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设施的报告

2024-10-21

关于完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设施的报告(精选4篇)

1.关于完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设施的报告 篇一

《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实验日期:

专业:计算机应用(本科)年级:姓名:

一、实验目的:

(在这里填写该次实验的实验目的)

二、实验要求:

1.2.…

三、实验内容:

(在这里填写该次实验所需完成的任务)

四、实验步骤:

(在这里填写完成该次实验的主要步骤)

五、调整/完善情况:

(在这里填写在完成该次实验过程中对某些参数的进一步调整等)

六、实验结果分析:

(在这里分析讨论本次实验,收获及感想)学号:班级:成绩:

2.关于完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设施的报告 篇二

为进一步推进我乡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县水务局的具体指导下,我乡于6月上旬对全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及县水务局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在全乡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乡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通过狠抓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农田灌溉沟渠建设的工作,全乡共建有农村人畜饮水工程41条,总长218600米,共有取水池40个、用水池866个,有6800多人、47065多头大中小牲畜解决了饮水困难的问题。建有农田灌溉沟渠14条,总长63100米,有效解决了2100多亩的农田灌溉。

二、存在的问题

3.关于完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设施的报告 篇三

区政协统筹城乡发展基层体制机制大调研报告之五

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层体制机制 的调研报告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层体制机制课题组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措施,而体制机制决定着建设的速度、质量和效果。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是根本。经过调研,现就建立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层体制机制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从总体上看,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为进一步搞好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目标奠定了一定基础。

农村水利方面。全区共投入1.27亿元建成了农村各类水利工程11560处,新增蓄引提水能力3240万立方米,恢复蓄水1800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面4.93万亩,恢复改善灌面7.2万亩,新增节水灌面1.8万亩;新建微型水池3485口,整治销号小型病险水库7座,整治山坪塘208口;整治小型渠堰55条86公里,修复水毁河堤16公里,实施6.7万亩烟水配套工程,治理水土流失284平方公里。农村人畜饮水累计完成投资4750万元,解决了9.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农村供电方面。自2004年10月以来,共投入4800多万元进行电网建设,续建了110KV正阳变电站,新建了35KV金洞、蓬东变电站;投入6100万元实施了惠及22000多户近10万人的西部农网建设,建设改造面达到87%,通电到户率实现100%。

农村公路方面。“十五”期间,共投入资金1.5亿元,对主要县道、重要乡道、旅游通道路进行了全面硬化,实现了乡乡通水泥(沥青)路的目标,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064公里,路网密度达85.9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次高级(油路或水泥路)路面里程207.73公里,四级泥碎路1045.09公里,等外公路(无路面或路基宽度小于4.5米)811.19公里。目前全区30个街道、镇乡已经全面实现油路或水泥路,村(居)委通畅率达49.4%,通达率达86.1%。

农村通讯方面。全区现有农村固定电话用户44951户,农村宽带用户1302户(占宽带总用户数的11.3%)。30个街道、镇乡均开通了宽带网和数字数据网,小灵通网络覆盖了19个乡镇,实现了乡乡通光缆,98%的行政村通程控电话。偏远乡镇电信网络实现全覆盖,村通率达到100%。

集镇建设方面。13个建制镇2007年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财政性资金投入2798.72万元,建成区5.1平方公里,人口3.99万人,人均日生活用水量82.87升,用水普及率88.57%,燃气普及率26.81%,人均道路面积8.34平方米,排水管道密度2.71公里/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4.39%,绿地率3.42%;12个乡2007年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财政性资金投入783.41万元,建成区2.2平方公里,人口1.34万人。人均日生活用水量86.4升,用水普及率88.57%,燃气普及率3.73%,人均道路面积8.81平方米,排水管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1%,绿地率0.5%。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原有体制机制下,通过上下努力,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我国入世后农业农村面临的全新形势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尤其是黔江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来看,还显得十分薄弱和落后,制约着全区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一)存在问题

规划布局与发展要求矛盾突出。我区农村基础设施由于建设时经济水平不高、规划投入有限、区域定位较低等方面的局限,缺乏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不够,设计不尽科学,导致建成的项目落后于现实发展的需要。以集镇建设为例,原有的规划水平整体不高,产业布局配套欠缺,空间结构不尽合理,尤其缺乏各项专业规划和修建性详规。在城乡统筹发展上没有充分考虑到区域联动、片区联动;在基础设施上没有考虑到区域整体布局和整体建设;在产业上只考虑到当地的资源优势,没有对外地企业、规模企业进入作好前瞻性规划布局;在新农村建设特别是中心村、示范村建设上,原规划仅对集体区域进行了规划,缺乏整体布局,农村乱搭乱建、挤占街道和公共用地现象比较普遍。这种现状,与目前黔江区作为重庆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城乡统筹先行区和示范区的要求比,已完全不相适应。加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现有的集镇规划更是不能适应当前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亟需重新进行定位调整。

