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与思维的训练论文

2024-10-10

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与思维的训练论文(共18篇)

1.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与思维的训练论文 篇一

试谈中学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风平民族中学 董海英

摘要:,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是丰富学生写作情感,增强学生词汇积累及观察能力、逻辑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语言教学中要重视加强思维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词:语言教学 语感 逻辑性

严密性

思维训练

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字,无论是口头说或书面写,都是为了表达思想,两者都离不开语言。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认识过程,通过这种认识,可以把握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人们在实践中,正是凭借高度发达的思维能力,才创造了人类文明。所以,思维才是智力的核心。智力发展高的人,常具有深刻性、逻辑性、独立性、批判性及敏捷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语言是同思维联系在一起。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当人们把思想变成语言的时候,必须经过紧张的思维活动。要考虑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如何组织语言,怎样选择词汇等,这就是思维。况且,人们不论是通过说的方式,还是通过写的方式以表达思想,都必须精确、完整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那么,怎样以语文教学为契机对中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思维训练呢?本人作为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科任教师,紧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和认识。

一、以训练学生敏锐的语感来活跃学生的思维 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也就是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敏锐的语感是与活跃的思维连在一起的,语感敏锐的人,他能通过某个词汇,某句话展开积极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产生良好的语言效果。如当他读到“春天”这个词时,脑子里就会出现一幅“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图景,鸟语花香、姹紫嫣红、枝头春意闹等画面,就会一并涌进脑际。思维的活跃,感情的反响,会使他产生很多美的感觉,因此培养语感对活跃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大的作用。

但是,敏锐的语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不仅来自学生对语言文字准确、深刻的理解,对词语的牢固的掌握,而且还来自他们对文章优美语言的强烈感染力和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鉴于此,在语言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把字、词的深 刻含义讲清楚,理解它在特定的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注意在词语教学中下功夫,而且还要千方百计地把课上得生动有趣,注意运用语言文字的感染力来打动学生,打开他们思维的心扉,使他们在学习时浮想联翩,兴味盎然。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写景佳作,不但文笔清秀,语言优美,描写形象逼真,而且富有想象力。因此在讲授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加强字词教学,教出语言的特有韵味,讲清作者运用语言的高超艺术,让学生尽情享受语言文字的美和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意境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例如,作者在“绘春”时着意描绘了五幅令人心驰神往的春天画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画图既千姿百态,又都洋溢着春天的气息;既色彩斑斓,又各有特色,因此让学生很好地领略这段文字的特有韵味和学习作者驾驭语言的独运匠心,是能很好地活跃学生的思维的。

比如,作者描绘的春草图是这样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草软软绵绵的”,“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当中不但写了草生长的过程——“偷偷地钻出来”到“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而且也写了草的情态— —“偷偷地钻出来”;草的姿态和质地——“嫩嫩的”;草的颜色——“绿绿的”;草生长的状态——“钻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些形象逼真的词语进行分析探究,让学生从这些形象生动、优美逼真的描写中领悟,品味生机勃勃的春草图。

同样,在分析令人沉醉、迷恋忘返的春花图时,我们也必须注意抓住作者笔下春花的几个特点:

1、春花是富有生命力和感情的:“春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把花写得生动传神;

2、春花既色彩斑斓,又各有特点,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3、春花既有香味“花里带点甜味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蝴蝶飞来飞去”——大有古人“踏在归来马蹄香”的韵味,把花香也写活了;又赋予动态“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实践证明,这样的探究和分析是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活跃他们的思维的。

二、以分析语言的逻辑性来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不少文章的语言具有极其严密的逻辑性,分析这些语言的严密逻辑性,深入了解作者如何根据这些语言来进行思维,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 有很大帮助的。

如《行道树》一文,作者用精当、优美的语言将目光投注到平凡而普通的物象——行道树的身上,赋予它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用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言,道尽了作为奉献者的“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其实这一点,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荫。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度给予我们。”

在这两段文字里,作者在拟人写作手法的基础上,既有联想的艺术想象,更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写得细致逼真,层层深入,逐级延伸,特别是“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这个层层延伸的设问和反问句式,更使文章显示出很强的逻辑力量。而这种严密的逻辑力量,就能深刻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打开学生思维的心扉。

三、以精彩语言的综合分析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精彩的语言片段,在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是不乏其例的。对一些语言进行比较、综合和分析,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例如鲁迅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在叙述除夕日阿长郑重叮嘱“我”不可忘记元旦(正月初一)早上醒来第一句话说:“阿妈,恭喜”,因为这关系一年中的运气,后写道: 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她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阿妈,恭喜、、、、、、”“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这一段文字十分精彩,为我们描绘了元旦早晨说“恭喜”、吃福橘的生动有趣的情景。因为小孩子 “我”光记着除夕、元旦这类久盼的喜事,一夜未睡好,第二日早早醒来,却将头一天阿长叮嘱的事忘得一干二净,此时阿长着了急,只得伸出臂膊将我按住,弄得我大惑不解,摸不着头脑,而阿长又不能口头提示,(因为那样说出来的话便不灵验),因而恐惧不安,心情急却,于是摇我的肩,若有所求,我也终于醒悟,于是说出“阿妈,恭喜,”此时,阿长心花怒放,高兴不已。作者通过神态、动作、语言把“我”和阿长的心理刻画得细致逼真,入木三分地写出了阿长渴望幸福,期待祝福的急切心理和善良的心地。

对这样精彩的语言片段进行详尽的综合分析,不但使学生认识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把握了文章的主题,而且感悟到作者生活的积累,严密的思维和深刻的思想。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习语言的兴味横生,而且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思维能力,也获得很好的训练与提高,特别是对思维的深刻性,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总之,中学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是丰富学生写 作情感,增强学生词汇积累及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可缺乏的重要环节,同时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观察事物的审美修养具有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精心做好教学设计,不断加强教学实践探索,尽力激活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

2.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与思维的训练论文 篇二

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来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呢?在语文教学中要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 主要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 处理好语言和思维训练同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

听说读写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四种基本过程。它从现象上看, 是凭借语言的一种交流, 而实际上语言承载着思维的信息, 是语言和思维在共同起着作用。而听说读写又是语言和思维共同作用下的外在表现形式, 离开听说读写, 语言和思维便失去了得以外化并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的条件, 它只能永远保留在自己的头脑中。正因为听说读写和语言思维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教学中就应该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同听说读写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在实际教学中, 如果忽视了听说读写过程中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去一味强调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 则必然事倍功半, 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阅读, 即使每篇课文学生都可以背出来, 但生吞活剥, 不求甚解, 既不懂得文章的语言好在什么地方, 又不懂得作者是如何思考问题的, 学生仍然不会学到什么东西, 形不成什么能力。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是要靠听说读写, 但只有在听说读写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语言和思维能力才能提高。再比如写作, 如果不在语言和思维方面提出要求, 学生当然也要思考, 也要用语言来表达, 但毕竟是不自觉的, 盲目的, 他的进步也必定是缓慢的。因此, 我们要在听说读写过程中有意识地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2 处理好语言和思维训练同知识经验的积累关系

有人误认为强调开发智力、发展思维便可以忽视知识经验的学习和积累, 这是不对的。知识经验是思维的材料, 思维即是对知识经验的认识加工。试想, 如果学生写作文, 头脑空空, 既没有感性的生活经验, 也没有理性的知识材料, 凭借什么来思维呢?正因为知识经验对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们既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思维的训练, 也不能脱离知识经验而孤立地去搞思维训练。正确的认识是, 只有重视学生知识经验的学习和积累, 才能从丰富思维材料上为思维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这才是真正体现语言和思维的核心作用。为此, 在教学中一要让学生养成平时勤于观察、留意生活的习惯, 注意积累感性的经验。同时, 要让学生在观察中勤于动脑, 学会分析事物, 并能用准确的语言把所见所闻表达出来。这样, 学生的感性经验丰富了, 语言和思维也得到了训练。二是要让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注意积累知识性的材料。目前学生阅读量不足是个大问题, 这是造成学生文章思路狭窄、空洞乏味的一个重要原因。要让学生有东西可写, 有内容可思考, 必须重视扩大阅读量。同观察的要求一样, 也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勤于动脑, 多加思考, 向作者学语言, 学思维。这样, 学生的知识材料丰富了, 语言和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3 处理好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彼此之间的关系

语言训练之所以要同思维训练很好的结合, 就是因为学生的思维对语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用词不当或句子不通的问题, 从形式上看是语言的问题, 而从内容上看则是思维的问题, 是学生还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概念, 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合乎逻辑的判断。事实证明, 学生的语言总是随着其思维的发展而向前发展的。如果不重视思维的训练, 学生不止思维的发展要受影响, 语言的发展也会是不健全的。因此, 我们应该在语言训练的同时抓好思维的训练, 并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词语训练中就应该很好地渗透概念方面的内容, 在句子的训练中就应该很好地渗透判断方面的内容, 在论证方法的训练中就应该很好地渗透推理方面的内容。不论听学生回答问题还是看学生的作文, 不仅要注意到学生语言方面的问题, 而且应该从语言的问题中看到思维方面的问题,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

责任编辑:杨帆

摘要:语言是思维的表现, 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

3.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与思维的训练论文 篇三

关键词:识别法 动作反应法 联想法

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善于运用科学的教法向学生传授知识。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不应让学生注意力仅集中在记忆和背诵方面,更重要的是应引导学生发展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因此,发挥多种思维及整体感知的作用,把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有机结合,是英语教学的关键。下面我谈几点做法:

