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习作有效互动的研究

2024-06-26

小学生习作有效互动的研究(精选6篇)

1.小学生习作有效互动的研究 篇一

小学中高段习作有效评改的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习作是信息交流的一种工具,是情感交流的一个载体。《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习作的交流发表欲望,在中高年级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并改进对学生习作的评改,不能像以往那样只打个分数,或几句评语了事。习作评改是习作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作指导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改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是实施新课程的核心和关键之一,习作评改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的改革。新课程标准提倡采用多种形式评价,还要努力使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习作,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然而在习作评改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有同感,教师认认真真地批改学生的习作,结果收效甚微。教师越教越累,学生越学越没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只见耕耘而少见收获,使得习作评改走入了一个又一个误区,陷入“低效”的尴尬境地,主要表现在:评改主体错位、评改方式单

一、评改语言枯燥乏味、评改体系不完善等。鉴于以上情况,我们觉得非常有必要开展小学习作评改方式的研究,探索适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特点的有效而又易行的评改方式,以便推而广之。

二、概念的界定 “评改”:“评”是指评价判别,分口头和书面两种。口头“评”即所谓“评讲”,书面“评”即所谓“评语”和“评定等级”。“改”指修改润饰,包括“自改”和“他改”。“小学生习作的评改”是指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所完成的习作进行评价判别、修改润饰等。“有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小学生习作评改方式的“有效”主要反映在学生主动参与和进步与发展的程度,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想改,会改,改得好。“想改”,是从习作的内部动机层面而言,是指所采用的习作评改方式,诱发了学生新的习作需要,推动他们主动进一步修改经评改后的自己的习作,努力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会改”,是从方法与技能的层面而言,即教师在科学组织评改学生习作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修改习作的方法,逐步训练后,学生达到“自能修改”的水平。“改得好”,是就目标的达成度而言。就某一次具体的习作训练而言,是指学生修改后的习作达到了该次习作的要求;就某一学段而言,是指学生的习作水平达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该学段所提出的习作质量要求。小学生习作评改方式应以使学生“想改,会改,改得好”为选择标准,此之谓有效,否则谓之无效。

三、研究的意义及目标 1.实践意义

本课题研究是针对目前小学习作教学的弊端而展开的对策性研究,研究成果对小学习作教学改革特别是习作评改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研究植根于小学习作教学实践,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重点运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研究边完善,所探讨的习作评改方式对二、三学段的每个年级一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推广价值,从而为大面积提高小学习作教学质量服务。2.理论价值

(1)叶圣陶老先生说:“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本课题将研究小学生自改习作的心理规律,探讨学生自改能力形成的途径。

(2)从学习动机品质来说,习作评改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不断增强学生认知内驱力的过程。通过评改,学生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成功的经验,也会遇到失败的教训。而这种新的认识、新的经验和教训又会使学生期望在下一次习作中获得进一步的满足。这种期望和满足感就成了他们写好习作的一种重要的、稳定的推动力。本课题就是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实验,探索不同的习作评改方式对学生习作内驱力的影响程度,以便丰富和深化习作评改理论。3.预期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探索科学高效而又易于操作的小学习作的评改方式,从而激发师生双方积极性,最大程度改变“教师怕批作文”“学生怕改作文”的局面,使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习作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相关要求。并通过实验,拓展和深化小学习作评改理论,为丰富和创新习作教学理论作贡献。

四、研究的具体策略 “文成于改”,习作评改,能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与鼓舞,能有效地纠正学生习作中的漏误;习作评改,能给教师提供实际例证,帮助教师积累、总结批改习作的经验。可见,习作评改不仅是提高学生认识、表达能力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教师习作教学水平的重要一步。我们教师应如何对症下药,探索有效的习作评改指导之路,提高习作评改的有效性呢?

(一)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1.评改的主体:由独家评议转向众说纷纭 过去是“学生写习作,老师改习作”,一贯如此,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他们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而无法参与评价过程。在多元化评价的实践探索中,改变了以教师为主的评改方式,让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到学生习作中,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全面的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评价,将自评、互评、集体评、家长评综合起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例如在每次的习作讲评课上,老师可让学生将自己的习作当作一篇即将学习的课文大声地朗读。自己读过后,让学生为自己的习作找读者,交换习作。学生在交换习作时,常常“犹抱琵琶半遮面”,关键要解决他们羞羞答答,很不情愿的问题。可在小组互读互评时,首先要求是“欣赏”,无论再差的习作,“读者”都必须找出优点,划出波浪线,并高兴地向赞扬对方;第二步用平和的字眼“提醒”,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习作训练要求,提醒对方怎样写才比较妥当;接着再次进行自评、自改。最后,让学生把习作带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分享。2.评价的形式,由一花独放转向百花齐放

(1)书面评价:是我们经常采用的写评语的形式,它以书面文字或其他符号形式对被评价者习作的整个动态过程和所得结果进行的综合评价的方法。

(2)口头评价:即施评者与受评者之间面对面以口语的形式进行交流、探讨 并作出评价的方法,直接又直观,有效又经济。

(3)量化评价:可以采用五分制、百分制或等级制。有些教师已经打破传统的做法,采取“基本分+附加分”等形式,用以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4)星级评价:根据多元评价理论,将习作评价解析成语言星、创新星、立意星、修改星等因素,采用一些可爱的带有卡通图案的五角星加以星级标示。3.评价的标准,由一视同仁转向因人而异

人是有差异的,而习作最具创造性和个性风采,最能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差异,所以评价习作时必须考虑这一实际。张化万老师说“不要用经验作为评价未来的唯一准绳,不要因我们的迟钝否定儿童新奇的故事,不要过分强调合理性而扼杀孩子大胆新奇的想象。”换一种眼光看学生的习作,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1)延时多次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法是一次性的,一旦分数定下来,即使修改得再好,也还是那个分数,学生失去了再修改、再写作的动力。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互评时,对那些暂时不能得到高分的习作,要求学生先指出文中的成功之处,树立信心,再把需要修改的地方让学生重新修改。凡主动修改文章的,每改一稿,都在原来的等级分数上增加一个等级。如原来得“良”的,修改一次后,可以在记分册上记为“良+”,改得好的,可以跳一级记分,这样既给学生机会,又能调动习作兴趣。(2)亮点寻踪评价

