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应用文重点

2024-06-25

经济应用文重点(精选9篇)

1.经济应用文重点 篇一

环境经济评价应用于规划环评的重点与难点分析

环境经济评价是联系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桥梁,把环境经济评价应用于规划环评中,实现了对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的经济价值表征,为最终决策提供服务和支持,真正提高了环评对规划可行性的决策作用.本文结合环境经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特点,通过对我国规划环评区别于项目环评的特征的把握,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提出应用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

作 者:高莹 作者单位:天津市红桥区环境保护监测站,天津,300131刊 名:资源节约与环保英文刊名:RESOURCES ECONOMIZATION & ENVIRONMENT PROTECTION年,卷(期):2009“”(4)分类号:X32关键词:环境经济评价 规划环评 应用

2.经济应用文重点 篇二

要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达到以上审计目的, 首先在审计准备阶段, 应严格按照审计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的相关要求对企业所处行业及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按照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要求, 确定审计的重点内容。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由于企业所处的行业与行业之间、企业的个体之间差异较大, 使得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比较繁杂, 为了达到审计的目的, 就需要在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性和科学性的同时,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审计的重点内容,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结合这些年经济责任审计实践, 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 应把握以下重点内容。

一、任期经营目标的完成及考核情况的审计

企业领导人任期, 政府国资委或企业上级主管单位, 一般对企业每个年度的经营目标、经营业绩都有明确的责任要求, 并和企业签有目标责任书, 企业经济指标的实现情况是企业领导人员经营业绩的集中表现。因此, 有些企业领导人员为了提高自己的经营业绩, 弄虚作假, 虚列指标的情况时有发生, 经济责任审计要对企业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审计, 核实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实际情况, 对此, 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 了解索取任期企业目标责任及各年度考核情况。

企业目标责任是企业上级部门或主管单位对企业经营、管理所下达具体指标, 企业领导人是目标的责任人, 所以了解审核目标责任完成情况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在审计准备阶段, 应了解掌握领导人任期国家审计机关、企业上级部门组织的对企业的财务收支审计的报告及审计事项落实情况。

2. 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 对企业各项经济指标进行核实。

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 目的是为了节约审计资源, 提高审计的效率。其中:一是充分利用已有的财务收支审计的成果。二是经济责任审计, 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要进行测评, 对企业的资产、负债及损益的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及效益性要进行审核, 它与现代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的目标要求基本相同。因此, 应充分利用现代企业财务收支审计比较成熟、比较规范的审计程序、方法和技术, 达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要求。三是依据审计取得的企业基本情况的经济数据, 对照目标责任书, 检查企业实际完成目标责任的情况, 反映企业目标考核中弄虚作假、隐瞒实情、谎报成绩等问题。

二、企业重大经济事项的审计

企业重大经济事项, 是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经济行为, 如重大项目投资、重大融资、企业重组、并购、重大股权投资及变更等。

1. 做好审前调查, 搜集整理领导人任职期间的重大经济事项及目标责任完成情况。

经济责任审前调查, 应在常规审计调查的基础上增加对企业长期、中期发展规划及其变更情况及资料的了解及索取, 查阅领导人任期重大经济事项的会议记录, 弄清既定的和任期增加的重大经济事项, 并对这些事项按未实施和已实施进行分类, 了解未实施项目的原因, 初步判断应实施而未实施项目对企业的影响及责任人;落实已实施项目的进展及完成情况;通过和企业管理等专业部门进行座谈, 了解领导人任职期间已经实施的所有重大经济事项及其结果, 以及这些事项对企业的影响。

2. 在审计实施阶段, 对所有重大经济事项进行分类, 分析其对企业的影响。

对重大事项进行分类, 可按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对事项进行分类, 一类是对企业可能或已经产生积极影响的重大经济事项, 重点关注应作为而不作为的事项;二类是对企业可能或已经产生不良影响的重大经济事项, 既不应作为而实施的事项;在重大经济事项对企业影响的定性、定量分析时还要结合任职期间社会基本情况、企业所在行业的基本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 并对重大经济事项按类型和重要程度进行整理排序。

对已实施的重大事项的审核, 首先在项目管理的合规性、合法性及有效性上进行审核, 主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重点审核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是否规范、是否坚持领导层集体讨论、集体研究、集体投票决策的程序;是否进行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有无超越权限不经相关部门批准, 擅自决定并进行有关重大经济事项, 并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对实施项目的进程进行审核, 通过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 重点审核在建项目的进程, 是否按计划进行, 有无半途而废, 形成损失的情况, 了解在建项目不按计划进行的原因, 落实责任人。

对未实施的项目, 按可能对企业产生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及项目规模进行分类, 对有正面影响的事项, 应调查了解其未实施的原因, 考察其管理程序的规范性、科学性, 有无领导人擅自决策, 改变既定计划, 给企业造成了潜在损失的情况。

对重大经济事项审计, 要结合事项决策当时的社会环境, 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 企业当时的具体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形成初步审计观点, 将初步审计观点与企业领导人、领导班子成员、企业相关部门等进行广泛的座谈, 交换意见, 最后经审计组集体讨论形成初步审计认证及评价。

三、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的审计

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是指国有资产是否存在有账无物, 损失浪费, 是否存在多报或少报等不如实反映的情况;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是指国有资产经过一定时期的增减变动情况。企业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是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企业上级管理部门对企业领导人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责任进行考核的重要内容, 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

企业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审计, 应对国有资产的质量及数量进行审计。一是对国有资产的质量进行审核, 有无潜亏和重大损失不披露;有无重大投融资形成损失, 有无投资的公司严重亏损、资不抵债, 不按规定计提准备的情况等;二是对国有资产反映的真实性进行审核, 对年度利润进行分析, 有无经营不善或重大责任事故, 造成严重损失, 使国有资产大幅减少, 有无多列或少列国有资产的情况;按规定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率进行复核, 重点剔除客观因素的影响, 如国家增加投资、无偿调拨等, 客观反映企业经营形成的国有资产变动情况。

四、经济责任审计应分清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 对领导人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的划分, 是进行经济事项责任认证的重要内容, 只有准确的划分领导人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 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按照审计暂行规定实施细则, 直接责任是指: (1) 直接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 (2) 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 (3) 失职、读职的行为。 (4) 其它违反国家财政纪律的行为。主管责任是指领导人任职期间对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直接责任以外的领导责任和管理责任。在具体审计实践中, 主要是对直接责任的认定。认定直接责任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有关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应从其规定。

如《会计法》规定,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二是按照领导人员职责分工进行划分。

各企业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及国家有关规定, 都制定有比较完整规范的内部管理的规章制度, 企业领导人职责分工也是其中之一, 按照职责分工进行有关经济责任的认证是划分直接责任的主要方法。审计中应了解、掌握领导人职责分工的内容情况, 属于领导人分工负责的事项, 应由领导人负直接责任。

三是按照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划分。

发生问题的一般原因有决策失误或责任人不负责任发生问题, 如属决策原因造成, 应属领导人直接责任, 如属执行中出现问题, 应属执行人直接责任。

3.林下经济产业现状与发展重点 篇三

关键词 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发展重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2-084-04

林下经济产业是一种新型经济产业,它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以充分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为前提,以促进广大农民增收为最终目的。林下经济产业能够大幅度提高林地的利用效率以及森林产业的综合效益,利用林地的资源优势,促进林下经济产业的深入发展,使其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最终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成为我国林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1 特点

林下经济产业并非将林业同农业两者进行简单的组合,它可以有效提高土地、林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在时间、空间的高效运转。具体来讲,林下经济产业有以下特性:(1)生产模式具有立体性特征,林下经济产业系统上层一般是茂盛的林木,林间通常种植高效的经济作物,而地面则可以养殖鸡、鸭、鹅等家禽,或种植食用菌类;(2)结构有着复杂性特征,林下经济产业是一种将农、牧、林等产业链条结合在一起实现共同发展的高效的复合型产业结构;(3)管理服务具有广泛性特征,林下经济产业在管理方面涉及到了农业、林业、医药以及农业等多个相关管理部门。总而言之,与传统的农业、林业相比较,林下经济产业具有生态及经济方面的综合优势,可有效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大力发展我国林下经济产业,可以进一步提高生物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指数,实现物质能量流的闭合式循环,并实现零排放目标,促进森林资源循环、有效使用。

2 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后至今,我国林下经济迅速发展。林下经济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背景。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针对林业发展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首要任务的战略。随着林业建设重点战略性转移的实现,我国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整体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生态建设的成果举世瞩目。为实现生态建设,大量森林不再被采伐,这也给林业产业建设及经济发展造成一系列新的

问题。

当前我国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主要包括森林景观利用、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林下养殖和林下种植等4种模式。森林景观利用和采集加工是二级模式,即充分利用林下经济产业的产品资源,大力发展流通、加工、销售及观光、旅游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林下养殖和林下种植,就是利用林业产业的林下资源,适当地发展药类、菌类、牧草种植,或者立体养殖禽畜类产品。

林下经济产业凭借资源利用率较高、经济收入的种类多、涉及的流通销售方面广及可持续发展性较强等优势,十分适合我国当下林业经济的发展态势,同时也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需求。一旦实现良性发展,就可以实现森林资源科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进行及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的多赢

目标。

3 存在的问题

相比传统林业经济的增长,当前的林下经济产业拉长了我国林业经济的产业链,也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益,但是当前的林下经济也有着很多

问题:

(1)扶持政策欠缺,启动资金明显不足。由于当前我国许多地市都没有专门针对林下经济产业的扶持政策和发展优惠的政策,很多农户没有足够的启动资金和前期运转流动资金支持,不利于我国林下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没有龙头带动,很难实现产业化发展。目前,我国的林下经济产业依旧难以实现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态势,所以,不得不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借势、借力实现产业化发展,特别是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撑,借助多家产供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带动我国林下经济产业的产业化发展。

(3)缺乏相应组织领导,很难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我国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组织化程度偏低的问题,农户不能及时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因而,产品很难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进行有效地调整。同时,林下经济产品通常缺乏有效的畅通渠道进行销售,难以保障农户的利益,因而很难实现林下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 重要性

