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旅夜书怀》阅读答案

2024-12-02

杜甫《旅夜书怀》阅读答案(精选7篇)

1.杜甫《旅夜书怀》阅读答案 篇一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诗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诗人由华州解职离成都去重庆途中。全诗流露了诗人奔波不遇之情。

【相关试题及答案】

1.分析颔联中 垂 涌 二字的好处。

2.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 答案示例:垂 和 涌 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答案要点①比喻、设问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③对比、反衬

(答出一点即可。)

3.答案示例:怀才不遇的苦闷,飘泊无依的感伤。

4、诗的前四句写 旅夜 的情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物有哪些?

答: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

5、诗的后四句是 抒怀 ,请简要赏析诗的五六两句。

答: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抱负,但长期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6、诗的最后一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借景抒情(比喻),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伤感。

7、这首诗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

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

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

8.本诗首联和颔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3分)

答意象:首联 细草、微风、危樯、独舟 渺小脆弱;

颔联 星、平野、月、大江 雄浑浩大。

艺术效果:产生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人更加感觉 危樯、独舟 的渺小脆弱,意在表现独舟上的诗人更加渺小孤苦。

9.尾联中 沙鸥 这一意象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3分)

答: 沙鸥 是诗人自喻,诗人的化身。

这只孤独地在高大天地之间自由来去的鸟儿身上,寄托着诗人漂泊无着的失意感、落拓感,也体现着诗人初离官场远走高飞的自在感、解脱感。

(10)颔联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答:以乐景衬哀情,用宏大广阔之景来反衬内心的孤寂。

(11) 岂 应 说的是诗人真实的想法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作者想通过报国立业而著名,却因写诗而著名;辞官不是因为老病,而是因为被排挤。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因政治失意而悲愤的情感。

12、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答: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一条孤舟竖着搞搞的桅杆停泊在夜色茫茫之中。放眼岸上,只见星星在天边遥挂低垂;纵目江上,月光在波涛中翻滚如涌。(1分)这是一幅宏阔非凡孤寂凄清的旅夜图(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1分)

1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凄清之情(1分)和漂泊无依的身世之悲(1分)。(反衬)

二:

(1) 天地一沙鸥 中的 一 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天地之大反衬出沙鸥之小,又是孤零零的一只,表达了诗人漂泊孤寂的痛苦之情。

(2)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极为传神,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答案:(2)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动静结合,(借景抒情)写出了景色雄浑阔大,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也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

3.有人说,颔联 开襟旷远 ,写出 喜 的感情。你认为呢?请简要分析。

答案:颔联写景明丽,境界雄浑,所以有人认为它 开襟旷远 ,写出 喜 的感情。其实不然,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漂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漂泊无依的凄怆心情。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4.简析尾联 沙鸥 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案:诗人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诗人以沙鸥自况,乃自伤漂泊之意。

5、诗的前四句写 旅夜 的情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物有哪些?

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

6、诗的后四句是 抒怀 ,请简要赏析诗的五六两句。

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抱负,但长期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7、诗歌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答: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1分)描绘了雄浑壮阔的景象,(1分)反衬出诗人孤独的形象和凄苦心境。(1分)(描绘画面1分,点出画面特点1分,情感1分)。

8、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3分)

答:采用了比喻和衬托手法。(1分)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突出沙鸥的孤独。(1分)表达诗人漂泊无依的伤感之情。(1分)(答出一种即可,答设问、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对比也可)

三:

(1)诗前四句写 旅夜 的情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 景 是: 。

(2)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和思想?

(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细草、微风、危樯、夜舟、星垂、月涌等

(2)自己原有政治抱负,没有想到却是因为文章而扬名四海,而宦途却因老病而被排挤。

(3)漂泊无依的伤感。

四:

1.本诗首联和颔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3分)

2.尾联中 沙鸥 这一意象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3分)意象:首联 细草、微风、危樯、独舟 渺小脆弱;

颔联 星、平野、月、大江 雄浑浩大。

艺术效果:产生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人更加感觉 危樯、独舟 的渺小脆弱,意在表现独舟上的诗人更加渺小孤苦。

2、(3分) 沙鸥 是诗人自喻,诗人的化身。

这只孤独地在高大天地之间自由来去的鸟儿身上,寄托着诗人漂泊无着的失意感、落拓感,也体现着诗人初离官场远走高飞的自在感、解脱感。

【注释】

⑴岸:指江岸边。

⑵危樯(qi ng):高高的船桅杆。

⑶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⑷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⑸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大江:指长江。

