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诊疗质量管理

2024-11-08

介入诊疗质量管理(精选8篇)

1.介入诊疗质量管理 篇一

(二)、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规范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穿刺途径对除颅内血管和心脏冠状血管以外的其他血管进行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不包括经血管途径对肿瘤性疾病进行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分为四级(见附件)。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普通外科或心脏大血管外科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

2.配备有数字减影功能的血管造影机,配备心电监护。

3.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四)有经过正规培训、具备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医疗机构基本条件。

(1)三级医院,有独立的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血管外科或心脏大血管外科,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5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15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二级医院,有相对固定的医学影像科、血管外科或心脏大血管外科,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400例,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10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3)拟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的新建或新设相关专业的医疗机构,应当符合本规范的人员、科室、设备、设施条件,并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临床应用能力评估后方可开展。

2.有至少2名经过正规培训、具备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其中至少1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具备满足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的介入手术室(造影室)、重症监

护室、医学影像科、麻醉科、手术室和其他相关科室、设备和技术能力。

(1)介入手术室(造影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具有“路图”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具备气管插管和全身麻醉条件,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具备供氧系统、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血氧监测仪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2)重症监护室。设置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达到Ⅲ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配备多功能监护仪和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能够进行心电图、血压和血氧等项目监测;能够开展有创颅压监测项目和有创呼吸机治疗;有院内安全转运重症患者的措施和设备;具备经过专业培训的、有5年以上重症监护工作经验的专职医师和护士,能够满足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专业需要。

(3)医学影像科。能够利用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进行常规和床旁血管检查,具备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或磁共振(MRI),以及医学影像图像传输、存储与管理系统。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医师。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或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2.有3年以上内科、外科或者放射介入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经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4.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的医师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有5年以上内科、外科或者放射介入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2)经卫生部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二)专业护士及其他技术人员经过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相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一)严格遵守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严格掌握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证。

(二)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由本院外周血管介入医师决定,术者由本院外周血管介入医师担任。

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由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外周血管介入医师决定,术者由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外周血管介入医师担任。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前,应当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与术前、术后管理方案。

(三)实施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前,应当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建立健全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后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记录。

(五)在完成每例次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后10个工作日内,使用卫生部规定的软件,按照要求将有关信息报送至卫生部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通知另行下

发)。

(六)医疗机构每年完成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病例原则上不少于5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20例。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的医疗机构每年与介入诊疗操作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应当低于5%,死亡率应当低于2%。

(七)具有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资质的医师作为术者每年完成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20例。

(八)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准予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名单进行公示。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已经获得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手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病例选择、手术成功率、严重并发症、死亡病例、医疗事故发生情况、术后病人管理、平均住院日、病人生存质量、病人满意度、随访情况和病历质量等。评估不合格的医疗机构或者医师,暂停相关技术临床应用资质并责令整改,整改期不少于3个月。整改后评估符合条件者方可继续开展相关技术;整改不合格或者连续2次评估不合格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取消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临床应用资质,并向社会公示。

(九)其他管理要求:

1.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器材。

2.建立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器材登记制度,保证器材来源可追溯。在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患者住院病历中手术记录部分留存介入诊疗器材条形码或者其他合格证明文件。

3.不得违规重复使用一次性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器材。4.严格执行国家物价、财务政策,按照规定收费。

四、培训

拟从事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的医师应当接受不少于6个月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系统培训。

(一)培训基地。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本辖区一、二级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培训基地,并组织开展一、二级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医师的培训工作。

卫生部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培训基地负责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培训,且具备下列条件:

1.三级甲等医院,并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准予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2.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普通外科(血管外科)和心脏大血管外科的床位总数不少于200张,其中外周血管介入病床总数不少于30张。

3.有至少5名具备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资质的指导医师,其中至少2名为主任医师。

4.有与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培训工作相适应的人员、技术、设备和设施等条件。

5.每年完成各类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500例,其中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300例。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的医疗机构每年与介入诊疗操作相关严

重并发症发生率应当低于5%,死亡率应当低于2%。

6.相关专业学术水平居国内前列,且在当地有较强的影响力。

(二)培训工作的基本要求。

1.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培训应当使用卫生部统一编写的培训大纲和培训教材。

2.制定培训计划,保证接受培训的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培训。3.按照要求在培训期间对接受培训医师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实践能力操作水平进行定期测试、评估;在培训结束后,对接受培训医师进行评定,并及时报送相关信息。

4.为每位接受培训的医师建立培训及考试、考核档案,并做好考勤记录。5.根据实际情况和培训能力决定培训医师数量。

(三)外周血管介入医师培训要求。

1.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作为术者完成不少于50例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其中三级以上血管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30例,并经考核合格。

2.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加对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患者的全过程管理,包括术前评价、诊断性检查结果解释、与其他学科共同会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操作、介入诊疗操作过程记录、围手术期处理、重症监护治疗和手术后随访等。

3.在境外接受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系统培训6个月以上、完成规定病例数的医师,有培训机构的培训证明,并经考试、考核合格的,可以认定为达到规定的培训要求。

五、其他管理要求

(一)本规范实施前已经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医师,可以不经过培训和考核,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内科或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2.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获得3名以上本专业主任医师的推荐,其中至少1名为外院医师。

3.在医疗机构连续从事外周血管介入诊疗临床工作10年以上,已取得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4.近5年累计独立完成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500例,其中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手术不少于200例,与介入诊疗操作相关严重并发症生率低于5%,死亡率低于2%。未发生二级以上与介入诊疗相关的医疗事故。

(二)本规范实施前已经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医师,可以不经过培训直接参加考核,经考核合格后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工作: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内科或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2.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获得3名以上本专业主任医师的推荐,其中至少1名为外院医师。

3.连续从事外周血管介入诊疗临床工作8年以上、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4.近5年累计独立完成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500例。其中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200例,与介入诊疗操作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5%,死亡

率低于2%。未发生二级以上与介入诊疗相关的医疗事故。

附件: 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分级目录

一级手术

一、主动脉造影术 二、四肢动脉造影术

三、腹腔干、肝、脾动脉造影术

四、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术

五、肾动脉造影术

六、间接性门静脉造影术

七、上、下腔静脉造影术 八、四肢静脉造影术

九、肝、肾静脉造影术

二级手术

一、透视下深静脉穿刺置管术

二、颈、椎动脉造影术

三、肺动脉造影术

四、选择性脏器动脉造影术及药物灌注

五、经皮体表一般畸形血管硬化术

六、透析瘘管再通术

三级手术

一、经皮经肝(脾)门静脉、肝静脉造影术

二、肺动脉经导管溶栓术、血栓清除术

三、主动脉、四肢动脉经导管溶栓术、血栓清除术

四、除脑、心脏外的脏器动脉经导管溶栓术、血栓清除术 五、四肢动脉血管成形术

六、肾动脉(含其他内脏动脉)血管扩张成形术

七、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止血为目的)

八、除颅内血管、心脏冠状血管、主动脉外的动脉瘤、假性动脉瘤栓塞、腔内修复术

九、脾、甲状腺动脉栓塞术(消除功能为目的)

十、肢体动静脉瘘栓塞、腔内修复术

十一、除脑、心脏外的脏器动静脉瘘栓塞、腔内修复术

十二、上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取出术

十三、肾、肝移植术后血管吻合口狭窄血管扩张成形术

十四、血管内异物取出术

十五、腔静脉、四肢静脉经导管溶栓术、血栓清除术

十六、除脑、心脏外的脏器静脉导管溶栓术、血栓清除术 十七、四肢静脉血管扩张成形术

十八、除脑、心脏外的脏器静脉血管扩张成形术

十九、下肢浅静脉腔内激光闭合术、射频消融术、硬化术

二十、除颅内血管、心脏冠状血管、肺动脉、支气管动脉外的动脉栓塞术(止血为目的)

二十一、精索、卵巢静脉曲张硬化、栓塞术 二

十二、盆腔静脉曲张硬化、栓塞术

四级手术

一、颈动脉血管成型、支架植入术

二、椎动脉血管成型、支架植入术

三、颅面部血管瘤硬化、栓塞术

四、颈外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栓塞术

五、主动脉成形术

六、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七、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

