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设计师工作总结

2024-06-20

设备设计师工作总结(10篇)

1.设备设计师工作总结 篇一

1 协调政府单位 与政府单位和供热单位对接小区的供热事宜

2 图纸会审 负责与设备专业相关施工图纸的会审,提出合理化建议,控制工程成本、督促优化设计。

3 参与招标 参与设备专业相关工程和甲供材料的招标工作,负责进场前材料样品的确定,进场材料的检查工作。

4 现场管理 协调监督现场的设备、分项分部工程的施工(给水系统、排水系统、采暖系统、消防通风、新风系统、中水系统、垃圾处理、户外综合管线等),景观工程的施工。

5 工程验收 负责督导工程进度、质量、安全、全面掌握施工情况,组织协调现场已完工程(分项)的竣工、验收工作。

6 其他 完成上级领导临时交办的工作任务。

2.设备设计师工作总结 篇二

1 说课思路———关注热点, 设计说课

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定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一定要正确把握所授课课程的课程特点, 一定要把握本课程所对接的岗位技能, 更要注重表达“如何”和“为何”以这种模式组织和实施教学。整个说课程的内容涵盖:课程定位说一说、教学内容与设计说一说、教学方法选取说一说、教学资源说一说、考核方式说一说。

2 说课内容———紧扣岗位, 选择内容

2.1 课程定位说一说

2.1.1 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研究

通过对国铁及地方铁路企业、行业专家及已毕业到企业工作的学生进行调研, 了解相关电务工作的业务规格、技能目标及满意度, 不定期召开与企业人员的座谈研讨会, 充分听取意见, 以此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符合企业用人职业要求的实践课程体系。

2.1.2 职业岗位

通过综合分析得出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的职业岗位及能力要求:车站与区间信号设备维护工、驼峰信号设备维护工、电子与电气设备维护工、车载信号设备维护工、地铁列车信号工, 地铁行车监控信号工、铁路信号工程设计员、施工员、铁路信号产品生产、调试;能胜任信号设备的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工作。

2.1.3 课程体系

《行车调度设备维护》属于专业素质拓展课程, 先修课程包括两门专业核心课程《铁路区间信号设备维护》、《铁路车站联锁设备维护》, 主要的后续课程有《铁路信号集中监测系统维护》及《顶岗实习》。本课程对于高速铁路背景下的铁道通信信号课程体系十分重要, 起到设备之间的承前启后的连接作用。

2.2 教学内容与设计

2.2.1 教学设计理念

基于行动导向、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理念, 抓住本课程“三个信息化”的特点, 即课程内容基于信息化技术、教学过程依托信息化的平台及考核管理信息化, 进行有效的教学环节设计。同时, 按照职业工作岗位, 以“真实的设备、真实的要求、高仿的项目”为基本要素, 使课程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的职业要求同步, 在高仿的车间内进行理实一体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递进培养, 在校企共建的教学平台上, 进行校企联合办学, 对师资及实训资源进行共享, 实现优势互补。

2.2.2 课程目标分析

根据铁道通信信号专业教学标准及铁路电务现场信号工的岗位标准, 学完《行车调度设备维护》后能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能描述TDCS和FZ-CTC的总体结构; (2) 能描述TDCS和FZ-CTC各层次终端设备的功能; (3) 能描述TDCS和FZ-CTC与其他信息系统接口关系; (4) 能对相关网络通信设备进行操作、配置和测试。

技能目标: (1) 按作业流程对车站TDCS、FZ-CTC设备进行巡检; (2) 具备TDCS和FZ-CTC系统的操作和日常维护技能; (3) 在规定时间内, 能够进行车站TDCS和FZ-CTC设备的故障查找和处理; (4) 能够进行车站行车调度系统与其它系统横向连接。

情感目标: (1) 通过小组协作, 个人独立操作及自我测评, 使学生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协作完成, 逐步养成仔细、认真、客观的学习习惯; (2) 锻炼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3) 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

2.2.3 课程内容选取

根据铁道通信信号专业所对应的铁路信号工的岗位要求, 要充分考虑课程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2.3 教学方法说一说

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注重教法的研究, 同时也注意学生学法的引导。

2.3.1“完整任务用驱动”:

对于相对独立、可以模拟的、完整的实训任务, 采用任务驱动法, 如:车站TDCS局域网的设计、施工与调试。实训结束后, 让学生提交完整的过程记录、心得体会及实训报告。

2.3.2“认知环节用实物”:

对于TDCD系统认知环节, 采用实物教学法, 到实训场地进行设备参观, 让学生提交参观笔记, 笔记中至少要记录出3个以上观察不明白的问题。

2.3.3“利用特长来表演”:

在这个环节中, 由学生扮演铁路电务现场的“车间主任-工长-组员”, 同时进行角色轮换, 让学生按照各个岗位的职责完成相应的工作并进行评价。

2.3.4“特殊时间要讨论”:

在特殊时间, 如下午1-2节课, 学生很容易有困意, 要想办法让课堂热闹起来, 给学生提出问题, 利用“移动机房”进行“说说查查”, 并对查找到的信息进行展示与讨论。

2.4 教学资源说一说

教学资源是学生“学、练”的依据与参考辅助。在教育教学信息化和高职教育深度校企合作的背景下, 教学资源呈现出信息化、多样性的特点。

2.4.1 企业提供的资源:

本门课程涉及到的资源, 铁路电务部门为学校捐赠了相关实训用到的设备、工具、仪表和以下技术资料: (1) TDCS (参考设计图纸、设备连接工艺等) 资料; (2) TDCS参数说明书; (3) TDCS维修说明。

2.4.2 课程组提供的资源:

(1) 教材:选用原铁道部规划教材; (2) 参考教材:选用铁路职工培训教材———信号工, 本参考教材的内容与现场所需的技能要求一致性很高; (3) 对于需要实训而缺少相关设备的内容, 编制了相关工作页, 如:《中国铁路总公司行车调度设备维护工作页》、《铁路分公司行车调度设备维护工作页》等; (4) 院级精品课网站的《行车调度指挥系统维护》课程。

2.5 考核方式说一说

具备铁路电务部门绩效考核特点的过程考核方式。电务段的绩效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月度安全讲评考核; (2) 月度信号故障考核; (3) 月度安全生产责任考核; (4) 制定职工奖惩细则; (5) 干部责任追究考核; (6) 职工业务素质考核。根据以上考核方式, 制定本课程的过程考核方式: (1) 项目操作安全考核10%; (2) 项目组员协作考核10%; (3) 制定学生奖惩细则10%; (4) 责任连挂追究考核10%; (5) 学生业务素质考核60%, 以学生个体为单位对项目内容进行操作和答辩。 (按项目计, 期末总成绩按各项目所占学时比例折算)

3 结论

《铁路行车调度设备维护》课程是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的一门素质拓展课程, 在信息化技术及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今天, 课程地位愈加重要, 通过说课设计, 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 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教育目的及教育观的转变。通过说课程的方式进行同行及与专家之间进行教学研讨, 有利于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执行力。

参考文献

[1]杨银平.谈高职院校教师“说课”[J].教育与职业, 2012 (2) .

[2]曾庆柏.高职说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职成教育研究, 2010 (32) .

[3]姜大源.职业教育:典型与层次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 .

3.电子设备热设计概述 篇三

【摘 要】热设计在电子设备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散热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设备的性能指标和使用寿命。如何提高产品的散热性能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热量传递方式、冷却方式的选择以及电子设备热设计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简要概述。

【关键词】热设计;热量传递;散热 0.引言

现代电子设备结构越来越小,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不但支持多任务功能,而且具有更好的便携功能,由此会产生更多的系统热量,更大的热流密度。大量的系统热量在设备中聚集,会严重影响设备的性能指标及使用寿命。在电子产品中,高温对电子产品的影响包括,绝缘性能退化,元器件损坏,材料的热老化,低熔点焊缝开裂及焊点脱落,从而导致整个产品的性能下降以至完全失效。因此在许多现代化产品的设计,特别是可靠性设计中,热设计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1.热设计概述

1.1 热设计概述

热设计是整个系统设计的一部分,它往往与结构设计、内部布局、电磁兼容要求等设计耦合在一起,必须综合考虑才能使整个产品达到优异的性能。根据相关标准和规范,通过对产品各组成部分的热分析,确定所需散热措施,以调节所有机械部件、电子器件和其它一切与热有关的零部件的温度,使其本身及其所处的工作环境的温度都不超过标准和规范所规定的温度范围。对于电子产品,最高和最低允许温度的计算应以元器件的耐热性能和应力分析为基础,并且与产品的可靠性要求以及分配给每一个元器件的失效率相一致。通过热设计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设备内部产生的热量,减少热阻,选择合理的冷却方式,保证设备在散热方面的可靠性。

1.2 热量传递方式

热量传递有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传导:两个良好接触的物体之间的能量交换或一个物体内由于温度梯度引起的内部能量交换。对流:流动的流体(气体或液体)与固体表面接触,造成流体从固体表面将热带走的热传递方式。根据引起流动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辐射:物体通过电磁波来传递热量的方式称为热辐射。热辐射不需要依赖介质传递,任何物体都存在热辐射,物体不断的向空间发出热辐射,也不断的吸收其他物体的热辐射。

2.电子设备热设计方法

2.1冷却方式的选择

热设计的核心是,在热源至热沉之间提供一条低热阻通道。根据热量的三种传递方式,散热方式有传导散热、对流散热和辐射散热。其中,对流散热又分为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在电子设备热设计中,通常根据电子设备热流密度〔表面热功率系数和体积发热功率系数〕进行估算,来确定冷却方法。

(1)当电子设备的热流密度小于0.08w/cm2,体积功率功率密度不超过0.18w/cm3时,一般采用自然对流冷却。

(2)当电子设备的热流密度超过0.08w/cm2,体积功率密度超过0.18w/cm3时,需要外加动力进行强迫空气冷却或其它冷却方法。

2.2自然对流散热

首先,要合理布局元器件;在布置元器件时,应将热敏元器件放在靠近进风口的位置,而且位于功率大、发热量大的元器件的上游,尽量远离高温组件,以避免辐射的影响;将本身发热而又耐热的组件放在靠近出风口的位置或顶部;大功率的元器件尽量分散布局,避免热源集中;不同大小尺寸的元器件尽量均匀排列,使风阻均布,风量分布均匀。其次,要尽量减少接触热阻;可以通过在接触表面涂一层导热脂(膏),加一薄紫铜片或延展好的高导热系数材料,提高界面间的接触压力,或提高接触面的光洁度来减少接触热阻。再次,必要时使用散热器散热。对于个别热流密度较高的元器件,如果自然对流时温升过高,可以使用散热器以增加散热表面。

2.3强迫对流散热

当自然对流方式散热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就必须采用强迫对流的方式散热。强迫对流的最简单方式是强迫风冷,即使用风机进行散热,采用风机冷却可以将散热器和机箱的体积减小许多。风机冷却又可分为抽风和吹风两种方式。吹风时风机出口附近气流主要为紊流流动,局部换热强烈,宜用于发热器件比较集中的情况,必须将风机的主要出风口对准集中的发热组件,吹风有一定方向性,对整个系统的送风量会不均匀;抽风送风均匀,适用于发热器件分布比较均匀,风道比较复杂的情况。风机的选择要与风道的设计相匹配,同时还要考虑风扇的噪音等因素。轴流风扇在大风量,低风压的区域噪音最小,而离心风机在高风压,低风量的区域噪音最小,要避免风扇工作在高噪音区。对于内部空间较小,或由于其它原因而不能采用风冷的情况,如果有可能,还可以使用其它流体进行冷却,如水冷或其它介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电子设备热设计,设计人员通过分析整个系统产生的热量多少,来确定系统的散热方式,在自然散热不能满足散热要求时,要采用强制散热方式,以达到设备的散热效果最佳。

【参考文献】

[1]赵惇殳编著.电子设备热控制技术.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4.设备设计师工作总结 篇四

豫注工[2010]1号

河南省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管委会 关于开展注册公用设备 电气 化工工程师

注册工作的通知

各省辖市建委(局),省直及部属驻豫有关单位: 为了加强对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注册电气工程师、注册化工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根据《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37号)和《关于开展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注册电气工程师、注册化工工程师注册工作的通知》(建办市函[2010]9号)的规定,为做好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注册电气工程师、注册化工工程师等专业的注册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注册条件

申请注册的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通过考试、考核认定方式取得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注册电气工程师、注册化工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证书;

(二)只受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施工图审查、城乡规划编制等其中一个单位(以下简称聘用单位);

