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教《锄禾》-教学教案(共7篇)
1.我这样教《锄禾》-教学教案 篇一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绅。古诗通过写农民种地的辛苦,反映了农民的艰辛,粮食的来之不易。全诗四行两句。第一行写农民劳动的时间和干什么农活。第二行写农民的艰辛。诗的第三、第四行是作者看到农民劳动辛苦景象引起的联想和议论,用一个问句直接抒发诗人的感情,紧扣着读者的心弦。教育学生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懂得粮食来之不易,从而要珍惜每一颗粮食。
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有10个:当、午、汗、滴、谁、知、盘、粒、辛、苦。
要求会写的字有5个:禾、当、午、汗、知。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初步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习惯。
2、认识本课的生字,学会写生字5个,记住字形。
3、能够背诵古诗,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辛苦”的意思,会用“辛苦”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中午小饭桌的同学的吃饭情况作了调查,投影出示统计表,看到这些数字,你想说些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有的同学说:“农民伯伯种田非常辛苦,不应该浪费粮食。”也有的同学来自农村,可以结合自已家的实际情况谈一谈。如果有的同学说出有一首古诗是描写农民种田非常辛苦的,它的名字叫《锄禾》,教师适时板书课题。
小朋友们,谁知道“锄禾”是什么意思呢?
二、学习生字。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听录音。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要听清字的读音。用右手的食指指着字,看谁最认真?如果会的同学能跟录音机一起读,也不必加以制止,追问一句:“你从哪里学会的?”提示学生:我们可以从许多地方学习知识,希望小朋友们做个有心人。
2、过渡:由于这首诗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熟练背诵,所以直奔本课的生字。这首诗你们会背了,里面的生字你们都认识吗?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中的生字词,看谁学得又对又快。
(二)认读生字。
1、下面请你轻声读课文,用手指指着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2、引导学生回忆平时学习生字的主要方法:你们平时都用哪些方法来学习生字?(拼读音节、问同学、问家长、问老师、也可以查字典。)
3、小朋友们归纳得真好,那就请你赶快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吧。(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点播。)
4、学习完生字以后,请你给同桌读一读,注意用手指指着字读。
(点评:教师几次强调学生指读,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手、口一致,随文识字。把识字落到实处。)
5、汇报学习情况:
(1)谁能把课文给大家读一遍。(这里教师再次强调读诗,在读中认识生字。)
(2)以演示文稿的方式逐个出示以下词语,进行词语抢答,如果你认识就站起来大声说出来:
日当午锄禾汗滴盘中餐粒粒辛苦
当读到以下的词语时,追问一下词义,解释不到位也没有关系,后面还要深入理解诗意,“日当午锄禾盘中餐”是什么意思?
(3)猜词游戏:一个同学背对黑板,另一个同学任意指一个词请他猜,其他同学不能出声音,可以用动作提示他。目的是让学生认字,理解词意。
(4)在词语中你认识了生字,那么老师把生字单拿出来你还能认出它们吗?抽读生字卡片,当读到“禾、午”时进行扩词。
(5)现在这些生字都躲到诗里面去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点评:在识字中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先读文,再学句、学词,然后学字,最后回到文中。)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一)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1、读课文,提出问题。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同学们学得特别好,下面,请你们再读课文,看看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1)不理解词语:谁知皆禾下土;(2)为什么说“粒粒皆辛苦”?)
