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人员述职报告(精选7篇)
1.检测人员述职报告 篇一
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作为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之一,已经在煤矿得到广泛应用,在安全生产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但目前煤矿人员定位大多采用RFID技术实现,在实际使用中,经常出现代打卡甚至一人带多卡的现象,很难有效监督值班领导或当班员工是否下井,难以真实反映煤矿井下人数,给煤矿安全管理留下了隐患。唯一性检测是针对该问题而提出来的,主要用来检测员工带卡唯一性和射频卡的好坏。
现有的唯一性检测方法主要有:
(1) 员工通过队列方式依次通过唯一性检测装置,且相互之间保持适当距离。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射频卡的发射距离很难统一,最长和最短发射距离可能相差10 m以上,当前面的人经过唯一性检测装置时,如果后面人员的发射卡信号太强,则信号很容易被检测装置接收到,造成误判断。
(2) 采用无源卡的方式,通过刷卡来判定唯一性。该方法需要绑定无源卡,安装和通行要求高。
以上两种方法都必须有人现场监管,增加了执行难度,实际应用效果不理想。鉴此,本文提出将虹膜识别技术[1,2,3,4]和RFID技术相结合,根据虹膜与射频卡的一一对应关系识别下井人员,解决了只认射频卡不认人的问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唯一性监测,有效遏制了带卡作弊行为。
1 虹膜识别技术
1.1 虹膜识别技术简介
人的眼睛由巩膜、虹膜、瞳孔三部分构成。虹膜是位于眼睛黑色瞳孔和白色巩膜之间的圆环状部分,其面积约占眼睛总面积的65%。它由相当复杂的纤维组织构成,在红外光下呈现出丰富的纹理信息,包含很多相互交错的类似于斑点、细丝、冠状、条纹、隐窝等的细节特征,这些特征是以随机组合的方式确定下来的,一旦形成终生不变。
虹膜识别技术通过对比虹膜图像特征之间的相似性来确定人的身份,其核心步骤是使用模式识别、图像处理等方法对人眼的虹膜特征进行描述、分类和匹配,从而实现个人身份认证。虹膜识别主要依赖于虹膜识别算法系统,在人员注册自己的虹膜信息后,该系统对已注册的虹膜信息进行预处理,并对有效的虹膜纹理特征进行描述,最后完成对不同虹膜特征分类的任务。在识别过程中,将扫描的虹膜与数据库中已分类的虹膜特征进行匹配,从而完成识别。
1.2 虹膜识别技术的优势
常见的生物识别技术有指纹识别、面部识别和虹膜识别,其中指纹识别、面部识别等技术在煤矿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制约因素。煤矿上的体力劳动会磨损矿工指纹,以致无法识别;而面部识别成功率相对较低,头发遮到脸上都有可能无法识别,同时井下的煤尘也会影响面部识别。与其它生物识别方式相比,虹膜识别具备最高的识别精度和安全性,其优势主要体现在:(1) 唯一性,自然界不可能出现完全相同的2个虹膜。(2) 稳定性,虹膜在人出生8个月后就已经稳定成型,且终身不变。(3) 非接触式采集,虹膜识别可以在不与采集设备接触的情况下成像[5,6]。
2 人员定位唯一性检测系统设计
2.1 系统总体结构及工作原理
人员定位唯一性检测系统采用主动获取和被动识别双认证模式,人员虹膜信息采取被动识别方式,射频信号采用主动获取方式。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虹膜识别机自动监测红外信号,当有人员靠近时自动开启识别单元,扫描虹膜图像并与虹膜录入库中的图像进行比较,如果虹膜信息显示为该矿人员,则把该人员信息(即考勤信息)发送到缓冲区[7,8]。当人员射频卡进入CFC2检测仪的识别范围时,CFC2检测仪记录射频卡发出的射频信息,以备比较筛选。同时CFC2检测仪定时向缓冲区发送查询请求,缓冲区将人员信息通过UDP方式返回到CFC2检测仪;CFC2检测仪收到该信息后,判断是否已收到该人员的射频信息,若收到则发送RS485命令到闸机,闸机放行。