(三)达到继续教育要求。

申请人有下列情形的,不予注册:

(一)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二)因从事勘察设计或者相关业务受到刑事处罚,自刑事处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不满2年的;

(三)在申请注册之日前3年内因过错造成重大工程质量安全责任事故的或在申请注册之日前1年内因过错造成较大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不予注册的其他情形。

二、注册程序

(1)申请人应当通过聘用单位提交初始注册申请及初始注册相关的书面材料,聘用单位通过企业识别锁进入企业版填写后,上传网上的电子数据并打印出相应专业的初始注册申请表,申请人和聘用单位应对其申报的注册相关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2)聘用单位在提交的书面材料上签署意见和盖章,并向工商所在地的市级建设主管部门提交书面申报材料和网上上传的电子数据。

(3)市级建设主管部门认真核实申请注册的聘用单位和申请人提供的注册材料的原件和复印件,并请汇总并在汇总表上签字盖章,核实无误后将书面材料及网上电子数据,于5月12日前报至省注册办。

(4)省注册办受理后提出初审意见,并将初审意见和申报材料报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各专业管理委员会审核。

三、注册申报材料

(一)《初始注册申请表》(申请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一式两份;

(二)执业资格证书复印件一份;

(三)身份证复印件一份;

(四)申请人与聘用单位签订的有效聘用劳动合同(复印件)一份;

(五)聘用单位资质证书副本(复印件)一份;

(六)逾期初始注册的,应当提交达到继续教育要求的证明材料(2013年3月31日前提交初始注册申请的,不需提供此项);

(七)注册汇总表一份。

四、其它

(一)聘用单位进行网上申报须下载企业版申报系统软件,具体申报可登陆“河南省工程勘察设计信息网”之下载中心,参照《河南省注册人员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版)注册申报流程》和《企业版软件问题说明》进行操作。

(二)申请人申报初始注册的聘用单位与申请人考核认定或考试通过单位不一致的,需原单位出具解聘证明。

(三)申请人身份证须正反面复印。

(四)申请人与聘用单位签订的有效劳动合同必须全套复印,聘用单位公章及本人签字要清晰,否则需提供劳动合同原件。

(五)联系方式:

电话:0371-662292820371-63820768

地址:郑东新区康平路16号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有限公司办公楼七楼(701703室)

5.建筑设备课程设计 篇五

题目 制冷机房冷冻水二级泵系统控制策略设计(7)专业 学号 姓名 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主要参考资料等:

主要内容

1.阅读相关科技文献,查找相关图纸资料。2.学习CAD或Visio软件的使用。3.学会整理和总结设计文档报告。

4.学习如何查找设备手册及相关参数并进行系统设计。已知参数和设计要求:

某制冷机房设备配管平面见图纸资料。

设计要求:完成该制冷系统的冷却水、冷冻水系统及冷冻机组控制监控点设置和控制策略的设计。

(1)要求对监控的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进行初步选型,统计监控信号(I/O)点数,选择一种控制方案,确定其控制策略。

(2)统计BAS监控点表,绘制系统图纸。(3)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主要参考资料

1.李玉云,建筑设备自动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6月 2.曲云霞,暖通空调施工图解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4月 3.蒋白懿,给水管道设计计算与安装,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6月 4.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5.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设计与安装,03X201-2.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6.空调控制系统.02X201-1.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完 成 期 限: 指导教师签章:

专业负责人签章:

2013年12月 1 日 制冷机房冷冻水二级泵系统控制

策略设计

摘要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们对空调的舒适度、空气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能使我们能够更好的生活,有更好的空气,空调越来越普遍的运用在各个场所中。

随着人们生活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空调系统的运用,使得空调技术有了很快的发展,制冷系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制冷系统机组化是现代制冷装置的发展方向。制冷机组就是制冷系统中德全部或部分设备在工厂组装成一个整体,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冷量和用冷量度。制冷机组不但结构紧凑,使用灵活,管理方便,而且质量可靠,安装简便,深受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用户的欢迎。

制冷机房作为空调系统的冷源部分,承担着空调系统提供冷冻水任务。空调制冷主要由冷水机组、冷冻水系统、冷却水系统和管路附件等组成。

二次泵控制系统在大规模建筑中的应用,降低了集中空调系统的输送能耗,符合国家对建筑节能的要求。下面从二次泵变流量系统的特点及设计、能耗及调节控制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制冷系统 冷冻水 二级泵控制

目录

摘要.....................................................................................................1 引言.....................................................................................................3 1 设计原理.........................................................................................4 2控制方案选择..................................................................................4 3 制冷机组的监控.............................................................................4 4 冷冻站系统的检测与控制.............................................................5

4.1压差控制................................................................................5 4.2制冷机的台数选择................................................................5 5 冷水泵的选择...............................................................................5 6旁通管及旁通控制阀的选择..........................................................6 7传感器的选择..................................................................................7 心得体会.............................................................................................7 参考文献.............................................................................................8 附图...................................................................错误!未定义书签。

引言

空调水系统时按照满负荷设计的,在负荷变化时,虽然冷水机组可以根据负荷调节,可是蒸发器侧的水流量却是固定的,即冷水泵一直满载运行,而水泵的能耗因部分负荷运行而减少。

近十年来,冷水机组的制造技术提高,先进的冷水机组可在一定范围内变流量运行,并保持出水温度温度,而对机组能耗影响不大。因此负荷变化时,可保持冷水机组的供回水温度不变,使冷水机组的蒸发器侧流量随用户测流量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减少变频水泵的能耗。

当前由于变流量冷水机组的出现。变频器加个下降,冷水系统机组群控技术提高,使二次泵变流量系统应用越来越广泛,技术日趋成熟。

随着建筑中集中空调使用的越来越广泛,建筑能耗更随之增加,由于变频技术的使用可以大大降低空调能耗,因此也日益受到重视。相比一次泵变流量系统来说,虽然其节能效果不如一次泵变流量系统,但是由于一次泵变流量系统需要有变流量制冷设备的支持,其运行稳定性还不能让人放心,故二次泵变流量系统相对多见,特别是对于系统大,空调负荷变化大,能源中心与空调建筑相对位置较远的情况尤为适用。

1、设计原理

一级泵为定流量,满足一次循环回路中冷水循环,二级泵为变流量,负责将冷水分配给二次循环回路中的用户,一次循环回路与二次循环回路通过连通管连接,当制冷机负荷与用户负荷相等时,连通管内流量为零;当用户负荷减少时,连通管内流量从供水流向回水。这样二级泵不受最小流量的限制,可采用二通阀加变频器来控制流量。

流量控制就是利用变频器改变二级泵的转速来调节冷冻水量,这种变速控制是相对次级泵为全速泵系统而设置的,其控制参数可以是压差,也可以是压力。即可以是次级泵出口的压力,又可是供回水管的压差。通过测量被控参数并与给定值比较,改变水泵的频率,即可控制水泵的转速。

2、控制方案选择

本次设计选用二次泵便流量控制系统。冷冻水二次泵变流系统与传统的一次泵系统相比具有更好的优势。相比一次泵变流量系统来说,虽然其节能效果不如一次泵变流量系统,但是由于一次泵变流量系统需要有变流量制冷设备的支持,其运行稳定性还不能让人放心,故二次泵变流量系统相对多见,特别是对于系统大,空调负荷变化大,能源中心与空调建筑相对位置较远的情况尤为适用。根据负荷变化,水泵系统变频调速器可使其从恒速状态转变为变速变流量状态,从而节省能源并增强了控制能力,同时避免了控制阀压力过大的现象

3、制冷机组的监控

单台机组的控制任务一般由安装在主机上的单元控制器完成,有些单元控制器同时还完成一部分辅助系统的监控,还有些制冷机的供应商同时提供冷冻站的集中控制器,对几台制冷机及其辅助系统实行统一的检测控制盒能量调节。制冷装置控制系统是制冷装置的组成部分,它更好地完成冷媒循环的制冷工艺系统服务 主要监控内容为:

1)对制冷工艺参数进行自动检测。参数检测是实现控制的依据。

2)自动控制某些工艺参数,使之恒定或者按一定规律变化。对一台自动控制的制冷装置,首先期望的是维持被冷却对象在指定的恒温状态。由此而来,还涉及到其他一系列相关系数的调节。

3)根据编制的工艺流程和规定的操作程序,对机器,设备执行一定的顺序控制或程序 控制。

4)实现自动保护,保证制冷设备的安全运行。在装置工作异常,参数达到警戒值时,使装置故障性停机或执行保护性操作,并发出报警信号,以确保人机安全。

4、冷冻站系统的检测与控制

4.1压差控制

当空调机组,风机盘管都采用电动两通阀的空调水系统时,用户侧属变流量系统,冷源侧需要定流量运行。因此,在供,回水管之间需要加一旁通阀。当符合流量发生变化时,供,回谁干管间压差将发生变化。通过压差信号调节旁通阀开度,改变旁通水量,一方面恒定压差,是压力工况稳定,同时也保证了冷源侧的定水量运行。图为一级泵压差控制原理图。控制元件有压差传感器,压差控制器Pda和旁通阀V组成。在系统处于设计状况下,所有的设备满负荷运行,压差旁通阀开度为零,压差传感器两端接口处的压差为控制器的设定值DP0;当穆端符合变小时后,末端的两通阀关小,供,回谁压差Dp将会提高而超过设定值,在压差控制器的作用下,旁通阀降自动打开,它的开度加大将使总供,回水压差减小直至达到Dp0时,才停止继续开大。若冷媒水的旁通量超过了单台冷水循环泵流量时,则自动关闭一台冷水循环泵。对应的制冷机组,冷却泵及冷却塔也停止运行。压差传感器的两端接管应尽可能的靠近旁通阀两端并应设于水系统中压力较稳定的地点以减少水流量的波动,提高控制的精确性。

4.2制冷机的台数选择

图1所示为二级泵系统。初级泵克服蒸发器及周围管件的阻力,至旁通管的压差几乎为0,这样即使有旁通管,用户流量和蒸发器通过的流量一致是,流过旁通管的流量几乎为0。次级泵用于克服支管的阻力,初级泵随制冷机组联锁启停,次级泵根据用户侧需水量进行台数的起停控制。当初级泵和次级泵供水有差异的时候,相差的部分经过平衡管ab中流过(可从a到b,也可以从b到a),用户侧的用水量通过二级泵的运行台数和变频泵的转速及压差旁通阀来控制的。

5冷水泵的选择

对于空调冷水二次泵变流量系统,在设计中宜采用“集合母管并联”后再与蒸发器串联的方式进行配管。此种连接方式下,冷水泵与冷水机组在控制方面不呈一一对应关系,冷水机组的启停数量由用户端空调瞬时总负荷决定,而冷水泵启停数量的控制则根 据用户端空调水流量实际需求值并同时结合水泵、马达及变频器效率分析决定水泵启停台数。此种方式通用性强,针对大小冷水机组组合的情况,避免了冷水泵变频工作时相互干扰的问题,最大程度地节省了冷水泵运行能耗。选用比转数ns在130~150的离心式清水泵水泵的流量应为冷水机组额定流量的1.1~1.2倍。Hmax=△P1+△P2+0.05(1+k)

△P1为冷水机组蒸发器的水压降。

△P2为该环中并联的各占空调末端 装置的水压损失最大的一台的水压降。L为最不利环路的管长。

K为最不利环路中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总和和与直管总长的比值,当最不利环路较长时K值去0.2~0.3。最不利环路较短时K取0.4~0.6.空调冷水二次泵变流量系统冷水泵的变频控制原理为:供回水总管末端最不利的末端空调设备根据负荷变化调节电动两通调节阀(风机盘管、空调机组等)的开度,使得系统流量变化,从而引起压差变化,水泵变频器控制器根据此压差调节冷水泵的转速,实现了系统变流量的节能运行。

在设计中,冷水泵为防止低流量造成的负面效果需设定最小流量,根据有关资料,建议最小流量为水泵最佳效率点流量的25%;为确保水泵马达的正常散热,水泵转速不应低于正常标准值的30%。

另外,冷水泵要求每台均配置变频器,同时变频调速,避免一变多定。

6旁通管及旁通控制阀的选择

空调冷水二次泵变流量系统的旁通管上设置旁通控制阀,当负荷侧冷水量小于单台冷水机组的最小流量时,旁通管打开,使冷水机组的最小流量为负荷侧冷水量与旁通管流量之和

旁通管的设计流量为系统中制冷量最大冷水机组许可的最小流量。旁通管应尽量安装在冷水机组和冷水泵的附近,这样可减少水路的压降,降低水泵的能耗。

空调冷水二次泵变流量系统旁通管上设置旁通控制阀,当负荷侧冷水量小于系统中制冷量最大冷水机组的最小流量时,旁通管打开,使冷水机组的最小流量为负荷侧冷水量与旁通管流量之和,以确保冷水机组冷水流量不低于其最小流量。

