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头像写生

2024-10-23

高中美术头像写生(精选5篇)

1.高中美术头像写生 篇一

人物头像写生教学

在人头像写生中,一方面强调对素描规律的运用和掌握(对造型,质感,光感的掌握),另一方面在面对有着情感表现的真实人像时,提倡尝试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段和形式,并通过这一尝试来领会不同的表现形式所呈现出的绘画意义。

比如弗洛伊德的作品,人物的极端情感化给人以奇特的感觉,在他的画中能够看到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他对艺术的独特理解与控制,达到普通人物绘画所难以达到的深度。

作画的步骤: 一:观察

1、首先一幅画我们要考虑它的构图,头像的构图相对比较简单,因为它很少涉及环境关系。所以头像的构图更多是从头部的面向和眼睛看的方向来考虑周围的空间处理。

2、头像写生中,头、颈、肩的关系十分重要,它构成人的动态趋势和气质特点,所以在构图时要特别注意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在一开始可以利用头颈之间的轴线和两肩的连线构成的交叉线的关系来体会这种动态感觉。

3、认证观察和把握对象的造型特点。特别对于基本型的把握,这一点直接体现出个人对审美的意识。基本的行抓不住,画面的根本意味就会丧失。

4、基本的明暗分布是构建画面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形体方圆的变化、明暗的节奏,主观的构图意向都可以在这里进行尝试和研究。二:起稿

1、注意确定头颈肩所形成的动势,并将头颈肩的形状特征简单勾画出来,(注意比例和透视关系)

2、确定五官的位置和方向,在头部有侧转的时候,要注意面部与五官的透视关系必须一致。

三、形体分析。

随着基本轮廓和位置的确定,接着是对头部造型的进一步分析。首先要根据人像外部的造型特点,从大的构造关系入手,对额头、面颊、下颌、嘴弓以及颈、胸、头发的基本形状和它们之间的穿插,契合关系作结构性的分析和表现。在明确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将五官造型的形体特点作一定的分析。

四、基本明暗

在我们铺大调子的阶段,实际的目的是: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明暗的基本形式对造型特征和整体构图做一个初步的表达和基本勾画,初步检验我们的表现意图和形式效果。

铺大调子要从表达形体特征和空间意味出发,从交界线入手,从大的转折关系入手,确定大的体面关系和基本结构。接下去根据基本结构的表现要求,对整个明暗的基本层次做出初步的表达。

五、深入刻画

深入,不仅仅指局部的刻画,同时也是通过对造型处理的调整和推敲。深入刻画时要随时注意对整体感的把握,无论对细节如何强调,都不能影响整体的造型意味和基本结构关系的明确性。这样才能通过升入刻画,使最初的绘画设想与意图得到明确的体现。尤其是大的形体转折关系一定要明确。在深入的过程中,反映转折的位置最常出现的变化有两种:或者是高光,或者是明暗交界处。它们都可以通过强化明暗对比使形状的转折更为明确。

六、调整

整体调整大体应该注意一下两个方面:

1、形的方圆对比关系,体积和造型特点是否明确,形态的空间关系是否整体和统一。

2、重新梳理明暗的层次和秩序。画面的花、乱、弱、灰都是因为色调的基本关系不对造成的,要明确整体的造型系统。

2.高中美术头像写生 篇二

一、水彩人物头像写生基本的教学方式

水彩人物头像写生可训练学生观察色彩的方法与表现对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开阔思路, 在大的教学模式不变的情况下, 可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对象拓展常规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因材施教。

首先, 在高校水彩写生教学中, 仍以写实体系为主。教师可主要围绕这个思路, 鼓励学生从历代绘画大师的作品中汲取养分, 引导学生们研究大师的画面色彩和结构的组织, 学习那些水彩大师如何表现对象, 体会他们作品当中那些精彩的地方, 比如造型方法、色彩运用以及对人物面部表情的深入刻画和表现, 让他们认识到不同大师绘画风格的区别。