当学生通过自我品读、评价找到自己认为最为满意的习作中的“闪光点”后,如“亮色开头”、“创意结尾”、“最具才情的靓丽标题”等,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将习作中的优美句段在班内读给同学听,使孩子们觉得自己就是“小作家”,体会成功的喜悦;并将学生自我评改后的稿子贴在“习作展示栏”上,要求该同学随时随地进行自我品评修改,将“闪光点”通通地“挖”出来。

(3)多一把衡量的“尺子”

习作评价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顾及学生的个性差异,尽最大努力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习作学习的不同要求,以促进不同程度的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和最优发展。因此,我们应注意针对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评价的侧重点也不同。对习作能力较弱的同学,注意充分肯定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更多地帮助他纠正错别字,把句子写通顺,调整文章的写作顺序,做到文从字顺;对习作能力较好的同学,帮助他准确地用字用词,学会锤炼语言,鼓

励他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体验。4.评价的内容,由注重习作转向人文关怀 古人云:“文如其人。”其实习作就是做人,习作评价必须强化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彰显学生的个性风采,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1)习作材料的准备过程:评价学生的习作可评价学生对材料的准备过程,占有的材料和占有材料的方法:由学生汇报或自我反思(习作前的准备是否充分; 有无事先思考还是临场准备;平时的阅读、思考是否充分等。)(2)三维的习作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课程标准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习作教学的评价目标,也应从三个维度去体现,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习作教学的评价目标,可从知识和能力的进行评价:如数量速度、写作表达、突出优点和不足等;还可以对学生写作的过程和方法、情感与态度进行评价:是否做到写作态度认真、积极,按时完成习作,书写工整;是否诚实写作,感情真实、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不摘抄习作选里的文章;是否体验到习作的快乐,乐意写作,写完后乐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等;学生习作的情感与态度评价可通过家长、教师多次观察记录来完成,也要通过学生自我反思做出评价,强调关注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在此基础上对学生习作的情感、态度发展变化做出符合实际的评价。

(3)习作修改情况:习作前有无起稿,自行修改后才誊抄到习作本上,有无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有无认真阅读老师、家长或小组成员给你的评语;每次习作前后几稿,是否有明显改进的地方;别人提出的合理性意见是否采纳等。

(二)多视角的评价策略,创设学生自由写作的天地

1.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底线,就是以新课程标准中的习作要求为底线,要求学生达标;顶线,就是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写作,不满足于一般要求,更上一层楼。同时在评价过程中,对原来习作能力较弱的同学,评分尺度要略松一些,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等级评分标准。如习作的字数、速度就可明确提出几种达标线。学生写作的基础不同,所写的习作质量也一定会有高低之分。如何对一篇习作的质量进行评价呢?也就是说学生写作至少要达到最基本的要求,但对写作并不做任何的高要求、高限制,这就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写作空间。2.以模糊评价为主,培植学生写作信心

“模糊评价”的精髓是鼓励发展,关注发展,更多的是一种人文关怀,而不 是板着冷冰冰的分数面孔。小学生的习作评价应以模糊评价为主。小学习作多数

是以记叙文为主,是以学生生活为主要内容,是一种主观行为,是一种无法用精确数字量化的复杂事物。所以,想用一种客观的标准来量化评价,是很难精确化的。鼓励优等生写创意习作,敢于超越自己、超越他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使学生生命深处的创新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关注潜力生一丝一毫的进步,不要“计较”一分两分的得失,给一点模糊的分数或等次,对鼓励潜力生的进步与发展,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3.多激励表扬,少批评指责 著名作家王旭锋说得好:“儿童们写的东西,就是天使说的话。孩子们说得不太好是正常的,说自己的话才是最重要的。”天使的话我们怎么能随意删改呢?在评价学生习作时应遵循激励性的原则,多表扬少批评,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恰当的表扬激励能促进学生的荣誉感和进取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力求做到多表扬,少批评。学生对老师提出的种种养成良好习作习惯的要求,容易接受也容易忘记,更不易坚持,教师应该多提醒、多激励、多表扬。如有的学生爱写字,怕习作,但只要在写话的时候,发现学生有点滴进步,哪怕是一个词用得当,一句话写得好,或者书写工整,格式正确,教师都要用热情的评语加以激励和表扬。有的同学平时写话写的好,教师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写的话读给同学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赞赏和成功的喜悦,以此激励他们今后写得更好。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说实话、写真话,即使写得不很好,也要充满爱护之心,不随意指责,让他们发扬优点、改正缺点。4.自我参照,注重形成性评价 学生是有差异的,问题是我们怎么对待差异。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把被评价对象集合总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过去和现在相比较,或者一个个体的若干侧面相互比较。小学生习作个体的若干次比较,可以了解自己习作的发展情况,同自己比,不与他人比,叫“自我参照”。要让评价贯穿习作的全过程,应注重形成性评价。只有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存留学生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外,还应有关于学生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及典型案例分析的记录,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采取建立“学生习作评价资料袋”“个人作品集”等形式,从纵向评价一个学生的习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自己、促进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不断地看到自己在作文写作过程的具体情况,不断地学会自评,自我反思,发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体会写作的乐趣,充分张扬个性。

(三)“三曲协奏”,改出习作精彩 修改是习作必不可少的步骤,是提高习作质量的有效措施。前人说的好,“文章不厌百回改。”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鲁迅先生主张“定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课标》也明确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做到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交流见解。”反复修改是提高习作水平的催化剂,我们要在“修改”上多下工夫。

1.前奏曲——生自批、互批,悟写作之道(1)自评自改

自评自改是提高学生自由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训练的目的。“文章干古事,得失寸心知。”自己亲身参与,亲身活动,自己的思想、情感、看法得到充分尊重,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事情了!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这种习作态度去“自评”。但自改自评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做好“教练”工作,学生自改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是为了不教”。老师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评改习作的兴趣,让他们有这个方面的需求;一方面也要培养他们评改的方法,养成评改的习惯;另一方面还要锻炼评改技能,熟练地进行自我评改。这样,逐渐形成一个评改链,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达到叶老 先生的“学是为了不用学”的境界。

