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均衡教育各类表格(共12篇)
1.学校均衡教育各类表格 篇一
13级新生表格填写注意事项
鉴于最近一段时间,是各类评奖评优的高峰时期,而同学们对于各类表格的填写存在一定的错误,针对我院关于加强新生各类表格和申请表的填写规范,特此提出几点表格填写的注意事项。
第一:首先,请同学们一定要关注班级群里发出的各类评选或活动通知,其次,要仔细阅读相关文件,并按照规定的格式和模版填写。此外,请同学们特别注意截止时间,因为所有的评选活动学院或学校逾期不予办理,所有请一定要在截止时间前上交,宁可提前不可拖后,以后学院不再接受任何逾期文件。
第二:填写表格一定要注意细节,有很多同学反复重做表格就是因为忽视了细节。根据这段时间同学上交表格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请同学们严格按照通知上的要求填表表格,在字体和格式上尤其要注意,不得随意增加页数,表格上也不要出现大面积的空白页。表格打印出来后不要再修改,所以请同学们在打印前再仔细检查一下确认无误后再打印表格。如果通知上没有表格的填写要求也请同学将表格尽量做的工整、漂亮以便提升评审老师对你的第一印象,从而增加你们中选的几率。
2、这里特别要强调一下下划线的问题。这段时间有好多同学在填写带有下划线格子时会出现打入文字的地方不出现下划线,或是在文字下方重复使用下划线出现双下划线的问题,还有因为添加文字使原本在一行文字分为了两行。以上的情况都大大破坏了表格的美观性,请同学们在编辑这类文字时特别注意以上情况。为了锻炼同学搜索信息的能力,具体的解决方法请自己上百度知道搜索详细的解释。
第三:在发送表格时请同学们规范发送文件的名称和邮件名称,这里我列举下我们学院以往使用的格式:班级+姓名+文件名称。发送文件的名称和邮件名称最好是一致的,我们以后不希望再看到邮件名称是类似这样的名称“附件1:国家助学金申报表”出现。其次同学们要明确邮件发送是个人发送还是交给班委统一发送,不要出现重复发送邮件的情况。邮件发送还要注意一定要发送到通知上指定的邮箱。
第四:在各类评选中同学们往往会碰到填写自我介绍和主要事迹介绍,有很多同学不知道要怎么写,下面我们就为你们提供一些思路:同学们可以根据学习上、思想上和学生工作上的具体事迹来写,特别要突出你们所获的奖项,参与的大型社会公益活动,申报或参加的课题、社会实践项目等。还有在书写我介绍和主要事迹时文中出现“我”字时要用“本人”代替。
同学们以上内容只是规范表格填写的很小一部分,你们要善于利用网络的强大功能搜索到更多的是表格美化的方法,也请同学们以后在表格填写中能够严格按照规范填写表格。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同学们做出工整、漂亮的表格,熟练的掌握word和excel的处理技巧,成长为一位合格的“表哥”和“表妹”。
2.学校均衡教育各类表格 篇二
1 特许学校与教育供需平衡
何谓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社会各界人士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主要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领域内“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教育起点的均衡、过程的均衡和结果的均衡”;体现了“受教育者权利的保障问题, 以及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的问题”。 (1)
笔者在此无意探讨何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但为了分析方便清晰, 本文主要采用了这一观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从宏观层面来说是指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从中观层面分析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 从微观分析是学校过程的均衡”。 (2) 而基础教育均衡首先“是人们相对于目前现实存在的教育需求与供给不均衡而提出的教育发展的美好理想”, “是基于教育公平理念的美好追求”。 (3) 也就是说,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最基本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调和基础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因此, “特许学校能够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这一假设成立的前提就是:特许学校的出现, 调和了基础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
那么, 特许学校的存在是否促进了“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 体现了教育公平的美好追求呢”?答案是肯定的。特许学校之所以会产生, 主要是因为美国传统公立学校系统已经不能够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美国民众急切地需要为孩子提供更加有效的学校教育;同时, 私立学校、教育券等择校方式也因为私立学校学费高、教育券不足等原因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 (4) 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严重脱节。因此, 作为择校方式的一种的特许学校, 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间的相对平衡, 体现了教育公平。
那么, 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是:特许学校在哪几个方面促进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获得了怎样的成效?下面笔者将围绕着这样的问题展开讨论。
2 特许学校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体现
20世纪90年代初, 特许学校, 作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战略之一, 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它是基础教育改革中产生的一种新型学校, 它以高度的责任感换来了很大的办学自主权:自主预算权、教师聘用权、课程设置权, 并强调家长的充分参与, 可以免受当地学区制定的规章和制度的约束, 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办学自主。
“特许学校”, 作为一种从“供给者”体系转向“需求者”体系的学校选择形式, 如何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从制度层面来说:追求教育权利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石是教育权利或教育的基本人权问题。要想确保公民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义务, 就必须有一定的法律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
特许学校法为特许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虽然美国各州特许学校法有所差异, 但均对“特许学校”的性质、办学目的、背景、如何创办、谁来创办、如何获得资金支持、谁授权、拥有什么权利和责任, 以及如何监督和管理等方面均进行了详细说明, 既有观念层面的引导, 也有规则层面的限定, 同时还有操作层面的说明, 这极大地促进了特许学校的发展。
在法律中, “特许学校”是作为一种“公立学校”性质存在的, 这即是说, 特许学校向所有学生开放, 而不考虑学生的种族、性别、家庭出身、学术能力、教育信仰等因素, 这在制度层面上保障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利的均衡。同时, 特许学校的经费来源同一般的公立学校一样, 接受州或地方的生均费用,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特许学校的顺利发展, 也为学生教育权利的公平发展提供了基本的资金保障。
特许学校, 不同于传统的公立学校, 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特别是在课程设置、教学进度、资金使用等方面拥有很大的自由度。不过, 特许学校也承担着更多的责任, 在学校签署的特许状中甚至有关于一定时间内提升学生学业水平的条款, 这使得学校不仅承担起教育起点均衡的责任, 同时要承担结果均衡的责任。因此, 特许学校, 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 具有一定的制度保障性, 保障了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均衡, 促进了教育权利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的逐步实现。
2.2 从社会资源配置层面来说:追求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
有学者指出,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涉及的是“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其中包括社会资源对教育的分配”。 (5) 特许学校的存在是否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呢?
