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024-10-07

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共14篇)

1.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篇一

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但是现代学习方式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从本质上讲,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如何改变目前一些学校中存在的单一、被动学习方式呢?一起看看下面吧。

一、看一看,激发兴趣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表现为“我要学”。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

人教版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在教学时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发挥教材中图画的作用,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如我在教学《爷爷和小树》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书中的插图,然后问:图上画的是一些什么呀?学生说,有老爷爷、有房屋、还有小树。我紧接着问:老爷爷是人,小树是植物,他们有什么联系呢?这一问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因此学生必须仔细读课文后才知道。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这时的学习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二、听一听,整体感知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教师配乐范读后,让学生想象晴朗的夜空中弯弯的月儿的形状,并要求学生把生活知识联系起来,再回过来读一读课文。这样不但对课文有了整体印象,而且由书本知识拓展到生活知识,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体现。

三、问一问,调动思维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作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只有通过问才能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问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老师问,学生回答;有时学生问,老师点拨;有时学生之间相互问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阳光》一课时,首先老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认真观察“正在发光的太阳”后,接着老师问:阳光可以使万物生机勃勃,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没有阳光,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呢?”这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假如没有阳光,就分不清白天和黑夜了。有的说,假如没有阳光,植物就不能生长,我们就没有吃的,会饿死的。等等就这样,把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同时学生也就很快把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弄明白了。

四、读一读,深化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附加的任务。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那么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就应靠学习主体──学生感悟获得,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思考,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探索,在读中感悟。

如在教学《平平搭积木》一课的第四、五自然段时,我要求学生反复自由朗读课文的四、五自然段后问:你明白了什么?学生甲说,我知道了,剩下的一间给没有房子的人住。学生乙说,通过反复读课文我知道了平平非常有爱心。学生丙说,奶奶听了剩下的一间,给没有房子得人住,一定很高兴的。我追问道: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他若有所思地说,我是从图上奶奶的表情看出来的。从学生的发言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把看图和读文结合起来的读书方法。同时也感悟出人文情怀的美德。

五、找一找,探索发现

前面说过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表现为通过学习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找一找”这种方式,会使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生活知识要比书本知识丰富,尤其是农村的孩子生活经验更为丰富。记得张主任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教师在教学“ai ei ui”一课中的“儿歌”时,让学生说说植树的全过程。一学生说,先要挖坑,再将树苗放进坑里,接着培土,最后给树浇水。另一位学生便对教材提出质疑,教材上说:“你栽树,他培土,我去提水。”这句话有毛病。老师问:毛病在哪里?学生说,没有挖坑怎么栽树呀?老师说,有道理。你能把这个句子改一改吗?这位学生显得经验老道说,应该改成:你挖坑,他培土,我去提水,我们大家一起栽树。这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竟敢改专家编的教材。现代的少年儿童,我们岂敢低估他们的智慧和能力。他这一改真的把书上的句子改得更乎合逻辑了。

六、编一编,不断创新

“编”是一种创造。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编一编会引发出他们的灵感。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菜园里》一课时,教师问:谁能把卷心菜的“心”这个字形象化地记住?一位鼻子下面有两条一进一出的“龙”看上去有些顽皮的男孩子,手也不举,往凳子上一站说,我知道,“心”有一个卧钩,就像我妈炒黄豆用的锅,炒着、炒着,一不小心就把锅拉偏了,本来锅里面有三颗黄豆,结果蹦出来了两颗,锅里面只剩下一颗啦!如果说给“心”字编个谜语的话,那就是偏锅“炒黄豆”,蹦出两颗,里面还剩一颗。多么生动形象啊!从偏锅“炒黄豆”给我们的启示:只要我们相信学生,就不怕他们不成功;只要我们尊重学生,就不怕他们不守纪;只要我们依靠学生,就不怕他们不创新。

七、画一画,优化整合

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画画的方法,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是课标中提出的学科整合的具体体现。如在教学《四季》一课时,我就让学生先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并说明其理由。然后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季节用彩色笔画出来。就这样既深化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绘画技能,更是语文实践的重要途径。

八、演一演,促进发展

实验教材的明显特点,就是图画有情境,课文有情节,故事有情趣,给孩子们提供表演的舞台。如我在教学《在家里》一课时,先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编短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演短文中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顿时课堂上的气氛十分热烈,学生的表演入木三分,栩栩如生。真可谓一演胜千言,学生模仿课文编短文,自编自演,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表演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在编短文中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在说与做的欢乐气氛中受到教育,尝到成功的喜悦。这充分体现了现代学习方式中强调的体验性。

以上就是我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希望广大教师都能把自己好的做法说出来交流一下,让我们在课改的浪潮s共同前进。

2.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篇二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是美术学习方式转变的基础

在旧教育的支配下, 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单一, 学生被动学习, 个性受到压抑, 突出接受与掌握, 强调知识与技能, 冷落发现与探究, 忽视情感与体验。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技能讲清楚, 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练, 考试时用固定的技法把对象表现出来, 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被侵蚀, 不仅不能促进全面发展, 反而成为发展的阻力。所以, 确立新的教育观念, 是美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美术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我们要变“教美术课本”为“用美术课本教”, 使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张扬和提升。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

传统教学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难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 努力探索、实践、尝试新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真正得到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 得到更为广泛的创造和实践的学习空间。

美术课堂教学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应该比知识性学科更富有感性色彩, 更具有亲和力和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以亲切的言谈、优雅的举止, 甚至每一次和学生目光的交流, 让学生感受到美术课的美, 进而喜欢美术老师, 即“亲其师则信其道”, 并且有兴趣地学习才能事半功倍。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 创设美术情境法

