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共同体总结

2024-10-04

城乡共同体总结(精选13篇)

1.城乡共同体总结 篇一

2012学年城乡互助共同体工作总结

青州市何官镇孙板小学

一年来,城乡互助共同体的工作,我们本着“优势互补,互相协作,共同提高”的原则,充分发挥共同体学校的力量,整合优质资源,以弱带强,积极探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协作、共同发展的城乡办学新模式,努力落实“共享、共建、共赢”六字目标。互助学校根据协议精神,积极有效地开展对口支援,并取得了较大成效,达到了双赢目标。

(一)、学年开始拟订共同体活动计划。

我校学年开始和青州市何官镇大王小学、青州市何官镇里双小学结对学校拟定共同体活动计划。我校还将互助共同体的活动计划写入学校工作计划,互助体联席会议讨论制定了互助体活动内容,成员学校严格遵照计划实施互助办学活动。

(二)、共同体联席会议有效进行。

共同体联席会由我校李志荣校长、副校长扈瑞芹,大王小学谢振生校长、副校长朱刚明,里双小学袁世刚校长、副校长谢崇尧组成。2012学年在我校每学期举行两次联席会议,并有共同体发展的讨论记录、工作汇报。这样有效整合共同体内各校办学要素,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形成合作、互动的发展团队。

(三)、高质量的教学联谊活动。

在共同体活动中,我校承担了联谊活动任务,它不仅为我校教师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也为我校与兄弟学校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在联谊活动中,我们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每次都是精心筹备,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优秀教师层层选拔,努力把最优质的课送到结对学校,无论哪一位教师进行送教,其他老师都积极参与听课,使更多的教师从中受益。

在教学展示活动过程中,我校教师能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尽管面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身处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但他们能够随机应变,有效地结合当地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教学联谊受益的不仅是教师,学生更是获益匪浅,授课时,我们在同一年级往往选择不同班级进行,这样会使更多的学生领略到外来教师的教学风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作为共同体核心学校,我们做到了把自己的好东西无私地与成员学校共享。一年来,我校多次组织优秀骨干教师将课送到成员学校去。一学年,我校每学期开展教学开放周的活动,举行各学科优秀课的展示活动,邀请共同体成员学校和其他兄弟学校到我校听课,共同研讨教学。课后我校教师还做了精彩的观点报告。通过上课、评课、研讨,教法讲座不仅传递了教改信息,而且增进了相互间的联系,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整个活动在我校的引领与当地教育局,教研室的协助下,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和社会效益。

(四)、开展各学科的研讨活动和专题讲座活动。

共同体活动十分注重于交流学习,使得结对双方在教育教学等方面都有所得。基于这样的认识,共同体学校之间十分重视研讨活动和专题活动,如举行了《如何进行集体备课》《有效课堂教学》《怎样进行复习》《学生学法的引导》《如何做好各年级衔接》等主题的研究会。会上会后,大家都非常诚恳地阐述各自的真知灼见,这样的交流与切磋中,双方教师在业务水平及教学理念等方面都会起到促进作用。

此外,我校积极参加市教研室举行的教坛新秀和课堂大赛评选活动。2012年5月,我校的李小娜老师、王新霞老师、孙利云老师、徐海花老师、赵经纬老师在教坛新秀评选活动中获奖;在课堂大赛评选活动中,我校九名教师——李小娜、徐海花、管清霞、孙利云、赵经纬、铁立军、牟洪英、张茂明、王新分获一二等奖,受到了听课老师和专家的好评。

(五)、来校学习,全面融入。

作为中心校,对互助体成员学校的教师培养,我校做出了自己的贡献,2012学年来,共同体其它学校到我校参加教学活动近20人次,到我校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学习,期间他们随堂听课,听讲座、参加校本培训等活动,我校为互助学校学校培养了一批年青骨干教师。

(六)、帮扶效果显著

一年来的共同体互助活动活动,增强了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形成了浓郁的研究氛围。我校起到了作为核心校的指导作用,使农村学校在办学思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等各方面加快与城市优质学校接轨,实现城乡学校的共同成长。共同体学校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共同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青州市何官镇孙板小学 2012年12月3日

2.城乡共同体总结 篇二

六年来,我们根据“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在实践过程中摸索规律,努力创新,构建出了最适合本地实际的三种均衡教育模式,分阶段进行推广,大面积推动了农村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升级。

“下桥现象”的启示

我县下桥小学创办于1943年,因地处老城区北郊的下桥村而得名。城区北扩以后,下桥小学成为新设置的桃源街道的一所薄弱小学,生源“只出不进”,学区内“有钱、有势、有人脉”的家长都把孩子送往老城区的名牌小学,留下来的都是“小百姓”的孩子和外来民工子女。

2004年8月,困难重重的下桥小学被实力雄厚的县实验小学接管,实验小学的副校长担任下桥校区的校长,实验小学的5个优秀骨干教师进入下桥校区当师傅。两年以后,奇迹发生了:下桥校区的面貌大变,教育实力由弱转强。

“下桥现象”引发了我县教育界的热议。一所薄弱了几十年的小学,被注入优质教育资源以后,快速“起死回生”,由弱转强。这无疑昭示了城乡均衡教育的一条规律:“以城区强校之力,携农村弱校发展”,能使农村弱校的教育资源配置在较短时间内优化升级。“以强携弱”之所以容易成功,基本原理在于:当强校向弱校注入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优质的教育资源的时候,薄弱学校可以通过移植、融合、同化等手段生产新的优质因子,从而在短期内获得教育优势,由弱变强,升格为“优质教育资源”[2]。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研究并构建了均衡教育“快而好”的载体———三种以强携弱的“城乡教育共同体”,在区域内分阶段推广。第一阶段,成功构建了三组“1+N接管兼并式”城乡共同体,3所城区名校带强了14所薄弱学校;第二阶段,成功构建了五组“1+1契约帮扶式”城乡共同体,5所城区名校带强了5所农村弱校;第三阶段,构建若干组“1+N网络共享式”城乡共同体,由城区名校的省特级教师、市名教师用“网络视频互动教学”的方式同时给若干所偏远山区学校的学生上课、辅导,让穷乡僻壤的孩子接受优质的义务教育。

区域推广之一:“1+N接管兼并式”城乡共同体

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是我县区域推广“城乡教育共同体”的第一阶段。我们以“下桥经验”为蓝本,研究并实施了以强携弱的“1+N接管兼并模式”。所谓“1+N接管兼并模式”是指:以优化弱校的教育资源配置为目标,以一所公办名校兼并若干所弱校的方式实施的城乡均衡教育模式。以这种模式构建的“城乡共同体”,称作“‘1+N接管兼并式’城乡共同体”。三年的创新实践,形成了三组成功案例。

(一)以1强拖5弱的“城乡共同体”

2006年6月,县教育局决定区域推广“下桥经验”,由实力雄厚的县实验小学接管兼并2所薄弱中心校(城南小学、城西小学)、2所薄弱片校(辛岭小学、溪南小学),以1强拖5弱(含下桥校区),成为我县第一个“1+N接管兼并”的成功案例。经过几年的努力,城南、城西等校已由弱转强,成为新的城区强校;辛岭、溪南等薄弱片校也有明显的起色。

(二)以1强拖3弱的“城乡共同体”