4.1 可以充分利用我国林下资源

发展林下经济可以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林下资源,有效提高土地的使用率。林木覆盖下土地资源有着很大的特殊性,林阴地与裸地、农田相比有着很大的变化,比如,直射光强度大幅减弱,而散射光的强度得到增加,光质发生了变化,昼夜温差减小等等。这些变化为部分动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如果辅助以科学技术,在掌握了这些动植物生活习性的前提下,发挥林阴环境的优势地位,进行立体种养,就可以给实现农业、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的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4.2 有助于提高产量

发展林下经济有利于提高产量,增加林下经济产业的经济效益。利用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发挥林木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林业产业的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多方位、多目标、多层次地利用农、林、牧、副、渔业的各种产品,增加单位面积农林产品的总数量,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单位面积林业经济产出及整体的经济效益。

4.3 增加农林主副产品的数量和种类

林下经济生态环境比较复杂,可供多种物种生存。因此,可以生产很多种绿色产品,可以提高林下经济的产量和产品质量,充分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农林产品需求。通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养殖、种植等多种产业,可进行林下经济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以弥补林下经济生产周期过长的不足,达到长短结合和以短养长的效果,实现林下经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endprint

5 发展的策略

5.1 合理进行林下经济产业的规划和统筹

在当前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大环境下,我国应该重点推动滩涂、森林和土地的利用,完善我国林下经济相关金融制度和法律制度,建立和健全资产评估制度,有效促进我国林下经济产业的资产有序合理流转。在资产评估得以完善的前提下,林下经济资产的使用权便可作为经济性的权利来进行继承和流转,从而得以使用、处分和收益,充分调动林下经济产业经营者进行开发和投资的积

极性。

5.2 加大资金投入,规范开发、投资标准

在林下经济产业基础设施以及公益林业的建设上,我国已经给予了大量资金方面的支持,对其起到了有效的发展和促进作用,接下来应当逐步地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林下经济产业的基地建设、优质种苗的开发和推广及珍贵品种的引进等几个方面的投资,逐步加大和规范国家补贴和补助指标和

标准。

5.3 加强国家政策的扶持

林下经济产业是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一种重要的产业模式。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新增长,所以,国家政策扶持和鼓励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出台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和实施办法以及其他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措施,统一资源利用、税收以及游资和融资政策,保证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有序推进。

5.4 建立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保障机制

5.4.1 以林改为契机,促进产业发展

我国林改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林业体制改革为我国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环境,因此,林下经济产业理应顺应这种政策变革的趋势,积极地寻求相关政策的扶持,促进我国林下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将林改的经验推广到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在明确林业权属的前提下,推进林下资产使用权科学合理地流转,各个社会主体均可以通过转让、拍卖、承包、租赁、等合法形式进行流转。积极有效推进林下资产的有偿转让,创建林下经济资产流转市场,加速建立和健全林下经济资产的评估制度。

5.4.2 推动非公有制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

国家应该鼓励各个社会主体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投资发展我国林下经济产业,只要是有能力的城镇居民、农户、私营企业主、科技人员、机关团体及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和职工,均可以合伙或单独从事林下经济产业,参与林下经济产业的开发。在此过程中,要切实明确非公有制林下经济产业的合法地位,落实相关政策,统一投、融资政策、资源利用政策以及税费政策,为各种所有制的林下经济产业的经营主体营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

5.4.3 政府应该加大林下经济产业的建设投入

要结合我国公益林建设和管理以及重大林业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逐步加大林下经济产业建设的资金投资规模,以工代贩和农业的综合开发等相关的财政扶持资金,也应该相应地增加投人,对重点地区的林下经济产业建设以及珍贵品种的引进和优良种苗的研究开发和推广等,安排相应的投资,逐步规范各项工程建设补助的标准。相关地方政府必须承担起本来由森工企业所承担的投入,给予必要的支持,使林业企业能够有精力、有能力发展我国林下经济产业。

5.4.4 完善相关的优惠政策

制定并完善一整套适合我国林下经济产业建设以及自身发展的政策,增强我国林下经济产业进行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的能力,提高林农投身到林下经济产业建设中的积极性,已然迫在眉睫。这方面相关的内容有很多,比如对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林业资源的更新和改造免征采伐等相关税费、土地占用费等;林下经济产业生产用电收费以农业灌溉的用电标准来收取;林下经济产业所需的灌溉、育苗用水,要切实保障,并免收相关费用;对于那些成功造林的生态林地,可以允许农民继续在所在林地从事林下经济产业,使农民能够尽快地受益,从而进一步调动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保障林下经济产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6 结语

林下经济产业具有投入少、潜力大、易操作、见效快等优势,是新型林业发展的模式,于增加林业产品附加值、开辟广大农民增收新渠道、促进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巩固我国生态建设成果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面对当下我国各个地区在发展林下经济产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我国政府应该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劳动经济学重点 篇四

概念

1. 劳动

本书所涉及的劳动是狭义的劳动,是指人类在自身智能支配下,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创造社会财富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等方面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2.人力资源

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的总和。具有生产和消费两重性、时限性、能动性、再生性、智力性、核心性等物征。

3.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使稀缺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的学科。

劳动经济学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人的劳动和人力资源为起点,研究劳动力资源配置与开发利用的理论与制度的一门学科。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劳动是人的本质?

答:1)、劳动创造了人 ;

2)、劳动是人的专属特征,具有主动性、自觉的目的性、创造性、多层次性、相依性;

3)、劳动作为生产要素与其他要素不同;

4.如何理解人力资源的稀缺性?

答:人力资源的稀缺性表现为总量稀缺、质量稀缺、结构性稀缺、显性稀缺和隐性稀缺、静态稀缺与动态稀缺等方面。

5.简述国外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答: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形成不同阶段的劳动经济理论,分为四个阶段:孕育阶段、形成阶段、独立发展阶段和学科体系发展与完善阶段。

6.劳动科学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答:劳动经济学科、劳动管理学科、劳动社会学科、劳动法学科四大体系。

7.理论界的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主要有哪些?

答:(1)研究最重要生产要素—人力的需求与供给。(4)研究劳动力资源投入与产出机理。

(2)研究劳动力市场运行和结果。(5)研究劳动关系。

(3)研究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6)研究劳动力市场及其运行规律。

8.劳动经济学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答:1)基本假设2)基本概念3)现象范围4)特定理论 5)问题6)检验方法和价值观念。

9.简述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关系。

答:

1、两者的区别:有无价值判断;解决的问题不同;内容是具有客观性。

2、互补性:规范分析以实证分析为基础,实证分析以规范分析为指导。

选择题:

劳动的意义:劳动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根本标志。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劳动推动了社会发展。劳动是人类解疑不尽的重大课题。

人力资源的特性:两重性。时限性。能动性。再生性。智力性。核心性。

劳动经济学 一词1925年 美国学者 所罗门•布拉姆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革命”边际革命。

劳动者职业的分类:士、农、工、商 强调“四民分居”。

劳动创造财富 《管子》。费孝通《江村经济》1939年

1、劳动基本理论

2、劳动力理论

3、就业理论

4、工资理论

微观经济学中的劳动理论:劳动理论、工资理论、福利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目标: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基本假设:劳动是人的本质、人是经济人、人力资源稀缺、当代市场经济制度。

实证分析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规范分析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概念

1、劳动力: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

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劳动力供给: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和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

供的劳动时间。

3、收入效应:是指在工资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收入的变化引起的工作时间的变化。

4、替代效应:是指在保持收入不变情况下,因工资率的变化而引起的愿意工作时间的变化。

5、劳动力参与率: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现实劳动力占该范围的劳动适龄人口(或潜在劳动力)的比例,它

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是研究劳动就业状态的重要统计指标。

6、劳动力供给弹性:一般通过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来分析,将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

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劳动力供给的含义与类型?

2、劳动力供给有哪几种表现

三、有哪些因素影响社会劳动力供给?

答:社会劳动力供给的多少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对社会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是通过社会劳动力参与率而达到的。因此,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也就是影响社会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一般影响因素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宏观因素:

1、宏观经济状况;

2、社会经济政策;

3、劳动适龄人口规模;

4、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工资率的差距;

5、劳动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第二类因素是与个人或家庭参与劳动决策直接相关的因素:

1、性别;

2、工资政策和工资关系;

3、工资水平;

4、个人非劳动收入;

5、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四、劳动力供给弹性的类型?

答:

1、供给无弹性;

2、供给有无限弹性;

3、单位供给弹性;

4、供给富有弹性;

5、供给缺乏弹性;

6、劳动力供给的逆变弹性。

第三章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可变的劳动力投入增加到不变的资本上,最初劳动力的增加会使边际产量增加,但当劳动力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继续增加劳动力要素投入将使边际产量递减。由于它带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所以报酬递减是一条规律。

长期劳动力需求:是指当劳动与资本都可变化时,工资率与厂商雇佣的劳动力数量间的关系。

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是指工资率变化一个单位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化程度,即工资率变化1﹪,劳动力需求量变化百分之几。

劳动力需求交叉工资弹性:假设企业劳动力需求可分为两类:A和B,那么,可以将A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B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动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一、为什么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它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说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的需求,是由于对物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而引起的。它是雇主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是一种联合的需求或相互依存的需求。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工资率的变化、产品需求和价格的变化、资本价格的变化等。

二、短期劳动力需求是如何决定的?其最佳劳动力选择的条件是什么?

答: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是:

1、劳动力投入的合理区间;

2、利润最大化目标下企业劳动力最优投入选择。其最佳劳动力选择即企业达到利润最大化满足的条件是:

1、雇佣最后一个工人获得的边际收益应该等于雇佣该工人的边际成本;

2、边际劳动收益等于实际工资率。

三、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受哪些因素影响,它们如何影响劳动力的需求量?

答:

1、工资率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2、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影响;

3、政府的特殊政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四、劳动力需求弹性有哪些类型?