建设需求与资金匮乏矛盾突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都有大量投资进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资金绝对数额不少,且近年来每年都有所增长,但与我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新农村对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相比,显得“捉襟见肘”、“杯水车薪”。仅以农村人畜饮水为例,经过多年努力,截止2007年底尽管已经解决了9.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喝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被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列为“十一五”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区,但全区还有饮水不安全人数达22.28万人,占全区农村总人口的43.1%。这意味着完全解决全区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的任务还相当繁重,如果按人均需投资500元计算,还需资金11140万元,而国家能够补助的资金只有6104.72万元(按274元/人计),资金缺口达5035.28万元。事实上,已经解决的地区水源条件都相对较好,农户居住相对集中,今后要解决的地区水源条件更差,施工环境恶劣,解决难度更大,这意味着所需投资更多。而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全区农田水利、乡村道路、集镇建设等方面都将不断产生巨大的投资“干渴”。与此同时,与资金总量匮乏相伴而行的是现有投资渠道来源分散,整合困难,表面上各方使力,实际上各撒各的“胡椒面”,缺乏集中规划统一使用,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金匮乏与建设需求的矛盾。在目前比较单一的投资供给体制和筹资渠道下,这一对矛盾难以得到解决,导致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处于“等米下锅”状态。

建管养护与实际效用矛盾突出。长期以来,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建轻管现象十分普遍。建设时主要由街道办事处或镇乡政府申报项目,向上争资立项,开工时轰轰烈烈,大干快上,验收后作为政府政绩上报,项目建成后的管理维护却少人问津。比如农村供水工程管理上,现在多以村组集体管理为主,水费只计收运行费用,未提留大修及折旧费用,加上水费征收不到位,以致达不到以水养水的目的,管护人员缺乏激励的物质保障,没有管护积极性。再加上农户缺乏水源保护意识,使得工程运行困难,维修费用无着落,运行一段时间过后,一些供水工程就出现失修、闲置甚至水源污染、报废的情况。又比如农村公路养护上,由于管护体制机制不健全,责任、义务不落实,农村公路建成通车后往往无人管护。由于长期失养,有的农村公路超时限使用,路面损坏,晴通雨阻,通行不畅;有的农村公路由于车辆增多、超限运输以及自然灾害的损坏,已经有名无实,有路不通。

现实状况与发展需要矛盾突出。一方面,我区农村基础设施不仅在存量上与新时期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而且在增量上也不能满足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从存量上看,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保障能力明显下降。大多数乡镇的村还没有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部分用上自来水的村由于水源不足、管理不善等原因,也保证不了正常供水;从增量上看,以农村水利建设为例,近年来虽然通过强力实施病险水库整治、小型农田水利、产业供水、水土保持、烟田灌溉、乡镇堤防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但全区水资源开发总体水平较低,各类水利设施依然十分脆弱,使用率低下,表现在现有水利工程常年蓄、引水能力较弱,特别是一些小型水库病险严重,灌溉能力十分有限,农民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境况。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认识不够,加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见效慢,地方干部“等靠要”思想滋生。而农民外出务工比较收益较高,不愿守着“一亩三分地”继续“苦干”。这种状况,也加剧了落后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要求的矛盾。

(二)原因分析

调研表明,以上矛盾在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存在。从表面上看,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与我区较为落后的经济条件和较为恶劣的自然条件有很大关系。但从深层次看,更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制度变迁分析:建国初期,在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下,农村基础设施等乡村公共产品供给主要采取以劳动力最大限度替代资金的方式。通过高强度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积极投工投劳,在较大范围内掀起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热潮,许多过去难以办到的公共事业以极低的资金投入得以举办和兴建,包括一些大型的灌溉排水工程,譬如当时我区最大的水利工程——小南海堰渠也是这样修建起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集体化制度,经济制度环境发生了重大变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高效率的激励机制,但这种民间投资农业的激励仅仅针对家庭承包土地这一准私人物品,激励农民对所承包土地的再生产投资行为,却没有为农村基础设施在内的公共产品供给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随着集体经济组织解体,加上“一事一议”制度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理性的、寻求自身利益的农民在农村公共产品建设上只会选择做一个“搭便车者”,不会为实现群体利益主动采取行动,不会自愿投资投劳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工作。由此导致的必然结果是,原有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不可避免地缺乏养护,甚至遭到相当程度的破坏(表现为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道路桥梁无人问津等。即使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好的成都市龙泉驿区,也不可避免地同样存在机电设施老化、渠道年久失修等问题);新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民参与积极性差,甚至因个体利益不均出现阻挠施工现象。这一制度缺陷,亟需政府通过体制创新予以相应弥补。