⑹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 反言以见意 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⑺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应:认为是、是。

⑻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有 飘零 、 飘泊 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译文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译文二】

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江岸畔的细草,深夜江边,泊着桅杆高耸的孤舟。

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活象是漂零天地间一只孤苦沙鸥。

【赏析】

《旅夜书怀》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于765年离开四川成都草堂以后在旅途中所作。诗人用阔大无垠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的孤独感,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激情正如他笔下奔涌的江流一样澎湃难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也是杜诗五律的名篇,历来为人称道。

诗作于代宗永泰元年(765),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全诗流露了诗人奔波不遇之情。诗的前半写旅夜的情景。以写景展现境况和情怀,寓情于景之中。后半写书怀。抒发自己原有政治抱负,没有想到却是因为文章而得扬名四海,而宦途却因老病而被排挤。表现了内心飘泊无依的伤感,字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的前半描写 旅夜 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诗的后半是 书怀 。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写出诗人极度愤慨之情,前句说明其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读来令人心沉;后句诗人以自嘲口吻诙谐地说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岂 应 是关键字眼,上下关联。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最后两句,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运用形象的比喻收结全诗。诗人以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孤的沙鸥来寄托自己功业未成的慨叹,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量。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两句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王夫之《姜斋诗话》说: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 互藏其宅。 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2.旅夜书怀 篇二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①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间接抒情)

②感受诗人复杂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难点:1.抒情方式2.反衬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细节质疑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人早在登上去蜀孤舟之时,就写诗诉说自己的心境:“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去蜀》)心感万事俱老,料到残生将在漂泊中消逝。

二、评讲 赏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1.首联内容与诗题的关系?

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2“微风习习,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驶在江上”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凄凉孤寂,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1. 从景物描写中你能说说诗人杜甫的形象吗?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愁不寐的形象;从“危樯独夜舟”看到他飘泊中的孤寂融情于景。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赏析“垂”“涌”的表达作用。“垂”,低垂。因平野广阔,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无边。“涌”随波起伏。因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起伏。《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2.颌联的意境。雄浑阔大

3.与诗人的情感关系是怎样的?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显出了诗人的孤独凄苦。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但官职的确是因老且多病而不得不永远休止了。此联上句与“岂有文章惊海内”(《客至》)一样,既是自谦之词,又有自豪之意。下句与“罢官亦由人”(《立秋后题》)一样,表面上是自我解嘲,实质上是抒发愤慨。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这,而是由于不被任用。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胸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官以论事罢,而云老病应休。立言之妙如此。”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旧注云: “名实因文章而著,官不为老病而休,故用岂、应二字。反言以见意,所云书怀也。”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结尾的比喻与上文哪句诗相扣? 2.体会这一比喻的情感内涵。

如此江湖落拓,到处飘泊,像个什么?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诗人自叹身世飘零

无论是身后之名,还是生前之功业,似乎都游离于他。当这种悲愤交集的情感,外化投射在一只飘零于茫茫天地之间的白鸥时,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便由此铸就了。

三、课堂小结: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显出了诗人的孤独凄苦。

四、布置作业:

1.从景物描写中你能说说诗人杜甫的形象吗?

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愁不寐的形象;从“危樯独夜舟”看到他飘泊中的孤寂:融情于景。

2.赏析“垂”“涌”的表达作用。

“垂”,低垂。因平野广阔,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无边。“涌”随波起伏。因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起伏。《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四、板书设计:

旅夜书怀

首联 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颈联 融情于景凄凉孤寂 颌联 意境雄浑阔大

3.《旅夜书怀》改写 篇三

月亮悄无声息地出来了。清凉的光辉洒向浩淼的江面,一帆孤舟在江心徘徊,薄薄的青雾沾湿了衣襟。忽而一阵风拂过,瑟瑟的风带着些许的凉意,身凉,心更凉。

广袤星空,月明星稀,在星空的陪衬下,平野顿时显得如此广阔无际。明星低垂,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波浪汹涌,明月随着波浪一起荡漾开去。

风吹过,无痕,无语。江岸边的绿草沾有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风吹拂绿草,未能吹干草片上的露珠。岸边的花儿已飘落于江水之中,随着流水飘向远方,流向莽莽苍苍的远方,是在追随风儿,还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风亦无情。

突然从远处传来了一只沙鸥的鸣叫声,它似乎在寻找它的同伴,但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是去是留,何处可去,何地可留?别有一番愁味在心头。

4.《旅夜书怀》改写作文 篇四

而我,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想拂去乌云,让日光照耀神舟大地,温暖人民,给人民带去光明,却反被乌云陷,最后落到被贬下场,无所依托。