答:

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

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

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

4、劳动力需求

弹性大于1;

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

五、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

1、其他生产要素替代劳动力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

2、产品需求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

3、其他生产要素供给弹性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

4、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

第四章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广义上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经济关系,其内容包括劳动契约、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劳动立法、职业培训、职业咨询、职业安全卫生以及特殊群体劳动者的保护等;狭义上是指劳动力供求双方双向选择、进行劳动力交换的场所,以及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组织形式。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工资漂浮:是指计划经济体制中存在的自下而上层层提高工资率的倾向,以及由这种倾向造成的工资率轮番上升的现象。

劳动力市场分割:强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属性,强调制度和社会因素对劳动力市场报酬和就业的重要影响,这种理论即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劳动力市场歧视:是指那些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引起的在就业、职业选择、晋升、工资水平、接受培训等方面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一、劳动力市场的类型有哪些?(可能是选择题)

答:

1、按照范围划分:区域劳动力市场、产业劳动力市场、职业劳动力市场、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

2、按照职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划分:国家公务员市场、职业经理市场、专业技术人员市场、普通劳动力市场;

3、按照竞争自由度划分: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

4、根据不同职业的收入水平划分:主要劳动力市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其实也负责人、办事人员属于主要的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服务性工作人员、商业工作人员、农林牧渔劳动者、生产运输公认和不便分类的其它劳动者属于次要)。

二、劳动力供求关系有几种类型?

答:供大于求、供不应求、供求均衡三种类型。

三、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过剩?(书130页)

答:劳动力短缺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需求处于长边,劳动力供给处于短边,劳动力的初始需求大于有效需求。劳动力过剩是指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需求是短边,劳动力供给是长边,劳动力初始供给大于有效供给。

四、有关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理论主要有哪些?(书134页)

答:主要有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职位竞争理论和激进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五、有关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理论主要有哪些?(书144页)

答:个人偏见模型、歧视的经济动机模型、双重市场歧视理论、拥挤假说、搜寻成本理论以及统计性歧视理论等。

六、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理论是什么?

答:人力资本理论、风险分担或隐合约模型、筛选模型、交易成本学说、激励理论。

七、简述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答:

1、一些非经济的手段对于劳动力配置所起的作用更大;

2、存在者工作的阶梯;

3、锦标制度常被作为企业内的激励机制;

4、不同岗位的收入并不完全是按生产力原则确定的。

八、论述——比较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答:

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

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者根据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差异和自身条件,在国际间、地区间、产业间、部门或行业间、职业和岗位间所选择的迁移或转移行为。

二元经济:一元是以土著方法生产的、以农村为中心的农业部门经济模式;另一元是以现代方法生产的、城市为中心的工业部门经济模式。

保留工资:是雇员接受某一工作的最低工资率,低于该工资率,他将拒绝接受某项工作或辞职。

一、劳动力流动的类型有哪些?(选择题)

答:

1、按时间分类:永久型迁移;常年型流动;季节型流动;临时型流动。

2、按空间分布特点分类:聚集型流动;扩散型流动;替代型流动;水平型流动;垂直型流动;跨越国境型流动。

3、意愿分类:自愿型流动;非自愿型流动。

4、按方向分类:单向型流动;往返型流动;对流型流动。

5、按范围和职业分类:企业组织内部的流动;职业间的流动;部门或行业之间的流动;产业间流动;市场间的流动;地区之间的流动;就业与失业之间的流动;角色转换流动;

6、按目标分类:创新型流动和保守型流动。

二、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假设与必要条件有哪些?(判断题)

答:基本假设有两个:

1、劳动力的流动是劳动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自愿选择的流动行为;

2、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力有流动的选择性,而雇主只有选择性没有流动性。

以下四点构成了劳动力流动的必要条件:

1、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

2、不同地区和工作中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异;

3、社会对劳动力就业给予充分的自主权;

4、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技能和工作能力专门化。

三、劳动力流动的机制与劳动力流动的规律有哪些?

答:机制有:

1、劳动力市场机制包括工资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

2、政府调节机制。规律有:

1、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流动;

2、第一、第二产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流动;

3、体力劳动力向脑力劳动力流动;

4、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5经济落后地区或国家的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流动。

四、如何理解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及劳动力流动决策?

答:答案在书213页上第二大点的(1)(2)。

五、分析人口流动原因的理论有哪些?(书188页)

答:

1、马克思和列宁对人口流动原因的考察;

2、拉文斯坦对人口迁移原因的分析;

3、配第一克拉定理和库兹涅茨法则;

4、博格对人口流动的推力——拉力分析;

5、E。S。李对人口流动原因的解释;

6、库兹涅茨对人口再分布的研究。

六、比较并评价国外学者的二元经济理论?

答:书214页到215页上

(四)二元经济中的劳动力流动理论。下的(1)(2)(3)(4)点。

七、运用托达罗的二元经济理论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答:书202页到203页上四点内容,然后在其中抄些句子回答问题即可。

八、运用托达罗二元经济理论分析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产业转移?

答:书204页上的第五点内容。

九、简述工作搜寻模型?(书208页)

答:在简单的劳动力市场模型中,当市场达到均衡是,所有的劳动力应该是在同一个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下就业。但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几乎同质的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异非常答,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劳动力都能够在市场提供的工资水平下就业,失业广泛地存在着。工作搜寻模型就是用于解释这些现象的。

第六章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是指经过长期性投资形成的体现于劳动者个人或团队身上的由智力、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构成的资本。

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货币或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这种活动就叫人力资本投资。一般培训:是指劳动力通过培训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和技能,对除培训提供者外的其他企业具有同样的适用性,即可以提高受训者在所有职业中的生产率的培训。

特殊培训:是指员工通过培训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和技能只对培训的企业具有适用性,或能使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提高得更多,对其他企业则没有什么意义或意义明显低于提供培训的企业。

一、简述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答:书246页上

(一)开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1)(2)(3)(4)。

二、评析舒尔茨与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

答:书223页

1、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贡献在于①②③④⑤。

2、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贡献在于①②③④⑤⑥。

三、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知识资本有何区别?(判断题)

答: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区别在书226页2点。

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的区别在书226页3点。

四、人力资本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何作用?

答:作用在书247页

(四)点的(1)(2)。

五、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有哪些?

答:形式有五种:教育资本投资、健康资本投资、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流动招聘投资和企业家经营资本投资。

六、人力资本的类型?

答:有

1、按差异分:同质型和异质型。

2、按人的能力分:一般能力、完成特定意义工作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资源配置能力;

3、按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层次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型人力资本;以客户经理为主体的市场营销型人力资本;各级管理人员的组织管理型人力资本;企业家型人力资本。

七、教育投资决策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

八、为什么说医疗保健投资是一种公共产品?

答:

第九章就业

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参加某种社会劳动并取得领导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充分就业:一般是指达到了最大就业量或存在着短期的较低的失业率。可以从劳动者个体中、在业劳动力、劳动力人口三个方面来认识,即从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与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数量来认识充分就业。隐性就业:也称“非公开就业”,是指劳动者以隐蔽的形式从事有报酬的工作或经营收入,而政府对此未做有效管理的就业活动。

一、就业有哪些类型?

答:

1、按表现形式不同分:显性就业和隐性就业;

2、按围不同分:国内就业和国际就业,国内就业又分城镇就业和农村就业;

3、按管理形式分:计划就业和市场就业;

4、按时间不同分:长期就业和短期就业;

5、序次不同分:初次就业、再就业和多次就业;

6、按概念不同分:广义和狭义就业。

联合国开发署根据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的关系将就业划分为四种类型:

1、高经济增长、高就业机会型;

2、高经济增长、低就业或无就业型;

3、经济增长率下降,就业机会下降型;

4、经济增长率下降、就业机会有所扩大型。

二、就业有哪些功能?

答:功能有:

1、就业对劳动者个人的功能:①劳动者生活保障功能;②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功能;③劳动者自我发展的功能;④劳动者服务社会功能。

2、就业的社会经济功能:①增加财富功能;②社会稳定功能;③社会发展功能。

三、简述新古典综合派的就业理论。

答:其主要理论有:

1、滞涨理论;

2、劳动力市场理论;

3、新剑桥学派对新古典综合派就业理论的批评;

4、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四、新剑桥学派是如何对新古典综合派就业理论进行批评的?

答:书346页上

(三)里的1、2、3、4。

五、简述货币主义的“自然失业率”假说。(书351页)

答:货币主义的“自然失业率”假说如下:

1、“自然失业率”的含义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下,让领导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2、自然失业率并不取决于通货膨胀率。

3、增加就业的途径。

六、充分就业与失业关系是什么?

答:(书361页至362页上)关系是:

1、充分就业不能消除失业,失业是不可避免的。①②③④。

2、充分就业下存在的失业。①②③④。

3、充分就业在实际操作中一般用失业率来表示,充分就业的失业率是不断变化的。

七、比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

答:

1、(书362页)第三自然段全答(即①②③④);

2、(书364页上的)第3点与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更有利于扩大就业:(1)(2)(3)(4)(5)。

八、如何理解效率、公平与就业的关系?

答:书380页上

(三)点下的(1)(2)。

九、结合新剑桥学派的就业理论分析中国居民失业高、内需不足、物价高等社会经济问题的应对政策? 答:

十、分析中国农民工非正规就业问题的原因及应对政策?

答:原因:在书376页下面的2点非正规就业存在的问题:①②③。

应对政策:在书377页

(四)下的2点政府要扶持非正规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发展:(1)(2)(3)(4)(5)各点第一句话。

第十章失业

一、如何理解劳动力人口与失业人口?

答:劳动力人口是指:在劳动年龄16岁上或在工作,或在积极地寻找工作,或因为暂时失业而等待被召回的所有的人;劳动力中那些没有获得有报酬职业的人被称为失业者。没有工作,并且不寻找工作,也不是暂时失业或不是等待雇主召回的人不算作劳动力。因此,总的劳动力包括在业者和失业者。失业人口是指:有劳动的能力并愿意就业但找不到工作的劳动力。

二、简述失业类型划分?

