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与思考(共14篇)(共14篇)
1.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一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与探索(网友来稿)
湖北枝江市马店一中 闫瑛
摘 要:“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标下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同的四个方面,自有其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等特征。它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多途径,突出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课内外的沟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合以及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结合。鉴于以上认识,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概括成三个方面: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拓展“综合性学习”领域;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采用客观评价体系。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资源 活动 评价
正 文:“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标下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同的四个方面,是语文新课程中崭新的亮点。作为一个新的课程内容,语文综合性学习自有其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等特征。它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调查、实验、观察、交流.、协作等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综合其它学科、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学习内容,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得到语文素养的健康和谐发展。它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多途径,突出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课内外的沟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合以及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结合。
一 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拓展“综合性学习”领域。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说,综合性学习内容不限于语文课本,不限于语文学科,而是以语文学科为主,兼顾各门知识的综合,其学习资源无处不在。
1、教科书资源。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综合性学习要依托教科书进行开发。大多数的综合性学习,都是综合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按照课本主题或通过改进来设计的。如“编手抄报”、“初中生错别字调查”、“神话”、“青春期的困惑”、“我观学业负担”、“关注‘下岗’职工”、“每周话题评论”、“桥之旅”等。
2、读者俱乐部资源。课堂小天地,图书大课堂,图书内容包罗万象,汇纳百川,钻进图书馆,就是投身生活。根据新课标要求,我规定学生购买中学生课外必读篇目,每学期规定读什么、读多少和指导怎么读,要求有读书笔记(文摘、心得体会、读后评等),至少每五页有旁批、圈点、点评。还组织学生自出题目,进行考查,形式多样,有答题比赛,有辩论会,也有演讲会等形式,另外,班上有的学生自费订阅《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作文报》、《故事会》、《语文报》、《初中生阅读》、《演讲与口才》等多种报刊杂志,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又开阔了学生视野,收到了极好效果。
3、影视天地资源。电影电视是大众媒体,特别是电视,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只要收视得当,学生收益也是很丰富的。我对学生收看什么电视节目,收看时间等都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合理化的安排,如《开心辞典》《幸运52》《电视散文》《成长在线》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博见多闻和勇于创新的栏目,我还指导学生在收看影视节目时,注意搜集优秀广告,以及积极向上、富含哲理的歌词,节目串词,并有意识的将其运用到写作中去,这样又提高了写作水平,得益非浅。
4、网络世界资源。与影视相比,网络又是目前内容最丰富,速度最快捷的传播媒体,虽然良莠不齐,真假难辩,特别是游戏,网聊带来极大负面影响,但我们不能全盘否认她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关键是如何正确引导。我在组织教学时,正确指导学生如何上网查找资料,整理资料,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5、地方资源。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中充分利用地方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 我们倡导学生体验民间生活,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活动,我组织学生到枝江著名的旅游景点圣泉湖进行了“秋游”。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目标可分解为三个层面:(1)情感态度培养方面:让学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沉浸于大自然中,围绕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开展活动,获得对大自然的亲近而美好的感情,借此将关爱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浸润在心灵深处。(2)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3)语文能力训练方面:能说出和写出观察的景物特征以及内心感受、体验,即能说出眼中景和心中景。围绕这些目标,我将整个活动分成三个阶段:一、准备阶段:老师明确提出活动要求、活动目的、活动方式等,学生分组设计周密的“秋游”活动方案;二、实施阶段:按计划进行秋游,时间一天;三、总结评价阶段:表彰大会,表扬表现突出的小组、个人。秋游那天,学生们饱尝了亲手做的草地午餐,举行了山水诗文朗诵比赛,摄影比赛,现场写下了所观察到的`景物……这样的主题活动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而且在活动中,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也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二、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语文新教材中每一单元结束后都有一次综合性学习,但我认为并不是一个单元只搞一次综合性学习,而是让综合性学习贯穿于我们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经常性地开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本中的一单元一次的综合性学习只是“砖”,而真正的“玉”要靠老师来“引”,老师应将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理念渗透于日常教学中,不断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综合性活动,让学生充满趣味地学。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a、竞赛型 有计划地开展语文竞赛活动,对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极大的作用。竞赛可在不同范围、不同场合随时举行,不必拘泥形式的大小。如:查字典比赛、成语串联、朗诵会、辩论赛、课本剧表演赛、演讲赛等等。通过这些竞赛可以使师生沟通,达到共同进步。这也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b、表演型 初中学生很愿意模仿故事中的角色。通过表演课本剧或童话剧,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记忆,还能在某些课文的情节空白、浓缩处,拓展想象,在富有创造性的表演过程中培养想象力,促进语言发展,增强自信和勇气。如学习《羚羊木雕》《石壕吏》等课文后,我组织学生自己创作、设计、表演课本剧,他们惟妙惟肖的表演获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这些表演的成功,激发起了学生的表演欲望,于是我又设计了一次成语典故表演大赛。另外学生们自编自演的小品也能让人明辨是非,身临其境。
c、辩论型 中学生好胜心强,不服输,常常为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根据这一特点,我常在课上开展一些小小的辩论会。学生为了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辩论前积极准备资料,编写提纲,辩论中唇枪舌箭,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如:学习了《丑小鸭》之后,同学们对“逆境有利于成长”还是“顺境有利于成长”展开辩论;学习了《伤仲永》后,又为“先天条件是成才的关键”还是“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而辩论,通过这些争论,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另外,在同学们推荐下,我们还进行了 “开卷有益无益?”“成功是靠实力,还是机会”等辩论赛。学生们的观点之鲜明,用词之精彩,辩护技巧之高超,令我佩服不已。我想:学生是有无穷潜力的,做为老师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们的潜能。
d、游戏型 爱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游戏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如:在学习第一册《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课时,我把课堂变化成“实话实说采访现场”,让每位学生都做课文中的“我”、“爸爸”,老师则变成主持人,“角色体验”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口才。
e、赏析型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我开设了一些赏析型活动课,由各个小组确立一个主题,分头搜集资料,集体展示。这些活动课体现了他们一定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他们丰富的创造力。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面,而且对于语文阅读是一种很好的引导。
语文活动无论采用什么形式,必须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服务课堂,开放课堂,引入竞争,想办法刺激学生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应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课内课外都营造一种语文学习的氛围。
三、采用客观评价体系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采取一定的评价机制,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语文课的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强调的是会学,而不一定要学会,所以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关键要注重过程的考查,并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表现出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具体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和经验,以及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应该坚持学生自我评价。因为整个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过程,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只是学生的一个合作伙伴,因此在评价体系中必须坚持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独特优势已逐渐显现。作为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投身于新课程改革之中,以新的眼光来看待综合性学习,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而且应以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为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添砖加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添柴加薪。
作者邮箱: mdyz168@163.com
2.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二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 存在着“泛语文”和“非语文”的现象。有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和安排, 内容空泛, 从主题的选择, 到活动的安排、实施, 大而空, 既不着边际, 又无具体内容, 更不便实施; 有的为体现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 从内容到形式, 充斥着大量的非语文的东西, 喧宾夺主, 淡化、虚化、弱化了语文, 使语文综合性学习变了脸、异了味, 迷失了本色, 异化成了科学课、生物课、历史课、政治课、音乐课、美术课等, 游离了语文学科的范畴, “综”而无“宗”, 种了别人的田, 荒了自家的园。
2. 有的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时, 对搜集到的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各学科、各领域的材料不加分析、辨别, 不予归纳、梳理, 一股脑地搬到课堂上, 扔给学生。学生在无教师有效的引导、帮助的情况下, 面对大量的、杂乱无章的资料、信息, 应接不暇、无所适从, “综”而不“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了“拼盘课”、“大杂烩”。
3. 有的老师给自习课贴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标签, 美其名曰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上学生群龙无首、各自为战,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无主题、无目的、无任务、无指导。你读书也行, 画画也可, 写作业也成, 完全自由, 彻底放羊。这是“冒牌的综合”, 是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曲解。
4. 有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内容非常单一, 形式非常单调, 规定特别死板, 既没有什么要综合的因素, 也没有开展任何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 无“综”也无“合”, 根本称不上什么“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
5.有的设计宏大, 内容非常多, 容量非常大, 耗时特别长, 不切实际, 不便操作, 不易指导, 不好实施。到头来是雷声大, 雨点小, 摆个花架子, 走个过场, 流于形式。因“综合”无度, 导致“综合”无“效”、“综合”无“果”。
二、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语文综合性学习隶属于语文学科, 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综合的, 也是语文的。综合是手段,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目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该综合些什么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所以, 其综合的元素应以语文为主, 进行语文知识的综合, 听、说、读、写的综合, 语言和文学的综合, 语言和生活的综合, 语言和实践的综合等等。
