创业教育等内容的加入对就业指导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 就业指导全程化也将成为未来就业指导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在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就业需求。通过就业指导的科学化、精细化、全面化和全程化, 将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规划未来、培养素养、提升能力, 从而成长成才顺利就业,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 除了通过提高就业指导水平来推动大学生就业外, 高校应该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规划和学生成长计划, 让学生在学校中能够充分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 从而得到全面发展。当学生在做人做事及知识方面都有了很好的积累, 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加上科学的就业指导做保障, 将会有效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良好发展。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年加剧, 已经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发展和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阻碍。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全面化和全程化, 对于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思考

参考文献

[1]徐涌金, 章珺.关于有效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10, (3) .

[2]江晓晖.关于新时期提升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的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 (3) .

[3]林强.提升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提高就业指导课质量[J].石油教育, 2013, (6) .

8.做好转折发展期就业工作的思考 篇八

一、我国的就业工作进入了转折发展期

就业工作进入转折发展期,主要有六个特征:

(一)从经济发展阶段看,我国已从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低端产业发展比较充分,如制造业、加工业等,需要大量的普通劳动力;而高端产业发展不足,如高新技术产业、信息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足,适合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不足。

(二)从经济发展速度看,我国进入了一个平稳的发展周期,由过去长达30多年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了年均增长7%左右的平稳增长期,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力减弱。

(三)从劳动力资源看,我国年度新增劳动力数量开始回落,“刘易斯拐点”似乎显现。笔者认为,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也许结束了,低成本使用劳动力的时代也许结束了。

(四)从劳动力市场需求看,求职人员从学历就业为主进入了学历就业和技能就业并重的新时期。

(五)从劳动者的就业观看,现阶段劳动者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化的核心是追求高质量的就业,追求有尊严的工作和生活。

(六)从农民工的发展趋势看,农民工已经成为城镇新增劳动力的主体力量,成为了产业工人的主体,也成为了城市服务业的主体。同时,农民工已经成为加快城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广西就业工作的转折发展期特征明显

(一)宏观经济形势对就业的影响。一是上半年各项目标任务完成率都超过50%,但城镇新增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等指标同比分别下降了5.17%、5.44%、0.52%、5.41%。二是上半年全区各类人力资源市场求职人数为60.49万人,同比下降9.7%;需求人数为88.31万个,同比下降10.61%。三是上半年广西失业动态监测企业就业人数同比减少4.8%;领取失业金人数则同比增加5.8%。

(二)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2013年,广西各类毕业生总量达到36万,其中高校毕业生18.1万。农村还有400万左右的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长期存在。同时,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劳动者素质与岗位需求不匹配,劳动者就业期望值与企业的劳动薪酬和用工环境不匹配,造成了企业招工难和劳动者求职难的现象并存。

(三)城镇化率的刚性要求与农民工落户难形成反差。广西2010年城镇化率为40%,“十二五”末(2015年)要达到50%,年均增加两个百分点。广西人口是5200万人,两个点就是100万人,每年要有1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稳定就业,难度是很大的。

(四)现行就业体制与就业社会化管理的要求存在差距。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滞后,统筹城乡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尚需完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公共就业服务能力不能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就业需求,职业培训能力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做好转折发展期就业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尽快建立全国联网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实现就业信息互连互通,共用共享,提高服务能力,减少求职成本。

(二)把公共就业服务领域管好,把市场调节就业领域搞活。首先要明确我们的公共服务职责,保障人员和经费,以优质服务促就业;其次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就业工作,并规范其市场行为。

(三)加强职业培训缓解结构性矛盾。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品牌培训,突出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培养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急需的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有效缓解企业招工难问题。优化就业资金支出结构,提高职业培训补贴等促进性支出的比例。建议将职业培训补贴的覆盖范围由新录用6个月以内的职工拓展到其他在岗职工。

(四)全面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创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强化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探索进一步放宽小额担保贷款对象范围、提高贷款金额、拓展担保方式。对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特定群体,根据其创业计划“量身订做”创业培训,简化相关创业手续,并在就业专项资金中给予专项补贴和奖励。

(五)统筹做好各类群体就业工作。以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援助作为工作重点,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切实打破户籍障碍,在求职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失业登记和就业服务。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进校园,建议参照创业培训补贴的规定,将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对象由“毕业自然年”调整为“毕业学年”,利于组织高校在校学生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

