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2024-07-12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设计(精选10篇)

1.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篇一

第十三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2.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通过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教学重难点】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延伸

教师:课前制作三首诗词的录音磁带,配有相应的音乐;编制印发学案等。

学生:搜集描写月的文学作品、诗词佳句;阅读三首诗词,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自主学习,完成相关预习题。

课内探究 第 一 课 时

一、学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中秋佳节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

(二)检查预习

(三)品读欣赏

1.配乐诵读三首诗词。(放录音,教师巡视)2.学生听

3.师生双边活动,由学生说出最喜欢哪一首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

(四)品析《水调歌头》 1.配乐诵读《水调歌头》

2.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去感知 师生活动,感知词中意境。

(五)自主学习(1)明确学习任务

①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②体会诗人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

(2)圈点批注,画出并把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批注要点 :

1)生字词用框框线

2)你认为好的词、句、段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在书页的空白处写批注

(六)小组合作学习

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或六人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并进行合作学习。

结合注释、画面,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小组讨论,做好记录。

二、导

1.全班交流,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2.全班交流,体会诗人苏轼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3.精讲点拨

点拨方法: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体会词人所抒发的感情。

参考答案: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三、练

1.朗读背诵《水调歌头》。

第 二 课 时

一、学

(一)导入

学生集体背诵《水调歌头》

(二)品读《十五夜望月》

1.配乐诵读《十五夜望月》

2.师生活动,感受诗中的意境(听录音)谈对本首诗的理解

集体朗读《十五夜望月》

(三)品读《我的思念是圆的》的内涵。

1.再次放配乐诵读《我的思念是圆的》 2.师生活动,体会意境。

学生听录音

集体朗读《我的思念是圆的》

(四)小组合作讨论课堂思考题

二、导

1.全班交流 2.精讲点拨 思考:(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落”字改为“在”字,好不好?为什么?(2)“我的思念是圆的”,此处的“圆”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方法】从炼字的角度去体会诗歌的形象性,可以从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用拟人来增加情趣等方面来入手思考。【参考答案】

(1)一个“落”字,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用“在”字,缺少动态和形象感,一般。

(2)此处的“圆”即团圆、团聚的意思。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渴望亲人团聚之情。3.深度探究

探究题:这三首咏月的诗词,虽然写于不同的时代,但它们有不少相似之处,你知道有哪些呢?

【点拨方法】可以从主题和手法上考虑。【参考答案】

表达的主题都相同,都是浓浓的思念之情。《十五夜望月》表达的是对朋友的怀念,《水调歌头》表达的是对亲人的怀念,《我的思念是圆的》表达的是对同胞的怀念;都运用了联想和想象;都是借景来抒情。

三、练

1.学生完成课堂达标检测。2.品味语言内涵(拓展训练)

请同学拿出昨天搜集到有关咏月的名言名句,谈谈你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课后提升

1.四人小组,以“中秋之月”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2.完成《课本配套练习》中相关练习。

2.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篇二

在乡村,月亮的地位就不同了。夜晚,只要天气晴好,月亮就是天空当仁不让的主角。 没人会忽视头顶这盏最亮的灯。

尤其是在夏日,人们与月亮最亲近。当炙热的太阳终于落下山去,月亮刚从东山上升起来时,家里有石榴树的,坐在树下,看到月亮就挂在石榴树上;家里有樱桃树的,就看到月亮挂在樱桃树上……

这时的月亮是自家的月亮。 人们迫不及待地将饭桌搬到院子里。 灶房里刚出锅的山豆角炖肉,或者是土豆丝炒肉,被女主人麻利地端上了桌。

月亮被菜香吸引,急切地爬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倾泻下来,院子里更加清凉了。 男主人是要喝酒的,满满地倒上一茶碗,酒水里泛着月光。

房前的月季、刺梅,还有什么这花那花的,白天花开得正艳,这时候,花朵披了月光, 像是镀上了一层银,显出幽幽的色泽来。 清风一吹,花香氤氲。 男人就着花香、月色喝酒, “滋滋”地喝着,酒更香了。

大街上的月光亮堂堂的。 吃过晚饭的人,陆陆续续提着马扎来了。 男人们抽着烟,说说地里庄稼的长势,聊聊在外面打工遇到的新鲜事儿,烟头在月光里一明一灭。 女人们呢,聚在一起叽叽喳喳,说着些家长里短,不时爆发出一阵哄笑声,惊飞了旁边白杨树上栖息着的喜鹊。

直到夜深,村庄才静下来。 一户一户的灯,开始陆续灭了。 月光还在亮着。

也有人家的灯迟迟没有灭,那是即将远行的人,还在与父母说着说不完的话。即将离开故土的这个人,透过窗,看了看天上的月亮。 这月亮,是村庄盖在天空中的一个邮戳。 从此,这个乡村的孩子,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一看见月亮,就会立即想起家乡的月光,想起月光下那个美丽的村庄。

(选自2014年11月3日《甘肃日报》,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课本中的三首诗词里的月亮就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而选文中,作者以通俗的话语写月,语言干净优美,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真是月在天上,情在心中。 文章写的是再普通不过的事物、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场景,但这一切在作者的笔下缓缓流淌出来,是那样的感人,让漂泊在外的人禁不住凄然落泪。

读有所思

选文和课文都以“月”为中心意象,请你总结归纳一下,“月”还有哪些象征内涵?