创设美术情境是促进学生爱学习的有效手段。上课刚开始, 学生从课间活动转入课堂学习, 情绪还不安定, 这时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授七年级教材中的《多变的色彩》时, 我运用了实验导入法:课前准备好装有三原色溶液的杯子和几个空玻璃杯, 上课时演示把红色、黄色溶液倒入同一个杯里, 这时杯里呈现橙色, 同样做另外两个实验。这样便很好地复习了小学的色彩理论知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这种实验复习法, 觉得新奇有趣, 注意力就会特别集中,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绘画比赛法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开展一些比赛活动, 给大多数学生创造一个竞争的环境和成功的机会, 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定期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绘画比赛、手工展览, 评选校园小画家, 举行摄影欣赏、名家名作欣赏, 扩展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3.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

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组织方式及质量效益等都和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密切相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在教学中, 我利用互联网、校园网, 收集有关美术课题的信息资源, 制作色彩纷呈的教学课件, 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如教学《人类的朋友》、《多变的色彩》、《端午节》等耳熟能详的课题时, 运用现代多媒体组合教学, 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 为学生创设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 既再现生活, 又高于生活的情境。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 实现了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组合, 达到了直观、形象、生动、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美术教学的内在规律, 有机地与其他学科联系和交互影响, 使美术课堂教学令人耳目一新, 具有新的突破, 使教学化难为易, 化复杂抽象为直观形象, 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包括视觉、听觉、触角等多样化的外部刺激,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认知和学习途径。在美术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在有限的时间里, 加大了教学密度, 丰富了教学内容, 提高了课堂效率, 丰富了感性认识, 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有利于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

4. 把其他学科内容带进美术课堂 (1) 把音乐融进美术课堂

音乐是听觉艺术, 美术是视觉艺术, 两者都是不可触摸的、抽象的艺术。音乐的情绪感染作用是极其强烈的, 它能调动人的情绪反映, 在美术课中相应地引用音乐教育将会更好地辅助教学。如在欣赏《中国古代书画》时, 一边欣赏画中韵味、境界、情趣, 一边欣赏如流水般、叮咚的《汉宫秋月》。又如欣赏梵高的作品时, 一边倾听贝多芬铿锵有力的《命运交响曲》, 一边欣赏梵高动人心魄、绚丽夺目的色彩魅力, 一边为画家潦倒、贫困孤寂的一生感叹不已。上技法练习课我们同样也可以尝试音乐的熏陶, 比如:在色彩知识的讲解中, 我先请学生欣赏几段音乐, 感受音乐当中的情感, 再转入美术的色彩情感, 使学生觉得形象而生动, 把心中所想、眼中所见都再现出来。

(2) 与文学相结合

文学的语言环境和理解能力对学生了解和掌握美术的绘画创作的背景、故事和技能的学习、运用有很大的帮助, 美术教师在平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看书, 上课时多请学生运用口头表达的方式把心中所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课后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评价, 字数不用限制, 有感觉时可以多写, 没有感觉时可以少写。文体也不用限制, 可以是诗歌、散文, 也可以是“记流水帐”的形式。时间长了, 学生便敢说敢想, 对画家画作的欣赏也有东西可以说。上国画课的时候, 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上一些为古诗词配画的课, 既帮助学生表现诗词中的画意, 又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

5. 让学生学会评价

大部分美术教师在作业讲评中多采用教师讲评法, 可它受教师个人的年龄、性别、知识水平及爱好等的影响, 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阻碍学生的思维与个性发展。新课程倡导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 我们可以采用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 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能力循序渐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自评、互评及对美术教师作出的评价都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鼓励学生更多地看到别人的长处, 策略地提出问题更是培养学生虚心好学品质的途径。特别是美术具有非语意性, 不同的评价更会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三、自主、合作、探究是美术学习方式转变的主旋律

1. 充分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新的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自主学习概括地说, 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按我的理解, 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 自己制定学习进度, 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自发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自动投入到学习任务当中, 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 作出相应的调适, 并能获得良好的高品质的学习效果和情感上的满足体验。如在教学八年级《变迁中的家园》一课时, 我让学生课前自己收集有关地球变迁和我们家乡的历史变化、风土人情资料, 拍摄一些现代美丽家乡的风景照片, 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最后让学生带着一份美好的情感来描述自己美丽的家园。这样教学, 学生体会了生活中的艺术美, 培养了热爱生活、自然、家园的思想感情。

2. 高效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一些或大或小的组织为单位, 针对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 采取平等交流和合作的态度和方法进行的学习。这种学习最好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因为只有这样的合作才会更有效果和质量。此外, 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还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 因为仓促进行的合作学习不会有太高的质量。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分工, 组长应当根据组员的特长, 给每个人以明确的分工和任务。在欣赏教学中, 教师应当统筹安排, 一个小组负责一项内容, 另一个小组负责另一项内容。比如有的负责查出作者的生平, 有的负责查出作者的代表作有哪些, 有的负责查出作品的时代背景, 有的讨论作品的艺术流派、风格问题。把各小组的研究成果综合起来, 就能对一件作品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和理解。这样的合作, 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 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加深学生的认识,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如在《端午节》一课中, 我让全班同学共同设计一艘造型独特的龙舟。我先让学生欣赏赛龙舟的精彩视频, 激发学生亲手制作龙舟的热情, 然后组织学生分组, 每组推选一名组长, 负责安排龙头、龙身和龙尾的设计, 组员按各自的分工进行构思、制作、寻找材料等。学生的制作想象能力非常丰富, 充满耐心, 克服困难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在整个龙舟制作过程中, 每一位同学都表现了极大的热情, 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远远超过我对他们的认识。通过合作式的学习, 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美术活动中, 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激活了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 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了个性和创造才能, 使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3. 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美术学习方式。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 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积累, 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 在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上有所长进。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 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每一册的美术教科书都有一节是综合探索课, 如《端午节》一课, 我让学生分小组先选定探究的课题, 如“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的传统习俗”、“龙舟竞技比赛”等, 然后小组成员共同去收集、查找相关资料、图片、视频, 并写成书面材料, 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以及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术新课程标准能否顺利实施, 关键是它直接的使用者———美术教师能否领会它的精神并运用到教学中。作为新时期的美术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 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课程改革的重任。在美术课堂教学中, 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把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

[3]施永忠.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

[4]分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养成.