2006年7月,由我县初中名校跃龙中学接管兼并1所城区弱校(城关中学)、1所农村弱校(黄坛镇初中)和1所新校,以1强拖3弱,成为初中阶段第一个以强携弱的1+N接管兼并案例。

在这个案例中,黄坛镇初中是一个很成功的由弱转强的典型。它是一所农村弱校,生源外流现象严重。2005年秋季,初一只招到159人。这样的学校,如果让它凭自己的能力“蜗牛爬坡式”发展,很难成为名校、强校。2006年7月由跃龙中学兼并以后,本地生源迅速回流,初一招生数升至254人。2007年6月,该校初三毕业班考入普高的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其中20人升入省一级重点高中),社会声誉迅速改善。

(三)以1强拖6弱的“城乡共同体”

2007年7月,又由城区名校潘天寿小学接管兼并2所城郊弱校(华山小学、桃源小学)、4所薄弱片校(回浦小学、山水小学、上金小学、白桥小学),以1强拖6弱。经过几年的努力,华山、桃源等校已由弱转强,成为新的城区强校;回浦、山水、上金、白桥等薄弱片校也有明显的起色。

在区域推广过程中,我们的“1+N接管兼并式”城乡共同体受到了教育系统内外的广泛关注。2007年10月10日,《人民政协报》的“教育在线”栏目发表采访记《解读教育均衡“宁海现象”》。2008年1月14日,新华社在《内部参考》“焦点透视”栏目刊登《浙江省宁海县发展均衡教育的调查》,引起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关注。1月22日,宁波市成岳冲副市长在《内部参考》上批示:“宁海县通过探索强校扶弱校的路子,较好地缓解了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赢得了各方赞誉,值得总结借鉴。”要求在全市推广“宁海经验”。2008年3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在“两会特刊”栏目发表《宁海:刚柔相济,建城乡教育共同体》。此后,浙江各地和湖南、江西等省的政府领导、教育行政部门先后带团前来考察均衡教育的“宁海模式”。

区域推广之二:“1+1契约帮扶式”城乡共同体

2009年8月至2012年6月,我们进行了“城乡教育共同体”的第二阶段区域推广实践,研究并实施了以强携弱的“1+1契约帮扶模式”。所谓“1+1契约帮扶模式”,是指:以优化弱校的教育资源配置为目标,以政府契约为手段,以一所城区名校帮扶一所农村弱校的方式实施的城乡均衡教育模式。以这种模式构建的“城乡共同体”,称作“‘1+1契约帮扶式’城乡共同体”。

(一)“1+1契约帮扶式”城乡共同体的构建

1、“城中-强蛟”共同体

2009年8月,县教育局与强蛟镇政府签了为期三年的帮扶契约,组建了我县小学学段第一个“1+1契约帮扶式”城乡共同体———“城中-强蛟共同体”。强蛟中心小学的校长、副校长、教导处副主任均由城区强校城中小学选派。强蛟的校长到城中小学挂职副校长,学习管理经验。

2、“潘天寿-强蛟”共同体

2009年8月,县教育局与强蛟镇政府签了为期三年的帮扶契约,组建了我县初中学段第一个“1+1契约帮扶式"城乡共同体———“潘天寿-强蛟共同体”。农村弱校强蛟中学的行政班子仍然“土生土长”。城区名校潘天寿中学为强蛟中学培养教师。

3、“潘天寿-大佳何”共同体

2010年8月,县教育局与大佳何镇政府签了为期三年的帮扶契约,组建“潘天寿-大佳何共同体”。大佳何中心小学原校长留任,城区名校潘天寿小学教育集团选派优秀干部担任大佳何的业务副校长、教导主任。大佳何的教导主任则到潘天寿担任教导处副主任,挂职学习。

4、“实验-桑洲”共同体

2010年8月,县教育局与桑洲镇政府签了为期三年的帮扶契约,成立“实验-桑洲共同体”。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选派优秀干部担任农村弱校桑州中心小学的校长、副校长。桑洲的教导处主任到实验集团担任教导处副主任,挂职锻炼。

5、“城东-越溪”共同体

2010年8月,县教育局与越溪乡政府签了为期三年的帮扶契约,成立“城东-越溪共同体”。农村弱校越溪中心小学的原校长留任,业务副校长、教导主任由城区名校城东小学选派的优秀干部担任。越溪的教导主任到城东小学担任教导处副主任,挂职锻炼。

(二)保障机制的建立

1、运行经费的保障

契约规定,为了确保共同体的正常运行,农村弱校所在镇乡的政府都必须建立“企业家奖教奖学基金”,每年捐入资金15-30万元,于当年8月1日前到帐。主要用于支付:共同体的业务活动费、支教教师补贴费、顶岗培养教师的租房费、奖教金、奖学金。“奖教奖学基金”委托县人民教育基金会管理。县教育局对各个共同体的实绩进行年度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给予5~10万元的奖励。

2、人事政策的保障

在“城乡共同体”运作期间,支教与顶岗培养人员享受农村教师的特殊津贴,年度考核、评优、职称评聘,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三)教育教学管理的“四统一”

5个“城乡共同体”成立后,城区强校与农村弱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做到“城乡四统一”。具体包括:管理制度统一制定;工作计划统一安排;教育教学质量统一评估;教师的“教学五认真”统一考核。

(四)师徒结对活动的制度化

师徒结对是提高农村弱校教师素质的有效措施。为了让农村弱校青年教师在城区名校教师的引领下快速成长,5个“城乡共同体”都制订了《师徒结对双方职责要求》,使师徒结对活动制度化、常态化、高效化。例如,强蛟小学先后有28名教师与城中小学优秀教师结对,拜师学艺;大佳何小学则充分利用潘天寿集团名师、骨干教师的优势,于2010年9月启动了“青蓝工程”,通过师傅的传帮带,促使农村新教师的快速成长。

(五)退出机制的设定

城乡共同体从构建、运行到退出,契约规定的时间是三年。这就有个“退出机制”的问题。退出机制的设定,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退出;二是退出以后,如何使农村学校能继续保持良好的运作状态。

1、退出时,要做到两个“归位”。

一是教师归位。到期解约时,城区强校的所有支教人员从农村学校撤出,农村学校的所有挂职培养人员也从城区强校撤出,各自回原校工作。二是管理权归位。城区强校下派的干部撤出后,农村学校的管理权将全部交还给该校新的行政班子。农村学校的新班子应具有素质较高、业务较强、管理较内行的特征。把农村学校的管理权交还给这样的新班子,农村学校就能继续保持良好的运作状态。

2、退出后,要建好两个“家”。

一是行政管理的“亲家”。两校的行政班子要成为“亲家”,常来常往,有求必应,信息互补,资源共享。城区强校的行政班子要继续“以富带穷、以强带弱”,帮助农村学校的行政班子学会现代学校管理。二是教师教科研的“娘家”。农村学校的徒弟可以随时向城区强校的师傅请教问题、探讨教法,师傅要定期为徒弟“把诊问脉”。

区域推广之三:“1+N网络共享式"城乡共同体

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是我县“城乡教育共同体”区域推广的第三阶段:构建若干个“1+N网络共享式”城乡共同体,每个共同体由1所城区强校的省特级教师、市名教师用“网络视频互动教学”的方式同时给若干所偏远山区学校的学生上课、辅导,让穷乡僻壤的孩子接受优质的义务教育。目前已经建成第一个“1+N网络共享式”城乡共同体,由实验小学与深圳镇的若干所偏远山区小学组成,相关的网络设备已配置到位,今年9月开始正式运行。

参考文献

[1].葛锦文.紧密型“名校联合体”的构建与运行[J].上海教育科研,2009(12).