(六)统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的资源促进就业。如更好地发挥失业保险的防失业、促就业的作用;用好社会保险补贴政策促就业;公务员考试录用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都要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

(作者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副部长,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自治区公务员局局长)

9.就业再就业工作思考 篇九

李怀军杨志银(云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院,云南昆明650221)关键词: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机制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中图分类号:C9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755(2010)02-0122-02收稿日期:2010-02-12作者简介:李怀军(1983—),安徽六安人,云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院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杨志银(1955—),云南永善人,云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政治。

一、当前就业和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矛盾(一)市场体系机制不健全导致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一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人群和领域受限。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等历史原因及其惯性作用,导致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单位和垄断行业的用人、市场化配置程度较低,市场调节就业的人群十分有限。劳动力市场配置的主要是一些低端初级人才、新增劳动力和农民工,经理市场、专业人才市场建设滞后。二是市场机制不健全作用力度有限。劳动力市场因信息不对称,市场体制不能统一运行,存在分割状态。作为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工资,不能完全体现劳动力价值和劳动供求关系;非公经济的社会保障等政策福利优势比公有制经济部门少,导致非公经济主体在市场竞争、吸引人才方面处于劣势。劳动合同形式主义成分较大,存在订立不公平合同、欺诈性合同与违反合同等问题。(二)政府促进就业的制度不健全政策不配套运作效率不高促进就业的配套政策滞后和不完善。例如促进特困人群就业的扶持性政策缺乏延续性。另外,失业保险除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外,促进再就业的功能发挥不够。就业培训中引导性培训多、技能培训少,导致求职人员的知识技能与用工单位岗位需求差距大。技能培训是就业培训的重点,但培训时间短,多为1至2个月,职业培训后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技能要求,导致求职者的技能和愿望与岗位的技能要求差距较大,用工双方都不满意,用工不稳定。尤其是农村转移输出培训人员,有的输出不满两个月就返乡,造成公共资源浪费。(三)失地失业农民再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堪忧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出台滞后、不完善、遗留问题多。由于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政策滞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失地人员,都没有社会养老保险,现在缴费难度大,绝大多数无力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劳动年龄内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处境更加艰难,面临解决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双重问题。他们除了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外,还担负着赡养老人、扶养子女的家庭重任。(四)政府投入社会保障和就业的财力人力不足虽然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经费逐年增加但仍然不足,地方财政负担较重。比较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比例,可以看出投入力度偏小。加拿

大为39%,日本为37%,澳大利亚为35%;2005年我国只有11%左右,且这11%的投入基本用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快与工作人员少和工作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突出。(五)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制度体系机制尚未健全,社会保险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城镇养老保险尚未实现全覆盖;农业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健全;进城务工人员基本未享受城镇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被征地农民身份转换进入城镇后养老等未能得到有效保障。具体问题如下:一是社会保险制度机制不健全运作效率低。由于社会保障机制在全国各省市不统一、城乡不统筹、运作不规范、地区间难转接。社会保险项目更多的是由地方政府统筹,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管理体制和财力制约。因此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差异性、探索性、多变性和多样性特征,从而导致社会保险制度设置在不同地区、城乡和行业之间和不同经济单位之间不公平不公正;社会保障机制运转也不规范、不统一、难转续,高成本低效率。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和缴费标准基数不同,重复要求和重复统计的成本高。五大保险中同一险种的统筹范围和缴费的工资基数存在省市、区三级和多个标准,导致相同险种的缴费工资基数因统筹层次和人群身份不同而不同。计算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不统一,核定缴费难以在一个部门或窗口完成不但增加工作成本和管理成本,也给前来办事的单位和群众带来不便。二是社会保障统筹层次低、保障水平低。社会保障实行地方统筹和属地管理,使社会保障在区域内封闭运转,统筹层次低;社会保险缴费条件和比例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不同,导致参加保险人员跨统筹地李怀军等:完善我国当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初浅思考区或人群身份难以转接,限制了流动就业人群参保和享受保险待遇。例如,农村居民在城镇就业或流动就业后,保险无法相互转移,会造成购买多个保险,因达不到缴费年限而到退休年龄拿不到养老金,城乡社会保障差别明显。三是劳动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基础建设薄弱、服务体系网络不完善。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和经费投入不足,仍有相当部分社区在办公场地、窗口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存在不足。全区尚未建立统一、快捷的职业介绍信息网络,无法实现各个公益职业介绍机构相互间的资源信息共享,从而未能充分发挥出公共职业介绍在就业安置方面的重要作用。社会保障管理机制运作缺乏资源整合和配套机制。同属于社会保障局的医保系统、社保系统、就业系统各是一个管理网络,五大保险各执一端,社会保障系统内部的管理网络和政策不统一,缺乏内部资源整合和协调沟通机制。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的形势(一)就业压力剧增受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影响严重,工业经济运行形势严峻。经济增长受阻,不仅对就业的拉动减少,而且,企业的停产、关闭,无疑会导致部分员工失业。