3.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篇三

一、传统学习方式的弊端

学习方式既包括学习方式,又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传统学习方式弊端之一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销蚀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弊端之二是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使学生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一片茫然;弊端之三是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而转变传统学习方式,建构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学习方式迫在眉睫。

二、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现代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就是教师要创造性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其基本特性有如下五个方面:

1主动性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这既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也表现为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只有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责任时,学习的主动性才真正凸现。

2独立性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能学。这既是学生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也表现为学习的信心感。

3独特性

独特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在学,它是体现了每个学生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4体验性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第一,强调学生身体性参与,即用学生的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第二,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

5问题性

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内在特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特别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同时,通过学生学习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上述五点特性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它们虽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观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政治课堂教学改革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对策

怎样才能在政治课堂教学改革中完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搭建学生主动性释放的平台。

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是建立在师生之间信任、支持又相互尊重、负责,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沟通非常和谐的基础上。创设这种氛围,教师需具备三个条件:①诚实。在学生面前,教师要如实地表达自己感情与看法,但并不能把这些强加给学生,师生之间坦诚相待。②接受。要求教师要接受学生的想法,无论这种想法多么荒谬。③理解。要求教师能够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学生,进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师生之间忧乐与共。只有这样才能搭建学生主动性释放的平台,视学生为课堂的主人。从而使学习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完全释放,学习也会事半功倍。

2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营造学生独立性发挥的空间。

在实际学习实践中,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为此,教师要做到:①观念要贴近学生。放弃“相信自己告诉学生什么,学生就能学会什么”的观念,教师要相信只有学生自己独立性的学习才会更有效;放弃“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教师要相信“真实的知识是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动眼的独立性学习活动获得的。”②让学生有独立自主的时空。把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与合作的群言堂,放飞学生学习独立性的翅膀,展现学生的学习的成功火花。给足学生独立性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抛弃“填鸭式”教学,使课堂真正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乐园。如讲述国有企业改革,出现职工下岗问题时,教师可设计这么一道问题:假如你是一位下岗职工,你该怎么办?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尊重,构筑学生独特性张扬的舞台。

多元智力理论指出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中,要注意,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舞台、空间。如在讲述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时,有学生提出“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不再是单一制”的观点,教师首先应该是尊重,而不是漠视或愤怒,因为该问题的提出即是学生独特性思维方式的表现,表明他在学习思考,教师应在尊重的前提下,大胆鼓励学生说出其理由,然后适当提示,恰当点拨,得出正确结论,保护其独特性发展的源泉。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尤其要尊重以下6种学生:①尊重智力发展迟缓的学生;②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④尊重有过错的学生;⑤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⑥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现代学习方式要求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做到百花争艳、万紫千红。

4更新观念,打造学生体验性学习的乐园。

现代学习方式体验性的特征,要求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强调“操作”、强调“实践”、强调“探究”,寓教于乐。在政治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可就某一知识点展开,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型,让学生去体验。如竞赛型:党的十六大知识竞赛;展示型: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演讲型:我的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表演型:编演市场交易活动中的问题;游戏型:成语俗语体现的哲学道理;研究型:我看中美关系等等。让学生去体验,去活动,在体验中增长知识和智能。

5重视问题教学,让学生在知识海洋里畅游。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上的,因而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要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要重视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因为问题教学功能表现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浓厚兴趣;有利于促使学生掌握学、问、思、辩、行有序的良好行为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如利用问题导人新课或统贯全课,可吸引学生注意力,刺激求知欲;利用问题设置悬念,可使教学过程跌荡起伏,一波三折,把学生一步步带入“柳暗花明”的胜境,美不胜收;利用问题留伏笔,使课堂余味无穷,给学生一片求索的天地。比如讲“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中有一幅漫画《他敢剪吗?》,设计几个问题:①设定拿剪刀的人叫甲,另一人叫乙。甲要剪乙头上的绳子说明了什么?说明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相互排斥;②甲敢剪吗?不敢。因为甲乙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离开了一方,另一方也不能存在。③他不剪行吗?一问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看法,最后得出结论:不剪也是不行的。有矛盾总要设法解决。如此倡导问题教学,做到求异设问,变中求新;创设矛盾,激起波澜,诱发学生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的畅游,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

4.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题研究总结 篇四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探索新课程下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我切实感到: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自加入《数学科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课题研究组以来,我致力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索,总结如下:

一、具体工作

1、重视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2、把课题研究与日常教研活动相互渗透

3、坚持做好课题研究的反思小结工作。

4、与网络相结合,及时有效地获取网络资源,促进了课题研究。

二、研究体会

为了坚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我按课题研究方案操作,坚持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的操作过程进行课题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谈谈粗浅体会:

1、重视在导入新课前激起探索欲望

问题情境应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活动的无限期望,使探究新知成为主体的无限需要。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探索的基础。我所创设的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体现趣味性,充分展示了数学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我创设的有趣的问题情境,把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变为了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

2、重视在新旧知识连接点架桥铺路

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当学生触及那些“源于已知又发展于已知的新的东西”时,就会因不能由已知顺利地过渡到未知而产生矛盾冲突,我在这个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注意精心创设问题,再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联系比较,进而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就顺利地完成正迁移,通过进一步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更具有探索的价值。