3.城乡共同体总结 篇三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共同体;城乡联校行动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6-0018-03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教育理想、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2003年,在浙江义乌市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局金延风局长即提出义乌教育发展的目标——均衡、协调、优质、高效。2007年5月,义乌市教育局又颁发文件,决定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联校行动,建立“不同法人单位,联校协同管理”的政策机制。

我校是义乌市小学中的龙头学校,在城乡联校行动中被确定为基地校之一。按照教育局的安排,我校与农村地区的吴店小学、西山下小学、官塘小学、溪华小学共同组成了实验小学教育共同体(以下简称实小共同体)。两年来,我们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倾己所有,做实文章,着力打造城乡教育发展联盟,力争为全市教育均衡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5所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实小共同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正确理解教育共同体发展的内涵

在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逐步得以改善的背景下,教育共同体发展的着力点应放在“软实力”的提升方面,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教育共同体发展不是“平均”发展

教育共同体发展不是“削高就低”,搞平均主义,而是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实现分类发展。一方面,基地学校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全力帮助共同体学校加快发展;另一方面,要发挥共同体中农村学校的后发优势,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

2、教育共同体发展不是“划一”发展

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发展,不仅是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城乡教育实现高位均衡的迫切需求。因此,教育共同体发展不能整齐划一,而要百花齐放。我们鼓励各校创造性地探索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最终在共同体内实现优势互补、特色发展、整体提升。

3、教育共同体发展不是“速成”发展

教育共同体中各校间差别的形成有着长期而深刻的历史原因,要使它们趋向均衡发展,需要相对漫长的过程,这恰恰要求我们正确理解教育共同体发展的内涵,理性选择教育共同体发展的策略。

二、理性选择教育共同体发展的策略

1、实现教师专业成长是教育共同体发展的重点

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学校均衡,学校均衡发展的关键是教师均衡。要解决共同体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问题,就必须把促进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2、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是教育共同体发展的关键

我们说,“一个校长的文化决定一个学校的文化”,“一套好的制度造就一所好的学校”。相对来说,农村学校领导参加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少,再加上文化背景的差异,这就直接影响到农村共同体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因此,基地学校应通过组建共同管理委员会等措施,把先进的学校管理理念、管理经验注入农村学校,推动其发展。

3、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教育共同体发展的基础

教育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推动教育资源的互通与共享,打破学校之间的界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地学校的辐射功能,促进教育共同体发展。

三、有效推动教育共同体发展的实践

实小教育共同体成立之初,学校全体中层以上干部利用两天的时间,连续走访了4所共同体学校,就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学校特色培育、教学质量保障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共同体工作计划,联校行动开展得扎扎实实、确有成效。

1、明确行动目标

实小共同体成立后,我们多次召开班子成员会,认真学习各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明确了共同体的行动目标:通过集聚共同体内各方优势,充分利用基地学校——实验小学的平台,建立共同体内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在共同体内实施相对统一的教育教学管理,探索教师流动、考核评价的新机制,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争取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本共同体成为“学习共同体、互助共同体、发展共同体”,成为体现义乌教育均衡发展的示范共同体。

2、健全管理机制

首先,成立了共同体管理委员会。由实验小学校长任管理委员会主任,其他4所农村小学校长任副主任。管理委员会主任每月至少一次深入到共同体内的农村学校,开展调查研究。管理委员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专题会议,对共同体内的重要事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和决策,形成统一的意见。

其次,实验小学委派4位中层干部分别担任4所农村小学的校长助理。他们成为共同体内联络、协调各项工作的桥梁和纽带。我们要求每位校长助理经常深入到相应的农村学校,参与教育教学管理;每月至少两次参加相应农村学校的行政会议,将学校管理工作现状以书面形式进行记录;每学期末就相应农村学校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指导、文化建设、学校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写一份富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书,经实验小学校长审定后,送交相应农村学校校长参考。

第三,将共同体内农村学校校长列为实验小学行政会议成员,这些校长每学期至少两次参加实验小学的行政会议,参与实验小学重要工作的研究与讨论,共同体内农村学校每学年安排本校一至两名中层以上管理骨干到实验小学参与学校管理两个月。

另外,我们还成立了由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首席教师组成的共同体教育教学工作指导小组,这一强大的学术指导团队的建立,有效地促进了共同体内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做好五篇文章

(1)联校研训

我们把实验小学长期积累的校本研训的成功经验用于联校行动中,开展了内容丰富的联校研训。

请上来

由实验小学牵头制订共同体“体本”研训计划,每月至少举行一次“体本”研训活动,每次以某一学科为重点。共同体内的农村学校主动安排教师参加实验小学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沙龙等研讨活动。如数学学科邀请了浙江省著名数学特级教师朱国荣老师前来参加“生成性学习材料的反馈策略”研讨,开展了“同备一节课”活动语文学科邀请了浙江省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卢雁红老师前来参加“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主题教研活动,邀请特级教师马逸芳老师做“谈谈小学作文教学”的专题讲座等。

两年来,像这样的大型的共同体的研训活动我们共开展了40余次。

送下去

实验小学每月派教师到共同体内的农村学校上公开课、示范课,开展主题研讨活动,交流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如实验小学特级教师方敏带领青年教师分别到4所农村学校送教,青年教师上课后,由方老师进行现场点评,并结合教师授课情况做有关小学阅读教学的专题讲座。

两年来,实验小学教师到共同体学校送教已愈80人次。

(2)名师带徒

我们从2007年下学期开始,充分利用共同体内的优秀师资,开展跨校名师带徒活动(现共有37对师徒)。师傅是共同体内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或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徒弟是教龄未满3年的青年教师。在这方面,我们开展的比较有特色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两项。

师傅带徒弟外出听课学习

2007年11月20日,实小教育共同体的10对数学师徒赴杭州参加了“2007中国杭州名师名校长论坛”活动,观摩了俞正强、林良富、刘永宽、邱向理等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学反思。2007年11月28日,9对语文师徒赴杭州参加了全国首届“班级读书会”专题研讨会,观摩了台北国语实验小学李玉贵硕士等的班级读书课展示,聆听了王林、冰波、滕春友、沈大安等名师的精彩讲座。

每次听完课,师徒之间都进行深入的交流,这种“二次学习”使青年教师确有所获。正如一位徒弟所言:“先听专家的课,后听师傅的评,这样的学习方式从来没有过,它让我们受益匪浅。”

如果农村学校教师参加这样的外出学习经费有困难,则由我校承担相应的费用。

师徒同课异构

我校于2008年上学期开始采用师徒同课异构的形式到各农村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师徒共上一堂课,课后互动评课,寻找差距,寻求改进策略。我们要求师徒之间,每月师傅上一堂示范课,徒弟上一堂汇报课。

(3)师生交流

我们积极开展共同体内的教师交流活动。实验小学教师需晋升高一级职称的,必须到共同体内的农村学校支教一年,实验小学每学年都为每所共同体内的农村学校派1名~2名骨干教师到校任教一年,同时,农村学校也选派同学科、同数量的教师到实小交流任教;共同体内的农村学校安排教育局推荐到本校就业的新教师到实验小学见习一年,见习期满,由实验小学对其进行考核。

