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父母对子女就业期望的调查报告(精选6篇)
1.关于父母对子女就业期望的调查报告 篇一
关于子女与父母之间代沟的调查报告
XXX 引言:地点:云浮市罗定素龙镇七和 本次调查活动是在附近进行的,经过与多名青年人进行交谈,同时,在网上也浏览和搜集了一些相关资料,了解了一些现代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代沟的问题。由于我本人觉得这种现象是很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他们是因为多种原因产生代沟的,我与父母之间也存在这种现象,想通过此次调查寻找一些解决的方法。以下是经过调查之后总结出来内容。
在这次调查中,通过和陌生人的交流,我学会了很多东西,同时,在网上了解了一些“关于子女与父母之间代沟问题”的相关数据.我发现有62.45%的子女认为父母过于唠叨;认为自己与父母沟通存在障碍的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的占30%,而双方产生代沟的主要原因在于生活背景不同的占74.72%,而年龄差距太大只占30%左右;在遇到困难时,71%的子女愿意跟朋友诉说,而与自己父母诉说的只占18.59%。
综上所述以及从调查中可知,我认为代沟的形成父母与子女都有责任,首先从父母方面说一说:
一.父母比孩子年龄大,比孩子先成熟.作为成人,他们应该知道怎样走自己的路,怎样教育孩子.二.当孩子遇到自己解不开的学习和生活难题的时候,会不会找父母谈心,就要看看父母的素质和水平去到哪里.素质可能是其次的,根本是父母有没有要与孩子沟通的一颗心.如果他们有心教育好孩子,就会想方设法从实际行动,从精神上和孩子交通.如果他们自己做不到那么好,也会寻求医生的帮助或其他有经验有学识的成功人士和家长帮助.三.为什么成绩好的孩子,性格开朗的孩子,都会犯罪?和父母的教育有关.和父母是否与孩子沟通好有关,与父母是否从孩子角度出发有关.而有些孩子怎么那么听话,除了性格以外,因为他们的教育方式和家长沟通可能比较好.有什么生理和心理障碍可能都得到及时解决.所以他们会处理别的事情.四.子女处在青春期也是叛逆期.如果仅仅因为我们处在叛逆期而肯定代沟产生的因素在于我们,那么这对我们太不公平了.代沟,不仅仅在我们这一代产生,老一辈与我们的父母也存在一定的代沟.我们对于他们所谓的“金玉良言”,左耳进右耳出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对同一事物的见解以及评价不同,谁都不愿接收对方的观点.五.代沟是不同的两代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理想。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不同的境遇造就不同的思想。平时父母和孩子谈话教导孩子的时候,那种绝对的领导绝对的统治的态度尽显无疑。这使父母孩子之间的关系之间形成一种主从关系。这种主从关系的发展,必导致代沟的产生。
从子女方面谈一谈: 一.青少年身心状态的剧变.剧变促使我们发现自我,追求独立,对童年的观念进行颠覆,对事业对友谊,爱情和人生价值开始选择和追求,而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在知识和经验上的缺乏,使他们对子女的变化准备不足,只能按照以前的方法应对.子女门只有让父母明白这种突变,才能带来他们观念意识上的改变,才能消除误解和隔阂.二.子女的浮躁,赌气和自以为是.由于子女现在处于青春期,容易与父母闹矛盾,也经常容易产生浮躁,赌气等心理.三.父母的不理解.孩子的一些新奇潮流服装,发型或者是行为语言,通常让父母难以理解,也就造成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隔阂.综合以上调查结果,我发现:子女比较注重精神上的关心,而做父母的比较注重在物质上给予子女的关心,这点在母亲们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有些父母认为应该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这无疑是值得高兴的。我觉得,或许大多数家长都可以认为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是对子女的关爱,但是,这并不是大多数父母所第一考虑的,换句话说,在大多数父母心里,对于这一点都不是很重视。而与此相反的是,大多数子女对于父母能否做到这一点很在意。
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到了对方那里变得不重要。这无疑是代沟产生的根源。然而大多数子女认为父母是最值得他们信赖的人,而作为被子女所最信赖的父母在子女所最重视的要求上,却不太重视,这在子女眼里,无疑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们由此对父母的失望,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作为父母,对于子女对自己的失望,显然是无法接受的,特别是他们对子女做那些被他们自己认为是对子女最重要的事情后,反而换来了子女对自己的失望,巨大的付出不仅换不来子女的感激,反而换来子女对自己的失望,甚至落了个抱怨。导致彼此对对方都陷入了深深的失望之中,便要不可避免地要同对方闹矛盾,甚至冲突,这,或许就是我所谓的代沟产生的根源。