特许学校运动兴起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教育市场化的推动, 它还受到“社会和教育多样化”的影响, 这是其潜在的发展原因。 (6) 也就是说, 特许学校运动的发展得到了各种各样社会群体的支持。各类“特许学校创办者”, 带着各自的理念和资源, 积极投入到了特许学校运动中来。哈德森于1995年对特许学校创办者进行了统计分析, 指出学校创办者主要有:第一, 教育工作者, 他们拥有特殊的教育理念, 具有独特的办学宗旨;第二, 父母, 这些掌握一定资源的父母为了给孩子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而积极参与到这其中来;第三, 组织结构, 包括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 他们基于各种原因而参与进来。 (7) 但是, 特许学校责任明确, 并且面临着随时被关闭的危险, 所以他们拥有更紧迫的压力, 需要时刻关注社会需求, 关注各种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的使用, 关注环境对学校的影响。而这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类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对社会资源的均衡分配。
2.3 从学校层面来说:追求生源和结果均衡, 关注儿童的个性化发展, 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潜能的发挥
从微观层面来说, 特许学校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主要体现在追求生源均衡和结果均衡上。
所谓生源均衡, 就是指舍弃就近入学的原则, 不存在人为选拔学生, 采用随机的方式来确保学生生源基础均衡。 (8) 自“自由择校”运动开始以后, 美国各州逐步舍弃了就近入学的原则, 家长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自由选择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 可以是公立学校, 也可以是特许学校。学生在选择特许学校时, 不需要提供自己以前的成绩, 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 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爱好等选择特许学校;特许学校在录取学生时, 通过随机抽样机制来挑选学生, 这极大地保障了每位学生入学机会均等的权利, 满足了家长和学生的需要, 这从机制层面来说这极大地保障了生源均衡。
结果均衡, 是指学校在人的培养和发展方面的目标追求。 (9) 在美国, 特许学校之间是各具特色的, 有着其独特的办学宗旨, 但是, 他们都遵循着一个最基本的学校目标:充分注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 尽可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并且, 特许学校能够根据自己服务的学生群体的需要来设定自己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选择合适的教师, 创设自己的特色课程。特许学校为了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学业成就, 特别注重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 创造符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方式, 追求学生群体之间的结果均衡。
3 特许学校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效果——以纽约市特许学校的发展为例
美国纽约州是是美国经济最发达的州之一, 纽约市是其中心城市, 其人口占到了纽约州的一大半。1998年, 纽约州特许学校法 (教育法2850-2857) 规定, 教师、家长、学校管理者、社区居民或者其他组织均可以同相关授权部门签订一个五年期的“特许状”或者合约, 开办独立的新型公立学校。 (10) 该法案为纽约州特许学校的创办和经营提供了法律支持, 1999年, 纽约市便开办了第一所特许学校。自此, 在纽约市, 特许学校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并不断发展起来, 并取得突出成效, 奥巴马总统甚至将纽约州特许学校的成功作为例子以此刺激其他地区特许学校的发展。总体来说, 纽约市特许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纽约市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结果主要体现在:
3.1 特许学校数量增多——特别是处境不利群体所集中
的地区特许学校增多, 一定程度上合理配置了资源, 调和了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自纽约市第一所特许学校产生到现在已经有十年。在这十年中, 纽约市特许学校数量不断增加:2002年, 纽约市仅有17所特许学校;到2004年, 纽约市就有34所, 占纽约州特许学校总数 (50所) 的68%;2006, 纽约市特许学校已经达到58所;到2008年, 纽约州新开了29所特许学校, 其中26所就在纽约市;2009秋天, 纽约市又新开了由纽约州教育委员会 (The New York State Board of Regents) 批准的21所特许学校。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 纽约市特许学校数量增长速度是很快的。并且, 这样的发展势头一直没有减弱, 这说明了特许学校有着很大的需求量, 它的存在已经获得了纽约市民众的认同, 一定程度上合理配置了资源, 调和了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3.2 学生学业成就水平提升——特别是处境不利儿童学业成就提升,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群体间的均衡发展
近十年中, 纽约市特许学校在社会的支持上, 在学校自身的努力下, 不管是在课程和教学方法上, 还是在管理结构和学生学业成就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所有成效中, 体现最明显的就是特许学校学生学业成就的提升。
据相关部门统计, 在2008-2009学校州测试中, 纽约市85.5%的特许学校的学生数学成绩高于本学区同级学生的成绩, 66.2%的特许学校的学生英语成绩高于学区同级学生的成绩。而91%参加州测试的特许学校学生在数学测试中达到优秀, 77%的学生在英语测试中达到优秀, 这样的成绩远远高于纽约市传统公立学校学生的成绩。
这些成果是显著的, 不仅仅是因为特许学校学生成绩比传统公立学校学生成绩高, 更主要是因为特许学校“学生”的特殊性。因为, 纽约市特许学校主要集中在布朗克斯的南部、哈莱姆 (黑人区) 和布鲁克林的北部和东部, 而这些地区是纽约市少数民族和贫困人口聚居的地区, 即特许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黑人、非裔或者贫困家庭学生, 这使得这个结果更有意义。并且在过去五年中纽约市特许学校一直保持着这一发展趋势, 这也是难能可贵的。特许学校的确能够促进学生学业成就的提升, 保障不同人群的受教育公平权利,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4 结语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 特许学校在不断受到争议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 特许学校的存在满足了社会大众的需要, 一定程度上调和基础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矛盾。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 特许学校, 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校形式, 通过颁布特许学校法, 法律上保障受教育权利的平等性;通过保证特许学校经费来源的公共性质, 从经济上保证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平等择校权利, 实践着教育机会均等的社会要求;同时, 特许学校通过“极大自主权”吸引了大批社会人士参与到特许学校行动中来, 不仅使得不同教育理念在社会中得到实现, 而且促进了社会资源对教育的分配;最后, 特许学校, 作为一种“需求导向”体系的学校, 在享有极大自主权的时候, 也承担着比传统公立学校更大的绩效责任。特许学校的创办者们因此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的发展, 他对学校同家长、其他学校、组织等也予以了高度重视, 特别是强调对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 保障教育结果的公平发展。而从纽约市特许学校发展的实践结果来看, 它的确在某些方面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如, 市内各区教育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均衡发展, 弱势群体的学业成就得到了提升, 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学生群体之间的差距。但特许学校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还有待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摘要:美国特许学校, 调和了美国基础教育供需平衡矛盾, 能够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文章主要从制度、社会资源配置、学校层面阐述了特许学校的特征, 并从实践总结中得出:特许学校数量增多, 一定程度上调和了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学生学业成就水平提升,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群体间的均衡发展。
3.学校均衡教育各类表格 篇三
1.要具备“规范、特色”的全新办学理念。这是学校创建特色发展的首要任务。办学理念是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集聚了学校的文化品味、校园风格等特色,在奋斗发展的过程中,学校的感召力、凝聚力大大增强,必然会促进学校向特色发展的方向快速发展。我校是一所百年名校,多年来形成了“文明诚信、严谨创新”的校风,“勤奋上进、全面发展”的学风,使学校素质教育逐步深化。创办“规范、特色”的学校,培养“合格、特长”的人才,为学生提供多种风格的教育,较好地使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培养并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成才。
2.要具备“高效、创新”的教学管理制度。这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一环。学校的管理体制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方向、水平以及办学的特色。学校应做到管理制度覆盖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内容操作性、实用性强;细则严明,创新有实效。办学者应时常深入课堂调查研究,将“高效创新”的教学管理工作渗透到各个细节,促使全体师生逐步走向理念更新、教学创新、课程设置等全方位的特色彰显,真正有特色地发展一所学校,成就每一位老师,造就每一位学生。
3.要具备“一流、优质”的师资力量。教师是学校的生命与活力所在。师资力量对于一所学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的领导者要建设“一流、优质”的教师队伍。本校始终将打造一支“高尚师德、教学名师”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有了学校领导班子的重视,我校师资力量日渐雄厚,为学校创建特色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要尽力营造“和谐、纯净”的校园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一位无声的导师。要使校园氛围成为学校的一张文化名片。当你走进我们这所百年名校,仿佛就进入了一个充满独特文化内涵的特色校园,学生们在这里无声地得到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规范行为的影响,学校正在特色发展的道路上扎扎实实地前进。