旁通控制阀的设计流量必须满足系统中制冷量最大冷水机组的最小流量,并且应具有线性控制特性,即流量与阀门的开度呈线性关系。旁通控制阀的设计选型不能根据旁 通管管径确定,而是根据所选阀门的流量系数Kv值计算当旁通控制阀处于最小开度和最大开度情况下其可调比是否满足要求,根据计算出的可调比求出最大流量和最小流量与旁通控制阀在最小开度及最大开度下的流量进行比较,反复验算,直至合格为止。旁通控制阀可由冷水机组变频控制装置来控制,其控制原则是根据冷水机组蒸发器进出口压差或流量的实测值调节旁通控制阀开度,确保每台冷水机组蒸发器水流量不低于其最小值。

7传感器的选择

在空调冷水二次泵变流量系统中,旁通阀控制的信号源由冷水机组蒸发器瞬间流量值或压差的测定值提供,因此压差、流量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及精准与否对空调冷水二次泵变流量系统相当重要。

在空调冷水二次泵变流量系统的设计中必须选用准确度高和重现性好的压差、流量传感器。

因电磁流量传感器价格较高,采用在每台机组蒸发器两端设置压差传感器,根据机组的压降与流量的关系,计算蒸发器实际流量。该压差传感器的灵敏度不应低于±0.1%,准确度不应低于±0.2%,压差传感器与其变送器应按生厂商说明书要求定期标定校正。此时,需要冷水机组生产厂家提供其蒸发器流量与水压降的关系曲线,并对水系统采取严格的水质控制与过滤措施

心得体会

经过一周的课程设计,我对建筑设备自动化这门课用了更深的了解,非常感谢老师的谆谆教导。另外通过从图书馆借来的书,我也对空调冷冻水系统了解了更深的一层次,对于整个设计也能做到胸有成竹。

本设计里面的图纸都是我自己亲手用CAD软件画的,通过这个方式,我对CAD软件业有了更熟练地运用,从网上学习了一些快捷键,画起图纸来比原来操作的快了许多。我想这些对于我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玉云,建筑设备自动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6月

【2】曲云霞,暖通空调施工图解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4月

【3】蒋自懿,给水管道设计计算与安装,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6月

【4】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5】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设计与安装,03X201-2.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

6.建筑设备房设计心得 篇六

给水工程组成部分:水源、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

管网种类:枝状管网和环状管网。

给水系统种类:生活给水系统、生产给水系统和消防给水系统

组成部分:引入管、水表节点、给水管网、配水装置及附件、增压和储水设备、给水局部处理设施

常用管材:镀锌钢管、PVC管、PP-R管。

水压计算:H1+H2+......y一般一层为100kpa,二层为120kpa、三层以上每层增加40kpa。 非高层建筑室内给水方式:直接给水,设水箱给水, 设水泵给水, 设水池、水泵和水箱给水、设气压给水装置给水。

建筑给水系统所需水压必须保证将需要的水量输送到建筑物内最高、最远配水点(最不利配水点),并有一定的流出水压。

常用立管系统:苏维托立管系统。

排水系统

生活排水系统、工业废水排水系统、雨水排水系统、

热水供应系统包括局部热水供应系统、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和区域性热水供应系统。

热水供应用水温65摄氏度,供暖95摄氏度。

U型管水封高度一般在50-100mm之间

供暖就是用人工的方法向室内供给热量,保持室内温度在一定的范围,以创造适合生活或工作条件的技术。

供暖系统主要包括:热源、输送管网和散热设备。

集中式采暖主要分为热水采暖系统、蒸汽采暖系统和热风采暖系统。

燃气工程

燃气又称煤气,一般有人工煤气、天然气及液化石油气。

人工煤气包括以煤炭为原料的煤气及以石油为原料的油制气。主要成分为氢、一氧化碳及甲烷。热值低于0kj每立方米,热裂化值为38000kj。

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热值40000~50000kj

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为多碳氢化合物,热值最高,110000~120000kj

建筑通风

建筑通风的任务就是使新鲜空气连续不断的进入建筑物内,并及时排出生产和生活中的废气和有害气体。工业通风的任务就是控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有害气体、高温、高湿,并尽可能对污染物回收,化害为宝,防止环境污染,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和大气环境。 通风方式:全面通风和局部通风 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

气流组织:上送下排、下送上排、中间送上下排

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是借助自然压力----“风压”或者“热压”促使空气流动,它是一种比较经济的通风方式,不消耗动力,可以获得巨大的通风换气量,主要有:1有组织的自然通风,2管道式自然通风,3渗透通风,

空气调节

空气调节的任务:是采用技术手段把某一特定空间内部的空气环境控制在一定的状态下,以满足人体舒适和工艺生产过程的要求。控制的内容包括空气的温度、湿度、空气流动速度及洁净度等。

空调工程中所处理的空气和特定空间内部的空气称为湿空气,该空气是由干空气和一定

量水蒸气混合组成的混合物。干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及其他微量气体,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越多,水蒸气分压就越大。

空气可调节参数:压力、温度、含湿量、相对湿度、焓(han)i、露点温度T1、湿球温度Ts,对于一定状态的空气,干、湿球温度的差值实际上反映了空气相对湿度的大小。差值越大,说明该空气相对湿度越大。

空调系统组成部分:空调房间、空气处理设备、空气输配系统、冷热源。

空调系统分类:

1按空气处理设备的位置分:集中式空调系统(冷、热源集中,处理空气量大运行可靠,便于管理和维修但占地面积大),半集中式空调系统(需新机房,机房面积较小,风量和风管较小,利于空间布置,对室内湿度要求严格,水系统复杂,易漏水)、分散式空调系统(局部空调系统)布置灵活,各空调房间之间不会相互影响,但室内空气质量较差,气流组织困难。

2按负担室内负荷所用介质分:全空气系统(需要较大断面的风道,占用建筑空间较多)、全水系统(相同空调负荷下,所需的水量较小,占据建筑空间较全空气系统少,但不能解决房间通风换气问题)、空气-水系统(全水系统和全空气系统的组合,占用建筑空间小,又能保证室内新风换气要求)、制冷剂系统(便于安装布置,占用空间小但不宜长距离输送不能作为集中式空调系统来使用)

空调常用制冷机有:压缩式制冷(利用液体汽化需要吸收热量的物理特性通过制冷剂的热力循环,以消耗一定量的机械能作为补偿条件来达到制冷目的)、吸收式制冷(制冷原理基本与压缩式制冷相同,不同之处是用发生器、吸收器和溶液泵代替了制冷压缩机,靠消耗热能来实现这种非自发的过程)

压缩机种类:活塞式压缩机(利用机械能压缩空气达到制冷)、离心式压缩机(通过离心力作用,连续的吸入气体压缩达到制冷)、螺杆式压缩机(通过汽缸内一堆相互呲合的螺旋形阴阳转子,两者相互反向旋转,达到压缩气体的目的以制冷)。

制冷系统主要部件:蒸发器(蒸发器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用来冷却空气的,称为直接蒸发式表面冷却器,这种类型的蒸发器只能用于无毒害的氟利昂系统,另一种是冷却盐水或者普通水用的蒸发器,还有一种卧式壳管式蒸发器,可用于氨和氟利昂制冷系统。)、冷凝器(把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蒸气,通过散热冷凝为液体制冷剂,制冷剂从蒸发器中吸收的热量,被冷凝器周围的介质(大气)所吸收.)、膨胀阀(保证冷凝器和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供给蒸发器一定数量的液态制冷剂。)

最简单的空气热湿处理过程可分为4种:加热,冷却、加湿、除湿。正常空间空气正负压,卫生间等特殊有气味场所除外。气流组织(上送下回,上送上回、下送下回、中送风) 空调负荷概算:空调面积乘以空调相对负荷数可得出。 是室内消火栓由水枪、水龙带、消火栓、消防水喉、消防管道、消防水池、水箱、增压设备和水源等组成。

建筑消费水箱储量:一类建筑(住宅除外)不应小于18立方米,二类建筑(住宅除外)不应小于12立方米,二类建筑的住宅不应小于6立方米。

自动灭火系统: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干式喷水灭火系统、干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预作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排烟:

通常用防烟与排烟两种方法对烟气进行控制。防烟通过对安全疏散区采用加压防烟方式来达到防烟的目的。排烟通过利用自然或者机械作用力,将烟气排到室外。

建筑供电与配电:

利用电工学和电子学的理论与技术,在建筑物内部人为创造并保持理想的环境,以充分发挥建筑物功能的电工、电子设备和系统,统称为建筑电气。

建筑电气分为强电系统和弱电系统:

7.设备设计师工作总结 篇七

论文参照A系类龙门刨床设计了一套半实物龙门刨床实训设备工作台电气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够完成对工作台的相关运动控制 (见图1) 。

1 龙门刨床的结构与控制要求

龙门刨床的结构如图1所示, 刨床左右立柱6上托有可上下移动的横梁5, 横梁上装有可在横梁上横向移动并垂直进给的左右两个垂直刀架4, 刀架上可装刨刀8, 左右两立柱上分别设有可上下移动并横向进给的左侧刀架和右侧刀架3, 工作台1 (又称刨台) 放在底座导轨2上, 可作往复运动, 7为龙门顶。刨台可粗加工和精加工水平面、垂直面、倾斜面以及各种平面组合的导轨面。还可更换磨头和铣削加工。

控制中需要4个电机, 分别控制工作台的运动、横梁的升降、横向和纵向刀架的进给。各运行的方向上均需安装传感器, 以实现状态状态的检测及反馈。工作台的输入如表1所示。

2 工作台控制系统的设计

本系统采用三菱PLC作为控制器, 工作台控制电路如图2, 具体控制设计如下:

2.1 自动给定电压调节、工作台步进控制

按下SB8后, KA2得电, 步进电路接通, 刨台步进红灯亮。松开SB8, KA2失电, 刨台步进红灯暗, 工作台立即停车。

2.2 自动给定电压调节、工作台步退控制

按下SB12后, KA4得电, 接通步退电路, 刨台步退绿灯亮。松开SB12, KA4失电, 刨台步退绿灯暗, 工作台立即停车。

2.3 前进控制

按下SB9后, KA3得电自保, (63、64) 闭合;KA3得电使 (60、61) 闭合, KA2得电;KA2得电后, 前进减速红灯亮。

分别打到高速档 (SA10) 、中速档 (SA9) 、低速档 (SA8) 时, 可以观察直流电动机在各档时的转速和给定的电压值。

欲后退, 按SB11控制过程及自动给定回路可自行分析操作。

2.4 前进减速控制调试

减速分为前进减速与后退减速二种, 分别由安装在龙门刨床床身一侧的前进减速行程开关SQ12与后退减速行程开关SQ11, 以及安装在工作台刨台侧的撞块相碰而发出信号。

本实训装置用推动龙门刨床的导轨, 用电子感应开关来模拟。行程开关示意图如图3。当推动龙门刨床的导轨使撞块感应SQ12动作, (63、64) 闭合, KA7得电, 工作台 (刨台) 减速前进。

2.5 换向控制环节

当刨台前进到撞块碰上SQ8时, 刨台由前进换成后退, 而当刨台后退到撞块碰上SQ9时, 刨台由后退换成前进。

前进减速末了, 刨台要反向运动, 其发信环节由撞块与前进换向行程开关SQ8组成。当撞块碰上SQ8时, (58、59) 断开, KA2失电, (71、72) 闭合, 使得KA4得电;KA4得电则会使后退减速绿灯亮;SQ8动作同时使得 (63、74) 闭合, KA6得电, 进刀机构复位绿灯亮。

2.6 刨台自动循环控制过程

如果工作台停在后退终点, 并且具备开车的全部条件时即可开车。

自动循环过程如下:将慢速切入开关SA6拨向右侧“闭合”位置, 按SB9, 此时KA3得电, KA3得电后KA2也得电, 工作台起动并自保, 最后实现自动循环。

2.6.1 前进低速

按SA8 (低速档) 接通, 接着按下SB9, KA2、KA3均得电, 工作台前进, 此时KA8也得电, 低速前进绿灯亮; (78、79) 开路, KA7失电后减速过程停止。

2.6.2 后退低速

按SA8 (低速档) 接通, 接着按下SB11, KA4、KA3均得电, 工作台后退, 此时KA8也得电, 低速后退绿灯亮; (78、79) 开路, KA7失电后减速过程停止。

2.7 故障点的设置

系统设计了若干个故障点, 供学生排故时测试、分析之用。表2是对工作台故障点设置的说明。

3 总结

论文设计了一套半实物龙门刨床实训设备工作台电气控制系统。该系统能控制半实物龙门刨床工作台自动变速直线往返、步进步退、换向以及自动循环等相关运动, 并能够设置相应的故障点, 用

摘要:参照A系类龙门刨床设计了一套半实物龙门刨床实训设备工作台电气控制系统。该系统能控制半实物龙门刨床工作台自动变速直线往返、步进步退、换向以及自动循环等相关运动, 并能够设置相应的故障点, 用于机电类专业的机床排故教学及维修电工的考评。

关键词:半实物,龙门刨床,控制系统

参考文献

[1]宋文胜, 冯晓云, 侯黎明, 葛兴来.电力牵引传动系统的三电平直接转矩控制算法的半实物实验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 2012 (2) :165-172.