我想,要是想解决矛盾,首先应该是自我检讨,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需要自我检讨,再然后是让自己释怀,最后才是面对面的沟通.在父母与子女的这个话题里面,我是处于子女这边的,我有想过也有试过要和父母释怀与沟通,但是每次都不成功,就是因为他们那种主导思想与不理解,使我们无法真正好好地沟通,也就是所谓的代沟.但要是处于父母方面来说,虽然我不是很理解,但是父母的主导思想大概就是:认为我是你父母,你是我的孩子,我尽心尽力为了你,我说什么都是为了你,你都必须听,;但是孩子的思想大概是:我是你的孩子,但不是什么都必须听你的,我有我的人生自由,我有自己的隐私权.就是父母的“必须要听从”和孩子的“不必须听从”这里的冲突,矛盾化后就是代沟.也有人说父母和子女成为朋友关系能够有效地解决沟通问题,这方法的确有效,但是根据调查,70对父母中,只有3对能和自己的子女成为朋友关系,能够像朋友那样对待的,当然这是针对中国家庭而言的.其实,要是想减少这些代沟,你可以尝试以下的做法;首先自我做好准备;然后再和父母沟通,但是必须有耐心有毅力地先听完父母的唠叨,用心记住每句话,等他们说完之后,才发表言论,真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让父母可以真正地理解你的想法.同时,和父母沟通时必须要清楚了解自己的所需与所要表达的.
2.关于父母对子女就业期望的调查报告 篇二
教育见习是师范院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重要环节, 是提高师范生专业思想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育见习在培养合格人才方面的重要性得到不断提升和认同。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园教育见习, 旨在为该专业学生提供机会初步了解幼儿园教学的各项常规工作, 在见习中反省自身, 发现自身的不足, 增强今后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尽管目前大家都承认教育见习对师范生的专业学习和工作期望会产生深刻影响, 但具体这些影响是什么, 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产生这些影响的因素又是哪些, 我们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更好的指导学生的教育见习等这些问题至今还没有深刻的探究。因此, 本研究主要探讨幼儿园见习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学习及就业期望的实际影响和影响因素。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一) 问卷基本情况
调查采用整体抽样和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式, 以我国某高校刚刚完成幼儿园教育见习的84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被试,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 期间共发放问卷84份, 收回80份, 问卷有效率为95.2%。
(二) 调查结果及分析
1. 幼儿园见习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学习的影响
对专业学习影响的调查主要是从专业接纳度、在幼儿园的收获以及对幼儿园及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认识三方面展开的。
(1) 专业接纳度
幼儿园见习对师范生专业接纳度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 接纳本专业的学生由见习前的44人 (55%) 上升为见习后的54人 (67%) , 主要表现为帮助一部分不确定自己对学前教育专业持何种态度的学生明确了方向, 坚定了意志,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如不喜欢、不接纳该专业的学生并没有因为见习而对自己的专业产生积极的认可。
(2) 在幼儿园的收获
见习活动可以为师范生提供活生生的课堂, 一方面学生在见习的过程中可以验证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 另一方面, 见习更是为师范生提供了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本次调查证实了这一观点, 师范生普遍认为自己在见习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教育教学技巧。其中, 师范生提到最多的是学会有效组织集体教学和有效进行保育工作, 其次为有效组织游戏活动, 第三为教师之间的高效配合以及合理维持课堂秩序, 还有部分学生提到学会了如何有效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
(3) 对幼儿园及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 对幼儿园有全面了解的师范生人数由见习前的30人 (38%) 上升到见习后的55人 (69%) , 可见, 幼儿园见习可以大大加深师范生对幼儿园各项常规工作的认识与了解。但是, 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是:依然有25名 (31%) 师范生在幼儿园见习之后认为自己没有全面了解幼儿园工作, 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在幼儿园见习实践过程中, 作为教师, 我们还应做些什么来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去了解幼儿园工作。