教学中,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
1. 教师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管理者、引导者, 要明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任务、要求, 对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精心策划、周密安排、认真实施。首先,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结合教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 确定学生感兴趣的、力所能及进行探究的、操作性强的学习活动的主题, 并围绕主题安排适当、适量、适度的活动内容, 要准确把握学科间、各领域间综合的跨度, 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匹配性、兼容性, 删繁就简, 以语文元素为主进行精当、巧妙的综合, 进行扎实、有效的听、说、读、写活动的训练。切记:不管语文综合性学习涉及哪个领域、哪门学科, 采取了哪些方式、方法, “活动”如何安排、“面”上如何铺展, 其着眼点、落脚点都应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
2. 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能进行语文知识综合运用, 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的语言情境, 巧妙、有效地引导、帮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 由课内到课外, 由教材到生活, 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 实现课内知识到课外实践的有效迁移, 把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转化成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教学中, 如果能基于学生的学情, 结合教材的内容, 以课的形式在相对集中的时间, 就相对集中的内容展开学习, 效果会更好。
3.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三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内核出一种新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样的课程形态,能够比较理想地实施起来,可以让学生的学力得以充分的提升。本文从初中语文教学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所做出的相关思考,值得人们借鉴。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综合实践 活动策略
平时的语文教学,人们所关注的是学科课程的教学,往往特别重视学科课程学习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目标仍旧瞄准中考的相关内容,很少去关注学生的活动课程,更是那样懒得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去综合实践活动。即使是组织学生一个学期开展几次综合实践活动,也往往是有活动内容和过程,缺乏实实在在的活动质量。从语文教学的高要求和高质量看,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思考和实践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需思考学生的共同参与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对学生学习语文所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都有着比较明确的内容规定,如初一的下学期,就安排了两次相关的实践活动,其中就有一次是“赛诗会”。纵观册册教材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都是利于学生去开展的,尤其是利于所有学生去共同参与的。但如果组织得不是那样的理想,所开展的活动也是不可能达成具体目的和效果的。因此,仅仅就是两次这样的活动,组织学生能够共同参与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让学生去共同参与,袖手旁观者就会逐渐减少,甚至就是完全意义上的杜绝学生的袖手旁观。刚刚进入初一年级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兴趣还不是那样的浓郁,开展好活动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尤其是等吃落地桃子的现象仍然是十分严重的,作为教师则必须思考对症下药的问题。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中的对症下药,主要应当首先去调动学生中的骨干力量,由他们去共同设计相关的活动方案。譬如初一年级的“赛诗会”活动,笔者就充分利用语文学习之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分子,由他们去集体策划。在集体策划出相关的事宜后,再由各小组的积极分子具体组织小组成员,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够去献计献策,也都能够去群策群力。在班级所开展的“賽诗会”后,我们大都会让学生去出一份“賽诗会”的简报。怎样让学生所出的简报能够做到诗画并茂?仅凭个别学生的力量和智慧是很难达成目的的,那则完全应当放手于所有的学生,当我们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简报上涂上浓浓的一笔,那简报就会完全意义上地大放异彩。
二、语文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需思考学生的积极参与
语文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解决了学生的共同参与,应当说才只是解决了一个起步的问题,其实质性问题或者就是比较棘手的问题也还依然存在着。这就需要我们去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以寻觅到比较科学的策略。在平时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积极参与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我们不仅仅就是让学生去简单参与,更需要学生去积极参与,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可能让综合实践活动获取积极意义上的效果。怎样让学生能够呈现积极参与的态势,尤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保持十分亢奋的状态,作为教师必须在具体的活动中充当好诱惑者,充当好鼓动者,充当好引领者。应当说,即使已经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其阅读学习、实践活动乃至综合实践活动,不可能就是那样的坚持不懈都是人们所有目共睹的,而想方设法去让学生坚持到底则是我们的理所当然。譬如让学生去开展“爱我家乡”的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从相关意义上讲,活动的选题是比较明确的,但让学生利用一定假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时,学生多有偷工减料、偷梁换柱的现象发生。学生所调查出的所谓家乡的地名、文化、风俗习惯等往往缺失一定意义上的真实性,而且学生也很少在进行相关意义上的探索性的颇有进取探究意义上的社会调查,那所作的调查记录就需要加上引号了。当笔者发现如此问题时,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的存在问题,去矫正自己的存在问题,去真实、真情对待语文学习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当学生能够去真实而又真情地开展活动时,一些学生所表现出家乡与原之家乡发生了多少区别,学生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家乡文化,而且能以文字方式加以描述,生发出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语文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需思考学生的有效参与
应当予以充分考虑的是,虽然初中学生平时所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不是那么的普遍,但越是不够普遍那就越是需要考虑其一定的效果。在平时虽然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虽然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较浓,但往往是单位时间内的效益并非那样的显著。这就必须引起我们的思考,初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重,学习压力也相对比较大起来,如果综合实践活动不去提高有效度,也就从一定意义上影响着学生们的学科课程学习。窃以为,提高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效度,在和相关骨干力量明确一定主题和确定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关键还要选择比较理想的形式。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往往服务内容,一个比较理想的内容,不去通过合乎情理的形式,是很难达成目标的。平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都是运用些老生常谈的形式,学生感到很不新颖,也不要谈什么意义上的创意了。这样的形式,所导致学生去参与的都是一种无精打采。平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也比较简单地让学生去开展,而没有以活动去拉动学生的坚持有效开展的内需,这里需要为学生建立意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坚持到底的信心。倘若我们能够比较充分地告诉初中学生一些看似比较简单却蕴含十分深刻的哲学道理,世界上只有一个人阻碍你的成长——你自己。少埋怨、多理解、动手做,就有结果!平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也都是让学生去开展,更不注意让学生能够在一定范围去展示自己的成果。对此,每次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仅就是让学生开展,更要让学生去有意义地开展,更要让学生能够在活动后进行总结、反思,尤其必须让学生将自己的活动成果总结出来,作为成果借报刊一角予以刊登,应当说就是一则比较简单的新闻刊登以后对学生的鼓舞意义相当深刻。
【参考文献】
【1】王晓娴.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09
【2】朱海燕.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体系设计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08
4.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四
苏延清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校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它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实践性的特点,极富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它倡导学生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方式开展学习,本文笔者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和具体做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活动开发校本、评价、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元化、动态化的特点,它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要具有新的教育理念,具有勇于实践、积极尝试、大胆创新的精神。作为一个新的稚生事物,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可和重视,但是,我们很多一线的老师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这里,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开展该项活动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加强理论学习,理解课程体系目标;
要把握好一项事物,你首先就必须了解它。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往往以主题的形式进行探究实践活动,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它强调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劳动实践、服务、技术实践等,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一门发展性课程,能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回归学生本性,解放学生的个性是其基本价值追求。纵观这一次的课程改革,笔者认为首先是一场观念的改革,观念如何转变,历史与实践证明,学习不失为有效的办法。故此,承担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辅导的教师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掌握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笔者所在的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开设之前组织教师学习《走进新课程》,对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的及新课程结构等方面做了全面的了解,并掌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活动内容等基本理念。教师人手一本由国家实验区长沙开福区专门对综合实践活动探索的一个经验汇总《体验新课程》。并通过派出教师向专家学习。曾派出2名教师参加由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的专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的专题培训,并由这些教师对全校教师进行辐射培训,通过参加这种高级培训活动及自己组织的辐射培训,使国家对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能及时贯彻到学校,为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还采取了录像分析培训法、互动式培训模式、实话深度会谈式培训和活动观摩式互动等培训方式,使广大教师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骨架及教师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的职责,使教师在活动的指导上不致于盲目而显得无所适从,也为广大教师提供发展创造的空间。
二更新观念,改变课堂教学结构;
有些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性质、内容等理解不到位,在实施过程中偏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宗旨。如有的学校仅安排一名教师,固定课时,用征订的资源包在教室里讲授内容;还有的学校、教师用过去的活动课、兴趣小组或学科教材中的实践活动专题完全替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诚然,在实验刚刚起步,借鉴资源包的内容组织活动、开拓视野是需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也是非常必要的,以过去开展活动的经验为切入点更是可行的,但关键是要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管理和
1组织形态上有所突破,要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原则。
由于受旧观念的影响颇深,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还是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目前,教师大多数属于“知识传授型”,表现在善于传统式备课、讲课和批改作业,他们一旦离开书本,离开教科书,将变得无所适从,面对学生将不知所措。对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显得力不从心。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正在各校如火如荼地展开。它注重学生的亲历和实践,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如果说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活”的课程,那么他的课堂也应该是一个“活”的课堂,曾经看到一位老师总结了他们学校的做法是:到自然中学自然,到社会中学社会,在劳动中学劳动,在生活中学生活,在研究中学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课程学习中的重要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任务是不断挖掘、开发、利用无限的课程资源,给学生创造广阔的,令生命自由生长的空间。使我们的课程适合学生,而不是使学生适合我们的课程。