5.要有“高层次、高品位”的校级领导层。在实践管理工作中,校级领导在创建特色学校工作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学校的校级领导们目光深远,能广泛听取、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集众人智慧,促使学校工作扎实稳定开展。许多规划的目标正一步步实现,确保了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要在学校发展的每一步工作中,将以上先进思想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努力提升全校师生内在的特色文化素养,使学校真正成为每个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
4.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档案 篇四
为了认真做好迎省义务教育均衡工作档案,全面提升学校档案管理水平,实现档案管理的高效规范化,保证档案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各学校要全面开展规范义务教育均衡档案工作,所有档案资料建档年限为2012年-2015年,档案整理要分学年度、分学期统一整理,各年度之间要注意数据和工作的衔接。
具体要求如下:
一是统一标准,确保归类齐全。对所有档案进行全面的梳理排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工作管理档案。按照类别分档、统一编号的要求,对学校档案详细资料进行清查,各项工作、各项活动要做到有文件、有方案、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有影像资料等,保证所有档案有理有据,客观全面。
二是统一数据,确保信息准确。档案中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均要以学校年报数据为准,各学校要按照年报数据对每一项档案进行认真核对,实现学校档案与实有数据的有效对接,确保档案数据真实可靠。
三是统一存放,确保规范有序。档案资料要统一格式,打印格式和字体格式要统一标准,统一装订标准,要左侧都左侧,要上侧都上侧,统一编制标签、盒内目录、总目录等,统一购置档案柜、档案盒、盒内文件夹等设备用于规范存放,实现档案编码存放,明确专人管理,完善查询、交接制度。
学校义务教育均衡档案参考目录
(档案目录已发至hdxddpg@163.com,密码8038055)
A、学校基本情况
A-1学校简介(学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各种教室或多功能教室个数,图书,计算机台数等办学条件简介;学校各种荣誉称号、社会声誉、与各名校联合办学情况)A-2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汇报材料 A-
3、义务教育均衡学校自查报告 A-
4、义务教育均衡检查学校用表 A-
5、学校平面图
A-
6、学校年报表(2012、2013、2014)
A-
7、学校管理档案(学校人员分工、十二五规划、年度工作计划、总结、制度汇编等)A-
8、学校荣誉 A-
9、学校其他档案
B、入学机会
B-
1、实施就近入学、免试入学制度、治理择校问题方面的文件 B-
2、向社会公布公办学校招生范围、招生人数的公告 B-
3、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情况的相关数据
B-
4、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 B-
5、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花名册
B-
6、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落实流入地政府为主、落实公办学校为主的文件 B-
7、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花名册 B-
8、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就读花名册
B-
9、教育局和学校关爱残疾儿童的其他相关资料 B-
10、农村留守儿童就读花名册
B-
11、留守儿童动态监测机制相关文件 B-
12、留守儿童关爱体系相关文件档案 B-
13、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档案 B-
14、入学机会其他档案
C、保障机制
C-
1、学校建设统计表 C-
2、学校建设相关档案 C-
3、学校校安工程档案 C-
4、学校薄改档案 C-
5、学校财务管理档案 C-
6、保障机制其他档案
D、教师队伍
D-
1、校长任职文件、校长基本信息表
D-
2、教师基本情况统计表(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历、职称、任教学科)D-
3、学校学科教师配备、学科结构、生师比资料相关情况及统计表 D-
4、教师任课情况档案 D-
5、年度考核档案
D-
6、教师工资、调资档案 D-
7、教师绩效工资档案 D-
8、教师资格档案
D-
9、教师职称及聘任档案 D-
10、教师培训档案 D-
11、教师交流档案
D-
12、教师荣誉(局、县、市、省、国家)D-
13、“联盟学校”等办学模式相关制度、文件 D-
14、教师队伍其他档案
E、质量与管理
E-
1、课程表、作息时间表 E-
2、校本教材及教案
E-
3、落实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健康教育的资料 E-
4、近四年招生文件
E-
5、解决择校方面的措施、方法及效果 E-
6、解决大班额问题的档案资料 E-
7、在校生情况统计表 E-
8、、学生学籍变动手续及转入、转出学生花名册 E-
9、、动员流失学生复学档案资料 E-
10、规范办学行为的文件
E-
11、课业负担监测、公告、举报和问责制度的文件、方案 E-
12、学生课业负担情况说明 E-
1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E-
14、学校素质教育活动档案资料(艺术、体育等)E-
15、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相关文件、档案
E-
16、学校接入互联网证明或电信部门的入网办理协议书(含入网账号和网速数据)E-
17、学校互联网接入关键设备照片及实物
E-
18、大容量教育教学资源存储设备照片和实物(可以随时展示存储内容)
E-
19、现代教育装备的管理、使用、维护记录表单、学生完成的信息技术作品及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展示材料
E-20、学校上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信息技术的表单材料
E-
21、学校教师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举行的各类活动的作品、教具、课件、电子教案等资料和证书 E-
22、质量与管理其他档案
F、学校办学经验、亮点和特色资料
F-
5.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篇五
各位领导专家:
请允许我代表xx中心校全体师生欢迎你们莅临我校进行工作指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工作的汇报。
一、学校基本情况:
xx中心校位于xx西南边陲,海拔1400.6米,年平均气温16-19摄氏度。我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595人,14个教学班。在岗教师42人,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茂井镇xx社区9个村和相邻的xx村xx村的农家子弟。学校综合教学楼一栋,学生宿舍两栋,学生食堂一栋,教师周转房1栋,篮球场2个,足球场1个,学校占地面积约14273平方米。
二.均衡发展各校指标达标情况
(一)学校设置与班额。
学校经过合理科学规划,合理服务半径适宜有可持续发展空间,学校在校生595人,14个教学班额,小学301人,班额为38人,初中294人,班额42人。学校占地面积14273,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求,和学生的日常体育的活动开展,已达到指定的指标要求。自评分15分。
(二)校舍建设
在党委的关心及领导下,学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我校校舍面积xx平方米,小学生均xx平方米,初中xx平方米,均高于指标小学4.5平方米。初中5.5平方米的要求,学校宿舍楼两栋,房间43间。学校宿舍建筑面积共xx平方米,小学寄宿生生均面积xx,初中寄宿生xx9平方米。满足学校住校生xx余学生的住宿生一人一张床的需求。学校有教师办公室,行政办公室,文印室,广播室,总务后勤室。学校两个厕所,老厕所建筑面积xx平方米,新厕所xx平方米,生均高于xx平方米,已达标。食堂设施符合卫生规范,有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和培训合格证。新食堂建筑面积xx平方米,自评分xx分。
(三)设备设施和场地
学校图书xx册满足中小学生均要求册数。小学生均图书册数为xx册,初中生均xx册,达到小学大于等于xx,初中大于等于xx册的指标要求。小学教学班7个,初中xx个教学仪器班,实验仪器值xx万元,小学xx万,初中xx万元。学校已实现班班通教学,学校在校学生xx人,未达到xx人以上建立备课系统。所以该项达标。学校配备远程教育工程设备,有网络。音美器材基本满足教体艺[2002]xx号文件配置要求。学校体育器材配备符合教体育[2008]xx号文件要求。学校有平整,适用的活动场地。学校活动面积xx平方米,生均活动场地小学xx,初中xx平方米,达到指标小学大于等于xx平方米,初中大于等xx平方米的要求。
自评分xx分
(四)教师配置
教师工资按时足额统一发放,学校教师配置结构合理,学科教师配置合理,师生比达到省定编制标准。专职教师学历合格率已达到100%。小学师生比例1:14,专任教师22人,初中专任教师比例1:14.7。专任教师20人。学校建立教师培训制度,提高师资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加强教学管理,师德教育常抓不懈,安全教育警钟长鸣。自评分10分。
(五).学校管理
根据上级要求指示,学校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岗位职责明确。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相关规定,就近入学,学校均衡编班,无重点班。等违规现象。严格按照省课程计划要求,开齐开足课程。学校通过科学合理布局,区域分明。学校在校园建设这一块也加强了校园场地的硬化,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
不断地丰富校园文化,突出特色。学校安全方面,围墙坚固安全,完整。未发生过校园突发安全事件,学校还按中小学安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校内外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宣传教育和培训,防止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工作措施及学校办学特色亮点
学校创建少年宫,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其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唢呐教学班正在开展,学校正准备筹建少数民族风俗山歌教学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领略民族的风格魅力。工作中明确分工,确保高效率。学校办学以关爱每个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和教学质量为宗旨。
四、存在的不足
xx中心校地处xx县最边远的山区,硬件上受到一定限制。同时,教师队伍一方面调动人数多,影响了资料建设等。另一方面,教师年龄比较年轻,后备干部的培养跟不上,班子建设比较困难。新进人员教学经验缺乏,需要花大量精力和采取多种渠道帮助他们成长。骨干教师基本上调去其他学校,师徒帮带活动中“学徒”多,“师傅”少。
五、今后的打算
6.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亮点工作 篇六
五道沟中学
亮点
一、积极构建校园文化,努力打造书香校园
1、精心构建教学楼走廊文化,让每一处墙壁说话
我校分楼层设计教学文化,一楼理想和礼仪篇;二楼是勤奋篇,三楼是励志篇,四楼是名校篇,楼梯是行为习惯养成篇,通过这些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品德和行为。