从供给体制分析:建国迄今,我国一直实行城乡公共产品二元供给制度,城市居民可以免费享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发达的交通、优越的市政设施以及整洁的环境,而农村村民不仅与此无缘,在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供给条件远低于城市的状况下,还要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买单”,代替国家承担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绝大部分投入成本。与此同时,仍然带有浓厚计划经济模式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表达机制是以“自上而下”为特征的,即由国家计划决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品种和数量。而农村基层政府在政绩考核和经济利益驱动下,很容易成为既垄断权力又追求利益的行为主体,因此,对见效慢、期限长、具有战略性的农村基础设施等农村公共产品缺乏投资的热情,而热衷于投资一些见效快、易出政绩的短期项目,其行为目标和农民追求目标往往互相冲突,不可避免地带来农村公共资源筹集和使用失衡,造成农民急需的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严重偏低,供给严重不足,如水利灌溉设施、交通运输道路、电力能源供应、农业商品信息等。表明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徘徊在计划供给的困境中。

从建管机制分析:经过30年改革开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从宏观管理部门(即政府职能部门)到微观主体(即村组建制)尽管已经发生了很大变革,但是在后农业税时代,乡镇财政基本上依靠转移支付保证自身运转,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情仍然更多地来自于政绩考核目标。而在集权制权力构架下,单一的供给主体、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和高度集中的资金安排,为掌权者留下极大的权力发挥空间,使其侵犯农民的私法权利成为可能,而以公利之名对农民私权进行的侵犯,是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部分农民出现阻挠甚至破坏行为的原因之一。加之在行政力量庇护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往往被少数行为主体所垄断,有的行为主体甚至忽视了农村基础设施是社会公共产品这一本质,将其变成了“单位产品”或部门产品。由此一来,这些行为主体不但没有动力追求生产成本最小化,而且往往将增加上级投资作为追逐额外利润的主要来源,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上升,一些工程运作管理极不正常。因此,随着市场化进程中乡镇政府和农民之间信息不对称加剧以及监督机制失效,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配置既无法实现效率优先,更难以兼顾公平。

以上分析表明,目前我区还没有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与我区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要求不相协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势在必行。

三、对策建议

推进全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式发展,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是重要动力和制度保证。就一定层面而言,管理体制改革比运行机制创新更重要,但是因为体制改革是“由上而下”,因此,我们建议在大的体制框架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大胆实践,从积极探索创新城乡统筹规划、多元投入、优质建设和共建共管共享等体制机制入手,改革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机制,努力走出一条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的新路子。

(一)探索创新城乡统筹规划体制机制

规划是一切建设的前提和统领。有一个好的整体规划,不但可以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分步有序进行,而且可以节约投资、提高利用效率。因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坚持规划先行,对农村水利、电力、交通、通讯、集镇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做到系统开发,城乡统筹,综合利用。

1.加强与城市相关规划衔接。树立中等城市、小集镇、大村庄同步规划理念,按照公用设施资源城乡共享的原则,在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上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对城周和组团以及城郊镇、乡、村的基础设施项目实行城乡共同规划,同步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农村基础设施向城市跟进;同时,以较大集镇为结点,将其周边镇乡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同步规划,打破行政区域限制,结合片区内资源特点,对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实行统筹规划,确保片区内供水、供电、运输、通讯、旅游等各类基础设施资源的共建共享。

2.加强与农村产业发展规划衔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要围绕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各街道、镇乡的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结合产业发展需要,配套规划建设水利、供电、交通、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要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进行配套规划建设,开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路,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互动互促。

3.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进行规划。由于资源和要素的约束,我们不可能“遍地开花”地同步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只能走选择性发展的道路。因此,在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时,应注意区别不同情况,既尊重农民意愿,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入手,又从加快地方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步伐出发,科学进行统筹规划,做到分类指导,分清轻重缓急,实行合理安排,确保有限的建设力量能够用到“刀刃”上。