一、识别法

新语言的出现不是靠教师的讲解,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学生所学的英语材料做识别性练习,这一过程教师与学生大量应用英语,达到了用英语思维、培养语感的目的。

例如:在讲解“bedroom”一词时,教师可先在黑板上画一大方格,然后对学生说:“Hereisaroom.Pleaseguess:“What'sintheroom?”学生猜出一个,教师往图上画一个,如:“akite,apicture,someflowers”,最后教師可画一个夸张的大床,然后说“Hereisabed.Hereisaroom.AndwhatisthisinEnglish?”很多学生能答出:“bedroom”。为了进一步理解词义,教师可让每个学生画出自己的“bedroom”,并打乱顺序发给每个人,让每组一个学生到前面来描述自己的“bedroom”,所有的学生都来看自己手里的“bedroom”,是不是正在描述的这个同学的“bedroom”,谁能用最简捷的语句,让手拿图片的同学识别出,谁就是优胜者。这一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竞赛引入课堂,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趣味性。

二、动作反应法

学习外语不光要求理解语言知识、规则,还要具有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实践证明,外语的语言能力是通过有意识、有组织地练习获得的;而在教师统一调控下通过动作示意、大量练习是完成这一过程的捷径。从思维的角度讲,它有利于激发右脑,刺激大脑整合的功能,所做动作越形象、越鲜明越见效。

我们在讲“现在进行时”可用这一方法。教师突然迅速跑进教室,又跑出;隔几秒钟,然后又跑进去并边跑边说:“I am running,I am running.”然后让学生做同样的动作,并同时说“I am runn ing”。教师可告诉学生“Be+v.ing”即现在进行时,同时启发学生说出现在进行所表达的意义,表示正在进行和发生的动作,然后再让学生互相做动作、说句子,最后达到可以用这一句型做一系列名子并编成对话的程度,通过这种练习,抽象的概念也形象化了,学生在轻松自如的气氛中学会了比较复杂的语法知识。

三、联想法

联想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记忆方式,人们记忆要依靠联想,而联想则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的产物,旧知识积累的越多,新知识涉猎的越广,就越容易产生联想,就越容易理解和记忆新知识。它可以使学生把思维的触角伸向与之相近、相似、相关的事物或领域,使学生在受到启发时有所发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英语中,同一概念可用不同的词汇和短语来表达,所以,运用联想巩固句型、词汇是开拓思维的良好途径。如:在教“cost”的用法时,我要求学生用一句多译的方法来训练思维,题目是:我买这只铅笔花了10元钱。学生经过各级思维,归纳出如下译句:

1.I spent ten yuan (in) buying the pen.

2.I bought the pen with ten yuan

3.The pen cost me ten yuan

4.I spent ten yuan on the pen

5.I paid ten yuan for the pen

6.It took me ten yuan to buy the pen

7.I used ten yuan to buy the pen

这样,既掌握了“cost”的用法,又巩固复习了其它的词汇句型、使思维呈现开放状态,新旧知识穿插、相互渗透,以旧引新,以新带旧,举一反三,培养了学生的系统思维、概括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4.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与思维的训练论文 篇四

常州市中山路小学 张洁

【内容提要】 本文以“少儿钢琴教学中逆向思维”为研究对象,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结合少儿的心理特点,提出了“换位、对比、直观形象”三种逆向思维方式。解决孩子在学习钢琴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他们能够有方法的,轻松的,越来越有兴趣的学习钢琴。

【关键词】 少儿钢琴 自主思维 换位 对比 直观形象 逆向思维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在不断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也随之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更多的家庭把对孩子的艺术教育,培养孩子的艺术特长放到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其中尤以培养孩子学弹钢琴为“热潮”。学的人多了,互相之间就会有比较,“如何学,学的好不好”也就成为学生家长间及钢琴教学中时常谈论关心和探究的话题。由此,方法的训练在钢琴教学中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时常会碰到一些问题,通常我们比较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加以解决.不过,有些特殊的问题换个角度,从结论往回推,反过来思考,或许可以更简单化,这就是逆向思维的概念。”

我们在少儿钢琴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在识谱、记忆乐谱或进行新的技巧等训练过程中,遇到一些不明白的地方或难点时就会产生思维疲劳,常常会选择放弃继续思考和练习,次数多了、时间长了,学生就开始讨厌练习,对学练钢琴失去热情或慢慢没有兴趣。究其原因,学生并不是没有展开思考训练,而是其方式太过于局限化,方法单一,以至于无法及时克服困难。那么,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在钢琴教学中充分认识逆向思维的重要性

5-11岁的“少儿”,其思维活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比如抽象逻辑思维,分析、判断、理解能力等等。此时,培养孩子逐步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考虑问题就是最好的训练方式。学钢琴是一个漫长的训练过程,特别是“少儿”,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学琴相对会觉得比较枯燥,时常在心理上会有些许波动,特别是练不出来或者练习没有进展时最会出现烦躁的情绪,那么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可以渗透一些形象生动的思考方式,也就是“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让学生学会从习惯的思维定式中走出来,学会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不采用固有的观点和常规的方法,培养和训练学生重新思考的能力,兴许解决训练难点时就会轻松很多。少儿学琴,“兴趣”和“琴趣”是分不开的,教师只有不断培养孩子的“兴趣”,才能不断提高孩子弹琴的“琴趣”。那么要想孩子练琴“坐得住”,练琴有方法,就要去了解他们练琴过程中的心理特征,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教学,逆向思维的训练就是抓住某些心理要素,从固有思维推导到逆向思维,这种转换可以让思维重新活跃起来,孩子才会越来越感兴趣,越来越愿意练琴,甚至越来越喜欢自己独立练琴,这样练习的过程才会更有效率,少儿的钢琴训练才会越来越有进步。

二、如何进行逆向思维方式的训练

每一个思维过程都有正反两个方面。“逆向性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的范畴,是逻辑学中的一种思维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创作思维,它在钢琴教学的具体运用中就是挑战通常的教学思路,另辟蹊径,与循规蹈矩截然相反,在教与学这两方面强调以学为主,教为辅。” 洛克威尔曾说过:“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多加思考,有方法的思考自然会达到最佳练琴的效果。

1 、引导、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思维。现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不是教学生如何去学,而是把学生钉死在自认为严格、规范的条条框框之中,这样学生就会特别依赖老师,不会主动练琴,或缺乏自主练琴的能力。“作为教师应着重从乐曲的艺术表现,理解的完整性及深度上不断去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提高音乐的认知能力,教会他们要独立去思考问题,并逐渐学会判断和选择。” 要培养学生上课时认真吸取每一个知识点,在学生单独练习时,一旦碰到不太明白或者练习过程有难点时,养成独立思考解决方法的习惯,这种思考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巩固学习的过程。这是训练学生学会逆向性思维的基础和起步阶段。

2 、从自主思维到逆向思维。学生有了自主学琴的习惯以后,“有方法”的自主学琴就显得很重要了。一些比较死板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琴的常规方式并不一定能达到很好的效率或者学有所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就成了关键。

比如“换位”式教学。少儿学琴,理解力要相对薄弱一些。有些在教师认为是比较简单易学的问题,他们也会一下子无法理解,甚至训练很多次也没有什么效果。此时,教师一定要拿出十二分的耐心与童心,从少儿的心理角度去看待问题,多多鼓励他们,不要使他们失去信心。教师可以试着采用让学生自己做小老师的“换位”方法进行教学。孩子从心理上来讲,特别喜欢当“小大人”,他们喜欢模仿老师或家长平时的话语和行为,想快快长大,那么老师就可以先跟学生讲一遍总是弹错的这一段应该要注意些什么,怎么考虑,然后再问学生“如果你是老师,要教其他小朋友弹这一段,你会怎么教呢?会提醒他们些什么呢?”用这种方法,学生常常会集中精力去考虑问题,这时他就很想当个小老师来表现自己。当然,学生不一定会表达得有条有理,但是他以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表达方式来讲解,这个过程就是他又一次学习的过程,既加深了学生理解问题的印象,又防患于未然,以后就不容易再出错了。所以,学生平时不太能记住的知识点或者经常易出错的地方,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谱一段“换位”的小插曲,不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了,学生的兴趣感也能随着增强,同时还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琴的效率。

又如“对比”式教学。通常,教师在遇到学生弹错或不熟练的部分时会让其重新来一遍,如果还是不行,就要求再来一遍,这一遍又一遍,也许能够越弹越熟练,但也可能出现相反的效果,或越弹越乱,或越弹越糟。碰到这种情况就不应该用同样的方法再让学生继续这样弹奏了,而应该为了让学生明白到底错在哪里,换一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特意弹一遍错误的示奏,让学生听后指出错误的地方和为什么会出错,然后为其讲解和示奏正确的弹法,这样既能让学生对错误之处加深了印象,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接下来,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弹奏一遍错误的旋律,再弹奏一遍正确的旋律,然后将两者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发现不同之处并自己纠正错误。这种纠错的逆向思维的引导训练,可以让学生活学活用,不至于学得太教条,太死板。