[2]李晓宁, 李逢春.基于dSPACE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半实物仿真实验设计[J].XX, 2011 (9) :12-14.

[3]杜亚娟.半实物仿真综合实验台控制系统方案[J].计算机工程, 2010 (22) :233-235.

8.浅议化工设备安装设计 篇八

关键词:安装;设计;化工工艺

通过实际工作表明:在整个化工工艺的设计中,由于对化工设备安装并不是特别重视,常常在工作过程中粗心大意,这样便给施工过程中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化工基建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通过很多投入生产的工程表明:由于在布置化工设备时,没有充分考虑周全,这样就导致在之后安装的过程中,很多设备拆修难度较大,严重的时候还给生产操作带来了巨大不便。

一、化工工艺中的设备安全设计内容

化工工艺涉及的内容较广,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车间设备布置。在实际化工工艺设备的安装过程中必须注意车间设备布置,除了满足生产工艺流程、安全操作的规章制度以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化工工艺设备安装、检修和合理支撑,科学合理布置车间操作台。

2、科学设计化工工艺设备支架和操作台。化工工艺设备的支架对设备的支撑具有一定的固定作用,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化工工艺设备自身的重量和各种外形因素;另外化工基建工程的操作台是对化工工艺设备进行安装时所必须的一种操作平台,在设计时便需要考虑到操作台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可调度性和空间灵活性。

3、设备保温和刷漆。在化工工艺各个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常常有可能出现遇到外界低温的影响或者是化工产品经过时产生低温的影响,这种低温很有可能会导致设备在生产过程中运转速度被迫降低,生产通道受到一定的阻碍。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便需要进行保温和刷漆处理,以免防止低温的现象发生。

二、设备安装和车间设备布置的关系

在车间设备布置的过程中,不仅要有利于生产和工人操作,同时还需要节省成本投资,少占地,这样才有利于工程施工。车间设备布置属于整个化工工程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在车间设备的布置过程中,不能忽视设备安装设计的这些非常重要的问题:

1、吊装孔的设置。

(1)在车间安装吊装孔的设置过程中一般需要遵循几个重要的原则:其一,设备水平方向的运输要短;其二,运输通道所占的实际面积要小;其三,吊装孔的位置应该尽可能靠近检修较为频繁的设备处;其四,每一层基础建筑的吊装孔应该设置在同一垂直的位置上;其五,吊装孔的设置应该注意放置在最低层的布置设计中;其六,在吊装孔的区域位置上不得不布置一些所需要的设备,并且在吊装孔的附近需要开设大门,这样才方便设备由此进入。

(2)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根据吊装孔的位置,一般厂房较长时,则适合将吊装孔安装在靠近厂房中间靠近房墙的位置;如果厂房不太长时,则适合将吊装孔安装在厂房一端靠山墙的一边。如果无法在厂房内设置吊装孔,但是不能够将几层的吊装孔安装在统一垂直的位置上,便应该考虑将设备由厂房某层向外挑出砼梁起吊进入厂房。

2、设备安装检修思考。在设备安装布置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水平运输主干线的实际距离,同时还应该考虑到整个设备是否能够顺利运至主線上。其中一般将小直径的设备沿着厂墙进行安装布置,然而一些较大直径的设备则是靠近运输的主干线进行安装没置,这样便有利于车间里面的设备都能够运输至吊装孔,同时有利于满足化工工艺设备安装、检修的要求。设备布置须考虑设备起吊的吊点位置,凡属下列类型的设备,均须考虑设置吊点:有搅拌装置的反应设备无法就地进行拆修的换热器;塔类没备;三足式离心机;搁置在较高位置的机器设备,即位置高于1.80m的传动装置皆须考虑设置吊点;如部件重量大于200kg,又无足够位置放临“三角架”起吊的机器设备,此时不论其位置高低,皆须考虑设置吊点;高度高于3m的一般容器设备;要放置在操作平台或支架上的设备,(若设备重量镇200kg,则可不予考虑)。一般吊装点应设置在没备中心的位置上。如有实际困难时,则也可允许吊点与设备中心之间有一定偏差距离A,此距离与就位后的设备顶离手拉葫芦下面钩的距离h有关,A-0.25h。但不管怎样,必须A<500。对化工车间而言,吊点的构造形式一般不采取埋置吊钩的方式,因易腐蚀损坏;最好在砼梁内埋置“1~11”2钢管。

3、设备穿楼板的开孔。在化工工艺车间设备的设计布置过程中,一般需要考虑将设备穿过厂房楼板,同时将其搁置在厂房的楼板上,这样的布置设计有利于方便职工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和设备的检修,同时又能够充分利用厂房的空间。一般将所开的孔设计为方形,同时尺寸的大小设计需要根据化工工艺设备的直径而制定。其中设备吊装的方法包括:最开始设备由下面一层开始穿过楼板吊起,然而当耳座穿过厂房楼面时,便需要根据图纸旋转45°;厂房的楼板四周均需要作堰,其中一般高度为50mm高,这样便有利于防止厂房地面上的材料或者是流体穿至下一层。除了上述所说的之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当厂房穿楼板设备的下面有设备时,便应该充分考虑各种设备的安装、检修时所需要的吊装位置和所占的空间。因此,在化工工艺厂房设置下面的地方,便不再需要考虑布置在有高达设备或者操作平台的上面;当塔类设备穿过楼房板孔的时候,则必须要确保塔体能够顺利的穿过楼房的板孔。其中通过实际证明,塔简体法兰盘离楼面的距离应大于100mm,塔体近管法兰外缘离楼面的尺寸应大于80mm,楼板下面的塔简体法兰盘离楼面的距离应大于600mm。通过上面所述,穿楼板设备的起吊点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即吊点的纵横向必须与化工设备的中心线相吻合,不能够出现误差。

三、结语

总之,在化工工艺设备的设计过程中,安装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实际工作中,不管工艺流程设计得再好,再完善,如果不注重化工工艺设备的安装设计,同样也不能够出现一个成功的化工设计,而且还会给实际生产操作、装置维修帶来非常严重的影响。

9.高温设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九

课程名称:高温设备课程设计

Course Design to High Temperature Equipments

一、本课程设计所占学时、学分

学时:2周;学分:2学分。

二、本课程设计的配套教材、讲义或指导书

张欣等编著,《高温设备课程设计指导书》(讲义),2011年。姜金宁主编,《硅酸盐工业热工过程与设备》,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年。蔡悦民主编,《硅酸盐工业热工技术》,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姜洪舟主编,《无机非金属材料热工设备》,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三、本课程设计的任务、性质与目的

《高温设备课程设计》是在修完了《材料高温加工设备》、《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先进陶瓷材料工艺学》等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实践教学课程,是培养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专门人才的一门必修的专业方向课。

本课程设计的任务是通过工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高温设备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正确的课程设计思路、步骤和方法,了解和掌握设计方案的选择与论证方法,了解和掌握工程设计手册与设计标准的使用方法和文献资料查阅与归纳整理方法,了解和掌握工程计算与工程绘图的技能和方法,掌握课程设计说明书的编写方法。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深化和应用高温设备知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业务素质、工程设计能力以及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无机材料综合设计与研究、毕业设计(论文)奠定基础。

四、本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

本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是《材料高温加工设备》、《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先进陶瓷材料工艺学》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

五、本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包括任务要求、设计说明书的编写要求、设计图纸的绘制要求。

(一)本课程设计的任务要求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来解决高温设备工程设计的实际问题,为确保课程设计质量,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正确的课程设计思路、步骤和方法;

2、初步掌握工程设计手册与设计标准的使用方法和文献资料查阅与归纳整理方法;

3、初步掌握设计方案的选择与论证方法

3、初步掌握工艺计算、设备计算与选型方法;

4、掌握工程制图的技能与方法;

5、掌握课程设计说明书的编写方法。

(二)设计说明书的编写要求

设计说明书篇幅要求6000字以上,内容要求条理清楚,立论准确,论述充分、严谨,逻

辑性强,资料完整,数据可靠,计算准确,结论科学合理,文字通畅,书写工整,图表完备、正确、整洁。具体内容如下:

1、课程设计的任务、目的和意义;

2、设计方案的选择与论证;

3、工艺计算,物料衡算,热量衡算;

4、高温设备的计算与选型;

5、结论;

6、参考文献。

(三)设计图纸的绘制要求

设计图纸要符合部颁制图标准要求,整洁规范,图面布置及线条符合标准,字体工整,图中用统一图签,标注必要的尺寸。具体要求如下:

1、整个图幅比例要协调,图幅大小恰当,布局合理;

2、图面的各构成要素完整,符合设计要求;

3、标题栏,包含图纸名称、图号、绘图比例、设计单位、设计人、审核人等符合设计要求;

4、高温设备装配图2张。

六、本课程设计的内容提要

1、工程设计手册与设计标准的使用和文献资料查阅与归纳整理;

2、设计方案的选择与论证;

3、工艺计算;

4、高温设备的计算与选型;

5、工程制图。

七、考核方式与评分方法

1、考核方式:考查。考核包括课程设计过程考核和课程设计说明书与设计图纸考核二部分。课程设计过程考核主要考核学生课程设计过程的表现、态度和作风情况以及课程设计任务的完成情况,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课程设计说明书与设计图纸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设计说明书内容的表述与设计图纸的绘制情况,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

2、评分办法:指导教师根据课程设计过程考核和课程设计说明书与设计图纸考核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成绩按“优秀(90~100分)”、“良好(80~90分)”、“中等(70~80分)”、“及格(60~70分)”、“不及格(<60分)”五个等级进行评定。

八、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10.设备设计师工作总结 篇十

1设备布置设计的一般要求是什么?