另外, 对幼儿园教师工作的看法, 师范生在见习前后的认识较为一致, 觉得幼儿园教师是一份既辛苦又快乐的工作 (见习前65人<81%>, 见习后72人<90%>) 。
2. 幼儿园见习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期望的影响
对就业期望的影响是通过见习前和见习后的比较来获得信息, 主要就师范生的工作意向、工作报酬、工作地点、岗位角色、就业形势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进行调查。
(1) 工作意向
调查显示:见习之后, 要去幼儿园工作的师范生人数急剧增加, 由见习前的23人 (28.6%) 上升为见习后的44人 (54.8%) , 不确定自己是否要去幼儿园工作的人数明显减少;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 即见习之后不去幼儿园工作的师范生人数也比见习前有所上升, 由见习前的15人 (19%) 上升为见习后的19人 (23.8%) 。
(2) 工资报酬
幼儿园见习对于师范生预期的工资收入同样产生了一些细微的影响, 虽然见习前后师范生的预期工资都在1000元以上, 但是在具体的数值上发生了微小的变化, 详见表1。
(3) 工作地点
从表2得知, 幼儿园见习对师范生将来选择的工作地点没有产生丝毫影响, 90%以上的师范生选择留在条件较好的城市工作, 没有一个师范生愿意到偏远地区进行幼儿园教育教学。
(4) 幼儿园类型
表3显示:见习之后对师范生选择幼儿园类型产生的较大影响出现在市级示范园向一般公立幼儿园的转移, 部分师范生放弃了市级示范园转而选择一般公立幼儿园。
(5) 岗位角色
见习之后师范生对幼儿园教师的分工及具体工作有了全面的了解, 那么见习对师范生工作岗位预期究竟有没有产生影响?从上图看出, 见习前后师范生都将自己主要定位于从事教学工作的主配班教师, 尤其是主班教师身上, 对于保育员这一工作则无人问津, 还有少部分师范生选择无所谓什么岗位, 但是经过了解, 他们是上文中提到的不准备去幼儿园工作的学生中的一部分。
(6) 对就业形势所持的态度
幼儿园见习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师范生对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 多数师范生对就业形势持中性看法, 不过见习之后, 持乐观态度的师范生 (由21%下降为17%) 在减少而持悲观态度的师范生 (由14%上升为19%) 在增加。
3. 幼儿园见习中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这部分的调查通过开放性问题展开, 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见习中对你产生影响较大的因素有哪些?二、在幼儿园见习中, 令你开心的事情是什么?令你烦心的事情是什么?经过对问卷的分析整理, 得出以下结果。
(1) 幼儿园见习中影响较大的因素
研究显示, 调查对象提到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幼儿园的孩子 (37%) 、幼儿教师的工作 (23%) 、幼儿园的环境和氛围 (16%) 、幼儿教师的待遇 (13%) 、见习中对自身的认识 (11%) 等五个方面, 每个方面又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 (见表4) 。
(2) 幼儿园见习中最开心的事情
师范生在调查问卷中提供的信息显示, 在幼儿园见习中最开心的事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孩子为自己带来的欢乐和教学中的成就感。其中孩子带来的欢乐主要包括:和孩子在一起做游戏时很快乐;孩子通过语言和行动表达对自己的喜欢之情, 如“老师, 我喜欢你”;孩子用真挚的声音和自己打招呼, 享受“老师好”;孩子给予我的关心, 如天冷帮我搓手等。教学中的成就感主要包括:自己能很快的组织孩子进行活动;自己教的知识孩子可以反馈出来;孩子有问题时能来问自己, 把自己当老师;孩子围在自己身边听“我”讲故事。
(3) 幼儿园见习中最烦心的事情
在幼儿园见习中最烦心的事情来自四个方面:孩子、教师、教学 (自身) 、家长。来自孩子的烦恼表现为:小朋友不听话, 总是做出与自己的要求相违背的事情;经常哭闹, 不好好吃饭, 不愿意睡觉;小孩子太娇气。对教师的不满主要是认为有些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同时幼儿教师的工作太多太累。来自教学方面的烦恼主要是对自我的认识——自我效能感不强, 教学中课堂纪律很难控制, 课堂气氛乱,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来自家长的烦恼主要是:家长不理解教师的工作, 不能很好地与教师沟通。
综合以上三点, 我们可以发现, 影响师范生见习效果的因素基本上涉及幼儿园的孩子、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及其他、见习中对自己的认识等几个方面,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几个因素既使一部分师范生在见习中加强了专业认同、增强了工作信念, 但同时又是一部分学生放弃幼儿园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表5所示:
仔细分析, 就会发现, 这三个因素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 孩子是影响师范生的情感因素, 见习中对自己的认识则是能力因素, 情感因素与能力因素一起导致了师范生对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认识, 从而最终影响了师范生的专业态度与就业意向。
不管是认为幼儿园的孩子“可爱”还是“烦人”, 这其中的实质其实是师范生的情感因素。我们说, 要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与工作, 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爱孩子”并要“懂孩子”, 对未来服务对象的了解与热爱是一个人从事该项工作的强大动力, 因此, 透过学生的文字反映出来的是学生对未来教育对象的内在情感, 而情感因素则是一个人行为的强大内驱力。
见习中对自己的认识实质上是一种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其最显著的功能就是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以及影响活动时的情绪。一个爱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在见习中体会到的更多是成就感, 感受到的更多是工作的喜悦, 自然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在她们的眼中就是充实而有趣的;而不喜欢孩子、自我效能感差的学生在见习中体会到的更多是挫败感, 感受到的更多是工作的无奈, 自然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在她们的眼中就是琐碎而辛苦的。
三、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中,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幼儿园见习对于学生的专业认识、就业期望等会产生影响, 但是对不同方面产生的影响效果是不一样的, 如幼儿园见习强化了师范生对本专业的接纳程度, 影响了师范生的就业意向, 加深了师范生对幼儿园各项常规工作的认识与了解, 但是幼儿园见习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地区、工资预期以及岗位角色等方面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
2.幼儿园见习中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孩子、见习中对自己的认识、教师及其工作以及环境等是主要方面。
四、讨论与建议
1.加强师范生校内知识、技能的学习, 提高师范生自我效能感
知识扎实、技能过硬的师范生, 一般自我效能感较强。而自我效能感的强弱是影响师范生见习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 因此, 高师院校应加强师范生校内学习效果, 确保师范生知识牢固, 技能合格, 适度强化师范生的自我效能感。同时, 还需要引导师范生全面了解儿童, 激发他们对孩子的热爱之情。
2.引导师范生加深对教育见习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 在部分师范生中还存在不重视教育见习的情况。甚至有一部分不准备毕业后去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的师范生, 将教育见习当作是一种负担, 能避则避。即使勉强去见习, 也存在“混日子”的想法, 根本不能达到教育见习的目的。因此, 在师范生即将下去进行教育见习之前, 负责师范生工作的教师应该把工作做的更为到位, 通过系列讲座或个别交谈, 引导师范生明确教育见习的目的、任务以及意义。
3.做好教育见习中的指导工作
31%的师范生在幼儿园见习之后认为自己没有全面了解幼儿园工作, 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我们:必须加强教育见习中的指导工作, 教师要经常性地去见习单位和学生在见习单位的指导教师沟通, 和师范生定期交流, 针对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为此, 高等师范院校在教育见习这一方面还需细化策略, 将教师的指导与师范生的见习紧密联系起来。
4.与教育见习单位保持良好联系与沟通
能否与教育见习单位之间有一个良好的联系和沟通, 直接影响着师范生能否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调查显示, 师范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单位见习是影响见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高师院校能够重视与见习单位友好关系的建立, 经常和这些见习单位沟通, 讲明师范生见习的目的, 请求见习单位的配合, 得到见习单位的支持, 这样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师范生短时期教育见习的效果。
5.个人、学校、社会共同干预, 引导师范生形成合理就业期望
3.父母对孩子期望的话 篇三