存储考勤信息报告的缓冲区可以设在虹膜服务器或虹膜识别机上。由于CFC2检测仪本身可以存储信息,因此虹膜识别机识别出的人员信息也可以通过UDP方式直接传送到CFC2检测仪,绕过服务器完成信息比对。
2.2 系统工作流程
CFC2检测仪每发送一次查询请求命令,缓冲区返回一次考勤信息报告。系统工作流程及CFC2检测仪与考勤信息报告缓冲区的交互流程分别如图2、图3所示。
2.3 通信协议设计
以缓冲区设在虹膜识别机上为例,介绍CFC2检测仪与虹膜识别机的通信协议设计。考虑到实时性,通信协议由UDP报文承载。查询请求和考勤信息报告的定义分别见表1和表2。
虹膜识别机不记录历史考勤信息,而只保存最近n秒(可配置)内的考勤记录。当其收到的查询请求LAST标志为0x07时,返回上一条考勤记录;当LAST标志为0x00时,认为上一条考勤记录已传送成功,可从缓冲区清除该记录,并继续传送新的考勤记录;若无考勤信息则返回空的考勤报告(考勤记录数为0)。
闸机与CFC2检测仪之间采用RS485协议:输出串采用固定的二进制形式,设为{0xFE, 0x80, 0x01, 0x00, 0x00, 0x00, 0xAB},9 600,8,1,N。闸机收到此串则打开放行。
3 结语
人员定位唯一性检测系统采用虹膜识别技术与RFID技术,有效实现了人员定位的唯一性检测,且识别速度快,准确率高,提高了下井人员入井的效率。目前该系统已在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三号井成功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场30个人在1 min内一起下井,没有发现误判情况,满足了矿方提出的人与卡一一对应的要求。
摘要:针对现有人员定位唯一性检测方法易发生误判断、需现场监管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将虹膜识别技术和RFID技术相结合的人员定位唯一性检测系统设计方案,详细介绍了系统总体结构、工作流程及通信协议设计。该系统根据虹膜与射频卡的一一对应关系识别下井人员,并自动控制闸机来实现唯一性检测,从而实现了无人值守考勤。人员定位唯一性检测系统识别速度快,准确率高,应用效果良好。
关键词:煤矿,人员定位,唯一性检测,虹膜识别,射频识别
参考文献
[1]包建军,霍振龙,徐炜,等.一种高精度井下人员无线定位方法[J].工矿自动化,2009(10):18-21.
[2]罗忠亮.虹膜生物特征的提取与识别[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3]张在峰.虹膜识别算法研究及系统实现[D].兰州:兰州大学,2009.
[4]李秀艳.多生物特征身份识别方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5]张祥德,曹宇,王琪,等.基于特征向量场重构的虹膜识别方法[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8):1098-1100.
[6]苑玮琦,林忠华,徐露.改进的基于人眼结构特征的虹膜识别方法[J].光电工程,2007(8):105-109.
[7]路陈红,卢朝阳.用于虹膜识别的多尺度图像基特征提取[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4):549-553.
[8]霍振龙,包建军.煤矿物联网统一通信平台的研究[J].工矿自动化,2011(10):1-3.
[9]张波,庄昆,王维维.射频识别技术在矿井人员定位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山东煤炭科技,2011(6):82-84.