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5 篇三

教材分析:

本单元收录了诸多反映民族传统节日诗文,闪耀着传统文化的熠熠光辉,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应竭力将此作为一个通向传统文化、亲近传统文化的窗口。

学情分析:

诗歌语言凝练、内涵深刻、文学性强,所选篇目时间夸大大、体裁多,学生理解赏析上有一定难度,所以解析时宜走小步,逐步引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

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重点: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自学:

1.背诵前2首诗词。

2.收集咏月诗词名句,了解作者。3.根据文下注解,大致了解诗词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水调歌头》,读懂、背诵这首词。

2.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教学步骤:

导入 :中秋佳节是我们中国人合家团聚的日子,那是不是全中国的人都能在这一天与家人团聚呢?(不是)比如哪些人不能回家团圆呢?(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刻苦求学的莘莘学子、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等。)对!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自然,中秋之夜的明月也就成了他们寄托思念的对象。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这一节课就先去看看苏轼的这首词——《水调歌头》。(板书课题)【学生活动一】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为人豁达,心胸宽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作为杰出的词人,他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乐府》与《前后赤壁赋》等。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做官是不成功的。他几次入朝、贬官、贬官、入朝„„饱尝宦海沉浮之苦。写作本诗时,苏轼已41岁,担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又与其弟子由分别六七年未见,时值中秋之夜,眼见明月高悬,万家团圆,心情抑郁不欢。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2.注音,朗读这首词

【学生活动二】驱遣想象,再现情景

1.诵读《水调歌头》,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去感知。

2.听完诗歌,你的脑海中捕捉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实写:明月、青天、清影、朱阁,绮户

虚写:天上宫阙、琼楼玉宇。

(如:诗人在月光下端着酒杯,昂头质问上天。“诗人踏风而行,准备去天上的宫阙看看。”诗人在月下翩翩起舞,影子随风而动。“明月当空,诗人躺在床上,望着窗边明月,辗转反侧,夜不成眠„„”)3.很好!大家捕捉的画面非常符合词意。下面,让我们随着这几幅画面再次把这首词齐读一遍。

【学生活动三】小组合作 理解词义.交代小序有何作用?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了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小序:交代写作时间和写作缘由。

上阙:月下饮酒 下阙:对月怀人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词中哪一句体现了作者向往天上宫阙,不愿留在人间?为什么?

我欲乘风归去。在人间,作者孤独、寂寞,感受到的只是失意与别离的折磨。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中“何似”可理解为“怎比得上”,据此,你认为作者月下起舞之后,是羡慕天上的生活,还是感叹:清冷的月宫比不上人间?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直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月宫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此时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人间现实,表现了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4.苏轼是一个心胸豁达、积极乐观的人,文中哪里体现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5.总结诗人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变化?(结合语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诗人仕途失意、家人分别、内心苦闷、烦恼重重,因此把酒问天,流露了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板书:向往超脱世俗)“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诗人虽然有超脱尘世的思想,但诗人更喜欢人间的生活。词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即“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就说明了这一点。(板书:更爱人间生活)“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说它“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把个人离别的感伤全都怪罪在了中秋之夜的圆月上,诗人心情较低落。(板书:怪罪明月弄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诗人经过冷静思考,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因此,诗人最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豪迈之语。(板书:豁达豪迈、美好祝愿))教师小结:刚才,大家回答的都很好,都能抓住课文,体会出诗人复杂的情感。诗人在寂寞长夜,对月思人,把酒问月、起舞弄影、虽然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又能及时调整心态,积极转变处世态度,最终战胜了消极念头,从消极到积极,从痛苦到豪迈,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绪,不愧为苏轼豪放派代表作。诗情跌宕起伏,读来激荡人心,给人无限的启迪和思考。

【学生活动四】再次诵读 体会诗情

让我们把自己当作诗人苏轼,大声朗诵一遍,体会诗词魅力所在。【学生活动五】当堂练习

1.小练习:表现作者对人生的感悟的诗句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的诗句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分层作业

A 再次诵读,体会,自默。完成导学练相关部分 B 体会另外两首诗词的含义及作者情感。板书设计: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望月怀人-------探求人生哲理。情景交融。主题:表达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思想感情:向往超脱世俗——更爱人间生活——怪罪明月弄人——豁达豪迈、美好祝愿 消极、痛苦————————旷达、乐观、积极、豪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十五夜望月》、《我的思念是圆的》两首诗歌。2.感悟诗人跳荡的情思、悠远的情怀。3.熟读成诵。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一】回顾所学 检查预习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同学们对词的品读欣赏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我们集体背诵一遍。

再请同学单独背诵(学生单独背诵)同学们背诵得熟练,有感情,下面我们欣赏《十五夜望月》。2.谁来介绍作者?