(二)劳动力结构失衡从人才统计、失地农民统计、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所有制从业人员结构看,劳动力结构失衡严重。失地农民,初中以下文盲、半文盲和

小学文化的占了全部失地人口的46%。失地人员的文化普遍偏低,技能单一。这些体现出劳动者的文化和技能结构失衡。三次产业的价值结构与从业人员结构和所有制的价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从2005至2015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及其预测来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大于第一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总和,呈增长趋势。

三、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一)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创业积极性。推动城乡一体化人才开发工程,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和自谋职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建设工作,为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提供发展空间。实施人才资助工程。政府对高新技术项目持有人创业,可根据项目的高新技术含量、所处行业水平、投资额度大小,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二)帮扶重点人群就业工程促进具有竞争优势的人群就业,帮扶和安置弱势人群就业,建立巩固就业、预防失业的制度和机制。

四、对策和保障措施针对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和矛盾,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转变观念创新思维促进全民就业只有创新思维转变观念更新认识才更有利于促进就业。全球金融危机后,产业结构的国际性分工将发生新变化,将导致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创新思维和思路,更新观念和认识、探索促进就业的新途径、新举措,巩固就业和预防失业。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才更有利于促进就业促进就业不仅是保障民生、提高民生,而且是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政府促进就业的工作应从以“城镇就业服务为重点”转向为统筹城乡就业、灵活多样就业服务,鼓励多种形式就业。从保持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从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高度出发,采取对策措施保护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残疾人等易受歧视群体就业。(二)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制度机制第一,完善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机制配置劳动力资源,进一步发挥公办的和私营的劳动力市场的功能和作用。以市场建设为先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发挥政府规范、引导和管理市场的作用。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培训制度。第二强化管理服务保障重点人群就业,通过专人负责分门别类地建立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零就业家庭”、复退转军人等就业援助重点人群档案。(三)建立创业机制以创业带动就业搭建创业服务平台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为自主创业者提供从创业项目推介、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创业基地、政策咨询及跟踪服务到办证、税费、就业服务等提供“一条龙”的创业服务。(四)加强队伍建设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建立工作量与工作人员和经费增加的联动机制以便动态衡量社会保障工作人员与管理服务人员比例,建立增减人员编制和经费的机制,衡量工作人员及其工作量的指标和标准体系。加强三级网络建设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以及社保、医保、农保和就业等网络资源在社区平台的整合。

10.就业再就业工作思考 篇十

一、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外界因素

(1)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矛盾尖锐。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大学生就业地域的有限选择,使人才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现实,用人单位抬高就业门槛,这样就为设置性别限制提供了条件。

(2)政策法规不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我国虽然在法律中规定男女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但在现实中,有些用人单位受封建思想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影响,不乐意招女职工;有的用人单位招女大学生承担的成本较高,需要支付女性在孕育生命期间的各种费用,所以很多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实行非准人制度。

(3)社会分工对劳动者的需求有差别。很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性别有要求,主要是因为女大学生受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在从事某些工作时存在不便或不利的现象。这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2.女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1)主观上缺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部分女大学生在主观上缺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认为找工作需要运气,靠家庭和社会关系等,学习没有目标,怕吃苦,专业知识薄弱、结构单一,贪图安逸舒适,缺乏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决心。依赖性较强,意志力不坚定,把将来的希望寄托在师长、亲友身上;自己则甘于平庸,竞争和发展意识不强,成为影响就业的一大障碍。

(2)就业观念陈旧。部分女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不能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把求职的首要条件定义为给自己找一个好的城市或者要留在父母身边,过分看重第一次就业,工作岗位不是以自己是否喜欢,更多是看自己的父母来决定,鄙视体力劳动,怕苦怕累怕脏,贪图安逸。过分追求物质利益,不愿到艰苦的基层和生产一线去,也使她们失去了为数甚多的就业机会。

(3)实践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综合素质较差。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在知识继承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而部分女大学生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只看重考试成绩,对实践环节和社会活动不大热心,这使得女大学生普遍动手实践能力低,创新意识不强。相反男生更注重实践能力,特别是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这使得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收男生。

二、高校方面要着力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1.注重培养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职业能力.