八、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

九、布-加综合征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

十、动、静脉药盒植入术

十一、肢体动脉斑块旋切术、超声消融术

十二、其他准予临床应用的新技术

2.介入诊疗质量管理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4~2007年在我院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PTCA及支架术的患者共132例,术前常规采用Allens试验[1]检查右侧桡动脉,阴性者入选。另选取同期150例经股动脉行冠脉造影或PTCA及支架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经桡动脉检查组84例,男72例,女12例,年龄29~72岁,平均(51.4±10.78)岁;经桡动脉治疗组48例,男39例,女9例,年龄为30~70岁,平均(47.7±8.98)岁;股动脉检查组108例,男90例,女18例,年龄27~75岁,平均(52.4±13.9)岁;经股动脉治疗组42例,男33例,女9例,年龄29~73岁,平均(54.4±10.4)岁。

1.2 仪器

所有患者均用TOSHIBA Infinix心血管专用造影机进行冠脉介入操作;经桡动脉组选用TERUMO 6F桡动脉鞘,经股动脉组选用Medtronic 6F动脉鞘。

1.3 方法

1.3.1 桡动脉侧支循环检查 (Allens试验[1])

以双手拇指分别压迫患者桡动脉及尺动脉,其余四指置于前臂背侧,嘱患者反复握紧并放松手部约3~5次,至大小鱼际苍白为止,此时放松压迫尺动脉的拇指,如在10 s内血流迅速分布至手掌部则为阴性;如超过10 s后仍未充盈者为阳性。Allen试验阴性者说明桡-尺动脉间有良好的侧枝循环,进行桡动脉介入时不会对手部及前臂的血液循环造成严重的损害而导致手部血液循环障碍。

1.3.2 手术方法

常规碘伏消毒右前臂及腕部和手部,铺巾,以改良Seldinger穿刺法行右桡动脉穿刺,成功后置入6F桡动脉鞘。造影时静脉注射肝素3 000 U,行PTCA及支架术时再追加肝素至10 000 U,以后根据手术时间,每小时追加肝素2 000 U,总量不超过20 000 U。选择造影导管和指引导管时通常首选Jukins右4.0或Jukins左3.5导管,在260 cm的交换导丝的导引下,将导管送至主动脉根部,进左冠脉开口时取后前位;进右冠脉开口时取左前斜45°。导管到位后,其余操作基本同经股动脉组。手术结束后立即拔除动脉鞘,压迫止血,加压包扎,经桡动脉组4~6 h后拆除绷带,经股动脉组12~24 h后拆除绷带[2]。

1.3.3 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经桡动脉检查及治疗组和经股动脉检查及治疗组术中X线曝光时间、术后穿刺部位血肿发生、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日等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数据以均值±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132例经桡动脉患者84例进行了冠脉造影,48例进行了PTCA及支架术,经股动脉150例患者108例进行了冠脉造影,42例进行了PTCA及支架术,结果见表1。

与经股动脉组比较, *P>0.05;**P<0.05;***P<0.001

由表1可见,经桡动脉检查及治疗组操作曝光时间与经股动脉检查及治疗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桡动脉检查及治疗组动脉出血并发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检查及治疗组(P<0.05);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前两组明显少于后两组(P<0.001)。

3 讨论

桡动脉为腕部浅表动脉,易于触摸;80%患者桡动脉内径经超声测量大于0.2 cm[3],足以容纳6F动脉鞘。其下方有骨性平台作为支撑,穿刺最大的优点在于容易压迫止血,Choussat R等[4]比较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冠脉介入后应用血小板Ⅱb/Ⅲa受体阻断剂血管并发症发现,桡动脉组无出血并发症,而股动脉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7.4%。我们进行的132例桡动脉穿刺中,无一例患者出现局部血肿等出血并发症,而股动脉检查和治疗组局部血肿的发生率分别为11%和28.57%。据文献报道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手术成功率在91.7%~97%。Kim MH等[5]报道急性心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为90%,可见,经桡动脉入路是一个很有用的血管通路。本研究观察介入曝光时间,桡动脉检查及治疗组与股动脉检查及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Louvard等提出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曝光时间长于经股动脉组,可能与操作者水平和操作器材的改进有关。由于桡动脉介入检查及治疗出血并发症明显少于股动脉(P<0.05),而且不需要患者卧床,所以经桡动脉介入操作后患者卧床时间、及出院时间短于经股动脉组的患者(P<0.001)。同时,由于较低的并发症和支持费用,使经桡动脉冠脉介入的费用明显低于经股动脉介入。这也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

与经股动脉介入相比,经桡动脉介入虽然具有以上优点,但同时也具有一些局限性,在进行经桡动脉介入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 导管的选择,一般认为,应该首选Jukings导管,Jukings导管在进行操作时是比较安全的,不易损伤冠脉;对于正常宽度的主动脉根部,应选择比经股动脉介入小0.5 cm的导管(如经股动脉时选JL 4.0,经桡动脉时选JL 3.5);尽量选择较细的导管,如5F或6F导管,有人比较5F与6F导管时发现,前者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为1.1%,后者为5.9%。 (2) 锁骨下动脉迂曲,对于轻度迂曲者可选用超滑导丝,在导丝的引导下小心通过迂曲动脉,避免损伤动脉内膜。如果严重迂曲,不应盲目坚持,以免出现意外。 (3) 桡动脉及前臂动脉弯曲成环状,可先试用导丝通过,再将导管沿导丝小心通过,可以将环展开。 (4) 严重桡动脉痉挛,桡动脉较细,进行介入操作时,特别是较粗导管长时间操作时,易刺激血管,使血管痉挛,严重时可致导管无法拔出,如果发生可给予维拉帕米2.5~5.0 mg缓慢注射,通常可以缓解痉挛。有人报道使用亲水涂层的桡动脉鞘,可以减轻拔除鞘管时对患者的疼痛刺激[5]。

综上所述,经桡动脉冠脉介入诊断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手术成功率高;同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出血并发症少、费用低等特点。作为一种冠脉介入诊断治疗的通路具有明显的优点,但是在选择病例和进行操作时应小心谨慎,避免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Freed M, Grines C, Safian RD, et al.The new mannal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M].Michigan:Physician's Press, 1996.65-73.

[2]厉伟东, 江力勤, 陈浩.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150例临床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8, 8 (1) :28-29.

[3]洪衡, 王明生, 李明昌.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操作并发症[J].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8, 13 (1) :57-59.

[4]Choussat R, Black A, Bossi I, et al.Vascular complications and clinical outcome after coronary angioplasty with plateletⅡb/Ⅲa receptor block-ade.Comparison of transradial vs transfemoral arterial access[J].Eur Heart J, 2000, 21 (8) :662-667.

3.介入诊疗质量管理 篇三

中图分类号:R540.4文献标识码:B文献编号:1671-4954(2010)09-659-02

2000年4月2004年2月期间,我院应用美国产PhillipOm2000mA多功能血管造影机及国产16导心电生理记录仪、射频仪等开展心脏介入诊疗术392例,其中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251例,射频消融术(RFCA)96例,永久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45例。

1临床资料

392例患者均为住院病例,其中男240例,女1 52例,年龄39~77岁,平均55.5岁。①冠脉组(拟诊为冠心病):共251例,男148例,女103例,年龄为40~77岁,其中167例行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治疗。②电生理组:共141例,包括射频消融术96例,永久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45例(Ⅲ。房室传导阻滞21例及病窦综合征24例)。

2方法

(1)冠脉组:①病例选择: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病情稳定2周后,陈旧性心肌梗塞反复发作心绞痛、可疑心绞痛而需冠脉造影证实者。②操作方法:均采用Seldinger穿刺法,冠脉造影均选用Judkin’s型导管,造影剂均选用优维显370。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血管狭窄程度采用动脉内径测量法(目测法为主),狭窄直径减少1/2(50%)为轻度狭窄(为临床界值),减少70%~90%为中度狭窄,90%以上为重度狭窄,100%狭窄为完全闭塞。根据造影结果,参照1988年ACC/AHA提出的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特征与PTCA成功率和危险性的关系,对合适病例行PTCA和/或支架植入术。球囊选择依据为球囊与血管内径比例为1:1,选择支架时则按支架与血管内径比为1.1:1。

(2)电生理组:①病例选择:射频消融术适应症有:明确阵发性心动过速发作史且发作时心电图呈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图型,发作较频繁而要求根治者。永久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适应症为病窦综合征、临床症状明显内科治疗无效者及Ⅲ。房室传导阻滞药物或临时起搏器治疗无改善者。②操作方法:射频消融旁道定位法采用体表心电图窦性心律时胡大一、马长生旁道定位法则,射频消融“靶点”的判断标准为:a,大头导管标测到A波和V波:A波小于V波,b,A波与V波贴近融合或其间有碎裂波;c,显性预激时,v波比体表心电图delta波最早起点早10~30ms。