再如“直观、形象”式教学。“少儿”阶段,生动有趣的教学讲解方式才会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一次给学生讲解中央C在高音谱表上的位置时,一开始只是按照一般的讲课方法告诉他“中央C在高音谱表的下加一线上”,然后让学生跟我反复朗读三遍,认为熟读几遍自然就加深了印象,也同时就记住了,而且当时学生的确是知道了。可是讲了一会别的内容,再问他中央C的位置,学生就回答不上来了。所以这种记忆只是暂时的,一转眼就会忘记。于是我便从直观、形象的角度,把高音谱表比作“住宅楼”,把中央C比作“地下室”,下加一线就是指在一楼下面的地下层。还真不错,直观、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知识的要点,并且迅速地在五线谱的高音谱表上找到了中央C的位置,而且记忆非常深刻。接下来我就利用同样的方法讲解了五线谱上其他音的位置,以及音与音之间的排列。就这样,只花了很短的时间,孩子便学会了以前几节课都掌握不熟练的知识,而且非常牢固。以上教例,应该说也是逆向性思维训练的方法之一。我们认为,逆向性思维训练不是单一的反推原理,换角度、发散性的思维方式训练同样也是摆脱常规思维的逆向性思维训练的组成部分。如果我们将逆向性思维训练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相结合,学生学的会更加轻松,学生也能慢慢掌握多角度思考的方法,且在以后的实践中能更好的灵活运用。

综上所述,三种教学体会都可以属于逆向性思维训练的教学方法。当然,老师在运用这些教学方法教学生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真正的掌握这些方法,也就是说一开始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老师可以提示性的告诉他们如何逆向性的.去思考,但是少儿阶段的学生依赖性也很强,所以要让这些思考方式成为学生自己的,以后哪怕不用老师再提醒或者学生自己练琴时,都能熟练的马上想到这些方法,并且会加以运用。这三种思考方式比较适合少儿学琴的心理,所以学生容易掌握和记忆。这样通过多角度的思维方式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就会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了。我认为,任何学习的过程都应该是轻松和愉快的,特别是对待“少儿”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和思维方式正值加强之际,正确、灵活、有效率的学习方法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们在这种教学氛围下学习,既学到了钢琴演奏技能,又学会了新的、摆脱常规的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学生活学活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将此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将获益非浅。

三、总结

逆向思维训练在钢琴教学中是属于传统的固有常规思维这一基本方法的一种探索和创新,是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结合了少儿的心理,针对了少儿在学琴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我认为,钢琴教学中试行逆向思维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它不失为有方法教学的范例。这种思维方式上的融通,能让学生对学琴更感兴趣。将常规思维和逆向思维方式相结合去思考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更方便,和更有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使教与学都更为轻松,教学相长也更有成效。“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向他们传授如何去获取和掌握这些知识的方法,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教会他们如何去学习和训练,才能使他们更有效地投入到学习和训练之中。”

【参考文献】

[1]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湖南教育出版社

[2] 孙 岩,《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3] 李 玫,《钢琴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7

5.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与思维的训练论文 篇五

【摘 要】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切实落实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终使学生得到更大空间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积累;语言表达;逻辑能力;语言特色。

【正文】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使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过于注重语文成绩、过于看重学生的笔试内容,往往忽略了语言的训练,作为教师的我们总认为,作为中国人,语言是不用学习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经常听见一些数学教师抱怨:一些学生逻辑性太差,一些语文教师也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一些学生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表述不清楚呢?不难看出,良好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逐渐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一、组织有效的阅读活动,积累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使学生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组织阅读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进而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积累一定的语言,并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进而逐渐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翠鸟》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文中描写了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整篇课文洋溢作者对翠的鸟喜爱之情。所以,在学生快乐的阅读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积累以下词汇:橄榄色的头巾、浅绿色的外衣、赤褐色的衬衫、小巧玲珑等词。久而久之,学生积累的词汇量就会不断增加,进而提高学生语言积累量。

二、创设“讲故事”活动,提高语言表达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都很强,该阶段的他们不喜欢呆板的课堂氛围,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喜欢教师的照本宣读。然而,故事都具有一定的新奇性,曲折、生动的情节最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落实语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讲故事”的活动,引导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中所描写的环境,领悟语言内涵,增强学生的语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采用看图说话,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看图说话在小学阶段是有阶段性的发展的。在低年级,主要是看图说话、写话,到了高年级就进入了看图作文的阶段。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逻辑能力,我经常给学生展示一幅图画,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力,使学生表述出一段完整的话,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图片中的内容,最后,让学生组织语言将图片中所描述的内容表述出来,进而让学生的语言水平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在讲完《香港(gǎng),璀(cuǐ)璨(càn)》之后,为了让学生感受香港的美丽和繁华,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进行全面观察,并把它具体地表达出来。在结束这节课之后,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张美丽、繁华的香港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的内容,自主组织语言表述图片所描述的情境,久而久之,学生在不断锻炼的过程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四、鼓励自主发展,发展学生语言特色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的学习背景不同,性格、兴趣爱好,思考问题的角度都不同。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或是根据某一话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进而使学生得到综合的发展。例如:在学习寓言《南辕北辙》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要去楚国的那个人的愚蠢。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让学生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并表达出自己的看法。问题一:文中要去楚国的那个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问题二:他为什么到不了楚国?他到不了楚国说明了什么道理?引导学生对这两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让学生都能有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灵活运用不同的也阅读方法,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6.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与思维的训练论文 篇六

论文摘要:语文能力是职业教育中各专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而语文能力训练效率的高低,又取决于是否注重了贯穿思维的训练。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了思维与职业教育中的语文能力训练的关系,阐明了阅读如何用思维去渗透深化,写作如何用思维去加工转化,听力训练如何用思维去引导强化,说话训练如何运用逻辑思维去使之提练升华。初步构建了以思维训练为中心并贯穿始终的职业教育语文能力训练体系。

论文关键词:思维;职业教育;语文;训练

语文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一门基础课程,它要通过读写听说一系列的语文能力训练,来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正确理解和运用的水平,使之具有适应将来职场工作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还要通过训练培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入职场后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由于职业教育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特点,既使在校学习期间,语文能力的高低,也极大地影响着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效率,其基础性尤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抓好职业教育中的语文能力训练,是一个大课题。

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效果,总是不那么令人满意,这在整个高等教育中似乎也带有普遍性。据最新报道:一项对首都部分职业学院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测试显示,不及格的学生占30%,得分在70分以下的占68%,测试结果不容乐观。人们不得不质疑:为什么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许多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是上不去?问题的关键出在“思维”上。

“思维”,即思考,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内部联系及规律性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行成于思”,思维的威力是巨大的,社会的每一项发明和发现,人类几千年来的文明,无一不是人类思维的结果。现代心理学的许多研究亦表明:“培养和训练良好的思维方法可以显著加速智力技能的形成”,“智力技能的形成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思维的独立性等品质上。”思维是能力(尤其是智力技能)的本源与基础,是能力中最核心的要素。所以,要提高职业院校学生语文的“读写听说”能力,语文教学只有抓住了思维训练,才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才抓住了“牛鼻子”。以下我从四个方面来论述思维与读、写、听、说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思维去引导和贯穿语文能力训练。

一、阅读要用思维去渗透深化

在语文教学的读写听说能力训练中,读是基础,是根本,是主导。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训练的份量最多。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个由注意、感知、想象、思维、记忆等多种认识活动参与的活动,阅读过程是一个由形式到内容,再由内容到形式的反复与逐步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认读、识记、理解、鉴赏诸要素,而以概括为基础的思维能力却是这些构成要素中最核心的因素,思维渗透在全部阅读过程中,缺少思维的阅读活动实现不了阅读教学的目标,无法取得阅读训练的效果。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先导。同时,要使思维训练渗透到阅读训练的各个环节之中。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对语文阅读能力的要求,我们对学生阅读训练应着眼于从精读与泛读两个维度出发。精读是重要的,北宋政治家赵普曾称:“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指的就是精读的好处。因为高职教育语文课时所限,课内的阅读训练更应重在凭借精读进行启思授渔。所谓“启思”,就是阅读教学训练注重激活学生阅读的思维,并养成读书动脑的习惯。例如多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结构与意蕴、语言与风格等方面探究“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所谓“授渔”,就是在阅读教学训练中重在授以阅读方法和策略。即按一定步骤进行思维指导,亦称之为“精思”指导。例如:点拨初读、再读、反复读、速读等阅读方式与要领,增加学生在阅读教学与训练中的思维强度,掌握如何逐步深化对作品的内容、写作的目的、作品的中心与思路、文章的线索与段落层次、写作的特点等等方面进行鉴别、欣赏和评价,乃至提出自己带独创性的疑问。既训练学生的聚合思维,又训练其发散思维,使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结合起来,并使学生对整个阅读过程的方法与策略有更深刻的把握,学生的阅读效率与阅读能力自然会大大提高。

提高高职学生的阅读能力,仅凭课内语文教学这些课时是不行的,必须引导学生在三年大学生活中进行课外阅读,将精读中所掌握的策略举一反三运用于自行读书,即指导学生进行泛读。所谓开卷有益,鲁迅说的“随便翻翻”,杜甫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读书要广。怎样启迪学生在泛读中的思维呢?首先要思考的是宏观上的“量”的问题。“吾生也有涯”而“学海无涯”,三年的学校生活,到底要怎么读、读多少?值得深思。事实上,“会思考”的人就“会读”。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类:哪些是必读书?哪些是应读书?哪些是可读书?哪些是拒读书?一般说来,教材和教师指定的名著名篇应纳入必读、应读范围(尤其是名著,在阅读对象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正规的报刊杂志和其他健康书籍,可纳入可读范围;不健康的、内容无益白耗时间的书,应坚决拒之门外。对于学生的阅读量,名著名篇一般提倡十倍于教材左右为宜,太多,不现实,太少,总体效果会打折扣。定下了量,就要思考制定一个阅读计划,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现实条件,分阶段地精选一些中外名著来读。这种在宏观思维指导下的泛读,不仅能打下深厚的知识基础,还为毕业后的阅读定下了方向。此外,阅读中必要篇章的背诵,朗读能力的提高,阅读速度的训练等,都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精心设计训练步骤,通过实践——思考——再实践的循环往复,使水平不断提高。 “