答:(1)满足工艺流程要求,按物流顺序布置设备;

(2)工艺装置的设备、建筑物、构筑物平面布置的防火间距应符合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要求;

(3)应考虑管道安装经济合理和整齐美观,节省用地和减少能耗,便于施工、操作和维修;

(4)应满足全厂总体规划的要求;装置主管廊和设备的布置应根据装置在工厂总平面图上的位置以及有关装置、罐区、系统管廊、道路等的相对位置确定,并与相邻装置的布置相协调;

(5)根据全年最小频率风向条件确定设备、设施与建筑物的相对位置;

(6)设备应按工艺流程顺序和同类设备适当集中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布置。在管廊两侧按流程顺序布置设备、减少占地面积、节省投资。处理腐蚀性、有毒、粘稠物料的设备宜按物性分别紧凑布置;(7)设备、建筑物、构筑物应按生产过程的特点和火灾危险性类别分区布置。为防止结焦、堵塞、控制温降、压降,避免发生副反应等有工艺要求的相关设备,可靠近布置;

(8)设备基础标高和地下受液容器的位置及标高,应结合装置的坚向布置设计确定;(9)在确定设备和构筑物的位置时,应使其地下部分的基础不超出装置边界线;

(10)输送介质对距离。角度、高差等有特殊要求的管道布置,应在设备布置设计时统筹规划。

2装置中主管廊宽度、跨度和高度的确定应考虑哪些因素? 答:(1)管廊的宽度:

1)管廊的宽度主要由管道的数量和管径的大小确定。并考虑一定的预留的宽度,一般主管廊管架应留有10%-20%的余量,并考虑其荷重。同时要考虑管廊下设备和通道以及管廊上空冷设备等结构的影响。如果要求敷设仪表电缆槽架和电力电缆槽架,还应考虑其所需的宽度。管廊上管道可以布置成单层或双层,必要时也可布置三层。管廊的宽度一般不宜大于10m;

2)管廊上布置空冷器时,支柱跨距宜与空冷器的间距尺寸相同,以使管廊立柱与空冷器支柱中心线对齐;

3)管廊下布置泵时,应考虑泵的布置及其所需操作和检修通道的宽度。如果泵的驱动机用电缆为地下敷设时,还应考虑电缆沟所需宽度。此外,还要考虑泵用冷却水管道和排水管道的干管所需宽度; 4)由于整个管廊的管道布置密度并不相同,通常在首尾段管廊的管道数量较少。因此,在必要时可以减小首尾段管廊的宽度或将双层管廊变单层管廊。(2)管廊的跨度: 管廊的柱距和省廊的跨距是由敷设遮其上的管道因垂直荷载所产生的允许弯曲挠度决定的,通常为6—9m。如中小型装置中,小直径的管道较多时,可在两根支柱之间设置副梁使管道的跨距缩小。另外,管廊立柱的间距,宜与设备构架支柱的间距取得一致,以便管道通过。如果是混凝土管架,横梁顶宜埋放一根φ20圆钢或钢板,以减少管道与横梁间的摩擦力。

(3)管廊的高度可根据下面条件确定:

1)横穿道路的空间。管廊在道路上空横穿时,其净空高度为: ①装置内的检修道不应小于4.5m;②工厂道路不应小于5.0m; ③铁路不应小于5.5m;

④管廊下检修通道不应小于3m。当管廊有桁架时要按桁架底高计算。

2)管廊下管道的最小高度。为有效地利用管廊空间,多在管底下布置泵。考虑到泵的操作和维护,至少需要3.5m;管廊上管道与分区设备相接时,一般应比管廊的底层管道标高低或高600~1000mm。所以管廊底层管底标局最小为3.5m。管廊下布置管壳式冷换设备时,由于设备高度增加,需要增加管廊下的净空。

3)垂直相交的管廊高差。若省廊改变方向或两管廊直角相交,其高差取决于管道相互连接的最小尺寸,一般以500~750mm为宜。对于大型装置也可采用1000mm高差。管廊的结构尺寸。在确定省廊高度时,要考虑到管廊横梁和纵梁的结构断面和型式,务必使梁底和架底的高度,满足上述确定管廊高度的要求。对于双层管廊,上下层间距一般为1.2~2.0m,主要决定于管廊上最大管道的直径。

至于装置之间的管廊的高度取决于管架经过地区的具体情况。如沿工厂边缘成罐区,不会影响厂区交通和扩建的地段,从经济性和检修方便考虑,可用管墩敷设,离地面高300~500mm即可满足要求。3塔的布置方式有哪几种?塔与其关联的设备的布置有什么要求? 答:(1)塔的布置方式:

1)单排布置,一般情况下较多采用单排布置,管廊的一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塔或立式容器时,一般中心线对齐,如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塔设置联台平台时,宜中心线对齐或切线对齐;

2)双排布置,对于直径较小本体较高的塔,可以双排布置或成三角形布置,这样,可以利用平台将塔联系在一起,提高其稳定性。但对平台生根构件应采用可以滑动的导向节点,以适应不同操作温度的热胀影响;

3)构架式布置,对直径DN≤1000mm的塔还可以布置在构架内或构架的一侧。对用构架提高其稳定性和设置平台、梯子。对于布置在构架上的分段塔,当无法使用机动吊装机具时,应在构架上设置检修吊装设施。

(2)塔与其关联设备的布置要求: 塔与其关联设备如进料加热器、非明火加热的重沸器、塔顶冷凝冷却器、回流罐、塔底抽出泵等,宜按工艺流程顺序靠近布置,必要时可形成一个独立的操作系统,设在一个区内,这样便于操作管理。4沿管廊布置的塔和立式容器与管廊的间距如何确定?

答:沿管廊布置的塔和立式容器与管廊的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1)在塔与管廊之间布置泵时,应按泵的操作、维修和配管要求确定;

(2)塔与管廊之间不布置泵时,塔外壁与管架立柱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3m。

5塔与塔之间或塔与其他相邻设备之间的距离如何确定?

答:塔与塔之间或塔与其他相邻设备之间的距离,除应满足管道、平台、仪表和小型设备等布置和安装的要求外,尚应满足操作、维修通道和基础布置的需耍。两塔之间的净距不宜小于2.5m。6塔和立式容器的安装高度应符合哪些要求? 答: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利用内压或流体重力将物料送往其他设备或管道时,应由其内压和被送往设备或管道的压力和高度确定;

(2)当用泵抽吸时,应由泵的汽蚀余量和吸入管道的压力降确定设备的安装高度;

(3)带有非明火加热重佛器的塔,其安装高度,应按工艺要求的塔和重沸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操作要求确定;(4)应满足塔底管道安装和操作所需要的最小净空,且塔的基础面高出地面不应小于200mm。7换热设备的布置一般要求是什么?

答:(1)与分馏塔关联的管壳式换热设备,如塔底重沸器,塔顶冷凝冷却器等。宜接工艺流程顺序布置在分馏塔的附近;

(2)两种物料进行热交换的换热器,宜布置在两种物料进出口相连的管道最近的位置;

(3)一种物料与几种不同物料进行换热的管壳式换热器,应成组布置;

(4)用水或冷剂冷却几组不同物料的冷却器,宜成组布置;(5)成组布置的换热设备,宜取支座基础中心线对齐,当支座间距不相同时,宜取一端支座基础中心线对齐。为了管道连接方便,地面上布置的换热器也可采用管程进出口管嘴中心线对齐;

(6)换热设备应尽可能布置在地面上,但是换热设备数量较多可布置在构架上:

1)浮头式换热器在地面上布置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①浮头和管箱的两侧应有宽度不小于0.6m的空地,浮头端前方宜有宽度不小于1.2m的空地;

②管箱前方从管箱端算起应留有比管束长度至少长1.5m的空地。2)浮头式换热器在构架上布置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①浮头端前方平台净空不宜小于0.8m; ②管箱端前方平台净空不宜小于1mn,平台采用可拆卸式栏杆,并应考虑管束抽出区所需的空间;

③构架高度应能满足换热器的管箱和浮头的头盖吊装需要。(7)为了节约占地或工艺操作方便可以将两台换热设备重叠在一起布置。但对于两相流介质或壳体直径大于或等于1.2m的换热器不宜重叠布置;

(8)换热器之间、换热器与其他设备之间的净距不宜小于0.7m;(9)重质油品或污染环境的物料的换热设备不宜布置在构架上;(10)操作温度高于物料自燃点的换热器的上方,如无楼板或平台隔开,不应布置其他设备。8重沸器的布置一般要求是什么?

答:(1)明火加热的重沸器与塔的间距,应按防火规范中加热炉与塔的间距要求布置;

(2)用蒸汽或热载体加热的卧式重沸器应靠近塔布置,并与塔维持一定高差(由工艺设计确定),二者之间的距离应满足管道布置要求,重沸器抽管束的一端应有检修场地和通道;

(3)立式重沸器宜用塔作支撑布置在塔侧,并与塔维持一定高差(由工艺设计确定)。其上方应留有足够的检修空间;

(4)一座塔需要多台并联的立式重沸器时,重沸器的位置和安装高度,除保证工艺要求外,尚应满足进出口集合管的布置要求并便于操作和检修。

9空冷器的布置一般要求是什么? 答:(1)空气冷却器(以下简称空冷器)宜布置在装置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2)空冷器应布置在主管廊的上方、构架的顶层或塔顶;(3)空冷器不应布置在操作温度等于或高于物料自燃点和输送、储存液化烃设备的上方;否则应采用非燃烧材料的隔板隔离保护;(4)多组空冷器布置在一起时,应布置形式一致,宜采用成列式布置;应避免一部分成列式布置而另一部分成排布置;

(5)斜顶式空冷器不宜把通风面对着夏季的主导风向。斜顶式空冷器宜成列布置,如成排布置时,两排中间应有不小于3m的空间;(6)并排布置的两台增湿空冷器或干湿联合空冷器的构架立柱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m;

(7)空冷器管束两端管箱和传动机械处应设置平台;

(8)布置空冷器的构架或主管廊的一侧地面上应留有必要的检修场地和通道。

10空冷器的布置如何避免自身的或相互间的热风循环? 答:(1)同类型空冷器布置在同一高度;(2)相邻空冷器靠紧布置;

(3)成组的干式鼓风式空冷器与引风式空冷器分开布置,引风式空冷器应布置在鼓风式空冷器的常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4)引风式空冷器与鼓风式空冷器布置在一起时,应将鼓风式空冷器管束提高。

11加热炉的布置一般要求是什么? 答:加热炉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明火加热炉宜集中布置在装置的边缘并靠近消防通道,且应于可燃气体、液化烃、甲B类液体设备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2)加热炉与其他明火设备应布置在一起;

(3)几座加热炉可按炉子中心线对齐成排布置。两座加热炉净距不宜小于3m;

(4)当采用机动维修机具吊装加热炉炉管时,应有机动维修机具通行的通道和检修场地。对于带有水平炉管的加热炉,在抽出炉管的一侧,检修场地的长度不应小于炉管长度加2m;(5)加热炉外壁与检修道路边缘的间距不应小于3m;

(6)对于设有蒸汽发生器的加热炉,汽包宜设在加热炉顶部或邻近的构架上;

(7)加热炉与其附属的燃料气分液罐、燃料气加热器的间距,不应小于6m;

(8)当加热炉有空气预热器、鼓风机、引风机等辅助设备时,辅助设备的布置应不妨碍其本身和加热炉的检修;

(9)加热炉与露天布置的液化烃设备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22.5m,当设备之间设置非燃烧材料的实体墙时,其间距可减少,但不得小于15m。实体墙的高度不宜小于3m,距加热炉不宜大于5m,并应能防止可燃气体窜入炉体;当液化烃设备的厂房或甲类气体压缩机房朝向加热炉一面为封闭墙时,加热炉与厂房的间距可减少,但不得小于15m。12立式容器布置的方式有哪些要求?

答:立式容器的外形与塔类似,只是内部结构没有塔的内部结构复杂,立式容器的布置方式和安装高度等可参考塔的布置要求,另外尚应考虑以下要求:

(1)为了操作方便,立式容器可以安装在地面、楼板或平台上,也可以穿越楼板或平台,用支耳支撑在楼板或平台上;

(2)立式容器穿越楼板或平台安装时,应尽可能避免容器上的液面指示、控制仪表也穿越楼板或平台;

(3)立式容器为了防止粘稠物料的凝固或固体物料的沉降,其内部带有大负荷的搅拌器时,为了避免振动影响,应尽可能从地面设置支承结构;

(4)对于顶部开口的立式容器,需要人工加料时,加料点的高度不宜高出楼板或平台1m,,如高出lm时,应考虑设加料平台或台阶。13卧式容器的布置和安装高度有哪些要求?

答:(1)卧式容器宜成组布置。成组布置卧式容器宜按支座基础中心线对齐或按封头切线对齐。卧式容器之间的净空可按0.7m考虑。(2)在工艺设计中确定卧式容器尺寸时,尽可能选用相同长度不同直径的容器,以利于设备布置。

(3)确定卧式容器的安装高度时,除应满足物料重力流或泵吸入高度等要求外,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1)容器下有集液包时,应有集液包的操作和检测仪表所需的足够空间; 2)容器下方需设操作通道时,容器底部配管与地面净空不应小于2.2m;

3)不同直径的卧式容器成组布置在地面或同一层楼板或平台上时,直径较小的卧式容器中心线标高可适当提高,使与直径较大的卧式容器筒体项面标高一致,以便于设置联合平台。

(4)卧式容器在地坑内布置时,应妥善处理坑内的积水和有毒、可燃易爆介质的积聚。坑内尺寸应满足容器的操作和检修要求。对多雨地区可考虑在地坑上部设置雨棚。

(5)卧式容器的平台的设置要考虑人孔和液面计等操作。顶部平台标高宜比顶部管嘴法兰面低150mm。当液面计上部接口高度距地面或操作平台超过3m时,液面计应装在直梯附近。对于集中布置的卧式容器可设联合平台。

14泵的布置方式有哪几种?其布置有何具体要求?