起搏器安置术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法。

3结果

冠脉组251例患者除1例冠心病患者置入支架时因病变波及左主干而术中死亡外其余250例介入术均获成功。冠脉造影结果呈阳性者1 96例,阳性率78%,阴性55例占22%。CAG阳性的196例患者,冠脉病变波及左主干9例,前降支(LAD)104例,回旋支(LCX)80例,右冠脉(RCA)106例,单支病变63例,双支病变48例,三支及左主干病变85例,完全闭塞性病变37处。

根据临床表现及冠造结果,选择其中167例进行PCI术,62例为急性心肌梗塞(1~6个月)患者,38例为陈旧性心梗再发心绞痛者,67例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脉病变A型34例,B型72例,c型61例。分别位于LAD87例、LCX53例、RCA79例。167例PCI患者中152例置入支架,支架置人成功率为100%。1例心绞痛患者置人支架后48天,因剧烈运动(打羽毛球)而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前壁),经溶栓再通后病情稳定,支架置人部位为LAD近端、第一对角支分叉处99%局限狭窄部位。

95例射频消融室上速患者中,13例为左侧显性旁道,9例为右侧显性旁道,消融部位分别位于左侧壁7例,左前侧壁4例,左后间隔2例,右侧游离壁4例,右后间隔3例,右前间隔2例。其中旁道位于右前间隔的1例患者于消融后第2天旁道前传再现,半年后心动过速复发。

45例永久型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患者42例为单腔起搏器(SSI)置入,3例为双腔起搏器(DDD)置入,经随访起搏器工作状态良好。

392例心脏介入术中391例均安全实施,术中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少数病人出现一过性ST段压低、咳嗽、心悸,13例出现穿刺部位皮下出血,经处理均消失。

4讨论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指标”,它反映病变直观、可靠、说服力强,能为“冠心病”提出可靠的诊断依据及必要的治疗指导计划,且操作过程安全、无痛苦,乐于被“冠心病”患者所接受,关键是要加强宜传工作。因为我们是基层医院,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病人思想顾虑较多,如何打消他们的顾虑,是成功的关键。该研究冠脉组251例CAG患者中,107例有心肌梗死病史,88例为心绞痛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要求进一步检查治疗,2例因同时合并主动脉瓣狭窄需排除冠心病诊断者,故阳性率较高为78%,55例CAG阴性者(22%)也由于心血管系统检查“正常”而解除了思想包袱。

本组造影资料显示:196例结果呈阳性者47例为弥漫性病变,85例为3支病变,占67.3%,冠脉病变广泛、严重是本组资料的特点之一,考虑与所选病例心肌梗死患者所占比例(54.6%)较多有关。由于病变较多复杂,许多患者失去了最佳的介入治疗(PTCA或支架植入)机会。因此,扩大介入诊疗术的影响,选择更广泛的适应症,将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PCI是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效果确切、损伤小,冠脉内支架的应用更成为PTCA的“后盾”(bail-outstent-ing),使PTCA迅速在基层医院开展。本组167例患者PTCA均获成功,其中1 52例置入支架,显示该技术在本地区应用前景广阔。1例支架置入后48天因剧烈活动而突发心梗,提示支架置入后6个月内限制过度活动是必要的。

射频消融术是治疗一些快速心律失常的根治性手术,复发率低、安全、痛苦小。本组96例心动过速患者95例手术成功,经随访生活质量良好,另1例术后半年复发,可能与靶点成功放电时间较晚(8秒)及旁道位于右前间隔有关。

4.DSA介入诊疗中医护人员的防护 篇四

【摘要】介入放射学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一门边缘学科,因其创伤小、疗效快等优点而深受医患双方所欢迎。然而介入诊疗时X射线曝光量大、历时长,加之防护难度高,必然给介入诊疗医生带来较大剂量负担,因而引起放射防护同行的普遍关注。本文通过观察我院长期在DSA介入诊疗中,在保证诊疗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保护医务人员减少受照剂量,从而减少放射损伤成为放射医师关注的重点。下面我们综合以下诊疗中医护人员的一些防护。

【关键词】 DSA 介入诊疗辐射防护

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介入诊疗已广泛开展,为更好的开展介入诊疗,确保介入诊疗技术质量,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在介入诊疗工作中医护人员的防护显得尤为重要。DSA介入融通疗法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突出的特点是微创,创伤小:皮肤创口仅为2mm左右,患者痛苦少;此外,因疗效高、见效快、定位准确、可重复性强、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也易被接受。但DSA介入治疗也有其特殊性:一是介入工作者必须在 x 线下进行操作;二是一般患者应用大剂量特殊化学药物。如果医护人员长期不注意 x 线的防护或医护人员长期对患者药物操作不当,将对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这方面的因素涉及到手术室的设置、医院和医护人员的防护,医护人员对药物的正确操作使用等。

手术室的设置

对于防护来说,一般介入手术室的合理设置,介入手术室的墙体和楼板防护是重要的防护设施,用于保护手术者,协助者和周围人员。其防护效果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而异,通常采用的防护材料有铅、含钡混凝土、砖等。因此,墙体防护材料以此为首。另外手术室,不但能有效的消毒、灭菌、避免交叉污染,而且术中可以使非手术人员免受x线散射线的照射,还可有效防止易挥发的化疗药物被工作人员吸入造成不良反应。

(1)手术室合理布局。介入手术室按照功能可分为检查室.控制室.设备室及辅助房间。根据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介入检查室面积大于40m2,并避免摆放过多物品,这样有助于工作人员采用距离防护。从手术角度来说,应严格区分为一般工作区、清洁区和无菌区。一般工作区包括患者休息室、更衣室、办公室、值班室、淋浴间和储藏室。清洁区包括器械室、敷料室、器械洗涤室、消毒灭菌室。无菌区包括手术间、DSA遥控操作间、x 线观片间、灭菌器械间、敷料间及洗手间等。术中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工作范围及要求在自己的区域内进行不同的工作,从而避免污染。

(2)手术室日常管理。介入手术室的日常管理主要是指介入手术室的消毒、灭菌及定期维护。介入手术室应设超净空气层流通风设备,使用高效空气滤尘器,保持室内较高的净洁度。应定期开窗、通风换气。介入手术间应达到环境消毒标准,每周用专用消毒液擦拭门窗、墙壁、凳子、治疗车等物品,定期擦拭x线机及其他仪器上的污渍,每月或隔段时间应全面清洁。DSA介入诊疗中医护人员防护的必要性

(1)医护人员诊疗中的危害。医护人员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或间断地受到超剂量电离辐射后,可能会出现以造血系统损伤为主,并伴有其他系统疾病的全身性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头晕、乏力、头痛、记忆力减退及出血倾向等;部分患者性欲减退、阳痿、女性出现月经失调、痛经、闭经等。实验室检查可见血象和骨髓像减少及抑制,染色体畸变、白内障及免疫功能降低等。介入放射工作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受到一定影响。可见医护人员特别是介入放射者由于工作中要接受大量x线,如果再不注意防护是极易产生慢性放射性疾病的。

(2)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根据《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管理规定》(卫监督发[2012〕25 号文之附件 2)的要求分类,DSA 属于放射诊断装置,其职业病危害分类属于“职业病危害一般”。所以如在设备选择上课优先选择专业的数字减影血管机(DSA),随机配备多种防护设施及功能。比如,随机的铅帘.悬吊式的屏风,铅挡板,配备常规纵横遮光片和虹膜形遮光片,球管管套内的铅屏防护及滤线器.滤线栅等。在选择应用设备时充分考虑,合理应用,能够使照射剂量最大限度的降低,达到最大效果的防护。这也是医护人员有必要进行职业防护原因。

诊疗中医护人员的防护。

(1)X射线有效防护必须遵守最优化的原则①脉冲透视:对于进针等不需要细致观察的过程,可选用低速帧频。②透视图像末帧保留:检查中须对病情分析时,采用末帧保留图像可大大缩短透视时间。③透视当量的显示:用于直观显示当前剂量率,可以提醒手术者注意自身安全。④路径图:用于直观显示靶血管具体位置及走向,缩短血管治疗时间,意义非常。⑤选择合理的采集方式:减少x射线的输出量。在不影响诊断治疗的前提下,应采用小像,这样可减少x射线的剂量,即减少了患者的皮肤剂量和术者的受照剂量⑥合理调整射线管、病人和增强器间的距离。在实际工作中,应尽量加大射线管和病人的距离,病人应尽量靠近增强器。这样既能减少散射线,也能提高图像质量。