二、写作要靠思维去加工转化

写作能力对高职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通过高职教育后绝大部分学生要进入职场,从事应对公文、商务、应用的文牍工作,高职语文教学必须承担提高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任务。而从目前高职学生的写作实际来看,学生这方面的素养先天不足,能力很差。对此,高职语文教学必须予以强化。如何在较短的语文课中提高学生应用写作的能力?关键仍然需从写作思维训练入手,让学生依靠思维去加工转化写作素材。从写作的规律来看,写作能力的构成主要包括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写作的全过程必须完成两个转化:在实践活动和生活中经过思维活动,由摄取、感知客观事物转化为“认识”;“认识”产生后,又经过思维的加工,通过语言的表述,由“认识”转化到“表达”。思维活动是写作能力结构的核心和关键,在这两个转化中,“思维”都起着桥梁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写作能力,必须以思维训练为抓手。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思维训练,教师很有必要把握“转化”的精髓:以思维促训练。在第一个转化中,要指导学生在掌握应用文牍基本常识的基础上,对生活、生产中的事物多观察、深观察,然后多思考、深思考,使产生的认识是正确的或基本正确的。在第二个转化中,要引导学生将写作素材进行细密的思维加工,进行分析和综合,概括和想象,再用规范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个“思维加工”包括如何突出中心,内容充实、结构完整,用词妥当、语句通畅、文章规范等。目前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偏低,的确是一个值得严重关注的问题。有一些人在写作上发展不平衡,某种文体写得好些,另外的文体就写不好,这种偏向实际就是“思维的偏向”。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5]我们的学生当然不能样样精通,但对一般常用文体的写作却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否则难以适应将来职场和日常生活的需要。对部分偏写的同学,要引导他们养成勤于写作的习惯,首先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写作速度的训练,其实基本上是思维速度的训练;既使是写字和书法的训练,也同样要对字的笔画起落、间架结构、章法安排、风格气势去分别思考、记忆,训练的效果才会提高。

三、听力要凭思维去引导强化

听,在职业教育各专业学科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听讲课,听实验操作要领讲解,听学术报告,听发言,听录音,听广播等等。而听力的训练,又主要靠语文教学来完成。常见这样的情况,在听完一场学术报告或讲演后,有的同学能抓住要点,比较准确地归纳其内容,甚至还能通过音调听出弦外之音;高职院校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听记能力尚可,但也有部分学生听记不得要领,把握不了主旨。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思维没到位,是“用心”听了和“没用心”听之故。

在高职语文教学与训练中,要强化学生听记能力必须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高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般的听力水平,经过多年学校培养,也具有一定的听记常识。之所以在上述活动中听而不明,关键是心未静、思未行,悟未明、理未清。所谓“心未静、思未行”,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用心,就是思维活动没有积极参与:即没有认真专注地进入从听音辨义到理解,到重点注意和记忆的听记过程。这需要在教学训练中加以引导,以强化养成良好听记的习惯。所谓“悟未明、理未清”,是指思考和领悟、分析、判断、归纳、评价、鉴赏达不到一定的程度,这应是高职语文“听”的训练重点。所以,教师在训练学生“听”时,可先进行思维集中专注的训练,使学生学会迅速准确地辨别语音,领会其内容,然后重在训练学生如何领悟、提炼所听语料内容的实质、言外之音,掌握评价、鉴赏的要领。教师要抓住听前、听时、听后三个环节进行思维的引导、启发。要引导他们如何把握话语的内在逻辑,边听边思考、想象、判断、归纳。这样,以思贯串听的前后始终,就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不仅听得进,听得准,听得懂,而且会反过来大大增强听的兴趣,极大地促进听力的提高。

四、说话先练逻辑思维和语音的规范化

高职学生毕业后走向职场,需要与各方面的人员进行交际,需要有一定的说话表达能力。这里所说的说话,指能有观点、有内容、有条理、运用一定的表达技巧表述自己思想感情和对问题的见解。提高高职学生的.说话能力是高职语文教学与训练的任务之一。

说话是言语运动,是人们将内部语言借助词语,按一定的语法结构转换成言语的过程。这种言语运动离不开思维,思维活动的优劣决定着说话能力的高低。因此,说话和思维的关系甚密,学生说话能力的高低之分,基本上来自思维的水平及这种水平的发挥。各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几乎都要求学生能够说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要求说话能够有中心有条理,语句正确,简明扼要,用词恰当,语言通畅。这不仅是在校进行专业学习,讨论发言,参加演讲、辩论及日常口语交际等的活动需要,更是走向社会、走上职场后能否胜任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适应开放的、多元的、高速运转的社会,取得事业成功的需要。国家语委对普通话的等级标准分得很细,学生讲普通话最困难的就是如何把语音读准、讲准,这看起来只是口齿训练问题,实践中证明还是思维问题。同是一个地方来的,为什么有的学生比较快地纠正了讲普通话时的家乡方音,有的却总纠不过来,或者进步极慢?因为聪明的、爱动脑的同学并不死记硬背,而是先去找出家乡方音和普通话发音中的对应规律,掌握了这个规律,练起来当然是事半功倍。而不动脑,只会被动地、机械地练习之人,却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要做到说话有中心有条理,语句正确,用词恰当等基本要求,没有逻辑思维参与又是不行的。学生都是青少年,这个年龄段思维能力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高职语文教学与训练要抓住这个特点,把“说”的训练首先放在严密的逻辑思维训练上。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教给学生进行分析、判断、综合、归纳及如何严密推理的方法,把这种思维训练贯串于说的训练中,学生说出来的话才能中心明确、条理分明,准确、生动、流畅。这样,在思维引导下的说话训练,经过反复循环,就会产生螺旋式的上升,使说话的能力大大提高。

7.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篇七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谈几点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思维训练的看法。

1. 激发学习兴趣, 诱发思维。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 启发激励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前提。在数学教学中, 只有“激其趣, 导其兴”, 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从而诱发其思维,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进而形成独立获取数学知识, 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兴趣, 诱发思维的关键在于创设教学情景,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让新旧知识间的矛盾构成学生认识活动的内部矛盾, 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 进而唤醒学习者强烈的问题意识, 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如在数学“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 让学生试算“6、8和20的最小公倍数”, 结果大部分同学受旧知识的影响, 只用约数2去除三个数, 所求出的最小公倍数是240。然后, 要求同学用列举法从大到小顺次写出三个倍数来验证, 学生惊奇地看到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应是120而不是240, 进而产生积极的思考, 从而诱发学生的思维, 把学过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

在教学中, 激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很多, 如果教师能努力创设情景, 去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热情, 使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 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2. 优化教学手段, 活跃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手段的最佳运用,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使学生的注意力能集中持久,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教学长方形的概念时, 先让学生观察桌面、黑板面、书本面等, 抽象出几何图形, 再让学生数一数图形的边和角, 量一量四条边, 比一比四个角。通过分析比较做出判断, 进而综合概括出长方形的特征, 并抽象出长方形的本质属性:“对边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这样从操作中探索知识, 于实践中发现规律, 可以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提高数学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 应该十分重视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除了做一些基本的练习题之外, 还应该设计一些富有促使学生思考的习题。例如教完10以内的加减法之后, 在综合练习中, 可设计这样一组动画片进行练习:远处有青山, 近处有湖水, 湖中有一只小船, 船上有几名少先队员, 其中男生4名, 女生3名;划船的2名, 坐船的5名;湖水的远处有6只白鹅, 近处有4只鸭子;岸上有垂柳8棵, 白杨2棵。投影片映出后, 要求学生观察、思考、想象图中的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并编成10以内的加减法应用题, 列式解答。学生在兴趣昂然、思维活跃的情况下编出:求船里有多少人 (总人数) ;白鹅、鸭子总只数;白鹅、鸭子的差;垂柳、白杨总棵数和垂柳、白杨的差数等各式加、减应用题10余道。由于学生在编应用题过程中自由选择条件、独立思考问题, 不仅较为顺利地将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为抽象的数学知识, 而且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思维。

8.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运用的训练 篇八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言运用 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79-01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语文科就是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下功夫,使学生受到训练。”他在1983年11月在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三次年会上,他再次强调:“听、说、读、写的训练都重要。”叶老说的基本出发点还是语言的运用问题。

加强语言运用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加强语言运用训练是培养出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语言运用训练,其实就是包含语言意义和语言形势两个层次。语言意义是运用语言的目的所在。语言运用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会作者的情感,重视听读的训练