三、开发校本,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纵观新课程,它留给每位教师上课的空间更广阔了,选择教材的权利更大了,老师背上担子更重的同时也拥有更大的创造空间,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成为教学资源开发者、组织者、引导者。所以,我们不要以为是没有东西可以活动,而是有太多的活动我们没有机会来搞。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校本课程就是一笔很大的教学财富,它是由地方学校根据地方特点,学校实际,自行设计的个性化课程,可以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等方式,对国家、地方、其它学校的校本课程进行再加工和处理,使之变成更符合学生学习活动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校自行直接开发新的课程,首先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社区资源、学校资源,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突破口,依托社区资源,设计与社区生活和文化相关联的开放性课题开展活动 ;其次综合实践课题资源来源于各学科的整合,使学科领域的知识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同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得到拓展和加深。
四、转变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重点应在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应该是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评价时应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综合实践能力。它是一种以自我为参照物的评价,很难用一条尺子来衡量。评价的主要途径有汇报表演、成果展示、答辩会、体会与反思等。评价的方式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在操作中,自我成长档案袋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评价方法,老师可以帮助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档案袋,以便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及进步的喜悦。
根据研究性学习注重过程的特性,我们实行了这样的评价标准,课题报告和研究计划占总分的20%,过程记录占50%,研究成果占30%,根据总分的高低分为A、B、C、D(优、良、合格、基本合格)四个档次,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的成绩记入学业总成绩中。
五、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扮演独立的实践课程和课堂教学延伸的双重角色。
由于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和教师的敬业精神的不同,各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也有较大的差异,笔者近两年对该县(区)106所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做了一次次调查,农村中小学基本没有开设该门课,城区中小学开设的情况也有较大的区别,有12所中小学开展的情况比较乐观,多数学校形同虚设。有相当部分教师甚至学校领导对该课程的理解不够,将综合实践活动理解为以往的课外活动,对活动设计把握不准,造成场面热闹,劳师动众,不乏有“作秀”之嫌。还有的教师把课堂教学中组织的学生活动简单活动理解为综合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中规定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间每周不少于3课时,但由于中小学
开设的课程较多,中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巨大压力,许多中小学都实行弹性学制,遵循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的弹性课时制原则,其中1课时安排在正常教学时间之内,2课时学生利用双休日完成。这是目前可行的举措。
教师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创设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既不能集中课时“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由于实施分散课时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因为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元化、动态化的特点,实施一个活动需要较长的时间,甚至长大一年半栽,教师在综合实践课上的作用应是活动的指导着、组织着,教师要处理好课堂和课外的正确关系,可以说课内打基础,课外出成果。课堂上教师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时间解决学生在活动中的棘手问题,而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课外的调查实践上。2005年笔者曾引导七年级(3班)的学生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在科组所拟定的“走进定西”大主题的前提下,大家经过充分酝酿,逐步拟定了“安定区乡土地理调查研究”的专题性研究课题。根据学生自身实际和兴趣,自愿组成活动小组,确定本组的活动主题和目标。学生确定的小主题有:“小流域治理成果斐然”、“马铃薯产业誉满国内”、“高效旱作农业初具规模”、“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等。通过对安定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归纳、整合,尽可能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结合,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扮演独立的实践课程和课堂教学延伸的双重角色。
5.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五
在最近几年当中随着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深,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将综合实践活动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当中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同时也能有效提升高中语文的课堂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现阶段综合实践活动与高中语文教学结合已经成为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内容。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高中语文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分析
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综合实践活动与高中语文教学相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综合实践活动与高中语文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现阶段高中教育依然笼罩在高考的阴云之下,教师教学的最根本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必然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为基本教学模式,即在课堂当中为学生灌输大量的与考试内容有关的知识,并要求学生通过强行记忆等方式进行学习。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受到严重影响。综合实践教学与高中语文的相结合允许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课堂氛围更加轻松自由,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最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第二,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思考能力。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现阶段大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对于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思考能力培养并不是十分重视,这就必然导致现阶段许多高中生在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积累存在着较大的欠缺,同时思考能力也并不强。综合实践活动与高中语文的相结合,要求学生需要通过实践的方式学习大量的人文历史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通过逻辑思维对相关内容进行判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积累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结合策略研究
(一)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
现阶段大部分高中生的生活都相对较为封闭,同时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大多数学生往往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视野方面相对较为狭隘。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当中不仅有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也包含了多种社会热点,这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种情况,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视野的进一步拓展。在综合实践活动当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现阶段的一些社会热点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当中,实现学生视野进一步拓展。例如,教师可以针对当前阶段社会上的一些热点话题,要求学生完成针对特定问题的问卷调查活动。学生在接受任务之后首先需要完成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回收以及数据处理,通过这种调查活动,学生不仅会了解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热点,同时从调查问卷当中也可以认识到人们处理问题的具体方法。其次,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还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接触,认识到不同人之间的差异,其视野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最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还可以积累大量的素材,从而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也提供了必要的途径。
(二)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6.我的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 篇六
我的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 淄博张店东方双语学校
彭学武
思考之一:教材实施与课程实施有何不同?
多年来,语文教学就是落实一本教材。无论是苏教版、人教版,还是鲁教版及其他版,最终仍旧是“一纲”下的多本教材。一学期下来,教师紧紧围绕教材施教,或读、或诵、或讲、或写、或讨论分析……都是在落实这本教材。学期末测评范围依旧是教材,如果超出教材范围,教师们则认为这是“超纲”。我把这种语文教学称之为“教材实施”。
新课程之初,曾有一句话非常流行,叫作“穿新鞋走老路”。其实,在我看来,新教材不是新课程,围绕一本教材教学的老师,连新鞋都没有穿上,实际上,一直在走老路。
新课程之所以冠以“新”字,在于课程观念的变化。什么叫课程?课程是一门学科的实施过程。所谓新课程,就是要构建一个新的学科实施过程。以前,我们说“大语文”教学观,实际这就是一种新的课程观。语文教学不应仅是一本语文教材的实施,应该是针对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而重组教材、补充教材、设计活动、增强趣味的多种语文材料的实施。
思考之二: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本”是什么? 以我的成长经验和教育经验来看,小学阶段、初中阶段乃至高中阶段、大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思路和模式有着惊人的相似。不外乎初读感知、精读感悟、研读体悟、熟读运用。这真是奇了怪了,不管年龄如何,竟然采用相似的模式进行教学。这样做科学吗?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吗?符合学生的心智特点吗?
在我看来,学生的母语学习应该明显体现不同的层次:小学扎根,中学建体,大学成格。
所谓小学扎根,就是在学生心智未启、理解能力不足的时候,轻分析讲解,重视积累诵读,给学生打下一个扎扎实实的母语学习之根。
所谓中学建体,就是在学生心智开启、理解能力飞速提升、自我价值观构建之时,通过大量地分析、讲解、讨论,让学生对所读的材料进行争鸣,让他们互辩、互学、互启,建构自己的母语思考体系。
所谓大学成格,就是在学生心智较成熟、性格较稳定、价值观初步形成之时,通过深入的体悟,形成自己的母语风格。思考之三:如何突围教材实施?
专家编选的教材内容,无疑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但是一学期不足四十篇文章的分析研读,实践证明学生的语文能力仍旧难以得到质的提升。之所以学生五年学习下来都不能得以发生质变,就是因为“量能不足”。
虽然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然而由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处于松散管理状态,“量”和“质”都难以保证。我们知道对于任何事情都是入门者易,门外汉难。对于学生的阅读亦是如此。那么,怎样才能突围教材实施,落实课程实施呢?
1、树立“舍得”观。
什么叫“舍得”观?所谓舍得,即是没有舍便没有得;有得必有舍。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什么?得什么?当然是舍末逐本,舍去繁琐的分析,得以大量的美读;舍去无义的讨论,得以静心的感悟;舍去一厢情愿的讲解,得以有滋有味的自省。省出大量时间,以备实施更多的语文素材。
2、课外材料课内读,实施“课内海量阅读”。“课内海量阅读”的实践者和推广人是潍坊韩兴娥老师。韩老师早已发现语文教学的病症,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课外材料课内读,这样做,教师不但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内容,还保证了学生阅读的质量。这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之一:三周(18课时)学完语文教材。
学期初,我对学生说,我们要“跑着”上语文。怎么“跑”?以什么速度“跑”? 我告诉学生,读熟课文,积累关键词句,抓住核心问题;生字词语落实、重点句段背诵分步落实。一节课至少完成两篇课文的学习。
内容确定了,关键是实践落实。于是课前准备成为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加大课堂容量以后,学生有了新鲜感,大脑刺激强度增加,课堂中学生几乎连走神的机会都没有了。三周学完教材,学生们都开始佩服自己。
实践之二:五周(28课时)学完十余万字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怎么学?课堂时间如何分配?怎样读,学生才有兴趣?如何收,学生学得才会扎实?
在经过一番摸索实践后,我确定每节课学习8个左右的成语故事,并总结了这样的课堂学习模式:读记成语(5分钟)——自读故事(15分钟)——小组自查(3/5分钟)——教师回收(7分钟)——笔头落实(3分钟)。
每节课必须设计回收课件,课堂打起节奏,提高课效。五周学完195个成语故事,学生能够做到出示成语意思,便能快速准确说出成语。
实践之三:七周(40课时)学习了二十余万字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学到《马嵬驿兵变》)。
学完《成语故事》,学生非常兴奋。于是我们立即进入《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与《成语故事》不同,一是内容长,二是生僻字多,学生读起来有些困难。怎么学?一节课学几篇?课堂时间如何分配?