(2)医护人员应加强自我防护。主要是在进行工作时,除熟练应用上述措施和功能外,还要做好术前的充分准备,熟悉受诊者病情,制定好手术预案。缩短受照射时间和加强屏蔽防护操作中减少透视时间和次数,可显著降低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手术中医护人员间的良好配合可缩短医护人员受照射的时间;个人防护应在术中穿铅衣、戴铅帽、颈围及防护眼镜等,本着固有防护为主,个人防护为辅的原则,合理降低个人受照剂量,有皮肤疾病的人员,不能长时间参加此类手术等。另外医护人员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按规定佩戴个人剂量仪并定时监测,每年进行健康体检,并有档案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改善医护人员的日常饮食。手术前1d及术后3d内注意加强饮食中蛋白质、维生素和海带的摄入日常饮食中,科学的补充蛋白质是提高人体自然治愈力,诱导机体内源性保护的积极措施。因而,应加强食物中蛋白质、维生素和海带的摄人。海带对放射性物质有特异的亲合力,海带胶质能促进体内放射物质随同大便排出体外,从而减少放射性物质在体内的积聚。医护人员对特殊化学药物的正确操作:

(1)特殊化学药物对介入工作者的危害。目前的化学药物像抗癌药物等的细胞毒性不但能对患者产生许多不良反应,而对长期接触化学药物的工作人员也具有极大的危险性。特殊化学药物对医护人员的危害主要有两方面:第一,许多化学药物有强刺激性,如果直接与人体皮肤或眼睛接触,能产生局部损伤;第二,某些药物具有致畸变和致癌作用。因此对特殊化学药物的配制和应用一定要规范。例如在恶性肿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主要经动脉的栓塞化疗,药物一次性用量较大,药物配制后大多数放置于开放的不锈钢药杯中,再由注射器经导管注入患者的肿瘤病灶处,这样易挥发的化疗药物极易进入空气中形成气溶胶或气雾微颗粒,通过呼吸进入体内。医护人员在配制抗癌药物的过程中,如不注意防护,有些药物如氟脲嘧啶、环磷酰胺等可经皮肤吸入体内。另外操作者手上残留某些药物则可通过消化道进入体内,从而使人体产生许多不良反应等。

(2)、医护人员对特殊化学药物的正确操作。医护人员对特殊化学药物的正确操作是有效防止特殊化学药物对介入工作者造成危害的关键。医院应强化专业培训,配制药物前洗净双手戴通透性低的手套,袖口和领口应扎紧,避免操作中与药物直接接触,如果手套污染、穿破或撕裂应立即更换,眼睛应配戴防护眼罩,不慎眼睛与药物接触,则立刻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15分钟。开启药瓶或安瓿时,不能将开口朝向面部方向。稀释药物时应缓慢进行,尤其是对粉剂药物应将稀释液沿药瓶壁缓慢注入,不能将盛有药液的注射器中的气泡直接排到空气中,而应通过无菌纱布排除以减少气溶胶的形成。用过的药瓶不能随便丢弃,应集中在专用的垃圾筒内,以便统一保护和处理。配制药液是最好的办法是一种药液完全注入患者血管内后再配制另一种药物。无菌区的无菌物品要与污染物品严格区分,严禁在配药区内进食、饮水、咀嚼、吸烟;饮料、食物等物品绝对不能与药物置于同一冰箱内。

由此可见,从事DSA介入的医护人员在各方面都要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加强对射线、特殊化学药物及室内污染危害的重视。定期体检,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可以将对介入工作者的危害大大降低。合理、正当地、应用X射线,最大限度地减少X射线的危害,促进放射学健康迅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Suzuki S,Furui S,Yamakawa T,et al.Radiation exposure to patients’、、skin during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J].Europace,2009,11

[2]赵中庆,孔秀真等.心脏介入中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评价.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4,24(6)

[3]张良安.医用辐射新技术应用中的辐射防护问题II.辐射防护通讯,2005,(5):3,[4]杨新芳,赵进沛,刘士敏,等.介入放射学的防护问题与管理对策[J].中国辐射卫生,2010,19(4)

5.放射诊疗管理制度 篇五

1、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2、放射工作场所及设备检测制度

3、放射性事故应急制度

4、放射事故应急预案

5、放射诊疗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6、医疗设备管理办法

7、放射工作人员安全知识培训制度

8、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管理制度

9、射线装置使用程序

10、射线装置管理制度

11、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

12、放射治疗意外应急预案及处理方法

13、放射诊疗质量保证方案及管理组织

14、放射诊疗工作安全操作制度

15、放射防护管理组织与职责

16、放射治疗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方案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一、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符合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的可参加相应的放射工作。

二、未经职业健康检查或者不符合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标准的人员不能从事放射工作。

三、放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两次检查的时间间隔为2年。

四、放射工作人员脱离放射工作岗位时,对其进行离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

五、为放射工作人员建立并终生保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将职业健康检查报告检查结论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和《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六、放射工作人员有权查阅、复印本人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七、对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不宜继续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及时调离放射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

八、职业健康检查到有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九、在国家统一规定的休假外,放射工作人员每年可以享受保健休假。

放射工作场所及设备检测制度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与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保证放射诊疗质量及辐射水平符合有关规定或标准,防止放射性危害,制订本制度。(一)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放射性建设项目的评价,放射诊疗设备、工作场所及防护设施的定期检测工作。

(二)医务科负责本院的放射防护检测与评价工作,建立检测与评价档案,并将每次检测数据登记在册,妥善保存。

(三)医院新、扩、改建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在建设项目施工前委托具有省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资质认可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评价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取得评价报告后及时向辖区有权的卫生行政部分申请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经审查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并取得认可文件后,方可施工。

(四)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委托原预评价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取得评价报告后及时向辖区有权的卫生行政部分申请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经验收合格并变更《放射诊疗许可证》的方可投入使用,未经竣工验收合格不得结清项目施工有关经费。

(五)放射诊疗设备及其相关设备的技术指标和安全、防护性能,应当符合有关标准与要求;放射诊疗场所应保证辐射水平符合国家规定或标准。

(五)新安装、维修或更换重要部件后的设备,应当经省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对其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启用。

(六)正常使用的放射诊疗设备,每年委托省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进行一次状态检测。

(七)正常使用的放射诊疗工作场所,每年委托省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至少检测一次。

(八)建立放射防护检测档案,档案由专人妥善保存。

放射性事故应急制度

一、当发生放射性事故时,立即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报告,并在两小时内提交放射性事故报告。

二、射线装置丢失被盗事故

发生射线装置丢失被盗事故时,要立即保护现场,并在 2 小时内向环境保护、公安部门报告。积极配合环保、公安部门进行调查、侦破。

三、发生放射性污染事故

发生放射性污染事故时,应根据事故类型和后果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措施。

1、立即撤离有关人员,封锁现场,切断一切可能扩大污染范围的环节,迅速进行监测,严防对食物、禽畜及水源的污染。

2、对可能受到放射性核素污染或伤害的人员,立即采取隔离或应急救援措施。

3、迅速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告,由其确定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

4、污染现场尚未达到安全水平之前,不得解除封锁。

5、在污染事故处理完成后,在 20 日内向事故处理负责机关提交《放射事故总结报告》

四、环保等所需的各部门电话:

深泽县环保局

办公室电话:83579377

放射事故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为有效处理放射性事故,强化放射性事故应急处理责任,最大限度地控制事故危害,将放射意外可能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限度,以保护患者、工作人员、放射设备安全和减少财物损失,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深泽县医院放射事故应急预案。

二、范围此预案适用于深泽县医院放射场所内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下,可能发生的造成人员及设备、设施事故的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工作。

三、潜在放射事故及其发生的识别

1、潜在放射事故: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污染;诊断放射性药物实际用量偏离处方剂量 50%以上;人员误照或误用放射性药物;放射性同位素丢失、被盗;放射治疗实际照射剂量偏离处方剂量 25%以上;射线装置的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过限定年剂量限值;机器漏电造成病人、家属或医护人员触电;X 光机曝光不止。

2、放射事故的识别:发现放射性同位素污染;或机器运转异常;或剂量计常规检测发现放射人员剂量计数值超标;或因 X 光机发生故障,导致放射失控(如曝光不止)

四、应急组织及其职责

(一)本单位成立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组织、开展放射事件的应急处理救援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如下:

长:赵跃 副组长:孙艳泽

成 员:王国际

李会学

贾克武

周首夕

翟永建

赵立辉 应急处理电话:83579680

(二)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职责:

1、定期组织对放射诊疗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情况进行自查和监测,发现事故隐患及时上报至院办并落实整改措施;

2、发生人员受超剂量照射事故,应启动本预案;

3、事故发生后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放射性事故应急处理;

4、负责向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告事故情况;

5、负责放射性事故应急处理具体方案的研究确定和组织实施工作;

6、放射事故中人员受照时,要通过个人剂量计或其它工具、方法迅速估算受照人员的受照剂量。

7、负责迅速安置受照人员就医,组织控制区内人员的撤离工作,并及时控制事故影响,防止事故的扩大蔓延。

五、设施概况

我院包括放射治疗、核医学、介入放射、X 射线影像诊断 4 类放射诊疗装置,共计 46 台,均采购于正规厂家,其安全性良好,自身发生放射事故的几率较低。

六、应急设备及器材

我院配备的应急设备及器材有铅裙、铅屏风、灭火器、呼吸器、氧气袋、急救箱等。

七、放射性事故应急救援应遵循的原则:

(一)迅速报告原则;

(二)主动抢救原则;

(三)生命第一的原则;

(四)科学施救,控制危险源,防止事故扩大的原则;

(五)保护现场,收集证据的原则。

八、放射性事故应急处理程序:

(一)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应立即关闭设备电源,通知同工作场所的工作人员离开,并及时上报;

(二)应急救援队队长召集专业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迅速制定事故处理方案;

(三)事故处理必须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在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和卫生防护人员的参与下进行,未取得防护检测人员的允许不得进入事故区;

(四)除上述工作外,防护检测人员还应进行以下几项工作:

1、迅速确定现场的辐射强度及影响范围,划出禁区,防止外照射的危害。

2、根据现场辐射强度,决定工作人员在现场工作的时间。

3、协助和指导在现场执行任务的工作人员佩戴防护用具及个人剂量仪。对严重剂量事故,应尽可能记下现场辐射强度和有关情况。并对现场重复测量,估计当事人所受剂量,根据受照剂量情况决定是否送医院进行医学处理或治疗。

4、各种事故处理以后,必须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分析事故发生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凡严重或重大的事故,应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九、特殊放射事故应急处理程序

(一)诊断放射性药物实际用量偏离处方剂量 50%以上

1、立即启动辐射事故应急处理程序,上报科主任,科主任上报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2、根据诊断用放射性药物具有物理半衰期短(≤8.01 天),易于经泌尿系统或肝胆系统排泄,滞留在人体内时间短暂(有效半衰期短)的特点,根据放射性药物的类型进行如下处理

(1)131 碘服用过量:①阻断 131 碘在甲状腺内的积蓄,过氯酸钾 200—300 毫克,每日 3次,或碘化钾 40 毫克,每天 1 次。②阻止 131 碘在甲状腺内的有机化,口服他巴唑 20 毫克,一日 3 次,连服 3—5 天。③加速 131 碘经肾脏清除,减少体内对 131 碘的重吸收,多饮水,并使用葡萄糖、甘露醇、双克等利尿药物,以加速 131 碘的排出。

(2)单光子显像用放射性药物过量:①主要经泌尿系统排泄的放射性药物,要瞩病人多饮水、多排尿,或静脉输注 5—10%葡萄糖溶液。②主要经肝胆系统排泄的放射性药物,瞩其食用高脂餐,多饮水。

(二)人员误照或误用放射性药物

1、立即启动辐射事故应急处理程序,上报科主任,科主任上报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2、应急处理程序:

(1)现场辐射监测:开展事故现场辐射监测,确定放射性核素种类或射线种类,剂量率大小,为救治放射损伤病人和病情的判定提供剂量依据。

(2)人员救护:对伤病人员进行现场救治,然后转到指定医疗机构治疗。普通伤病员和轻度放射损伤伤病员送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机构治疗,中、重度放射损伤伤病员送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治疗。

(3)受照剂量估算:对有可能受到超剂量照射的受照人员进行受照剂量估算;

(4)误照射后可以口服 VitC、VitA 等促进皮肤、粘膜修复,防止电离辐射造成的危害、放射性源(同位素)丢失、被盗

(三)核医学科放射源Ⅳ类,Ⅴ类放射源,按照《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与防护条例》属于一般辐射事故。

1、立即启动辐射事故应急处理程序,上报科主任,科主任上报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2、应急处理程序:(1)保护现场,封锁现场。(2)报告环保部门。

(3)报告公安部门进行立案侦查,调查取证和追缴。

(4)协助环保、公安及卫生部门的迅速查找,并于 2 小时之内填报《放射源事故报告表》,上报市环保局、公安局及市卫生计生委。(5)事故处理完及时写出事故总结报告,查找原因、落实整改措施。

(四)放射治疗实际照射剂量偏离处方剂量 25%以上:

(1)现场控制:切断射线装置的电源,除了工作人员外,禁止其他人员进出辐射污染区;

(2)病人救治:对受到辐射伤害的人员进行现场急救,而后转到指定医院治疗;

(3)现场保护:配合公安局、卫生局、环保局进行现场调查;(4)观察病人:对超剂量辐射照射的病人,应定期进行体检;(5)解除隔离:现场调查结束,查明原因,工作场所没有辐射污染,解除隔离。

(6)在处理完成后二十日内,应根据《放射事故总结报告》的要求,编制《放射事故总结报告》交事故处理负责机关。本单位对事故报告的及时性和真实性负全责,并接受事故处理负责机关的监督。

十、放射性事故的调查

(一)本单位发生重大放射性事故后,应立即成立由放射科第一责任人为组长的,有医务科负责人参加的事故调查组、善后处理组和恢复工作组。

(二)调查组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事故的发生时间、地点、起因、过程和人员伤害情况及财产损失情况进行细致的调查分析,并认真做好调查记录,记录要妥善保管。

(三)配合医院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编写、上报事故报告书方面的工作,同时,协助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公安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处理等各方面的相关事宜。

十一、应急能力的保持

每月对放射科室相关医疗人员进行放射事故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放射从业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通过每年进行一次放射事故应急演练,切实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应对突发性放射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

十二、预案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实施过程中如有与国家、省、市应急救援预案相抵触之处,以国家、省、市应急救援预案的条款为准。

放射诊疗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一、加强患者及陪员的安全防护意识,在放射诊疗工作场所的入口设电离辐射警告标志,机房门口设置指示灯;在放射诊疗工作显眼处设置:孕妇,儿童对辐射危害敏感,请远离辐射。确需检查,医生告之,患者及家属同意后方可进行放射诊疗活动。

二、强化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意识,自觉配合并切实落实诊所内放射设备的使用安全,避免放射事故的发生。

三、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各项安全操作规程,经常检查防护设施的性能,确保其安全正常的运转。射线装置变更时及时办理申报变更手续,放射工作场所及放射装置性能按要求每年检测一次。

四、放射诊疗工作人员上岗前须进行健康检查,合格后方可从事放射诊疗工作。对已经从事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要进行在岗期间的定期健康检查,建立个人剂量、职业健康管理和教育培训档案。

五、医用诊断 X 射线机须由专业放射影像医师操作,其他无关人员不得擅自动用设备。

六、工作人员进机房前须佩戴个人剂量计,开机前检查安全装置,记录机器运行状况,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切掉电源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七、对患者拍摄前应认真核对诊疗方案,准确对位,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重复照射。

八、机房内除受检者外,陪同人员及其他无关人员不得进入。

九、放射人员与受检者应配用防护用品,并按规定使用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相应标准。

十、机房门必须设置门灯连锁装置并保持正常运行,张贴电离辐射警示标志。照射前必须关闭机房大门后方可开机照射,机房工作时大门上方应有红灯指示。

十一、所有放射诊疗设备及场所要按规定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开展放射诊疗活动。

十二、放射领导小组每月对放射防护进行检查一次。

医疗设备管理办法

一、本规定适用于开展放射诊疗工作的科室。

二、科室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必须严格执行放射诊疗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三、科室新购置放射诊疗设备及扩建、改建、新建放射诊疗场所,科室应向设备处提出申请。

四、放射设备的购置、安装、及放射设备配置证、设备性能及防护检测设由设备处负责。

五、医院新建、扩建、改建放射诊疗场所,在施工前向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申请进行建设项目放射卫生审查,经审查合格方可施工;医院在放射诊疗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并向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提交相应资料,申请进行放射卫生验收,由医务科负责。