语言意义是思维的载体,就一篇课文来说,作者的构思,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等总是通过语言运用表现出来的。要使学生把握课文的内容,就必须从语言意义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运用这个载体,主动学习,读懂课文。这也是语文科的特点及母语学习的性质所决定的。因此,我们主张充分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母语教育,就必须对课文语言进行深入的开掘,从课文的关健语句入手,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叶老说:“读,就是用眼睛来听,写,就是用笔来说;反过来,听就是读,用耳朵读。”可见,听与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在教学《天都峰》第二自然段时,可引导学生来着重练读,抓住重点词语“啊”,“在云彩上面”,“笔陡”,“从天下挂下来”,“叫人发颤”等来理解。“在云彩上面”,云彩就非常高,天都峰顶在云彩之上,说明此峰极高。“啊”这个语气词,表达了“我”惊叹。从“我”的表情上反映天都峰的高。“笔陡”,笔直,直上直下。用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衬托出石阶的笔直,天都峰的陡峭。“叫人发颤”、通过“我”的感受来写天都峰的“高”和“陡”。

二、激发学生的思维,重视说的训练

吕淑湘先生曾经说过:“一般人三百六十五天,没有一天不说话,有时还要多说,不仅说一些零碎的话,还得说整篇的话。人人要开会,时时得发言……”吕老告诉我们,说话能力是人的本能,不说,就难于与人交流,由此可看出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说”这种能力至关重要。在《丰碑》一课的教学中,当人们发现军需处长时,他正冻僵,所以课文也只有描写了他的神态,军需处长倚靠树干坐着时想了些什么?伸着左手,真的是在向战友借火吗?课文没有写出来,这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然后,让学生说说,教师加以评点,这样就把课文中未写到的内容说出来,把军需处舍已为人的崇高精神亮出来,同时也做到了“说”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多说。通过回答问题,小组说,同桌说,班内讨论,复述等各种形式的说的训练,加强学生口语的表达能力,使语言规范,有条理。

说,对于听、读、写方面来讲,有其独特的特点:亲切、活泼、自由、灵活、易懂,最主要的是速度快。从心理角度说,有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之分,思维借助内部语言进行,书面语言和口语都属于外部语言。课文中的词句,思想内容由书面语言文字通过说的训练转化为信息符号储存于学生的大脑中,并进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从而使学生能够实质性地掌握这一门功课。

三、检验驾驭语言运用的能力,重视写的训练

训练的方法多样化,要尽可能采用那些具有多种功能的方法。从训练的内容看,有字、词、句的训练,有段、篇、章的训练,从训练的形式看,有品味欣赏型训练,比较型训练,选择、填充型训练,迁移型训练,但在训练的过程中,动笔的训练却不能忽视,有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教课文《丰碑》一课时应当注意以下弱点:(1)找准动笔训练点。让学生边读边画:①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②画出描写将军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③画出课后“读读写写”词语所在的句子。(2)拓开动笔训练面。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边读边描述出环境的恶劣及将军的神态动作等内容,并试写出这些内容体现了什么。这样,教师一点拨,学生一动笔,学生就可以从军需处长冻死的形象,体会到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含义,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

四、综述

9.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与思维的训练论文 篇九

这便是他编写论文提纲的方法和过程,先运用发散思维,后运用收敛思维。朱光潜的写作习惯给了笔者很大的启示,因而笔者也在平时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尝试进行审题立意中的思维训练,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收敛思维,以拓宽学生思考的广度,并注重思考的深度,走好议论文写作至关重要的一步。

那么,在审题立意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呢?

一、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又叫作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指从同一个思维出发点开始,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以寻找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作文审题立意中的发散思维,先要找到发散点,也即审题立意的核心,而后,以这一核心为基点,向四面八方扩散,充分调动想象力,沿着不同方向、角度进行思考,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进行灵活多样的思维发散。若是材料作文,学生审出的立意即为发散点,若是命题作文,标题即为发散点。下面,笔者以活出自我的命题作文为例,谈谈如何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老师先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提问:关于活出自我,你们可以提多少个问题?(调动学生运用发散思维。)然后把学生的问题逐一写于黑板,大致如下:

什么是活出自我?为什么要活出自我?怎么活出自我?活出自我有什么好处?活出怎样的自我?

授课中,若发现学生的思考较为单向,只从正面作思考,教师可适时点拨:你们的思维都是从正面角度出发,较为单向,也可作逆向思维,或创新质疑等。

启发后,学生进一步思考提问:

一定要活出自我吗?不活出自我的人为什么而活?活出自我有坏处吗?在什么情况下会有坏处?不应该活出怎样的自我?

二、收敛思维训练

收敛思维,又叫作集中思维,指对问题进行相对正确的解答,每一思考步骤都指向相对正确的答案,使多种已知信息从不同的方面集中指向同一个目标去思考。这种思维方法是把广阔的思路聚集到一个焦点,从不同来源、不同材料、不同层次中寻找出一个相对正确、接近真理的答案。

仍以活出自我的命题作文为例,在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后,在学生深入思考的前提下,可先请同学们集体交流,再师生共同交流。通过生生、师生共同探讨,对问题进行归类梳理、收敛解答,以趋近真知。

大致梳理如下:

1.什么是活出自我,它是建立在什么前提下的什么品质(不是什么)?

它是建立在对自己有正确认知的前提下,不轻易受外界影响(包括外在人、事、主流思想或传统价值观影响等),有自己的个性、思想及对世界的看法。但它又不等同于一意孤行、刚慢自用。

2.为什么要活出自我?

逆向思维:活出自我的对立面不活出自我。

不活出自我的人为什么而活,根源是什么?(追问原因,比如亲人的期待、社会的标准、主流价值观、物质财富名利等,教师可推荐简介《叔本华人生哲学》一书中关于名誉一章片段。)

有何危害,反例有哪些?

危害:迷失自我、心理扭曲、面具重重、枷锁多多等;反例:可以是虎妈狼爸下的孩子、药家鑫、如心理学上原生家庭、如名利场中人等。

为什么要活出自我,根据是什么?

体现出个体的生命价值和自我的尊严感等。

活出自我有什么好处?正例有哪些?可引用的道理论据有哪些?

好处:自由、悠然、乐享人生、丰富人生等;正例:可以用陶渊明、庄子、稽康、陈寅烙、李叔同、特蕾莎修女、到非洲做医生的志愿者等。

活出自我什么情况下会有坏处?(补足观点,以避免偏颇。)当活出自我成为一意孤行等的代名词时。活出自我的最高境界应是孔子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3.怎么活出自我?活出怎样的自我?

有自己的信仰、定力、爱好等。活出有自己独特人格魅力的自我等。而后,教师可适时推荐文章,比如周国平的《拥有自我》,以便让学生通过系统的思考后,在名家有深度、有广度的思考和有层次的表述中得到思想的洗礼、思维的锻炼。

在作完思维拓展训练后,教师可请学生列出写作提纲,以明晰写作的思路,并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笔者发现,经过几次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层次、条理、清晰度、深度明显得到提高,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写作习惯。

1.议论文写作方法审题

2.浅谈论文写作中的选题

3.高中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4.科技议论文写作思路

5.英语议论文的写作诀窍

6.关于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7.高中议论文写作要点

8.中考议论文的写作指导

9.高中议论文写作指要

10.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与思维的训练论文 篇十

论文摘 要: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艺术思维训练,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艺术思维能力。教师在新的课程理念下,促进艺术文化与音乐教学之间的有效渗透。

音乐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曾一度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被大多学校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学科,在课程安排上,虽然也象征性地安排了几节课,也往往是被其他学科把时间挪用了。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渗入,特别是新课程理念和标准的推行,音乐教学受到了应有的重视。音乐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重要学科,逐步走上了正规的教学轨道。但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是,音乐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融入艺术元素,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一、音乐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的重要性

1、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是学科本身特点的要求。

就音乐这门学科来说。其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在向学生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也是在向学生展示音乐这门学科的艺术魅力。比如说,音乐中的五线谱,从表面看错落有致,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跳跃感,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与多个领域,作为艺术造型的创作原型。如果,我们在音乐课堂上,不从艺术的角度组织课堂,传授有关知识,就会失去音乐本身的艺术魅力,让人感觉音乐枯燥、干扁。

2、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是新时期教育的要求。

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艺术修养也是体现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和美术等课程与语文、数学等学科相比,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方面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我们如何将音乐和艺术结合,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渗透,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已经成为目前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音乐能够培莽学生的艺术思维

音乐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的方法很多,但是,尤为重要的是要抓好学生艺术思维训练这一环节。只有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了,他们才能够从艺术的角度认识音乐,学习音乐,演绎音乐。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非一日之功,要求教师采取合适的途径,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科学引导。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思维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科学创设课堂环境

好的课堂环境是诱导学生进行艺术思维的环境基础,教师经过精心的准备后,在课堂上适时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教材有关内容,从探究教学的角度设置课堂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艺术的思维进行深入思考。这个环境包括多个方面,包括教师本身的着装、板书、教学器材等,除此以外,还有课堂氛围这样的软环境。在课堂软环境创设方面,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多媒体教学的引入,我们引入电脑等多媒体设备以后,就能够为学生提供声光电等多媒体展示手段,为学生创造视觉、听觉等综合感官参与的环境,刺激学生按照教师的提示和引导进行艺术思维。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的课程理念下,强调的是学生自身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已经不能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填鸭式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让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要让他们对新知识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需求欲望。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就会主动地思考问题,不再被动地等待老师告知思考的结果,在思考的过程当中,感受到学习的过程美,享受独立思考后得到答案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独立思考,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的能力。一旦独立思考能力养成后,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就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然,音乐课堂上更多的问题是艺术的,因此,有助于学生艺术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音乐教学要与艺术文化渗透