答:

1、按表现形式分:公开和非公开失业;

2、按成因分: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技术性失业和季节性失业;

3、按程度划分有衡量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失业程度、衡量社会经济安全的失业程度(包括无警情失业、轻警情失业、重警情失业、巨警情失业);

4、按失业者的意愿分:自愿失业(求职性失业、等待性失业、休闲性失业、追求非劳动收入性失业)、非自愿失业;

5、按失业者的失业次数分:初次失业、二次失业多次失业;

6、按含义广度不同分:广义失业和狭义失业;

7、按时间分:长期失业和短

期失业。

三、衡量失业的指标有哪些?

答:衡量失业的指标有

1、对显性失业的测度:失业率、失业持续期、离职率、就业增长率、失业率分布;

2、对隐性失业的测度:(1)直接方法:①边际生产率法,②工作率法;(2)间接方法:①最佳劳动投入法,②最佳人口法,③理论收入法。

3、当前常用的几种方法:(1)(2)(3)(4)(5)在398页上。

四、失业有哪些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答:书398页

四、(一)失业的积极影响

1、(1)(2)(3)(4)

2、3。

(二)失业的消极影响1、2、3、4、5。

五、联系我国实际分析人口失业理论?

答:人口失业成因论包括两种失业成因理论:人口增长过快失业论和人口增长减缩失业论。

(如果是理论题可看书401页)

六、联系实际分析歧视失业理论?

答:书413页十劳动者歧视失业论。

七、如何认识制度失业理论?

答:书414页

(一)(二)。

八、综合分析我国失业形成的原因?

答:

1、人口原因;

2、历史原因;

3、体制原因;

4、经济原因;

5、产业现代化、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失业率形成的技术原因;

6、就业观念转变、劳动力择业流动化是失业形成的社会原因等。

九、发达国家的失业治理政策对解决我国失业问题有哪些启示?

答:书420页至423页上的(一)

(二)(三)

(四)(五)

(六)。

十、发展中国家治理失业的政策对解决我国失业问题有哪些启示?

答:书430页至435页上

(一)1、(1)(2),2、(1)(2)(3)(4);

(二)、(三)

(四)(五)

(六)(七)

5.国际经济学复习重点 篇五

1.考试时间:2011年1月12日(14:30-16:30)

2.题型:

• 单选:10个,1分,共10分;

• 多选:5个,2分,共10分;

• 判断说明:5个,2分,共10分

• 计算分析:2个,15分

• 简答:5个,6分,30分

• 分析:2个,25分

3.说明:

• 作业题和期中考试题都要看;

• 可带计算器

• 下周一下午4:00(1501)结课、讲评作业、复习、答疑

国际贸易理论部分:主要的理论代表人物、作品;

第一章古典自由贸易理论

前提假设;理解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及评价;相互需求理论内容

第二章要素禀赋理论

两个基本概念(要素禀赋、要素密集度);前提假设;H-O定理、H-O-S定理、S-S定理的内容;罗勃津斯基定理中涉及的“贫困化增长”;里昂惕夫之谜

第三章新贸易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容、评价;重叠需求理论内容、评价;产业内贸易理论内容

第四章保护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早、晚共识及区别);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内容;超保护贸易政策与传统贸易保护政策的区别;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及评价; 国际贸易政策措施部分:

第五章国际贸易政策

发达国家外贸政策的演进;发展中国家外贸战略

第六章关税措施

关税的定义、特点;征收方法(优缺点);海关税则的分类;进口税;反补贴税、反倾销税、差价税;普惠制的原则;有效保护率的计算;关税的经济效应;最优关税

第七章非关税措施

非关税措施的特点;非关税措施的种类;进口配额——分配方法,与关税的区别,配额的经济效应;出口补贴的经济效应;倾销定义、判定、类型;外汇倾销;VERs;TBT种类 当代国际贸易问题:

第八章: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系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特点;经济效应;主要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特点

6.重点区域税源培养与经济发展 篇六

关键词:重点区域,税源,培养

一、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税源信息失真

目前, 我国的税务机关还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采集和分析相关的经济信息, 税务机关税源信息大多数来源与统计部门定期发布的信息, 非常缺乏对产业运行的动态信息。对于纳税人的税源管理, 主要来自于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和奶岁申报表及其附件材料, 还有的是根据微观上主体提供的信息, 由于纳税人的会计核算水平的高低和主观的意愿, 使得税源的信息真实性和准确度有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 没有健全的税收风险管理预警机制

由于没有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预警机制, 就会导致实际的税源评估失真, 不能对税收风险的因素、环节、区域、时期和行业进行评估, 会降低税收管理部门和税收管理员对风险控制的水平, 很难对税收和纳税工作进行分析和评估。而且, 没有风险管理预警机制, 税收管理的风险意识也会大大降低, 从而疏于防范对纳税人的风险管理, 就会带来很大的损失, 甚至会造成重大的偷税漏税、行业性或区域性的税收流失等现象, 还会出现税务人员工作失职造成重大的损失。

(三) 没有完善的税源管理信息技术

虽然税务机关利用了现代计算机、通讯和网络作为税收征管信息技术, 但是发展得比较缓慢, 所处的层次还很低, 没有实现信息的共享和流动。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不能够有效的发挥信息化的作用, 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资金流动等信息业不能够及时的进行全程监控。通过税收征管信息系统, 还可以看见企业的财务信息录入得并不完整, 而且对普通发票的管理在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管理的范围外, 还有浸水工程信息和协税信息不能共享, 这就会影响到税源的监控和调查。

(四) 缺乏对税源的监控

在实施征管的过程中, 税务机关没有端正的态度对待税收工作, “嫌难爱易”的心理普遍存在, 对于税源大户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零散税源, 忽视小规模的纳税人, 对征税户比较重视, 对免税户不重视, 重视盈利企业, 而忽视一些亏损的企业等等。这样就会造成漏管漏征的情况, 从而出现大量的税源管理盲区。缺乏对税收的有效监控, 使税源工作仍然处于一个水平低而且无序的状态, 就会造成许多的税收流失。

二、税源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 拓展税源信息采集的渠道

延伸税源信息的内外部采集, 了解税务机关的内部信息, 并广泛搜集各类与税收相关的信息。在税务机关内部, 把信息采集的职能分配到各个部门;在外部, 关注统计、发改委等部门的信息, 并与国地税、海关、财政和工商等部门加强信息交流。在掌握宏观和微观税收信息的同时, 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等媒体, 搜罗更多的涉税信息, 并把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数字化、电子化, 使税务机关内部实现信息共享。通过计算机管理对纳税人的信息资料进行登记编码管理, 实行双向申报制度, 并建立电子发票制度, 从而使税收的管理工作能够全面提高。

(二) 完善税收管理风险监控预警机制

在建立税收管理风险监控预警机制的过程中, 要把虚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涉农加工企业, 骗取出口退税等税收管理风险高的企业作为重点, 对这些高风险企业的管理, 要着重建立税收预警机制, 并实行税收风险控制措施, 加强对对资格认定的标准, 并对信息交换、指标预警风险评判、风险分类控制等工作加强分析和研讨, 能够对风险进行正确的评估, 减少税收工作的负担。

(三) 加强对重点区域税源的监控

税务机关应对辖区内的重点区域税源加强监控, 对影响税务的指标和增减变化进行分析, 建立健全的分析制度, 对税源的结构进行分析监控。建立税务定期分析制度, 重视对重点税源和企业的分析。因为企业重点税源的结构和企业的经济增长模式对税收的征管有很大的影响, 还会改变税源管理的方式。

(四) 提高各管理部门的合作

税收工作与税务机关的各个部门都是分不开的, 要充分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 加强团队意识, 并使社会的各个阶层能够积极参与, 建立全方位的税务网站。加强征、管、查部门的协调配合, 实现各个部门的信息共享, 提高信息的综合利用水平。建立国地税、工商、银行和公检法协税, 提高社会各阶层协税护税的意识。另外, 还要规范税收征管的流程, 完善相关的税务制度, 按照征管的流程, 把职责落实到各部门、各职工。机关领导要加强各部门的配合, 使机关的全体工作人员都能够协同作战, 发挥团队的效应。

(五) 加强对管理人员综合水平的培养

税收管理制度对税收的工作起到约束和监督的作用, 要建立税源管理责任制度和税收管理员制度, 明确工作的责任和规程, 并把责任具体化。为了使责任制度落实, 必须对责任实行严格的追究, 要管理到位并且赏罚分明。税务人员的素质对税务的工作影响很大, 所以要加强税务干部的素质教育和思想教育, 使他们具有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心, 转变工作作风, 还要对他们加强培训, 提高他们对法律、行业、会计和统计等方面的知识, 不断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 提高对税收工作的责任心。

三、结语

通过对税源相关问题和改善措施的探讨, 可以看见税源在税收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一定要加强对税源管理的工作, 才能使重点区域的经济得到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仲通.加强地方税税源管理的对策[J].税务研究, 2007, 8 (10) :97.

[2]徐勤玲.税源管理缺陷问题及对策思考[J].税务研究, 2008, 5 (09) :96.

[3]涛邻羽.我国税源管理现状及其完善对策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7 (11) , 213-214.

[4]赵喜红.税源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其完善[J].税收征管, 2007, 2 (06) , 74-75.