寻思着,罢便罢,无所依托就无所依托,我回家,我去游山,我去玩水。

带着这种情思,我登上了去渝州的征程。夜宿平野,昂望高空,忽然发现宇宙是那样广阔,似乎连月亮的暇光也照不到边沿,长江之水也流不到它的尽头。

5.旅夜书怀教案1 篇五

教学设想:

杜甫诗被誉为“诗史”,具有史的认识价值,所以杜诗在高中语文教材里从来都具有重要地位,所占比重也较大,必修教材里选了3首,选修里选了4首,《旅夜书怀》一诗在选修教材里是第3首,而且是推荐作品,如果依然采用教师示范性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势必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也一定低下。所以,这一堂课我致力于营造一个宽容、民主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诗歌作品的阅读能力、迁移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做理性求证。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乐趣。课后练习是基于落实课堂教学效果及拓展课堂教学宽度和厚度的目的而设计的。

学生能做到的,就放手让他们去做;踮一踮脚可以做到的,就鼓励他们去大胆尝试。

教学目标:

1、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研读诗歌,感受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

2、能力迁移: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体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教师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景物特点,理解诗歌作品“景”与“情”的关系,进一步深入、准确地把握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勇于质疑,理性求证。

教学难点

创建有效的课堂教学,避免收效甚微的知识重复(教师一味地进行示范性地讲解和分析),真正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引用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里提出的观点导入新课。

2、请1至2位学生分别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判读诗人在本诗中流露的情感。

3、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

4、课堂发言:

请小组代表阐述观点,陈述理由。

5、教师小结:

诗歌鉴赏一般方法或步骤

1、缘景:读诗歌,抓住景物特征,把握诗歌内容。•

2、入境:进入诗人营造的意境。

3、明情:深入诗人主观世界,了解诗人特定的心理感受。

7、课后练习指导:

⑴熟练背诵、准确默写诗歌。⑵拓展阅读文本。(2011全国II卷)

⑶ 《旅夜书怀》和《登岳阳楼》的颔联都描绘了大自然壮阔的景象,但情感是否相同?请你加以分析和阐述。⑷推荐阅读叶朗《说意境》全文。

6.杜甫《旅夜书怀》阅读答案 篇六

一. 写作背景。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杜甫的思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二.思考问题。

1.写出题目的含义。

旅途中的夜晚书写自己的情怀

2.读首联和颔联,思考:这两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景物:细草 、微风、岸、危樯、舟 ,星 、平野、月、 江流。

画面: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

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

漫的.长夜;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

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情感:首联之景衬托了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

颔联之景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是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3.颈联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从字面上来理解,“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诗人名满天下,到底是因为什么? 如何理解颈联的含义?

(1)“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2)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

(3)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下的反话,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提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4.尾联“沙鸥”这一意象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作者以天地间一只孤独的沙鸥喻己。

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更显孤独和凄凉之情。

7.旅夜书怀(最终版) 篇七

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及主旨。

欣赏“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蕴意。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

1、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的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765年,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的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用偷春格对起)。自然之“岸”与飘泊之“舟”,相互依傍,相互对照。岸上的“细草微风”甚是轻适,但与舟中的“危樯独夜舟”一对照,立即产生不谐和的气氛。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不能寐,从危樯独夜中知道他飘泊中的危难和孤寂,这就是融情入景的自然体现。

2、星垂平原阔,月涌大江流。

“星垂平原阔”(写岸上远景)。平野地上江道宽直,水流无阻,月色又把江水与天色连成一片,满江则月逐潮涌。“月涌大江流”(写舟前近景)“涌”“垂”极富个性化,把平原星夜和江流朗月,表现极为活化而又逼真。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在这两句写景句中寄寓着感情,有人认为是“开襟遥远”,有人认为写出了“喜”的感情。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漂泊的凄苦景况,故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表面意思。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流离的凄沧心情。以乐景写哀景的手法。

3.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4、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有点名声,哪里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诗人顺长江东下,是结束一生的政治追求,寻找生活归宿的无奈行动。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就是一联愤埋之语。这是反语,立意至为含蓄。

杜甫自负有匡世济民之才,有造福于民的大志,希望建立功业。可是一生追求却始终无就,他为此遗恨无穷。表达了诗人对“老病休官”的激愤。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5、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设喻精确,使人更能引起丰富的联想:在这寂静的月夜里,茫茫的旷野,滔滔的大江,一只沙鸥在天地之间悠悠地飞翔。“一沙鸥”和“独夜舟”两物同化,加强了诗人身世的孤独之感。这个结尾是形象的含蓄的;从艺术表现看,用了设喻,映衬,对比的手法。6.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当然,也从侧面烘托了当时朝廷政治的腐败,以及自己内心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无奈。