又是一番摸索和实践。最终确定一节课学习3篇文章。为了提高课效,采用预案带动,积累为主,当堂达标的课堂授课方式。模式如下:
1、先行一步(5分钟):检查学生提前读书效果,起导向和激励作用。
2、过目不忘(18分钟):学生读书,并检查学生读书积累效果,起练习巩固作用。
3、机敏过人(7分钟):检查学生读书理解情况,起精讲点拨、启发学生心智作用。
4、下笔成文(5分钟):3分钟写,2分钟展示,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运用能力。
七周读了二十多万字,积累四字词语六百余个,经典句子二百余条。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有了较大提升,有《班级周报》为证。
以周报第七期学生语言举例:
孟天玥:虽然天气很冷,但是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欢声笑语不断。一个个都在忙着大吃大喝,而我却与众不同,宛如文静的小姐,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倾听着大人们热火朝天的谈话,犹如在练定耳神功。
赵英亦:有一次,一块木头墙上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小洞洞,被你们发现后,不分青红皂白、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我骂了个劈头盖脸、狗血淋头。
李运铎:耳朵根据品种不同,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的耳朵耷拉,有的耳朵竖起,有的耳朵伸展,形态各异。从侧面能看出清晰的血管,纵横交错,犹如海底的珊瑚,弯弯曲曲。高雪晴:同学们听到这个消息,一个个都兴高采烈地狂呼乱叫。
于佳倩:在这天寒地冻、寒风凛冽、寒气逼人的冬季,同学们却依然兴致勃勃、热火朝天得准备着联欢会。
张渤涵:这时,我才看了一眼,看完后我不禁毛骨悚然,只见我中指鲜血淋淋,指甲盖的这一面起了一层皮。邹宇锦:话说,马氏天羽同学因顶撞了新任体育老师,被体育老师批得狼狈不堪、无处容身,恨不得从地上砸出一条缝钻进去。
向浩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脍炙人口的相声,无论是哪个人看了,都会啧啧赞叹。
李雨航:本来准备的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可我们忘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日本人不但有地面进攻,还有空中轰炸、袭击。
于志远:天赐也不示弱,用了个江湖上失传已久提膝平斩,两人以为天赐要踢,急忙招架,可天赐来了个平劈,“咝”一声,那锏被劈去了一个尖,接着一个仆步低平斩,两人纷纷后跳,地被劈出一条深深的刀缝,天赐露出胜利之态。站长回复:
没错,彭老师的话真是说到根子上了。教育要发展,根本在改革,如何改?怎样改?我想彭老师的文章值得一读,如果每一个老师都能够如彭老师、韩老师这样在思考的基础上试着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做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相信,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一系列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新的一年,真的希望我们琴岛老师能够在改革课堂教学方面做领头军!
7.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七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它植根于语文学科, 又超越语文学科, 是与其他学科相交融的一种学习形式, 它绝不是语文学科的附属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联系。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 它是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的桥梁;它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它是学生从课本走向真实的桥梁;它是学生从理论知识走向实践的桥梁;它是学生从语文学科走向其他学科的桥梁。《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意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同时专列“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这一切都表明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地位, 在学生发展中的特有功能。
1. 打通了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改变了长期以来就书本论书本的关系。
新的课程理念下增加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倡导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 极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主动性、全体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以其蓬勃的生命力深受小语专家欢迎。但是有人嘲笑说, 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论上讲起来重要, 实际上做起来次要, 假如不检查就可以不要。新课标已出台多年了, 事实上, 还是有教师不能及时转变旧的观念, 依然凭着自己固有的教学经验实施教学, 有的甚至对新课程观嗤之以鼻, 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等同于阅读教学, 使得学习的面变得狭窄, 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发展。这种理论一套实际一套, 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情况常常困扰着我们的教学, 令我们徘徊在教学理论和实际中, 无所适从。
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 年段不同, 出现的形式不同。低年段没有明确的内容和要求, 中年段是以作业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的, 高年段是以单元主题的形式出现的。这样的梯度安排比较符合现有的教学状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可是, 老师们刚接触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难免有抵触的情绪。以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为例, 起初, 老师们质疑, 汉字的内容如此丰富, 岂是几节课能完成?小学生该从哪里着手呢?为此, 我们曾经迷茫了一阵。教学过程, 有的老师想依据教材的内容草草了事;有的不敢轻易上课, 担心课时不够用, 想先完成其他主题单元的学习, 到学期接近尾声开始语文综合性的学习。教学实施之前, 意见不一。总之, 不愿意把时间停留在综合性的学习上。但是, 当我们真正领着学生进入汉字王国的殿堂时, 发现学生是那样的兴致勃勃, 完全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他们开始了多项的语文实践活动, 除了大量搜集资料, 临摹书法, 还通过各种途径, 了解和汉字有关的故事, 成立汉字活动小组, 街头找不规范用字, 写成简单的调查报告……当学生把学习的成果呈现在老师面前时, 没有一个老师不感到惊讶。我们惊叹于汉字的魅力, 惊叹于学生的创造力, 同时也使我们深深地感悟到: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 极具生命力的学习方式。它为学生的学习架设了一条通往书本之外的桥梁, 也使新课程理念完好地植根于教学实际中。
2. 颠覆了以往语文单项的练习形式, 回归了“以生为本”现代教育的本质。
长期以来, 我们习惯于依赖教材,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 认为学好课本才是最重要的。课文结束课后有练习, 单元结束做试卷, 期末复习做大试卷, ABC卷没完没了地做。多数情况下, 学生回到家, 就要埋头做几个小时的作业, 也还仅仅是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学科的作业而已。日复一日重复着这样的单项训练, 有多少学生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呢?这样的现象促使我反思:学习是什么?就是一种兴趣。只有乐在其中, 才会不觉得苦, 才会有轻松取胜之感。一个篮球爱好者, 如果每天有机会打一场球, 一定会非常满足;而一个不喜欢运动的人, 会把每天的跑步当成一种负担。语文综合性学习, 是一次对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的理性革命。它不再单纯地依靠练习题来培养、选拔优秀人才, 而是通过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 增加社会交往的机会, 让学生有更多的途径融入社会, 从而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实现教育本质上的回归。
二、实施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
1. 整体规划、分年段实施。
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 实施的路途并不平坦。以我校为例, 因为没有更多的前人经验可借鉴, 我们在摸索中寻找, 在失败中探索, 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积累有效的资源, 聚拢老师的智慧, 甚至跟踪调查家长的意见, 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包, 留作后一轮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作参考借鉴。本学期伊始, 结合新课程标准, 学校以年级组为单位, 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力过程的研究, 确定对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学习要求实行有效的衔接。中高年段依据教材内容有序开展了一系列的综合性学习。低年段的教材对于综合性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内容, 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发现, 教材及孩子的生活里也有很多可利用的因素, 把它们开发出来就是最有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素材;对于学生更快更好地转变学习方式起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为顺利地过渡到中高年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起着的作用。因此, 在低年段, 老师凭着自己的智慧结合孩子的生活实际和教材, 自主研发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成为我校的一大特色。例如, 一年级因其年龄小, 识字写字有限, 一年级组在教学计划中, 利用教材里口语交际“我们身边的垃圾”这个话题, 开展了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孩子们通过观察, 寻找到了身边的垃圾来源, 通过口语交际、图文等表达形式, 揭示了人类是垃圾的最大制造者, 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习惯才是破坏环境的根源。认识深刻, 才能做到深刻理解, 才能做到行动坚决、果断。
二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识字量的积累, 年级组开始计划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怎样让他们感到读书是一种快乐呢?利用学生求胜的心理, 鼓励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积累自己感兴趣的词语、短句, 每周的阅读课上交流、评奖。因此, 每周的阅读课, 成了他们的节日一般, 翘首以待。一本本读书笔记本, 不仅笔迹工整、图画美观, 而且充满了个性色彩, 从笔记本的名称到图案到内容, 都彰显了个性。在市教研员赴台湾之行时, 我校低年级孩子亲手制作了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卡片, 每一张卡片上都写满了心语, 有的还自己创作了诗歌。其中有一首短诗是这样的:
我知道,
台湾有迷人的阿里山;
可你知道吗,
我的家乡,
有秀美的黄山!
我知道,
台湾有美丽的日月潭;
可你知道吗,
我的家乡,
有清凌凌的巢湖!