提到对孩子的期望,父母们总有说不完的话,这位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功成名就,那位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业、事业双丰收……作为老师,父母们的这种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是,凭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并不是对孩子期望越高,孩子就越成功。更多的时候,父母过高的期望值,反而会成为孩子前进途中的阻力。
在我教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班上转来一个很内向的孩子。他很少主动与同学们讲话,一开始我以为由于环境陌生,他适应这个环境需要时间,等时间长了,他慢慢会好起来的。但过了很长时间,他的情况不但没有改善,与同学们的来往反而越来越少,而且还出现了学习成绩下降、对学习没有兴趣以及悲观孤僻等与他年龄段不相符的坏情绪。后来,究其原因我才明白,问题出在他父亲身上。
这个孩子的父亲性格也很内向,不爱与人交往,而且工作一直不顺心,因此他把全部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他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一定要为爸爸争口气呀!”
每天孩子回到家中,父亲就要求他去写作业,而且严格限制孩子玩的时间,并且禁止孩子正常的与同学交往。在父亲严格的管教和巨大的学习压力下,孩子自然提不起兴趣来学习。
这个孩子身上反映的问题,实际上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问题,进一步说是父母对孩子的心态和期望值问题。我们都知道,父母适度的期望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进取心,是孩子进步的动力。但父母过高的期望,脱离孩子的实际,不仅不会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起消极的作用,只会僵化孩子智力的发展,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很可能会出现揠苗助长的后果。
对于父母的过高期望,孩子经过努力仍然满足不了,他们就会丧失上进心,产生自卑感,而且心理上也会蒙上一种失败的压抑感,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四年级,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在这一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崛起,并开始出现了理性思维的能力,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习惯、个性以及学习成绩,都即将定型。在这一关键时期,每一位做家长的都想抓住这一时机,都想为孩子的人生增加一些成功的砝码。
然而,正因如此,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容易就会脱离实际。我就接触过这样一位四年级孩子的家长。
这位家长很注重对孩子的教育,通过阅读家教方面的书籍,这位家长了解到,虽然四年级是孩子学习成绩的定型期,但父母不能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否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更不利于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一次,她正上四年级的孩子没考好,于是她大方地对孩子说:“儿子,一次没考好没有关系,只要下次有进步就可以。”孩子对妈妈的表现很意外,但更多的是激动,并暗下决心,下次一定不会再让妈妈失望。但是,没过半个小时,妈妈又提了一次“他没考好”这件事;又过了十几分钟,妈妈又提了一次……孩子粗略算了一下,这一晚上,妈妈提了不下八次“他没考好”这件事。
后来,孩子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我这次没考好,妈妈嘴上说她不在乎,但我可以看得出,她心里十分在乎,不然,她不会一个晚上多次提起这件事情。其实,妈妈很在乎我的成绩没考好,批评我、责怪我都没有关系,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妈妈会这样虚伪!
在上面的事例中,这位家长也许是无意识犯的错误,但究其原因只能有一个――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在过高期望值的影响下,家长会经常无意识地伤害孩子。当然,与父母无意识的伤害相比,由于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父母对孩子的有意伤害更可怕。例如,我经常会听家长说:“我家孩子都四年级了,还不知道好好学习,有时看到他玩得很陶醉的样子,我恨不得一拳下去把他打醒。”看,过高的期望很容易让家长失去理智,如果这位家长的这一拳真的打了下去,也许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就被家长打得无影无踪了。
其实,在更多的时候,父母应该了解孩子们心里是怎样想的。我在孩子的日记里摘录了这样几个句子,希望能给家长们一些启示:
“我知道父母每天在为家庭而奔波,但父母太多的期望压在我的身上,我觉得自己快要喘不过气来了!”