在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方面,仅仅提高他们的艺术思维是不够的,还要让他们具有一定的艺术文化基础。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是音乐本身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不可忽视音乐本身的艺术特性。因此,音乐教学离不开艺术文化,艺术文化是促进音乐教学的重要文化基础。我们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促进音乐教学中艺术文化的渗透:

1、找准教材内容与艺术文化的结合点

我们说要在音乐教学中引入艺术文化元素,也不是不分轻重、主次的盲目引入,要在充分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入与教材内容体现相对集中的术文化元素。这就要求我们广大音乐教师要在熟知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找准教材内容与艺术文化的结合点,有计划、有侧重地引入艺术文化元素。使学生在学习音乐课程的同时,不断丰富艺术文化底蕴。

2、多策并举在音乐教学中引入艺术文化元素

在音乐教学中引入艺术文化元素的方法是非常多的,仅仅依靠课堂教学也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比如,我们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可以给学生留一些课后思考题,这些问题可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尽量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引导学生对艺术文化的学习和思考。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组织一些体现不同艺术文化主题的文体活动。总之,要多策并举,加强音乐教育和艺术文化的融合。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音乐教育越来越重视。因此,我们应该在充分认识音乐这门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加强音乐与艺术的融合,提高学生艺术思维能力,不断丰沛学生艺术文化的基础,从而真正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静,浅谈高校音乐教育的作用及其发展问题,音乐教学,06期。

2、黄培顺,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功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期。

11.浅谈在化学教学中的思维技能训练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化学 思维技能 学习情境 预设假设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76-01

学生的发展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技能,因为思维是构成学生智慧的核心要素。思维训练的目的就在于开发学生的智慧,智慧又在学生“解题”实践中表现出来,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思维训练和智慧开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下面介绍一下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创设学习情境,诱导化学思维意识

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环境对于学生思维的发生和发展有制约和调控作用。学生的思维有受制于环境,也有改变环境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面。在化学教学中,课堂教学的人文环境是利于思维的氛围,即民主、合作、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这对于发挥学生思维积极性、产生灵感和发挥创造力十分有利。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好奇心是学生遇到外界新奇事物刺激引起注意、操作等行为的内在心理动力。学生有了好奇心,就有了思维的动力。

例如在学“镁”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实验的形式来给学生创设一个学习情境。在刚一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镁条燃烧的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好奇心的妙方。学生通过观察会看到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会产生刺眼白光,而在CO2中燃烧会生成白色粉末(MgO),产生黑烟。不同的实验现象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充满了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时,学生就会主动地思考产生这些化学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的思维就一点点地开始形成了。

二、引导预测假设,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凡事预则立”,预测和假设、设想是学生认识事物开始的重要思维活动。预测和假设是学生解题活动开始对学习结果进行预料和推测,以及探知运用思维工具或策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是学生形成解决问题之前形成的开端思想。学生敢于预测和假设是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的表现,这是教师指导学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大胆预测,小心求证”就是说,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要敢想,在大胆设想的基础上还要运用科学的方法验证,这是实事求是的做法。进行创造性解题,培养创造思维能力要在破除思维障碍的前提下,运用假设。

例如在学习“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设问:很多自来水厂用Cl2杀菌、消毒,我们偶尔闻到自来水散发出来的刺激性气味就是余氯的气味。氯气有毒,为什么还能加入自来水中?同学们能设计什么实验方案来探究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假设和猜想。让学生通过假设来讨论:将干燥的红色纸条和湿润的的红色纸条分别放入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纸条是否褪色。如果纸条都褪色,则Cl2分子本身能杀菌、漂白,但不能证明Cl2与水反应;如果干燥的纸条在氯气中不褪色而湿润的纸条褪色,则Cl2分子本身不能杀菌、漂白,而Cl2与水能反应且产物能杀菌、漂白……学生通过大胆想象,假设解题思路和策略,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指导思维步骤,掌握化学程序教学

思维要有序,不能胡思乱想,程序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反应的有序化的集合。程序思维是将问题分成许多小的指令,系统排列起来,以便于思维。思维有利于提高分析能力,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巧妙设置思维程序,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维步骤和程序可有学生依据认识经验自己设定,如果学生自己不能解决时,可以由教师提供,进行掌握程序的教学。

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去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学生在进行思考的时候首先要想到决定化学反应速度和限度的应该包含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接着学生就要思考内因主要是什么?外因主要是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学过的知识来思考,进行主动思维,他们还可通过教材上的演示实验来对此进行探究,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思考,就会总结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主要是反应物的性质;外因主要是:温度,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催化剂,能大大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反应气体的压强、固体反应物的颗粒度等因素对反应速率都有影响。最终,学生的思考过程圆满结束。这样的程序训练学生应用起来得心应手,这对学生提高化学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四、小组合作探究,发挥集体聪明才智

学生一个人的思维总是有一定限制和局限性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的智慧可以在集体中被激发出来,发挥集体的潜能。在集体中,某个学生无意识的一句话可能就成为开启另一个学生智慧的导火索和催化剂,学生的思维就可以不断地得到扩大和发散,给学生营造一个更加广阔的思维发散空间。

例如在学习“化学能与热能”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遇到强光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集体的智慧总是无穷的,通过学生共同的努力,他们会得出: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遇到强光会发生爆炸。这是因为反应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放出大量的热,使周围气体急剧膨胀。伴随着学生讨论的热情,教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讨论思考:反应中的热量由何而来?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在集体的讨论中,学生的思维会被相互启发,思考的会越来越全面,逻辑思维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总之,学生化学思维技能的提高,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思考方式和思考时间,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从长远出发,关注学生化学思维技能的提高,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这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参考文献:

[1]王彦青 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思考[J]中学生阅读 2009.09

12.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篇十二

一、要帮助学生克服从众心理, 培养其思维的自主性

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从众心理, 他们总是趋向使自己与大多数同学的思路和想法一致, 习惯以教师的讲解和课本为依据。没有自己思维的自主性, 甚至在完全没有明白知识的情况下, 选择随声附和。这是一种不健康的从众心理, 它泯灭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制约了独立思维的发展, 必须及时地遏制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鼓励学生大胆怀疑, 并积极质疑。敢于打破“权威”, 是富于创造性的表现。创造力不是什么稀有的天赋, 只有少数人才具有, 而是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有的能力, 教师一定要善于抓住学生创造性思维产生的瞬间,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从而把学生从“人云亦云”的局面中解放出来, 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自主学习, 使学生能在恰当的外部环境下, 按照他自身的学识和见解去独立地解决问题。因此,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树立学生独立学习的观念, 让学生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 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而不是在教师及家长的督促下勉为其难地拿起课本和作业。教师应在教学中打破“满堂灌”“齐回答”的模式, 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从不同的侧面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成为课堂的主人, 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如教《跳水》一文时, 我提出问题:“学完了这篇课文, 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各有各的意见, 有的说:“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有的说:“开玩笑不能过头。”有的说:“对特殊的事件要特殊对待。”有的则说:“遇事要冷静、果断。”真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学生们在课堂上自由讨论, 各抒己见, 虽然回答的答案不尽相同, 但每个人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各人都有各人的理由。这样就会逐渐克服学生盲从的心理,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推理的严密性, 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学生的思维流畅了, 才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方面迅速而全面地思考问题、理解问题, 想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和建议。锻炼学生有意识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中, 对于一个问题, 学生常常会有自己的看法。如果学生提出异议, 教师就说:“就你多事, 坐下好好听吧!”这样, 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 以后遇到问题恐怕再也不敢提出来了, 影响到了孩子思维的求异性。面对学生提出的异议, 鼓励加对话是教师值得采取的好方法。在教学中, 我常运用这样的办法解决学生提出的异议,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鼓励”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有益于维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尊重和认可学生, 满足其自我肯定的需求

学习过程中, 认识和情感是同时发生、发展、相随相伴、贯穿始终的。学生愿意学、喜欢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积极情感, 应当通过长期的培养, 使之人格化、品质化。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方面。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已经在心理上产生了自我肯定的要求, 希望人们能尊重他们, 认可他们。因此, 教师在教学双边活动中, 对学生的一些思维给予认可, 不能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准确无误, 不能要求学生只能答对不能答错。如在讲《曼谷的小象》一文时, 我提出了个问题:“你喜欢课文中谁?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都说喜欢小象和阿玲, 因为小象聪明、伶俐、乖巧, 阿玲勤奋、善良、美丽。可有一位同学却站起来, 语气坚定地说:“我喜欢文中的司机。”我惊讶地问他原因是什么, 学生有理有据地说:“司机是一个经验丰富、遇事沉着, 能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正确处理的人。我佩服他。”学生说得好, 有理有据, 观点明确, 叙述清楚。我适当地给予鼓励:“同学们都喜欢阿玲和小象, 你却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司机的优点, 这是难能可贵的。”学生听到肯定, 心里十分高兴。这也为学生以后发言打消了顾虑。

四、打破思维定式, 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具有变通性是指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随机应变, 举一反三, 不局限于某一方面, 敢于提出不同一般的新观点, 从而形成超常的构思。如果课文结构鲜明, 写法类似, 我就以某一段为例,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引导学生“悟”出学习的方法, 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 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其他段落。

13.文字题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篇十三

望龙镇瓦屋小学校

牟小平论文类别:教学实践类 主题词:文字题 思维训练

文字题是由数学术语和数组成,而用文字表达的式题。它与式题和应用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文字题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在短时间内复习巩固基本数量关系和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另一方面又能训练学生迅速的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速度。