2、诵读中华经典,让经典启迪学生的心灵。
我校制作了校园文化墙,有《少年中国说》、《劝学》、《诫子书》、《弟子规》中华经典,要求全校同学诵读这些经典,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励学生的爱国情怀。
3、通过演绎美德故事,让学生学会感恩。
我校让学生通过讲述和演绎传统美德故事《24孝》,让学生懂得如何孝敬父母,尊敬父母。
亮点二:均衡配备教育资源,真正实现了教育公平
1、实行阳光分班,没有任何暗箱操作,均衡搭配教师,没有任何倾向。
2、任课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不歧视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亮点三: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研培一体,确实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1、我校把网联学习,校本培训,网络平台学习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帮助教师研究探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改进有很大帮助。全校教师都能积极利用网上360图书馆进行学习,充分利用了教育资源。
2、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明显
7.学校均衡教育各类表格 篇七
一、抓领导, 为薄弱学校综合改革提供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一是沈阳市委市政府对城区薄弱学校综合改革工作高度重视, 主要领导亲自过问, 把握综合改革的正确方向。城区薄弱学校综合改革工作六年来, 沈阳市委常委会坚持每年听取一次专题汇报, 市政府坚持市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制度, 把握进展, 加强领导, 解决突出问题。2005年9月, 沈阳市委市政府为加快教育均衡发展步伐, 印发《关于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推进教育快速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沈委发[2005]19号) , 明确提出“全面改造城区薄弱学校, 加快‘双高普九’步伐”, 并从城市基本建设配套费中每年安排3000万元作为教育基本建设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薄弱学校硬件改造。2007年, 市政府召开城区薄弱学校综合改革工作经验交流会, 及时总结综合改革工作经验, 树立典型, 进一步明确有关工作措施, 推动综合改革工作不断深入。六年来, 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等领导多次视察薄弱学校综合改革工作, 召开现场办公会议, 与财政、人事、发展改革、教育等部门, 共同研究综合改革的措施和办法。正是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自过问, 保证了薄弱学校综合改革工作一直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二是教育行政部门建立领导责任制, 一抓到底, 形成科学有效的领导和工作体系。作为工作部门, 沈阳市教育局建立了局长负总责, 副局长各司其职, 政策法规处牵头, 全局各处室从各自职责出发全员参与的工作体系。为突出重点, 建立局领导和处室“包校”制度, 每位局领导和每个处室分别包一所学校, 深入基层, 调查研究, 与学校一起协商改革大计。为督促各项工作的落实, 还建立了情况通报、定期调度、专家会诊等制度, 保证了对薄弱学校综合改革工作的有力领导和有效指导。
三是充分发挥区政府的积极性, 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为充分发挥区政府在薄弱学校综合改革工作的重要作用, 确立了“市主导、区为主、校为本”的改革管理体制。各区政府由主管教育的领导亲自挂帅, 区教育局一把手亲自抓, 主管局长担任联络员, 在相关科室设立办公室。建立了工作调度制度、督导年检制度、定点联系制度、联络员制度等, 保证了工作联络的畅通和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抓投入, 为薄弱学校综合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
对薄弱学校的倾斜性投入是改造薄弱学校的最基础性工作。综合改革六年来, 市、区两级政府累计投入36499.8万元用于106所综合改革学校的基本建设、校舍维修、仪器更新和教师培训等。为了保证专项资金的足额及时到位, 沈阳市建立了薄弱学校综合改革专项经费同比例配套制度、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和年度专项经费审计制度。配套制度要求, 市政府每年向各区薄弱校投入多少资金, 区政府就要按照1:1的比例进行配套;督导评估制度把薄弱学校综合改革专项经费, 纳入对各区政府的主要考评督导指标, 每年都在年底前, 结合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督导工作进行。专项经费审计制度规定, 每年都根据市审计局的统一布置和安排, 对薄弱学校专项改革经费进行全面审计, 以此来确保经费的使用方向和使用效率。
三、抓关键, 为薄弱学校综合改革打造强有力的校长队伍
一是建立快速有效的薄弱学校校长选拔机制。2003年改革之初, 沈阳市提出了“薄弱学校校长要从各自学校所在区域竞聘产生”的要求, 特别鼓励名牌学校的校长竞聘综合改革学校的校长。各区按此要求, 设立任职标准, 制定竞聘办法, 组成专家评委, 完善评审程序, 使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名校”副校长、校长助理, 走上了薄弱学校校长的领导岗位。在这些校长的带动下, 薄弱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思想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二是加大对薄弱学校校长的培训力度, 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六年来, 各种业务培训都坚持了向薄弱学校倾斜的政策。并且, 针对薄弱学校校长的迫切需要, 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业务培训。先后组织两批薄弱学校校长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接受专门培训;聘请国家督学、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博士生导师、教授等十几人次来到沈阳, 围绕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等内容为校长“面授”, 并请这些专家到校开展现场诊断性指导, 帮助学校研究改革中遇到的问题;组织校长到辽宁省行政学院开展“薄弱学校改造与建设”专题培训班;还邀请英国3名教育专家, 对60所薄弱小学的校长, 进行了为期3天的“校长管理技能”培训。
三是加大对薄弱学校校长的扶持力度, 树立典型, 增强其工作信心。对薄弱学校校长适当“放权”, 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精神, 给予他们在校内改革方面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与此同时, 对于脱颖而出的优秀校长, 给予鼓励和支持。在2007年度沈阳市教育专家评选中, 某薄弱学校一位年轻校长当选沈阳市教育专家, 这是沈阳市近几十年来, 在薄弱学校产生的第一位教育专家, 产生了积极影响, 极大地鼓舞了薄弱学校校长。此外, 各区在薄弱学校校长管理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尝试。比如, 有的区建立校长职级制, 有的区还进行了年薪制试点等等, 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抓内涵, 为薄弱学校综合改革注入强有力的发展动力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行教师全员竞聘上岗。实行定岗、定员、定职责, 定待遇;因岗设人, 岗岗有责, 责任到人。完善行政后勤职工的岗位聘任制度。送教师到高校培训, 组织教师到先进学校听课,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校内组织各种以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大赛等。此外, 还在薄弱学校校际之间, 组织成立了薄弱学校协作体, 相继开展了班主任工作交流、新课程教学研讨、教学管理研讨会等活动, 加强学校间的经验和信息交流。2005年1月沈阳市召开了城区薄弱初中综合改革试点学校班主任工作交流会。2005年3月举办了22所改革学校骨干教师参加的名校名师研讨课专题讲座。2005年4月组织了沈阳市初中改革试点校新课程教学研讨活动。
二是通过教师交流, 优化薄弱学校教师结构。改革之初, 选拔100名优秀骨干教师交流到薄弱学校任教。严格实行教职工聘用合同制, 从改革试点校开始, 逐步建立区域内优秀师范毕业生优先调配、优秀干部和骨干教师优先交流的“绿色通道”。2006年, 市政府启动了全市范围内的教师交流工作, 确定了教师向薄弱学校交流的鼓励政策。三年多来, 106所薄弱学校交流教师近1000人, 1/4的骨干教师来自于交流渠道, 已经挑起了薄弱学校教学的大梁。
三是开展薄弱学校特色创建活动, 以特色带动办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改革之初, 沈阳市为薄弱学校设计了“张扬个性、发展特色”的质量提升之路。2007年, 沈阳市启动了全市范围内的创建特色学校工程, 为薄弱学校创建办学特色提供了新的动力。六年来, 106所薄弱学校, 现已有33所被确定为市级特色学校, 其他学校也确定了特色发展方向, 正在向特色学校目标迈进。薄弱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努力, 打破了“好”学校升学指标的唯一标准, 许多薄弱学校已经或正在成为市民眼中的好学校。
四是优化薄弱学校生源, 为薄弱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创造条件。首先, 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 给择校热降温。大幅度压缩民办公助学校招生比例, 每年减少5%, 使全市民办公助学校招生比例从原来的30%压缩到10%, 控制和调整学苗的流向。取消所有公办学校的共建班和收费特长班, 民办公助学校与原来的依托学校脱钩, 完全实现“四独立”。对一些学校受利益的驱动, 超计划招生、超标准收费、巧立名目收费的现象及时采取措施, 加以纠正。实行“一次性收费, 两个公开”的收费制度, 每年组织财政、物价、审计等部门进行收费检查。其次, 实行促进学苗均衡分布的招生政策。坚持就近入学、对口直升政策, 保障学生在公办学校拥有接受义务教育的学位。改变民办学校入学招生办法, 只择校, 不择优, 实行电脑派位, 让择校热继续降温, 促使全市初中的学苗分布逐渐均衡。再次, 强化宏观管理, 向管理要质量。启动实施《沈阳市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计划》, 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严格监控, 把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加强学校管理的重要指标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五、抓联动, 为薄弱学校综合改革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持
一是充分利用在沈高校资源丰富的优势, 与大专院校联手, 牵动薄弱学校发展。在沈22所大专院校均与薄弱学校建立了联系,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手牵小手”活动。其中, 许多高校积极主动开展工作, 在薄弱学校添置设备、购置图书、教学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明显成效。二是指导各区发动社会力量, 为薄弱学校综合改革工作出一份力。皇姑区的每名区委常委都与薄弱学校建立联系, 每名常委至少包一所小学或中学, 定期到学校指导工作, 帮助学校解决资金、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的困难;沈河区组织工商、税务、公安、五爱市场等部门, 分别承包一所改革学校, 提供各种支持和帮助。三是与省级重点示范高中牵手, 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市区选定24所省级示范高中和名牌学校与薄弱学校建立帮扶对子, 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 给予薄弱学校各种帮助。比如, 沈阳二中、27中每年为满族中学、94中提供10万元经费, 120中、11中分别为44中、110中无偿资助了一台面包车, 并为两所学校装配了多媒体教室等等。四是建立家长培训学校, 发动家长的力量支持薄弱学校综合改革。为使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 薄弱学校对家长举办定期培训班。每学期伊始还举办教学开放周, 向家长和社会开放。