7.经济应用文重点 篇七

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科协主席康耀红,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陈永明,省科协副主席刘智慧、陈民陪同看望。

李宪生副书记走进省科协的每间办公室,看望了正在工作的每位干部职工,并与科协同志进行了亲切的交谈,仔细地询问了工作情况。在学会部,李宪生在详细了解了全省科技工作者的状况和学会工作的开展情况后指出,“科协要有所为,就要充分发挥学会的作用,积极组织科技工作者,围绕全省工作大局,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组织召开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对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同时,要组织专家学者,针对社会经济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决策咨询,为政府排忧解难。”

李宪生强调,科协工作要突出重点,一是要把科协的学会工作、协会工作抓好,充分发挥学会的作用,为海南省经济建设服务;二是科协要把科技工作者的队伍建立好,组织这些科技工作者围绕全省的重大活动做一些实事。如果我们每一个学会能做好一件事,或者十分之一的学会,集中做好一件大事,省科协的作用就完全体现出来了。省科协要脚踏实地,围绕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每年扎扎实实办好一、二件实事;三是要抓好海南省科技馆的建设。(刘红军 编辑:吴春庄)

(海南省科协)

8.经济法基础重点知识 篇八

银行汇票是出票银行签发的,由其在见票时按照实际结算金额无条件支付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银行汇票可以用于转账,填明“现金”字样的银行汇票也可以用于支取现金单位和个人的各种款项结算,均可使用银行汇票。

(二)银行汇票的出票

申请人使用银行汇票,应向出票银行填写申请书,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出票银行受理银行汇票申请书,收妥款项后签发银行汇票,将银行汇票和解讫通知一并交给申请人。申请人应将银行汇票和解讫通知一并交付给汇票上记明的收款人。

(三)填写实际结算金额

收款人受理申请人交付的银行汇票时,应在出票金额以内,根据实际需要的款项办理结算,并将实际结算金额和多余金额填人银行汇票和解讫通知的有关栏内。

(四)银行汇票背书

银行汇票的背书转让以不超过出票金额的实际结算金额为准。未填写实际结算金额或实际结算金额超过出票金额的银行汇票不得背书转让。

(五)银行汇票提示付款

银行汇票的提示付款期限自出票日起1个月。持票人超过付款期限提示付款的,代理付款人不予受理。持票人向银行提示付款时,须同时提交银行汇票和解讫通知,缺少任何一联,银行不予受理。

(六)银行汇票退款和丧失

9.微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篇九

第一章复习思考重点

1、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1)西方经济学的概念

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合理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的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方式。

萨缪尔森为经济学下的定义为:“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

罗宾斯“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之中,以使人类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2)西方经济学的内容

从载体上看,西方经济学指大量的与经济问题有关的各种不同的文献、资料和统计报告在这些文献、资料和统计报告中,根据所含的技术分析和经济理论成分的大小,包含了三种类别内容:一是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二是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三是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三种类别的技术分析的含量依次减少,经济理论的成分依次增加。我们所涉及的系指第三种类别的西方经济学。

(3)西方经济学的具体内容分类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为经济理论及根据经济理论而制定的经济政策和有关问题的解决途径。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动态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等内容。

初学者所学习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只是对其基础经济理论的阐述和考察,通常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

经济主体:厂商,居民户,政府

2、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的奠基人:马歇尔

著作:《经济学原理》

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主体(居民、厂商)的经济行为,采用个量分析方法,通过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来解释和说明市场价格机制如何进行资源配置等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理论。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国民经济运行,采用总量分析方法,以国民收入决定为核心,解释和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充分利用的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理论。

3、微观、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理论依据

新古典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基本假设

资源稀缺、充分就业

需求不足、存在失业

分析方法

个量分析

总量分析

分析对象

家庭、企业、市场

国民经济总体

研究中心

市场价格

国民收入

主要目标

个体利益最大

社会福利最大

4、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人的需要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的资源与人们的需要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这即资源的稀缺性。

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需要的。

5、选择、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机会成本

(1)选择

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在不同的可供选择的事件中进行挑选的活动。

(2)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边界)

假设所有社会资源都用来生产两种物品,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该社会所能生产的两种物品最大数量组合的轨迹。表示社会生产在现有条件下的最佳状态。

(3)机会成本

如果作出一项选择而不能不放弃另一项选择,那么,这另一项选择在实际上可能的最高代价,称之为该项选择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作出某种经济选择时所付出的代价。

6、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1)均衡分析

均衡是来自于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分析的是经济力量达到均衡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均衡达到时会出现的情况,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所研究的经济问题中涉及各种变量,假定自变量为已知或不变,考察因变量达到均衡时所需要的条件和会出现的情况。

均衡分析有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之分。

(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与两种分析方法相对应的,经济学理论划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前者在解释今年国际运行时从客观事实本身出发,力求说明和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预测经济行为的后果,而不对事物作出好坏、善恶的评价。

后者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标准,作出应当与不应当的评价,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所进行的分析,少数属于规范分析,基本上都属于实证分析。

(3)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它研究的是经济活动的一个横断面。

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后,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

动态分析是在引进时间变化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

如果说静态分析考察的是一张静止的照片,而比较静态分析的是几张不同时点的幻灯片,那么动态分析所考察的是一系列连续移动的照片即电影西方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比较静态分析法。

(4)边际分析

边际分析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增量的对比来分析经济行为的。边际分析方法实际上是微积分在经济学中应用的结果,用微积分的语言来说就是指在一个函数关系中,自变量的微小变化如何引起因变量的相应变化,即微积分的求导问题。

西方经济学认为,边际量分析比总量分析和平均量分析,能更精确地描述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7、经济制度和“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经济制度: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中有着不同的解决方式。世界上主要有三种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生产和消费都由政府计划部门决定的制度)、市场经济制度(资源配置和利用都由市场价格机制决定的制度)和混合经济制度(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制度)。

“看不见的手”:这是亚当·斯密在著名的《国富论》中提出来的,他说:“每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要大”。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说明,当社会个体追求个人利益时,他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即市场机制所引导去增进了社会利益。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部分(前十一章的内容)都是对“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论证和注解。

8、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逻辑前提: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是对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经济个体的抽象,其本性被假定为“利己”。经济人的行为特征被描述为:以利己的动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特征也被称为经济人的“理性”。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重点题目答案及重点

重点:

1、需求

指消费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包括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两层含义,只有购买欲望而没有购买能力,或者有购买能力而没有购买欲望,都不能算作需求。

2、商品需求量的决定因素

1)该商品的价格

反向

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一般商品两者正向

3)相关产品的价格

替代品(正向)、互补品(反向)

4)消费者的偏好

5)消费者对该商品价格的预期

3、供给

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数量和提供的服务。

包括供给意愿和供给能力两层含义。

只有供给意愿而没有供给能力,或者只有供给能力而没有供给意愿,都不能算作供给。

4、影响供给的因素

1)商品的自身价格

正向

2)生产商品的成本

反向

3)生产者的技术水平正向

4)相关商品价格

5)生产者的未来预期

6)其它因素

5、需求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

(1)、需求量的变动

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化,而其他因素不变,引起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

(2)、需求的变化

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化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

例如:收入减少,需求曲线向左移动,需求减少。收入增加,需求曲线向右移动,需求增加。

6、供给量变动供给变动

(1)供给量的变动

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化,而其他因素不变,引起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

(2)供给的变化

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化引起供给曲线的移动。

例如:成本上升,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供给减少。

成本下降,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供给增加。

7、均衡价格含义及其形成过程(市场背后自发形成无外力形成)

均衡价格: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等于市场供给量时的价格。严格来讲,应该是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交点上的价格。

均衡价格的形成8、均衡价格的变动

(1)、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若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化同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化是呈同方向的。

(2)、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在需求不变时,供给的变动与所引起的均衡价格的变动呈反方向,与均衡数量变动呈正方向。

(3)、供求同向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在供求同时增加或减少时,Q随之同时增加和减少。均衡价格的变化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幅度。出现上升、下降和持平。

(4)、供求反向变动时对均衡的影响

供求反向变动时,P总是按照需求的变动方向变动。而Q的变动取决于供求双方变动的相对比例。有增加、减少、不变三种情况。

讨论一

制造彩电行业的工人工资普遍提高(生产成本提高),而其他因素没有变化,那么,彩电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将如何变化?

讨论二

在水果市场上只有苹果和梨两种水果,假定政府对梨征收营业税,那么,苹果均衡价格和销量有何变化?

课后题:

3.设某商品的市场需求函数为Qd=12-2P,供给函数为Qs=2P。

(1)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各是多少?

(2)如市场需求曲线向右移动2个单位,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各是多少?

(3)如市场供给曲线向右移动4个单位,均衡产量和均衡产量各是多少?

5.画图说明均衡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6.发生下列情况时蘑菇的需求曲线价格怎样变化?为什么?

(1)卫生组织报告,这种蘑菇可以致癌。(向左)

(2)另一种蘑菇涨价了。(向右)

(3)培育蘑菇工人的工资增加了。(不变)

7.下列事件对产品X的供给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1)生产X的技术有重大革新(向右)

(2)在产品X行业内,企业数量减少了。(向左)

8.已知某市场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方程是:P=2400-2Qd,供给方程是:P=600+10Qs。

求:1、这种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2、如果政府向生产者征收120元税后,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是多少?

3、政府征税额是由谁承担的,各承担多少?

解:1、联立需求曲线方程和供给曲线方程:得,P=2100,Q=1502、征税后,供给曲线移动,供给减少。

新的供给曲线方程为:2100+120=a+10×150

a=720,P=720+10Qs(或P-120=

600+10Qs)

新的均衡价格和产量为

P=2120,Q=1403、生产者支付100

消费者支付20。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重点题目答案及重点知识

(一)弹性

★弹性含义: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假定两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点弹性:

弧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含义:产品的需求量对产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需求的价格弹性是以价格为自变量,需求量为因变量的弹性关系。

或者说:产品价格变动百分之一,产品需求量变动百分之几。

★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

1、商品的性质

需求程度大

必需品

Ed小

粮食

需求程度小

奢侈品

Ed大

旅游

2、商品的可替代程度

可替代程度大

Ed大

飞机

可替代程度小

Ed小

胰岛素

3、商品用途广泛性

用途广泛,使用的机会大,EP大

电力

用途小,使用的机会小,EP小

小麦

4、商品在消费者预算中的比重

所占的比例大,Ep大,汽车

所占的比例小,Ep小,香烟

5、时间因素

由于寻找和适应替代品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时间愈长,价格的需求弹性愈大。

★需求价格弹性和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

(二)★恩格尔定律内容:

1)食物消费在家庭消费开支的比重,要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逐渐降低。

2)衣着和住房开支在家庭消费开支中所占的比重,相对稳定。

3)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占家庭消费开支的比重,随着收入水平提高而迅速上升。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家庭总支出

(三)★供给的价格弹性含义: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该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百分之一时,所引起该商品供给量变动百分之几。

★供给的价格弹性影响因素:

1、供给时间的长短

2、生产成本增加

产量增加成本变大,供给弹性就小;反之就大。

3、生产规模与生产周期

生产周期长,生产规模大,供给弹性小;

生产周期短,生产规模小,供给弹性大。

4、调整产品的难易程度,供给弹性同调整的难易程度成反方向变动

产量容易调整的产品,供给弹性大;反之供给弹性小。例如:农业受自然影响大,产量不易调整,缺乏供给弹性;工业受自然力影响小,供给弹性也就大。

5、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

生产要素准备充分或生产要素价格低,供给弹性就大;

生产要素准备不充分或生产要素价格高,供给弹性就小。

★供给价格弹性的几何意义:

例1:X公司与Y公司上机床行业的两个竞争者,这两家公司的产品需求曲线为:

公司X:PX=1000-5QX,公司Y:

PY=1600-4QY

这两家公司现在销售量分别为100单位X和250单位Y。

求:(1)、X和Y当前的价格弹性。

(2)、假定Y降价后,使Y的销量增加到300个单位,同时导致X销量下降到个75单位,那么产品X的交叉弹性是多少?