老师首先要教给学生自我评改的标准,然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在读中修改自己的习作,引导学生运用“四读自改法”:一读,通读全文,立足全篇,对照习作要求,从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上,看是否符合要求,不符合的地方改一改;二读,默读习作,补充不具体的内容,删去多余的内容;三读,逐段逐句轻声细读,修改不通顺的病句,改正用错的字、不当的词语和标点符号;四读,有感情地朗读,全面检查润色。学生在自评自改中,读读觉得不错的好词佳句,在自我欣赏中感受快乐;修改重新发现存在的问题,在自我反省中做到“语不达意誓不休”。而后,教师要多创设让学生自我展示风采的时间和空间,如请同学先在小组里读读自己文章中最满意的片段,再推荐出一个最优秀的片段,让全班同学互相欣赏。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自评自改的快乐,而且还品赏到了成功的喜悦。(2)互评互改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学生的个人水平毕竟有限,而且看自己的习作始终没有看人家的习作来得有趣,我们知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孩子“愿意看别人的习作,更愿意给人家挑毛病”的心理。于是,通过学生初步自评后,就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的活动。确定评分标准,掌握习作批改方法

每次习作修改的评分标准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本次习作的要求,是修改的重点;二是常规要求。老师先引导学生看习作的格式是否正确,文面是否整洁,有无错别字、病句,是否按习作要求,标点符号等是否有明显错误,并画出优美词、句、段等。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拿到的习作捧起来,认真读一读,不妨多读几遍,要出声地读。因为有些问题,特别是语言方面的一些问题不容易看出来,但一读就显露出来了。在评改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有所侧重、多褒少贬、多批少改等。鼓励学生批改时要注意把评语写出来,多写并写好眉批和总评。眉批要简洁,有针对性,能帮助作者改正缺点,发扬成绩。评语可按写作要求逐条写,是否符合写作要求,也可以是对批阅习作的感受、启发、建议等,应尽量肯定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评改者也可与作者当面交谈评改意见,鼓励争辩,提倡各抒己见。最后给学生习作打分,可采用“基本分+附加分”两个分数的形式,基本分是100分,只要学生的习作有真情实感,做到文从字顺,叙述清楚,就给100分。对学生习作书写美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都用附加分给予肯定,让学生的习作得高分。学生分组互改

学生批改前老师先把学生习作浏览一遍,如将学生习作大体按好、中、差分成三类,以便指导学生批改有的放矢。将分好的三类习作均匀分配给各小组,组长将习作分配给小组成员,好习作优先分配给差生,较差习作由组长批阅。小组成员在批阅习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可做好记录,待同组同学批阅完后,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再不明白的问题也可随时找老师协商解决。之后,小组评出最优秀的习作、需二次习作的同学,并讨论好理由,以备习作讲评课上交流。最后同学互相交换习作,监督对方将错别字、病句等改正,并负责向对方简要叙述习作的优缺点,对于缺点提出改进意见。对于互评的习作和修改后的习作,教师还要认真地看看每一篇的评语,检查一下互评的效果并及时地反馈,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积极的鼓励,对表现不好的同学给予适度的批评。2.共响曲——师赏批,推波助澜

教师的批改应对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何“推”?“推”的关键是学会“赏”。笔者在批改时总是带着欣赏的目光去看学生的习作,坚持做到多保留,少删改,根据学生不同的写作水平去审视学生的习作。在平时的习作批改时,坚持做到可改可不改的坚决不改,可批可不批的坚决不批,批改时做到少而精,要注意保护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即使写得不好的,也要尽量保留学生写的部分,不可一次性挑出文章中所有的毛病,把文章改得面目全非。对学生习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从“建议”的角度出发,使学生看了褒扬的话语后信心倍增,读了批评的话后也能从中受到激励。让学生始终对写习作保持浓厚的兴趣,并且能树立起写作的信心。批改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或面批,或笔批,关键是对学生多点激励与启发。

(1)面批面改,增强学生习作和修改的自信心 叶圣陶先生指出:“给学生改习作,最有效的办法是面批。”面批是习作教学中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方式,也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批改方法,它沟通直接,反馈及时。面批面改习作,也是提高学生自改、互改能力的一个重要步骤,我们不能因各种原因而忽略对学生习作的面批面改。特别是学生习作中存在的个别性问题,最宜采用面批面改的方法,当面向学生讲清习作中的成败得失,使学生每次习作都有所收获。教师面批面改习作时,发现“小错”用笔头稍稍一点,学生顿时醒悟;若是“大错”教师则用亲切、简洁的语言提示,使学生领悟。在与学生面对面的批改中,老师可就为什么要改、为什么要这样改与学生交流,使学生对习作中的正误优劣有明确的认识。一方面,教师能够当面指出他的错字、不通的句子会造成许多的语病和歧义,认识到写好习作后认真修改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能够当面指出应该润色哪些句子能够提高表达效果,怎样调整段落更易表达主题,以及模仿哪些教学文章的写法等等。第三,在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中,教师对“闪光点”的发现能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快乐和成功。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疏与导、亲切与耐心、对学生的关爱,发挥得淋漓尽致,师生之间就会建立起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而这正是栽培教与学成功之花的肥沃土壤。(2)艺术性的评语,为孩子煲一味“心灵鸡汤”

教师的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语言的艺术性不仅包括在习作课堂上教师语言的艺术性,还包含教师对学生习作批语的艺术性。①添一份鼓励

小学生年龄小,但他们上进心强。习作是学生的劳动成果,对于学生习作,老师要以朋友的身份、长辈的爱抚,善于用一双慧眼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句形象的语句,一个生动的词语,甚至一个准确的标点,都应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肯定他们的成绩,抒写对学生的关怀和抚爱,让学生从老师的评语中受到情的感染、爱的鼓励、美的享受和成功的喜悦。②多一份幽默

得体幽默的评语,不仅可以愉悦身心,引发爽朗的笑声,同时也可以在笑声

中让学生心领神会,明白自己的不足,促使其改正。正像德国的海因·曼麦所说的“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更能为人接受”,每个学生的习作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足和缺陷,对此,教师不应用尖酸刻薄的语言去一针见血地指出,而应采用富有幽默感的评语,让学生在微笑中认识到自己习作的不足,在潜在的鼓励和期望中产生前进的动力。③传一份真情