3、重视在教学重难点处精心设计

越是知识的重难点处,越有探索的价值。如果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或将方向明指,学生可能很快地得出结论,这样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与课题研究理念相违背。我在重难点处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这样既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真正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使问题具备有效的探索性,让学生有效地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4、重视在思维困惑处适时点拨

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就需要教师注意设计问题,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思维困惑点上,这样的问题才具探究价值。我让学生利用观察、比较、实验、猜测、推理等数学形式,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而发现或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设想,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了自主探索的方法。我注意精心设计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深入研究提问题的艺术,切实提出符合课堂需求的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5.转变学习方式 关注学生发展 篇五

这一节课,我立足于“训练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这一教学重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纵观整节课,尽管环节上朴实无华,没太多的修饰,但是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参与面广,热情高,而且培养了与同伴合作探究的能力。究其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设置大量的具体情境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其实不然。这是学生从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数量向用字母表示数量的过渡。由于用字母表示数量与实物的实际数量不是一一对应,因此抽象性极强,特别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更是学生的学习难点。据此,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我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使学生有了一个从具体到更抽象的依据和支柱,使学生在学习抽象的代数知识中感到言之有物,了解到代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实际价值。

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

新《课标》强调“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为此,在课始,我引导学生介绍自己从生活中收集到的信息,理解用字母可以表示数,再将这些已有知识推广到含有字母的式子,就是在数字关系式中加上了字母。这样的引入,让学生感到既轻松又自然,对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这一知识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新课教学这一环节,我运用学生容易懂而又感兴趣的题材,即引导学生猜测两个密闭盒子内各装着 几个球。由于学生具有好猜测的心理,这一设计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没有费很大的力气就理解了抽象、陌生的“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这一知识,更可喜的是中下等学生基本上消除了畏难的情绪。

三、采用比较的教学方法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是教学难点,要弄清式子表示的数量关系,首先要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数量,再联系情境,才能找出其中的关键所在。在此,我采用比较的方法,如,乒乓球可以用a来表示,也可以用b-3来表示,通过比较b-3与a在表达意义上的不同,进一步读懂a+3这个“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内涵,使学生很清楚地弄清“含有字母的式子”比单独一个字母表示数量的意义更丰富。

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很多的环节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们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本来已有些把握,加上听取同伴的看法和见解后,进行了知识间的融合,从而获得更系统、更清晰的概念,这样,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其热情的喷发就不言而喻了!

当引导学生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数量关系这一环时,我没有采用“授――受”的方法,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说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学生充分地享受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产生了学习的主人翁的自豪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新课刚一结束,我便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这也是与众不同的地方。旨在让学生及时的总结知识,在理解上进一步提高。既而,产生愉悦、满足的情绪。

6.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篇六

卓尼县柳林小学

夏淑珍

重视“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等是课改实验以来的热门词汇,不容置疑,这些词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某些新的教育理念。但是,如果认为只要是课堂教学“动起来”,“学生参与整个过程”,“学生自主,老师走下讲台”就符合课改精神,这将会使得课堂教学落入形式化的俗套。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应当重视“过程”,即发现问题的过程,分析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的过程,通过这些过程,揭示隐含于语文课程中本质东西,才是我们的目的,而不是为“参与而参与”,搞不切实际的“花架子”。所谓师生平等互动,就是要改变以往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

1、转变教育观念,实现师生平等。

“重教法设计,轻学法指导”、“重课堂训练,轻实践应用”、“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等都完全不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知识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转变观念的创新是突破口和大前提,为此,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做到:

(1)科学地对新教材进行定位,认真把握新教材的素质教育方向,实现教学从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大转变,课堂上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老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

(2)老师应充分信任自己和学生,放心大胆地进行教改,把学习主动权彻底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堂中如果老师包办太多,学生缺少互助合作的机会,缺少自由探索的空间,无法参与到教学思维过程中,也就无法去体验思维方式和探索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得到的只是一堆堆僵死的知识,失去的却是“观念、方法和能力”。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突出人文关怀。老师应放下威严的架子,从教学垄断者转变为组织引导者,这也正是课程改革新形势下的教师必须做到的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使老师在学生中产生强烈的感召力,使教学不再是冷冰冰的理智活动,而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充满激情的学习活动。

2、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

瞄准亮点,激疑引思。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得出结论的过程。根据这种指导思想,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时,教学方法应该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老师应善于换位思维,“知学生所思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超前的预测,准确的判断,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能力的发展点,问题的关键点,教材的重难点”这些亮点,创设问题情趣情景,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因势引导。

3、情绪调控,使之合理优化。

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情绪的表

现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我们严格要求教师以其良好的情绪调控学生的情绪,利用教师新颖的教法、生动的语言、多样的形式、可感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事实上,教师在课堂上多变的情绪处理,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成效。无疑,要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使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4、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7.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篇七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1. 学习方式的变化影响着教学方式的转变

口语交际重在交际, 同时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需要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交际。这就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交际情境中, 通过有效的互动和合作来完成交际。这种互动既有学生之间的, 也有师生之间的, 所以这就要求口语交际教学方式发生改变, 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前口语交际能力是言语知识和交际能力的有效结合, 除了注重听说的品质外, 还应该重视恰当、得体的交流。所以这就给传统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 需要教学方式根据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改变, 从而保证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性。

2. 合作学习方式要求口语交际教学需要进行改革

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 使说者与听者的互动过程。所以, 这就需要双方开展有效的互动合作学习在合作氛围中进行口语交际, 保证交际能力的提升。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过程中, 由于受到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 导致许多学生难以参与到口语交际练习中来。有的时候课堂交际活动看起来比较热闹, 但是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却没有得到有效提升。有的时候, 即使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 但是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安排, 导致学生对于自己的角色缺少认识, 合作学习的效率难以提高。针对这样的情况, 教学的方式需要进行变革, 需要与合作学习方式相适合。