2.检测人员述职报告 篇二
【摘 要】目的:了解社區从事公共场所类务工人员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HIV、梅毒的感染情况及卫生服务利用情况,以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提供相关服务。探讨一套切实可行、科学合理针对务工人员的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对前来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理公共场所类健康证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其血清样本,进行HIV抗体和梅毒抗体检测。共采集734份血清样本,回收734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646份。结果:该人群艾滋病八大常规问题答对率分别41.33%~91.64%;安全套使用率为77.80%;最近一年内有39.32%接受过安全套宣传和发放;电视广播,书报等大众媒介仍然是务工人员主要的知识来源。结论:应针对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薄弱环节开展宣教,充分发挥社区服务中心的力量,进一步加强务工人员在艾滋病知识方面的健康教育,并提供相关服务和行为干预
【关键词】HIV;社区;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572-020
3.检测人员行为规范 篇三
一、按规定着装;
二、上班时间佩戴工作牌。
三、办公时间不擅离工作岗位。
四、不在办公区域高声喧哗,检测工作中不接打电话,不吸烟。
五、保持整洁的办公环境,不在办公区域进食。
六、不在办公区域内玩电脑游戏、看电影、影碟等。
七、禁止参与可能导致与公司利益冲突的活动。
八、不得利用职业之便谋取个人利益;
九、不得接受、参与可能影响公司利益的有价馈赠、宴请;
十、不准泄露或擅自使用任何与公司相关的保密信息。
十一、杜绝非工作人员进入检测车间。
十二、下班后仔细检查车间门锁及电源,确保车间安全。
十三、保持工作场所卫生清洁。
十四、忠诚于公司,诚实守信,反对出于任何目的的欺骗、作假行为。
十五、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公民“八荣八耻”道德规范和公司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公司管理、调度和安排。
十六、员工在岗位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工作、操作规程办事,爱护设备,维护设备和工作环境的安全可靠、整洁、有效。接待前来办理车辆业务的群众热情周到,用语文明,服务耐心,不准与群众发生任何吵闹、斗殴行为。
十七、不准以谋取个人利益为目的代单位和个人办理机动车检测、调试、维修业务。
4.无损检测人员聘用协议 篇四
甲方:廊坊市宏达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乙方:周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53号)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双方本着友好协商,互惠互利的原则,达成以下协议: 甲方聘用乙方担任无损检测职务,期限为一年,聘用的无损检测人员实行不坐班工作制。乙方在协议有效期内,甲方按每年人民币
贰万元整(¥20000元)支付乙方基本工资。1.双方签订合同后,乙方向用人单位提供其无损检测资格证书原件、毕业证、身份证和电子版彩照,及转注册所需要的材料。配合甲方签订的转注所需的劳动合同 2.甲方收到 乙方所有原件后一次性付乙方贰万元整(¥20000元)3.乙方无损检测资格证书变更成功后证书在甲方保留
4.在合同有效期内,乙方若有需要复试和升级的无损检测证件,甲方有义务协助乙方办理相关手续
5.合同到期之后,用人单位应提前30天出具乙方解聘证明,职业道德证明等有关转注册材料,方便乙方办理转注的手续。在新接受单位注册成功后,与本合同第一条中应交还乙方的其它材料一同交予乙方
6.违约责任:如因甲方原因:丢失或损毁资格证书,用人单位赔付乙方损坏的单项证书伍仟元整,或用人单位帮乙方补办。如乙方原因,由乙方负责。7.本协议有效期内,甲方不负责乙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费用交纳 8.本协议条款货币形式均为人民币
9.本协议自双方签订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一年,聘用期满解聘
10.聘用期满,双方有意签订续聘合同,由双方另行协商。如存在合同纠纷无法协商 时提请当地劳动仲裁部门仲裁。
11.本协议一式二份,双方各持一份,具同等法律,签字后生效 12.签订合同之日即为聘用薪金的计算起始日 13.未尽事宜,双方再协商解决
甲方:(盖章)
乙方:(签字)
法定代表人:(签字)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日期:
5.检测人员学习培训计划 篇五