其次, 写实的绘画艺术离不开观察与表现, 除了分析解读大师的作品外, 写生时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察方法。可以通过很多方面了解模特, 只有对模特有一定的熟悉程度, 才会在画面上表达的更充分。在动笔画之前要仔细观察模特的性格气质、长相特征, 通过与模特聊天了解模特的脾气、身份与生活经历。只有同过敏锐的观察和分析, 才能在笔下将对象形象的表现出来。在头像写生中, 五官的位置、比例、大小、形状的表现相当重要。肖像写生就是锻炼在短时间形象而准确的捕捉对象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是同过大量艰苦科学的训练获得的。在一幅完整的水彩头像课堂作业中, 人物的情感表达很重要, 另外离不开对光线与形体的表现。不同的学生面对同一个模特会有不同的感受, 教师应该因材施教。

第三, 除了写实头像写生外, 还可以做一些水彩画抽象写生的训练, 培养学生对画面结构和抽象色彩的感知力。抽象, 是将复杂事物本质化, 舍弃非本质的特征。抽象的过程, 是一个比较、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剪裁的过程。从什么角度将事物抽象化, 与写实绘画相比, 抽象的表达对象, 需要画家具有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又得具有充沛的情感诉求。如何平衡理性与感性, 让学生面对非常具体的模特, 画出抽象的画面, 并非易事。水彩材料轻便透明, 便于掌握, 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创作意图, 利于做更多的尝试。一开始训练, 学生们可能会面对模特束手无策,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 他们会迅速掌握抽象画的基本表现方式, 从中获得更多的绘画乐趣。而且, 这样的抽象构成训练, 对提高学生写实画面色彩结构亦相当有益处。

二、多种材料技法在水彩头像写生中的尝试与探索

水彩材料丰富多样, 在头像写生中, 教师需要有耐心的告诉学生如何进行各种材料的写生试验, 让他们细细体味不同材料所带来的不同绘画风格, 面对什么样的模特, 如何去寻找最贴近对象的描绘方法。不同的水彩材料可以画出不同的画面效果。

首先, 从纸张上来说, 纸的产地、厚度和克数不同, 其对颜色的吸收效果有很大区别, 可以鼓励学生多试验各种纸, 感受画面依托材料对作画的影响。画笔的使用也非常关键, 常用的水彩笔有扁头、圆头和尖头等。笔者个人更偏爱使用毛笔, 大白云即可, 可工可写, 极为方便。可以多备几只画笔, 仔细观察不同画笔会在纸上留下什么样的痕迹。在水彩材料的使用方面除了常规颜料外, 还可以再拓展, 尝试用其他的绘画工具进行写生, 比如水溶性彩色铅笔、钢笔淡彩、马克笔与水彩共用、色粉笔与水彩的结合等等。

其次, 水彩具有很强的兼容性, 水彩画透明而具有流动性, 轻快、活泼、润泽是其特点。水彩可以和国画、丙烯材料相结合。由于这几种绘画材料都是以水作为媒介剂调和, 所以在绘画过程中两者结合起来, 可产生很有趣的画面效果。丙烯颜料可厚堆也可薄涂罩染, 但干燥速度快且不易于修改, 其罩染的效果与水彩具有一定的区别。在头像写生中, 可以先在需要的地方厚堆丙烯, 待干, 即可罩染水彩颜色。写生中, 直接画法与间接画法可以结合起来, 还可以运用喷水、撒盐、刮擦、遮挡等多种手段, 获得多样的画面肌理, 不同的肌理效果可以强化人物性格特征, 如能将色彩的流动性与坚实厚重相结合, 则画面更会别具一格。如能将不同材料的质感性能运用恰当, 则会大大加强水彩的表现力。

第三, 欧洲古老的坦培拉技法在水彩人物肖像写生中也可以适当运用。坦培拉技法对作画时间和基底有一定要求, 在水彩纸上尝试坦培拉技法是非常有趣的事情。保罗·克利有不少作品都是水彩结合鸡蛋坦培拉技法, 画面具有强烈的材质感, 坦培拉技法给予水彩更加丰富的层次和厚重感, 画面丰富耐看, 肌理趣味十足。写生中, 由于时间限制, 可以做一些抽象坦培拉技法训练, 主要让学生领会不同材料所带来的不同绘画感受。

头像写生是一种能力训练, 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 如果能加入多种材料技法的练习, 不但会激发学生们的绘画热情, 亦会收取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绘画语言风格的尝试与追求