……
诗歌虽显稚嫩, 却不乏充满了对家乡的自豪感。这一张张亲手制作的精美卡片, 跨越大洋, 促进了两岸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了解。
2. 广开渠道, 整合资源。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 必须努力探索整合学科资源, 重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沟通、交流、融合, 为学生提供打开语文综合性学习大门的金钥匙, 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自然课上, 学生写出了一份份保护自然的可行性调查研究报告;班队会上, 一次次地针锋相对地辩论, 让学生具备了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能力;大课间, “校园大舞台, 有你更精彩”的活动, 展示了语言和表演的天赋……不仅如此, 为了继续扩大学生学习的空间, 丰富学生学习的资源, 我们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 和社区开展了手拉手的活动, 把学生自己原创的相声、诗歌等带给社区的长者, 丰富他们晚年的生活。业余时间, 学生成立综合性学习小组, 从策划、编写、实施、交流直至总结, 用我手写我思, 用我手画我想。办出的一张张手抄小报写满了童真童趣, 组长的总结、组员之间的互相评价真实诚恳。尤其是六年级学生集思广益, 制作了个人成长录、班级纪念册、年级纪念册, 还有的制作了一份影像资料留作纪念。其中, 每一份纪念册都有自己的个性, 又都凝聚了孩子们对母校对恩师对同伴的难忘与感谢之情。这些是他们在本册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专题“难忘母校”中学习的成果。
正是有了这么多的渠道、这么多的平台, 学生拓宽了视野, 找到了自信, 加深了情感, 学会了合作。在前不久结束的雨山区小学生语文素养大赛中, 我校杨元浩等同学阳光的外形, 大气的风格, 以及面对主持人的现场提问, 机智幽默及相互默契的配合, 给在场每一位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取得了佳绩。学习机会的增加, 充实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空间、形式;实现了开放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 也是学生的精神领域的一次跨越。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学生架起了一座通往实践能力的桥梁。
3. 积攒经验, 加强合作交流。
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受到了学生前所未有的喜爱。他们的学习热情如此高涨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从对待作业的重视程度, 从作业的书写态度, 从交流的现场气氛, 都超越了过去。在语文综合学习中, 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习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城乡互惠教学活动中, 我们互相寻找差异, 弥补不足。在交流中, 我们发现, 在相对偏远的学校,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较简单, 重视程度不够, 教师缺乏资源开发意识, 甚至等同于阅读教学的模式;课堂的开放性不够灵活, 评价体制单一, 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持怀疑态度, 或者, 就像他们自己所说, 也就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大门口徘徊了一下, 戛然而止了。
怎样引领农村学校让语文综合性学习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我校的模式不一定适合他们, 但是, 当我们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的时候, 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潜力, 对学生有了自信心。至少, 他们不再怀疑学生的能力。这次的互惠教学活动对我们也有启发, 农村孩子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体会到了亲切的快乐, 他们的快乐是带着田园泥土的芬芳的;而城市的孩子正需要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引向自然。同时, 利用网络、城市资源, 城市孩子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收获更多。如果, 城乡孩子与孩子之间实现交流互动, 城乡的互惠教学意义会更广。
三、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困惑及反思
1. 定位。
综合性学习是人教版新教材五大板块之一, 它位同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 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其地位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之所以非常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 是因为它不受时间、空间、形式、内容等的束缚。可是, 落实到教学时, 还是有部分教师单凭一时的热情或者自己的兴趣爱好, 把综合性学习当成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自由耕种, 重视程度远不及阅读习作等板块。学校如果再忽略了考核, 那么,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了。因此, 只有上上下下都重视, 才能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2. 评价。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跨时空、跨领域的学习方式。远不是靠有限的课时能完成的任务, 必须占用大量的业余时间,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如此。它的完善教学、完整的学习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地创造条件的。这对于教师是具有极大的挑战性。长期做下去, 教师自身要做到一专多能, 要有很全面的知识, 很高的驾驭能力。因此,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考核和量化是一个难题。但有一点, 语文综合性学习和扎扎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不应该是矛盾的, 不能顾此失彼。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若学生在热闹的课堂下, 在乐学的状态中, 能通过检测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很好地表现出来, 这样既掌握了知识, 又发展了能力, 还培养了情感, 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乃是一举多得之事。
3. 融合。
小学语文综合性的学习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 提倡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 和其他课程相结合。那么, 各学科之间怎样融合?家长对此有怎样的认识?如何引进社会资源?图书馆、公园、气象台、展览馆, 怎样充分地利用这些现成的有利的社会资源?怎样营造社会氛围, 吸引支持小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如何增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果这些条件都具备了, 并能实现学科之间的交流, 语文综合性学习才能做到名副其实。
四、展望未来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8.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与体会 篇八
学生在开展某个主题活动前,先查阅资料,进行自我准备,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但只是单纯让学生找资料,却没题目,没要求,学生就会感觉到“天马行空”,无所适从。我就精心设计综合性学习课的要求。
如在“献给母亲的歌”这个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课,我们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然后把资料整理编成资料小册子,再给小册子起个名字,并要说出起名的理由,再为这个小册子设计一个封面;第二,各人在家中采访母亲生儿育女的甘苦,收集母爱的各种表方式,并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去理解这些母爱的表达方式,根据采访母亲的相关内容,评价自己的母亲;第三,搜集与母爱有关的诗、词、美文、格言、俗语等。
二、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要把问题讲清楚,让学生目的明确地去寻找资料
每次活动我至少给学生两周的准备时间(有的可以更长,如我们的“我向生活学语文”活动是贯穿全学期的。)明确目标和任务, 为了提高效率,可以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来展开学习,将个体研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这样既能保证绝大多数的问题都可以研究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比如在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时,我把学生分为六个小组,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一组查找描写母爱的诗歌,二组查找散文,三组查找新闻报道中与母亲有关的感人事迹,四组查找动物世界中表现母子之情的作品,五组查找展现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歌曲、广告等,六组查找与母亲有关的格言和俗语。在小组的合作和努力下,学生通过探究过程获得了很多知识和信息。而因为采取的是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小组对自己小组的主题问题了解
的很多,其他的问题(知识点)所知了了。
三、引进竞争加分机制,提高学生的活动积极性
为了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可以让各组进行竞争,各组搜集的资料要竞争,各组的研究成果汇报要竞争,之后各组间还可举行全面的知识竞赛,每次评选出来的优胜小队都要在班级记录中加分。
汇报课的过程是:
(一)齐唱《真的爱你》
(二)男女对读英汉不同的对妈妈一词的解释(有十条之多,他们提前已抄在后面的黑板上)
(三)讲妈妈的故事
①动物世界的母爱《斑羚飞渡》(黄雁嫦把此文已编成故事,并背过了,讲得声情并茂)。
②人类的母爱(尹京的一篇文章《母爱无价》。讲自己对母亲的误解、怨恨,但母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已背过)
③名人的母亲(刘伟宏讲《傅雷的母亲》。)
(四)说说自己搜集到关于妈妈的名言警句
①第一组接龙,每人说一句(每个人都有名言摘抄本)
②第二、三组一起读有关母爱的诗歌。
③第四组接龙每人谈一句对母亲祝福的话
(五)独唱《妈妈的吻》
(六)为了报答母亲的深恩你想对母亲做些什么?小组讨论然后各组派一个代表发言。
(几位同学发言。其中卢嘉业同学的发言很动感情,说自己上学期去游戏厅去打游戏机,浪费了许多钱,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学习成绩退步。)
课堂上可以为他们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利用展示台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各小组选择的角度有所不同:有的小组用配乐朗诵的角度来赞美母亲;有的小组用图片展示、电影片段的形式来表现母爱;有的小组利用唱歌的形式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有的小组甚至邀请母亲参与以增进母子感情。这堂课学习气氛活跃,并在课堂之中获得体验,获得自我展示的舞台,体现了语文学习中的探究过程。多媒体的交流展示,既利用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将探究性学习和互联网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
四、既要选好组长,培养活动骨干,又要关注个体差异
我们通过综合性学习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而不是只针对部分优秀学生。但是在实际施行过程中,由于综合性学习经常需要学生分组自行组织活动,所以往往会出现由一部分优秀学生控制或把持局面的现象,而相当一部分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位置。这样会加剧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因此,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应有意识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探究活动的机会,尤其是要给弱势群体以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分享到探求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五、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喧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六、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9.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九
学实例与反思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新课标不仅开始对略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而且在教材中也在不断提高略读课文的出现频率。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易走两个极端。一是仿照精读课文教法,由新字、生词入手,后而深入课文,扩至拓展迁移。二是遵循“略读课文阅读提示”,放手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然而,这两种情况却各有利弊。略读课文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小学语文教育者不仅要重视它,更要进行潜心的钻研思考,深入的实践探索,从而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真正发挥它的独特功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有效教学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的语文教材中,把课文大致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和选读课文。其中以精读课文为主、略读课文为辅、选读课文为赏。可以说在其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新课标不仅开始对略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而且在教材中也在不断提高略读课文的出现频率。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它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每册各有8篇,占总篇数25%;到了四年级,略读课文增至14篇,占课文总量的43.8%;到了五年级,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与精读课文平分秋色,可谓势头正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者,不得不重视它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受传统应试教学的影响,略读课文并不是考试的重点。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易走两个极端。一是仿照精读课文教法,由新字、生词入手,后而深入课文,扩至拓展迁移。二是遵循“略读课文阅读提示”,放手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然而,这两种情况却各有利弊。如按“精读课文”教法,基础必然扎实,教师点拨到位,学生理解起来自然是不费吹灰之力。但这样一来,只有“一课时”的教学课时明显不够,而且也抹杀了略读课文作为学生自学课文的初衷。又如按“略读提示”要求,放手一切,让学生自主学习、汇报,这对于另一部分学习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硬馒头”,“啃”起来破费力气。尤其遇到个别略读课文,篇幅较长,生词较多,那就愈发困难了。
那怎样对略读课文进行有效教学呢?仅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8课《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这篇略读课文为例,笔者进行了教学实例探究。
本课主要讲述了在地震中中国国际救援队对非洲受灾群众的无私帮助。在教学预设中,设置了学生的两个难点。一是,本课中有许多像“废墟”、“液压钳”、“狂吠”、“闻名遐迩”等难读生词和专业的技术名词,较难把课文读通、读顺。二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离学生们的生活较远,学生可能较难从课文内容中体会
到他们奔波、辛劳的救援任务和对他们对国际友人的无私奉献。