(本诗作者王建,字仲初,唐代唐太宗大历进士,诗人。他是唐朝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之一。他的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抨击统治阶级的腐败政治。语言通俗明晰,诗风简括爽利。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作品有《王司马集》等。)

【学生活动二】 品读诗歌 合作探究(一)配乐诵读《十五夜望月》(或听录音)(二)师生活动,感受诗中的意境

1.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产生了怎样的感受?请结合相关诗句或词语作一个精要的点评。

(如:“中庭地白树栖鸦”——写庭中月色。诗人没有直接写月,只用“地白”二字,就从侧面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使人想起了苏轼的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想起李白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给人以空明澄静之感。而“树栖鸦”烘托了月夜的安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冷露”可见夜深,“桂花”暗写季节。“无声”拟人,仿佛也不忍打破这清美、静美的氛围。而这“桂花”又会然人联想起月宫中的桂花树、嫦娥、玉兔„„好的诗歌最能够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由自己赏月推想到普天之下每个人都在“举头望明月”,却不知道思念亲人的忧愁会落到哪一家。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动态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悄悄洒落人间似的。)2.教师小结:这首诗意境清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之夜的宁静优美、空明澄澈的氛围,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海情长的意境,结尾处诗人的一声轻轻的叹息,更是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学生活动三】把握基调 诵读品味(语调平缓、夹着淡淡的忧伤)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背诵本诗。【学生活动四】 品读《我的思念是圆的》的内涵。1.再次听配乐诵读《我的思念是圆的》(学生听录音)2.艾青简介

(原名蒋海澄,现代著名诗人,浙江金华人。他的作品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在国际和国内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被誉为中国诗坛的“泰斗”和“王子”。代表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著有诗集《大堰河》、《向太阳》、《归来的歌》等。)3.自由朗读诗歌,试着读出感情。——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朗读诗歌(全班学生做评委)4.师生共同赏析

a.这首诗,开篇点题:“我的思念是圆的”,有什么好处?(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即在思念中追求圆满、追求团圆。)b.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渴望与亲人团聚的感情。

此时,诗歌的主题立刻显得清楚明白,那就是——(渴望亲人团聚。)3.教师补充:

这首诗是艾青在1983年9月21日中秋节之夜,参加北京电视台举办的“中秋诗会”时,脱口而出、即兴朗诵的,并于9月25日发表于《湖北日报》,是艾青晚期的作品。艾青一生经历了太多的飘零和磨难,在艾青心中,亲情原本变得比较淡漠了,而此刻想到心灵相通的挚友、骨肉亲人多年不在身边,有的已离世,而自己仍活着,心头不由涌起孤独和凄惨之情,于是写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想。【学生活动五】口头训练 升华认识

学完3首写于不同 时代却都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词,你最喜欢哪一首?说说为什么?(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或语言表达等发面加以阐述)【学生活动六】知识补充 迁移交流 1.月的别称。

2.以月为话题,说说诗歌中还有那些寄托人们情感的意象。

结语:大家的分析感悟太棒了。由此可见,同学们回去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希望同学养成积累诗词的习惯,以此来让你们的心灵受到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陶冶,不断提高你们的文学素养。分层作业: 1.完成导学练。

2.从收集的诗句仲挑选其中三句进行赏析,写在作业本上。3.背诵、自默二首诗。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秋夜——秋思 《我的思念是圆的》

第一节:思念圆——月亮圆——人不圆——何时圆

第二节:思念圆——果瓜圆——家不圆——何时圆 渴望亲人团聚

4.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且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2、感受本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学习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方法:读书法、抓住关键词点评法、启发式、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老师的网名导入,谈写到月亮的古诗。唤起学生间接的生活经验。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2、了解作者

二、疏通诗意,体会画面美

(一)用普通话准确有感情的读课文。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望月到了哪些景象呢?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词语发挥想象说说你看到的优美画面。

1、“白”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人仿佛置身于静谧清美的意境之中。

2、“栖”

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鸦栖树”,但为了押韵,诗人调整了语序。

“树栖鸦”这三个字,既从侧面写了月色之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3、“湿”

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润之久,也表明露水轻盈无迹。

4、诗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无声,望出桂香飘逸,望出天上人间。画面有声有色有味,清美静谧,清雅隽永。

三、读后两句,体会“望”之情感美,体会诗中的情感。

1、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还在望,桂花湿润,诗人仍在望。从这个“望”中你能读出诗人什么情感吗?

秋思,秋天思念亲人的孤寂伤感之情。

四、再读后两句。体会“望”之表达美。

但我们从诗句中能直接读出诗人这种怀人的愁绪吗?没有,诗人表达得很含蓄很美。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今夜,中秋的晚上,月亮这么明亮,所有的人都在看月,赏月,不知道这怀人的愁绪会落到哪一家。

言外之意:再怎么落,难道还有我的愁思深吗? 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怀人愁思,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蕴藉深沉。

2、“落”

诗句中还有一个动词,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让人眼睛一亮。这个词语能否换成“在”?