教师写习作评语要以情去感染人,要以己心去发现他心。落笔可直呼其名,还可多情地加上个“小”字,敞开自己心扉,似家常絮语,像亲朋叙旧,字字句句轻扣学生的心弦。这样,学生阅读了老师深情的评语后,感受到老师是用心在关注他,用情在欣赏他,用爱在发现他,不仅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还会使师生的关系变得和谐融洽,大大提高学生对评语的阅读兴趣。④留一份启发

写习作评语是一件颇费脑筋的事。怎样写学生更能接受?怎样说更能调动学生习作的热情?这些都需要教师用心琢磨。具体而有针对性的评语能让学生警醒,给他们指点迷津,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并从中悟出修改之道,逐渐提高其写作

水平。对学生不符合写作要求的习作,或者文中出现的语言不规范的现象,教师 要进行点拨,用上启发性的评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自己习作中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⑤增一份文采

好的评语本身就是一篇富有文采的美文,具有生动活泼的语言和耐人寻味的

含意。妙笔生花,点石成金,能让学生模仿、借鉴,既给学生以美感,让学生带着欣赏的心态去阅读体会,又培养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同时,教师要求学生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文学色彩,自己就该在评语中为学生做出表率。3.回旋曲——生再改,更上一层楼 叶圣陶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利首先应属于作者本人。”《语文课程标准》重视习作修改,特别关注学生习作的动态过程,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改互改中掌握习作技巧,提高习作水平。因此在经过同学和老师至少两次的批改后,就进入习作批改的第三步:让学生对自己的习作再作一次批改。这里的“批改”应包括两方面:首先是“批”,笔者要求学生针对老师和同学的批语写写自己的感受,划出自己这次习作中最成功的描写和最失败的地方等等;其次是“改”,让学生思考老师和同学的批语,然后对自己的习作再进行一次修改。这样,最后的自批自改就会推动学生的习作更上一层楼。

(1)根据同学、教师的批改提示再行修改,逐步走向成功 “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精”。根据学生习作基础的优劣,该环节分步走,进行加分激励,为学生提供学中练、练中学的机会,使他们“反复成功”,真正面向成功,走向成功。学生经历了一次次修改的过程,是由修改中“量”的积淀引起了“质”的变化,在此过程中,采用“分数激励”的手段,让学生在修改习作中分步达标,批改学生起到了指点、引导的作用,而被改学生则成为主体对象,以主人公意识自改其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系统,促使其在成功或接近成功的快乐中追求高一级的学习目标,同时,也把学生热爱生活、喜欢习作、乐于修改等情感培养贯穿上,全面有效地调动了学习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学生写习作后记,促进改后消化、总结

学生经历了从写作到修改再修改的过程,从中定有所悟、所感,于是鼓励学生写习作后记。在习作后面写上一些话,这些话或是感谢,或是心得,或是体会,或是认识,这就是“习作后记”,其是对评改的消化,对自己习作有缺点的再认识,有助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其内容大体有以下几种:

①对基础知识的订正:学生在行文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字、别字、病句等,可以把它们订正过来,写成“习作后记”。

②对习作成败的认识:学生每次习作都有一些优点或不足,通过自己、同伴、老师、家长的批改与讲评,有了新的认识,可以把这种认识写成“习作后记”。

③对写作本文的体会:学生在构思、写作每一篇习作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感触,可以将体会最深的地方写成“习作后记”。

④对评语讲评的看法:学生对同伴、老师的评语或讲评如果有什么意见和要求,需要沟通思想,也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看法写成“习作后记”。

在这样的“三步曲”后,学生不知不觉地就在自己的习作中走了几个来回,同时还欣赏到了别人家的花香!学生在批改中感受了成功,收获了快乐,激发了兴趣,连教师也分享到了学生的快乐。

小学生习作评改指导过程不是一个教师单向指导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特别是对评改方式和评改方法的掌握,把握一定的评改技能,形成一定的评改能力的过程。“好文不厌反复改”,诚然,要使学生自觉养成勤于改文的好习惯,教师所付出的艰辛,远要比自己亲自动手改多好几倍。然而,时代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放手让学生修改习作,培养学生自改习作的能力,是培养时代人才的需要,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当我们的习作评改教学由教师走向学生,当孩子们用天真稚嫩的笔触关注我们身边的生活和社会发展进程时,一种习作主人翁的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一种小主人的责任感便会跃上心头,一种成功的喜悦之情便会充满心间

五、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关键是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弘扬学生的主动精神,给学生以自由。

2、创新性原则

时代在发展,教学理念也在不断进步,因而英语课堂也应该与时俱进。与外界的紧密性联系为课堂教学带来无限广阔的前景。课程的发展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有创新意识才能去创新课堂教学,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六、实施步骤和方法

(一)实施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3—4月)

学习查阅有关资料,并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特点及小学生习作评改现状撰写课题研究方案。2.实施阶段(2011年5月——2012年9月)

根据本学校的课题方案开始实施(包括理论的学习),可边学习边实践。从2011年5月开始到2012年暑假,每学期末都要写出阶段研究报告,总结一学期来的研究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写出下学期的具体研究方案。3.整理阶段(2012年10—12月)

整理典型案例、研究成果,撰写本课题的研究报告。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这是本课题采用的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主要在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凭借网络等习作评改方式的研究中使用,通过边行动边研究边完善,最终探索出易行而高效的小学习作评改方式。

2.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习作评改方式研究成果的文献研究,吸收值得借鉴的成分,可以使本课题的研究少走弯路。

3.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习作评改经验并进行理论提升。

4.案例研究法。不论是研究传统的习作评改方式,还是探索新的习作评改方式,都离不开教学实践,案例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5.观察法。本课题研究关注的重点是学生,所以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反应是贯穿始终的。