两年来,实验小学共派出8名骨干教师到共同体内的农村学校交流任教,他们当中有金华市、义乌市教坛新秀,有义乌市优质课获得者。教师派出后,我们不是“一派了之”,而是对他们进行跟踪,了解他们在农村学校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同时要求他们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官塘小学金校长说:“有了共同体,我们受益很多。在官塘小学教师眼中,基地校的刘艳霞老师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课堂效率高,放学后从不留学生补课,而且还把教室里闲置已久的电视机利用起来,开展多媒体教学。她每周四的课是开放课,每到这一天,教室后面总是挤满了听课的教师。”

此外,我们还积极开展面向所有共同体学校师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并鼓励共同体学校适度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使学生相互感受不同的生活和教育环境,丰富学习体验。

(4)资源共享

首先,共享教学资源。共同体内的学校全面开放本校教学资源库,逐步形成共同体教学资源库。每校指定专人对共同体库内资源进行定期维护,建立资源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每学期由实验小学牵头,对教学资源进行一次梳理汇总,形成以实物、电子、网络等多种形式存在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库。我们还建立了教学资源FTP系统,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无缝链接和传递。如实验小学在推进个性化电子备课改革中,将备课资源通过实时上网等方式提供给共同体学校共享。此外,实验小学将每学期末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的相关材料和资源等,也都提供给4校共享交流。

其次,共享培训资源。如实验小学去年承办了全国第二届小学语文“班级读书会”,会议邀请到许多高层次的专家。为了让农村教师共享这种难得的机会,我们免费安排共同体学校的全体语文教师参会。再如:每学年的语文、数学教师基本功比武,共同体内的所有学校也可交叉共享有关资料。

(5)科研对接

实验小学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积极带动共同体学校科研工作的同步开展,以科研对接的形式,接纳其他学校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

科研对接活动包括项目展示、自由选择、联合组队、共同研究等环节,建立现场对接和网络对接两个通道。实验小学利用展板,展示学校在研的多项课题,同时还在学校论坛上进行展示和交流。共同体学校结合本校实际,选择最符合自身需要的课题,成立共同研究小组。

同时,实验小学的科研成果也向共同体学校推广。如经典诗文诵读是实验小学一个比较成熟的课题,现在,我们自主开发的校本教材以及课题研究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策略、方法等,都已经在共同体内的各个学校得到广泛应用。2009年3月,实小共同体在官塘小学举行了经典诗文诵读课题引领下的快乐阅读专题教研活动。来自教科所的领导、专家与实小共同体的5所学校的校长、语文教师齐聚一堂,享受了一份充实的教科研大餐。

经过两年的努力,实小共同体的发展势头良好,各校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初步形成了多赢共进的局面。

4.打造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试点调研 篇四

调研报告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既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要求,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为了及时总结我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市教育局组织相关人员深入施州民族小学和新塘乡中心小学,对两校实施“一体化”办学模式的试点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过程中,先后召开教师、学生和家长座谈会5次,发放调查问卷200余份,收集到意见和建议8条,实地参观了两校的教改成果。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恩施市地处鄂西南山区,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现辖1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全市国土面积3972平方公里,总人口80万。现有初中25所(其中农村初中21所),在校学生31703人;小学146所(其中农村小学139所),教学点71个,在校学生50585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将近80%分布在农村。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导致了农村教育资源的不足,城乡学校发展极不均衡。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我市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大力推广”的原则,今年8月,率先在施州民族小学和新塘乡中心小学两校开展试点,打造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推行城乡“一体化”办学模式。

施州民族小学是恩施市人民政府倾力打造的一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示范学校,办学条件达到省一流水平,教师队伍面向全市公开招考,专业化水平较高,建校三年来,学校以培养和谐发展、人格健全、积极向上的现代人才为目标,把本土民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合,以传统经典文化 1

和日常行为养成教育为切入点,着力实施“养成教育、民族文化传承、智慧课堂建设、名师培养、城乡共建”五大工程,逐步形成了以“德”文化为核心的办学特色,先后评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湖北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湖北省书画特色学校”、“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教育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新塘乡中心小学位于离市区70多公里的新塘集镇,占地面积13720平方米,校舍建设面积6517平方米。现有教师40名,17个教学班,学生900人,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半寄宿制农村中心小学。该校教师中,50岁以上的就有10人,教师年龄结构老化,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能满足教学改革的需求;学科教师结构不平衡,缺乏艺术、体育教育方面的专业教师,整体办学水平与城区学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二、主要成效

两校初步形成了“理念共享、资源共用、优势互补、合作共进”的协作机制,教师的专业素质在交流协作中不断提高,教学互访、实践研修等教学研究形式有效促进了教学创新,挂职跟岗、支教帮扶等有序的教师流通机制正在形成,施州民族小学充分发挥管理理念、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有力拉动了新塘乡中心小学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具体表现在:

㈠协作机制初步成型。一是建立了捆绑管理机制。在认真分析两校办学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劳动管理、财务管理、教学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对两所学校实行捆绑管理。二是建立了教师协作机制。按照市教育局“调整心态、重新定位、荣辱与共”的要求,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两校教师共同进步。三是建立了资源共享机制。以远程教育资源网及施州民族小学校园网为主要平台,建立

起了“网络办公协作区”,两校教师统一使用一个电子办公系统,开展教学对话与交流。

㈡教学方式明显改变。一是集体备课体系日臻完善。以教研组或学科组为单位,以导学案的探讨和编写为重点,抓好常规集体备课。采取施州民族小学选派学科指导员、教师定期互访等方式,加强校际交流,切实提高了集体备课的质量。二是教研形式不断创新。改变了以往听课、评课等肤浅的教研形式,以“问题研究”为主,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根本目标,紧紧围绕建设高效课堂、打造幸福教育,通过“送课下乡”、跟岗研修、汇报交流、上过关课等形式,强力推动教学改革,在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下,新塘乡中心小学教师教学方式明显改变。三是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实现了四个优化,即“教学情境优化、自主学习优化、师生互动优化、教学效果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有力体现,学生学习能力特别是新塘乡中心小学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显增强。

㈢素质教育深入推进。一是办学行为得到规范。由于整合了两校教学资源,新塘乡中心小学办学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基础上,安全教育、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得以落实,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二是艺术教育彰显活力。以“大家唱、大家跳”艺术教育活动为切入点,施州民族小学定期派专业教师或选送视频资料到新塘乡中心小学,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辐射作用,有效推动了新塘乡中心小学艺术教育的实施。

三、主要做法

㈠推行联校管理,实现理念共享

一是校长互访定思路。为了实现理念共享,提升管理水平,两校管理层进行了多次互访调研,在交流探讨中明确了

“一体化”办学的基本思路、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施州民族小学校长袁敏先后六次带领该校领导班子到新塘乡中心小学现场办公,共商发展大计。二是中层干部互访定措施。就校园文化建设、高效课堂建设、管理制度建设、艺术教育等工作进行深入调研,交流意见,成立了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校本培训等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活动计划。三是教师互访促提高。新塘乡中心小学先后组织教师26人次,到施州民族小学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学习体验活动。同时,施州民族小学就学校管理和该校“智慧课堂”理论到新塘乡中心小学进行了现场培训。