3. 探究学习方式要求口语交际教学要深入生活

探究性学习属于一种发展性的学习方式,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 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到最后的解决问题, 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得到有效的发展。口语交际教学也是一种发展性的交际活动, 需要学生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 针对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通过相互配合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应用探究学习, 需要紧密联系生活, 在生活实际中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有效提高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二、提高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效率的策略

1.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 想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应该注重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通过这种方式,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激发学生锻炼交际能力的兴趣, 增加实践的机会。例如,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内的交际资源, 组织学生增加与本班学生和外班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开展交流会, 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 让学生在实际中锻炼交际能力。同时, 应该开展家校合作, 引导父母在外出、朋友之间的聚会这种场合引导学生锻炼交际能力。通过积极参与交际实践, 可以创设良好的交际学习氛围, 提高学生交际能力。

2. 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学习

在开展了一定的交际实践演练,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学习, 针对在交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 小组通过合作的方式, 共同商讨出解决交际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从而保证在以后的交际活动中能够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充分展示出自身较强的交际能力。例如,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在与外班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 会遇到那些问题, 会不会有胆怯不敢交流的情况出现。如果遇到了这些情况, 应该怎样应对。同时, 在交际的时候, 聊那些话题比较适合。最后, 还可以交流一些自己在家庭聚会等场合中的交际心得。通过这种有效的探究活动, 可以使学生对于口语交际能力有更好的认识, 能够掌握更多的交际方法, 有效提升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

3. 创新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

对于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来说, 创新教学内容, 拓展教学资源对于提高教学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教师应该避免局限于教材或者参考资料, 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讲解一些交际策略外, 还应该结合一些实际例子开展教学,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 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交际经验来开展教学, 给学生进行一个很好的示范, 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口语交际, 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4. 完善评价机制, 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完善的评价机制是保证口语交际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有效的评价, 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交际方面存在的不足, 从而进行有效的改正。这样会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快速的提升, 学生能够在社交过程中更好地展示出来。所以, 这就需要教师在评价学生交际能力的时候, 应该结合实际交际来进行评价。例如, 可以让学生在模拟交际的情境中展示交际能力, 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 教师应该指出, 对于学生的优点, 教师应该进行表扬,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8.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篇八

关键词:学习方式;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1-0152-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本文就学习方式的概念,为什么要提倡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如何实现这一转变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1什么是学习方式

什么是学习方式?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变量,反映了学生在完成认知任务时的思维水平,它是一个组合概念,是行为参与、情感参与或认知参与方式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其中学生的行为方式是载体,认知和情感因素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意味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品质。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原因

学习方式对学习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曾经有一个调查,对500名小学5年级的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结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在这样的状态下,一部分学生虽通过了考试,甚至成绩优良,但并没有完全具备我国教育目的所要求的和21世纪公民所需要的素质。在一些学生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低下,创新意识不足,很少对现实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出现了一种教育的表面达成现象。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

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如何改变学习方式

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是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

3.1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的引导和影响有直接的关系。这种引导和影响,首先要求教师要改变对自身的认识和对学生的认识。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驱动学生自己主动介入,产生心理体验,使得课堂设计变“教”为“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引路者,营造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学习情境,有意识地强化活学活用,形成教与学的互相推进。

3.2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从最广义的角度来看,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典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等。

一所学校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所在地区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人口素质,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积极开发与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对于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密切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对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对于提供给学生尽可能优越的成长环境,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校本课程是指为了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地,以学校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而在学校中开发的课程。教师要积极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密切教育与当地生活的联系,向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以便使学生能获得最满意的发展。

3.3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方式

当前,一些新的学习活动或学习方式不断涌现。这些学习活动都致力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供给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与发现。今天我们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到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灵活的引导学生运用不同学习方式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总之,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学习方式的转变,最终将会使学生成为缤纷多彩、富有个性的青年一代!

How to Change the Learning Styles of Students

Pang Hongyan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we should guaranteee the students’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upgrade their conception. This paper focus on how to change the old learning styles.

9.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篇九

五年制高等专科学生英语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英语学习方面,刚刚升入五年制专科学习阶段的初中毕业生表现得极为茫然,在这一阶段如何引导他们改变原来初中阶段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使用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类型、五年制专科生英语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做了探讨,并提倡引导学生利用更有效的学习方式.

作 者:李州  作者单位: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 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36) 分类号:H3 关键词: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   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  

10.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篇十

铜山区马坡镇中心中学付金芝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学生、课堂教学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一、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状况

1、学生学习方式的可喜变化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生在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态度、情感与兴趣上有了很大的改观。特别是他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学会了认真倾听、欣赏同学们的发言,学会了大胆质疑,学会了评价,课堂气氛活跃了。新课程,使学生卸下了沉重的书包,卸下来自教师和父母的压力,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学习自由和乐趣。

2、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我们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变革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转变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尽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在实施中也暴露出一些教师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中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所运用的或者是鼓励学生采纳新的学习方式,从整体上看是合乎教学方式或者是学习方式的要求,但在实质上却与课程改革所要求的相差较大,有的甚至没有效果。这种表面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或者合作学习只是具有它们的表面特征,其内在的东西涉及的很少。在教学中,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也相当活跃,但是当一堂课结束以后,我们在评估学生到底学了什么,教师给了学生哪些知识,完成了哪些目标时,确实很含糊,学习效果究竟如何,往往教师也不知道。有的教师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讨论,讨论时间过短,往往属于课堂教学中的点缀。因此,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如何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新的学习方式,忽视或者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转变学生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新课程并不是单纯地否定或者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而是强调“过于接受”,这就表明我们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但是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理解上的偏差,一些教师认为传统的学习方式应该完全废除,课程改革中理应都是现代的学习方式。而从实质上看,接受学习对于一些基本知识的掌握有重要的价值,任何学习都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因此,任何人的学习也就不可能脱离接受学习,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更好地发挥传统接受学习的优点,使之与现代的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促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技能,更好地促进自己的发展。