六、抓宣传, 为薄弱学校综合改革营造强有力的社会环境
伴随着薄弱学校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 是强有力的舆论宣传。一是建立了新闻宣传责任制, 要求市区和学校专人负责, 成立宣传联络员队伍, 及时把薄弱学校综合改革的措施、成果向社会宣传, 每年评选优秀宣传员, 加以鼓励和引导。二是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 成立沈阳市教育新闻工作者联谊会。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 强化正面宣传;重大会议主动邀请记者参加;协助记者开展新闻采访活动;每年开展“教育好新闻”评奖活动, 对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好新闻给予奖励等一系列措施, 为薄弱学校综合改革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六年来, 各新闻媒体共报道薄弱学校综合改革工作500余篇次。多篇报道引起中央、省、市领导关注, 产生了良好影响。
8.学校均衡教育各类表格 篇八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教育均衡发展的涵义
近年来,学术界对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已有很多,对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从研究问题指向的范围看,有的研究者关注区域教育均衡,有的研究者关注教育机会在不同人群中的分配,有的关注不同教育层次间的资源占有的机制和分配办法;从对教育均衡的测量和表征的角度看,多数研究者关注的衡量指标主要有:教育经费、师资、教育教学设备、入学率、升学率等。由于不同研究者关注的具体问题以及研究取向和方法的不同,所以对教育均衡的界定也各不相同。但是,各界对教育均衡论述也有许多大体一致的地方,粗略概括,有以下五点:
(1)促进教育均衡是现时段教育公平思想和平等原则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和新理想”;(2)认为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相对的和历史的概念,它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变化,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动态过程;(3)所表述的教育均衡不外乎这样三个层面,即宏观层面(主要体现在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包括教育权利公平、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规模均衡、结构均衡、制度均衡)、中观层面(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包括区域均衡、城乡均衡、学校均衡、群体均衡和“硬件”均衡、“软件”均衡)、微观层次(主要体现在生源均衡、教学质量均衡、教育结果均衡、教育评价均衡);(4)对教育均衡的研究集中于基础教育领域,特别是义务教育领域;(5)强调政府职能的发挥。目前,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研究成果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地区间教育发展差异的研究,这方面研究首先集中于探讨和分析地区间教育发展在教育经费、教育教学设施、师资条件、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差距,并对形成地区间发展差距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研究方法上,侧重以实证研究为主,对客观事实进行定性描述。在此基础上,开始探讨地区间教育发展差异的制度原因,研究方法也开始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地区发展差异进行定量研究。
二、区域教师队伍差异的现状
范先佐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认为目前农村教育薄弱地区与城镇相比,教师队伍建设中有以下问题:(1)优秀教师大量流失和减少;(2)教师年龄老化现象严重;(3)英、音、体、美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4)受过正规教师教育的教师少;(5)专职生活教师普遍缺乏。姚琳在对比我国中、东、西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时,提出我国中、东、西部教师队伍数量分布不均衡、结构配置不均衡(学历、年龄等方面)等观点;周青以福建省农村教师队伍为对象,对农村交教师队伍均衡发展开展研究,也提出目前农村地区教师队伍整体上结构分布不合理、骨干教师城乡分布差距大、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城乡教师待遇存在差异、教师队伍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概括来说,区域教师均衡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1)薄弱地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2)薄弱地区与优质地区教师流动呈现单向流动状态,既薄弱地区教师流动严重;(3)薄弱地区教师结构分布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年龄整体较高,缺少年轻骨干教师,学段分布上,小学教师过剩,中学教师严重匮乏,学科结构上主科教師过剩,副科教师专业性不强。
三、区域教师队伍均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此区域教师队伍均衡发展的现状,学界专家提出了不同的政策建议。综合各学者的政策建议,可以归纳出“教师队伍建设”与“政府政策保障”是区域教师队伍均衡发展的出发点与基石。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1)引。提高薄弱地区教师队伍引进的门槛,引进高素质人才;(2)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培训和教研的实效性,切实提高教师素质;(3)流。完善教师流动的长效机制。流动应是双向流动,优质地区骨干教师到薄弱地区学校起到引领辐射作用,薄弱地区教师进入优质地区学校,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技能;(4)评。改革和完善教师的评价机制,更加注重教师的学习能力以及师德等方面的考评。
在政府政策保障上:(1)提高薄弱地区教师的待遇,在留得住的基础上,再引进来;(2)改革教师管理制度,变革教师人、事、财三方管理的混乱局面;(3)完善教师流动的配套制度。教师流动涉及人事调动、福利保障等方方面面的调整,需要政府部门出面协调各相关部门共同完善教师流动的配套制度。
“教师队伍建设”与“政府政策保障”两手都要抓,不可缺一。首先,教师队伍建设是解决区域教师队伍不均衡的根本,只有落实“引”、“养”、“流”、“评”这四方面措施,才能提高薄弱地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区域教师队伍的联动发展。而政府政策保障是落实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力基石,没有这三方面的政府政策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只是纸上谈兵,无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红梅.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看城乡既无教育均衡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09:5
9.学校开展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总结 篇九
__县__中心学校位于__县__镇,服务人口约8.5万人,下辖8所完小、9个教学点,在校学生数5228人,129个教学班,多年来的升学率都控制在95%以内;学前教育方面,我镇现有3所公办幼儿园,10个幼教点,7所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2708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
二、工作成效
近年来,在__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及县教体局的正确领导下,我校以校园基础设施和校园文化建设为突破,强化科学管理,更新教育观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随着县委、县政府以及县教体局对学校的不断投入,通过新建、改扩建校舍,配备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增补特岗、新任教师,目前我校及所辖各完小、教学点,均稳步迈入“标准化学校”的行列,在全镇范围内基本实现了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具体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园文化打造及环境美化工作
近年来,中心校统一部署,逐步绿化、硬化、美化校园。我们在20__年春季就召开了校长会,专项安排校园美化、绿化工作,在“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突出特色,注重实效”原则指导下,以校园功能区域的规划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强化校园绿化美化硬化规范化管理,积极打造适宜、优美的校园育人环境。经过两个春季的绿化培植,后期的优化补充,现各校基本上实现了绿色宜人,环境优雅的校园绿化目标。
在校园美化方面,我们让校园绿化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根据各校特点,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中华经典美文、师生优秀作品的展示,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育人,处处都能体现班级特色,突出学校特点。最终在各校分别达到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校园秩序良好稳定、校园环境整洁优美的建设目标。
2、设备配备与使用工作
在县党委政府的关怀支持下,经县教体局统一配备,我镇129个教学班现已全部配备了“班班通”教学设备,有6所完小都配备了实验、音乐、美术、体育等8个功能教室,其他各校也根据规模大小,均配备了3个以上的功能教室,且使用正常,材料完善,室内制度齐全,氛围营造适宜,管理员的配备及日常管理规范,基本达到了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级验收的标准。
为解决边远教学点的音、英、美科目师资,县教体局在我们7个教学点中开设了“在线课堂”远程课堂教学,经过培训、应用、督查,结合教育初步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加快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提高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水平,改进了教学手段,有效缩小了镇村差距,优秀的师资和优质教学资源得到了共享,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有效提高了农村偏远小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3、师资队伍建设与教育教学成果