绘画语言具有强烈的主观性特点, 是一个艺术家以自己独有的感受观察自然表现对象的一种手段, 如同文学家用什么样的语言去描述心中的故事。

首先, 一种绘画风格的成熟, 需要经过多年的积累和训练, 需要艺术家甘于忍耐寂寞追求心中理想, 需要个体强大的自信心与较高的判断力。当教师面对具有极强好奇心、求知欲与模仿力的学生时, 首先要发现他们画中与众不同的地方, 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优势, 在写生中寻找发掘自身独有的感受。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每个人生活经历也与他人不同, 如何打开他们心灵之窗, 因材施教, 把他们培养成为发现美与创造美的人, 考验着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心与知识储备。在水彩头像写生教学过程中, 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与画风, 帮助他们寻找与其风格语言接近的艺术大师的作品, 尽量深入解读, 从画面的构图、用笔、色彩表现等多方面学习研究。可以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余临摹优秀的水彩头像, 学习笔法和造型。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水彩画就是艺术家交流情感表达情感的手段, 通过视觉的形式, 制造出一种可以解读的图式, 只有让学生自己在写生中不断体会寻找自己的感受, 才能形成不同的绘画风格。

其次, 在强调学生个性化的同时, 还应该提高他们对艺术的认识与判断力。在绘画艺术中, “眼高手低”也许不是一个贬义词, 学生们需要具有较好的判断力, 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 面对一张画时要能够运用艺术规律去分析解读画中的好与不好, 不盲从他人的喜好, 拥有独立的思维和审美。这样, 即使初期其绘画技术还有很多问题未解决, 但经过科学与正确的训练, 最终会实现“眼高手也高”的目的。

第三, 虽然水彩头像写生教学以写实为主导, 但是写实绘画并非是与对象完全一样的照搬, 只有画的主动, 将个人感受的真实而非视觉的真实表达出来, 最终画面效果贴近自己的主观感受, 与对象似像非像, 这才是真的艺术。

总之, 水彩人物头像写生在高校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优点, 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与表现方法, 灵活运用艺术规律, 把握人物肖像特征, 大胆尝试水彩材料工具, 丰富学生的艺术实践, 画出满意的作品, 为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良好基础。

摘要:本文从教学方式、材料技法的尝试探讨以及艺术语言与风格的追求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探讨水彩头像写生在高校色彩教学中的意义。

关键词:水彩,头像写生,材料技法,艺术语言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5.

3.高中美术教案石膏像写生 篇三

题:石膏像写生 课

时:1课时

型:绘画课

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材分析:通过石膏像的写生,掌握人物造型的基本规律,学习塑造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的艺术表现方法。理解所描绘的对象的解剖结构、形体结构,整体观察对象,掌握局部和整体统一的立体造型的基本方法,准确地表现具体对象的比例、动态、性格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初步掌握石膏像写生基础知识,为以后进一步画好真人头像打基础。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概括能力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艺术语言,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完成石膏像的立体塑造,把握住整体关系。

教学难点:真正理解对物象结构的空间构造。

教学方法:讲授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直观与讨论相结合。

1.教法:讲授、示范、课堂作业评解。

2.学法:观看演示。

教具准备:幻灯片,优秀学生作业,铅笔,素描纸。

学具准备:铅笔,素描纸,小画板。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

检查学生课前准备,维持课堂秩序。

二:引入新课:(3分钟)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石膏像的写生来学习了解人物造型的特点与规律,掌握表现形体面和整体立体特征的严谨技法;体会形象的美感和性格特征,用绘画表现精神。

接下来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几幅作业。(向学生展示作业)

三:讲授新课:(30分钟)

(一)膏像素描训练的意义

石膏像写生训练的意义在于学习和掌握空间中形体结构的塑造、以及对整体观察、整体推进学习方法的掌握。还有对画面节奏、韵律、形式感的把握。在造型能力方面偏重于对自然物象地把握(并不是如实描摹),而不是运用绘画语言自如的构造画面。

(二)石膏像素描阶段要树立以下几个重要概念

1、基本形

无论石膏像多么复杂,都要首先把它看成是由头、颈、胸等几个不同形状的基本几何形的组合,头发、五官、面部等是依附在这几个大基本形上的小基本形。

2、形体结构

石膏像是由多个不同形体相互穿插组合而成。这些不同形状的体快的相互结合与构造方式称之为形体结构。

(三)石膏像画法的两种表现手段

1、光影素描(全因素素描、调子素描)

