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区生态建设工作汇报

2024-11-24

中心城区生态建设工作汇报(共11篇)(共11篇)

1.中心城区生态建设工作汇报 篇一

宿城区法律援助中心规范化建设验收

汇 报

各位领导:

自2011年4月省中心部署法律援助窗口规范化建设创建工作以来,我局按照“基础设施高规格、人员配备高标准,工作思路争一流”的工作方向,扎实抓好创建工作的落实。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我局按要求建成了面积达230平方米、设施配套、功能齐全、标志醒目、制度完善、办事高效的法律援助窗口。今年以来,我局法援中心共接待群众来访1000余人次、来电200余次,为贫弱群体提供法律援助600余件,挽回各类损失500余万元。目前,我区法律援助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已具备省“示范窗口”的条件。

下面我把我区法律援助中心的规范建设创建情况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成立专门组织、优化人员配置

为了扎实推进创建工作,我局党组高度重视,专门召开党组会研究创建方案,成立了局长主抓、分管局长为第一责任人,中心主任、中心工作人员为创建组成员的工作班子。同时按照法援窗口规范化和法律援助工作本质要求,选强配齐工作人员,建立一支服务意识强、业务素质高的法律援助专业队伍,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需求。我局党 1

组高度重视中心队伍建设,局党组将政治业务素质高、能吃苦钻研具有法律本科水平的同志调整到中心工作,有效助推了法律援助工作开展。目前中心共有工作人员3名,专职律师2名。

二、强化硬件投入、筑牢创建基础

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局先后总共投资30余万元,对法律援助中心进行升级改造,更新了中心门头和室外标牌,装修了全省统一的中心大厅形象墙和开放式受理大厅。加大办公设备投入,新配置了空调6台,电脑5台、真皮沙发5套,复印机2台、传真机1台。按照临街一楼和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要求,新建的中心分办公区和服务大厅,内设12348电话处理室、咨询室、律师办公室、接待室、会议室等。同时配备了残疾人、老年人等专用设施,开放式接待大厅内安装了监控、配备了坐椅和供来访人员使用的纸张、笔、座椅、饮水设备,制度公示上墙,标志齐全、醒目,各项硬件设施达到了规范化建设的要求。

三、建立健全制度、提升服务水平

为保证法律援助工作高效、规范、有序开展,我局法律援助中心窗口大厅建章立制,按要求落实AB岗工作制,确保上班时间有专人负责窗口咨询、受理审查工作。中心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上级要求,制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30多项,对所有在接待、办案和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有制度加以约束,并要求工作人员对制度熟记于心并自觉遵守。制定窗口值 2

班人员行为规范,全体接待人员坚持“十要、十不要”的服务标准,工作中做到主动服务、靠前服务、人性化服务,使前来咨询办事的群众能真正感受到温暖并获得帮助。今年以来,中心窗口共接待群众来访1000余人次,提供援助600余件,无一例因接待人员不尽心、不尽职或服务不到位引发的投诉。

四、细化工作措施,确保法援质效

我局通过开展“法律援助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年”及“法律援助四进”宣传月等主题活动,立足“惠民生、助发展、保稳定”和“应援尽援”工作目标,切实加大对社会弱势和困难群体的法律援助力度,最大限度地维护受援人合法权益,维护了法律尊严与公平正义。

一是注重实效,打造精点。法律援助是我区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其工作的目标就是应援尽援。我们把规范化建设和应援尽援的要求进行有机结合。建设高标准规范化法律援助中心,除场地硬件设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要求以外,更重要的是提高为民办事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办事的实效性。我们在应援尽援的要求上做文章。应援尽援应该理解为程序和内容的统一。这里既有对符合条件的群体都能提供法律帮助,同时也在援助过程中追求服务高标准和办案水平的高质量。要求法律援助办案人员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发扬法律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把每件法律援助案件都办成精品。同时我们也特别制定了法律援助案件奖励政策,对特别优秀和社会影响大、投入精力多的优秀案件,对承办给予一定形式的鼓励和奖励。除向省、市推荐 3

优秀案件和补贴案件以外,局里也拿出部分资金对案件进行补助对影响大办理质量高的案件给予补贴和奖励。办有影响案件和精品案件成为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共同目标,法律援助案件办案质量明显提升,2010年,我区洋北法律服务所陆启明同志办理的交通肇事案被评为省十大法律援助案件,今年我们继续积极向省、市选送有影响典型法律援助案件。

二是以人为本,便民惠民。法律援助中心是直接面对群众的窗口,过去由于办公位置多次搬迁,不仅申请人不好找,机关工作人员也说不清法律援助中心的办公位置,往往会让申请人来回奔跑,费时误工,离城较远的乡镇有时一天也找不到法律援助援助中心的办公位置。这次我们中心的办公场所选择首先要满足省中心的对规范化法律援助中心的沿街要求,更考虑到申请援助的目的是诉讼,最终将中心选择在法院相邻的位置。中心与大调解中心、信访中心和涉法涉诉合署,合理利用接待资源,使援助调对接成为现实,许多问题在同一个大厅就可以得到全部解决,方便了当事人,提高了法律援助影响和来源渠道。

五、创新工作方式,加大宣传力度

创造性开展工作是确保法律援助事业高效运行,充分发挥其保障民生、服务发展功能作用的重要保证。我局党组在经费紧张、任务压力大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在人、财、物方面给予全力保障,推动中心工作创新创优。根据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中心先后组织了法律援助“村村行”、“双回访、双促进”等专 4

项活动,有针对性的开展法律宣传,有重点地受理援助土地流转纠纷、农民工工资拖欠等案件,维护了社会稳定。强化便民举措。从方便群众申请援助入手,针对农民工、下岗人员、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发放“爱心联系卡”、“便民卡”,简化审批程序,保证各类人员在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及时获得法律援助。同时,经多方调研创新工作机制,着力构建“援调对接”、“援裁对接”工作机制,积极推行“诉前调解”。对有调解可能的援助案件在立案诉讼前,必须先行调解,减少受援人诉累和诉讼成本,减少对抗,努力做到办案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今后工作中,我们将努力把法律援助融入到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之中,倾全局之力,全方位打造法律援助民生工程,努力将法律援助窗口建成党委、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窗口”,努力使法律援助成为我局亮点工程、精品工程。

2.中心城区生态建设工作汇报 篇二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 地处黄河中游, 介于北纬35°21′~37°31′, 东经107°41′~110°31′之间, 黄土高原的中南地区, 北连榆林, 南接关中咸阳、铜川、渭南三市, 东隔黄河与山西临汾、吕梁相望, 西邻甘肃庆阳, 全市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延安市的中心城区集中在宝塔区三川交汇地区, 各类城市建设主要分布在东川、南川和西北川三条大的平川, 以及杜甫川、市场沟等小型川谷地区。川道内有延河、南川河穿越, 建设用地呈狭长的“Y”形, 南川、西北川城市建设沿河道两侧分布;东川城市建设主要位于延河西北侧, 中心城区人口和资源较为集中, 商圈也主要分布在Y字型的交汇处。

1 生态环境建设概况

1.1 生态环境总体特征

回顾过去, 延安市总体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水土流失严重, 水污染比较严重, 大气环境除总悬浮颗粒物达不到三级外, 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已达到二级标准;延安城区噪声略超标, 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60.2分贝, 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72.0分贝[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较低, 城市垃圾处理能力较弱。

1.2 生态环境建设成就

“十一五”以来, 在延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环保厅的大力支持下, 在全市环保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下, 延安市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2010年延河综合污染指数比2005年的37.64下降了11.54, 延河水质呈改善趋势;延安市城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2010年达到315天, 比2005年的272天增加43天, 2005年-2010年间未出现酸雨;延安市功能区2010年噪声达标率为60%, 比2006年20%提高了40个百分点;延安第二垃圾填埋场已经开工建设,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2005年的45%提升到2010年的80%以上。

尽管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 坚持以生态建设统揽工作全局, 在全国率先启动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根本扭转, 但并得到明显改善, 同时, 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 生态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同全国一样, 正处于“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的关键时期, 生态建设与保护的任务仍十分繁重。