“父母教育我是为我好,可有时候我觉得他们说不到我的心里去。爷爷曾对我说过,我应该为有机会上学感到幸福,他小时候捡垃圾、做苦工,看到地主的孩子上学羡慕得要哭。爷爷不知道,现在如果能让我少做点功课,少练会儿琴,我宁可去捡垃圾、做苦工……”
“我知道四年级很关键,我也想好好学习,把成绩提上去,但我不想为分数而活!”
……
这就是孩子们的心声。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自我意识,他们认为自己是大孩子了,但从承受压力的方面来讲,他们单薄的身躯和还未完全成熟的心理,是无法承受这些压力的。所以,在四年级这个关键的转折期,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值更要合理化。
方法一:明确孩子成功的标准
很多父母都说,我希望孩子将来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那如何才叫成功,关于孩子成功的标准又有哪些呢?
关于这个话题,在一次家长会上,我曾做过这样一份调查,我让家长们把他们认为的成功孩子的标准写下来。
经过统计,我得到了这样一个结果:
大多数的父母认为,成绩是衡量孩子成功的最重要标准。
只有极少一部分家长认为,品德是孩子成功的标准。例如一位家长这样说:“与做人相比,学习成绩要位居其次,学会如何做人才是孩子最大的成功。”
4.关于父母与子女的作文700字 篇四
谈父母与子女
为人父母者爱把喜乐忧惧都藏在心头,因为有些感受不能说,有些则不愿说。子女可使父母的辛劳苦中有乐,但也可使父母的不幸加深;子女会增加父母对生活的忧虑,但也会减轻他们对死亡的担忧。动物皆能生殖繁衍,代代不绝,但在身后留下声名、功德和伟业则为人之独有。世人的确可见,最伟大的功业历来都由-些无后嗣者所始创,这些人因没有后嗣再现他们的肉体,便努力实现其精神之再现,所以无后嗣者往往最关心后世。未立业而先成家者大都溺爱孩子,他们不仅把孩子视为种族的衍续,而且视为他们事业的继续,因此孩子于他们就如同创造的产物。.
5.父母教育对子女的影响 篇五
家长只有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才能使孩子成长得更好。无论孩子进步还是退步,做对还是做错,家长都应该保持一种平常心,多鼓励支持孩子,多肯定孩子,少指责孩子,这样对孩子的人格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2.对孩子身体的影响
孩子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如果经常受到父母的精神压力,那么会直接导致孩子发育迟缓。所以,家长要调整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多关心关爱孩子,多陪伴孩子,才能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长起来。
3.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孩子的心理抗压能力并没有大人那么强大,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考虑到孩子的幼小心灵是否承受得了父母的言辞打击。家长不可以因为一时意气,使孩子的心理变得内向孤僻,这对孩子的一生将会带来消极影响。
4.对孩子文化的影响
孩子的文化修养如何,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所以,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争当孩子心目中的偶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化水平,而且有利于促进亲子关系。
家庭教育的原则
1、互相尊重
每个人都是需要尊重的,即便是小孩子,他也需要应有的尊重。所以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当然孩子也会尊重父母的。
2、相互沟通
父母或孩子的照顾者在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后,一定不要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所谓精神需求,就是父母一定要和孩子经常性的沟通。
3、平等互助
平等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最重要的一个原则,父母不可以在孩子面前倚老卖老;父母和孩子在生活中或者学习中一定要互相帮助。
父母的正确教育
一是父母必须让孩子知道自己工作的辛苦与努力,许多孩子老大了也不知道父母是做什么的,不知道父母赚钱是多么的不容易,许多父母也有意不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工作,有的甚至总是在孩子面前装轻松,孩子不知道你工作的辛苦,很难真正去珍惜你给予的一切,也很难去珍惜你。
二是父母必须让孩子知道父母彼此之间的爱和对长辈的爱,有些父母只懂得片面去爱孩子,而忽略自己彼此之间的爱,以及对其他对长辈的爱,最能感染孩子常常并不是自己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而是父母间彼此的相爱,以及父母对长辈的爱。
三是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在面对困难时有坚强的一面,也有脆弱一面,父母不是万能的,很多父母不愿在孩子面前提及困难,相反,而是刻意去隐瞒困难,害怕孩子受影响,这种做法不对,带孩子一起面对困难,小困难对孩子是一种经历,大困难对孩子是一种磨练,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大的努力,告诉孩子最坏情况是什么样子,我们的生活将会受什么影响和变化。
四是父母在孩子面前要保持节约的习惯,不要浪费,不管你的物质条件有多好,节约必须成为一种习惯。
6.大学生就业期望值的调查与研究 篇六
针对这个问题, 国内外不少学者进行了大量探索, 认为引起大学生毕业失业原因主要是:结构性失业和选择性失业。并认为要解决结构性失业, 需要高校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尽量贴近社会需求;要解决选择性失业, 则要求求大大学学毕毕业业生生根根据据需需求求与与自自身身实实际际情情况况调调整整就就业业期期望望值值。。为此, 我们展开大学生就业期望调查体系研究非常有意义, 有利于提供进一步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开展个性化指导服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就业期望调查现状
期望是指对事的前途有所希望和期待。就业期望:是指毕业生希望获得的就业岗位、就业地区以及薪水标准等的综合体现。就业期望值是指理想的职位对自己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 如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和条件, 是否能受到同事的尊重和领导的器重, 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能否得以施展等等。由此可见, 就业期望本身并不存在高或低的问题, 过高或过低是相对于就业期望值而言的。