在教学设计时,主要针对课文内容,重点展开,第一: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第二: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中国国际救援真棒?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时候,以让学生以小组互助形式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到了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无私形象。解决第二个问题的时候,主要让学生充分的朗读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出能够表现救援队“真棒”的句子,并用横线画出来。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读读找到的句子,说说感受,体会中国救援队的“棒。”
在初次教学时,便遇到了“瓶颈”。由于课文生僻词语较多,学生读起来十分吃力,给其后感悟语句的环节带来了困难。于是在第二次教学设计时,加大了对生词的认读力度。除了自由读、默读外,又增设了“指名读、正音”的环节,通过板书词语、齐读的方式解决字词。这样一来,在接下来教学中遇到了更大的麻烦。本课教学重难点是通过重点语句,自读自悟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棒”,体会理解和帮助是双方的。在实际教学中,“了解课文内容“环节时,尽管是小组互助讨论形式,但是学生还是遇到了些许困难,通过教师及时点拨,可以解决。在进行“指名读、纠音”环节时,花去了不少宝贵时间,以至于后来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所剩时间几乎无几。虽然学生大都找到了相关语句,但却没有充分时间来体会救援队员的出色和忘我,感受这种互帮互助的精神。由于时间关系,对于后来情感的升华,也只能是笼统带过。
通过教育实例,深入思考。笔者认为在教学略读课文时,可以得出三个“精“抓原则: “精”抓字词、扫清障碍;“精”抓内容、重点指导;“精”抓语句、突破重点。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发挥有效教学。
一“精”抓字词,扫清障碍。
略读课文的生词,并不属于学生熟练掌握的范畴。其目的是通过读、认,从而为课文理解扫清障碍,为突破重点语句提供辅助。字词的解决,完全可以通过出示精挑的生词或反复朗读难读语句的方式,实在不必大费周章。这样的有效解决,既节约了珍贵的教学时间,又为学生感知课文扫清了“拦路石”。
二“精”抓内容,重点指导。
略读课文不同于精读课文教学时的指导:略读的略,不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提过高的要求,学生对所读材料能大体了解内容即可。例如,在教学《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时,完全可以给了学生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的简单填空形式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而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棒”。因而教师需走出扎实的字词、精雕细琢的误区,要抓住重点,课中指导求精,使精力花在刀刃上。
三“精”抓语句,突破重点。
每篇课文都有重点语段、语句,这是每篇课文的主干所在。引导学生抓准了这些重点语句,学生学起来就变得简单、易懂。如,在教学《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时,可以通过“有的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细心地捕捉着废墟里发出的声音;有的队员操作液压钳,剪断纵横交错的一根根钢筋,搜寻着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这样的句子来体会当时救援队员们的细心和辛劳。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这样的句子,来感悟救援队员们那种珍重生命,不分国界,伟大奉献的精神。这样就很好的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达到教学目的,得到情感升华。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略读课文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小学语文教育者不仅要重视它,更要进行潜心的钻研思考,深入的实践探索,从而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真正发挥它的独特功能。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得以深化,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0.开放式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新课程的开放性和生成性取代了过去课程的封闭性和预定性。在过去的一年的新课程实验中,我们围绕着“开放式语文教学”这一课题进行探究,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课题界说
“开放”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解除封锁、禁令、限制”。开放式语文教学,是对封闭式语文教学的“扬弃”。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小教材向大教材扩散。我们把学校选定的语文课本称为小教材,把一切能用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资源称为大教材。
2、常规课堂教学向非常规课堂教学拓展。按行政班级授课,为常规课堂教学;学生自由选课、听课,为非常规课堂教学。
3、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
4、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结合。
二、实施概况
1、小教材向大教材扩散
我们以小教材为根本,在此基础上力求向大教材扩,使学生在扩散学习中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接受语言熏陶,拓宽知识背景,提高阅读能力。
(1)增学辅读课文。每周从人教版或语文出版社教材中选辅读课文4篇,利用周二、四的晚读时间进行导读。
(2)泛读课外大教材。学校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学生到阅览室或图书馆自由选读,并按要求完成读书记录和读书笔记。
2、常规课堂教学向非常规课堂教学拓展
在抓好常规课堂教学的同时,为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我们尝试开展非常规课堂教学活动。每周六第三节课,备课组5位老师同时开课,学生可以走班自由选课、听课。授课内容按专题进行,我们分别开设了“现代散文赏析”“中国古代小说鉴赏”“中国古代诗词朗诵与赏析”“杂文选读”和“中外抒情诗、文选读”。
3、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上,我们十分重视对教材活动单元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在感悟自然、走向社会的活动中,将思想情感的互动、语文学习、表达交际融为一体。如学了《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一课,安排学生畅谈自己的梦想,以“我的理想”为主题进行演讲;学了《我的母亲》一课,安排学生从课外书、报、刊物上搜集母爱的事例,写一则读书笔记,组织一次“感受亲情”的交流活动等。学了诗歌单元,要求学生尝试写诗,或为相片配上一首小诗。
全年级统一的课外活动主要有:
(1)搞社会、自然环境调查,写出调查报告。
(2)开展采访活动,写人物传记。
(3)给父母写一封信,感悟亲情。
(4)每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
(5)给寝室、教室、阅览室、食堂拟写一句警示语。
4、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结合语文学科要主动与其他学科结合,广采博收。我们会主动地指导学生将其他学科开展的活动作为作文的素材,把实验、制作写成一篇小的说明文;指导学生积累和运用在其他学科学到的语言;配合班主任开展主题班会,指导搜集资料、指导表达、指导写作(如主持人的串词)。
三、实践思考
一年的实践,其中有喜悦,也有困惑和无奈。
1、开放式语文教学,使学生从枯燥的题海中抽出心来,领略到语文的趣味,感受到语文多姿多彩的美。要达到这一转变,要求老师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要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这是每一位一线教师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2、开放式语文教学,其目标之一就是要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积累。缺少阅读,对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对学生能力的养成是致命一击。但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很容易受到外部条件的限制,如课时安排,如学校的藏书量。
3、开放式语文教学,其形式包含多种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管理颇为棘手。如学生自由走班选课、听课,这给考勤带来不少麻烦。
11.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语文 实践 活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拓展学习时空,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创新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方式。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学生的自我发现和探索来代替传统的被动接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而更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将实践活动引入语文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有效方法之一。
《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语文)》指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基于语文综合性的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旨在实现语文学习对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因此开展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生活体验中培养人文素养,增强语文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这就给职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理论依据。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呢?
一、必须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鲜明的学科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语文这门课程所独有,新课程改革中对其他各个学科都有同样的要求。那么作为语文学科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定位,体现出学科的特色。2009年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本课程的任务是:“针对社会生活和相关行业中的重要问题,发现和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开展综合程度较高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可见语文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实践活动是属于语文学科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从课程的基本理念来讲,语文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实现对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乍一看来,似乎只要和学生的素质养成有关就是合乎目标要求的,其实不然。因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整体素质的提高首先要从学科的特点入手,没有全能的教师。忽视了学科特点的目标在执行过程中其实是很难实现的。
比如浙江省早先进行理科综合教学改革的时候,部分学校就出现了数学、物理、化学三科教师轮流上课的荒唐情况,不仅不能实现综合教育的目标,就连原先单科知识的系统性也不能保证。因此,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任何“非语文”与“泛语文”的倾向,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有机结合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目的是使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语文教师在指导实践教学中应根据学科特点把对学生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审美指导、情感体验等纳入目标管理系统,实现学生生动、活泼、有趣、健康、和谐的发展。
当然,强调语文的特性并不排斥其他各项能力在活动中的综合提高,综合能力的提高恰恰正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目标所在。之所以强调语文特性,是因为学有专长,术业有专攻,语文老师指导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应该以语文为切入点,利用自身的特长从语文的角度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活动指向明确,活动任务明确,特点突出,才能做到效果突出。
二、语文实践活动应该立足于课内,课内外结合安排活动内容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和语文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因此,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有着广泛的空间。在实践教学中,当然就不能把这空间局限于教材、课堂。
教师要在教学中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就要拓展教学空间,使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在拓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职业学校有着独到的优势,教师可以结合专业特点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例如在我们医药学校一些专业开展“社会热点问题调查”实践活动课时,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生动、具体和可触可感的体验,教师组织学生以社会实践的形式利用节假日调查居民的用药情况,如抗生素过度使用的情况,这无疑是很好的做法。
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课外的语文活动由于教学任务、专业特色、安全因素、时间等各方面的原因,很难顺利实施。即使实施了,也无法保证教学活动的效果。很多的活动是在失控状态下进行,教师只能看学生最终的完成成果,很难对活动的过程进行有效的跟踪指导,对活动效果较难做出准确的评估。
其实在条件限制的情况下立足校内同样可以组织语文实践活动,而且可以保证活动效果显著。不可否认,社会资源丰富,设计活动内容条件充足,这是课外校外活动的优势。但是在大多数学校不具备这种随时可以拉到校外的条件,不可避免地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立足校内,在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关的范围内同样可以找出很有针对性的活动课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识水平、生活经验、思维层次、教材内容、专业特色等,设计出很好的活动主题,供学生选择实施。立足课堂与校内挖掘实践课程资源,更能反映出一个老师的专业素养、工作态度与工作责任心。一个认真负责并且有敏感的职业感觉的教师总能够随时随地地发现组织教学活动的契机和资源,巧妙地设计出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活动主题。
其实语文学科本身就有开放性的特点,生活处处有语文。教师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出发,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巧妙地为学生创设综合实践情境,提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效率。
三、设计科学合理的课题和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科学合理的活动课题和活动形式的设计是对一个教师教学智慧与教学能力的检验。学生需要大量的综合实践活动来内化语文经验,历练自己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提供更多更有特色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形式。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大都在比较开放的形势下进行的,但在实际教学组织过程中仍然要注意根据训练目的侧重点来设计活动课题和活动形式。endprint