2 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2.1 水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延安市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植被稀疏, 地形支离破碎, 又多暴雨, 大量泥沙被流水冲走, 是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且治理难度大, 任务长期而艰巨。另外, 水土保持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人为水土流失、边治理边破坏等现象, 以及投入不足、治理措施不配套等问题。延河流域的工业以石油工业为主, 石油开采使延河水质石油类污染比较严重。延安中心城区的生活污水现一般都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入延河, 中心城区生活污水排放是造成中心城区内的延河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大气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延安中心城区地处黄土高原, 植被稀疏, 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本底值比较高, 中心城区又处于河谷之中, 川道狭窄, 周围梁峁遍布, 这种地形在冬季时容易形成逆温和静风天气, 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燃煤也是影响延安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障碍之一, 二氧化硫浓度在冬季和春季采暖季节明显高于其它季节, 总悬浮颗粒物和降尘也呈现出一季度浓度较高的特征。

2.3 声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中心城区噪声主要来源于道理交通及过境公路建设, 未对城区进行环境功能区调整, 其次, 老城区和新建城区各功能区布局不合理, 道理交通网络规划不合理, 对施工现场和建筑噪声为加强管理和执法, 致使延安城区噪声略超标。

2.4 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延安中心城区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医疗垃圾目前是送到尹家沟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 而尹家沟垃圾填埋场是处理生活垃圾的, 不具备处理医疗垃圾的能力。在延河沿线, 经常可以看到沿岸居民 (村民) 丢弃的生活垃圾, 造成垃圾堆积。

3 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对策

3.1 生态建设与保护原则

3.1.1 建设与保护和预防并重原则

改善生态环境要做到建设与保护和预防并重。通过近几十年的努力, 延安水土流失加剧的状况基本得到遏制, 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延安的生态环境还很脆弱, 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的保护, 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避免边治理, 边破坏。

3.1.2 尊重自然规律的原则

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因地制宜, 宜耕则耕, 宜林则林, 宜牧则牧, 宜草则草, 宜果则果, 宜菜则菜[2]。

3.1.3 关注能源发展

要关注城区能源的发展。鼓励开发发展新能源、绿色能源, 调整工业生产工艺结构, 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及可持续利用程度。

3.1.4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与城区经济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 以实现区域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综合发展。

3.1.5 兼顾景观效应原则

在中心城区绿化建设中应优先考虑城市绿化建设的生态效应, 兼顾景观效应, 重点培育种植适宜西部干旱气候条件的植物品种, 大力发展节水型绿化[3]。加强河道两岸的绿化建设, 但建设时需同城市防洪行洪结合起来。

3.2 生态建设与保护对策

3.2.1 以中心城区周围的山体为背景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延安中心城区处于“Y”字型峡谷中, 中心城区外围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梁峁遍布, 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经过近几十年的建设, 中心城区周围山体的生态环境已大有改观, 部分地区山体已呈现出“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景象, 但仍有部分地区植被比较稀疏。规划在中心城区外围依山体建设500-1000米的风景林, 为延安构筑起一道天然绿色屏障, 使整个城市处于绿色环抱之中, 并主要用于城市的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这有助于净化空气、减少城市噪音、增加土壤涵水能力、降低洪水危害。

3.2.2 生态网络构架

延河、南川河、杜甫川河分别流经延安中心城区几条主要的川道, 在三川汇合处交汇, 形成“Y”字型城市水系。规划在城区内川道较宽的地段, 沿河道两岸营造带状绿地, 形成绿色生态走廊, 既可改善城市景观, 又可将新鲜空气导入城区, 净化城区空气。

环境生态学要求, 在工业区与城市生活区之间, 要有一定间隔距离, 并植树造林、绿化, 以减轻污染危害[4,5]。因此, 在李渠工业区与中心综合发展区之间应建设卫生防护林带, 防止工业区污染物的扩散, 保护城市生活区环境。同时, 应在区内各片区间营造绿色隔离带, 将生态屏障与生态廊道相互连通, 构架起城市绿色生态网络。

3.2.3 以延安国家森林公园为重点建设城区生态环境

延安国家森林公园是1994年在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万花山的基础上开始建设的。森林公园地处黄土高原腹地, 梁峁浑圆起伏, 沟壑纵横相间, 黄土深厚疏松。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 通过全民义务植树和工程造林, 栽种了常青树、色叶树、花灌木等观赏树木40多个品种, 使原来的阔叶林相得到了改造和提高, 形成了比较优美的森林环境。

延安城区的绿化重点是三山, 应继续加强三山的绿化美化, 做好山体居民的搬迁工作。由于延安目前没有大型的城市公园, 考虑三山在接待外来游客的同时, 也面向城市居民, 成为居民日常休闲的场所。

4 结语

生态建设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关乎到子孙后代长远发展的社会公益事业。在延安市中心城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中, 应紧紧围绕“十二五”生态建设目标, 加强生态治理,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人工促进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 着力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 大力推进区域统筹发展, 不断繁荣生态文化, 增强全民生态意识, 改善人居环境, 提升文化品位, 把延安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摘要:延安市的中心城区集中在宝塔区三川交汇地区, 经过多年生态建设, 该区生态环境环境有所好转, 但依然处于“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的关键阶段, 因此应继续加强生态治理, 以人工促进自然恢复, 改善城区人居环境。

关键词:延安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参考文献

[1]延安市十二五规划 (2011-2015年) [R].

[2]武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武汉生态框架保护实施策略研究[J].武汉, 2011.

[3]宋彦, 丁成日.韩国之绿化带政策及其评估.城市发展研究[J].2005, 12 (5) .

[4]刘海龙.从无序蔓延到精明增长——美国“城市增长边界”概念述评[J].城市问题, 2005 (3) .

3.中心城区生态建设工作汇报 篇三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杨浦区委、区政府

今年1月,国家科技部根据基础良好、特色鲜明、示范性强、体现层次性等原则,确定杨浦区为首批20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区)之一。在韩正市长、沈晓明副市长等市领导的直接关心下,在市科委、市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杨浦区委通过了《上海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发展规划纲要》,区政府制定了《上海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工作实施方案》,并上报国家科技部,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政策支撑体系研究。今年3月,沈晓明副市长召开专题会议听取了我区关于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汇报,并对突破重点和政策建议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今天,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听取我们的汇报,审议市政府关于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指导意见,充分体现了市政府对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高度重视,更增强了我们加快建设试点城区的信心和决心。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目标

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要按照“试点城区、先行先试”的要求,着眼于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深化“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到2015年,把杨浦区基本建成创新人才集聚、市场要素汇集、创新主体活跃、创新服务完善、创新生态良好的国家科技创新型示范城区。

--基本健全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体制机制框架和政策支撑体系,并建成若干个示范区域。

--知识型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知识型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38%;集聚6000家以上科技企业和100家以上中介服务机构,其中上市企业10家以上,达到上海科技小巨人(培育)标准的企业50家以上。

--全社会研究与实验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其中企业投入占投入总额的60%以上;科技投入占区级财政支出比例不低于5%。专利成果产业化率在现有基础上每年递增5%以上,全区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总申请量比率保持在50%以上。

--培育和发展现代设计、电子信息、环保节能等高新技术产业及物联网、智能电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

--发挥杨浦知识创新基地作为创新型试点城区核心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争取纳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促进杨浦滨江从传统工业制造向服务经济、总部经济转型,构筑工业文明与知识文明相结合的现代服务经济滨江发展带,建成东方渔人码头等若干标志性区域。

--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科技金融投贷联盟。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和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多种形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10大研发、设计和制造中心。依托风险投资机构、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打造上海风险投资和科技金融服务集聚功能区和试验区。

--成为全国科技创业苗圃试点单位和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打造从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完整孵化服务体系。培育创业苗圃项目500个,孵化器培育孵化企业400个。

--依托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打造高端人才汇集地。区域内100名高层次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引进杨浦新兴特色产业领域高端人才1000名;引进各类专业人才10000名。

二、措施

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主要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搭平台、造机制,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突破:

一是以上海市和教育部签订部市合作协议和上海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争取教育综合改革的有关政策在杨浦先行先试,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三区联动。二是致力于建立从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程孵化服务链,打造有杨浦特色的区域创新创业体系。

三是以加快国家级海外人才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落实国家“千人计划”,完善十大扶持政策,进一步出台吸引人才、留用人才的配套政策,构筑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政策体系。

四是借鉴硅谷银行等一批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的理念机制,推动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相结合,先行先试,力争把杨浦打造成科技金融服务集聚的功能区,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是按照上海市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的要求,聚焦发展知识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在产业集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有所突破。

六是高起点规划并推进滨江岸线杨浦段的开发,突破传统工业转型瓶颈,加快滨江发展带功能提升和资源整合,推动滨江发展带由传统工业制造向服务经济、总部经济转型。

三、建议

1、建议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相关工作纳入科技部、教育部与上海市的部市合作框架,并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共同研究重大规划、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建议建立由市分管副市长牵头、市相关委办局和杨浦区政府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

2、不断加强与张江国家高新区的对接、联动,部、市、区共同推动杨浦知识创新基地成为国家高新区。

3、将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纳入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争取纳入国家发改委“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获取国家更大支持。

4、建议按照03年推进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的做法,市政府发布关于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4.中心城区生态建设工作汇报 篇四

建设局窗口工作的年终总结

2010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建设局的支持、行政服务中心的具体落实下,建设局窗口以优化经济,服务群众为发展目标,从单一的行政审批向综合便民服务转变,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业务拓展,由深度到宽度。

建设局窗口由以前的农民《住房申请表》,到以后不断增加的《鄂城区建筑工程招投标登记表》,以及接受各种群众的在城区的违法乱建工程,接受举报后并立即上报。

二、领导极其关注,强化服务意识。

局领导非常重视窗口工作的进行,在派遣业务骨干后,在深入一线了解情况后,制定和推行人性化服务,并落实“首问责任制”和“马上就办制”等制度,并让局内各部门完全协助、全面支持窗口工作,为建设局窗口的工作实施多元化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汲取知识,坚守岗位。

认真踏实做好本职工作,坚持每天学习业务岗位知识,特别是监理、招投标、规划土地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行政,简化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并更好的服务群众。

在2010年里,窗口的服务水平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仍然存在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审批程序复杂,不能够一步到位,窗口授权不充分。

二、个人在专业技术上不够全面。在2011年工作展望,一、希望窗口化的审批业务全面展开。

二、继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希望能够和市建委实行消息渠道化、结构一体化。

5.职教中心建设工作汇报 篇五

为贯彻落实全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实施“五城同创”战略,强力推进“十个六”工程,现将县职教中心建设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前 期 工 作

自县委、县政府决定组建职教中心以来,我们前期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组建专班

。项目牵头领导周主席多次组织县职教中心筹建协调工作,明确了牵头单位教育、局人社局和相关人员的职责,强调了纪律要求。设立了筹建办公室,挂靠教育局。教育局抽调4人组成工作专班,由我总负责并由局党组成员理工中专党委书记陈先平、教育督导室副主任黄新柳两位同志牵头,项目办、理工中专协助。

二、外出考察。为充分发挥我县职教中心建设的后发优势,筹建办公室收集了黄梅、麻城、红安、罗田、崇阳、岳西等7个县市的职教资源整合和职教中心建设经验;陈部长、伍县长、周主席等四大家领导带领教育局、人社局实地考察了麻城,我们还考察咨询了黄梅、岳西等地职教中心建设,外地经验对我们很有启示。

三、实地考察。县伍县长周主席等领导和工作专班多次到开发区、叶坊村实地考察规划选址情况,并向县领导提出建议,为职教中心建设做好前期准备。

四、调研摸底。我们通过多次到县理工中专、劳动就业培训中心、财政局、人社局、发改局等单位调研摸底,基本摸清了全县可整合职教资源。

五、申报项目。教育局负责的县职教中心教学楼建设项目申报“国家中职基础能力建设(二期)工程项目”(1000万元)已顺利通过立项。

建 设 思 路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深化我县职业教育改革,优化职教资源配置,促进英山职业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职业技能人才支撑,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根据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省教育厅、省发改委《关于实施“319工程”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通知》,《英山县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县委、县政府于xxxx年3月决定整合职教资源组建职教中心,并将县职教中心建设列入全县“五城同创”“十个六”工程项目之一等有关精神,从根本上解决我县职教发展短板问题,以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为蓝本,立足县情,科学规划,遵循“现代、实用、够用”的原则,分步完成建设任务。

二、建设规划

㈠学校定位

职教中心按国家示范定位。力争在两年时间内把它建设成为设计科学、布局合理、设施一流、功能齐全的融全日制中职学历教育、成人学历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各类职业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职教中心。

㈡学校选址

职教中心按照县“五城同创”统一规划,在位于城西工业新城的文化产业城内(叶坊村)选址新建。选址应遵循“三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五城”的招商引资和项目的带动辐射效应;有利于校企合作、技术推广及应用、工学结合和产学研结合;有利于方便广大师生学习和生活。

㈢办学规模

1、全日制中职在校生:进一步调整高中阶段学校布局后,按普教职教招生比大体相当的要求,职教中心中职在校生规模约3600人,68个教学班;

2、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员约1000人;

3、整合职教资源后每年完成各类职业培训约10000人次。

㈣规划建设规模

为满足上述办学规模要求,按照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生均用地面积不少于3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不少20平方米),不考虑成人学历教育和各类职业培训,县职教中心建设规模应为:校园占地面积180亩(其中可预留小学、幼儿园用地3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约7.2万㎡。

1、具体建设项目

①教 学 楼:2栋×4000㎡=8000㎡(教室35间×2=70间);

②培 训 楼:1栋4000㎡(教室35间);

③实 训 楼:3栋×4000㎡=12000㎡(含机械数控中心、计算机中心、电子中心等);

④艺 术 楼:1栋3000㎡;

⑤综 合 楼:1栋4000㎡(含行政办公、学术报告、图书阅览等);

⑥学生公寓:6栋×3000㎡=18000㎡;

⑦学员培训住宿楼:1栋4000㎡;

⑧食 堂:1栋7200㎡(含学生餐厅、教师餐厅、客餐厅、操作间);

⑨生活辅助用房:1栋3000㎡(含超市、洗衣房、医务室、理发室等);

⑩教师周转房:3栋×3000㎡=9000㎡;

11体

育设施:400m环形塑胶跑道田径场、足球场1个,篮球场10个,排球场6个,羽毛球场10个。

12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三通一平”,含场地平整、围墙、校门、道路硬化、水电系统、管网系统、绿化美化、景点建设等。

2、布局规划

以上建设项目,实行分区建设,按教学区(教学楼、艺术楼、职业培

训楼)、实训区、行政综合区、生活区(生活1区---学生宿舍,2区---食堂、超市、服务中心,3区---教师宿舍)、运动区、中心广场与集中绿化等六区合理布局,依山就势,科学规划。

3、建设要求

所有建筑设施应符合国家关于学校建筑设施抗震、消防等要求和满足现代化教学需求,所有教室可进行多媒体教学,校园大门、宿舍门、食堂、商店、服务中心等实现一卡通,覆盖整个校园的监控、音响系统、有线电视系统等。

4、规划建设投资概算

资金测算总额约为1.94亿元(不含土地补偿和拆迁费用):

(1)工程前期费用测算:约3000万元。

①现有规划校园选址面积177.46亩,其地貌特征为两山夹一田垄,最大高差约30米,校园平整工程量大,平整费用概算超过2200万元;

②“三通”(水电路)、地下管网及规划设计费用约计800万元。

(2)主体工程项目建设投资:约1.44亿元。

因校园平整后,大部分校园属填基软基础,按抗震设防要求,全部应使用桩基,单位造价增大,每平方米至少增加400元以上,达到2000元/m2。建设项目总面积7.2万m2,需要资金约1.44亿元。