2、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如果有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请记下来,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去,发现问题,进行适当地点播。
(点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小组成员相互补充,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话的习惯。)
(二)汇报学习成果。
1、哪个小组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帮助一下。
2、下面,老师想带着你们一起去农田里看一看农民是怎样劳动的,你们愿意去吗?(看一段录像,录像内容是:太阳炙烤着大地,蝉儿在高枝上鸣叫着,农民在田间劳动。此处,教师边放录音边描绘农民辛苦耕种的情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看图谈感受,让学生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学生评读,教师适时范读。
4、谁还愿意读?愿意读的同学都起立,一起读一读。
5、能背的同学背一背,不会背的同学可以再看看书。
四、巩固练习,指导书写。
(一)捡稻穗游戏,复习生字。
录像:配上喜庆的音乐,播放农民收割稻子的情景。
秋天来了,农民通过辛勤的劳动,庄稼获得了大丰收。你们看:金黄的稻穗在秋风中摇摆,好象在向人们微笑。收割后,还有一些稻穗遗留在了田地里,下面咱们一起去捡稻穗。你可以任选一颗,读出后面的生字,然后放到篮里。(每次5人上台,两次完成)
(黑板上贴出稻穗,稻穗的后面有本课的生字)
教师问:你们打算把这些稻穗送给谁?为什么?你还想说什么?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发散,让学生自己感悟道理,体会出劳动带来的快乐。同时进行口语训练,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二)指导写字。
1、从生字中找出你认为难写的字,我们一起来学习。(学生认为难写的字可能是“知、当”)
2、用电脑课件演示字的笔顺,学生认真观察,然后书空。
3、教师在田字格中书写学生认为难写的字,边写边说出这个字要注意的地方。
4、学生练习写一个字,同桌互评,然后再写一个。
五、总结全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收集有关农民生产劳动的诗歌、谚语,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
[锄禾 教案教学设计]
2.我这样教《锄禾》-教学教案 篇二
(一)、知识目标:
1、能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并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认识10个生字,学会5个生字。
(二)、能力目标:
1、能用生字口头组词。
2、能独立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书写5个生字。
重点、难点:
掌握5个生字的笔画特点,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电脑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背诵古诗:
小朋友,你们都喜欢听故事对吗?我们就先来听一个小故事。(课件出示古诗插图,播放古诗译文。)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引出《锄禾》这首古诗)
二、指名读古诗。学生评价。
三、自己练习读,自学不认识的字娃娃。
四、汇报自己识字情况。
五、指导朗读,练习背诵,集体背诵。
六、巩固识字:
学习这首古诗时,我们还与好多生字交上了好朋友,看,他们来了(出示生字卡片)。
1、让我们开动智慧小火车,师:火车,火车,开起来。
学生开火车读生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由检修员来帮助读字。
2、我们的火车开到了苹果园。看,树上结着又大又红的苹果,你们想干什么?要摘苹果吃有个要求,仔细听:摘下来的苹果上的字能和哪个盘子上的字组成词,就放进哪个盘子里,听明白了吗?谁想来帮大家摘苹果?(指名摘苹果)苹果都摘完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劳动成果,苹果是谁摘的,就来带大家读一读词。(这里增加识字量,让学生说说饭、求、吃、通、识这五个字自己是怎样认识的)
七、老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诵读、评价。
1、师引导学生读诗,体会诗的节奏与韵律。
2、生读。自评,指名请小伙伴评一评。
配乐朗诵。请其他同学闭目遐想。
二、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到爱惜粮食?
三、写字: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字朋友,你们想把他们漂亮的写出来吗?
1、出示当:
(1)这是哪个生字朋友?请学生跟生字朋友一起书空(演示当的书写笔顺)。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在写这个字的上半部分时应注意哪一笔;写下半部分时应注意些什么。
(3)教师范写,边写边说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位置。
(4)学生独立练习书写,书写后进行自我评价。(自己觉得自己写得好就奖给自己一颗小红星)
(5)指名展示,请小评委说说自己的意见。
3.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篇三
暑假期间我研读了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撰写的《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一书。该书详细的记录了华老师的12节精品课,它们是:角的度量、多位数减法练习课、我会用计算器吗、中括号、游手好戏的公平、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孙子定理、长方体的认识、百分数的认识、圆的认识、六年级复习课“审题”、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每节课都以“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评析”四个环节来描述。能让人亲历专家的精品课是如何雕琢出来的,令我内心油然生成一股感慨与敬意之情,从中自己也收获了许多。
第一:华老师幽默、真诚又富有情意和风趣的语言令我折服。
在12节课中,华老师的精彩语言随处可见,例如:“呦,真会动脑子,虽然没学过,有的人还真量对了,有的人虽然不会,但在动脑子,我觉得也挺好的。小伙子,带你的量角器,到投影这儿来,把你的方法展示一下。”“还没学,不会很正常,但敢于尝试,值得表扬。我提议大家为这样敢于尝试的精神鼓掌!以前我们量长度的时候,就是这样从‘0’开始的。这一点你做得非常棒!量角的大小,他已经想到角来比,真不简单!这个思路是正确的!我提议大家再次鼓掌!”“我想刚才举手的人和笑的人跟她想的是一样的。佩服!不过,我觉得要感谢这位同学,是他画的角提醒了我们。”“如果有一双数学的眼睛,我们就能在量角器上看到若干大小不同的角。那以怎么用量角器来量角呢?想一想”“如果你是量角器的话,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好不好?”“有的问题华老师也不怎么清楚。”“那是怪华老师没有给大家更多的时间。”„„课堂中这一句句幽默、真诚又富有情意和风趣的语言,想让学生对课堂不感兴趣都难。
第二: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善于乐观地对待挑战令我钦佩。
华老师认为:教和学是一回事,应该追问四个问题:第一,教(学)的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教(学);第三,怎么做;第四,为什么这么做。设计一节课,主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最根本的是要考虑“教什么”的问题。内容决定形式,教首先是因为需要教。备课时,对于生硬的教学内容和环节,我们应该大胆怀疑,多多地追问“为什么”。在角的度量教学中,只是多问了两个为什么,顺着学生的路径去思考教的路径。华老师备课前的问题与困惑是:
1、我们让学生测量了各种各样的角,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了吗?量角的大小是屠龙之技,还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呢?