再次,课堂过于吵闹,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巧。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往往一宣布讨论或者探究开始,学生便开始大声讨论。在课堂上,你根本听不到学生在说什么,说的内容与学习有关还是无关。讨论一段时间以后,教师再问几个问题,算是结束。有的教师往往一节课都在讨论,学生都在说,课堂上闹哄哄的,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诚然,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变革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相应的变革,这种变革的教学方式反映在课堂上,课堂气氛确实比以前活跃,课堂也就活起来。但是,这种活跃绝不是学生无目的地讨论或者是整节课地讨论、活动,而是体现出活而不乱。课堂秩序的混乱往往反映出教师缺乏相应的课堂调控技巧。

最后,教师不明确自己学习方式转变中的角色意识。新课程实施后,现代的学习方式几乎都被应用于课堂教学,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却存在这样的问题,课堂教学方式发生变化后,有些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困惑。特别是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中,教师布置完任务,学生开始讨论,有些教师往往在讲台上一站,似乎学生的讨论或者合作学习与他无关,结果使学生的学习缺乏有力的指导,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二、课程实施中学习方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1、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不深入

教师对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理解是课程得以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往往是教师对课堂改革学习方式的变革理解不深入所致。学习方式的变革绝对不是表面上的,在运用学习方式中,我们更多地是理解学习方式发生的条件、基本内涵以及如何有效地应用,而不是只追求表面上的程序。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它的应用范围,不顾教育的现实状况,学习内容的需要而盲目地追求时尚,不仅不可能发挥学习方式的作用,有时还会起相反的作用。

2、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能和技巧

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权威,主要是以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只要完成教师传授的知识,学习过程也就结束了,教师调控课堂的技能和技巧要求相应地较低。而现在,由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教师的课堂调控技能、技巧的要求更高。这样,教师自身课堂调控技巧偏低与新课程要求之间的矛盾,必然会在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

3、教师对自己在学习方式上角色定位困惑

以往的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课堂教学的权威,对课堂教学拥有绝对的权利。而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原来的权威转向引导者和参与者。一些教师往往不适应这种转换,因此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中无所适从。

4、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评价标准

目前,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效果评价尚处于一种探索的阶段,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一些教师往往从表面上看待教学方式或者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有讨论、探究、合作就一定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深入地研究学习方式的实质,只追求一些表面的东西。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应集中在以下方面:提高教师对学习方式的理解和运用;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加强教师培训,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

11.浅谈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篇十一

一、在教学内容上,选择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教学内容

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实际是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构想出一种处理教材的方案。这就需要:(1)明白课程设计的思路。(2)做好教学内容的转化。(3)进行课程开发。

二、在教学方法上,选择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在“做中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质疑、调查、尝试、研究、体验等活动,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认识人民币”一课的教学中,老师把认识人民币的全过程用看一看、想一想(看动画片想到了什么?)—认一认、说一说(小组合作初步认识人民币)—分一分、理一理(整理钱包再次認识人民币)—猜一猜、摆一摆(猜价格、用学具摆出来)—算一算、买一买(算价钱买东西)等几个活动串联在一起,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活动整体。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述;既有小组的合作交流,又有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索,又有教师恰当的引导和点拨,使整个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立体交叉互动,实现新课标要求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的目标。

三、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现代教学中,注重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对知识的共同探讨、平等对话。教师角色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自主开展学习活动,让他们的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认识人民币”一课,教师角色应该定位在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上,师生之间完全是一种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关系,课堂气氛和谐、宽松。如“现在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片好吗?”“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认识人民币”“咱们就按这两个同学说的方法来试试……”教师温馨的话语、宽松的教学环境、自由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心灵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励。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教”的原则,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会实现转变。

12.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篇十二

一、开放式教学, 培养学生掌握参与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造成功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因为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保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尝试“开放式教学”就是学生在小组或群体中对问题讨论、辩论, 并在讨论、辩论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充分发展, 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特殊的研究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发展了能力, 培养了主体参与学习方式。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认识”时,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 他们一起猜想、争论、操作验证、互相补充, 不仅找到了书上说明的圆柱体的所有特征, 还发现了圆柱侧面展开不仅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 还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有时还可能得到一个正方形, 这些发现令学生欣喜不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获得结论似乎成了副产品, 更主要的是学生在积极探索中通过亲身的观察、猜想、实验加以证实的过程。小学数学学科中, 有许多知识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 如果面临这些问题, 我们都能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利用开放式教学, 让学生亲身参与, 去感知、再现知识的发展过程, 那么每个学生都会形成一种很强的主体参与学习方式。同时, 培养学生个性思维品质, 通过“变形状与面积不变”给学生渗透数学思想, 加强数学学科育人教育功能,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性、主动性、创造性, 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合作教学, 培养学生掌握合作学习方式