(3)配套工程项目建设投资:约2000万元。

含校门、围墙、运动场、道路硬化、绿化美化、景点建设等项目建设内容。

三、分步建设建议

1、另选校址。选择平整工程量小、地基硬的地方作校园,以压缩前期工程费用,主要是平整费用,可节约1500万元。当然现址建成后位置更优越。

2、分步建设。

(1)一期工程完成5.2万㎡的建设任务,具体建设项目为:

①教 学 楼:2栋×4000㎡=8000㎡(教室35间×2=70间);

②培 训 楼:1栋4000㎡(教室35间);

③实 训 楼:2栋×4000㎡=8000㎡(含机械数控中心、计算机中心、电子中心等);

④综 合 楼:1栋4000㎡(含行政办公、学术报告、图书阅览等);

⑤学生公寓:4栋×3000㎡=12000㎡;

⑥食 堂:1栋7200㎡(含学生餐厅、教师餐厅、客餐厅、操作间);

⑦生活辅助用房:1栋3000㎡(含超市、洗衣房、医务室、理发室等);

⑧教师周转房:2栋×3000㎡=6000㎡;

⑨体育设施:400m环形塑胶跑道田径场、足球场1个,篮球场10个,排球场6个,羽毛球场10个。

⑩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三通一平”,含场地平整、围墙、校门、道路硬化、水电系统、管网系统、绿化美化、景点建设等。

(2)二期工程拟建2万㎡,具体拟建项目为:

① 实训楼1栋:4000㎡;

② 艺术楼1栋:3000㎡;

③ 学生宿舍楼2栋:6000㎡(3000㎡×2);

④ 学员培训住宿楼1栋:4000㎡;

⑤ 教师周转房1栋:3000㎡。

(3)一期工程建设资金测算(1.2亿元):

①压减建设面积共20000 ㎡,减少投资20000 ㎡×2000元/m2=4000万元;

②选址变化减少单方造价投资400元/㎡,可节约投资52000㎡×400元/m2=2080万元;

③重新选址节约校园前期平整费用1500万元。

合计压缩、节约投资约7500万元,一期工程主体总投资概算约1.2亿元。

四、现有资源及引资建议

(一)现有资源

1、项目资金

省发改委(国家中职基础能力建设二期工程项目)1000万元;

2、专项经费

返还中职经费600万元;

3、资产置换

建议温泉小学整体迁至现理工中专并附设城北幼儿园。将现在的温泉小学(实际可使用面积8亩)进行置换,大约可置换1500万元。

4、教师周转房项目

教师周转房可利用公租房政策,套建100套,项目资金450万元。

5、其他部门培训资源

扶贫办:雨露计划培训补贴136万元/年(2013年);

农业局:农村劳动力培训补贴44万元/年(2013年47万,2104年40万);

就业局:职业培训补贴308万元/年;创业培训补贴102万元/年(2013年);

民政局:复员军人再就业培训补贴7万元/年(2013年)。

以上各部门各类培训补贴约600万元/年,实为不可用资金。

上述1-4项共可筹集到资金约3500万元,尚有8500万元资金缺口,拟通过招商引资解决。

(二)、招商引资建议

方案1:民办公助。吸引商家投资办校,商家负责出资建设和建成后的学校管理,政府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国家职教政策和我县职教资源现有管理模式履新相应义务予以支持。

方案2:分期付款。由开发商垫资完成全部主体工程建设,建成交付使用后,按照合同分期付款,每年还款1700万元,5年还清。

方案3:以土地换建设(BT模式)。县政府另外划拨土地给开发商,由开发商垫资完成全部工程建设。

几 点 请 示

1、县委、县政府成立县职教中心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职教中心建设指挥部,确定指挥长。制订建设方案,全面领导职教中心建设。

2、召开县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建设方案,确定引资模式,明确建设主体。作出决定,形成会议纪要。

6.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汇报 篇六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水生态工作启动以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分别从水务局、水利水电公司、长河水库等成员单位抽调技术人员,成立了县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财政拔付专项工作经费5万余元,配置了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机等设备,安排了专人开展日常工作。水生态办专门负责组织、协调、联系工作,制定并下发了《XX县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成员单位责任,建立了协调责任制,明确了部门与部门、部门与乡镇之间配合,各乡镇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落实责任,抓好各乡镇辖区内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及时协调处理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

二、广泛宣传,营造水生态建设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标语、短信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广泛宣传水生态建设工作。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大型宣传活动,围绕水生态建设内容为主题,进一步增强了广大群众对水生态建设、水法律法规的认识,唤起了全社会关心水、珍惜水、节约水意识,为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治水和水资源统一管理,创造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在宣传活动中,我们还利用固定宣传牌和书写纸张标语进行宣传共写固定宣传牌22块,县城横幅标语8条,悬挂气球条幅标语6条,粘贴宣传图画百余份,共组织出动了9台宣传车,局领导和干部职工及其他相关单位的人员共40余人参加了下乡宣传活动,深入到全县18个乡镇和主要厂矿,将《水法》等水利法律、法规宣传到农村、矿区和学校,并在县城主要路口及各乡镇粘贴宣传标语、图画,发放水利灾害预防小册和宣传图画,做到家喻户晓,增强广大群众水保护的法律和灾害防御意识。

三、突出重点,扎实开展水资源保护

一是开展了长河水库水资源保护工作。近年来,我县财政已累计投入保护资金3600余万元,完成了保护区划分,制作了保护区红线图,划定了保护区范围,并制定了保护区管理制度;采取封山育林、禁伐限伐等措施保护森林,防止水土流失;处理好了生活垃圾,制定了村民卫生公约,并在保护区设置了垃圾站中转站2个、垃圾收集池20个、活动垃圾箱200余个、垃圾车2台、农村改厕300余户;实施了水质监测和污水处理,设置了6个监测点,配建污水收集管网11738米,建立污水处理池13处,人工湿地500余亩,氧化塘15处;开展了农田保护工作,在保护区内农田开展了无公害水稻种植1500亩,装设了灭虫灯150盏,建立了142个沼气池,组建了20余人的保护区巡逻队,对保护区进行日常巡查工作。二是实施了水系绿化工程。共投入2.5亿元,实施了武水河两边10余公里的风光带建设和武水河畔七大坝工程。

同时,投入200多万元,对水库、河道全面绿化,在武水河、汾市河、金江河、人民河等主要河道两岸100余公里全部种上了柳树,对长河水库、万水洞水库等大中型水库周边进行了绿化,构成了临武城乡一幅美丽的生态绿化山水画卷。三是实施了城市防洪排污处理工程。投入4000余万元新建了城市污水处理厂,铺设城市污水收集管网12公里,建成污水收集池60余处,日处理污处量达2.5万吨。

四、强化管理,强力推进水生态污染治理修复

我县涉重金属产业历史悠久,由于长期的开采,给我县水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和破坏。为治理我县武水河流域重金属污染,多年来,我县坚持控源与治污相结合,一方面大力整治非法企业,加快资源整合步伐,另一方面采取工程措施,治理历史遗留污染。一是打非治违,加强污染源控制管理。对流域内非法采选企业进行了强力整顿,共取缔非法选厂29家,非法毛毯选矿点186个,目前各矿区的非法采选企业已全部整治取缔到位。锑浓度异常事件发生后,我县对县域内的.合法企业,一律停电停产进行整治,严格监控企业抽排水情况,不达标的坚决不准排放。

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巩固武水河流域临武段锑浓度异常问题应急处置成果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的意见》(临办字〔20xx〕118号),建立了“政企联动、区域联防”、“属地管理、行业监管”等一系列长效机制,从源头控制污染。二是资源整合,减少污染源。近年来,我县为解决东山河、铺下河、腊水河环境污染,在土地乡土楼冲建设了土楼冲工业园,“三河”流域无尾矿库或尾矿库无库容选厂搬迁到土楼冲工业园,污水由专门的企业进行科学统一处理。