2、“角的度量”一课教学法的难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难点?量角器的结构很复杂,量角之前先要认识量角器,那认识量角器的什么呢?怎么认识量角器?关于量角的技能,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简要概括出了“二合一看”、“0度刻度线在左边看外圈,0刻度经在右边看内圈”等要诀,为什么学生还是不会量角?
3、我们的教学法有三个层次——教知识、教方法、教思想。以前我们只是教量角的知识与技能,这节课可以给学生什么样的方法和思想呢?围绕以上问题,华老师经过大量的查阅资料,思考消化,和老师们交流,比较选择等等过程,最后定出了角的度量一课围绕三个主要问题开展教学:
一、创设怎样的情境;
二、如何认识量角器;
三、如何渗透度量意识。在每个问题的具体细节设计中都凝聚了华老师的智慧与汗水。 为什么说华老师是善于乐观的对待挑战呢?书中有一段谈到华老师,因为忙在周三的时候摔破了头,缝了六针,周六还要到外地上课。李烈校长都为他担心,课还能上否?他没有被困难吓着,而是积极的应对,还不断的思考自己的课应该如何上。在周五乘飞机时还想出了上中括号一课的精彩开场白与结束语。对照自己的教学真是非常的惭愧,把每次的机会当作困难与任务,所以是能躲就躲,不能躲也会找借口,能逃避就尽可能的逃避。真得好好向华老师学习呀!
第三:多读书,多思考,对教学工作永远充满激情值得我学习。
从整本书中可看出华老师专业素养造诣非常的深。他说到一个人要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最关键的是要多看哲学的书,多看思维科学的书,多学习、借鉴、实践。从整本书的12节课中我看到了华老师取得成功的原因,那就是勤奋。用华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年历上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有的知识一天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更深夜半,烛泪将近,常常是和衣而睡。一觉醒来,踏踏步,暖暖身子,继续看书„„ 沉浸在教育教学的王国中。”每一节课的设计,从情境的引入、教具的选择,到新知的传授方法、渗透怎样的数学思想,都有谨慎的思考。
或许我们无法做到华老师的那种境界,但我们可以变得更勤奋些。像华老师那样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像农民那样不误农时,要像农民那样调整,因地因物制宜,要像农民那样耐心等待,不做揠苗助长、贻笑大方的事,要像农民那样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或许我们的数学课也会让人流连忘返。
如果说,华老师精彩的课堂让我们流连,温暖的故事让我们赞叹,真实的感悟让我们共鸣„„或许,只是因为——
4.我这样教《蛋壳工艺品》(定稿) 篇四
本节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美术制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基础上的。据了解,部分学生已经有利用蛋壳制作一些小作品的经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扩大认识的面,学到更多的制作蛋壳工艺品的方法。从而认识到可以把生活中的一些废弃物创作成一些精美的艺术品,为以后的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教法、学法:
根
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我认为可以这样教学本节课:以探究活动为核心,教师做好“先扶后放”的工作。在劳动技术教学中,探究学习是一种常用的,较为有效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三年级学生探究学习能力还不够的情况,我们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观察,交流,讨论,演示等方法进行自主探究。为保证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进行,学生之间有明确的分工,但又不是独立活动,要求彼此依赖、互相帮助。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组织者,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运用对纸的剪,粘,卷,折等方法对蛋壳进行加工,设计,制作,装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2、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按兴趣,爱好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并且在小组内学会分工,合作.3、在对个人学习目标及整体学习目标的评价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运用对纸的剪,粘,卷,折等方法对蛋壳进行加工,设计,制作,装饰,制作出造型别致,新颖的蛋壳工艺品.2、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初步掌握小组内分工与合作的技能,技巧.教学流程:
一、玩具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探究主题。
通过谈话方式了解到学生喜欢《西游记》中那个憨态可掬的猪八戒,并出示事先准备好的蛋壳工艺品猪八戒。导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蛋壳工艺品》。
二、精心观察,研究玩具的制作方法,知道合作学习的重要。
在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猪八戒”是用蛋壳制作的,属于蛋壳工艺品以后,布置学生仔细观察蛋壳做了“猪八戒”的什么部位?为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结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以上问题。在学生讨论前,插入这样一个重要环节:老师是怎样制作“猪八戒”的。“我得到了很多老师的指点和帮助。为了制作一个大的猪八戒,办公室里的刘老师为我找来了鸵鸟蛋的蛋壳;我的画画水平比较差,美术潘老师帮我画猪八戒的各个部位,剪和贴我比较拿手,所以就由我来负责。你们看!通过这么多人的努力才制成了这个让同学们喜爱的猪八戒。”在学生还没有很好的掌握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时候,老师的指导非常重要。我用自己的制作过程为例,让学生知道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大家更快更好的完成活动。但也不是通过演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的结果。