为了提升我中心的疾控防控能力,适应疾病防控事业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实验室业务人员实际工作水平,特制定本中心2017培训计划。
一、《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等相关资料的宣贯
为了充分满足在疾病预防控制服务方面所具有的质量保证能力,充分满足政府职能部门和委托方的要求、法律法规的要求及本中心加强质量管理的需求。《质量手册》是本中心检测工作质量技术管理的指导性文件,是开展检测工作的规范;《程序文件》是全中心人员在每个工作环节中遵循的步骤;《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是对每个人每个岗位更细化的要求,中心每个工作人员都应该认真学习和熟悉掌握,以便在工作中能做到正确理解,正确运用,为此每年一次的培训学习考核是非常必要的。
实施计划:在今年第三季度对中心全体人员进行宣贯学习、考核。
二、生物安全的实验室管理培训
目的:为保证中心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与健康,保证实验室内外环境的生物安全,对实验室安全、生物安全管理学习培训每年进行一次,让每个人牢固树立安全意识,确保实验室安全,万无一失。实施计划:实验室检验人员全体参加和各县区检验人员在一季度完成。
三、气质联用仪的使用及分析技术的培训
目的:为了提高气质联用仪分析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组织实验室有关的检验人员参加气质联用仪的使用及分析技术培训。也可以请厂家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培训内容:GC-MS仪器结构、功能和主要性能指标;GC-MS离子化方法及质量分析器;GC-MS联用技术的定性、定量方法及其应用;GC-MS联用操作技术和常规维护(真空的重要性和常见问题、联用中GC需要注意的问题、仪器调谐参数及调谐结果判断、GCMS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需要注意的问题、谱库检索的前提和检索结果的判断、维持仪器正常运行需要的常规维护)等等。
四、液质联用仪使用及分析技术的培训
近年来液质联用技术已逐渐发展成为最重要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之一,在食品安全、生物、医药、化工等领域中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组合化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化学的研究工作中,液质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但是由于液质联用仪是液相色谱和质谱两种技术的结合,对分析人员的在仪器操作和维护以及应用研究方法的开发中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为提高分析技术人员的水平,满足使用液质联用仪人员的迫切需求,让有机质谱更好的为科研、生产及研发工作服务,尽快尽早参加此类培训。
五、离子色谱仪使用及分析技术的培训
为了提高分析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组织实验室有关的检验人员参加离子色谱仪的使用及分析技术培训。
主要培训内容:离子色谱的基本原理、离子色谱分析的样品处理、色谱柱应用、仪器维护及故障排除、使用技巧等。
六、原子荧光操作培训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原子荧光已成为化学元素分析的常用工具之一,今年我们配备了原子荧光仪器,为了提高原子荧光光谱仪器分析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充分发挥原子荧光光谱仪器的功能,提高分析测试质量, 准备积极参加此类培训班,掌握其原理、分析技术、干扰及其消除方法、分析数据处理和多种应用技术。
七、职业卫生技术培训
为了规范本中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确保其工作质量,为卫生行政部门对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及职业卫生审查提供科学合理和可行的技术依据,从而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发展,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有关培训。
八、加强政治、业务学习及职业道德建设
为提高实验室检验人员的整体素质,将业务知识的系统学习与职业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既要提高技术人员的理论基础知识水平,又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增强其工作责任心。让检验技术人员能做到对检验原理的真正了解,对每个检验项目的检验步骤能做到一丝不苟,严把质量关,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