4.保持规划的严肃性。制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既要聘请专家进行科学论证,确保规划的高水平、高标准,同时要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工作方式,认真征求当地群众意见,召集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实用性。在群众拥护、专家审定的基础上,规划一经制订,既不得随意更改,更不能因领导思维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如果确实需要修订,必须再次征求群众意见,确保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探索创新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解决投入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大力解放思想,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创新工作思路,广泛开辟资金来源渠道,加快建立稳定有序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1.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村道路、电网、饮水、小型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由于其区域性特征明显和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建设上主要以区、镇(乡)政府负责投资,中央、市级政府适当补助。这次我们考察的成都市龙泉驿和温江区,其农村道路建设国家投入占了70%,管护上也是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村民投入仅占10%左右。因此,我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该立足以政府投入为主体,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思路,着力调整财政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在资金投入和项目安排上给予倾斜扶持,实现投资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不断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各级财政投资结构要逐步向农村水利、交通、能源、通讯等倾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社会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要逐年提高。尽快建立政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和财政支农资金的长效增长机制,运用国债、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采用“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投入方式,集中财力,突出重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对群众积极性较高。成效显著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采取“大干大支持,小干不支持,不干要惩戒”的择优扶持办法,在资金上优先安排,按建设的实绩、成效来确定扶持的力度和额度。

2.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抠国家的“大盘子”。要充分用活用好中央连续下发的五个1号文件和国家其他文件关于支持农业开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政策,特别是要吃透中发[2008]1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紧紧抓住国家统筹城乡发展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契机,精心准备各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做好向上争取工作,争取国家、市上的最大支持,加大对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3.加强支农资金协调整合。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部门多,政策间往往存在相互制约,致使资金使用分散、交叉、重复等现象比较严重,其中相当一部分被用于机构和人员开支,挤占挪用和虚假提供的现象也相当普遍。为此,要在强化社会审计监督,及时查处各项违规违纪行为的同时,认真落实好区政府办《转发区财政局关于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黔江府办发[2008]99号)精神,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有内容、各建其账、各记其功”和“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资金整合与项目整合相结合的办法,有效整合各项支农资金和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改变资金分散投入、效益低下的状况,做到所有资金打捆使用,集中力量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对通过收费的方式能够弥补边际成本和耗费的农村基础设施,政府以财政资金为引导,运用市场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出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采用“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方式,充分调动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体大户或富裕的农民以独资或股份制的形式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社会闲散资金转化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与此同时,在群众自愿的原则下,用好用活“一事一议”政策,解决农村基础设施涉及的土地、劳力和部分资金筹集问题,并发动社会捐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努力拓宽投资渠道,形成国家、集体、个人、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投入格局。

5.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比较效益。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户居住比较分散,相对增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因此,要充分发挥推进城镇化和生态搬迁易地扶贫的带动作用,制定配套优惠奖励政策,分期分批将居住分散的农户(尤其是居住在不宜居地方的农户)由高山向低山、低山向平坝、平坝向集镇、集镇向城区逐步迁移,从而实现农户居住由散户向院落、由院落向小区、由小区向村庄、由村庄向集镇集中,从而为集中建设基础设施、提高资金使用比较效益提供条件。另外,要充分采用国家大项目套区内小项目的办法,利用上级组织开展的一些项目建设同步解决部分农村基础设施,比如将烟水配套工程与当地人畜饮水结合,利用配套水池增设管道,进行简单水处理后在解决烤烟生产用水的同时解决人畜饮水;在铁路、高速公路修建过程中,利用其配套建设施工便道的契机,同步建设农村道路、桥梁等,从而节省地方建设资金,不失为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使用比较效益的好思路。

(三)探索创新确保质量的建设体制机制

从调查情况看,原有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存在比较突出的建设质量问题。工程建设质量与设施的作用效果直接相关,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1.必须严格实行招投标。主管单位要积极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定责任、定任务、定时间、定质量、定奖惩”的“四制五定”制度,将项目初步建设方案、群众意愿、土地调整、村民投劳筹资、项目建设方式和建后管理制度等相关情况进行社会公示,全面推行巡回监理,资金管理实行报账制等管理制度,对10万元以上的项目严格实行招投标制。2.必须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要实行质量责任终身制,切实强化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监督,保证每个项目按时保质完成。对重点工程项目,比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治理、堤防建设等,要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质量责任终身负责制,加强对施工各个环节的管理,从规划、设计、施工、管理、验收等各个环节抓起,始终把质量摆在首位,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确保工程质量。