三、活动体验,在“动手做”和交流汇报中,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研究出“猪八戒”的制作方法之后,学生运用所学到的制作方法和技巧把设计变成现实。老师还要进一步指导分工合作的方法。如:按顺序分工、按部位分工等。如果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或困难时,小组内积极地开动脑筋解决它并且能及时的表扬同伴;如果解决不了的可以记录下来。(表扬不一定是老师对学生的,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多元化的表扬方式是激励大家快乐研究的动力。及时记录也是探究活动的重要方法,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做记录的习惯、能力)最后,比一比哪个组作品的做工巧妙,设计新颖;合作默契。
四、拓宽思维,在制作更多的作品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
在共同研究同一种蛋壳工艺品后,学生可能又有了更多的想法,如:蛋壳画、蛋壳贴画等。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但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不能在课堂上一一完成,安排学生运用“选择”的方法就可以同时进行。这也体现的探究活动的民主性和开放性。
五、展示评价,利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现活动的民主性、开放性。
5.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 篇五
拜读了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一书。该书详细地记录了华老师的12个精典的课例“角的度量”、“多位数减法练习课”、“中括号”、“长方体的认识”、“百分数的认识”……等把我们带入了数学的神秘神奇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世界里。每个例子都配以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及专家评析,让人亲历专家的精品课是如何雕琢出来的。书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专家对他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读完后我的内心油然生起一股感慨与敬意之情。
透过华老师的这些课,我看到了他课堂教学中独特的色彩和丰富而深层意蕴。他把学生真正推到了教学的核心地位,把枯燥的数学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之中。他的课堂里,学生兴奋、有激情、思维活跃、有创见。更重要的是,他把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结合在一起,统一在一起,因而得心应手,驾驭自如,期间充满着创造。他在课堂上,就是一个高效的组织者、探究的引领者、谦和的合作者。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课堂教学的特点,那就是:智慧的课堂。学科之间是相通的,教育的智慧是可以学习的。我将会把华老师的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应用到自己的语文教学中,求真、务实、创新,力争成为一名智慧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究者。我和所有读了这本书的老师都是带着诸多的思考与感叹,带着对华老师的敬佩走出这本书的。在老师们的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分别是:“感谢差错、善待差错”、“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千金难买回头看”、“圆的认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课前的慎思”、“课后的反思”“细节成就完美”等等。印象最深的是:“感谢差错、善待差错”、“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巧用差错,生成具有创新的课程资源。即融错思想。
什么是融错?融“错”是指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融化为一种教学资源,相机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这与我国古代“相克相生,相反相成”等哲学思想相契合。
为什么是“融错”,而不是“容错”?因为课堂并不只是要容纳“差错”,而更重要的是,把“差错”融化为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教师艺术地处理了随机生成的差错,巧妙地彰显了差错的宝贵价值,促进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创造性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才能把真正富有价值的内涵植入学生的生命活动之中。
融错的要义在于教学过程中随机融入,自然生成,而不是事先刻意安排;敏锐发现差错背后的意义,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张力,巧妙彰显其积极意义,而不是简单的否定学生的错误;充分挖掘并利用差错资源的多方面价值,培养学生直面错误,超越错误的求真人格,学做真人,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引向心灵深处,而不仅仅是促进认知的发展。为什么要融错?
1、没有融错何来创新?
2、没有融错如何落实课程标准强调的“自主探究学习”?
3、没有融错何来真正的“过程教学”?
怎样融错?