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报告会、讲座、访谈、跟踪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综合, 从定性、定量的角度得到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实际就业值关联性的一些结论。我们对河南省属高校进行调查问卷, 调查对象2000人, 随机问卷, 其中毕业生500人。本调查问卷通过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 相关问卷查看http://www.zepc.edu.cn/zs/jydc。
1.1 大学生就业期望行业调查。
在就业行业期望上, 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低年级最期望是高收入、实现自我价值的行业如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 (77%) , 而高年级最看重的是稳定、社会地位的行业如公务员、事业单位等 (70%) , 而传统制造业和服务行业缺遭受冷落 (23%) , 即使传统制造业和服务行业工资待遇并不低。可见就业期望中行业歧视依然存在。
1.2 大学生期望中就业方式和地点。
在就业方式中“先就业再择业”一项是最多 (75%) , 而且男生与女生、高年级和低年级的选择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而相当的一部分人选择直接创业或者合伙创业较多 (10%) , 一次性就业 (30%) 已不再是大学生的首选, 这也是严峻就业环境下一种被动选择, 可见在就业方式中大学生是比较理性和客观实际的。大学生就业地点问卷大城市 (24%) 、学校所在地 (40%) 、生源地 (24%) 、西部地区 (10%) , 此次问卷显示郑州、洛阳高校等地学生选择学校所在地就业主要显示了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和前景。可见大城市仍吸引一部分同学带着梦想去闯, 而城市的发展前景成了大学生的首选, 女同学选择回生源地要高于男同学, 这可能与大学女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较弱有关。影响工作地的因素可以归结为当地的经济收入和个人发展机会, 其次是生活环境和亲友关系。
1.3 就业岗位与专业关系。
我们无论是在问卷还是访谈的过程中, 都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于将来的工作是否与自己专业对口的问题并不是十分在乎。一来可能是因为很多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的感兴趣程度并不如他们自己最初想象的那样;二来是因为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 能找到真正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同学并不是很多, 所以影响到了还没有毕业的大学生对于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的期望。这显然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而且在学习自己专业的过程中他们都选修或者旁听自己喜欢的课程, 以为将来的就业打基础。以就业为导向, 处理好职业和专业的关系已成为大学生的共识。
2 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差异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必须与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可能性相一致。从理论上说, 社会在一定时间里提供的就业岗位是大致固定的数字, 而这一数字主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也就是说, 如果忽略其他变量, 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时, 社会需求比较旺盛, 就业期望值必然会较高一些, 而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时, 就应当适当调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高校毕业生择业是一个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定位、调适、和谐的过程, 如何在双向自主择业模式中, 认真分析研究现状, 不断探究找寻其中的原因, 从中寻找指导对策的实施方向, 促进树立正确的就业期望值。
2.1 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
在中国, 农民工找工作较为容易, 大学生找工作较为困难。这主要是由经济结构所导致的。一是地理不平衡性。中国地域广阔、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 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 买方市场形成, 长短线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解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 从而造成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差异性。
2.2 就业市场信息。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 服务西部等。对大多数人来说, 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 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现有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发育不充分、不完善, 市场化程度低, 导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搜寻成本较高;市场规则不统一, 部分市场甚至秩序混乱等等, 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较高成本, 影响就业。
2.3 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 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 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 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 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 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2.4 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 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要达到这一要求, 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 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 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 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2.5 大学生自身原因。