6.检测人员述职报告 篇六
纺织品成分含量检测过程中经常用到很多化学试剂。虽然在检验过程中一般都会采取一定防护措施, 如:穿实验服, 配带手套和防毒面具等。但还是不可完全避免会接触或呼吸到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对于纺织检测人员而言, 平时在对标准的研读过程中, 对标准中介绍到的部分试剂的危险性略有了解, 但也主要停留在容易观察到的表面现象上, 如:对衣服和手部皮肤的腐蚀, 气味对呼吸道的短暂刺激等等。再有, 在纺织品定性检测过程中, 燃烧法因为其更直观, 操作简便, 所以最为常用, 该方法需要点燃面料的纤维, 并通过燃烧状态, 特别是燃烧气味对纤维进行定性鉴别;不同纤维因为化学成分不同, 燃烧后气味也不同, 这些气味正是由不同的化学物质释放出来的, 而这些物质又基本都是有毒的。现主要针对这些常用试剂和纤维燃烧过程释放出的有害气体, 以及他们带来的健康风险进行了初步分析, 以此希望检测人员和管理者加以注意, 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1 来源于溶解法所用试剂的威胁
1.1 二甲基甲酰胺 (DMF)
二甲基甲酰胺 (DMF) , 一种透明液体, 能和水及大部分有机溶剂互溶。纯二甲基甲酰胺是没有气味的, 但工业级或变质的二甲基甲酰胺则有鱼腥味, 因其含有二甲基胺的不纯物。在纺织品成分含量检测中主要用于溶解氨纶和腈纶等[1]。DMF的毒性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目前认为与其体内代谢过程有关。其进一步反应产物可以与蛋白质、DNA、RNA等大分子的亲核中心共价结合, 造成机体肝肾器官损伤[2]。
1.2 甲酸
甲酸, 又称作蚁酸。无色而有刺激气味, 且有腐蚀性。在纺织品定量检测中主要用来溶解锦纶等[3]。主要引起皮肤、粘膜的刺激症状。接触后可引起结膜炎、眼睑水肿、鼻炎、支气管炎, 重者可引起急性化学性肺炎[2]。
1.3 氯化锌
氯化锌, 易溶于水, 溶于甲醇、乙醇、甘油、丙酮、乙醚。潮解性强, 能自空气中吸收水分而潮解。具有溶解金属氧化物和纤维素的特性。在纺织品成分含量检测中遇到再生纤维素纤维和棉混纺时需要用到[4]。氯化锌有腐蚀性, 毒性很强, 能剧烈刺激及烧灼皮肤和粘膜, 长期与本品蒸气接触时发生变应性皮炎[2]。
1.4 连二亚硫酸钠
连二亚硫酸钠, 也称为保险粉, 白色砂状结晶或淡黄色粉末, 溶于氢氧化钠溶液。部分面料颜色较深时难以鉴别, 需要用其对纺织品染料进行褪色。连二亚硫酸钠本身就是一种有毒物质, 对人的眼睛、呼吸道黏膜有刺激性, 接触后可引起头疼、恶心和呕吐。
1.5 次氯酸钠
次氯酸钠, 具有刺激性和腐蚀性, 不稳定。在纺织品成分含量检测中主要用于溶解蛋白质纤维[5]。对于我们检测人员而言, 侵入途径主要为吸入和皮肤接触。长期接触会使指甲变薄, 毛发脱落, 其释放出的游离氯会引起中毒。
1.6 丙酮
丙酮, 无色液体, 具有令人愉快的气味 (辛辣甜味) , 易挥发;沸点56.05℃, 易燃, 有刺激性。在纺织品成分含量检测中用于溶解醋纤[6]。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对眼、鼻、喉有刺激性, 长期接触该品出现眩晕、灼烧感、咽炎、支气管炎、乏力、易激动等;皮肤长期反复接触可致皮炎[2]。
1.7 二甲苯
二甲苯, 无色透明液体, 有芳香烃的特殊气味, 易流动, 能与无水乙醇、乙醚和其他许多有机溶剂混溶, 几乎不溶于水;易燃, 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纺织品成分含量检测中用其溶解丙纶[7]。在我们检验的职业性接触中, 二甲苯主要经呼吸道进入身体。二甲苯对眼及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高浓度时, 对中枢系统有麻醉作用, 长期接触有神经衰弱综合症, 皮肤接触常发生皮肤干燥, 皮炎。二甲苯毒性中等, 但也有一定致癌性[2]。
1.8 苯酚
苯酚, 常温下为一种无色晶体;有毒, 有腐蚀性, 常温下微溶于水, 易溶于有机溶液;当温度高于65℃时, 能跟水以任意比例互溶。暴露在空气中呈粉红色。在纺织品成分定性分析中溶解聚酯纤维或者锦纶[8]。低浓度苯酚能使蛋白变性, 高浓度能使蛋白沉淀。对皮肤、黏膜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也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或损害肝、肾功能, 存在致癌风险[2]。
1.9 氨水
氨水, 无色透明液体, 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在纺织品成分含量检测中用于对酸性溶液的中和[9]。反复低浓度接触, 可引起支气管炎;皮肤反复接触, 可致皮炎, 表现为皮肤干燥、痒、发红。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氨气会引起以呼吸系统损伤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氨的腐蚀性很强, 能使组织蛋白变性、脂肪组织皂化, 造成溶解性坏死, 且病变易向深部发展[10]。
1.1 0 二氯甲烷