(1)帮助大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能力。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女大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一方面要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它是用人单位衡量人才优劣的重要标准。高校应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按照市场的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变革教学内容,做到人才培养上的超前预测、超前设计和超前培养,能真正做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方便女大学生就业。

(2)将全面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使女大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用人单位乐于吸纳专业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女大学生作为就业的弱势群体,更应该具备这方面的优势。为此,高校可以尝试因“女”施教,在开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同时,开设一些女性特色课。增加她们的就业筹码,满足社会需要,提高就业成功率。

(3)培养女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等各种基础能力。女大学生要具备灵活运用各种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决策能力等基础能力,才能增强与男生相竞争和抗衡的实力。为此,学校要多提供女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习的机会。如:大学生科研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毕业实习工作以及校园创业等活动都有助于提高女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各项技能。事实证明综合素质高的女大学生在就业中能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并获得较多的就业机会。

2.加大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增强女大学生的择业能力

高校应在政策、思想和技术指导三方面来提高女大学生的择业能力。其一,进行自我分析、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女大学生准确认知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气质等,正确认知现实的职业需求现状和自身条件,避免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我,在合理的期望值下,保持健康的心态来寻求和选择适宜的职业。其二,提供就业政策和及时的职业信息咨询服务,帮助女大学生科学地进行职业分析。其三,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帮助女大学生确定职业目标,做好就业自荐材料等面试应聘的准备工作。进行必要的求职技巧训练和形象礼仪训练,并加强自身权益保护的意识,对职业要进行辨别、筛选,克服求职过程中的各种障碍。

3.帮助女大学生正视自身的弱点,并调整择业期望值

高校中大部分女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看重考试成绩,忽略了对自己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不太喜欢参加课外的一些活动和一些实践锻炼的机会,直接导致能力素质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另外很多女生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仍是瞄准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公司,期望工资待遇优厚,错失了许多的就业良机。还有些女生缺乏就业心理准备,以至稍遇挫折,就造成心态失衡,变得焦虑和自信心不足,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地影响了就业。学校要加强女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教育,学校要想方设法去搭建各种就业平台,创造各种就业环境,让女大学生及时地了解我国经济社会的动态,及时地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

4.帮助女大学生克服不良心理,完善女大学生的就业人格特征

(1)乐观自信,勇于竞争。女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长处,保持适度的自信,利用女性独有的体贴细腻的品质、擅于交际和表达的能力、对事物的敏感好奇等优势,在从事传统的外语、师范、财会行业的同时,寻求如旅游、保险、金融、服装等新兴社会服务业,甚至勇于向男性“垄断”的高科技行业挑战,扩大择业空间;学校也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强化激励教育、典型事例教育,让女大学生从中感悟生活、感悟成长,树立远大理想,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能敢于接受挑战,直面就业。

(2)不卑不亢,增强耐挫力。女大学生的心

理较男生更脆弱,心理承受力差,在求职中遇到挫折往往一蹶不振,心理失衡,甚至自暴自弃。让女大学生在择业中既不盲目自负,以免难以接受失败的打击,同时在面对挫折时,也不消极自卑。要及时调整心理落差,正确评价自己,分析失败的原因并总结经验,选择恰如其分的目标,作好几手准备,充分预见到可能出现的种种困难,不懈地向自己的职业目标挑战。

(3)善于合作,敢于创新。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正逐渐成为现代企业员工所必备的品质。女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较弱,这使得她们不善于与人合作,缺乏合作意识。高校应当为女大学生多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科研活动和社会活动,帮助她们克服怯懦、畏惧心理,鼓励她们积极参加团队协作工作。在合作中,要敢于打破陈规,敢于创新。

5.大力提倡女大学生自主创业,拓宽女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我国女大学生继承了中华传统女性的美德——很能吃苦耐劳,不管环境多么恶劣,均能任劳任怨地生活和工作。当今日益发展的社会,为女性的就业提供较多的机会,女性创业成功的已经大有人在。所以,高校应该运用一些典型事例鼓励女生大胆的去创办小企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拓宽就业面。

上一篇:马云合作演讲下一篇:六五普法工作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