(3)、假定Y公司目标是谋求销售收入最大,你认为它降价在经济上是否合理?

例2:甲公司生产电脑桌,现价每张60美元,2004年销量每月大约10000张,2004年1月其竞争者乙公司把电脑桌价格从每张65美元降到55美元,甲公司2月份销量跌倒8000张。问1)甲公司对乙公司的交叉弹性为多少?2)若甲公司电脑桌的价格弧弹性

是-2,乙公司把价格保持在55美元,甲公司想把销量恢复到每月10000张的水平,问每张电脑桌的价格要降低到多少?

解:(1)由公式EXY=(ΔQX/ΔPY)

X

(PY1+

PY2)/

(Q

X1+

Q

X2)

EXY=4/3

(2)Ed=(ΔQ/Q)/(ΔP/P)=

(ΔQ

/ΔP)X

(P1+

P2)/

(Q

1+

Q

2)

P2=53.7

(四)★两种商品之间关系

如果两种商品存在替代关系,则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它的替代品的需求量之间成同方向变化。Eyx>0

如果两种商品存在互补关系,则一种商品的价格和它的互补品的需求量之间成反向变动。Eyx<0

如果两种商品没有关系。Eyx=0

(五)★重点讨论:“谷贱伤农”,粮食丰收反而会带来农民收入下降,请分析背后的经济原因,并说明政府在农业领域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要点:

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减少,即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价引起的需求量增加率小于价格的下降率,意味着需求量增加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不能全部抵消价格下降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

政府可采取保护价收购,丰收时保护价收购,使农户获得较高收入;另外政府可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用直接补贴的形式对农民进行财政补贴,保证农民生产积极性。

课后题:

10.假定某国消费者对新汽车的需求价格弹性指数Ed=1.2,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Ey=3.0,求:

(1)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价格上升3%对需求数量的影响。

(2)其他条件不变时,消费者收入提高2%对需求数量的影响。

(3)假设价格提高8%,收入增加10%,1980年新汽车销售量为800万辆,利用有关弹性系数估计1981年新汽车的销售量。

11.某市场上A、B两厂商是生产同种有差异产品的竞争者,该市场对A厂商的需求曲线PA=200-QA,对B厂商的需求曲线为PB=300-0.5QB,两厂商目前的销售量分别为QA=50,QB=100.求:(1)A、B两厂商的需求价格弹性各为多少?

(2)如果B厂商降价后,使得B厂商的需求量增加为QB,=160,同时使其竞争者A厂商的需求量减少为QA,=40.那么A厂商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是多少?

(3)如果B厂商追求销售收入极大化,那么你认为B厂商降价是否合理?

第四章复习思考题重点题目答案

1、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

(1)、基数效用(用边际分析法)

就是表示商品的效用时可以用基数数字1、2、3…计算其数值或加总求和。

效用可以计量,可以相加。

(2)、序数效用(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就是表示商品的效用时可以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仅表示第二大于第一,第三大于第二…。第一、第二、第三…本身数量是多少,是没有意义的。

效用不可以相加,可以排序。只表示顺序或等级。

2、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总效用:从消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中所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该商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含义:为了保持同等的满足程度,消费者增加一种商品的数量与必须放弃另一种商品数量之间的比率。

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了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在水平距离相同时,垂直距离越来越短。在几何意义上讲,MRS表示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决定了曲线凸向原点的特性

。)

3、效用最大化原则

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效用。

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水平和商品价格是已知的,花掉全部收入。

★消费者应该使自己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也就是说消费者购买各种商品每一单位货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I

表示消费者的收入

表示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

上式表示收入全花完,是限制条件。下式表示花掉最后1元钱所购买的任意一种商品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4、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区别和联系:

1)假设不同:前者假设效用可以用基数计量,并加总求和,消费者可以说出获得的效用值。后者认为效用是主观感受只能排序,不能加总求和。2)分析方法不同:前者边际效用的分析方法,且边际效用具有递减规律;后者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3)均衡条件不同:前者MU/P=λ,后者MRSXY=MUX/MUY=PX/PY。两者都是从市场需求着手,推导出符合需求规律的需求曲线,并且说明需求曲线上的点表示消费者获得效用最大化;另外二者都以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认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由商品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的大小决定。

5、边际替代率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课后题:

4.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价值悖论:“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但它几乎不能交换任何东西;相反,一块钻石只有很小的使用价值,但是通过交换却可以得到大量其他商品。”请用效用论解释这一悖论。

答:价格(交换价值)由它们的边际效用来决定,而不是由它们的全部效用(使用价值)决定。因为水是丰富的,增加一单位水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很小,因而水的价格很便宜;而钻石是极端稀缺的,获得一单位钻石的边际效用很高,因而钻石的价格是昂贵的。

6.若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

他会在X和Y商品上分配收入?

7.(类似题型)已知某人月收入为120元,用于购买两种商品X、Y,他的效用函数为U=XY,且PX=2元,PY=3元。求:(1)效用极大时,他购买X、Y的数量各为多少?(2)货币的边际效用和总效用是多少?(3)假如X价格提高44%,Y的价格不变,为使其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收入需增加多少?

PX=2+2x44%=2.88,由均衡条件得:Y/2.88=X/3,另依题意知XY=600,联合得出:X=25,Y=24

将X=25,Y=24代入:

M=PXX+PYY=2.88x25+3x24=144

ΔM=144-120=24

11.用图说明叙述效用论是如何推导需求曲线的。

例题1:已知某消费者消费的两种商品X和Y的效用函数为TU=X1/3Y1/3,商品价格分别为PX和PY,收入为M,推出消费者对X和Y的需求函数。

解:根据消费者均衡条件,对效用函数分别对X和Y求导,整理得出:PXX=PYY带入到:

PXX+PYY=M,得到2PXX=M,则X=M/2PX,Y=M/2PY

例题2:设某人的效用函数TU=2X+2Y+XY+8,预算约束为5X+10Y=50,求X、Y的均衡值;货币的边际效用;最大效用。

解:对效用函数求导代入均衡条件公式:(2+Y)/5=

(2+X)/10和5X+10Y=50联立求解:X=6

Y=2货币边际效用=

(2+Y)/5=

(2+X)/10=0.8总效用=36

第五章复习思考题重点题目答案及重点

1、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关系

1、MP与TP关系(MP是TP曲线的斜率,MP最高点是TP曲线的拐点)

2、AP与TP的关系(AP是TP上的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当连线与TP曲线相切时,AP产量达最大)

3、MP与AP关系

MP>AP时,AP上升,MP<AP时,AP下降,MP=AP时,AP极大。

课后题:

讨论1:一个企业主在考虑雇佣一名工人时,在劳动的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中,他更关心哪一个?为什么?

答:更关心边际产量;因为当边际产量等于0时,总产量最大,企业可以实现最大效益。

讨论2:在生产的三个阶段中,为1)为什么厂商的理性决策应在第二阶段?2)厂商将使用什么样的要素组合?

答:1)第一阶段AP处于递增状态,MP大于AP,意味着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引起总产量的增加总会使可变要素的AP提高;第三阶段,可变要素的增加反而会使总产量减少,MP为负。所以理性的选择应在第二阶段。

讨论3: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这三种情况与可变比例生产函数的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的三种情况的区别和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厂商不可能会面临报酬递减的现象”这一命题是否正确?

答:命题是错的。规模报酬和可变要素报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讨论的是一座工厂本身规模发生变化时的产量的变化,后者讨论的是厂房规模已经固定,增加可变要素投入时相应的产量变化。事实上,厂商经营规模较大,规模报酬递增的同时,随着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到足以使固定要素得到最有效利用后,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总产量增加同样将会出现递减现象。

★5.如果总产量曲线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并作出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这样的总产量曲线是否有可能出现?

答:前者涉及的是一厂商规模本身发生变化(厂房、设备等固定要素和劳动等可变要素发生了同比例变化)相应的产量是不变、递增还是递减,或者厂商根据经营规模(产销量)大小设计不同的工厂规模;后者讨论的是该厂商的规模已经固定下来,即厂房、设备等固定要素既定不变,可变要素的变化引起的产量递增、递减及不变等三种情况。

6.已知某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21L+9L2-L3求:(1)、该企业的AP和MP函数。

(2)、如果企业现在使用了3个劳动力,是否合理?该企业合理使用劳动力范围是多少?