二氯甲烷, 无色液体, 有醚样气味, 易挥发, 其气体不燃烧, 与空气混合也不爆炸;沸点39.75℃, 低毒。高浓度蒸气有麻醉性。在纺织品成分含量检测中用于溶解三醋纤[11]。检验人员吸入后会对鼻子及喉咙的轻微刺激, 重者可能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轻度抑制;非常高浓度暴露可能导致丧失意识及死亡。虽然研究指出长期接触的人员并无癌症增多的迹象, 但IARC将其列为疑似致癌物[2]。
2 来自燃烧法[12]的威胁
根据工艺的不同, 化纤组成成分不同, 因此燃烧后闻到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一般而言, 涤纶可能会是对苯二甲酸 (PTA) 、对苯二甲酸二甲酯 (DMT) 、乙二醇、联苯低聚物;锦纶可能会是己二胺、己二酸、联苯低聚物[13];纺织染料和添加剂中或多或少也会存在某些重金属物质和氮、硫等元素, 以上这些物质燃烧后产物主要是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二恶英等的混合物。
一氧化碳进入人体之后会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进而使血红蛋白不能与氧气结合, 从而引起机体组织出现缺氧, 导致人体窒息死亡。二氧化硫气体易被湿润的粘膜表面吸收生成亚硫酸、硫酸, 对眼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大量吸入可引起肺水肿、喉水肿、声带痉挛而致窒息;氮氧化物的最终产物一般都为能稳定存在的二氧化氮, 其主要损害深部呼吸道;而一氧化氮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比一氧化碳还要强, 会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二恶英毒性极大, 有“世纪之毒”之称, 万分之一甚至亿分之一克的二恶英就会给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 二恶英除了具有致癌毒性以外, 还具有生殖毒性和遗传毒性, 直接危害子孙后代的健康和生活。因此,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已将其列为人类一级致癌物[14]。同时燃烧过程还会伴有大量不完全燃烧的可吸入颗粒物。长期吸入, 轻者会导致头痛、眼花、记忆力减退等慢性中毒症状, 并且会使嗅觉退化;重者甚至会导致癌变。其中燃烧释放出的汞、砷、铅、镉等重金属毒性不仅强, 且在人体中有蓄积性[15], 存在潜在的致癌性。可能有些检验人员和管理人在此存在误区, 认为燃烧量小, 嗅闻时间短, 不会构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但是, 根据实际检测经验, 为了便于鉴别不同气味, 该方法的实验环境一般要求相对封闭, 空气流动不畅;再加之释放物的毒性非常强, 在空气中的停留时间又较长, 这些强毒性物质在空气中长期存在, 即使含量很低, 也必定会给健康造成威胁。
3 结语
由于所用试剂的挥发, 尽管密闭保存, 实验室中依然会长期低剂量的存在着化学性危害, 它们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皮肤接触渗入对检验人员的身体健康构成影响, 长期作用于人体会产生慢性的远期影响, 这种效应并不易被人注意, 也难以鉴别。此外, 燃烧法虽然简便、快速, 但是其对检测人员的健康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 建议应尽量避免使用该法进行检测, 如果必须使用也应保持实验场所经常通风换气。
7.检测人员述职报告 篇七
[关键词]社区居民;学历教育现状;培养模式
一、调查背景
随着国家标准化社区和示范社区建设全面推开,加强社区内涵建设是关键,提升社区人员文化素质迫在眉睫。现阶段须先对襄阳市社区人员教育状态、个人学习需求偏好等方面,进行调查摸底、统计分析,探索出适合社区人员提升学历教育新模式。
二、调查结果
1.社區居民目前学历状况:偏低
调查得知社区居民初中学历占22.9%,高中、中专或技校占40.1%,专科占27.6%,本科占9.4%。专科及以下学历人数竟然高达90.6%,表明社区居民学历提升空间很大。30岁以下80%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30岁以上人员为低学历群体。
2.家庭经济月收入:不高
本次调查发现,家庭月收入4000元以下占36.1%,5000元占35.6%,6000元及以上占28.3%社区居民普遍收入不高,如果拿出部分资金投入到个人继续教育中来,对家庭生活肯定会有一定的影响。
3.日常闲余时间:比较充裕
被访者日常富裕时间较多,日均闲余6小时的占35.5%,7小时占28.1%,8小时占19.4%,9小时以上占17.3%。很显然,社区人员有充足的自由时间来参加学历提升或技能培训。
4.意向学习专业类型:呈现个人偏好
统计分析得出,喜欢文史类、教育类专业的分别占18.8%、27.3%,以女性居多;喜欢理工类专业的占31.6%,以男性居多;喜欢医学类专业的占22.2%,男女比例差不多。这就要求在后期教育中要根据性别和个人喜好合理安排专业。
5.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及运用:比较熟练运用