㈡搭建交互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施州民族小学充分发挥管理理念、制度建设、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对新塘乡中心小学的工作指导,带动该校共同发展。本学期,施州民族小学选派一名中层管理干部到新塘乡中心小学任校长,先后组织骨干教师上示范课18节,派专业教师指导该校艺术教育8次。在全面推进“大家唱,大家跳”活动中,还把整理好的民歌单和摄制好的民族舞送到该校供师生使用。

㈢开展跟岗培训,实现优势互补。

一是建立跟岗机制。两校制定了跟岗学习时间表,分三个层次有序实施跟岗研修:决策层跟岗学习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中层管理人员跟岗学习管理措施和管理方法;骨干教师和教学新秀跟岗学习专业知识和实战技能。本学期共有65人次参加了“跟岗学习”。同时,建好跟岗学习档案,为教师素质评价提供依据。二是开展结对帮扶。新塘乡中心小学24位教师主动拜师,与施州民族小学24位骨干教师结成对子,在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方面实行“一对一”贴心帮扶,互促共进。三是推行联校教研。两校积极开展集体备课、“送

课下乡”、上过关课和汇报课等活动,采取同课异构或一课多轮等形式,有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在联校教研活动中,两校教师上过关课126节,施州民族小学选派9名骨干教师,亲临指导新塘乡中心小学文科、理科、综合三个教研组的集体备课18次。

四、问题与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打造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试点工作中,两校在管理理念、管理措施、管理方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我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后阶段工作中不断予以解决。主要体现在:

教师队伍建设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观念陈旧,英语、艺术学科师资力量薄弱,艺术教育进展艰难。

保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交通不便、学校食宿条件差等因素制约着“一体化”办学模式向纵深推进;学校财力有限,无法满足大量教师互访交流的正常开销。

教师教育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应试教育思想在少数教师中依然存在,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思想落后影响了高效课堂幸福教育的推进,课堂教学效率不尽人意。

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亮点。德育工作滞后,校园文化生活单调,学生的养成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

针对以上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㈠强化师资培训。一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采取定目标、定任务、定时间的方式,组织教师进行挂职锻炼,帮助新塘小学培养中层管理干部,抓好班主任队伍跟岗培训。二是加强教学互访。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教育教学专题交流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开展实践研修,引

领教师提高专业水平。三是创新校本培训模式。采取集中培训与自主培训相结合、专家引领与自我反思相结合、同伴互助与实践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㈡改进德育工作。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构建德育工作协作区。利用节假日广泛开展“手拉手、共进步、同成长”等互助活动,实现城乡孩子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开展“班级发展共同体”联谊活动,开展艺体特长交流、综合素质展示、学科竞赛等联谊活动,开展城乡学生“生活体验”及“献爱心”活动,让城里孩子感受农村孩子的纯朴,让乡里孩子增长见识。

㈢加强教学研究。围绕高效课堂幸福教育,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结构,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加强个人课题的研究与管理,以“问题研究”为主,重视和支持小课题研究,突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切实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城乡共同体总结 篇五

西乡塘区教育研究室 罗志坚

为进一步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努力缩小区域差距,扩大初中优质资源,提高南宁市城区、开发区农村初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2012年2月17日(星期五)上午9:00-11:50,南宁市教育局在南宁市第三十七中学召开南宁市城乡初中学校共同体建设启动仪式暨“文化立校建设优质初中”论坛,参加这次论坛的领导和嘉宾有:南宁市西乡塘区政府常务副区长李东红、南宁市教育局施日全局长、南宁市教育局章志宏副局长、各城区、开发区教育局局长、各城区教研室主任、市教育局有关直属学校校长及分管教学副校长、各城区、开发区初中学校校长、市教育局有关科室负责人、市教科所中学室教研员,活动由市教育局章志宏副局长主持。

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南宁市城乡初中学校共同体建设启动仪式,第二阶段为“文化立校建设优质初中”论坛。启动仪式上,西乡塘区政府常务副区长李东红为本次活动致辞,西乡塘区教育局陆局长志海局长介绍了西乡塘区城乡初中学校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方案和文化立校,打造“学在西乡塘”教育品牌的工作思路:按照《南宁市西乡塘区城乡初中学校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规划,从2012年起至2014年,南宁二十八中、五中、二十中、二十四中、民大附中等5所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和西乡塘区、高新区等25所初中学校之间开展城乡初中学校共同体建设工作,促进南宁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共同体”主要采取 “优质学校+潜力学校+帮扶学校”的方式,组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发展共同体”,具体为1+1+x的组建方式,即每个“联盟”以1所市直属学校和城区1所优质学校为牵头学校,集聚x所城区潜力学校为成员学校,帮扶1-2所农村学校。“共同体”学校之间实行管理互通、研训联动、质量同进、文化共建、项目合作、互助成长、捆绑考核等“七大行动”,通过城乡学校领导结对、城乡教师结对、城乡学生结对等方式,发挥城市教育资源的骨干、示范、辐射、带动功能,促进城乡初中学校之间的交流力度,引导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整体提升农村初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同时,彰显农村教育的乡村特色,发挥农村教育的生态优势和本土知识优势,为城市初中发展提供发展动力、发展空间,促进城乡学校互动发展、和谐发展。随后,各城区、开发区教育局局长和天桃实验学校、十四中、沛鸿民族中学、二十六中、二十八中、外国语学校等市直属牵头学校校长向市教育局施日全局长递交《目标管理责任书》,最后,市教育局施日全局长作重要讲话,他指出,城乡初中学校共同体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希望各共同体认清形势,正视问题,提高对推进城乡初中共同体建设工作的认识,明确目标和责任,探索城乡初中共同体建设的模式,落实任务,细化措施,全方位推进城乡初中共同体建设。

在第二阶段的“文化立校建设优质初中”论坛上,市教科所、良庆区教育局、十四中、三十七中、沙井中学、三美学校等6个单位代表发言,他们从教科研、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介绍了“文化立校”的经验,阐述了推进城乡初中共同体建设的思路和做法。

6.共同体总结 篇六

XXX2012年9月正式颁发《XXX小学城乡共同体联合发展实施意见》以来,我校按照意见要求积极开展工作,在共同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共同提高教师素质、共同分享教育资源、共同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均取得了初步成绩,为缩小我区城乡和校际之间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区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我校成为联合办学共同体成员牵头学校,为加强相互学习常态交流,推动了成员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发展,现将我校一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积极参与。

我校高度重视共同体的各项工作,校长亲自参与共同体组织的会议和各项活动,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得到了兄弟学校的认可。作为牵头校的引领,推动了各学校的工作,为兄弟学校提供了学习、研究、交流的平台,与兄弟校的研讨,解决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困惑,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建章立制,严格考核。

依据共同体的计划和工作制度,制定了本校参与共同体活动的计划、制度,并对每次活动情况记录、考核,纳入绩效考核。

三、各项活动,积极参加。

1.9月份以学校主要负责人为主,组建成立新一届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加强配合,全面加强对教育区域共同体工作的领导、规划、协调、组织、实施,协同做好教育区域共同体建设工作。

2.在共同体组织的学习活动中,我校全员参与,组织了交流活动,和各兄弟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3.我校全体班主任参加了共同体班主任工作交流活动,我校教师