答:(1)泵的布置方式有三种:露天布置、半露天布置和室内布置: 1)露天布置:露天布置的泵,通常集中布置在管廊的下方惑侧面,也可分散布置在被抽吸设备的附近。其优点是通风良好,操作和检修方便;

2)半露天布置半露天布置的泵适用于多雨地区,一般在管廊下方布置泵,在上方管道上部设雨棚。或将泵布置在构架的下层地面上,以构架平台作为雨棚。这些泵可根据与泵有关设计布置要求,将泵布置成单排、双排或多排; 3)室内布置在寒冷或多风沙地区可将泵布置在室内。如果工艺过程要求设备布置在室内时,其所属的泵也应在室内布置。(2)泵的布置具体要求如下:

1)成排布置的泵应按防火要求、操作条件和物料特性分组布置;泵露天、半露天布置时;操作温度等于或高于自燃点的可燃液体泵宜集中布置;与操作温度低于自燃点的可燃液体泵之间应有不小于4.5m的防火间距;与液体烃泵之间应有不小于7.5m的防火间距; 2)泵成排布置时,宜将泵端出、入口中心线对齐,或将泵端基础边线对齐;

3)泵双排布置时,宜将两排泵的动力端相对,在中间留出检修通道; 4)泵布置在主管廊下方或外侧时,泵区通道的最小净宽为2m,最小净高为3m,泵端前面操作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1m; 5)泵布置在管廊下方或外侧时,不论是单排或双排,泵和驱动机的中心线宜与管廊走向垂直;

6)泵布置在室内时,两排泵净距不应小于2m。泵端或泵侧与墙之间的净距应满足操作、检修要求且不宜小于lm;

7)除安装在联合基础上的小型泵外,两台泵之间的净距不宜小于0.7m;

8)泵的基础面宜高出地面200mm。最小不得小于100mm;在泵吸入口前安装过滤器时,泵基础高度应考虑过滤器能方便清洗和拆装; 9)立式泵布置在主管廊下方或构架下方时,其上方应留出泵体安装和检修所需的空间;

10)输送极度危害物质(如丙烯?氢氰酸等)的泵房与其他泵房应分隔设置;

11)消防水泵房应设双动力源;

12)公用备用泵宜布置在相应泵的中间位置; 13)泵的布置应考虑管道柔性设计要求。15压缩机的布置一般要求是什么?

答:(1)压缩机组及其附属设备的布置,应满足制造厂的要求;(2)压缩机宜布置在被抽吸的设备附近,其附属设备宜靠近机组布置;

(3)可燃气体压缩机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与明火设备、非防爆的电气设备的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28和《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的规定;

2)宜露天布置或半敞开布置。在寒冷或多风沙地区可布置在厂房内; 3)单机驱动功率等于或大于150kw的甲类气体压缩机厂房,不宜与其他甲、乙、丙类房间共用一幢建筑物;压缩机的上方,不得布置甲、乙、丙类液体设备,但自用的高位润滑油箱不受此限。(4)单层布置的压缩机,当基础较高时,宜按需要设置操作平台;当附属设备较多时,宜两层布置。16压缩机的安装高度应符合什么要求? 答:压缩机的安装高度,应根据其结构特点确定。进出口都在底部的压缩机的安装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进出口连接管道与地面的净空要求;

(2)进出口连接管道与管廊上管道的连接高度要求;(3)吸入管道上过滤器的安装高度与尺寸的要求;(4)为了减少振动应降低往复式压缩机的安装高度。17吊车的选用应符合什么要求?

答:(1)压缩机的最大检修部件重量超过1.0t时,应设吊车: 1)起重量小于1.0t,宜选用移动式三角架,配电动葫芦或手拉葫芦; 2)起重量1.0~3.0t,宜选用手动梁式吊车; 3)起重量大于3.0~10.0t,宜选用手动桥式吊车; 4)起重量大于10.0t,宜选用电动桥式吊车。(2)按压缩机台数和用途选用吊车: 1)压缩机露天布置,可不设固定吊车;

2)压缩机布置在单层厂房内数量超过4台或虽然数量少于4台,但基础在2m以上,宜选用手动桥式吊车;

3)压缩机数量超过4台或检修次数频繁、吊运行程较长时,宜选用电动桥式吊车。

18承重钢构架、支架、裙座、管架,覆盖耐火层有哪些要求? 答:《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对承重钢构架、支架、裙座、管架,覆盖耐火层要求、覆盖耐火层的部位、耐火极限要求如下:(1)下列承重钢构架、支架、裙座、管架,应覆盖耐火层: 1)单个容积等于或大于5m3的甲、乙A类液体设备的承重钢构架、支架、裙座;

2)介质温度等于或高于自燃点的单个容积等于或大于5m3的乙B、丙类液体设备承重钢构架、支架、裙座; 3)加热炉的钢支架;

4)在爆炸危险区范围内的主管廊的钢管架;

5)在爆炸危险区范围内的高径比等于或大于8,且总重量等于或大于25t的非可燃介质设备的承重钢构架、支架和裙座。

(2)承重钢构架、支架、裙座、管架的下列部位,应覆盖耐火层:设备承重钢构架:单层构架的梁、柱;多层构架的楼板为透空的算子板时,地面以上10m范围的梁、柱;多层构架的楼板为封闭楼板时,该层楼板面以上的梁、柱:

1)设备承重钢支架或加热炉钢支架:全部梁、柱; 2)钢裙座外侧未保温部分及直径大于1.2m的裙座内侧; 3)钢管架:底层主管廊的梁、柱,且不宜低于4.5m;上部设有空气冷却器的管架,其全部梁柱及斜撑均应覆盖耐火层。

(3)涂有耐火层的构件,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5h。当耐火层选用防火涂料时,应采用厚型无机并能适用于烃类火灾的防火涂料。19装置的控制室、变配电室、化验室的布置应符合哪些防火规定? 答:(1)控制室、变配电室宜设在建筑物的底层,若生产需要或受其他条件限制时,可将控制室、变配电室布置在第二层或更高层;(2)在可能散发比空气重的可燃气体的装置内,控制室、变配电室、化验室的室内地面,应至少比室外地坪高0.6m;

(3)控制室朝向具有火灾危险性的设备侧的外墙,应为无门窗、洞口的非燃烧材料实体墙;

(4)控制室或化验室的室内,不得安装可燃气体、液化烃、可燃液体的在线分析一次仪表。当上述仪表安装在控制室、化验室的相邻房间时,中间隔墙应为防火墙。

20一般的多层辅助厂房跨度、柱距、进深、层高和开间为多少? 答:建筑物的跨距、柱距、层高等除有特殊要求者外,一般应按照建筑统一模数设计。常用模数如下:

(1)跨度:6.0,7.5,9.0,10.5,12.0,15.0,18.0(m);(2)柱距:4.0,6.0,9.0,12.0(m);钢筋混凝土结构厂房柱距多用6m;

(3)进深:4.2,4.8,5.4,6.0,6.6,7.2(m);(4)居高:2.4+0.3的倍数(m);(5)开间:(2.7),3.0,3.3,3.6,3.9(m)。

21在什么情况下需设围堰?围堰设计应符合什么要求?

答:(1)在操作或检修过程中有可能被油品、腐蚀性介质或有毒物料污染的区域应设围堰;处理腐蚀性介质的设备区尚应铺设防腐蚀地面。

(2)围堰应符合下列要求:

1)围堰应比堰区地面的高出150-200mm; 2)围堰内应有排水设施;

3)围堰内地面应坡向排水设施,坡度不宜小于3‰。

22生产装置的通道设置应符合哪些要求?装置内通道的最小宽度和最小净高是多少?

答:进行设备布置时,应根据施工、维护、操作和消防的需要,综合考虑设置必要的通道和场地。在装置内部,应用道路将装置分隔成占地面积不大于10000m2的设备、建筑物区。当合成纤维装置的酯化聚合、抽丝与后加工厂房的占地面积大于10000m2时,应在其两侧设置通道。装置内主要车行通道,应与工厂道路衔接。(1)装置消防通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装置宽度大于60m时,应在装置内设贯通式消防通道; 2)装置宽度小于或等于60m、且装置外两侧有消防通道时,可不设贯通式消防通道。装置内的不贯通式道路应设有回车场地。3)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4m,道路路肩上管架与路面边缘净距不应小于lm,路面内线转弯半径不宜小于7m,路面上的净空高度不应小于4.5m。

(2)检修通道应满足机动检修用机具对道路的宽度、转弯半径和承受荷载的要求、并能通向设备检修的吊装孔。

(3)装置内主要车行通道、消防通道、检修通道应合并设置。(4)操作通道,应根据生产操作、巡回检查、小型维修等的频繁程度和操作点的分布决定。

(5)装置内通道的最小宽度和最小净高要求如表5.1.47。23设备的构架或平台的安全疏散通道,应符合哪些防火规定? 答:(1)可燃气体、液化烃、可燃液体的塔区平台、设备的构架平台或其他操作平台,应设置不少于两个通往地面的梯子,作为安全疏散通道。但长度不大干8m的甲类气体或甲、乙A类液体设备的平台或长度不大于15m的乙B、丙类液体设备的平台,可只设一个梯子;

(2)相邻的构架、平台宜用定桥连通,与相邻平台连通的走桥可作为一个安全疏散通道;(3)相邻安全疏散通道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50m。24装置布置和发展趋势归结为“四个化”是指什么?

答:装置布置和发展趋势归结为“四个化”即:露天化、流程化、集中化和模块化。

(1)露天化:从近几年实际设计中可以看出,除大型压缩机布置在半敞开的厂房内以外、其他设备给大多数布置在滚天。其优点是节约占地,减少建筑物,有利于防爆,便于消防;

(2)流程化:以管廊为纽带按工艺流程顺序将紧凑设备布置在管廊的上下和两侧;

(3)集中化:将几个装置合理地集中在一个大型街区内组成联合装置,按防火设计规范用通道将各装置分开,此通道可作为两侧装置设备的检修通道,也可作为消防通道。设中央控制室,且朝着设备的墙不开门窗,用电子计算机控制操作;(4)模块化:装置的工艺单元可采用模块布置。如泵、汽轮机、压缩机及其辅助设备采用模块布置,配管也可以模块布置;又如加热炉的燃料油、燃料气管道系统,装置内软管站管道也可以模块布置。甚至整个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用于不同地区仅作局部修改即可重复利用。

25管道布置设计的要求有哪些? 答:(1)管道布置设计的一般要求有;

1)管道布置设计应符合工艺管道及仪表流程图的要求;

2)管道布置应统筹规划,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满足施工、操作、维修等方面的要求,并力求整齐美观;

3)在确定进出装置(单元)的管道的方位与敷设方式时,应做到内外协调;

4)厂区内的全厂性管道的敷设,应与厂区内的装置(单元)、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协调,避免管道包围装置(单元),减少管道与铁路、道路的交叉;

5)管道应架空或地上缴设;如确有需要,可埋地或敷设在管沟内; 6)管道宜集中成排布置。地上的管道应敷设在管架或管墩上; 7)在管架、管墩上布置管道时,宜使管架或管墩所受的垂直荷载、水平荷载均衡;

8)全厂性管架或管墩上(包括穿越涵洞)应留有1O%-3O%的裕量,并考虑其荷重。装置主管廊管架宜留有10%-20%的裕量,并考虑其荷重; 9)输送介质对距离、角度、高差等有特殊要求的管道以及大直径管道的布置,应符合设备布置设计的要求;

10)管道布置不应妨碍设备、机泵及其内部构件的安装、检修和消防车辆的通行;

11)管道布置应使管道系统具有必要的柔性。在保证管道柔性及管道对设备、机泵管口作用力和力矩不超出过允许值的惰况下,应使管道最短,组成件最少;

12).应在管道规划的同时考虑其支承点设置。宜利用管道的自然形状达到自行补偿;

13)管道布置宜做到“步步高”或“步步低”,减少气袋或液袋。不可避免时应根据操作、检修要求设置放空、放净。管道布置应减少“盲肠”;

14)气液两相流的管道由一路分为两路或多路时,管道布置应考虑对称性或满足管道及仪表流程图的要求。

(2)管道除与阀门。仪表、设备等需要用法兰或螺纹连接者外,应采用焊接连接。

下列惰况应考虑法兰、螺纹或其他可拆卸连接: 1)因检修、清洗、吹扫需拆卸的场合; 2)衬里管道或夹套管道;

3)管道由两段异种材料组成且不宜用焊接连接者; 4)焊缝现场热处理有困难的管道连接点; 5)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100mm的镀锌管道; 6)设置盲板或“8”字盲板的位置。(3)气体支管宜从主管的顶部接出。