运用拟人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

五、小结

1、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本诗,去欣赏中秋佳节皎洁明月去感受游子的思乡情。

5.13中秋咏月诗词 篇五

【学习目的】

1.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诗词中的想像;情景交融的写法。 3.诗词中所蕴涵的感情。【基础知识精讲】 词语积累

栖鸦 宫阙 琼楼玉宇 朱阁 悲欢离合 阴晴圆缺 婵娟 天涯海角 背景资料

月在古诗中的雅称

月亮皎洁美丽,令人陶醉,引人遐思。在历代浩如烟海的咏月诗词中,月还被冠以许多雅致的名称。

太阴。因日月对举,日称太阳,故月称太阴。《说文解字》:“月,网也,太阴之精。”唐·柳宗元《感遇》诗:“坐使青天暮,小星愁太阴。”

圆魄。魄为月初出或将没时的微光。圆魄,即指圆圆的月亮。唐·李峤《中秋月》诗云:“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玉盘、玉镜。月光皎洁如白玉,故而古人常以玉代月。唐·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唐·郑谷《春夕伴同年礼部赵员外省直》诗:“冰含玉镜春寒在,粉傅仙围月色多。”

玉盘、玉轮、玉环、金饼。月亮团圆时皎洁妩媚,令人神往,诗人词客每以圆形之物来状其形貌。宋·苏轼《阳关词·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唐·骆宾王诗:“玉轮涵地开,剑匣连星起。”唐·白居易《和栉木寄道友》:“高星粲金粟,落月沉玉环。”宋·苏舜钦《中秋松江新桥对月和柳令之作》:“云头艳艳开金饼,水面沈沈卧彩虹。” 冰镜、冰轮。又因月光清寒如冰,故以冰代月。宋·孔平《八月十六日玩月》:“团团冰镜吐清辉,今夜何如昨夜时?”宋·陈亮《一丛花》词:“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 玉钩、玉弓。新月如钩,残月如弓。唐·李贺《七夕》诗:“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南园十三首》其六诗曰:“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桂玉弓。” 蟾蜍。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用以代称月。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桂魄、丹桂。又传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故以桂代月。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落未更衣。”宋·葛胜仲《虞美人》词云:“一轮丹桂窅窳树,光景疑非幕。”

玉兔。还传说月中有白兔,替月神嫦娥捣药,故月亮又称玉兔。唐·李群玉《七月十五夜看月》:“下射长鲸眼,遥分玉兔毫。” 嫦娥,婵娟。嫦娥,亦称素娥,是我国古代神话中月宫里的女神,古人多用来代月。明·高启《随月图》题诗:“青天素娥出,余辉独堪借。达曙愿徘徊,莫逐秋河下。”婵娟,色态美好貌。唐·孟郊有“月婵娟,真可怜”的佳句,所以“婵娟”亦用来代称月亮。宋·苏轼《水调歌头》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课文点拨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止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水调歌头》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与理想、出世与入世的某些思想矛盾。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这问月问年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月宫呢?他写这首词时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我欲乘风归去”,明白地说出了他的这种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时词人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起始三句写月光的转移。“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朱阁”“低绮户”与上阕“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自然过渡到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一问。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结句与上阕“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的思念是圆的》

诗意的句子总是优美而蕴含着丰厚的内容。一句“我的思念是圆的”,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言中包孕着许多东西,比如说,我有一个成熟而圆满的思念,我看到现实中的不圆,我追求美好的团圆……

诗人的睿智的光芒闪烁在看似不经意的比喻和联想上。“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诗人由“思念是圆的”而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的月亮,好像是信手拈来,但是,在这节诗中,中秋月亮的圆已经隐含着言外之意的其他时候的“不圆”,当“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时,诗人问:“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大概就是要想起“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应该由不圆而圆,这一问问得深沉有力,拨动了人们的心弦。

后一节诗又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而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此时,诗意顿觉显豁,渴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溢出纸面。惟其如此,在这中秋之夜,望着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就变成了沉痛的责问了。

诗人的责任感最集中地表现于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借中秋之月而抒发出的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在艾青这首即兴小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那感情的分量却不是一般的低吟浅唱所能达到的。【例题精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宫阙()琼楼玉宇()低绮户()婵娟()2.文学常识填空。

“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加粗词的意思。(1)达旦()(2)兼怀子由()(3)把酒问青天()(4)今夕是何年()(5)高处不胜寒()(6)起舞弄清影()(7)低绮户()(8)此事古难全()(9)但愿人长久()(10)千里共婵娟()

4.请用“/”标出下列词句的朗读节奏。(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5.下阕作者说自己“无眠”,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6.上阕内容中,表达作者内心矛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这种矛盾心理得到化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阕内容中,直接描写月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包含人生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离人美好祝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què qiónɡ qǐ chán

2.词牌名 小序 交代了写作的时间、背景以及写作目的 3.(1)第二天早晨(2)同时(3)拿、端(4)晚(5)承受(6)欣赏,玩弄(7)雕花的窗户(8)成全,完美(9)只(10)这里指月亮 4.(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5.作者此时“无眠”,是因为面对美好月光,他更加思念自己的弟弟,所以睡不着。(要注意,此时不能再和上阕“幻想超脱尘世”却又有所担心的矛盾心理联系起来)6.“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7.“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知识拓展】 拓展阅读 今夜月又圆

今夜,月圆如银盘。

我独坐沙滩上,仰望苍穹。广袤的夜空如一挂墨蓝的丝绒帷幕,衬托着月的皎洁、星的生动。此刻的海显出前所未有的凝重。它像一块从沙滩铺下去的巨大的丝绸,偶尔荡出一丝皱褶。月光下的一切都变了颜色:沙滩是淡蓝,海水是浓黑,而岸边突兀的岩石,竟镀了银似的晶亮。久违了,这月圆之夜。