合作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仅是让学生获取知识, 而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 去倾听别人的想法, 学会进行数学交流, 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 使学生在整体的合作学习中逐步意识到在竞争社会中, 有比竞争更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合作。因此, 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倡双主体生命互动与提升的课堂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使他们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让他们学有创见, 共同创造师生互动合作教学。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 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学习, 让学生用手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通过拼摆来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他们有的剪、有的拼, 讨论研究, 几分钟后, 都拿出自己小组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接着大家开始交流, 台上学生讲, 台下学生不时地加以补充提问, 学生们在合作学习中掌握了知识。这种学习方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创造学习的良好机会, 发挥学生的潜能, 而且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促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脉络。在交流中学生们看到了可以用很多方法解决一个问题, 但许多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 必须依靠大家的力量, 使他们深切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 同时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研讨式教学, 培养学生掌握创新学习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欲望, 教育创新就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 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成功和快乐, 传统的一问一答、一题一解, 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研讨式教学, 为学生提供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他们可以大胆展开讨论, 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出与教师、课本不同的看法,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圆柱体积计算”时, 直接让学生自由猜想圆柱体的计算方法,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出许多种方法。如, 例1:将圆柱体的橡皮泥捏成长方体 (或正方体) 形状, 求出长方体 (或正方体) 的体积, 就是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例2:将圆柱体容器装满水, 然后倒入长方体 (或正方体) 容器里, 测量出水的体积, 就是圆柱体容器的体积;例3:将圆柱体等分成若干份, 然后拼成长方体 (教科书上的方法) 。这些教学设计, 尽管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 但是它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成功的机会, 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 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 掌握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这是由学生亲自参加课堂教学实践得到的, 把间接知识转化成直接获取的知识, “体积不变与形状可以多变”, 同时学生领悟到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

四、通过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点

1.注意情境创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也是最好的老师,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把课堂教学融入现实情境之中,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促使学生参与学习方式和学习意识的发展。

2.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创设有效的情境, 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自然引入课题, 此时的课堂教学是自主的、开放的,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 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探究解决新知、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 渗透数学思想。

3.注重教学实施的层次和梯度。

教学实施的设计形式多样化, 分为三个层次, 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第一层次是基础性练习题, 使学生初步巩固练习形成技能;第二层次是拓展性习题, 使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第三层次是开放性习题, 使学生启迪思维、提升智力, 练习的难度较大、较灵活, 有一定的开放性。通过三个层次的练习, 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同时又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4.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的渗透和创新学习方式的养成。

以“情境教学引发学习兴趣”为线索, 培养学生勤动手、动口、动脑, 逐步养成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能力。充分带领学生体会和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同时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道理, 同时教师又十分注重数学知识的渗透,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学习方式的主要渠道之一。

13.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篇十三

《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即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探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进入问题情境阶段;第二,实践体验阶段;第三,表达与交流阶段。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是开放性、问题性、社会性和实践性。

关于“小课题长作业”。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较为固定的观点,认为搞课题是大人的事,学生的学习似乎与探究无关。因此,学生极少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我们的学生也因此普遍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当前,进行“小课题”探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教学中布置作业的一个重要趋势。在美国,小课题称为Project,在教学材料中,有很多Project。学生非常有兴趣地完成这些小课题。在完成小课题时,学生往往会进行合作交流。目前,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学生小课题的探究,也受到极大的重视,正逐渐成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方法。学生进行小课题学习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要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便于学生具备较大的探索余地和思考空间;其次,小课题的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学习,重学习的`过程;第三,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教师起着引导作用;第四,对小课题学习的评估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第五,小课题的呈现主要通过学生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操作,其内容结合身边的事物;第六,小课题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有趣的。小课题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也可以通过作业形式布置下去,时间可以延续几周或几个月,这就是“长作业”,长作业是课题学习在课外的延续。“小课题长作业”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其教学案例如下:

《调查校园生物群落》

时间:1―2周。

目的:观察并辨认校园及校园周围的动植物,把它们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类。描述校园生物群落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国家课程标准: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一片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等生境的研究,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知识,对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十分重要。

14.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篇十四

学习心得体会

西紫陵小学 李随生

近日,我校全体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河南日报刊登“何平”的关于“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九篇评论文章,评论文章浩然大气,精采异常,讲思想、讲理论高深远大,内容丰富,但又通俗易懂;讲矛盾、讲问题实事求是,切中要害,毫不掩饰;讲出路、讲措施、讲前景又那么让人为之提振精神,信心倍增。读后顿觉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学习研讨活动,学的踏实,学的实在,学的值得。

“何平九论”用八个关键词(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明确告诉我们:即使我们目前存在问题,只要我们充满信心,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正确对待和努力做好八个方面的问题,我市的经济定能开好头、起好步。

卢展工书记到河南工作后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曾先后发表了一些非常切合实际、非常中肯相实、非常解决问题的提法。如他在同河南进京务工人员座谈时,曾盛赞河南人是“普普通通的河南人、踏踏实实的河南人、不畏艰难的河南人、侠肝义胆的河南人”,指出在河南人身上体现了“三平”精神,即平凡之中的伟大,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心”,他还先后提出“四个重在”、“三具两基一抓手”等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结合实际,学习好、运用好、落实好这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对于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何平九论”用八个关键词(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明确告诉我们:即使我们目前存在问题,只要我们充满信心,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正确对待和努力做好八个方面的问题,我市的经济定能开好头、起好步。

深刻学习“何平九论”,就要善于联系自己工作的实际思考问题,善于针对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解决问题,真正把领导方式转到抢抓机遇上来,从而珍惜机遇、创造机遇、用好机遇;把领导方式转到增强忧患意识上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领导方式转到遵循规律上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把领导方式转到站位大局上来,围绕大局、服务大局;把领导方式转到创新创造上来,以创新促工作的发展提高;把领导方式转到履职尽责上来,做一个负责任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自己所负责的“一亩三分地”上辛勤耕耘,收获硕果;把领导方式转到求真务实上来,责随责走,脚踏实地,谋划好自己分管工作,干好自己的每一项工作;把领导方式转到为民爱民上,做决策办事情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践行好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