(4)有毒介质管道应采用焊接连接,除有特殊需要外不得采用法兰或螺纹连接。有毒介质管道应有明显标志以区别于其他管道,有毒介质管道不应埋地撤设。

(5)布置固体物料或含固体物料的管道时,应使管道尽可能短。少拐弯和不出现死角:

1)固体物料支管与主管的连接应顺介质流向斜接,夹角不宜大于45°;

2)固体物料管道上弯管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管道公称直径的6倍; 3)含有大量固体物料的浆液管道和高粘度液体管道应有坡度。(6)需要热补偿的管道,应从管道的起点至终点则”整个管系进行分析以确定合理的热补偿方案。

(7)敷设在管廊上要求有坡度的管道,可采用调整管托高度。在管托上加型钢或钢板垫枕的办法来实现。对于放空气体总管(或去火炬总管)宜布置在管廊立柱的项部,以便于调整标高。

(8)布置与转动机械设备连接的管道时,应使管系具有足够的柔性,以满足设备管口的允许受力要求。必要时可采用以下措施: 1)改变管道走向,增强自然补偿能力; 2)选用弹簧支吊架; 3)选用金属波纹管补偿器; 4)在适当位置设置限位支架。(9)布置与往复式压缩机相连的管道时,应使管系的机械振动固有频率和管道的气柱固有频率避开机器的激振频率.必要时可采用以下措施:

1)增设防振支架; 2)适当扩大管径; 3)增设脉动衰减器或孔板;

4)合理设置缓冲器,避开共振管长,尽可能减少弯头。(10)不应在振动管道上弯矩大的部位设置分支管。

(11)在易产生振动的管道(如往复式压缩机、往复泵的出口管道等)的转弯处,应采用弯曲半径不小于1.5倍公称直径的弯头。分支管直顺介质流向外接。

(12)从有可能发生振动的管道上接出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40mm的支管时,不论支管上有无阀门,连接处均应采取加强措施。(13)自流的水平管道应有不小于3‰的顺介质流向坡度。(14)管道穿过建筑物的楼板、屋顶或墙面时,应加套管,套管与管道门的空隙应密封。套管的直径应大于管道隔热层的外径。并不得影响管道的热位移。管道上的焊缝不应在套管内,并距离套管端部不应小于150mm。套管应高出楼板、屋顶面50mm。管道穿过屋顶时应设防雨罩。管道不应穿过防火墙或防爆墙。

(15)布置腐蚀性介质、有毒介质和高压管道时,应避免由于法兰、螺纹和填料密封等泄漏而造成对人身和设备的危害。易泄漏部位应避免位于人行通道或机泵上方,否则应设安全防护。(16)有隔热层的管道,在管墩、管架处应设管托。无隔热层的管道,如无要求,可不设管托。当隔热层厚度小于或等于80mm时,选用高100mm的管托;隔热层厚度大于80mm时,选用高150mm的管托;隔热层厚度大于130mm时,选用高200mm的管托;保冷管道应选用保冷管托。

(l7)厂区地形高差较大时,全厂性管道敷设应与地形高差保持一致。在适当位置调整管廊标高。管道的最小坡度宜为2‰。管道变坡点宜设在转弯处或固定点附近。

(18)对于跨越、穿越厂区内铁路和道路的管道,在其跨越段或穿越段上不得装设阀门、金属波纹管补偿器和法兰、螺纹接头等管道组成件。

(19)有热位移的埋地管道,在管道弧度允许的条件下可设挡墩,否则应采取热补偿措施。

(20)管道布置时管道焊缝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管道对接焊口的中心与弯管起弯点的距离不应小于管子外径:且不小于100mm;2)管道上两相邻对接焊口的中心间距:

a.对于公称直径小于150mrn的管道,不应小于外径,且不得小于50mm;

b.对于公称直径等于或大于150m的管道,不应小于150mm; 3)环焊缝距支、吊架边缘净距不应小于50mm;需要热处理的焊缝距支、吊架边缘的最小净距,应大于焊缝宽度的5倍,且不得小于100mm。

26可燃液体、可燃气体、液化烃的管道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答:原则是:

(l)管道不得穿越与其无关的建筑物;(2)管道应架空或沿地敷设;

(3)必须采用管沟敷设时,应采取防止气体或液体在管沟内积聚的措施,并在进、出装置及厂房处密封隔断;

(4)管沟内的污水,应经水封并排入生产污水管道;(5)取样管道不应引入化验室;

(6)金属管道除特殊需用法兰连接外,应采用焊接连接。27哪些介质管道须静电接地?管网的接地连接点和接地电阻值有何要求?

答:可燃气体、液化烃、可燃液体、可燃固体的管道在下列部位应设静电接地设施:

(1)装置区中各个相对独立的建(构)筑物内的管道,可通过与工艺设备金属外壳的连接(法兰连接),进行静电接地;(2)管网内的泵、过滤器、缓冲器等处应设置接地连接点;(3)管网在进出装置区处、不同爆炸危险环境的边界、管道分岔处的管道应进行接地,对于长距离的无分支管道,应每隔80-100m与接地体可靠连接;(4)对金属管道中间的非导体管段(如聚氯乙烯管),除需做屏蔽保护外,两端的金属管应分别与接地干线相接,或用6mrn多股铜芯绝缘电线跨接后接地;

(5)非导体管段上的金属件应接地。

每组专设的静电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值,宜小于100Ω;在山区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场所,接地电阻值应小于1000Ω。28管道敷设的方式有哪几类?其优、缺点是什么? 答:管道敷设方式有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两大类:

(l)地而以上通称架空敷设。是工业生产装置管道敷设的主要方式。具有便于施工、操作、检查、维修及经济等优点;(2)地下敷设

1)埋地敷设:其优点是利用地下的空间,使地面以上空间较为简洁,并不需支承措施;其缺点是管道腐蚀性较强,检查和维修困难,在车行道处有时需特别处理以承受大的载荷,低点排液不便及易凝油品凝固在管内时处理困难,带隔热层的管道很难保持其良好的隔热功能等,故只有不可能架空敷设时,才予以采用;

2)管沟敷设;可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并提供了较方便的检查维修条件;还可敷设有隔热层的高温、易凝介质或腐蚀性介质的管道;其缺点是费用高,占地面积大,需设排水点,易积聚或单入油气增加不安全因素,易积聚污物清理困难等。因此在装置内只在必要时,才采用管沟敷设。

29符合哪些条件的管道.允许将管道直接埋地布置? 答:(1)输送介质无腐蚀性、无毒和无爆炸危险的液体、气体管道,由于某种原因无法在地上敷设的;

(2)与地下储槽或地下泵房有关的工艺介质管道;(3)冷却水及消防水或泡沫消防管道;(4)操作温度小于150℃的热力管道。30埋地敷设管道的埋设深度有哪些要求?

答:埋地敷设管道的埋设深度应以管道不受损坏为原则,并应考虑最大冻土深度和地下水位等影响。管顶距地面不宜小于0.5m;在室内或室外有混凝土地面的区域,管项距地面不宜小于0.3m。通过机械车辆的通道下不宜小于0.7m或采用套管保护。31管廊上管道布置的原则是什么?

答:(1)大直径管道应靠近管廊柱子布置;

(2)小直径、气体管道、公用工程管道直布置在省廊中间;(3)工艺管道宜布置在与省廊相连接的设备一侧;工艺管道视其两端所连接的设备管口标高可以布置在上层或下层;

(4)需设置“Ⅱ”型补偿器的高温管道,应布置在靠近柱子处,且‘Ⅱ”型补偿器宜集中设置;

(5)低温介质管道和液化烃管道,不应靠近热管道布置;也不要布置在热管道的正上方;

(6)对于双层管廊,气体管道、热管道、公用工程管道、泄压总管、火炬干管、仪表和电气电缆糟架等宜布置在上层;一般工艺管道、腐蚀性介质管道、低温管道等直布置在下层;(7)管廊上管道设计时,应留10%-20%裕量。32治塔管道布置设计时应如何考虑?

答:沿塔管道的布置设计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应满足工艺管道及仪表流程图的要求;

(2)管道布置应从塔顶部到塔底部自上而下进行规划,并且应首先考虑塔顶管道和大直径的管道的位置和自流管道的走向,再布置压力管道和一般管道,最后考虑塔底管道和小直径管道;(3)应考虑方便操作、维修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4)每一条管道按照它的起止点都应尽可能短,但必须满足管道柔性的要求;

(5)每一条管道应尽量沿塔体布置,并且注意有一个“好的外观”;1)有两种惰况可考虑:一是每一条管道分别布置;二是按管道成组布置(这种方式加管道的集中荷载较大时,应取得设备设计人员的同意);2)在管道侧沿塔外壁呈同心圆布置,或沿塔外壁呈切线布置。33塔顶管道设计的要点是什么?

答:(1)塔顶管道一般有塔顶油气、放空和安全阀出口管道。塔顶放空管道一般安装在塔顶油气管道最高处的水平管段的顶部,并应符合防火规范的要求;

(2)塔顶油气管道内的介质一般为气相,管径较大,管道尽可能短,要“步步低”,不宜出现袋形管,且具有一定的柔性;

(3)每一根沿塔管道,需在上部设承重支架,并在适当位置设导向支架,以免管嘴受力过大;(4)分馏塔顶油气管道一般不隔热,只防烫;如该管道至多台冷换设备,为避免偏流,应对称布置;

(5)塔顶为两级冷凝时,其管道布置应使冷凝液逐级自流,油气总管与冷凝路入口支管应对称布置,使流量均匀;

(6)当塔顶压力用热旁路控制时,热套路管应保温,尽最短,其调节阀应安装在回流罐”上部,且管道不得出现“袋形”,以避免积液;(7)减压塔顶油气管道与塔开口直接焊接而不采用法兰连接,以减少泄漏。

34塔体侧面管道设计有何具体要求?

答:(1)塔体侧面管道一般有回流、进料、侧线抽出、汽提蒸汽、重沸器入口和返回管道等,为使阀门关闭后无积液,上述管道上的阀门宜直接与塔体管口直接相接,进(出)料管道在同一角度有两个以上的进(出)料开口时,管道应考虑一定的柔性;

(2)分馏塔侧线到汽提塔的管道上如有调节阀其安装位置应靠近汽提塔.以保证调节同前有一段液住.其液柱的高度应满足工艺的要求。35塔底管道设计有何特点?

答:(1)塔底的操作温度一般较高,因此在布置塔底管道时,其柔性应满足有关标准或规范的要求。尤其是塔底抽出管道和泵相连时,管道应短且少拐弯,又需有足够的柔性以减少泵嘴受力。塔底抽出线应引至塔裙或底座外,塔裙内严禁设置法兰成仪表接头等管件。塔底到塔底泵的抽出管道在水平管段上不得有“袋形”,应是“步步低”,以免塔底泵产生汽蚀现象,抽出管上的隔断阀应尽最靠近塔体,并便于操作;

(2)除非是辅助重沸器,或者是两个以上并联的重沸器同时操作,而且要求在较宽的范围内调节其热负荷,塔底到重沸器的管道一般不宜设阀门。塔底釜式重佛器带有离心泵时,重沸器的标高应满足离心泵所需要的有效汽蚀余量,同时使塔底液面与重沸器液面的高差所形成的静压头足以克服降液管、重沸器和升气管的压力损失。因此,管道的布置应在满足柔性要求的同时,管道应短,弯头应少。36塔上人孔的布置应符合哪些要求?

答:(1)塔的人孔应设在塔的操作区内,进、出塔比较方便、安全、合理的地方,并宜设在同一方位上。

(2)设置人孔的部位必须注意塔的内部构件,一般应设在塔板上方的鼓泡区,不得设在塔的降液管或受液槽区域内;

(3)塔体上的人孔(或手孔),一般每3-8层塔板布置一个;(4)人孔中心距平台面的高度一般为600mm至1000mm之间,最适宜高度为750mm;

(5)一座塔上的人孔宜布置在同一垂直线上,使其整齐美观。37塔的管口方位有何要求?