3.必须解决好“建设者”和“使用者”利益脱节的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中、小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由政府部门单方面牵头,“包打包唱”,“建设者”即政府部门因为从项目建设中受益,而将建设过程视为工作业绩,而对建成后项目是否发挥作用不闻不问;而“使用者”即项目所在地村民即使有少量投工投劳,也只是视为“搭便车”无法免却的义务,对工程质量既无从监管,也无心监督,造成项目建成后往往因质量问题成为摆设,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因此,在项目建设上,必须加强“建设者”和“使用者”的利益联接,改变村民参与项目建设的途径和方式,改变村民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将项目效益情况和村民满意度与“建设者”的考核奖惩挂钩,促使“建设者”重视项目建设质量,确保项目效益。

4.必须注重依靠科技创新。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比如农村通讯要根据发展需要,及时更新通信技术,采取电缆直接进网、光环路传输、无线接入技术等,解决农村用户的通讯问题,努力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5.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在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过程中,各相关部门要主动做好征地、拆迁工作,为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已建和正在兴建的农村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加快建设速度,提高建设效率。

(四)探索创新灵活多样的经营管护体制机制

对非经营性农村基础设施,相关管理单位要加大改革力度,通过减员增效,强化职能,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单位内部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做出突出成绩的人员,要从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必要的鼓励与支持,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相关主管部门要落实好管护资金,建立经费保障。

对经营性农村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当地企业或农民承包经营,改造成公司制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对小集镇可经营性建设内容,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拓展思路,探索建立共建共管、共管共享机制,吸引民间投资,加快建设步伐;对一些投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的农村各类小型基础设施,也可改建成各种合作经济、股份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形式,形成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加强、投入增加的经营管理模式。在工程设施租赁、拍卖、承包过程中,要注意把日常维护、费用收取等作为刚性责任一并落实给经营者,避免出现“一包了之、一卖了之”的情况。供电、通讯等经营性部门要加强行业管理,在维护自身市场利益的同时,发挥好应有效能。同时,努力引入竞争机制,以克服垄断经营带来的低效率问题。

对小微型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要通过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动员和组织农民通过“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方式,积极投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对待建项目及建管办法,要事先征求村民意见,并提交付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大力推行我区农村饮水工程实行的“先建机制,再建工程”的作法,按照“舆论宣传、技术准备、建立协会、竞争立项、规范建设、协会管理”的六步工作法,民主选举组建协会,成为农村基础设施经营管护的主体,民主确定管理人员报酬、工程用地分摊办法、投劳集资办法和协会监督管理制度,向用户合理收取服务费用,亏损部分由政府补助,使之走上自我管理、滚动发展的道路。

(五)探索创新社会各界帮扶参与体制机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单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力量是不行的。实践证明,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各界参与,是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加速城乡统筹发展步伐的重要因素。在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要广泛发动群众,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浓厚氛围。要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拓宽社会参与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与乡村开展结对帮扶,引导城市人才、智力和资金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向纵深发展。

(六)探索创新强而有力的组织保障体制机制

要把贯彻落实好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各级各部门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建立有效管理,保证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要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各部门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内容,落实年度建设目标任务,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建立科学决策机制,规范决策程序,强化决策责任;要健全培训学习制度,每年采取培训、考察、挂职和专家授课等形式,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人员、业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从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镇乡要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主动接受区上主管部门的指导,确保具体工作有领导管,有具体人员抓;要加强宣传引导,增强服务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做好规划和基础性工作,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农民满意度为指标的基层政府干部考核制度,约束乃至消除政府官员背离公共利益的行为趋向,推动地方政府由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

主执笔人:秦绍波

4.关于完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设施的报告 篇四

关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申请资金报告

XX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XXX公司成立于2009年,注册资金1000万元,现有职工30余人,是一个集引种、科研、育苗、生产、技术培训为一体的核桃良种科研、生产单位,专注欧美洋、香玲、辽河4号、绿光等适合我省种植的核桃品种推广。现有标准化苗圃50亩,良种采穗圃30亩,核桃栽培管理示范园205亩。为进一步推广优良核桃品种,提高示范园建设水平,计划实施如下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一、项目名称:XXX公司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二、项目建设地址:XXX

三、项目建设单位:XXX公司

四、项目负责人:葛冰川

五、项目建设内容:建设核桃种苗研究所60平方米;生产用房60平方米;学员培训教室100平方米;园区配套水利喷灌工程(60亩)和地埋管灌溉工程1200米;硬化园区道路2600平方米;核桃晾晒场地300平方米;立体化养殖禽舍400平方米;整修园区电路500米;新打机井2口;建设300米3沼气池一座及配套设施;园区休闲观光配套设施建设及环境绿化。