在本次调查中,80.8%的调查者家庭安装有宽带、WiFi,仅有19.2%的居民采用“手机包月”。对于移动通讯设备拥有的“QQ”、“上网”、“微信”、“短信”等功能,75.1%的居民能够熟练使用,“有意愿学习使用”的占15.4%,“不会者”仅占9.4%。表明现代网络及通讯技术已被广大社会群体所使用,互联网+学习已成为现实和趋势。
6.是否自愿参加学习:自愿率高
调查发现“自愿”参加学习的高达68.2%,“外界强迫学习”的占13.2%,“不愿意”学习的占18.6%。充分体现了社区居民有强烈的学习愿望,能够积极主动参加学习。
7.课程难易程度:易懂易学占多
被调查者希望课程“易懂”的占41.1%,“易学”的占27.2%,“一般”的占29.1%。根据社区居民学历及文化基础知识偏低特点,要求在进入学习阶段,课程设计上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8.选择掌握专业技能与文凭需要:二者结合最好
调查显示,33.3% 选择“专业技能重要”,仅有13.4%选择“文凭重要”,53.3%选择“技能与文凭结合”。说明社区居民学习更具理性,更有实用性、针对性,希望掌握专业技能,以便职业提升或谋取更好的工作岗位。
三、小结与建议
1.成立社区教育机构
由于社区居民日常比较分散,为方便居民学习和管理,结合当前推行建立标准化社区、示范社区,筛选条件成熟的办事处或居委会,建议成立社区教育中心,并成立社区教育管理团队,专项负责、推动这项工作。社区教育管理团队由以下人员组成:县市区民政局有关人员、办事处及居委会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学历教育主办学校相关人员。办事处和居委会是学历教育的宣传者、组织者和常规管理者;主办学校为日常教学、教务管理者。
2.制定学历提升帮持政策
社区人员虽有学习积极性,也意愿通过学习改善个人职业现状,但因种种原因家庭收入并不高,势必影响个人学历教育再提升。借鉴其他城市社区经验,社区教育管理团队应主动与市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市妇联、团市委等政府职能部门协调沟通,出台社区人员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及鉴定等补贴帮扶政策。建议对参学社区人员政策补贴一点,办事处和居委会补助一点,主办学校减免一点,参学人员自己承担一点,这样就大大减轻了社区人员学费负担,保证了学习积极性。
3.合理设置专业及课程
根据调查结果,专业设置应满足个人兴趣需要,课程设置侧重于专业技能培养。主办学校要对专业课程调整、修改,建议主要内容有:首选是减少专业文化课比重,降低专业课难度,实用性强,通俗易懂,侧重专业技能培养;第二是课程拆分,将每门课程拆分若干细小单元,模块式教学;第三是内容短小精悍,图文并茂,便于移动通讯设备接收,15—30分钟能完成学习;第四是音像教学与录音并用,可看、可听,方便学习。
4.建立互联网+ 学习系统
调查表明,提供适合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灵活快捷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习兴趣,大幅提升学习效果。主办学校要充分利用当今互联网和移动信息技术,研究、建立互联网+学习平台,内容包含网上报名、课程学习、答疑辅导、考试考核、考勤管理、反馈交流等操作系统。学习平台系统要便于操作、简化易学,一学就会。学生可以通过登录网站、QQ、微信等方式进行课程学习、考核、交流、管理等,终端学习对个人设备要求不高,满足大众化设备要求。为确保社区人员学习效果,要将互联网+ 学习与课程面授结合起来,技能性强、操作性强的课程要集中面授,保证教师讲透、学生学会。
5.社区人员后期学习内容
后期社区教育可把社区人员的学历教育与技能(兴趣)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结合起来。内容可设置为:
公益性培训:疾病预防、卫生保健、普法及安全知识等。
技能培训:月嫂、育婴师、创业技能提升培训等。
兴趣培训:书法、广场舞、武术、养花等项目。
社区人员成分复杂,教育背景参差不齐,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学习主动性不高,采用互联网+教育模式能激发学习兴趣,大幅提升学习效果。促使社区人员能够学到一技之长,提升学历层次,便于谋求更好的工作岗位,提高个人及家庭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基金项目: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课题(XZYB1521)
【检测人员述职报告】推荐阅读:
检测人员岗位职责08-02
工程材料检测人员 月考核题06-28
检验检测机构人员职能与权限07-03
泰兴超限检测站治超人员考核办法07-06
关于检验检测人员只在一个机构从业的承诺书10-08
2018 年度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专业技术人员 职业资格考试大纲 公共基础08-13
基因检测报告解读08-23
路面调查检测报告10-13
led台灯检测报告08-06
粗集料集料检测报告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