对武水河上游矿山企业,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依法规范”的原则,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对该区域合法采选企业进行资源整合。近年来,整合采矿企业8家,整合先矿企业3家,取缔1家。三是科学规划,制定综合治理方案。制定了《珠江流域北江源头临武段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20xx年我县又委托XX市环境科学研究所编制了《XX县武水河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按照“固本清源,先上后下”治理思路对武水河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进行了科学规划。四是强化工程治理,有力推进重金属治理项目实施。

7.XX乡镇生态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篇七

各位领导:

xxx乡位于xx区东南部,与xx、xx等县区市接壤。全乡总面积93平方公里,人口1.8万,耕地1.9万亩,是个人均一亩田、五亩山的纯山区农业乡。多年来,历届党委、政府立足当地实际,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工作首要位置,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较好成效。1985年被国家评为全国小流域治理先进单位,被国内外有关专家誉为国内最完整的小流域治理单元之一,1988年被xxx人民政府确立为自然生态恢复区,2000年12月被国家财政部、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2003年被省政府确定为xxx风景名胜区景区之一,是全国美术写基地之一。

境内地形复杂,山峦叠嶂,沟壑交错,有大小山头446座,山沟241条,自然形成22条小流域。特殊的地域形势,使这里具有了多种小气候和微地貌,加上多年来坚持不懈地抓好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整治,使这里的流域治理、荒山绿化、生态建设有别于其它地区的特色。境内共有植物物种1438种,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7种,百年以上的古树13286株,森林覆盖率达到52%。动物物种189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5种,山东省重点保护动物6种;灵芝、香菇等野生菌类251种;野生和人工栽植的中草药品种有251种。乡内昼夜温差大,降水充沛,年降水量730多毫米,空气湿度相对较高。现有水库5座,塘坝拦河坝64处,水面面积50公顷,形成了我国北方罕见的湿地约150公顷。就全乡而论,已初步形成了山顶松柏戴帽,山腰杂果缠绕,山脚用材林成荫,水库塘坝成串,河道水面相连的亮丽风景,水利条件和生态系统有了较大改善和有效恢复。当地政府为了保护和发展好一方生态环境,付出了大量心血和艰苦劳动。多年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拒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短期经济利益,不上有较大效益的污染工业项目,当地经济和群众收入以黄烟、林果、中草药等生态农业为支撑。同时,发动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堤筑坝,拦蓄降水,努力改善水利条件,提高水的利用率。仅在2000年的小流域深化治理工程中,投入资金420万元,新建水库1座,塘坝拦河坝37座,整修水平梯田800亩。对山林实行封、禁、育、管综合措施,按照山林面积每年投入资金5万元,配备了68 名专职护林员。对已绿化较好的山林进行封禁,不准开荒,不准砍伐,不准上山放牧,防止人畜破坏,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绿化成果。坚持年年拿出专门资金用于植树造林,荒山绿化和生态修复,实行专业栽植和家庭承包造林相结合,防护林和经济林相结合,使造林、抚育、管护、收益环节紧密相连,取得了巩固发展的良好效果。多年来,全乡造林面积已达8.9万亩。制定出台《保护环境 爱我家园的意见》,乡村两级拿出专项资金,在主干道、村内配备了卫生清洁员,动员全社会力量,齐抓环境卫生整治,形成了长效管理机制。

总结我乡在生态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主要取决于以下三点:

一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全民参与的自觉性。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成在巩固,重在发展。为得到全乡上下的理解和认可,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宣传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打消了广大群众顾眼前不顾长远的模糊认识,自觉养成了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习惯,成为我乡生态环境建设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乡里每年都制定发展以林果为重点的生态农业扶持优惠政策,并在水利设施配套建设给予一定的补助资金,尽最大努力增加群众收入。仅去年实施的全区大绿化工程,乡里就投入扶持补助资金近80万元,基本实现了群众不减收又保护了生态的双重目的。

二是坚定发展思路不动摇。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投资高、见效慢,不利当前、利于千秋的伟大事业。作为山区乡镇,财政捉襟见肘,但乡里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为眼前利益所动,坚定发展信心,坚决不上有损于生态建设的污染企业。同时,我们每年还从乡财政挤出大额资金用于生态环境建设,用于兑付群众发展生态农业的奖励资金。

三是得益于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对流域治理、生态修复、荒山绿化、水利设施配套等涉及生态建设的项目,上级部门都给予了较高的配套启动资金,保证了各项工程的顺利开展。今年国土资源部立项的7500亩土地整理项目、5000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3900亩国债公益林项目和市人大、区直七部门包荒山绿化工程已在我乡全面铺开,这对于生态示范乡建设将是更大的促进。我们已成立专门机构,安排得力人员,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标准,按质按量如期实施和完成。

当然,在生态示范乡建设过程中也不容忽视的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因xxx乡农业人口较多,耕地严重不足,受眼前利益影响,个别群众存在陡坡开荒种植农作物现象,将对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造成危害。二是受特殊地形地貌影响,我乡每年都遭遇风、雹等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建设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三是由于我乡是典型的“吃饭”财政,在巩固和发展生态建设上,受资金不足的影响,在工程建设和保护措施资金落实上难度、压力较大。

8.中心城区生态建设工作汇报 篇八

2011年4月份生态市建设工作汇报

2011年4月,本月查处油烟污染16起,夜间噪声18起,共出动车辆56次,人员共224人,我局依据《扬尘污染防治管理条例》共下达扬尘整治《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4份。

对违章单位进行了责令停工和批评教育,通过各街道(镇)的区域管理,对辖区内扬尘污染源进行全面检查,协调各职能部门结合各自相关工作加强扬尘污染防治工作,重点对建筑面积大、扬尘污染问题多、有居民矛盾的房屋建设工地、拆房工地和市政施工工地开展专项检查,针对查出的问题,及时反馈相关职能部门,并督促落实整改,对存在问题多、污染严重的扬尘污染源,联合执法检查组当场责令相关单位限期整改。有效地制止了施工过程中扬尘污染环境现象,查处渣土案件12起,处罚12辆,处罚37000元

9.中心城区生态建设工作汇报 篇九

一年来,在党组织的亲切关怀和培育下,在县委、县政府、县纪委、财政局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及胡锦涛同志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六中全会及中、省、市、县纪委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促进财政体制改革和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发展这个中心,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紧扣依法理财、振兴xx经济这一主题。坚持理论学习,致力于思想建设,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了自身党风廉政建设和中心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宣传教育工作,出色的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市《审计简讯》第七期、县委《xx通讯》第三期、县政府《xx快讯》第65期、《xx审计要情》第三期、《xx报》分别对我县会计核算中心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及时报道,最近中心又被xx市财政局授予2005财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一、强化学习,高筑思想道德的防线

今年我以邓小平理论、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严以律己找差距,对照检查,强化学习,本着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有所得目的,积极参加党性教育,宗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预防职务犯罪教育活动。通过学习教育,使自己提高了认识,更新了观念,更新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增强了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道德观念,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鉴别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面对机遇和挑战,自己都能沉着冷静,保持清醒的头脑,开展本职工作,从而为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奠定了基础。我全年共记学习笔记3万余字,撰写心得体会、思想汇报数十篇,并在县以上报刊发表个人财政信息、调研3篇。

二、实践“三个代表”,开展整顿活动树新风

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是对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历史人物的新概括,不仅是党建设的伟大纲领,而且更是我们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因此,我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摆在党风廉政建设的首要位置,积极组织开展了中心干部作风整顿活动。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结合“五查、五看”,针对自己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我坚持以理论学习为前提,以对照检查和深入整改为重点,扎扎实实开展了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并在活动中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在中心形成了学先进、超先进的良好氛围,使自己和中心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明显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得到增强,人人争创“三个代表”的实践者,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努力塑造财政干部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新形象,达到了让领导放心,让单位满意的目的。中心全年共举办学习专栏4期,写心得体会和调研材料50余篇,每人都作了3万字以上的笔记,在县以上报刊杂志发表信息调研7篇,8月20日中心举办了第二届业务技能竞赛,在中心掀起了学业务、赛技能的热潮,进一步激发了全体同志工作的能动性。

三、积极组织开展活动,树立财政窗口新形象 [本文出自-http://]