《何平九论》给我们广大党员带来新的理念,新的意识,我们需要不断深入学习,转变工作作风,转变领导方式,转变发展理念,将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充满信心做好本职工作,教好书,育好人,培养社会主义新一代的接班人,为沁阳市的经济腾飞做出贡献。

说句实在话,九论文章中写的那些问题,就发生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中,或者说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出现在我们自己的工作中。我们感同身受,自觉很多不足:一是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大好机遇,把握、利用不到位,工作推动上不尽如人意;二是在对自己所负责的工作评价上,看成绩的多,看不足的少,看表面问题的多,挖深层次矛盾的少,缺乏强烈的忧患意识。三是在工作的推动上,凭着印象跟着感觉走,主动研究探索工作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有意识地按规律统筹规划,推进工作的主动性差;四是站位全局、谋划园林规划管理工作“大格局”或使园林规划管理工作主动融入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的意识差;五是缺乏把握机遇,开拓园林规划管理工作的新局面的创新意识,以至于形成我县园林规划管理工作年年是先进,岁岁少亮点的局面;六是虽然在本职岗位上确实做到了履职尽责,但又深感缺乏把我们自己的工作放在全县工作大局中,围绕担当重要责任开拓性地拓展工作的领域和空间的勇气和胆略;七是满足于各项工作全面普开,样样都做,缺乏脚踏实地,抓住重点工作,实实在在地干出个样子,抓出个实效的求真务实精神;八是虽在自己的工作言行体现了平民情结,但如何把这种平民情结上升为以人为本的为民爱民的具体制度、措施不力,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尽可能地为群众,为我们的被管理对象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些问题,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自身的工作中,说到底都是领导方式的问题,只不过是没有深挖细查,想来这也是应该为之忧患的事情。

卢展工书记到河南工作后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曾先后发表了一些非常切合实际、非常中肯相实、非常解决问题的提法。如他在同河南进京务工人员座谈时,曾盛赞河南人是“普普通通的河南人、踏踏实实的河南人、不畏艰难的河南人、侠肝义胆的河南人”,指出在河南人身上体现了“三平”精神,即平凡之中的伟大,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心”,他还先后提出“四个重在”、“三具两基一抓手”等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结合实际,学习好、运用好、落实好这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对于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比如,河南人的“三平”精神面貌用在园林规划管理工作者身上就非常符合实际。园林工作者因工作性质所至,终日默默无闻、埋头苦干、不事张扬,很多时候,还面临着我们的工作不被大多数人所了解、理解,但我们确确实实在以我们的默默奉献来推动着花都园林建设建设的伟大进程,因此,我们的付出确实体现了“平凡之中的伟大”。园林工作也需要创新,需要锐意改革,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又确实不能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打呼隆,更多的是需要平静的心态、平静的工作状态,很多人看我们可能是“机械”、“刻板”、“清贫、清廉、清淡”,但谁又能低估园林工作者在这平静之中所蕴涵的满腔热情。

园林机构特殊的工作性质又决定了每一个园林工作者必须有着极强烈的责任感。

深刻学习“何平九论”,就要善于联系自己工作的实际思考问题,善于针对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解决问题,真正把领导方式转到抢抓机遇上来,从而珍惜机遇、创造机遇、用好机遇;把领导方式转到增强忧患意识上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领导方式转到遵循规律上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把领导方式转到站位大局上来,围绕大局、服务大局;把领导方式转到创新创造上来,以创新促工作的发展提高;把领导方式转到履职尽责上来,做一个负责任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自己所负责的“一亩三分地”上辛勤耕耘,收获硕果;把领导方式转到求真务实上来,责随责走,脚踏实地,谋划好自己分管工作,干好自己的每一项工作;把领导方式转到为民爱民上,做决策办事情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践行好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

“何平九论”用八个关键词(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明确告诉我们:即使我们目前存在问题,只要我们充满信心,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正确对待和努力做好八个方面的问题,中原经济区建设定能开好头、起好步。

一次乘出租车,司机充满信心。他是部队复员军人、也是下岗工人,生活窘迫,失业补偿金也没发放到位。即使如此,他仍说,我相信政府一定会给我们一个合理的答复。这就是信心,这是对我们党的信心。作为我们基层工作人员来说,也要如此。

一是心里装着群众。我们基层人员的工作具体接触群众的,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政府形象;我们工作好坏,是群众评判的,不要试图欺骗群众,网络发展会使你的图谋暴漏在阳光下。众所周知,内乡县衙有一副楹联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只有心里装着群众,在办事是就能踏踏实实、就能兢兢业业、就能克难攻坚。

二是清醒认识有所为有所不为。卢书记认为:做了很多事情,没有起作用甚至起了副作用,做了等于没做,此“为”就是“不为”;很多事情尊重规律、不去干预不去做,反而会收到很好效果,此“不为”就是“为”。具体到我们基层人员来说,就是做事情是,要多想是不是群众急需的,是不是群众满意,是不是会给群众带来不变,不要一厢情愿,尽力避免好心群众不理解甚至办坏事的情况,不要把素质低、刁民等不和谐的词挂在嘴上,作为工作失误的借口。

三是认真做好“三具两基一抓手”。“三具两基一抓手”:“三具”,就是做任何事情一具体就突破、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落实;“两基”,就是切实抓好基层、打好基础;“一抓手”,就是把实施项目带动作为各项工作的总抓手。“三具两基一抓手”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方法论,体现了求是的工作理念、求真的工作态度、求效的工作方法、求实的工作作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各项工作的有效方法。具体到我们基层人员来说,在执行政策上,要扎实,不走样、不减少;要多思考,多调研,勇于创新;要跟得上,不推诿、不拖拉。

上一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述职报告下一篇:强化措施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