六、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本项目总投资520万元,其中

自筹资金200万元,申请上级扶持资金320万元。

七、项目建设期: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

八、项目预期效益:本项目建成并进入正常运营期后,预计可实现年营业收入达1000万元人民币,年创税达60万元,将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初步预测可直接增加就业300人,间接增加就业近5000人,能切实提高当地农户的经济收入,带动当地物流业、畜牧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本项目采用核桃、蔬菜、养殖一体化生态农业模式建设,可产生大量优质有机肥生物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利于环境保护。对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加速农业结构的调整均具有重要意义。

望领导给予资金支持。

附件:1.XXX公司关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建议书

2.XXX生态农业示范园平面示意图

申请单位:XXX公司

2014年4月10日

附件1:

XXX公司

关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建议书

一、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现代农业是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以高投入、高产出、低资源消耗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是以产业化经营和现代科技支撑的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产业基础,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建设现代生态核桃产业示范园区,有利于提高核桃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合理利用林产资源,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产中市场竞争率;有利于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扩散效应和催化效应。实现核桃产业跨越式发展;有利于思想观念的转变,增强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现代意识、科技意识和发展意识,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二、项目建设的基础条件

(一)项目建设内容

XXX生态农业园将以生态农业开发为基础,以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生产优质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为宗旨,充分利用户县土壤肥沃,水利方便,气候适宜的优良生态环境,以垂玲6号核

桃种植为突破口,以研究、种植核桃为主,林下间作、养殖为辅,探索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农民发家致富,努力打造成国内知名的绿色农副养殖示范园。

(二)项目建设有利条件

公司经过详细考察和研讨分析,决定将项目建设选址于XXX村,该场址具有良好自然和交通条件,距高速出口仅3公里,并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坚实的农业产业基础。

(三)项目负责人

葛冰川,女,现年49岁,大专文化程度,XXX公司总经理,高级农艺师,经过多年的生产经营实践,具有丰富的核桃种植与生态农业经营、管理能力。

(四)项目实施计划

 项目名称:XXX公司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 项目性质:新建

 项目内容:XXX公司计划在XXX承包地块,投入520万元进行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建设核桃种苗研究所60平方米;生产用房60平方米;学员培训教室100平方米;园区配套水利喷灌工程(60亩)和地埋管灌溉工程1200米;硬化园区道路2600平方米;核桃晾晒场地300平方米;立体化养殖禽舍400平方米;整修园区电路500米;新打机井2口;建设300米3沼气池一座及配套设施;园区休闲观光配套设施建设及环境绿化。

四、项目分管部门及建设单位

由XXX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XXX县财政局、XXX县农业局共同组成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对项目建设进行统一指导与监管,由XXX公司执行项目具体建设。

项目建设单位建立工程项目专人负责制度,设立工程质量管理小组,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工程质量监理,定期向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汇报项目进度,确保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顺利完成。

五、项目实施后的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本项目建成并进入正常运营期后,预计可实现年营业收入达1000万元人民币,年创税达60万元,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盈利能力。

(二)社会效益

本项目将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初步预测可直接增加就业300人,间接增加就业近5000人,提高了当地农户的经济收入,同时项目的实施也将带动当地物流业、畜牧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当地国民经济总体水平有较大程度的提升。

同时,本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向社会提供大量的无公害核桃、绿色蔬菜、畜禽,丰富了农产品的供应市场,创造大量农村剩余劳力就业机会,增加县、乡财政收入,有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三)生态效益

本项目采用生态农业模式建设,不但不会产生环境污染源,而且还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培肥土壤,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形成核桃、蔬菜、养殖生态模式,可产生大量

优质有机肥生物肥供核桃林、菜田施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利于环境保护。

六、项目存在的困难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项目所处地块无可供机动车辆行走的硬化路面,水井、水渠(管道)等灌溉基础设施不足,没有电力基础设施等实际情况给园区的生产与建设带来的很大困难。为此亟需规划并投入资金,新建上述基础设施,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更好的为广大农民和地方农业经济服务。

为此,恳请政府相关部门给予项目建设资金和农业设施扶持,支持绿色农业发展。

XXX公司

2014年4月10日

2:

XXX生态农业示范园平面示意图

1-苗圃和采穗园;2-示范种植区;3-试验田;

4-管理房;5-临时房

上一篇:梦想早安心语下一篇:另类励志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