我不知是何人初见这月,也不知这月何时初照人。而亿万年了,月仿佛是匆匆时光中永恒的行者。万古的风尘湮没不了她的圣洁,千秋的轮回改变不了她的模样。我们的祖先曾在这月下虔诚地祭拜,我们也曾在这月下听那古老的传说。诗仙太白曾举杯邀明月,文豪东坡也曾把酒问青天。在人们的心目中,月就是团圆,就是安宁,就是祥和。而就在一百年前,侵略者的炮声震碎了月的圆满。海面汹涌着阵阵怒涛,月的碎片撒在浪尖上。古人说“月若无恨月常圆”。月怎能不恨呢,在这罪恶的炮声中!月怎能不恨呢,在这连绵的战火中!月怎能不恨呢,当她眼睁睁地看着孩子离开了母亲的怀抱,从此咫尺却似天涯!月怎么能不恨呢,她一天天地憔悴下去!从此,再不见月圆之夜。

“往事只堪哀”,那是后主的懦弱。华夏民族自古就是敬仰月亮,热爱和平的民族,但是面对疯狂的列强,千百万炎黄子孙勇敢地站起来了!月照在前线,照着战壕中英勇杀敌的英雄;月照在后方,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夜空中飘荡。月照在青纱帐,那里有游击队员矫健的身影;月照在西柏坡,那里有司令员彻夜不熄的灯光。月盼了一年又一年,终于盼来了重圆的那一天。

然而,被强占的孩子还不能回家。谁说明月不谙离恨苦!多少个夜晚,多少人对月祈祷重逢的日子快些到来;多少人对月忆起故乡的美好。月载不动这沉沉的乡情,她瘦了。她倾听着人们的愿望,她依然盼望着。

今夜,就在今夜,百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月的笑脸满盈盈的,溢出温柔的光。夜已深沉,天凉似水,行云有影月含情。看着回到母亲怀中的孩子,月怎能不欣慰欢喜呢!涨潮了。微咸的海风轻抚着我的脸,激情的海浪唱着欢乐的歌。夜空中,点点繁星如粒粒珍珠镶在黑丝绒上。它们簇拥着月,好像我们围在老人身边,眨着天真的眼睛,听他讲那过去的事情。静静地,你听,月真的在缓缓地诉说,她说着广寒玉兔的神话,讲着板桥掬月的传说,也说着一个世纪前的风云突变,更轻轻地告诉我们:“今天这月圆之夜得来不易,千万好好珍惜!” 海上升明月,百年待此时。一百年的苦苦企盼,只为今夕,月又圆。而我,依然遥望着海峡的那边企盼着:何时,月更圆? 阅读点拨

月光以她特有的素洁、淡雅、洁白、神秘,成为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从古代的诗句中,我们更多读到的是相思离别。这篇文章也表达相思、团圆,但似乎和古人所说的又不完全一样,读时要注意好好品味。【同步达纲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文学常识填空。(1)《水调歌头》作者苏轼,字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杰出的___________家,他与其父___________、其弟___________合称“___________”。(2)《我的思念是圆的》的作者是著名诗人___________,他的原名是___________。2.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栖鸦()丙辰()宫阙()今夕()琼楼()朱阁()绮户()咽下()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中庭地白树栖鸦()()(2)把酒问青天()(3)不知秋思落谁家()(4)我欲乘风归去()(5)琼楼玉宇()(6)高处不胜寒()(7)但愿人长久()(8)千里共婵娟()4.用“/”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宜按意义单位划分)(1)中庭地白树栖鸦(2)冷露无声湿桂花(3)明月几时有(4)何事长向别时圆

5.对《水调歌头》一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是全词的小序,表明作者写作时间、写作目的。

B.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自己超脱的人生态度,没有一点淡淡的哀愁。C.这首词既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理解,又表达了对苏辙的怀念之情。D.作者借月之“阴晴圆缺”来烘托人之“悲欢离合”,来祝愿“人长久”。6.体会下列诗句中加粗词的表达作用。(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1)冷露无声湿桂花(2)不知秋思落谁家(3)又恐琼楼玉宇(4)何事长向别时圆

二、阅读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 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7.诗人是如何想到将“思念”说成是圆的呢?这样说有何作用?

8.读一读第一诗节最后一句“会想起什么?”和第二诗节最后一句“谁能把月饼咽下?”,比较这两句诗在语气和意义方面的不同。

9.在中秋节这样的美好夜晚,到底使你想到了哪些?简单说说。(注意联想的合理性)

三、作文

10.作文:月宫嫦娥的传说千古流传,给人们带来了美妙无比的遐想。请你充分发挥想像,自编一个与月亮或与中秋节有关的故事,要求故事要有情趣和意义,并注意情节、想像的合理性。500字左右。参考答案

一、1.(1)子瞻 东坡居士 宋 文学 苏洵 苏辙 三苏(2)艾青 蒋海澄 2.qī chén què xī qiónɡ ɡé qǐ yàn 3.(1)庭中、庭院中 栖息、停留(2)端、持(3)洒落(4)想要(5)美玉,泛指精美的东西(6)能承受、禁得起(7)希望(8)月亮 4.(1)中庭/地白/树/栖鸦(2)冷露/无声/湿/桂花(3)明月/几时/有