六、医务科负责医院在开展放射诊疗科室放射工作人员培训、健康体检、个人剂量监测并向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放射诊疗许可申请,经审查合格可开展相应放射诊疗工作。

七、未经许可开展放射诊疗工作,放射设备所在科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的处罚及相应的法律责任。

放射工作人员安全知识培训制度

为加强和规范我院放射工作人员安全培训工作,提供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减轻职业危害,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制度。

一、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相关机构的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考试合格,持证上岗,培训时间不少于 4 天;

二、定期组织本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接受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时间不少于 2 天,两次培训的时间间隔不超过 2 年;

三、每次培训需由符合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规定条件的单位承担,方可生效。

四、组织已经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每年定期学习放射方面的理论、新技术、新信息,并应用于临床医疗工作中。

五、每月学习有关放射诊疗工作方面的各种规章制度。

六、每月自检自查有关各种记录内容,出现漏洞及时补充。

七、对放射性装置、药品、仪器使用实行质量控制,结合实际工作学习有关质量控制的理论知识,指导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评工作。

八、建立并按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培训档案,档案包括每次培训的课程名称、培训时间、考试或考核成绩等资料;

九、将每次培训的情况及时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管理制度

按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放射工作人员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并制定本制度。

(一)放射工作人员剂量计监测周期为90天;

(二)建立个人剂量计监测档案;

(三)允许放射工作人员查阅、复印本人的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四)将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及时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五)放射工作人员进入放射工作场所,应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

(六)进入放射治疗等强辐射工作场所时,除佩戴常规个人剂量计外,还应当携带个人剂量报警仪。

射线装置使用程序

一、与射线装置有关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辐射防护和专业知识培训,并经有关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

二、安装或更换射线装置,须由专业人员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无关人员不得接触射线装置。

三、射线装置容器必须安装牢固、可靠、安全。

四、使用射线装置处要设有明显的电离辐射标志和电离辐射警告标志。

五、建立射线装置巡视制度,操机人员每天巡视,科主任每周巡视一次,主管院领导、职能科室每月巡视一次,实施痕迹管理。

六、操作人员应了解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制定应急预案。在出现各类事故时,能迅速有效的执行预案,以有效的控制事故的扩大。

七、当射线装置报废不用时,向环保保护部门申报,按其要求进行处置。

射线装置管理制度

一、为了做好射线装置的使用管理工作,保证设备正常使用,避免发生各类事故,成立“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使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射线装置的使用防护和管理的各项工作。

(一)组织管理领导小组 组

长:赵跃

副组长:王国际

李会学

成 员:周首夕

赵立辉

翟永建

肖建军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医务科。

联系电话:83579680

(二)工作职责 1.组长职责:医院设立的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院长(法人)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辐射防护规章制度,督导、检查各射线装置科室的执行落实情况,保障辐射安全,并指派 1 名副院长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2.副组长职责:协助院长搞好射线装置日常的使用管理工作。3.成员职责:

①医务科主任负责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日常管理工作,组织督导、检查、协调等工作,以及院长交办的各项任务。

②CT 室主任负责本科室射线装置的日常使用、维护、登记等工作,严格操作规程,搞好医护人员及患者的防护、保障辐射安全。③放射科主任负责本科室射线装置的日常使用、维护、登记等工作,严格操作规程,搞好医护人员及患者的防护、保障辐射安全。④核医学科主任负责放射性同位素的定货计划,督促检查同位素的储存、使用、防护安全工作,严格操作规程,防止核漏泄,定期检查,并做好记录。

⑤放疗中心主任负责直线加速器、X 光模拟定位机等设备的使用、保管、维修,指定专人做好登统计工作,保障辐射安全,搞好医护人员及患者的防护、保障辐射安全。

⑥导管室主任负责组织各科导管技术攻关和协调导管检查工作,审定导管定货计划及使用、管理情况,督促检查本室人员严格技术操作规程,做好放射卫生防护工作。

二、与射线装置有关的人员要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及国家和省内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并采取有效措施使本单位的放射防护工作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不得违法违标。

三、专(兼)职放射性防护人员要相对稳定。其职责是:建立、健全辐射防护规章制度,检查执行情况,完成其交办的工作任务。

四、定期组织本单位辐射工作人员学习辐射防护知识和有关法规标准,加强管理,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五、发现射线装置丢失、被盗立即向环保、公安部门报告,不得迟报、瞒报。

六、建立射线装置巡视制度,操机人员每天巡视,科主任每周巡视,医院领导小组每月巡视一次,填写巡视纪录。为确保放射性作业人员每年接受的照射剂量低于国家标准限值。

七、接受监督部门的安全检查,并认真汇报本单位的辐射防护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

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是一种对环境产生放射性污染,对人体有损害的放射性物质。

一、辐射防护

(一)个人防护

1.从事放射性诊疗的工作人员应持放射工作人员资格证上岗,上班期必须佩戴个人计量仪上岗,并按规定每月送检一次。若超量立即查找原因予以解决。

2.参加手术人员必须穿铅衣,戴铅围脖,术者应戴铅眼镜,与手术无关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手术间,进出手术间要随手关门。3.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工作人员按规定每年到职业病防治院体检一次,以掌握每个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

(二)患者的防护

1.放疗患者屏蔽治疗区域附近的要害器官,确保放疗的正当化和最优化。

2.X 光拍片、造影、介入手术患者尽量采用小照射野,间断曝光,医师、技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诊疗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以减少曝光次数,缩短检查治疗时间,应尽量避免婴幼儿及孕妇的放射检查。

(三)机房防护

1.机房墙壁应有 2mm 铅当量的防护厚度,机房内布局要合理,不得堆放与诊断无关的杂物,应保持良好通风,一般保持换气次数为 3-4 次/每小时,门窗设置合理并与墙壁拥有相同的防护厚度。门窗应设置电离辐射标志。

2.防护设施,除患者外,其他人员均应尽量远离放射源,监护人员工作区应在设置好的铅屏风后,并做好个人防护。

3.放射场所设置警告标志(电离辐射),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控制区。

二、安全保卫制度

1.放射性核素及放射性免疫试剂盒、高活室应有双人双锁保管,安装防盗门,不得遗失。

2.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机房工作人员每日上班后要检查机房室内开关按钮,机器线缆,门窗,以上均完好后方可开机,每日下班前要认真检查仪器设备,关闭电源、水源、门窗。

3.灭火器置于醒目地点,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灭火器的使用方法。4.室内严禁吸烟,严禁使用电炉、电热水器、微波炉等,不得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5.仓库和机房重地无关人员禁止入内,高活室除从事核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入内。

6.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科室除值班人员外,其他人员一律不得留宿。

7.放射性核元素、射线装置一旦丢失、泄露,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向省市环保部门、公安部门报案,进行紧急处置。附件1

设备检修维护制度

1.科室设备应建立帐册,专人负责,做到帐物相符。

2.建立大型设备技术档案,包括说明书、线路图、故障及维修记录。科室设立专业维修人员 1 名,负责账册、技术档案的保管、器械的维修、检查、监测、登记工作,设备发生故障时,其他操作人员应及时报告维修技师,尽快修理。科室无专职维修技师,可设一名兼职维修人员,并及时做好维修登记。

3.每台设备均应有操作规程,操机人员按规定使用,熟练掌握操作步骤。新进人员或进修人员在未掌握使用方法前不准独立操作。贵重仪器和设备应专人使用,专人保养。

4.直线加速器每天治疗前由维护工程师检查设备运行情况,高压连锁系统是否正常,确定无异常方可交付使用。其它设备每天保养一次,每周检修一次,每月全面调整光野重合等中心,激光定位灯一次。每 3 个月清除机内积尘一次,做到定期保养。

5.更换加速管、磁控管、闸流管等主要部件后,必须进行 TMR、PDD 及输出剂量标定,以保证照剂量准确。

6.检修高压系统时必须二人以上人员在场,严防事故的发生。7.保持仪器、设备的清洁,正常运转,要做好五防。即:防寒、防热、防潮、防尘、防火,高温季节开机时间不得过长,采取必要的散热措施。

8.定期做好仪器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附件 2:

同位素使用登记制度

1.国家规定订购与使用放射性核素实行许可证制度,应根据工作实际允许使用量范围内,制定订购计划。

2.放射性核素及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应有专人领取和保管,到货后迅速取回,及时登记,妥善保存,防止丢失或变性。