全因素,培养整体的观察、理解及塑造方法,较全面地反映、表现对象的结构、体积、空间、调子、质感、光感等因素。背景也在表现之列。一般为长期作业。

缺点:暗部易被忽视,依赖固定光源,易形成被动摹仿。

2、结构素描(体面结构分析式素描)

运用几何形体的归纳态度,以线和简略的明暗将复杂的头部形体作出简化的提炼概括,以将其基本体面结构强烈地突现出来,从而强化和加深对头部形体结构的理解。此画法重结构、重主观、重理解,适合短期作业。不画背景。

缺点:不能表现充足的空间及丰富的色调。

(四)石膏像写生的基本要求

1. 形准(轮廓正确)

2. 完成立体塑造

(1)光影与明暗

(2)明暗与结构

(3)物象结构与空间构造 3. 作品的整体感

这是作画过程中贯穿始终的要求。

(五)石膏像写生的画法步骤(全因素素描)

1.画前准备

观察思考

2.构图、比例、基本形

3、基本结构

4、画出大体明暗关系

(1)、分明暗面(2)、分明暗层次

5、深入分析反复调整

6、回到整体、概括完成

(六)结构素描的表现

画法步骤基本与全因素素描相同,只是不对光影做很客观的描述,不进行丰富的调子处理,运用几何形体的归纳态度,以线和简略的明暗将复杂的头部形体作出简化的提炼概括,以将其基本体面结构强烈地突现出来,从而强化和加深对头部形体结构的理解。

深入的步骤一般是从一个地方推着走,每个地方都不做虚化的处理,允许有部分相同的调子出现,每个部位调子的深浅由画面的节奏决定,而不是由光源和阴影决定的。

此画法重结构、重主观、重理解,适合短期作业。

(七)现在我们演示一下画一张石膏像的过程:(伏尔泰头像)演示分析

通过老师演示的过程,可以看到,写生石膏头像要求:首先要了解人头的骨骼肌肉的解剖知识,五官在头部的位置和比例,五官的形状特征,以及人头在各种角度的变化中五官位置产生的透视变化;其次要具备娴熟的排线变调技术,善于表现从亮到灰、从灰到暗,再从暗到灰、从灰到亮的渐变层次;还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步骤。重要的是在反复的写生实践中,养成正确的整体观察习惯,训练准确的目测力,培养并辨别明暗微妙差别的敏锐感觉。大家知道,每画一笔都要经过眼眼看、脑子想、手去画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重复无数次才能完成一幅画。在这一过程中有三个环节非常重要,应该在这三个方面狠下功夫。第一,强调在反复实践中养成整体现察的习惯,提向目测力和分辨力,这是针对“眼睛看”的,其目的是耍提高观察能力。第二,熟记骨骼肌肉和五官位置及其透视变化规律:这是针对“脑子的”,其目的是提高理解能力。第三,娴熟掌握排线技术,擅长画出各个方向的明度渐变,这是针对“手去画”的,其日的是要提高表现能力。在这三个万面,解决“眼睛看”的问题,即提高观察能力,又是重中之重。四:课堂总结:(3分钟)

现在常用的石膏像,一般都是西方历代艺术家的优秀作品。通过画石膏像,不仅能够学习掌握人头的五官忱置、各部位比例等知识,还可以从中感受到西方古典艺术刻意追求的外表美感与崇高精神内涵的结合,这对初学者提高艺术品味有着重要意义。虽然画好石膏像不是最终目的,但应该对这一阶段的学习给予足够的重视。

五:作业布置(2分钟)

1.石膏头像写生:一张作业

要求:比例、透视正确,神态动态准确,结构贯通,方圆得当,体积感强

(侧重体面结构分析)

石膏像写生(板书设计)

一、石膏像写生的基本要求 1.形准(轮廓正确)

2.光影与明暗,明暗与结构,物象结构与空间构造

3.作品的整体感

.二、石膏像写生的画法步骤

1.观察思考

2.构图、比例、基本形

3.基本结构

4.高中美术头像写生 篇四

1.感受漫画夸张、幽默的特点,激发幼儿对漫画的兴趣。

2.引导幼儿用夸张的手法表现漫画。

3.初步培养幼儿乐观、幽默的品质,学做一个快乐的人。

教学准备:

PPT课件;人手一个小镜子、一张画纸以及一支画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漫画诙谐、夸张的特点。