(4)何事/长向/别时/圆 5.B 6.(1)“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2)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3)“恐”,担心、害怕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幻想超脱尘世但又担心禁受不住高空严寒的矛盾心理。

(4)“何事”,为什么。这是词人怅恨之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

二、7.(1)作者由月亮、西瓜、苹果、月饼等意象想到了将思念说成是圆的。这是物与情之间所产生的自然的联想,这样写可以增强诗歌的感情色彩。

6.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篇六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2.课文插图。a 案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4.背诵。

第二课时渔歌子 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3.默写两首古诗。b案

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做记号。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背诵,积累语言

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第二课时渔歌子 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张志和: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白鹭:闲适的象征。它能衬托出渔夫的生活环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不须归:乐而忘返,不想回家。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7.诗词曲三首教案 篇七

诗词曲三首

主备人:沈佳美

预习提示: 1.会读会背三首诗,开展背诵竞赛.2.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3.对诗歌名句要会赏析.在本上先写好班上交流.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2.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重点字词赏析,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观沧海

一、导入: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二、整体感知:

1、师范读,要求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

2、自己放声读两遍,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

三、分析内容:

A、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

B、写景部分采用 手法,勾画了汹涌的,耸立海中的,岛上繁茂的,给人以如画的感觉。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三维理念 五步实践”教学模式导学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导入: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二、整体感知:

1、师范读,要求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

2、自己放声读两遍,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

三、分析内容:

(1)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2)再来分析词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英雄形象的。

明确: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叻、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四、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宋词,对诗词的意境、形象、风格的分析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大家下去以后广泛阅读,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要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山坡羊 潼关怀古

一、导入:元代盛行一种文体,那就是散曲。叹世、怀古是散曲的流行题材,其中也有许多佳作,最为杰出的是张养浩所作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这首名曲。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5)

2、我们知道诗歌的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刚才我们已经通过听配乐朗读与自己朗读初步体味了音韵美,接下来我们再来休味这首曲子的语言美与意境美。用什么方法来体味呢?(品味诗中凝练的词,联想与想象)(2)“三维理念 五步实践”教学模式导学案

3、学生自由朗读点评这首诗。(7)

三、分析内容:

这首曲子在写法上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抒怀,再议论全曲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暗示潼关的险峻,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读者很容易想象。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四、课堂小结:

8.13 诗词三首 主课件配套教案 篇八

主课件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三首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背诵积累诗歌中的名句。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三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把握各首诗歌的名句;背诵并默写三首诗词;

情感与价值目标: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1.诵读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2.赏析古诗词中的经典名句。

教法学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法,改写法。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行路难》(其一)

一、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

少年抱负宏大。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璘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途。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有《李太白集》。

二、背景题解:

李白在长安生活前后虽不满两年,却使李白认识到朝廷的腐朽黑暗,认识到实现自己理想的艰难。离天长安以后,他写了不少诗篇反映英雄失路的惆怅,这首诗即其中之一。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是乐府旧题,多写进途艰难和离别的伤悲。李白于天宝三年(744)离于长安时,以《行路难》为题写了三首诗,这是第一首,是一首乐府体诗。

三、朗读理解诗意 行路难①

金樽/清酒/斗十千②,玉盘/珍/羞直万钱③。

停杯/投箸/不能食④,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⑤。

闲来/垂钓/碧溪上⑥,忽复/乘舟/梦日边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⑧,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⑦,直挂云帆/济/沧海⑧。

①行路难:乐府歌辞之一。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一首。

②金樽(zūn):金酒杯。斗(dǒu)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

③玉盘:玉制的盘子。珍羞:精美的食品。羞:同“馐”。直:同“值”。

④箸(zhù):筷子。⑤太行(háng):山名,位于山西河北交界处。

⑥垂钓碧溪: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吕尚(姜太公)曾在渭水边垂钓,后来遇到周文王,被重用。

⑦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在受成汤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

⑧歧路:叉路。

⑨长风破浪:比喻远大抱负得以实现。

⑩云帆:像白云一样的船帆。济:渡过。沧海:大海。

[韵译]: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象吕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四、层次内容分析:

这首诗其十四句,八十二字,按诗人的情感起伏和心理变化可分为五层:

一层(前四句)——以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情态,揭示胸中郁积的苦闷。(停、投、扳、顾四个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二层(五、六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的艰难,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

三层(七、八两句)

——借吕尚、伊尹得到重用的故事表示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心情由郁闷趋向开朗。

(吕尚,八十岁在磻(pán)溪上钓鱼,得遇文王;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这两个都是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终大有作为的人物。)

四层(九至十二句)——感叹世路艰难。

由憧憬理想回到现实处境,以四句节奏短促的感叹,反映了诗人想继续追求进取,又恐世路艰难的矛盾心理,情绪又趋低沉。

五层(十三、十四句)——借南朝宗悫之语,表达自己冲破一切阻碍,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念,心情由苦闷和彷徨中再次振起,充满乐观和希望。

五、主旨: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表现诗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也表现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找出诗文中细节描写的地方,说明其对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有何作用。