七、预期的研究成果

研究的成果形式:典型案例、论文、研究报告等。

八、参考文献 1.《对小学作文教学评价的思考》钱今明《小学语文教学》 2005.3 2.《作文批改五忌》李天琴《语文教学通讯》 2007.9 3.《让温情与艺术的星光撒满所有的童年》林秋芬《语文教学通讯》 2008.9 4.《新世纪小学作文教学研究述评》曹建召王娟《语文教学通讯》2007.12 5.《小学习作教学评价的策略》熊建峰

http:// 6.《作文评改,要说爱你也容易》

2.小学生习作有效互动的研究 篇二

在小学课堂上,有效问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只有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这里的有效问题指从教材整体的角度和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能够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感悟、探究、应用,并能促进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激发学习动机,设计有效问题

有效的数学问题具有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等功能,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中的点拨与调控,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追问适时优化问题。

(一)设计渐进式问题,诱发学习动机

渐进式问题,就是指通过层层剖析问题,循序推进地解决重、难点问题,引导学生们的思维不断向知识的纵深和宽广方向进一步发展。渐进式问题要注意问题设计层次清晰, 一环扣一环,问题层次依次递进;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按照教学程序, 循序设计,达到以“精问”促“深思”。

(二)设计辨析式问题,引发学习动机

辨析式问题,是指教师可以设计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比数学知识的关键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敏捷性。

1.在新旧知识对比处辨析

在学生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后学习“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除数是整数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为什么除数是小数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中新的小数点对齐?”通过新、旧知识对比辨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弄清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中小数点的变化有关,这样学生在计算时,能真正弄清内在道理,就不易出错,不会因为死记算法而不能灵活运用。

2.在低层知识与高层知识处辨析

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在学生讨论汇报后,提出问题:“刚才我们讨论出多种不同的方法,如果把它们的思路归纳一下,谁来说说哪些方法的思路是相同的?”这样提出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从已知的信息中,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性的知识。

(三)设计实践式问题,深化学习动机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有效的操作实践能使学生因“好奇”而“发问”。教师一方面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善于从学生的交流中捕捉有价值的教学信息,及时提炼或生成新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有利于教学的展开,更能有效地引起学习者的情感共鸣,成为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内部动力。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操作实践活动:将两张同样的长方形硬纸板(长31.4厘米、宽15.7厘米)做两个不同的圆柱直立于垫板上。猜一猜,这两个圆柱的体积相等吗?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操作中他们惊奇地发现,实验的结果与自己的猜想截然相反,一连串的问题由此而产生:“为什么两张一样大小的硬纸板做成的圆柱体积却不一样?”“这个实验是否就证明圆柱的体积与侧面大小无关呢?”“那么圆柱的体积到底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呢?”这些问题对学生而言無疑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好问题,它使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从而主动提出问题,并以高涨的情绪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四)设计联想式问题,升华学习动机

联想式问题指问题设计不仅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突出知识的重难点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培养学生灵活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在宽畅的思维空间中展开多方向、多角度的思维,获得更可能的多、新、奇答案,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的养成,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你还有什么发现?”“还有别的方法吗?”这些都属于联想策略,联想策略能适当地引导学生们对已学的知识等进行合理的联想,在联想处提问能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从而促进思维活动的进行并提高知识理解的效果。

二、注重课堂提问,组织有效问题

作为数学教师,也绝不能追求课堂上一问一答式的表面上的热热闹闹,选择“恰当”的问题,在“恰当”的时候提出,是一个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体现。

在教学“分解质因数”一课中,是教学生运用短除法对一个合数进行分解质因数。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学课本练习,理解分解的过程、步骤、方法,然后集体反馈。在反馈时,教师问道:在分解质因数时,用一个数去除时,应该用什么数去除?为什么?其中学生回答:必须用一个质数去除,否则到最后就不是几个质因数连乘的形式了。教师又追问:那又必须除到什么时候为止?生答:除到质数为止。 这时教师就做了一次课堂小结:你说得真清楚,这两点正是用短除法进行分解质因数的关键所在。

三、梳理信息反馈,生成有效问题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交流,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师生互动的信息传递。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调节课堂节奏,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在课堂中,加强师生间的信息反馈,对提高问题设计的效果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教学中捕捉问题

小学生,由于本身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等因素,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关注那些平时自控力差的学生,及时提醒和督促,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关注和解决问题。

(二)评价中矫正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针对学生反馈的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信息,若这些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直接关系,应优先处理,及时矫正,以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因为教学中许多好的时机是一闪而过的,错过了那个时机,等过了一个时间差,再回过来处理,上课的氛围已经改变,矫正就显得生硬和不协调。

3.小学生习作有效互动的研究 篇三

仙游县城东中心小学语文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互动式习作评改策略探究与实践》课题的提出,是在我校市级课题《感知体验式教学策略探究》已结题的基础上确立的,将习作教学研究的重心从教向改转移。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既是对学生作文情况的检查、评估、交流和总结,又是对学生继续修改作文的指导。因此,作文评改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我们语文教师一直被作文教学的“高耗低效”所困扰着。学生怕写作文,写出的文章空洞无味,言不由衷。久而久之,学生对写作文失去兴趣,甚至视作文为畏途。一见作文就头痛。每次批改作文,老师辛辛苦苦字斟句酌,精批细改的作文发下去后,学生并不领情。教师在作文本上批改出的错别字、错误标点、语句不通、结构内容等有必要修改的问题学生并不重视,甚至视而不见。只是看一下分数和评语就合上本子,万事大吉了。教师精疲力竭,学生收效甚微。

针对上述情况,为了走出这种困境,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写作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愿学、乐学、会学。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的精神,提出师生、生生互动式作文评改法。

二、概念界定

所谓互动式作文评改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双方相互作用,从而建立生生、师生双向的情感交流,双向的资源共享,双向的创新提高,双向的评价激励措施,初步形成教学相长的作文评价新机制。

评价是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改、小组合作互评、全班多向互动式评改交流等途径,逐步培养学生自改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三、预期目标:

(1)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提高学生习作的自信心。(2)构建互动式习作评价体系,在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评价之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增进教与学的相互了解和深层次的沟通,在评价中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建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习作多元评价活动,培养学生评议习作的能力,营造人人爱习作、乐写习作的良好习作氛围。

(4)加强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教师习作教学的业务水平,同时也减轻教师的工作负荷。

四、研究内容:

(1)调查学生对现行习作评价方式的心理反映,调查教师对习作批改的期待。

(2)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探索互动式习作评价策略实施途径及方法,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3研究在互动式习作评价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地位如何做到和谐统一。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座谈、问卷,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开展互动式习作评价活动看法及建议,了解活动实施效果,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研究方法。(2)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关于小学生互动式习作评价活动有效开展的策略研究的信息,结合实验年级实际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

(3)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

(4)对比实验法,将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实验前后情况作比较,以了解实验的成效。

(5)案例研究法,组织本组成员开展教研活动,研究分析好的案例。

六、操作措施:

(一)、依托习作,传授方法

1、提出学生自改互评的内容要求

2、教给学生自改互评的基本方法

3、实施学生自改互评的教学方法 1)示例修改法 2)点拨修改法 3)讲座修改法(二)、出示范文,师生共赏

1、佳作赏析

2、范文修改

七、课题实施步骤

1、课题启动阶段:(2014、10—2014、12)(1)、文献资料研究。

(2)、选择确定课题,成立课题组。

(3)、调查学生对现行习作评价方式的心理反映,调查教师对习作批改的期待。(4)、设计课题实施方案,向县进修学校申请立项。

2、课题实施阶段:(2015、1—2016、6)(1)、专题讲座,以理论为引领。(2)、制定阶段性实施方案并交流研讨。(3)、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论文。(4)、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

3、结题阶段:(2016、7—2016、12)(1)、全面总结研究工作,整理材料。(2)、整理汇编实验成果,撰写结题报告。(3)、总结经验、联系实际、推广应用。

八、组织机构与分工

(一)、组织机构 课题组负责人:郑庆仙

课题组成员:陈雪霞、陈升阳、肖晋渠、邱凤美、王煌梅、邱志锋、陈爱金、段元华、林 娟、肖梅芬

(二)职责分工:

1、郑庆仙:负责课题的指导、监督课题的实施。

2、陈雪霞:负责课题的创意和指导,撰写研究论文。

3、陈升阳:负责课题的组织、统筹,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

4、肖晋渠、张清其:负责课题的策划、协调、管理

5、邱凤美、王煌梅:负责调查学生对现行习作评价方式的心理反映,调查教师对习作批改的期待相关数据分析及其评价反馈的信息处理。

6、邱志锋、陈爱金:负责互动式作文评改策略探究与实践论文发表、评选、汇编。

7、段元华、林 娟、肖梅芬:负责小学生的优秀作文和习作讲评课教学案例的整理、汇编。

2014 4

4.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几点有效策略 篇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评价的能力。小学作文教学的方向是“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可见习作是多么的重要。但经过我对4—5年级的学生进行关于习作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只有约18%的学生喜欢习作,40%的学生对习作感觉一般,42%的学生不喜欢习作。由于习作教学的内容和操作很难形成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序列、体系,教师和学生都感到不知从何提高,一直处于“游击”或应付的状态之中;学生“急于求成”;教师习作教学“有量无序”、“临时抱佛脚”或放任自流,学生升学需要与作文实际需要产生矛盾。

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找到了“病根”:

(1)不细心观察生活,培养观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没有丰富的语言储备,缺少基本的表达方法;

(3)习作内容、形式等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习作,就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心灵自由自在的飞翔!让作文多一些童趣、童心、童真,少一些虚假的庄严与崇高。然而传统的习作教学,始把学生放到被动的地位:不需要学生提出什么,只需要他们说明什么;不需要学生创造什么,只需要他们证明什么„„因此,只有通过教师创造性地教,引发学生创造性地学,才能促进学生乐于在习作中记录下自己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在习作教学中的一点想法。

策略一:要消除学生对习作“恐惧症”

现在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拿到作文题目无从下手,面露愁色。其实习作并不难,只要你把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习作”,是为了能在生活中轻松自如地表达内心、与他人交流,是为了掌握一项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重要本领,它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一理念从作文的本质出发,避免了教师用“写作”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习作,避免了用太多的条条框框去约束学生习作;让他们能在习作中自然倾吐,乐于表达。因此,有利于消除学生习作“恐惧症”。策略二: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我们要认识到城乡结合部孩子学前生活的优势。孩子们普遍没有受到正规的学前教育,几乎都是纯自然的自由空间,只有父母亲情的呵护,缺少人为束缚限制他们的思维。山川、野兽、百鸟、虫蛇„„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都是孩子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习作素材。但是他们没有留心观察,对那些人、事、物只看了那么

一、两眼,甚至不去理会,就随随便便放过去了。正像五彩斑斓的世界在盲人眼中是一团漆黑一样,生活再多姿多彩,不用眼睛去看,不用心去体会,怎能感受到它的美好?“生活化”习作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手触摸、用耳朵听、用口交谈、用大脑思考,同时还要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的滋味。要打破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时空界限、现实和幻想界限,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谓是“无拘无束”的。这样的习作,相信学生

都想张开自己理想的翅膀,在天空自由驰骋,遨游天际。

策略三:要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读书交流活动、编辑作文集、出版班级学习板报„„也可以是班级和学校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只要是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我们都应该经常开展,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二是校外活动。广阔的天地是农村孩子们的乐园,也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教师应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就近组织参观、游览、春游、野炊等活动,让孩子们亲身实践,亲身体会。如利用城乡结合部特有资源,让他们到田野里参加劳动,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一种禽畜、植物或一处景物,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

5.浅谈小学生写人习作有效指导 篇五

浅谈小学生写人习作有效指导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们很多语文教师不愿意墨守成规,大胆创新,更多的是努力激发孩子的写作欲望,有话写,愿意写,并给予孩子有效的,但不死板指导,创设大语文的教育环境,注重了作文内容、形式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下面我就来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谈对小学生写人习作的有效指导。

1、将写人习作教学贯穿于阅读教学之中。

写人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可以说是唇齿依依,关系紧密。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多学生,甚至很多老师都不能很好地将其融汇贯通。说起我们的教材,那可真算得上是一本本优秀的作文典范。每一篇课文,都是专家们一次又一次地斟酌讨论,联系我们的学生认知特点,精挑细选的美文。而且,每一个写人单元都会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编排,后面也一定会安排同一主题的习作训练。因此,我们为何不在阅读课堂上下功夫?让学生爱上阅读课,进而爱上写人作文课。