解:1、AP=21+9L-L2,MP=21+18L-3L22、令AP=MP,解得:L=4.5(0舍去)

MP=0,解得:L=7(负值舍去)

合理区域应该是:4.5≤L

≤7

现在使用了3个劳动力不合理。

7.(类似题型)已知某厂商生产函数:Q=L3/8K5/8,且PL=3,PK=5。求:1、Q=10时最低成本支出和使用的K和L的数量。2、总成本为160时厂商均衡的Q、L、K值。

8.画图说明短期短期生产函数Q=f(L)的TP,AP,MP的相互关系。

9.画图说明厂商在成本既定条件下实现最大产量的最优要素组合。

10.画图说明厂商在产量既定条件下实现最小成本的最优要素组合。

第六章复习思考题重点题目答案

一、短期成本函数

1、短期总成本曲线推导

2、短期总成本曲线

3、短期成本分类

总不变成本:

(FC)

是企业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不变生产要素支付的总成本。它不受产量变化影响的成本。

总可变成本:

(VC)

是企业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可变生产要素支付的总成本。随着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

短期总成本:

(STC)

是生产一定数量产品的成本总额,是不变成本与可变成本之和。

STC=FC+VC

平均不变成本:

(AFC)

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不变成本。AFC=TFC/Q

平均可变成本:

(AVC)

是企业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单位的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AVC=TVC/Q

平均总成本:

(AC)

是企业在短期内平均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全部成本。AC=AFC+AVC

边际成本:

(MC)

短期内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

4、短期成本变动因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在短期生产中,边际产量的递增阶段对应边际成本的递减阶段,边际产量的递减阶段对应边际成本的递增阶段,与边际产量的最大值对就的边际成本的最小值。所以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边际成本MC曲线,表现出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

二、各短期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总成本曲线TFC、TVC、TC,用几何方法推导AFC、AVC、AC和MC曲线。

2、由TVC曲线推导AVC曲线

3、由TC曲线推导AC曲线

4、由TC曲线和TVC曲线推导MC曲线

三、成本函数与生产函数的对偶性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第一,边际成本MC和边际产量MPL两者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镜像)

第二,当总产量曲线TP下凸时,总成本曲线TC和总可变成本TVC曲线是下凹的,反之亦然。当TP存在一个拐点时,TC和TVC也存在一个拐点。

图示

四、长期总成本函数和曲线

1、长期总成本:LTC

是指厂商长期中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通过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低成本。

长期总成本函数形式:

LTC=LTC(Q)

2、长期总成本曲线

长期总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五、长期平均成本函数和曲线

长期平均成本:LAC

是指厂商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最低总成本。

长期平均成本的函数形式:

1、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推导

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

由上图可知:长期平均成本呈先降后升的U形,这一特征是由长期生产中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所决定的。

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提高,叫规模经济,当生产扩张到一定规模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叫规模不经济。

3、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移动

长期平均移动由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因素引起的。

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是企业以外的因素变化。

课后题:

★讨论题:某企业打算投资扩大生产,其可供选择的方案有两种,一是利率为10%的银行贷款,二是利用企业利润。企业领导认为应该选择二,理由是不用支付利息因而比较便宜,他的决策是不有道理?

答:他的话没有道理。做经济决策时,必须重视隐性成本的计算。所谓隐性成本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企业自己所拥有的资源的价值,这个价值必须按照它可能的最好的用途来计算。本题中,如果企业利润不投入自己的企业而贷给其他人经营,它也可能得到年利率10%的利息收入的话,这两种筹资方法对该企业来说不分轻重。

★举例1:假设某产业所有企业的成本函数都为TC=100+Q,而且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为1000。1)这时在一个占有40%市场的企业与一个占有20%市场的企业之间,哪一个企业在成本上占有优势?2)从长期来看,该企业规模为规模经济还是规模不经济?为什么?3)有人认为企业产量水平越高,企业利润也越高,这种想法是否正确?

解:1)占有40%市场的企业在成本上占有优势。因为占有40%市场的企业产量为400,总成本为500,平均成本为1.25;而占有20%市场的企业产量为200,总成本为300,平均成本为1.5。可见前者比后者平均成本低0.25。

2)由TC=100+Q得,AC=100/Q+1,随着产量的增加,AC会越来越低,所以该企业规模为规模经济。

3)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企业利润为总收益与总成本的差,即便是产量再多,而市场需求不确定时,总收益也就不确定,进而无法确定利润的多少。

★举例2:已知某企业的总成本函数是:STC=0.04Q3-0.8Q2+10Q+5求:最小的平均可变成本值是多少?

解:因为:AVC=

0.04Q2-0.8Q+10

求其一阶导数并令其为零,得:Q=10

当Q=10时,AVC=6

举例3:假设某厂商只有一种可变要素劳动L,产出一种产品Q,固定成本既定,短期生产函数Q=-0.1L3+6L2+12L,求1)劳动的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为极大时雇佣的劳动数;2)求平均可变成本极小(平均产量极大)时的产量?3)假如工人的工资为360,产品价格为30,求利润极大时雇佣的劳动数。

解:1)AP=TP/Q=-0.1L2+6L+12,对平均产量求导数得-0.2L+6=0,求其极大时L=30

对生产函数求边际产量=-0.3L2+12L+12,对其求导数得-0.6L+12=0,极大时L=20

2)AVC极小时,也就是AP级大时,此时L=30,代入生产函数得Q=3060

3)利润=收益-成本=PQ-TC=PQ

–(VC+FC)=30(-0.1L3+6L2+12L)

-360L-FC=-3L3+

180L2-FC

对利润函数求导数=-9L2+360L=0,利润极大时L=40

★举例4:已知生产函数是:Q=6KL,PK和PL为已知的常数。求总成本函数。

解:总成本方程C=PKK+PLL

由生产函数得:MPL=6K,MPK=6L,代入均衡条件得:K=LPL/PK,代入生产函数得:

4.(类似题型)假定某企业的短期成本函数是

STC(Q)=Q3-8Q2+10Q+50

写出下列相应的函数:

总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

答:

5.假定某企业用两个车间生产一种产品,其总成本函数为TC=2Q12+Q22-Q1Q2,其中,Q1为第一车间生产产量,Q2为第二车间的生产产量。求:当企业生产的总产量为40时,能够使得企业生产成本最小的两个车间的产量组合。

6.已知某企业生产函数为Q=0.5L1/3K2/3,当资本的投入量K=50时,资本总价格为500,劳动的价格PL=5.求1)劳动的投入函数L=L(Q);2)总成本函数、平均成本函数、边际成本函数;3)当产品价格P=100时,厂商获得最大利润的产量和利润各是多少?

解:1)PK·K=500,PK·50=500,PK=10,根据要素组合条件:

MPL/PL=MPK/PK得,L=K,代入Q=0.5L1/3K2/3,得劳动的投入函数L(Q)=2Q

2)将L(Q)=2Q代入成本等式TC=5L+10K,TC=5·2Q+10K=10Q+500,AC=10+500/Q,MC=10

3)由1)知

L=K,而K=50,代入Q=0.5L1/3K2/3,得到Q=25,π=TR-TC=100·25-(5L+10K)=2500-(5·25+500)=1750

8.画图说明SMC曲线与AVC、AC曲线的相互关系。

第七章复习思考题重点题目答案

一、完全竞争的含义和条件

含义:不存在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结构。

条件:

1、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

2、产品同质无差别;进入和退出自由;

3、资源完全流动、价格完全一致。

4、市场信息完全可知。

二、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此时厂商亏损最小,还要不要生产,还要看AVC的大小,如果收益大于AVC,可以继续生产。

此时,厂商的AR=AVC,厂商可以生产,也可以不生产,结果都是一样的。

此时,厂商的AR<AVC,厂商停止生产。

厂商停止生产,或者退出行业。

完全竞争厂商均衡条件:MC=MR,且MR=AR=P,在短期,厂商利润可以是大于零,等于零,也可以小于零。

三、厂商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在完全竞争市场价格给定的条件下,厂商在长期生产中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二是,进入和退出一个行业的决策。

在长期厂商通过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使自己的状况得到改善,从而获得了比在短期内所获得的更大的利润。

长期生产中厂商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

课后题:

★举例:在一个完全竞争成本不变行业中有几百个企业,他们的长期成本函数为:LTC=0.1q3-1.2q2+11.1q。Q是单个企业的年产量,市场对该行业的需求曲线是:Q=6000-200P,Q是行业的年产量。

求:(1)、该行业的长期均衡产量。

(2)、均衡时行业有多少家企业。

解:(1)、由已知长期LTC得:

LAC=0.1q2-1.2q+11.1

LMC=0.3q2-2.4q+11.1

LAC=LMC得:q=6,LAC=P=7.5

(2)、因为Qd=6000-200P=6000-200×7.5=4500=Qs

企业的个数=4500÷6=750

1.完全竞争行业中某厂商的成本函数为:

TC=Q3-6Q2+30Q+40,假定产品价格为66元。

求(1)利润极大时的产量与利润额。

(2)由于竞争市场供求发生变化,由此决定新的价格为30元,在新的价格下,厂商是否会发生亏损?

(3)该厂商在什么情况下会退出该行业?

解:1)由已知得:MC=3Q2-12Q+30,P=66,则P=MC时,求得:Q=6。

利润=TR-TC=PQ-TC=176元

2)根据P=MC,30=3Q2-12Q+30Q=4,此时,利润=TR-TC=-8元

3)厂商退出该行业的条件是P<AVC的最小值。

因为TC=Q3-6Q2+30Q+40,所以,VC=

Q3-6Q2+30Q,AVC=

Q2-6Q+30,求AVC的最低点,2Q=6,Q=3当Q=3时,AVC=21,可见,P<21时,厂商就停产(退出该行业)。

2.已知某完全竞争的成本不变行业中的单个厂商的长期总成本函数LTC=Q3-12Q2+40Q。试求:(1)当市场商品价格为P=100时,厂商实现MR=LMC时的产量、平均成本和利润。

(2)该行业长期均衡的价格和单个厂商的产量。

(3)当市场需求函数为Q=660-15P时,行业长期均衡时的厂商的数量。

3.假定某完全竞争行业有100个厂商,每个厂商的成本函数为:STC=0.1Q2+Q+10。

求:(1)、市场供给函数。

(2)、假定市场需求函数为QD=4000-400P,求市场的均衡价格和产量。

解:(1)、已知成本函数为:STC=0.1Q2+Q+10。所以AVC=0.1Q+1,MC=0.2Q+1,可见,MC>AVC。所以厂商的供给函数是:P=MC即:P=

0.2Q+1,或者Q=5P-5则行业100个厂商构成市场供给:QS=500P-500

(2)、市场均衡价格和产量QD=QS解得:Q=2000,P=5

4.假设完全竞争行业中有许多相同的厂商,代表性厂商LAC曲线的最低点的值是6美元,产量为500单位;当最优工厂规模为每阶段生产550单位产品时,各厂商的SAC为5美元,还知市场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分别为:

Q=80000-5000P,Q=35000+2500P,1)市场均衡价格,并判断该行业是长期均衡还是短期均衡;2)在长期均衡时,该行业有多少家厂商?3)如果市场需求函数变为Q=95000-5000P,求行业和厂商的新的短期均衡价格和产量,厂商在新的均衡点盈亏状况如何?