1.出示成龙画像,介绍成龙

2.出示成龙的漫画头像。画家把人物头部最特别的地方进行了夸张的变化,就变成了一副诙谐、幽默、搞笑的作品,称作为漫画头像。

3.介绍其他的漫画头像,从夸张、变形以及线条方面进行讲解。

4.模仿秀。除了这些部位被画家进行了变化,还夸张了人物脸部的表情,模仿以上的四位明星。

5.请幼儿试着做一做自己最夸张的表情。

二、幼儿作画。

1.提出作画要求:你的脸上有什么是特别的地方吗?都会做什么样有趣的表情?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做小小漫画家,画画自己的漫画头像(幼儿创作前,老师引导他们用小镜子观察自己的脸部特点,做一做夸张的表情)

2.集体进行创作漫画头像。(教师巡回进行指导)

三、讲评作品

让幼儿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头像漫画作品,猜一猜是哪个小朋友?他的什么地方发生了变化?

四、总结活动

5.高中美术头像写生 篇五

关键词:信息技术,分解,组合,块面化墨色,多样化线条

笔墨当随时代。

———石涛 (清初)

今天你如果不生活在未来, 那么你将生活在过去。

———彼得·埃利雅德 (澳大利亚)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国画, 经过历代不断地变革与创新, 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 成为了东方艺术的杰出代表。但在日新月异的今天, 如果我们依然墨守成规、固步自封, 势必会导致传统中国画的没落, 严重制约学生个性与创造力的发展。怎样赋予传统中国画新的生命力呢?我国当代许多知名画家率先力行, 进行了变革与创新:林风眠大师创作的《侍女图》既有古典仕女的优雅风韵, 又有马蒂斯式的简约明快, 创造出了融古今中外于一体的女性美;徐悲鸿大师创作的《愚公移山》在笔墨色彩技法上, 不仅彰显了中国画线描的表现力, 又融汇了素描的准确造型, 以独辟蹊径的方式表现了主题。从大师的身上我们能得到很多的启示:美术教学必须立足当下, 面向未来, 通过“中国传统艺术+外国传统艺术”、“传统艺术+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等异质要素的联系、融合和对话来生发出新的事物, 洞开一个新的世界。在未来化美术教学理念的指引下, 教师自编了六年级教材《立体水墨头像》, 来开启“中国传统水墨+外国现代艺术流派 (立体主义) ”的新兴美术学习之旅。

那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国传统水墨+外国现代艺术流派 (立体主义) ”的有效融合呢?教师主要运用静态图片、动态演示和趣味微视频等多样化的视觉图像和多元化的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了解立体艺术, 对话美术大师。下面以此为例, 谈谈数字化背景下水墨探究创意课的一些基本的教学要略。

一、探新知———悟变化明概念知内涵

众所周知, 艺术即观看世界的方式。要引导学生创造出不一样的水墨头像, 首先必须改变学生观看世界的方式。但学生总是习惯和沉迷于“站在一个角度观察头像”, 对毕加索和立体主义画派的创作原理和艺术特色却是不甚了解。本环节, 教师运用PPT, 来帮助学生优化/改变“看”的方式, 学会“另眼相看”头像, 提高观察世界的能力。

1.带着情感看, 悟变化

“看”需要用情感来落实。教师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身心的积极参与, 帮助学生学会带着情感看头像, 领悟其中的变化。

(1) 用熟悉的头像“激”情。心理学中有一种“多看效应”, 即人对越熟悉的东西会越喜欢、越放松。教师首先在大屏幕上呈现了学生熟悉的一个孩子的正面和侧面头像 (图1) , 学生瞪大了眼睛, 马上大声叫出了他的名字, 孩子羞涩地笑了起来, 安静的现场顿时变得热闹。

(2) 用动态的演示“激”情。对孩子来说, “动态”的演示往往比“静态”的呈现更有吸引力, 更易理解。紧接着, 教师对两个头像进行了动态化的分解 (图2) , 分解出正面、侧面的轮廓线和五官, 然后移动这些“零件”进行创意化组合, 变出了两张奇特、夸张的脸。学生不禁哈哈大笑, 太好玩了!