从单元备课入手,找阅读教学和写人作文教学的结合点。每一篇课文,都有无数知识点,也有无穷的可挖掘的地方。但每篇课文教学时,我们都涉及方方面面,设计无数个问题,老师和学生势必都会感到疲惫。我们可以以单元主题为统帅,突显每一篇课文的精华及特色,让学生充分地朗读、感悟、交流,发现内心深处的理解和升华。

审视教材,超越教材。大教育家叶圣陶说:“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遵循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原则,循序渐进。听,听教材的声音,听老师同学的介绍、朗读及感受;说,大胆地、积极地说说自己的感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充分地、多种方式地读,遇到优美的地方,还要努力地背诵,让那些美的环节不要成为匆匆过客,而永久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写,我们可以把课本中每一篇文章都当作习作例文来讲,从习作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线索,通过这些范例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写作的一些方法和技巧,进行适当的小练笔,有时候也许就是几句话,一个小小的片断练习。

2、抓住人物标志特征

在中高年段写人类习作教学研究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反复强调所谓的外貌描写不仅仅是指人的“面部”描写,它还包括人物的身材、风度、体态、举止、音容笑貌、生理特征、穿着打扮等。要根据习作内容需要去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做到有针对性地写出人物外貌的独特性。如可以重点去写人物的眼睛;可以重点去写人物的头发;可以重点去写人物的手;可以重点去写人物的帽子;可以重点去写人物的胖;可以重点去写人物的穿着等等。同时还要考虑,人物外貌描写不仅仅要做到形似,还要考虑如何写才能传神。也就是说,不能只去考虑静态的外貌描写,还要注意人物描写呈现出动态的神韵。因为,外貌描写是为了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外在的精神风貌以及内在的品质服务的。故此,教师要强调描写人物的外貌时不能随意地去下笔,要充分考虑习作中的每个人物,在性格、精神风貌以及内在品质等方面有哪些独特的地方。研究实践表明,通过小学生的仔细观察、鉴别,小学生惊喜地发现即使是孪生的兄弟姐妹,他们各自的服饰、风度、性格、气质、品质等方面的都有着一定的差别。有的大大咧咧,有的办事谨小慎微;有的不修边幅,有的注重仪表;有的性格内向,有的活泼好动等等。因此,到了高年段不能再像中年段那样一写人物外貌时,就是那众人一个模样的“长长的脑袋,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大大的嘴巴”了。只要方法得当,坚持细致观察、反复训练,小学生就能够逐步抓住描写对象的外貌特点。因为只要抓住了体现人物外貌特征的重要标志,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有针对性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把人物写活,让读者感觉习作中的人物有立体感、可触感、鲜活感。

3、把握人物的动作特征

在写人作文教学流程中,教师要使小学生明确,作文中的人物总是在一定的的具体环境中活动的。作文也正是通过人物所做的事情,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只有逼真的行为描写,才能把人物写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生动感人。如果没有行为动作描写,人物就会定格。只有把人物的行为动作加以细致的介绍,把人物在特定的事件中的表现加以具体的描写,才能使笔下的人物活灵活现,才能用事实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品质、地位、处境、状态,怎样才能训练小学生进行行为描写呢?在研究中,我们采取了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让小学生去自己观察周围熟悉的人,可以是老师、父母、邻居、小伙伴;可以是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儿童、幼儿等,通过观察各种人物的动作小学生会发现,有的人动作敏捷灵巧,有的人动作笨拙迟缓,有的人动作步伐轻盈,有的人蹑手蹑脚,有的人健步如飞,有的人大摇大摆等。在进一步的观察研究,小学生发现,人的习惯动作与其性格、品质、身份、健康、地位、处境、状态有着一定的密切的关系,行动蹑手蹑脚的人性格比较内向害羞,行动大摇大摆的人性格思想比较开放,行动敏捷灵巧的人性格处事比较洒脱,行动笨拙迟缓的人性格比较胆小怕事,还发现有病的人行动比较迟缓;小学生走路时时常蹦蹦跳跳的,老师走路沉稳大方。此外,由于人物的品质、地位、处境、状态等等不同,其行为动作也不尽相同。只要坚持训练,小学生会渐入情境,会在平素的日常生活中去有针对性的观察,去寻找出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点的习惯性动作的细节来,借以描绘出各种不同的生动形象人物来。

4、捕捉人物的语言特点

对人物的语言和对话的描写,就是所谓的语言描写。而人物的语言描写不仅仅要符合人物的心理、性格,还要符人物的职业、年龄、地位、身份、思想、经历、教养、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

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小学生去观察、去比较、去分析,小学生发现老师和农民的语言就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老师讲话大都与教育教学有关,平时的谈吐有一定的逻辑思维成分,而农民讲的语言大都与种植养殖有关,平时谈吐时语言也相对比较随意一些,这就是职业带来的自身特点。

再如,通过研究小学生发现老爷爷的语言与幼儿的语言也有一定的差异。老爷爷说话沉稳,有板有眼,小朋友说话善用一些口头语,语言比较幼稚、天真。这是年龄的差异带来的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然而,即使是同一职业、同龄同一性别的人,每一个个体也有其各自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表达特征。这一点是通过观察、比较、对比、分析,小学生发现的。在同班同学中:都是小学生,都是同龄人,又都是男生(女生),有的人非常有趣,幽默诙谐;有的人拿腔端调,刻板枯燥;有的人口无遮拦,快言快语;有的人老成持重,不慌不忙;有的人比比划划,绘声绘色;有的人有板有眼,娓娓道来等等。

在观察、探究过程中小学生还发现人物语言也是人物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正像俗话所说“啥人说啥话”,恰如成语所言“言为心声”。小学生总结出来了诸多种人物在思想感情方面的特点。如,有的人是热心肠;有的人是刀子嘴豆腐心;有的人为人冷漠等等,这些思想感情都可以在人物的语言中得到充分的流露,使读者“闻其声,如见其人”。

通过探究实践促使小学生知道了在习作中进行人物的语言描写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自己的描写对象的语言特点。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去生编硬造“语言”了,换言之,更不能无原则地像从前那样的一味地将自己的语言习惯强加在不同人物的身上。由于方法得当、坚持强化训练,小学生的作文中不难发现不同人物所具有的独特的个性语言。同时还注意训练让小学生写出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这样,熟能生巧,小学生逐渐的就会写出作文不但能如闻其声,又能如见其人的习作来。