今年,我们核算中心从内部管理机制抓起,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在工作中,注重服务与监督相结合,严格按照“爱岗敬业、热情服务、规范运作、秉公办事”十六字服务承诺办理会计业务,大力倡导“微笑服务”的工作风貌,有针对性地开展日常性行为规范和文明服务创建一系列活动:中心积极组织参加省财厅举办的“规范提高年”活动和县局“创佳评差”活动;“非典”袭来,我们按照县局的安排部署,严防死守,最终战胜“非典”;中心向各核算单位发放意见征询卡,开展改进提高工作质量活动;在各柜组开展业务竞赛活动,举办了中心第二届业务技能比赛;选派两名同志参加县局举办的“财政是我家、形象靠大家”演讲比赛;响应县局号召向灾区献爱心,先后向我县灾区、二华灾区捐献棉被23床、衣物96件、现金460元;按照县局和防汛救灾办的安排组织同志参加了xx镇的灾情普查工作和xx镇的保暖房补助金发放工作。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中心在工作中形成了干、比、学、超的良好风气,以干净整洁的办公环境、优良的服务宗旨和服务承诺,热情周到的工作方法应得了83个报账单位的赞誉,获得了组织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以实际行动和新的精神风貌树立了财政窗口新形象。

10.XX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汇报 篇十

XX县人民政府(2011年5月)

近年来,XX县抢抓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机遇,以创建金融生态县为载体,以改革创新为主线,以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以“金融生态示范区、金融创新先行区、金融服务优质区、金融发展安全区”为主要内容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了县域经济与金融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截止2010年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9.7亿元,同比增长21.4%;全年发放各类贷款7.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9.8亿元,同比增长24.7%,新增贷款4亿元,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企业成长壮大的催化剂。近四年来,先后召开政银企座谈会、重点项目推介会、项目对接会8次,签约项目67个,信贷投放资金达13.6亿元,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发展。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62家,实现工业增加值20.2亿元。

——财政收入增长的新亮点。2010年,全县金融机构累计缴纳税金843.46万元,较上年增长241%。其中,县农村商业银行缴纳税金591万元,同比增加383万元,增幅达184.13%。

——农村金融改革的一面旗帜。XX县农村信用联社在全省率先获批筹建农村商业银行,XX县农村金融改革工作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多次在全市农村金融改革工作会上作典型发言。

一、坚持政府主导,着力打造金融生态示范区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多年来,新县县委、县政府树立“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就是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理念,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上重要位置。一是领导上重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基层一线,听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成立了县长任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政府办、人行、银监、工信、纪委、检察、法院、公安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出台了《XX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重点、工作措施和部门职责,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政策上倾斜。制定了《XX县人民政府关于县域内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奖惩办法》等政策文件,县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作为专项奖励资金,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大、新增存贷比高的金融机构予以重奖,并引导财政性资金存入。在金融机构办公场地建设、股份制改造等方面给予鼎力支持。三是服务上优化。全县各级各部门树立争取金融支持就是招商引资的观念,结合部门职能,全力支持金融业发展。在金融分支机构设置过程中,给予用地、用水、用电和审批手续等方面的支持,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行政性收费能减则减、能免则免;在金融案件受理过程中,公、检、法部门做到快审、快结。

二、坚持大胆闯试,着力打造金融创新先行区 一是积极培育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制定了《关于筹建新县农村商业银行的实施意见》,成立了XX县农村商业银行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协调解决筹建中的困难和问题。XX县农商行于2009年12月正式揭牌开业。积极引导、动员外出成功人士、民营企业家、农村能人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二是建立健全担保体系。整合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建设资金、支农资金、土地出让金等,注册资金1亿元,成立了金源担保有限公司,先后为宾利皮业、天利包装等县域中小企业担保贷款9000多万元。依托乡镇财税所成立了乡镇担保中心,积极为农户提供各种贷款担保。三是扩大抵押物范围。成立了县、乡、村三级产权流转服务中心,积极探索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库面、鱼塘承包权和房产、地产、大型农村实用设备、牲畜等抵押贷款方式,出台了《XX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XX县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文件,加快农村产权确权、颁证步伐,累计发放林权证、房产证等农村产权证13.5万多本(份),有效扩大了抵押物范围,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贷款抵押难的问题。

三、坚持互惠共赢,着力打造金融服务优质区 一是创新信贷服务方式。县内各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服务方式创新,全面推行客户经理制,简化信贷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县农行自2003年涉农贷款停办以来,在XX市率先开办涉农贷款业务,成立8支三农服务队,实现涉农贷款服务县内全覆盖;累计发放惠农卡8694张,投放涉农贷款8000多万元。县邮政储蓄银行在XXX等3个乡镇配备了专门业务人员和车辆,成立了流动服务站,为全县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24小时一站式现场办公服务。县农村商业银行等3家金融机构在全县全面开展农户互保、联保小额贷款业务,对涉农企业和农村信用户贷款一次性审批额度,在额度范围内实行余额控制、随用随贷、不再审批的管理模式,大大方便了群众贷款。根据电子支付工具发展趋势,大力推行POS机、ATM机、网银等现代化支付工具在商场、宾馆、医院等公共场所的应用,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安全的结算服务。二是丰富金融信贷产品。围绕文化旅游、种植养殖、劳务输出等特色产业,全县金融机构开办了茶产业贷款、牵手行动、农户小额可循环贷款、速贷通、成长之路、架金桥、大手笔等贷款品种50多个。县农商行开通了全省首个“地球人”贷款,在县劳务局设立专门办公室,累计为1300多名出国劳务人员发放贷款5700多万元。根据蔬菜、畜牧两大产业发展规划,全县金融机构3年共向蔬菜、畜牧两大产业发放贷款1.6亿多元,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贷款3.9亿元。三是搭建信贷对接平台。县委、县政府不定期召开经济金融运行分析会议、金融联席会、项目洽谈会,及时向金融机构通报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对外招商引资、项目评估论证等情况,畅通银企信息沟通渠道,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劳务、文化旅游和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投放。金融部门通过政银企交流平台,加大信贷政策、金融产品重点宣传推介力度,及时全面掌握企业真实的财务信息、信用记录和企业生产、销售、资金营运状况,建立信贷项目储备库,明确信贷投放重点。仅2010年,县农商行就为安太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规模种养大户发放贷款8300多万元。县邮政储蓄银行为全县各乡镇(区)农户发放信用证2100户,授信金额1.6亿元;以“好借好还”小额贷款为主打品牌,共为1700多个农户提供贷款9000多万元。

四、坚持从严管理,着力打造金融发展安全区 一是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制定了《XX县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实施方案》,针对不同群体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讲解金融知识,宣传金融方针政策。在全县大力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市场、信用商户(农户)评选活动,涉农金融机构对信用镇、村、户的信贷需求优先满足,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手续便捷的惠农金融政策,进一步延伸信用体系,在农村迅速掀起“守信重信”热潮。至目前,全县共创建信用乡14个、信用村176个、信用农户3.11多万户;征信系统收录企业854户,采集中小企业信息267家,评定县级以上信用企业21家,在信用担保、财政贴息、贷款额度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二是严厉打击逃废债务行为。纪委(监察)、政法、组织等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严厉打击骗贷、恶意逃废债务等违法行为。深入开展了中小企业、党政机关干部、金融系统内部职工拖欠银行贷款的专项清理活动,涉及干部职工178人,诫勉谈话23人次,清收各类贷款1200余万元。在企业破产、改制前制定工作方案,注重保护银行债权,有效遏制了企业借破产、改制名义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建立金融机构黑名单同业共享信息库和逃废债同业联合制裁制度,对逃废、悬空银行债务的企业和自然人进行联合依法制裁。三是强化金融市场监管。建立了县处置非法集资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XX县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和实施细则(2010-2015年)》,明确各乡镇(区)和县直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为属地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成员单位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定期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进行拉网式排查,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始终保持打击非法集资的高压态势。县人行、银监、公安、工商等部门定期不定期对新型金融机构进行联合检查,发现违规情况及时纠正,情节严重的给予打击,促进了农村金融健康有序发展。