(3) 用平等的互动“激”情。“说”是促进深度视觉阅读的最好方式。在变的基础上, 教师鼓励学生直抒胸臆, 表达第一感受, 学生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没见过这样的头像, 正面、侧面都组合在一起了, 好奇怪呀!教师马上追问:我是怎样变出来的?如果要你变, 你会怎样变?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并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有的说“我要把侧面的嘴放到正面的头像上去, 看看是怎样的效果”, 有的说“我要把正面的眼睛和嘴巴放到侧面的头像上去, 肯定很好玩”。教师微笑、额首, 对学生的创意表示了充分的肯定。此环节中, 学生对立体画派“先分解再组合”的创作方法有了初步感知, 有兴趣去表现。

2.联系新知看, 明概念

“看”也需要在导引中明路。本环节教师主要运用“语言导引”和“图像导引”的方式帮助学生联系新知阅读头像, 进一步明晰概念。

(1) 语言导引推新知。在学生观察、思考的基础上, 教师出示了毕加索图片并简介:西方有一位艺术大师最喜欢玩这样的游戏了, 他就是毕加索, 来自西班牙, 是享誉世界的立体画派创始人。这里, 教师首次明确提出了“立体主义”的概念。

(2) 图像导引促理解。然后教师利用课件滚动呈现了多张经典的立体头像作品 (图3) , 相比上一环节, 这些作品更加夸张, 完全突破了常规:不规则的脸部轮廓, 错落的五官组合, 变化的脸部装饰等, 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图像欣赏, 让基本概念在学生的脑海中得以形象化、丰满化。

3.打破常规看, 知内涵

“看”更需要在提炼中深化。教师通过“演示提炼”和“板书提炼”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核心概念的价值和内涵, 打破常规看头像, 助推“看”的深入化。

(1) 演示提炼法。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的演示提炼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师设问引发思考:看了老师的变, 欣赏了大师的作品, 你认为什么是立体主义?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学生纷纷抒发感想和见解:虽然有点怪怪的, 但我很喜欢, 它使我对头像有了更加完整的认识;在一张平面的纸上, 我却能看到物像的不同侧面, 这是件很神奇的事情。在学生思考、表述的基础上, 教师马上对毕加索的经典作品———《多拉?玛尔》的创作过程进行了演示 (图4) , 并配上了解说:传统绘画只是从一个角度进行观察, 而立体主义则是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 再把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结果重新组合在同一形象之上, 就创造出了新的作品。这是一种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 颠覆了传统艺术, 震惊了全世界。动态化的创作过程的解构, 较好地助力于学生对立体主义内涵的理解。

(2) 板书提炼法。在演示的基础上, 教师进行了总结, 并辅之于板书:立体主义先将不同角度的物像进行分解 (板书:分解) , 再重新组合创作出新的形象 (板书:组合) , 一分一合间想象和创意就此诞生了 (画一箭头, 直指课题) 。清晰的板书框架图 (图5) 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理解核心概念。

二、探组合———玩中探赏中探画中探

立体水墨头像的创作需要观察, 更需要构思。上环节中, 学生学会了一种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 感受到了同一头像不同视角的独特的美, 但这还远远不够。引导学生像艺术家一样去思考, 然后将观察到的结果重新组合在同一形象之上, 这才是本课的关键所在, 也是学习的难点。教师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新知, 实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1.借学具, 玩组合

全国美术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徐军老师善于打磨教学具, 他曾有感而发:学生只有在充分的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将知识内化, 并转化成能力, 从而真正提升其美术核心素养。本课中, 教师也借助学具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的难点。

(1) 小“魔术”———你们看我变。此环节主要进行的是脸型和五官的组合, 此组合与传统的表现方法比较接近, 学生容易理解, 所以教师没有大面积铺开, 而是采用了“个别演示, 集中观看”的方法。教师提供了一份能够分解和组合的学具———“不同角度时的脸型和五官” (图6) , 分别请两位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演示。学生对组合游戏很感兴趣, 但还是不敢随意改变五官固有的位置, 不敢进行超乎寻常的大小组合, 不敢将正、侧脸型进行错位组合等。针对问题, 教师适当介入, 进行演示示范:瞧, 我们还可以交叉重叠、大小组合和横竖组合, 这样的变化是不是更有趣, 更富有艺术的美感呢?学生不禁频频点头, 哦, 我们还可以这样组合呀!小小“魔术”, 使学生们在直接或间接体验的过程中对组合的多样性有了初步的了解, 拓宽了组合的思路。