全诗前四句写朋友为李白设宴送行,表达出对诗人的浓厚的友情。前两句写酒宴的还丰盛:金质的酒杯盛满清澈的美酒,每斗价值十千;玉质的盘子装满珍奇的食品,价值万钱。面对如果丰盛的酒宴,诗人应该畅怀痛饮,可诗人却放下酒杯,撂下筷子,离开座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这一细节描写显示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悲愤难奈之情。说明诗中比兴诗句的象征意义。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运用比兴手法,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世现实,以路途艰险比况仕途艰难。说出诗中所用历史人物典故的含义。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典故,借古人的事例、言论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与信念。

六、探究写法

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

1.细节描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形象地揭示了英雄失意、抑郁悲愤的愁怀。

2.. 比兴、象征手法——“冰塞川”、“雪满山”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实,以路途艰险比说仕途艰难。

3.用典——吕尚和伊尹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抱负,表现对前景的希望与信念。

剧烈的情感起伏和急切的心理变化。

“金樽清洒”、“玉盘珍羞”——欢乐的盛宴;

“停杯投箸”、“扳剑四顾”——与饮宴场面不协调的举动,显示出内心苦闷抑郁; “冰塞川”、“雪满山”——再抒英雄失意的苦闷;

“垂溪碧钓”、“乘舟梦日”——神游千古,以此自慰自勉,情调极趋昂扬、明朗。

“行路难……”——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当面对压抑、无路可走的社会时,心情又顿时由开朗变为阴沉,从昂奋跌向低落,再度陷入苦闷彷徨之中。

“长风破浪”、“济沧海”——复又振起,表示了对美好前景的热忱希望和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重新唱出高昂乐观的调子。

七、诗句赏析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诗人回首往事,展望前程,眼前浮现的是一派艰险可怖的景象。开元十八年,诗人抱着“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的自信,“西入秦海,一观国风”,可是得到的却是“冷落金张馆,苦雨终南山。”、“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冰塞长川,雪满群山——鲍照《舞鹤赋》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大典故:

商朝末年的吕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之滨垂钓。

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乘舟过日月旁边。

吕尚和伊尹都是诗人的自况。诗人梦寐以求的就是象两位先贤那样,受命辅弼圣明之君,做一番济世拯物的事业。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行路艰难的感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云帆沧海的憧憬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梁园吟》

与此诗末句思想感情如同一辙,反映了当时诗人壮志未酬、雄心不泯的自勉。

八、课外拓展 拟行路难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导入 听音频朗读

这是一首赠答诗,谁赠送给什么人?在怎样的场合下赠送的?你能想象并复述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这是一首赠答诗。刘禹锡谪(zhé)迁二十三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席上吟诗,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此写此诗回赠。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白居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二、走近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他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与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诗歌创作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文集》、《刘禹锡集》。

三、翻译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四、阅读理解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痛苦、寂寞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用典故

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非昔比,恍如隔世。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感慨万分)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比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这两句诗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又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第二课时

学习《水调歌头》

一、听音频朗读

二、走近苏东坡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代表作有:《东坡乐府》,存词三百余首。主要代表作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浣溪纱》、《念奴娇》、《水龙吟》等。

三、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其作用是规定一首词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四、感知诗歌

整体感知上片大意——望月写景

1.如何理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这体现了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搂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无法排解内心的困惑,词人便想乘风飞往月宫去,但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这就流露出词人“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整体感知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透露了诗人主要的心愿?

——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这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整体感知下片大意——怀人抒情

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转入了什么?

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整体感知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唱出了什么之语? 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放达宽慰之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水调歌头》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改写其中一首诗词。

板书设计

行路难

赏析

情感

诵读 停、投、拔、顾

忧郁悲愤

低沉失落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

矛盾痛苦

忧伤彷徨 两典故

不甘消沉

昂扬憧憬 三字短句

进退失据

短促埋怨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

乐观豪迈

高亢自信

坎坷遭遇——渲染——辛酸

《酬乐天扬州

归来感慨——用典——悲痛

事、情、景、理

初逢席上见赠》

感叹身世——写景——愤激

水乳交融(酬赠诗)

席间赠言——抒怀——昂扬

把酒问天

不知何年

由月感发—求美好生活

上阕

欲归又恐

起舞弄影

情景交融

《水调歌头》

情趣盎然

教学反思 下阕

月照无眠

人有离合 不应有恨

9.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九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一、教材解读 独坐敬亭山 1.课文简说。

这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2.词句解析。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了孤独之感: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远离而去。“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这两句诗中“动”中有“静”。无论是“静”与“动”,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静观之久,表现出他“独坐”时孤寂的情景,也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鸟儿飞走了,云飘远了。诗人只有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此刻诗人十分动情,世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做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己!“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惜相怜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提炼的,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望 洞 庭 1.课文简说。

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2.词句解析。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总写洞庭湖的秋色。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美。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数百里。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湖的山水。先写从远处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也是对上一句作的补充说明。

宋人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中的“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便是从这两句中脱化而出。忆 江 南 1.课文简说。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忆江南”,词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所回忆的是诗人曾经观光游览当地风景时所留下的印象。课文选了其中第一首,原题下的另两首是: 其一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其二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2.词句解析。