我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现有公办教职工总数221人,具有本科学历教师 132人,大专学历教师48人,中师中专学历教师41人,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其中市、县级骨干教师 18人。
20__年以来,我校共有130余人次在省、市、县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在本年度的宿州市考试测评中,我镇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获得了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在全县的组织的抽考中,我镇参评的12个班级在全县70多个学校班级中,有5个班级取得了前10名的好成绩,其他各参评班级也都保持在中等以上水平。
学前教育方面,我镇的中心幼儿园20__年6月一次性通过市级一类园评估,并以中心园为辐射中心,每学期组织幼儿园保教开放日和家长开放日,多次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今年的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复核中,我镇三所民办园今年顺利通过。在日常管理中,我校遵循“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各级各类幼儿园的管理与监督,配合县教育局严格审核私立园的办园条件,引导民办幼儿园依法依规办园,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办园行为,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目前我校及所辖的小学、教学点和幼儿园已经基本达到了规范办学、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全面发展的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学校的各项工作也得到了家长的普遍认可和社会的好评,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一定会不忘初心,再接再厉,争取在20__年取得更好成绩。
__县__中心学校
10.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总结 篇十
一、科学合理配置教师。我校现有教学年级3个教学班6个根据各学科特点和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科学合理配置各学科各年级各班教师。我校将班级管理经验丰富教学能力突出的优秀年轻教师引导到班主任岗位上发挥他们的创新、进取精神班级秩序井然活动丰富多彩。
二、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施教。关爱每一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是我校办学的基本理念。为此我校要求全体任课教师不抛弃、不放弃每个学生课堂教学中给优秀学生思考提升的空间给后进生真诚地鼓励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
三、学生素质均衡发展
1、开齐、上足、教好各门课程无增加课时现象严格按规范教材、规定教辅用书征订和使用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2、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各项学习。主要学习《义务教育法》、教育理论、教学法规、教育技术能力、师德规范、课程标准、教学六认真细则等为主。
3、校内每个月进行一次教学常规检查。通过检查、调研和测评及时了解各科质量情况找出差距有针对性地进行反思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
4、严格执行三项规定要求确保学生每天的广播体操、眼保健操、大课间、课外活动、素质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每天安排一节体育课或综合实践活动提
11.学校均衡教育各类表格 篇十一
关键词:英语教育资源;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004
一、研究的对象及采用的方法
研究基于对邢台市下辖桥东、桥西两区和东部巨鹿、平乡、广宗、威县、清河5个县、中部临城、隆尧、宁晋3个县和西部邢台县共11个样本区、县的调研,从多层面考察市区和农村教育的差异及造成的原因所在,主要采用了访谈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走访了教育部门,各区、县中小学,并与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面谈。
二、样本学校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的现状及问题
(一)政府投入不平衡
城市学校公用经费充沛,农村学校的校舍、教学设备、师资配套仍处于紧缺状态。农村教育经费以财政预算内拨款为主,对财政拨款的依赖性大,教育经费总缺口数额较大。仅2013年,东部J县、G县、P县、中部L县、N县、西部X县教育经费缺额就分别达到了656万元、640万元、537万元、434万元、420万元、450万元,资金缺乏已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根据袁振国的研究,2001年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拉大,我国城镇小学的生均经费平均为1484元,农村为798元,城镇是农村的1.86倍;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城镇平均为1955元,农村为1014元,城镇是农村的1.93倍。最近几年农村学校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基本消除了危房,校舍建设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农村中小学的英语教学设施、教学仪器数量依然偏少,图书、音像、教具不到位,严重阻碍了农村英语教学的发展。
(二)师资分配不平衡
农村许多学校虽开设了英语课程,但严重缺少英语专业的教师,现有英语教师的年龄结构及学历结构并不能满足英语教学的需求,教师基本素质不高已经成为了制约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发展的“瓶颈”。优秀教师主要集中在城市,落后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教师质量普遍比较低,缺乏骨干教师。教师的工资待遇低、生存环境差,这些都促使教师由农村流向城镇、城镇流向城市、市县流向省会城市,从而造成教师队伍不稳,教学质量无法保证。据调查,城区重点中小学中,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以及受到市、区级以上奖励的教师占全校教师的50%或60%以上,而在一般中小学,这一类教师仅占全校教师的10%和20%。另外,市内中小学的英语教师进修培训机会较多,而农村中小学的英语教师不仅缺乏严格的专业训练,外出进修的机会也少,在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方面得不到提高,不具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创新教育理念和研究能力,英语教师队伍从整体上难以提升。
(三)学校办学效率及教学效果不平衡
调查发现,由于农村人口10多年来持续下降,农村适龄儿童明显减少,加之中心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城镇化水平的加速推进,农村进城经商的务工人员大量增加。为了更好地培养教育好下一代,进城经商务工人员都想方设法将子女挤进城区学校就读,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小学生源的减少,而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农村地区,中小学生有辍学现象,特别是中学生辍学现象十分严重。中学生辍学会给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直接导致教育效率低下。另外,西部农村地广人稀,特别是有些山区县在学校布局不合理,学生学习效率偏低,成绩较差。
三、建议及改进措施
(一)教育资源配置应体现公平、效率、稳定的原则
受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公平是教育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根据我国城乡教育差异较大的实际,考虑到地区和类别差异,我们应及时对实际工作中所造成的不公平现象进行调节和修正,要站在城乡一体化的角度考虑,尽快改变城乡区别对待的教育政策,以维护教育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对农村的教育予以补偿,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缩小教育的地区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教育、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平衡发展。
(二)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应多元化
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会导致教育资源短缺,而教育资源短缺又不可避免地导致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因此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成为了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应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以计划配置为主,市场配置为辅,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供给的多元化格局,这样才能满足人们多样的教育需求。
(三)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
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已引起市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市财政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以争取政府对农村教育经费的足额投入,并要求各县(乡、镇)相应配套增加专项资金,并确保及时足额拨付,以便为农村学校办更多的实事。同时,要关爱弱势群体,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特别是民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扶持和管理,让外来民工子女享受同等待遇。
(四)推动英语教师资源的合理流动,整体提升农村英语教学水平
偏远的农村地区相对闭塞,接收和更新知识的渠道有限,为推动优质英语教师资源在城乡间的流动,应大力提倡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援薄弱校做法。各地应以实际需要来确定教师编制,加强编制管理,在确保各地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一致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教师流动的法规制度,实现优质教师资源流动的长效性和持续性,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结构。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强农村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英语课程培训,以便使他们有机会更新知识,提高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
总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地方政府采取有利措施,不断加大力度,使基础教育面向全体公民,为国家民族的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海生.城乡结合部教育资源现状与优化配置对策[J].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2011(2).