3.使用时,将放射性核素移入专用铅罐内,盖上铅章,贴妥标签,注明放射性核素种类,放射性浓度及日期,出厂说明书妥加保存,以备查对。

4.注射放射性药物时应严格核对,防止发生差错。

5.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不符合质控指标者不得使用,以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6.放射性核素到货后,应及时通知患者检查或治疗,以减少浪费。7.放射性核素空容器应固定地点集中存放和按规定退回生产厂家。附件 3:

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监测方案 1.每年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标定工作剂量仪一次。2.每年由河北省质量监督局检测加速器能量、输出剂量一次。3.每年由石家庄市职业病防治所对医院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安装场所辐射防护水平进行监测,并出具检验报告。由院医务科负责与职防所联系监测,健康体检工作。送检个人剂量仪由从事射线科室派专人负责,每年轮换一次。

4.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人员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每两个月送检个人剂量仪一次,每年到职业病防治所健康体检一次 5.从事射线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必须配备个人计量报警仪。6.每周测量、校准加速器输出剂量一次,维修设备后加测一次方可治疗,并记录相关数据。

放射治疗意外应急预案及处理办法

一、放射、放疗设备故障应急处理 应急预案:

1.及时分析故障原因,维修工程师进行必要的操作和调整。如无法及时消除障碍应立即向上级或相关职能部门汇报,并通知登记台做好相应的处理措施;

2.遇到威胁人身、设备安全,且无法消除故障时,应立即停用设备,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职能科室汇报,报备维修。

3.如医院自身无法解决的故障,应及时上报,并与厂家联系维修,维修过程及结果需存档备案。

二、对可能发射辐射伤害意外的应急预案:

1.迅速报告:发生事故的科室必须立即将发生事故的性质、时间、地点、科室名称、联系人、电话等报告给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电话:83579680);

2.现场控制:切断射线装置的电源,除了工作人员外,禁止其他人员进出辐射污染区;

3.患者救治:对受到辐射伤害的人员进行现场救助,而后转到指定医院治疗;

4.现场保护: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现场调查;

5.观察患者:对超剂量辐射照射的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

放射诊疗质量保证方案及管理组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要求,为保证放射诊疗质量和辐射水平符合有关规定或标准,防止发生放射性危害,确保放射卫生监督管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保证放射诊疗工作安全进行,制定本制度。

一、放射诊疗质量控制管理组织: 主

任:段洪涛 副主任:赵跃

员:王国际

李会学

二、放射诊疗设备应当符合要求,每年委托省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对放射诊疗设备进行一次状态检测,如果检测中发现设备有不合格项目,及时联系厂家工程师进行调试,保证用于受检者检查的设备符合要求。

三、每年委托经省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对放射诊疗工作场所和防护设施进行一次放射防护检测,保证辐射水平符合有关规定或者标准。

四、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配戴个人剂量计。

五、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对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健康检查,定期进行专业及防护知识培训,并分别建立个人剂量、职业健康管理和教育培训档案。

六、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对患者和受检者进行医疗照射时,应当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有明确的医疗目的,严格控制受照剂量;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并事先告知患者和受检者辐射对健康的影响。

七、在实施放射诊断检查前应当对不同检查方法进行利弊分析,在保证诊断效果的前提下,优先采用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诊断技术。实施检查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严格执行检查资料的登记、保存、提取和借阅制度,不得因资料管理、受检者转诊等原因使受检者接受不必要的重复照射;

(二)不得将核素显像检查和 X 射线胸部检查列入对婴幼儿及少年儿童体检的常规检查项目;

(三)对育龄妇女腹部或骨盆进行核素显像检查或 X 射线检查前,应问明是否怀孕;非特殊需要,对受孕后八至十五周的育龄妇女,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

(四)实施放射性药物给药和 X 射线照射操作时,应当禁止非受检者进入操作现场;因患者病情需要其他人员陪检时,应当对陪检者采取防护措施。、使用放射影像技术进行健康普查的,应当经过充分论证,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进行放射影像健康普查,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放射诊疗工作安全操作制度

一、医用诊断 X 射线机属于射线装置,使用不当具有一定危险性,操作人员首要从思想上强化安全意识,严格按照本操作规程使用机器。

二、医用诊断 X 射线机应由专人操作,操作前须参加省级专业机构举办的放射防护基础知识和相关法规的专门培训并经过考核取得上岗证后方可操作,未取得上岗证人员不得随意操作机器。

三、为使医用诊断 X 射线机拍摄准确清晰,操作人员应学习并掌握人体相关部解剖结构,了解不同部位与相邻组织的关系及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从而采 取有效的投射角度加以避免。

四、操作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能采用临床诊断方法确诊的受检者尽量避采用放射诊断,以减少射线摄入量。

五、保证门灯连锁运行正常。机房曝光前必须关闭机房门并开亮工作指示灯,经同意不得随意进入机房,候诊人员必须在候诊处依次候诊。

六、操作人员进机房前须随身佩戴个人剂量计,每两个月送疾病预控制中心的专业部门进行检测,并建立个人剂量档案。

七、医用诊断 X 射线机拍摄前应向受检者作简要的交待,使其了解基本的辐射护常识并取得其配合,对不适宜作放射诊断的受检者应作相应调整。

八、掌握并熟悉本医用诊断 X 射线机操作程序和意外情况的处理。使用前应在器完成相关程序的正常自检后才能让受检者进入机房。

九、医用诊断 X 射线机出现故障时应立即切断电源,撤离受检者并保护现场,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维修人员进行检查。

十、操作完毕后让机器及各附件复位,关闭电源开关,复查无误后方可离开。

放射防护管理组织与职责

为了做好射线装置的使用管理工作,保证设备正常使用,避免发生各类事故,经院长办公会研究决定成立“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使用防护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射线装置的使用防护和管理的各项工作。组织管理领导小组

1、组

长:段洪涛(院长)

联系电话:*** 职

责:医院设立的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院长(法人)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辐射防护规章制度,督导、检查各射线装置科室的执行落实情况,保障辐射安全,并指派 1 名副院长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2、副组长:赵跃(副院长)

联系电话:*** 职

责:协助院长搞好射线装置日常的使用管理工作。

3、成 员:

孙艳泽:医务科主任

联系电话:*** 职

责:负责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日常管理工作,组织督导、检查、协调等工作,以及院长交办的各项任务。王国际:CT室主任

联系电话:*** 李会学:CT 二室主任

联系电话:*** 职

责:负责本科室射线装置的日常使用、维护、登记等工作,严格操作规程,督促检查同位素的储存、使用、防护安全、保管、维修工作,防止核漏泄,定期检查,并做好记录。搞好医护人员及患者的防护、保障辐射安全。指定专人做好登统计工作。

4、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医务处: 本部联系电话:89228011

放射治疗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方案

6.放射诊疗质量保证方案 篇六

根据国家《职业病防治法》《放射诊疗管理规定》要求,为加强对射线装置放射防护管理,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X线放射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方案:

一、放射科的工作质量及技术质量保证

1、进一步提高医技人员的自身素质:具体到放射科诊断,合理安排放射科的人员及时、合理、快速、尽早地完成检查。

2、要求临床医生出具项目齐全,描述清晰准确,检査要求明确的合格规范的检查申请单,检査科室坚持预约登记制度及有受检查的同意签字制度,视病情及顺序安排检查治疗等。

3、每天了解自己的自检程序,检查机器设备运作是否正常,保障机器的正常运行。定期检查X线设备和辅助设备保障胶片图像的清晰。熟悉每台设备的操作规程,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放射实践活动。

4、检查病人必须遵守放射诊疗实践正当化,辐射防护最优化和患者的剂量约束及工作人员的剂量限值。

5、对每位患者,尤其是特殊患者,如孕妇、小孩等事先告知放射辐射的危害,防止不正当的放射实践发生。

6、对每一位患者的检查,要做好“三查七对”,降低废片率,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7、每周对图像的质量进行抽查评价,促进图像质量的进一步优化。定期对激光相机进行校正,保证照片质量。

二、放射科的诊断质量:

1、严格掌握诊断人员的准入要求,必须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及经过适当的放射防护知识培训。

2、合理安排适当的医师进行诊断工作。

3、书写诊断报告格式,必须符合《放射管理与技术规范》的要求。

4、必须有主治以上医师的签字才可签发诊断报告。

5、定期组织质控小组成员,抽查诊断报告,进行诊断质量评价。

6、定期组织科室内业务学习和疑难病例讨论,促进业务知识的学习。

总之,我院要着眼于放射科的工作质量、技术质量、诊断质量,落实各项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放射科的诊断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7.介入诊疗质量管理 篇七