答:(1)塔的管口方位应满足塔内件工作原理及结构的要求,设计时应注意设备内件整体结构与管口的相对方位;塔顶气相开口布置在塔顶头盖中部;塔的回流开口,一般布置在塔板上方的管道侧;气相进料开口在塔板上方,与降液管平行;气液混相进料开口在塔板上方,并设分配管;汽提蒸汽开口在汽提塔板下方,并加气体分配管。侧线产品抽出口在降液管下方的公弧范围内,宜设抽出斗,对于中间降液管的双溢流塔板,其抽出口可布置在该处任意角度,设抽出斗;塔底抽出口设在塔底头盖的中部,并设防涡流板,抽出口应延伸到塔的裙座外;

(2)对于有塔板的塔,人孔宜布置在与塔板溢流堰平行的塔直径上,条件不允许时可以不平行,但人孔与溢流堰在水平方向的净距应不大于50mm;

(3)人孔吊装的方位,与梯子的设置应统一布置,在事故时,人盖顺利关闭的方向与人疏散的方向应一致;

(4)液位计接口可通过根部阀与液位计直接连接,也可通过根部阀与液位计连通管相接。不得把液位计接口布置在进料口的对面60°角的范围内,除非进料口有内挡板保护。与塔直连的外浮筒式液位控制接管应加挡板。液位计、液位控制浮筒、报警等装置常位于塔平台内或局部平台端部,以便于维修;

(5)压力计接口应布置在塔的气相区内,使压力计读数不受液位压头的影响;

(6)取样口和测温口的布置,气相取样口和测温口应避开塔板降液槽的气相区,液相取样口和测温口应设在降液管区域的塔板持液层内;对于易结晶的液相取样管应被向塔板;

(7)塔顶部吊柱的定位应使旋转时可达到平台外起吊点上方,以及平台所有人孔的位置。38设备管口方位图除表示管口外,还表示什么方位? 答:除表示工艺及公用介质管口外,还应该表示:(1)仪表接管的方位,包括温度、压力、液位;(2)人孔、手孔和吊柱的方位,裙座排气孔的方位;(3)设备地脚螺栓孔的方位或支耳的方位;(4)吊耳、接地板和铭牌的方位;(5)内部爬梯、裙座底部加强支撑的方位。39如何确定卧式容器支座的固定侧?

答:从该容器所需连接的管道中找出对柔性计算最重要的(难度或要求最高的)一根管道,例如补偿量大,管径大的管道,作为决定支座型式的依据。固定侧支座位置应有利于该管道的柔性计算。40卧式容器的管口方位有什么要求?

答:(1)在设备壳体上的液体入口和出口间距应尽量远。液体入口管应尽量远离容器液位计接口;

(2)液位计接口应布置在操作人便于观察和方便维惨的位置。有时为减少设备上的接管口,可将就地液位计、液位控制器、液位报警等测量装置安装在联箱上。波位计管口的方位,应与液位调节阀组布置在同一侧;

(3)铰链(或吊柱)连接的人孔盖,在打开时应不影响其他管口或管道等;

(4)安全阀接管口应设在容器顶部。41卧式容器的管道布置的一般要求是什么? 答:容器(罐)的管道比较简单;立式容器的管道布置大体上与塔的管道布置相似,也采取沿罐壁进行设计,管道上的阀门也要求直接与开口相接;这样可避免积液。卧式容器设备布置时,一般将罐与管廊的长方向相垂直所以其管道如气体出口管道、安全阀出口管道、液体出口管道等都朝向管廊,并与管廊上的有关;主管相连接。容器顶部开口接出的管道,其标高宜高于与管廊上相接的主管,以便于接在主管的顶部。容器底部的液体出口管道与管底下的泵相连接时,其管底标高应不影响人的通行。

(1)对卧式容器的液体出口与泵吸入口连接的管道,若在通道上架空配管时,最小净空高度为2200mrn;

(2)与卧式容器底部管口连接的管道,其低点排液口距地坪最小净空为150mm;

(3)安全阀的出口排入密闭管道系统时,应避免积液,并满足安全阀出口管道顺介质流向成45°向下与密闭总管顶部相接,且无“袋形”。若安全阀安装在远离容器时,要校核从容器至安全阀入口管道的压力降;

(4)储罐顶部管道的调节阀组布置在平台上;(5)应根据设备及管道布置惰况设置平台。42加热炉管道布置设计的一般要求是什么?

答:(1)加热炉管道布置随加热炉的炉型不同而异,在加热炉管道布置时,应对其进、出料管道、燃料系统管道、吹灰气管道、灭火蒸汽管道等统一考虑;(2)对圆筒炉进、出料总管,通常采用环形布置于炉体周围,可支承在地面或炉体上。环形总管应布置在看火门以上,以便于看火门的正常操作和维修;

(3)必要时在炉出口管道弯头。三通或变径较大之外,或者从炉顶垂直向下的底部位置,设置防震支架;

(4)如果在管道设置爆破片,其方向不得朝向操作或设备;(5)主要调节阀组通常布置在管廊与炉体之间并注意通道要求;(6)蒸汽、燃料油或燃料气管道上的阀门宜布置在看火门附近的垂直管道上,并满足调节和检修的要求;

(7)在寒冷地区,应根据规定对燃料油管道采用蒸汽伴热;(8)靠近喷嘴处的管道应采用便于拆卸的接连结构,以便清扫和维修;

(9)应在经常操作的在较高位置的阀门和观察部位设置平台和梯子;(10)燃料管道的排放点,应远高炉子至少15m,并应排入收集系统,不得直接排入下水道;

(11)与炉子连接的管道,尽量集中排列,以便于支撑,达到协调。美观的目的;

(12)对加热炉的进料管道,应保持各路流量均匀;对于全液相进料管道,一般各路都设有流量调节阀调节各路流量,否则应对称布置管道,气液两相的进出管道,必须采用对称布置,以保证各路压降相同;(13)环形油线应以最高温度计算热补偿量,并利用管道自然补偿来吸收其热膨胀量。

43对加热炉的燃料气管道布置的一般要求是什么?

答:(1)燃料气要设分配主管,使每个喷嘴的燃料气都能均匀分布;燃料气支管由分配主管上部引出,以保证进喷嘴的燃料气不携带水或凝缩油。在燃料气分配主管末端装有DN20的排液阀,便于试运冲洗及停工扫线后排液,以及开工时取样分析管道内的氧含量,排液管上应设两道排液阀以免泄漏,该阀能在地面或平台上操作。燃料气切断总阀应设在距加热炉15m以外。

(2)在燃料气管道上设置阻火器,就可以阻止火焰蔓延,阻火器按作用原理可分为干式阻火器和安全水封两种。工业生产装置中加热炉的燃料气管上一般采用多层铜丝网的干式阻火器。阻火器应放置在靠近喷嘴的地方。管道阻火器与燃烧器距离不宜大于12m。这样,阻火器就不致于处在严重的爆炸条件下,使用寿命可以延长。44管壳式和套管式换热设备的管道布置应如何考虑?

答:(1)工艺管道布置应注意冷、热物流的流向,一般冷流自下而上,热流由上而下;

(2)管道布置应方便操作,并不妨碍设备的检修;

(3)换热设备的基础标高,应满足其下部排液管距地面或平台面不小于150mm;

(4)换热设备的管道,只能出现一个高点和一个低点,避免中途出现“气袋”或“液袋”,并设高点放空,低点放净;在换热设备区域内应尽量避免管道交叉和绕行;尽量减少管道架空的层数,一般为2-3层;

(5)两台或两台以上并联的换热设备入口管道直对称布置,对气液两相流换热设备则必须对称布置,才能达到良好的传热效果;(6)换热设备的进出口管道上测量仪表,应靠近操作通道及易于观测和检修的地方安装;

(7)与换热设备相接的易凝介质的管道或含有固体颗粒的管道副线,其切断阀应设在水平管道上,并应防止形成死角积液;

(8)在寒冷地区,室外的换热设备的上、上水管道应设置排液阀和防冻连通管。

45成组布置的换热设备其管道布置应如何设计?

答:(1)成组布置的换热设备区域内,可在地面或平台面上敷设管道,但不应妨碍通行和操作;

(2)当管道上无调节阀或排液管时,管底距地面净空应大于或等于150mm;

(3)调节阀组应平行于冷换设备布置;(4)成组布置的换热设备之间管道布置的净距应大于或等于650mm;

(5)管道布置应考虑各换热设备的管箱和头盖的拆卸空间;(6)并联多组换热设备的进出口管道应对称布置。46立式重沸器的管道布置有何要求? 答:(1)管道必须有足够的柔性,以补偿在各种工况下设备和管道的热膨胀;

(2)当重沸器管口同塔的管口对接时,如荷载条件允许,则最好在塔体上设支架支承重沸器,而且支架的位置及形式应能满足塔体及管道膨胀所产生的位移及荷载要求;

(3)配管时应留出重沸管束在原地拆卸所需的空间;

(4)对壳体上带膨胀节的单程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在进行配管,柔性分析及设备的支撑设计时,应考虑该膨胀节的影响;

(5)当重沸器的长度与直径之比(L/D)大于6.0时,宜设导向支架;

(6)当重沸器的阀门和盲板离地评3m以上,应在塔上设置平台。47管壳式卧式卧式重沸器的管道布置有何要求?

答:(1)在热胀许用应力范围内,重沸器的降液管和升汽管,应尽可阻短而直、减少弯头数里,以减少压降;

(2)当重沸器有2个升汽口时,为使其管内流绿相等,升汽省应对称布置。若升汽管管径不同和布置不对称时,应尽量使这二根管段的阻力相等。否则,阻力大的升汽管的流量小会使热量分配不匀;(3)从重沸器内抽出的液体为饱和液体,如果管道系统产生压降,液体就将开始闪蒸,产生气液两相流体流动,影响控制和测量仪表的操作和精度。因此在布置饱和液体管道时,其基本原则是使压力降最小,并在测量或控制仪表前不出现垂直上升管段;(4)重沸器管程加热介质的进口管道上通常装有温度调节阀及其阀组,这些阀门一般布置在靠近重沸器管程进口的地面或平台面上。48空冷器的管道设计有何具体要求?

答:(1)分馏塔顶至空冷器油气管道,一般不宜出现“液袋”。当空冷器进出口无阀门或为两相流时,管道必须对称布置,使各片空冷器流量均匀;

(2)空冷器的入口集合管应靠近空冷器管嘴连接,如因应力或安装需要,出口集合管可不靠近管嘴连接,集合管的截面积应大于分支管截面积之和;

(3)空冷器人口为气液两相流时,各根支管应从下面插入人口集合管内;以使集合管底的流体分配均匀;同时在集合管下方设置停工排液管道,接至空冷器出口管道上;

(4)空冷器人口管道较高;如距离较长,需在中间设置专门管架以支承管道;

(5)湿式空冷器的软化水回水系统为自流管道,因此,应注意管系的布置,并拐弯不宜过多。回水总管应有顺介质流向的坡度;(6)空冷器的操作平台上设有半固定蒸汽吹扫接头,其阀门宜设在易接近处,并应注意蒸气接头方向,保证安全操作。49泵类的管道设计一般要求是什么?

答:(l)泵的进、出口管道应设切断网,管道一定要有足够的柔性,以减少管道作用在泵管口处的应力和力矩;(2)泵的吸入管道应满足泵的“汽蚀余量”的要求,管道应尽可能短、少拐弯不得有气袋。如难以避免,应在高点设放气阀;(3)当泵吸入管较长时,宜设计成一定的坡度(i=5‰);泵比容器低时宜坡向泵,泵比容器高时宜坡向容器;

(4)在紧靠泵人口管道切断阀下游,应设过滤器或临时过滤器,为防止泵的流体倒流引起泵的叶轮倒转,泵出口应装有止回阀;(5)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泵的管道。阀门手轮不得影响泵正常运行及维修检查所需空间;

(6)往复泵进、出口管道设计应考虑流体脉动的影响。50泵的保护线有哪几种?其作用是什么?

答:泵的保护线有6种,其作用是为了使泵体不受损害和正常运转,根据使用条件设置泵的保护管线。

(1)暖泵线--在输送介质温度大于200℃的高温油品时,有备用泵的情况下应设置DN20~25暖泵线;

(2)小流量线--当泵的工作流量低于泵的额定流量30%时,应设置泵在最低流量下正常运转的小流量线;

(3)平衡线--对于输送常温下饱和蒸汽压高于大气压的液体或处于泡点状态的液体,为防止进泵液体产生蒸汽或有气泡进入泵内引起汽蚀应加平衡线;

(4)旁通线--用于泵的试运转或非正常操作状态下出口主阀关闭时,仍能使泵处于运转。一般在阀前后压差非常高的场合设置带有限流孔极的旁通阀;(5)防凝线--输送在常温下凝固的高倾点或高凝固点的液体时,其备用泵和管道应设防凝线,以免备用泵和管道堵塞;

上一篇:个人职务晋升述职报告下一篇: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