[2] 谷利红.从英语学科看保定市教育资源配置与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1(2).
12.学校均衡教育各类表格 篇十二
一、英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成因
1979年,为了扭转高失业和高通货膨胀并存的“滞涨”局面,撒切尔政府执政后以货币主义经济取代凯恩斯主义经济,认为国家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经济,主张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与这一政策相一致,撒切尔政府把工党政府推行的综合学校运动和倡导的教育机会均等看做是一种导致英国教育质量下降的平均主义做法,因此,政府把教育也推向了市场,市场竞争的原理被用于教育。[1]
首先,中央政府通过立法削弱了地方教育当局对学校的控制权,把大量权力给了学校,而且家长可根据学校的教育质量选择学校,从而把家长看做是有选择权的消费者。《1980年教育法案》允许家长选择自己希望孩子进入的公立学校;根据入学助学金计划,申请把自己达到上中学年龄的智力发达孩子送到好的私立学校读书,以孩子的优异成绩来获得助学资格。该法案虽然为底层的子女进入好学校提供了机会,但由于倾向于精英主义,加剧了教育的不均衡。1992年,《原则与多样化学校的新框架》颁布后,为了家长方便择校,所有公立学校必须公布平等合理的招生政策,使家长对子女能否获得入学计划有一个尽可能明确的了解。表面观之,家长择校权利大大增加,实则为了赢得家长的青睐,学校不得不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此时家长会为其子女选择质量好水平高的学校或者特色学校,结果就会造成一些农村和城市的公立学校门可罗雀,变成薄弱学校,最终学校的不均衡化越发凸显。其次,压缩公共开支,削减教育经费。由于失业人口人数的不断增多,人口老龄化愈加严重,造成医疗保障和失业补贴支出加大,进而减少对教育经费的支出,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由1978—1979年的5.3%降至1985—1986年的4.8%。[2]教育经费的抽取,导致80年代的教育经费紧缩,使英国教育进入“收缩期”。学校的经费不足,导致只靠财政支持的不发达地区的学校无法生存,致使学校的差距拉大。
综上,该时期的基础教育从“公平”转向了“效率”,推向市场的教育越来越追求自身为经济发展服务而获得的效益。
二、英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
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世界教育改革大潮之后,90年代起世界主要国家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持续与深化的重要发展阶段。英国在国外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及国内教育发展不均衡矛盾凸显的驱使下,对教育改革日益重视,促成了一系列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措施的出台。
1.重视教育理念的指导,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1997年布莱尔为首相的工党执政后,在世界各国对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不懈追求的背景下,基于撒切尔政府在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不均衡现象,1998年9月布莱尔政府出版了《第三条道路:新世纪的新政治》一书,指出:“教育是急需优先考虑的重点……有效的投资推动着学校的根本改革,对那些衰落的学校预设目标并加强干预,从而使未来所有的公民都具备工作需要的基本技能,并使大多数人获得更高的水平。”[3]将教育置于优先的地位:通过对教育政策的制定,寻求学校、家庭、教育当局和社区的平衡点,形成合力;教育应该改变精英教育模式,面向所有学生,实现教育的平等化、全民化。
2010年,以卡梅伦为领袖的联合政府上台后,颁布了上台后的第一本白皮书《教育的重要性》。在白皮书中,联合政府对教育领域各种问题进行反思后形成了教育改革的主要理念:首先,自由与责任。卡梅伦联合政府在上台后,便向社会公布了其自由、公平、责任的施政纲领。其次,公平与效率。联合政府认为,应为所有的孩子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需要建立一个平等的教育系统以使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可以进入学校学习。[4]几乎历届政府教育政策中都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渗透其中。
2.政府切实担负起责任,将财政投入体制的重心上移,为基础教育提供充足的经费
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导致有些地方政府对基础教育投入力度不足,为了缓解这种不平衡现象,尽可能地实现教育机会均等,英国加大了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总体上看,英国基础教育的财政拨款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上升。除了常规的教育经费投入,英国还针对薄弱学校进行资金扶持,以改进薄弱学校的建设。2008年,布朗政府认为不管学生的背景如何,对每个孩子都应该有很高的期望,而家庭物质匮乏可能对教育成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6月10日,实施了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开发每位学生的潜能、让他们获得成功所需的技能和知识的“国家挑战计划”(Excellence InCities,简称EIC计划)。一方面,政府预期花费0.2亿英镑,给每一所薄弱学校配备“国家挑战顾问”[5]。另一方面,为了吸纳优秀的教师来这些薄弱地区任教,政府将会有专门资金对在“国家挑战计划”区执教三年的教师以津贴的形式进行补助。2011年4月,卡梅伦政府致力于消除弱势儿童和同龄人之间的差距,使得一个不利背景不再是年轻人取得成就和未来参与竞争的障碍,从而实施提高弱势儿童学业成绩的措施———“学生补助金”制度(Pupil-Premium)。[6]该制度是政府对学校另外一种主要的资金补充,通过确保资金到那些最需要获得的弱势学生———有免费校餐的学生或被照顾的学生手中,从而缓解当前基础教育阶段这些弱势孩子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继而为学生进一步接受教育和获得最好的工作奠定基础。
3.重视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合作,群策群力,实现教育改进
英国在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充分吸纳学校、家长、社区等多方资源参与。一方面积极利用社会力量,在办学形式上实现多样化。2010年英国政府最引人瞩目的教育改革新举措就是为使所有学生都能去他们所属地区的好学校而提出的“自由学校计划”(FreeSchools)。自由学校是为了满足当地孩子对提高教育的需求,建立在缺少学校的地区或者薄弱的社区。自由学校将促使有才干的教师、慈善机构、家长还有教育专家能够更自主地开办“改变学生生活,挖掘学生潜力”的学校[7],从而创造一个更美好、更多元化的学校系统。该计划提出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个人愿意投资教育事业,为教育改革增添活力,缓解了部分学校财政困难,也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在改革中逐步提高。另一方面,赋予学校尝试新观点的自主性。在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学校发挥着重要作用,拥有很大的自由。在《2001年教育法规》中规定:给予学校新的发展空间,如果学校有好的设想、新的教育技能即使是有悖于相关规定,也可以向教育部门提出申请作为实验点。校长及教师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有着顾问乃至决定性的作用。[8]
4.着力扶持薄弱学校、特殊群体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举措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意识到增强学校内在的自主发展能力、调动内部的热情和积极性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首先,提高教师素质是改进薄弱学校的动力源。为了不让每一个区落下的“教育行动区”(Education Action Zone)计划在教师招聘方面规定:薄弱学校可以不受国家规定的教师招聘条例限制,拥有自主招聘教师的权利,根据学校的现状而决定招聘教师的条件和数量。“国家挑战计划”在教师招聘时所招聘的优秀教师需要签约两年,为在职教师设立新的教学硕士学位,教师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需要进修,以便教师掌握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所需的教学技能,从而有能力缩小儿童成绩的两极分化,给予儿童更好的生活机会[9],进而防止了教师的流失。其次,学校要重视特殊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天才学生,制定天才计划,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重视个别教育。针对生活在弱势群体家庭或者不利社会背景下的儿童———家庭贫困和学习困难的学生,为这些相对弱势群体提供实用性知识和技能教学,帮助学生重新获得学习的信心和动力。相对弱势的学生与同龄人相比经常表现不佳,为了防止这些学生在中学一开始就处于劣势地位,在这个关键阶段开办帮助弱势学生成功地从小学向中学过渡的暑期学校———“暑期学校”计划。暑期学校课程设置的具体目标:让学生了解他们新学校的环境;允许中学熟悉他们的新学生,包括确定他们可能遇到的任何额外的需求,以便帮助弱势学生在各方面的顺利过渡,确保学生学业的进步和学习能力的普遍提高。[6]
5.规范监督、评估工作,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教育监督、评估工作在英国基础教育发展中起着重要保障作用,监督部门的职能不仅仅是监督学校的达标情况,重要的是对学校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根据实际设立监督部门,做好监督工作。在“国家挑战计划”中,除了教育标准局外,增加新的成员———“国家挑战顾问”,它拥有着自主权、监督和评估的权利。顾问对地方教育局进行学校资金的发放有应允权,并监督着资金的运行情况以便使资金用到需要的地方;顾问应该对学校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分析不良现象出现的原因并总结经验,以便帮助学校建立一套能识别出成绩不佳学生群体的数据系统;顾问还应就评估的结果和与学校交流期间获得的信息以报告的形式向政府进行汇报,以便保证该计划的顺利进行。[10]除此之外,教育标准局发挥对学校资金运用与分配过程中的监督作用,教育标准局检验需要有理有据。在“自由学校”计划中,教育标准局通过性能表对学生个人情况有适当的了解,以便确认弱势学生。检查重点放在学生群体的成绩,特别是那些符合获得学生奖金条件的学生,确保该举措能够继续进行下去。[7]