精心制作了PPT,将班主任工作的亮点展示到了大家面前,得到了共同体成员的高度评价。

4.10月11日,我校XX校长赴实验学校联系XX副校长,促成两校之间的师徒结对、同伴互助。为此,两校建立了教师结对对接联系方式,并且我校选派了部分骨干教师赴实验学校进行结对交流。这些,为今后教师之间的课堂教学提升和教育资源共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5.5.每月一次的质量监控,都由我校统一安排,各校全部参加,期中考试共同体组织的联考、联评工作,为各校校查漏补缺提供了依据,推动了我校教学成绩的提高。

6.以共同体组织的管理标准观摩活动,让我们学习到了兄弟学校的优势工作,弥补了我们的不足。

四、存在的难题、困惑。

1.三校距离较远,开展一些教学交流活动不便。

2.校际交流还存在浅显性,在共同体特色建设方面还要进一步深化。

3.在开展活动交流过程中,教师都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比较关注,但是这种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太少。

4.只是一两次的听课交流活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许多东西也是形式上的,并没有落到实处。

总之,有我校牵头的共同体有战略思想,兄弟学校积极参与,我校在与各个学校的交流中工作有了很大的推进,同时也建立了友谊,大家为共同体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XXX的教育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7.城乡共同体总结 篇七

城镇化是历史任务,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曾经说,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最大潜力在新型城镇化,把新型城镇化放在了更加重要的突出位置。

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南省委、省政府对新型城镇化的决策部署,对我们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中坚持探索以走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新型农业产业化为基础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在我们看来,首先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更高水平的物质文化要求,提高生活在大中小城市、县城、镇区以及新型农村社区等不同地域人们的幸福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近年来普遍富裕起来的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对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都有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就城镇化而城镇化,要更好地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满足他们对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这是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新型城镇化建设顺应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必然规律。

新乡市是国务院明确的新型农村建设的试点市。城镇化率由2008年的39.16%提高到了2012年的44.69%,被确定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和河南省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区。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南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突出规划先行、四级城镇、产业支撑、城乡一体、先行先试。

具体做法:1.坚持三化协调发展,三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根本途径。新型农村社区聚集化的均衡协调,互促共进的四级现代城镇体系。

2.构筑现代城镇体系。树立全域新乡理念,优化城镇空间形态格局、产业布局、交通布局、生态布局,推动城市发展由速度型向品质提升型转变。坚持数量、质量并重和科学生态城镇化,着力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努力构建中心城区、县城、集约镇、新型农村社区四级现代城镇体系,现在不光注重县城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注重镇域经济和镇区的建设和发展。在新型城镇体系中,镇乡区是个关键点,是联系县城,带动农村的重要枢纽,具有提供公共服务、产业集聚、吸纳就业、聚集人口的重要作用,我们对新乡市163个乡镇区建设做了全面调研,发现多数乡镇建设比较滞后,没有发挥其在镇域体系中的应有作用,这是新型城镇化的薄弱环节,也是新型城镇化的机遇和突破口。

3.强化产业支撑。就业是民生之本,老百姓不管是进城还是留在当地,都必须要有活干,这是一个最简单、最朴实、最平常的道理,必须有活干、有钱赚,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和内在要求,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必须创造更多、更稳定的就业,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为城乡一体化建立强大的产业支撑。

4.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新乡市在统筹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交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格局。推进城乡规划的一体化,坚持规划先行,在全域新乡理念指导下编制了新乡市城乡发展空间规划,统筹布局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生态环境建设。

5.积极改革创新。新型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面临着许多体制机制方面的难题,新乡市着眼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围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产权制度的改革、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社区管理机制创新等内容。

(本文为《小康·财智》记者范颖华在作者2013年3月19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经济每月谈上演讲整理而成)

8.学校教育共同体工作总结 篇八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使教育均衡发展,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2021年秋季,由XX县教育局统一安排,我校与XX实验小学、XX四小建立起教育联谊关系,成为教育互助共同体。

总结半年来共同体的工作,我们本着“优势互补,互相协作,共同提高“的原则,充分发挥共同体学校的力量,整合优质资源,以弱带强,积极探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协作、共同发展的城乡办学新模式,努力落实“共享、共建、共赢“六字目标。互助学校根据协议精神,积极有效地开展对口支援,并取得了较大成效,达到了双赢目标。

一、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健全有效

1.依法拟订共同体协议。

我校除了和该校签定教育局规定的协议外,还与结对学校均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签定了共同体协议。两校严格遵照协议实施办学活动。协议促使双方共同执行,明确了双方责任和义务。形成合作、互动的发展团队。

二.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1.共同体内课堂教学示范正常开展。

(1)高质量的教学展示活动。

XX实验小学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扎实有效的推进教学示范和课程研讨。每次都是精心筹备,努力把最优质的课送到我们学校,我校老师都积极参与听课,使更多的教师从中受益。

通过公开课示范教学指导活动,为我校教师带来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也为我校与兄弟学校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2)精彩的教学研讨活动。

在整个教供体活动中我们都深知展示课只是手段而已,形式不能局限于单一的支教,更应注重于交流学习,使得结对双方在教育教学等方面都有所得。基于这样的认识,每次展示课结束之后,我们双方学校的教师都坐在一起进行相应的教学研讨活动,大家都非常诚恳地阐述各自的真知灼见,在这样的交流与切磋中双方教师在业务水平及教学理念等方面都会起到促进作用。

(3)高效的教师互换体验。

教共体成员学校的教学联谊活动,既有双方学校教师的精彩教学展示,也有双方教师代表互换对流,这学期双方学校各有一位教师到对方学校体验教学。在这样的活动中,双方教师都能真真切切地融入到对方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去。这样的体验活动来得更为生活化,更为全景化。不仅参与换位体验活动教师本人受益非浅,在师德、意志品质、教学技艺等方面得到迅速提升,而且周围的教师在交流中思想意识也有了提高。

三.建立并逐步完善共同体内各成员学校的评估制度。

我们构建统一目标且兼顾不同成员学校标准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促进各成员学校健康有序发展,确保办学质量和效益。共同体有统一的教学质量监控、反馈系统,定期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并能体现成员学校特色。

四、携手共进,展望未来

9.城乡共同体总结 篇九

在区教育局、街道教育管理办公室的安排下,固堤街道泊子小学与大湾口小学、蔡栏小学、高庄小学,以泊子小学为核心学校结成1+3模式,进行学校共同体建设。实现以强带弱,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师生交流等方面融为一体,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现将2013年进行的各项活动总结如下:

一、开展学生手拉手结对活动

六月初,我校组织三至六级学生与结对学生开展书信交流活动。每个年级的学生给其他三个小学的学生写一封信,信中主要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学校情况、及最近学校开展的活动,表达自己想与他们交朋友,共同进步的愿望,开展手拉手结队活动。

二、交流管理经验,共建学校文化

重视加强共建工作,积极提供服务保障。四方学校领导,都十分重视这次难得的交流共建机会,及时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由一名分管校长专门管理,多次召开专门会议,部署商定共建事宜,全方位地做好服务与保障工作,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实现了健康持续开展。六月中旬,我校主要领导前往其他三所小学,通过与三所学校领导交流,相互传授管理经验,有力地推进了共建双方资源共享,管理经验共享,双方单位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有力的促进了各项管理水平共同提高,并将学生书写的书信带往各学校。

1、互授管理经验。泊子小学与其他三所学校互相交流先进管理经验,交流完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师发展计划、开展好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好办法。