关键词:心脏事件,心血管介入,高危因素

在临床中, 心脏病诊治可采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冠状动脉造影、射频消融术、支架植入术、人工心脏起搏置入术等心血管介入手段, 该方法对于临床心脏病治疗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 并对患者心脏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具有重要作用。但因心血管介入诊疗术是一种创伤性、入侵式手术, 在临床诊治中或诊治后, 易于引起患者心脏产生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使患者病死率明显升高。为使患者在实施心血管介入性诊治术中或诊治后产生心脏事件概率明显降低, 近年来, 临床中主要采用该手术对40例心脏病患者进行诊治, 效果比较明显, 现对其有关资料及引起心脏事件的相关因素开展分析研究, 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临床采取心血管介入诊疗术的40例患者的有关资料, 其中有24例男患者, 16例女患者;患者年龄37~75岁, 平均年龄为52.6岁;这些患者中, 实施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有26例患者, 实施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植入支架治疗的有10例患者, 实施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的有5例患者。

1.2 研究方法:

针对以上40例患者的有关临床诊治资料及既往病史进行归纳分析, 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 患者年龄、疾病史、吸烟史、情绪变化情况等;疾病史包括对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病症合并情况的统计分析, 并询问记录患者心绞痛、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慢性心衰等病史情况。以这些统计内容作为变量, 以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作为因变量开展相关研究。

1.3 统计方法:

本研究的40例患者中, 针对上述内容开展相关研究时, 根据患者住院治疗期间, 发生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心肌再次梗死等任一中心脏事件情况作为研究终点。结合有关数据, 采用统计软件汇总分析处理患者有关研究数据, 针对单一因素进行回归分析, 再结合分析的危险因素进行非条件多因素回归分析;对比分析结果, 按照P<0.05作为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40例患者实施心血管介入诊疗术引起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对比, 见表1。

2.2 患者多因素的回归分析情况, 见表2。

以上11方面的因素都是心脏疾病患者采取心血管介入诊治术治疗后引起心源性休克、心肌再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心脏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 特别是年龄、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心绞痛病史、心肌梗死病史等因素属于更是此疾病患者的高危因素。

3 讨论

有关研究结果表明, 吸烟、情绪产生波动、运动量不足等一些外部因素可使心脏疾病患者产生恶性心脏事件的概率明显增高[1,2,3], 根据上述患者多因素的回归分析情况统计数据发现, 以上因素能够对实施心血管介入诊治术治疗患者具有一定的影响, 使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增加产生恶性心脏事件的概率, 也是实施此手术治疗前后产生心脏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 所以在实施手术治疗期间, 应不断加强对患者的相关护理, 确保患者保持预约的心情, 尽可能不发生情绪波动, 尤其要要求患者戒烟, 叮嘱患者应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对于心脏事件发生率的降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还体现出, 患者合并产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性疾病, 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增大患者实施心血管介入诊治术治疗期间产生心脏事件的概率, 所以在临床治疗前, 应对患者的血压采取一定措施进行控制, 确保血压及血脂代谢相对稳定, 血糖降低等对症治疗方法, 对于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的降低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且, 患者实施心血管介入诊治术的过程中, 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心绞痛等既往病史因素也是影响患者产生心脏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所以, 在实施心血管介入诊疗术治疗前, 对患者应进行比较全面系统地检查, 对患者既往病史应详细了解, 根据患者病情实际, 采取比较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护理及预防, 对于患者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产生心脏事件概率的降低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针对以上影响患者实施心血管介入诊疗术的心脏事件高危因素, 临床医师应不断加强重视, 并采取较为有效的防控措施, 对于患者预后的明显改善, 降低患者病死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袁越.冠心病病人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 2012, 25 (6) :152.

[2]曲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2, 7 (1) 6:274.

8.介入诊疗质量管理 篇八

【关键词】 冠心病;介入诊疗;血管并发症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冠心病介入诊疗术PCI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技术手段。PCI能够明确血管发生病变的具体位置以及病变的程度和性质,安全有效的实现血管疏通,恢复心脏供血,防止大面积的心肌梗死,受到手术操作人为因素和抗凝药物作用的影响,PCI会产生术后的血管并发症[1],本文对我院自2010年5月~2011年9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行介入诊疗术后发生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和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0年5月~2011年9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9例,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8例,患者年龄最大79岁,最小41岁,平均年龄61.2岁,行股动脉介入术者2例,行肱动脉介入术者3例,行桡动脉介入术者14例,病程最短为10h,最长为12d,平均为4.9d。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排除血管正常者或严重病变需行冠状动脉搭桥术者。

1.2 治疗方法

1.2.1 对患者按常规行经皮动脉穿刺(Seldinger法),建立起血管通路后,进行患者冠状动脉的造影,行冠状动脉支架术,在病变处放置冠状动脉支架,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可于手术后1h拔除体内动脉鞘,行冠状动脉支架术者于术后4h拔除体内动脉鞘,并在拔除前给予肝素100U/kg,且持续给予加量1000U/h,在拔除动脉鞘后每12h给予一次低分子肝素,药量为5000U/次,连续给药3d,术前口服阿司匹林,药量为300mg,连续给药3d,以后改至100g/d,长期服用。

2 结果

在19例经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引发血管并发症的患者中,有9例为皮下血肿和穿刺出血,发生率47.37%,有5例为假性动脉血管瘤,发生率为26.32%,有3例为动静脉瘘,发生率为15.79%,有1例为静脉栓塞,发生率为5.26%。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术中的操作不当和抗凝药物的使用都会引起患者的皮下血肿和穿刺出血,在穿刺时如位置选择过高,对血管外膜造成损害,徒手压迫时间不够,位置较低会引起皮下血肿,行介入诊疗的动脉鞘管如果型号选择不当,过大的鞘管也加大患者动脉壁的损伤程度,造成穿刺出血。除手术人为操作因素外,还有药物因素也会造成患者发生皮下血肿[2],在手术过程中会使用大剂量的抗凝血肝素,使得动脉壁无法形成血痂进行自我修复。患者自身因素也会造成血肿和穿刺出血,如老龄患者的皮肤缺乏弹性,使得医护人员无法准确找到止血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高,加大血管张力,不利于伤口的愈合。

假性动脉血管瘤是可搏动的局部包裹性血肿,与动脉相连并伴有震颤和杂音,当对其近端动脉进行压迫时,可见肿块明显变小。该并发症多是由于穿刺操作不熟练,反复次数较多引起,在球囊导管尚未回抽充分时过早拔除导管也会引起动脉创伤的加重,拔管后压迫位置偏低和术后大量肝素的使用都会引发假性动脉血管瘤。

血管穿刺时如穿刺不当,同时刺破动脉血管壁和相邻的静脉血管壁 ,使得动脉血和静脉血在通道内发生混合会使得患者产生动静脉瘘,该并发症常见于股动脉穿刺,如发生动静脉瘘,可见患者腹股沟处肿块,按压时有痛感。

静脉栓塞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过长时间的穿刺部位压迫,患者长时间的静止卧床,年龄偏高引起血液循环功能下降,以及患者自己的血液粘稠程度和血脂水平的异常都会造成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的静脉栓塞。

3.2 护理对策 皮下血肿和穿刺出血患者需要缩短拔管时间,积极对血肿和出血处进行处理,按压血肿处促进肿块的消散[3],对于出血者要进行沙袋压迫出血点4~6h,肿块未能自行吸收的可进行局部红外照射和热敷促进血肿的吸收。本文中的9列患者经护理后血肿均消除,止血有效。

假性動脉血管瘤患者可先行B超检查,瘤体小于3cm的无需处理,可自行消除,瘤体大于3cm的要行超声引导压迫,使用超声诊断仪探头行适度加压,持续10~30min,减少血流的通过直至通道作用消失。本文5例假性动脉血管瘤患者有2例无需处理,有3例经超声引导压迫治疗后瘤体消失。

出现动静脉瘘的患者需要密切关注其心率和血压等相关指征数据,如出现心跳过速和血压下降要及时进行干预,大部分动静脉瘘可自行闭合。

在对血管并发症的病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和了解后,利于医护人员做好充分手术准备,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产生,提高冠心病介入诊疗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1] 刘传红,夏继辉,冠心病介入诊疗外周血管并发症的防治[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2):1436-1437

[2] 姚红,艾娜,柯晓琴,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行冠心病介入诊疗术患者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6):561-562

上一篇:教师专业成长与职业规划作业下一篇:选择快乐哲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