三、英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对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的启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的战略性任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保证公民平等接受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化解各种矛盾如“择校”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又是热点。我国对此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均衡发展探索出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但是在有些方面还是存在着不足。虽然中英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教育方面存在差异,我们不能简单照搬英国的做法,但是英国在追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政府职能、发展理念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对我国义务教育均衡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1.进一步明确政府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责任和职能
首先,政府应转变观念,将重点放在薄弱地区、薄弱学校,不断提高服务新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政策主要向“重点学校”、“实验学校”倾斜,以便培养社会所急需的人才,这样造成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集中于这些学校。英国则将为了防止学校两极化采取了向薄弱地区、薄弱人群倾斜的政策,实现教育的全民化。相对于我国,政府对于改造薄弱学校的政策与建设重点学校的政策相比,比较“柔性”。将多数的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学校中,与那些普通学校相比,优质学校不仅具有优厚的条件吸引着优质教师,而且有着更大选择空间来选择学生,从而获得越来越多的优势,致使马太效应凸显。因此,政府应该转变转念,将政策向弱势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薄弱学校倾斜,从而能够创生更多的优势资源。
其次,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应依法落实发展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一方面应将教育投资体制的层次逐渐上移。义务教育阶段注重的是基础性和公益性,经费的来源主要来自财政的支撑,然而县级政府的财政具有不均衡性,因此,应该由省统筹兼顾,作为投资的中坚力量。根据国家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合理制定财政支持方案,支持和督促市、县级政府履行自身的职责。另一方面,积极利用社会力量拓展投资渠道。社会投入是教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应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拓宽教育投入渠道。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在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首次达到4%。说明我国教育经费支出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据世界银行测算,2000年教育财政投入的全世界平均为4.4%,其中高收入国家平均为5.3%,印度亦已达到4.1%。[11]加之,我国仍然处于“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中,加大教育投入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因此应该以财政拨款为主要教育投入方式,积极利用社会力量拓展教育投入渠道。
2.着眼长远,多种途径破解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难题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择校现象出现的较晚而且现在依旧处在自发的阶段,尚未形成制度。择校现象产生有一定的必然性,择校本就指受教育者要选择一个适合自身的、理想的教育环境,是受教育者选择教育的权利。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受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家长想方设法(通常是利用自己的人脉、权利、金钱等方式)让子女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主动放弃学区划分的学校而不断追求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产生了“择校热”问题。择校问题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矛盾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这也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
首先,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为化解择校难题提供力量支撑。一方面,合理发展民办学校。在我国虽然民办中小学校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由于民办学校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办学资金的保障,当前民办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政府部门应该对民办学校给予一定支持,包括为民办学校提供适当的财力支持,也可以对选择民办学校的学生提供物质上的帮助,保障弱势学生的发展机会。同时积极吸收社会上的闲散资金投入教育,从而保障民办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得到家长、学生的认可。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薄弱公立学校应该提供人力、物力的支持,实现其特色化发展。政府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应该带头并号召家长、社区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进来,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为实现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使得这些薄弱学校向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特色学校发展,包括设置相关的特色课程等。同时,及时公布学校的发展情况,提升薄弱学校的可信度,从而引导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度,疏导生源合理流向。
其次,建立区域性的学校网络,以便形成共享的平台,为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提供保证。“就近入学既能方便学生上学和学校管理,还可以淡化人们的重点学校意识,有助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及和谐成长。”[12]所以就近入学仍然是一项应该坚持的政策,因此,应该根据就近入学所划的区域建立区域性的学校网络。一方面,区域性的学校网络要实现校校合作。继续开展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实现优势互补性的学校间资源共享。同时,实现教师交流制度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其次,区域性的学校网络要实现家校及社区的合作。在英国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家长往往作为管理者的身份出现,而在我国,尤其是贫困地区,家长往往认为孩子的教育要靠学校,着眼于追求优质资源,导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因此,化解择校难题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家长、社区积极参与到学校发展过程中,及时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以及根据自己的需求提供相关的建议,从而使学校能够产生更加合乎实际的办学观念和办学模式,获得了家长及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通过建立区域间学校网络,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要体现发展性、公众参与性,让所有学校都有特色地提升义务教育的质量
【学校均衡教育各类表格】推荐阅读:
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汇报材料11-26
苏店学校义教均衡汇报材料11-21
推动教育均衡07-09
均衡教育汇报材料10-09
义务教育城乡均衡07-24
甘肃教育均衡发展对策11-30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教育07-26
均衡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公平10-24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讲话06-14
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探究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