让小学生明确无论是写人还是还是记事作文,都离不开写人。因为是人在做事,事在人为。但是,写人作文不必像记事作文那样侧重写事,去注重事情的完整和具体,不必要把事例的几个要素一一写明。写人作文就是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情,有针对性的来反映人物的品质、性格、兴趣、爱好等特点。再就是,一是通过阅读教学训练小学生学会确切地使用好每一个动词;二是积累行为词句,三是布置观察作业用好行为动词。坚持训练,小学生会生动传神地把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爱好等准确地刻画出来。

5、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所谓的心理描写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活动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好地突出人物特点。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小学生发现,人物心理活动有着复杂的特点。人在不同场合,遇到不同的情况时,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如,一位小学生写道:期中考试成绩发表了,语文我得了99分,数学得了97分,我和妈妈的心理都非常的高兴,妈妈一个劲儿地亲我。谁料,乐极生悲,我一不小心,把书桌上的水杯刮掉了,“啪”的一声水杯落在地面上,粉身碎骨了。妈妈见她心爱的水杯碎了,对我好一阵数落,原本高高兴兴的我,心情一落千丈,委屈的泪水一下子流了下来。在研究中发现,只有让小学生要走进习作人物中的内心世界里,以“人物”的视角观察,以“人物”的心理去揣摩,才能把“人物”的心理状态、思想活动和复杂的感情展示出来。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具体的刻画,反映人物内在的感情的形式、发展和转化过程,才能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

小学生还明确了几种常用的心理描写方式。第一种是直接描写。就是人物在想什么。换言之,就是直接把人物心理活动用文字表述出来,在文中常用“他想”、“他觉得”、“他感到”、“他认为”、“他强调”。这种方法旨在直接表现人物精神面貌,揭示人物的思想内涵;第二种是人物的内心独白,也叫自白。就是用人物的“自白”或默想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这种方法可以自然而真实地挖掘人物心灵深处的隐私和潜意识;第三种是用人物间的对话来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第四种梦想、幻觉和梦境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因为梦境、梦想、幻觉实际上都是人物内心活动的折射,他能把人物深层的心理表现出来。

6.小学生习作有效互动的研究 篇六

关键词 多维有效互动式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93-02

新课标的提出推动着教学课堂的改革,教师要改变一些原有的教学理念,探索适应新课标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要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且能够主动地接受知识。新课标的提出还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所以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中进行多维式互动教学,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美妙,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也促进小学生的成长。

一、多维有效互动式教学的提出

1.顺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新课改观念的提出使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发展,传统的教学不仅教师教得累、学生的学习也很困难,教学的效果还不尽如人意。所以在语文教学上进行创新是广大教师的共识,构建充满活力的多维有效互动式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传统的语文教学需要新的教学模式改变其生存现状,现实中的语文教学失去了其本身具有的灵美与活力,语文课成为了学生应试的工具,是很多学生学习的繁重负担,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活力,语文与生活相背离,传统语文教学重视的是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追求的是语文的成绩,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种激烈的矛盾致使在语文的学习中出现了一种繁琐分析、习题训练和死记硬背的的现象,阻碍了语文教学的发展,而这种状况是急需改变的,需要广大的教师进行研究和探索,寻找一个适合小学生的语文教学新模式。

3.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多维互动学习有着广泛的学术基础,其主要的支撑理论有美国的“互动理论”;罗斯杰提出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瑞士心理学家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除此之外,我国“情景教学实验”和“小学语文自学辅导实验”等语文教学的改革也为多维互动式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二、多维有效互动式课堂教学的特点

小学语文课堂的多维有效互动式教学就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认知互动与情感互动的实践,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的表现自己机会的教学模式。多维有效互动式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主要突出的是多维互动,传统的教学把更多的注意力关注于知识本身,在课堂上很少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很冷清,多维互动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双方要共同参与,教与学同时进行并产生一定的交互作用,并且多维有效互动式的课堂是一个相互交流和启发的场所,体现的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充分的开展教师、学生、课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生机。

多维有效互动式教学不再以分数和成绩为终极目标,主要倡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加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并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多维有效互动式教学的方式

(一)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教师要根据设定好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文章的内容,在教师进行引读的时候,要精心设计引读语,因为好的有趣的引读语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此外,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对话,阐述学生和教师对文章中心思想以及主旨大意的不同见解,通过研究和讨论,使学生得到关于文章的独特的正确的见解。在多维有效互动式的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因为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评价的地位,这样就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在多维有效互动式的课堂中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设定灵活的评价体系,改变之前对知识掌握程度评价的倾向,重点强调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知识和技能并得。

(二)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设定相关情节的教学内容,加入小游戏或是辩论以及情景表演等,小学生都喜欢游戏而且玩游戏的兴趣特别浓厚,在多维有效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展多种新颖有趣的游戏,拓宽学生的参与面,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的效率。很多学生都有表演的欲望,在多维有效互动式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创设各种条件,为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让他们在准备表演和表演的过程中,促进情感的体验,并且深刻记住文章所讲述的故事,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从而提升课堂效率。在多维有效互动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议论性质举行辩论赛,让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学生也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在辩论赛筹备阶段学生要充分搜集材料,在辩论的过程中要以课本为依据,正反双方的人员要积极发挥辩论能力,这样既可加深知识的印象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三)加强学生和课本之间的互动

小学的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着自己的写作目的,在与课本对话的同时就是与作者、与文章中的人物对话,让学生置身于文章中的情节,用心体会、揣摩和理解文章中的内容,这样就能使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并且主动发现自己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与课本的互动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阅读的价值。多维有效互动式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要就是实现教师、学生和课本之间的互动,将课堂发展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和学习做人的场所,成为一个思想和心灵交流的场所。

多维有效互动式教学有利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也有利于小学生的成长,在多维有效互动式教学中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和谐安定的学习环境,突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既要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也要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多采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

上一篇:小学六年级作文 给自己外婆的一封信下一篇:六一儿童演讲稿