第一个阶段:容错,错是错。
容错,是指宽容、包容、容纳差错。有容乃大,大者能容。首先,包容、欣赏学生的差错。其次,让学生悦纳自己的差错。再次,创造机会,暴露差错。
第二个阶段:融错,错不是错。
融错,是把错误作为一种资源,从外在的表现入手,引导其暴露思维过程,分析其内在机制,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这时的错误已经不是教学的障碍,而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这样的资源,有来自学生的,也有来自教师的。
首先,分析差错背后的真正原因。其次,让成功在差错中孕育。再次,要用好教师自己的差错。
第三个阶段:荣错,错还是错。
荣错是结果,是目标,是对出错过程的回眸,是对差错的育人价值的欣赏。因为学习不是为了解对一道题,而是为了“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首先是拾错。其次是分享。再次是感谢。教师怎么才能融错? 这需要教师又较强的基本功,如:提高当堂分析差错资源性质与教学目标相关性的能力,需要提高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和把我差错性质的能力。
但更重要的是——第一,真爱数学。第二,喜爱学生。第三,痴迷课堂。课堂的美景在学生的眼睛里。数学教学应该吧“冰冷的美丽”转化成“火热的思考”,不过,课堂的温度不应是冰冷的,也不应该是火热的,因为那不是常态。温暖的感觉真好!温暖课堂的是生命的温度,温暖的是课堂上的每一个生命。第四,心存感激。[2]
6.一年级教案:《锄禾》教案 篇六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一年级教案:《锄禾》教案,请参考!
一年级教案:《锄禾》教案
教材分析:本课由一幅图画、一首古诗、9个要求认识的生字和5个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锄禾》这首古诗既要求学生背诵,又要求学生理解诗意,开始理解古代作品的语言。用听读的`方法认识9个生字,“锄、盘、餐、皆”由学生看查字表的拼音认识。5个学会的生字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学习书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并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认识9个生字,学会5个生字。
能力目标:
1、能用生字口头组词,认识“吃、求、通、饭、识”五个生字。
2、能独立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书写5个生字。
教育目标通过学习古诗、书写生字,向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劳动是光荣的,也是辛苦的。
学情分析:《锄禾》这首古诗学生非常熟悉,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背诵,通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了“锄禾、午”,理解了“餐、皆”的意思,理解了前两句描绘的场景。对于本课要求认识的9个生字,学生能独立分析生字的字型、结构,通过多种记忆方法记住9个生字。
教学构想: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通过古诗译文,引导学生背诵古诗。通过学生喜爱的“开火车”、“摘苹果”游戏复习、巩固9个生字,并能用“滴、汗、知、苦、午”组词,丰富识字量。通过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教师指导,“当、汗、知”三个生字的书写,“禾、午”两个生字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书写,在书写的同时运用各种评价鼓励学生认真书写。
重点、难点:掌握5个生字的笔画特点,正确书写生字。
7.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有感 篇七
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这样的
首先,好的数学课必须是让学生感兴趣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发现了某一兴趣,坚持做远比培养别的兴趣简单的多,舒服的多。作为一名老师,要想真正让学生在这短暂的40分钟内不走神的听你讲课,那就必须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在华老师的课上,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他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沉浸在学习乐趣之中。
其次,好的数学课不避讳出现差错。那些近乎完美的课不见得是好课,甚至是淡而无味的课。而真正有味道的却是那些有差错的课。华老师的课确实由于融错而精彩,老师和学生共同面对这些差错,从差错中悟出道理,有所收获,使一节课变得有味道。
然后,好的数学课是引发人思考的课。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的学习需要思考。好的教学要让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发展,“跳起来摘果子”才更有味道。要使课堂教学富于思考意义,教师就应为学生创设有助于思考的空间。
最后,好的数学课是自然流露的课。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有计划,有预设,但实际的教学应当是自然地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根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不断调适和展开。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绝不是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语言叙述出来,而是教师对现场情况作出判断后,根据自己实践性知识和学生的具体表现所作出的自然的反应。这种自然的流露既不能脱离教学的总体目标,也要与现场的情境、进程形成互动,它是一种教学机智、一种合理的教学决策,是老师实践性知识的集中表现。
【我这样教《锄禾》-教学教案】推荐阅读: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06-15
童话这样教09-23
我想这样教语文——于永正08-01
妈妈这样教育我作文07-15
作文 我真想这样长大07-20
我这样成为明星的哥08-07
曾今,我这样爱过你07-01
我从来没有这样懊悔初一作文08-30
我打算这样过寒假作文简述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