11.生态市建设情况工作汇报 篇十一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的委托,汇报今年来生态市建设工作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请予审议。

一、主要做法及工作成效

今年以来,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人大、政协的督促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六个加快”战略部署,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行业污染整治、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生态市建设取得了新的阶段性成效。

(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更加深入。由王辉忠书记亲自领衔的重点课题《宁波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对策研究》基本完成,对制约宁波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深化研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和措施。市生态办针对当前公众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和大气环境评价指标调整后制约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的主要问题(PM2.5),组织开展了《制约宁波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矛盾及破解对策》课题研究。这些课题成果,为下一步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二是生态文明建设年度任务进展顺利。年初制定下发了《20xx年宁波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工作行动计划》,确定了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产业升级、环境质量提升和环保民生保障等重大项目为抓手,加快促成新一轮重大生态项目建设高潮。各地各部门把这些年度目标任务有机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暨生态市建设目标考核体系,强化监督执行和跟踪反馈,全年112个生态建设项目有序推进。三是生态创建取得新的成果。坚持把各类生态创建活动作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努力发挥创建示范效应。慈溪市、鄞州区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市(区)考核验收,宁海县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县技术评估,江北区、北仑区创建省级生态区工作正加快推进,全市应该创建的9个县(市)区可望全部成功完成省级生态创建,为市本级创建省级生态市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此外还推荐申报了一大批国家级、省级生态乡镇(街道),充分调动了各级生态创建的热忱。

(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顺利通过。以“创模”复核工作为载体,推动各地加快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狠抓区域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环境执法与监管能力。按照《宁波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迎检攻坚阶段工作任务书》要求,逐一对照复核指标,分析查找差距,协调解决问题,集中力量做好复核迎检各项准备工作。共召开各类专题协调会、工作会50余次,细化目标任务,做到责任落实、准备充分。20xx年7月19日至21日,国家环保部复核专家组对我市的“创模”工作进行现场检查后一致认为:宁波市的创模持续改进工作重过程、重实效、重惠民,有特色、有成效。坚持科学发展,产业结构得到有效优化;加强综合整治,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加大环保投入,环境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提升;强化城乡统筹,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创模”档案资料齐全、数据可靠,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6项指标达到考核要求。下阶段将根据核查组的反馈意见,抓好整改,确保再次荣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

(三)节能减排向纵深延伸。一是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更加完善。深入推进以“节能改造年”和“淘汰落后产能年”为重点的`节能行动计划,落实能耗强度和能耗总量“双控”节能目标责任。研究制定全市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将节能减排工作机制向交通、建设和农村、农业等领域延伸,把农村、农业污染减排考核内容纳入污染减排工作目标体系,推进节能减排向纵深发展。加强与电力部门的协调沟通,将全市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纳入重要用电保障单位,保证污染减排设施稳定有效运行。二是重点减排工程加快实施。在大气污染物减排方面,台塑热电2号15万千瓦燃煤机组脱硝工程正式投用,大唐乌沙山电厂2号60万千瓦燃煤机组低氮改造和炉外脱硫设施旁路取消工程建成投用,宁波钢铁有限公司430平方米烧结机脱硫工程和镇海炼化1号催化裂解再生烟气脱硫脱硝工程进入设备安装阶段。采取多种措施,强力推进各大火电厂“十二五”脱硝减排工程,计划进度为全省最快。在水污染物减排方面,新舟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进一步提高,达8万吨/日;南区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开始进水调试,为8万吨/日;日处理规模8万吨的鄞西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基本建成,为全年减排指标的落实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减排项目运行监管不断强化。重点加强烟气脱硫脱硝设施、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信息公开和通报制度;加快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宁海县兴海污水处理厂污泥厌氧消化处理设施一期和象山浙江一漂污泥干化设施投入使用,上半年全市共产生污泥26.1万吨,规范化处置率达90%以上。严把项目准入关,严控“两高一资”行业规模,建立健全产业发展与污染减排绩效、环境质量等指标相挂钩的工作机制。经省减排办核定,上半年我市COD下降6.39%,NH3下降3.89%,SO2下降2.55%,NOX下降3.54%,为4项指标均完成考核目标的4个城市之一。

(四)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一是饮用水源保护进一步加强。编制完成《宁波市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并经市政府批复实施。结合《全省饮用水水源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要求,排查各类水库127座,发现风险源19个,其中依法取缔5个、限期整改14个;建立了《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源名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险源名录》、《饮用水水源交通事故点位隐患名录》等工作台帐,饮用水源保护区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二是水环境综合整治责任进一步落实。继续推行跨行政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考核工作,定期通报各地主要河道水质功能达标情况,督促各地政府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三是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重视。编制了《宁波市湿地保护规划》,建立9个湿地类型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小区,建成17个野生动植物保护小区。四是生态补偿标准逐年提高。在生态公益林建设、水资源保护、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转移支付等领域深入实施生态补偿政策,不断扩大生态补偿范围,提高生态补偿标准。特别是自启动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以来,生态公益林补助面积已扩大到341万亩,补偿标准从每亩7元提高到25元;生态公益林分类补偿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大中型水库生态公益林提高到每亩30元,中心城区重要饮用水源地生态公益林提高到每亩35元。

(五)环境污染整治力度持续加强。一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推进。紧紧抓住当前我市用煤总量大,大气中颗粒浓度高、特征有机物排放增快等主要问题,推动煤耗总量控制和清洁能源替代战略,强力推进城市“禁燃区”二期建设、机动车排气和重点区域有机废气治理等综合防治。积极推进市区公交车、出租车、港区集卡车改用天然气工作。开展宁波国家石化经济开发区大气环境联防联控提升工程,建立区域大气环境联防联控长效机制,为下阶段延伸至临港工业片区特征有机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治理奠定基础。二是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目标进一步落实。基本完成印染行业和电镀行业原址整治任务,全市158家印染企业达到整治验收标准;通过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等手段,全市225家电镀企业,关停11家,搬迁10家,其余204家原地改造企业大多完成整治并进入验收程序。三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深化。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太阳能生化减量化处理设施建设工作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的重要内容,安排市级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用于80多座生活垃圾太阳能减量化处理设施建设,年底可达400多座,有力促进了农村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进程;大力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安排分散式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100多个,年底可提升行政村覆盖率5%以上。狠抓畜禽养殖污染深度治理,年内实施“三沼”处理提升工程21项,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六)环境执法监管力度持续加大。一是狠抓专项执法。全市环保系统分别开展整治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绿剑”系列、春季行动等专项执法活动,并对市控以上重点污染源和涉重企业开展监督性监测工作,建立了与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协作机制。二是提高经常性日常执法监察频度。上半年全市出动执法人员14863人次,检查企业6536家次,立案查处企业531家,罚款总额达2384万元,全市共依法取缔、关闭企业108家,限期治理企业114家,涉案人员移送司法机关处理4人,继续起到了环境执法对违法排污行为的震慑作用。三是巩固辐射安全及固废监管成果。结合“放心放射源”、“放心熔炼企业”创建复查工作,共核查辐射单位500多家,确保被检企业限期整改并规范运行。推广应用全市危险废物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开展危险废物产生和经营企业规范化管理达标企业创建工作。推进电子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宁波北仑环保固废处置有限公司的电子废物处置设施通过环保部资质验收。

(七)环境监测监控能力进一步提升。一是水环境监测网络优化完善。累计建成地表水监测点位80个、自动监控点位3个,建成乡镇以上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点位35个、自动监控点位4个;二是大气环境监测能力有效提高。建有大气自动监测站28个,各县(市)区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建成率达100%。同时,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加快相关监测设施和网络建设,3月25日起开始发布中心城区PM2.5监测数据,6月5日起发布现有5个国控点位PM2.5实时小时浓度值、日均浓度值,确保到今年12月31日前发布所有8个国控点位PM2.5、PM10、臭氧等6项指标的实时小时浓度值、日均浓度值和AQI指数,以科学、真实的环境监测数据反映区域环境质量水平。三是机动车排气检测能力初步建立。正式运行市六区四个机动车排气检测站,加快5县(市)机动车排气检测站建设步伐,其中余姚、慈溪和象山三地的检测站即将完成土建工程,宁海检测站进入土建阶段,奉化检测站也即将开工建设。