如:

4.5的5倍是多少?(根据乘法分配律简算)8个0.125是多少?(利用常用数据口算)5.4与0.5的和是多少?(简单口算)

一个数的5倍是45,求这个数。(根据除法的性质简算)

这样的训练要注意,选用的数据要恰当,要使学生能运用正确、简捷的计算方法,迅速口算出结果;并且要基本应用题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熟练掌握。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寻求等量关系列方程。设这个数为X,则

①、根据 较小数+相差数=较大数 列出:

X×80%+4=22.4 ②、根据 较大数-较小数=相差数 列出:

22.4-X×80%=4 ③、根据 较大数-相差数=较小数 列出:

X×80%=22.4-4

2、根据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析列式:

①、先理解为一个数的80%比22.4少4,即一个数的80%等于22.4与4的差,用22.4与4的差除以对应百分率(80%),得到这个数,于是得出算式:(22.4-4)÷80%

②、把这个看成是平均分成的100份,22.4与4的差就占80份。先求出1份是多少?再求这个数(100份)是多少?列式为(22.4-4)÷80×100

14.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篇十四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理清学生思维脉络,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作 者:韩乐 作者单位: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油田学校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LUNTAN) 年,卷(期):20xx “”(3) 分类号:G62 关键词:

15.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与思维的训练论文 篇十五

一、把思维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

小学语文课既是语言训练课, 又是思维训练课, 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语文教学全程之中。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也是思维的基本单位, 加强思维训练不能架空进行, 要在品味词语中进行思维训练, 必须结合在字词句段篇的教学中, 把思维训练贯穿于听说读写的始末, 而不能离开语言文字训练空谈思维训练。

(一) 在句子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 要引导学生弄清句子之间的关系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 有句话写了群众哀悼周总理的共同感情, “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 老人、青年、小孩, 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 摘下帽子, 眼睁睁地望着灵车, 哭泣着, 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这句话中, “无声地指挥”是这句话的关键词语。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这个环节的, “无声地指挥”就是没有声音的指挥。那到底是谁在指挥呢?“是敬爱的周总理的灵车指挥着人们”“是大家对总理无限爱戴的感情指挥着人们”, 所以“大家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 摘下了帽子, 望着灵车哭泣着。”通过分析、探究、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长句表达的信息, 通过语言和思维的同步训练, 使学生不但理解了这个长句子的关键词语, 而且对这个充满崇敬、依恋、哀痛气氛的群众场面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 段的教学贯穿着一系列的思维活动, 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又一个重要手段

一方面要重视句意理解与感情朗读。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理解段落, 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段的结构, 提高学生阅读自然段的能力。理解句子要抓住重点。所谓重点, 一是指直接点明自然段段意的关键性句子。如中心句、总括句。在教学《黄河的主人》这一课时, 我紧紧扣住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当中的最后一句话:“他凭着镇静和机敏、勇敢与机智, 战胜了惊涛骇浪, 成为黄河的主人。”展开教学, 这也是课文的中心句。二是指含义深刻, 学生难于理解的句子或关键性句子。在教学《云雀的心愿》第10和13自然段时, 我是这样激发学生学习的“森林带给人类许多的恩惠, 同学们想享受吗?”让学生自由读有关段落, 并谈读后感受, 接着引导学生品读, “你能把你的喜悦之情读出来吗?”然后引导学生体会大水库和空调器的神奇作用。我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多次深入文本和文本反复对话, 在反复朗读过程中, 领悟到大水库和空调器的神奇, 从而对森林产生保护之情。这样, 自然而然就突破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另一方面要特别注重读写结合, 体现“学以致用”。段在读写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 段与篇都是通过阅读感知、理解的, 都是表示文字信息的载体, 这是从阅读的角度去看。所以掌握了段的写作就为写成篇的文章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 写作是按照写作的目的组织写作材料的过程, 它需要学生从头脑中的储存库里恢复相应的写作素材。

这样看来, 写篇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认知过程。比起写篇来, 写段操作起来更简便易行, 因为段的结构简明、内容单一的特点大大地减少了写作的难度, 这一点非常适用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所以, 段的教学, 既是读写能力的基础练习, 又是逻辑思维训练的强化。只要我们长期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思维方法, 就会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思维训练在发展求同思维的同时, 又要重视发展求异思维

求同思维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是指人们利用已知的信息根据熟悉的规则进行集中、聚合来解决问题, 或者产生某种结论。在教学上, 这种“求同思维”是应该培养和发展的。同时, 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所谓求异思维, 就是重视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储存的信息,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 产生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

三、注重语言、观察、思维三者的训练, 并使之有机结合

小学时期, 学生的形象思维逐步让位于概念思维, 但是, 这种抽象的逻辑思维, 仍然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还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阶段。这个时期, 学生逐步学会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活动, 掌握并运用概念组成恰当的判断, 从而进行思维活动。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要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基础上, 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去进行教学, 以创设情景。比如, 在执教《瀑布》一课时, “把它吹得如烟, 如雾, 如尘”“好伟大呀, 一座珍珠的屏!”“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等句子对于低段学生来说很抽象, 如果把语言、观察、思维三者训练结合在一起, 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瀑布的景象一定会跃然于眼前, 跃然于脑中。

16.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与思维的训练论文 篇十六

【关键词】发散思维 方法 开发教材 加强点拨 延伸阅读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单纯耳提面命的授课方式,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以抛砖引玉,求得方家指正。

一、深入钻研教材,开发教材,加强发散思维训练

教材是教学的媒介并不是教学的唯一,教师要深研教材,选择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关键之处,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如教学《愚公移山》一文,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训练时,可以选择智叟与愚公的矛盾冲突作为发散思维的训练点,也可以将辩证思考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和现实功效定为训练点,学生表达了许多自己的思考,有的认为愚公搬家比搬山要容易的多,而且省出精力从事其他工作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有的认为愚公移山的精神比他创造的其他价值要大得多,他给了人们很多很多思想启迪,激发人们战胜很多很多困难,它的精神作用远远大于搬家的收获,因此,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送,而且还要继续被人们称颂下去,这时最大的收获。通过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要该给予一定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引导学生多注意揣摩课文中的矛盾冲突、人物性格、人物语言、观点阐述等重要元素,启发学生多思考对这些重要元素的理解是否可以呈现多元化,多推测其情节发展、人物行动和结局的形成是否存在多种可能性。鼓励学生努力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多角度发散思维,敢于逆向思维。再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引导学生思考皇帝后来会怎样?两个大臣后来会怎样?两个骗子后来会怎样?经过这三个问题的启发,学生自己设计了许多新的问题,拓展了思维空间,像说真话的孩子后来会怎样?百姓后来会怎样?甚至邻国知道了这件事情会怎样?学生的探究的主动性被充分激发。、

二、加强点拨引导,提高发散思维训练的成效

开展发散思维训练,尽管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但是毕竟由于年龄层次较低,生活阅历较浅,知识积累,所以不少思想和观点往往不够严谨,缺乏深度和理性,甚至可能有些偏激。例如《陋室铭》训练的辩论中,在追求高尚的生活还是世俗生活时,有一位学生的观点就是“钱是最肮脏的,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决不该有任何一点想赚钱的念头”。此外,在辩论的高潮阶段,学生的论战过远偏离论题或者久久纠缠于某一点钻牛角尖的现象也经常出现。在《愚公移山》训练中,有一位学生提出了“移山很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这是人类的一种自私的做法”这一观点,结果引发了双方你来我往地激烈论战,致使整个辩论久久凝滞于环保话题,无法继续扩展和延伸。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做出点拨引导,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策划者和教练者,强调教师的讲解应该侧重非在场性内容的揭示和分析,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教师的讲解。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不可随意打断学生的陈述,更不能含有丝毫的批评、责怪和挖苦,要充满爱心,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一种自由感,不致产生压抑感,充分体现教育的人性化特征。如对于《陋室铭》训练中出现的那个比较偏激的观点,教师可以引导:“钱的本质就是货币,这一张纸或一块金属本身是干净的,只是一些丑陋灵魂的贪欲把它变得肮脏了。如果我们凭借的是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累再多的财富也是值得我们称赞的。”学生听了后马上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一点一点地启发、引导,不 能急功近利地越俎代庖,更不能不耐烦地中止学生的陈述。在开展发散思维训练过程中,学生表达的观点思路不够完整,构思还欠严密,有时陈述得也不流畅。对此,教师不能急于催促或干脆打断,而要耐心地启发、引导、修饰、补充。另外,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应该以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为原则,决不能以压迫学生放弃主体立场为目的。即便自己的观点受到了学生的质疑,教师也要表现出欢迎和鼓励的态度,要坚决摒弃教师权威神圣不可侵犯的狭隘观。

三、结合课文延伸拓展,深入开展发散思维训练

17.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与思维的训练论文 篇十七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 :“语文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规律,发展语言能力。换句话说,语言文字训练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应更加认识到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性。如何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呢?