(1)“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风景旧曾谙。”“旧”:从前,指诗人年轻时游过杭州。“曾”:曾经。“谙”:熟悉。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

(3)“能不忆江南?”江南的这种风光在洛阳是看不到的,所以词的结尾用反问句说,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选编这三首古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敬亭山”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可以按先后顺序分别进行教学,也可以把三首诗词进行比较教学。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

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先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是难点,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去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要作如下点拨:

《独坐敬亭山》中的“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子的意思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的时候要进行适当的变通,如:我看着山,山也看着我,互相都看不够。《望洞庭》中的“镜未磨”,要让学生知道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制做的,镜表面需要经过打磨。《忆江南》中的“旧曾谙”要交待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再引导学生查字词典帮助理解。在理解词句意思时,应鼓励学生质疑,形成师生之间互相对话的氛围。3.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说说全诗的大意。如用第一人称来说,用角色对话的形式说,根据提供的画面来说,形成宽松的、相互交流的环境。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要关注他们的语言质量,看是否诗意理解正确,语言是不是连贯等。

4.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把握每首诗的感情基调。如《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忆江南》,以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朗诵。

5.在理解诗意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以往学过的有关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或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或通过画画等活动方式,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不要停留在简单的意译层面上。

6.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或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

7.如采用三首诗词比较教学,可以在基本疏通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诗人不同时间所见景物和景物的特点,以及诗人当时思想情感等方面作相互比较;对诗和词的形式上作些对比。还可以运用不同的音乐作配音朗诵,借以体会诗人当时的不同心境。

8.教学本组生字,要引导学生自学生字,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字的意思,然后教师在班上检查。注意“谙”读ān,不要读成yīn;“亭”字下面不要写成“子”;“庭”字中“壬”下面的一横要短。

四、相关链接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的诗以律、绝为工,格调高亢,意向简括,气骨桀骜;乐府小章尤为著名。他与柳宗元、白居易交游、唱和,并称为“刘柳”与“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清人王夫之称他为“小诗之圣”。

敬亭山 古名昭亭山,又名查山。在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原有翠云庵、广教寺、穿云亭、丹梯亭、额珠楼、太白楼等古迹,今已无存。诸胜迹中仅有山南麓之双塔与古昭亭石坊。自南北朝时,南齐诗人谢、唐代诗人李白在此赋诗,此山遂名于天下。

10.中秋咏月诗词的阅读训练 篇十

一、目标导学

1.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2.联想《水调歌头》抒写的情境,理解该词主题。

3.赏析《水调歌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解决字词,正确诵读,注意节奏和停顿。

⑴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宫qua( ) 乘风( ) 琼楼( ) 绮户( ) chán( )娟 ...

⑵了解作者。

苏轼,字_________,号_______,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____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其词是___________派的代表,如______________。与其父__________、其弟_____________并称为“三苏”。

2.二读课文,了解背景,结合注释,熟知内容。

⑴查阅资料,了解本词创作背景。

⑵解释加点词语:

把酒问青天( ) .

何似在人间( ) .宫阙 ( ) 何事( ) ...低绮户( ) 婵娟( ) ....

高处不胜寒( ) 琼楼玉宇( )( ) ....

⑶整体感知

①全词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概括括词上下阕(内容):

上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疑问。

疑问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部分知识点。

二自由朗读,学生互评

三探究:

1.上阕开头两句写月宫境界,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状态?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结合词前小序来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矛盾的心理最终是如何解决的?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阕是什么引起“离人”无眠的?作者是怎样想通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既然离别不可避免,词人最终表现出了怎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具体句子,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巩固总结

1.感情诵读《水调歌头》。

2.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堂练习

1.对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默写

(1)词人要“把酒问青天”,他要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明词人既幻想忘掉一切,又不能忘情于现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夜深了,但人儿却被离情所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中对离人祝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抒情之作。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某些思想矛盾。

4.有感情诵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玉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应有恨”,“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恨”的内容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下面咏月的诗句中,哪两句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为 什么?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E.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F.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月亮的美称很多,你能说出几个(至少两个)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拓展阅读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向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背景提示】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1.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鼓”指戍楼上宵禁的鼓声。“断人行”写所见,点明 ;“戍鼓”“雁声”写 ,写出 。这两句诗渲染了 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3.“有弟皆分散,无家向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这两句诗也概括了

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抒写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之情。这使我们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两句名句:“ ”。

(第二课时)

一、目标导学

1.理解《十五夜望月》《我的思念是圆的》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二、自主预学

1.给加点字注音。栖( )居 咽( )下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中庭地白树栖鸦

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不知秋思落谁家 ..

秋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

天涯海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⑴王建(约767~830),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_____代诗人。一生困顿,晚年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以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面貌,揭露了统治阶级暴行。与_______齐名,世称“张王乐府”。课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 ⑵艾青(1910~1996),原名_______,浙江省金华县人,________著名诗人。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了解《十五夜望月》、《我的思念是圆的》写作背景。

5.自由朗读,熟悉作品。

⑴节奏正确,感情充沛。

⑵分别找出这两首诗的中心句。

《十五夜望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思念是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并加以概括。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部分知识点。

二自主学习:

1.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2.探究《十五夜望月》相关问题:

上一篇:一年级下册我喜欢的动物作文下一篇:中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