(八)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进一步深入。加快搭建各种宣教平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等中心工作,继续组织了“甬台温生态文明建设行”、“环保故乡山江海”、世界环境日、“等生态环保主题宣传活动。今年还特别专题组织了“宁波作家生态行”活动,主要目的是以生态文化的繁荣推动宁波生态建设事业向新的、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通过生态文化作品宣传,唤醒公众的生态环境伦理意识,借助生态文化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渗透,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的各个方面,逐步建立起符合自然生态原则和环境保护要求的行为规范,使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的理念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价值观和自觉行动。积极开展“绿色家庭”、“美丽庭院”创建和文明餐桌行动,培育公众绿色消费意识;通过筹建宁波市环境保护促进会、继续充实生态志愿服务队伍等方式,培育壮大环保组织。精心组织市级媒体,抓住《工作报告》中“保环境”这一关键词加以精辟解读,使生态环保持续成为市民茶余饭后、街谈巷议的热点焦点话题,正确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关心生态环保,广泛营造全社会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二、存在主要问题和不足

虽然我市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化解:一是生态环境质量与公众的期望要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改善宁波生态环境的最大困难是大气污染问题,这几年大气环境质量持续下降,特别是在控制工业废气和机动车排气污染方面公众满意度较低,某些区域有机废气污染、臭氧复合污染以及灰霾天气等环境问题逐渐显现,成为公众焦点。根本的原因是:经济发展需求与环境容量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当前,宁波经济发展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特征依然十分明显,重化工趋势加速显现,带动了能源消费总量和污染排放总量的刚性增加。从全社会能源消费结构看,非化石能源消费所占比例太小;从电力生产结构看,火电所占比例过大;从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看,原煤消费总量持续攀升,全市年原煤消费总量已经接近5000万吨。加上逐年快速增长的机动车排气污染,宁波的大气污染压力有增无减,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前景堪忧。二是城乡之间、经济发达地区与生态功能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矛盾日趋尖锐。多年来,为保护好全市的生态环境,部分生态功能敏感地区百姓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因资源开发受控、产业发展受限而带来的经济损失和机会丧失严重地制约着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比如,余姚、奉化、宁海、鄞州等饮用水源地为了保护好水资源,导致山农有山不能开,有树不能伐,企业项目不能落地,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社会稳定也受到一定影响。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有可能加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区域间的矛盾冲突。三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成为制约生态创建的瓶颈因素。当前,生态创建面临的难点、矛盾和困惑主要体现在基层生态创建工作不扎实。许多生态创建要求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到位,或者是建而不用,实际环境效益不高。这个问题不加以解决,将严重制约各地的生态创建进程,进而影响市本级的创建进程。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生态文明理念尚未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农村依然被人们视为生态环境资源取之不尽、不计成本的对象。从管理层面看,不少领导仍存在重城市、轻农村,重经济发展、轻生态环保的倾向,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对基层村镇的生态创建配套扶持不力;从污染主体看,少数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节能减排的积极性不高,环境违法现象却时有发生,不少污染项目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从社会层面看,具体表现为公众对农村生态资源的高品质要求与恣意获取,而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尚未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三、下步主要工作安排

紧紧围绕《20xx年度宁波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和《20xx年度宁波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工作任务书》,结合中远期生态市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主要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以重污染行业深化整治为突破口,着力推动区域走上科学发展和转型升级之路。进一步抓好电镀、印染、金属表面酸洗、再生有色金属熔炼、造纸、化工、铸造、农副产品加工、废塑料加工、化纤等十大重点行业为代表的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确保年底前完成铅酸蓄电池、电镀和印染行业的治理任务,三年内完成其他八大行业的整治提升任务;进一步完善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强化总量控制、价格倒逼、指标约束等“组合政策”的实施力度,防止产能过剩行业扩张和重复建设,腾出发展空间和容量,助推区域发展和转型升级。

(二)以实施清洁空气、清洁水源、绿色村镇等行动为抓手,着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实施煤耗总量控制和清洁能源替代战略,建立健全临港工业片区、化工区等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深入开展重点区域有机废气整治、城市“禁燃区”建设、机动车排气及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等工作,着力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继续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巩固内河整治成效,注重生态治河、科技治河,加强水体调控,实施水质常态维护,提升内河水质和景观效果。深入推进森林宁波建设,大力实施植树绿化工程,改善丰富林相,提升林地质量。

(三)以适应新形势下节能减排需要为标准,着力提升环境执法与监管水平。继续深入实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监管减排三大减排措施。持续加大综合执法力度,深入开展整治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及“绿剑”系列等专项行动,严格监管各类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通过节能减排信息公开和通报,强化公众监督。加快执法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全市环保数字执法综合信息平台,实现环境执法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重点做好突发环境事件、辐射及危险废物处置等涉及公众安全的环境监管工作。全面优化全市环境监测监控网络,加快推进市、县两级环境监测系统标准化建设,切实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要求,确保在今年年底发布全市8个国控点位PM2.5、PM10、臭氧等6项指标的实时小时浓度值、日均浓度值和AQI指数,以科学、真实的环境监测数据反映区域环境质量。

(四)以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化解生态创建的瓶颈要素。一是多方合力筹集资金。积极主动申报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市本级加强配套,引导社会各方加大投入;以行政村为单元、乡镇为节点,以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和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为主要内容,按照“各炒一盘菜,共享一桌宴”的思路,多部门通力合作,集中财力投向,连片推进综合整治,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二是规范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运作。结合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库建设,规范农村 “以奖代补”、“以奖促治” 环境整治项目的运作。各地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可以将整治项目上报,市本级定期组织专家评审,将评审合格的项目按优先等级及时入库排序,一方面作为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综合整治项目备选,另一方面也作为市本级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安排的依据。三是探索建立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日常管理的长效机制。大力推广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鄞州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公司化、市场化和专业化日常运行管理机制,象山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太阳能减量化处理的公司化、市场化运行机制,有关县(市)区畜禽养殖“三沼”物流配送市场化运行机制;进一步总结提升,创新完善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化、专业化日常运行监管机制,切实发挥好现有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效用。

(五)以政策机制创新为契机,着力开创生态建设工作新局面。一是强化生态创建机制。以各类生态创建为导向,努力发挥创建示范效应,加快推进宁海和象山创建国家级生态县,镇海创建国家级生态区,北仑和江北创建省级生态区等区域生态建设工作。二是建立完善环境交易的市场调控机制。深入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和许可证发放制度,全面推行排污权有偿出让及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健全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价体系,通过分类监管,支持环保行为良好企业优先享受专项资金补助、上市核查、各类评优等,激励企业持续改进环境行为。三是深化生态补偿机制。在巩固生态公益林、水资源、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结对支持和财政转移支付等工作基础上,抓好慈溪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试点,努力在生态补偿标准、内容、区域等方面作进一步探索研究。

(六)以培树全民生态文明理念为根本,着力构建渗透力强、覆盖面广的宣传教育网络。突出抓好环境新闻宣传,积极拓展新闻传播渠道,充分运用报纸、电台、电视、网络等载体广泛深入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分层分类推进环境宣传主题活动,以公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积极营造环境宣传的良好氛围。突出抓好环境教育培训,积极构建学校、社区、企业和社会公益教育等在内的环境教育培训体系,深化党校、行政学院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保护专题培训教育工作;组织开展行业职业环境教育与培训,着力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企业、社区和农村。突出抓好环境信息公开工作,明确公开内容,做到信息公开常态化,把门户网站作为信息公开的主渠道;通过新闻发布、媒体宣传等方式,公开政府环境信息,方便公众了解和监督;督促企业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对上市企业定期公开环境信息报告,对重点污染企业利用在线监控系统定期公布污染排放情况,对舆论关注、公众诉求的企业环境问题及时予以响应。

上一篇:事业单位编制教师转正申请书下一篇:国旗下讲话:有梦想,更要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