7、本诗为五言律诗,分成两部分抒写。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旅夜之景;后四句为第二部分,抒写诗人抑郁苍凉的心情。优美的夜景和悲凉心情浑然融为一体,构成很美的艺术境界。

其次,语言朴素自然而又形象鲜明,充满着诗情画意。8.艺术特色。A、寓情于景 B、直抒胸臆。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9.名句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

四、练习提升.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答案A.应是“由近及远,由上及下”。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近及远。颔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是由上及下。)

五、对比拓展

对比赏析:杜甫的《旅夜书怀》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旅夜书怀

李白 杜甫

渡远荆门外,细草微风岸,来从楚国游。危樯独夜舟。山随平野尽,星垂平野阔,江入大荒流。月涌大江流。月下飞天镜,名岂文章著? 云生结海楼。官应老病休。仍怜故乡水,飘飘何所以,万里送行舟。天地一沙鸥。

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

(1)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野”、“江”、“月”、“流”;(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由近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两诗的结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在哪里?

(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李白的诗里,只有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思乡的情怀,而没有人生风雨历程的伤愁。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样,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恰又

辞官飘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苍凉。在静静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甫独自一人守着孤舟,多么悲凉和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这开阔的场景更衬托了杜甫的这种悲凉和孤独。李白诗的画面固然是一种令人遥想的大画面,是很美的,但杜甫这首诗却能深入到欣赏者的情感的内部,刺激欣赏者的心灵,一种对杜甫生活处境的同情和感叹油然而生。

李杜之间的情宜甚深,特别是杜甫,多次做诗怀念李白。对李白的诗,杜甫更是称颂,说“白也诗无敌”。李白的诗在前,杜甫的诗在后,两诗的画面又这样接近。在艺术上,杜甫的《旅夜书怀》是否受到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影响呢?或者说《旅夜书怀》模仿了《渡荆门送别》呢?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一、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苏轼的诗今存 2700 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今译】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三【赏析】

此诗描写作者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劳动生活。

绵绵春雨多日不停,诗人有事需要进山,只好准备冒雨去了。不料天快亮的时候,房檐下滴滴答答地雨声忽然止住了,天放晴了。诗人兴奋之极,心想,这是东风知道我有进山的打算,特意把阴云吹散了吧。

雨后的早晨,山中景色焕然一新。一座座峰峦眉清目秀,头上顶着洁白的云朵,宛如戴上轻软的丝绵帽子,怪舒适的;太阳刚刚升起,挂在高高的树梢,好像一面黄橙橙的铜锣,敲一下就会发出当当的响声。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七律),中间四句组成一套山水画屏。前两句描写远景,用的是比喻手法:山峰戴上洁白的絮帽,树枝挂着明亮的铜锣,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后两句描写近景,用的是拟人手法:山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自然景物被赋予人的神态举止,真是妩媚极了。也不要忽略诗的开头两句:多情的东风很会察颜观色,猜透了诗人心中的忧虑,并且立即惊慌慷慨相助,吹得雨散天开,这怎能不使诗人喜出望外呢!所以进得山来,桃花笑,柳条舞,一路喜气盈盈。新奇的比喻,巧妙的拟人,不仅描绘出山野花木之美,而且烘托出诗人山行之乐,内心之乐和景色之美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这就是人们最爱追求的那种艺术境界:情景相生。

诗人一路前行,路旁景色使人目不暇接。你看,矮矮的竹篱后面,盛开的山桃花探头探脑,红扑扑的脸儿满含笑意;清清的沙溪边上,柳树摆着轻盈的枝条,自由处在的翩翩起舞。一花一木都是这样春意盎然,这样殷勤好客啊。

诗人正为满山花木左顾右盼,忽见西面山间几缕炊烟袅袅上升,那里的农妇,有的正在烧饭做菜,有的已经提着饭篮走下山来。山下平原上,早有人吆喝着牛儿,趁雨过天晴,忙着春耕了。这样优美的山野风光,这样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世间最快乐的,恐怕无过于此了!诗人这个想法并不合乎那个时代的社会实际,但从中可以领会,他在这次山行中确实感受到了极大的乐趣。四[问题导引]

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

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2、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

提示: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3.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上一篇:162师战友联谊会下一篇:我的低碳生活7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