以知识巩固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可以在课堂上搞知识竞赛类活动,学生自己命题组织竞赛。以激发兴趣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活动,可以采取模拟设置情境类的活动,使同学在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比如模拟招聘会,有考官有面试者,在设定的角色和职业特点中可以亲历招聘的过程,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以训练语文应用能力,可以模拟职业情境设计情境任务,如搞个营销活动策划案,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应用写作能力、语言表达及论辩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以拓展知识为目的的活动,可以巧妙地利用现在先进的交流通讯工具和信息获取技术手段来设计活动,使学生运用手机、网络等资源主动地去获取资料,如“生活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这一活动,可以筹划建立网络活动论坛,即时发表意见进行讨论,并且在网络上把活动成果通过博客、个人空间等形式展示出来,给学生以成就感。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为目的,可以创设入情入境的活动模式,如“走上舞台”,通过尝试表演加深对话剧艺术的体验和认识,在活动中培养组织、协调、沟通能力,进一步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提高语文表达水平和戏剧欣赏水平。
在职业学校语文教育这个广阔的大舞台上教师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拘一格地设计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四、教师角色定位要准确
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并不比普通的课堂教学容易多少。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原则并没有变化。
教师首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此设计并非指具体的活动方案的设计,而是指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实现而进行的活动主题、活动时机和大概模式的选择。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起到的作用是告诉学生“此处有宝”,引导一个大致的寻宝方向,至于具体的路径、选择的工具、所用的装备等等一切都由学生自己去处理了。
其次,教师应该是隐藏的“导航员”。虽然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但是在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可能出现偏离预定教学目标的可能。教师要时时注意观察适时地给予以指点,使活动向更有效的方向进行。
再次,教师应该是活动的参与者。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不能只是做一个旁观者,而应该巧妙地参与进去,充当活动的一员,这样才能适时地观察并且记录活动的进展状况,为实践活动评价积累第一手的资料,在学生有困难时可以适度地发挥引导示范的作用。一个高明的教师应该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及时地出现在应该出现的地方,在学生完全可以自主进行时又巧妙地隐身于其中,来无影,去无踪,不喧宾夺主。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各方面得到锻炼,课程标准强调要重点考察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情感态度、探究欲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进步。“进步”一词准确地告诉我们教师评价的不仅是最终成果,更要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全过程进行评价;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把着力点放在过程上,贯穿于活动的过程中。袁振国在《教育新理念》一书中写道:“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毕竟和成人的实践是有所不同的,只是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一种可能。因此对活动的评价内容应该是多样的,形式应该是立体的,标准应该是主体性、全面的,关注学生个体的起点基础、学习条件、努力程度。
语文实践活动的评价应该具有广泛的激励性。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学生人生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评价一定要具有激励性,通过评价,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信心,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实践。实践活动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指向增强问题意识,保持独立持续探究问题的兴趣。
语文实践活动评价时要特别关注那些性格内向、不太合群的同学。应该让他们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完成在课程上无法达到的教育目的。绝对不能任由他们继续做旁观者,要善于发现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的表现,适时适当地予以鼓励,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自信,融入集体之中,充分享受活动的乐趣。
语文实践活动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有效教学活动形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整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有效体现了课程整合的根本价值追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更是一个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的耕耘与求索。相信只要我们教师明确目标,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根据专业的特色精心组织、按照学生的特点恰当引导,一定会使我们的职业教育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汇编[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2.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法与实践 篇十二
我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四突出”为教学理念:突出活动过程,启发自主参与;突出语文知识的整合应用,体现师生的合作创新;突出实践体验,协调发展;突出“校本课程就在身边”的活动过程与策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具体实践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将口语交际、习作融于活动中,开展综合性学习。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训练要求,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综合性学习将听说读写整合在一起,既为听、说、写创设了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又为学生课外阅读圈定了内容,指明了方向。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小规模的活动,把听说读写巧妙地融入活动之中。比如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活动内容。
(1)“爸爸小时候的趣事”。请你做一回小记者,采访一下爸爸小时候的故事,了解爸爸儿时的生活经历,然后选择一件有趣的事记下来。有兴趣的话,可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作文,投送给学校广播台或某报刊编辑部。
(2)请你做一天小当家,体验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付出的辛勤劳动,写一则日记。
(3)“妈妈的唠叨”。模拟一种生活场景,由两位同学进行模拟电话交流。想试试吗?
(4)“电视机前的评论”。在电视机前,你们一家人会说些什么呢?请以三位同学一组进行小品表演。
(5)想尝试一下做主持人的感觉吗?请你和爸爸妈妈一起搞一次“家庭联欢会”,主持人就由你担当,从中还可以体验到家的温馨与幸福。
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把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与口语交际及写作知识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优化,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书本,在生活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学会学习,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提倡课外专题性阅读, 开展综合性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书籍是人类永恒的精神食粮,古今中外的大家无不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以突破课时的局限、教室空间的束缚及教材的拘囿,开设一些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在“我爱阅读”为专题的综合性活动中,不仅要在阅读中引领学生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方法,而且要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起阅读的兴趣。为此,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1)围绕一个主题确定阅读内容,如科普读物、文学名著、科学家的故事等,一段时间安排一个专题,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2)摘记或评析所读内容,并列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3)通过交流讨论或查阅相关资料,主体地判断、思考,试着自己解决问题。重点以探究“读书方法”为线索,以“课外自由阅读喜爱的书”为载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及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指导学生自由阅读课外书,找到喜欢的书目和读书方法汇报交流,引导学生在谈古论今中,激发读书兴趣。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课内课外综合性活动的进行,加强了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的结合,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学生对阅读充满了兴趣,使阅读成为学习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对《课程标准》提出的“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具体实践。
三、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性学习。
合作学习是个体学习的有效补充和有力延伸,它有着许多个体学习所不能代替的功能。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主动深入地解决问题,可以增加信息量,提供学生交流情感、展示个性的机会。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从而促使个人的创新潜能与集体的智慧相互补充,相互调节。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母课题的前提下可以设计若干子课题,倡导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比如学完《只有一个地球》之后,我安排了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大的主题之下包含着四个子课题:
(1)地球妈妈的眼泪(搜集资料、小组讨论)
(2)我是地球小专家(知识擂台赛)
(3)绿化家园植树活动(小组合作植活一棵树,并记录小树苗的成长过程)
(4)写给全人类的一封信(写作、大组汇报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逐个进行上述活动时,将在兴趣的吸引下自行查找资料、小组集安排观察时间和方式以及组织擂台赛的讨论,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交流合作能力。
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活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和生活紧密相关。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就是生活。”借助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可以使学生主动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我在综合性学习中努力体现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社会教育资源,开展扎实有效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在各种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指导学生在学校开展演讲、办手抄报、演课本剧等活动。我们还可以带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参观访问;节假日,鼓励学生与家长外出旅游;组织学生做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等等,这些综合性学习都有利于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依赖于语文这个工具。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天然教室,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并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到生活中去实际应用,发挥语文的交际功能、传播功能。比如让学生写广播稿、倡议书、借条、招领启事、办手抄报等,也可以让学生为旅游公司设计广告语、导游解说词。这样,综合性学习就能把生活与语文紧密相连,把学生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节约用水,爱护我们的家园”活动中,让学生写倡议书,设计公益广告词等一系列活动,体现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同时也达到了“语文生活化, 生活语文化”的效果。可以说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
五、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综合性学习。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在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手段,以拓展综合性学习的时空范围,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比如在“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的综合性学习中,可让学生实地采访、网上采集,经加工、存储后成文,最后在网上传送,根据需要进行现场交流。在“我的宠物”综合性学习中,可让学生自由挑选一种动物作为研究对象,然后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并在电脑中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旁边可配上简短的文字,介绍这种动物的生活习性、环境等。
目前,人类社会呈现出了全球一体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与之相适应,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在价值观、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和课程结构等方面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蓬勃兴起的,它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团结合作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广大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摘要: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 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 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 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实践活动。
13.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十三
摘要:农村学校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方面存在缺失现象。本文通过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采取对策,推动这项学习活动在农村学校大力开展,促进农村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其主要方法就是挖掘农村当地课程资源,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来进行综合性学习。