(2) 大“魔术”———我们一起变。此环节主要进行的是头像的分解和组合, 据先前教学经验分析, 大多数学生不敢打破规则的脸型 (如圆形、椭圆形等) 的束缚, 只敢在上面进行小范围的不同角度的五官的组合, 或者是正负脸型的组合, 创作的作品大同小异。如何组合出更富有变化的立体头像造型呢?教师通过深入阅读大师作品和多次的实践尝试, 发现只有彻底打破脸型固有的形状, 进行一种“破坏性”、“不规则”的组合, 才能帮助学生真正打破常规的束缚, 拥有无限的创意。于是教师利用画图软件, 为每组学生提供了另一种学具———解构好的“三张不同角度头像”的碎片 (图7) , 鼓励学生将碎片依据头像的基本构造 (由眼睛、鼻子、嘴巴构成) 进行不规则的组合, 并进行展示。随后, 教师对小魔术师们进行了采访, 听听他们的创作心声:在创作中感觉如何?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组合?学生边笑边说:哈哈, 太好玩了, 我们组将这四块不同的形状进行一个组合, 结果就出现了这么一个头像, 上面既有正面的眼睛和鼻子, 还有侧面的眼睛和嘴。瞧, 这只侧面的眼睛都瞧到天上去了。教师马上进行鼓励:真是有小毕加索的风范呀!向你们学习!在利用软件实践体验中, 学生大胆摆脱了常规思维的束缚, 尝试着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和行动, 对立体主义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观作品, 赏组合

上环节中, 学生组合的作品开始变得大胆、奔放, 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组合随意, 缺少整体的美感。于是教师组织学生二次阅读大师的作品, 呈现两幅对比图 (图8) , 组织讨论:你喜欢哪一幅作品, 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 认识到左边的作品明显优于右边的作品, 有的说“右边的作品太乱, 都不像一张脸了”, 还有的评价“左边的作品虽然很夸张, 但组合得很有秩序, 整体看上去还是挺美的”。教师马上追问:那我们的作品还可以怎样调整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教师及时提炼出“交叉”、“重叠”、“错位”等组合的关键词, 组织学生对刚才创作的作品进行修改。活学活用, 提高了组合的美感。

3.用线条, 画组合

中国画线条有着极强的造型能力, 能帮助学生将组合好的小稿转化成艺术作品。在创作前, 教师又呈现了学生熟识的孩子的正侧面头像, 并对头像进行了一步步的分解和组合, 创作出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形象 (图9) , 并配上了文字“我是不是也很帅?”学生哈哈大笑起来, 在赏析的过程中学生又一次直观感受到了立体主义造型的魅力。紧接着, 教师运用线条勾勒的方法进行了示范 (图10) , 在示范的过程中, 教师不时与学生探讨水墨绘画的要领:怎样控制好用笔的轻重缓急, 画出不一样的线条?怎样抓住头像的基本特征进行表现?怎样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等等?学生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水墨线条造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并积极行动起来 (图11) , 开始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和外国现代立体艺术的首次融合。

三、探装饰———找变化学分割想线描

水墨画注重墨色的变化和线条的美感, 和立体主义运用“块面化色彩”和“多样化线条”进行装饰的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借用水墨工具, 运用立体主义装饰法, 在充分彰显水墨韵味的同时能赋予传统水墨新的生命力, 促进中西艺术的二度融合。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西方立体头像的装饰美, 并尝试表现呢?这是本环节中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1.唤醒旧知, 找墨色变化

艺术是相通的。中西绘画虽然存在思维方式、表现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但不管是用墨色, 或者是油色, 它们在深与浅、浓与淡等多组矛盾中求得的视觉性效果却是惊人的相似。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相似性, 教师将大师的彩色作品转为黑白作品 (图12) , 并组织观察讨论:毕加索虽然是西方绘画的代表, 但他的作品中也蕴藏了神秘的中国画符号, 你发现了吗?学生有一定的水墨学习基础, 很快便运用旧知解决了问题:大师作品中“黑白灰的变化”与水墨画中的“墨分五色”有异曲同工之妙。真的是绘画无国界呀!