解:1)市场均衡时QD=QS,P=6,与代表性厂商LAC曲线最低点值6相等,则该行业处于长期均衡。

2)长期均衡时价格P=6,均衡产量行业的产量Q=50000,每个厂商的产量为500,则厂商数量为50000/500=100

3)新均衡时QD,=QS,则P=8,为行业短期均衡价格,行业短期均衡产量为55000。短期100家厂商数量不变,每家厂商产量为55000/100=550,此时厂商SAC=5,而短期价格大于SAC,厂商盈利,Π=(8-5)X550=1650

7.为什么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厂商不愿意为产品做广告而花费任何金钱?

答:因为完全竞争本身假定生产者和消费者具有完全的信息或知识,无需做广告。厂商做广告只会增大产品的成本,使所获利润减少甚至亏损。完全竞争厂商仅是价格的接受者,能按照市场决定的价格卖出他愿意出卖的任何数量的产品,故不愿意做广告。

8.“最然很高的固定成本会是厂商亏损的原因,但永远不会是厂商关门的原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

答:同意。在短期,不管固定成本有多高,只要销售收益能补偿可变成本,厂商总可营业。在长期。一切成本都是可变的,不存在固定成本高不高的问题,因此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高的固定成本不能是厂商关门的原因。

12.为什么说完全竞争厂商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是否可以认为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市场价格不会改变?

答:完全竞争市场上有大量的卖者,每个厂商提供的产品都是同质的,完全无差别。所以单个或某部分厂商是否提供产品,或是提供多少,对整个市场没有任何影响,所以只能被动接受市场价格。但并不表示这个价格不会变动,这个价格是整个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如果市场供求发生变化,会有新的市场均衡价格出现。

第八章复习思考题重点题目答案

一、数学表达式

★需求曲线与平均收益曲线相同,边际收益曲线在需求曲线内侧。

二、边际收益、价格和需求价格弹性关系

三、寡头市场的特征

1、含义:是指少数几家大型厂商生产和销售了整个行业的绝大部分产品。厂商规模很大,其它厂商不容易进入该行业。

2、产生的原因:规模经济、生产资源供给控制和政府支持和扶持等。

3、寡头行业分类:

纯粹和差别的(产品性质分);双头,三头,多头(厂商数量分);勾结和非勾结(厂商关系分)。

4、寡头厂商价格和产量决定的复杂性

1)猜测竞争对手反应,价格产量难确定

2)价格产量确定后,具有相对稳定性

3)厂商间相互依存,相互勾结,暂时合作

没有一种理论能完全解释厂商的行为只能用不同的模型和理论来解释寡头垄断市场的价格与产量的决定,一般有传统模型,现代博弈论模型。

四、寡头厂商间的博弈

1、博弈论的基本要素:参与者策略和报酬

在每一个博弈中至少有两个参与者,每个参与者都有一组可选择的策略。

作为博弈的结局,每个参与者都得到自己的报酬。

每个参与者的报酬都是所有参与者各自所选择的策略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2、支付矩阵(报酬矩阵)

3、博弈均衡的基本概念

在以上的四种可能的策略组合中,双方最后博弈的结局是什么呢?(不合作)

(1)占优策略均衡

无论其他参与者采取什么策略,某参与者的惟一的最优策略就是他的占优策略。

博弈均衡: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都不想改变自己策略的一种状态。

(2)纳什均衡:

在给定他的竞争者的策略后,各参与者采取它能采取的最好策略。

*在一个纳什均衡里,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策略,如果其它参与者不改变策略。

4、寡头厂商的共谋及特征

(1)囚徒困境

说明寡头厂商共谋的不稳定性。

从个人角度所选择的是占优策略,从整体来看,却是最差的结局。个人理性与团体理性的冲突。

(2)重复博弈:走出囚徒困境

动态博弈是一种反复进行的博弈。重复博弈是动态博弈的一种特殊情况。一个结构相同的博弈被重复多次。

假定:在结成合作同盟的寡头厂商之间都采取一种“以牙还牙”策略。

这一假设对无限重复博弈的解是(合作,合作)。对于有限重复博弈的均衡解是(不合作,不合作。)

6、威胁和承诺的可信性

(1)不可信的威胁

(2)可信的威胁

课后题:

1.在一个有支配厂商的价格领袖模型中,除支配厂商外,其他厂商行为是否与完全竞争厂商的行为一样?为什么这些厂商都愿意跟着支配厂商定价?

答:是。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的行为建立在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而不是由各厂商决定。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每个厂商根据MC=P决定自己产量。在价格领袖模型中,价格由支配型厂商决定,非支配型厂商只是根据已定的价格出售他们想出售的数量。因此,其行为和

完全竞争者一样。

其他厂商之所以愿意跟着支配型厂商定价,是因为如果不跟着降价,会失去顾客,如果不跟着涨价,实际上就相当于降价,很可能引起价格战。同时,一般来说,其他厂商规模较小,预测能力较差,如果跟着定价和变动价格,可以避免独自定价的风险。

3.成为垄断者的厂商可以任意定价的说法对否?

4.垄断厂商一定能获得垄断利润吗?如果在最优产量处亏损,他在短期内会继续生产吗?长期内他又会怎样?

答:不能。获取超额利润取决于市场需求,如果需求者能接受垄断厂商制定的大于AC的价格,则能获取超额利润,否则会亏损。但亏损后短期内可以继续生产也可以停产,只要产品价格大于AVC的最低点,就可以继续生产。

长期内,垄断厂商可以建立适当的工厂规模生产最好的长期产量,可以做广告,提高服务质量等手段扩大产品需求量,当然也会增加成本,厂商会综合考虑,如果仍然会亏损,长期就会停产。

9.比较完全竞争厂商和完全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答: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厂商长期均衡的均衡条件不同:前者P=MR=AR=SMC=LMC=SAC=LAC,后者MR=LMC=SMC;均衡点位置不同:前者在LAC曲线的最低点,后者在最低点左侧;利润不同:前者获取正常利润,后者获得超额利润。

10.为什么垄断厂商实行二级价格歧视比实行一级价格歧视要容易?

答:一级价格歧视只有在垄断者面临少数消费者以及当垄断者发现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时,才能实行。而二级价格歧视面临的是许多消费者以及消费者有选择的自由,所以二级价格歧视比一级价格歧视容易

11.用有关经济理论分析:为什么有的旅游景点的国外游客入场券价格比国内游客入场券价格高?

答:因为外国游客收入比国内游客收入高,采取差别价格歧视政策能使旅游景点获得更多的利润。如果对国内和国外游客收取同样价格,景点收入会减少。

14.某垄断厂商面临的反需求函数为P=100-4Q,总成本函数为TC=50+20Q,求:1)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价格和利润总额。2)假设垄断厂商按照完全竞争法则,那么厂商的产量、价格和利润分别是多少?3)比较1)和2)的结果。

解:1)由需求曲线知MR=100-8Q,根据MR=MC,Q=10,代入P=100-4Q,P=60π=TR-TC=350

2)按照完全竞争法则,根据P=MC,100-4Q=20,Q=20,代入P=100-4Q,P=20,π=TR-TC=-50

3)完全垄断情况下,可以获得超额利润350,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垄断者亏损50.说明完全竞争比完全垄断资源配置优,效率高。

15.已知垄断厂商利用一个工厂生产一种产品,其产品分别在两个市场上出售,他的成本函数TC=Q2+40Q,两个市场的反需求函数分别为P1=120-Q1,P2=50-2.5Q2,求:1)当该该厂商实行三级价格歧视时,追求利润最大化前提下两个市场各自的销售量、价格和利润。2)当厂商在两个市场上实行统一价格时,追求利润最大化前提下两个市场各自的销售量、价格和利润。与1)的结果进行比较。

解:1)两个市场上的边际收益分别为:MR1=120-20Q1,MR2=50-2.5Q2,市场边际成本MC=2Q+40,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MR1=MC,MR2=MC,有120-20Q1=2(Q1+Q2)+40和

50-2.5Q2

=

2(Q1+Q2)+40,整理分别得出:22Q1+

2Q2

=80和2Q1+

7Q2

=10,得Q1=3.6,Q2

=

0.4,代入需求函数得P1=84,P2=49

总利润π=TR1+

TR2

–TC=146

2)厂商在两个市场上实行统一价格时,要先求出整个市场的需求函数,即Q=Q1+Q2,进而求市场的反需求函数,一级边际收益函数,然后在根据MR=MC求解。

由原反需求函数可分别得到:Q1=12-0.1P和Q2=20-0.4P,则Q=Q1+Q2=32-0.5P,反需求函数P=64-2Q,MR=64-4Q,64-4Q=2Q+40,Q=4,代入P=64-2Q=56

总利润π=TR-TC=48

16.设垄断厂商产品的需求函数P=12-0.4Q,成本函数TC=0.6Q2+4Q+5。求1)该厂商利润最大时的产量、价格、收益和利润。2)该厂商收益最大时的产量、价格、收益和利润。3)产量为多少时总收益最大,并且利润大于等于10,并求与此相应的价格、收益及利润

解:1)利润最大时MC=MR,1.2Q+4=120.8Q,Q=4,代入P=12-0.4Q,P=10.4,TR=PQ=41.6π=TR-TC=11

2)收益最大时TR=PQ=12Q-0.4Q2,求导得:

12-0.8Q=0,Q=15,代入P=12-0.4Q,P=12-0.4Q,P=6,π=TR-TC=-110

π=TR-TC=12Q-0.4Q2-(0.6Q2+4Q+5)=-Q2+8Q-5

依题意π≥

10,-Q2+8Q-5≥10得Q1=3,Q2=5,则TR1=P1Q1=32.4,TR2=P2Q2=50,所以Q=5时总收益

上一篇:我第一次坐飞机作文下一篇:危重病人护理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