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缺乏求职技巧, 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学而优则仕”、“求稳、求近、求轻”、“等、靠、要”等传统的不切实际的观念, 严重阻碍其实际就业。在对职业期待中, 存在着岗位认知偏差、狭隘地区倾向、收入补偿心理等明显不利于就业的心理定位, 并且程度不低。
3 改进措施
3.1 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应当与其自身条件相适应。
即使是在同一年度、同一地区、同一大学、同一专业的学生, 其个体差异仍旧是极其明显的, 在就业过程中, 正确调整个人期望值还必须与自身潜力、技能、学业水平等自身因素密切联系起来考虑, 否则势必陷于郁郁寡欢、满腹牢骚、一事无成的境地。从理论上说, 社会在一定时间里提供的就业岗位是大致固定的数字, 而这一数字主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一定时期总会对某些专业类型的毕业生有相对集中的需求 (或者不需求) , 降低期望值vs提高“就业力”是努力的方向。
3.2 加强对高等教育各环节的指导和服务, 降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
发达国家政府部门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是比较注重社会需求的预测和相关信息的发布的, 国外的大学生就业服务首先是社会化的服务体系, 体现为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多方面参与, 这是市场化的重要基础, 其运行机制是市场机制。各级高等教育招生部门应该加大对各类专业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和职位的情况介绍, 为高考生报考高校和专业提供各类形式的指导和咨询服务, 以减少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盲目性, 在一定意义上降低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3.3 进一步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
高校要开展基于职业生涯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 从根本上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念, 是降低大学生偏高就业期望的基础。职业生涯教育应该延伸到低年级, 把毕业生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的全过程, 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也应该多样化。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研究水平和素质建设。要定期组织和开展学生心理和社会形势的辅导和培训, 使就业工作开展真正贴近学生需求, 使就业指导工作走上专业化科学化的道路, 使其功能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3.4 大学生自身要注重提高自己职业的技能, 增强自己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应根据社会需要, 加强学习、主动提高、完善自己, 以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毕业生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 不要急于在短时间内招一个固定的“铁饭碗”, 要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观念, 并学会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大学毕业生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
4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 就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整体状况而言他们的期望值有点过高, 但相对理性;影响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有客观实际的因素, 也有大学生的主观原因, 这需要企业、学校、学生、主管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就业竞争力。大学生需要通过正确引导让其主动调整的就业期望, 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使其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王晓红.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的原因分析[J].高校教育研究, 2004 (04) .
[2]王玉辉, 涂杜思.高校毕业择业期望、心态与实际就业的分析[J], 现代大学教育, 2004.04.
[3]韩翼祥, 翁杰, 周必彧.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决策和职业期望, 中国人口科学, 2007.03.
[4]杨江涛.大学生就业期望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08.
[5]曾向昌.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关联性分析研究, 高教探索, 2007.02.
【关于父母对子女就业期望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子女孝顺父母的短文章08-31
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寄语和期望09-05
父母该孩子的期望赠言语录10-21
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12-25
关于感恩父母的小品08-20
关于父母之爱的名言11-09
关于孝敬父母的作文11-17
关于写父母的作文01-11
关于父母爱的名言07-25
父母投靠子女落户北京的条件及办理流程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