关键词:农村学校 语文 课程资源 综合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与以往语文教学大纲相比,“综合性学习”是最为闪耀的亮点,其目的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但在农村多数学校里,对这一学习活动并未开展或是开展得不够。语文教学大多沿袭传统,学生主动探索、动手实践机会较少,因而语文素养就谈不上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四点:
一是农村语文教师已经习惯于用传统方式向学生进行有关“听、说、读、写”知识点的讲授。要求他们从这种多年以来熟练的教学方式,过渡到推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综合性极强的引导教学方式,还不能很好的适应。教师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从而激发不起学生的参与兴趣。
二是农村学生已经习惯了以往老师讲,自己听的学习方式,他们很少独立思考和不善于与同学合作交流,也不愿亲自动手去实践。对综合性学习,他们感到很茫然。
三是社会家庭对综合性学习的不了解。如果学生回去做这样的活动,家长或其他人就会说:你把课本上的东西弄懂了吗?书上的就没弄懂,来做这些,不务正业,浪费时间。从而不支持甚至阻挠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了压制,畏首畏尾的。做的话,家长会骂;不做的话,学习任务又不能完成。
四是农村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没有图书馆或是网络,不能为学生查找资料提供便捷条件,致使语文综合性学习不能充分开展或是根本无法开展。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活动《探索月球奥秘》、《追寻人类起源》,要顺利开展下去的话,学生得大量占有有关月亮、人类起源的素材,但学生无从查找,对这样的综合性活动,他们兴味索然。
问题找到了,我们就须对症下药,那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就如一辆机动车的发动机。要使车辆能正常运转,发动机的功能性能就得处于最佳状态。要使综合性学习活动能开展起来,教师自身首先得从观念上转变,努力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不断自我更新知识,接受新的挑战。另外,笔者也希望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培训中,也应从综合性学习理论等专业性知识方面对教师进行指导,甚至还可以请在这方面开展得好的教师交流经验。
教师转变了,就会去找适应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方法,根本的一点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农村学生语文学习存在诸多问题:书写较差,不爱阅读,口头表达能力不强,写作能力也比较落后,出现问题不愿动手解决等。针对这些问题,我要求:①每位学生买一本字帖临摹,期末时和入学时相比较,多数学生书写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②从每课任选三至五个词语,要求他们写一段话;③每周读一篇课外文章,作一点读书笔记;④开展一些语文活动,比如成语接龙、朗诵、对联展示、讲故事……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提高。
对于社会家庭方面,语文教师还需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向家长们宣传综合性学习的意义和方法,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教师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其自身继续学习或专业化发展来解决;学生可以由教师引导;家长和社会的观念也可以慢慢转变,但如何突破农村学校资料瓶颈呢?《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农村学校查阅资料困难,但并不是说农村语文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资源贫瘠。如何挖掘农村所独有的教学资源,成为每个农村语文教师新的抉择。农村学生当然对农村生活非常熟悉,那么,语文教师应不囿于教材上安排的综合性学习模块,充分挖掘农村当地特有的课程资源,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农村当地特有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自然景观、物产资源、环境状况等大量的自然资源亟待学生去观察、去体会、去挖掘。在开展《黄河,母亲河》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我就改变了要求,改为《渠河,母亲河》,毕竟黄河离广安学生生活太遥远了,一般只能从电视或其他媒体上了解到一点,他们没有兴趣去完成教材上的要求。而笔者所在学校离渠河很近,学生对此非常熟悉,有兴趣也愿意来做这次活动。我就要求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①渠河从哪儿发源,全长有多少,流经哪些县市,沿河有哪些重要的市镇?②渠河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有利的和不利的都谈一谈;③渠河目前的环境状况如何?该用哪些途径来保护母亲河?④写一段话或几句诗来赞美渠河。抓住学生熟悉的,抛却生疏的活动,既解决了查阅资料的问题,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这样的活动,学生参与性高涨,能高质量地完成这一学习任务。
当地民风民俗、方言俚语、衣着服饰、建筑样式、人文景观、名人故居等人文资源也是综合性学习的好资源。广安是小平同志的故乡,小平故居是世人膜拜的地方。在开展《我也追“星”》这一活动时,我要求学生去参观小平故居,了解小平同志的生平,从而来完成这次任务。同学们可以讲小平同志的片断故事;可以在小平故居摄影,配以文字后在班上展览;可以写观后感想,在班上出一专栏;可以唱红色歌曲,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等。开展《到民间采风去》活动的时段,正值端午佳节所在的时段,因此我就布置学生完成《我们的端午》综合性学习,要求:
①当地端午习俗。学生通过观察和讯问,了解当地端午时人们的各种风俗活动,在班上和其他同学交流。
②讲一讲当地端午节的来历或有关传说故事。
③搜集有关端午的诗词,在班上开一次朗诵会。
当地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集市贸易、政府公告、消费习惯、休闲娱乐等社会生活。原来的虎城乡集市在渠河边,随着经济的发展已不再适应形势的需要,乡党委政府决定在乡政府所在地新开市。我抓住这一机会,要求学生完成《虎城乡集贸开市》综合性学习活动:
①写一段开市祝贺词;
②集贸开市后,我们的生活有了哪些便利?
③为保证集市的环境卫生,你对市场管理者有何建议?
诚然,农村学校条件简陋,没有先进的设施设备,但这不能成其为不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借口,我们应该迎难而上,大力解决问题,应从农村学生最熟悉最常见的生活中提取资源,引导他们去探究多姿多彩的生活,感悟生活,从而热爱生活,让他们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进行综合性实践学习,使其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人文素质得到提升。
14.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十四
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材都非常注重文学类文本的选编,特别是高中语文教材,80%以上的课文都是文学性很强的作品。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也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如何让学生品味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人物形象、语言风格上,至于那些论述类、实用类文本则被忽视了。事实上,论述类、实用类文本是锻炼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读写水平的非常重要的媒介。我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教学谈谈我的思考。
第一,要在阅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引导学生概括、提炼文本的思想观点,努力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把握文本与局部切入分析的关系。
这里的整体感知,主要是指通过朗读等方式初步把握和感受某个文本的基本思想情感。现代阅读学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对文本的阅读一般有四个层次:直觉的阅读、理性的阅读、评价的阅读和创造的阅读。初步的整体感知属于直觉的阅读,是文章阅读的基点,也是阅读者理解和感受的起点。学生在阅读论述类文本的初始阶段,要对文本形成一个整体感知,这既符合阅读的基本规律,也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前提。
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首先,教师要做到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的思想观点。在简短的导课后,教师便用“读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一问,迅速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本文“重点写了马克思的伟大精神和贡献,恩格斯表达出自己的深深悼念和赞美”;接着,教师又通过追问“除了恩格斯的悼念与赞美之情,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进一步引导学生提炼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也就是整体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语句“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学生便从整体上迅速把握住了文本的中心内容。其次,在学生初步把握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后,教师追问“除此之外,还有叙述马克思贡献的句子吗?”引导学生根据论据认识到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也较好地把握了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再次,处理好整体把握与局部切入分析的关系。整体把握与局部切入分析,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与局部也并非绝对的,文本的各层次相对于整个文本来说是局部,但相对于其内部的层次来说又是整体。
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中,学生首先对文本形成初步的整体感知,即明了本文“重点写了马克思的伟大精神和贡献,同时表达出恩格斯自己的深深悼念和赞美”;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文本进行更进一层的局部分析,认识到本文写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主要体现在其革命实践和理论贡献两个方面;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分别就马克思的革命实践和理论贡献进行具体的深入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其革命实践体现在“他一生所做的主要事情是从事人类的解放事业”,其理论贡献体现在“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等等。如上所述,从阅读的思维过程看,阅读文本大体都要经历“整体―局部―整体”的认知过程,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粗入细,再由细致到完善的认知过程。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中,重视和加强这两个不同层次,尤其是后一层次的整体感知,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第二,要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体会论述类文本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处理好概括提炼与感受体验的关系。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教学,虽然偏重内容逻辑方面概括提炼的功夫,但也要同样重视对文本的感受体验的过程。教师要反对浮在文本表面的干巴巴的抽象概括,对于那些文学性较强的论述类文本(如演讲稿等),更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品味语句中包含的思想和情感。
首先,体现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要“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的要求。论述类文本讲究观点科学、鲜明,说理严谨,因此准确是论述类文本语言的生命,如果不准确,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品味“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这个恩格斯对马克思深情地赞美和悼念的句子,进而追问:“江总书记在邓小平同志的追悼会上说的是‘邓小平同志永垂不朽’,他没有说‘将永垂不朽’。同学们想想,这里恩格斯为什么要说‘将’永垂不朽?”这句巧妙的对比追问,激发了学生对“将”字的好处的品味和体会。其次,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品味语句中包含的思想和情感。我们知道,虽然论述类文本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讲究准确、严密地阐明事理,但它还要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说理时往往要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和适当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说理的感染力,这就体现出语言的生动性。正如老舍先生所说:“我们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若是表达不出,谁能知道那思想与感情是怎样的好呢?”
第三,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所阐发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处理好基本理解与多元解读的关系。
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所选的论述类文本大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或经得起推敲的典范文本,与文学类文本相比,论述类文本在理解上有相对确定的特点,这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当然大多以肯定其中的观点为主。教师更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究,对文本阐发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不迷信不盲从,通过深度的自主合作探究,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更新、丰富、纠正文本中陈旧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补充、发展、完善文本正确的观点,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明真问题和伪问题,防止牵强附会式的无意义的批判。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教学设计中,也鲜明地体现了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基本理解与多元解读的关系,特别是在本堂课的学习即将结束时,教师可以用一个富有情感冲击力和思维启发力的问题进行引导:“走进马克思的心灵就是对马克思最好的悼念!他的伟大是跨越时空的美丽!在我们的心中,马克思的形象越来越清晰,请大家四人一个小组思考交流一下,你心目中的马克思是怎样一个人,另外,如果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他,你会把他比喻成什么?”二十多位学生分别用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马克思的看法,这些比喻无一重复,使马克思的形象渐渐丰满起来,强有力地体现了多元解读和个性化解读的巨大生命力,同时,这些比喻又都表现了作为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的马克思的崇高、伟大、无私、无畏……,都符合历史上马克思的真实形象,都符合文本内在的基本理解,因而很好地体现了基本理解与多元解读的关系。
【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与思考】推荐阅读:
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07-31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启示08-17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工作总结10-29
语文综合性学习案例(关注孤寡老人)08-07
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练习题及答案08-02
《读名著,品人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总结07-21
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综合性学习08-08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提纲四:综合性学习08-27
六下语文综合性学习和《总复习》作业本答案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