一、朗读方式多样化,让学生感受中国语言丰富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学习方式。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正确掌握普通话的基础上,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以读助讲,以读促讲,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杜绝单纯的内容分析。同时朗读训练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朗读训练方式。

二、感悟语言文字

1、抓重点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与丰富,对课文有整体感悟之后,开始进行深层次理解,这时要善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2、灵活运用对比方法进行语言训练,感悟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

三、让学生学会积累语言材料,1、逐渐积累。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语言积累的意识,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要建立在感悟的基础上,它包括必要的语言知识的积累,又包括大量活生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词语的积累、句子的积累、片段的积累、篇章结构的积累,教师要指导学生灵活的筛选文中最有特色的字、词、句、段等进行吸收。

四、重视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语言材料和语言表达 形式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如何进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呢?训练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口头的,也要以是书面的,可以运用词语,也可以运用句子,还可以运用表达方法等进行有机训练。

1、用词口头说话训练,2、句型模仿训练。

3、抓特色课文,进行写话训练

有的课文段落的结构表达的方式,选取的材料都很有特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

18.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与思维的训练论文 篇十八

一.创意

(一)什么叫“333式”?

“333式”是进行语言创新训练的一种构想。其具体含义是:

第一个“3”,任选课本中的三篇文章题目。(也可以是三件事、三种景物或三个人物等)第二个“3”,根据以上三个题目,自设三个比较点,例如作者、重要句子、艺术特点等。第三个“3”,根据三个比较点,围绕一个中心,各写一段文字,共三段。

(二)示例第一步: 课题陈情表赤壁赋滕王阁序 1作者 李密苏轼王勃 2朝代晋宋唐 3文体 奏章赋序

4.主旨 忠孝抉择人生知己难遇 5.语言悲恻动人 骈散结合骈俪藻饰 6.人文情感(孝)态度愿望

第二步:重要语句

陈情表赤壁赋滕王阁序

臣无祖母惟江上之清风杨意不逢无以至今日 与山间之明月 抚凌云而自惜 祖母无臣„„钟期既遇

无以终余年而吾与子之共适 奏流水以何惭

第三步:创新实践

根据以上内容,围绕一个中心,练习语言表达。

第四步:示例

1、李密陈情,悲恻动人 苏轼作赋,慨叹人生 王勃为序,难遇知己------人生竟如此的动人

2、李密的奏章,悲恻动人 苏轼的词赋,骈散结合 王勃的语言,典故翻新------自古为文各有所长

3、李密痛陈忠孝情 苏轼作赋叹人生 王勃为序叹知己 我生为何不作为

4.没有王勃的班门弄斧,哪有知己难遇的人生叹息;没有李密的艰难抉择,哪有忠孝难全的美好史话;没有苏子的清风明月,谁知豁达乐观是何等情结

5.讲孝心,李密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诚意,感动过多少至诚的心;论豁达,苏子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吾与子共适的乐观,慰藉了无数矛盾的灵魂;叹知己,王勃以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的期冀,震撼过古往今来多少读书的人。

第五步:学生创新练习提示

单句类::陈述 祈使感叹反问倒装 复句类::因为„„所以„„

只有„„才„„ 只要„„就„„ 与其„„不如„„

请以以下几组课文为例进行比较阅读并练习语言表达 1 六国论 伶官传序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2 祭十二郎文 祭妹文项脊轩志 3 阿Q正传陈奂生上城长亭送别 4 致橡树琵琶行并序七律-长征 第六步:总结

课本知识是创新的基本要素,要努力学好 任何文体任何作家都可以对比解读 要善于挖掘课内的人文因素 要敢于尝试不同语言形式的创新 要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要与考试中的语言表达联系起来 要与写作联系起来 三.借鉴实例

(一)1.三篇文章:《阿Q正传》《墙上的斑点》《将进酒》 2.比较点:作者,主旨,内容。3.语言创新:

——鲁迅的呐喊,伍尔夫的遐想,李白的豪放,他们各显英雄本色。

一双犀利的锐眼,洞察国民的劣根,一枝不朽的笔杆,唤醒沉睡的国民;一次意识的流动,展示内心的真实,一串自由的联想,表现真正的生活;一声惊人的呐喊,吐净心中的悲愤,一腔旷达的情怀,书写人生的精彩。因为这,让风颤抖,让云止步,让花朵绽放,让人惊叹。

一部《阿Q正传》是一段缩剪的历史,是对国民弱点的警示。阿Q,微乎其微而又千千万万,精神胜利法让人忍俊不禁,更让人深思反省。区区几千字,悲哀始至终,至今振聋发聩,震撼心灵。

不经意的一瞥,引起一串串的漫无边际的遐想。这是意识的流动,是内心的独白,更是生活的真正状态。

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化作心中深沉的悲愤,放歌纵酒,是抒发自己满腹的郁结,是重拾人生,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是“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气!

(二)1.三篇文章:《人是什么》《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2.语言创新

——留守那份孤独的美,憧憬那个晶莹的梦,打拼那种传神的真:人生原来如此之美丽。——回忆是暮霭,希望是晨光,我愿走出暮霭,步入晨光;作官得威福,守月得闲福,我原抛舍威福,尽享闲福;丰满是现实,飘渺是虚灵,我原超越现实,捕捉虚灵。

——要走一条路,就走一条对得起自己又对得起别人的路,要做一件事,就做一件既值得做又做得器的事;现在的自己总是最好的自己,如果没有曾经的失去,就没有最好的现在;出来喜欢把发生的事看作命中注定,心中就多一些坦然和超脱,把未来的事扭做命运在握,心中就多一份希望和信念。

(三).三篇文章:《蜀道难》《阿Q正传》《兵车行》 2.语言创新

——是谁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缘”就是人类之最艰辛,青藏铁路的竣工不就打破了传统的神话吗?是谁说精神胜利法是愚昧的胆怯的自我安慰,试看历史上具有博大胸襟的人哪个不是借助这种精神给理想插上腾飞的翅膀。又是谁说“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是对生命的亵渎与浪费,倘若没有忠贞爱国将领的舍己为国,中华民族怎么能绵延五千年灿烂文明。

——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吟诵李白的“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缘”,我们的心灵是否会为远古人的生活之艰和现代人的生活之美而感到忧伤和自豪?躺在母亲的怀里,耳边传来杜甫的“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我们是否会感到阳光般的温暖?走进鲁迅的《阿Q正传》,品味阿Q的“得得,锵锵!毁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我们的心情是否会从悲痛的阴影中走出?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饶林间”,这是太白沉甸甸的忧民之心,“得得,锵锵!毁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这是阿Q永不凋谢的笑声,“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是杜甫忧国忧民的哀叹。

(四)1.三篇文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谈中国诗》《人生的境界》 2.三个比较点:语言,人文,思想感情。3.语言创新

——鲍鹏山用精练而又铿锵有力的语言将庄子剖析得有血有肉,呼之欲出;钱钟书借诙谐简练

且富含哲理的语句把中国诗描绘得唯善唯美,美不胜收;冯友兰驾朴实但不乏庄严端重的言辞把人生的境界解说得淋漓尽致,通晓易懂。

——不事污浊,远离黑暗,坚守节操的人生态度像潺潺流水由鲍鹏山的笔端缓缓淌过我们的心房;相信自己,保持自我,发扬传统的精神观念像蒙蒙细雨自钱钟书的神采轻盈盈洒向我们的脸庞;崇尚哲学,争创天地,挚争上流的人文思想像闪闪光芒从冯友兰的太阳沸腾腾地闯进我们的胸膛。

——没有你对庄子酣畅的敬畏与追慕,哪有我们对庄子由衷地佩服与推崇;没有你对中国诗刻骨的热爱与博大的关怀,哪有我们对中国诗沸腾的自豪与滚烫的骄傲;没有你对哲学沉默的炙爱与人生的无声的积极向上,哪有我们对哲学的理解和对人生境界的彻悟。

(五)1三篇文章:《蜀道难》《将进酒》《兵车行》 2.三个比较点:语言,主旨,人文素养。3.语言创新

——道尽蜀道之难,看透人之悲欢,愤诉兵役之苦——人生的道路竟如此曲折坎坷!——《蜀道难》,人生道路坎坷的写照;《将进酒》,仕途曲折不达的反映;《兵车行》,战乱残忍无情的诉说——人生的感叹与百姓的疾苦尽显其中。

——蜀道之中见豪迈,觥筹之间显豁达,咸阳桥上露真情——演绎一副壮与悲的图景。

(六)1.三篇文章:《人是什么》《阿Q正传》《变形记》 2.三个比较点:作者评价,文中修辞手法,人文素养。3.语言创新

——一本书,一个世界,我自酣品精神的魔力;一个人,一种思想,我享受思考的满足;一句话,一种慰藉,我获得最美的人生感悟。

——“人是什么?”赵鑫珊问天问地问读者,问得一千个的一千个回答,他说,人是对往事的追忆对现实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阿Q,鲁迅先生的“孩子”,勤勤苦苦,终其一生,凭空冤死。虽未成家,却“子孙满堂”延绵不息;一夜之间的甲克虫,卡夫卡没有了亲朋家人,孤独地走向死亡的深渊。——不同的人,不同的笔,书写丰富的人生悲喜,展现深刻的个人才情。

——设问引用,《人是什么》给我们自斟自酌,读书解疑的空间,充分认知熟悉而又陌生的“人”;讽刺双关,《阿Q正传》向我们展示一个脆弱的生命被倾轧,一个愚昧的人要付出何等昂贵的生命代价;想象对比,《变形记》使我们明了一个残暴的世界了,无论是多么受排挤遭唾弃。

三、写作练习

1、从所学的文学作品中任选三个主要人物,自设比较点,写一组句子。

2、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自设比较点,写一组句子

上一篇:公路招标公告下一篇:深夜,让我把心事说给你听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