2.欣赏构成, 学块面分割

毕加索大师最伟大之处就在于拥有革故鼎新的开拓力和无穷无尽的创新力。但一幅好的作品不仅需要奇思妙想, 更需要有懂得欣赏这些画面的知音。本环节中, 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构成的角度进行别样的欣赏。

(1) 品味构成之魅。毕加索的立体头像介于现实与幻想之间, 体现的是一种几何形体的美和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 但这种美感需要学生静下心, 慢慢地去品味。教师出示一幅成品图和一幅半成品图 (图13) , 请学生比较、讨论:在脸部装饰有什么特别之处?带给你怎样的感觉?学生议论开了, 发出了这样的质疑声:为什么要画成一块块呀?都变大花脸了!教师引导:请猜一猜, 大师为什么要这么画?学生猜想大师可能是想玩一种新的装饰游戏, 想跟别人不一样。教师在肯定学生猜想的基础上, 追问:你觉得他脸部的线条乱不乱?有什么特点?有的学生发现脸部分割线条虽多但不乱, 而且分割好的块面有的小, 有的大, 富有变化。更有甚者, 发现侧脸上的分割线以横线居多, 而正脸上的分割线以竖线为主, 使观者一眼就能清晰的看到不同角度的脸。原来块面分割还能产生这么奇妙的视觉效果呢!

(2) 表现构成之美。教师顺势利导, 请学生上台试试:先进行分割, 然后画上不同层次的墨色, 通过块面化的墨色使人物脸部产生变化。通过构成欣赏, 尝试表现, 学生对大师画面的装饰手法和艺术美感有了一定的了解。

3.提炼元素, 想线条描绘

大师除了运用块面化的墨色进行装饰, 他还喜欢用多样而富有变化的线条继续装饰, 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图片 (图14) , 设问:这两幅作品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运用了什么绘画元素进行装饰?在学生概括提炼出“线条”这一绘画元素后, 教师再问:运用了怎样的线条?为什么能使画面产生了浓淡的变化?学生对线条的并不陌生, 简单观察后便发现:画面运用了直线、折线、螺旋线等各式各样的线条, 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疏密虚实、交叉重叠使画面产生丰富的浓淡变化, 富有节奏的美感。在此基础上, 教师进一步追问:你会运用怎样的线条来画?画些什么内容?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 助力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 感悟独特的变化之美。

四、探创意———画一画展一展

本环节中, 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开启的思维和创新的精神对立体水墨头像进行创意化装饰, 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新兴水墨作品, 抒发自己真挚的情感, 真正实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和外国现代立体艺术的深度融合, 并进行个性化展评。

1.画出创意

学生在运用“块面化墨色”和“多样化线条”装饰脸部的过程中, 如水份或用笔力度一下子没有掌控好, 便会使画面整个糊掉。为此, 教师再次进行了示范和提醒:在装饰前, 可以先运用美纹胶进行分割, 这样可以使画面的块面感更加强烈;线条装饰不能太随意, 排列要规整, 这样才能富有装饰的美感;水份要控制得当;还可以为头像配上一顶小帽子, 使其更富有生活的情趣等等。全体学生跃跃欲试, 马上投入了创作之中。

2.展出创意

展示是为了放大成果的效益。如何优化作品展出的形式, 提升展示的实效性也是教师们一直努力思考的问题之一。

(1) 拍照电子展示。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 教师利用平板电脑对学生的创作过程和有典型性的作品进行拍照和记录, 然后输入电脑, 进行集体展示和简单的点评。

(2) 立体造型展示。然后, 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 将自己和作品合成了一件大型的立体造型作品 (图15) 。有的小组将组内5件作品进行了错位组合, 有的进行了横竖组合法, 还有的小组成员或半蹲或立正, 或上前或退后的进行了创意式立体造型展示。活学活用立体主义的思想, 进一步感受其魅力。

(3) 画架放置展示。最后,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放在了周围的画架上, 又呈现出一道不一样的风景线, 营造了浓浓的水墨学习的氛围。

通过多形式的展示, 使学生获得了最大的成功感和愉悦感, 激发了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

唯有将美术教学的触角直指未来, 才能赢得传统文化及其美术本身的不断进步和持续发展。而多异质要素间的互融共通必将成为未来化美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信广大教师的努力下, 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 传统中国画教学将不断地推陈出新, 与时俱进, 彰显出美术对人的个性发展以及社会变革的无穷力量。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伯格著.连德诚译.《毕加索的成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杰里米·沃利斯琳达·博尔顿著.王骥译.《立体派艺术家与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上一篇:央视元旦晚会主持人主持词下一篇:电工电子专业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