2、共建学校文化。领导们互相交流各自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取长补短,力

争构建丰富而有个性特色的学校文化。

三、开展《走进名著》读书收获交流活动

放暑假前,我校布置学生进行了走进名著读书活动。要求学生在新学期开始,四至六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读书情况,要给其他三所学校的学生每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们在假期里自己读了哪些书,书中都讲了什么,自己最喜欢哪本书,有哪些收获等。以此形式与结队朋友进行读书交流。

四、交流课堂教学,培养锻炼师资

1、泊子小学根据学校自身艺术教育办学特色和优势,从美术学科选出李艳峰老师的一节美术观摩课,与结对学校进行学习课堂教学和专业技能交流。2、5月20日上午,四校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的3名骨干教师出示了三节公开课,展示了345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五、共建还需继续完善,交流渠道还将拓宽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校共建交流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如双方的工作事务繁忙,工作安排有时冲突,学校的网络平台无法实现共建等,一些意向和活动不能如期实现,影响了某些共建活动的按时开展,二是某些活动开展的深入程度不够,两校教师间的沟通交流还不够及时到位。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协商和研究,切实解决以上问题,争取在各个方面深入细致的开展共建,扎实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力争在学校文化建设、教学管理评价、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教师成长、艺术教育、学生发展等方面密切加强沟通和交流,积极稳妥、扎实有序地落实活动计划,最终实现学校交流合作、互动共建、互补联谊、共享共赢的目标,促进共建双方学校各项工作稳步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10.城乡共同体总结 篇十

大家下午好!时间如过隙的白驹。转瞬间,2015年的日历只剩下了最后的一页了。站在岁末的节点,盘点我们共同体和工作室一年来的工作,此时,我心潮起伏。首先,我要代表大家感谢教育局的领导,没有你们的英明决策和鼎立支持,我们的工作就不会搞得有声有色。当然,我也要感谢我们第七教育共同体各成员单位、我们语文工作室的各位老师,没有你们务实工作、辛勤付出,我们的“学本”课堂理念和教学主张就不会开出绚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一年来,我们本着“铸师魂、练师能、展师彩”工作思路开展工作,取得了许多令人满意的成绩。下面,请允许我代表大家对一年来的工作作一简要梳理:

一、加强学习,坚定信念,以良好的师德垂范学生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道德高尚。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为了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我们始终把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当作我们教育信条和师德标尺。为了塑造好的师德,一年来,我们两次为教师发放书籍——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于漪老师的《语文的尊严》引导教师们深入学习,以达到见贤思齐的目的。通过学习,大家更坚定了自己做一个好老师的理想信念,更明确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二、勇于实践,勤于反思,以过硬的师能引领学生成长

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实践的土壤里慢慢成长起来的。一年来,我们第七教育共同体和名师工作室围绕“学本课堂”和“苏式教学”,开展了一系列专题研讨,如“识字写字研讨”“古诗文研讨”“说明文研讨”“说理文研讨”等等,本我们共活动八次。通过课堂实践,探寻教学规律,通过写教学反思,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论水平。一年来,大家共写教学反思100余篇,其中有的教学反思还在省市刊物上发表。不完全统计,一年来工作室成员在省市以上刊物上发表有价值的教学论文共27篇,其中3篇还在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上海教育科研》《教学与管理》发表。值得可喜的是我们探讨的“学本课堂”这一教学理念也结出了甜美的果实——由大家参与撰写的《走向言语实践的学本课堂》书稿,已经交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年后出版发行。这几天,喜讯不断的传来,我们工作室的《语用视角下学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课题顺利在省教研室立项,我们工作室蒋利娟老师在“一师一优课”评比中荣获教育部一等奖。(xx仅有三人)

同时,我们还注重教学素养的提升。去年年底,我们举行了课文诵读的比赛。今年,我们在这里又举行了讲故事的比赛。通过这些活动的推进,我想,教师们的教学会更有底气,课堂会呈现更多精彩。

11.创建书香校园师生共同成长总结 篇十一

武进区鸣凰中心小学2009-2010第一学期总结

营造一个真正的书香校园是我校一直以来所积极努力的一个目标,我们深深地知道“读书”对于一个人、一个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更知道要真正把书香校园建立起来,需要我们一步一步踏实地走好。因此,我们依照活动计划,扎扎实实开展了一些活动,让我们的学生和老师们在活动中共同成长、发展。

一、建立组织,明确分工,渲染实验气氛。

首先,建立组织,形成严格的管理系统。学校建立了“新教育实验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以李亚芳校长为组长,教科室、相关职能处室人员及教师代表为组员的实验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制定了本学期实验行动计划,并逐月安排具体的工作,确保实验工作持续有序开展。其次,广泛宣传,形成浓烈的参与氛围。11月月3日隆重举行“新教育”实验启动仪式,组织学习了《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同成长》的新教育实验行动计划,并在学校网站上专门设立新教育栏目,广泛宣传新教育实验的意义、目的,让师生充分认识,让学生家长有所了解,营造实验的氛围,让研究工作在师生中深深扎根,在社会及学生家长中得到了认可和支持。

二、创设环境,营造书香氛围

我们很重视校园阅读环境的创设,精心布置美化校园,并努力使其育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使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浓郁的书卷气。学校电子显示屏的读书宣传语“腹有诗书气自华”、“与经典为友,为人生奠基” “与书同伴,开阔视野”、“获取知识,三分在课内,七分在课外” 等格言警句,让每一位学生走进校园,就置身于读书的氛围中享受书的熏陶。11月16日“国旗下讲话”向全校师生发出读书节活动倡议,向全校师生宣讲读书活动的意义。

我们进行了班级图书角评比,图书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图书馆借阅的,二是每个孩子自带的图书。这样每个孩子家中的图书更有价值,孩子可阅读的图书范围更为广泛。正因为“图书馆”就在身边,所以每个孩子可以随时取阅。班主任还不定期地让学生更换图书,不断充实丰富孩子的阅读内容。学生在课堂遇到的问题也可以随时从身边的图书馆中查阅。中午半小时的师生共阅时间,更是让师生陶然于书香的浸染中。学校开展活动的奖品往往也是一套精美的图书。诸如此类的校园文化与班级文化浑然一体,在客观上就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情境,营造了浓郁的阅读氛围。

三、扎实管理,成就书香师生。

1.为充分利用好早晨宝贵的读书时间,学校要求所有学生上学期间,特别是 早晨和中午的时间,必须做到到校必进班,进班必读书。除了朗读书本上的课文以外,还要在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的带领下,有组织地朗读一些课外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量。各班选好威信高、负责任、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的读书委员,组织班级晨读和午间阅读。同时学校还专门成立了读书活动检查小组,由读书委员和语文教研组长组成,每天早晨和中午对每个班级进行检查和督促。

12.“十万亲子共同做家务”活动总结 篇十二

“十万亲子共同做家务 ”活动总结

在社会和基础教育的深刻改革浪潮中,迫切要求小学教育要努力培养小学生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促使他们素质全面发展。为深入贯彻教体局提出的“十万亲子共同做家务”文件精神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自强、自理、自律等能力,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充分利用各校外教育资源,在各个长假组织学生开展了“走进社会大课堂 学校生活真本领”“今天我当家”“我跟爸妈上天班”“扮靓我的小居室”“学做一项小厨艺”“开心快乐一家人”等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总结如下:

一、自己制定计划,自己开展活动。

在开展活动时,让学生自己开展活动,自己记载活动情况,自己总结效果。这样解放了队员的思想、双手、活动时间和空间,使队员能不受约束地去体验,去实践。从而较好地培养了队员的自强、自理、自律和实践能力。培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学生活动自行安排,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从学生上交的活动记录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实践中,孩子们学习到许多知识,有的学会了卖菜、买菜;有的学会了做蛋糕;有的学会了种花……学到了许多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体验到父母的辛苦,获得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活动中,队员们自觉爱护街区的一草一木和各种公共设施,维护社区的卫生和文明,并能自觉的约束自己和家人,懂得不能影响他人的生活和休息;在公共场所,队员们懂得文明礼让、尊重他人、主动购票、主动为老弱病残让座;在商场购物,队员们能文明购物,主动维护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等,深受活动场所人员的好评。

三、活动感受深刻,激发学生情感。

1.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直接作用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提高数学和物理的学习能力和语言逻辑能力。

2.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会干的事情越多自信心就越强。

3.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通过做家务,可以体谅家长的辛苦,逐渐承担自己在家庭里、社会上的责任,培养了良好的品质。

4.劳动能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

四、存在不足:不过,整个活动还是存在很多需要改进和思考的地方。如:班里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提不起兴趣;家长没有时间跟孩子一起做家务该怎么办?个别孩子在活动中,不注重过程的积累?

总之,这些实践活动非常有意义,让孩子们懂得了许多,明白了许多!通过当家做家务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培养家庭的责任感的重要意义,感受到了父母的生活责任和父母的辛苦,又提高了对生活的自理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对父母的感恩和感激,在学习生活中更加体谅长辈。

“小荷刚露尖尖角”,一株株新苗在朝阳的怀抱中破土而出,迎着阳光茁壮成长。也期待我们的亲子做家务之路也将越走越宽。

胶州市第四实验小学

13.共同体工作总结(精) 篇十三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庐阳区《关于深化部分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机制的实施意见》精神,围绕“农村学校城市化,城区学校优质化”目标,淮三小与新农小学在教育局组宣科高科长的组织协调下,紧密联系,共商两校发展之大计,现将所做工作做一汇报: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更新管理理念。

区教育局《关于深化部分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机制的实施意见》下发后,学校立即组织两校教师,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并于3月11日下午,召开了两校首次行政例会。随后淮三小三位校级领导分别前往新农小学蹲点调研,在充分了解新农小学的师资状况、学生状况、教育教学状况的基础上,制定了两校《关于共同体学校“捆绑”式管理和发展实施方案》,确定了两校“理念共享、资源共享、管理共享、互动提升、共谋发展”的基本理念,并制定了相关的具体措施。4月下旬,淮三小分别选派新农小学教导主任钱朝阳、大队辅导员谢其海,随淮三小部分教师、班主任前往苏州、上海参观学习,拓展视野,为两校的共同发展积聚力量。

二、教学活动务实求真,学科交流丰富多彩。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立校之本,两校目前为止已有语、数、外、美术、体育等5门学科开展了交流活动。

3月24日,孙玉杨、高蓉老师的英语课给两校英语教师提供了精彩的课例。课后老师们就课堂环节的设计、教材的把握、师生互动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由此延伸到教材的研读整合,老师们受益匪浅。英语学科对于新农小学是一项薄弱学科,本学年淮三小的英语教师王佳佳在新农小学任教毕业班英语课,受到了学校及家长、学生的一致好评,增强了新农小学的英语教学力量。

4月15日,杨霞、季芳、温晓琍老师分别在新农小学上了语、数、体三节教研课。课后两校教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特邀的区数学兼职教研员李玲玲副校长对杨霞老师的数学课作了精彩的点评,令上课教师深受启发,也让参与活动的教师们领略到了数学学科独特的教学艺术。

美术学科对于乡镇学校来说是一弱项,淮三小得知新农小学15位学生要参加绘画比赛,3月25日下午派美术组裴璐老师对这些学生们进行了辅导。同时裴璐老师还邀请这些学生与淮三小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一起上课,一起绘画,感受并了解城市孩子们的绘画方法和特色,给新农小学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两校毕业班教师的交流活动正在有序进行,5月6日下午语、数、英学科开展了研卷活动。6月12日本周五,两校毕业班学生进行模拟测试,测试后两校毕业班教师将开展试卷分析及经验交流活动。

4月10日下午,淮三小教导处方华梅主任和语文教研组长高伟玲老师前往新农小学开展了“作业布置和批改”以及“教师备课”、“教研活动”的检查,就检查中发现的优点及不足进行了认真的反馈,同时也介绍了淮三小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此次活动对新农小学教师的常规教学有了更深入细致地了解,对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三、城乡孩子手拉手,德育工作见成效。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3月2日下午两校班主任工作会议在淮三小召开。会上淮三小介绍了学校“一日常规管理细则”、“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淮三小班主任代表季芳老师就其班级开展的特色活动及班级建设作了精彩介绍,两校班主任就“三级捆绑”机制签定了新农、淮三师生“手拉手共成长”活动合约书。会后,新农小学的班主任参观了淮三小的校园环境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此项活动,促进了两校班主任的进一步交流,为今后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淮三小是合肥市家校名校,为了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积极作用,4月17日下午,淮三小两位优秀班主任老师为新农小学四、五年级家长分别做了“爱也要讲究方法,泛爱与乏爱的危害”以及“儿童人格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讲座之后还与家长做了现场的互动交流,一个下午的活动让在场的家长受益匪浅。

淮三小、新农小学两校学生活动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本学期,为了迎接中博会,3月25日下午,新农小学六年级全体学生与淮三小学生欢聚在美丽的杏花公园,开展了“迎中博放风筝”活动。色彩斑斓的风筝,装点了美丽的天空,也扮靓了孩子们的童年生活,风筝上的祝语更表达了同学们“迎中博”的喜悦心情。

“六一”节前夕,淮三小领导带着全体学生捐出的一元压岁钱买来的崭新图书来到了新农小学,捐给了新农小学家庭困难的学生,作为“六一”节的礼物,温暖那些孩子渴求知识的心。5月27日上午的“六一”庆祝活动,新农小学一百多名学生来到淮三小,并带来了文艺节目与淮三小师生共庆“六一”。庆祝活动之后,这些学生分别与“手拉手”班级的学生开展了互赠图书活动,并前往淮三小学生家中作客。城乡孩子共度“六一”节,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忆。

四、今后工作的思考:

两校“捆绑”工作实施近一个学期,基于两校实际,开展了一些工作,促进了两校更进一步的了解,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加以完善。

下阶段我们将在两校的教师安排上做一科学调整,一方面派出学校中层干部前往新农小学挂职任教,主抓教学常规管理,融汇两校的先进做法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以及教研活动的开展进行全程质量管理。另一方面针对乡镇学校常识类课程师资缺乏,利用淮三小常识类课程教师的优势,开齐开足新农小学的常识类课程,尽量做到专职教师任教,丰富农村孩子的知识面,提升农村孩子在音、体、美、科学、信息等学科中的知识素养。

学校德育工作将在学生行为习惯的一日常规管理,星级班级的评比以及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家长学校等方面进一步常规化、系统化,充分彰显德育的全方位育人功能。

淮三小工会将在学校民主管理、关爱教师活动等方面,统筹兼顾,以利于学校发展为根本,充分调动两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和谐向上的工作环境。

上一篇:大学生的团员的优秀自我评价下一篇:独一无二的爸爸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